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教授谈数学竞赛

科大教授谈数学竞赛

一、科大教授谈数学竞赛(论文文献综述)

董玉成[1](2018)在《中国数学解题知识的研究》文中指出解题是数学教学中的核心活动,我国基础教育有着庞大的解题活动累积起来的解题知识,不少国际学者亦称中国是一个解题大国,对中国数学解题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充满好奇。但我国学界以解题知识作为研究对象的讨论却并不多,并且研究主要集中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解题研究内容的描述和某些特征的简略介绍。本研究试图对我国解题进行一个有历史纵深的探讨,即从源头开始把数学解题放在一个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视察。尤其以知识社会史的视角,对解题知识的生产和制造机制、传播、影响、有效性和局限性进行研究。同时考察外部要素与解题知识生产、制造、传播、影响、局限性的关系。具体的研究问题包括:(1)我国有关题和解题的基本概念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自1904年现代学校建立以来,中国基础教育中的数学问题、数学问题的求解的研究发展到今天有一些什么重要变化?谁是它的主要生产者?如何制造与传播?动力机制怎样?(2)我国社会变革、中西方数学及教育传统、国际问题解决等因素对我国数学解题知识有何影响?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历史的文献分析的方法。文献来源包括读秀、中国知网、万方学位、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hina Academic Digital Associative Library,CADAL)、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EBSCO总平台等。通过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第一、现代题-解(答、证明)是西方数学东渐并在数学及教育“西化”后而出现,但有关解题的叙述系统要直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才趋于稳定。第二、我国数学解题知识在数量和范围的巨大增长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不仅针对各年级,各种考试的习题集大增,各种题型研究,习题理论,解题理论也不断出现。特别是本世纪以来从心理学视角研究解题的开始增多。第三、在解题知识的制造生产和传播上,我国解题知识生产经历了五个阶段,明末到甲午战争前,解题知识的生产主要依赖于传教士及国内的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助手的翻译和编译,此时的机构主要是传教士内在编译部门和我国自己成立的翻译机构。甲午战争后到四十年代末,大量日本、欧美国家的解题知识被翻译或编译,其生产者主要是留学生,三十年代后本土生产解题知识则开始占据主流,这段时间有大量的一线教师和大学教师参与了生产,其制造和传播主要依赖于象商务印书馆等私营出版机构。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这一阶段的解题知识主要分布于期刊、教学法、解题指导、自学丛书、习题集及教材,使问题和题解得到了极大丰富,这些知识主要来自于苏联,出版发行则主要由国有机构承担。第四阶段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是一个内容、面向极为丰富繁杂的时期,解题知识来源广泛,大部分出版社参与其中,是被批评为“题海战术”的时代。第五个阶段是本世纪近二十年。本世纪解题研究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数学教育博士,研究所和工作室等新的学术职位和研究机构已经出现,正促进解题知识的生产和制造。第四、在知识类型上,我国绝大部分解题知识属于经验性知识,很少部分是实证性知识。而经验性知识和一些实证得到的知识又可称之为方法类知识,即其目的或价值是为了如何解决某种数学问题,这类知识我们又可称之为解释性知识,它们是伴随解释和传播已有数学学科知识的过程而出现。第五、社会思潮、中西方数学和教育及西方解题知识对我国解题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产生了深刻影响。数学的东渐是西方传教士传教不可得的副产物,西方宗教之所以难以在中国传播是因为中国并没有宗教传统,利玛窦挟伽利略、开普勒在使用数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功转而向徐光启等高层知识分子推销数学,但由于我国数学从未进入传统主流思想只被认为是小艺且传统数学精华的传承已中断,所以这些送来的数学均未能传播开来。再加《几何原本》这种演绎结构的数学大异于中国问答术草结构的数学著作,显然演绎结构的数学是不利于教学的,其作为教材必须做进一步解释和添加例题,而中国式数学著作是可以直接作为教材的,在没有对其做进一步加工的前提下自然不利于传播。我国后来的解题辅导类出版物显然是回归了问答术草的传统。到清,传教士显然认识到中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于是兴办学校,数学作为教会学校的课程终于得到传播。由于三千年未有之巨变,中国逐渐认识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开始主动拿来数学,并在考试文化的深刻影响下现代数学知识最终被广泛生产和传播。而传统数学在改良、革命和改革的语境里若隐若现。第六、就解题研究来说,我国数学解题研究即使在49年后,其主题仍然主要源自国外,但显然,不管是否倡导传统,其底色被中国传统教育、数学及考试文化打下了深沉烙印,解题知识表现出强烈的中国特色。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用数学以外的视角来对解题进行研究较少见到。对problem solving的翻译、理解在不同时代我们赋予了完全不同的涵义。

李坤婷[2](2020)在《中美高中资优生的数学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以北京A、B两校和美国托马斯·杰弗逊科学技术高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首先从整体上回顾了中美两国资优教育和高中资优教育发展,包括资优生的界定和标准、资优教育理论发展及趋势、在资优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各类实践形式、资优教师发展和政策等方面;在此背景下聚焦到三所案例,通过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法对比了中国北京的A、B两所高中与美国托马斯高中资优生的数学课程设置,分析各自的特点,并结合两国资优教育发展研究差异背后的原因,从对比中得到启示。通过研究发现,得出如下结论:在数学课程内容上,中国高中资优生的数学课程以数学竞赛内容为主,锻炼了资优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意志力,以大学先修课程内容为辅,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资优生的知识深度;美国高中资优生的数学课程以大学先修课程为主,课程数目多,内容更深一些,并将计算机课程纳入数学课程体系中,实现数学和计算机的学科交叉;在数学课程的应用性和计算机的使用方面,较之我国两所学校,美国高中的数学课程设置更注重应用性,强调图形计算器、计算机软件等的使用;在课程框架方面,美国高中数学课程设置的框架连贯性强,讲究每门课程的先后顺序,中国高中的数学课程呈螺旋上升,因此并未做严格规定;在课程实施保障方面,中、美两国这三所高中都联合校外力量共同参与资优生的培养,而美国高中与大学和其他社会团体的合作更为深入。这些比较研究的结论为我国高中资优教育以及高中资优生的数学课程设置提供了以下启示:1.资优教育要重视理论研究,及时与资优教育研究者联系;2.重视资优理论研究中的社会文化背景,扩大资优生的内涵;3.集结校外各类资源,共同承担高中资优教育任务;4.高中可设置更多更丰富的大学数学课程,注重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逻辑性;5.计算机课程纳入数学课程体系中,扩大学科交叉,重视数学课程中技术和软件的使用。

张志辉,华飞,孙洪庆[3](2014)在《龚昇生平及学术贡献》文中研究表明龚昇是中国当代著名数学家、教育家,华罗庚大弟子之一,在复变函数论、典型群上调和分析、比贝尔巴赫猜想等多个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成果。本文对龚异的教育经历、科研工作与贡献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金秋[4](1989)在《科大教授谈数学竞赛》文中研究说明 数学竞赛,是目前中学数学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有人预测,至少在今后二三年内,我国的“数学竞赛热”不会降温。我想,这种预测是有依据的。在1988年7月于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的第2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上,由6名选手组成的中国队,获得总分第2名、金牌2枚、银牌4枚的好成绩。1988年全国高中数学竞赛刚刚于10月份举行,各地随即投入了1989年全国高中数学竞赛的准备。这是因为,1990年将在我国举行第31届IMO,而1989年

李尚志[5](2019)在《回忆常庚哲老师》文中提出千年修得遇常公,复数几何一窍通。哲法罗庚知厚薄,梯从奥数上苍穹。不拘旧格英才聚,煞费苦心硕果丰。直上天堂传泰乐,女娲盘古启童蒙。一、转瞬仙凡路不通2018年11月18日下午五点半,我从外地讲学后刚回家,习惯性打开手机看微信,第一条进入眼帘的竟然是:常庚哲老师今天在北京去世。这个噩耗太意外,一下子把我完全打懵了。常庚哲是我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读书时的老师,我们都叫他常公。他退休后常住美国,半个多月前还给我打电话聊了一

欧阳毅[6](2018)在《基于代数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从2011年来对代数系列进行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具体做法,对五年多时间以来代数课程改革的执行情况,包括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回顾与总结.

朱华伟[7](2005)在《高师奥林匹克数学课程研究》文中指出自世界上第一次真正有组织的数学竞赛——匈牙利数学竞赛(1894年)以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已举办了45届,也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如今,世界上中学数学教育水平较高的国家大多数举办了数学竞赛,并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国内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开设了奥林匹克数学选修课.数学奥林匹克的实践,为深入进行数学奥林匹克研究准备了丰富的素材.把高师奥林匹克数学课程作为研究对象,不仅是对奥林匹克数学理论研究范围的深化与拓展,对奥林匹克数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符合我国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现实需要. 奥林匹克数学在其发展的历史上,对于发现和培养青少年数学人才,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理性主义的教育思想使奥林匹克数学课程的研究与教学走向狭隘的理性化、实证化道路; 科学心理学实证化的方法体系、惟理性的价值取向使奥林匹克数学课程成了机械的逻辑演绎知识体系.从教育的角度反思,这种纯粹的认知训练,忽视了人的情感、意志、精神等因素,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为了发展学生全面的创造性,在奥林匹克数学教学中必须超越纯粹认知取向的传统观念,充分挖掘数学创造中的文化资源,把数学探索、创造与人类的精神超越潜能结合起来,把对外部世界的探索超越与自身的更新提升结合起来.通过数学上的创造活动,激发学生的超越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敢于探索未知、敢于挑战的创新精神和挑战意识,在数学思维的创新中实现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使数学教学中的创造活动成为人性完善和全面创造性发展的实践活动. 奥林匹克数学不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和严密的逻辑结构,但又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容,围绕着命题与解题,充分体现出奥林匹克数学开放性、趣味性、新颖性、创造性、研究性等特征.坚持命题的科学性、新颖性、选拔性、界定性等原则,善于运用多种命题方法,对于组织奥林匹克数学的教学和竞赛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面对高师数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奥林匹克数学课程,必须涵盖上述重要内容,让学习者不仅了解奥林匹克数学本身的特点,而且把握奥林匹克数学的教育目标、教学特点和教学方法. 由于奥林匹克数学的题型和解题方法极具多样性,历史上的各种学习理论对于启

胡正波[8](2013)在《高中数学竞赛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竞赛研究是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英才教育的手段之一。现今数学竞赛在高中多以校本课程形式出现,但是如果开展不当,不仅难以实现其价值和教育功能,而且会产生很多问题。为此,本文以我校数学竞赛教学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其他一些学校数学竞赛教学现实提出本文研究课题。首先,介绍了数学竞赛的发展史,针对社会上对数学竞赛的两种看法,提出了笔者自己的看法,指出了本文的创新之处。然后,通过笔者本人实际教学、听课和谈话介绍了我校数学竞赛教学实际情况,并给出了一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提出现在数学竞赛教学中出现的“高节奏,快速度,低效率”的辅导模式最关键的原因是教师在竞赛教学中没有掌握合理的教学策略。最后,结合笔者本身近七年的数学竞赛的教学辅导,通过查阅文献、案例分析、谈话调查,并以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理论为支撑,全面系统的研究如何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数学竞赛方面的高效教学策略,期望用此策略为现阶段数学竞赛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喻纬[9](1994)在《“编辑设计”与我的实践》文中研究表明“编辑设计”与我的实践江苏教育出版社喻纬图书具有“通体透明”的形式。资深读者将一本书从头到尾翻一遍,耐心的读者将一本书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读一遍,这本书都将被读者一览无余。是精品还是“假冒伪劣商品”,读者自有公允的判断,市场也自有公允的选择。仅就图书具...

刘廷媛[10](2017)在《华杯赛事的教育价值研究》文中认为众所周知,数学竞赛活动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我国的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简称华杯赛)不仅是一项数学竞赛活动,它还是以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名字命名的一项数学科普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延续华罗庚精神。在华杯赛的整个活动中,“学习和弘扬华罗庚精神”始终是最核心的价值观,因此,其教育价值更是不可估量的。笔者从华杯赛实际举办情况出发提出了对其教育价值研究的课题。全文第一章介绍了国内杯赛现状的具体情况,针对在此现状中华杯赛的发展良好趋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说明了研究华杯赛教育价值的意义和本文的创新点,使用的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第二章通过对华杯赛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指出了研究其教育价值的必要性。第三章和第四章首先对参与和未参与过华杯赛的两组学生样本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确认本文研究方向是在分析华杯赛与其他数学竞赛活动教育价值共性的同时探讨其特性所在。其次通过介绍华罗庚教授的生平和事迹,一方面阐述了华罗庚精神的伟大和可贵,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在这种崇高精神的影响下,华杯赛对青少年产生榜样教育作用的必然性。再次详细介绍了华杯赛在国内数学竞赛界的作用与地位以及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说明了华杯赛巨大的影响力能够促进赛事本身各方面在青少年群体中得到良好的宣传和普及。最后得出本文的结论,即华杯赛对青少年产生的教育意义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华罗庚人物形象的榜样价值;(2)华杯赛活动的数学文化价值;(3)华杯赛在青少年学习上的影响价值。

二、科大教授谈数学竞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大教授谈数学竞赛(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数学解题知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题记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概念与方法
    2.1 概念及界定
    2.2 研究框架
    2.3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理论背景和文献综述
    3.1 知识的社会视角
    3.2 我国数学解题知识研究综述
第四章 数学解题知识的源流
    4.1 数学解题概念体系的形成
    4.2 解题知识内容的演进
第五章 数学解题知识的生产制造与传播
    5.1 明、清至民国数学解题知识的生产制造与传播
    5.2 新中国数学解题知识的生产制造与传播
第六章 数学解题知识的性质和特征
    6.1 数学解题知识的性质
    6.2 数学解题知识的特征
第七章 中西方数学及教育交汇中的数学解题知识
    7.1 中国传统数学和送来的数学
    7.2 拿来的数学及教育与传统
    7.3 改良革命改革语境中的数学解题知识
第八章 国际视野里的数学解题研究
    8.1 主流数学解题研究:从经验到理论
    8.2 数学解题知识的国际交流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作者简历和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2)中美高中资优生的数学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以北京A、B两校和美国托马斯·杰弗逊科学技术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高中
        二、资优
        三、资优生
        四、数学课程设置
第二章 中美两国研究综述
    第一节 美国相关研究综述
    第二节 我国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三章 中美两国资优教育发展
    第一节 美国资优教育的发展
        一、关于资优教育理论的发展
        二、关于资优教育的实践
        三、关于资优教育的政策
    第二节 我国资优教育的发展
第四章 中美高中资优生的数学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比较案例的选择
    第二节 数学课程设置的比较
        一、数学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设置的比较
        二、国际课程的比较
        三、课程框架和体系的比较
        四、研究活动和特色课程的比较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致谢)

(3)龚昇生平及学术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一家世与教育经历
二师从华罗庚
三建设科大数学系
四数学研究工作
    1. 为群上调和分析奠基
    2. 开创多复变数奇异积分研究新路线
    3. 开拓多复变数几何函数论的研究
    4. 比贝尔巴赫(Bieberbach)猜想的研究
五心系数学教育
六淡然度晚年

(5)回忆常庚哲老师(论文提纲范文)

一、转瞬仙凡路不通
二、复数几何一窍通
三、经常奉行华罗庚哲学
四、天堂遗信
五、千年修得遇常公
六、普度众生
七、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7)高师奥林匹克数学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论
    1.1 问题的提出——奥林匹克数学的形成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奥林匹克数学的文献分析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奥林匹克数学课程的教育价值及教育学反思
    2.1 有利于发现和培养青少年数学人才
    2.2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2.3 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性的完善
    2.4 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创造性的发展
    2.5 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2.6 有利于中学数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7 有利于高师培养合格的中学数学教师
    2.8 奥林匹克数学课程的教育学反思
3 奥林匹克数学课程的基本特征
    3.1 开放性
    3.2 趣味性
    3.3 新颖性
    3.4 创造性
    3.5 研究性
4 奥林匹克数学命题研究
    4.1 奥林匹克数学的命题原则
    4.2 奥林匹克数学的命题方法
    4.3 案例:1992CMO 试题的评价
5 学习理论与奥林匹克数学
    5.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奥林匹克数学
    5.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奥林匹克数学
    5.3 吉尔福特的创造力理论与奥林匹克数学
6 高师奥林匹克数学课程的设计
    6.1 课程与课程设计
    6.2 课程观与奥林匹克数学课程设计
    6.3 奥林匹克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
    6.4 奥林匹克数学课程的教育目标与总体框架
7 创造性与奥林匹克数学课程的教学
    7.1 创造观的历史演进:传统创造观的意义与局限
    7.2 创造观的现代转型:构建“人性”与“人力”相统一的全面的创造观
    7.3 全面创造性视野下的创造性教学:达成知、情、意的整合
    7.4 奥林匹克数学课程的教学方式:创造性教学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出版译著、著作、教材目录

(8)高中数学竞赛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数学竞赛概述
    2.1 数学竞赛简介
        2.1.1 数学竞赛的由来和发展
        2.1.2 国际数学竞赛
        2.1.3 中国数学竞赛
    2.2 高中数学竞赛的目的
    2.3 高中数学竞赛的内容
第3章 我校开展数学竞赛的情况
    3.1 我校数学竞赛教学中的现状
        3.1.1 选拔的学生
        3.1.2 任课的教师
        3.1.3 教材的选择
        3.1.4 教学方式
    3.2 对我校数学竞赛教学现状的反思
        3.2.1 如何进行学生的选拔
        3.2.2 数学竞赛辅导教师的聘用
        3.2.3 对辅导教材的选用
    3.3 学校逐渐意识到的问题
第4章 高中数学竞赛教学策略
    4.1 高效的备课策略是搞好数学竞赛的前提条件
        4.1.1 合理科学设置竞赛目标,保证目标达成度
        4.1.2 组织数学奥林匹克材料
        4.1.3 巧妙细致编写适合学生的课后习题
    4.2 数学奥林匹克教学的授课策略
        4.2.1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4.2.2 运用探究教学再创造知识生成过程
        4.2.3 在课堂上广泛开展合作交流等学习形式
    4.3 指导学生有效自学的策略
第5章 高中数学竞赛教学的实施案例
    5.1 有效备课
        5.1.1 设置合理辅导目标
        5.1.2 发掘教学材料
        5.1.3 设计的课后练习
    5.2 授课过程
        5.2.1 创造问题情境
        5.2.2 探究性教学
    5.3 学生自学的内容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华杯赛事的教育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创新点
    1.3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教育价值的概念界定
    2.2 华杯赛详细介绍
        2.2.1 华杯赛的内容界定
        2.2.2 华杯赛与数学竞赛的关系
        2.2.3 华杯赛与日常学校课程的关系
    2.3 华杯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2.3.2 小结
第3章 结果分析
    3.1 问卷调查与分析
        3.1.1 调查样本
        3.1.2 研究问题
        3.1.3 调查问卷的设计
        3.1.4 调查结果分析
    3.2 关于华罗庚
        3.2.1 华罗庚的生平
        3.2.2 华罗庚的精神
    3.3 华杯赛的影响力
        3.3.1 华杯赛在国内的地位与作用
        3.3.2 华杯赛正在走出国门
    3.4 华杯赛对青少年产生的教育价值
        3.4.1 华罗庚人物形象对青少年的榜样教育作用大
        3.4.2 华杯赛活动促进数学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
        3.4.3 华杯赛试题促进了青少年数学解题能力的提升
第4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华杯赛选手的足迹整理
致谢

四、科大教授谈数学竞赛(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数学解题知识的研究[D]. 董玉成.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 [2]中美高中资优生的数学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以北京A、B两校和美国托马斯·杰弗逊科学技术高中为例[D]. 李坤婷.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3]龚昇生平及学术贡献[J]. 张志辉,华飞,孙洪庆. 科学文化评论, 2014(06)
  • [4]科大教授谈数学竞赛[J]. 金秋. 江苏教育, 1989(02)
  • [5]回忆常庚哲老师[J]. 李尚志. 新课程评论, 2019(03)
  • [6]基于代数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欧阳毅. 大学数学, 2018(04)
  • [7]高师奥林匹克数学课程研究[D]. 朱华伟. 华中科技大学, 2005(05)
  • [8]高中数学竞赛教学策略研究[D]. 胡正波.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01)
  • [9]“编辑设计”与我的实践[J]. 喻纬. 编辑之友, 1994(04)
  • [10]华杯赛事的教育价值研究[D]. 刘廷媛.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科大教授谈数学竞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