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老子的生命学说(论文文献综述)
曹峰[1](2021)在《黄老道家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文中研究指明黄老道家研究的一些基础性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黄老学"与"黄老道家"的概念可以成立,这既是一种现实存在的思想现象,也是一种对于共同思想倾向的概括。《史记》所见"黄老"可以分为"清静无为""君道至上""黄老刑名""黄老道德""养生成仙"五类,探究这五类的性质,有助于上溯黄老思想的来源,下探黄老思想的去向。养生思想是黄老道家的底色,贯穿于黄老思想发生、发展乃至转变的所有时期,不能将"道法"融合视为判定黄老道家的唯一标准。在黄老道家中,托名"黄帝"的知识思想系统和老子思想系统是互补关系,不能将黄老学说仅仅视为老子思想的转化。正是通过"黄帝"这个媒介,为社会普遍遵循的规则、禁忌系统才得以导入黄老道家,使之具有实操性和权威性。
李长银[2](2021)在《梁启超“《老子》作于战国之末”说的建立及其意义》文中提出诸子学的近代复兴,与梁启超的努力推动密不可分。1922年,梁启超公开提出"《老子》作于战国之末"说,与胡适进行学术争胜。而梁启超之所以能够建立这一学说,不仅在于其自觉地接受了叶适、汪中、崔述、康有为等本土学者的观点,还在于其间接地受到了日本学者斋藤拙堂《老子辨》五篇的学术启发。因此,这一整合中外的学术观点一经问世,即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回响。而该说更广泛而深刻的意义在于,不仅进一步破除了传统的"诸子出于王官论",还推进了学术界关于诸子着作真伪及其年代的大讨论。总之,"《老子》作于战国之末"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推动了诸子学的近代复兴。
王玉彬[3](2021)在《论老子“自然”观念的两种诠释进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老子之"道"的基本义是宇宙生成论意义上的创生实体,由此而生"道无为而万物自然"的宇宙和谐状态,以及圣王效法天道而施之于人事的政治同构。在这种诠释进路中,老子不仅未对"民之自然"与"物之自然"作出区分,甚至还将"民之自然"等同于"物之自然","自然"不过是一种"自然如此"的整体性"宇宙—政治"状态;而且,既然"百姓之自然"不过是"圣王之无为"的附带结果,圣王之"无为而无不为"才是老子的核心关注。与之不同,老子之后的思想史更倾向于在"道性自然"的理解模式中将"道"诠定为内在于万物的存在本体,这样,"道"便不再只是圣人可守、可行的政治原则,而是万物、百姓都应守之、行之的本然"德性";由此,自主、自由便可带入对"百姓之自然"的解读中,"无为"亦堪称圣人的"自然本性",体现出更圆融的解释力。上述两种诠解"自然"的进路之间有着相当的理论差距,也是学界对"自然"的理解充满异见的根源。
周可真,刘超[4](2021)在《论《老子》的整全之“道”》文中研究表明《老子》中"道"有多种含义,本文以第二十五章为中心,围绕"字之曰道"来探究这里的"道"概念的具体涵义。此章对"道"的描述涉及了物质、时间、空间、运动、规律五个方面的特性,基于这五方面的描述而"字之曰道",表明了此"道"乃是标识物质、时间、空间、运动、规律互相统一不可分割的宇宙整体的概念。借助于此概念所表达的宇宙整全原理,本质上是世界一元性与世界多样性相互统一的辩证世界观。
崔丽萍[5](2021)在《老子性别观研究述评》文中提出目前学术界对老子性别观研究主要分布在五个方面,形成八种主要观点:女性至上观,前性别或无性别观,雌性非女观,雌雄同体观,性别平等观,生态女性观,自由主义女性观,贵阳贱阴女性观。这八种观点彼此不同,有的相互对立,目前学术界对其各自的合理性及关系探讨还比较缺乏。以老子性别观多元诠释的本原-生成阶段合理性理论,探讨八种老子性别观的合理性、共存性和整体性特征,是对老子性别观研究的进一步推进。
林光华[6](2021)在《本体与境界——冯友兰的《老子》诠释及其推进》文中研究表明当代对《老子》之道的诠释方法与种类很多,但在思维方式上还是以客观论的解释为主流,以冯友兰为代表。冯友兰将道诠释为"总原理",在哲学史上源于韩非子,在诠释方法上源于西方的本体论与共相论。但冯友兰又提出"四个境界"说,将"道"境解释为"天地境界",超越了主客对立的思维,"境界"比"本体"更契合《老子》之道的含义。张岱年的"本根论"克服了冯友兰本体论的局限,牟宗三的"大客观境界"更明确地揭示了道境超越主客对立的特性,从诠释史的角度看是一个进展。
曲柄睿[7](2021)在《天命、天道与道论:先秦天人关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天与人的关系是先秦史论的基础。关注天人关系,关注人自身命运与茫然莫测的天意之关系,关注个体存在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先秦史论产生的最基本原因。天人关系的内容包括:如何认识天与人之间的联系,如何认识天文星象运转与人类世界运行的关系,如何把握人的生命并使之与天建立关联。随着人们抽象思维的发展,天人关系又演化出一个重要的变例,即人与自然要素(阴阳五行)的关系。由此,分别形成了解说天人关系的天命观、天道观和道论观,三者互相影响、互相羼杂,共同存在于先秦的社会意识中。
陆建华[8](2021)在《道心与人心:论老子的心灵哲学》文中提出人是身体与心灵合一的存在,身体与心灵都为老子所关注,虽然在《老子》中只有专门讨论身体的章节,而讨论心灵的章节几乎没有,但深入其学说本质,老子在其重"身"、重"生"的身体哲学之外,依然有其重视"道心"的心灵哲学。老子认为心有"道心"与"人心"之分别,其中,"道心"出自于道,是天然的、自足的,乃人之"本心";"人心"是对道的背叛,是人为的、纵欲的,乃人之"妄心"。保有"道心",能使人处于"婴儿""赤子"状态,获得生命的长存与幸福;放纵"人心",追逐"名""货",只能使人获得短暂的荣华富贵,必将受到道的惩罚。放弃"人心",回到"道心",破除"贪欲"与"心魔",是人生所必须,但是,需要圣人的"拯救"。
张佩荣[9](2021)在《形下关切与形上追问的通贯:老子“道德之意”的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着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的老子,以“道”、“德”为宗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之意”作为老子思想之枢要,扎根于老子对人性的省察、以及对政治文化的历史性反思,集中展现了老子对道德之本意的思考。学界关于老子“道德之意”的专题研究并不多见,且既有的研究成果对老子“道德之意”的阐发,缺乏形上追问与形下关切之间的通贯性。这种通贯性的缺乏,不仅导致对老子的“道德之意”的阐发不够完整,而被理解为“半截的”(1)道德学说,而且对老子致思之旨和终极关怀的理解也会出现偏差。针对既有研究所存在的问题,本文循着老子形下的历史关切与形上的超越性导向相结合的思路,一方面以《老子》文本的历史性考察为起点,剖析老子所面对的时代问题,以及其构建哲学思想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深入到天人一体关系中,即在宇宙生命的整体性视域下,探析老子对道德的本根性理解。根据以上研究思路,本文将从老子“道德之意”产生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思维理路、具体意涵几个方面展开系统性论述。第一部分,厘清老子之所以要“深原道德之意”的历史缘由。循着形下的历史层面与形上的超越层面相结合的路线,对天下失序与“大道之失”发生的缘由,展开历史阐释和逻辑分析。具体来说,春秋时期出现的欲望的脱缰和生命的异化,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信仰体制坍塌所造成的危机,因此,很有必要对王权神授的宗教信仰体系中的天人关系展开反思。本文通过对肇始于“绝地天通”的宗教改革,成熟于西周的“德-礼”体系,以及春秋出现的“礼坏德衰”,这一历史进程进行系统性阐述,来发掘其中周德与天命,礼制与宗法的内在关系,从而理解老子时代出现“德衰礼坏”的历史必然性。老子反思的是当“人伦关系”取代了“天人关系”成为万事万物存在的合理性依据后,人们的生存境遇不再呈现出内在的生命原则和个体自然的差异性,而是被某种外在的、强力的秩序所裹挟,而无暇安性命之情。针对当时的现实问题,老子“深原道德之意”,从发生学的角度将“德衰”解释成为“大道之失”的结果。在老子看来,需要保持“不失”、且“有以为”的“周德”,难以超越氏族血亲伦理与王权政治的局限性。因而,他一方面通过“上德不德”的反向思维和否定形式,剥离“周德”的人伦衍义。另一方面,他试图从人性觉醒的角度,为人类道德寻找宇宙论根基,进而发出“尊道而贵德”的超越性指向。第二部分,梳理老子“道德之意”的思想渊源。即从史巫之学到致道之学的转化,从天命信仰到天道自然的转化。史官所具有的天道观念和省察历史逻辑的智慧,以及《周易》古经所蕴含的辩证思维和宇宙生命的整体图式,使得老子能够超越善恶观念的相对性,跳出价值判断的是非之域,追问的是道德的根源性内容。也就是说,老子基于万物的本根和宇宙生命的整体性视域,对“道德”的思考并非囿于特定社会关系中,由位分或职分决定的尽职尽伦的规范,而是从宇宙生命整体对于个体存在之意义开始的思考。第三部分,系统地阐释老子“道德之意”的思维理路。分别从老子的思想前提、思维路径和致思之旨三个方面的论证,发现老子的“道德之意”既形而上地追问万事万物之终极根源,又形而下地关切个体存在之真实。具体来说,就思想前提而言,老子基于宇宙生命系统的整体性视角,来思考万事万物之所以如此的终极根据;就思维路径而言,老子从对形下世界的关切出发,向上追问到宇宙的根基处,将万事万物之所以然归根到形而上的方面去。反之,又从形上的追问中推衍出他对形下的现实关切;就致思之旨而言,老子旨在为人类生存活动之自然,寻求宇宙论的根据。系统性论证老子“道德之意”缘何能够实现形上追问与形下关切的贯通,避免被诠释成“半截子”的道德学说。第四部分,在老子“道德之意”具体内涵的逐一阐释中,体会老子对道德的本根性思考;发现老子的“道德之意”内蕴着“道”的始基性作用、“德”的个体性特征、“自然”的核心价值、以及“无为”的实现方式;并梳理这些具体意涵之间的关系,凸显“道德之意”在老子思想体系中的枢要地位。具体来说,“道生德畜”是宇宙整体生生不息的终极动力,是万物得以存在的至上根据,是个体生命得以自由的内在根基。而“尊道而贵德”就是维护宇宙生命的根本原则,是楔接神圣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个体道德得以实现的终极根据。老子“道法自然”的主张,既强调天人一体的整体性,又强调个体存在的差异性。那么,老子“道德之意”的核心意旨在于因任“自然”,而实现这一核心意旨则在于“无为”。总之,在老子“道德之意”的系统展开中,首先体会到老子对道德的本根性思考。即老子是在“周德”的反思基础上,提出“孔德之容,唯道是从”的主张,实现了从有为之“德”向“上德不德”,从狭义道德向广义道德,从具体德目向根源性道德的回归。其次,发现老子将道德的始源内容和人的真实本性,都放置在天人一体的宇宙生命整体当中,在万事万物之间的关联中去思考人的价值问题。最后,发现老子关于“道德之意”的思考,实现了形下的历史关切与形上的超越性导向的贯通,即宇宙论与人生论的结合、存有原理与应然原理的有机结合,是一套体系融贯的道德思想。也正是老子的这一思维理路,使得他对道德的本根性理解,呈现出“天之所与、人之所为”的双向度特征。
马佳琪[10](2021)在《儒莲1842年法译《道德经》初探》文中指出《道德经》作为中国历史与文化传统中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截至目前外译数量最多的中文着作,而其外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7世纪。1842年,法国汉学家儒莲(Stanislas Julien,1797—1873)在巴黎出版了《道德经》法文全译本,全名为《老子道德经,关于道路与道德的书》(LAO-TSEU TAO-TE-KING,Le Livre de laVoie et de la Vertu),这是法语世界第一个《道德经》全译本,该译本在整个《道德经》外译史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本论文将研究重点聚焦在儒莲1842年出版的《道德经》法语全译本,结合阐释学的研究方法,对译本特点进行分析与总结。首先,通过梳理17—19世纪《道德经》在西方的译介史,纵向构建译本的历史脉络,分析早期耶稣会传教士归化式的阐释方法对于早期法国专业汉学研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译词选择、翻译方法的梳理论述,并以“道”这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分析为例,来呈现这一译本的独特之处。继而,进一步将儒莲的译文与其老师雷慕沙(Abel Remusat,1788-1832)的译文进行比较,用以勾勒两者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凸显儒莲译本刻意选择的异化翻译策略相较于前辈归化式翻译的转变与创新之处。最后,结合副文本的相关内容,剖析时代背景与译者个人学术导向的特殊性,对其译介特色所产生的影响。通过译本谱系的研究,本文得出的结论有:早期西方世界对于《道德经》的译介在19世纪之后出现了分流,早期的耶稣会传教士在18世纪末的社会变动之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法国学院派的专业汉学研究开始起步。但早期传教士的方法及观念在19世纪初期依旧影响着一些学者,例如经由雷慕沙对《道德经》的阐释就能明显发现其受到早期耶稣会士的影响,而儒莲1842年完成的译本扮演了介于耶稣会士与新教传教士之间承上启下的角色,其译本对后来湛约翰(John Chalmers,1825—1899)及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的《道德经》英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聚焦译本本身,通过文本细读与不同译本间的对比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在翻译策略上,儒莲抛弃了前辈一贯使用的归化式翻译,采取了一种异化式的翻译策略,将《道德经》的解读回归中国文化的语境之中,厘清了前人阐释中的误读与误解。在翻译方法上,为了使译文尽量忠实于原文,儒莲选用直译法,但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并不是一味的依赖直译。从语言风格上来看,儒莲译本在选词上多用中性词,在对中国特有的哲学概念进行阐释时,也很少比附西方的哲学意象或概念,有意保持原文的风格。译本语言简洁质朴,较多地保留了汉语原文的句式与结构,风格与原文相近。通过对社会背景与译者个人的分析研究,在19世纪中期理性主义崛起的背景下,注重材料真实性、忠实于原着的翻译原则,再加上儒莲作为译者所坚守的纯粹翻译动机与严谨的学术态度,共同促成这一译本显着的忠实性与客观性特点,也塑造了这一译本的经典地位。时至今日,儒莲1842年《道德经》译本因其忠实性与客观性依旧被视作是经典之作,针对这一现象背后诸多影响翻译活动的内外因素的分析,对于我国的典籍外译活动也提供了一些借鉴意义:在跨文化译介中以文化地位平等为前提,保持他者文化的“异质性”从而形成对于译入国文化和主流价值观的冲击,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促成彼此间的交流沟通,这亦是促成不同文明之间实现更加深入的对话与理解的有效路径。
二、论老子的生命学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老子的生命学说(论文提纲范文)
(1)黄老道家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黄老学”与“黄老道家” |
二、关于《史记》所见的“黄老” |
三、养生是黄老思想的底色 |
四、“黄”与“老”的关系 |
(2)梁启超“《老子》作于战国之末”说的建立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术争胜与“《老子》作于战国之末”说的提出 |
二、本土学者的老子论述与“《老子》作于战国之末”说的建立 |
三、斋藤拙堂的《老子辨》与“《老子》作于战国之末”说的建立 |
四、“《老子》作于战国之末”说的影响与意义 |
(3)论老子“自然”观念的两种诠释进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万物之自然”与“百姓之自然” |
二、“圣人之无为”与“百姓之自然” |
三、“道性自然”与“道法自然” |
四、结语 |
(4)论《老子》的整全之“道”(论文提纲范文)
一、“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
二、“有物混成”:“道”的物质特性 |
(1)宇宙间存有的一切事物——包括“道”在内 |
(2)由“道”演化而来的一切事物——除“道”以外 |
(3)大地上的一切自然事物——除“域中四大”以外 |
三、“先天地生”“为天下母”:“道”的时间特性 |
四、“独立而不改”:“道”的空间特性 |
五、“周行而不殆”:“道”的运动特性和规律特性 |
六、整体之“道”与整全原理 |
(5)老子性别观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老子性别观研究概述 |
二、老子性别观研究的主要观点 |
(一)女性至上观 |
(二)前性别或无性别观 |
(三)雌性非女观 |
(四)雌雄同体观 |
(五)性别平等观 |
(六)生态女性观 |
(七)自由主义女性观 |
(八)贵阳贱阴女性观 |
三、八种观点的合理性 |
(6)本体与境界——冯友兰的《老子》诠释及其推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冯友兰的“总原理”说溯源 |
二、冯友兰的“天地境界”说分析 |
1.自然境界:“顺才”境界,即顺应自然环境、率性而为。 |
2.功利境界:“为利”境界,即为利益而活。能够反省,追求事业,增进荣誉。 |
3.道德境界:“为义”境界,即“无我”境界,认为社会与个人不是对立的,个人是社会的一分子。 |
4.天地境界:“侍天境界”,即知道他不但是社会的一分子,也是宇宙中的一分子,不把宇宙作为人的对立面去看待。 |
三、冯友兰的“本体论”诠释溯源 |
四、大客观境界:牟宗三的诠释推进 |
(7)天命、天道与道论:先秦天人关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天生烝民:周德反映的天命观 |
(一)德观念指导下的天人关系 |
(二)从“天命唯一”到“天命多元”的天命观 |
(三)敬天重人:春秋“人本主义”与天人关系 |
二、天象靡常:天道观的起源与发展 |
(一)天道观的形成时间 |
(二)天道观与分野的联系 |
(三)天道观与天数运算 |
(四)天道观预测对象的扩大 |
三、道应自然:道论观的起源与发展 |
余论:三者并存的先秦秦汉天人关系理论 |
(8)道心与人心:论老子的心灵哲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9)形下关切与形上追问的通贯:老子“道德之意”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缘起与意义 |
1.1.1 学术角度:“道德之意”对老子思想体系义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
1.1.2 现实角度:老子的“道德之意”具有根基性意义和范导性作用 |
1.2 综述与反思 |
1.2.1 以往的老学研究 |
1.2.2 以往关于老子“道德之意”的研究 |
1.3 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文献说明 |
第2章 老子“道德之意”的时代背景 |
2.1 天下失序 |
2.1.1 失序的世象:欲望脱缰与生命异化 |
2.1.2 失序的实质:“德衰”与“礼坏” |
2.1.3 失序的影响:“崩坏”与“突破” |
2.2 老子反思既有秩序:以“德-礼”体系为核心 |
2.2.1 周德与天命 |
2.2.2 礼制与宗法 |
2.2.3 人文理性与强力秩序 |
2.3 老子深原道德之意:以“周德”为参照 |
2.3.1 道德反思:“失道而后德” |
2.3.2 政治批判:“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
2.3.3 人性觉醒:“尊道而贵德”的超越性指向 |
第3章 老子“道德之意”的思想渊源 |
3.1 历陈古今之变的史官出身 |
3.1.1 史官之学 |
3.1.2 史官之术 |
3.2 本源天地之始的宇宙图式 |
3.2.1 巫与无 |
3.2.2 易与道 |
3.3 由“命”而“道”的转化 |
3.3.1 天命信仰 |
3.3.2 天道自然 |
第4章 老子“道德之意”的思维理路 |
4.1 老子的思想前提 |
4.1.1 玄同:宇宙生命的整体性与根源性 |
4.1.2 玄览:“知常曰明” |
4.2 老子的思维路径 |
4.2.1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
4.2.2 推天道以明人事 |
4.2.3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
4.3 老子的致思之旨 |
4.3.1 天之道 |
4.3.2 人之德 |
第5章 老子“道德之意”的具体意涵 |
5.1 从道与万物的关系看“道德之意”:“道生之” |
5.1.1 “道”之考释:至上之“导”与生命之“(?)” |
5.1.2 本根之道:“道”为“天地根” |
5.1.3 生化之道:道生万物 |
5.1.4 存有之道:“道者,万物之奥” |
5.2 从道与德的关系看“道德之意”:“德畜之” |
5.2.1 “德”之字源解析 |
5.2.2 得道:“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
5.2.3 修德:“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
5.3 老子“道德之意”的核心价值:自然 |
5.3.1 “自然”辩义:生命的自觉 |
5.3.2 自然的主体:“万物之自然” |
5.3.3 自然的根基 |
5.4 老子“道德之意”的实现原则:无为 |
5.4.1 “无为”的涵义 |
5.4.2 “无为”的实现 |
5.4.3 “无为”的意义 |
第6章 结论 |
6.1 老子对道德的本根性理解:“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
6.2 老子“道德之意”的形上内蕴:“人之为人” |
6.3 老子“道德之意”的现实关切:根基与范导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儒莲1842年法译《道德经》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道德经》及老子其人 |
(二) 《道德经》的外译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17至19世纪《道德经》的西译 |
一、传教士汉学时期 |
(一) 早期传教士对老子及道家思想的介绍 |
(二) 耶稣会士《道德经》译本及其索隐思想倾向 |
二、专业汉学时期 |
(一) 雷慕沙及《论老子的生平及着作》 |
(二)儒莲与鲍狄埃的《道德经》法语全译本 |
第三章 儒莲1842年《道德经》译本 |
一、儒莲1842年《道德经》全译本简介 |
(一) 翻译底本 |
(二) 翻译特点 |
(三) “道”的翻译与解读 |
二、儒莲翻译特点分析 |
(一) 首章 |
(二) 十四章 |
(三) 二十五章 |
(四) 第四十二章 |
三、影响因素分析 |
(一) 作为外部因素的社会环境 |
(二) 译者个人的内部因素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论老子的生命学说(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老道家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 曹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梁启超“《老子》作于战国之末”说的建立及其意义[J]. 李长银. 安徽史学, 2021(05)
- [3]论老子“自然”观念的两种诠释进路[J]. 王玉彬. 人文杂志, 2021(09)
- [4]论《老子》的整全之“道”[J]. 周可真,刘超. 社会科学研究, 2021(05)
- [5]老子性别观研究述评[J]. 崔丽萍.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6]本体与境界——冯友兰的《老子》诠释及其推进[J]. 林光华. 人文杂志, 2021(08)
- [7]天命、天道与道论:先秦天人关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 曲柄睿. 史学理论研究, 2021(04)
- [8]道心与人心:论老子的心灵哲学[J]. 陆建华.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4)
- [9]形下关切与形上追问的通贯:老子“道德之意”的探析[D]. 张佩荣. 吉林大学, 2021(01)
- [10]儒莲1842年法译《道德经》初探[D]. 马佳琪.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