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植酸肥料的化学分析方法

腐植酸肥料的化学分析方法

一、腐殖酸类肥料的化学分析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薇[1](2021)在《腐植酸与控释肥配施对生姜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为研究适于生姜优质高产的新型配方肥料,本试验以‘山农1号’生姜品种为试材,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腐植酸(A0、A1、A2、A3)与化肥(B0、B1、B2)配施对生姜产量品质的影响,其中腐植酸设4个水平,分别为:0kg/667m2(A0)、50kg/667m2(A1)、100kg/667m2(A2)、200kg/667m2(A3),化肥设3个处理,分别为:不施化肥(B0)、普通复合肥(N-P2O5-K2O=13-9-26)200kg/667m2(B1)、控释肥(N-P2O5-K2O=13-9-26)200kg/667m2(B2)。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处理生姜植株的生长量存在显着差异,随腐植酸用量的增加,生姜各器官的生长量显着增加,其中以A3较高,产量达6303.48kg/667m2,较A0增加了24.21%;控释肥处理的生姜产量较高,达5994.21 kg/667m2,较普通复合肥的处理增产5.23%。生姜根茎可溶性糖、干物质、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抗坏血酸等随腐植酸用量的增加显着增加,A3较A0分别提高了46.45%、7.48%、46.67%、28.57%、13.94%。腐植酸用量与肥料种类对生姜产量品质的影响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2.不同处理生姜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利用存在显着差异,随腐植酸用量的增加,生姜对N、P、K的吸收积累量显着增加,A3较A0分别提高了50.50%、45.30%、33.79%,A3肥料农学效率较A0提高了24.10%;在相同腐植酸用量下控释肥处理的生姜植株的N、P、K利用率及肥料农学效率显着高于普通复合肥处理,如腐植酸A3水平下控释肥氮、磷、钾的利用率及肥料农学效率分别为45.85%、32.83%、54.95%和33.43kg/kg,较普通复合肥分别提高了6.48%、6.45%、4.69%和5.23%。3.在肥料相同的情况下,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等在9月20日时A3B1较A0B1提高了11.66%、4.42%,A3B2较A0B2提高了12.12%、3.78%。在同一腐植酸水平下,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等在9月20日时A0B2较A0B1提高了3.84%、2.21%,A3B2较A3B1提高了4.26%、1.59%。4.不同处理根际土壤养分存在显着差异,随腐植酸施用量的增加根际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显着增加,其中以A3较高,分别为1.377g/kg、0.954g/kg、139.68mg/kg、108.99mg/kg、138.57mg/kg,较A0分别提高了58.09%、43.67%、43.48%、63.35%、64.61%。不同肥料处理也显着影响根际土壤养分,控释肥处理均高于普通复合肥处理。

李哲[2](2021)在《酒糟有机肥生产、肥效以及酒糟生物质炭的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白酒的生产和消费大国,年产白酒约1300万吨,浓香型白酒超过70%。每酿造1吨白酒需消耗2.5-3.0吨高粱,约产生3.0吨酒糟(丢糟)和48吨废水。因此,在白酒的产业链上,每年约有3900万吨酒糟和处理酿酒废水产生的大量污泥(以下简称污泥)亟待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在浓香型白酒的酒糟中,谷壳残渣超过70%,主要成分为纤维素、二氧化硅和少量蛋白质等,pH 4.04.5,营养价值低,适口性差,不宜做饲料,其它再利用途径如生产沼气,提取饲料蛋白等均存在二次副产物残留,不能彻底无害化处理和有效利用,难于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目前,酒糟和污泥的处理方式以填埋和焚烧为主,不仅污染环境,而且成本高昂。如何将酒糟和污泥同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尚无报道。值得注意的是,酒糟和污泥均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植物营养元素,是一种潜在的有机肥源。四川泸州是泸州老窖的产地,当地的酿酒高粱主要种植在风化深,淋溶强,有机质缺乏,pH低的土壤上,急需改良培肥。此外,生物炭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增加土壤有机碳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酒糟减量制备生物炭用于酸性土壤也鲜有报道。本文以泸州老窖酿酒公司的酒糟和污泥为原料,研制酒糟有机肥(以下简称有机肥)生产技术;通过田间试验了解有机肥和酒糟生物炭对高粱、小麦产质量的影响;采用宏基因组技术,研究酒糟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种群及碳氮代谢功能的影响,旨在为浓香型酿酒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将污泥、酒糟和腐熟剂按不同比例混合堆制,历经升温期,高温期和降温期,水分含量持续降低,氮、磷、钾和腐殖酸含量逐渐增加,堆肥物料颜色由黄褐色变为褐色、黑褐色或黑色。污泥和酒糟按1:2(质量比)混合,添加高温发酵菌剂,经40天左右的堆肥发酵可生产出质量合格的有机肥,各项指标符合NY/525-2012国家标准。(2)在有机肥配施化肥(有机N:化肥N=1:1)的处理中,高粱的田间产量、籽粒含氮量、植株磷钾吸收量分别比单施等养分的化肥增加12.55%、36.70%、22.22%和29.20%;土壤有效氮,磷酸酶、脲酶和脱氢酶活性也显着提高。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适量配施有益于增加高粱产量,改善植物营养,提高土壤酶活性。(3)小麦田间试验表明,有机肥配施化肥(有机N:化肥N=1:1)的产量最高,单施有机肥比单施商品有机肥的小麦产量增加17.78%,说明前者的肥效优于后者。在化肥减量配施酒糟有机肥处理的土壤中,全氮、碱解氮、铵态氮和土壤酶活(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显着高于单施化肥或商品有机肥。(4)单施有机肥、生物炭和二者配合施用均显着提高高粱的田间产量和籽粒千粒重;酒糟生物炭和有机肥配施改善高粱品质(可溶性蛋白和淀粉含量增加),提高土壤养分、微生物量和酶活性。尽管单季高粱对单施酒糟有机肥的响应总体稍优于其他处理,但生物炭的远期效应有待通过长期试验做进一步验证。(5)土壤是决定微生物种群结构的主要因素,但因适量添加酒糟生物炭而改变。在适量添加酒糟生物炭的土壤中,微生物DNA序列数和碱基数增加,说明微生物总数增加,施用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丰度的影响因种群不同而异,适量的生物炭提高未分类菌、细菌、古菌、病毒和真核生物数量,总体上增加碳氮代谢酶功能基因的丰度和通路。

李光辉[3](2021)在《石灰配施有机物料修复酸性Cd污染土壤及生物效应》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水稻生产国和消费国,超60%的国人以稻米为主食,南方地区比例更高,而稻米更是重金属Cd积累最多的大宗谷类商品,在农田重金属呈面源污染的态势下,稻米面临严峻的Cd风险。近年来国内频现的Cd大米事件,越来越引发公众对粮食安全的注重与担忧,农地土壤污染修复成为研究的热点。推动土壤污染治理,开展农田修复工作,改善耕地土壤质量,保障粮食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全社会的粮食安全、蔬菜安全和水质安全提供基本保障,最终保障人体健康,既是新形势下生态保卫战的重要一环,更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以重庆地区酸性Cd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试验与田间试验,分析探讨石灰和有机物料配施对土壤Cd活性、水稻生物量和植株Cd吸收积累的影响,研究土壤Cd形态转化机制以及土壤细菌对理化因子的响应。同时,研究修复剂施用带来的生物效应,结合室内、室外修复效果优化修复方案,以期为重庆地区Cd污染稻田的治理提供参考,并为污染地区粮食安全输出提供技术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在石灰用量试验中,酸性土壤pH变化主要由石灰用量决定,线性相关性达0.77~0.93;而曲线拟合方程表明(R2>0.99),pH值与石灰用量并不是完全的线性相关,土壤pH越高,相同石灰用量pH提升能力下降。(2)本研究中,土壤培养试验与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用修复剂后,通过提升土壤pH、OM含量和CEC,使Cd由酸可提取态向可氧化态、可还原态和残渣态转化,降低其活性。(3)在土壤培养试验中,紫色土试验组OM含量和CEC的提升能显着降低Cd活性;而黄壤试验组中OM含量的提升对Cd钝化效果优于pH和CEC。整体来看,石灰配施有机物料对土壤Cd钝化效果要优于石灰单施处理,在两种类型Cd污染土壤中,石灰+油枯处理表现出最佳的钝化效果,有效Cd含量降幅最高达64.91%。(4)在田间试验中,修复剂的施用能有效抑制土壤Cd活性,使水稻植株Cd积累量与精米Cd含量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石灰+油枯修复效果最佳,酸提取态Cd含量下降31.25%,水稻植株Cd总积累量下降33.32%,而精米Cd含量减少42.17%。各修复剂处理糙米Cd含量均不符合国家的限量标准(GB 2762-2017),但精加工后B1~B6处理的精米Cd含量均在国家标准限值之下,出于人体健康考虑,当地居民应减少糙米的食用。(5)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修复剂的施用能有效提升水稻的生物量,其中石灰+生物炭处理对秸秆湿重提升效果最好,石灰+腐殖酸处理对稻谷百粒重提升效果最佳。(6)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紫色土和黄壤中细菌群落数量与Cd活性呈极显着正相关,试验所设置的Cd胁迫程度对土壤细菌生长产生刺激效应。而修复剂施用后,各处理细菌生长曲线趋于收敛,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

李发永[4](2021)在《浙江典型农田土壤胶体磷生成的影响因素与流失控制研究》文中提出农田土壤磷流失是造成我国河流与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现有研究表明,胶体磷的易化迁移是农田土壤磷向外部环境输送的关键途径,但目前对农业土壤中胶体磷的流失行为、形态特征、分布规律和调控策略的认知仍不够深入。本论文在比选土壤胶体磷分离测定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土壤团聚体中胶体磷的赋存形态和控制因素,并采用AF4-OCD-ICP-MS在线耦合分析技术,研究了土壤纳米及胶体颗粒的元素组成,在微观尺度上探讨了土壤有机碳与不同尺寸胶体磷组分的内在联系与作用机制,建立了农田土壤胶体磷流失指数评价方法,最后考察了固体有机肥、沼液有机肥和炭基有机肥(即炭基土壤改良剂+有机肥)等不同外源碳输入策略对三种典型农业种植类型(双季稻、稻麦轮作和露地蔬菜)土壤胶体磷径流流失的阻控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不同胶体磷分离方法的比较,发现超速离心法误差小,便于获得胶体,但耗时长;超滤法分离效果最好,分离步骤简单可靠,但机械误差大;场流分离法可实现不同尺寸胶体和纳米颗粒的连续无损分离及元素测定,但不易收集胶体。土壤水分散胶体溶液(WDC)中的磷主要富集于<220 nm的细胶体中;不同土壤WDC中胶体磷的含量占胶体溶液总磷的7.3%–88.6%,且以钼蓝反应磷为主;胶体磷是硅酸盐矿物和有机物组成的复合体,但尺寸更小的纳米颗粒与较大尺寸的胶体颗粒的化学组成不同;胶体矿物晶体主要由多水高岭石和白云母组成;胶体溶液中以腐殖质类的富里酸为主,而真溶态溶液的类色氨酸相对含量最高;与原始土壤相比,胶体颗粒具有较高的磷酸单脂和磷酸二脂浓度。(2)研究了农田土壤颗粒和团聚体中胶体磷的磷形态、流失潜力及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酸性土壤中,0.26–2 mm的团聚体中的胶体磷含量最高,而碱性和中性土壤则与之相反;团聚体相关的总碳(TC)、总氮(TN)、C/P和C/N对胶体磷流失潜力有显着的负影响;胶体磷含量与团聚体中TP、Al含量以及p H值有关,而团聚体中胶体磷的流失潜力则受其碳含量控制。分散的土壤颗粒中各形态磷的浓度均随着颗粒尺寸的减小依次增加,且磷单脂在胶体颗粒中高度富集,表明分散的胶体颗粒对有机磷具有很高的亲和力;与之相反,与小团聚体相比,大团聚体各形态磷(尤其是磷单脂)含量较高。因此,土壤团聚导致了磷(尤其是有机磷)的持留,土壤团聚和分散引起了磷在两个相反维度的富集。持续的碳输入以增加土壤团聚体尺寸及减少颗粒分散度是降低胶体磷流失的有效方法之一。(3)采用场流分离在线耦合有机碳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技术(AF4-OCD-ICP-MS),深入开展了胶体磷组分的微观形态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不同土壤的水分散性胶体磷颗粒(<500 nm)主要包含纳米胶体磷(NCP;0.6–25 nm)、细胶体磷(FCP;25–160 nm)和中颗粒胶体磷(MCP;160–500 nm)三个组分;在区域尺度上,确定了三个水平的胶体磷含量(3583–6142、859–2612和514–653μg kg–1),且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模式;并发现NCP主要由有机碳(Corg)、钙(Ca)和磷组成,而FCP组分则为Corg、粘土和磷组成的复合物;有机碳含量控制了胶体的磷饱和度,进而影响了胶体对磷的负载能力;土壤胶体磷生成的第一要素为原始土壤矿物的化学组成,而碳肥输入显着影响了特定土壤中不同组分胶体磷的峰值浓度;炭基有机肥替代使土壤细胶体磷浓度显着降低;而沼液替代则显着增加了土壤各组分的胶体磷的含量。(4)以土壤有机碳(TOC)、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GMD)、粘粒含量(Clay)、p H和有效磷(AP)为胶体磷指数变量因子,对土壤胶体磷的流失潜力评估表明:“土壤胶体磷的流失潜力”等级可划分为低(<-0.82)、中(-0.82至-0.22)、高(-0.22至0.83)和非常高(>0.83)四个等级;“土壤真溶态磷的流失潜力”等级可划分为低(<-0.73)、中(-0.73至-0.13)、高(-0.13至0.88)和非常高(>0.88)四个等级;获得了土壤胶体磷指数方程如下:胶体磷的流失潜力=(-0.263×ZGMD)+(-0.479×ZTOC)+(-0.188×Zp H)+(0.422×ZAP)+(0.448×ZClay);真溶态磷的流失潜力=(-0.549×ZGMD)+(-0.205×ZTOC)+(0.629×Zp H)+(0.426×ZAP)+(-0.147×ZClay);采用上述磷指数方程对浙江省典型农田系统胶体磷流失潜力进行评估表明,浙江省农田土壤胶体磷的流失潜力整体较高。(5)在不同外源碳输入下,对三种种植类型农田中磷的径流流失监测表明,炭基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显着降低了径流中各种磷组分浓度,固体有机肥替代则显着降低了径流中颗粒磷和胶体磷的浓度,但施用沼液则具有与之相反的效果;与单独施用化肥相比,炭基有机肥替代在双季稻、稻麦和蔬菜系统中分别减少了41.1%、29.7%和37.8%的总磷径流流失;同时,固体有机肥和炭基有机肥替代显着降低了颗粒磷和胶体磷的流失量,而沼液替代则增加了各种磷形态流失量;与单独施用化肥相比,炭基有机肥替代使土壤胶体磷含量降低了26.7%–51.4%;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碳含量与胶体磷的流失量呈负相关关系。

王彬[5](2020)在《含葡萄糖氮、磷肥在石灰性潮土中的转化特征及其肥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尿素和磷酸二铵是我国主要的农用化学氮、磷肥品种,但尿素活性高、损失途径多,磷酸二铵施入土壤后易被固定,肥料利用率低,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较大。对化肥进行增效改性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以腐植酸类、海藻酸类和氨基酸类等植物源天然物质为增效载体的增值尿素、增值磷铵和增值复合肥料等增值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增产增效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可,但以小分子有机物质葡萄糖作为增效载体进行化肥增效改性的研究还较少。本文将葡萄糖分别与尿素熔融结合制备含葡萄糖尿素、与磷酸二铵掺混制备含葡萄糖磷酸二铵,通过土壤培养和土柱栽培试验,研究含葡萄糖尿素和含葡萄糖磷酸二铵在石灰性潮土中的转化特征及其对玉米产量和养分累积利用的影响,以期为肥料增效载体和增值肥料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葡萄糖用量为5‰、1%、5%和10%时,含葡萄糖尿素在020cm土层中,可于施用后1天内减缓尿素水解,5%和10%葡萄糖用量减缓尿素水解的作用效果优于5‰和1%用量;在4060cm土层中,可于施用3天后促进尿素水解,以10%葡萄糖用量的作用最显着;在培养期间,含葡萄糖尿素于020cm土层中的氨挥发总损失量与普通尿素差异不显着,在4060cm土层中,10%葡萄糖用量的氨挥发总损失量高于其它葡萄糖用量;无论是在020cm土层还是4060cm土层,含葡萄糖尿素均能提高土壤矿质氮含量,增强土壤脲酶、纤维二糖水解酶、β-葡萄糖苷酶、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以5%和10%葡萄糖用量提高土壤矿质氮含量和水解酶活性的作用优于5‰和1%用量,并且020cm土层中的尿素转化速率高于4060cm土层。因此,以5%的葡萄糖用量对减缓尿素分解和提高相关水解酶活性的效果最好。(2)葡萄糖用量为5‰、1%、5%和10%时,含葡萄糖磷酸二铵在020cm、4060cm土层中,培养60天,与普通磷酸二铵相比,可使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提高7.27%14.25%和3.31%10.13%,以5%和10%的葡萄糖用量的作用效果优于5‰和1%用量;土壤Ca8-P含量平均提高1.22%5.49%和2.67%3.89%,以5%葡萄糖用量的作用效果最优;土壤碱性磷酸酶、α-葡萄糖苷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得到增强,5%和10%的葡萄糖用量的作用效果优于5‰和1%用量,并且在020cm土层中磷肥转化速率高于4060cm土层。因此,以5%的葡萄糖用量对防止磷肥固定和提高相关水解酶活性的效果最好。(3)葡萄糖用量为5‰和5%时,含葡萄糖尿素在等氮量条件下,与普通尿素相比,分别提高玉米产量12.19%和10.07%;促进玉米对氮的累积利用,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7.20和10.27个百分点,肥料氮利用率提高4.71和2.04个百分点,肥料氮在3060 cm土层中的残留量增加3.66%和18.29%,损失量减少4.464.61个百分点,但5‰和5%葡萄糖用量对玉米增产效果差异不显着,5‰葡萄糖用量促进玉米对肥料氮的累积效果更好,5%葡萄糖用量可使肥料氮在土壤中残留量更多。(4)葡萄糖用量为5‰和5%时,含葡萄糖磷酸二铵在等磷量条件下,与普通磷酸二铵相比,分别提高玉米产量10.31%和12.00%;促进玉米对磷的累积利用,磷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分别提高4.53和4.80个百分点、24.67%和28.74%以及10.32%和12.01%,030cm土层中有效磷含量增加4.66%和6.44%。总体来看,以5%葡萄糖用量对提高玉米产量和磷肥利用率的效果最好。

马文娟[6](2020)在《基于15N、18O同位素示踪的流域硝酸盐来源解析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硝酸盐是生物可利用氮的重要形式之一。硝酸盐氮、氧同位素研究已经逐步成为氮循环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水体硝酸盐的来源和迁移转化规律是评价水环境的质量和氮循环过程机制的关键因素。然而现有的水体硝酸盐氮、氧同位素组成的分析方法在提升转化效率、缩减反应时间、控制实验成本等方面尚存在值得改进的空间。本研究在原有的化学转化法基础上进行了吹扫气体改进、叠氮化反应干扰的消除以及氧化亚氮测定仪器的改进等研究。提出了一套适用于淡水和海水测定、实验步骤简单、成本低、测定效率高的方法和流程。并将其用于内蒙古乌梁素海流域硝酸盐污染源解析,联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污染源定性识别,最后结合IsoSource同位素混合模型计算了各来源贡献率。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冷藏(4℃)可以有效地抑制NaN3-CH3COOH混合物中杂质气体的产生。(2)改进后的化学转化法δ15N-NO3-和δ18O-NO3-的测定精度分别为3‰和5‰。前处理时间仅需1.5 h,样品量仅为4.5μg NO3--N。与其它两种方法相比,该方法减少了用水量,缩短了预处理时间。污染源解析结果表明:水体溶解性有机质(DOM)中蛋白类物质、富里酸类物质、腐殖酸类物质与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来源之间具有内在相关性,同时这些物质的来源与硝酸盐的迁移转化有一定相关性,也与COD、TOC的来源密切相关;IsoSource模型计算结果显示:排干渠硝酸盐来源贡献率分别为:动物粪便及污水69.9%,降水及肥料中NH4+11.6%,土壤有机氮9.3%、大气沉降9.2%。湖区水体硝酸盐来源:动物粪便及污水70.6%,其次为降水及肥料中NH4+12.9%,土壤有机氮9.9%,大气沉降6.6%。井水的硝酸盐污染来源:动物粪便及污水67.7%,土壤有机氮16.4%,大气沉降14.3%,降水及肥料中NH4+1.6%。本研究为今后化学转化法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对研究区流域水污染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朱会调[7](2020)在《黄腐酸对葡萄养分、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郑艳无核’是新育成的早熟、大粒、无核葡萄品种,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着色欠佳;‘阳光玫瑰’近些年发展很快,但存在品质不稳定、香味变淡等问题。合理的施肥是提高葡萄品质的重要措施,前人研究表明,配施一定量的腐殖酸不仅可以提高土壤对肥料的吸收,改良土壤的理化作用,还能刺激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然而,黄腐酸肥在‘郑艳无核’、‘阳光玫瑰’上的应用鲜见报道。为此,本试验以4年生的‘郑艳无核’、‘阳光玫瑰’葡萄为试验材料,通过在葡萄生长的开花期、幼果期、着色期和果实膨大期配施不同用量的黄腐酸肥(T0:0 g/株;T1:2.5 g/株;T2:5 g/株;T3:11 g/株;T4:33 g/株;T5:100 g/株),测定土壤养分、‘郑艳无核’和‘阳光玫瑰’葡萄的叶片养分、光合特性、产量及品质等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对多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黄腐酸肥在、‘郑艳无核’和‘阳光玫瑰’葡萄上的最佳施用量,为黄腐酸在‘郑艳无核’和‘阳光玫瑰’葡萄上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黄腐酸处理均能提高土壤速效磷、速效钾、硝态氮、氨态氮的含量,降低土壤钙、镁含量。T4处理土壤的硝态氮含量均最大,显着高于对照,土壤的氨态氮含量在T5时达最大值,显着高于对照,T5处理的钙含量、T3处理的镁含量最小,且显着低于对照。在‘郑艳无核’葡萄园里,T4土壤的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最高,显着高于对照。在‘阳光玫瑰’葡萄园中,T3的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最高,显着高于对照。(2)黄腐酸肥的施用量为11-100 g/株时,能显着提高葡萄叶片的全氮、全磷、全钾含量,T4时两种葡萄叶片全磷、全氮含量最高,且显着高于对照。施黄腐酸肥均能提高葡萄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增强叶片的光合效率,其中,T4时两种葡萄叶片的光合速率最强,叶绿素相对含量最高,且显着高于对照。(3)黄腐酸肥的施用量为11-100 g/株时,能显着提高葡萄的产量。T3、T4处理‘阳光玫瑰’葡萄的亩产量分别达到了2003.3 kg和2113.3 kg,显着高于对照。T4的‘郑艳无核’葡萄亩产量最高,为1520.7 kg,显着高于对照。(4)施黄腐酸肥均能显着改善葡萄的果实品质,T3时葡萄果实可滴定酸含量最低,显着低于对照。T4处理时‘郑艳无核’葡萄果实的固酸比、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施黄腐酸亦能促进‘郑艳无核’葡萄着色,其中T4的L*值和色泽指数均最大,着色程度最佳;T4的‘阳光玫瑰’葡萄果实的固酸比、Vc含量均着高于对照。‘阳光玫瑰’葡萄的香气成分主要受芳樟醇、橙花醇、香茅醇、香叶醇、月桂烯、柠檬烯、辛醛等烯萜类化合物影响、其中T3和T4处理检测到的萜类香气物质种类最多,而且每种香气物质的含量比其他处理都高。综上所述黄腐酸肥可提高‘郑艳无核’和‘阳光玫瑰’葡萄园土壤硝态氮、氨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促进葡萄根系对矿质营养的吸收,增加葡萄叶片中N、P、K的含量,促进叶绿素合成,增强叶片的光合效率,合成与输出更多的同化物,进而改善葡萄品质,增加产量,应用主成分分析得出土施黄腐酸肥的最佳用量为33 g/株(1.1 g/L)。

王洁[8](2020)在《碳基改良剂对黄河三角洲耕地盐渍障碍的缓解作用》文中研究指明黄河三角洲是我国重点经济开发区,中轻度盐碱地是山东省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由于地理及人为因素影响,黄河三角洲盐渍土改良一直是一项极为艰巨的工作。在此背景下,研究减缓盐渍障碍的土壤调理剂以提高盐渍耕地地力、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技支撑,成为紧迫的社会需求。本研究针对黄河三角洲滨海地区不同盐化程度的盐渍耕地,通过土壤浸提实验、柱状淋洗实验、室内土壤培养实验、室内及野外盆栽实验等方法和途径,逐步开展碳基改良剂在改变土壤溶液组分、缓解盐渍障碍、提高作物吸收与养分利用效率等方面的研究,为盐渍土改良和实现农业生产增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论文主要章节的研究内容及结论总结如下:1、通过比较不同碳基改良剂对不同盐渍程度土壤(轻度、中度及重度)及小麦幼苗的影响,探索这两种常见碳基改良剂(生物质炭和泥炭)对盐渍土的改良机制以及静态下的作用过程。研究显示,生物质炭和泥炭施用对盐渍土的影响因其基本理化性质差异而不同。生物质炭通过丰富的钾离子,提升土壤溶液中钾离子含量,促进小麦幼苗对钾的摄入,提升其体内K+/Na+,以此减轻小麦对盐胁迫的抵抗;泥炭引起土壤溶液钙、镁离子浓度升高,钠吸附比显着降低,在改变土壤溶液的离子组成同时,推动土壤/碳基改良剂颗粒与土壤溶液之间离子交换反应的发生,并以此改善小麦幼苗生长的盐渍土壤环境,促进其生长发育。2、模拟夏季集中降雨条件下,不同用量水平的碳基改良剂对盐渍土淋洗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风化煤在淋洗过程中促进土壤盐分淋出,降低土壤溶液的钠吸附比,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1%添加量下,风化煤对盐渍土改良最佳。淋洗后,土壤中钠离子的去除率达到79.7%,钠吸附比降低68.1%,土壤有机质含量显着提升,小麦幼苗体内K+/Na+得到提高,其抗盐害能力增强。3、通过土壤培养及室内玉米盆栽实验,研究碳基改良剂对不同盐渍程度土壤的养分转化、酶活性以及对玉米幼苗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碳基改良剂能促进尿素水解,提高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在土壤培养第8天时,盐渍土壤中的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均达到最大值。室内玉米盆栽实验结果表明,适当碳基改良剂添加可有利于提升玉米叶片中叶绿素a和b含量,提高玉米体内氮元素的含量,促进玉米对氮元素的累积吸收量。4、在保证玉米稳产、增产前提下,开展了室外盆栽实验,综合分析和探讨碳基改良剂在缓解土壤盐障、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增产增效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碳基改良剂可有效提高玉米干物质量,促进玉米碳、氮、磷元素的累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提升玉米体内K+/Na+比值,增强作物抗盐能力。75%常规施肥量+3‰碳基改良剂处理下的效果最佳。此处理下,降低25%肥料施用量仍可使玉米干物质总量接近正常施肥的水平,作物对氮素和磷素有最大吸收量,对氮和磷养分有最高的肥料利用率,这对于化肥减施目标的达成具有积极的意义,并为黄河三角洲盐渍土的改良提供实际帮助。此外,风化煤添加量不宜过高,否则将降低玉米生物量累积,不利于纯经济收益和产投比的提升。

位梦姣[9](2020)在《基于水化学特征和荧光指纹的污染物源解析方法研究及其应用 ——以丹江口水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污染物过量排放,水体富营养化加剧,水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冲击,水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难题。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最根本的办法就是限制点源和面源污染的输入。因此,有必要对污染物进行源解析,即定性和定量评估点源和面源污染的贡献,为水体污染治理提供基础数据并明确治理重点。目前常用的源解析方法存在测试成本高、数据需求量大等问题,且大多数方法不能定量评估污染源,这给污染物的源解析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本研究选取丹江口水库及其入库河流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区域水质指标、水化学离子及溶解性有机物(DOM)的时空变化规律以明确水质基本情况,并以硝酸盐氮氧双稳定同位素技术的源解析结果为标准,探究如何运用水化学特征分析方法和DOM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分析方法监测水质变化并定性和定量评估点源和面源污染,从而为水环境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本研究区域水体呈弱碱性。上游流域中总氮(TN)和硝氮(NO3--N)在枯水期浓度最高,总磷(TP)和氨氮(NH3-N)在丰水期浓度最高,Mg2+、Na+、SO42-和Cl-在丰水期浓度最低,K+在平水期浓度最高,Si在丰水期浓度最高,HCO3-和Ca2+季节变化不大。库区各个水质指标及主要离子浓度较低且季节变化不大。(2)本研究区域的DOM含六种组分。C1为来自于污水的类蛋白质类物质。C2和C3分别为来自陆源的UVC和UVA类腐殖酸类物质。C4和C6分别为来源于微生物降解的类色氨酸类物质和类酪氨酸类物质。C5为藻类代谢产生的类色氨酸类物质。DR流域全年DOM总含量最高,SWR流域最低,大部分流域在丰水期DOM含量最低。(3)本研究建立了特征离子/TN的定量分析方法。选取Cl-/TN、SO42-/TN和Na+/TN作为点源污染溯源指标,K+/TN、Ca2+/TN和Si/TN作为面源污染溯源指标,并通过Cl-/TN、Na+/TN和Si/TN计算出TN面源贡献率,根据TN浓度和河流流量计算出TN负荷,得出入库河流在枯水期、平水期和丰水期TN面源贡献率平均值分别为79%、83%和93%,TN负荷平均值分别为1419.2 t a-1、696.6 t a-1和2007.8 t a-1。(4)本研究发现类腐殖酸类物质越多,面源污染贡献越大,而类蛋白质类物质越多,点源污染贡献越大。荧光指数(FI)越大,点源污染贡献越大,面源污染贡献越小。特定的紫外吸光度值(SUVA254)越大,点源污染贡献越大。还发现FI、腐殖化指数(HIX)和斜率比(SR)与硝酸盐的氮稳定同位素(δ15N)和氧稳定同位素(δ18O)存在定量关系。因此,可以通过测定DOM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定性和定量分析污染源。(5)本研究建立了DOM三维荧光光谱特征与水质指标和面源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实现了利用DOM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定量评估污染源贡献率和负荷的目的。

王军山[10](2019)在《腐殖酸提取及热解反应热性研究》文中指出新疆煤炭资源丰富,预测资源总量达2.19万亿吨,约占全国预测煤炭资源总量的40.6%,主要以长焰煤、不粘煤和弱粘煤等低阶煤为主。目前,新疆煤炭资源主要用于发电、气化、兰炭的生产等,资源浪费较大,生产附加值低,因此就地利用新疆低阶煤以生产高附加值、易储存运输的产品具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与发展空间,也是科学开发新疆煤炭资源的基础。本文以新疆哈密地区淖毛湖褐煤为研究对象,利用H2O2氧化-碱抽提法和碱-H2O2氧化法两种不同过氧化氢氧化法提取煤中的腐殖酸并对提取的腐殖酸进行了结构表征,对不同氧化方法及影响氧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煤/H2O2固液比、氧化时间、氧化温度分别作了考察,通过分析腐殖酸收率、结构特性、优化氧化方法和条件,探究如何提高产物收率,达到高效利用褐煤资源的目的。同时,对提取的腐殖酸、原煤、煤氧化残渣分别在450-650℃范围内进行了热解,初步探究其热解产物特性。通过不同氧化方法及各条件下的产物收率、结构表征、热解分析,结果如下:(1)用过氧化氢直接氧化哈密褐煤,即H2O2氧化-碱抽提法下提取腐殖酸过程中,在最佳优化工艺条件为煤/30%H2O2(W/V)比1/5、反应时间6小时、氧化温度60℃下,仍然不能将棕腐酸和黑腐酸较为彻底的提取出来,所得腐殖酸收率偏低,最高仅达到4.45%,其中棕腐酸收率最高为1.46%,黑腐酸收率最高为2.99%。(2)在碱性环境中用过氧化氢氧化哈密褐煤,即碱-H2O2氧化法下提取腐殖酸过程中,确定了提取煤中腐殖酸最佳优化工艺条件为煤/30%H2O2(W/V)比1/3,反应时间6小时,氧化温度60℃,此时,腐殖酸收率最高可达59.78%,其中棕腐酸收率高达18.19%,黑腐酸收率高达41.59%。(3)经腐殖酸产物结构表征分析,氧化哈密褐煤所得的腐殖酸产物中含有芳香结构及碳碳双键结构,主要存在1-4环的芳香结构,而高度共轭的芳香结构较少。其中棕腐酸产物中所含芳香结构键型较多,在波长410 nm处有强烈吸收峰,主要为四环芳香结构,同时有少量三环及五环芳香结构;黑腐酸产物中含碳碳双键结构较多,在波长325 nm处吸收较强,波长340-400 nm范围内有不太明显的肩峰,主要为二环芳香结构,同时有少量一环及三环芳香结构。(4)在对腐殖酸、原煤、煤氧化残渣的热解分析中,得出原煤经初步氧化解聚,提取分子量较小物质-腐殖酸再进行热解,可提高热解产物中焦油的转化率,且腐殖酸相较原煤和煤氧化残渣更容易热解。在热解温度500℃时,黑腐酸和棕腐酸热解产物中焦油的收率最高达22.26%和12.73%,在热解温度600℃时,原煤和煤氧化残渣热解产物中焦油的收率最高达14.13%和11.74%,黑腐酸热解产物中焦油的收率明显高于原煤、煤氧化残渣和棕腐酸。通过以上研究表明,碱-H2O2氧化法是提取腐殖酸非常好的方法,使煤能够充分的氧化;腐殖酸热解后焦油收率增加,即原煤经氧化为分子量较小物质后再热解,可明显提高焦油的收率。

二、腐殖酸类肥料的化学分析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腐殖酸类肥料的化学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腐植酸与控释肥配施对生姜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生姜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利用特性
    1.2 腐植酸的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腐植酸对作物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1.2.3 腐植酸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3 控释肥对作物产量品质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3.1 控释肥对植物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1.3.2 控释肥对产量品质的影响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1 生长量及产量
        2.3.2 产品品质的测定
        2.3.3 矿质元素含量测定
        2.3.4 土壤养分的测定
        2.3.5 根系活力的测定
        2.3.6 叶片色素的测定
        2.3.7 光合参数的测定
        2.3.8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2.3.9 碳代谢相关酶活性测定
        2.3.10 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测定
    2.4 计算公式
    2.5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处理对生姜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3.1.1 不同处理对生姜植株各器官生长量的影响
        3.1.2 不同处理对生姜产量的影响
        3.1.3 不同处理对生姜品质的影响
    3.2 不同处理对生姜大量元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
        3.2.1 不同生育时期生姜各器官氮磷钾含量
        3.2.1.1 不同生育时期生姜各器官氮含量
        3.2.1.2 不同生育时期生姜各器官磷含量
        3.2.1.3 不同生育时期生姜各器官钾含量
        3.2.2 不同处理生姜对氮磷钾的吸收分配特性
        3.2.2.1 不同处理生姜对氮的吸收积累
        3.2.2.2 不同处理生姜对磷的吸收积累
        3.2.2.3 不同处理生姜对钾的吸收积累
        3.2.3 不同处理生姜对氮磷钾的利用效率
    3.3 不同处理对生姜光能利用特性的影响
        3.3.1 不同处理对生姜叶片色素含量的影响
        3.3.2 不同处理对生姜光合参数动态变化的影响
        3.3.3 不同处理对生姜膨大期光合参数日变化的影响
        3.3.4 不同处理对生姜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动态变化的影响
        3.3.5 不同处理对生姜膨大期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的影响
    3.4 不同处理对生姜碳氮代谢关键酶的影响
        3.4.1 不同生长期生姜碳代谢关键酶动态变化
        3.4.2 不同生长期生姜氮代谢关键酶动态变化
        3.4.3 不同处理对生姜硝酸还原酶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3.5 不同处理对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4 讨论
    4.1 腐植酸与控释肥对生姜产量品质的影响
    4.2 生姜施用腐植酸与控释肥增产的原因
        4.2.1 腐植酸与控释肥对生姜营养元素吸收积累的影响
        4.2.2 腐植酸与控释肥对生姜光能利用特性的影响
        4.2.3 腐植酸与控释肥对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酒糟有机肥生产、肥效以及酒糟生物质炭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酿酒生产过程中的固体废弃物
        1.1.1 酒糟
        1.1.2 酿酒污泥的性质特征
    1.2 固态酿酒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现状
        1.2.1 酒糟资源化利用途径及处置现状
        1.2.2 酿酒污泥的处理处置方式
    1.3 污泥堆肥化技术
    1.4 生物炭技术
        1.4.1 生物炭
        1.4.2 酒糟生物炭制备
        1.4.3 生物炭的土地利用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酒糟堆肥的生产及其对高梁产质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地概况
        3.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3.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5 数据计算与分析
    3.2 结果及分析
        3.2.1 酒糟堆肥积制过程中的温度、含水率和pH变化
        3.2.2 酒糟堆肥积制过程中的外观、养分和腐殖酸含量变化
        3.2.3 酒糟有机肥质量评价
        3.2.4 酒糟有机肥对高粱产质量的影响
        3.2.5 酒糟有机肥对高粱养分吸收的影响
        3.2.6 酒糟有机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酒糟有机肥对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4.1 材料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地概况
        4.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4.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5 数据计算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酒糟有机肥对小麦籽粒产量和生物量的影响
        4.2.2 酒糟有机肥对土壤氮磷钾养分的影响
        4.2.3 酒糟有机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酒糟生物炭与有机肥对高粱产质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1.4 数据计算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酒糟生物炭和有机肥对高粱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5.2.2 酒糟生物炭和有机肥对高粱吸收氮磷钾养分的影响
        5.2.3 酒糟生物炭和有机肥对土壤氮磷钾养分的影响
        5.2.4 酒糟生物炭和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5.2.5 酒糟生物炭和有机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酒糟生物炭对微生物种群及土壤碳氮代谢功能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6.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6.1.4 数据计算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土壤微生物基因组序列数
        6.2.2 物种注释
        6.2.3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6.2.4 碳、氮代谢酶的基因及其丰度
        6.2.5 碳、氮代谢通路
    6.3 讨论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3)石灰配施有机物料修复酸性Cd污染土壤及生物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土壤系统重金属Cd污染概述
        1.1.1 土壤重金属Cd污染来源与现状
        1.1.2 土壤Cd污染的影响因素
        1.1.3 耕地与作物Cd污染现状
    1.2 土壤中Cd的赋存形态与转化
        1.2.1 土壤中Cd的赋存形态
        1.2.2 土壤中Cd的形态转化及其影响因素
    1.3 Cd污染对人体与环境的影响
        1.3.1 Cd污染对土壤系统养分循环的影响
        1.3.2 Cd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3.3 Cd污染对土壤植物的影响
        1.3.4 Cd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1.4 农田土壤系统Cd污染修复技术
        1.4.1 Cd在水稻中的转移和积累机制
        1.4.2 稻田Cd污染修复技术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2.2.1 石灰配施有机物料对Cd污染土壤修复效果与Cd钝化机制研究
        2.2.2 石灰配施有机物料降稻米Cd风险研究
        2.2.3 石灰配施有机物料的生物效应研究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3.2 试验材料
    3.3 试验方法
        3.3.1 石灰用量试验
        3.3.2 土壤培养试验
        3.3.3 田间小区试验
    3.4 分析测试方法
        3.4.1 样品前处理
        3.4.2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3.4.3 植物Cd与生物量的测定
        3.4.4 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分析方法
    3.5 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
第4章 石灰施用量对不同类型土壤pH的影响
    4.1 石灰施用量对紫色土pH的影响
    4.2 石灰施用量对黄壤pH的影响
    4.3 土壤pH的动态变化与稳定
    4.4 石灰施用量与土壤pH变化的拟合分析
    4.5 酸性土壤改良的石灰推荐用量
第5章 石灰配施有机物料对不同类型土壤Cd钝化研究
    5.1 石灰配施有机物料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1.1 石灰配施有机物料对土壤pH的影响
        5.1.2 石灰配施有机物料对土壤OM含量的影响
        5.1.3 石灰配施有机物料对土壤CEC的影响
    5.2 石灰配施有机物料对土壤Cd活性与形态转化的影响
        5.2.1 石灰配施有机物料对土壤Cd活性的影响
        5.2.2 石灰配施有机物料对土壤Cd形态转化的影响
    5.3 石灰配施有机物料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5.3.1 紫色土细菌群落数量变化
        5.3.2 黄壤细菌群落数量变化
    5.4 土壤Cd活性与细菌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5.4.1 紫色土Cd活性与细菌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5.4.2 黄壤Cd活性与细菌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石灰配施有机物料对稻田土壤Cd钝化研究
    6.1 石灰配施有机物料对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2 石灰配施有机物料对稻田土壤Cd形态转化的影响与分析
        6.2.1 石灰配施有机物料对Cd形态转化的影响
        6.2.2 石灰配施有机物料对土壤Cd形态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6.3 石灰配施有机物料对水稻Cd积累量的影响
        6.3.1 水稻植株各部位Cd含量变化
        6.3.2 土壤Cd活性对水稻各部位Cd含量的影响
    6.4 石灰配施有机物料对水稻生物量的影响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4)浙江典型农田土壤胶体磷生成的影响因素与流失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土壤胶体磷及其环境学意义
        1.1.1 土壤胶体颗粒
        1.1.2 土壤纳米颗粒
        1.1.3 胶体磷及其环境效应
    1.2 胶体磷的分离与表征方法
    1.3 胶体磷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1.3.1 土壤矿物组成
        1.3.2 土壤pH值及电化学特性
        1.3.3 土壤有机物
        1.3.4 土壤水分条件
        1.3.5 农田施肥管理
    1.4 外源碳输入对土壤磷流失的影响
        1.4.1 有机肥对土壤磷流失的影响
        1.4.2 生物炭对土壤磷流失的影响
    1.5 土壤磷的流失潜力评估方法
    1.6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标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农田不同尺寸胶体磷的分离与特征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土样的采集与处理
        2.2.2 胶体磷的分离方法
        2.2.3 胶体磷的物化表征
    2.3 结果分析
        2.3.1 土壤胶体磷分离方法的比较
        2.3.2 不同尺寸的土壤胶体磷组成
        2.3.3 胶体磷颗粒的物理化学特征
    2.4 讨论
        2.4.1 土壤胶体磷的分离方法
        2.4.2 胶体磷的物理化学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田土壤团聚体中胶体磷的赋存及主控因子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概况和样品采集
        3.2.2 团聚体分离与磷素分析
        3.2.3 不同分散颗粒的重力分离
        3.2.4 团聚体及土壤理化指标测定
        3.2.5 团聚体及颗粒的~(31)P NMR分析
        3.2.6 水稳定性团聚体的组成
        3.2.7 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
        3.2.8 团聚体对胶体磷流失的贡献
        3.2.9 团聚体中胶体磷流失潜力
        3.2.10 磷富集系数计算
        3.2.11 统计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土壤和团聚体的基本物化特征
        3.3.2 不同团聚体中胶体磷的含量
        3.3.3 团聚体中胶体磷流失潜力分析
        3.3.4 影响团聚体胶体磷含量和释放的因素
        3.3.5 不同尺度的土壤分散颗粒组成
        3.3.6 土壤分散颗粒中磷的形态组成
        3.3.7 不同尺寸团聚体中磷形态组成
    3.4 讨论
        3.4.1 团聚体中胶体磷含量及流失潜力
        3.4.2 团聚和颗粒分散过程中磷的富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机碳对土壤胶体磷组分和形成的作用机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区概况及采样
        4.2.2 土壤物理化学分析
        4.2.3 胶体组分提取方法
        4.2.4 胶体磷的场流分离
        4.2.5 胶体磷饱和度计算
        4.2.6 数据的统计与处理
    4.3 结果分析
        4.3.1 不同土壤的胶体磷组分特征
        4.3.2 胶体磷颗粒组分的影响因素
        4.3.3 有机碳输入对胶体磷的影响
    4.4 讨论
        4.4.1 区域尺度上胶体磷的形成机制
        4.4.2 碳肥输入对胶体磷组分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田间尺度上的土壤胶体磷流失潜力评估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研究区基本情况
        5.2.2 试验设计及采样
        5.2.3 模型变量的组成
        5.2.4 胶体磷指数变量
        5.2.5 胶体磷相关变量
        5.2.6 磷指数评价模型
        5.2.7 胶体磷指数方程
        5.2.8 实验主成分解释
        5.2.9 胶体磷流失潜力级别划分
        5.2.10 胶体磷指数方程的验证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胶体磷指数变量和相关变量的统计性分析
        5.3.2 胶体磷指数的主成分分析
        5.3.3 胶体磷指数的主成分解释
        5.3.4 胶体磷流失潜力等级划分
        5.3.5 胶体磷的指数方程及验证
        5.3.6 典型农田的胶体磷流失评估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碳肥输入的农田胶体磷径流流失阻控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研究区概况
        6.2.2 田间处理布置
        6.2.3 样品采集及分析
        6.2.4 数据处理与统计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研究区的降雨量和地表径流量
        6.3.2 径流中不同形态磷的浓度变化
        6.3.3 径流中不同形态磷的流失负荷
        6.3.4 土壤残留态磷及流失因素分析
    6.4 讨论
        6.4.1 不同生产系统中磷的径流流失规律
        6.4.2 不同生产系统土壤中磷的残留量
        6.4.3 磷径流流失的影响因素及调控措施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农田不同尺寸胶体磷的分离方法及表征
        7.1.2 农田土壤团聚体中胶体磷的赋存及主控因子分析
        7.1.3 有机碳对土壤胶体磷组分和形成的作用机制
        7.1.4 田间尺度上的土壤胶体磷流失潜力评估
        7.1.5 基于碳肥输入的农田土壤胶体磷径流流失阻控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成果

(5)含葡萄糖氮、磷肥在石灰性潮土中的转化特征及其肥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氮肥、磷肥增效技术途径及机理
        1.2.2 小分子有机物对肥料-土壤-作物系统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含葡萄糖尿素在土壤中的转化特征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指标测定与方法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含葡萄糖尿素的氨挥发特征
        2.3.2 含葡萄糖尿素在土壤中的氮素转化特征
        2.3.3 含葡萄糖尿素对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含葡萄糖磷肥在土壤中的转化特征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材料
        3.2.2 试验设计
        3.2.3 指标测定与方法
        3.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含葡萄糖磷肥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3.3.2 含葡萄糖磷肥对土壤Ca-P含量的影响
        3.3.3 含葡萄糖磷肥对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含葡萄糖尿素对玉米产量及肥料氮去向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
        4.2.2 试验设计
        4.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含葡萄糖尿素对玉米生物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3.2 含葡萄糖尿素对玉米累积利用氮素的影响
        4.3.3 含葡萄糖尿素对肥料氮在土壤中分布、残留与损失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含葡萄糖磷肥对玉米产量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材料
        5.2.2 试验设计
        5.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5.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含葡萄糖磷肥对玉米生物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5.3.2 含葡萄糖磷肥对玉米地上部磷素累积与分配的影响
        5.3.3 含葡萄糖磷肥对土壤中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基于15N、18O同位素示踪的流域硝酸盐来源解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硝酸盐污染溯源技术发展
        1.1.2 δ~(15)N和δ~(18)O溯源水体硝酸盐污染的原理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稳定性同位素识别硝酸盐污染来源的研究进展
        1.2.2 硝酸盐氮、氧同位素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1.3 选题依据与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与实验方案
    2.1 内蒙古河套灌区概况
        2.1.1 自然环境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1.3 乌梁素海流域污染状况
    2.2 实验方案
        2.2.1 采样点的选择
        2.2.2 样品的采集
    2.3 实验材料和方法
        2.3.1 理化指标测定
        2.3.2 δ~(15)N-NO_3~-和δ~(18)O-NO_3~-分析方法
        2.3.3 溶解性有机质(DOM)荧光光谱特征分析
        2.3.4 制图与统计方法
3 基于化学转化的氮氧同位素测定方法研究
    3.1 氮氧同位素测定原理
    3.2 仪器检测条件优化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2 仪器检出限测定
    3.3 改进方法干扰因素处理
        3.3.1 空白样品干扰因素测定
        3.3.2 叠氮化反应干扰的消除
        3.3.3 吹扫气体的改进研究
        3.3.4 连续流气体引入装置的改装
    3.4 改进方法的可靠性检验
        3.4.1 化学转化法测定结果分析
        3.4.2 反硝化细菌法测定结果分析
        3.4.3 离子交换法测定结果分析
        3.4.4 测定结果对比分析
    3.5 小结
4 乌梁素海水体中主要营养物时空分布特征
    4.1 流域主要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4.2 河套灌区DOM荧光光谱时空分布特征
    4.3 小结
5 乌梁素海流域硝酸盐污染来源解析
    5.1 乌梁素海流域硝酸盐来源定性识别与迁移转化
    5.2 基于ISOSOURCE模型定量解析乌梁素海流域硝酸盐来源
    5.3 乌梁素海流域硝酸盐管控启示
    5.4 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及展望
        6.2.1 创新点
        6.2.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黄腐酸对葡萄养分、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腐殖酸及黄腐酸
    1.2 黄腐酸在农业生产上应用研究现状
        1.2.1 腐植酸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1.2.2 黄腐酸对植物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1.2.3 黄腐酸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2.4 黄腐酸对植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3 主成分分析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1.6 研究内容
        1.6.1 黄腐酸肥不同施用量下葡萄园土壤养分含量的比较
        1.6.2 黄腐酸对‘郑艳无核’、‘阳光玫瑰’葡萄光合特性的影响
        1.6.3 黄腐酸对‘郑艳无核’、‘阳光玫瑰’葡萄产量品质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处理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1 土壤养分含量的测定
        2.4.2 叶片中N、P、K含量的测定
        2.4.3 叶片生理指标的测定
        2.4.4 产量测定
        2.4.5 果实品质指标的测定
        2.4.6 果皮色泽的测定
        2.4.7 葡萄果实香气物质测定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黄腐酸对葡萄养分含量的影响
        3.1.1 黄腐酸肥不同施用量下葡萄园土壤养分含量的比较
        3.1.2 黄腐酸肥不同施用量对葡萄叶片养分的含量影响
    3.2 黄腐酸肥不同施用量对葡萄叶片光合指标的影响
        3.2.1 黄腐酸肥不同施用量对葡萄叶片SPAD的影响
        3.2.2 黄腐酸肥不同施用量对葡萄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3.3 黄腐酸肥不同施用量对葡萄产量的影响
    3.4 黄腐酸肥不同施用量对葡萄品质的影响
    3.5 黄腐酸肥不同施用量对‘阳光玫瑰’葡萄果实香气物质的影响
    3.6 黄腐酸肥不同施用量处理的主成分分析
4 讨论
    4.1 黄腐酸处理对葡萄养分吸收的影响
    4.2 黄腐酸处理对葡萄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4.3 黄腐酸处理对葡萄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4.4 黄腐酸施用量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8)碳基改良剂对黄河三角洲耕地盐渍障碍的缓解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盐渍土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碳基改良剂改良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碳基改良剂添加对盐渍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
        1.3.2 碳基改良剂添加对盐渍土壤养分的影响
        1.3.3 碳基改良剂添加对盐渍土壤微生物及其酶活性的影响
        1.3.4 碳基改良剂添加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3.5 碳基改良剂的环境风险
    1.4 研究目标、内容科学问题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4 技术路线
第2章 碳基改良剂对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区盐渍土壤溶液组成及小麦萌发的影响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材料
        2.2.2 实验设计
        2.2.3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碳基改良剂的基本理化性质
        2.3.2 碳基改良剂对土壤溶液电导率、pH及离子组成的影响
        2.3.3 碳基改良剂对土壤溶液离子组成的影响
        2.3.4 碳基改良剂对冬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2.3.5 碳基改良剂对冬小麦幼苗中离子组成的影响
    2.4 碳基改良剂缓解小麦幼苗盐渍危害的机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碳基改良剂对盐渍土盐分迁移的影响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材料
        3.2.2 实验设计
        3.2.3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脱盐过程中淋出液及土壤淋洗前后EC、pH的变化
        3.3.2 脱盐过程中淋出液及土壤淋洗前后离子组成的变化
        3.3.3 脱盐过程中淋出液及淋洗前后土壤中有机质的变化
        3.3.4 小麦幼苗在淋洗后盐渍土的生长情况
    3.4 讨论
        3.4.1 碳基改良剂对淋出液及淋洗前后土壤盐分含量和pH的影响
        3.4.2 碳基改良剂对淋出液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3.4.3 碳基改良剂对淋洗后盐渍土中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碳基改良剂对土壤养分转化与作物吸收的影响
    4.1 研究背景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
        4.2.2 实验设计
        4.2.3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盐渍土壤电导率和pH在土壤培养期间的变化
        4.3.2 土壤矿物组成及机械组成在土壤培养期间的变化
        4.3.3 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及脲酶活性在土壤培养期间的变化
        4.3.4 磷酸盐含量及土壤磷酸酶活性在土壤培养期间的变化
        4.3.5 碳基改良剂添加对玉米幼苗生长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4.4 讨论
        4.4.1 碳基改良剂对短期培养的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4.2 碳基改良剂对氮和磷养分转化及相应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4.3 碳基改良剂对玉米幼苗生长及养分累积的作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减肥配施碳基改良剂对夏玉米生长及养分利用的综合效应
    5.1 研究背景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材料
        5.2.2 实验设计
        5.2.3 分析方法
    5.3 结果及分析
        5.3.1 不同处理下玉米地上、地下部分及籽粒的累积干物质的变化
        5.3.2 不同处理下对玉米碳氮磷养分吸收的变化
        5.3.3 不同处理下对玉米碳氮磷养分累积吸收量的变化
        5.3.4 不同处理下玉米碳氮磷养分利用效率的变化
        5.3.5 不同处理下对玉米阴阳离子组成的变化
    5.4 讨论
        5.4.1 减肥配施碳基改良剂对作物生物量的影响
        5.4.2 减肥配施碳基改良剂对作物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5.4.3 减肥配施碳基改良剂对作物体内离子稳态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基于水化学特征和荧光指纹的污染物源解析方法研究及其应用 ——以丹江口水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氮氧双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水污染源解析中的应用
        1.2.2 水化学特征分析方法在水污染源解析中的应用
        1.2.3 DOM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分析方法在水污染源解析中的应用
        1.2.4 水质模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水污染源解析中的应用
        1.2.5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水污染源解析中的应用
        1.2.6 丹江口水库水污染情况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采样点的设置
    2.3 样品采集
    2.4 样品处理
    2.5 样品测定
    2.6 利用氮氧双稳定同位素技术定量评估氮素来源
    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丹江口水库水质参数时空变化特征
    3.1 基本水质指标时空变化
    3.2 主要离子时空变化
    3.3 DOC的时空变化
    3.4 DOM三维荧光光谱特征的时空变化
        3.4.1 PARAFAC方法鉴别DOM组分
        3.4.2 DOM荧光强度的时空变化
        3.4.3 DOM光谱指标的时空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利用水化学特征评估污染源贡献率的方法研究及其应用
    4.1 水体类型
    4.2 污水和土壤浸提液的主要离子和水质指标
    4.3 利用水化学特征定性分析污染源
    4.4 利用水化学特征定量评估污染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利用DOM三维荧光光谱特征评估水质和污染源贡献率的方法研究及其应用.
    5.1 DOM三维荧光光谱特征与水质指标之间的关系
    5.2 荧光组分与水化学离子之间的关系
    5.3 光谱指标与水化学离子之间的关系
    5.4 光谱指标与硝酸盐氮氧同位素之间的关系
    5.5 利用DOM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定量评估面源污染贡献率
    5.6 利用DOM三维荧光光谱特征评估水质并解析污染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腐殖酸提取及热解反应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新疆煤资源特点及研究背景
    1.2 新疆哈密煤的结构特性及利用现状
    1.3 腐殖酸
        1.3.1 腐殖酸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1.3.2 腐殖酸的应用
        1.3.3 腐殖酸的制取
        1.3.4 腐殖酸的热解
    1.4 煤氧化制腐殖酸的主要方法及研究进展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H_2O_2 氧化-碱抽提法
        2.3.2 碱-H_2O_2 氧化法
        2.3.3 腐殖酸热解
        2.3.4 原煤、煤氧化残渣热解
    2.4 相关公式
        2.4.1 腐殖酸收率计算方法
        2.4.2 热解产物收率的计算
    2.5 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CHNS)
第三章 H_2O_2 氧化哈密褐煤促进腐殖酸收率的研究
    3.1 H_2O_2 氧化-碱抽提法下收率的研究
        3.1.1 煤/30%H_2O_2(W/V)比对酸不溶物(棕腐酸、黑腐酸)收率的影响.
        3.1.2 反应时长对酸不溶物(棕腐酸、黑腐酸)收率的影响
        3.1.3 氧化温度对酸不溶物(棕腐酸、黑腐酸)收率的影响
    3.2 碱-H_2O_2 氧化法下的收率研究
        3.2.1 煤/30%H_2O_2(W/V)比对酸不溶物(棕腐酸、黑腐酸)收率的影响.
        3.2.2 反应时长对酸不溶物(棕腐酸、黑腐酸)收率的影响
        3.2.3 氧化温度对酸不溶物(棕腐酸、黑腐酸)收率的影响
    3.3 两种方法下收率的对比
        3.3.1 棕腐酸收率对比
        3.3.2 黑腐酸收率对比
        3.3.3 HA(棕腐酸+黑腐酸)收率对比
        3.3.4 棕腐酸和黑腐酸收率关系对比
    3.4 小结
第四章 棕腐酸、黑腐酸的结构表征
    4.1 棕腐酸的红外光谱图像分析
    4.2 黑腐酸的红外光谱图像分析
    4.3 同步荧光光谱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腐殖酸热解反应研究
    5.1 腐殖酸在不同温度下热解后产物的分析
        5.1.1 热解过程
        5.1.2 产物的含量测定
        5.1.3 腐殖酸热重分析
        5.1.4 固、液相热解产物分析
        5.1.5 热解气分析
    5.2 原煤在不同温度下热解后产物的分析
        5.2.1 原煤热重分析
        5.2.2 固、液相热解产物分析
        5.2.3 热解气分析
    5.3 煤氧化残渣在不同温度下热解后产物的分析
        5.3.1 固、液相热解产物分析
        5.3.2 热解气分析
    5.4 三种不同物质热解产物的对比
        5.4.1 热重分析对比
        5.4.2 固、液热解产物对比
        5.4.3 热解气对比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四、腐殖酸类肥料的化学分析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腐植酸与控释肥配施对生姜产量品质的影响[D]. 张薇.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酒糟有机肥生产、肥效以及酒糟生物质炭的效应研究[D]. 李哲. 西南大学, 2021(01)
  • [3]石灰配施有机物料修复酸性Cd污染土壤及生物效应[D]. 李光辉. 西南大学, 2021(01)
  • [4]浙江典型农田土壤胶体磷生成的影响因素与流失控制研究[D]. 李发永. 浙江大学, 2021
  • [5]含葡萄糖氮、磷肥在石灰性潮土中的转化特征及其肥效研究[D]. 王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6]基于15N、18O同位素示踪的流域硝酸盐来源解析技术研究[D]. 马文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7]黄腐酸对葡萄养分、品质和产量的影响[D]. 朱会调.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8]碳基改良剂对黄河三角洲耕地盐渍障碍的缓解作用[D]. 王洁.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20(01)
  • [9]基于水化学特征和荧光指纹的污染物源解析方法研究及其应用 ——以丹江口水库为例[D]. 位梦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10]腐殖酸提取及热解反应热性研究[D]. 王军山. 石河子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腐植酸肥料的化学分析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