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黑嘴鸥在日本被发现

我国环黑嘴鸥在日本被发现

一、在日本发现我国环志的黑嘴鸥(论文文献综述)

江红星,侯韵秋,李玉祥,Masayoshi TAKEISHI,Kiyoaki OZAKI,杨玉成,郑光美[1](2010)在《辽宁双台河口黑嘴鸥的迁徙模式与种群生存率》文中提出1996-2008年6月份,对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嘴鸥使用特定编码的彩色旗标,共标记2820只。其中成鸟31只,幼鸟2789只。根据23个越冬地点2729条彩色旗标的重见记录,推测辽宁双台河口黑嘴鸥的迁徙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向东迁徙至韩国西南沿海及日本西部沿海越冬;另一条向南迁徙至我国天津以南的东部沿海,包括台湾西部沿海越冬。依据1996-2007年双台河口标记的黑嘴鸥幼鸟当年在日本西部沿海重见记录,计算12a间其相对生存率为(7.77±4.00)%(1.67%-14.89%)。其中1997、2001、2004、2006和2007年的相对生存率均低于平均水平,特别是2006年达到12年来的最低值(1.67%)。采用MARK软件中的Cormack-Jolly-Seber(CJS)模型,估计黑嘴鸥亚成体和成体的年生存率分别为0.613±0.058和0.746±0.042,重见率分别为0.897±0.04和0.799±0.053。亚成体较成体的重见率高,可能与亚成体到达越冬地相对比较集群有关。同时建议开展更多的彩色旗标观察活动,便于进一步了解同一越冬地中不同年龄段黑嘴鸥的移动规律。

张希画[2](2012)在《1998~2008年黄河三角洲黑嘴鸥繁殖种群数量及其繁殖生境动态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广利河口、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及潮河河口是黑嘴鸥三处集中繁殖地。从1998年开始,作者对三处繁殖地进行连续跟踪调查,掌握了黑嘴鸥繁殖种群数量及其繁殖生境动态变化。研究结果发现,广利河口黑嘴鸥繁殖种群数量锐减,由1998年的460只至2007年已无繁殖种群,其原因是滩涂围垦、养殖池灌水利用,繁殖地已丧失。潮河河口是2002年发现的黑嘴鸥繁殖地,2002~2005年间有繁殖种群300只以上,2006年后数量锐减并在2008年无繁殖种群,繁殖地丧失的原因是滩涂围垦。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在1998~2006年间有繁殖种群200~330只,2007年后数量镜增,其主要原因是自然保护区实施湿地工程形成黑嘴鸥新的繁殖地,但新繁殖地水位没有有效控制造成黑嘴鸥繁殖数量波动。对黑嘴鸥繁殖生境研究发现,自然生境由于围垦,黑嘴鸥繁殖地大部分丧失,人工生境虽然被黑嘴鸥繁殖利用但水位控制是影响其繁殖成功率的主要因素。在2002~2008年间,黑嘴鸥繁殖种群最高数量为839只,最低数量为413只。在环志跟踪中发现,黄河三角洲繁殖黑嘴鸥在日本九洲越冬。

田华森[3](2002)在《黑嘴鸥(Larus saundersi)繁殖生态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结合多样性保护的需要,运用繁殖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从1998年到2001年,在以辽宁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以区内世界濒危物种黑嘴鸥Larus saundersi(Swinhoe)为研究对象,针对黑嘴鸥的繁殖生态学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黑嘴鸥的巢位选择、雏鸟生长规律、食性、日活动规律、社会行为、迁徙规律和种群数量等的研究,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资料采集和室内分析,针对实际深入研究和评价了自然恢复途径下黑嘴鸥的繁殖和种群特征,以及人为管理途径下保护黑嘴鸥的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①对栖息地质量的过度依赖是黑嘴鸥分布区狭窄和种群脆弱的主要原因; ②黑嘴鸥的适宜营巢位置是以赤碱蓬、灰绿碱蓬以及死亡碱蓬为优势,盖度级1.26左右(植被盖度≤40%),植被平均高度20cm左右的环境条件; ③黑嘴鸥雏鸟体重、嘴峰、跗长、翼长、头长等的增长量与日龄呈显着的直线回归关系; ④黑嘴鸥营巢的小环境大致为:相对湿度一般为60~80%;碱性土壤,pH值为7.8~8.2;土壤含盐量为30~31‰; ⑤采取了有效的保护,种群数量稳步增加,至2001年,种群数量达到3211只;其出生率平均在61.17%,雏鸟成活率平均为84.3%,死亡率至少不低于25.5%,其中成鸟死亡率为9.8%; ⑥在植被管理区,平均1.02个巢/hm2,而对照组平均为0.33个巢/hm2,在割除新鲜碱蓬植株刀割试验区,营巢密度平均为3.5个巢/hm2。建造人工繁殖岛后,黑嘴鸥营巢密度达28.4个巢/hm2,架设电网防御天敌危害的管理办法,使电网内黑嘴鸥孵化成活率达40%,较网外区域高20%。

孟维悦[4](2019)在《水鸟迁徙对我国东部野鸟源H2和H4亚型禽流感病毒遗传进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野鸟是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自然储存库,病毒传播与候鸟迁徙的关系也是国际上禽流感监测的研究热点。渤海湾和福建闽江河口是水鸟南北迁徙的重要中转站,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有大量水鸟在渤海湾和福建闽江河口停歇,促进了禽流感病毒的传播。为了解渤海湾和福建闽江河口禽流感病毒的传播和进化与水鸟迁徙的相关性,我们对水鸟的环志回收数据进行了处理,同时分析了鸻鹬类、雁鸭类和鸥类的环志回收数据,研究渤海湾和福建闽江河口地区水鸟迁徙的情况。2017年4月和2018年4-5月春季迁徙期间,分别在渤海湾和福建闽江河口采集鸻鹬类粪便样品3000余份,对样品进行处理及检测,其中福建闽江河口的样品中分离出8株禽流感病毒,分别为7株H2N6亚型的病毒和1株H4N6亚型的病毒;渤海湾的样品中分离出3株禽流感病毒,1株H4N6亚型的病毒,1株H2N7亚型的病毒和1株H2N8亚型的病毒。对这11株禽流感病毒进行了分子特征及遗传进化分析,同时结合病毒的重组及遗传进化和水鸟迁徙的分析,探究渤海湾地区和福建闽江河口地区禽流感病毒传播与野鸟迁徙间的关系。通过对水鸟的环志回收数据的分析,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有大量鸟类在我国东部沿海如渤海湾、福建等地停歇,也有水鸟在中亚通道与东亚-澳大利西亚通道间迁徙。11株分离株的HA蛋白裂解位点符合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特征,但有潜在的毒力增强的趋势。福建8株病毒的同源性较高,并与河北897毒株的亲缘关系很近,表明病毒会从福建传播到渤海湾地区。河北854、240毒株与河北879毒株和福建毒株的亲缘关系较远,8个基因片段分别与蒙古、日本、韩国、俄罗斯、孟加拉等地的同源性较高。通过对11株病毒的全部8个基因片段的分析发现,病毒在欧亚大陆、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间存在基因交流现象。研究表明,渤海湾和福建闽江河口的禽流感病毒的传播与鸟类的大规模迁徙和聚集有密切联系,并且可能在中亚和东亚-澳大利西亚两条候鸟迁徙通道间进行传播。

楚国忠,侯韵秋,钱法文,陆军,戴铭[5](1999)在《中国的水鸟资源及环志回收概况》文中认为中国水鸟有8目28科,约262种.1983~1998年底,中国大陆环志的122种14622只水鸟中,被回收到24种144只.其中大陆自身回收到20种128只,国外11种16只.中国境内共收到外国环志水鸟44种392只(其中台湾省回收到7种13只,香港特区回收到3种10只).此外,介绍了几项与中国迁徙水鸟有关的卫星跟踪和彩色标记项目.

江红星[6](2000)在《黑嘴鸥(Larus saundersi)的繁育力及繁殖栖息地选择研究》文中认为黑嘴鸥(Larus saundersi)是世界濒危鸥类之一。它主要在中国东部沿海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地繁殖,在韩国京畿道靠近安山Siwha湖,1999年发现24只的黑嘴鸥繁殖群。对黑嘴鸥的繁殖生态很少进行深入研究。作者于1999—2000年3—7月在江苏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长期的野外工作,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对黑嘴鸥的繁育力和繁殖栖息地选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l 繁殖前期的黑嘴鸥主要是取食和休整,分别占全天时间 的40%和38%。每天有两个取食高峰期,分别是8:00- 10:00 和14:00-16:00。早晨、中午和傍晚具有明显的饮 水习性。黑嘴鸥成体在休整行为和警戒行为上显着比亚 成体花费时间要长;而在取食和运动行为所花费的时间 上显着要少。黑嘴鸥成体在成功取食频次上显着比亚成 体要高。在人工湿地上黑嘴鸥的警戒行为所花费的时间 显着增加,而取食行为和休整行为所花费的时间要显着 减少。2 1999年,獐毛和碱蓬生境中黑嘴鸥的窝卵数不具有差异 显着性,但卵的长径和卵的鲜重具有差异显着性。不同 的繁殖批次卵的鲜重具有差异显着性,卵的长短径并不 具有差异显着性。1999 年黑嘴鸥的长短径与2000 年黑 嘴鸥的长短径无差异显着性,但卵的鲜重具有差异显着 性。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黑嘴鸥的巢窝空间 分布格局符合负二项分布。3 盐城地区黑嘴鸥繁殖季节持续时间,1999年为125天, 2000年为111天。由于气候、水源、人为活动、食源等 黑嘴鸥的繁育力及繁殖栖息地选择研究 因素的影响,每年黑嘴鸥产首枚卵的时间不尽相同。黑 嘴鸥的首枚卵营巢期的分布,有两个高峰,但不能说明 其一个繁殖季节繁殖两次。41 999年,两种生境中黑嘴鸥的营巢成功率、孵化成功率 和雏鸟成活率差异不显着;1999年和 2000年黑嘴鸥的 营巢成功率差异不显着,但孵化成功率和雏鸟成活率差 异显着。sl 999年,两种生境中产卵死亡率和雏鸟死亡率差异不显 着,孵化死亡率差异显着:在漳毛生境中,孵化死亡率 对黑嘴鸥瞬间死亡率影响最大;碱蓬生境中,同样是孵 化死亡率对瞬间死亡率影响最大。2000年,研究表明仍 然是孵化死亡率对黑嘴鸥的瞬间死亡率影响最大。两年 中,黑嘴鸥的产卵死亡率和雏乌死亡率差异不显着,孵 化死亡率和瞬间死亡率差异显着。61 999年,两种生境中,捕食造成的遗失对总遗失率影响 最大,其次是人为拣走造成的卵的遗失。由两年的调查 结果表明,捕食仍然是对黑嘴鸥卵遗失率影响最大,其 次为天气及人为影响而造成的遗失率。两年中,黑嘴鸥 卵的总遗失率,天气及人为造成的遗失以及未知原因造 成的遗失率差异显着;而由于潮水,捕食,拣走以及弃 卵造成的遗失差异不显着。7 通过对两种生境中黑嘴鸥各种死亡率、巢和雏鸟的数 量、干扰强度以及水源距离之间的路径分析可知,产卵 死亡率、孵化死亡率和雏鸟死亡率均严重影响总死亡 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孵化死亡率。对产卵死亡率影响 最大的是人为干扰强度;产卵死亡率和孵化死亡率之间 的相关性很强。 V 黑嘴鸥的繁育力及繁殖栖息地选择研究8 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滩涂开发的扩展,盐城地区黑嘴 鸥繁殖种群数量虽趋稳定,但繁殖栖息地分布逐渐向保 护区的核心区转移,繁殖栖息地由连续分布转化为岛屿 状分布。9 黑嘴鸥的繁殖生境包括碱蓬群落、漳毛群落以及大米草 群落,其中最主要的生境为碱蓬群落。黑嘴鸥对繁殖生 境的选择的研究表明:黑嘴鸥喜好在植被高度大于scm, 低于25*m的生境:植被盖度在20一60%的生境:底栖 生物量大于3009加‘的生境;水源距离在500—1000m; 人为干扰的距离大于500m的生境中营巢。10黑嘴鸥巢位选择的因子分析表明:黑嘴鸥对巢位的选择 有着明显的选择性。第一主成分是植被盖度,贡献率为 26.23%;第二,第三,第四主成分分别为人为活动的干 扰,底栖生物量,水源距离,各自的贡献率为 20.546%, 14.816%,14刀21%。11 盐城地区黑嘴鸥繁殖地生境评价的结果表明:盐城地区 黑嘴鸥繁殖地的质量良好,除围垦使黑嘴鸥繁殖栖息地 面临丧失、减少和破碎化的威胁,本身碱蓬滩涂,只要 减少人为活动强度,仍适合黑嘴鸥的繁殖。12滩涂开发和自然保护是关系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 态效益三者之间的重要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要在自然 保护的前提下,在完善的管理体制的监督下,以科学技 术为引导,将开发经济和资源的持续利用协调统一。

楚国忠,侯韵秋[7](1999)在《从盐城看候鸟行踪》文中认为 盐城生物圈保护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多种水鸟的繁殖地、越冬地或迁徙途中的停歇地。特别是春秋两季,成千上万只鸻鹬类、雁鸭类水鸟在此处停歇,然后继续进入南下或北上的万里征途。近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和《湿地公约》以来,盐城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湿地和水鸟保护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的重视,已先后被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和“东北亚鹤类保护区网络”。为了全面保护特有的沿海湿地及各种水鸟,探索各种鸟类迁徙的“行踪”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鸟类的迁徙是自然界中最引入注意的现象之一,世界上每年有几十亿只候鸟在秋季离开它们的繁殖地迁往更为适宜的栖息地越冬。我国《吕氏春秋》就有“孟春三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之说,记载着所谓一年一度雁随季节变化的迁徙现

黄世盛[8](2006)在《保护黑嘴鸥盘锦与世界同行》文中研究表明“盘锦黑嘴鸥保护成效显着!也有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世界上黑嘴鸥种群能有这么快的增长,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现在看开,保护黑嘴鸥最需要的就是政府重视,全民参与,各国携手通航!”一位国际鸟类保护专家在在考察了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孙立汉,张宁佳,刘国宝[9](1997)在《滦河口黑嘴鸥巢位生态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黑嘴鸥巢位植被、土壤、温度和湿度,为保护黑嘴鸥和改善黑嘴鸥繁殖环境提供科学数据。

侯韵秋,戴铭,楚国忠[10](2000)在《中国鸟类环志概况》文中研究指明全国鸟类环志中心成立于1982年10月,1983年6月首次在青海省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对斑头雁(Anser indicus)和渔鸥(Larus ichthyaetus)进行环志放飞试验。1996年以前年环志数量在56千只,1997年环志数量超过1万只,1998年环志数量达2.9万只,1999年环志数量首次突破5万只。截止1999年底中国大陆累计环志鸟类390种19.7万余只(图1)。

二、在日本发现我国环志的黑嘴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日本发现我国环志的黑嘴鸥(论文提纲范文)

(1)辽宁双台河口黑嘴鸥的迁徙模式与种群生存率(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捕捉与标记方法
    1.2 生存率分析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彩色标记黑嘴鸥的数量
    2.2 黑嘴鸥的迁徙模式
    2.3 黑嘴鸥幼鸟的相对生存率
    2.4 黑嘴鸥亚成体的生存率
    2.5 黑嘴鸥成体的生存率
3 讨论

(2)1998~2008年黄河三角洲黑嘴鸥繁殖种群数量及其繁殖生境动态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背景
2 研究方法
    2.1 繁殖地调查
    2.2 数量调查
    2.3 迁徙路线研究
    2.4 年内动态变化
3 结果与分析
    3.1 繁殖地变化
        3.1.1 繁殖区域
        3.1.2 繁殖生境类型
        3.1.3 黑嘴鸥生境选择
    3.2 繁殖种群数量
    3.3 迁徙路线
    3.4 年内动态变化
4 结论
5建议

(3)黑嘴鸥(Larus saundersi)繁殖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综述
    1.1 黑嘴鸥的分布研究
    1.2 黑嘴鸥的形态研究
    1.3 黑嘴鸥的繁殖种群生态研究
    1.4 黑嘴鸥环志的研究
    1.5 黑嘴鸥亲缘关系与分类地位的研究
    1.6 黑嘴鸥的保护研究
2 研究地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状况
    2.3 生物概况
3 研究方法
    3.1 黑嘴鸥繁殖特征研究
        3.1.1 巢位选择的研究
        3.1.2 雏鸟生长规律的研究
    3.2 黑嘴鸥生活习性的研究
        3.2.1 食性研究
        3.2.2 日活动规律及社会行为研究
        3.2.3 迁徒规律的研究
    3.3 种群数量研究
4 结果与讨论
    4.1 黑嘴鸥繁殖习性
        4.1.1 占区行为
        4.1.2 配偶与交配
        4.1.3 黑嘴鸥的营巢与产卵
        4.1.4 孵化行为
        4.1.5 雏鸟与育雏行为
        4.1.6 雏鸟的生长
        4.1.7 护巢行为
    4.2 食性
    4.3 日活动规律
    4.4 黑嘴鸥的社会行为
    4.5 迁徒
    4.6 种群动态
        4.6.1 种群数量
        4.6.2 种群出生率
        4.6.3 种群死亡率
        4.6.4 种群的增长潜力
5 黑嘴鸥种群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1 黑嘴鸥种群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5.1.1 栖息地的破坏及生境的破碎化
        5.1.2 天敌危害
        5.1.3 捕猎
        5.1.4 食物的影响
    5.2 黑嘴鸥保护对策
        5.2.1 繁殖地生境管理
        5.2.2 天敌防御
        5.2.3 湿地环境的保护与恢复
        5.2.4 加强保护管理体系建设
        5.2.5 拓宽国际合作渠道,实施国际共同保护行动
        5.2.6 大力人工繁育黑嘴鸥
        5.2.7 广泛的宣传教育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水鸟迁徙对我国东部野鸟源H2和H4亚型禽流感病毒遗传进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
        1.2.2 研究目标
        1.2.3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环志回收我国水鸟的迁徙趋势
    2.1 研究方法
        2.1.1 数据来源
        2.1.2 分析方法
    2.2 结果
        2.2.1 水鸟总体的迁徙趋势
        2.2.2 渤海湾和福建的水鸟环志回收记录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病毒分离
        3.2.2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病毒的遗传进化分析
    4.1 研究方法
    4.2 研究结果
        4.2.1. H2 基因 (H2 subtype Hemagglutinin gene)
        4.2.2. H4 基因 (H4 subtype Hemagglutinin gene)
        4.2.3. N6 基因 (N6 subtype Neuraminidase gene)
        4.2.4. N7 基因 (N7 subtype Neuraminidase gene)
        4.2.5. N8 基因 (N8 subtype Neuraminidase gene)
        4.2.6. PB2 基因 (Polymerase basic protein 2 gene)
        4.2.7. PB1 基因 (Polymerase basic protein 2 gene)
        4.2.8. PA基因 (Polymerase acid protein gene)
        4.2.9. NP 基因 (Nucleoprotein gene)
        4.2.10. M 基因 (Matrix protein gene)
        4.2.11. NS 基因 (Non-structural protein gene)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研究地

(6)黑嘴鸥(Larus saundersi)的繁育力及繁殖栖息地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前言
第一章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1.1保护区概述
    1.2选点依据
第二章黑嘴鸥的繁殖习性
    2.1迁徙动态
    2.2繁殖前期黑嘴鸥的日间活动规律
    2.3配对与交配
    2.4黑嘴鸥鸟巢的空间分布格局
    2.5产卵与孵化
    2.6雏鸟与育雏
    本章小结
第三章黑嘴鸥繁育力的研究
    3.1研究方法
    3.2结果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黑嘴鸥繁殖栖息地选择
    4.1盐城地区黑嘴鸥繁殖生境的变化及现状
    4.2黑嘴鸥觅食地的主要生境类型
    4.3黑嘴鸥的繁殖微生境选择
    4.4黑嘴鸥巢位选择的因子分析
    4.5盐城国家级保护区黑嘴鸥繁殖地的生境评价
    本章小结
第五章黑嘴鸥保护策略的研究
    5.l繁殖期黑嘴鸥所面临的问题
    5.2黑嘴鸥繁殖期的保护
    5.3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的协调
    本章小结

(9)滦河口黑嘴鸥巢位生态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黑嘴鸥繁殖宏观环境的要求
2 黑嘴鸥对巢位生态位的要求
3 讨论

四、在日本发现我国环志的黑嘴鸥(论文参考文献)

  • [1]辽宁双台河口黑嘴鸥的迁徙模式与种群生存率[J]. 江红星,侯韵秋,李玉祥,Masayoshi TAKEISHI,Kiyoaki OZAKI,杨玉成,郑光美. 生态学报, 2010(15)
  • [2]1998~2008年黄河三角洲黑嘴鸥繁殖种群数量及其繁殖生境动态变化[J]. 张希画. 山东林业科技, 2012(03)
  • [3]黑嘴鸥(Larus saundersi)繁殖生态学研究[D]. 田华森. 东北林业大学, 2002(01)
  • [4]水鸟迁徙对我国东部野鸟源H2和H4亚型禽流感病毒遗传进化的影响[D]. 孟维悦.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3)
  • [5]中国的水鸟资源及环志回收概况[A]. 楚国忠,侯韵秋,钱法文,陆军,戴铭. 稀世珍禽——朱鹮——’99国际朱鹮保护研讨会文集, 1999
  • [6]黑嘴鸥(Larus saundersi)的繁育力及繁殖栖息地选择研究[D]. 江红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0(01)
  • [7]从盐城看候鸟行踪[J]. 楚国忠,侯韵秋. 中国生物圈保护区, 1999(03)
  • [8]保护黑嘴鸥盘锦与世界同行[N]. 黄世盛. 盘锦日报, 2006
  • [9]滦河口黑嘴鸥巢位生态位研究[J]. 孙立汉,张宁佳,刘国宝.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7(03)
  • [10]中国鸟类环志概况[J]. 侯韵秋,戴铭,楚国忠. 野生动物, 2000(06)

标签:;  ;  ;  ;  

我国环黑嘴鸥在日本被发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