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碘酸法测定肌醇及其片剂的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杨杰,杨奇慧,谭北平,董晓慧,迟淑艳,刘泓宇,章双[1](2015)在《水生动物肌醇营养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肌醇是大多数水生动物保持健康、促进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素,它在细胞膜磷脂合成、神经递质传递和肝脏脂质转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饲料中肌醇缺乏导致水生动物生长不良、体表充血、鳍条糜烂、体色发黑、脂肪肝等症状。本文综述了肌醇的理化性质,肌醇在水生动物营养中营养生理作用、需要量及影响因素等,同时还介绍了肌醇的来源和测定方法,并展望了肌醇在水生动物营养中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方向。
金梦,谢守新,林海丹,王金花,李小林,刘超,陈毓芳,官咏仪,邹志飞[2](2014)在《婴幼儿配方奶粉中肌醇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文中研究指明建立了婴幼儿配方奶粉中肌醇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样品经水溶液提取,用三氯甲烷沉淀蛋白后,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C18柱)分析,流动相为0.2%乙酸∶甲醇(98:2;体积比),流速为0.20 m L∕min,柱温为40℃,肌醇以保留时间和多反应监测离子对定性,以内标法峰面积定量。乳粉样品中肌醇的回收率是94.7%106%,RSD为1.80%3.73%,线性范围在0.12.0 mg/kg,检出限为0.1 mg/kg。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适用于乳粉中肌醇含量的测定。
陈浩然,陈永菊,韩飞,陈泽平[3](2014)在《气相色谱法测定润肤膏霜中肌醇的含量》文中认为肌醇分子式为C6H12O6,化学名称为环已六醇,别名肌糖、筋肉醇、纤维醇、环六甲烷醇等,是生物体内的一种必需的营养因子。其作为营养加强剂,已在食品、保健品、饲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其具有促进细胞生长和防止老化、抑制黑色素产生、防止雀斑生成、防止脱发、促进毛发再生的作用,近年来,肌醇开始应用于日用化妆品领域,已成为制造高级化妆品的重要原料之一[1]。目前,化妆品行业已实施的全成分标识进一步表明部分化妆品中添加了肌
李海燕[4](2013)在《玉米浆及其副产物的制备与应用》文中认为玉米浆是玉米淀粉加工的副产物,主要成分为玉米可溶性蛋白质及其降解物(如肽类、各种氨基酸等),另外还含有乳酸、植物钙镁盐、可溶性糖类等。玉米浆的营养成分丰富,但目前一些企业并没有将玉米浆很好使用,甚至直接排放引起环境污染。本文目的在于深度挖掘玉米浆的利用价值,主要研究了玉米的浸泡工艺,黑曲霉植酸酶发酵工艺及植酸酶分离纯化工艺,玉米浆干粉、植酸钙、肌醇的制备工艺及其发酵应用,实验结论如下:1.研究浸泡工艺,制备玉米浆干粉。静止法最佳浸泡条件为:60h,50°C,亚硫酸浓度为0.2%。多罐串联逆流浸泡法最佳工艺为:8罐串联,每6h倒罐一次,浸泡总时间为48h,浸泡结束得到玉米浸泡水pH为4.8,总糖含量为0.23mg/L,蛋白质含量为0.26mg/L。玉米浆干粉水分含量为3%,蛋白质含量为45%,还原糖含量为4.6%,总磷含量为1.6%。2.黑曲霉植酸酶发酵工艺及植酸酶分离纯化工艺研究。黑曲霉液态发酵产酸性植酸酶最佳培养基条件:5%可溶性淀粉,5%豆粕,0.9%KCl,0.1%FeSO4·7H2O,0.9%MgSO4·7H2O,0.5%MnSO4。影响程度,MgSO4·7H2O>可溶性淀粉>豆粕>MnSO4>FeSO4·7H2O>KCl。最佳发酵条件是:发酵温度30°C,初始pH5.5,摇床转速220r/min,发酵时间60h,得到酸性植酸酶酶活力达到了20U。植酸酶分离纯化条件:717阴离子交换树脂,进样缓冲液pH值为5.5,洗脱剂为0.6mol/L NaCl,达到98%的高回收率。植酸酶的分子量大小约为45KD,最佳酶活温度为55°C,最佳pH值为5.5,具有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3.研究利用玉米浆制备植酸钙及植酸酶法生产肌醇的基本工艺。通过植酸钙的产量得出玉米水中植酸含量为0.010.02g/mL,玉米浆中植酸含量为0.0750.09g/mL。肌醇制备工艺为:30min,50°C,酶量5%,pH5.5,180r/min。确立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肌醇含量的方法。4.研究了玉米浆及其副产品在微生物发酵中的应用。玉米浆干粉与酵母浸粉配合使用比单独使用酵母浸粉更有利于大肠杆菌的生长。0.6%的植酸钙浓度是酿酒酵母发酵的最佳促进剂浓度。肌醇对酿酒酵母的发酵影响及乙醇耐受性有一定影响,150mg/L的肌醇含量较适合酿酒酵母发酵,在此条件下,酿酒酵母能耐受12%的乙醇含量。
宾婕[5](2012)在《苦荞的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由七章组成,第一章介绍苦荞中芦丁和槲皮素的提取工艺研究。第二章介绍苦荞中芦丁和槲皮素的含量测定。第三章介绍苦荞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第四章介绍苦荞中肌醇的含量测定。第五章介绍苦荞的指纹图谱研究。第六章介绍质量标准中的检查项目。第七章综述了苦荞的开发利用前景,苦荞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及中药质量标准研究进展。采用乙醇回流法提取苦荞中芦丁和槲皮素。设计了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分别考察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3个因素对苦荞中芦丁和槲皮素的提取量的影响,得到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提取溶剂为70%乙醇溶液,料液比(g/mL)为1:20,提取时间为2h。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测定苦荞中芦丁和槲皮素的含量。样品用超声法进行提取,采用岛津ODS柱(4.6mm×1500mm,5μm),以乙腈-水(含0.2%的冰醋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I,检测波长:360nm。芦丁进样量在0.023-1.150μg范围内(r=0.9996),槲皮素进样量在0.02-0.60μg范围内(r=0.9999)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标回收率芦丁为98.5%(RSD=1.59%),槲皮素为95.8%(RSD=2.31%)。采用三种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苦荞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芦丁法更适于苦荞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总黄酮含量为1.66-2.01%,并对芦丁法进行了方法学评价,得到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9.8%(RSD=5.4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法测定苦荞中肌醇的含量,色谱柱为美国Phenomenex公司提供的Luna C18柱(4.6mm×150mm,3μm),流动相为甲醇-水(含0.2%的冰醋酸),流速1.0mL.min-1。漂移管温度50℃,载气压力40psi。肌醇进样量在0.0268-0.1340μg范围内(r=0.9997)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9.7%(RSD=3.49%).建立苦荞的HPLC旨纹图谱分析方法。采用岛津ODS柱(4.6mm×1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含0.2%的冰醋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80nm,流速:1.0mL-min-1。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计算不同产地苦荞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的整体相似度。共有12个共有峰,16批被测样品的色谱指纹图谱的整体相似度在0.927-0999。分别对苦荞中的水分,浸出物,重金属、砷盐和农药残留进行了检查,结果显示水分含量为12.53%,水溶性浸出物为12.64%,醇溶性浸出物为6.80%,总汞含量(以Hg计)为0.004ppm,镉含量(以Cd计)为0.014ppm,铅含量(以Pb计)未检出,总砷含量(以As计)为0.100ppm,农药残留未检出。综述部分总结了苦荞的开发利用前景,苦荞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及中药质量标准研究进展。
宾婕,鲁卫东,王韵,陈克嶙,周劲,郭亚东[6](2011)在《苦荞中肌醇含量的测量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为得到一种简单、快速、准确测定苦荞中肌醇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法进行测定,色谱柱为美国Phenomenex公司提供的Luna C18柱(4.6 mm×150 mm,3μm),流动相为甲醇-水(含0.1%的冰醋酸),流速:1 mL/min.漂移管温度50℃,载气压力40 psi.结果肌醇进样量在0.0268~0.1340μg范围内(r=0.9997)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7%(相对标准偏差RSD=3.49%).结论该方法简便可靠,可用于苦荞中肌醇含量的质量控制.
陈地灵,陈振兴,林励,王莲婧,帅欧,庄满贤[7](2011)在《HPLC-ELSD法测定化橘红中肌醇含量》文中指出目的建立化橘红中肌醇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法进行测定,色谱柱为Rezex RCM-Monosaccharide Ca2+(8%)(Phenomenex,300 mm×7.8 mm);流动相为去离子水,流速为0.45 mL.min-1;飘移管温度100℃;雾化气体为空气,流速为2.0 L·min-1;柱温为35℃。结果肌醇在0.258.00 m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平均回收率为99.32%,RSD=3.34%,样品中其他成分不干扰测定。结论本法简便、准确、可靠,可用于化橘红中肌醇含量的测定。
魏钰茜,刘倩,王丽,赵仁永[8](2009)在《HPLC-ELSD法测定三维肌醇片中肌醇的含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简便准确的测定三维肌醇片中肌醇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ELSD方法进行测定,色谱柱为UltimateTMXB-NH(2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70∶30),流速0.8mL.min-1,漂移管温度100℃,雾化气流速度2.5L.min-1。结果:肌醇在0.1016~1.016m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7,平均回收率102.32%,RSD=1.41%,样品中其他成分不干扰测定。结论:本方法简便可靠,可用于复方制剂中肌醇含量的质量控制。
邹孝强[9](2009)在《水解法制取肌醇的离子交换层析工艺条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肌醇是饱和环状多元醇,具有类似维生素B1和维生素H的作用。本文以菲丁为原料,通过对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解吸植酸,植酸钠水解,离子交换树脂脱色,电渗析脱盐等工艺过程的研究,制备了高纯肌醇。以菲丁为原料,研究了D318阴离子交换树脂对植酸的吸附、解吸工艺,考察了各工艺因素对植酸钠得率的影响,确定了吸附、解吸的最佳条件:菲丁溶液浓度为16mg/mL、流速为1mL/min、pH值为2.03.0之间;洗脱液NaOH浓度为5%、流速为2mL/min。在此条件下,树脂的动态交换容量为131.28mg/g,工作交换容量为64.86mg/g,解吸率在96%以上。将此最佳工艺运用于三种不同纯度的菲丁,提取效果良好,最终得率达到94%以上。同时从动力学及热力学的角度研究了D318树脂对植酸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Langmuir方程能较好描述吸附平衡过程,拟合相关系数均在0.985以上;吸附是一个放热过程,同时伴随着熵值的降低;吸附动力学行为符合准二级速率方程,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植酸钠解吸液的最佳水解条件:水解时间10h、反应压力10atm、解吸液浓度20%,在此优化条件下肌醇得率在80%以上。同时建立了以固相萃取头(NH2)作预处理测定肌醇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采用D301-F树脂脱色及电渗析脱盐精制植酸钠水解液,确定了最优工艺条件:pH值为1.02.0之间、温度为室温(25℃)、流速为4mL/min、电压为40V、流速为60L/h、时间为21min。在优化条件下,树脂对水解液的处理量为1.67倍柱体积,脱色率达到98.19%,肌醇损失率为4.13%,部分脱盐率达到11.26%;电渗析器的脱盐率达到98.51%,肌醇损失率为2.71%。通过结晶、重结晶制得肌醇,纯度为99.21%。传统方法、红外光谱和液质联用对所得肌醇样品的定性分析表明其性质与标准品一致。整个工艺过程的肌醇得率为69.58%,高于国内已有肌醇研究中报道的得率。
范子剑[10](2009)在《南瓜中肌醇的提取纯化及其特性研究》文中认为肌醇属维生素产品,广泛存在于各种天然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组织中。肌醇主要应用于医药、食品、饲料、日化等行业,是一种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原料。近年来该产品由于一些新用途的不断开发而成为国际市场上紧俏的化工商品之一。本研究以自育南瓜品种-锦绣为材料,对其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和肌醇的动态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对溶剂法、微波法和超声波法等肌醇粗提法提取效果进行了对比,以确定最佳粗提工艺。在提纯过程中,经由传统的沉淀法和大孔吸附树脂提纯,高效液相色谱分段收集,制备得到肌醇样品。通过薄层层析色谱、特征扫描、示差折光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质谱对所制备的肌醇特性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将对南瓜中肌醇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主要结果如下:1.对南瓜果实在不同发育时期和采摘后的储藏期间,其中一些营养成份和肌醇的含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分、粗纤维、总酸、Vc、β-胡萝卜素以及氨基酸等在南瓜发育到35 d-40 d期间处于积累期,均没有达到峰值。南瓜多糖、还原糖和蛋白质南瓜授粉后第35 d其含量分别为453.95 mg/g、188.20 mg/g、59.32 mg/g,处于积累上升期,因此这个时间比较适合作为提取肌醇用的南瓜采摘期,可减少营养物质对后期肌醇提取纯化的影响。对授粉后20 d~65 d发育期间的南瓜,以及储藏15 d期间的南瓜中肌醇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南瓜授粉后35 d肌醇达到峰值13.04 mg/g,在授粉后65 d采摘时仅剩6.69 mg/g,肌醇含量变化相差近一倍,所以南瓜发育过程中肌醇含量的变化明显,并对后期的提取量影响显着。2.在对肌醇粗提实验中,对比了溶剂法、微波法、超声波法三种方法对肌醇提取率的影响。溶剂法提取南瓜肌醇的优化实验中,得出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选择乙醇作为提取溶剂,温度为50℃,料液比为1:40 g/mL,提取时间为2 h,提取级数为2级,得到最高肌醇提取率为63.76%。微波法提取南瓜肌醇的优化实验,正交实验研究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微波频率为中火,时间为35 s,乙醇浓度为65%,料液比为1:20 g/mL。通过方差分析发现时间和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显着的。在此提取条件下,南瓜肌醇的最大提取率为67.64%。超声波法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为50%,料液比1:15 g/mL,超声波作用时间为60 min,提取温度为70℃。从肌醇提取率比较,超声波法提取效果最佳,提取率可达71.58%。3.对比了三种蛋白酶的用量及处理时间对除蛋白效果的影响,并与Sevage法除蛋白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利用中性蛋白酶除蛋白为最佳除蛋白方法,除蛋白后肌醇最高提取率达到76.51%;中性蛋白酶除蛋白的最佳作用时间为4 h,温度45℃,用量为2 U/mg。针对活性炭脱色的条件,选择均匀实验作为优化实验方法。根据回归方程,参数优化后确定:即活性炭用量为4.5%,温度为60℃,时间为30 min为最佳脱色条件。在沉淀多糖方面选择以乙醇:丙酮=3:1、提取液:沉淀剂=1:4效果最好,沉淀后多糖含量仅为4.82%。考察了大孔吸附树脂对纯化的影响,优化了其提取条件,得出:洗脱剂流量为4BV/h,乙醇浓度为85%,洗脱次数为7次,达到的最高提取率为90.23%,大孔树脂易于操作,去除杂质效率高,在分离纯化南瓜肌醇方法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4.经过超声波提取,纯化后的肌醇其理化性质:颜色、溶解性、熔点、相对密度、水分和一些盐类的测定分析,指标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关于肌醇的质量标准。定性分析:经过薄层层析色谱和特征扫描光谱分析,在与标样的对比后,确定了南瓜中提取的肌醇与标准肌醇的性质相同。示差折光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肌醇标样出峰时间为9.528 min与样品出峰时间9.676min相近,并排除了葡萄糖等杂质的影响。确定了由南瓜中提取的肌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质量标准。通过质谱分析,确定肌醇的分子量为180。肌醇标样与样品经红外光谱分析,匹配度达到93.45%。
二、高碘酸法测定肌醇及其片剂的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碘酸法测定肌醇及其片剂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水生动物肌醇营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生动物肌醇缺乏症 |
1.1肌醇与生长 |
1.2肌醇缺乏与皮肤发育 |
1.3肌醇与脂肪代谢 |
2 水生动物肌醇需要量及影响因素 |
3 肌醇的来源与测定 |
4 小 结 |
(2)婴幼儿配方奶粉中肌醇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材料与试剂 |
1.2仪器与设备 |
1.3色谱条件 |
1.4质谱条件 |
1.5标准工作液的配制 |
1.6样品前处理 |
2结果与分析 |
2.1提取条件 |
2.2净化条件 |
2.3质谱的优化 |
2.4色谱条件的优化 |
2.5基质效应的消除 |
2.6方法学验证 |
2.6.1方法的线性范围与定量限 |
2.7方法的回收率与精密度 |
3结论 |
(3)气相色谱法测定润肤膏霜中肌醇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色谱条件 |
1.3 试验方法 |
1.3.1 样品提取 |
1.3.2 硅烷基化衍生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色谱行为 |
2.2 提取剂的选择 |
2.3 标准曲线及检出限 |
2.4 方法的精密度和回收试验 |
2.5 样品分析 |
(4)玉米浆及其副产物的制备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玉米浆研究现状 |
1.2 玉米浆的利用途径 |
1.2.1 利用玉米浆生产植酸钙、肌醇 |
1.2.2 玉米浆在发酵工业上的用途 |
1.3 玉米浸泡概述 |
1.3.1 水分吸收和可溶物的释放 |
1.3.2 亚硫酸作用机理 |
1.4 微生物发酵产植酸酶 |
1.4.1 黑曲霉 |
1.4.2 植酸酶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玉米浸泡与玉米浆干粉制备工艺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 |
2.2.1 主要试剂 |
2.2.2 主要仪器 |
2.2.3 溶液配制 |
2.3 浸泡方法 |
2.3.1 静止法 |
2.3.2 多罐串联逆流浸泡法 |
2.4 玉米浆干粉制备 |
2.4.1 制备工艺 |
2.4.2 理化实验 |
2.5 分析方法 |
2.5.1 玉米水总糖含量的测定 |
2.5.2 玉米水蛋白质含量测定 |
2.6 实验步骤 |
2.6.1 静止实验 |
2.6.2 多罐串联逆流浸泡实验 |
2.6.3 玉米浆成分分析实验 |
2.7 结果与讨论 |
2.7.1 葡萄糖标准曲线和蛋白质标准曲线 |
2.7.2 静止实验 |
2.7.3 多罐串联逆流浸泡实验 |
2.7.4 玉米浆成分分析 |
2.7.5 玉米浆干粉制备及理化实验 |
2.8 小结 |
第3章 黑曲霉植酸酶发酵及纯化工艺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 |
3.2.1 主要试剂 |
3.2.2 主要仪器 |
3.2.3 菌种 |
3.2.4 培养基 |
3.2.5 显色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培养方法 |
3.3.2 培养基优化研究 |
3.3.3 发酵条件优化研究 |
3.3.4 发酵培养 |
3.3.5 离子交换法分离纯化植酸酶 |
3.3.6 植酸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
3.3.7 分析检测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磷标准曲线 |
3.4.2 发酵培养基优化 |
3.4.3 发酵条件优化 |
3.4.4 黑曲霉发酵产植酸酶结果 |
3.4.5 植酸酶分离纯化 |
3.4.6 植酸酶 SDS-PAGE 实验 |
3.4.7 植酸酶酶学性质实验 |
3.5 结论 |
第4章 植酸钙制备及酶法制备肌醇工艺 |
4.1 引言 |
4.2 材料 |
4.2.1 主要试剂 |
4.2.2 主要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0 分析检测 |
4.3.1 植酸钙的制备 |
4.3.2 植酸酶酶解植酸钙产肌醇 |
4.3.3 一步法制备肌醇的初步探索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重铬酸钾氧化检测实验结果 |
4.4.2 液相标准曲线及样品检测结果 |
4.4.3 植酸钙制备实验 |
4.4.4 植酸酶酶解条件研究 |
4.4.5 植酸酶酶解工艺 |
4.4.6 一步法探索实验结果 |
4.5 小结 |
第5章 玉米浆系列产品在微生物发酵中的应用 |
5.1 引言 |
5.2 材料 |
5.2.1 主要试剂 |
5.2.2 主要仪器 |
5.2.3 菌种 |
5.2.4 培养基 |
5.3 实验方法 |
5.3.1 玉米浆干粉应用 |
5.3.2 植酸钙的应用 |
5.3.3 肌醇的应用 |
5.3.4 分析检测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还原糖标准函数关系 |
5.4.2 玉米浆干粉应用实验 |
5.4.3 植酸钙应用实验 |
5.4.4 肌醇应用实验 |
5.5 结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引言 |
6.2 结论 |
6.3 创新点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已发表论文 |
(5)苦荞的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正交设计优选苦荞中芦丁和槲皮素的提取工艺研究 |
1 前言 |
2 实验部分 |
2.1 仪器和试药 |
2.2 试验方法 |
2.3 单因素试验 |
2.4 正交试验 |
3 讨论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不同来源苦荞中芦丁和槲皮素的含量测定 |
1 前言 |
2 实验部分 |
2.1 仪器和试药 |
2.2 对照品和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3 方法学研究 |
2.4 样品的含量测定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苦荞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
1 前言 |
2 实验部分 |
2.1 仪器和试药 |
2.2 对照品和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3 方法学研究 |
2.4 样品的含量测定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HPLC-ELSD法测定苦荞中肌醇的含量 |
1 前言 |
2 实验部分 |
2.1 仪器和试药 |
2.2 对照品和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3 方法学研究 |
2.4 样品的含量测定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苦荞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 |
1 前言 |
2 实验部分 |
2.1 仪器和试药 |
2.2 对照品和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3 方法学硏究 |
2.4 指纹图谱分析及各项技术参数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检查项目 |
1 前言 |
2 实验部分 |
2.1 水分的测定 |
2.2 浸出物的测定 |
2.3 重金属、砷盐和农药残留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文献综述 |
1 苦荞的开发利用前景 |
2 苦荞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3 中药质量标准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和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6)苦荞中肌醇含量的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 |
1.3 方法 |
1.3.1 对照品和样品制备 |
1.3.2 色谱条件 |
1.3.3 线性关系考察 |
1.3.4 精密度试验 |
1.3.5 稳定性试验 |
1.3.6 重复性试验 |
1.3.7 加标回收率试验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样品处理方法的选择 |
3.2 测定方法的选择 |
3.3 色谱条件的选择 |
(8)HPLC-ELSD法测定三维肌醇片中肌醇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色谱条件 |
1.4 溶液的制备 |
1.4.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1.4.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1.4.3 阴性样品溶液的制备 |
2 结果 |
2.1 系统适应性试验 |
2.2 线性关系考察 |
2.3 精密度试验 |
2.3.1 重复性 |
2.3.2 日内精密度 |
2.3.3 日间精密度 |
2.3.4 重现性 |
2.4 加样回收率试验 |
2.5 样品含量测定 |
3 讨论 |
3.1 |
3.2 |
3.3 |
(9)水解法制取肌醇的离子交换层析工艺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肌醇的用途 |
1.1.1 肌醇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1.1.2 肌醇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
1.1.3 肌醇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 |
1.2 肌醇制备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1 化学合成法 |
1.2.2 微生物法 |
1.2.3 常压催化法 |
1.2.4 加压水解法 |
1.3 离子交换和电渗析技术在肌醇制取中的应用 |
1.4 立题的依据及意义 |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肌醇制取工艺流程 |
2.2.2 样品菲丁的预处理 |
2.2.3 阴离子交换树脂的预处理和再生 |
2.2.4 植酸的测定方法 |
2.2.5 树脂吸附植酸的静态试验 |
2.2.6 树脂吸附解吸植酸的动态试验 |
2.2.7 肌醇的测定方法 |
2.2.8 植酸钠的水解 |
2.2.9 离子交换树脂脱色 |
2.2.10 电渗析脱盐 |
2.2.11 肌醇的定性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植酸钠的制取 |
3.1.1 树脂类型的筛选 |
3.1.2 吸附液pH 值的确定 |
3.1.3 静态吸附平衡时间 |
3.1.4 吸附等温曲线 |
3.1.5 吸附液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3.1.6 吸附液流速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3.1.7 解吸液流速对解吸效果的影响 |
3.1.8 解吸液浓度对解吸效果的影响 |
3.1.9 菲丁溶液的吸附解吸试验 |
3.1.10 各种样品菲丁的吸附解吸试验 |
3.2 植酸钠的水解试验 |
3.2.1 肌醇测定方法的确定 |
3.2.2 植酸钠水解的正交试验 |
3.3 离子交换树脂脱色 |
3.3.1 水解液及脱色液的紫外可见图谱分析 |
3.3.2 树脂型号的筛选 |
3.3.3 pH 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3.3.4 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3.3.5 流速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3.3.6 穿透和洗脱曲线 |
3.3.7 使用次数对树脂吸附能力的影响 |
3.4 电渗析的脱盐试验 |
3.4.1 电渗析极限电流的确定 |
3.4.2 电压对脱盐率的影响 |
3.4.3 电压对电流效率的影响 |
3.4.4 流速对脱盐率的影响 |
3.4.5 流速对电流效率的影响 |
3.4.6 优化条件下的电渗析试验 |
3.4.7 肌醇的结晶重结晶 |
3.5 肌醇样品的定性分析 |
3.5.1 传统方法分析 |
3.5.2 肌醇的红外光谱分析 |
3.5.3 肌醇的MS 分析 |
4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南瓜中肌醇的提取纯化及其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南瓜概况 |
1.1 南瓜的资源概况 |
1.2 南瓜的营养成份 |
1.3 南瓜的药用价值 |
2 肌醇简介 |
2.1 肌醇结构和理化性质 |
2.2 肌醇的用途 |
3 肌醇制备方法的研究现状 |
3.1 菲汀法 |
3.2 化学合成法 |
3.3 微生物法 |
3.4 电渗析法 |
4 肌醇的开发和应用现状 |
5 立题背景及意义 |
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南瓜果实发育过程中营养成份动态趋势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南瓜发育过程中各组成成份含量变化 |
2.2 南瓜发育过程中南瓜多糖含量的变化 |
2.3 南瓜发育过程中还原糖含量的变化 |
2.4 南瓜发育过程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2.5 南瓜发育过程中肌醇含量的变化 |
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南瓜中肌醇粗提工艺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溶剂法提取南瓜肌醇 |
2.2 微波法提取南瓜肌醇 |
2.3 超声波法提取南瓜肌醇 |
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南瓜肌醇的纯化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除蛋白 |
2.2 脱色 |
2.3 除多糖 |
2.4 大孔吸附树脂法纯化肌醇 |
2.5 高效液相色谱分段收集 |
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提取肌醇的理化性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肌醇性状鉴别 |
2.2 肌醇定性分析 |
2.2 肌醇的特征吸收光谱 |
2.4 示差折光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2.5 红外光谱分析 |
2.6 质谱分析 |
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和工作展望 |
一、全文结论 |
二、工作展望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高碘酸法测定肌醇及其片剂的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生动物肌醇营养研究进展[J]. 杨杰,杨奇慧,谭北平,董晓慧,迟淑艳,刘泓宇,章双. 动物营养学报, 2015(03)
- [2]婴幼儿配方奶粉中肌醇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J]. 金梦,谢守新,林海丹,王金花,李小林,刘超,陈毓芳,官咏仪,邹志飞. 中国乳品工业, 2014(12)
- [3]气相色谱法测定润肤膏霜中肌醇的含量[J]. 陈浩然,陈永菊,韩飞,陈泽平.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14(08)
- [4]玉米浆及其副产物的制备与应用[D]. 李海燕. 湖北工业大学, 2013(08)
- [5]苦荞的质量标准研究[D]. 宾婕. 昆明医科大学, 2012(11)
- [6]苦荞中肌醇含量的测量方法研究[J]. 宾婕,鲁卫东,王韵,陈克嶙,周劲,郭亚东.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1(11)
- [7]HPLC-ELSD法测定化橘红中肌醇含量[J]. 陈地灵,陈振兴,林励,王莲婧,帅欧,庄满贤. 广东药学院学报, 2011(04)
- [8]HPLC-ELSD法测定三维肌醇片中肌醇的含量[J]. 魏钰茜,刘倩,王丽,赵仁永.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09(06)
- [9]水解法制取肌醇的离子交换层析工艺条件研究[D]. 邹孝强. 江南大学, 2009(05)
- [10]南瓜中肌醇的提取纯化及其特性研究[D]. 范子剑. 南京农业大学, 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