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逆止阀水力自控泵房(论文文献综述)
柳州局柳州水电段[1](1978)在《无逆止阀水力自控泵房》文中研究表明一、简介柳州第一给水所二级泵房的任务是将清水池的水扬至鹅山水库,清水池的动水位高于电泵吸水管,故简称为"压入式"。该泵房设有10SH-6型135千瓦电泵三台,10SH-6A型115千瓦电泵一台,计四台电泵。现将其中一台10SH-6型135千瓦电泵,进行了取消逆止阀并加装CZF 340-1型水力自控扬水闸阀的革新尝试,进行了四十天的反复试验,
谢听慰[2](1978)在《水力自控给水所及其发展》文中认为在一般的给水所自动控制中,大都是把水塔的水位变化情况转换成电讯号,再通过电线路传送到给水所,以实现给水所的自动控制。而水力自控给水所则是利用给水所、水塔间扬水管中的压力变化来传送开、停泵的信号。目前利用水管压力变化来实现自控的给水所已经越来越多,有一些给水所已运营了十多年。这是一种构造简单、控制可靠、检修方便、投资少、上马快、有一定群众基础的方式,近年来又有不少创造和发展,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张朋飞[3](2020)在《基于前置泵正压给水的矿井排水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矿井排水系统是煤矿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把矿井水排出到地面的重任。如果不能及时排出井下涌水,将极大地威胁煤炭生产和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邯郸峰峰矿区的地质属于极复杂地区,开采过程产生大量的奥灰水,煤矿生产受水患威胁严重。本课题以邯郸孙庄采矿公司井下中央泵房排水系统水泵汽蚀严重、响应速度慢、耗电量大以及自动化性能差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首先,优化排水方案,采用压入式排水方式,通过潜水泵与主排水泵串联,由潜水泵为主排水泵吸水口提供正压给水,提高了水泵吸上高度,并设计中央泵房顶置布置方案,保障了矿井排水系统安全运行。重新设计一套基于前置泵正压给水的主排水泵快速启动新工艺流程。然后,结合煤矿排水系统工作原理,提出了三维模糊控制器和动态规划算法两种控制策略。根据不同时段电价、水位高低和水位变化速率等多输入变量,建立矿井排水系统的数学模型。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水仓水位模糊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二维模糊控制器曲线,三维模糊控制曲线超调量明显减小,响应时间、调整时间和稳定时间大大缩短。其次,把监控系统分为三层:现场层(I/O)、控制层(PLC)和管理层。根据系统优化策略以西门子S7-1200 PLC作为控制核心,通过接收现场层和管理层的命令,负责采集各传感器的参数,接收上位机和就地操作箱的命令,对各控制元件发出启停命令。最后,通过OPC技术来实现IFIX软件和S7-1200 PLC下位机实时通讯,设计矿井排水系统监控界面,实现了参数显示、故障报警、数据记录等功能。通过PLC和IFIX软件结合,实现了矿井排水系统的远程一键启停和无人值守、状态监测监控和智能避峰控制等功能。本论文结合PLC、传感器、IFIX、网络通信等技术,根据“正压给水”、“避峰填谷”、“自动控制”、“自动轮换”、“实时监测”的系统控制功能进行设计,开发了一套监测、通信、显示合而为一的矿井自动排水监控系统。
高建辉[4](2008)在《长距离加压输水工程水锤防护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水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了解决日趋尖锐的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工业企业开始兴建大型长距离加压输水工程。对长距离加压输水工程安全运行影响最大的是水锤事故,不少供水工程因事故水锤而遭受严重破坏,给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损失。为了保证供水系统的运行安全,防止水锤事故发生,需对供水系统进行认真的水锤分析,根据输水系统的特点,设计合理、有效、经济的水锤防护措施。本文结合兖州煤业榆林60万吨甲醇供水工程和榆横工业园硬地梁应急供水工程实际,开展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阐述了水锤现象、分类及危害,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发展动态,并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创新点。2、阐述管道中的气体来源和存气部位,分析比较了各种排气阀的工作原理、性能和优缺点,为工程中排气阀的选择提供了依据。3、建立了压力输水系统水锤计算的基本数学模型,和边界条件。4、对兖州煤业榆林60万吨甲醇供水工程和榆横工业园硬地梁应急供水工程的水力过渡过程进行了分析,优化了水锤防护措施。
李瑞[5](2006)在《井下排水系统的监测与控制研究》文中认为煤炭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煤矿井下排水设备对保证矿井正常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煤炭行业高产高效的发展,井下排水问题更成为制约煤炭生产的关键因素。 目前国内矿井的排水系统多采用传统的人工进行监测,人工加继电器进行控制的方法。传统方法控制线路复杂,设备运行的自动化程度低,可靠性相对较差,工人劳动强度大,排水系统应急能力不足,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不适应煤炭工业发展的需要。本文设计了井下排水系统的监测与控制系统,并提出利用上位机实现地面监控的网络与采用PLC(可编程控制器)构建成的就地控制系统与地面监控相结合的方式,弥补了传统继电器控制的种种缺陷与不足,提高了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具有使用寿命长、维护方便可以实现远距离监控的特点。同时使得在全矿务局同时进行各泵房运行状况查询和在全矿务局内各泵房的危险报警都成为可能。 据某矿井下实际情况,本文首先对各种排水形式和相关设备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最后选择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排水系统形式作为典型,展开分析和论证,同时根据排水控制的要求,进行自动控制和远程通讯方面的设计。
朱春英[6](2010)在《某集中供热系统节能技术研究及改进措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建筑能耗约占总能耗的1/3,而北方采暖地区供热采暖能耗占其建筑总能耗的65%以上,因此我们必须贯彻执行“坚持开发与节能并举,把节能放在首位”的能源方针。集中供热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热源、输配管网、热用户组成的一个严密的整体,同时又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工程。集中供热管网是一个动态的流体网络系统,运行工况受工作条件、环境、时间、制造和施工等多方面的影响。水力工况失调和管网热力损耗、水泵选型布置不合理是供热管网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何克服水力失调,实现供热管网的水力平衡,减少输配管网的热力损耗,提高管网的经济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改善供热质量,是供热行业所面临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针对集中供热系统中管网节能的环节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在学到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的支撑下,详细地分析了吉林省某油田生活区外网的能耗情况,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造和优化的措施。首先对系统的混水直供方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供水和运行方案,对其经济性进行了分析;其次对水泵在运行中的节能潜力进行发掘,提出了水泵停开运行等节能措施;第三、研究了供热管网水力失调的形式、影响、表现及原因等内容,提出了解决水力失调问题的途径和办法;第四、结合其热网的具体情况,对热网特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运行调节方案,绘制了热网的调节曲线;第五、针对系统失水严重的问题分析了运行数据,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集中供热管网系统各个环节的节能潜力,探讨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造措施,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法,希望为集中供热行业做一些有价值的贡献。
董子良[7](2011)在《矿山排水系统自动化监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色金属行业是我国工业中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金属矿山的发展,地下矿山水灾已经成为制约高效采矿的重要因素。矿井涌水若不能及时排出,不但会影响正常生产,严重时还会发生透水事故,严重威胁工人生命。因此及时有效地排出矿井涌水是矿山安全生产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大多数地下金属矿山的排水方式是人工手动控制水泵进行排水或者是使用继电器进行控制,这种方式工人劳动强度大,操作复杂,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故障率较高,极大的影响了矿山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运用自动化技术实现高效、智能、低消耗完成矿井排水工作是当前矿山发展的趋势。本文结合大红山铜矿485水仓水泵远程自动化监控改造项目,着重论述在改造过程中系统整体布局,水泵房管路闸阀的改造,液位计流量计等传感器的选型,以PAC工业控制器为核心的自动控制系统和用于远程监控水泵的上位机软件的开发。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整个自动化监控系统选用SCAD A(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方式,主要有现场控制级(包括水泵、传感器、电磁阀等),过程控制级(PAC控制模块),监督控制级(上位机)。(2)水泵房改造的主要内容有:用电磁阀代替原有的球阀并加装旋启式止回阀对水箱注水系统改造、采用介质自控闸阀代替手动闸阀对水泵出水管路进行改造。(3)工业控制器选取硕华ADAM型PAC作为控制元件,PAC工业控制器分为CUP模块、数字输入模块、数字输出模块和模拟输入模块4部分。其中电机启动触点连接数字输入模块,电机继电器线圈和电磁阀线圈连接数字输出模块,液位计和流量计连接模拟量输入模块。CUP模块负责分析处理采集到的信息,并且发出指令。PAC控制器通过工业以太网与上位机相连接,实现远程监视和控制。(4)上位机软件开发部分主要有:选择MultiProg软件作为PAC系统编程工具,组态王6.53作为SCADA系统上位机用户界面开发软件,选择微软公司的SQL Server 2000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在本文研究成果的指导下,完成了水泵房的改造、PAC控制器的安装和上位机软件及数据库的开发,完成了大红山铜矿485水仓远程自动化监控系统,实现了本地手动,远程自动和远程手动3种控制水泵的模式,并且做到了对水泵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
给水自动化调查小组[8](1975)在《铁路给水自动控制与集中控制调查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在部机辆局、基建局的领导下,由武汉铁路局,第四铁路工程局,第三铁路设计院共同参加组成了一个铁路给水自动控制现场调查小组。从1974年10月中旬到12月上旬,对路内七个铁路局所属的十四个给水所进行了现场调查;同时对路外二十几个单位进行了参观学习。在参观学习过程中,得到路内有关单位领导和同志们的积极支持和路外各单位的热情帮助。现把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李波[9](2004)在《增压泵自控阀在加压泵房的应用》文中指出分析了传统加压泵房配置存在的弊端 ,并就新型水力控制阀门的功能特点 ,从安装方法、工作原因等方面作了阐述 ,展望了该产品广阔的应用前景
徐建国[10](2017)在《浅谈青浦第二水厂制水工艺流程自动化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供水企业在保证供水水质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制水工艺流程的低能耗与高稳定性。本文详细阐述了青浦第二水厂通过运用PLC集散控制系统实现深度处理制水工艺的自动化,使复杂的制水工艺流程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下运行,体现了自控系统便捷、可靠、稳定的优势,在确保出厂水质的同时,既降低了人力成本,又提高了生产效率。
二、无逆止阀水力自控泵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逆止阀水力自控泵房(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前置泵正压给水的矿井排水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矿井排水方式研究现状 |
1.2.2 自动化控制研究现状 |
1.2.3 优化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3 排水系统存的问题 |
1.4 本课题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1 常见引水方式介绍 |
2.1.1 压力管引水 |
2.1.2 真空泵引水 |
2.1.3 射流泵引水 |
2.2 前置泵正压给水系统组成 |
2.2.1 系统工作原理 |
2.2.2 汽蚀现象 |
2.3 控制系统主要功能 |
2.4 泵房联合运行 |
2.5 泵房顶置布置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正压给水控制系统策略研究 |
3.1 水位模糊控制器设计与仿真 |
3.1.1 模糊控制理论 |
3.1.2 模糊控制器设计 |
3.1.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2 动态规划算法的排水控制策略 |
3.2.1 动态规划法原理 |
3.2.2 建立数学模型 |
3.2.3 动态规划算法求解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正压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 系统控制层次 |
4.2 PLC控制柜设计 |
4.2.1 系统硬件结构组成 |
4.2.2 PLC模块的介绍与选型 |
4.2.3 输入输出地址分配 |
4.3 其他设备选型 |
4.3.1 前置泵选型 |
4.3.2 电动闸阀选型 |
4.3.3 传感器选型 |
4.3.4 就地操作箱的设计 |
4.4 PLC控制箱接线图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正压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硬件组态 |
5.2 PLC控制系统子程序的实现 |
5.2.1 控制方案选择 |
5.2.2 水泵一键启停 |
5.2.3 模糊控制策略 |
5.2.4 自动轮换原则 |
5.2.5 泵房智能切换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上位机设计和实现 |
6.1 iFIX组态软件简介 |
6.2 iFIX与 PLC的通讯 |
6.2.1 PLC与 OPC服务器的连接 |
6.2.2 iFIX与 OPC服务器的连接 |
6.3 上位机监控界面 |
6.3.1 登陆画面 |
6.3.2 主监控画面 |
6.3.3 报警记录画面 |
6.3.4 历史数据查询 |
6.3.5 系统参数设置 |
6.3.6 水情预警界面 |
6.4 井下试验 |
6.4.1 水泵启动时间 |
6.4.2 水位变化趋势 |
6.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
附录 Ⅱ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4)长距离加压输水工程水锤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泵站水力过渡过程研究概述 |
1.2 水锤防护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外水锤研究现状 |
1.4 国内水锤研究现状 |
1.5 发展动态 |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高扬程输水系统安全防护措施 |
2.1 双向调压塔 |
2.2 单向调压塔 |
2.3 空气罐 |
2.4 水锤消除器 |
2.5 缓闭止回阀 |
2.6 蓄能式液控缓闭蝶阀 |
2.7 超压泄压阀 |
2.8 进排气阀 |
2.9 爆破膜片 |
2.10 设置多级止回阀 |
2.11 在泵站内设置旁通管(阀) |
第三章 管道排气技术研究 |
3.1 管道中气体的来源及存气部位 |
3.2 目前国内外常用排气阀的分类及工作原理 |
3.3 浮球式排气阀的技术缺陷 |
3.4 浮球式排气阀的工程危害 |
3.5 气缸式排气阀的技术特点 |
3.6 气缸式排气阀的工作性能曲线 |
3.7 目前常用排气阀的性能比较 |
3.8 工程中排气阀的安装选择问题 |
第四章 水锤计算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
4.1 水锤波的波速 |
4.2 水锤计算的基本方程 |
4.3 离心泵边界条件 |
4.4 排气阀边界条件 |
4.5 调压塔边界条件 |
4.6 末端水池边界条件 |
4.7 管路内部阀门边界条件 |
第五章 兖州煤业榆林60万吨甲醇供水工程水锤防护研究 |
5.1 工程概况 |
5.2 系统防护方案选择 |
5.3 理论计算总结 |
5.4 工程实际调查结果 |
第六章 榆横工业园硬地梁应急供水工程水锤防护研究 |
6.1 工程概况 |
6.2 初始参数分析 |
6.3 关阀时间计算 |
6.4 恒速缓冲排气阀对压力的影响 |
6.5 加超压泄压阀对压力的影响 |
6.6 泵站水锤防护 |
6.7 理论计算总结 |
6.8 工程实际调查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井下排水系统的监测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概论 |
1.1 井下排水系统概述 |
1.1.1 排水系统的作用 |
1.1.2 排水系统的分类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内研究工作 |
1.2.2 国外研究动态 |
1.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1 井下排水系统存在的相关问题 |
1.3.2 选题的主要意义 |
1.4 本课题所做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就地自动排水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 手动排水装置实际工况与排水过程 |
2.1.1 矿井手动排水装置的组成与特点 |
2.1.2 手动排水系统的排水过程 |
2.2 就地自动排水系统的工作原理 |
2.2.1 手动排水装置中可以实现自动化的环节 |
2.2.2 就地自动排水系统的结构 |
2.2.3 就地自动排水系统的工作过程 |
第三章 闸阀的设计及其集中控制的实现 |
3.1 闸阀简介和自动闸阀的设计原则 |
3.2 常见自动闸阀的原理 |
3.2.1 电动闸阀 |
3.2.2 介质自控闸阀 |
3.2.3 外加液压可控闸阀 |
3.3 缸控闸阀的设计 |
3.3.1 驱动结构设计 |
3.3.2 设计计算 |
3.3.3 液压缸主要参数的确定 |
3.4 缸控闸阀的机械特性 |
3.5 缸控闸阀的动态特性分析 |
3.5.1 建立液压缸动态数学模型及方块图 |
3.5.2 液压缸的动态过程分析 |
3.6 缸控闸阀相关液压系统设计 |
3.6.1 缸控闸阀相关液压系统设计 |
3.6.2 液压系统中元件的选择 |
3.6.3 缸控闸阀手动运行的实现 |
第四章 自动排水系统的特征参数及检测措施 |
4.1 概述 |
4.2 水仓水位的检测 |
4.2.1 液位传感器介绍 |
4.2.2 液位检测装置的选择 |
4.3 水泵流量检测 |
4.3.1 流量检测仪器的安装位置 |
4.3.2 流量检测传感器 |
4.3.2 流量计的要求 |
4.4 缸控闸阀的位置检测 |
4.4.1 闸阀的开度和压力特征 |
4.4.2 闸阀开度检测的实施方式 |
4.5 电动机运行状态监测和保护 |
4.5.1 电动机常见继电器保护 |
4.5.2 以PLC实现对电动机的状态检测的实现 |
4.6 离心式水泵运行状态监测 |
4.6.1 电机电流与离心泵流量 Q的关系 |
4.6.2 利用电机电流检测泵的工况特性 |
4.6.3 离心式水泵运行状态监测实施 |
第五章 自动排水系统的就地控制系统 |
5.1 就地控制系统概述 |
5.1.1 就地控制系统要求 |
5.1.2 就地控制系统的组成 |
5.2 以PLC为核心的就地控制系统 |
5.2.1 PLC基本单元和扩展单元简介 |
5.2.2 PLC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
5.3 就地控制系统软件部分设计 |
5.3.1 计数器设计 |
5.3.2 流程图设计 |
5.3.3 避峰就谷的实现 |
5.3.4 PLC的I/O和内部寄存器设计 |
5.3.5 动态监测及保护功能的实现 |
5.3.6 通讯软件设计 |
第六章 就地控制系统与PC上位机的通讯 |
6.1 上位机软件选择 |
6.1.1 组态软件概述 |
6.1.2 组态王软件的组成 |
6.1.3 利用组态王建立监控系统的一般步骤 |
6.2 远距离监控系统的通讯网络 |
6.2.1 通讯协议简介 |
6.2.2 协议的选择和通讯方案的确定 |
6.2.3 通讯网络的拓扑结构 |
6.3 上位机监控软件的组态 |
6.3.1 监控主界面 |
6.3.2 报警信息和运行参数界面 |
6.3.3 变量定义与连接 |
6.4 S7-200与组态王之间通讯的设置 |
6.4.1 通讯参数设置 |
6.4.2 在 PLC中使用 MODBUS协议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今后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6)某集中供热系统节能技术研究及改进措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我国集中供热的发展概况 |
1.3 国外集中供热的发展概况 |
1.4 我国集中供热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
第二章 集中供热的相关理论研究 |
2.1 混水直供 |
2.1.1 概述 |
2.1.2 混水供水的特点 |
2.1.3 混水的流量与温度的关系式 |
2.1.4 混水供热系统的三种基本形式 |
2.2 运行调节 |
2.2.1 供热运行调节的意义 |
2.2.2 供热调节的方法 |
2.3 循环水泵的调节控制 |
2.3.1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法 |
2.3.2 改变水泵特性曲线法 |
2.3.3 水泵的变频调速 |
2.4 水力失调 |
2.4.1 水力失调产生的原因 |
2.4.2 解决水力失调的措施 |
2.5 失水 |
2.5.1 热网失水原因以及危害 |
2.5.2 热网失水经济损失分析 |
2.5.3 减少失水的可行措施 |
第三章 吉林省某油田生活区集中供热概况 |
3.1 供热运行概况 |
3.2 供热运行数据分析 |
3.2.1 五大系统运行情况 |
3.2.2 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集中供热系统的运行优化 |
4.1 混水系统节能分析 |
4.1.1 采暖供水方案优化 |
4.1.2 混水系统的初调节 |
4.1.3 混水直供热网监控系统 |
4.1.4 利用混水供热应注意的问题 |
4.2 水泵的节能分析 |
4.2.1 水泵选型合理的几个要素 |
4.2.2 目前各泵房存在的问题 |
4.2.3 水泵运行改进方法 |
4.3 减少管网水力失调节能 |
4.3.1 水力失调问题分析 |
4.3.2 水力失调的解决方案 |
4.4 运行调节分析 |
4.4.1 运行方案比较 |
4.4.2 运行调节曲线的绘制 |
4.5 供热系统的水耗分析与节能途径 |
4.5.1 失水数据分析 |
4.5.2 实际情况分析以及建议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矿山排水系统自动化监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论文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论文来源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论文研究对象及系统整体构架思路 |
2.1 矿山概述 |
2.2 研究对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2.1 矿井排水方式的选择 |
2.2.2 井下排水系统现状调查与分析 |
2.2.3 井下水仓设备现状调查与分析 |
2.2.4 水泵控制方式现状调查与分析 |
2.2.5 井下通讯系统现状调查与分析 |
2.3 自动监控系统主要研究内容 |
2.4 自动控制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2.4.1 Scada系统介绍 |
2.4.2 Scada系统构架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485水仓泵房改造方案 |
3.1 水泵系统改造方案 |
3.1.1 水泵注水系统改造方案 |
3.1.2 注水系统改造后新增元件 |
3.1.3 泵后排水管路闸阀改造方案 |
3.2 动力系统改造方案 |
3.3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水泵控制改造方案 |
4.1 水泵运行方式 |
4.1.1 系统控制方案 |
4.1.2 水泵轮换运行控制方案 |
4.1.3 系统通讯网络方案 |
4.2 水泵控制器的选择 |
4.2.1 工业控制器的选择 |
4.2.2 PAC功能介绍与设备选型 |
4.3 PAC模块设备选型 |
4.3.1 控制模块选型 |
4.3.2 核心CPU模块ADAM-5510KW/TCP |
4.3.3 数字量输入模块ADAM-5051S |
4.3.4 数字量输出模块ADAM-5060 |
4.3.5 模拟量输入模块ADAM-5017H |
4.4 传感器与检测仪器的选型 |
4.4.1 流量计的选型 |
4.4.2 液位计的选型 |
4.4.3 电力监测仪选型 |
4.4.4 智能数显控制仪性能参数 |
4.5 通讯设备的选型 |
4.5.1 串口服务器NPort5110性能参数 |
4.5.2串口转换器SW485WA性能参数 |
4.6 系统硬件配置 |
4.6.1 控制器的配置 |
4.6.2 多功能电量表的配置 |
4.6.3 串口服务器NPort5110的设置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位机软件程序开发 |
5.1 软件开发平台的选择与安装 |
5.1.1 PAC系统编程工具选择 |
5.1.2 上位监控软件开发平台选择 |
5.1.3 DBMS平台选择 |
5.2 PAC系统软件开发 |
5.2.1 485水仓PAC控制软件功能 |
5.2.2 开发步骤 |
5.2.3 IO模块定义 |
5.2.4 数据字典设计 |
5.2.5 PAC系统关键功能模块控制逻辑设计 |
5.3 上位监控软件开发 |
5.3.1 功能设计 |
5.3.2 输入/输出(I/O)设备组态 |
5.3.3 数据库设计 |
5.3.4 与SQLServer数据库互联 |
5.3.5 主要窗口介绍 |
5.4 系统特点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取得的成果 |
6.2 改进意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及论文发表情况 |
四、无逆止阀水力自控泵房(论文参考文献)
- [1]无逆止阀水力自控泵房[J]. 柳州局柳州水电段. 铁路标准设计通讯, 1978(12)
- [2]水力自控给水所及其发展[J]. 谢听慰. 铁路标准设计通讯, 1978(11)
- [3]基于前置泵正压给水的矿井排水控制系统研究[D]. 张朋飞.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2)
- [4]长距离加压输水工程水锤防护研究[D]. 高建辉. 西安理工大学, 2008(S1)
- [5]井下排水系统的监测与控制研究[D]. 李瑞. 太原理工大学, 2006(11)
- [6]某集中供热系统节能技术研究及改进措施分析[D]. 朱春英. 天津大学, 2010(03)
- [7]矿山排水系统自动化监控技术研究[D]. 董子良. 中南大学, 2011(01)
- [8]铁路给水自动控制与集中控制调查报告[J]. 给水自动化调查小组. 铁路标准设计通讯, 1975(08)
- [9]增压泵自控阀在加压泵房的应用[J]. 李波. 山西建筑, 2004(02)
- [10]浅谈青浦第二水厂制水工艺流程自动化的设计与实现[J]. 徐建国. 净水技术, 2017(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