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从源头上惩治腐败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玲[1](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历经百年而初心如始,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始终以自我革命的精神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不断提高全党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如何破解“历史周期律”,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和国家自我监督、拒腐防变的新路,一直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成功探索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概括。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本源、传承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历史基因、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和显着优势的监督体系,是能够保持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推动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始终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社会主义权力监督体系。在当前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以宏观的历史视野,推进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整体性研究,仍是该领域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本的理论基础,以逐一回答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什么”,中国“为什么”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权力监督体系,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怎样形成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应该坚持和巩固的优势是什么,应该完善和发展的短板是什么等基本问题为逻辑主线,渐次展开本文的研究与论述。本文总体结构包括三部分:引言、正文、结语。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依据与研究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论文正文部分由六章内容构成,分别概述如下:第一章主要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构成要素和结构模式。分别从基本概念界定、十大要素的梳理整合和“多维立体协同”监督模式及其特点三个方面,从宏观上解读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什么”。第二章主要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内容逻辑。分别阐释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为谁监督”,厘清监督主体、强化问责——“谁来监督”,实现监督对象全覆盖——“监督谁”,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重点——“监督什么”,从内容逻辑视角解读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什么”。第三章主要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形成发展的思想探源。本文认为对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思想的理论本源的坚守、对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监督思想精神内核的继承创新、对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历史基因的秉承、对西方国家权力监督思想的域外借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四个重要的思想来源。分别从理论维度、实践维度、历史维度、世界维度,分析回答中国为什么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权力监督体系。第四章主要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首先,依据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形成发展脉络,分三个阶段梳理其发展历程: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创立与撤销(1949-1978);二是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全面恢复与发展(1978-2012);三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体系化创新(2012——)。其次,总结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体系建设的五个方面的基本经验: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紧扣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必须坚持党内监督、国家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协同发展,必须坚持紧紧抓住“关键少数”,必须坚持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分别从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两个方面,阐释回答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怎样形成的。第五章主要凝炼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显着优势与现实贡献。首先,通过古今中外权力监督体系的比较,凝炼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四个显着优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优势,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优势,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优势。其次,基于显着优势分析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四个方面的现实贡献: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历史维度——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新超越,实践维度——党和国家自我革命的新阶段,世界维度——腐败治理的中国经验。从显着优势和现实贡献两个方面,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应该坚持和巩固的优势是什么。第六章主要剖析新时代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挑战和完善对策。本文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成果颇丰,但当前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推进党和国家监督制度逐渐成熟定型,仍然面临三个方面的现实挑战:一是党内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协同性有待提升;二是党内监督的短板——“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有待加强;三是社会监督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基于对现实挑战的剖析,本文提出新时代应对现实挑战、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三条对策:一是完善协同监督机制,增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协同性;二是多管齐下,破解“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难题;三是固本强基,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制机制。分别从现实挑战和完善对策两个方面,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应该完善和发展的薄弱环节是什么。结语部分是对全文观点的宏观提炼与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的未来展望。本文基于以上六章内容的研究,得出如下三点结论:第一,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夺取反腐败斗争彻底胜利的必由之路。第二,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制度密码”。第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管住公权力”的“中国智慧”。笔者认为,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研究,协同监督机制研究,权力配置、运行和制约机制研究,以及关于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理论阐释,将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方向。
荣震[2](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腐败治理,围绕着如何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搞好反腐倡廉建设的中心问题,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腐败治理道路,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腐败治理体制。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腐败治理体制改革的历程和经验,把握新时代腐败治理体制改革与完善的新任务新要求,对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为研究对象,以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为理论基础,构建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理论分析框架,该理论分析框架包括纵向历时分析和横向要素分析两个维度。以理论分析框架为依托,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演变历程。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历程划分为1978年至1992年的恢复重建阶段、1992年至2002年的适应性改革阶段、2002年至2012年的深化改革阶段、2012年至今的全面协同深化改革阶段。每一个历时时期内的分析则以横向要素为依托,从制度环境、制度需求、制度供给三个展开论述。其中,制度环境主要包括国际和国内环境,制度需求主要是从腐败形势对腐败治理体制提出的治理任务角度切入,而制度供给则包括腐败治理指导思想、组织体系和具体制度规范供给三个内容展开论述。历史演进分析之后,综合运用制度分析范式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历程进行理论透视,从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整体趋势、动因分析、行动者分析、变迁模式和路径依赖五个逻辑线条探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内在逻辑。在进行透彻的历时演变分析和变迁逻辑分析后,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特征、基本经验与存在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最后,从战略、策略和基本着力点三个层面提出了新时代腐败治理体制改革与完善的基本路径。具体而言,文章共包括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是构建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理论分析框架,在阐释腐败、腐败治理、体制与机制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明确界定腐败治理体制的基本内涵、基本功能与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模式。然后,基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三个理论流派主要理论支撑点构建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理论分析框架,理论分析框架主要包括横向历时性分析维度和纵向要素性分析维度两个组成部分。第二章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十八大迈入新时代四个党史发展的“关键节点”为腐败治理体制变迁历史演进划分阶段,结合官方腐败治理体制改革表述话语体系及学术界现有研究的阶段和命名划分,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历程划分为1978年至1992年的恢复重建阶段、1992年至2002年的适应性改革阶段、2002年至2012年的深化改革阶段、2012年至今的全面协同深化改革阶段。对每个阶段内腐败治理的政治生态环境、腐败形势、腐败治理体制分别展开论述。第三章主要基于制度分析理论范式对腐败治理体制变迁进行理论透视,从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整体趋势、动因分析、行动者分析、变迁模式和路径依赖五个逻辑线条探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内在逻辑。第四章是基于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的变迁历程和变迁内在逻辑,对我国腐败治理体制的基本经验、主要特征和存在问题总结与分析;第五章则是在上述四章的基础上,从战略、策略和基本着力点提出新时代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发展与完善的基本路径。
董蕾[3](2019)在《政治生态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提出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大任务。党的廉政建设作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涵养正气充盈、政治清明政治生态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任务。因此,以政治生态为视角研究分析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新的党内政治生态背景下党的廉政建设的新动向新任务,进一步拓宽党的廉政建设的研究视野;有利于深入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廉政建设的特点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廉政建设体系建构以及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本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借鉴政治生态学的相关理论,聚焦党的廉政建设为研究对象和重点,设计了涵盖理论缘起、历史总结、内容架构、问题揭示、原因分析、路径选择在内的政治生态视域下党的廉政建设的研究框架。阐述了党的廉政建设的相关理论基础及借鉴,厘清了政治生态与党的廉政建设的内在关联;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党内政治生态的变化而不断调试党的廉政建设举措,提炼出党的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聚焦于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的新变化,党的廉政建设呈现出风清气正的新格局;在党的廉政建设“四位一体”基本逻辑架构下,逐一剖析党的廉政建设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和多维诱因,有效推动各核心要素不断优化、协调有序,进而提出党的廉政建设的优化对策。在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背景下,政治生态与党的廉政建设具有内在关联,深入推进党的廉政建设有利于营造清正廉明的政治生态,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有利于推动党的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二者在目标、主体、内容、形式等方面具有彰显人民性、突出政治性、强调内生性、注重制度化的内在契合,统一于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为党治国理政营造清正廉明的执政环境。借助政治生态理性分析工具,建构了包含主体责任、权力监督、廉政制度、廉政文化“四位一体”的廉政建设结构体系,各核心要素有机联系,发挥自己独有的功能和作用,提升党的廉政建设的整体效能。以党的廉政建设“四位一体”结构体系为主线,以政治生态的视角探寻廉政建设在新时代条件下由谁来建设、建设什么、怎样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增强党对廉政建设的全面领导以强化廉政主体功能,完善权力监督体系以规范权力运行,构建廉政制度保障体系以优化廉政制度协同效能,厚植清正廉洁的文化土壤以营造良好文化生态等方面提出优化党的廉政建设的四大对策。
薛韡[4](2019)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构建“三不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开展了刀刃向内、气势磅礴的反腐败斗争。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有效机制作为反腐败斗争的主轴贯穿其中,推动了反腐败斗争从“胶着状态”到如今取得“压倒性胜利”,不敢腐的目标已经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和全面从严治党历史性成就表明,构建“三不腐”机制成效显着。立足新时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回望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方的路,进一步研究总结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历程和经验,研究凝炼出构建“三不腐”机制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基本路径。这条基本路径是由反腐败斗争的历史性变革和实践成效演进而来的,是对党的反腐败斗争和全面从严治党规律的深刻把握。构建“三不腐”机制这条基本路径,是贯通一体的有机整体,是相融相成、相互促进的标本兼治,是一体推进的系统工程。反腐败斗争虽然已经取得压倒性胜利,但还没有取得彻底胜利,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党面临的考验危险和风险挑战依旧长期存在。当前,构建“三不腐”机制在目标实现和作用发挥的程度上还存在着不均衡、不平衡问题,腐败存量和增量并存,规范权力运行的笼子还未严丝合缝,涵养自律意识的土壤尚未完全厚植,需要以坚韧执着的斗志攻坚克难,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一体推进“三不腐”,是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重大战略部署。新时代深化构建“三不腐”机制,要重点在传承经验和改革创新、重点突破和集成联动、内在活力和外部动力、常态效能和长效机制这“四个方面”统筹把握,以“3+2+1”为基本建构格局一体推进,健全完善惩戒、预防、自律三大运行机制、制度和责任两个保障机制,同时全力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专责作用。深化构建“三不腐”机制,是新时代反腐败斗争基本路径的生动实践,必将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更大战略性成果,直至海晏河清。
吕永祥[5](2019)在《国家监察委员会的预防腐败职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当前全面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国家监察委员会面临着在腐败存量日益减少的情况下通过有效预防腐败来遏制腐败增量这一重要任务,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腐败研究是一个兼具理论前沿性和实践重要性的研究议题。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执政为民、秉公用权为目标的政党,她在使用公共权力维护社会秩序和增进社会公共福祉的同时,还必须同公权力腐败这种公权私用的现象作长期和坚决的斗争。预防腐败和惩治腐败是我国反腐败战略的两大支柱,随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国家政权对公权力腐败的成因和廉政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预防腐败在我国反腐败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成为我国反腐败的重要方针。预防腐败是比惩治腐败具有更高复杂性和前瞻性的反腐败战略,对反腐败机构的专业化水平和综合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原本分散的预防腐败机构及其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为国家监察委员会有效预防公权力腐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如何结合自己的机构属性和职能设置来有效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预防腐败战略,仍旧是摆在国家监察委员会这一新成立的国家反腐败机构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既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深化,也亟待从理论上加以研究和回应。国家监察委员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反腐败机构,预防公权力腐败是其一项重要任务。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公权力腐败的理论逻辑是,通过消除公权力腐败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构成要件来切断公权力腐败行为的发生机制。基于此,本文在厘清公权力腐败和预防腐败等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借鉴制度预防腐败理论等国内外廉政理论资源,从“公共权力—腐败动机—腐败机会→腐败行为”这一解释公权力腐败发生机理的主流范式出发,结合我国反腐败政策文件对预防腐败战略的相关规定以及国家监察委员会的职能设置,尝试性地构建“权力监督—廉政教育—制度建设→预防腐败”这一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腐败职能的理论分析框架。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采取政策试点的改革方法,其政策运行过程先后经历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政策试点、国家监察委员会试点的政策扩散和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度正式形成三个发展阶段。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标志性成果,对我国提升预防腐败的有效性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对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之前和之后的两种国家监察机关乃至两种预防腐败体系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国家监察委员会的设立提升预防腐败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整合分散的预防腐败职能,构建集中统一的预防腐败体系,对于我国更加有效地预防权力腐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预防腐败实践的角度看,国家监察委员会作为一个兼具预防腐败职能和惩治腐败职能的综合性国家反腐败机构,是我国预防腐败战略的主要执行者。随着预防腐败局、行政监察机关等原预防腐败机构被整合至国家监察委员会之中,国家监察委员会在我国预防腐败体系中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国家监察委员会在贯彻执行我国的教育、制度和监督并重的预防腐败战略的同时,结合《监察法》赋予的对公职人员开展权力监督、廉政教育和对监察对象所在单位廉政建设中的问题提出监察建议等监察职能,形成了权力监督、廉政教育和制度建设三管齐下的预防腐败模式。机构是履行职能的载体,国家监察委员会在履行权力监督、廉政教育和提出监察建议等监察职能都有相应的内设机构和外派机构作为支撑,意在通过开展预防性监督和发现性监督防范公共权力滥用,通过开展廉政教育抑制公职人员的腐败动机,通过制度建设减少公职人员的腐败机会,从而释放出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公权力腐败的治理效能。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承认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公权力腐败的实践工作取得显着成效的同时,还应客观地看到,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国家监察委员会在预防公权力腐败时还会触及到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结合纪检监察机关的调研材料、相关统计数据等经验材料和理论分析来看,国家监察委员会在履行预防腐败职能的过程中亟需解决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有待强化、对公职人员的廉政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和运用监察建议推动被监督单位加强廉政制度建设的有效性亟待提升等问题。当前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国家监察委员会要将其制度优势进一步转化为预防腐败的效能,就需要在借鉴中国香港等高度廉洁地区的预防腐败经验的基础上,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和增强不想腐的自觉三大目标,从多措并举提升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有效性、构建主体协调、分类施教和高度参与的精细化廉政教育模式和积极运用监察建议督促被监督单位提升廉政制度质量及其执行力三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预防腐败的有效性。虽然公权力腐败行为与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腐败战略之间的较量和博弈将是一个长期的和复杂的过程,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家监察委员会在党和人大的领导之下,加强与其他预防腐败主体的协调配合,不断提升履行权力监督、廉政教育和监察建议三项预防腐败职能的有效性,综合运用预防腐败和惩治腐败之间的互补效应,就能够在公权力腐败和预防腐败行动之间的长期博弈中不断取得胜利。
赵秉志,彭新林[6](2017)在《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次一、前言二、关于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的科学定位(一)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二)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是中央"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是对我国反腐倡廉实践的理论表达(四)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是新时期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的根本遵循三、关于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的主要内容(一)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二)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
曹明珠[7](2014)在《当代中国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当前,世界各国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反腐倡廉成为不同国家共同面临的艰巨任务。多年来,中国一贯强调反腐倡廉建设,采取多种措施治理腐败,但是腐败现象依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因此,从制度层面研究反腐败问题,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进廉洁政治建设的重要课题。为此,将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思路由以往的单项法规制度的制定上升到“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创新”这一新高度,这对于构建“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采用历史分析法、交叉研究法、实证分析法以及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整体上对我国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综合研究,提出了我国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的研究框架:一是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二是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三是反腐倡廉制度的科学运行机制和长效实施机制。本文的正文和结语都是围绕这一框架展开的。第一章导论。该部分论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与方法、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第二章腐败与治理腐败的基本理论。本章综合考察了国内外学者对腐败概念的研究成果,从政治学的角度,将“腐败”界定为公职人员为了谋取非法利益而滥用公共权力的行为,即权力腐败。本章还对腐败成因理论和治理腐败理论进行梳理,阐述了现代化理论、寻租理论、委托—代理论和交互决定理论等腐败成因理论,论述了反腐败战略理论、反腐败体系理论以及反腐败机制设计理论等治理腐败理论。第三章当代中国腐败现象与反腐倡廉阐释。本章从分析权力腐败的突出表现、主要特点以及根本原因入手,找出诱发腐败的个体心理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和公共权力因素,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的实践及其成效。第四章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总体思路。本章主要从制度的结构、价值、功能这三个方面入手,紧紧围绕十八大对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构建以“四大制度”(教育制度、监督制度、预防制度和惩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并在四大制度中体现教育的长效机制、监督的保障机制、预防的防范机制以及惩治的惩戒机制等四大机制,为建立“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五、六、七、八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是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第五章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基础:教育制度建设。本章在明确反腐倡廉教育制度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考察了目前教育制度建设的实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从制度创新角度提出了完善当前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建设的对策与思路。第六章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关键:监督制度建设。本章在了解反腐倡廉监督制度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监督制度建设的现状及成效,指出了监督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反腐倡廉监督制度的对策与思路。第七章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根本:预防制度建设。本章重点论述了反腐倡廉预防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预防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从宏观上提出了构建预防制度的对策与思路。第八章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点:惩治制度建设。本章分析了反腐倡廉惩治制度的地位和作用,指出了惩治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惩治制度的对策和建议。结语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本文认为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最终要取得成效,还需要建立长效实施机制和科学运行机制。
胡亚军[8](2014)在《胡锦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理论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清醒而客观地判断了反腐败形势,坚持“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鲜明政治立场,提出了“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反腐倡廉建设标准。当前,中国正处在反腐败斗争的关键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如何把握当代中国反腐败斗争的基本走势、基本特点和基本规律,如何提炼可供当代中国反腐倡廉建设借鉴的思路和方法,历史的经验往往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以来,一直都非常注重反腐倡廉建设,并把它作为一项常态化的建设性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中国反腐倡廉的特殊时空背景,提出了“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这个全新的概念和思路,不断探索反腐倡廉建设的规律,抓紧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逐步形成了胡锦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理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本人打算以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反腐倡廉建设理论为研究对象,尝试对胡锦涛关于反腐倡廉科学化的思想认识进行理论概括与系统梳理,对党的十六大以来反腐倡廉的实践过程进行准确理论阐释并进行规律性的经验总结,探寻未来反腐倡廉的思路和对策,以期对以后的反腐倡廉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通过文献检索和研究,整理了胡锦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反腐倡廉建设思想、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的反腐倡廉思想。梳理了十六大以来的会议精神和领导人讲话内容,阐述了胡锦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理论的形成过程,论述了胡锦涛反腐倡廉科学化理论的内容体系的基本架构。从纵向层面看,胡锦涛反腐倡廉科学化理论是一个开放、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一方面,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反腐倡廉建设思想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的反腐倡廉思想,并借鉴和吸收了古今中外的反腐倡廉思想的合理成分,是古今中外反腐倡廉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另一方面,胡锦涛根据特殊的背景条件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实践需要,结合中国反腐倡廉国情不断地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并富于其时代特色。从横向层面看,胡锦涛反腐倡廉科学化理论作为反腐倡廉实践的理论形态,主要是回答刚刚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的特殊时空背景下,怎样去反腐败这个基本的问题。胡锦涛反腐倡廉科学化理论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科学的定位、科学的目标、科学的思路、科学的理论指导、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检验标准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和社会调查的方法,论证了胡锦涛反腐倡廉科学化理论的评价体系。首先,判断一门理论体系是否科学性有一个基本的理论标准;其次,实践是检验理论科学性的唯一标准;再次,人民群众是检验反腐倡廉理论科学性的根本标准;最后,对胡锦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地位及价值的综合评价。在这里着重提出的是,胡锦涛反腐倡廉科学化理论具有相对的科学性。相对科学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胡锦涛反腐倡廉科学化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另一方面,反腐倡廉建设实践要求反腐倡廉科学化理论要不断的进行深化、完善和拓展。在系统梳理胡锦涛反腐倡廉科学化理论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经验总结的方法,阐述了反腐倡廉科学化的成功经验: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必须遵循反腐倡廉建设的规律;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理念;要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理念;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是常态化的、渐进的、并且有高度的持续性。这些经验和启示,对我们以后的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系统研究胡锦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理论体系、评价体系和成功经验,明确了我国未来反腐败走向成功的路径选择,就是要紧紧地依靠解放思想,毫不动摇地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我们党要真正地从思想和认识上敢于正视问题,勇于解决问题,以有力的改革措施更深入、持久、更有成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我国的反腐倡廉实践将沿着渐进主义的路径,开创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之先河——跳出政权兴衰“历史周期率”,真正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目标,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党的长期稳固执政和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黄圣[9](2013)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廉政思想是反腐廉政实践反映在政党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意识运动形式。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反腐廉政思想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无产阶级政党的主观能动性,将反腐廉政实践中得来的感性认识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和由内而外的辩证思维过程,上升为理性认识来指导反腐廉政实践,并随着反腐廉政实践的变化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其主要回答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什么是反腐廉政,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反腐廉政以及如何反腐廉政。本文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廉政思想为整体研究对象,按照中共党史的历史分期,具体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党的领导集体和党的核心领导人的反腐廉政思想。本文全面系统地考察和研究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给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廉政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共产党对反腐廉政重要性的认知和对反腐廉政形势的判断,共产党进行反腐廉政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梳理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的方针原则、工作思路、任务部署和组织领导等方面重要思想,阐述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思想在指导反腐廉政实践,确保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中的历史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思想的丰富、完善和发展作出预判。本文的正文部分包括六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反腐廉政思想为理论基石,批判地继承中西方古代和近代的反腐廉政思想,积极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反腐廉政实践,并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廉政思想,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廉政思想提供了实践基础。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为出发点来思考反腐廉政建设,主要依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对反腐廉政的形势判断,提出反对资产阶级的腐蚀等一系列反腐廉政思想。其中,毛泽东认为政治思想上的蜕化变质是导致党员干部经济贪污和生活腐化的思想原因,因而侧重运用思想教育的柔性引导来培育党员干部的反腐廉政自觉。同时,中国共产党沿袭了革命战争时期的群众运动方式来开展反腐廉政建设,取得了显着的反腐廉政成效。但是,反腐廉政思想中的有益因子未能得以理论化和系统化。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出发点来思考反腐廉政建设,主要依据党的八大对反腐廉政形势作出的正确判断,提出了防止党内产生脱离人民的“特权阶层”等一系列反腐廉政思想。其中,毛泽东注重从阶级斗争的视野来看待腐败问题,经常性地发动群众运动反对腐败,有效地防止了帝国主义“和平演变”战略对共产党的腐蚀和侵袭。反对特权和干部特殊化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反腐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知产生了偏差,导致他将党内正常的意见分歧以及贪污腐化和官僚主义现象视为阶级斗争。加之共产党缺乏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反腐廉政建设的经验,对反腐廉政建设客观规律的探索研究不足,导致“文化大革命”时期反腐廉政建设脱离了党的领导,给党内团结和政治稳定带来了深刻的教训。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改革开放展开推进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反腐廉政建设,着力消除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给党员干部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围绕着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解决党内存在的特殊化现象,打击经济犯罪和防止权力商品化等问题开展反腐廉政实践,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论断和新观点,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反腐廉政思想,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执政党的反腐廉政建设确立了方针原则和提供了具体思路。第五章主要论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在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出发点思考反腐廉政建设,围绕着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对中国特色反腐廉政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探究,阐释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反腐廉政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工作思路、领导体制、基本原则和工作格局等理论与实践问题,反映了时代变革对党的建设和反腐廉政建设的新要求,为新形势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第六章主要论述了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反腐廉政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把反腐廉政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反腐廉政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确立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战略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等一系列重大的观点和论断,使得反腐廉政理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创新。同时,廉政文化建设的提出也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廉政建设由政治自觉转变为文化自觉。
迟连翔[10](2012)在《中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是党风廉政建设和“惩防”体系建设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和实务工作部门非常关注问题。本研究对中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在准确分析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的理论来源基础上,结合目前各地区、部门开展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实践,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吸取古今中外历史上预防腐败的经验教训,借鉴全面风险管理和质量管理等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科学、准确地界定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构成框架及其构成要素、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发挥作用的运行轨迹,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构成内容和运行规律进行深入探讨,总结和提炼出系统的理论观点,为指导和推进我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由导论、六章内容和结语三个部分内容组成。导论部分对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框架体系结构等方面内容进行概括性介绍。第一章是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界定和介绍。主要界定了廉政风险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相关概念;介绍了与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相关的预防腐败理论、内部控制理论、全面风险管理理论;通过对马克思、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领导人关于预防腐败的思想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中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理论的来源和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和归纳,提炼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理论概念,并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理论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合理界定,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是对古今中外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实践探索的回顾和经验的总结与分析。回顾了中国历史上预防和惩治腐败的一些经验做法,介绍了瑞典、芬兰、俄罗斯、新家坡、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预防廉政风险的基本做法。这些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分析,对当前我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工作具有学习借鉴和启示作用。第三章是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基本思路和框架内容进行分析和阐述。通过对当前我国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成就和问题的梳理,明确了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的基本思路;运用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分析工具,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整体框架界定为八个组成部分,即廉政风险防控目标确定、廉政风险防控环境塑造、廉政风险识别、廉政风险评估、廉政风险应对、廉政风险控制活动、廉政风险防控中的信息沟通、廉政风险防控中的监督,并对各个部分的具体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和作用进行详细阐述。第四章是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运行过程进行研究和分析。主要是通过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实践,查找“五类”廉政风险,明确廉政风险防控的对象和目标;在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针对“五类”风险,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设立“三道防线,”进行“事前、事中、事后”防范并控制廉政风险行为的发生;每一项具体的防控措施都要经过计划、执行、检查、修正“四个环节”,通过“四个环节”在闭合状态下的循环运行,不断提高和完善防控措施的质量和水平。这些方法和措施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构成了廉政风险防控的运行机制。第五章是对构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实践过程进行实证分析。选取税务系统六个单位,通过对其建立和实施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过程、方法、措施、效果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问题的重要性和方式方法的认识和理解。第六章是对构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任务及对策的展望。通过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理论与实践的回顾和总结,进一步明确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的方向目标,完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完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具体措施和方法;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相关的配套措施,全面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进程。预防是治本之策,全面系统地研究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问题,从理论上对我们党提出的政策主张进行全面的阐述,并结合我国各级行政机关反腐倡廉工作实际,以党的方针政策为指导,研究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的战略目标、具体措施和廉政风险防控的工作机制,对于当前指导我国各级行政机关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关于从源头上惩治腐败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从源头上惩治腐败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依据和研究价值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价值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一)国内外文献研究现状 |
(二)主要研究领域及代表性观点简介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构成要素与结构模式 |
一、基本概念阐释 |
(一)权力、政治权力、国家权力、公权力与腐败 |
(二)监督、监督制度、监督体系和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构成要素 |
(一)中国共产党对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构成要素认识的不断深化 |
(二)学界对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构成要素的探讨 |
(三)梳理与整合:党和国监督体系的“十大要素” |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结构模式 |
(一)“多维立体协同”监督结构模式及其结构分析 |
(二)“多维立体协同”结构模式的特点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内容逻辑 |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为谁监督” |
(一)党内监督坚守“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不断推进自我革命 |
(二)国家监督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打造廉政为民政府 |
(三)社会监督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构筑人民监督网 |
二、厘清监督主体——“谁来监督” |
(一)厘清党内监督多元主体 |
(二)厘清国家监督多元主体 |
(三)厘清社会监督主体 |
三、实现监督对象全覆盖——“监督谁” |
(一)党内监督对象始终坚持全覆盖和抓“关键少数”相结合 |
(二)国家监督逐步实现监督对象全覆盖 |
(三)社会监督对象的统一性和全覆盖 |
四、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重点——“监督什么” |
(一)压实责任,党内监督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
(二)强化责任担当,国家监督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
(三)依法有序监督,社会监督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形成发展的思想探源 |
一、始终坚守马列主义权力监督思想的理论本源 |
(一)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监督思想内核的坚守 |
(二)对列宁社会主义监督思想的继承 |
二、始终继承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监督思想的精神内核 |
(一)学习借鉴苏联的党政监督模式 |
(二)党政监督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 |
(三)重视党政监督法规建设 |
(四)建立局部政权条件下的行政监察制度体系 |
三、始终秉承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历史基因 |
(一)对我国传统法治监察思想的传承 |
(二)对我国传统监察制度体系建设思想的借鉴 |
(三)对我国传统廉政文化教育的扬弃 |
四、对西方国家权力监督制约思想的借鉴 |
(一)各国应在共同反腐中交流互鉴 |
(二)对资产阶级权力监督思想的批判吸收 |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 |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发展历程 |
(一)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制度框架的创立与撤销(1949-1978) |
(二)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恢复发展(1978-2012) |
(三)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体系化创新发展(2012——)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一)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
(二)必须坚持紧扣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和中心任务 |
(三)必须坚持党内监督、国家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协同发展 |
(四)必须坚持紧紧抓住“关键少数” |
(五)必须坚持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
第五章 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显着优势和现实贡献 |
一、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显着优势 |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 |
(二)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优势 |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优势 |
(四)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优势 |
二、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贡献 |
(一)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 |
(二)历史维度——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新超越 |
(三)实践维度——党和国家自我革命的新阶段 |
(四)世界维度——腐败治理的中国经验 |
第六章 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挑战与完善对策 |
一、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挑战 |
(一)党内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协同性有待提升 |
(二) “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仍是党内监督的短板 |
(三)社会监督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
二、健全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完善对策 |
(一)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协同监督机制 |
(二)多管齐下,破解“一把手”监督、同级监督难题 |
(三)固本强基,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制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
(一)问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评述 |
三、研究内容 |
(一)研究内容 |
(二)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路径 |
第一章 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一、相关概念阐释 |
(一)腐败 |
(二)腐败治理 |
(三)体制与机制 |
二、腐败治理体制的基本内涵 |
(一)腐败治理体制的界定 |
(二)腐败治理体制的价值及功能 |
(三)腐败治理体制的基本典型 |
三、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构建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腐败治理的思想 |
(二)制度变迁理论 |
(三)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历程 |
一、腐败治理体制的恢复重建时期(1978-1992) |
(一)腐败治理体制恢复重建的制度环境 |
(二)腐败形势:私利的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蔓延 |
(三)腐败治理体制的恢复重建 |
二、腐败治理体制的适应性变革时期(1992-2002) |
(一)腐败治理体制适应性变革的制度环境 |
(二)腐败形势:权力寻租、资金密集型领域的多样化腐败 |
(三)腐败治理体制的适应性变革 |
三、腐败治理体制的深化改革时期(2002-2012) |
(一)腐败治理体制深化改革时期的制度环境 |
(二)腐败形势:从争夺经济利益到争夺政治权力 |
(三)腐败治理体制的深化改革 |
四、腐败治理体制的全面协同深化改革时期(2012—今) |
(一)腐败治理全面协同深化改革的制度环境 |
(二)腐败形势:高层化、群体化、家族化、多元化 |
(三)腐败治理体制的全面协同深化改革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逻辑 |
一、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整体趋势 |
(一)从治标主导到标本兼治的腐败治理战略取向 |
(二)从权力反腐、制度反腐到系统反腐的核心理念 |
(三)从反黑色腐败到全方位反腐的腐败治理行动策略 |
二、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动力机制 |
(一)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外生因素 |
(二)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内生因素 |
三、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行动主体 |
(一)党、政、司法机关为主的专门腐败治理机构 |
(二)人大和政协等监督机构 |
(三)社会参与主体 |
四、腐败治理体制变迁方式分析 |
(一)供给强制性腐败治理体制变迁 |
(二)需求诱致性腐败治理体制变迁 |
五、腐败治理体制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分析 |
(一)权力结构不均衡的路径依赖 |
(二)腐败治理手段的路径依赖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特征、基本经验和主要问题 |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主要特征 |
(一)中国共产党高度反腐自觉的变迁底色 |
(二)腐败治理制度体系建构与完善的变迁核心 |
(三)兼具时代性与历史传承性的变迁历程 |
(四)党纪国法互联互通的变迁协同 |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基本经验 |
(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确保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正确政治方向 |
(二)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推动腐败治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
(三)明确核心理念,锁定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价值导向和目标定位 |
(四)与中国政治发展环境相适应,保证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时代回应性 |
(五)寓腐败治理于制度建设之中,促进腐败治理的制度化、法治化 |
(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腐败治理的公信力和凝聚力 |
三、改革开放以来腐败治理体制变迁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腐败治理的认识存在误区 |
(二)腐败治理机构职能协同不足 |
(三)腐败治理制度规范有待完善 |
(四)腐败治理体制的社会参与不足 |
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现代化治理理念不牢固 |
(二)体制自主性困境的制约 |
(三)腐败治理体系不完整 |
(四)腐败治理能力总体偏弱且不平衡 |
第五章 新时代我国腐败治理体制改革与完善的路径选择 |
一、腐败治理体制改革与完善的战略分析 |
(一)坚持以政党为中心的反腐逻辑支点 |
(二)坚持法治思维为主导的反腐价值理念 |
(三)坚持多元主体协同的反腐行为取向 |
二、腐败治理体制改革与完善的策略分析 |
(一)强化反腐倡廉思想教育 |
(二)推进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 |
(三)促进腐败治理的社会参与 |
(四)加强腐败治理的国际合作 |
三、新时代我国腐败治理体制改革与完善的基本着力点 |
(一)强化腐败治理主体责任 |
(二)强化反腐制度落实 |
(三)创新廉政教育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
(3)政治生态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述评 |
1.2.2 国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相关概念阐释 |
1.4.1 政治生态 |
1.4.2 廉政建设 |
2 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理论概述 |
2.1 党的廉政建设理论基础及借鉴 |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廉政学说 |
2.1.2 中国共产党的廉政建设思想 |
2.1.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思想 |
2.1.4 国外廉政思想的理论借鉴 |
2.2 政治生态与廉政建设的内在逻辑 |
2.2.1 深入推进党的廉政建设有利于营造清正廉明的政治生态 |
2.2.2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有利于推动党的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 |
2.2.3 涵养政治生态与党的廉政建设统一于全面从严治党实践 |
2.3 党的廉政建设的战略价值 |
2.3.1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本质要求 |
2.3.2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 |
2.3.3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迫切需要 |
3 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历史演进 |
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廉政建设的选择和设计 |
3.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生态 |
3.1.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廉政建设主要内容及成效 |
3.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廉政建设的探索和曲折 |
3.2.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政治生态 |
3.2.2 社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廉政建设主要内容及成效 |
3.3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的廉政建设的恢复和完善 |
3.3.1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政治生态 |
3.3.2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的廉政建设主要内容及成效 |
4 政治生态视域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主要内容及基本经验 |
4.1 新时代党的政治生态新变化 |
4.1.1 党内政治生活的新要求 |
4.1.2 权力规范运行的新挑战 |
4.1.3 制度管党治党的新征程 |
4.1.4 文化强党兴党的新任务 |
4.2 新时代党的廉政建设主要内容 |
4.2.1 主体责任建设 |
4.2.2 权力监督建设 |
4.2.3 廉政制度建设 |
4.2.4 廉政文化建设 |
4.3 新时代党的廉政建设取得成就 |
4.3.1 形成惩治腐败的高压氛围 |
4.3.2 形成常态化廉政制度安排 |
4.3.3 形成廉洁自律的思想自觉 |
4.4 新时代党的廉政建设基本经验 |
4.4.1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原则 |
4.4.2 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政治定位 |
4.4.3 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的逻辑主线 |
4.4.4 坚持党内政治生态净化的价值指向 |
5 政治生态视域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5.1 党的廉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1 系统治理存在融合难问题 |
5.1.2 权力监督存在协同效能弱化问题 |
5.1.3 廉政制度存在“高位运行”问题 |
5.1.4 廉政文化共识功能存在发挥受阻问题 |
5.2 党的廉政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
5.2.1 主体责任认知偏差 |
5.2.2 党内政治生活不够规范 |
5.2.3 制度法规权威尚未建立 |
5.2.4 不良政治文化的负面影响 |
6 政治生态视域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的对策建议 |
6.1 增强党对廉政建设的全面领导以强化廉政主体功能 |
6.1.1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
6.1.2 增强廉政建设主体自觉 |
6.1.3 提升党的廉政治理能力 |
6.2 完善权力监督体系以规范权力运行 |
6.2.1 坚持权力制约与权利保护相结合 |
6.2.2 坚持党内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 |
6.2.3 坚持党内监督从严与监督氛围从优相结合 |
6.3 构建廉政制度保障体系以优化廉政制度协同效能 |
6.3.1 完善廉政制度的顶层设计 |
6.3.2 提高廉政制度的协同配合 |
6.3.3 提升廉政制度执行力 |
6.4 厚植清正廉洁的文化土壤以营造良好文化生态 |
6.4.1 坚定理想信念的文化自觉 |
6.4.2 整合廉政文化的价值资源 |
6.4.3 推动廉政文化的思维创新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构建“三不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三、基本概念阐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三不腐”机制的理论源泉和文明成果借鉴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 |
一、马克思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中的反腐败思想 |
二、列宁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理论中的反腐败思想 |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廉政思想借鉴 |
一、以廉治国理政 |
二、以廉选吏治吏 |
三、以廉修身为官 |
第三节 国际反腐败文明成果借鉴 |
一、注重道德教育和职业保障 |
二、坚持对公权力的监督制约 |
三、发挥法治的引领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的历史回顾 |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一、坚持从思想上建设党 |
二、严肃党的纪律 |
三、重视民主监督 |
第二节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
一、集中开展思想教育和惩治腐败 |
二、探索建立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
第三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 |
一、始终坚持教育为主 |
二、着力强化制度建设 |
三、加强权力监督制约 |
四、保持惩治腐败力度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时代“三不腐”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
第一节 “三不腐”机制的提出及其必然性 |
一、“三不腐”机制的提出过程 |
二、“三不腐”机制提出的必然性 |
第二节 构建“三不腐”机制的实践进程 |
一、构建不敢腐机制的主要实践 |
二、构建不能腐机制的主要实践 |
三、构建不想腐机制的主要实践 |
第三节 “三不腐”机制的深刻内涵 |
一、“三不腐”机制的基本内容 |
二、“三不腐”机制之间的内在关系 |
三、“三不腐”机制的实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时代构建“三不腐”机制的成效和经验 |
第一节 构建“三不腐”机制的显着成效 |
一、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 |
二、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 |
三、人民群众信任支持提升 |
四、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 |
五、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 |
第二节 构建“三不腐”机制的重要经验 |
一、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结合 |
二、政治统领和全面推进相统一 |
三、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融合 |
四、抓住少数和管住多数相并重 |
五、自我革命和加强监督相协同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时代深化构建“三不腐”机制面临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
第一节 深化构建“三不腐”机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腐败存量和腐败增量并存 |
二、规范权力运行的笼子还未严丝合缝 |
三、涵养自律意识的土壤尚未完全厚植 |
第二节 深化构建“三不腐”机制面临问题的影响因素 |
一、党面临的执政环境复杂 |
二、党自身结构变化带来多重影响 |
三、党内政治生态改善存在薄弱环节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时代深化构建“三不腐”机制的价值导向和基本考量 |
第一节 深化构建“三不腐”机制的价值导向 |
一、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题中之义 |
二、实现党的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 |
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 |
四、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根本要求 |
第二节 深化构建“三不腐”机制的基本考量 |
一、传承经验和改革创新有机结合 |
二、重点突破和集成联动齐头并进 |
三、内在活力和外部动力同向发力 |
四、常态效能和长效机制并驾齐驱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新时代深化构建“三不腐”机制的对策思考 |
第一节 完善健全三大运行机制 |
一、强化以惩治震慑为重点的惩戒机制 |
二、健全以监督制约为重点的预防机制 |
三、完善以教育引导为重点的自律机制 |
第二节 强化制度和责任保障机制 |
一、持续强化制度保障机制 |
二、严格落实责任保障机制 |
第三节 发挥纪检监察机关专责作用 |
一、始终坚守政治机关定位 |
二、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 |
三、打造一支纪检监察铁军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国家监察委员会的预防腐败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价值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家监察委员会相关研究 |
(二)预防腐败相关研究 |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与预防腐败交叉性研究 |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结构 |
四、研究的可能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的可能创新 |
(二)研究的不足 |
第一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一、核心概念的厘定 |
(一)腐败与公权力腐败 |
(二)国家监察委员会与纪检监察机关合署办公 |
(三)预防腐败与惩治腐败 |
二、理论基础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察理论 |
(二)权力监督与制约理论 |
(三)制度预防腐败理论 |
三、理论分析框架 |
(一)切断公权力腐败发生链条:预防腐败的理论逻辑 |
(二)权力—动机—机会→腐败行为:公权力腐败发生机理 |
(三)监督—教育—制度→预防腐败:监察委员会预防腐败的分析框架 |
第二章 国家监察委员会的设立及其对预防腐败的积极作用 |
一、国家监察委员会的设立 |
(一)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政策试点 |
(二)国家监察委员会试点的政策扩散 |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度正式形成 |
二、国家监察委员会对预防腐败的积极作用 |
(一)提升预防腐败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
(二)整合分散的预防腐败职能 |
(三)构建集中统一的预防腐败体系 |
第三章 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腐败的职能设置 |
一、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腐败的监督职能 |
(一)监督是国家监察委员会的首要职能 |
(二)国家监察委员会监督职能的履职机构及其履职方式 |
(三)以事前监督防范公权力滥用:权力监督在预防腐败中的作用 |
二、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腐败的廉政教育职能 |
(一)廉政教育是国家监察委员会的一项重要职能 |
(二)国家监察委员会廉政教育职能的履职机构及其履职方式 |
(三)以廉政教育抑制腐败动机:廉政教育在预防腐败中的作用 |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腐败的监察建议职能 |
(一)监察建议是国家监察委员会的一项重要职能 |
(二)国家监察委员会监察建议职能的履职机构及其履职方式 |
(三)以制度建设减少腐败机会:监察建议在预防腐败中的作用 |
第四章 国家监察委员会履行预防腐败职能亟需解决的问题 |
一、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有待强化 |
(一)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有待强化的表现 |
(二)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有待强化的原因 |
二、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公职人员的廉政教育效果不够理想 |
(一)对公职人员的廉政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的表现 |
(二)对公职人员的廉政教育的效果不够理想的原因 |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运用监察建议的有效性亟待提升 |
(一)运用监察建议的有效性亟待提升的表现 |
(二)运用监察建议的有效性亟待提升的原因 |
第五章 提升国家监察委员会预防腐败有效性的实践路径 |
一、多措并举提升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有效性 |
(一)提升国家监察委员会组成人员的提名和考察权限 |
(二)提高国家监察委员会财政经费供给的独立性 |
(三)保障国家监察委员会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 |
二、构建主体协调、分类施教与高度参与的精细化廉政教育模式 |
(一)加强对廉政教育主体的内部整合与外部协调 |
(二)对不同类型的廉政教育对象分类施教 |
(三)以创新廉政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对象的参与度 |
三、运用监察建议督促被监督单位提高廉政制度质量及其执行力 |
(一)以科学化的监察建议帮助监察对象所在单位弥补制度缺陷 |
(二)将制度执行不力作为提出监察建议的一种主要情形 |
(三)逐步运用监察建议开展制度廉洁性评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6)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次 |
一、前言 |
二、关于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的科学定位 |
(一)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
(二)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是中央“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三)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是对我国反腐倡廉实践的理论表达 |
(四)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是新时期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的根本遵循 |
三、关于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 |
(二)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 |
(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
(四)坚决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 |
(五)反腐倡廉要经常抓、长期抓 |
(六)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 |
(七)反腐与改革协同推进 |
(八)发挥巡视的震慑作用 |
(九)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
(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 |
四、始终不渝地坚持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的指导 |
(一)以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凝聚反腐共识 |
(二)以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推动反腐立法完善 |
(三)以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促进反腐司法改进 |
(四)以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推进反腐败体制机制健全 |
(五)以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指导反腐人才培养 |
五、结语 |
(7)当代中国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
1.4.1 重点 |
1.4.2 难点 |
1.4.3 创新之处 |
2. 腐败与治理腐败的基本理论 |
2.1 腐败及其成因理论 |
2.1.1 腐败的概念 |
2.1.2 腐败成因理论 |
2.2 治理腐败理论 |
2.2.1 反腐败战略理论 |
2.2.2 反腐败体系理论 |
2.2.3 反腐败机制设计理论 |
3. 当代中国腐败现象及反腐倡廉阐释 |
3.1 当代中国腐败现象理论分析 |
3.1.1 突出表现 |
3.1.2 主要特点 |
3.1.3 根本原因 |
3.2 改革开放以来反腐倡廉实践及其成效 |
3.2.1 反腐败历程 |
3.2.2 工作成效 |
3.2.3 存在问题 |
4.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总体思路 |
4.1 反腐倡廉“四位一体”体系构建 |
4.1.1 “四位一体”制度体系 |
4.1.2 严密的制度结构 |
4.2 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价值分析 |
4.2.1 制度体系的科学化定位 |
4.2.2 制度体系的强大抑制作用 |
4.3 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功能分析 |
4.3.1 制度系统整体功能 |
4.3.2 制度子系统功能 |
5.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基础:教育制度建设 |
5.1 教育制度建设概述 |
5.1.1 教育制度的地位 |
5.1.2 教育制度的作用 |
5.1.3 教育制度建设取得的成效 |
5.2 教育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5.2.1 存在“通吃”和“空转”的问题 |
5.2.2 存在普及不够、渗透力不强问题 |
5.2.3 尚未形成长效机制 |
5.2.4 缺乏制度保障 |
5.3 构建教育制度的对策思路 |
5.3.1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新教育制度 |
5.3.2 各学科取长补短,改进教育理念 |
5.3.3 创新教育的形式 |
6.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关键:监督制度建设 |
6.1 监督制度建设概述 |
6.1.1 监督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
6.1.2 我国监督制度的现状 |
6.1.3 监督制度建设取得的成效 |
6.2 监督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6.2.1 工作思路的局限 |
6.2.2 体制机制的障碍 |
6.2.3 权力监督的失衡 |
6.2.4 整体效能的缺失 |
6.2.5 监督制度的缺陷 |
6.3 构建监督制度的对策思路 |
6.3.1 监督主体要全面 |
6.3.2 权力约束要硬化 |
6.3.3 监督手段要强化 |
7.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根本:预防制度建设 |
7.1 预防制度建设概述 |
7.1.1 预防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
7.1.2 预防制度建设的成效 |
7.2 预防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
7.2.1 惩治与预防力度失衡 |
7.2.2 预防制度建设工作进入“瓶颈期” |
7.2.3 防范机制的缺失 |
7.3 构建预防制度的对策思路 |
7.3.1 完善防止利益冲突制度 |
7.3.2 完善廉政风险防范机制 |
7.3.3 完善信息公开机制 |
8.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点:惩治制度建设 |
8.1 惩治制度建设概述 |
8.1.1 惩治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
8.1.2 我国惩治制度的现状 |
8.1.3 开始注重惩治制度的“治本”功能 |
8.2 惩治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
8.2.1 惩治机制的滞后性 |
8.2.2 惩治机制的不严密性 |
8.2.3 惩治结果的不平衡性 |
8.3 构建惩治制度的对策思路 |
8.3.1 树立专门机关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
8.3.2 建立完善的惩治制度 |
8.3.3 现代法治:应对腐败实行“轻刑必罚” |
9. 结语:建立反腐倡廉制度的长效实施机制和科学运行机制 |
9.1 执行:制度的生命力 |
9.2 法制:制度的保障力 |
9.3 问责:制度的约束力 |
9.4 教育、监督、预防、惩治“四位一体”机制的长效运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胡锦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四、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基本理论问题分析 |
一、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核心概念 |
(一)科学化 |
(二)反腐倡廉建设 |
(三)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 |
二、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评价标准 |
(一)理论标准 |
(二)实践标准 |
(三)群众标准 |
三、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必要性 |
(一)当今腐败呈现的新特点要求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 |
(二)反腐倡廉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 |
第二章 胡锦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理论架构 |
一、胡锦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理论的思想渊源 |
(一)理论基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廉政思想 |
(二)合理继承——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的廉政理论 |
二、胡锦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理论的形成 |
(一)萌芽和初步形成时期(2002—2005) |
(二)基本形成时期(2006-2009) |
(三)深化和完善时期(2010-2012) |
三、胡锦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理论的内容体系 |
(一)以科学的定位突出反腐倡廉建设 |
(二)以科学的目标引领反腐倡廉建设 |
(三)以科学的思路谋划反腐倡廉建设 |
(四)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反腐倡廉建设 |
(五)以科学的制度机制保证反腐倡廉建设 |
(六)以科学的方法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
(七)以科学的标准检验反腐倡廉建设 |
第三章 胡锦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评价体系 |
一、胡锦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理论的科学性 |
(一)呈现系统性 |
(二)体现时代性 |
(三)把握规律性 |
(四)富于创造性 |
二、实践检验:十六大以来反腐倡廉建设的成效 |
(一)通过加强反腐倡廉教育筑牢了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
(二)通过加强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规范了干部行为 |
(三)在民主监督、民主治腐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
(四)加大惩治力度,将“惩防并举”落到实处 |
(五)提高了在国际预防腐败领域的影响力 |
三、群众评价:不断提升的群众的满意度 |
(一)反腐倡廉建设成效整体社会评价 |
(二)各地各部门的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
四、胡锦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理论的地位和价值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
(二)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核 |
(三)今后反腐倡廉实践的行动指南 |
五、胡锦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理论具有真理的相对性 |
(一)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
(二)反腐倡廉建设实践的必然体现 |
第四章 胡锦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基本经验 |
一、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必须遵循反腐倡廉建设的规律 |
(一)加强规律性探索是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关键 |
(二)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应当注重把握的基本规律 |
二、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反腐倡廉是党的基本任务 |
(二)中国共产党有决心更有能力消除腐败 |
(三)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必须有极富创新特质的领导核心的带领 |
三、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理念 |
(一)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
(二)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 |
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要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理念 |
(一)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 |
(二)坚持以科技手段为支撑 |
五、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是常态化的、渐进的、并且有高度的持续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选题意义 |
0.2 研究综述 |
0.2.1 国外研究综述 |
0.2.2 国内研究综述 |
0.3 本论题的核心概念 |
0.3.1 腐败和反腐败 |
0.3.2 廉政和反腐廉政 |
0.3.3 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 |
0.3.4 反腐廉政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思想 |
0.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0.4.1 研究思路 |
0.4.2 研究方法 |
0.5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0.5.1 研究的重点难点 |
0.5.2 研究的创新点 |
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思想的理论源流和历史基础 |
1.1 以中西方古代和近代的反腐廉政思想为历史借鉴 |
1.1.1 传统反腐廉政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思想的民族源泉 |
1.1.2 西方反腐廉政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思想的外来流源 |
1.2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反腐廉政思想为理论基石 |
1.2.1 私有制和剥削制度是腐败产生的根源 |
1.2.2 廉价政府是无产阶级政权的本质特征 |
1.2.3 社会公仆是共产党员的本质属性 |
1.2.4 无产阶级政党要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 |
1.2.5 无产阶级政党要及时清除贪污腐化分子 |
1.2.6 官僚主义是腐败产生的重要因素 |
1.2.7 无产阶级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 |
1.3 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反腐廉政实践为历史基础 |
1.3.1 党建立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反腐廉政实践 |
1.3.2 局部执政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廉政实践 |
2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廉政思想 |
2.1 全面执政给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建设带来考验与危险 |
2.1.1 全面执政使得共产党面临着权力的考验 |
2.1.2 全面执政使得共产党面临着新环境的考验 |
2.1.3 全面执政使得共产党面临着脱离群众的危险 |
2.1.4 全面执政使得共产党面临着资产阶级腐蚀的危险 |
2.1.5 全面执政后共产党还面临着封建主义意识形态残余的侵蚀 |
2.2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
2.2.1 贪污腐化是党员干部被资产阶级腐蚀的结果 |
2.2.2 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为人民服务 |
2.2.3 党和政府的权力运行要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
2.2.4 思想政治教育是防止腐败的重要手段 |
2.2.5 群众运动是反腐廉政建设的有效形式 |
2.2.6 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反对腐败 |
2.3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思想的评析 |
2.3.1 以恢复国民经济与巩固新生政权为出发点思考反腐廉政建设 |
2.3.2 沿袭革命战争时期的群众运动方式来开展反腐廉政建设 |
2.3.3 侧重运用思想教育的柔性引导来培育党员干部的反腐廉政自觉 |
2.3.4 反腐廉政思想的有益因子未能理论化和系统化 |
3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文革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廉政思想 |
3.1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反腐廉政建设面临的新考验 |
3.1.1 和平建设环境使得党员干部更易脱离群众 |
3.1.2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给反腐廉政建设带来双重影响 |
3.1.3 “和平演变”使得共产党面临着国际资产阶级势力的思想渗透 |
3.2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
3.2.1 思想教育和制度并重是反腐廉政建设的新思路 |
3.2.2 共产党要防止党内形成脱离人民的“特权阶层” |
3.2.3 共产党要反对官僚主义以维护人民权利 |
3.2.4 共产党要警惕和防止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
3.2.5 勤俭建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原则 |
3.3 文革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廉政思想 |
3.4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文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思想的评析 |
3.4.1 以保证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为出发点思考反腐廉政建设 |
3.4.2 从阶级斗争视野来看待贪污腐化和官僚主义现象 |
3.4.3 反对特权和干部特殊化是反腐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
3.4.4 制度制约在反腐廉政建设中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重视 |
3.4.5 群众运动反腐不是依靠群众反对腐败的唯一方式 |
4 改革开放展开推进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廉政思想 |
4.1 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给反腐廉政建设带来机遇与挑战 |
4.1.1 拨乱反正给反腐廉政建设带来发展契机 |
4.1.2 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给反腐廉政建设带来活力与挑战 |
4.2 改革开放展开推进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
4.2.1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
4.2.2 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 |
4.2.3 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
4.2.4 反腐败不搞群众运动但必须依靠群众 |
4.2.5 教育和法制是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手段 |
4.2.6 党的各级领导同志要以身作则 |
4.2.7 腐败会随着发展和改革逐步减少并最终消除 |
4.3 改革开放展开推进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思想的评析 |
4.3.1 以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顺利开展为出发点思考反腐廉政建设 |
4.3.2 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反腐廉政思想 |
4.3.3 探索了执政党反腐廉政建设新思路 |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廉政思想 |
5.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建设的时代背景 |
5.1.1 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给反腐廉政建设带来新挑战 |
5.1.2 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给反腐廉政建设提出新课题 |
5.1.3 党的历史方位的转变给反腐廉政建设带来新考验 |
5.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
5.2.1 反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 |
5.2.2 反腐廉政建设要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5.2.3 反腐败斗争具有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
5.2.4 恢复和加强党同群众的密切联系 |
5.2.5 反腐廉政建设首先要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抓起 |
5.2.6 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 |
5.2.7 治国必先治党和治党务必从严 |
5.2.8 惩治腐败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 |
5.2.9 反腐廉政建设要坚持德法并举 |
5.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思想的评析 |
5.3.1 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出发点思考反腐廉政建设 |
5.3.2 深化了对转型时期反腐廉政建设的认识 |
5.3.3 推进了转型时期反腐廉政建设的理论创新 |
6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廉政思想 |
6.1 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给反腐廉政建设带来的复杂影响 |
6.1.1 世情的深刻变化对反腐廉政建设的严峻考验 |
6.1.2 国情的深刻变化对反腐廉政建设的双重影响 |
6.1.3 反腐败国际合作与交流对反腐廉政建设的有益借鉴 |
6.2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
6.2.1 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
6.2.2 反腐倡廉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
6.2.3 以求真务实精神来加强反腐廉政建设 |
6.2.4 学习遵守贯彻维护党章是全党的重大任务 |
6.2.5 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战略任务 |
6.2.6 坚持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战略方针 |
6.2.7 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
6.2.8 反腐廉政建设要提高科学化水平 |
6.2.9 反腐败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
6.3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思想的评析 |
6.3.1 反腐廉政建设成为党和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 |
6.3.2 反腐廉政理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创新 |
6.3.3 反腐廉政建设从政治自觉向文化自觉转变 |
7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10)中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论 |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目标与内容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框架体系 |
(三) 创新之处 |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工作实施步骤 |
第一章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相关概念及理论 |
一、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廉政风险相关概念界定 |
(二) 廉政风险与相近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
(三) 机制的概念及其构成、特征和功能 |
二、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相关理论 |
(一) 预防腐败理论 |
(二) 内部控制理论 |
(三)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三、 中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理论的来源和内涵 |
(一)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研究与探索 |
(二) 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与实践 |
(三) 中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理论的提出 |
(四) 中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理论的实践 |
(五) 中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
(六) 中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理论的重要作用及发展趋势 |
第二章 中、外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的探索与启示 |
一、 中国历史上关于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
(一) 中国历史上关于廉政思想的探索 |
(二) 中国历史上关于廉政制度建设的尝试 |
(三) 对中国历史上廉政实践活动的评价 |
二、 国(境)外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的实践经验 |
(一) 芬兰、瑞典等北欧国家 |
(二) 俄罗斯 |
(三) 新加坡 |
(四)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
三、 中、外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
(一) 政府惩治腐败的决心和信心是关键 |
(二) 制定国家总体规划 |
(三) 提供法律保障 |
(四) 建立健全专业反腐工作机构 |
(五) 加强廉政教育 |
(六) 制定适合国情的防控措施 |
(七) 整合监督资源 |
(八) 探索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 |
第三章 中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基本思路及框架分析 |
一、 当前中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的现状及问题 |
(一) 当前中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的现状 |
(二) 当前中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
二、 中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的基本思路 |
(一)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理论来源 |
(二) 构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基本思路 |
(三) 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建设的基本原则 |
(四) 构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的主要任务 |
三、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基本框架 |
(一) 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内部环境塑造 |
(二) 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目标的确定 |
(三) 廉政风险事项的识别 |
(四) 廉政风险评估 |
(五) 廉政风险应对 |
(六) 廉政风险控制活动 |
(七) 廉政风险防控中的信息与沟通 |
(八) 廉政风险防控中的监督 |
第四章 中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运行过程分析 |
一、 查找和评估廉政风险 |
(一) 查找和区分五类风险 |
(二) 评估和确定风险等级 |
二、 设置风险防控管理“三道防线” |
(一) 事前预防——第一道防线 |
(二) 事中监控——第二道防线 |
(三) 事后处置——第三道防线 |
三、 实施廉政风险防控 PDCA 工作流程管理 |
(一) 计划环节(Plan) |
(二) 执行环节(Do) |
(三) 检查考核环节(Check) |
(四) 修正环节(Action) |
第五章 中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实证分析 |
一、 长春市绿园区国税局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实证分析 |
(一) 夯实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基础 |
(二) 增强部门控制内在动力 |
(三) 开展税收廉政文化建设 |
二、 吉林市昌邑区国税局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实证分析 |
(一) 构建新型管理模式 |
(二) 创新工作手段 |
三、 前郭县国税局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实证分析 |
(一) 明确防控重点 |
(二) 明晰工作职责 |
(三) 强化流程控管 |
(四) 严肃责任追究 |
四、 集安市国税局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实证分析 |
(一) 优化流程 |
(二) 发挥优势 |
(三) 完善制度 |
(四) 加强监督 |
五、 东辽县国税局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实证分析 |
(一) 拓宽廉政建设途径 |
(二) 推进内控机制建设 |
(三) 推动税收工作顺利开展 |
六、 延吉市国税局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实证分析 |
(一) 整合稽查资源 |
(二) 排除各种困难 |
(三) 抓好源头防控 |
(四) 加大监督力度 |
第六章 中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的对策 |
一、 完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
(一) 明确防控管理机制建设目标 |
(二) 遵循防控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 |
(三) 妥善处理各种关系 |
二、 创新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方法 |
(一) 做好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基础性工作 |
(二) 构建廉政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
(三) 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 |
(四) 推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
(五) 建立廉政风险信息化防控系统 |
三、 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配套措施 |
(一) 开展廉政文化建设 |
(二) 强化行政管理流程再造 |
(三) 制定检查考核标准 |
(四) 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有机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四、关于从源头上惩治腐败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D]. 张玉玲.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研究[D]. 荣震.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7)
- [3]政治生态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研究[D]. 董蕾.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构建“三不腐”机制研究[D]. 薛韡.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5]国家监察委员会的预防腐败职能研究[D]. 吕永祥. 吉林大学, 2019(10)
- [6]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研究[A]. 赵秉志,彭新林. 刑事法治发展研究报告(2014——2015年卷), 2017
- [7]当代中国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研究[D]. 曹明珠. 内蒙古大学, 2014(01)
- [8]胡锦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理论研究[D]. 胡亚军. 曲阜师范大学, 2014(03)
- [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思想研究[D]. 黄圣. 武汉大学, 2013(12)
- [10]中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构建问题研究[D]. 迟连翔.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