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以路线斗争为纲,搞好炼油装置定型化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第一石油化工建设公司设计研究所[1](1974)在《坚持以路线斗争为纲,搞好炼油装置定型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燃化部在73年10月召开了炼油化工基建会议,在这次会议的勘察设计专业会议上,对设计"三化"(即定型化、标准化、系列化)问题进行了重点的研究和讨论.本文是第一石油化工建设公司设计研究所在这次专业会议上的发言.
广州市人民政府[2](2016)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广州市人民政府文件穗府[2016]6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已经广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16年3月16日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目录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第一节过去五年发展成就第二节认识新常态新特征第三节把握新机遇新挑战第四节精准发力重点突破
陈冬[3](2004)在《可持续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 ——新型工业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文中指出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我国工业化道路探索的重大理论创新。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有关工业化、现代化的论述为指导,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研究方法,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相关思想、理论和经验,在全面透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和我们面临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对我国工业化的道路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系统阐释了新型工业化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评价体系,并把结构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作为新型工业化的分析框架和核心内容,对新型工业化的战略目标、发展路径及其政策选择进行了探讨。本文对新型工业化的概念进行了新的界定,指出了新型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化背景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相辅相成,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由半农业半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或者工业一信息社会转化的历史过程。本文认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统一、可持续发展与跨越式发展的统一、质转化与质优化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是新型工业化的本质规定性,提出了新型工业化是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资源集成的工业化、是产业协同的工业化、是城乡互动的工业化、是区域协调的工业化、是全面发展的工业化。在新型工业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还运用研究成果,以福建省为例,对福建的新型工业化进行了实证分析。 本文认为新型工业化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我国工业化发展模式和路径的重大转换,是可持续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道路。
王志民[4](2003)在《论“走出去”战略与制度创新》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马克思的“世界市场”和“全球生产”理论,列宁、毛泽东的积极开展对外经济联系理论和邓小平、江泽民的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开放水平思想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经营中的一些主要理论,紧密结合当前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对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投资与国际化经营发展迅速,也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仍处于国际化经营的初级阶段,且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把“走出去”放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和开放改革互动不断加强的总体趋势中加以考察,通过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化经营的比较和对中国企业最先与最大的“走出去”群体——香港中资企业的实证分析,深刻地阐明了实施“走出去”这一国家发展战略的可能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揭示了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及其症结所在,强调了必须以制度创新为突破点,抓住当前契机,全面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和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重大变革,完善各种支持、服务措施,才能保障“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使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取得更大的发展。
金壮龙[5](2003)在《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围绕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的有关理论问题,从经济学角度阐述了航天产业的基本内涵,发展历程,技术特性和经济特性。探讨了目前国际上有关竞争力理论问题来源和基本内涵,着重研究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系统阐述了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其分析框架。重点研究了迈克尔·波特教授的国家钻石体系理论。提出了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其分析框架,围绕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要素条件,系统地进行了国内外分析比较,探讨了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优势和劣势。最后分别从产业层面和国家层面,提出了提高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全文共四章,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分四部分内容进行研究。第一章,航天产业的特性。阐述了航天技术是探索、开发、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它包括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大领域。航天产业就是由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大领域共同发展的高科技产业。航天产业经历了五十年的发展历程。航天产业技术特性主要有:技术规模大、复杂程度高;高质量,高可靠性;系统性强、协作面广;研制周期长。航天技术经济特性主要有:用途的多重性,即具有军用、民用和商用特性;高投资、高风险性;高效益。第二章,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问题研究。分别阐述了国外有关竞争力问题的研究概况和中国有关竞争力问题研究概况。探讨了产业的概念、国际竞争力含义及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内涵。研究了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理论。任何产业都存在着五种竞争力,这五种竞争力综合起来决定了一个产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决定着一个产业中的企业获取超出资本成本的平均投资收益率的能力。竞争优势可分为成本优势和标歧立异优势,判定竞争优势的基本工具是价值链分析方法。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基本竞争战略是:总成本领先战略,标歧立异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国家竞争优势是指一个国家使其企业和产业在一定的领域创造和保持优势的能力。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从产业的角度出发,研究一个国家决定和影响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各种因素。波特教授的国家钻石体系理论表明:一个国家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该国经济环境中六个因素: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机会以及政府。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前面四项。根据产业竞争力理论,结合中国航天产业特点,确定了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要素。决定和影响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和竞争状态。中国航天产<WP=5>业竞争力要素以及基本构架建立,为进一步开展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分析比较奠定了基础。第三章,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分析。首先进行了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实力、人才资源、技术水平和地域环境)的国际间分析研究。其次,分别对国内需求条件(包括行业需求、政府规划以及国防需求)和国外需求条件(包括卫星应用、商业发射和军事需求)进行分析比较。再次,对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包括制造业、信息产业和新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对中国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和竞争状态(包括航天产业组织、航天产业行业管理、航天产品的研制生产、卫星应用与营运服务、空间科学、对外发射服务公司、发射基地和测控网、载人航天工程)进行分析,又对国外企业管理组织、管理模式和竞争状态(包括国外航天管理机构、世界主要国家航天工业能力、卫星制造业、发射场、国际发射服务、国际空间合作竞争态势)进行分析研究。第四章,提高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发展战略。制定了中国航天产业总体发展战略(包括发展宗旨、发展原则、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首先,从产业层面分别阐述了①航天技术创新与发展战略(包括运载火箭、卫星、卫星应用产业、神舟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及应用的产业化等发展战略);②航天产业集团化发展战略(包括组建航天产业集团,实施航天产业集团战略管理,加大航天型号研制管理创新工作);③航天军转民发展战略;④航天人才稳定与开发战略;⑤航天企业文化发展战略。其次,从国家层面提出了国家层面航天产业发展策略。共分七个方面:一是完善中国航天管理体制;二是加强航天行业管理;三是加快航天产业政策的制定;四是促进航天立法工作;五是加大航天投融资力度;六是发展航天相关产业;七是扩大航天领域国际合作交流;八是建设海南发射场。本文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研究创新,第一,论文通过对竞争力来源的理论探索,揭示了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以及国家竞争力之间分别对应的理论基础,以及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的内在规律。第二,论文揭示了产业竞争力理论来源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分析框架。第三,论文独创性地将国家钻石体系理论应用到航天产业,初步建立了航天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分析框架。既丰富和完善了产业竞争力理论,又为航天产业竞争力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框架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国内尚属首次。第四,论文运用航天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分析框架,对中国航天产业?
陈洋[6](2005)在《论中国高校生态可持续校园模式》文中认为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历史时期高校校园模式的分析研究,建构适应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理念要求的新校园模式。 当今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因此,优先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己成为中国的战略国策。 研究中外各个历史时期的校园模式,作者发现校园模式都必须适应当时教育理念的要求。由于受到全球一体化的经济、科技、教育理念的影响,面对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迫于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全民渴望增长知识的需求,中国高等教育理念已发生很大变化:从单纯培养专业人才转向培养跨越式创新思维、博专结合的人才,从传统封闭式教育转向社会化、国际化的开放式教育,从学、研、产相分离转向学、研、产相结合,从学科分离转向综合发展,以及从缺乏生态环保理念到注重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什么样的校园模式才能适应上述现代教育理念的需求呢?本人认为生态可持续校园模式乃是最佳选择。 据调查,作者发现,阻止校园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是:浪费能源、土地及水资源;破坏绿色环境;使用污染性能源与有害材料;劣技术处理水和垃圾;信息网络发展缓慢;现有校园的非可持续性未得到改造;尤其是相关人员缺乏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深层理念等。 为此,作者对本文提出的生态可持续校园模式的主要内容,如校园规划模式、用地立体化、用能绿色化、用物良性循环化、环境生态园林化、信息网络数字化、管理运行智能化、文化的延续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对以下重点问题进行了详尽论证,该重点问题是:用地,用能,用水及垃圾处理,绿化,信息网络数字化,智能化。
二、坚持以路线斗争为纲,搞好炼油装置定型化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坚持以路线斗争为纲,搞好炼油装置定型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3)可持续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 ——新型工业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一、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二、 本文的逻辑结构与基本思路 |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工业化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工业化思想 |
一、 马克思的工业化思想 |
二、 列宁的工业化思想 |
三、 斯大林的工业化理论 |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中的工业化理论 |
一、 霍夫曼定理 |
二、 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三、 钱纳里的发展型式理论 |
第三节 我国工业化理论的演变 |
一、 毛泽东的工业化理论 |
二、 邓小平的工业化理论 |
第四节 工业化理论的认识与思考 |
一、 两种工业化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
二、 马克思工业化思想的启示 |
第三章 工业化的国际比较 |
第一节 工业化的先行者 |
一、 早期工业化的基本特性 |
二、 英国的工业化模式 |
三、 英国工业化的传播及影响 |
第二节 工业化的赶超者 |
一、 美国模式 |
二、 日德模式 |
三、 前苏联模式 |
第三节 后起国(地区)的工业化 |
一、 后起国(地区)的现实困境与工业化路径 |
二、 拉美国家的工业化 |
三、 东亚国家(地区)的工业化 |
第四节 世界各国工业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
一、 资源禀赋、历史条件与工业化模式的多元化 |
二、 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干预与经济政策 |
三、 工业化与技术进步 |
四、 制度创新与工业化 |
五、 开放的环境与工业化进程 |
六、 工业化中结构性因素 |
七、 工业化与社会发展 |
第四章 新型工业化的背景分析 |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工业化 |
一、 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
二、 经济全球化及其特征 |
三、 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历史新机遇 |
第二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业化 |
一、 知识经济的概念及其特征 |
二、 知识经济的主要内容 |
三、 知识经济时代对工业化的影响 |
第三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工业化 |
一、 我国的基本国情 |
二、 我国工业化的基本条件 |
三、 工业化道路的战略转变 |
第五章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与指标 |
第一节 新型工业化的概念界定 |
一、 新型工业化概念的提出 |
二、 新型工业化概念的界定 |
第二节 新型工业化的基本特征 |
一、 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 |
二、 资源集成的工业化 |
三、 产业协同的工业化 |
四、 城乡互动的工业化 |
五、 区域协调的工业化 |
六、 全面发展的工业化 |
第三节 新型工业化的评价指标 |
一、 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和基本结构 |
二、 新型工业化的评价指标 |
三、 新型工业化进程监测方法 |
第六章 新型工业化的结构创新 |
第一节 结构优化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 |
一、 经济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二、 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结构创新的必要性 |
三、 经济结构创新的基本内容 |
第二节 工业内部结构创新 |
一、 机械工业现代化的地位与作用 |
二、 装备制造业成为新增长点 |
三、 中国机械工业与发达国家的结构性差距 |
四、 机械工业现代化的目标与战略选择 |
第三节 新型工业化中的“三农”问题 |
一、 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
二、 新型工业化的题中之义 |
三、 统筹解决工业化与“三农'问题 |
第四节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 |
一、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
二、 传统工业化与中国城市化 |
三、 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的融合 |
第五节 新型工业化的区域结构创新 |
一、 区域结构创新的必要性及其目标 |
二、 区域结构创新的原则 |
三、 区域结构创新的主要思路 |
第六节 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创新 |
一、 中产阶级的崛起 |
二、 中国中产阶层的兴起 |
三、 促进中产阶层成长的政策选择 |
第七章 新型工业化的技术创新 |
第一节 技术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关键 |
一、 技术创新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可能 |
二、 技术创新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可能 |
三、 技术创新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 |
四、 技术创新是新型工业化重要支撑 |
五、 技术创新应对国际竞争 |
六、 技术创新重塑企业竞争优势 |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方向 |
一、 技术创新的原则 |
二、 技术创新路径的选择 |
三、 我国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 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 |
第三节 信息化推动新型工业化 |
一、 信息化的主导力量 |
二、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
三、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任务 |
四、 推进信息化的对策 |
第四节 完善新技术成长机制 |
一、 科技资源的市场配置 |
二、 企业为主体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 |
三、 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建设 |
第八章 新型工业化的制度创新 |
第一节 制度创新与经济持续增长 |
一、 制度及制度创新的基本内涵 |
二、 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 |
三、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制度创新 |
第二节 产权制度创新 |
一、 产权制度的基本内涵 |
二、 现代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持续有序发展的基础 |
三、 我国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与创新 |
第三节 组织创新 |
一、 组织创新的基本内涵 |
二、 新型工业化的组织保障 |
三、 组织创新的要点 |
第四节 文化创新 |
一、 文化创新的基本内涵 |
二、 新型工业化的文化支持 |
三、 文化创新的要点 |
第五节 政府制度创新 |
一、 政府制度创新的基本内涵 |
二、 实现经济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的制度保障 |
三、 政府制度创新的要点 |
第九章 福建新型工业化的实证研究 |
一、 福建工业化现状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优劣势 |
二、 福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思路与着力点 |
三、 加快推进福建新型工业化的对策建议 |
结语: 科学发展观观照下的工业化道路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4)论“走出去”战略与制度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
第一章 “走出去”战略的理论渊源与借鉴 |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世界市场“和“全球的生产“理论 |
第二节 列宁有关落后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思想 |
第三节 我国对外经济关系和对外开放思想的发展脉络 |
第四节 西方经济学有关理论借鉴 |
第二章 “引进来”与“走出去”:开放型市场经济体系的双向战略抉择 |
第一节 “引进来”:国内市场国际化 |
第二节 “走出去”:国际市场国内化 |
第三节 “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互动 |
第四节 “走出去”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必然选择 |
第三章 “走出去”和跨国企业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第一节 主要国家和地区“走出去”比较研究 |
第二节 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特点 |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特点 |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比较及借鉴 |
第四章 WTO规则下实施“走出去”战略与政府管理体制创新 |
第一节 加入WTO对“走出去”战略和制度创新的重大影响 |
第二节 加入WTO对政府“走出去”管理体制的改革要求 |
第三节 加入WTO条件下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
第四节 实施“走出去”战略与健全符合WTO规则的技术措施体系 |
第五章 WTO规则下实施“走出去”战略与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创新 |
第一节 加入WTO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动力和新机遇 |
第二节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成效和差距 |
第三节 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的现代企业制度 |
第四节 加入WTO条件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略 |
第六章 “走出去”的特殊企业群体 香港中资企业的发展与借鉴作用 |
第一节 特定背景下“走出去”的特殊企业群体 |
第二节 香港中资企业对“走出去”企业管理体制上的借鉴作用 |
第三节 实施“走出去”战略与香港中资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
第四节 中国企业的境外上市及案例分析 |
第七章 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风险与防范 |
第一节 境外直接投资的政治风险与防范 |
第二节 境外投资企业的制度风险与规避 |
第三节 境外投资企业的外汇风险与管理 |
第四节 企业跨国发展中技术风险与控制 |
后记 |
主要参考文献和资料 |
(5)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航天产业的特性 |
第一节 航天产业的内涵 |
第二节 航天产业发展历程 |
第三节 航天产业的技术特性 |
第四节 航天产业的经济特性 |
第二章 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研究 |
第一节 国外有关竞争力问题研究概况 |
第二节 中国有关竞争力问题研究概况 |
第三节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学涵义 |
第四节 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 |
第五节 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理论 |
第六节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第七节 竞争力理论与研究对象 |
第八节 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要素 |
第三章 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分析 |
第一节 航天产业竞争力生产要素分析 |
第二节 航天产业竞争力需求条件分析 |
第三节 航天产业竞争力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分析 |
第四节 航天产业竞争力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和竞争状态分析 |
第五节 中国航天产业竞争优势与劣势概括 |
第四章 提高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发展战略 |
第一节 中国航天产业总体发展战略 |
第二节 航天技术创新与发展战略 |
第三节 航天产业集团化发展战略 |
第四节 航天军转民发展战略 |
第五节 航天人才稳定与开发战略 |
第六节 航天企业文化发展战略 |
第七节 国家层面航天产业发展策略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6)论中国高校生态可持续校园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水平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6 研究成果 |
上篇 高校校园模式发展简史 |
2.国外高校校园模式简史 |
2.1 欧美古代校园模式 |
2.2 欧美近代校园模式 |
2.2.1 “三位一体”教学理念 |
2.2.2 “三位一体”校园模式 |
2.2.3 发扬光大“三位一体”校园模式 |
2.3 国外古代校园模式的特征 |
2.3.1 “产、学、研”校园模式进一步深化 |
2.3.2 由封闭、分散式向开敞、集中式发展 |
2.3.3 动态设计观念代替静态设计观念 |
2.3.4 校园建筑向高密度、多高层发展 |
2.3.5 校园多元并举、各具特色 |
2.3.6 校园向保护环境、可持续方向发展 |
2.4 本章小结 |
3.中国高校校园模式简史 |
3.1 中国古代校园模式 |
3.1.1 奴隶制社会大学校园模式 |
3.1.2 封建制社会大学校园模式 |
3.2 中国近现代校园模式 |
3.2.1 解放前校园模式 |
3.2.2 解放初校园模式 |
3.3 改革开放后校园模式的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4.当代高校校园模式——生态可持续校园模式 |
4.1 校园模式必须适应当代教育理念的需求 |
4.1.1 当代高等教育理念 |
4.1.2 当代教育理念对校园的要求 |
4.2 生态可持续校园模式的典型特征 |
4.2.1 规划结构特征 |
4.2.2 生态可持续性特征 |
4.2.3 文脉特征 |
4.3 本章小结 |
下篇 中国高校生态可持续校园的重点问题 |
5.高校校园的用地 |
5.1 国内外土地资源现状 |
5.2 中国高校校园用地现状 |
5.3 影响校园开发地下空间的主要因素 |
5.3.1 理念误区1 |
5.3.2 理念误区2 |
5.3.3 理念误区3 |
5.4 开发校园浅层地下空间的对策 |
5.4.1 端正理念 |
5.4.2 规划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6.高校校园的用能 |
6.1 国内外用能现状 |
6.1.1 国外能源现状 |
6.1.2 中国能源现状 |
6.2 中国高校校园用能现状 |
6.3 影响实施“开源节流”的主要因素 |
6.3.1 理念误区1 |
6.3.2 理念误区2 |
6.3.3 理念误区3 |
6.3.4 理念误区4 |
6.3.5 理念误区5 |
6.4 校园的用能对策 |
6.5 本章小结 |
7.高校校园的水和垃圾 |
7.1 水 |
7.1.1 淡水资源危机 |
7.1.2 高校用水现状 |
7.2 垃圾 |
7.2.1 高校校园垃圾现状 |
7.2.2 垃圾再生利用 |
7.3 影响水和垃圾良性处理的主要因素 |
7.3.1 理念误区1 |
7.3.2 理念误区2 |
7.3.3 理念误区3 |
7.4 水和垃圾处理对策 |
7.4.1 端正理念 |
7.4.2 制定相应政策法规 |
7.4.3 规划设计 |
7.5 本章小结 |
8.高校校园的绿化 |
8.1 绿化的作用 |
8.2 高校校园的绿化现状 |
8.2.1 侵占绿地 |
8.2.2 新老两区绿化率悬殊 |
8.2.3 片面追求地面景观 |
8.2.4 校园绿化闪光点 |
8.3 影响校园绿化的主要因素 |
8.3.1 理念误区1 |
8.3.2 理念误区2 |
8.3.3 理念误区3 |
8.3.4 理念误区4 |
8.4 改善校园绿化的对策 |
8.4.1 树立生态理念 |
8.4.2 生态环境育人 |
8.4.3 环境园林化规划设计 |
8.5 本章小结 |
9.高校校园信息网络数字化 |
9.1 国内外高校校园信息化发展现状 |
9.1.1 国内外信息化发展现状 |
9.1.2 国内外校园信息化发展现状 |
9.2 高校校园信息网络数字化的主要内容 |
9.2.1 校园信息网络数字化的迫切性 |
9.2.2 校园信息网络数字化主要内容 |
9.3 影响校园信息网络数字化的主要因素 |
9.3.1 理念误区1 |
9.3.2 理念误区2 |
9.3.3 理念误区3 |
9.4 校园信息网络数字化的对策 |
9.4.1 端正理念 |
9.4.2 规划原则及主要注意点 |
9.5 本章小结 |
10.高校校园的智能化 |
10.1 国内外高校校园智能化发展现状 |
10.1.1 校园智能化的含义及特征 |
10.1.2 校园智能化发展前景 |
10.2 影响高校校园智能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
10.2.1校园网络化、数字化程度的高低是影响校园智能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
10.2.2 理念误区——智能化与生态化是矛盾的 |
10.3 高校校园智能化发展的对策 |
10.3.1努力加强和积极推进校园网络化及数字化的发展,为早日实现智能化创造条件。 |
10.3.2 端正理念 |
10.3.3 规划设计 |
10.4 本章小结 |
11.结论 |
11.1 生态可持续校园的必备要素 |
11.2 现实性与可能性 |
11.3 本论文创新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个人简历、本人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的相关论文 |
四、坚持以路线斗争为纲,搞好炼油装置定型化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坚持以路线斗争为纲,搞好炼油装置定型化设计[J]. 第一石油化工建设公司设计研究所. 炼油设计, 1974(01)
- [2]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的通知[J]. 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6(10)
- [3]可持续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 ——新型工业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 陈冬. 福建师范大学, 2004(04)
- [4]论“走出去”战略与制度创新[D]. 王志民. 福建师范大学, 2003(03)
- [5]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研究[D]. 金壮龙. 复旦大学, 2003(01)
- [6]论中国高校生态可持续校园模式[D]. 陈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