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梅花鹿肠毒血症的诊断防治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飞[1](2020)在《C型产气荚膜梭菌性腹泻仔猪回肠miRNA的鉴定及miR-500的生物学功能研究》文中提出仔猪腹泻是一种以新生和幼龄仔猪为主的肠道传染性疾病,在养猪生产中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经济效益。C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type C,C.perfringens type C)是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尽管通过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接种疫苗和药物防治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仔猪腹泻的发生,但由于仔猪的耐药性使得对腹泻防治的难度不断加大。因此,从长远来看,采用遗传学方法从遗传本质上提高仔猪对腹泻的抗性,是减少仔猪腹泻发生的重要手段。研究发现,miRNA在调控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感染引起仔猪腹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诸多研究已证实小肠在仔猪抵抗病原菌感染过程中有重要调控功能,但回肠中miRNA如何参与调控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仔猪腹泻的功能尚不清楚。鉴于此,本研究选取30头7日龄健康仔猪(长×大),随机选取5头仔猪作为对照组(IC),其余25头仔猪进行C型产气荚膜梭菌口服攻毒试验,根据腹泻总评分筛选出易感组(IS)和耐受组(IR)仔猪,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IC、IS和IR仔猪的回肠组织进行Small RNA测序,获取差异表达miRNA,预测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并进行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筛选与仔猪C型产气荚膜梭菌性腹泻抗性相关的miRNA,在IPEC-J2细胞上研究其生物学功能。主要的研究结果:(1)共获得617个miRNA(319个已知miRNA和298个新miRNA),对其表达量进行了显着性统计分析,共有53个差异表达miRNA。IS vs IC、IR vs IS和IR vs IC三个比较组分别有40个(20上调和20个下调)、10个(4上调和6个下调)和19个(9个上调和10个下调)差异表达miRNA。(2)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主要富集在炎症反应的调控(Regulation of inflammatory response)、免疫系统过程(Immune system process)、白细胞介素-6产生的调控(Regulation of interleukin-6 production)、MAPK活性的激活参与先天免疫反应(Activation of MAPK activity involved in innate immune response)等一些与免疫、炎症反应相关的GO功能。(3)KEGG信号通路分析发现,这些靶基因主要富集在一些与感染性疾病、免疫相关的信号通路,如MAPK信号通路(MAPK signaling pathway)、ErbB信号通路(ErbB signaling pathway)、Jak-STAT信号通路(Jak-STAT signaling pathway)、Wnt信号通路(Wnt signaling pathway)、ECM受体的交互作用(ECM-receptor interaction)等。(4)筛选出了1个与C型产气荚膜梭菌性腹泻抗性相关的关键miRNA,即miR-500,RT-qPCR结果显示其靶基因HSPA2表达量IS和IR组显着高于IC组(P<0.05),且IS组显着高于IR组(P<0.05);靶基因TDP2表达量IR组显着高于IC组(P<0.05),IS组极显着高于IC组(P<0.01),且IS组显着高于IR组(P<0.05)。(5)成功构建了靶基因HSPA2和TDP2的野生型和突变型双荧光素酶载体(psi-CHECKTM-2-HSPA2-3’UTR WT、psi-CHECKTM-2-HSPA2-3’UTR Mut、psi-CHECKTM-2-TDP2-3’UTR WT、psi-CHECKTM-2-TDP2-3’UTR Mut)。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靶基因HSPA2和TDP2的野生型载体+mimics组荧光素酶活性极显着低于野生型载体+mimics NC组(P<0.01),突变型载体+mimics组与突变型载体+mimics NC荧光素酶活性差异不显着(P>0.05);mimics+psi-CHECKTM-2组与mimics NC+psi-CHECKTM-2组荧光素酶活性差异不显着(P>0.05)。(6)RT-qPCR结果显发现,miR-500 mimics转染组HSPA2和TDP2基因的表达量极显着低于mimics NC转染组(P<0.01),miR-500 inhibitor转染组HSPA2和TDP2基因的表达量极显着高于inhibitor NC转染组(P<0.01)。WB结果发现,靶基因TDP2的蛋白表达量在miR-500 mimics转染组极显着低于mimics NC(P<0.01),miR-500 inhibitor转染组极显着高于inhibitor NC(P<0.01);HSPA2蛋白表达量在miR-500 mimics转染组极显着低于mimics NC(P<0.01),而miR-500 inhibitor转染组显着低于inhibitor NC(0.05<P<0.01)。(7)MTT、CCK8和EDU法检测结果发现,miR-500 mimics转染组细胞活力均极显着高于mimics NC转染组(P<0.01),miR-500 inhibitor转染组细胞活力均极显着低于inhibitor NC转染组(P<0.01)。(8)Beta2毒素侵染IPEC-J2细胞后,miR-500的表达量极显着降低(P<0.01),LDH活性极显着增强(P<0.01),miR-500 mimics转染组LDH活性极显着低于mimics NC转染组(P<0.01),miR-500 inhibitor转染组LDH活性极显着高于inhibitor NC转染组(P<0.01);炎性细胞因子IL-6、IL-7、IL-8和TNF-α的表达量均为miR-500 mimics转染组极显着低于mimics NC组(P<0.01),miR-500inhibitor转染组极显着高于inhibitor NC组(P<0.01);而IL-10的表达量miR-500mimics转染组极显着高于mimics NC组(P<0.01),miR-500 inhibitor转染组极显着低于inhibitor NC组(P<0.01)。综上所述,我们挖掘出了1个与C型产气荚膜梭菌性腹泻抗性相关的关键miRNA,即miR-500;miR-500可靶向调控HSPA2和TDP2基因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促进IPEC-J2细胞的增殖,并且可减弱Beta2毒素对IPEC-J2细胞的毒性,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和诱导抗炎细胞因子的释放。miR-500在仔猪感染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腹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腹泻抗性猪品系的培育提供参考。
李昌明[2](2020)在《C、D型产气荚膜梭菌类毒素和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二价二联疫苗的制备及其免疫效果评价》文中指出梭菌病是由梭菌属(Clostridium)中致病性菌种引起的疾病的总称。通常包括产气荚膜梭菌、腐败梭菌、破伤风梭菌等。其中对于我国威胁最大的便是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梭菌病发病急促,病程短,死亡率高。动物一旦发病往往来不及治疗便发生死亡。因而免疫接种是预防本病的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目前国内的三联四防疫苗其主要抗原成分多为菌体或类毒素,而腐败梭菌作为一种严格厌氧菌,本身的培养难度大,产毒能力弱,使得疫苗的防护能力大打折扣。通过基因工程表达的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可以保留天然毒素的免疫原性,同时生产工艺简单,可以用于三联四防疫苗的升级换代。因此,本研究拟制备C、D型产气荚膜梭菌类毒素和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二价二联疫苗。在本研究中,对C型产气荚膜梭菌(NCTC 3180)和D型产气荚膜梭菌(NCTC 8346)进行复苏、增菌和产毒。利用一次性细菌滤器过滤除菌获得毒素溶液。并利用本实验室构建完成的表达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的质粒通过原核表达系统生产重组蛋白。将C、D型产气荚膜梭菌天然毒素和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经过甲醛灭活后,加入白油佐剂制得二联二价疫苗。对制备的疫苗进行物理性状检查、无菌检查、安全性检查和动物保护试验。结果表明,上述所制备的毒素在用终浓度为0.3%的甲醛灭活96 h后能够完全灭活,且能够保持良好的抗原性。制备的二价二联疫苗检验结果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标准。在对小鼠免疫0.2 mL疫苗后,保护率可达100%。对6-7月龄的绵羊接种5 mL疫苗21天后,通过间接ELISA和毒素中和试验对绵羊血清中抗体效价水平进行评估,发现绵羊血清中抗C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的抗体效价为1:3200,抗D型产气荚膜梭菌毒素的抗体效价为1:6400,抗腐败梭菌毒素的抗体效价为1:6400;而中和效价分别为400,800和800。根据《中国兽药典》2010年版三部的规定,血清中和效价对快疫达到1(即0.1 mL免疫动物血清可中和1 MLD毒素),对肠毒血症达到3(即0.1 mL免疫动物血清可中和3 MLD毒素),即可判为疫苗合格。说明本实验所制备的疫苗效价高且安全可靠,可以用于针对牛羊等反刍动物的梭菌病的预防,并未为将来研制三联四防疫苗打下基础。
张秀坤[3](2020)在《腐败梭菌α毒素阻断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指出腐败梭菌(Clostridium septium)是人的气性坏疽以及猪、马、牛、羊、鸡、鹿等多种动物的恶性水肿病的主要病原,产生的α毒素(Clostridium septicum alpha toxin,CSA)是其分泌的几种外毒素中最主要致死性毒力因子和免疫原,具有溶血活性,能够导致机体细胞坏死。腐败梭菌感染羊引起羊快疫,发病羊病程多呈急性经过,发病后迅速死亡,病死率高,给我国畜牧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疫苗免疫是防治羊快疫的主要手段,由于缺乏体外抗体检测方法。该类疫苗免疫后效果评价多采用血清-毒素中和后经尾静脉注射小鼠,根据小鼠死亡情况判定血清中和抗体效价的方法,该方法操作繁琐,难以用于临床大量样本的免疫效果评价。为此,本研究拟通过制备腐败梭菌α毒素单克隆抗体,建立腐败梭菌α毒素阻断ELISA检测方法,以期用快速、简便、高通量的体外检测方法替代动物检验法,用于疫苗的效力检验及疫苗免疫后效果评价。本研究采用原核表达系统,通过缺失腐败梭菌α毒素的第212222位共11个氨基酸序列,使其丧失毒力,对腐败梭菌重组α毒素无毒突变体进行体外表达,目的蛋白主要以可溶性形式表达。将表达的蛋白进行纯化,获得浓度为0.76mg/mL的目的蛋白,经Western blot鉴定该重组α毒素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提取腐败梭菌天然α毒素,制备类毒素后以30 MLD/只小鼠的剂量免疫BALB/c小鼠,经三次基础免疫后测定血清效价,选取效价较高的小鼠进行加强免疫并融合,使用体外表达的重组α毒素蛋白以间接ELISA方法对杂交瘤细胞进行筛选并对阳性杂交瘤细胞进行亚克隆,最终获得七株强阳性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其中374、333、932、443和447五株杂交瘤细胞对腐败梭菌天然α毒素识别能力较强。经亚型鉴定,374、333和932三株为IgG,其余为IgM或IgA,中和试验结果表明仅932株具有中和活性。因此对932株单抗进行腹水制备及辛酸硫酸铵沉淀法纯化,纯化后浓度为3.02mg/mL;经间接ELISA检测,效价可达1:256000。利用获得的单克隆抗体初步建立阻断ELISA检测方法,通过方阵滴定实验对最佳抗原包被条件、最佳封闭方式、最佳抗体作用条件、酶标二抗作用时间、显色液作用时间等分别进行了筛选和优化,确定最佳抗原包被条件为以4μg/mL的浓度在4℃条件下包被12h,最佳封闭方式为5%脱脂乳37℃条件下封闭2h,最佳抗体作用条件为将单抗进行1:512000稀释后37℃孵育45min,酶标二抗作用条件为1:15000倍稀释后37℃孵育45min,显色液作用条件为室温避光显色15min。在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后,检测实验室保存的90份经小鼠中和试验验证的阴性羊血清样品,确定该阻断ELISA方法的阴、阳性临界值。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批内和批间重复性。阻断ELISA试验与小鼠中和试验和细胞中和试验的相关性测定结果表明,阻断ELISA检测结果与两种中和试验检测结果呈正相关,且阻断ELISA检测方法的敏感性高于中和试验。本研究以腐败梭菌天然α毒素为免疫原,重组表达的α毒素无毒突变体蛋白为筛选抗原,成功制备出1株特异性高、反应性强且具有中和活性的单克隆抗体,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腐败梭菌α毒素阻断ELISA检测方法,并对其特异性及敏感性进行了验证,有望用于羊快疫灭活疫苗的效力检验及疫苗免疫后效果评价。
朱凯宗[4](2019)在《山东地区鹿肠毒血症的综合诊断及致病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魏氏梭菌,又称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属于芽孢杆菌科,梭状芽孢杆菌属,魏氏梭菌种,属温和厌氧菌,革兰阳性、两端钝圆的大杆菌,属于典型的条件致病菌。该菌能产生多种外毒素或酶类,目前发现的外毒素多达12种(α、γ、ε、θ、κ、μ和ν),四种毒素(α、β、ε和ι)起主要致病作用,根据细菌产生的毒素不同,可将此菌分为A–E五个血清型。该菌会引起猪、牛、鸡坏死性肠炎或是肠毒血症等。本文对鹿肠毒血症病例进行综合诊断,并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试验。山东某地区发生了鹿的突然死亡,发病鹿群具有典型的鹿肠毒血症临床症状,鹿群发病急,死亡率高达50%以上,患者均为营养较好的青壮年鹿,死亡鹿均表现为腹部膨气。病理剖检,尸僵完全,黏膜发绀;各脏器出现出血斑或弥漫性出血。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发现大量细胞多发生坏死,肠道以弥漫性出血为主。镜检肠内容物的涂片,可见到一种革兰氏阳性、有荚膜的粗大杆菌。厌氧环境下培养后在TSC琼脂平板上,形态为圆形、突起、表面光滑,菌落中央呈黑色。卵黄琼脂平板上生长呈灰色至灰黄色、表面光滑半透明的圆形菌落,菌落周围及底部形成乳白色的混浊带。细菌生化试验鉴定结果发现与产气荚膜梭菌结果一致。经过多重PCR鉴定,产物进行1.5%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发现只在324bp处出现一条亮带。与NCBI的参考株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发现12个分离株的序列与其它已发表的产气荚膜梭菌序列同源性在97%以上,说明分离株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试验中我们将肠毒素和分离得到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进行了致病性试验,发现该菌对小鼠和雏鸡同样具有很强的致病性。通过对流行鹿产气荚膜梭菌的分型,发现目前流行较多的依然是A型产气荚膜梭菌。
蒙旭辉,任志斌,朱广林[5](2013)在《关于梅花鹿肠毒血症的诊治体会》文中提出梅花鹿肠毒血症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胃肠出血为特征,病程短,死亡快,经济损失大,不容易治疗,给养殖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就关于如何预防鹿的肠毒血症与同行探讨。典型病例石河子某团场一养鹿大户刘某,2013年10月21日对鹿场的饲料进行了更换。23日发现有鹿食欲不振,场主以为是一般性拉稀就注射了些抗生素,效果不理想,在以后的几天内死亡4头,死亡前有角弓反张,尖叫等症状,出现腹部膨胀、口吐白沫、排血便、肛门突出,体温升高等。一般发病后1~2d就死
王兆武[6](2013)在《一起梅花鹿肠毒血症的诊治报告》文中指出辽宁省凌源市某梅花鹿场集中饲养梅花鹿25只,2012年8月6~10日期间先后突然死亡3只,经综合诊断为梅花鹿急性肠毒血症。采取对症治疗和注射"羊快疫、羊猝狙、肠毒血症、羔羊痢疾、羊黑疫"五联苗,有效地控制了本病的流行。现将本病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情况调查2012年8月11日,凌源市畜牧兽医局的疫病专家组对该梅花鹿场进行现场调查。群体检查梅花鹿健康状态良好,饲养场近期没有动物变更记录,饲养人员没有更换或外出,也没有外来人员和车辆出入。
邱慧玲[7](2012)在《麋鹿产气荚膜梭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说明在建立简便快速分离麋鹿粪便中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方法的基础上,调查麇鹿CP的感染情况,并应用nested PCR法鉴定麋鹿源CP分离株,进而通过毒素的检测鉴定分离株的基因型和产肠毒素情况,对麋鹿产气荚膜梭菌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试验一麇鹿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方法的建立及生化鉴定建立一种简便快速从麋鹿粪样中分离CP的方法,探索了CP在营养琼脂、甘露醇卵黄琼脂和血琼脂平板等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和培养特点,比较了3种可行的分离CP的方法,进而对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和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麋鹿自然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分离的菌株进行生化鉴定。结果发现,粪样中的CP在营养琼脂上培养是半透明边缘不整的白色菌落,接种LB培养后,经革兰氏染色阳性的菌落接种甘露醇卵黄琼脂和血琼脂平板,分别出现伴有卵磷脂酶乳光浑浊带的粉红色火山口状菌落和伴有双溶血环的灰绿色勋章样菌落。应用此法检测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和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粪样发现,阳性率分别为13.04%(3/23)和28.79%(38/132),总感染率为26.45%(41/155)。生化试验结果确认这些分离株均为CP。说明本文建立的麋鹿CP分离鉴定方法简便快速,确实可行;麋鹿CP自然感染率较高,应加强麋鹿产气荚膜梭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制。试验二应用半套式PCR法鉴定麋鹿源产气荚膜梭菌根据GenBank公布的CP16S rRNA基因序列设计3条引物,通过引物鉴定、梯度样品的测定及特异性和重复性的研究,建立了16S rRNA基因的nested PCR方法,进而对麋鹿源CP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建立的nested PCR方法对检测CP具有很高的特异性,检测阈值达到10cfu/mL;41份麋鹿CP均为阳性。因此,本文建立的nested PCR方法简便、快速,特异性强,敏感度高,可用于CP的快速检测。试验三麋鹿源产气荚膜梭菌基因型及产肠毒素菌株的鉴定根据GenBank公布的CPβ1、β2、ε、ι和肠毒素(cpe)五种毒素的基因cpb、cpb2、 etx、iA和cpe序列设计五对特异性引物,用PCR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基因分型和产肠毒素菌株鉴定。结果发现,在41个麋鹿CP分离株中,能产生β1和β2毒素的0株,产生ε毒素的5株,产生ι毒素的15株。根据CP的菌型与产毒素的关系,可以判定麋鹿源CP D型5株,占12.20%,E型15株,占36.59%,A型21株,占51.22%。能产生cpe毒素的分离株有15株,占36.59%,包括A型8株,占19.51%,E型7株,占17.07%。说明A型和E型CP是麇鹿感染主要基因型,但仅有少部分的基因型能短时间内产生肠毒素。
王洪水,侯相山,唐少刚[8](2009)在《中药治疗梅花鹿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文中研究指明
唐少刚[9](2006)在《梅花鹿肠毒血症的诊断及中西医疗法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梅花鹿肠毒血症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诊断方法,并对其中西医疗法进行了比较。
王海荣[10](2006)在《山东省畜禽魏氏梭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α毒素基因序列,参照公开发表物设计了一对引物,扩增出1条325bp的特异性扩增条带,建立了魏氏梭菌α毒素基因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检测方法。用该方法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肠球菌和葡萄球菌扩增,结果表明:仅魏氏梭菌扩增出了特异性条带,最低能检测到模板浓度为100CFU/ml,说明该方法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是魏氏梭菌的一种快速、简便的鉴定方法,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利用此方法对攻毒老鼠、病兔组织提取的DNA进行α毒素基因检测,以肝脏的检出率最高,脾、肾、心、肺、肠次之。根据GeriBank上发表魏氏梭菌的α、β、ε、ι四种主要毒素基因的序列及公开发表物设计四对特异性引物,该引物对标准菌株可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将扩增产物测序,结果完全和报道的序列一致,建立了检验魏氏梭菌血清型的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ulti-PCR)方法。另外对标准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肠球菌在相同的反应体系中进行扩增,没有扩增出特异性产物,说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该Multi-PCR最低能检测到5.0×105CFU/ml,由此可见,本文所建立的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ulti-PCR)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可以用于临床的检测。纯化上述α毒素PCR产物,用地高辛标记,制备出地高辛标记α毒素基因探针。该探针与五个血清型的魏氏梭菌均能发生特异性杂交,而与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肠球菌和葡萄球菌的核酸杂交均为阴性。对魏氏梭菌最低能检测到5×103个,利用此方法对攻毒老鼠、病兔组织提取的DNA进行检测,以肠、肝脏、脾、肾的检出率较高。从山东泰安、德州、临沂、青岛、蒙阴、济南等地畜舍粪便、发病动物肠内容物中分离到131株魏氏梭菌,通过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ulti-PCR)对分离到的魏氏梭菌进行型别的鉴定,结果发现:分离到的魏氏梭菌均为A型。从山东省泰安、莱芜的狐狸舍、猪舍、兔舍空气中分离魏氏梭菌,从空气中分离到43株,通过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对分离到的魏氏梭菌进行型别的鉴定,结果发现:分离到的魏氏梭菌均为A型。对山东省泰安等地的5起兔的腹泻疫情进行临床诊断,根据初步诊断结果进行了病原的分离培养,可疑菌经多重PCR鉴定为A型魏氏梭菌。根据疫情报爆发时出现的临床
二、梅花鹿肠毒血症的诊断防治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梅花鹿肠毒血症的诊断防治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C型产气荚膜梭菌性腹泻仔猪回肠miRNA的鉴定及miR-500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仔猪腹泻 |
2 仔猪腹泻的种类 |
2.1 非病原性腹泻 |
2.1.1 生理性腹泻 |
2.1.2 营养性腹泻 |
2.1.3 饲养管理和环境应激导致的腹泻 |
2.2 病原性腹泻 |
2.2.1 病毒性腹泻 |
2.2.2 寄生虫性腹泻 |
2.2.3 细菌性腹泻 |
3 产气荚膜梭菌 |
3.1 产气荚膜梭菌类型 |
3.2 C型产气荚膜梭菌 |
3.3 C型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机理 |
3.4 仔猪C型产气荚膜梭菌型腹泻的防治 |
4 猪抗病遗传育种 |
4.1 抗病遗传育种的意义 |
4.2 抗病性的遗传基础 |
4.2.1 抗病性 |
4.2.2 抗性基因 |
4.2.3 抗病性的遗传性 |
4.3 抗病育种途径 |
5 miRNA的概述 |
5.1 miRNA的发现与命名 |
5.1.1 miRNA的发现 |
5.1.2 miRNA的命名 |
5.2 miRNA的特征 |
5.3 miRNA的生物合成和作用机制 |
5.3.1 miRNA的生物合成 |
5.3.2 miRNA的作用机制 |
5.4 miRNA的研究进展 |
5.4.1 miRNA在肌肉发育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
5.4.2 miRNA在脂肪代谢中的作用研究 |
5.4.3 miRNA在宿主抵抗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 |
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C型产气荚膜梭菌性腹泻仔猪回肠miRNA鉴定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菌种与试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设备与试剂 |
1.2.1 主要仪器设备 |
1.2.2 主要试剂 |
1.2.3 主要溶液配制 |
2 试验方法 |
2.1 C型产气荚膜梭菌培养 |
2.2 仔猪攻毒试验 |
2.3 样品采集 |
2.4 总RNA提取 |
2.5 总RNA质量与浓度检测 |
2.6 miRNA文库构建与测序 |
2.6.1 miRNA文库构建 |
2.6.2 miRNA文库测序 |
2.7 miRNA测序数据处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2.7.1 测序数据的质量评估 |
2.7.2 已知miRNA和新miRNA的获取 |
2.7.3 small RNA分类注释 |
2.7.4 miRNA家族分析 |
2.7.5 miRNA表达水平及差异分析 |
2.7.6 miRNA靶基因预测与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
2.7.7 腹泻抗性相关miRNA筛选 |
2.8 miRNA的 RT-qPCR验证及靶基因表达量检测 |
2.8.1 miRNA的 RT-qPCR验证 |
2.8.2 miRNA靶基因表达量检测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总RNA提取及质检 |
3.2 测序数据质量控制及长度分析 |
3.2.1 测序数据的评估 |
3.2.2 small RNA长度分析 |
3.3 small RNA基因组定位及分类注释 |
3.3.1 small RNA基因组定位 |
3.3.2 small RNA分类注释 |
3.4 已知miRNA和新miRNA首位碱基及各位碱基偏好性分布 |
3.5 miRNA家族分析 |
3.6 miRNA差异表达分析 |
3.6.1 miRNA表达水平分析 |
3.6.2 样品间相关性分析 |
3.6.3 差异表达miRNA统计 |
3.6.4 差异表达miRNA聚类分析 |
3.7 miRNA靶基因预测及GO和 KEGG功能富集分析 |
3.7.1 miRNA靶基因预测 |
3.7.2 miRNA靶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 |
3.7.3 miRNA靶基因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
3.8 腹泻抗性相关miRNA筛选 |
3.8.1 潜在腹泻抗性相关miRNA |
3.8.2 腹泻抗性相关miRNA的靶基因及保守性分析 |
3.9 差异表达miRNA的 RT-qPCR验证及miR-500 的靶基因表达量检测 |
3.9.1 miRNA的 RT-qPCR验证 |
3.9.2 miR-500靶基因表达量检测 |
4 讨论 |
4.1 Illumina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 |
4.2 回肠组织miRNA及其靶基因预测分析 |
4.3 回肠组织miRNA靶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
4.4 C型产气荚膜梭菌性腹泻抗性相关miRNA |
5 小结 |
第三章 miR-500在IPEC-J2 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1.1.1 主要仪器设备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溶液配制 |
1.2 主要材料 |
1.3 试验方法 |
1.3.1 靶基因双荧光素酶载体构建 |
1.3.2 细胞培养 |
1.3.3 细胞转染 |
1.3.4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验证靶基因 |
1.3.5 细胞中靶基因表达量的检测 |
1.3.6 miR-500对IPEC-J2 细胞增殖影响 |
1.3.7 miR-500在Beta2 毒素侵染IPEC-J2 细胞中的作用 |
2 结果 |
2.1 双荧光素酶载体构建 |
2.2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
2.3 miR-500 对其靶基因HSPA2和TDP2 mRNA表达的影响 |
2.4 miR-500 对其靶基因HSPA2和TDP2 蛋白表达的影响 |
2.5 miR-500对IPEC-J2 细胞增殖的影响 |
2.6 miR-500在Beta2 毒素侵染IPEC-J2 细胞中的表达检测 |
2.7 miR-500对Beta2 毒素侵染的IPEC-J2 细胞毒性的影响 |
2.8 miR-500对Beta2 毒素侵染的IPEC-J2 细胞中炎性细胞因子表达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miR-500功能 |
3.2 miR-500 对其靶基因HSPA2和TDP2 的调控作用 |
3.3 miR-500在Beta2 毒素侵染IPEC-J2 细胞中的作用 |
4 小结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2)C、D型产气荚膜梭菌类毒素和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二价二联疫苗的制备及其免疫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资助 |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梭菌属细菌概述 |
1.2 产气荚膜梭菌研究进展 |
1.3 腐败梭菌研究进展 |
1.4 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的诊断 |
1.5 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在国内外的流行情况 |
1.6 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感染的致病机制及防治措施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菌株、表达质粒及实验动物 |
2.1.2 相关培养基的配制 |
2.1.3 相关试剂的配制 |
2.1.4 实验所需试剂、材料及引物 |
2.1.5 主要实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C型产气荚膜梭菌天然毒素的获取 |
2.2.1.1 C型产气荚膜梭菌参考株的复苏和增菌 |
2.2.1.2 C型产气荚膜梭菌革兰氏染色和PCR鉴定 |
2.2.1.3 C型产气夹膜梭菌天然毒素的制备 |
2.2.1.4 C型产气夹膜梭菌天然毒素的粗提 |
2.2.2 D型产气夹膜梭菌天然毒素的获取 |
2.2.2.1 D型产气夹膜梭菌参考株的复苏和增菌(同2.2.1.1) |
2.2.2.2 D型产气荚膜梭菌革兰氏染色和PCR鉴定(同2.2.1.2) |
2.2.2.3 D型产气夹膜梭菌天然毒素的制备(同2.2.1.3) |
2.2.2.4 D型产气夹膜梭菌天然毒素的粗提(同2.2.1.4) |
2.2.3 腐败梭菌天然毒素的制备 |
2.2.3.1 腐败梭菌参考株的复苏 |
2.2.3.2 腐败梭菌的革兰氏染色和PCR鉴定 |
2.2.3.3 腐败梭菌天然毒素的制备 |
2.2.3.4 腐败梭菌天然毒素的粗提(同2.2.1.4) |
2.2.4 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的制备 |
2.2.4.1 表达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质粒的转化 |
2.2.4.2 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蛋白的表达 |
2.2.5 天然和重组毒素SDS-PAGE鉴定 |
2.2.6 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western-blot检测 |
2.2.7 蛋白浓度的测定 |
2.2.7.1 各毒素的蛋白浓度的确定 |
2.2.7.2 蛋白浓度标准曲线的建立 |
2.2.8 天然毒素对于小鼠的最小致死量的测定 |
2.3 二价二联疫苗的制备 |
2.3.1 毒素的灭活 |
2.3.2 二价二联疫苗的制备 |
2.3.3 二价二联疫苗的检测 |
2.3.3.1 稳定性检测 |
2.3.3.2 甲醛及硫柳汞的检验 |
2.3.3.3 无菌检验 |
2.3.3.4 安全性检验 |
2.4 疫苗的效力检验 |
2.4.1 疫苗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效果比较 |
2.4.2 疫苗对于绵羊的免疫保护效果检验 |
2.4.2.1 间接ELISA法测定绵羊血清抗体含量 |
2.4.2.2 毒素中和试验 |
3.结果 |
3.1 毒素的制备 |
3.1.1 C、D型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的复苏 |
3.1.2 C、D型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的PCR鉴定 |
3.1.3 表达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阳性克隆菌株的筛选 |
3.1.4 C、D型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的天然毒素粗提结果 |
3.1.5 腐败梭菌天然毒素和重组α毒素的鉴定 |
3.1.6 标准蛋白曲线的建立 |
3.2 各天然毒素的毒力测定结果 |
3.3 类毒素灭活时间测定结果 |
3.4 二价二联疫苗的检验 |
3.4.1 二价二联疫苗的物理性状检验 |
3.4.2 二价二联疫苗的无菌检验 |
3.4.3 二价二联疫苗的甲醛和硫柳汞残留量测定 |
3.4.4 二价二联疫苗的安全性检验 |
3.4.5 二价二联疫苗对于小鼠的保护率结果 |
3.4.6 免疫绵羊血清间接ELISA的检测 |
3.4.7 免疫绵羊的血清中和试验结果 |
4.讨论 |
4.1 制备C、D型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二价二联疫苗的意义 |
4.2 外毒素制备过程中温度的选择和灭活处理 |
4.3 各毒素的配比 |
4.4 重组腐败梭菌蛋白的免疫原性 |
4.5 血清抗体消长规律和攻毒保护试验结果的研究 |
4.6 C、D型产气荚膜梭菌和腐败梭菌抗毒素血清的研究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3)腐败梭菌α毒素阻断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梭菌属概述 |
1.1.1 梭菌属生物特性 |
1.1.2 主要致病性梭菌概述 |
1.2 腐败梭菌研究进展 |
1.2.1 病原学 |
1.2.2 流行病学 |
1.2.3 临床症状 |
1.2.4 病理变化 |
1.2.5 致病机理 |
1.2.6 诊断 |
1.2.7 防治 |
1.3 腐败梭菌α毒素 |
1.3.1 α毒素的理化特性及生物学特性 |
1.3.2 α毒素的结构与功能 |
1.3.3 α毒素的免疫原性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腐败梭菌α毒素制备 |
2.1 前言 |
2.2 材料 |
2.2.1 菌株 |
2.2.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2.3 方法 |
2.3.1 腐败梭菌天然α毒素制备 |
2.3.2 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无毒突变体制备 |
2.4 结果 |
2.4.1 腐败梭菌天然α毒素制备 |
2.4.2 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无毒突变体制备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
3.1 前言 |
3.2 材料 |
3.2.1 菌株 |
3.2.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3.3 方法 |
3.3.1 小鼠免疫 |
3.3.2 细胞融合 |
3.3.3 单克隆抗体筛选 |
3.3.4 单克隆抗体亚型鉴定 |
3.3.5 单克隆抗体针对抗原表位鉴定 |
3.3.6 细胞中和试验 |
3.3.7 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 |
3.3.8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及效价测定 |
3.3.9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鉴定 |
3.3.10 单克隆抗体亲和常数测定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小鼠免疫 |
3.4.2 细胞融合 |
3.4.3 阳性杂交瘤孔的克隆 |
3.4.4 杂交瘤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
3.4.5 单克隆抗体亚型鉴定 |
3.4.6 单克隆抗体针对抗原表位鉴定 |
3.4.7 中和试验 |
3.4.8 腹水制备 |
3.4.9 单克隆抗体纯化效果鉴定 |
3.4.10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鉴定 |
3.4.11 单克隆抗体亲和常数测定结果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阻断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4.1 前言 |
4.2 材料 |
4.2.1 菌株 |
4.2.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4.3 方法 |
4.3.1 制备包被抗原 |
4.3.2 阻断ELISA基本操作步骤 |
4.3.3 最佳抗原包被浓度以及阴、阳性血清工作浓度的确定 |
4.3.4 单抗以及酶标抗体工作浓度的确定 |
4.3.5 包被液以及包被条件的确定 |
4.3.6 封闭液以及封闭条件的确定 |
4.3.7 单克隆抗体作用条件的确定 |
4.3.8 底物显色液作用条件的确定 |
4.3.9 阴阳性临界值的确定 |
4.3.10 特异性试验 |
4.3.11 重复性试验 |
4.3.12 阻断ELISA与细胞中和试验相关性测定 |
4.3.13 阻断ELISA与小鼠中和试验相关性测定 |
4.4 结果 |
4.4.1 最佳抗原包被浓度以及阴、阳性血清工作浓度的确定 |
4.4.2 单抗及酶标抗体工作条件的确定 |
4.4.3 包被液以及包被条件的确定 |
4.4.4 封闭液以及封闭条件的确定 |
4.4.5 单抗作用条件的确定 |
4.4.6 底物显色液作用条件的确定 |
4.4.7 阴、阳性临界值的确定 |
4.4.8 特异性试验 |
4.4.9 重复性试验 |
4.4.10 阻断ELISA与细胞中和试验相关性 |
4.4.11 阻断ELISA与小鼠中和试验相关性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山东地区鹿肠毒血症的综合诊断及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1 国内流行状况及危害 |
1.2 病原形态及生化特征 |
1.3 细菌的类型及毒素的生物学研究 |
1.4 致病机制 |
1.5 病理学变化 |
1.6 诊断方法 |
1.7 本试验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试验一 鹿肠毒血症的综合诊断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采集 |
1.2 仪器设备 |
1.3 试剂配制 |
1.4 方法与步骤 |
1.4.1 临床诊断 |
1.4.2 病理组织学诊断 |
1.4.3 显微镜检查 |
1.4.4 生化鉴定检测 |
1.4.5 应用多重PCR进行鉴定和分型 |
1.4.6 PCR产物胶回收及鉴定 |
1.4.7 连接 |
1.4.8 DH5α的制备 |
1.4.9 转化 |
1.4.10 重组质粒鉴定 |
1.4.11 测序分析 |
1.4.12 药敏试验 |
2 结果 |
2.1 流行病学分析 |
2.2 临床症状 |
2.3 剖检病变 |
2.4 病理组织学检测 |
2.5 病料涂片镜检结果 |
2.6 细菌的分离培养 |
2.7 细菌生化鉴定的结果 |
2.8 多重PCR鉴定结果 |
2.9 同源性及进化分析 |
2.10 药敏试验结果 |
2.11 干预治疗 |
3 讨论 |
试验二 鹿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性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肠内容物毒素测定结果 |
2.2 分离菌毒力测定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一起梅花鹿肠毒血症的诊治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情况调查 |
2 临床症状 |
3 剖检变化 |
4 诊断 |
5 防治措施 |
6 讨论 |
(7)麋鹿产气荚膜梭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产气荚膜梭菌生物学特性 |
2 产气荚膜梭菌分类 |
3 产气荚膜梭菌毒力因子 |
3.1 α毒素的结构与功能 |
3.2 β毒素的结构与功能 |
3.3 ε毒素的结构与功能 |
3.4 ι毒素的结构与功能 |
3.5 肠毒素的结构与功能 |
4 流行与危害 |
5 防控 |
第二章 麇鹿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方法的建立及生化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三章 应用套式PCR法鉴定麇鹿源产气荚膜梭菌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四章 麇鹿源产气荚膜梭菌基因型及产肠毒素菌株的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8)中药治疗梅花鹿产气荚膜梭菌感染(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症状 |
2 病理变化 |
3 诊断 |
4 防治措施 |
5 病例介绍 |
6 体会 |
(9)梅花鹿肠毒血症的诊断及中西医疗法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症状 |
2 剖检变化 |
3 实验室检查[2] |
4 诊断 |
5 防治措施及中西医疗法比较 |
5.1 防治措施 |
5.2 中西医疗法比较 |
6 讨论 |
(10)山东省畜禽魏氏梭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魏氏梭菌简介 |
2 我国魏氏梭菌病的流行及危害 |
3 病原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意义 |
4 魏氏梭菌毒力因子 |
5 α毒素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魏氏梭菌 PCR 诊断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三章 多重 PCR 检测魏氏梭菌的基因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地高平标记探针检测魏氏梭菌的研究与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五章 家畜粪便、肠内容物中魏氏梭菌的分离培养鉴定及基因型检测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动物舍空气中魏氏梭菌的分离及基因型鉴定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第七章 不同方法对牛舍气载魏氏梭菌型别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八章 腹泻兔魏氏梭菌的分离鉴定及诊断研究 |
1. 发病情况 |
2. 实验室诊断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九章 不同来源的魏氏梭菌的分离株药敏实验和致病性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与分析 |
第十章 不同来源的魏氏梭菌α毒素全基因序列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十一章 魏氏梭菌α毒素基因的表达性克隆的构建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梅花鹿肠毒血症的诊断防治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C型产气荚膜梭菌性腹泻仔猪回肠miRNA的鉴定及miR-500的生物学功能研究[D]. 王鹏飞.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2]C、D型产气荚膜梭菌类毒素和重组腐败梭菌α毒素二价二联疫苗的制备及其免疫效果评价[D]. 李昌明.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3]腐败梭菌α毒素阻断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D]. 张秀坤.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2020(09)
- [4]山东地区鹿肠毒血症的综合诊断及致病性研究[D]. 朱凯宗. 青岛农业大学, 2019(03)
- [5]关于梅花鹿肠毒血症的诊治体会[A]. 蒙旭辉,任志斌,朱广林. 2013中国鹿业进展, 2013
- [6]一起梅花鹿肠毒血症的诊治报告[J]. 王兆武. 养殖技术顾问, 2013(06)
- [7]麋鹿产气荚膜梭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D]. 邱慧玲.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 [8]中药治疗梅花鹿产气荚膜梭菌感染[J]. 王洪水,侯相山,唐少刚. 中国兽医杂志, 2009(02)
- [9]梅花鹿肠毒血症的诊断及中西医疗法的比较[J]. 唐少刚. 安徽农业科学, 2006(20)
- [10]山东省畜禽魏氏梭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王海荣. 山东农业大学,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