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气蓬勃的无锡农村金融(论文文献综述)
裴馨[1](2021)在《基于门限回模型的产业结构优化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黄泽慧[2](2019)在《常熟银行社区银行建设项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个地区银行建设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多,银行之间的竞争以及银行面对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常熟银行是一家商业银行,具备较为完善的经营管理体系,无论经营理念还是运营方式都具有一定领先优势。随着金融业务的细化和潜在市场空间的挖掘,常熟银行如何更好地深入社区开展零售业务,顺利融入社区开发存款储蓄资源,为银行发展带来更多的客户群体,对银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阐述社区银行发展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利用SWOT模型分析了常熟银行开展社区银行建设项目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明确了常熟银行社区银行发展的策略选择。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市场定位、选址策略、获客方式、营销模式以及团队建设等方面,论证了常熟银行社区银行的建设方案,对社区银行的建设和推广进行细化分析,使项目建设更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开展社区金融市场的调研分析,明确社区银行业务的定位,进行网点的科学选址,要根据不同客户群采取不同的业务推广模式,通过异业联盟的非金融形式提升吸引力,并加强社区金融业务相匹配的工作团队建设。最后,本文从服务创新、渠道创新、业务模式创新三方面,阐述了常熟银行社区银行未来可行的变革与创新,借助金融科技进行营销模式调整,克服传统营销模式不利之处,最终实现银行业务的转型与升级。
李铁强[3](2019)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乡村地籍整理——一场未完成的变革》文中认为国民政府地籍整理基于两个目标:一是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一是通过开征地价、溢价归公的政策来实现平均地权的理想。地籍整理措施包括土地清丈与土地登记。土地清丈措施有土地陈报、简易清丈与地籍测量等。土地陈报与简易清丈,采用的是传统的测量方法;土地测量,采用的是现代测量技术。尽管后者的精准度与效率要高,但对人才与经费的要求也高,因此,普遍采用的是土地陈报。土地陈报的准确性依赖于基层官员的负责精神与乡村社会的合作态度。土地登记则是土地测量完成后的产权登记,受制于土地测量的精准程度。声势浩大的地籍整理只取得一些有限的成果。在完成地籍整理的省县,承粮面积有所增加,政府田赋收入获得增长,农民名义赋率有一定程度的减轻,一些地方尝试开征了地价税。但是,由于地籍整理只是在很少的地方得以开展,而且大部分地方采用的是比较粗疏的土地陈报办法,地籍整理并没有实现预期目标。其原因是受到国家控制能力、土地测量技术、国家财力不足、地方官僚系统的制约与掣肘,而且未能得到乡村社会的支持。
张鑫[4](2019)在《完善常熟农商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它们创造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为60%,纳税额占国家税收总额比为50%,是我国实体经济稳健发展的主要动力。然而,小微企业大多寿命很短,经营不稳定,始终存在融资困难问题。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新兴股份制改造后的银行群体,根植地方,深耕当地经济,主动积极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为小微企业融资拓宽了渠道,切实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促进了当地三农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在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信贷风险问题。如何在推进信贷业务增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避免银行信贷资产损失,降低信贷风险,成为农村商业银行共同面对的课题。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调查法和社会调查法,在深入研读和借鉴中外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常熟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现有体系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商业银行在小微信贷风险管理领域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常熟农商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的实际发展状况,提出关于完善该商业银行小微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的对策,这亦为我国农商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认为:为完善小微信贷风险管理体系,需树立较为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制订严格的风险管理原则,建立完备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完善风险管理流程,不断创新信贷风险识别手段,丰富信贷风险计量因子,增强信贷风险监测作用,完善信贷风险处理办法,方能促进小微信贷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田华[5](2019)在《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困境及出路研究 ——以S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在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使命,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破解农村发展困境的又一根本性举措。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和完成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终端和末梢,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力量和重要抓手。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要结合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进一步探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时代任务,精准剖析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并提出针对性强的对策和建议,成为当前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紧迫而又现实的问题。本文以S镇为例,探讨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困境及出路。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对问题提出的依据及研究的意见、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框架结构、创新之处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第一章)是理论概述,总结概述了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及农村基层党建如何引领乡村振兴;第三部分(第二章)是现状说明,详细概述了S镇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做法及所取得的成效。第四部分(第三章)是困境及原因分析,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探究S镇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所存在的困境,并对困境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第五部分(第四章)是路径研究,以S镇的实证分析为依据,从普遍性的角度出发,对农村基层党建如何引领乡村振兴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出路。
周晓瑾[6](2018)在《《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是党的政治宣传的具体方式之一,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贡献了巨大力量。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宣传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思想宝库。但是,时代的发展却暴露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局限性,民众主体意识的高涨、价值观的多元化、新媒体的勃兴、使《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巨大挑战,于此,非改进其报道无以阻止《人民日报》“英模报道”之颓势。本文在绪论部分梳理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研究的历史和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第一章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苏联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并介绍了《人民日报》创刊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其“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与报道栏目变化。第二章分析了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情况。通过结合不同时期《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数量和类型的变化统计表,分析了变化的整体趋势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态势。在第三章中,论文分时期呈现了英模报道数量变化和英模报道类型变化、分析了报道英模的形象变化和形象变化的原因,最后阐述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形象变化造成的社会效应。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构成的挑战和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具体而言,《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宣传理论更新的挑战、社会价值多元和英模精神单一的挑战以及政治宣传效应衰退的挑战。应对挑战,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其次,要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再次,要改进报道方式、技巧和风格,最后,要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英模报道的实效性。
薛占海[7](2018)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任务完成情况2017年,是延安转型发展、追赶超越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杨荣华[8](2017)在《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公信力是党树立政治权威、获得人民支持和拥护的前提。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同时强调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习近平指出,没有农村社会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党中央文件精神为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赋予了新的定位。只有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建设,才能真正落实党中央在新时期的战略精神、方针和政策,才能真正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因此,研究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从六个方面展开:第一章主要分析和阐述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内涵、构成要素与现实意义。首先阐述了公信力研究的理论基础。阐明了信任是公信力的核心,公共性是公信力对象和领域的特征,力度体现公信力的向度和度量特征。继而厘清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内涵。在对执政党公信力研究的不同视角和综合辨析的基础上,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可以界定为公众基于经验和对农村基层党组织信用的判断并产生期待,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农村基层党组织互动,形成公众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态度、评价、信念等政治心理表现。进而分析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构成要素,具体包括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主体是公众,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对象是基层党组织的执政体系,公众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信任表达有心理表达、话语表达和行为表达,以及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外部环境要素主要有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最后,阐明了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重要现实意义。指出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是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的需要,是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第二章主要是三大改造完成后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历史考察。主要分三大改造完成到文化大革命之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初步探索(1956-1966)、文化大革命开始到改革开放之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建设的曲折发展(1966-1978)、改革开放到现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全面提升(1978至今)三个阶段进行。三大改造完成到文化大革命之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初步探索主要方面包括: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在不断探索中加强、以人民公社制度为主线的农村政策曲折发展、以“五保”制度为核心的农村社会福利等。文化大革命开始到改革开放之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建设的曲折发展主要方面包括: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遭到破坏、以平均分配制度为核心的农村政策使经济缓慢发展、简易的农村社会福利体系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等。改革开放到现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全面提升主要方面包括:恢复和加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缓解农民群众的后顾之忧等。第三章主要是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综合测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分别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价值理念的公信力、公共政策的公信力、组织结构的公信力和组织绩效的公信力以及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外部环境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综合测量指标体系。具体来说,从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价值理念的公信力可以从执政价值理念“是否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是否以人民满意为宗旨”、“是否以提高效能为目标”三个方面测量,公共政策的公信力可以从地方公共政策的法律与社会合法性、过程的公正性、内容的针对性等三个方面测度,组织结构的公信力主要可以从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合理性、农村基层党组织结构的开放性、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的先进性等三个方面进行测度,组织绩效的公信力主要可以从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和在公共服务中的绩效两个方面来测度,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外部环境可以从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三方面进行测量。第四章主要是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现状的实证分析。首先对实证研究的方法和社会调查的样本状况进行阐明和分析,然后根据调查数据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价值理念的公信力、公共政策的公信力、组织结构的公信力和组织绩效的公信力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现状。研究表明:一是农村基层党组织价值理念的公信力状况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公众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片面注重经济发展,尤其对农村文化生活方面重视不足,但也开始关注农村的全面发展,公众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否完全贯彻中央有关精神仍存在质疑。2、农村民众并没有感受到农村基层党组织十分在意自己满意不满意。3、农村民众在很大程度上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价值理念存在搞形式主义,搞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不注重实效等问题。4、农村公众会通过话语表达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价值理念的质疑。二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公共政策的公信力状况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有超过七成的农村民众质疑了当地公共政策在法律和中央政策层面的合法性,地方政策并没能在很高程度受到农村民众的赞同和认可,农村公共政策的法律与社会合法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2、农村地方政策在出台之前没能充分征求公众的意见,对地方政策的宣传和信息传达力度不够,农村群众对地方政策本身的公平性、执行的公正性还存在较大程度的质疑。3、农村民众认为地方公共政策的内容设定有一定的针对性,但仍显不足;超过八成的农村民众认为地方政策不能完全解决自己当前存在的主要困难。4、农村民众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地方公共政策的不满并通过话语或行动进行表达。三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结构的公信力状况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近四成的农村民众认为当前部分地区的村党组织的设置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2、农村村党支部成员大部分呈现出老化趋势,但农村基层党组织吸纳新党员尤其是吸纳年轻农民精英的主动性不足,体现了公众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开放性存在质疑。3、农村党支部书记的选举中存在比较普遍的上级指派和地方势力操控现象,超过八成的农民群众认为基层党组织干部有以权谋私的可能性,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与农民群众的感情关系并不十分融洽。4、农村民众对基层党组织不信任的行为大多在村落内部范围以温和的方式实施,较少采用上告、上访和直接冲突等剧烈方式。四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绩效的公信力状况体现在以下三大方面:1、绝大多数农村民众认可村党支部在农村发展的作用,承认村党支部给村民带来好处但也存在一些困扰,同时认为村里党员没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2、公众比较认可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各类公共服务中的成绩,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农民经济收入得到了提高,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正得到逐步改善,农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人际关系更加融洽,社会治安有好转趋势。但是社会保障制度实际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同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评价不一。有超过六成的农村民众会通过话语表达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成绩和实效的不满。总体上来说,虽然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还存一定的问题,但是整体上来看农民群众还是比较信任农村基层党组织,并且信任程度呈现上升趋势。第五章主是分析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环境因素影响。分别从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外部环境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影响和内在关系。研究表明:一是经济环境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影响。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推进得越快的村落,一般来说村民的富裕程度更高,但是其贫富差距也会拉大,村民往往认为当地对弱势群体的扶持不足。在这样的村落中,村民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价值理念、公共政策和组织绩效的信任程度更高,但是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本身的不满和产生质疑更大。二是文化环境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影响。随着农村地区的发展,农村居民表现出了较强的文化自信,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然而农村地区家族观念的淡化,传统文化边缘化,农村民众环保意识的提升,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而农村居民的计划生育观念、养老观念的转变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并不存在显着的影响。三是社会环境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影响。随着农村地区社会利益进一步分化,农村邻里纠纷现象有所增加。同时农村地区的社会流动加剧,农民增长了见识,产生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不满意心理,降低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农村互帮互助的传统社会关系仍然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有利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维持与提升。因此在总体上来说,当前农村社会环境的变迁,降低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第六章主要是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途径主要在于:一是提升群众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的个人信任,具体包括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的业务能力、培养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的高尚人品、建立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与群众的亲密关系等方面;二是提升群众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制度信任,具体包括建立保护群众权利的社会制度安全网、保证制度的公正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建立权威的信任奖惩机制、使群众了解民主的规则与程序、为群众提供对政策偏好与不满的表达渠道、有效的信息传递设施和系统等方面;三是培育良好的现代信任文化,具体包括加强群众的现代公民意识教育、鼓励自由竞争与自由签约活动、引导建立宗教、传统、历史习惯等文化机制中的信任关系等方面。
叶锐挺[9](2017)在《论广州市政府在青年创业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与作用》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从“最难就业季”到“更难就业季”,青年大学生的毕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问题迫在眉睫,为了促进广大青年充分就业,各级政府大力支持青年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得民心,青年作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积极投身双创,但他们在创业过程中也遇到了资金、场地、项目、技术等难题,要帮助创业青年解决这些难题,一方面要靠市场调节,另一方面更需要政府有力推动。因此,探求政府在青年创业工作中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推动青年创新创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笔者长期从事青年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在工作中发现政府在青年创业工作中角色定位不够清晰,发挥的作用还需加强。为此,笔者运用政府角色和职能理论,分析了广州青年创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的做法,归纳出广州市政府在青年创业工作中应该充分发挥统筹协调、政策引领、公共服务、资金引导的作用,从而为广州经济建设和转型升级积极建言献策。
卜新章[10](2017)在《《人民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建构研究》文中认为《人民画报》创刊于1950年7月,是新中国第一本用图片来报道新闻的刊物,创刊以来发行面广量大,至今从未间断。本文以《人民画报》创刊以来的涉农报道为研究对象,以画报中的农民幸福为主题,对画报中不同历史时期的涉农报道进行分类统计,并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文本分析和媒介话语分析,分析报道中农民幸福的叙事与表意,以及画报对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建构,探究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话语内容、话语立场、话语倾向,从而发现画报在涉农报道叙事表意中承担的角色,发现农民幸福的话语建构中潜藏的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逻辑。过渡时期(1949-1956),《人民画报》的涉农报道对农民的幸福进行了肯定,并对农民的幸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渲染,丰收景象、农民生活条件天翻地覆的变化让农民沉浸在幸福之中。同时对农民幸福的内容和归因进行了积极的引导,强调农民幸福的获得是共产党的领导,强调只有组织起来才能战胜生产建设中的困难,才能获得丰收、获得幸福,从而引导农民对共产党、组织集体、互助合作的认同,并推演出互助合作的集体归宿就是农民的幸福。探索时期(1957-1976),农民的幸福尽管在内容上延续了前一时期对物质生活条件的满足,然而在集体归宿方面的幸福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并越来越趋向于对物质幸福内容的替代,幸福的内容还越来越超越物质生活的基本满足,成为战天斗地、建设贡献的精神超越,成为超越资本主义世界的美好愿望,成为社会主义集体归宿的自豪,成为文化革命斗争中的狂热激情,从而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的附庸,以致农民幸福的内容被异化,幸福的概念被偷换。改革开放时期(1977-1999),画报的涉农报道见证了共产党工作中心和经济体制的转变,见证中国农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见证了中国农民的主体性在生产生活中的逐步发挥,基本还原了农民幸福生活的真实面貌,从而建构了这一时期农民幸福的主要内容和核心价值。报道中体现出农民幸福的个人立场、媒介立场、官方立场,宣传农民富裕幸福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富裕幸福的方法途径,对农民追求物质富裕幸福进行了肯定和鼓动。新世纪以来(2000-2016),画报的涉农报道对农业的发展没有进行过多的炫耀,也没有太多的农民富裕幸福的叙事,而对“三农”发展过程的很多问题进行了呈现。同时,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建设的话语较为集中,城乡关系、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市化发展成为新世纪画报涉农报道的主旋律。在这些涉农报道中,展开了城乡发展和农民幸福的追问,交织着农民增收的方法、途径和追求,进行着农民幸福与不幸的综合叙事,演绎了农民幸福的丰富内涵,表达了广大农民对幸福的进一步追求,并通过共产党的大政方针和具体措施,阐释了国家存在和领导的意义。将《人民画报》60多年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建构纳入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发展轨迹中,从话语转变的角度对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进行传播政治经济学观照时发现,不同历史时期农民幸福的叙事具有明显的特点和转向,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对话语建构起决定作用。过渡时期和探索时期,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话语铺天盖地,农民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幸福、个人和集体方面的幸福得到了全面铺陈,同时更倾向于精神的和集体的幸福,并呈现为一边倒的农民非常幸福的倾向,没有任何农民不幸或问题的负面报道。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幸福的话语出现了明显的转向,在画报建构的物质幸福、精神幸福和农民主体性地位之间的关系和重点呈现出独具时代的特征,在幸福话语建构的媒介立场上出现了迥然不同。新世纪以来,尽管报道话语与改革开放以来的话语一脉相承,但在进行农民幸福的话语呈现时,出现了很多农民不幸的批评话语,呈现出农民幸福与不幸均衡报道的话语转向。在这些转向的背后,体现出党报媒介话语的霸权和意志,以及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控制和转变,呈现出《人民画报》作为媒介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操控逻辑。也能发现,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民画报》已然成为共产党的宣传手段,在需要解决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问题方面具有良好的社会控制效果。
二、朝气蓬勃的无锡农村金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朝气蓬勃的无锡农村金融(论文提纲范文)
(2)常熟银行社区银行建设项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本文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1.5 本文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社区银行发展的相关理论 |
2.1 金融功能理论 |
2.2 金融生态理论 |
2.3 金融共生理论 |
2.4 关系型借贷理论 |
第3章 常熟银行社区银行建设的SWOT分析 |
3.1 常熟银行社区银行的优势分析 |
3.1.1 具有较好的经营基础和实力 |
3.1.2 拥有相对充足的潜在客户群体 |
3.1.3 掌握较详细的社区客户信息 |
3.1.4 具有较大的金融业务市场需求 |
3.1.5 经营模式和经验日趋成熟 |
3.2 常熟银行社区银行的劣势分析 |
3.2.1 新型产品和业务收入相对低 |
3.2.2 风险控制系统不健全 |
3.2.3 支撑保障系统有待于加强 |
3.3 常熟银行社区银行的机遇分析 |
3.3.1 地区经济发展实力较强 |
3.3.2 金融模式创新的空间较大 |
3.3.3 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加大 |
3.4 常熟银行社区银行的挑战分析 |
3.4.1 外部监管趋于严格 |
3.4.2 客户投资需求发生很大变化 |
3.4.3 政策变化加大社区银行管理难度 |
3.4.4 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的压力 |
第4章 常熟银行社区银行的建设内容 |
4.1 常熟银行社区银行的市场分析 |
4.1.1 开展社区银行市场的调研分析 |
4.1.2 明确社区银行业务的定位 |
4.2 常熟银行社区银行的网点选址 |
4.3 常熟银行社区银行的客户获取渠道 |
4.4 常熟银行社区银行的特色业务设计 |
4.5 常熟银行社区银行的工作团队建设 |
第5章 常熟银行社区银行的创新方向 |
5.1 银行服务模式创新 |
5.2 银行渠道建设创新 |
5.3 银行业务模式创新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乡村地籍整理——一场未完成的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籍整理的原因 |
二、地籍整理的主要措施 |
(一)土地清丈 |
(二)土地登记 |
三、地籍整理的成效 |
第一,承粮面积有所增加。 |
第二,政府田赋收入有一定增长。 |
第三,土地名义税率一度有所减轻。 |
第四,估定地价并开征地价税。 |
四、影响地籍整理的因素 |
第一,缺少专业技术人员。 |
第二,经费不足。 |
第三,基层吏治腐败。 |
第四,来自乡村社会的阻力。 |
第五,时局的干扰。 |
五、结论 |
(4)完善常熟农商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3 本文的结构框架及可能创新 |
1.3.1 本文的结构框架 |
1.3.2 本文的可能创新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信贷风险管理理论 |
2.1.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流程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3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常熟农商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
3.1 常熟农商银行及其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开展情况 |
3.1.1 独立事业部编制 |
3.1.2 考核不含负债业务指标 |
3.1.3 总-分-片三级风控岗与审贷分离机制 |
3.1.4 持续下沉小微经营渠道 |
3.2 常熟农商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状况 |
3.2.1 常熟农商银行风险管理岗位 |
3.2.2 常熟农商银行风险管理制度 |
3.2.3 常熟农商银行风险管理流程 |
第四章 常熟农商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4.1 无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和原则 |
4.2 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不完善 |
4.3 风险管理流程存在缺陷 |
4.3.1 信贷风险识别手段落后 |
4.3.2 信贷风险计量因子有局限 |
4.3.3 信贷风险监测缺位 |
4.3.4 信贷风险处理滞后 |
第五章 完善常熟农商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的对策 |
5.1 农商银行与国有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优劣势对比 |
5.2 完善常熟农商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路 |
5.3 明确常熟农商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目标和原则 |
5.3.1 明确常熟农商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目标 |
5.3.2 明确常熟农商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原则 |
5.4 建立常熟农商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机构 |
5.5 完善常熟农商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流程 |
5.5.1 贷前调查:创新信贷风险识别手段 |
5.5.2 贷中审批:丰富信贷风险计量因子 |
5.5.3 贷后管理:增强信贷风险监测作用 |
5.5.4 贷后风险处理:完善信贷风险处理办法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困境及出路研究 ——以S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
1.1 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
1.1.1 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
1.1.2 农村基层党建概述 |
1.1.3 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
1.2 农村基层党建如何引领乡村振兴 |
1.2.1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 |
1.2.2 以提升组织力为基本遵循 |
1.2.3 以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为主要途径 |
第二章 当前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现状-以S镇为例 |
2.1 S镇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做法 |
2.1.1 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强化政治建设 |
2.1.2 创新学习模式,强化思想建设 |
2.1.3 坚持对标一流,强化组织建设 |
2.1.4 纪律建设与作风建设双管齐下 |
2.2 S镇农村基层党建所取得的成效 |
2.2.1 党建促脱贫取得初步成效 |
2.2.2 党建促乡风文明取得初步成效 |
2.2.3 党建促乡村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
第三章 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
3.1 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困境 |
3.1.1 队伍建设存在的困境 |
3.1.2 制度建设存在的困境 |
3.1.3 乡村治理存在的困境 |
3.1.4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困境 |
3.2 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困境的原因分析 |
3.2.1 党员队伍建设现状与乡村振兴的要求有所偏差 |
3.2.2 制度建设现状与乡村振兴的要求有所脱节 |
3.2.3 乡村治理能力现状与乡村振兴的要求有所差距 |
3.2.4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与乡村振兴的要求有所滞后 |
第四章 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出路 |
4.1 强化队伍建设 |
4.1.1 强化农村党员队伍建设 |
4.1.2 强化党支部班子队伍建设 |
4.1.3 强化带头人队伍建设 |
4.2 强化制度建设 |
4.2.1 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 |
4.2.2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
4.2.3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
4.2.4 创新服务群众机制 |
4.3 强化乡村治理能力 |
4.3.1 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 |
4.3.2 坚持“三治结合” |
4.3.3 加强正式制度供给 |
4.4 强化集体经济发展 |
4.4.1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
4.4.2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
4.4.3 大力发展乡村产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界定 |
(一)研究方法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政治宣传与《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概述 |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在苏联的实践 |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
第二节《人民日报》的创刊 |
一、创刊及发展 |
二、功能地位 |
第三节《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 |
二、“英模报道”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栏目变化 |
第二章 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 |
第一节 历年英模报道总量统计 |
一、报道统计概述 |
二、报道数量与分布 |
第二节 英模构成的类型分布 |
一、英模行业结构分布 |
二、英模性别结构分析 |
三、英模的政治面貌结构统计 |
第三节 英模报道的品质结构分析 |
一、政治品质 |
二、劳动品质 |
三、道德品质 |
第三章 《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演变 |
第一节 建国头十七年《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数量变化 |
二、英模形象 |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
四、社会效应 |
第二节 极“左”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数量变化 |
二、英模形象 |
三、变化原因分析 |
四、社会效应 |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报道数量变化 |
二、形象分析 |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
四、社会效应 |
第四章 《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挑战及其应对 |
第一节 英模报道的挑战 |
一、新时代需要新宣传理论 |
二、社会价值观多元,英模精神单一 |
三、政治宣传的效应衰退 |
第二节 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方法 |
二、群众路线理论的实践与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 |
三、改进报道方式、技巧、风格 |
四、新媒体技术运用与提升英模报道实效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1950 年—1965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附录二:1966 年—1976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附录三:1977 年—2002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政府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任务完成情况 |
二、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
(一)继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
(二)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
(三)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 |
(四)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加速释放区域经济发展新活力 |
(五)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努力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
(六)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彰显革命圣地新形象 |
(七)凝聚强大合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
(八)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提升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
(九)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构筑发展新高地 |
(十)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
三、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
(8)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内涵、构成要素与现实意义.. |
第一节 公信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信任是公信力的核心 |
二、公共性是公信力对象和领域的特征 |
三、力度体现公信力的向度和度量特征 |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内涵 |
一、执政党公信力研究的三种视角 |
二、执政党公信力内涵的综合辨析 |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概念界定 |
第三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构成要素 |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主体是公众 |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对象是基层党组织的执政体系 |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外部环境 |
四、公众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信任表达 |
第四节 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重要现实意义 |
一、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是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的需要 |
二、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是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 |
三、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
第二章 三大改造完成后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历史考察. |
第一节 三大改造完成到文化大革命之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初步探索(1956-1966) |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在不断探索中加强 |
二、以人民公社制度为主线的农村政策曲折发展 |
三、以“五保”制度为核心的农村社会福利 |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开始到改革开放之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建设的曲折发展(1966-1978) |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遭到破坏 |
二、以平均分配制度为核心的农村政策使经济缓慢发展.. |
三、简易的农村社会福利体系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到现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全面提升(1978 至今) |
一、恢复和加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 |
二、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 |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缓解农民群众的后顾之忧 |
第三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综合测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价值理念的公信力 |
一、价值理念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 |
二、价值理念以人民满意为宗旨 |
三、价值理念以提高效能为目标 |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公共政策的公信力 |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公共政策的法律与社会合法性 |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公共政策过程的公正性 |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公共政策内容的针对性 |
第三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结构的公信力 |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合理性 |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结构的开放性 |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的先进性 |
第四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绩效的公信力 |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绩效 |
第五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综合测量指标体系 |
一、公众对农村基层党组织价值理念的信任 |
二、公众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公共政策的信任 |
三、公众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结构的信任 |
四、公众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绩效的信任 |
五、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外部环境 |
第四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现状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样本状况 |
一、研究方法 |
二、样本状况 |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价值理念的公信力状况 |
一、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 |
二、以人民满意为宗旨 |
三、以提高效能为目标 |
第三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公共政策的公信力状况 |
一、公共政策的法律与社会合法性 |
二、公共政策过程的公正性 |
三、公共政策内容的针对性 |
第四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结构的公信力状况 |
一、组织设置的合理性 |
二、组织结构的开放性 |
三、组织队伍的先进性 |
第五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绩效的公信力状况 |
一、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
二、在公共服务中的绩效 |
第五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环境因素影响分析 |
第一节 经济环境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影响 |
一、农村经济环境状况 |
二、经济环境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影响 |
第二节 文化环境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影响 |
一、农村文化环境状况 |
二、文化环境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影响 |
第三节 社会环境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影响 |
一、农村社会环境状况 |
二、社会环境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影响 |
第六章 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的途径研究 |
第一节 提升群众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的个人信任 |
一、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的业务能力 |
二、培养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的高尚人品 |
三、建立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与群众的亲密关系 |
第二节 提升群众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制度信任 |
一、建立保护群众权利的社会制度安全网 |
二、保证制度的公正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
三、建立权威的信任奖惩机制 |
四、使群众了解民主的规则与程序 |
五、为群众提供对政策偏好与不满的表达渠道 |
六、有效的信息传递设施和系统 |
第三节 培育良好的现代信任文化 |
一、加强群众的现代公民意识教育 |
二、鼓励自由竞争与自由签约活动 |
三、引导建立宗教、传统、历史习惯等文化机制中的信任关系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9)论广州市政府在青年创业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与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四) 研究方法 |
二、青年创业与政府角色的理论基础 |
(一) 青年创业要素分析 |
(二) 政府职能理论分析 |
(三) 青年创业工作中政府角色理论分析 |
三、广州市青年创业情况的调查 |
(一) 广州青年创业情况 |
(二) 广州青年创业要素分析 |
(三) 广州市政府目前服务青年创业的基本措施 |
四、广州市政府在推进青年创业工作中的问题及原因 |
(一) 广州市政府在青年创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二) 青年创业工作中政府角色问题的原因分析 |
五、国内外先进城市政府在青年创业中的角色经验 |
(一) 国外先进城市在青年创业中的角色经验 |
(二) 国内先进城市在青年创业中的角色经验 |
六、广州市政府在青年创业中的角色定位和建议 |
(一) 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做好顶层设计 |
(二) 充分发挥政策引领的作用,实现有效监管 |
(三) 充分发挥公共服务的作用,满足创业需求 |
(四) 充分发挥资金引导作用,扶持项目发展 |
七、结论和展望 |
(一) 结论 |
(二)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人民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缘起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第三节 关键概念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画报摄影图像的意义与叙事 |
第一节 摄影图像的符号意义 |
第二节 《人民画报》涉农封面摄影图像解读 |
第三节 《人民画报》涉农报道的图像叙事 |
第三章 农民幸福“神话”的共识制造(1950-1956) |
第一节 农民日常生活的幸福“神话” |
第二节 集体幻想中农民幸福的“神话” |
第三节 身份认同中幸福的“农民阶级” |
第四节 参政地位中隐匿的农民幸福 |
第五节 制造共识——农民幸福“神话”的建构目的 |
第四章 农民幸福的内容扭曲与话语异化(1957-1976) |
第一节 生产跃进“神话”中农民幸福的浮夸 |
第二节 人民公社中农民幸福的意识形态绑架 |
第三节 文化革命“霸权”中农民幸福的政治异化 |
第四节 政治话语汇流中农民幸福的主体异化 |
第五章 农民幸福价值标准的本体归位(1977-1999) |
第一节 谨慎改革过程中迟到的农民幸福话语 |
第二节 农民利益诉求中经济建设话语的汇流 |
第三节 意识形态转变下幸福价值标准的回归 |
第四节 政治话语范式转换中农民主体的自由解放 |
第六章 农民幸福的本质追问与终极追求(2000-2016) |
第一节 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议程”与“框架” |
第二节 “问题”议程中农民幸福本质的话语追问 |
第三节 “增收”议程中农民幸福的经济本质 |
第四节 “新农村”议题中内涵扩张的幸福本质 |
第五节 “城市化”议题中农民幸福本质的终极追求 |
第七章 农民幸福话语的政治经济逻辑 |
第一节 农民幸福“神话”背后的政治合法性确认 |
第二节 农民幸福话语的意识形态操控 |
第三节 农民幸福价值观转变的经济发展逻辑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四、朝气蓬勃的无锡农村金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门限回模型的产业结构优化对策研究[D]. 裴馨. 新疆大学, 2021
- [2]常熟银行社区银行建设项目研究[D]. 黄泽慧. 吉林大学, 2019(03)
-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乡村地籍整理——一场未完成的变革[J]. 李铁强.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5)
- [4]完善常熟农商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的研究[D]. 张鑫. 东南大学, 2019(01)
- [5]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困境及出路研究 ——以S镇为例[D]. 田华. 山西大学, 2019(01)
- [6]《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D]. 周晓瑾.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7]政府工作报告[N]. 薛占海. 延安日报, 2018
- [8]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建设研究[D]. 杨荣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9]论广州市政府在青年创业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与作用[D]. 叶锐挺. 兰州大学, 2017(02)
- [10]《人民画报》涉农报道中农民幸福的媒介话语建构研究[D]. 卜新章.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