一、TMS320F240串行外设接口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汤宇航[1](2020)在《基于DSP与千兆以太网技术的多功能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水电能源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在中国能源结构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水电站投入使用,保障水电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水轮发电机组及其调速系统是水电机组的核心,需要对其运行过程进行实时的状态监测和高效的故障诊断。本系统实时采集和处理水轮机调速系统的各项关键参数,以获取调速系统的状态,从而实现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功能。本文针对水轮机组调速系统的特点和重要参数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功能需求分析,设计了具有模拟量信号、频率信号和开关量信号采集和输出功能模块的数据采集监测系统。系统采用TMS320F28335数字信号处理器作为核心处理器,设计了DSP处理器外围电路、调试接口电路和外部SRAM接口电路等硬件电路。采用FPGA器件EP4CE6E22C8N作为系统辅助处理器以拓展系统I/O接口。根据信号采集理论和系统精度要求,对ADC模数转换模块和DAC数模转换模块进行了合理的芯片选型,并设计了相应的调理电路。根据硬件电路的结构特点和DSP程序工程实现的具体要求,开发了各功能模块的软件程序。本系统与上位机的数据交互采用千兆以太网通信技术。系统通过MAC芯片AX88180和PHY芯片RTL8211E实现数据链路层的数据传输,采用uIP极小型协议栈作为TCP/IP协议栈以规范网络层和传输层的网络连接,从而实现了高速稳定的数据通信。本文对设计的系统进行了完整的测试,并根据系统要求对测试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各模块功能正常且采集速度和精度均符合设计要求,可用于水轮机组调速系统等多种系统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任务。
王靓钰[2](2019)在《基于TMS320F28335的电子舌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电子舌作为人类味觉的替代和延续,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食品行业中,完成食品安全和品质分析的作用,为食品检测提供一种快速、实时的检测方法。电子舌主要由味觉传感器阵列、信号采集系统和模式识别系统3部分组成。味觉传感器阵列类比舌头,对不同“味道”的被测溶液进行接触感应;信号采集系统与神经感觉相似,采集味觉传感器阵列上的激发信号;模式识别系统则发挥大脑的作用对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并对不同溶液进行区分或对其味觉特性进行判定。但由于其高昂的费用和狭窄的应用场景,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校内。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应用一种新型的电子舌测试原理,在工作电极和辅助电极之间施加脉冲激励信号,采集参比电极和辅助电极之间的激励电压,用于表征被测样本的特性。根据电子舌的功能需求,硬件上选用TMS320F28335为核心,并设计了电源管理电路、启动模式选择电路、串口通讯电路和仿真电路。结合电子舌系统下位机软件,对TMS320F28335的GPIO、定时器、ADC及SCI模块的配置,实现了电子舌系统脉冲信号发送、ADC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的功能。上位机软件部分采用C#编写,主要实现数据再处理、结果保存和可视化显示等功能。在数据处理中采用最小距离判别法实现对被测样本的分类功能,通过线性拟合结果实现对样本味觉的分析。为了验证该电子舌系统,首先使用不同的金属电极作为工作电极,对不同的NaCl溶液进行分析,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其次使用2%盐水、2%蔗糖水、米酒、白酒和果酒共五种溶液对该电子舌系统的分类能力进行验证,其中单电极的分类准确率为82%,多电极分类准确率为96%;进一步的,将该电子舌系统应用于NFC柑橘汁的复配中,对19种柑橘汁进行品质分析,并结合聚类分析结果为NFC柑橘汁的复配中柑橘品种的筛选提供一定的参考。
张赟[3](2019)在《基于分布式系统架构的多功能血液分析仪设计与软件开发》文中研究指明人体的健康状况改变将引起血液的各项参数显着变化,因此在临床上血常规检测成为疾病检查的重要一环。在现代医院中,血常规数据基本由操作血液分析仪对患者血样进行检测得出。传统的血液分析仪主要对血液中的血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和血红蛋白含量进行统计,多功能血液分析仪在此基础上需要提供良好的人机界面,具备保养、质控、标定、打印等多种功能,并实现检测过程的自动化。嵌入式技术利用定制的嵌入式计算机系统控制有关执行装置部件,以实现血液分析过程的自动化需求,从而被广泛地应用到多功能血液分析仪的开发中。随着时代和技术的进步,对血液分析仪的检测参数数量和功能种类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对已有的三分类血液分析仪进行评估后,发现其存在着系统总体结构灵活性差、算法存在漏洞、功能不完善、通信方案不利于信息安全等不足。分布式控制系统运用计算机技术对系统运行过程集中管理和分散控制,使系统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因此,本文基于分布式系统架构,依托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完成了多功能血液分析仪的嵌入式软件开发。论文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对分布式控制系统与CAN总线的概念做了简要介绍,给出嵌入式技术应用到血液分析仪开发中的优势;接着总结血液分析所使用的检测原理,对已有的三分类血液分析仪系统进行评估,针对难以向已有液路系统添加新的测量反应装置的问题,以分布式系统架构为基础,设计出了一种将需要添加的生化量测量装置作为分散的子系统并由管理级进行集中控制的方案,将整个血液分析仪分为控制级与管理级两个部分,并给出多种功能需求与相应性能指标需求;接着阐述了控制级的软件结构与检测功能的总体流程,针对原装置血细胞计数数据处理算法存在漏洞的问题,重新设计出有效的信号处理流程与基于库尔特原理的优化识别算法,并使用Matlab仿真验证算法的可行性;接着给出了管理级的分层化、模块化软件设计方案,介绍其基本功能的软件设计,并对质量控制与打印功能进行完善;还总结了CAN总线的基本通信原理,对原三分类血液分析仪的CAN总线通信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对基于CAN总线的通信软件进行重新设计以保障信息安全;最后经过对三分类血液分析装置与C-反应蛋白测量模块的联合测试与评估,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表明整个系统满足需求分析中提出的功能需求与性能需求。
谢智[4](2012)在《基于TMS320F28035的伺服系统多功能位置接口模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交流伺服系统通常采用闭环反馈控制策略,其系统输出量即电机转子位置的精确检测对控制性能有着显着影响。电机转子位置的检测依赖于位置传感器,但是不同位置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各不相同,接口电路差异较大,给实际应用带来诸多不便;因此设计一个具有通用性的、能适用于多种位置传感器的接口模块具有重要的工程实用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为设计一个基于微控制器TMS320F28035的多功能位置接口模块,以实现高速度、高精度的位置检测功能。该模块能够完成多种位置传感器输出信号的调理及解码功能;并以SPI串行接口输出位置信号数字量供其他控制芯片读取使用。本文首先以混合式光电编码器、旋转变压器及带绝对位置输出的Sin/Cos增量编码器为研究对象,分别设计了硬件接口电路和软件解码程序。在利用专用芯片AU6802N1对旋转变压器输出信号解码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仅利用TMS320F28035的“正弦峰值采样反正切直接解算方法”,并通过实验证明该方法在位置解算速度和精度上具备良好的性能指标,具有工程实用价值。最后,本文设计了显示及按键输入模块,并从整体上优化了硬件电路结构和控制程序流程;通过综合调试使得该模块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伺服控制系统。
伍继云[5](2009)在《基于TMS320F2812的数据采集与CAN总线传输》文中提出目前,数据采集系统广泛应用在科研、教育、工业、水利等众多领域。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信号处理已经成为高速实时处理的一项关键技术,而数字信号处理器(DSP)芯片的出现为实现数字信号处理算法提供了可能。本系统采用TMS320F2812作为核心处理器,完成对一路模拟信号的数据采集,将采集后的数据暂存在片内存储器中,进行数字滤波后,传输到计算机显示。F2812有丰富的片内外设,用它作为处理器进行电路设计,可以使电路结构设计简单,成本低,开发周期相对短。文中介绍了系统实现的具体方案,包括硬件接口的设计和各模块的软件设计。数据采集部分,采用F2812内部自带的12位AD转换模块。文中给出了具体的软件实现过程。一般来说,实际场合输入为双极性信号,因此需要在送入模数转换器前转换为单极性信号,文中介绍了双极性信号转为单极性信号的电路。由于F2812内部存在增益误差和偏移误差,对系统的精度有一定的影响,文中提出了一些提高采样精度的方法。数字滤波部分,选用FIR低通滤波器,采用窗函数设计方法。我们利用Matlab的FDATool工具,设计好满足要求的滤波器,然后将滤波器系数导出生成头文件,包含在滤波器工程文件夹中。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只要头文件名不变,每当滤波器的参数改变,头文件中的系数也随之改变,方便了调试仿真,大大缩短了DSP的开发周期。数据传输是基于CAN总线完成。F2812上的eCAN模块集成了CAN控制器,提供了完整的CAN协议,减少了CPU开销,仅需外置收发装置。本设计采用TI公司的SN65HVD230作为收发器,它是CAN协议控制器和物理总线的接口。本文给出了CAN模块初始化、CAN消息发送的软件设计。
孙永强[6](2009)在《基于DSP的机械臂闭环控制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固高公司的GRB四自由度机械臂为控制对象,在以TMS320F240 EVM板为控制核心的基础上,对机械臂运行速度进行了闭环控制,对其硬件电路和系统软件进行了研究和设计。本论文首先介绍了机械臂、伺服控制系统、DSP控制器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对本控制系统中涉及的控制对象(机械臂和交流伺服电机)以及检测元件(光电编码器)进行了介绍,介绍了它们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然后对本文中使用的控制芯片TMS320F240作了较详细的介绍,重点讨论了本课题中使用的模块;然后以TMS320F240为核心对硬件电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讨论了各个功能电路实现的功能以及工作原理;其次对速度闭环控制系统的软件部分进行了分析和设计,把系统软件分为几大功能模块,讨论了各功能模块的功能以及工作原理,编写了相应的控制程序,并给出了各功能模块的程序流程图。最后,对系统的控制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控制系统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对本课题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思路。
陈森[7](2008)在《面向电力电子系统的TMS320F2812通用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在现代高性能电力电子系统中,DSP已经取代了微控制器成为控制器的核心。其快速强大的运算和处理能力以及并行运行的能力,满足了电力电子装置控制系统对实时性和处理算法复杂性的要求,为不断发展的新理论和新算法的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并越来越凸现出其强大的发展势头和宽广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研究并设计了以TI公司最新推出的32位高性能DSP芯片TMS320F2812作为核心控制芯片的面向电力电子系统的平台,使其可用于多种电力电子设备的的控制和软件开发。论文围绕这个任务主要完成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分析了系统的组成原理,并着重介绍了DSP原理,TI公司TMS320系列F2812芯片资源;其次根据总体方案,设计了以32位高性能DSP芯片TMS320F2812为核心的系统主控制器,然后实现了各个功能模块硬件电路的设计;最后根据模块化程序的设计思想,在TMS320的软件集成开发环境(CCS)下,对系统中主要功能模块的软件构成作了细致的描述和分析。采用数字信号处理器构成的电力电子应用平台,使系统的运算能力和运算速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复杂程序设计奠定了基础。同时,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应用,简化了电路的设计,增强了系统的灵活性与可靠性。
刘昕祺[8](2007)在《基于TMS320F2812的数据采集和滤波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信息科学的迅猛发展,数字信号处理已是一门关键技术。而数字信号处理器(DSP)芯片的出现为实现数字信号处理算法提供了可能。DSP芯片采用了哈佛结构,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在通信和信号处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研究基于TI的DSP芯片TMS320F2812的数据采集和数字滤波器的实现。首先介绍了TMS320F2812的结构和特点以及DSP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开发工具,并结合实验情况,说明了试验板、仿真器与微机的连接,给出CCS2的安装配置过程。其次,详细分析了本系统的数据采集和滤波器的实现方法。本系统数据采集部分主要是通过片上自带的12位ADC实现对一路信号的数据采集,然后将采集后的数据暂存在片内存储器中,进行滤波和FFT后,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计算机以文件的形式保存采样数据。文中给出了A/D转化采样率的设置方法、整个A/D程序流程、A/D转换工程的主要C语言程序和.cmd文件的配置,并分析了产生采样误差的原因,提出了提高采样精度的方法。滤波器设计部分采用了两种设计方法,一种是传统的将matlab计算出的系数加入到建好的CCS滤波器工程中,另一种是用matlab与CCS联合开发,用matlab自动生成CCS滤波器工程。文中详细介绍了利用MATLAB设计FIR滤波器以及如何用MATLAB中的滤波器设计工具fdatool设计滤波器。通过MATLAB/SIMULINK环境中图形化的方式建立数字信号处理的模型进行DSP的设计和仿真验证,将设计的图形文件.mdl直接转换成C语言程序在CCS中运行。第二种方法利用MATLAB软件开发产品加速了开发周期,比直接在CCS中编程方便快捷了很多。
胡珣[9](2007)在《基于TMS320F2812的数据采集及FFT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在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主要功能是把外界模拟信号的电压参量经过A/D转换器,转换成数字量,并把转换结果存储以便分析处理。数据采集技术在工业控制系统中应用广泛。数据采集设备可实现对生产现场的各种参数进行采集监视和记录,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供信息和手段。离散傅立叶变换是将离散信号分解为幅值分量和频率分量,是数字信号处理领域的工具之一,但是由于其计算量太大,应用受到限制。后来快速傅立叶变换的出现,使得DFT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多数DSP芯片都能在一个指令周期内完成一次乘法和一次加法,而且提供专门的FFT指令,使得FFT算法在DSP芯片上实现的速度更快。在本论文中采用TI的32位数字信号处理芯片TMS320F2812作为信号采集和处理的核心,通过片上自带的12位模数转换模块进行数据采集。采集后的数据存储在片内存储器中。数字处理部分主要是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的分析。全文介绍了DSP原理,TI公司TMS320系列F2812芯片资源,以及TMS320的软件集成开发环境(CCS),对数据采集模块、采集原理及实现作了细致的描述和分析。对数字信号处理中最经典的应用——快速傅立叶变换(FFT)运算,在定点DSP芯片上的实现做了充分的分析和研究。
杨保亮[10](2007)在《基于DSP的电子万能试验机测控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化是21世纪的主要时代特征,随着当今工业社会正逐步地向信息社会过度,数字化成为了信息化的基础,而数字化的核心技术之一就是数字信号处理。数字时代的到来必然要求核心技术的发展,核心技术的发展依赖于微处理器的不断更新换代。目前,微处理器的新成员DSP芯片作为核心处理和控制部件正广泛应用于工业测控的数字化产品当中,并越来越凸现出其强大的发展势头和宽广的应用前景。本文的主要研究任务是在总结和分析了国内外试验机及其测控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数字技术和试验机测控技术,采用TI公司最新推出的32位高性能DSP芯片TMS320F2812作为试验机测控系统的核心,设计了新型的电子万能试验机的测控系统,实现了试验机测控系统的高精度、可靠性、实时性、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论文围绕这个任务主要完成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分析了电子万能试验机的测量参数和工作原理,然后制定了试验机测控系统的总体方案,最后对测控系统中DSP芯片的功能进行了具体分析。2.根据总体方案,设计了以32位高性能DSP芯片TMS320F2812为核心的系统主控制器,然后实现了各个功能模块硬件电路的设计,主要包括USB主机数据采集系统模块、交流伺服系统模块、以太网数据通讯接口等模块的设计。3.根据模块化程序的设计思想,在DSP的集成开发环境CCS环境下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了编程和调试,并且给出了最后调试结果,最后对测控系统的抗干扰性和可靠性进行了研究。
二、TMS320F240串行外设接口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MS320F240串行外设接口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DSP与千兆以太网技术的多功能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数据采集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总体需求 |
2.2 系统性能要求 |
2.3 系统总体结构 |
2.4 DSP技术及器件选型 |
2.5 以太网技术及器件选型 |
2.6 本章小结 |
3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 TMS320F28335处理器核心电路 |
3.2 频率信号测量与输出电路设计 |
3.3 开关量信号采集与输出电路设计 |
3.4 模拟量信号测量与输出电路设计 |
3.5 以太网通信电路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系统软件设计开发 |
4.1 DSP处理器程序设计基础 |
4.2 系统主程序设计 |
4.3 频率信号功能模块程序设计 |
4.4 开关量信号功能模块程序设计 |
4.5 模拟量信号功能模块程序设计 |
4.6 以太网通讯模块程序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 |
5.1 模拟量信号测量模块测试 |
5.2 频率信号测量模块测试 |
5.3 模拟量信号输出模块测试 |
5.4 频率信号输出模块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基于TMS320F28335的电子舌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电子舌的概述 |
1.2.1 电子舌的介绍 |
1.2.2 国内电子舌发展的主要问题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NFC果汁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电子舌研究现状 |
1.3.3 国内电子舌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 |
1.4.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本文章节安排 |
2 电子舌原理分析及设计 |
2.1 电子舌系统构成 |
2.2 味觉传感器的选择 |
2.2.1 电位型味觉传感器 |
2.2.2 伏安型味觉传感器 |
2.2.3 阻抗谱型味觉传感器 |
2.2.4 光寻址型传感器 |
2.2.5 味觉传感器的最终选型 |
2.3 伏安型电子舌原理 |
2.3.1 三电极体系 |
2.3.2 电化学测试方法 |
2.3.3 电子舌原理总结 |
2.4 电子舌测试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3 电子舌硬件功能设计 |
3.1 TMS320F28335 简介 |
3.1.1 TMS320F28335的GPIO |
3.1.2 TMS320F28335的ADC模块 |
3.1.3 TMS320F28335的SCI模块 |
3.2 TMS320F28335 电路设计 |
3.2.1 启动模式选择电路 |
3.2.2 仿真接口电路 |
3.2.3 电源管理电路 |
3.2.4 串行通讯电路 |
3.3 本章总结 |
4 电子舌软件功能设计 |
4.1 下位机软件设计 |
4.1.1 下位机软件框架 |
4.1.2 下位机软件程序设计 |
4.1.3 用户代码段程序设计 |
4.1.4 Flash程序转入RAM运行 |
4.2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3 数据处理及分析 |
4.3.1 下位机数据处理 |
4.3.2 上位机数据处理 |
4.4 本章总结 |
5 电子舌系统验证 |
5.1 电子舌功能性测试 |
5.1.1 材料与方法 |
5.1.2 结果与分析 |
5.1.3 单电极瞬态曲线测试 |
5.1.4 电子舌功能性测试总结 |
5.2 电子舌分类功能验证 |
5.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2.2 结果与分析 |
5.2.3 分类验证总结 |
5.3 电子舌在柑橘汁中的应用 |
5.3.1 电极筛选 |
5.3.2 柑橘汁样本分类 |
5.3.3 柑橘汁品质分析探究 |
5.4 本章总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3)基于分布式系统架构的多功能血液分析仪设计与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血液分析对象 |
1.2.2 血液分析仪分类 |
1.2.3 分布式系统架构 |
1.2.4 嵌入式技术 |
1.2.5 通信与CAN总线 |
1.3 已有工作基础与评估 |
1.4 设计实现难点分析 |
1.5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二章 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 |
2.1 血液分析检测原理 |
2.1.1 库尔特原理 |
2.1.2 朗伯一比尔定律 |
2.1.3 生化检测免疫比浊法 |
2.2 多功能血液分析仪设计需求分析 |
2.2.1 总体需求 |
2.2.2 功能需求 |
2.2.3 性能需求 |
2.2.4 其他需求 |
2.3 基于分布式架构的血液分析仪总体结构设计 |
2.3.1 控制级硬件组成 |
2.3.2 管理级硬件组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控制级软件设计 |
3.1 控制级软件结构 |
3.2 控制级软件初始化 |
3.3 控制级信号采集过程 |
3.3.1 机电结构开机初始化与自检 |
3.3.2 控制级主测试流程 |
3.3.3 控制级信号采集软件设计 |
3.4 血细胞计数信号数据处理与算法优化 |
3.4.1 血细胞计数信号类型选择 |
3.4.2 原血细胞计数方案与评估 |
3.4.3 血细胞计数改进算法 |
3.4.4 血细胞计数改进算法仿真与验证 |
3.5 生化量光信号数据处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管理级多功能软件设计 |
4.1 管理级软件总体设计 |
4.1.1 管理级操作系统 |
4.1.2 管理级图形用户界面 |
4.1.3 管理级软件架构 |
4.2 管理级基本功能设计 |
4.2.1 主测试业务 |
4.2.2 标定业务 |
4.2.3 定时业务 |
4.3 管理级扩展功能设计与完善 |
4.3.1 打印业务 |
4.3.2 质量控制业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CAN总线的通信软件设计 |
5.1 CAN总线通信原理 |
5.1.1 CAN总线结构 |
5.1.2 CAN报文结构 |
5.1.3 CAN总线数据处理流程 |
5.2 原三分类血液分析仪CAN总线通信方案及评估 |
5.2.1 原三分类血液分析仪CAN总线结构与评估 |
5.2.2 原三分类血液分析仪CAN总线通信时序与评估 |
5.3 以分布式系统架构为基础的CAN总线通信设计 |
5.3.1 CAN总线物理连接方式 |
5.3.2 CAN总线通信数据帧设计 |
5.3.3 CAN总线通信时序优化设计 |
5.3.4 方案评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运行和评估分析 |
6.1 硬件电路测试 |
6.1.1 硬件电路测试流程 |
6.1.2 硬件电路实际测试结果 |
6.2 软件功能测试 |
6.3 系统集成测试 |
6.3.1 功能测试 |
6.3.2 性能测试 |
6.3.3 其他需求测试 |
6.4 评估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4)基于TMS320F28035的伺服系统多功能位置接口模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伺服系统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2 伺服系统多功能位置接口模块设计思想 |
2.1 引言 |
2.2 多功能位置接口模块设计思想概述 |
2.3 TMS320F28035功能特点 |
2.4 TMS320F28035外设模块应用 |
2.5 控制率加速器功能特点及其应用 |
2.6 本章小结 |
3 混合式光电编码器位置检测接口设计 |
3.1 引言 |
3.2 混合式光电编码器的工作原理 |
3.3 混合式光电编码器接口硬件设计 |
3.4 混合式光电编码器位置检测软件设计 |
3.5 混合式光电编码器位置检测实验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4 旋转变压器位置检测接口设计 |
4.1 引言 |
4.2 旋转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
4.3 基于AU6802N1的旋转变压器位置检测 |
4.4 基于TMS320F28035的旋转变压器位置直接解算方法 |
4.5 独立的正弦励磁信号发生器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带绝对位置输出的Sin/Cos增量编码器位置检测接口设计 |
5.1 引言 |
5.2 带绝对位置输出的Sin/Cos增量编码器简介 |
5.3 绝对位置数字信号接口设计 |
5.4 正余弦模拟增量信号接口设计 |
5.5 高精度位置信号检测算法与程序设计 |
5.6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多功能位置接口模块系统综合与优化 |
6.1 引言 |
6.2 人机交互功能设计 |
6.3 数据输入、输出接口设计 |
6.4 硬件电路优化设计 |
6.5 软件程序优化设计 |
6.6 综合调试 |
6.7 旋转变压器方波励磁静态精度分析 |
6.8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5)基于TMS320F2812的数据采集与CAN总线传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
1.1.1 数据采集技术 |
1.1.2 数字滤波技术 |
1.1.3 CAN总线通信 |
1.2 本论文做的工作 |
2 DSP简介 |
2.1 DSP系统 |
2.1.1 DSP系统的构成 |
2.1.2 DSP系统的特点 |
2.1.3 DSP系统的设计过程 |
2.2 DSP芯片 |
2.2.1 DSP芯片特点 |
2.2.2 DSP芯片的选择 |
2.2.3 DSP芯片的应用与发展 |
2.3 DSP芯片系统开发 |
2.3.1 系统集成与调试工具 |
2.3.2 代码生成工具 |
2.3.3 简单操作系统 |
2.4 CCS开发环境 |
2.4.1 CCS介绍 |
2.4.2 CCS2.0安装 |
2.4.3 TDS510USB驱动安装 |
2.4.4 CCS2.0系统配置 |
3 系统的器件选型 |
3.1 系统总体实现方案 |
3.2 TMS320F2812芯片介绍 |
3.2.1 TMS320F2812芯片性能 |
3.2.2 F2812内核组成 |
3.2.3 F2812时钟单元 |
3.2.4 F2812映射空间 |
3.2.5 F2812中断 |
3.2.6 F2812外设介绍 |
3.3 系统硬件部分的设计 |
3.3.1 电源部分 |
3.3.2 时钟部分 |
3.3.3 复位电路 |
3.3.4 系统 RAM的外扩 |
3.3.5 JTAG边界扫描接口的设计 |
3.3.6 AD模块设计 |
3.3.7 CAN模块设计 |
4 数据采集的实现 |
4.1 TMS320F2812A/D转换单元概述 |
4.1.1 AD转换单元的特点 |
4.1.2 排序器的工作原理 |
4.1.3 ADC的时钟控制 |
4.2 A/D转换工程的程序设计 |
4.2.1 程序设计 |
4.2.2 采集结果 |
4.3 有待改进的地方 |
4.3.1 AD输入信号的调理 |
4.3.2 AD精度的校正 |
5 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
5.1 数字滤波器的概述 |
5.2 FIR数字滤波器的结构 |
5.2.1 直接型结构 |
5.2.2 级联型结构 |
5.2.3 线性相位型结构 |
5.2.4 频率取样型结构 |
5.3 FIR滤波器窗函数设计方法 |
5.3.1 窗函数设计法 |
5.3.2 窗函数的选择 |
5.4 FIR滤波器 DSP实现 |
5.4.1 FIR滤波器程序设计 |
5.4.2 滤波结果 |
6 CAN总线传输设计 |
6.1 CAN模块的结构 |
6.1.1 eCAN模块的特点 |
6.1.2 CAN的网络和模块 |
6.1.3 eCAN控制器简介 |
6.1.4 消息邮箱 |
6.1.5 eCAN的寄存器 |
6.2 CAN模块软件设计 |
6.2.1 eCAN模块初始化 |
6.2.2 消息发送 |
6.2.3 发送结果 |
7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基于DSP的机械臂闭环控制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本课题的相关技术、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1 机械臂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前景 |
1.2.2 交流伺服系统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
1.2.3 DSP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控制对象简介 |
2.1 机械臂的组成机构 |
2.1.1 机械运动基础部件 |
2.1.2 电气驱动和控制系统 |
2.1.3 运动控制器 |
2.2 机械臂的运动和控制流程 |
2.2.1 机械臂的运动 |
2.2.2 机械臂动作控制流程 |
2.3 机械臂的保护功能 |
2.4 交流伺服电机 |
2.5 伺服驱动器 |
2.6 光电编码器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TMS320F240 芯片及 EVM 板 |
3.1 TMS320F240 芯片 |
3.2 TMS320F240 EVM 板 |
3.2.1 TMS320F240 EVM 板的结构 |
3.2.2 TMS320F240 EVM 板的功能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引言 |
4.2 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
4.3 DSP控制电路设计 |
4.4 信号转换电路 |
4.4.1 输入/输出信号 |
4.4.2 光电耦合电路 |
4.4.3 长线驱动电路 |
4.5 SCI通信电路 |
4.6 控制信息查看电路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引言 |
5.2 DSP控制软件 |
5.2.1 CCS2 代码生成工具 |
5.2.2 CCS2 集成开发环境功能介绍 |
5.2.3 硬件仿真和实时数据交换 |
5.3 系统软件结构 |
5.4 控制系统程序模块 |
5.4.1 系统初始化模块 |
5.4.2 PWM输出模块 |
5.4.3 机械臂与电机控制模块 |
5.4.4 转速计算模块 |
5.4.5 闭环控制模块 |
5.4.6 SCI通信模块 |
5.4.7 上位机控制模块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面向电力电子系统的TMS320F2812通用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 |
1.1.1 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 |
1.1.2 变流技术的发展 |
1.1.3 控制技术的发展 |
1.2 DSP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系统的设计原理 |
2.2 DSP控制系统概述 |
2.2.1 DSP芯片的结构特征 |
2.2.2 DSP控制系统 |
2.3 主控制芯片TMS320F2812的介绍 |
2.3.1 TMS320F2812的主要功能特点 |
2.3.2 TMS320F2812的CPU内核 |
2.3.3 TMS320F2812的外设 |
3 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基于TMS320F2812的主控制器的设计 |
3.1.1 TMS320F2812时钟 |
3.1.2 TMS320F2812存贮空间的配置 |
3.1.3 通用输入/输出GPIO多路复用器 |
3.1.4 SCI |
3.1.5 SPI |
3.1.6 控制器局域网CAN |
3.1.7 ADC模块 |
3.1.8 事件管理器 |
3.2 模拟输入 |
3.2.1 模拟输入调理电路 |
3.2.2 A/D转换 |
3.2.3 片外A/D控制/状态寄存器 |
3.3 I/O输入与输出 |
3.3.1 输入 |
3.3.2 输出 |
3.4 实时时钟 |
3.4.1 IIC串口的RTC+NvRAM概述 |
3.4.2 对串行RTC+NvRAM的访问 |
3.4.3 RTC+NvRAM时钟寄存器 |
3.5 USB |
3.5.1 CY7C68001芯片概述 |
3.5.2 CY7C68001芯片寄存器 |
3.5.3 TMS320F2812与CY7C68001的硬件接口 |
3.5.4 CY7C68001命令口的读/写操作 |
3.6 串行EEPROM |
3.6.1 SPI串行EEPROM概述 |
3.6.2 F2812与SPI串行EEPROM接口 |
3.7 以太网 |
3.7.1 CS8900A芯片概述 |
3.7.2 CS8900A与TMS320F2812的接口 |
3.8 人机接口 |
3.8.1 T6963C概述 |
3.8.2 T6963C的指令集 |
4 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CCS软件开发平台简介 |
4.1.1 CCS功能介绍 |
4.1.2 CCS开发流程 |
4.2 DSP主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
4.3 CAN口程序设计 |
4.4 SCI程序设计 |
4.5 AD程序设计 |
4.6 USB程序设计 |
4.6.1 USB的初始化 |
4.6.2 主循环程序 |
4.6.3 中断服务程序 |
4.7 液晶及键盘程序设计 |
5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基于TMS320F2812的数据采集和滤波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DSP的发展历史和应用领域 |
1.2 DSP系统构成简介 |
1.3 DSP的特点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TMS320F281X处理器概述 |
2.1 TMS320系列数字信号处理器平台介绍 |
2.2 TMS320C2000平台介绍 |
2.2.1 TMS320C2000 DSP结构 |
2.2.2 TMS320C2000功能及其特点 |
2.2.3 TMS320C2000平台应用领域 |
2.3 TMS320F281x处理器的主要特点 |
2.4 C281x CPU内核 |
2.4.1 C281x内核概述 |
2.4.2 C281x内核组成 |
2.5 C281x外设介绍 |
2.5.1 事件管理器 |
2.5.2 模数转换模块 |
2.5.3 SPI和SCI通信接口 |
2.5.4 CAN总线通信模块 |
2.5.5 看门狗 |
2.5.6 通用目的数字量I/O |
2.5.7 PLL时钟模块 |
2.5.8 多通道缓冲串口 |
2.5.9 外部中断接口 |
2.5.10 存储器及其接口 |
2.6 TMS320F2812时钟及系统控制 |
2.6.1 时钟概述 |
2.6.2 时钟寄存器 |
2.6.2.1 外设时钟控制寄存器 |
2.6.2.2 系统控制和状态寄存器 |
2.6.2.3 高/低速外设时钟寄存器 |
2.6.3 晶体振荡器及锁相环 |
3.DSP系统设计理论基础 |
3.1 DSP系统的设计思路 |
3.2 DSP应用系统的开发工具 |
3.3 CCS介绍 |
3.3.1 CCS2的主要特性 |
3.3.2 CCS2的安装 |
3.3.3 利用CCS集成编译环境开发应用程序的步骤 |
3.3.4 CCS2的系统配置 |
4.基于TMS320F2812的数据采集实现 |
4.1 A/D转换的理论基础 |
4.1.1 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 |
4.1.2 A/D转换器的工作原理 |
4.1.3 基于TMS320F2812数据采集系统结构 |
4.1.4 TMS320F2812模数转换模块的主要特点 |
4.1.5 A/D转换时钟预定标 |
4.2 A/D转换工程实现 |
4.2.1 A/D转换工程的程序设计 |
4.2.2 .CMD文件配置 |
4.2.2.1 存储空间的配置 |
4.2.2.2 .cmd文件的分配方法 |
4.2.2.3 查看段的分配及使用情况 |
4.2.2.4 Visual Linker可视化链接器 |
4.3 有待改进的地方 |
5.基于TMS320F2812的数字滤波器实现 |
5.1 数字滤波器概述 |
5.2 FIR和IIR数字滤波器的比较 |
5.3 FIR滤波器的设计方法 |
5.4 滤波器实现 |
5.4.1 滤波器传统实现 |
5.4.2 用Matlab直接生成CCS滤波器工程 |
5.4.3 滤波器前后波形比较 |
6.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基于TMS320F2812的数据采集及FFT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背景 |
1.1.1 数据采集技术 |
1.1.2 FFT简介 |
1.2 论文工作介绍 |
2 DSP原理 |
2.1 DSP简介 |
2.1.1 DSP应用系统介绍 |
2.1.2 DSP系统设计 |
2.2 DSP芯片的选择 |
2.2.1 选择芯片主要因素 |
2.2.2 选择芯片其他因素 |
2.3 DSP芯片的发展历程与应用 |
2.3.1 DSP芯片的发展历程 |
2.3.2 DSP芯片的应用 |
2.4 DSP芯片的基本结构 |
2.4.1 哈佛结构 |
2.4.2 流水线 |
2.4.3 专用的硬件乘法器 |
2.4.4 特殊的 DSP指令 |
2.4.5 快速的指令周期 |
2.5 TMS320C2000概述 |
2.6 小结 |
3 EVM2812控制板原理及开发环境介绍 |
3.1 EVM功能组成框图 |
3.2 EVM2812资源 |
3.2.1 TMS320F2812处理器 |
3.2.2 C281x内核介绍 |
3.2.3 时钟电路及中断 |
3.2.4 F2812存储空间 |
3.2.5 EVM2812外设介绍 |
3.3 CCS概述以及配置 |
3.3.1 CCS概述 |
3.3.2 CCS的配置 |
3.4 软件开发流程及代码生成工具 |
3.4.1 软件开发流程 |
3.4.2 代码生成工具介绍 |
3.5 小结 |
4 数据采集原理及实现 |
4.1 数据采集原理 |
4.1.1 数据采集系统主要构成 |
4.1.2 A/D转换技术 |
4.1.3 AD转换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
4.2 TMS320F2812ADC模块介绍 |
4.2.1 模数转换模块的主要特点 |
4.2.2 自动转换排序器的操作原理 |
4.2.3 ADC时钟的预定标 |
4.3 数据采集的2812实现 |
4.4 .CMD文件的介绍 |
4.4.1 .cmd文件的作用 |
4.4.2 .cmd文件的分配方法 |
4.4.3 .cmd文件的编写 |
4.5 小结 |
5 基于DSP2000的FFT的研究 |
5.1 FFT的基本原理 |
5.1.1 DFT的基本原理 |
5.1.2 FFT算法的导出 |
5.2 FFT的定点DSP实现 |
5.2.1 运算溢出及避免方法 |
5.2.2 FFT的C语言代码实现 |
5.3 FFT在 F2812上的实现 |
5.3.1 FFT在 F2812上的编程 |
5.3.2 FFT运行结果 |
5.4 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DSP的电子万能试验机测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试验机及其测控技术的发展状况 |
1.2.1 试验机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 |
1.2.2 试验机测控技术的发展状况 |
1.3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3.1 选题背景 |
1.3.2 研究意义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电子万能试验机测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电子万能试验机概述 |
2.1.1 试验机测控系统简介 |
2.1.2 试验机的测量参数分析 |
2.1.3 试验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2.2 试验机测控系统的方案设计 |
2.2.1 试验机测控系统方案论证 |
2.2.2 系统总体结构 |
2.2.3 系统组成单元的具体方案设计 |
2.2.4 试验机的技术参数 |
2.3 测控系统中DSP主控制器的功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子万能试验机测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DSP概述 |
3.1.1 DSP的介绍 |
3.1.2 DSP芯片的选择 |
3.1.3 DSP芯片的应用 |
3.2 基于TMS320F2812 的主控制器的设计 |
3.2.1 TMS320F2812 简介 |
3.2.2 试验机测控系统控制模块的设计 |
3.2.3 存储器扩展模块的设计 |
3.2.4 外围通用接口模块设计 |
3.2.5 人机交互接口模块的设计 |
3.3 数据通信接口模块的设计 |
3.3.1 通用串行通信接口 |
3.3.2 USB接口的设计 |
3.3.3 以太网接口的设计 |
3.4 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 |
3.4.1 数据测量原理 |
3.4.2 A/D转换电路的设计 |
3.5 伺服系统模块的设计 |
3.5.1 伺服系统概述 |
3.5.2 试验机伺服系统总体结构分析 |
3.5.3 伺服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子万能试验机测控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设计概述 |
4.2 DSP集成开发环境CCS |
4.2.1 CCS功能介绍 |
4.2.2 CCS开发流程 |
4.3 DSP主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
4.3.1 系统的初始化 |
4.3.2 主程序的设计 |
4.3.3 人机交互模块的设计 |
4.4 数据采集模块的程序设计 |
4.5 数据通信接口程序设计 |
4.5.1 通用串行口程序设计 |
4.5.2 USB接口程序设计 |
4.5.3 以太网接口程序设计 |
4.6 基于DSP的伺服系统的软件设计 |
4.6.1 三相永磁同步伺服电动机介绍 |
4.6.2 磁场定向算法介绍 |
4.6.3 三相永磁同步伺服电动机的DSP控制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子万能试验机测控系统的调试 |
5.1 硬件调试 |
5.2 软件调试 |
5.2.1 串行口的调试 |
5.2.2 USB接口的调试 |
5.2.3 以太网接口的调试 |
5.3 系统抗干扰性及可靠性研究 |
5.3.1 电磁干扰的形成因素 |
5.3.2 干扰的来源 |
5.3.3 干扰的藕合途径 |
5.3.4 硬件上拟采取的抗干扰措施 |
5.3.5 软件的抗干扰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TMS320F240串行外设接口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DSP与千兆以太网技术的多功能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汤宇航.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2]基于TMS320F28335的电子舌系统研究与开发[D]. 王靓钰. 中国计量大学, 2019
- [3]基于分布式系统架构的多功能血液分析仪设计与软件开发[D]. 张赟. 东南大学, 2019(01)
- [4]基于TMS320F28035的伺服系统多功能位置接口模块研究[D]. 谢智. 浙江大学, 2012(07)
- [5]基于TMS320F2812的数据采集与CAN总线传输[D]. 伍继云. 南京理工大学, 2009(01)
- [6]基于DSP的机械臂闭环控制方法的研究[D]. 孙永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07)
- [7]面向电力电子系统的TMS320F2812通用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陈森. 南京理工大学, 2008(01)
- [8]基于TMS320F2812的数据采集和滤波的研究与实现[D]. 刘昕祺. 南京理工大学, 2007(01)
- [9]基于TMS320F2812的数据采集及FFT的研究[D]. 胡珣. 南京理工大学, 2007(06)
- [10]基于DSP的电子万能试验机测控系统研究[D]. 杨保亮. 山东理工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