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剪应力τ_(max)测量方法的简化

最大剪应力τ_(max)测量方法的简化

一、最大剪应力τ_(max)测量方法的简化(论文文献综述)

庞育阳[1](2019)在《极端服役环境下CFRP-钢界面粘结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碳纤维增强聚合物(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简称CFRP)由于其轻质、高强、耐久性能优良等优点,在结构加固领域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外贴CFRP加固钢结构技术引起了学者强烈的兴趣,同时也展开了一些关于CFRP加固钢结构的研究。研究表明,CFRP与钢结构之间粘结界面的性能对加固效果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CFRP-钢界面粘结性能就成为外贴CFRP加固钢结构技术的基础和核心研究内容。但目前对CFRP-钢界面粘结性能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正常服役环境下且以粘结剂内聚破坏模式为主,对于极端服役环境及常见的基于CFRP板层间剥离破坏和混合破坏模式的界面粘结性能研究还非常少。本文采用试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基于CFRP板层间剥离破坏和混合破坏模式的CFRP-钢界面在正常服役环境及冻融循环、拟静力往复荷载、快速荷载等极端服役环境下的界面粘结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包括:(1)进行了一系列CFRP-钢单剪测试,研究了不同类型粘结剂(具有不同的极限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不同类型CFRP板(具有不同的层间剪切强度)对CFRP-钢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采用三维数字图像相关(3D-DIC)的方法获得试验数据,得到了基于CFRP板层间剥离破坏的双折线粘结-滑移关系和基于混合破坏的三折线粘结-滑移关系。研究表明,当发生混合破坏时,界面粘结性能仅与粘结剂性能有关;而发生CFRP板层间剥离破坏时,界面粘结性能与粘结剂及CFRP板的性能均有关。(2)通过试验研究了粘结剂类型、粘结剂厚度、CFRP板类型、CFRP板厚度等因素对CFRP-钢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得到了基于混合破坏模式的CFRP-钢界面粘结-滑移参数模型,发现此模型与基于粘结剂内聚破坏的模型类似,均由粘结剂性能决定;通过引入CFRP板层间剪切强度及CFRP板层间剪切耗能两个指标,提出了基于CFRP板层间剥离破坏模式的CFRP-钢界面粘结-滑移参数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精度。(3)对CFRP-钢单剪试件在冻融循环作用下进行一系列测试,揭示了基于不同破坏模式的CFRP-钢界面的退化规律及退化机理。通过引入冻融循环损伤因子,建立了冻融循环作用下CFRP-钢界面粘结-滑移关系参数的退化模型,并提出冻融循环作用下CFRP-钢界面粘结-滑移关系的理论退化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4)对CFRP-钢单剪试件在拟静力往复荷载作用下进行了一系列测试,研究了粘结剂类型、粘结剂厚度及加载方式对CFRP-钢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定义了基于界面刚度降低的损伤参数,并通过分析归一化能量耗散与损伤参数之间关系及归一化滑移与损伤参数关系,揭示了不同类型CFRP-钢界面在拟静力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损伤机理并得到了界面的阈值荷载。(5)对CFRP-钢单剪试件在快速荷载作用下进行了一系列测试,发现加载速率对粘结剂、CFRP板及CFRP-钢界面的性能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基于加载速率对各种材料性能的影响,提出了考虑加载速率影响并基于CFRP板层间剥离破坏和粘结剂内聚破坏模式的CFRP-钢界面的粘结-滑移参数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精度。

金辰华[2](2019)在《高轴压比下小剪跨比RC剪力墙的抗震性能和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现代高层建筑结构中,钢筋混凝土(RC)剪力墙结构由于其抗侧刚度大、抗震性能好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在实际工程中,通常会因为各种原因形成小剪跨比剪力墙,如窗间墙、结构布置时因错层产生的小剪跨比剪力墙或由建筑造型需要而形成的小剪跨比剪力墙等,且历次震害表明,高宽比较大的剪力墙在地震作用下也可能形成广义小剪跨比剪力墙,从而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本文采用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小剪跨比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在高轴压比下的抗震性能开展了系统地研究,为小剪跨比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及技术支撑。通过对6片小剪跨比剪力墙在高轴压力及反复水平荷载作用下进行试验研究,对不同轴压比和边缘约束构件配箍率情况下小剪跨比剪力墙的破坏模式、受剪承载力、延性、刚度特征、耗能能力和应变状态等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轴压比的增大,构件的承载力显着增加,但在达到承载力峰值后强度和刚度退化更加剧烈,破坏更为突然,极限位移更小,且墙体可能出现平面外的失稳破坏。边缘约束构件配箍率对高轴压比下小剪跨比剪力墙的承载能力影响较小,但随着配箍率的增大,极限位移增加。当轴压力较小时,桁架作用明显,在斜裂缝处,水平钢筋与竖向钢筋共同受力,对构件抗剪承载力的贡献相当;当轴压力较高时,拱作用明显,钢筋未完全发挥作用,对受剪承载力的贡献有限。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剪力墙构件腹板双向配筋的特点及应变相容条件,本文提出了等效斜向腹筋桁架-拱模型,用以计算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斜向开裂后的有效剪切刚度。模型中将两个正交方向的钢筋等效为斜向拉杆,从而可以同时考虑水平钢筋和竖向钢筋对剪力墙构件受剪性能的贡献,等效斜向钢筋的方向与裂缝处两个方向钢筋的合力方向一致。根据最小能量原理推导了斜裂缝倾角的理论计算公式,并基于建立的514根小剪跨比剪力墙构件数据库,提出了适用于工程应用的半经验半理论简化计算公式。根据虚功原理分别推导了等效斜向腹筋桁架模型剪切刚度的计算公式和拱模型剪切刚度的计算公式,将两个刚度叠加得到剪力墙构件在屈服时的有效剪切刚度。将计算值与试验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等效斜向腹筋桁架-拱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计算小剪跨比剪力墙完全开裂后的有效剪切刚度。在对小剪跨比剪力墙破坏模式的判别方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等效斜向腹筋桁架-拱模型及变形协调条件,提出了一种新的小剪跨比剪力墙受剪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并对已建立数据库中的514片剪力墙构件受剪承载力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小剪跨比剪力墙构件,本文提出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同时考虑腹板两个方向钢筋及拱作用对受剪承载力的贡献,还考虑了桁架作用与拱作用之间的变形协调关系,计算精度相对更高,离散性相对更小。分别采用软化膜模型及PERFORM-3D通用墙模型对高轴压比下小剪跨比剪力墙构件进行了有限元模拟研究,并将有限元计算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采用软化膜模型(CSMM)对6片试验墙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好地捕捉小剪跨比剪力墙构件在高轴压比下的宏观滞回响应,并对影响剪力墙受剪性能的主要因素(剪跨比和轴压比)进行了分析,有效地补充了数据库中关于高轴压比下剪力墙试验数据的不足。采用宏观模型(PERFORM-3D通用墙模型)对6片试验墙进行模拟,基于等效斜向腹筋桁架-拱模型,提出了确定PERFORM-3D通用墙单元中剪切层和斜压层的YULRX恢复力模型中各参数的取值方法,为后续整体结构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和抗震性能评估提供了分析基础。采用弹性有限元方法对在高层建筑中转换层结构上部邻近区域内外缘框支剪力墙底部存在的剪力集中效应进行了模拟分析和研究。通过有限元分析,认为转换层上部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可由假设转换层刚度无穷大时的剪力与转换层局部变形引起的剪力叠加而成。分别定义了剪应力不均匀系数(SCF)与剪力集中放大系数(SCSF),定量的计算剪力放大程度。通过有限元参数分析,研究了影响剪力集中效应的主要因素,并通过线性回归,提出了剪力集中放大系数与内外墙转角之间关系的计算公式,为转换层上部剪力墙结构的设计提供了依据。通过对带转换层的高层结构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着重研究在强震作用下,转换层上部1-2层内框支墙在剪力集中效应影响下的抗震性能,基于PERFORM-3D确定了各性能水准下应变和变形的限值并将其用于判别结构的损伤程度,并采用开缝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对受剪力集中效应影响的剪力墙进行加强。研究表明:由于剪力集中效应的存在,转换层上部1-2层大部分框支墙达到屈服,损伤程度达到2级甚至3级,而其他区域剪力墙仅有少量屈服,且屈服程度不高。剪力集中效应影响区域内的剪力墙的损伤程度随着剪力集中放大系数的增大而增大。在实际工程中,可以通过控制剪力集中放大系数有效地减小结构因剪力集中效应而引起的局部损伤。采用开缝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可以明显减小剪力集中效应影响范围内剪力墙的损伤程度,是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的有效加强措施。

王朝辉[3](2008)在《沥青路面加铺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国内很多沥青路面正处于维修、待修状态,公路设计、施工及科研的重点已逐渐从新设计和新建转移到旧路网的养护和维修。项目重点的转变使得沥青路面的加铺技术研究成为必要。世界各国对沥青路面评价、处治与加铺结构进行了很多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较为可喜的成果,但在某些方面研究还不够深入,不够系统。本文依托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沥青路面加铺层设计和施工技术研究”(项目号:2005 318 812 13)的资助,在广泛收集并分析国内外原有沥青路面加铺沥青层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加铺层结构的现有状况,对用沥青加铺层改造旧沥青路面的方法和理论作进一步的研究,力图提出符合国情、切实可行的沥青路面加铺技术。本文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研究:(1)针对现有综合评价方法的不足,首次建立了基于区间数逼近法的路面使用性能综合评价模型;结合工程实际要求,考虑道路属性变异,建立了基于累积差分法的路段均匀划分方法。(2)针对沥青路面铣刨厚度较难控制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铣刨前后弯沉及铣刨前弯沉与铣刨后旧路当量回弹模量的变化规律,首次确定了基于弯沉控制的沥青路面铣刨设计准则,为铣刨厚度的确定及加铺层的设计提供了依据;同时,对层间粘层、透层、下封层、防水层等材料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层间处理技术。(3)对国内30余条高等级公路典型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结构进行了系统调查,建立了旧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计算结构与有限元计算模型,全面分析了荷载作用下及温度作用下典型沥青加铺层结构内力变化规律,并采用正交设计方法,对加铺层的耦合应力进行了数值分析;同时,建立了层间计算模型,对层间抗压、抗剪及层间温度场状况进行全面分析,确定了层间工作状态。(4)针对夹层设计比较模糊的情况,通过全面分析夹层设置位置对加铺层结构应力应变的影响,首次从夹层提高沥青加铺层结构抗开裂能力、延长疲劳寿命及提高抗剪切性能三个不同功能考虑,确定了沥青加铺层结构夹层的合理位置。(5)在室内理想条件下,采用层间剪切仪、层间拉拔仪、马歇尔多功能强度试验机及车辙轮碾仪进行了不同层位格栅的沥青混合料及与加铺层结构相关的对比试验,并采用合理的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了评价;同时,采用普通车辙仪进行加铺层结构疲劳模拟对比试验,系统地对不同加铺层厚度的不同格栅设置层位及不同旧路锯缝深度的加铺层结构进行了研究。(6)提出了基于剩余寿命的加铺层结构设计方法,完善了旧沥青混凝土路面加铺层结构设计指标,确定了竖向剪切及层间剪切疲劳轴载换算系数;同时,提出了加铺层典型结构,建立了基于DEA的加铺层结构优化模型,弥补了以往优化方法的不足。

郑小红[4](2014)在《湿热环境下CFL-混凝土界面粘结—滑移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Polymer,简称FRP)粘贴加固混凝土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加固结构的耐久性问题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对加固效果起决定性作用的FRP-混凝土界面的粘结性能,受湿热环境的不利影响较大,因此探讨湿热环境下FRP-混凝土界面的粘结-滑移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以课题组发明的新型FRP片材——碳纤维薄板(Carbon Fiber Laminate,简称CFL)与混凝土的粘结界面为研究对象,考虑我国南方湿热的大气环境,对湿热环境和静载及疲劳荷载作用下CFL-混凝土界面的粘结滑移机理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针对双剪实验中的关键技术——如何使两个混凝土试块与CFL之间的界面处于纯剪受力状态,研制了浇筑混凝土块的对中模具、粘贴CFL时的定位夹具、拉-拉实验用的万向加载头等系列装置,成功地避免了CFL-混凝土界面双剪试件在制作、安装、加载过程中可能存在由于偏心而引起的界面意外剥离破坏,保证了静载及疲劳荷载下CFL-混凝土界面双剪实验的顺利实施。(2)通过对试件在湿热环境下的预处理、以及在静载下CFL-混凝土界面的双剪实验,探讨了湿热环境预处理后CFL-混凝土界面的粘结-滑移机理,建立了考虑湿热环境影响的界面粘结-滑移模型。该模型具有以下特点:a)首次考虑了湿热环境对界面粘结-滑移关系的影响;b)给出了分析模型中的三个特征值随着温度和湿度变化的表达式;c)给出了界面延性特征参数与湿度和温度的关系式。(3)采用扫描电镜(SEM)技术,从材料物理性能的角度初步探讨了湿热预处理对CFL-混凝土界面粘结-滑移关系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湿热预处理效应使纤维原材料、预浸料及粘结剂与混凝土界面之间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从而导致各组成材料之间的界面的粘结性能降低。(4)成功地实施了CFL-混凝土界面的双剪疲劳实验,探讨了高温高湿环境和疲劳荷载作用下CFL-混凝土界面的粘结-滑移机理。对双剪疲劳试件中两个混凝土试块之间的相对滑移值的分析发现,界面的粘结刚度随着荷载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呈现三阶段衰减规律。在此基础上,定义了界面的割线刚度系数Kf,并根据Miner线性损伤理论,提出了基于Kf的三阶段疲劳损伤模型来描述CFL-混凝土界面的疲劳损伤过程。该模型考虑了荷载水平和湿热环境对界面疲劳损伤的影响。(5)通过对疲劳峰值荷载下CFL的应变分析,获得了湿热环境下CFL-混凝土界面的粘结-滑移疲劳实验曲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疲劳载荷下考虑湿热环境影响的CFL-混凝土界面的粘结-滑移模型。该模型具有以下特点:a)首次考虑了湿热环境的影响,给出了特征参数m的表达式;b)提出了界面粘结-滑移关系的疲劳影响系数的概念,并确定了该影响系数的值;c)考虑了荷载水平S的影响,给出了特征参数m与荷载水平S的关系式。

马文亮[5](2019)在《基于TC4/PEEK/Cf混杂层板共振特性的压电除冰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轻质高强的先进复合材料纤维金属混杂层板结构凭借其优异的耐冲击特性在航空结构领域,尤其是机翼前缘等蒙皮结构部位有着显着的应用优势,但此类迎风面结构在飞行工况下极易遭遇飞机结冰问题,影响气动性能的同时存在失事隐患。因此论文以航空领域结构材料轻量化的应用趋势及飞机结冰问题的严峻性为出发点,探究低能耗压电共振除冰技术在TC4/PEEK/Cf混杂层板结构上的应用可行性及相应除冰优化设计方案。首先,以简化后的TC4/PEEK/Cf混杂层板平板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PSV激光测振实验、理论解析计算及有限元数值计算三种方法获得了其低阶共振特性,包括前十阶固有频率、固有振型及模态阻尼比;基于平均误差为3.22%的有限元法研究后发现,受各阶固有振型中不同方向波腹分布方式的影响,复合平板结构的固有频率随复合材料层纤维方向的改变而变化。随后,以位于平板结构中间位置的小面积速冻冰层为研究对象,优选固有振型中波腹位置与冰层附着位置重合的模态为除冰激励模态,有限元稳态分析方法及地面冷环境除冰实验证实了基于TC4/PEEK/Cf平板结构的压电除冰可行性。-15℃冷环境除冰实验中冰层瞬间掉落的所需最小驱动电压与仿真中冰层附着界面内平均面外剪应力分量达到0.42 MPa的驱动电压最大误差仅有20%;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纤维排布方式下的TC4/PEEK/Cf平板结构,沿最大等效刚度方向波腹数量最少的固有模态为其最优除冰模态。最后,基于平板结构设计优化的除冰方案,以TC4/PEEK/Cf混杂层板制NACA0012翼型前缘尖端位置的长条形冰层为研究对象,验证压电共振除冰方法在模拟服役条件下的可行性。实验发现两种纤维排布(00和900)的翼型前缘结构中,P2-Mode2(压电元件平行于直边排布并驱动结构产生2阶共振)均为最佳除冰方案,所需最小驱动电压分别为203 V和208 V,冰层的剥落方式受其附着界面内最大面外剪应力分量位置的影响;该最优压电除冰方案(P2-Mode2)中单位面积消耗功率仅为1.78 Kw/m2,相比于新型石墨烯纳米带电热除冰系统下降了64.4%,且除冰时间仅需数秒,低能耗优势显着。为压电共振除冰方法在复合材料结构上的工程化应用及优化设计提供了实验及理论方面的研究基础。

童谷生,艾博雯[6](2016)在《FRP-混凝土界面黏结滑移关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黏结滑移关系是研究FRP-混凝土界面性能的基础,是构建有限元分析与黏结强度模型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国内外众多研究人员针对于FRP-混凝土界面的黏结滑移关系做了大量的试验与理论研究,但是,目前研究结果尚未统一定论。通过介绍黏结滑移关系及其主要的4种获取方法,来了解黏结滑移关系的形成。同时,总结了3种黏结滑移模型的建立的原理,列出各类黏结滑移模型。之后归纳了黏结滑移关系中多个对界面有影响的参数,并进行相关探讨。最后,对上述理论进行总结,并对黏结滑移关系研究发展趋势作出展望。

蔡燕霞[7](2016)在《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结构行为与路用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性能优异的路面结构层间处治功能层,该功能层除具有能够将上、下结构层粘结为一个受力整体、防止动水侵入的功能之外,同时具有优异的抵抗反射裂缝、应力消散以及应力吸收能力,良好的性能,加上施工速度快、设备简单、质量易于控制,使得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工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虽然不少科研工作者对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的结构受力特点和路用性能做了不少研究。但是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在路面结构中的结构行为以及路用性能研究,尤其是在动水压力作用下的结构行为、改造工程实践中水泥混凝土路面层间处治方法、碎石撒布粒径与沥青加铺层级配之间关系的关键技术研究较少。因此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不仅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从荷载应力、荷载-温度耦合应力、动态荷载应力角度,全面研究了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在路面结构中的结构受力行为。同时又创新的使用FLUENT有限元软件和“多功能沥青混合料动态渗水试验仪”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对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抵抗动水冲刷的行为进行了研究。最后利用“LGZ-1结构层材料强度拉拔仪”、“多功能路面材料剪切仪”、“MTS-810疲劳试验机”从路用性能角度综合分析了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在实际工程应用过程的关键技术。研究表明: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改造设计中,为抑制反射裂缝的发生,宜采用12cm,弹性模量为100300MPa的应力吸收层材料;当选用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时,在工程应用中,推荐优先选用铣刨技术对水泥混凝土路表面进行处理,标准粗糙度对比应达到SP3等级以上,橡胶沥青洒布量建议采用2.4kg/m2,撒布的碎石粒径宜为其上层沥青加铺层级配公称最大粒径的1/31/2,此时可有效提高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的抗动水冲刷性能及粘结性能。相关研究成果不仅可为广大工程建设者提供工程设计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的性能发挥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涂兵[8](2018)在《拼宽混凝土桥梁结构的受力性能和可靠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混凝土桥梁拼接加宽技术在既有公路改扩建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建立针对性的拼宽混凝土桥梁结构设计理论、方法和规范日益迫切,而精确高效的结构受力性能分析和可靠度分析是完成这些任务的前提。关于拼宽混凝土桥梁结构的受力性能,特别是长期收缩徐变性能,现有研究绝大多数均是针对某一特定桥梁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所得结果和结论的一般性普遍不强。关于拼宽混凝土桥梁结构的可靠度,国内外的研究很少,尚未达到实际工程应用的需求。基于此,本文结合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对拼宽混凝土桥梁结构在长期收缩徐变性能和时变可靠度两方面的设计基础理论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混凝土自由收缩变形试验研究及预测模型修正(1)通过18个混凝土试件500d收缩变形的观测,定量研究了构件尺寸和截面形状(包括矩形和箱形截面)对混凝土自由收缩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试件尺寸同时影响混凝土的收缩终值和发展速度,尺寸越大,收缩终值越小,收缩发展越慢;对于箱室完全封闭的箱形截面试件,其收缩值和发展速度小于相应实心试件是由于封闭箱室的实际理论厚度较大所致,计算封闭箱室实际理论厚度时应对其内表面周长进行修正,修正系数可取0.45。(2)根据试验结果对我国现行公路桥规(JTG D62-2004)的收缩预测模型进行了修正,本文和相关文献的试验结果验证了修正公式的适用性。2.新旧混凝土约束收缩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1)对18个不同尺寸和界面状态(包括凿毛、凿毛加植筋两种)新旧混凝土组合试件的约束收缩应变进行了300d长期观测,结果表明:新混凝土在新-旧混凝土界面附近位置(测点2-2’)和自由边附近位置(测点1-1’)的约束收缩应变分别远小于和略大于对照组试件的自由收缩应变;各测点的约束收缩应变均随着试件尺寸的增大而减小;界面凿毛加植筋试件在测点1-1’和测点2-2’位置的约束收缩应变值分别大于和小于同尺寸界面凿毛试件的相应应变值。(2)结合弹性力学平面应力问题的逆解法和徐变计算的按龄期调整有效模量法(AAEM),提出了一种用于计算新旧混凝土组合体系约束收缩效应的解析方法。相较于已有基于初等梁理论的分析方法,该基于弹性力学理论方法的精度更高、适用性更强,且可以通过设置界面剪切刚度来计入界面位置新旧结构相对纵向滑移的影响。对于本文试验所采用的凿毛界面和凿毛加植筋界面,根据相应新旧混凝土组合试件约束收缩应变数据识别得到的剪切刚度分别为4×1010N/m3和9×1010N/m3。(3)采用所提基于弹性力学理论的解析方法分别对本文所测试新旧混凝土组合试件和一座实际拼宽混凝土板桥的约束收缩应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新、旧混凝土收缩、徐变差共同作用下,组合试件的新混凝土部分偏心受拉、旧混凝土部分偏心受压,新旧组合结构整体会产生平面内的弯曲效应,旧混凝土部分对新混凝土部分收缩变形的约束导致界面上产生较大的剪应力,且新、旧混凝土部分亦在界面边缘分别出现最大拉、压应力。(4)与新旧混凝土组合试件相比,由于所分析拼宽板桥的宽跨比较大(2.75),拼接缝界面上的收缩徐变剪应力沿梁长分布的非线性更加明显,在梁端部出现剪应力集中,而拼接缝两侧新旧梁的纵向拉、压应力沿梁长的分布则更加均匀;跨中截面新、旧梁各自范围内均存在中性轴且纵向正应力沿横桥向的分布均呈明显的非线性,平截面假定不再适用。3.考虑拼接缝影响的拼宽混凝土桥梁收缩徐变效应解析分析(1)基于材料力学初等梁理论并计入新旧梁在拼接缝界面位置由于界面应力引起的局部变形,建立了包含拼接缝单元在内的拼宽混凝土桥梁收缩徐变差效应理论分析模型和相应的各项收缩徐变应力计算公式,所得计算公式形式简洁且精度较高,因此具有较强的实用性。(2)根据所得到的解析计算公式对5m跨新旧混凝土板拼接结构进行了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拼接缝弹性模量的大小对拼宽结构收缩徐变效应的影响较小;随着拼接缝宽度的增大,拼接缝位置的各项界面应力在整个界面长度上均趋于均匀分布,且最大值明显减小。因此,在实际拼宽工程中,可通过适当增大拼接缝宽度以降低结构的不利收缩徐变效应。4.拼宽混凝土桥梁收缩徐变效应随机性分析(1)结合基于按龄期调整有效模量法的有限元分析和基于拉丁超立方抽样(LHS)的蒙特卡洛数值模拟,建立了适用于多梁式拼宽混凝土桥梁收缩徐变效应随机性分析的算法体系,并据此对一座25m跨简支拼宽预应力混凝土T梁桥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主梁内因新旧桥收缩徐变差引起的跨中截面最大轴力均不拒绝服从正态分布,轴力期望值的最大值出现在最靠近拼接缝的两片主梁内;与期望值一样,主梁收缩徐变轴力的标准差也随着时间的增长不断增大,即收缩徐变效应的不确定性随时间不断增大,最终稳定在较高的水平。(2)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各影响因素中,混凝土收缩、徐变模型不确定性系数对拼宽混凝土桥梁收缩徐变效应不确定性的影响最大。5.拼宽混凝土桥梁结构时变可靠度分析(1)在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钢筋锈蚀以及新、旧桥间汽车荷载重分布三方面作用对主梁抗力和荷载效应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多梁式拼宽混凝土桥梁主梁构件和上部结构体系时变可靠度分析的通用性框架和具体算法。(2)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考虑收缩徐变的影响后,拼宽后结构各主梁弯矩抗力的变异系数均明显增大;在混凝土收缩徐变、钢筋锈蚀和新旧梁间汽车荷载重分布三方面因素中,收缩徐变对主梁构件时变可靠度的影响最大,对于承受较大收缩徐变轴力的拼接缝两侧主梁尤为如此。就所分析的桥梁而言,尽管拼接缝两侧新、旧主梁的汽车荷载横向分布系数在拼宽后结构的所有主梁中为最小,但这两片主梁的可靠度仍将分别在拼宽完成后50年和15年左右时退化至可靠度下限值βT(4.2)以下。(3)除混凝土收缩徐变外,不同主梁间抗力的相关性对拼宽桥梁上部结构体系可靠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当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并认为新旧桥内部各主梁的抗力完全相关时,所分析拼宽桥梁上部结构的体系可靠度将会在拼宽完成后70年左右时退化至可靠度下限值βT(4.2)以下。

杨奇飞[9](2009)在《FRP-混凝土粘结界面研究的两个重要问题》文中研究说明从上世纪90年代起纤维复合材料(FRP)开始较广泛应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为支持这项新技术的快速发展,FRP加固结构的性能成为研究热点。其中,FRP-混凝土界面的粘结-滑移(δ-τ)本构关系和FRP加固梁混凝土的粘结界面剥离破坏是近年来研究的两个重点。由于FRP-混凝土界面的粘结性能对FRP加固结构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起关键作用,因此界面的δ-τ本构关系被视为FRP加固混凝土领域内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尽管已围绕δ-τ本构关系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采用了多种测试方法,但迄今尚无法实测出FRP-混凝土界面δ-τ本构关系的三关键控制参数之一:FRP-混凝土最大粘结滑移量(δu)。本文先总结现有δ-τ本构关系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指出普遍采用的“面内剪切试件”破坏过早是无法实测到δu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改进的“双拉试件”的概念。进而基于有限元方法,对既有面内剪切试件和“双拉概念试件”进行应力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双拉概念试件可承受很大的荷载而不会发生破坏,更适合测量δ-τ本构关系。在此基础上,参考双拉概念试件,制作了“探索性双拉试件”;再经过两次实验-改进过程,设计定型了可实测δu的“实用双拉试件”。本文还探讨了既有实测δ-τ本构关系方法的特点,进而提出一种更简单且较准确的用电子引伸计测量FRP-混凝土相对滑移量δ的方法。再制作了22组“双拉试件“,并采用“电子引伸计”和“电阻应变片”相互验证、测试δu的方法,实测出δu为0.4mm左右(在本文实验条件下)。跨中FRP-混凝土界面剥离破坏是FRP加固混凝土梁常见的破坏模式之一,导致梁的承载力和延性显着降低,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研究者已提出几种理论与数值方法计算FRP-混凝土粘结界面剪应力的方法,其中有限元方法被认为最接近实际,但由于既有有限元分析均以整梁为研究对象,有模拟梁上所有裂缝等诸多困难,因而计算误差也较大;也不能对剥离影响因素做细致分析。为此本文提出避开以整梁为研究对象的困难,建立一个简单的“梁段”有限元计算模型,并用圣维南原理和数值分析证实其合理性和可靠性。再用此模型计算讨论了多种参数影响下的FRP-混凝土界面剪应力分布特征。基于计算结果,本文指出FRP-混凝土界面剪应力最大值τu不适合作为剥离破坏准则,并建议考虑将δu作为FRP-混凝土界面的剥离破坏准则。为检验本文提出的“梁段”模型,分别用碳纤维、玻璃纤维和混杂纤维制作了12根FRP加固梁,进行加载实验,结果显示“梁段”有限元分析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基本相符。注意到对整梁进行剥离试验费时费力,且无法进行细致的影响因素分析,本文还借鉴前述“梁段”分析模型和δ-τ本构关系“双拉试件”的研究经验,提出了简单的基于梁跨中“梁段”的剥离破坏实验思路,通过3次实验-改进研究,制作出了基本可行的既接近FRP加固梁跨中受力状态、又制作简单的“梁段”小试件,有望实现跨中剥离破坏影响因素的细致实验分析。最后,结合研究现状和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设想。

吴嘉瑜[10](2018)在《天然纤维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及其应用》文中指出经过数百万年的自然选择进化后,天然纤维复合材料通过将蛋白纤维与基质以特殊方式联结而成,表现出优越的力学性能。天然纤维复合材料的构造特征通常表现为不连续纤维在一个方向上随机平行排列或三维随机交错的纤维网络。受天然纤维复合材料的启发,合成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被仿生开发;但随着对天然纤维复合材料不断深入研究,人们发现现阶段的合成材料的设计是初步的,尚有可改进的之处。了解纤维生物结构中变形和应力传递的机制可以为合成工程复合材料的设计提供生物启发的线索,解码复杂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并可能为治疗方案提供新的见解。首先,工程复合材料以轻质、高比刚度和高比强度而被广泛使用。为了更好地利用复合材料,更深入地了解纤维-基体界面的应力传递和裂纹扩展,将着名的剪滞模型用于预测工程复合材料纤维和基体之间的应力传递。本文采用双线性局部粘结-滑移本构关系来描述纤维和基体间的界面力学行为,从而建立起剪滞模型的力学方程。假定剪应力沿基体厚度方向呈抛物线分布。通过求解常微分方程可得到弹性、软化和脱粘阶段的荷载-位移关系和界面剪应力的理论表达式。其次,在研究天然纤维复合材料(如肌腱、轴突)时,考虑到了弹塑性剪滞模型所不能表征粘弹性材料的相关力学行为,本文提出了在动态荷载作用下的粘弹性剪滞模型,这是对以前静态荷载作用下弹塑性剪滞模型的必要扩展;并给出了相应的理论解和数值解。考虑粘弹性基体的剪滞模型是一种新的力学模型,使其能准确合理地应用到生物力学领域。由于生物材料具有粘弹性,其刚度和断裂性能都表现出与应力率相关的力学行为;把粘弹性剪滞模型应用于肌腱和轴突的微观结构中,不连续的胶原纤丝和微管是基本的负荷单元,而纤丝间基质和交联tau蛋白承担大变形,因此将纤丝间基质和tau蛋白视为粘弹性单元。本文提出的粘弹性剪滞模型,用以阐述动态加载条件下肌腱和轴突的微观力学响应。该模型旨在揭示天然纤维复合材料在进化过程后如何保护自身免受整体损伤,以及天然纤维复合材料如何同时出色地实现高比刚度和韧性的力学性能。从材料力学的角度来看,粘结长度是工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设计策略的重要参数。与天然生物复合材料相比,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通常使用连续纤维,从而获得高比刚度和高比强度,但其韧性和延展性有限。受启发于生物复合材料,不连续的纤维可能能够改善复合材料的韧性和延展性,并且提高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抗损伤性能。从生物医学工程角度来看,这种微管-tau蛋白动力学模型可以帮助理解在动态拉伸和扭转条件下弥漫性轴突损伤的潜在病理和分子机制。最后,受启发于具有保护细胞的细胞外基质的三维随机分布的纤维网络结构,用山棕纤维来制造床垫,支撑人体睡眠。人体和床垫之间的力学相互作用是影响睡眠舒适度和睡眠质量的关键物理因素之一。本文提出了在不干扰睡眠情况下评估人体仰卧睡眠时舒适度的新方法——三维扫描技术、有限元软件、Tactilus体压测试系统、材料试验机MTS系统和相似性测量理论等强大工具和理论知识被用来评估仰卧睡姿下人体的睡眠舒适度,进而评价山棕纤维床垫的质量。在平行排列的天然纤维复合材料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的粘弹性剪滞模型,是对以往只考虑静态荷载作用下的弹性或弹塑性剪滞模型的一个必要的扩展。另外,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使用三维扫描技术和相似度测度理论来评估睡眠舒适度的新方法,用以衡量山棕纤维床垫是否满足人体睡眠舒适度的需求。

二、最大剪应力τ_(max)测量方法的简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最大剪应力τ_(max)测量方法的简化(论文提纲范文)

(1)极端服役环境下CFRP-钢界面粘结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FRP材料的特点
        1.1.2 外贴FRP加固钢结构的特点
    1.2 外贴CFRP加固钢结构研究现状
        1.2.1 钢表面处理
        1.2.2 粘结强度
        1.2.3 CFRP-钢界面粘结-滑移关系
    1.3 极端服役环境下外贴CFRP加固钢结构研究现状
        1.3.1 温度对CFRP-钢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
        1.3.2 海水暴露及湿度对CFRP-钢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
        1.3.3 紫外线(UV)对CFRP-钢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
        1.3.4 冻融循环对CFRP-钢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
        1.3.5 动态荷载对CFRP-钢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参考文献
第2章 基于CFRP板层间剥离及混合破坏模式的CFRP-钢界面粘结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设计
        2.2.1 材料性能
        2.2.2 试件设计
        2.2.3 试验方案
        2.2.4 加载装置
        2.2.5 试件准备
        2.2.6 加载制度及测试方法
    2.3 试验结果及讨论
        2.3.1 加载过程的偏心检测
        2.3.2 破坏模式
        2.3.3 极限荷载
        2.3.4 位移及相对滑移
        2.3.5 荷载-滑移曲线
        2.3.6 CFRP板应变分布
    2.4 界面粘结-滑移关系
        2.4.1 界面粘结-滑移关系的确定方法
        2.4.2 基于混合破坏的界面粘结-滑移关系
        2.4.3 基于CFRP板层间剥离破坏的界面粘结-滑移关系
    2.5 本章小结
    2.6 参考文献
第3章 CFRP-钢界面粘结-滑移模型
    3.1 引言
    3.2 现有CFRP-钢界面粘结-滑移模型总结
        3.2.1 Fernando模型
        3.2.2 Wang模型
        3.2.3 He模型
    3.3 试验设计
        3.3.1 材料性能
        3.3.2 试件设计及加载
    3.4 试验结果及讨论
        3.4.1 破坏模式
        3.4.2 极限荷载
        3.4.3 荷载-滑移曲线
    3.5 界面粘结-滑移关系
        3.5.1 不同粘结剂厚度CFRP-钢界面的粘结-滑移关系
        3.5.2 不同CFRP板层间剪切强度CFRP-钢界面的粘结-滑移关系
        3.5.3 不同CFRP板厚度CFRP-钢界面的粘结-滑移关系
    3.6 CFRP-钢界面粘结-滑移模型
        3.6.1 粘结剂内聚破坏且形状为三折线的界面粘结-滑移模型
        3.6.2 CFRP板层间剥离破坏且形状为两折线的界面粘结-滑移模型
        3.6.3 模型验证
    3.7 本章结论
    3.8 参考文献
第4章 冻融循环作用下CFRP-钢界面粘结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准备
        4.2.1 材料性能
        4.2.2 CFRP-钢试件类型及细节
        4.2.3 加载制度及测试方法
        4.2.4 冻融循环试验的环境设置
    4.3 试验方案
    4.4 试验结果及讨论
        4.4.1 冻融循环对CFRP板及粘结剂的影响
        4.4.2 CFRP-钢试件的破坏模式
        4.4.3 冻融循环对CFRP-钢试件极限荷载的影响
        4.4.4 荷载-滑移曲线
    4.5 采用粘结剂AN试件的界面粘结-滑移退化关系
        4.5.1 不同冻融循环作用下界面的粘结-滑移关系
        4.5.2 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作用下的界面粘结-滑移退化关系
        4.5.3 一点讨论:CFRP-钢界面粘结性能提升建议
    4.6 采用粘结剂SN试件的界面粘结-滑移退化关系
        4.6.1 不同冻融循环作用下的粘结-滑移关系
        4.6.2 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作用下的界面粘结-滑移退化关系
    4.7 结论
    4.8 参考文献
第5章 拟静力循环荷载作用下CFRP-钢界面粘结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准备
        5.2.1 材料性能
        5.2.2 试件设计及试验方案细节
        5.2.3 加载制度及测试装置
    5.3 试验结果及讨论
        5.3.1 极限荷载
        5.3.2 破坏模式
        5.3.3 荷载-滑移曲线
    5.4 CFRP-钢界面粘结-滑移分析
        5.4.1 粘结-滑移曲线
        5.4.2 界面损伤分析
        5.4.3 阈值荷载分析
    5.5 结论
    5.6 参考文献
第6章 快速荷载作用下CFRP-钢界面粘结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设计
        6.2.1 试件设计及加载方案
        6.2.2 数据采集装置
        6.2.3 加载方案
        6.2.4 试验材料
        6.2.5 试验方案
    6.3 试验结果及分析
        6.3.1 快速荷载作用下CFRP板及粘结剂的力学性能
        6.3.2 破坏模式
        6.3.3 极限荷载
        6.3.4 荷载-位移曲线
        6.3.5 CFRP板的应变分布
    6.4 不同加载速率下CFRP-钢界面的粘结-滑移关系
        6.4.1 C1.4-SN试件界面的粘结-滑移关系
        6.4.2 C3-AN试件的界面粘结-滑移关系
    6.5 不同加载速率下CFRP-钢试件的界面粘结-滑移模型
        6.5.1 考虑加载速率影响的C1.4-SN试件粘结-滑移模型
        6.5.2 考虑加载速率影响的C3-AN试件粘结-滑移模型
    6.7 本章结论
    6.8 参考文献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7.1.1 基于CFRP板层间剥离破坏及混合破坏模式的CFRP-钢界面粘结性能
        7.1.2 CFRP-钢界面粘结-滑移模型
        7.1.3 冻融循环作用下CFRP-钢界面粘结性能研究
        7.1.4 拟静力循环荷载作用下CFRP-钢界面的粘结性能
        7.1.5 快速荷载作用下CFRP-钢界面的粘结性能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致谢

(2)高轴压比下小剪跨比RC剪力墙的抗震性能和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高轴压比下小剪跨比RC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目的
    2.3 试验设计
        2.3.1 试件设计
        2.3.2 材料力学性能
        2.3.3 试验加载装置
        2.3.4 加载制度
        2.3.5 测量内容与测量方法
        2.3.6 内置式应变片的布置方法
        2.3.7 构件承载力试算
    2.4 试验结果及分析
        2.4.1 裂缝发展与破坏模式
        2.4.2 特征点的确定
        2.4.3 滞回曲线
        2.4.4 骨架曲线
        2.4.5 延性分析
        2.4.6 耗能分析
        2.4.7 刚度退化
        2.4.8 截面应变分布及发展过程分析
    2.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小剪跨比RC剪力墙剪切刚度计算方法
    3.1 引言
    3.2 剪力墙构件的受剪机制
        3.2.1 斜向混凝土压杆作用
        3.2.2 骨料咬合作用
        3.2.3 剪切摩擦作用
        3.2.4 水平钢筋作用
        3.2.5 竖向钢筋作用
        3.2.6 残余拉应力作用
    3.3 小剪跨比剪力墙剪切数据库
        3.3.1 矩形截面小剪跨比剪力墙数据库
        3.3.2 I形截面小剪跨比剪力墙数据库
    3.4 剪力墙构件的剪切刚度的计算
        3.4.1 已有剪力墙刚度的计算方法及评估
        3.4.2 斜向桁架模型的剪切刚度
        3.4.3 拱模型的剪切刚度
        3.4.4 剪力墙有效剪切刚度的计算方法
        3.4.5 剪力墙有效剪切刚度计算模型的验证
    3.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小剪跨比RC剪力墙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4.1 引言
    4.2 基于小剪跨比剪力墙剪切数据库的受剪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4.2.1 剪跨比□
        4.2.2 腹板配筋率
        4.2.3 边缘约束构件纵向钢筋配筋率
        4.2.4 混凝土强度
        4.2.5 轴压比
    4.3 剪力墙破坏模式的判别方法
        4.3.1 剪力墙的破坏模式
        4.3.2 剪力墙的破坏模式的判别方法
    4.4 基于等效斜向腹筋桁架-拱模型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的推导
        4.4.1 等效斜向腹筋桁架作用
        4.4.2 拱作用
        4.4.3 剪力墙受剪承载力的计算
        4.4.4 剪力墙构件承载力计算步骤
    4.5 公式的验证
        4.5.1 破坏模式预测的验证
        4.5.2 受剪承载力预测的验证
    4.6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小剪跨比RC剪力墙抗震性能非线性有限元模拟
    5.1 引言
    5.2 剪力墙的有限元模拟常用方法简介
        5.2.1 微观模型
        5.2.2 宏观模型
    5.3 基于CSMM模型的小剪跨比剪力墙结构模拟
        5.3.1 软化膜模型简介
        5.3.2 OpenSEES和SCS简介
        5.3.3 小剪跨比剪力墙的OpenSEES建模方法
        5.3.4 试验剪力墙CSMM模型模拟结果
        5.3.5 影响高轴压比下小剪跨比剪力墙受剪性能的因素分析
    5.4 基于PERFORM-3D的小剪跨比剪力墙结构有限元模拟
        5.4.1 PERFORM-3D简介
        5.4.2 PERFORM-3D剪力墙单元模型
        5.4.3 PERFORM-3D中的骨架曲线和滞回法则
    5.5 基于等效斜向腹筋桁架-拱模型的剪切性能参数确定方法
        5.5.1 剪切层的定义
        5.5.2 斜压层的定义
        5.5.3 纤维截面层的定义
        5.5.4 试验剪力墙PERFORM-3D模拟结果
        5.5.5 模型的比较
    5.7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 RC剪力墙结构剪力集中效应分析
    6.1 引言
    6.2 转换层框支墙的剪力集中效应
        6.2.1 剪力集中效应的成因
        6.2.2 剪力集中效应的叠加
        6.2.3 剪力不均匀系数和剪力集中效应的放大系数
    6.3 转换层框支墙剪力集中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6.3.1 分析模型
        6.3.2 参数分析结果
    6.4 剪力集中效应的定量计算
        6.4.1 系数SCF与SCSF的关系
        6.4.2 系数SCF和SCSF与转角差的关系
        6.4.3 系数SCSF与转角差之间的定量关系
    6.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七章 剪力集中效应对RC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7.1 引言
    7.2 基于PERFORM-3D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7.2.1 分析模型概况
        7.2.2 PERFORM-3D有限元模型建立
        7.2.3 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中若干问题
    7.3 8度0.2g罕遇地震动时剪力墙结构弹塑性分析结果
        7.3.1 模态分析
        7.3.2 罕遇地震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工况
        7.3.3 结构顶点位移时程
        7.3.4 结构层间位移角
        7.3.5 楼层剪力分布
        7.3.6 耗能分析
        7.3.7 结构抗震性能水准的评估
    7.4 SCSF对小剪跨比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八章 小剪跨比开缝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抗震性能及应用分析
    8.1 引言
    8.2 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钢板开缝形式
        8.2.1 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施工早期裂缝的成因
        8.2.2 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施工早期收缩应力的有限元分析
        8.2.3 钢板开洞(缝)对施工早期收缩应力的影响研究
    8.3 高轴压比下开缝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低周往复荷载试验研究
        8.3.1 试验设计
        8.3.2 试验结果
        8.3.3 开缝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与普通剪力墙抗震性能的比较
    8.4 开缝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对整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8.4.1 结构顶点位移时程
        8.4.2 结构层间位移角
        8.4.3 楼层剪力分布
        8.4.4 结构抗震性能水准的评估及比较
    8.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本文主要创新点
    9.3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学术成果
致谢

(3)沥青路面加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与评价
        1.2.1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2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沥青路面评价技术研究
    2.1 概述
    2.2 路面使用性能单项评价指标与标准
    2.3 基于区间数逼近法的路面使用性能综合评价
    2.4 路段合理划分
    2.5 维修加铺对策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沥青路面铣刨处治及加铺层层间处理
    3.1 基于弯沉控制的旧路铣刨处治
        3.1.1 铣刨设计准则确定思路
        3.1.2 铣刨前后弯沉变化规律分析
        3.1.3 铣刨前弯沉与铣刨后旧路当量回弹模量关系建立
        3.1.4 弯沉控制铣刨设计准则确定及实例分析
    3.2 沥青加铺层结构层间稳定性分析
    3.3 沥青加铺层结构层间处理技术
        3.3.1 层间粘层油
        3.3.2 层间透层
        3.3.3 下封层
        3.3.4 SBS 改性沥青防水层(应力吸收层)
        3.3.5 同步碎石封层
    3.4 本章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沥青加铺层结构内力分析与层间工作状态
    4.1 国内沥青路面沥青加铺层结构调查分析
    4.2 沥青加铺层荷载内力的计算参数与模型
        4.2.1 计算参数与计算结构
        4.2.2 计算模型
        4.2.3 主要力学计算指标选取
    4.3 沥青加铺层结构荷载内力的敏感性分析
        4.3.1 参数变化对加铺层荷载内力的影响分析
        4.3.2 旧路开裂对加铺层的荷载内力影响分析
        4.3.3 层间材料对加铺层的荷载内力影响分析
        4.3.4 沥青碎石柔性层对加铺层的荷载内力影响分析
        4.3.5 级配碎石层对加铺层的荷载内力影响的非线性分析
    4.4 沥青加铺层结构温度应力计算
        4.4.1 计算理论与温度场计算
        4.4.2 不考虑旧路开裂的温度应力理论推导
        4.4.3 旧路开裂对加铺层结构温度内力影响分析
        4.4.4 层间材料对加铺层结构温度内力影响分析
        4.4.5 沥青稳定碎石柔性层对加铺层的温度应力影响分析
        4.4.6 级配碎石层对加铺层的温度应力影响分析
    4.5 沥青加铺层耦合应力正交设计数值分析
    4.6 旧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结构层间应力分析
        4.6.1 计算模型与计算指标
        4.6.2 直接加铺沥青混凝土层的层间应力分析
        4.6.3 设夹层的沥青加铺层结构层间应力分析
    4.7 层间工作状态确定
        4.7.1 层间荷载应力范围确定
        4.7.2 层间温度场计算及有效温度确定
    4.8 本章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沥青加铺层结构夹层最佳位置研究
    5.1 概述
    5.2 基于沥青加铺层结构抗开裂的夹层最佳位置确定
        5.2.1 沥青加铺层常见开裂型式及其产生机理
        5.2.2 不同格栅位置的加铺层结构荷载内力分析
        5.2.3 不同格栅位置的加铺层结构温度应力分析
    5.3 基于沥青加铺层结构疲劳寿命的夹层最佳位置确定
        5.3.1 沥青加铺层结构疲劳寿命计算方法
        5.3.2 夹层最佳位置确定方法
        5.3.3 结构参数对夹层最佳位置影响的正交试验
        5.3.4 夹层最佳位置设置建议
        5.3.5 基于结构参数的延长加铺层疲劳寿命方法
    5.4 基于沥青加铺层结构抗剪性能的夹层最佳位置确定
        5.4.1 沥青加铺层剪切损坏现象及其特征
        5.4.2 基于抗剪性能的夹层层位加筋效果对比分析
        5.4.3 剪应力最大值及其所在点竖向位置确定
        5.4.4 基于抗剪性能的夹层最佳位置确定
    5.5 本章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夹层对沥青加铺层性能影响试验研究
    6.1 国内外相关试验研究存在问题
    6.2 试验准备与试验方案
    6.3 格栅加筋沥青加铺层混合料层间试验
        6.3.1 层间剪切试验
        6.3.2 层间拉拔试验
        6.3.3 分析评价
    6.4 格栅加筋沥青混合料抗车辙试验及其力学计算对比研究
        6.4.1 车辙理论分析
        6.4.2 车辙试验方案及结果
        6.4.3 不同车辙试验方案力学计算与试验对比研究
    6.5 夹层位置对加筋沥青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试验
        6.5.1 单轴抗压试验
        6.5.2 劈裂强度试验
    6.6 格栅加筋沥青加铺层结构轮载模拟疲劳试验
        6.6.1 试验模型原理与建立
        6.6.2 试件的制备
        6.6.3 加载方式及观测方式
        6.6.4 轮载疲劳试验结果
    6.7 本章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基于剩余寿命的加铺层结构设计与DEA 优化方法
    7.1 加铺层损坏模式与设计指标
    7.2 剪切疲劳轴载换算
        7.2.1 计算结构与计算方法
        7.2.2 不同荷载作用时的剪切应力对比分析
        7.2.3 剪切疲劳轴载换算
    7.3 基于剩余寿命的加铺层结构设计方法探讨
        7.3.1 现行路面设计规范存在不足
        7.3.2 基于剩余寿命的加铺层结构设计方法
    7.4 沥青加铺层典型结构与优化
        7.4.1 沥青加铺层典型结构
        7.4.2 基于DEA 方法的加铺层结构优化
        7.4.3 实例分析
    7.5 本章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进一步研究建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湿热环境下CFL-混凝土界面粘结—滑移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FRP-混凝土界面粘结-滑移实验方法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单剪实验
        1.2.2 双剪实验
    1.3 FRP-混凝土界面粘结-滑移关系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FRP-混凝土界面粘结-滑移关系的推算方法
        1.3.2 静载下FRP-混凝土界面粘结-滑移关系
        1.3.3 疲劳荷载下FRP-混凝土界面粘结-滑移关系
    1.4 湿热环境下FRP-混凝土界面粘结-滑移关系研究现状及分析
        1.4.1 湿热环境对界面劣化机理的影响
        1.4.2 湿热环境对FRP-混凝土界面粘结-滑移关系的影响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湿热环境下CFL-混凝土界面粘结-滑移实验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试件
        2.1.1 实验材料
        2.1.2 试件设计
        2.1.3 试件制作
        2.1.4 试件分组
    2.2 实验方法
        2.2.1 湿热预处理
        2.2.2 界面粘结-滑移关系的测试原理
        2.2.3 粘结-滑移参量的测试方法
        2.2.4 加载方式
    2.3 实验装置
        2.3.1 湿热预处理装置
        2.3.2 装夹具研制
        2.3.3 加载系统
    2.4 主要实验结果
        2.4.1 试件的破坏形态
        2.4.2 极限承载力Pu
        2.4.3 静载下的P-V曲线
        2.4.4 S~N曲线
        2.4.5 疲劳荷载下的P-V曲线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静载下CFL-混凝土界面粘结-滑移关系
    3.1 混凝土试件相对位移Δω的演化规律
    3.2 CFL的应变分布规律
    3.3 界面剪应力τ的演化规律
        3.3.1 界面剪应力的分布规律
        3.3.2 界面最大剪应力τ_(max)
    3.4 静载下CFL-混凝土界面粘结-滑移曲线
    3.5 静载下CFL-混凝土界面粘结-滑移模型
        3.5.1 湿热环境对特征值的影响规律
        3.5.2 高湿-温度下的界面粘结-滑移模型
        3.5.3 高温-湿度下的界面粘结-滑移模型
    3.6 CFL-混凝土界面粘结机理的微观分析
        3.6.1 CFL-混凝土界面的粘结原理
        3.6.2 基于扫描电镜的微观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疲劳荷载下CFL-混凝土界面粘结-滑移关系
    4.1 混凝土试块相对滑移Δω的演化规律
        4.1.1 载荷~相对滑移滞回曲线
        4.1.2 割线刚度的演化规律
    4.2 基于割线刚度的界面损伤模型
        4.2.1 界面损伤模型
        4.2.2 荷载水平对界面损伤的影响
        4.2.3 湿热环境对界面损伤的影响
    4.3 峰值荷载下CFL的应变分布
    4.4 峰值荷载下界面剪应力的演化规律
    4.5 湿热环境下CFL-混凝土界面疲劳粘结-滑移模型
        4.5.1 粘结-滑移实验曲线
        4.5.2 界面粘结-滑移模型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基于TC4/PEEK/Cf混杂层板共振特性的压电除冰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纤维金属混杂层板介绍
        1.2.1 纤维金属层板的发展与应用
        1.2.2 TC4/PEEK/C_f混杂层板的性能特点
    1.3 飞机结冰问题及防/除冰技术介绍
        1.3.1 飞机的结冰位置及危害
        1.3.2 结冰特性研究
        1.3.3 飞机防/除冰技术介绍
    1.4 压电振动除冰技术的研究现状
        1.4.1 超声纵波剪应力除冰技术
        1.4.2 压电共振除冰技术
        1.4.3 现状分析及总结
    1.5 纤维金属层板共振特性的研究现状
    1.6 本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6.1 选题依据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TC4/PEEK/C_f混杂层板及其疏水涂层的制备
    2.1 实验材料
        2.1.1 预浸料
        2.1.2 金属薄板
        2.1.3 胶层
    2.2 TC4/PEEK/C_f混杂层板的制备
        2.2.1 材料前处理
        2.2.2 热压成型工艺
        2.2.3 TC4/PEEK/C_f翼型前缘结构的制备
    2.3 疏水涂层的制备及涂装工艺
        2.3.1 氟化聚氨酯疏水涂层
        2.3.2 涂装工艺
第三章 TC4/PEEK/C_f平板结构的模态分析
    3.1 引言
    3.2 固有振动模态分析方法
        3.2.1 激光测振试验法
        3.2.2 理论解析计算法
        3.2.3 有限元数值计算法
    3.3 TC4/PEEK/C_f平板结构固有模态分析与讨论
        3.3.1 PSV模态分析试验结果
        3.3.2 误差分析及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3.3.3 纤维排布对固有频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C4/PEEK/C_f平板结构的压电除冰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冰层的粘附剪切强度测试
    4.3 TC4/PEEK/C_f平板结构的压电除冰试验
        4.3.1 压电元件参数与选择
        4.3.2 固有模态与压电元件位置的选择
        4.3.3 除冰实验方案
        4.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压电共振除冰的有限元稳态动力学分析
        4.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4.2 冰层粘附界面的应力分析
        4.4.3 共振条件下TC4/PEEK界面的应力分析
    4.5 分析与讨论
        4.5.1 误差分析
        4.5.2 不同纤维排布方式下的最优模态选择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C4/PEEK/C_f翼型前缘结构的压电除冰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TC4/PEEK/C_f翼型前缘结构的模态分析
        5.2.1 PSV激光测振实验及结果
        5.2.2 有限元模态分析及结果
        5.2.3 误差分析及结论验证
    5.3 TC4/PEEK/C_f翼型前缘结构的压电除冰系统设计
        5.3.1 固有模态及压电元件位置的选择
        5.3.2 冰层附着界面的应力分析
        5.3.3 翼型前缘结构的冷环境除冰实验
    5.4 压电共振除冰能耗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FRP-混凝土界面黏结滑移关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FRP-混凝土界面黏结滑移关系及主要的4种获取方法
    1.1 差分插值法
    1.2 加载端荷载滑移反推法
    1.3 数值计算分析法
    1.4 光测法
2 黏结滑移模型的力学机理及数学描述
    2.1 模型建立机理
        2.1.1 剪切机理
        2.1.2 断裂力学与损伤力学机理
    2.2 黏结滑移曲线的数学描述
        2.2.1 双曲线模型
        2.2.2 双线性模型
        2.2.3 三线性模型
        2.2.4 指数函数模型
    2.3 简化模型
3 黏结滑移模型的各种控制参数
4 结语与展望

(7)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结构行为与路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研究现状
        1.2.1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改造病害及原因分析
        1.2.2 设置应力吸收层的加铺改造结构力学分析
        1.2.3 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应用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设置应力吸收层的沥青路面荷载应力分析
    2.1 材料的强度理论
        2.1.1 最大拉应力理论(Lame&Rankine)
        2.1.2 最大切应力理论(Tresca)
        2.1.3 畸变能理论(Von Mises)
    2.2 沥青路面荷载应力有限元计算模型与参数
        2.2.1 路面结构模型建立
        2.2.2 计算点位置确定
    2.3 荷载应力的作用下应力吸收层结构受力行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设置应力吸收层的沥青路面温度应力及耦合应力分析
    3.1 路面温度场计算基本理论
        3.1.1 热传导方程
        3.1.2 层间接触边界条件
        3.1.3 路表边界条件
        3.1.4 外界气温的日变化过程
    3.2 沥青路面温度应力有限元计算模型与参数
    3.3 路面结构温度场计算
    3.4 温度应力作用下应力吸收层结构受力行为
    3.5 荷载、温度、耦合应力下应力吸收层结构受力行为对比分析
        3.5.1 模型建立与参数选取
        3.5.2 各应力条件下对应力吸收层受力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设置应力吸收层沥青加铺结构动力学分析
    4.1 动力学基础
        4.1.1 动力学方程
        4.1.2 结构阻尼
    4.2 动态荷载的模拟
        4.2.1 动态荷载产生的原因
        4.2.2 动态荷载的类型
    4.3 加铺结构动力学有限元模型及参数
        4.3.1 计算模型与参数
        4.3.2 基本假设
    4.4 动态荷载作用下应力吸收层结构受力行为
    4.5 设置应力吸收层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力学响应灰关联分析
        4.5.1 灰关联计算步骤
        4.5.2 动力学作用下灰关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抵抗动水行为研究
    5.1 沥青混合料结构特征理论
        5.1.1 分形理论
        5.1.2 多孔介质理论
    5.2 基于多孔介质理论的沥青加铺层内部动水行为数值模拟
        5.2.1 平衡方程
        5.2.2 模型及边界条件
        5.2.3 沥青加铺层结构内部动水压力分析
        5.2.4 动水作用下沥青路面内部水流速度分析
    5.3 动水压力对沥青加铺层层间影响分析
    5.4 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抗渗行为研究
        5.4.1 多功能沥青混合料动态渗水试验仪的研发
        5.4.2 试验设计
        5.4.3 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动力渗水指标控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路用性能研究
    6.1 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结构组成及性能特点
        6.1.1 结构组成
        6.1.2 性能特点
    6.2 层间界面处理方法与评价
        6.2.1 层间处理方法
        6.2.2 试验方法
        6.2.3 水泥路面表面现有处理措施与评价
        6.2.4 界面建议采用的技术要求
    6.3 粘结性能
        6.3.1 嵌挤填充基本思想
        6.3.2 直接剪切试验设计
        6.3.3 碎石粒径与面层沥青混合料级配的配伍性分析
        6.3.4 粘结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6.4 疲劳性能
        6.4.1 试验模型结构及原材料
        6.4.2 荷载型反射裂缝疲劳试验
        6.4.3 弯拉、剪切型反射裂缝疲劳试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拼宽混凝土桥梁结构的受力性能和可靠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拼宽混凝土桥梁结构受力性能研究现状
        1.2.1 拼接拓宽方法
        1.2.2 结构短期受力性能
        1.2.3 结构长期受力性能
    1.3 拼宽混凝土桥梁结构可靠度研究现状
        1.3.1 拼宽混凝土桥梁结构可靠度的特点
        1.3.2 既有混凝土桥梁结构时变可靠度研究现状
        1.3.3 收缩徐变效应随机性研究现状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混凝土自由收缩变形试验研究及预测模型修正
    2.1 常用收缩预测模型及其构件几何特征影响项分析
    2.2 混凝土收缩尺寸效应的理论分析
    2.3 不同尺寸和截面形状混凝土试件收缩变形的试验研究
        2.3.1 试验目的
        2.3.2 试验概况
        2.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2.3.4 预测模型修正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旧混凝土约束收缩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
    3.1 不同尺寸和界面状态新旧混凝土组合试件收缩变形试验研究
        3.1.1 试验目的
        3.1.2 试验方法的选取
        3.1.3 试验概况
        3.1.4 试验结果及分析
    3.2 基于弹性力学理论的新旧混凝土约束收缩解析分析方法
        3.2.1 概述
        3.2.2 理论分析模型与基本假定
        3.2.3 约束收缩应力和位移的级数解
        3.2.4 算法验证
    3.3 新旧混凝土组合试件约束收缩效应的参数分析
        3.3.1 不同界面状态下界面剪切刚度的识别
        3.3.2 约束收缩应力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界面状态对约束收缩应力的影响
        3.3.3 几何尺寸对约束收缩应力的影响
    3.4 拼宽混凝土板桥的收缩徐变效应分析
        3.4.1 工程概况
        3.4.2 结果及分析
        3.4.3 参数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拼接缝影响的拼宽混凝土桥梁收缩徐变效应解析分析
    4.1 理论分析模型与基本假定
    4.2 收缩徐变效应基本方程的推导
        4.2.1 拼接缝位置剪应力
        4.2.2 拼接缝位置横向剥离应力
        4.2.3 拼接缝位置新、旧梁纵向正应力
    4.3 算例分析及讨论
        4.3.1 算例概况
        4.3.2 拼接缝界面剪应力计算结果
        4.3.3 拼接缝界面剥离应力计算结果
        4.3.4 拼接缝位置新、旧梁纵向正应力
    4.4 参数分析
        4.4.1 拼接缝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影响
        4.4.2 拼接缝宽度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拼宽混凝土桥梁收缩徐变效应随机性分析
    5.1 分析算法流程
    5.2 收缩徐变效应确定性分析
        5.2.1 有限元空间梁格模型
        5.2.2 拼宽桥梁收缩徐变效应分析的增量型有限元格式
    5.3 收缩徐变预测模型的随机特性
    5.4 拉丁超立方抽样(Latin hypercube sampling,LHS)
    5.5 算例分析
        5.5.1 算例概况
        5.5.2 随机变量分布特性
        5.5.3 计算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拼宽混凝土桥梁结构时变可靠度分析
    6.1 分析算法框架
    6.2 普通钢筋及预应力钢筋锈蚀模型
        6.2.1 普通钢筋锈蚀模型
        6.2.2 预应力钢筋锈蚀模型
    6.3 汽车荷载横向重分布分析
    6.4 基于一次二阶矩法的结构体系可靠度计算基本理论
        6.4.1 构件可靠度分析的一次二阶矩法
        6.4.2 结构体系可靠度的区间估计法
        6.4.3 结构体系可靠度分析程序RELSYS
    6.5 算例分析
        6.5.1 荷载效应
        6.5.2 时变抗力计算模型
        6.5.3 体系可靠度计算理论模型
        6.5.4 计算结果及讨论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FRP-混凝土粘结界面研究的两个重要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混凝土结构维修加固的重要性
    1.2 FRP加固方法
    1.3 FRP-混凝土粘结界面的两个重要问题及其研究简况
        1.3.1 FRP-混凝土最大粘结滑移量 δ_u
        1.3.2 FRP加固梁跨中剥离破坏分析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FRP-混凝土粘结界面δ_u 的实测技术
        1.4.2 简单可靠的FRP加固梁跨中剥离破坏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第2章 既有FRP-混凝土界面本构研究综述
    2.1 引言
    2.2 “粘结强度模型”
        2.2.1 研究方法
        2.2.2 典型的粘结强度模型
    2.3 “粘结-滑移本构模型”
        2.3.1 基本思路
        2.3.2 实验研究方法
        2.3.3 “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的主要特征和关键参数
        2.3.4 现有的典型“粘结-滑移本构关系”
        2.3.5 各种δ -τ 模型相差较大的原因探讨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FRP-混凝土最大粘结滑移量δ_u 研究
    3.1 引言
    3.2 既有小试件粘结界面应力分析及其改进思路
        3.2.1 有限元建模
        3.2.2 面内剪切试件模型分析结果
        3.2.3 第一次改进的面内剪切试件的结果
        3.2.4 第二次改进的面内剪切试件的结果(“双拉概念试件”)
    3.3 “实用双拉”试件的设计
        3.3.1“双拉”试件构想
        3.3.2“双拉”试件的设计与改进
    3.4“双拉”试件的制作过程与适用性验证
        3.4.1 试验材料
        3.4.2 试件制作
        3.4.3 试件的加载和有效性验证
    3.5 测量δ 的方法探讨
        3.5.1 既有测量方法
        3.5.2 笔者提出的改进方法
    3.6 δ_u 的判定
        3.6.1 δ_u 判定难点
        3.6.2 引伸计法测量和判定δ_u 实例
        3.6.3 应变片法测量δ_u 法
        3.6.4 两种测量δ_u 方法的比较
    3.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既有FRP加固梁剥离破坏研究综述
    4.1 引言
    4.2 剥离破坏模式分类与机理分析
        4.2.1 梁端保护层剥离
        4.2.2 梁端界面剥离
        4.2.3 跨中界面剥离
        4.2.4 跨中保护层剥离
        4.2.5 跨中斜角剥离
        4.2.6 综合破坏模式
    4.3 剥离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
    4.4 既有的剥离破坏分析方法
        4.4.1 基于经典力学的理论分析法
        4.4.2 基于有限元技术的整梁数值模拟
    4.5 剥离破坏的解决方案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分析跨中剥离破坏的“梁段”模型
    5.1 引言
    5.2 “梁段”分析力学模型
        5.2.1 模型的建立
        5.2.2 确定“梁段”宽度
        5.2.3 计算“梁段”的载荷
    5.3 “梁段”有限元建模
        5.3.1 ANSYS简介
        5.3.2 有限元建模
        5.3.3 界面粘结行为模拟
        5.3.4 加载方式
    5.4 “梁段”力学模型的简化及合理性证明
        5.4.1 验证思路
        5.4.2 计算结果
    5.5 FRP-混凝土界面剪应力初探(只考虑界面非线性)
        5.5.1 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
        5.5.2 影响因素选取
        5.5.3 FRP-混凝土界面剪应力峰值的计算结果
    5.6 跨中剥离破坏非线性分析(界面、混凝土非线性)
        5.6.1 有限元分析模型建立
        5.6.2 FRP-混凝土界面剪应力峰值的计算结果
        5.6.3 开裂和破坏分析
        5.6.4 FRP-混凝土界面剪应力分布
    5.7 计算结果讨论
        5.7.1 关于FRP-混凝土界面剥离破坏准则的讨论
        5.7.2 关于跨中斜角剥落的讨论
    5.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FRP加固梁的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性能测试
        6.2.1 FRP材料材性测量
        6.2.2 混凝土强度测试
    6.3 FRP加固梁实验设计
        6.3.1 混凝土梁的制作
        6.3.2 加固方案设计
        6.3.3 试验加载及数据采集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6.4.1 破坏模式的讨论
        6.4.2 承载力的公式
        6.4.3 关于加固梁裂缝宽度的讨论
        6.4.4 与有限元计算结果的比较—基于加固梁裂缝宽度(滑移量)实测
        6.4.5 关于加固梁裂缝间距的讨论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分析跨中剥离破坏的“梁段”小试件
    7.1 引言
    7.2 “梁段”小试件的构想及合理性证明
        7.2.1 构想
        7.2.2 “梁段”小试件合理性的证明
    7.3 第一次探索实验:钢筋不加载
        7.3.1 方案设计
        7.3.2 试件制作
        7.3.3 试验结果与讨论
    7.4 第二次探索实验:钢筋先加载FRP后加载
        7.4.1 方案设计
        7.4.2 试件制作
        7.4.3 加载框设计
        7.4.4 试件的组装
        7.4.5 试件的加载设计
        7.4.6 试验结果与讨论
    7.5 第三次探索实验:FRP与钢筋同步加载试件
        7.5.1 夹具设计
        7.5.2 同步加载方案
    7.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8.1 δ_u 的实测
    8.2 可靠简单的加固梁跨中剥离破坏分析方法——“梁段”模型
    8.3 研究展望
附录:研究生阶段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天然纤维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向大自然学习:仿生学
    1.2 天然纤维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
    1.3 剪滞模型的研究现状
    1.4 天然纤维复合材料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纤维-基体的应力传递机制
    2.1 引言
    2.2 理论推导
    2.3 控制微分方程
    2.4 纤维-基体界面剥离过程分析
    2.5 结果分析
    2.6 拉-拉纤维-基体拔出模型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天然纤维复合材料中的粘弹性剪滞模型
    3.1 引言
    3.2 三种常见线性粘弹性剪滞模型的建立
    3.3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动态拉伸过程中肌腱的微观力学行为
    4.1 引言
    4.2 力学模型建立与求解
    4.3 相关实验及参数选取
    4.4 结果分析
    4.5 模型有效性及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轴突中微管-tau蛋白动力学模型与破坏机制
    5.1 引言
    5.2 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扭转作用下轴突微管束的力学模型
    6.1 引言
    6.2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6.3 相关参数的选取
    6.4 结果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山棕纤维床垫与人体间的受力分析
    7.1 引言
    7.2 试验方案
    7.3 有限元仿真
    7.4 直立时背部曲面
    7.5 结果分析
    7.6 讨论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主要创新工作
    8.3 下一步工作展望
附录A 拉-拉纤维拔出模型理论推导
    A.1弹性阶段
    A.2软化阶段
附录B 非齐次边界条件非齐次偏微分方程求解
附录C Laplace逆变换的Fourier级数方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四、最大剪应力τ_(max)测量方法的简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极端服役环境下CFRP-钢界面粘结性能研究[D]. 庞育阳. 东南大学, 2019
  • [2]高轴压比下小剪跨比RC剪力墙的抗震性能和设计方法研究[D]. 金辰华. 东南大学, 2019
  • [3]沥青路面加铺技术研究[D]. 王朝辉. 长安大学, 2008(08)
  • [4]湿热环境下CFL-混凝土界面粘结—滑移机理研究[D]. 郑小红.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2)
  • [5]基于TC4/PEEK/Cf混杂层板共振特性的压电除冰性能研究[D]. 马文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6]FRP-混凝土界面黏结滑移关系研究进展[J]. 童谷生,艾博雯. 混凝土, 2016(08)
  • [7]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结构行为与路用性能研究[D]. 蔡燕霞. 长安大学, 2016(02)
  • [8]拼宽混凝土桥梁结构的受力性能和可靠度研究[D]. 涂兵. 湖南大学, 2018(01)
  • [9]FRP-混凝土粘结界面研究的两个重要问题[D]. 杨奇飞. 汕头大学, 2009(11)
  • [10]天然纤维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及其应用[D]. 吴嘉瑜. 暨南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最大剪应力τ_(max)测量方法的简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