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塑件在转向架上的应用

橡塑件在转向架上的应用

一、橡胶及塑料零件在转向架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胡红舟[1](2019)在《基于工况模拟载荷的轿车关键件轻量化设计及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节能与环保是汽车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全球能源、环境、资源等方面问题的加剧,这个主题显得更加突出。轻量化是汽车节能与环保的重要途径。理论和实践均表明,汽车的能耗与其重量近似成正比。轿车作为汽车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其轻量化意义尤为重大,因为其占有率超过汽车总量的三分之二。近些年来,汽车动力电动化和汽车驾驶智能化成为重要趋势,这些前沿技术的发展也期待汽车轻量化技术的进一步提升。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新需求的不断出现,轻量化不断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尤其国内汽车正向开发技术还处于成长和成熟阶段,有不少轻量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亟待进一步探讨和深入分析,以寻找更好解决办法。本论文正是为了满足这一汽车关键共性技术的发展需要开展了轿车轻量化领域的系统深入研究。首先,提出了面向轻量化设计及可靠性分析的轿车关键件工况模拟载荷的计算理论与方法,并构建了面向轿车关键件的柔性共享的工况模拟载荷计算平台;然后,重点以基于轻量化材料应用的结构创新和优化为主线,开展悬架、动力传动系统和车身关键件的结构轻量化设计及可靠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及结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针对汽车部件的正向开发流程,提出了轿车关键件工况模拟载荷计算方法,为保证给定可靠性条件下轿车关键件的轻量化设计和优化奠定基础。该方法采用基于等效应变的断裂失效准测、基于等效应力的塑性损伤准则和基于SN曲线与线性断裂力学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逐步判别工况模拟载荷计算的有效性,既满足计算正确性的要求,又最大限度地降低计算工作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面向轿车关键件的柔性共享工况模拟载荷仿真平台,为不同类型轿车关键件轻量化设计及可靠性分析中的工况模拟载荷提取提供工具。该平台具备参数化轮胎模型、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数据库、测试法规中的强化路面仿真模型等,并可以依据需要按不同的强化试验场建模。该平台还可以兼顾显式和隐式两种仿真方法,动态仿真建立在显式和隐式联合仿真的基础上,结合了两种动态分析的特点和优势,并对隐式分析的线性部分采用了子模型技术来压缩模型大小以减少仿真所需资源。提出了联合仿真中基于轮心位移判据的隐式计算时间步长的确定准则,既保证联合仿真的正确性又最大限度节约计算时间。联合仿真克服了整车多体动态仿真的常见假设,如刚体及线性假设,从而提高了仿真计算精度。(2)综合考虑结构变形的非线性特征对部件载荷水平的影响,建立了基于载荷循环迭代的悬架关键件的轻量化优化方法与流程,该方法建立在反映实际载荷特征的有限元模型上,并包含主要非线性影响因素如轮胎的大变形及其与路面的接触摩擦等,从而保证了计算有效性和精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悬架锻压件结构轻量化参数化优化方法,其中包括结构轻量化参数化模型、轻量化设计流程与基于质量灵敏度和应力灵敏度的寻优策略等。基于该设计流程与寻优策略建立了悬架摆臂和转向节的轻量化参数优化模型和方法,并具体应用到摆臂和转向节的轻量化优化设计中,实现了显着的轻量化效果。通过与拓扑优化结果的比较,展示了该优化流程及相关方法、准则的特点和实用性。提出了基于载荷一致性及载荷循环迭代的悬架关键件可靠性分析方法,并应用到摆臂的疲劳可靠性分析中。通过采取与验证载荷一致的整车强化路面谱,克服了传统设计中设计载荷与验证载荷脱节的问题,并通过载荷循环迭代来保证结果的收敛性。(3)对动力传动链开展系统分析,提炼出了其轻量化条件下影响可靠性的关键环节。提出了空心化、内压增强的传动半轴轻量化方法。该方法在等应力的条件下,通过空心化复合结构设计,并采取内压增强方式提升轴的稳定极限,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结构轻量化。在保证可靠性的同时,大幅减少轴的质量,部分方案可以减少3/4左右的质量,轻量化效果明显。针对动力系统强化试验流程,在动力部分的强化试验分析中,提出了基于材料性质、载荷、关键尺寸变化等因素的部件通过强化疲劳试验概率的理论及计算方法,改进了传统疲劳设计中基于平均疲劳强度的疲劳寿命计算方法。通过分析电机主轴的结构特征及疲劳失效模式,揭示了电机主轴装配误差对疲劳寿命的影响机理。分析了影响减速箱可靠性的密封问题,提出减速箱密封性能与刚度及加工精度的关联理论,并据此建立CAE分析模型,依据关键参数的变化,预测密封间隙的变化特征,为箱体的密封设计提供定量依据;分析了油封的密封性及关键参数对密封功能的影响,提炼并改善了密封件功能可靠性设计方法。与目前国际标准中建议的密封件设计方法相比,该设计方法更全面地体现了密封件的功能可靠性设计要求。(4)针对典型高强度钢车身骨架的受力特点提出了基于波纹板加强结构复合梁的轻量化设计方法,并提出了波纹板不同结构特征参数的设计原则。通过仿真计算与―十字平板‖加强结构和铝合金泡沫加强结构复合梁的性能进行了对比,揭示了不同情况下不同加强结构方式的性能特点;波纹板加强结构复合梁和其他加强结构复合梁相比,在同等质量下具有更大的承载能力,并通过试验验证了该轻量化结构设计的优越性。通过车身常用盒形骨架梁在极限载荷下的变形模式与失效研究,对车身骨架梁以横向、扭转载荷为基础比较了用于极限载荷分析的三种方法的特点,揭示了基于弹性及理想塑性材料模型的极限载荷确定方法在精度及评估客观性上更好。以横向和扭转载荷为基础,比较了不同焊接结构疲劳分析方法及特点,揭示基于这几种方法,尤其是在复杂焊接结构下的局限性及各自特点,线性断裂力学法更适合复杂结构的分析。以纵向失稳分析为基础,揭示了基于设计公差的不同缺陷组合对盒型梁最低失稳力的影响。在同一公差下,不同缺陷组合所导致的失稳力差别可达到1/5,考虑与不考虑公差的分析结果相差约1/3。上述研究成果为在汽车正向设计中更多更好应用不同类型的高强度钢板实现轻量化设计打下了理论和方法基础。(5)开展了整车强化试验载荷仿真研究。基于柔性共享的轿车关键件工况模拟载荷计算平台,建立了完全基于变形体及非线性特征下的某C级仿真模型,并开展联合仿真模拟。该轻量化样车骨架为高强度钢材料,悬架关键件和四门两盖主体为铝合金材料。整车模型包含所有必要的非线性因素,如整车环境下制动工况的模拟等。基于该样车设计了悬架K&C特性静态试验和强化路面动态可靠性试验方案并开展了试验研究,获得了一套反映整车和关键件的运动和动力特征的关键参数,如整车速度、加速度、摆臂应变等。静态和动态试验数据与相应的仿真数据比较验证了整车仿真建模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基于悬架部件的应变数据,通过雨流计数法与线性疲劳损伤理论,把强化路面上悬架所受的疲劳应力转化为等效疲劳应力,建立了轮胎接地点处相对于应变测量点的载荷模型,把悬架在强化试验场内所受的疲劳载荷转化为作用在轮胎接地点的等效疲劳应力,为悬架在强化路面上的疲劳分析提供有效参考载荷。

王长新[2](2015)在《某轻型客车变刚度悬架系统的优化、调校与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汽车科技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和操稳性的要求也在提高,特别对于商业客车,乘坐舒适性关系到乘客的身心健康,而操纵稳定性又直接影响到整车乘员的生命安全。由于悬架是影响汽车平性和操纵稳定性的主要底盘系统,所以如何使车辆在各种行驶工况下都保持较好的平顺性和操稳性,一直是悬架设计者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对承载质量变化较大的商用车辆,为使其在不同载荷下都有较好的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往往采用变刚度悬架。又由于钢板弹簧悬架具有结构简单、技术成熟及成本低廉等优点,所以它仍是该类车辆的主流悬架。同时伴随着汽车轻量化技术的发展和材料制造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变刚度钢板弹簧最终要发展成两片式抛物线板簧型式。由于本文所研究变刚度悬架采用的就是这样的最终型式的变刚度板簧,所以对该类板簧的力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对于悬架系统优化,除了需要对前后悬架系统进行基本性能的匹配计算和K&C特性分析以及整车仿真优化外,还需要进行实车的主观调校,进一步优化车辆的底盘性能,并得到最终的悬架匹配优化参数。目前国内厂家在底盘调校上刚起步,经验不足、主观评价人员少、调校方法缺失等问题严重制约厂家的底盘开发能力,所以本文结合变刚度悬架优化项目,提出了一套符合国内厂家实际的底盘调校方法和流程。同时随着汽车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汽车厂商为缩短开发周期、减少开发成本,已在整个开发过程逐渐采用虚拟技术。本文最后对悬架的道路可靠性进行了虚拟模拟研究,以减少试验时间及费用。文中建立了虚拟道路,由虚拟道路试验来获取悬架的载荷谱,并用来对悬架进行疲劳仿真分析,以实现整个汽车悬架的全虚拟化开发,缩短新车的上市周期,使开发成本降到最低。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1、由于悬架的理论匹配是汽车开发的前期的重要工作,是悬架K&C特性分析、整车虚拟仿真优化及底盘调校的基础。论文首先对传统悬架匹配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归纳,按悬架结构组成细分5个方面的匹配,即悬架刚度的匹配、悬架阻尼的匹配、悬架侧倾角刚度的匹配、悬架橡胶衬套刚度的匹配及悬架缓冲块刚度的匹配。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匹配流程和方法,并对所研究的变刚度悬架系统进行了匹配分析。2、对变刚度抛物线板簧的复合刚度和接触载荷进行了理论分析。由于本文研究的悬架用弹簧是一种新的板簧,也是变刚度板簧的最终型式,关于其力学特性的研究很少。论文根据该板簧的特性,建立了两级变刚度抛物线板簧的简化模型。根据材料力学理论分别推导了单片簧端部和中部受载下抛物线板簧的挠度(刚度)计算公式,由挠度相等变形理论推导出了两片不等长的抛物线板簧的复合刚度计算公式,进而根据叠加原理得到了三片及多片簧的复合刚度计算公式,同时给出了相应的前后不等臂的板簧的总刚度计算公式。为这类最终板簧的设计计算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指导。同时对两级变刚度弹簧的另外一个重要特性--接触载荷也进行了理论研究。从非簧载质量动载荷的角度出发,利用概率理论,并结合实际的工程经验,得到了符合实际的接触载荷计算方法。本章所得的公式和计算方法对变刚度悬架的设计及应用具有理论指导意义。3、对前后悬架系统的K&C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变刚度参数对K&C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悬架的K&C特性是悬架的主要性能,关系到车轮的定位参数的准确,进而影响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和舒适性。论文对所研究车辆的前后悬架系统的K&C特性都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同向轮跳、反向轮跳、纵向加载、侧向加载和回正力矩加载下悬架的K&C特性变化趋势,并分析了每种变化特性对车辆操稳性能或平顺性的影响。同时深入地研究了变刚度非对称板簧非独立悬架的K&C特性,并分别分析了主簧刚度、副簧刚度、接触载荷和前后臂长度差等参数对悬架K&C特性的影响,为后续整车悬架参数的优化及板簧样件设计提供了正确的指导。4、基于整车动力学模型对悬架参数进行了仿真优化。为了进一步优化前后悬架的参数,需要进行整车模型的平顺性和操稳性仿真。建立准确的整车多体模型是仿真优化的前提。首先对车辆的轮胎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通过参数辨识,得到了基于魔术公式的轮胎模型参数和相应的属性文件(PAC2002)。然后对该车的整车质量惯性参数进行了测试。利用获得的参数分别建立了该轻型客车各个子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和整车动力学模型。随后对整车模型进行了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的试验验证,结果显示所建立的整车模型能够用于前后悬架系统的仿真优化。最后根据该模型采用遗传优化算法对前后悬架系统参数进行了仿真优化,得到了前后悬架参数的优化结果,优化对比结果表明车辆的平顺性和操稳性能得到了提升。5、对某轻型客车进行了底盘调校研究。由于在虚拟优化的过程中建模的简化及一些车辆元件的非线性,仿真优化的结果并不一定最理想,还需要进行实车底盘调校,以进一步优化前后悬架参数并使车辆性能达到最优。底盘调校主要依靠评价员的主观感受及工程经验,主要是评价前后悬架部分参数之间的协调性。本文根据所研究的变刚度悬架特点,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底盘悬架参数进行调校。一是根据前后悬架侧倾角刚度关系来调校操稳性能,并以此确定多组不同规格的前后稳定杆。二是考虑变刚度板簧的接触载荷,给出几组不同接触载荷的板簧。三是考虑不同的板簧卷耳衬套刚度,以优化车辆的高频激励下平顺性。四是调校减振器的阻尼力曲线,针对该悬架变刚度的特点,根据主簧刚度和复合刚度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从而匹配出多组不同的阻尼曲线。最后根据正交试验原理,对提出的多套方案进行DOE试验。这里要求每组试验分空载和满载两种状态。本文中采用了3名底盘评价师分别进行21项操稳性能和9项平顺性的评价打分,最后通过统计评价,得到了最优的调校方案。本文根据该车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外的底盘调校经验,总结出了一套符合国内厂家实际的底盘调校流程和调校方法,为后期其它车辆的底盘调校积累经验并提供参考,也为国内汽车底盘的调校提供一定的指导。6、对悬架板簧的可靠性道路试验进行了模拟研究,仿真分析了悬架板簧的疲劳寿命。按照厂家板簧的可靠性道路试验规程,使用Adams自带的路面建模器,并结合路面的分布规律和概率理论,采用Matlab编程处理的方法分别建立了对应的虚拟试验路面,并对所建立的路面模型进行了实车测试验证。然后使用建立的整车多体模型进行与实际可靠性试验的同样条件下的虚拟可靠性试验,获得了板簧根部的六向虚拟载荷谱。再对板簧进行有限元建模及验证。然后把有限元仿真结果输入到Patran软件的Fatigue模块中进行板簧的疲劳寿命仿真分析,分析结果与实车可靠性道路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对比发现板簧疲劳破坏处基本吻合,这说明本章所采用的可靠性仿真分析方法及流程是正确有效的,该分析方法和流程会对今后车辆的虚拟可靠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倩[3](2013)在《重型商用车推力杆结构优化与耐久性研究》文中指出重型商用车在当前货物的运输上占了很大的比例,随着我国运输业的持续发展以及公路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其比例将会继续增加。因此,重型商用车的运输安全就成了我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重型商用车底盘的中桥和后桥平衡悬架上一般都会采用由6个(上方是V型推力杆总成)或8个(上方是两个I型推力杆总成)推力杆总成组成的多连杆结构,将其同钢板弹簧一起来传递地面与车辆之间的一切作用力以及作用力矩。由于钢板弹簧主要起到传递垂直于地面方向上的力的作用,其它方向上的作用力和力矩则主要依靠推力杆总成组成的多连杆结构来进行传递。因此推力杆总成的安全和寿命也就成了我们比较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所以,设计出更优化的结构以及更长寿命的推力杆总成也就成了保障运输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重型商用车在起动、加速、制动以及转弯等工况时,推力杆总成中的橡胶球铰将会频繁地受到拉伸和挤压。但是,众所周知橡胶材料承受拉伸作用力的能力很差,容易产生损坏,但承受压缩作用力却是很强的。因此,为了提高推力杆总成的疲劳寿命,在橡胶球铰装配时最好始终保持橡胶处于一定的预压缩的状态,预压缩量的大小能够保障橡胶球铰在工作过程尽量不承受拉伸作用。推力杆总成的橡胶球铰按其压缩方式分为:径向压缩球铰、两个对装压缩球铰和轴向压缩球铰,但主流的压缩方式还是径向方向压缩球铰。同时本文用到的推力杆总成的橡胶球铰的压缩方式也是采用径向球铰压缩。推力杆总成应用的橡胶材料,不仅能够起到一定的减振作用,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够依靠橡胶材料的变形来传递球铰上的作用力。因此,对橡胶材料的研究是本论文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国内对推力杆总成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推力杆总成设计流程和装配平台,在国外对推力杆总成的研究已经很成熟。因此本论文与科研单位和生产单位相结合,其目的是通过运用比较成熟的有限元分析技术,对推力杆总成的结构进行优化,对其疲劳寿命进行预测。本论文主要就以下研究内容展开论述:首先,对推力杆总成进行了剖析,认识各个零件的作用。同时还对推力杆总成的失效形式进行了调查。根据厂商提供的二维图纸并结合实物,对推力杆总成的各个零件建立了三维实体,并将它们装配起来。其次,对建立的推力杆总成三维模型,将其导入有限元前处理软件进行体网格的划分,将得到的体网格导入有限元计算软件中进行材料、边界条件以及载荷的施加,最终得到推力杆总成的有限元模型,再对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得到推力杆总成的应力应变云图和数值。然后,根据推力杆总成的原结构有限元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优化改进方案。然后再对其改进方案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得到推力杆总成的较优改进方案。最后,在推力杆总成较优改进方案的基础上,应用有限元分析结果得到的零件最大主应力值对其进行疲劳寿命的预测。推力杆总成的疲劳寿命直接影响着重型商用车的运输安全,本论文所研究的内容涉及到推力杆总成的优化改进方案以及相应的疲劳寿命计算。这对以后推力杆总成的研究能够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设计流程。

冯国雨[4](2016)在《商用车推力杆性能优化与疲劳寿命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随着商用车的升级换代,国内品牌更加注重自主研发增加技术含量,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取得优势地位。对于重型商用车由钢板弹簧传递垂向力,采用推力杆传递纵向力、侧向力及其相应反作用力矩。起着传力、导向、限位及减振作用的同时,由于使用环境恶劣、承载复杂,而国内又缺乏完善的正向设计理论和相关寿命试验数据,致使推力杆容易发生疲劳损坏,进而影响车辆动力性、操纵稳定性和制动性。关于推力杆虽已引起重视,但研究还不够深入。为了解决推力杆过早发生疲劳破坏问题,设计性能良好、使用寿命更长的推力杆,使相关企业加速形成自主研发能力,解决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已成为技术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围绕商用车推力杆的性能影响因素、优化设计和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展开研究。采用整车动力学仿真、推力杆载荷理论力学推导、有限元分析、模态分析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推力杆的静态和动态特性。基于疲劳累积损伤及连续损伤力学理论,以橡胶等效应力为损伤参量,建立推力杆寿命预测模型,结合疲劳试验,预测了推力杆的疲劳寿命。利用线性回归分析与有限元仿真,分析了推力杆性能的影响因素。采用ABAQUS软件参数化语言,建立参数化模型,以提高疲劳寿命为目标,对推力杆进行了优化设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了商用车推力杆的研究意义,推力杆的发展与应用概况、种类及其工作性能特点;归纳总结了推力杆静动态特性、优化设计及疲劳寿命研究现状,球铰橡胶疲劳寿命研究方法;明确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二部分建立整车动力学模型和推力杆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推力杆静态和动态特性。推力杆多轴载荷的仿真分析不仅与整车动力学建模紧密相关,而且与车辆仿真的路面模型有较大关联,联合利用ADAMS与Matlab软件建立了整车在砂石路面的运动模型。通过动力学仿真,结合推力杆载荷理论推导计算及道路载荷测试分析,获得了推力杆在各典型行驶工况下的动态载荷及其极限值,得到了各个推力杆的运动特性。分别建立I杆和V杆的有限元模型。建立推力杆的三维几何模型,利用Hypermesh软件进行网格划分,根据项目合作方提供的橡胶材料实验数据,利用ABAQUS软件拟合橡胶的本构模型。根据推力杆总成承载性能要求,对其承载特性及模态特性进行分析,并与刚度、强度及模态试验数据对比,吻合较好,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获得了推力杆球铰橡胶的应力、应变分布、变形情况及其固有频率和振型。第三部分分析了球铰橡胶损伤机理及推力杆的疲劳损坏形式,推力杆的疲劳失效关键在于球铰橡胶层的损伤破坏。为了较全面反映疲劳过程中的损伤累积,基于连续损伤力学理论,以橡胶的等效应力作为损伤参量,建立寿命预测模型,提出了推力杆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由于推力杆承受十几吨的载荷,因此,一旦裂纹在球铰橡胶层中萌生就会迅速扩展。在循环载荷作用下橡胶存在应力软化现象及永久变形,其疲劳裂纹主要取决于最大主应力,当达到或超过最大主应力橡胶分子链会断裂而产生裂纹,宏观上表现为元件性能变差,如刚度衰减,当疲劳裂纹扩展至一定尺寸后,导致最终失效。为了获得等效应力及疲劳裂纹产生位置,利用有限元法对推力杆纵向加载典型工况进行仿真,再结合橡胶材料哑铃试件试验数据,验证应力计算结果,进行疲劳寿命预测。同时利用最大对数主应变建立经验性寿命模型,将两种方法的预测值与推力杆台架疲劳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等效应力寿命模型比最大对数主应变模型预测结果精度高。说明了预测方法的有效性和等效应力作为橡胶疲劳损伤参量选择的合理性。第四部分建立了橡胶、塑料结构参数与推力杆刚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式,从球铰结构角度进行了推力杆刚度、强度及寿命的影响因素分析。在整车安装位置及橡胶配方已确定情况下,主要从球铰结构角度分析了结构参数对推力杆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橡胶纵向、轴向预压量对于推力杆刚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纵向、轴向预压量的增大,轴向刚度增加不明显,而纵向刚度增加明显。分析了球铰结构形状及其参数对推力杆刚度、强度及疲劳性能的影响,其中塑料层对球铰的强度与刚度影响显着,去掉塑料层刚度降低,橡胶体变形大、应力与应变增大,不利于推力杆疲劳寿命的提高。增加塑料层的宽度或加凸起推力杆的刚度增大,橡胶体应力与应变减小,有利于推力杆疲劳寿命的提高。进行了V杆球铰主要结构的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结构参数与刚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式,通过量化关系能够直观了解对其刚度特性的影响,为推力杆刚度的调整及匹配提供了指导。第五部分为了提高推力杆的承载性能及疲劳寿命,在结构参数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以刚度匹配最优和橡胶最大主应力最小为优化目标,对推力杆进行性能优化,根据最优结果试制了样件,并开展了试验验证。建立了参数化模型,并经有限元分析,得到优化后的推力杆刚度及球铰橡胶应力、应变分布。分析表明,刚度匹配最优优化效果更好,根据该优化结果制作了试件,并进行了台架试验与装车道路试验,台架疲劳试验寿命达到70万次以上,道路试验7万多公里无损坏,推力杆的疲劳寿命有显着提高。论文从整车角度对某重型商用车推力杆静动态载荷及运动特性进行了分析,明确其刚度、强度及寿命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其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及性能优化方法。完善了推力杆的理论分析计算,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正向设计理论、方法和流程,所得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价值,对于相关领域疲劳寿命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陈雅贤[5](2020)在《《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项目实习报告》文中提出2019年3月—10月,笔者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项目实习,对《现代军用直升机》一书进行翻译与审校。根据任务分配,笔者负责本书五小节(共计1,0973字)的翻译和三分之一内容(共计6,9939字)的审校工作。笔者以参与该翻译项目的实习为基础,选择翻译项目过程中的审校环节为研究对象,对整个审校过程进行回顾与总结。在报告中,笔者尝试将审校该德语军事类文本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结合翻译的两个阶段——理解与表达——将本次审校过程中发现的错误细化为语言层面的词语、句子和篇章三类。首先,面对德语原文文本出现的专业术语较多的问题,笔者需要查阅大量中文相关资料,寻找业内认可和遵循的译法。同时,因为军事类文本中涉及到大量军事装备的构造和操作方法等,长难句出现频率很高。为了译文的准确和通顺,笔者在审校长难句时分步骤进行,首先对照原文,判断译文是否出现漏译和错译,再对分句进行分析,判断是否需要按照中文语言表达规范和习惯调整译文语句结构。此外,笔者在审校时尽可能使译文与原文信息达到对等,在译文的语言风格等方面也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笔者希望通过此实习报告总结自己在审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这些困难的经验和方法,为该领域资料的翻译审校提供有启发的现实案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军事类文本翻译审校工作。

伍时灼[6](2019)在《基于底盘平台化的新能源微车悬架布置设计与优化》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新能源汽车已经开始进入大众消费市场,2018年中国汽车销量2371万辆,其中新能源车销量125万辆,占比5.3%,而从全球新能源车销售量约200万辆来看,中国占比则高达62.5%,新能源车将成为中国汽车企业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技术途径。在此背景下,国内主机厂纷纷推出新能源车,尤其是新能源微车。而目前这些新能源微车又大部分是在传统燃油车的基础上改款而来,整车基础架构存在一定的局限,并不能满足新能源微车大电池布置要求。而主机厂在新能源微车前景还存在不确定因素的背景下,又很少会去全新研发新能源车底盘平台。因此,基于传统燃油车底盘平台化的新能源车底盘改制则成为了开发工作重点。本文主要是在传统燃油微车底盘基础上,寻找到一种有利于新能源车布置大电池的后悬横置板簧悬架进行匹配布局设计。解决了原车扭力梁后悬与新增的电池干涉问题。基于底盘平台化开发方法,在整车对大平台件借用的原则下,对后悬架进行布置设计。利用ADAMS软件,建立动力学模型对新能源微车悬架进行了K&C性能分析,包括同向轮跳、反向轮跳、纵向力加载、侧向力加载和回正力矩加载,找出存在优化的空间。按照Pareto最优解算法对新能源微车悬架系统进行了优化。最后,利用ADAMS软件,对前后悬分析提取静载、动载两种硬点载荷数据的方法,供车身及底盘结构进行CAE仿真分析,得出最终的设计方案。

王玉鹏[7](2018)在《拉伸试验机用大变形量引伸计研究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程材料种类的增多、应用领域的扩大,开展对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尤为重要。引伸计是应力应变检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而机械式与电子式引伸计量程较小,同时传统的光电编码器引伸计易造成信号采集误码,从而导致大变形量引伸计不符合国家检定规程要求。为更加准确、快捷地测知非金属材料的性能参数,受济南鑫光试验机制造有限公司的委托,本文研究设计了一种非接触磁栅式大变形量引伸计。论文首先以济南鑫光试验机制造有限公司的实体产品为研究对象,建立大变形量引伸计的机械结构。通过理论计算,并对驱动元件进行有限元分析,确定2T门式电子万能试验机为配套仪器;通过实际测绘试验空间,核算出试样夹持器、传动系统、配重装置和固定装置四大组成部分的结构尺寸;利用SolidWorks的干涉检查和外观渲染功能,得到尺寸准确、结构合理的大变形量引伸计机械结构。对大变形量引伸计进行有限元分析和运动仿真。利用Simulation的截面剪裁和探测功能,对标距夹等关键零部件进行静力学分析,并对零部件结构进行优化;通过ANSYS Workbench的线性屈曲分析,得到满足工作强度要求的整机模型;使用SolidWorks Motion模块,生成了画面清晰的演示视频。研究设计信号采集系统和接口装置。依据各类信号采集系统的特点,确定了非接触式磁栅尺采集系统,选型确定了采集系统零部件;并将采集系统零部件匹配到引伸计主机上,确定了大变形量引伸计的最终整机结构;通过元器件的信号整形、倍频、鉴向、数模转换处理,研发出稳定可靠的接口装置。搭建实验平台并进行了引伸计实验测试分析。利用百分表工具,完成了试验机主机、夹持器和引伸计的位移标定,规范了调试流程;通过硫化橡胶和硬质塑料两种试样的拉伸实验,得到与百分表标准值相吻合的数据结果,并生成了实验报告数据表,验证了样机能满足延伸率较大的材料实验要求,更有力地说明大变形量引伸计样机的可行性。

钱德猛[8](2005)在《汽车空气悬架系统的参数化建模、分析及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空气悬架可以减少整车的振动噪声,车轮动载荷小,安装有空气悬架的车辆可以获得理想的固有频率,可以获得更好的行驶平顺性、操纵稳定性和行驶安全性,因而有着广阔的发展应用前景。本论文主要针对空气悬架涉及的两项关键技术——空气弹簧的设计与空气悬架导向机构及各种安装支架的设计技术及悬架的设计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仿真及试验研究。 论文在查阅了大量空气弹簧和空气悬架的研究文献和对国内相关企业作了广泛地调研的基础上系统地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对空气悬架的研究现状、空气悬架的设计方法及其在汽车上的使用情况。进一步详细介绍了空气悬架系统的主要元件和空气悬架导向机构的不同结构型式,阐述了空气悬架与钢板弹簧悬架相比所具有的独特的优点。应用多体动力学理论的Langrage方法对一种空气悬架的导向机构作了理论分析,并基于国际上流行的虚拟样机技术对其作了刚体运动学和弹性运动学的分析,得到了该型空气悬架定位参数随车轮跳动的变化规律。自行设计了适用于一种非承载式大客车的空气悬架系统(包括转向传动机构),在对系统作了运动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以转向轮接地点的侧向滑移量最小为目标函数的结构参数优化设计模型,基于遗传算法对该空气悬架的导向机构的特性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到了该型空气悬架的结构参数的较为合理的优化设计方案。 论文应用有限元理论与方法,研究分析了空气悬架的关键元件——空气弹簧和弹簧支架。在对参考车型的空气悬架系统的弹簧支架进行了力学特性的分析基础上,为了适用于新车型,进一步作了改型设计,探索了一种动力学分析和有限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参照非独立悬架中车桥的寿命计算所采用的方法计算了该结构件的疲劳寿命问题,并对其作了疲劳寿命的分析计算。从理论上推导分析了空气弹簧的刚度特性、频率特性和阻尼特性;考虑了空气弹簧的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采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技术建立了空气弹簧有限元模型,分析了由复合材料构成的空气弹簧的非线性特性,得到了不同初始压力和不同帘线角等结构参数和使用参数对空气弹簧的轴向和横向特性的影响,为空气弹簧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论文采用虚拟样机技术将研究对象分解为多个子系统,建立了自行设计的空气悬架客车的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编制了路面谱文件,进行了平顺性仿真分析,并与参考客车的道路试验的结果和安装非空气悬架的车辆进行了比较。比较发现:该车车身上相应位置的加速度值与参考客车接近,而整体小于非空气悬架的车辆上相应位置的加速度值,说明安装有空气悬架的汽车相对于未安装空气悬架的汽车具有更好的乘坐舒适性。该方法可以在整车开发的设计阶段、试制之前对其性能进行有效的预测,从而在试制样车之前最大限度的发现问题。 论文利用相似工程学理论建立了一种大型客车的空气悬架系统的主要功能部件的几何和力学的相似关系,分别按照一定的缩尺比建立了悬架导向机构、弹簧支架、减振器和空气弹簧的相似模型,最后在虚拟环境中建立了多体动力学相似模型,进行了相似系统的试验,并与原型悬架的虚拟样机试验进行了结果比较,证明了相似建模在悬架设计中的可行性。 本文关于空气悬架关键技术和相关汽车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对于增强自主开发能力,有效缩短汽车产品的研发周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价值。

曹占义,朱旻昊,姜启川[9](2005)在《高速铁路及汽车用关键材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 2.1 概述交通运输是国家的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脉,对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国土开发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铁路作为集中、快捷、安全、低耗、环保、全天候、用地少、成本低的运输形式,是我国中长途客货运输的主要方式,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汽车运输的特点是轻便灵活、机动性强,随着公路网,特别是高速公路网络的建设和完善,汽车将成为城际和市内交通的主要工具。铁路和公路交通组合构成地面交通的大系统,成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的物流主动脉和基本保障系统。

罗佳宁[10](2018)在《建筑工业化视野下的建筑构成秩序的产品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标题:建筑工业化视野下的建筑构成秩序的产品化研究建筑业和制造业都是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两大传统产业,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和各种新技术的产生,建筑业和制造业成为并行而独立的两个行业,建筑也和制造业的差距也随之拉大,建筑业已经远远落后于制造业。时至今日,新型建筑工业化已经成为我国为未来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我国建筑业实现节能减排,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同时,建筑业和制造业也越来越具有趋同性,“精益建造”等理念的产生使两者融合成为了可能。然而,两者融合的大部分研究是从制造业的角度出发,改进先进的生产理念,使之符合建筑业的要求,但研究内容具有分散性、单一性和盲目性,同时研究角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全局和系统的视角。因此,从建筑业的建造角度出发,厘清两者之间的趋同性和差异性,从而探索两者全面、系统、综合的融合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的建筑构成和建筑秩序理论,并在建筑工业化的视野下对其进行了拓展,构建了“建筑和产品的工业化构成(秩序)原理”的理论框架,并以典型建筑类型-预制装配式建筑和典型工业产品-汽车(车身)为例,对两者进行了全局、系统、深入的类比研究,填充和完善了此理论框架。随后,基于其中的技术策略要点,初步构建了建筑“产品化”策略框架模型。最后,对东南大学的预制装配式建筑工程实践和澳大利亚的预制装配式建筑项目进行建筑“产品化”技术策略要点的实证分析和研究。本文从基于“构件构成”建造观念的“建筑构成”的角度出发,拓展了我国目前建筑工业化和精益建造的研究角度、研究模式和研究内容。构建了“建筑的工业化构成秩序的产品化”的策略框架模型和“构件法建筑设计”的新型建筑设计方法,探索了一种符合当代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将制造业融合进建筑业的可行技术策略和路线,为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以及建筑工业化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橡胶及塑料零件在转向架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橡胶及塑料零件在转向架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工况模拟载荷的轿车关键件轻量化设计及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轿车轻量化技术的重要性及发展现状分析
        1.1.1 轿车轻量化技术的背景及重要性
        1.1.2 轿车轻量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1.2 轿车结构轻量化技术的若干难点问题
        1.2.1 材料选择与工艺创新问题
        1.2.2 结构优化设计问题
        1.2.3 可靠性分析与保障问题
    1.3 可靠性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1.3.1 可靠性分析的一般概念
        1.3.2 可靠性设计与分析方法
        1.3.3 提高可靠性的方法及可靠性目标的确定
    1.4 轿车结构设计与可靠性分析的CAE技术基础
        1.4.1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CAE技术
        1.4.2 显式分析与隐式分析CAE技术
        1.4.3 有限元单元类型与建模要点
    1.5 研究目标定位与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定位和总体目标
        1.5.2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结构
第2章 面向轻量化设计与可靠性分析的轿车关键件工况模拟载荷计算理论和方法
    2.1 轿车运行工况载荷的不确定性及其关键件设计载荷依据
        2.1.1 轿车运行工况载荷的不确定性
        2.1.2 轿车关键件设计中的一般载荷依据
    2.2 轿车关键件工况模拟载荷计算方法
        2.2.1 轿车承载传力系统的基本构成及主要传力路径
        2.2.2 基于全正向开发条件下的源载荷强度准则
        2.2.3 强化路面道路工况载荷模拟计算方法
    2.3 面向关键件工况模拟载荷计算的轿车整车仿真建模平台构建方法
        2.3.1 轿车承力关键件及整车仿真建模的柔性共享平台构建原则
        2.3.2 参数化轮胎模型构建
        2.3.3 仿真共享参数库构建
        2.3.4 强化路面仿真建模
    2.4 显式与隐式联合仿真方法
        2.4.1 整车动态仿真的总体思路
        2.4.2 子模型隐式仿真方法
        2.4.3 隐式与显式联合仿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载荷循环迭代的悬架关键件轻量化优化及可靠性分析方法
    3.1 基于载荷循环迭代的悬架关键件轻量化设计流程
        3.1.1 悬架仿真模型建立
        3.1.2 载荷工况分析
        3.1.3 关键件受力分析
        3.1.4 基于载荷循环迭代的轻量化设计流程
    3.2 悬架锻压件结构轻量化参数化优化方法
        3.2.1 悬架锻压件结构轻量化参数化模型
        3.2.2 悬架锻压件轻量化流程与寻优策略
    3.3 悬架关键件的轻量化结构优化
        3.3.1 摆臂轻量化参数优化
        3.3.2 转向节轻量化参数优化
    3.4 基于载荷一致性及载荷循环迭代的悬架关键件可靠性分析
        3.4.1 可靠性分析目标设定与计算方法
        3.4.2 基于载荷一致性及载荷循环迭代的摆臂可靠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驱传动系统中复合结构轻量化设计与基于制造误差的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
    4.1 电驱传动系统关键件的载荷特征及可靠性设计要点
        4.1.1 电驱传动系统的构成及载荷类型与可靠度分配
        4.1.2 电驱传动系统关键件的载荷特征及可靠性设计难点
        4.1.3 密封件的载荷特征及可靠性设计难点
    4.2 基于装配误差的电机主轴的轻量化设计与可靠性分析方法
        4.2.1 电机主轴的结构特征及建模仿真
        4.2.2 电机主轴的轻量化设计及疲劳失效分析
        4.2.3 电机主轴装配误差对疲劳寿命影响分析
    4.3 基于多参数变化的减速箱轻量化设计与可靠性分析方法
        4.3.1 电驱传动减速箱的有限元模型及轻量化设计要点
        4.3.2 减速箱轴的可靠性分析
        4.3.3 电驱传动减速箱的机械可靠性分析
    4.4 基于内压增强的传动半轴的轻量化设计与失效分析
        4.4.1 传动半轴的结构与载荷特征分析
        4.4.2 基于复合结构的传动半轴轻量化设计
        4.4.3 传动半轴的疲劳寿命分析
    4.5 基于刚度匹配性和几何型面匹配性的减速箱的密封系统可靠性分析
        4.5.1 减速箱密封系统的基本构成及几何与力学特征
        4.5.2 基于刚度和公差影响的金属密封面的可靠性分析
        4.5.3 基于刚度和公差影响的油封密封件可靠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典型高强度钢车身骨架复合梁的结构轻量化设计及可靠性分析方法
    5.1 车身的一般结构形式
    5.2 高强度钢车身结构特点分析
        5.2.1 高强钢车身的强度与刚度的矛盾
        5.2.2 高强度钢车身成型工艺与结构设计要求
        5.2.3 高强钢零部件的连接
    5.3 基于波纹板加强结构的车身骨架复合梁轻量化设计
        5.3.1 典型高强度钢车身骨架梁的结构形式与受力变形模式
        5.3.2 波纹板加强结构设计及主要特征参数与仿真建模
        5.3.3 基于波纹板加强结构的车身骨架复合梁的性能分析
    5.4 典型车身骨架梁的可靠性分析
        5.4.1 盒形骨架梁在极限载荷下的变形模式与失效研究
        5.4.2 骨架梁的焊接失效模式研究
        5.4.3 基于设计公差的骨架梁结构失稳模式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轻量化样车在强化路面可靠性试验的CAE建模仿真与道路试验验证
    6.1 整车强化路面可靠性试验基本要求及CAE仿真的主要难点
    6.2 基于柔性共享平台的轻量化样车整车动态仿真建模
        6.2.1 车身系统与动力传动系统建模
        6.2.2 底盘系统建模
        6.2.3 联合仿真结果及分析
    6.3 悬架K&C特性试验
    6.4 强化路面可靠性试验
    6.5 强化路面可靠性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6.6 可靠性试验结果分析及仿真结果对比
        6.6.1 静态测试-K&C特性参数试验与仿真的比较
        6.6.2 静态测试-摆臂应变试验与仿真的比较
        6.6.3 动态工况-车身系统关键参数试验与仿真的比较
        6.6.4 动态工况-摆臂应变试验与仿真的比较
    6.7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2)某轻型客车变刚度悬架系统的优化、调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国内外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1.2.1 变刚度悬架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1.2.2 悬架匹配理论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1.2.3 悬架 K&C 分析及其虚拟调校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1.2.4 底盘调校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1.2.5 悬架疲劳分析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某轻型客车悬架系统构成及匹配分析
    2.1 某轻型客车悬架系统构成
        2.1.1 前悬架组成简介
        2.1.2 后悬架组成简介
    2.2 前后悬架系统的刚度匹配
    2.3 前后悬架系统的阻尼匹配
    2.4 前后悬架系统的侧倾角刚度匹配
    2.5 前后悬架系统的衬套刚度匹配
    2.6 前后悬架系统的缓冲块刚度匹配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后悬架变刚度板簧复合刚度和接触载荷的理论分析
    3.1 引言
    3.2 两级变刚度抛物线板簧模型及其简化
        3.2.1 板簧总成模型
        3.2.2 模型的简化
    3.3 两级变刚度抛物线板簧复合刚度的理论推导及分析
        3.3.1 当前存在的难点
        3.3.2 单片簧的挠度理论推导
        3.3.3 两片簧的复合刚度理论推导
        3.3.4 三片及多片抛物线簧的复合刚度理论推导
        3.3.5 前后不等臂的变刚度板簧刚度计算
        3.3.6 该类板簧刚度计算的注意要点分析
        3.3.7 该类板簧复合刚度一种数值计算方法
        3.3.8 试验及仿真验证
    3.4 两级变刚度抛物线板簧接触载荷的理论计算及分析
        3.4.1 定义
        3.4.2 理论分析
        3.4.3 试验验证实例
        3.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前后悬架 K&C 特性分析及虚拟调校
    4.1 前言
    4.2 前悬架的 K&C 特性
        4.2.1 前悬架多体模型的建立
        4.2.2 前悬架模型的验证
        4.2.3 前悬架的 K&C 特性分析
    4.3 后悬架的 K&C 特性
        4.3.1 后悬架的多体模型建立
        4.3.2 后悬架的多体模型验证
        4.3.3 后悬架的 K&C 特性分析
    4.4 变刚度板簧悬架 K&C 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4.4.1 主簧刚度的影响分析
        4.4.2 副簧刚度的影响分析
        4.4.3 接触载荷的影响分析
        4.4.4 前后臂长度差的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整车动力学建模及仿真优化
    5.1 引言
    5.2 轮胎性能参数获取
        5.2.1 轮胎的力学模型介绍
        5.2.2 轮胎力学性能测试
        5.2.3 模型参数辨识结果
    5.3 整车质量惯性参数获取
    5.4 整车系统动力学建模
        5.4.1 前悬架模型
        5.4.2 后悬架模型
        5.4.3 轮胎模型
        5.4.4 车身模型
        5.4.5 整车模型
    5.5 整车系统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5.5.1 平顺性验证
        5.5.2 操纵稳定性验证
    5.6 仿真优化
        5.6.1 优化算法介绍
        5.6.2 仿真优化
        5.6.3 优化结果对比分析
    5.7 小结
第6章 整车试验验证与底盘调校
    6.1 前言
    6.2 整车操纵稳定性试验
        6.2.1 试验概述
        6.2.2 试验车辆及场地
        6.2.3 试验仪器及传感器布置
        6.2.4 试验方法
        6.2.5 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6.3 整车平顺性试验
        6.3.1 试验概述
        6.3.2 试验仪器及传感器布置
        6.3.3 数据处理及分析
    6.4 整车底盘性能调校
        6.4.1 底盘调校概述
        6.4.2 底盘调校流程及分析
        6.4.3 主观评价项目及实施方法
        6.4.4 主观评价项目计分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悬架可靠性道路试验及仿真分析
    7.1 前言
    7.2 悬架关键件的疲劳分析理论
        7.2.1 疲劳概述
        7.2.2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7.2.3 疲劳寿命计算方法
    7.3 虚拟试验路面的建立
        7.3.1 可靠性试验路面
        7.3.2 虚拟路面的建立
        7.3.3 虚拟路面的路谱试验验证
        7.3.4 悬架载荷谱的虚拟获取
    7.4 悬架疲劳仿真及分析
        7.4.1 板簧有限元模型及试验验证
        7.4.2 疲劳仿真分析
    7.5 实车悬架可靠性道路试验及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内容及成果
    8.2 论文的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3)重型商用车推力杆结构优化与耐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推力杆的研究意义和背景
    1.2 推力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推力杆常用的研究方法
        1.3.1 物理建模理论推导
        1.3.2 虚拟样机探究方法
        1.3.3 有限元分析方法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有限元分析理论
    2.1 有限元理论
    2.2 橡胶的有限元分析
        2.2.1 橡胶材料简述
        2.2.2 橡胶的本构关系
        2.2.3 获取橡胶材料参数
    2.3 常用有限元分析软件
        2.3.1 Hypermesh 软件简介
        2.3.2 Abaqus 软件简介
    2.4 推力杆整车受力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推力杆的有限元建模与分析
    3.1 推力杆的结构模型
    3.2 推力杆的失效形式
    3.3 建立推力杆有限元模型
        3.3.1 推力杆总成网格的划分
        3.3.2 各种材料参数的确定
        3.3.3 推力杆总成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4 原结构推力杆总成有限元仿真
        3.4.1 推力杆总成的计算分析
        3.4.2 推力杆橡胶和芯轴的计算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构优化方案的分析计算
    4.1 优化方案的提出
    4.2 加厚方案的分析
    4.3 橡胶材料填充塑料结构的分析
    4.4 在塑料结构上开槽的分析
    4.5 各方案对比
        4.5.1 各备选方案静刚度对比
        4.5.2 三种备选方案的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推力杆耐久性计算分析
    5.1 推力杆中橡胶疲劳寿命推算
        5.1.1 光滑橡胶哑铃的疲劳寿命
        5.1.2 橡胶疲劳寿命与破坏参数
    5.2 钢材的疲劳寿命预测
        5.2.1 基于原结构芯轴的疲劳寿命预测
        5.2.2 开槽结构芯轴的疲劳寿命预测
    5.3 塑料的疲劳寿命预测
        5.3.1 基于原结构塑料的疲劳寿命预测
        5.3.2 开槽结构塑料的疲劳寿命预测
    5.4 其他零件的寿命预测
        5.4.1 两杆结构的疲劳寿命预测
        5.4.2 外套结构的疲劳寿命预测
    5.5 推力杆总成装配工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本文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6.2 本文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商用车推力杆性能优化与疲劳寿命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商用车推力杆研究意义
    1.2 推力杆发展概况
        1.2.1 推力杆发展与应用
        1.2.2 推力杆分类及特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推力杆静动态特性研究现状
        1.3.2 推力杆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1.3.3 推力杆球铰橡胶疲劳寿命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推力杆静动态特性分析
    2.1 推力杆载荷分析
        2.1.1 多体动力学建模
        2.1.2 推力杆载荷仿真
        2.1.3 推力杆载荷理论计算
        2.1.4 理论计算结果分析
        2.1.5 推力杆道路载荷测试
        2.1.6 推力杆载荷理论推导仿真与试验结果分析
    2.2 推力杆运动特性分析
        2.2.1 路面激励的模拟
        2.2.2 各工况运动仿真及结果分析
        2.2.3 推力杆球铰运动分析
    2.3 推力杆有限元建模
        2.3.1 推力杆结构与工作特性
        2.3.2 橡胶材料本构模型
        2.3.3 推力杆有限元建模
    2.4 推力杆承载特性分析
        2.4.1 球铰过盈装配过程模拟
        2.4.2 强度分析
        2.4.3 静刚度分析
        2.4.4 刚度与强度试验验证
    2.5 推力杆模态分析
        2.5.1 模态试验
        2.5.2 模态仿真与试验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推力杆疲劳寿命预测
    3.1 推力杆失效形式分析
    3.2 推力杆疲劳破坏机理分析
        3.2.1 裂尖内聚应力
        3.2.2 橡胶应力软化及永久变形
    3.3 橡胶疲劳累积损伤
        3.3.1 线性疲劳累积损伤准则
        3.3.2 刚度衰减与疲劳损伤
    3.4 基于连续损伤力学的疲劳寿命预测
        3.4.1 连续损伤力学分析流程
        3.4.2 裂纹萌生疲劳损伤分析
    3.5 疲劳寿命预测模型
        3.5.1 等效应力寿命模型
        3.5.2 最大对数主应变模型
    3.6 推力杆有限元分析
    3.7 推力杆疲劳寿命预测及验证
        3.7.1 疲劳寿命预测
        3.7.2 疲劳寿命验证
        3.7.3 疲劳寿命预测与试验结果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推力杆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4.1 球铰橡胶预压缩分析
    4.2 球铰结构对强度的影响分析
        4.2.1 球铰全橡胶结构
        4.2.2 球铰橡胶与塑料结构形状
        4.2.3 球铰其它结构参数
    4.3 球铰结构对刚度的影响分析
        4.3.1 球铰外围零件直径
        4.3.2 球铰塑料层宽度
        4.3.3 球铰结构与刚度之间的关系
    4.4 球铰主要结构对推力杆刚度回归分析
        4.4.1 橡胶预压量与纵向刚度回归分析
        4.4.2 橡胶塑料与纵向刚度回归分析
        4.4.3 橡胶塑料与轴向刚度回归分析
    4.5 球铰结构对推力杆性能灵敏度分析
    4.6 稳定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推力杆性能优化设计研究
    5.1 推力杆的材料与工艺改进
        5.1.1 芯轴材料与工艺改进设计
        5.1.2 球铰塑料层改进设计
        5.1.3 球铰端盖改进设计
        5.1.4 大端外套改进设计
    5.2 推力杆设计理论
        5.2.1 推力杆设计方法
        5.2.2 推力杆优化设计流程
    5.3 推力杆性能优化设计
        5.3.1 设计变量及约束条件
        5.3.2 目标函数
        5.3.3 优化结果及分析
    5.4 推力杆台架试验验证
        5.4.1 样件试制
        5.4.2 台架试验
        5.4.3 台架试验结果及分析
    5.5 整车试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5)《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项目实习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翻译项目介绍
    第一节 任务详情
        一、原文内容
        二、原文文本特点
    第二节 目标受众
    第三节 委托方要求
第二章 翻译审校前期准备
    第一节 统筹审校任务
    第二节 确立审校目标与准则,明确审校质量标准
    第三节 剖析原译文,监控与评估译文质量
    第四节 选择审校理论、资源和技术支持
    第五节 制定审校计划
第三章 翻译审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 词语
        一、专业术语
        二、专有名词
        三、近义词
    第二节 句子
        一、长难句
        二、插入语
    第三节 篇章
        一、前后一致性
        二、语言风格
第四章 翻译审校实习总结
    第一节 已解决的问题及总结
    第二节 未解决的问题及反思
    第三节 对未来翻译及审校工作的启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一 Moderne Milit?rhubschrauber审校原文
附录二 《现代军用直升机》审校前后译文
附录三 Moderne Milit?rhubschrauber翻译原文
附录四 《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译文
附录五 (部分)专有名词列表
致谢

(6)基于底盘平台化的新能源微车悬架布置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市场主流新能源微车悬架类型
    1.3 横置板簧悬架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1.4 本课题的来源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底盘平台化的悬架布置设计
    2.1 底盘悬架平台化方法
    2.2 整车技术条件确定
    2.3 轮胎参数确认
    2.4 最小离地间隙目标确认
    2.5 前悬区域平台化布置方案
    2.6 后悬区域平台化布置方案
    2.7 悬架簧下质量测算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底盘平台化的悬架性能参数设定
    3.1 偏频目标匹配确定
    3.2 前后悬架侧倾匹配分析
    3.3 悬架行程确定
    3.4 最小转弯直径和车轮转角参数确定
    3.5 主要弹性元件和辅助元件设计
        3.5.1 前螺旋弹簧校核
        3.5.2 后板簧设计
        3.5.3 减振器的选型设计
        3.5.4 导向杆件衬套设计
    3.6 运动干涉检查
        3.6.1 前悬驱动轴运动间隙校核
        3.6.2 初版后悬运动间隙校核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能源微车悬架K&C分析与优化
    4.1 悬架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
        4.1.1 多体动力学分析
        4.1.2 动力学模型分析
    4.2 后悬板簧ADAMS模型建立
    4.3 悬架K&C分析
        4.3.1 前悬架K&C分析
        4.3.2 后悬架K&C分析
    4.4 悬架系统的优化
        4.4.1 优化算法介绍
        4.4.2 优化方案设计
        4.4.3 优化结果分析
    4.5 悬架系统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
        4.5.1 整车仿真模型的建立
        4.5.2 国标整车操稳仿真
    4.6 底盘设计性能目标整理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悬架结构分析与优化
    5.1 静载荷提取方法介绍
        5.1.1 静载REQUEST建立
        5.1.2 静载荷输出
    5.2 动载荷提取
        5.2.1 六分力提取
        5.2.2 轮胎力模板
        5.2.3 动载REQUEST建立
        5.2.4 动载荷输出
    5.3 悬架零部件强度分析
        5.3.1 前麦弗逊悬架零部件强度分析
        5.3.2 后独立悬架零部件强度分析
    5.4 悬架零部件刚度分析
        5.4.1 前悬下控制臂刚度分析
        5.4.2 后悬纵臂刚度分析
        5.4.3 后悬横臂刚度分析
        5.4.4 刚度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拉伸试验机用大变形量引伸计研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引伸计存在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大变形量引伸计机械结构优化研究
    2.1 拉伸试验机选型设计与主机结构
    2.2 试样夹持器结构设计
    2.3 传动系统结构设计
    2.4 配重装置结构设计
    2.5 固定装置结构设计
    2.6 大变形量引伸计整机优化设计
    2.7 本章总结
3 大变形量引伸计有限元分析和运动仿真
    3.1 关键零部件有限元分析
    3.2 大变形量引伸计装配体有限元分析
    3.3 大变形量引伸计模拟动画制作
    3.4 本章总结
4 大变形量引伸计信号采集系统优化研究
    4.1 变形量信号采集系统的种类
    4.2 磁栅位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4.3 磁栅尺信号采集系统的选型设计
    4.4 机械结构与信号采集系统配套优化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单片机的磁栅信号接口装置设计
    5.1 磁栅信号接口装置设计原理
    5.2 波形信号整形处理
    5.3 信号倍频与鉴向处理
    5.4 单片机的数模转换处理
    5.5 系统仿真与接口装置调试
    5.6 本章小结
6 大变形量引伸计的实验测试分析
    6.1 大变形量引伸计调试校准
    6.2 硫化橡胶试样拉伸实验
    6.3 硬质塑料试样拉伸实验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汽车空气悬架系统的参数化建模、分析及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空气悬架的发展历史及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空气悬架特性及关键技术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空气悬架的结构及运动学
    2.1 引言
    2.2 空气悬架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3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基本理论
    2.4 基于多体动力学的客车空气悬架系统的运动学分析
    2.5 空气悬架的运动学仿真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空气悬架系统的关键部件的分析研究
    3.1 引言
    3.2 空气弹簧的结构及有限元模拟
    3.3 空气弹簧安装支架的设计计算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空气悬架系统的参数化建模及优化设计研究
    4.1 引言
    4.2 空气悬架—转向传动机构设计及参数建模
    4.3 空气悬架—转向机构的运动学仿真分析
    4.4 基于运动学仿真的空气悬架导向机构的优化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气悬架系统相似设计的初步研究
    5.1 引言
    5.2 相似系统设计理论基础
    5.3 空气悬架系统相似设计实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空气悬架的振动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车辆行驶平顺性评价及分析的理论依据
    6.3 整车虚拟样机的建立
    6.4 平顺性仿真及实车道路试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今后的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建筑工业化视野下的建筑构成秩序的产品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的建筑业和制造业
        1.1.2 将制造业融合进建筑业的策略探索-产品化
        1.1.3 特殊的视角-建筑构成和秩序的观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1.2.1 建筑工业化
        1.2.2 向制造业学习-精益建造
        1.2.3 将制造业融合进建筑业的策略探索-产品化
        1.2.4 建筑构成和建筑秩序的观念
    1.3 释题:“建筑的构成秩序”和“产品化”
        1.3.1 问题整理
        1.3.2 视角引入-建筑构成秩序的观念
        1.3.3 策略引入-产品模式和产品策略
        1.3.4 引入的动因和意义
        1.3.5 引入后的预期创新点
    1.4 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界定
    1.5 研究目标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意义
    1.8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建筑工业化视野下的建筑构成理论
    2.1 目前的建筑构成理论
        2.1.1 理论起源
        2.1.2 理论发展
        2.1.3 理论释义
        2.1.4 理论内容
        2.1.5 理论应用和意义
        2.1.6 建筑构成的本质
    2.2 目前的建筑构成秩序
        2.2.1 建筑秩序的释义
        2.2.2 建筑师的秩序观
        2.2.3 建筑构成语境下的秩序
        2.2.4 建筑构成秩序的内在涵义
    2.3 建筑构成秩序的自我更新
    2.4 建筑构成秩序与建筑设计
        2.4.1 建筑设计的本质
        2.4.2 建筑构成秩序的本质
        2.4.3 在建筑设计中的地位
    2.5 建筑工业化视野下的拓展
        2.5.1 新型建筑工业化视野与目前的建筑构成理论
        2.5.2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理论的命名与释义
        2.5.3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原理建立的可行性
    2.6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原理的推导
        2.6.1 建筑的工业化特征
        2.6.2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的理论推导
        2.6.3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原理的建立
    2.7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原理的意义
        2.7.1 拓展建筑构成和建筑构造的学科内容
        2.7.2 指导、建立新型的建筑工业化设计理论
        2.7.3 检验、解释,进而指导今后的建筑工业化活动
    2.8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秩序与建筑设计
    2.9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原理在本文中的应用
第三章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工业化构成秩序
    3.1 建筑工业化的魅力
        3.1.1 聚焦预制装配式技术
        3.1.2 预制装配式建筑之殇-偏见之源
        3.1.3 预制装配式建筑魅力-悉尼歌剧院
        3.1.4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秩序的本质
        3.1.5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秩序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3.2 建筑物质系统的构成原理
        3.2.1 构件的基本概念
        3.2.2 构件的分类
        3.2.3 构件的材料
        3.2.4 物质系统的构成原理总结
    3.3 建筑技术系统的构成原理
        3.3.1 构件的设计
        3.3.2 构件的制造
        3.3.3 构件的装配
        3.3.4 构件的连接
        3.3.5 技术系统的构成原理总结
    3.4 建筑秩序系统的构成原理
        3.4.1 建造总流程
        3.4.2 建造子流程
        3.4.3 秩序系统的构成原理总结
    3.5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工业化构成秩序小结
第四章 典型工业产品的工业化构成秩序
    4.1 工业产品的“建筑化”之路
        4.1.1 工业产品和建筑的历史渊源
        4.1.2 工业产品和建筑的当代思辨
        4.1.3 产品的工业化构成秩序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4.1.4 产品的工业化构成原理的借鉴和建立
    4.2 产品物质系统构成原理
        4.2.1 部件的基本概念
        4.2.2 部件的分类
        4.2.3 部件的材料
        4.2.4 物质系统构成原理总结
    4.3 产品技术系统构成原理
        4.3.1 部件的设计
        4.3.2 部件的制造
        4.3.3 部件的装配
        4.3.4 部件的连接
        4.3.5 技术系统构成原理总结
    4.4 产品秩序系统构成原理
        4.4.1 创建总流程
        4.4.2 创建子流程
        4.4.3 秩序系统构成原理总结
    4.5 典型工业产品的工业化构成秩序小结
第五章 建筑的工业化构成秩序的产品化研究
    5.1 建筑的“产品化”之路
        5.1.1 建筑的“产品概念”趋势
        5.1.2 工业产品和建筑的类比
        5.1.3 工业产品和建筑的融合
    5.2 建筑产品化策略的推导
        5.2.1 策略的切入点
        5.2.2 建筑作品观念
        5.2.3 建筑产品化策略的建立
    5.3 建筑产品化应用模式的建立
        5.3.1 产品化策略应用与设计方法
        5.3.2 建筑设计方法的拓展与建立
        5.3.3 基于房屋构件库的理想流程
第六章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产品化策略应用
    6.1 背景介绍
        6.1.1 东南大学预制装配式建筑工程实践
        6.1.2 澳大利亚预制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
        6.1.3 建筑产品化策略应用分析方法
    6.2 物质构成秩序的产品化
        6.2.1 构件的“一体成型”
        6.2.2 建筑的“独立系统”
        6.2.3 “系统性”与“标准性”
    6.3 技术构成秩序的产品化
        6.3.1 设计原则和战略
        6.3.2 系列化设计目标
        6.3.3 商品化客户体验
        6.3.4 精益思想与并行工程
        6.3.5 生产线流水作业
    6.4 秩序构成秩序的产品化
        6.4.1 系列化技术积累
        6.4.2 批量定制化生产
        6.4.3 程式化装配工序
        6.4.4 衍生的使用功能
    6.5 建筑产品化策略的应用模式启示
        6.5.1 已经实现的应用
        6.5.2 未来应用的展望
        6.5.3 建筑产品化策略应用框架模型
        6.5.4 是建筑还是汽车?
总结
    结论
    创新点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建筑的工业化构成原理”框架
    2.“产品的工业化构成原理”框架
    3.预制装配式建筑和汽车的类比
    4.“半定量”类比的相关数据汇总
    5.建筑的“产品化”技术策略要点
    6.“产品化”技术策略的应用实例
    7.澳大利亚预制装配式建筑案例研究项目材料
        (1)项目概况说明
        (2)项目申请材料
        (3)项目批准材料
        (4)企业告知材料
        (5)同意参与材料
作者简介
致谢

四、橡胶及塑料零件在转向架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工况模拟载荷的轿车关键件轻量化设计及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D]. 胡红舟. 湖南大学, 2019(07)
  • [2]某轻型客车变刚度悬架系统的优化、调校与试验研究[D]. 王长新. 吉林大学, 2015(08)
  • [3]重型商用车推力杆结构优化与耐久性研究[D]. 王倩. 吉林大学, 2013(08)
  • [4]商用车推力杆性能优化与疲劳寿命预测研究[D]. 冯国雨. 吉林大学, 2016(03)
  • [5]《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项目实习报告[D]. 陈雅贤. 青岛大学, 2020(02)
  • [6]基于底盘平台化的新能源微车悬架布置设计与优化[D]. 伍时灼. 湖南大学, 2019(07)
  • [7]拉伸试验机用大变形量引伸计研究设计[D]. 王玉鹏.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8]汽车空气悬架系统的参数化建模、分析及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D]. 钱德猛. 合肥工业大学, 2005(04)
  • [9]高速铁路及汽车用关键材料[A]. 曹占义,朱旻昊,姜启川. 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2005), 2005
  • [10]建筑工业化视野下的建筑构成秩序的产品化研究[D]. 罗佳宁. 东南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橡塑件在转向架上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