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与《爱范和》

《水浒传》与《爱范和》

一、《水浒传》和《艾凡赫》(论文文献综述)

孙婷婷[1](2021)在《1900-1937年中国历史小说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00年到1937年间的中国历史小说理论,作为中国历史小说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历史小说理论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独特性与重要性。论文以这一时期的历史小说理论文章为重点,并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小说创作,对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小说理论进行分析研究,探讨这一时期历史小说理论在内容与地位上的独特性。具体来看,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初步探究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小说理论,分析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小说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与理论概况,对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小说理论进行整体阐释。第二部分,探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小说理论中的文体观念,包括小说观念、历史观念、时代精神与历史小说的关系。1900-1937年间,小说观念与历史观念发生了现代化的转变,促进了历史小说文体的独立与觉醒,推动了历史小说的现代化转变。同时,这一时期的历史小说理论深受到时代主题的影响,强调历史小说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意识。第三部分,专注分析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小说理论中的创作论,包括创作动因、虚实关系与艺术构思方式。结合具体的历史小说创作实践,分析这一时期历史题材小说创作兴起的动因,重点探究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的关系及艺术构思。第四部分,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小说理论中的文学价值,在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历史小说理论有着“为社会”与“为人生”的双重现实性与社会功用目的。具体表现为历史小说理论家以借古鉴今的方式指涉社会现实、以古讽今批判社会现实,古为今用传达对现实与人生的积极关照。同时,将历史小说作为教育、启蒙、道德教化的武器,直接为社会所用。第五部分,探讨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小说理论的价值与影响,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小说理论指导了现代历史小说创作,促进了现代历史小说理论的发展。

钟闻[2](2020)在《《水浒争鸣》第一辑至第十七辑文章总目》文中研究说明

钟闻[3](2020)在《《水浒争鸣》第一辑至第十七辑文章总目》文中研究说明第一辑(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湖北省水浒研究会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4月出版。)1."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水浒争鸣》案头语(《水浒争鸣》编委会)2.《水浒》的真人真事(王利器)3.修绠山房梓《宣和遗事》跋(周绍良)4.《水浒传》与《宣和遗事》——口头文学所奠定的《水浒》基础之一(高明阁)

饶倩倩[4](2020)在《茅盾短篇小说观研究》文中指出作为文学大师,茅盾不仅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而且发表了数量颇丰的文学评论、理论文章和研究论着。在茅盾的文艺观中隐含着一套自成体系的短篇小说理论观念。茅盾的文论文章为其短篇小说观的发掘和呈现,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料,从而可以从不同角度全面、系统地研究茅盾的短篇小说观。从历时性的角度考察茅盾短篇小说观的发展演变,大致以新中国成立为时间界线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建国前茅盾短篇小说观的文学主张完成了从“为人生”到为无产阶级的思想转换,提倡的创作内容从题材、人物到主题都以多样化为主导,倡导的创作方法从外来的自然主义逐渐过渡到本土化的现实主义。建国后茅盾短篇小说观的文学主张则由为无产阶级转向为社会主义,提倡的创作内容主要集中在鲜明的时代题材、人物和主题上,倡导的创作方法经历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到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两结合”的复杂历程。茅盾建国前后短篇小说观的演变,其原因主要是时代文艺思潮的影响和茅盾自身政治抱负的驱使。从共时性的角度来看,茅盾的短篇小说观主要由构思观、结构观、人物观、语言观、风格观等理论要点构成。茅盾重视短篇小说写作前的选材、剪裁等构思过程,主张短篇小说采用截取生活横断面的结构样式;强调短篇小说应以人物为主,人物可分为主次人物和典型人物,人物塑造可运用心理描写、言行刻画、环境渲染等多种方法。茅盾还提倡使用口语,重视风格创新。茅盾短篇小说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茅盾短篇小说观产生的重要基础;外国现代文学文化的引进与学习,则是它的直接来源。茅盾政治活动家的身份决定了其对短篇小说政治功能的选择,期刊编辑的身份成就了其短篇小说阅读经验与理论思考的融合,批评家的身份促进了其短篇小说创作的理论审视,作家的身份则完成了其短篇小说观的理论运用与反思。茅盾短篇小说观具有独特的价值。从短篇小说创作方面来说,茅盾的短篇小说观既指导了茅盾自身的短篇小说创作,同时也对其他现当代作家的短篇小说创作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从短篇小说理论方面来说,茅盾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推崇、对人物性格的重视和对作家个人文学风格的强调等理念无疑丰富了20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理论。茅盾短篇小说观也存在政治化、单一化和理论意识缺乏等不足之处。茅盾的短篇小说观对于新世纪的中国短篇小说创作无疑仍有一定的指导和启示作用,对于中国化的短篇小说理论建设也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李小龙[5](2020)在《中西方叙事艺术视野中的小说命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方小说存在诸多文体差异,小说命名也是明显的特征之一。总体来说,中西方小说命名有三个最大的差异。一是中国小说命名重集体,而西方小说命名重个人,这当然与孕育此文体的中西方文化传统有关,也与西方小说文体逻辑中主人公的设定有关;二是中国小说命名多在名末缀有表示文体的体字,西方小说则几乎没有,这与中国小说有复杂的史、子渊源有关;三是中国小说命名的格局大多倾向于三字名,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名、地名命名的惯例是有关联的。

蔡艺玲[6](2020)在《关于《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的汉韩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书立足于“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文学史概念,把东西方文化的撞击、域外小说的刺激与启迪作为20世纪中国小说产生、发展的文化背景,全面考察了中国小说由古典到现代的嬗变。1897-1916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童年,但它无论是在主题模式、结构模式、文体模式抑或美学风格方面都显示出与传统小说迥然不同的特色。本书通过对小说内部结构的考察,全面展示出作为中国现代小说起点的清末民初小说由蹒跚学步到意欲高飞的历史足迹。笔者选择《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进行汉译韩的翻译实践,并做了翻译实践报告,作为研究生毕业论文项目。《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是由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所着。该作品是2010年01月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作品,目前尚无韩文译本。这部作品有30万8千字,分为9个章节。各分为(一)新小说的诞生;(二)域外小说的刺激与启迪;(三)商品化倾向与书面化倾向;(四)由俗入雅与回雅向俗;(五)集锦式与片断化;(六)文白并存的小说文体;(七)从官场到情场;(八)旅行者的叙事功能;(九)实录、谴责与感伤等。译者选择了其中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第三节作为翻译。原文有4万多字,译文有5万多字。由译者独立完成。本次实践报告分5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叙述了选题目的及选题意义,第二章为翻译项目简介,译者从内容上介绍了翻译作品的,并对本书的作者进行了介绍,通过这一部分的介绍,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这本书。第三章是译前分析和译前准备,译者叙述了在翻译这部作品前是如何分析解读这本书,在此基础上译者又是如何开展进行前期准备工作的。第四章是译前分析,这一部分是本次报告的核心关键,在这一部分中译者从所翻译的章节中列举出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了分析。笔者结合自身的翻译实践经验以及查阅的相关翻译理论书籍提出了解决难点的合理对策。第五章是结语,译者对本次报告进行了总结,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又是在本次翻译报告当中有哪些结论。翻译实践过程中,笔者深感翻译实践的困难,同时也感受到自身的不足。翻译前笔者大量查阅平行文本和理论书籍,希望能够尽可能地弥补自身的不足。通过此次翻译实践,笔者不仅学到了更多的翻译理论知识和翻译方法,同时也认识到自身翻译水平的不足。笔者今后将会不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和能力。

李小龙[7](2020)在《中国古代小说传、记二体的源流与叙事意义》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古代小说命名多有标识文体的"体字",以传、记二字为最。此种传统或袭自由《史记》确立的史书纪传之体,还可追溯到经部注疏中的传体与记体,这种基因也决定了传、记二体的文体差异。在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中,传体重人,记体重事;故传体以人为主,叙事紧凑,记体列叙事件,结构散漫;传体多单篇,记体多丛集。章回小说在延续文言小说传、记二体各自特点的同时又有新变,由于各种原因,章回小说中传体占优,但因作品篇幅的扩大,传体亦必不能拘于一人之事,从而向记体倾斜;记体最初多为神魔类作品,后亦渐与传体合流。此后的翻译小说与早期新小说仍多笼罩在这一传统之下,随着西方小说文体影响力的日渐深入,这一传统也逐渐消失。

石松[8](2016)在《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上个世纪到现在,中国的话本小说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无论是从历史或者美学的角度,还是传统的古代文论的方法,或者从宏观-微观的研究方法,学者们都有非常丰富的论着,然而由于语言的障碍与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民族以口耳相传的相关文学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比较分析的发展。中国话本小说中独有的民族特色与艺术特征在同类作品的分析中容易被忽视,只有通过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语境下具有相类似性质的文学在发生、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才有可能更多地发掘出中国话本小说的独特魅力与价值。本论文进行研究分析的一个目标和焦点就是通过将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中的部分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尝试发掘中国话本小说中独有的艺术魅力和特点。本论文主要关注两个方面:其一,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中各自蕴含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以及文学价值是不同的,通过两者的比较分析,找出它们在题材、思想内涵、人物塑造和叙事技巧方面的特点与流变,凸显出来的特点不但具有时代的特点,还带有不同地域与文化背景下的思想观念与道德标准的发展特点。其二,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中的题材广泛,体裁也不尽相同,不同时代文人的艺术加工使两种不同文学具有雅俗共赏的相似特征。通过这两种不同题材、体裁作品的对比研究,发掘中国话本小说中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以及潜存于俗文学之中的生活智慧与普世观念,对中国话本小说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雅俗共赏的特征既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也是一种广泛传播的重要保障,这也是中国话本小说中的经典作品得以流传至今的根本原因。本文主要选取中英美文学中流传较广、影响力较大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具体的考察对象所采用的版本尽可能选用较为权威的版本。从宏观上把握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之间的联系,在微观上揭示两者在各自发展演变中的特点,从而分析它们在各个层面的艺术表现和文化价值,进而分析中国话本小说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肯定其在文学、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对二者的分析研究主要采取整体研究和个体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整体把握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异同点的基础上,具体对比分析其代表作品。在分析的过程中,本文也多采用文学、文化、历史等多个角度结合的方法进行比较,以注重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中华民族与英格兰民族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传统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同时期的文学创作。关于英雄形象的塑造问题,在不同民族的文学中有不少较为典型的例子,英雄形象既有历史的真实性,又含有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在不同文化语境下,文人的着眼点也不同,讲史话本中强调其“整体性”,而英格兰历史题材中体现的却是“个体性”,这也体现了中英文化的差异。关于传统道德与时代精神的问题,二者在其文学文本上的体现既有“超越”,又有“回归”。文本中“出格”的描写既是一种现实生活的夸张,又是一种文化回归。历史题材故事的构成方式问题,同样体现了不同民族的社会意识形态、民族心理与文学创作之间的相互影响,将宋元讲史话本和英美民间故事中的历史题材作品进行比较之后,两者在不同层面上的异同揭示了各自民族的文化传统的特点。民族传统中的审美心理问题不仅受到了历史和时代的影响,更与宗教与世俗密不可分。中国的宗教信仰较为复杂,与宗教内容关联甚紧的说经话本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宗教思想,然而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说经话本,其中又蕴涵着民族自身意识形态的特点。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经历了依附、冲突、融合的发展过程。说经话本既有佛教思想,又有俗世观念。基督教在英美两国则是相对单一的宗教,以基督教内容为基础的英美民间故事多以圣经或某些相关故事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思想内容没有多大的改变。说经话本中的“因果报应”与英美民间故事中的宗教观念——原罪,都包含了劝诫人们积极向善的思想,因此,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之中也反映出了各自的民族智慧。宗教与民俗的具体存在方式之一即为市民生活,市民生活文学文本中的体现,则进一步说明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的多层面异同。市民生活是民众喜闻乐道的题材,话本小说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都与市民生活相关;英美民间故事也是如此。中国话本小说和美国牛仔的民间故事中,常有探险遇奇的情节,这类情节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传奇性,经过分析可以看出两者流传至今的深层原因。民族传统来自于不同时代人民的心理积淀。话本小说中的侠义公案类与英美民间故事中的游侠故事再次反映了这个问题。“集体精神”与“个体精神”分别是两者的特点,这与前文提出的“整体性”与“个体性”是相互关联的。“集体精神”中的核心是“服从”,而“个体精神”中的核心则是“突破”。侠义公案类故事中强调的服从封建传统和道德观念的描写是处处可见的,而在英美民间故事的游侠类文本中,狂傲不羁的个性“突破”则是民族精神的缩影。然而更多的心理积淀则来自于平凡的生活内容.毕竟探险、奇遇只是发生在一部分民众的生活之中。爱情、家庭和婚恋的问题直接反映了各自民族传统观念中某些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特点,女性是婚姻爱情故事中的主体,女性的地位变迁与爱情婚姻观念的变化既反映了时代和地域的不同,又体现了不同民族在传统观念和民俗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特点。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不仅在题材方面体现了诸多异同,在人物塑造的问题上,也显示出了不同的手法和特点。前文中所提到的英雄形象的塑造,在处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英雄与反英雄之间这两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过程中,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的塑造手法各有千秋,然而,人性的复杂与同一却是不同塑造手法所达到的共同目标。在剖析人性不同层面的过程中,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的取舍并不相同,而对于人性深处的共同点,例如向善、勇敢等特点,两者又是不谋而合地进行歌颂。由此可见,在民族心理和传统文化的构成过程中,英雄人物的塑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英雄是一种典型化的人物,然而,典型人物在语言、行为、心理方面的描写又是不尽相同的。如何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来凸显典型人物的特点,这是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塑造方面的另一问题。描写的细节问题不仅反映了创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情怀,而且还涉及到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心理感受,同时,这也是不同民族的审美趣味与意识形态在文本中的投射。叙事问题是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的具体创作特点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之一。因为不论是典型形象的塑造手法,还是细节描写的审美趣味,它们都与叙事方法密不可分。“讲故事”即叙事,而“讲故事”是两种文学最初的来源和存在方式,也是最根本的特点。中西方的叙事理论各有特色,两者虽有很大程度上的异同,但仍然可以将“时”、“空”进行概括。叙事的“时”“空”在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中是不容忽视的基本问题。趋于“封闭式”的固定叙事结构在中国话本小说发展过程中因为发展阶段的不同而起到了不一样的作用,带有一定“开放式”的部分英美民间故事则向着“去中心化”的特点发展。不同的发展方式并不能分出孰优孰劣,比较的结果只能使两种文学各自的特点更加清晰,不同的叙事方式、叙事风格以及发展特点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心理与情感。在中国话本小说和英美民间故事的文献资料中,具有相似特点的文本不一定具有相应的时代,而具有相对应时代的作品往往又相隔甚远,加之中国古代文学与英美文学相互之间并没有较为直接的文化影响和文学交流,选取两者文本中的能够进行比较的作品或文本是一个让人困扰的问题。因此只有分析文学的内在特点,突破固有的比较方式和角度,从文本出发,以两种文学所具有的文化、文学的两重视角进行比较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学发展规律。

韩宜汝[9](2014)在《中西文学中“侠僧”形象分析——从脱克和尚到鲁智深》文中指出"侠僧"是中西方文学中极为特殊的文学形象之一,英国小说《艾凡赫》中"脱克和尚"和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鲁智深都是颇具象征意味的"侠僧"人物。本文拟从"侠僧"形象的表现方式和孕育"侠僧"形象的文化话语两个维度对中西文学中"侠僧"形象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

张和龙,李翼[10](2014)在《中国司各特研究的百年流变》文中指出本文对百年来中国对司各特的研究作历时性的考察与分析,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司各特研究的兴衰起伏、重要特征以及批评模式的变迁。本文认为,在20世纪上半叶、建国早期、新时期以及新世纪四个不同时期,国内的司各特研究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学术特征,其主导批评模式经历了从"古文评"、"评传式"、"政治批判"向之后的多元化方向转变,而回顾司各特在中国的学术演变历程对未来的司各特研究不乏重要启示。

二、《水浒传》和《艾凡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浒传》和《艾凡赫》(论文提纲范文)

(1)1900-1937年中国历史小说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1900-1937 年中国历史小说理论概述
    第一节 理论背景
    第二节 理论来源
    第三节 理论概况
第二章 1900-1937 年中国历史小说理论中的文体观
    第一节 历史小说文体意识的觉醒
    第二节 现代史观与历史小说
    第三节 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与历史小说
第三章 1900-1937 年中国历史小说理论中的创作论
    第一节 历史小说的创作动因
    第二节 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统一
    第三节 历史小说的艺术构思方式
第四章 1900-1937 年中国历史小说理论中的文学价值论
    第一节 关切现实社会
    第二节 关注现实人生
    第三节 强调历史小说发挥社会功用性
第五章 1900-1937 年中国历史小说理论的价值与影响
    第一节 推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影响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创作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主要历史小说理论篇目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3)《水浒争鸣》第一辑至第十七辑文章总目(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辑(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湖北省水浒研究会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4月出版。)
第二辑(湖北省《水浒》研究会《水浒争鸣》编委会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8月出版。)
第三辑(湖北省《水浒》研究会《水浒争鸣》编委会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1月出版。)
第四辑(湖北省《水浒》研究会《水浒争鸣》编委会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7月出版。)
第五辑(张国光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出版。)
第六辑(张国光、佘大平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
第七辑(张虹、喻斌主编,武汉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第八辑(张虹、刘启方主编,崇文书局2006年6月出版。)
第九辑(张虹、康传忠、曹先锋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第十辑(张虹、刘春龙主编,崇文书局2008年10月出版。)
第十一辑(张虹、马成生、王益庸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第十二辑(张虹、浦玉生主编,团结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
第十三辑(张虹、浦玉生主编,团结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
第十四辑(张虹、浦玉生主编,团结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
第十五辑(张虹、王益庸主编,万卷出版公司2014年11月出版。)
第十六辑(张虹、浦玉生、窦应元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
第十七辑(景遐东、浦玉生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

(4)茅盾短篇小说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茅盾短篇小说观的演变
    第一节 茅盾建国前的短篇小说观
        一、文学主张:从“为人生”到“为无产阶级”
        二、创作内容:提倡多样的社会内容
        三、创作方法:倡导现实主义
    第二节 茅盾建国后的短篇小说观
        一、文学主张:从“为无产阶级”到“为社会主义”
        二、创作内容:提倡鲜明的时代内容
        三、创作方法:倡导本土化的现实主义
    第三节 茅盾短篇小说观的演变缘由
        一、时代文艺思潮的影响
        二、自身政治抱负的驱使
第二章 茅盾短篇小说观的理论要点
    第一节 茅盾短篇小说的构思观、结构观
        一、短篇小说构思观
        二、短篇小说结构观
    第二节 茅盾短篇小说的人物观
        一、短篇小说人物设定观
        二、短篇小说人物塑造观
    第三节 茅盾短篇小说的语言观、风格观及其他观念
        一、短篇小说语言观
        二、短篇小说风格观
        三、其他短篇小说观念
第三章 茅盾短篇小说观的形成原因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承袭与发展
        一、传统文化观念的潜移默化
        二、古典文学的知识积累与理论训练
        三、传统文化新变带来的视野拓展
    第二节 外国现代文学文化的引进与学习
        一、外国文学文化的思想摄取
        二、外国短篇小说的艺术借鉴
    第三节 多重身份对茅盾短篇小说观的促成
        一、政治活动家——短篇小说政治功能的选择
        二、期刊编辑——短篇小说的阅读经验与理论思考
        三、批评家——短篇小说创作的理论审视
        四、作家——短篇小说观的理论运用与反思
第四章 茅盾短篇小说观的价值与不足
    第一节 茅盾短篇小说观的创作指导价值
        一、对自身短篇小说创作的指导
        二、对其他作家短篇小说创作的影响与促进
    第二节 茅盾短篇小说观的理论价值与不足
        一、茅盾短篇小说观的理论价值
        二、茅盾短篇小说观的不足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中西方叙事艺术视野中的小说命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个人与集体——中西方小说命名艺术的主要差异
二、体字——中西方小说命名的体制差异
三、三字名——中国古代小说命名的特殊规律

(6)关于《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的汉韩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目录
正文
参考文献
附录

(7)中国古代小说传、记二体的源流与叙事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古代小说命名存在传、记两个系列
二、“传”“记”命名的近因与远源
三、文言小说传、记二体叙事重心与叙述方式的异途
    第一,在史部,纪与传的叙述核心是不同的。
    第二,史部纪、传二体的叙述结构亦并不相同。
四、章回小说传、记二体的沿与革
五、传、记二体在“新小说”之后的命运

(8)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范围及内容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话本小说研究的情况
        二、英美民间故事研究的情况
        三、话本小说与外国文学作品比较研究的情况
    第三节 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的可比性与意义
第二章 历史题材作品的着眼点、文化蕴含与构成方式
    第一节 附着于历史的英雄与英雄自身的历史
        一、宋元讲史话本“前佳后劣”现象的背后
        二、英国历史英雄故事中的“骑士传统”及其精神内核
        三、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不同着眼点
    第二节 出格:更大范围的文化回归与张扬个性的不归路
        一、讲史话本对伦理道德多层次表达的中国特色
        二、英美民间故事渴望人性自由的执着诉求
        三、突破·回归·绝境的凄美
    第三节 宋元讲史话本与英美民间故事的构成方式
        一、一朝一代兴亡的整体观照
        二、英雄故事集锦
        三、异趣,存在于不同的构成方式之中
第三章 神异题材作品的审美刺激、哲理蕴含与传奇风格
    第一节 宗教·神异·审美刺激
        一、同而不同,说经话本与小说话本中的宗教、神异之作
        二、英美民间故事与宗教、神异的文化关联
        三、同样的刺激,不同的“美”
    第二节 不同文化氛围中宗教神异故事的哲理蕴含
        一、儒化的衲子羽流的斗室静思与心猿意马
        二、基督精神的神圣追逐与轻松释放
        三、不同的“智慧树”其实都扎根于凡人的心田
    第三节 迥然有异的“传奇”风格
        —、先明题旨,后述奇异
        二、奇事中或有或无的“意义”
        三、已知、未知和不可知
第四章 现实题材作品的生活化、揭秘性与情感追求
    第一节 万花筒般的现实生活写照
        一、苦海中挣扎而企盼“奇遇”的中国市民
        二、为了生存而竞争的美国西部牛仔
        三、失之毫厘而差之千里的生活态度
    第二节 游侠背后的文化密码
        一、世俗气息极浓的侠义公案小说
        二、我行我素的绿林游侠
        三、奴性与傲气:两个色彩各异的肥皂泡
    第三节 恋爱·婚姻·家庭
        一、话本小说婚恋故事中的“人道情怀”
        二、英美民间故事中婚姻爱情生活的悲喜剧
        三、哀怨惨烈与幽默诙谐
第五章 人物塑造:同一性与差别性
    第一节 对立统一的人物思想性格塑造
        一、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二、英雄与反英雄的对立统一
    第二节 “复杂”与“单一”人物形象的不同蕴含
        一、书筋类人物与扁平人物
        二、书胆类人物与圆形人物
        三、戏仿英雄的替身
    第三节 细节描写与人物塑造
        一、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生活细节描写
        二、表现人物举止言行的生活细节描写
        三、细节描写与审美感受
    第四节 描写语言与人物语言
        一、故事·人物·描写语言
        二、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
    第五节 外在行为与内在心理的多层面描写
        一、中国话本小说人物行为与心理的“双重奏”
        二、英美民间故事人物行为与心理的“多重奏”
第六章 叙事角度与手法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
        一、打破时间顺序的叙事
        二、“补叙”种种
    第二节 叙事空间与叙事角度
        一、叙事空间与人物聚焦
        二、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
    第三节 叙事形式反映的文化异同
        一、潜移默化的教育与喋喋不休的训导
        二、民间文学叙事方式不同的发展演变
第七章 余论:比较研究的基本点、难点与展望
    第一节 基本点: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的诸多异同
        一、具有可比性的一个重要基本点:通俗而又复杂的思想蕴含
        二、具有可比性的另一个重要基本点:迥然有异的人物塑造
    第二节 中外文学比较的困境与解决途径、遗留问题
        一、时间差异及解决途径
        二、体裁交错与问题的遗留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中西文学中“侠僧”形象分析——从脱克和尚到鲁智深(论文提纲范文)

一、“侠僧”形象的表现方式
    1、“侠僧”的语言表达
    2、“侠僧”形象的情感定位
二、营构“侠僧”形象的话语背景
    1、营构“侠僧”形象的文化背景
    2、营造“侠僧”形象中的民族文化精神

(10)中国司各特研究的百年流变(论文提纲范文)

1.从“古文评”到“评传模式”:20世纪上半叶的司各特评论
2.政治化批评模式的肇始:20世纪50-70年代的司各特研究
3.批评模式的延续与转向:20世纪80-90年代的司各特研究
4.批评视角的多元化趋势:新世纪以来的司各特研究

四、《水浒传》和《艾凡赫》(论文参考文献)

  • [1]1900-1937年中国历史小说理论研究[D]. 孙婷婷.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2]《水浒争鸣》第一辑至第十七辑文章总目[J]. 钟闻. 水浒争鸣, 2020(00)
  • [3]《水浒争鸣》第一辑至第十七辑文章总目[A]. 钟闻. 《水浒争鸣》(第十八辑), 2020
  • [4]茅盾短篇小说观研究[D]. 饶倩倩. 陕西理工大学, 2020(09)
  • [5]中西方叙事艺术视野中的小说命名研究[J]. 李小龙.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 [6]关于《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的汉韩翻译实践报告[D]. 蔡艺玲. 延边大学, 2020(05)
  • [7]中国古代小说传、记二体的源流与叙事意义[J]. 李小龙. 北京社会科学, 2020(02)
  • [8]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D]. 石松. 扬州大学, 2016(12)
  • [9]中西文学中“侠僧”形象分析——从脱克和尚到鲁智深[J]. 韩宜汝. 青年作家, 2014(20)
  • [10]中国司各特研究的百年流变[J]. 张和龙,李翼. 外语研究, 2014(01)

标签:;  ;  ;  ;  ;  

《水浒传》与《爱范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