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湖流域冰川作用与水资源利用特征

哈拉湖流域冰川作用与水资源利用特征

一、哈拉湖流域的冰川作用特征及水资源利用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马雪洋[1](2017)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哈拉湖沉积物记录的末次盛冰期以来的高分辨率气候环境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藏高原东北部受亚洲夏季风(Asian Summer Monsoon,ASM)、中纬度西风环流、青藏高原的高山地形作用及西伯利亚反气旋控制,其水汽来源和大气环流变化密切相关。尽管青藏高原东北部ASM和西风环流强度变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然缺乏长时间尺度的高分辨率气候记录,尤其是高山湖泊记录。末次盛冰期(Last Glacial Maximum,LGM)和末次冰消期既是理解气候环境如何从盛冰期向现代间冰期转换的关键时间,也是理解ASM和西风环流如何响应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阶段。论文选择位于祁连山腹地的高山封闭湖泊哈拉湖,在流域现代过程研究的基础上,获得不同水深的短钻岩芯和深水区长钻岩芯;分别采用210Pb和AMS-14C测年,通过评估14C年代的“碳库效应”建立了长钻岩芯的年代序列;采用连续的、高分辨率的XRF元素、粒度、碳酸盐含量、TOC、?18Ocarb、?13Ccrab、C/N比及?13Corg多指标研究,并结合现代沉积物的指标意义,恢复了21.5 ka以来哈拉湖补给水源、湖泊水位变化及ASM和西风环流的演化历史;并且通过青藏高原东北部不同海拔湖泊沉积物记录的区域对比,进一步理解该区域的气候环境变化。哈拉湖沉积物的?13Corg和<19μm粒级含量反映了湖泊水位的变化。碳酸盐含量和?18Ocarb分别指示了夏季降水量变化和冰川(雪)融水与夏季降水补给量的比例,温度的升高或夏季降水量的增加均指示了ASM的增强。碳酸盐含量和?18Ocarb的变化与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强弱变化高度相似,表明AMOC对哈拉湖流域气候变化的影响比热带辐合带(ITCZ)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强,LGM以来的哈拉湖流域内气候变化是以西风环流为主导的。LGM以来哈拉湖流域的气候环境变化如下:(1)LGM期间(21.519.4 ka),冷干的气候变化以西风环流为主导,湖泊以冰川(雪)融水补给为主,处于低水位且波动明显;(2)冰消期(19.411.6 ka)气候环境波动显著,记录到北半球主要的气候事件。ASM于19.417.9 ka期间到达哈拉湖流域,气候暖湿,湖泊以夏季降水补给为主,湖泊水位上升;寒冷的H1事件(16.415.3 ka)和YD事件(12.811.6)期间,西风环流增强,冬季降雪增加,且H1事件期间的冬季降雪更多,气候分别为冷湿和冷干,湖泊以冰川(雪)融水补给为主,湖泊水位降低;B/A暖期期间(15.312.8 ka),冰川(雪)融水显著增加,但夏季降水量并未表现出增强的趋势,ASM和西风环流在B/A暖期可能均较弱,气候暖干,大量的冰川(雪)融水使湖泊水位快速上升,形成深水静水环境;(3)全新世初期(11.6 ka),ASM到达哈拉湖流域并逐渐增强,但早全新世期间(11.69.3 ka)湖泊仍然以冰川(雪)融水补给为主,使湖泊水位快速上升并接近现代湖泊水位。在早中全新世期间(9.36.0 ka),ASM达到最强,为全新世适宜期,气候暖湿,湖泊以夏季降水补给为主。在中晚全新世期间(6.02.0 ka),ASM逐渐减弱,降水量显著减少,但湖泊仍然以夏季降水补给为主,气候偏暖湿。在晚全新世期间(2.0 ka以后),西风环流增强,冬季降雪增加,气候冷湿,湖泊以冰川(雪)融水补给为主。全新世期间哈拉湖维持稳定的高水位,因此推断尽管湖泊补给类型发生变化,但入湖水量和受控于温度的蒸发量总体上达到平衡状态。区域对比揭示,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高山湖泊和高原以北的湖泊比高原低海拔湖泊受到西风环流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区域不同湖泊记录的LGM以来降水量变化的差异应归因于局地大气环流的影响。

李东昇,张仁勇,崔步礼,赵云朵,王莹,姜宝福[2](2021)在《1986—2015年青藏高原哈拉湖湖泊动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文中研究指明湖泊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研究其动态变化对揭示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哈拉湖流域为研究区,基于3S技术提取流域内湖泊面积、形状等信息,揭示近30年哈拉湖流域湖泊动态变化特征,并探讨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86—2015年间,哈拉湖流域湖泊面积变化呈"V"型,其动态变化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波动下降阶段(1986—2001年)和波动上升阶段(2001—2015年)。其中1986—2001年湖泊面积由593.68 km2减少到584.83 km2(减少8.85 km2);2001—2015年由584.83 km2增加到614.31 km2(增加29.48 km2)。对湖泊面积变化量与冰川面积变化量及同期遥感数据阶段各气候要素相关分析发现,湖泊面积变化量与阶段降水量呈正相关,且相关显著性水平在0.01以上,进而降水量是湖泊动态变化的主导因素。

吴红波,杨萌,杨春利,李亚楠[3](2016)在《冰川亏损对哈拉湖流域湖泊水位波动的影响》文中指出青藏高原的内陆湖泊水位和冰川变化和其流域内冰川质量亏损对湖泊水位波动的影响及其贡献对水量平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哈拉湖流域冰川为例,基于2000-2015年星载雷达测高资料和Landsat卫星多光谱遥感资料分别提取湖泊水位和面积变化;结合附近的托勒台站气象观测资料,进一步分析其水位波动变化原因和冰川亏损对湖泊水量贡献。结果表明:受年降水量和夏季降水量增加影响,哈拉湖水位呈增加趋势,但哈拉湖流域冰川亏损加速趋势不明显;与2000年相比,湖泊面积增加了(21.4±4.8)km2,湖泊水位增加了(1.68±0.26)m,相应的湖泊水容量增加了(16.1±0.3)×108m3水当量。流域冰川亏损量达对哈拉湖水量的贡献率为39.65%,降水量增加对湖泊水量贡献了22.82%。

张磊,张盛生,田成成[4](2020)在《青海哈拉湖水文特征分析及水环境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为实现青海省哈拉湖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利用,以现场调查及室内试验成果为基础,开展了哈拉湖流域及其周边区域的水文特征分析及水环境问题研究。研究成果表明:哈拉湖流域范围内河流水系及湖泊发育较为复杂,不仅水资源赋存量较大,还具复杂的水力联系;同时,区内局部地表水的矿化度相对较高,水质相对较差,但仍能满足基本的生活生产需要,而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总计有四类,水质以优良-良好居多,有少量地下水的水质极差;另外,区内原生水环境地质问题主要包括土壤盐渍化、土壤沙化、湖泊退化及冰川退化等问题,次生水环境地质问题则以人类工程活动为主,且土壤沙化问题、湖泊退化问题及冰川退化问题相对较为严重,需予以足够重视。通过该文研究,掌握了哈拉湖的水文现状,可为其后期水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陈忠升[5](2016)在《中国西北干旱区河川径流变化及归因定量辨识》文中认为水资源是重要的生态与环境控制性要素,受全球变化影响较大。目前,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可能影响,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水循环系统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变化必然引起水资源的时空变化,对于世界范围内的许多流域而言,尤其是对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流域,径流对气候的微小变化和波动非常敏感。而人类通过改变流域下垫面、工农业取用水等活动,不仅破坏了流域内天然的产汇流机制,还直接影响到流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作为水资源演变的两个主要驱动因子,二者具有相互作用和相互反馈的机制,使其对水资源的影响更为复杂,加剧了全球水资源供需矛盾。中国西北干旱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稳定性不高,容易受到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对全球变化极为敏感。在区域气候暖湿化背景下,西北干旱区以山区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为基础的水资源系统更为脆弱,气温升高加速了山区冰川消融和退缩,改变了水资源的构成,加剧了水资源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由于人工绿洲规模不断扩大,上游山区产生的径流在经过山前平原绿洲时,河水被大量利用,人类活动挤占了生态用水权,社会经济与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驱动作用下,西北干旱区独特的水文过程发生了明显变化。鉴于此,本文以中国西北干旱区为研究靶区,利用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和突变检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相关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分析区域变化环境下典型流域河川径流的演变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通过构建目标模型定量识别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程度,并开展径流变化归因研究。期冀研究结果能为科学认识西北干旱区水循环演变规律,合理、有效开发利用水资源以及科学制定气候变化下的水资源适应性对策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归纳如下:(1)径流量整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检验结果表明,在36个出山口径流控制站中,有13个水文站实测径流量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增加趋势(P<0.01),5个水文站径流增加趋势较为显著(P<0.05),12个水文站径流增加不明显(P>0.05),其余6个水文站径流量呈现出减少趋势,但大多不明显。整体来说,西北干旱区出山径流以增多趋势为主。然而,在4个非出山口水文站中,仅博斯腾湖流域的宝浪苏木站实测径流量呈增加趋势,塔河干流阿拉尔控制站、黑河干流正义峡和石羊河干流蔡旗水文站径流均呈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而上述河流源流区除石羊河外来水量均呈明显的增加趋势,这足以说明平原绿洲区人类活动对径流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突变分析表明,位于新疆境内的河流除个别水文站外,大多数水文站实测径流在1990s发生了突变,这与中国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时间相应,但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河西内陆河流域的疏勒河昌马堡水文站径流在1998年发生了突变,这与新疆大多河流径流发生突变的时间具有同步性,而黑河流域较为特殊,径流量较大的河流一般具有两个突变年份,较早的突变一般发生在1980年左右,较晚的突变发生在2000s中期,而径流量较小的洪水河和马营河突变年份发生在1970s中后期,这与径流量较大的河流早期突变发生的时间较为一致。(2)区域气候背景发生了明显变化1960~2012年期间,地面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均表现出增加趋势,其中年均气温变化Mann-Kendall趋势检验Z统计值为5.38,升温趋势极为显著,速率约为0.330C/1Oa,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球水平;全年降水量变化趋势检验Z统计值为3.90,降水增加趋势极为显著,速率约为6.66mm/10a。突变分析表明,年均气温发生了两次突变,分别为1988年和1997年,其中1988年与西北气候转型时间是一致的,1997年则是对全球升温减缓的响应;而年降水量在1986年发生了突变。此外,地面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气温主要受年代际波动主导,而降水变化则受年际波动影响较大。同期,高空大气温度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对流层中下层升温与对流层上层、平流层中下层降温是高空大气环境变化的重要特征。与高空气温变化相应,夏季0℃层高度也出现了明显波动。(3)气候变化对出山径流影响显著西北干旱区出山径流对地面气温和降水量的响应主要表现为:在周期上,径流变化与同期气温和降水在年际自然变异上具有相似周期(2~3a和5~8a),而在年代际自然变异上周期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从相关统计量来看,在年际尺度上,降水对径流的影响明显大于气温,而在年代际尺度上,发生逆转,气温对径流的影响明显大于降水;若从径流组分来看,冰川融水径流补给比重较小的河流,其径流量对降水的响应较为强烈,冰川融水径流补给比重大的河流,其径流对气温的响应就会更为强烈,冰川融水径流和降水径流补给比重相当的河流,其径流对降水和气温的响应均强烈。夏季0℃层高度变化对出山径流影响显著。1960~2009年,西北干旱区四个典型区域,即昆仑山北坡、天山南坡、天山北坡和祁连山北坡夏季出山径流量与0℃层高度之间均表现出良好的正相关关系(P<0.05);上述四个典型区夏季出山径流量对0℃层高度的弹性系数分别为7.19、6.63、3.80和2.79,说明夏季径流量对0℃层高度变化极具敏感性。夏季0℃层高度对出山径流的影响是通过其升降改变冰川所处环境温度,进而影响冰川融水径流而实现的。研究表明,夏季0℃层高度变化已成为影响西北高山区主要河流径流变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4)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贡献程度本文基于Budyko水热平衡耦合框架,建立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山区主要为下垫面影响)对径流影响的估算模型,并借助此模型定量分离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贡献程度。对于39条典型河流的源流区而言,有21条河流气候变化对径流影响的相对贡献超过了60%,且均具正作用,这21条河流的共同点是出山径流呈增加趋势;有9条河流下垫面变化对径流影响的相对贡献超过了60%,且均具负作用,这9条河流的共同点是出山径流呈减少趋势。若以相对贡献率50%计,共有26条河流气候变化对径流影响的相对贡献超过了50%,约占河流总量的66.7%。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河流,一般发源于中高山区,且以大、中型河流为主;而受下垫面变化影响较大的河流,主要是源于中低山区的中、小型河流。1970-2009年,人类活动对塔里木河干流来水量流减少的相对影响程度一直保持在60%以上,人类活动耗水抵消了部分因气候暖湿化带来的径流增加量,是入干径流减少的主导因素;位于石羊河干流上的红崖山水库,自1980s开始,其入流量几乎完全受人类活动控制;对于博斯腾湖来说,1970~1989年时段人类活动对入湖径流减少的相对影响程度一直保持在96%以上,是入湖径流减少的主要因素,而1990~2009年时段气候暖湿化是入湖径流增加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对入湖径流的相对影响程度在1970~2009年期间整体上呈显出减弱趋势,这与焉耆盆地绿洲区农业灌溉水利用效率逐步得到提高有关。

杨盼盼[6](2021)在《哈拉湖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的环境指示意义》文中研究表明湖泊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受到生态系统、气候和环境的影响,有机质碳同位素(δ13Corg)特征可以为区域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提供证据。然而,不同类型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来源不同,加上湖泊沉积环境的分异,可能导致δ13Corg在湖泊中空间分布特征不一样,需要详细的现代过程研究以确定其环境意义。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哈拉湖(38°11′~38°25′N,97°24′~97°47′E,4078 m a.s.l)是位于祁连山脉腹地的一个大型封闭深水湖泊,湖盆四周被高山包围,人为干扰较少,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该湖沉积物δ13Corg的环境指示意义尚未明确。本文对哈拉湖不同水深位置表层沉积物、湖泊南北向断面不同水深共14根沉积物岩芯进行了δ13Corg分析,辅以沉积物的粒度、XRF元素扫描、有机质含量、碳酸盐含量等数据,分析哈拉湖沉积环境基本特征、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δ13Corg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湖泊沉积环境的指示意义。结果显示,在55 m水深以内哈拉湖沉积物δ13Corg数据与水深显著负相关,可以用于指示湖泊水的变化情况,这主要是藻类在不同水深处的光合作用效率差异以及水生植物类型空间分布不同所造成的。湖泊中心位置(水深66.8 m)HL19-07沉积物岩芯沉积物δ13Corg反映了哈拉湖晚全新世4500年间的水位变化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4.5-3 cal ka BP)整体水位均处于高值,哈拉湖水位逐渐升高,并在4.1-3.9 cal ka BP期间出现次高值;第二阶段(3-2.1cal ka BP)湖水平面稳步持续下降;第三阶段(2.1-1.5 cal ka BP)水位回升;第四阶段(0.5-1.5 cal ka BP)哈拉湖水位波动中下降,在1 cal ka BP出现次低值;第五阶段(0.5 cal ka BP至今)水位波动但无明显变化趋势,且已接近现代哈拉湖水位,近期出现上升趋势。哈拉湖沉积物δ13Corg所反映的水位变化和树轮重建的降水和气温变化曲线对比表明,影响哈拉湖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区域气温变化。这是因为冰川融水是哈拉湖补给的重要来源,冰川融水补给量的大小与区域温度变化密切相关。

盛淑蓉,魏海成,山发寿,袁秦,秦占杰[7](2014)在《哈拉湖流域表土花粉与植被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哈拉湖位于青海省境内祁连山系西部,属于高山内陆湖泊。对哈拉湖域进行了植被样方调查及表土、湖底表层沉积物花粉分析,结果显示该流域表土花粉组合能较好地反映样方植被群落特征,高寒荒漠草原植被样点花粉组合以蒿属、菊科、藜科花粉为主,高寒草甸样点莎草科花粉占绝对优势。R值分析结果显示藜科、莎草科和蒿属花粉具有超代表性,而禾本科、菊科、豆科花粉具有低代表性特征。湖底表层沉积物中的花粉分析结果显示湖泊沉积物花粉受控于湖泊近源植被,花粉组合能较好反映湖区整体植被特征,花粉分布具有均一性。沉积物表层花粉组合以蒿属、藜科为主,双气囊型花粉如云杉属、松属等少量出现,表明河流和风力是哈拉湖沉积物花粉输入的主要动力。该研究为在哈拉湖地区利用花粉重建古植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马雪洋,陈豆,阳亚平,张玉枝,张家武[8](2014)在《哈拉湖岩芯XRF扫描元素统计分析及其环境意义》文中提出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山湖泊哈拉湖是位于季风与西风影响的交汇带的封闭深水湖泊,是区域环境和气候变化的良好记录载体。目前对该湖的研究还较少,缺乏对沉积物中元素环境意义的系统认识。通过高分辨率XRF岩芯扫描,用相关、聚类和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哈拉湖沉积岩芯地球化学元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Ti、K、Si、Al、Fe、Mn等元素变化一致,相关性高,归为同一类,即径流输入的陆源碎屑组分,反映了流域水文状况如径流量的变化。Sr、Zr元素相关性高,为赋存在粗颗粒沉积物中的元素,根据哈拉湖实际,应为冬季湖泊冰面风力搬运,反映了湖区冬季风力强度的变化。Ca元素既与径流输入元素总体变化一致,也与Sr、Zr元素显著相关,且在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径流和风力)上的载荷相当,表明哈拉湖沉积物中的碳酸盐既有粗颗粒的外源碎屑,也有湖泊自生的组分,这在利用碳酸盐进行地球化学研究时应重视,注意去除外源碎屑碳酸盐的影响。可溶元素S和Cl可能反映了入湖水量与蒸发对比情况,与湖泊盐度有关。

贺晶[9](2020)在《1960s-2015年祁连山现代冰川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山区的“水塔”效应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而以青藏高原为核心区域的亚洲高山区“水塔”被认为是最重要也是面临威胁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冰川作为山区“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全球变暖已经导致青藏高原乃至全球的冰川大面积退缩。祁连山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山前河西走廊是我国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域,对河西走廊的径流补给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开展祁连山冰川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不仅对研究变暖背景下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对河西走廊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两次中国冰川编目资料、2015年遥感影像、高程数据和气象数据等对祁连山地区冰川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2015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结合中国冰川编目和数字高程数据,分析了1960s-2015年祁连山现代冰川变化。结果表明:2015年祁连山共有冰川2685条,总面积为1536.93±49.44 km2,主要分布于2-5 km2面积等级、4700-5300 m高程带和正北朝向。研究时段内祁连山冰川整体呈退缩趋势,面积共减少了397.51±116.87 km2,年均萎缩率为0.37±0.11%/a,109条总面积为8.94 km2的冰川消失,同时近十年来呈现出明显的加速退缩趋势。相对面积变化速率随冰川规模的增大和海拔的升高而减小,而正北朝向冰川则发生了最大的面积变化(164.97 km2)。区域尺度上冰川面积萎缩率自西向东逐渐增加,位于祁连山东段南坡的大通河流域冰川面积萎缩最快,为0.99%/a。(2)基于SRTM和Tan DEM高程数据,结合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基于大地测量学方法估算并分析了2000-2014年间冰川物质平衡。研究时段内,祁连山冰川呈现物质亏损状态,表面高程年平均减薄0.44±0.02 m,相当于0.37±0.03 m w.e。随着高程的增加冰川高程下降速率逐渐减小,在<4500 m高程带内达到最大值,为0.89±0.01 m a-1。东段地区冰川表面高程变化最大,为0.78±0.03 m a-1(0.65±0.05 m w.e.a-1),冰川物质损失自西向东呈现出加速趋势,与冰川面积变化区域分异特征一致。位于研究区东部的石羊河流域冰川物质损失速率最大,为0.63±0.06 m w.e.a-1。(3)依据地形发育特征,将祁连山冰川划分为七个典型冰川区,分析其内冰川长度分布和冰川变化的区域分异特征。研究时段内典型冰川区能够一一对应的702条冰川2015年冰川总面积为563.45 km2,平均长度为1.16 km。1960s-2007年和2007-2015年典型冰川区内冰川平均长度变化速率分别为-2.50 m/a和-5.27 m/a。冰川平均长度变化速率随冰川规模的增大而减小,同时近十年来有所加快,<0.1 km2冰川长度退缩速率最快;而规模为5-10 km2冰川则平均退缩幅度最大(4.82 m/a)。冷龙岭冰川区(VII区)表现出最为强烈的冰川萎缩,面积以0.72 km2/a的速率减小,平均长度以6.16 m/a的速率退缩,2000至2014年物质亏损速率则为0.63 m w.e.a-1。(4)结合祁连山气候时空变化特征探讨冰川和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祁连山地区自1960年以来气温持续快速上升,降水量缓慢增加,因此冰川区气温持续升高很可能是造成冰川萎缩和物质亏损的主要气候因素,20世纪末气温升高速率的增加导致了近10年来冰川萎缩和物质亏损的加速。在祁连山西段气温变化的趋势率高于中、东段,同时降水量增加的速率低于其他区域的条件下,其冰川面积和物质亏损速率仍明显小于中、东段,可能与西段冰川平均规模较大,以及冰川区平均海拔和末端海拔均较高有关。

刘宝康[10](2016)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青海湖流域草地与湖泊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海湖流域位于我国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整个流域位于西部干旱区、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原区三大区域的过渡地带。在全球变化背景下,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十分敏感和脆弱,生态地位非常突出。近10多年来,流域生态环境有所改观,青海湖面积更是出现15年的连续增长。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以草地和湖泊为主的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好转,这些变化是否具有可持续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对青海湖流域55年(19612015)来的气候变化特征的分析,结合草地和湖泊的地面观测资料,深入研究了青海湖流域草地植被物候期的动态变化,运用遥感和GIS技术,对流域14年(20022015)遥感监测草地地上生物量、草地覆盖度的时空动态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然后对青海湖水位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研究,并运用多源卫星资料,分析了青海湖水位、面积及湖岸线的变化特征,并对青海湖流域草地和湖泊变化的驱动力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青海湖流域草地和湖泊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以后研究的重点及要解决的科学问题提出了展望。主要结论如下:1)55年来(19612015),青海湖流域气候呈暖湿化趋势,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与春、夏、秋、冬四季的平均气温、最高温、最低温均呈升高趋势,其中年平均气温和年最高气温呈显著性升高,夏季最高温与秋季最低温呈显著升高;年降水和四季降水均呈增大趋势,但春季降水增加不显著。四季降水年际增速从小到大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流域春季、夏季、秋季降水均呈显著增大趋势,但冬季无明显变化;年日照时数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减少率为17h/10a;年平均风速呈显著减小趋势,减小速度为0.14m/s/10a,四季平均风速均呈显著减小趋势。2)青海湖东岸的海晏牧草返青期明显早于流域北部的刚察和西北方向的天峻,海晏牧草返青期呈提前趋势,刚察和天峻的返青期均呈现推迟趋势;海晏站的牧草黄枯期基本持平,刚察和天峻呈推迟趋势;刚察和天峻的牧草生长天数缩短,海晏生长天数延长;青海湖流域草地植被长势呈现好转趋势;草地地上生物量地面观测和遥感监测结果基本一致,青海湖流域草地生物量等级以30006000kg/hm2为主;遥感监测结果分析表明,14年(20022015)来青海湖流域低覆盖度草地面积缓慢减小,中覆盖度草地快速增大,而高覆盖度草地呈现波动式增加;草地生物量与气温、降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草地生物量与气温成正相关关系,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温度满足生长需要的情况下,降水能很好的促进生物量的增加;利用滑动平均法评价草地退化情况的结果表明,2009年之后,草地退化的趋势得到抑制,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海晏沙丘高度和水平移动距离均呈增大趋势,且沙丘水平移动距离比高度增大趋势更为显著。3)57年(19592015)来,青海湖水位年际变化呈显著下降趋势(R2=-0.7572,P<0.01),水位下降速度为0.52m/10a,各月水位的年际变化均与年水位的变化趋势相似,且1-5月的水位年际变化不明显,6-12月的水位年际变化趋势显著;青海湖水位的升降与降水和入湖径流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与入湖径流的相关性大于降水,气温和蒸发并非水位变化的关键因素。4)过去50年(19572010),青海湖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与水位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012015年期间枯水期和丰水期的湖泊面积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自2005年开始,青海湖面积和同期水位均呈现显著增大趋势。丰水期较枯水期水体面积增大趋势更为显著;环境减灾卫星能更加精细化的反映青海湖面积及湖岸线的月际和季节变化,利用TM和环境减灾卫星对湖岸线的遥感监测表明,过去50年青海湖湖岸线变化南北差异很大。青海湖西北部的石乃亥—海瑟皮、泉吉河—沙柳河入湖口以及沙岛湖—海晏湾附近,湖岸线退缩最为明显。5)青海湖流域草地和湖泊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藕合关系,但也存在差异;造成青海湖水位下降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人为因素虽对流域草地和青海湖水位有影响,但并不是造成青海湖升降的主导因素。

二、哈拉湖流域的冰川作用特征及水资源利用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哈拉湖流域的冰川作用特征及水资源利用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青藏高原东北部哈拉湖沉积物记录的末次盛冰期以来的高分辨率气候环境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末次盛冰期以来的主要全球性气候事件
    第二节 青藏高原不同古气候载体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青藏高原东北部湖泊沉积物记录的气候环境变化
        1. 同一湖泊中不同钻孔沉积物记录的气候环境变化存在差异
        2. 区域湖泊沉积物记录的气候环境变化并不同步
    第四节 选题依据和研究目标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第一节 哈拉湖流域概况
        1. 地理位置
        2. 地质地貌
        3. 流域植被及湖泊生物
        4. 气候条件
        5. 水文条件
    第二节 野外考察与样品采集
        1. 现代样品和短钻岩芯采集
        2. 长钻岩芯采集
第三章 实验方法
    第一节 年代学方法
        1. AMS-~(14)C测年
        2.~(210)Pb和~(137)Cs测年
    第二节 XRF元素扫描实验方法
    第三节 粒度实验方法
    第四节 水体同位素实验方法
    第五节 碳酸盐含量测量方法
    第六节 细粒碳酸盐稳定同位素实验方法
    第七节 有机碳同位素实验方法
    第八节 TOC和TN实验方法
第四章 结果分析
    第一节 年代学结果分析
        1.~(210)Pb和~(137)Cs年代
        2. 哈拉湖沉积物AMS-~(14)C测年的碳库评估和年代-深度模型的建立
    第二节 元素指标
        1. HL13A孔沉积物元素主成分分析
        2. HL13A孔沉积物元素的相关性分析及其气候环境意义
    第三节 粒度特征及其气候环境意义
        1. 现代沉积物和短钻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及其气候环境意义
        2. HL13A孔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及其气候环境意义
    第四节 水体同位素特征及其气候环境意义
        1. 湖水剖面的理化性质和同位素变化及其气候环境意义
        2. 流域内现代水体同位素特征
        3. 哈拉湖水体同位素模型分析
    第五节 碳酸盐含量特征及其气候环境意义
        1. 湖水离子组成及现代碳酸盐含量特征及其气候环境意义
        2. HL13A孔沉积物碳酸盐含量特征及其气候环境意义
    第六节 细粒碳酸盐同位素特征及其气候环境意义
        1. 哈拉湖沉积物细粒碳酸盐同位素特征及其气候环境意义
        1.2 哈拉湖沉积物δ~(13)C_(carb)特征及其气候环境意义
    第七节 有机碳同位素特征及其气候环境意义
        1. 哈拉湖流域内的现代植被类型
        2. HL13A 孔沉积物 TOC 和δ~(13)C_(org)特征及其气候环境意义
第五章 LGM以来哈拉湖流域气候环境变化
    第一节HL13A孔沉积物记录的LGM以来哈拉湖流域气候环境变化
        1. LGM期间(21.5-19.4 ka)哈拉湖流域的气候环境变化
        2. 末次冰消期期间(19.4-11.6 ka)哈拉湖流域的气候环境变化
        3. 全新世期间(11.6 ka至今)哈拉湖流域的气候环境变化
    第二节 HL13A孔与哈拉湖其它钻孔沉积物的年代框架及重建湖泊水位差异
第六章 区域气候环境记录对比与机制讨论
    第一节LGM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湖泊沉积物记录的气候环境变化对比
        1. LGM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湖泊沉积物记录的气候事件
        2. LGM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湖泊沉积物记录的降水量对比
        3. LGM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湖泊水位变化对比
    第二节LGM以来哈拉湖流域气候环境变化的可能驱动机制
        1. 影响哈拉湖流域气候环境变化的因素分析
        2. LGM以来哈拉湖流域气候环境变化的可能驱动机制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哈拉湖面积重建方法
附录2 水同位素模型
附录3 中文图表目录
附录4 英文图表目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1986—2015年青藏高原哈拉湖湖泊动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哈拉湖流域湖泊面积变化特征
    2.2 哈拉湖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特征
    2.3 哈拉湖流域气候变化特征
    2.4 湖泊动态变化对冰川及气候变化的响应
3 结论

(3)冰川亏损对哈拉湖流域湖泊水位波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数据
        2.1.1 星载雷达测高资料
        2.1.2 Landsat TM/ETM/OLI影像
        2.1.3 气象与冰川观测资料
    2.2 研究方法
        2.2.1 湖泊水面面积变化
        2.2.2 湖泊水位与水量变化估算
        2.2.3 冰川亏损量对湖泊水量贡献
    2.3 遥感不确定性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确定性分析
        3.1.1 雷达测高资料对比
        3.1.2 湖面面积与水位高度关系
    3.2 湖泊水位-面积-水量变化
    3.3 气温与降水变化分析
    3.4 冰川亏损对湖泊水量的补给
4 结论

(4)青海哈拉湖水文特征分析及水环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地质环境条件
    1.1 气象水文
        (1)河流水系特征。
        (2)湖泊发育特征。
    1.2 地形地貌
    1.3 地层岩性
    1.4 构造及新构造运动
2 水文特征分析
    2.1 地表水特征分析
        2.1.1 哈拉湖流域
        2.1.2 哈拉湖外流域
        (1)河流的水化学特征。
        (2)湖泊的水化学特征。
        (3)冰川的水化学特征。
    2.2 地下水特征分析
        2.2.1 地下水分类及分布规律
        (1)冻结水特征。
        (2)松散岩类孔隙水。
        (3)基岩裂隙水。
        2.2.2 补给、径流及排泄特征
        2.2.3 水化学特征及水质评价
3 水环境问题研究
    3.1 原生水环境问题
        (1)土壤盐渍化问题。
        (2)土壤沙化问题。
        (3)湖泊退化问题。
        (4)冰川退化问题。
    3.2 次生水环境问题
    3.3 水环境问题成因及趋势分析
        (1)成因分析。
        (2)发展趋势分析。
4 结 论

(5)中国西北干旱区河川径流变化及归因定量辨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进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1.1 研究目标
        1..4.1.2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3 研究技术路线及方法
        1.4.3.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3.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1.6 本文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位置
        2.1.2 自然环境概况
        2.1.2.1 地形和地貌
        2.1.2.2 植被和土壤
        2.1.2.3 气候特征
        2.1.2.4 主要水系
        2.1.2.5 水资源特点
        2.1.3 社会经济特点
    2.2 数据来源
第三章 西北干旱区河川径流演变特征
    3.1 径流变化趋势分析
        3.1.1 研究区径流变化过程及趋势
        3.1.1.1 塔里木河流域
        3.1.1.2 北疆和东疆典型河流
        3.1.1.3 河西内陆河流域
    3.2 径流变化的突变检验
    3.3 径流序列多时间尺度波动特性
        3.3.1 径流周期性变化
        3.3.1.1 开都河径流周期性变化
        3.3.1.2 黑河干流径流周期性变化
        3.3.2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3.4 小结
第四章 径流变化的区域背景分析
    4.1 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特征
        4.1.1 气温变化牲
        4.1.1.1 地面气温变化
        4.1.1.2 高空气温变化
        4.1.2 降水变化特征
        4.1.2.1 降水时空变化
        4.1.2.2 降水突变分析
        4.1.2.3 多时间尺度波动特性
        4.1.2.4 成因探讨
    4.2 西北干旱区下垫面变化特征
    4.3 小结
第五章 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5.1 径流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
        5.1.1 径流、气温、降水振荡周期对比分析
        5.1.2 径流与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
        5.1.2.1 逐年相关
        5.1.2.2 年际和年代际相关
        5.1.3 径流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机理
        5.1.3.1 西北干旱区出山径流形成机理
        5.1.3.2 气候变化对冰雪水资源的影响
        5.1.3.3 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
    5.2 夏季径流对0℃层高度变化的响应
        5.2.1 夏季0℃层高度变化
        5.2.2 夏季径流的变化
        5.2.3 夏季径流变化对0℃层高度变化的响应
        5.2.3.1 夏季径流和0℃层高度的线性拟合
        5.2.3.2 夏季径流对0℃层高度变化的敏感性
        5.2.3.3 夏季径流对0℃层高度变化的响应机制
        5.2.4 基于夏季0℃层高度变化的径流量反演
        5.2.4.1 气候因子与径流总体变化趋势
        5.2.4.2 气候因子与径流量的变化关系
        5.2.4.3 夏季径流变化总体特征
        5.2.4.4 反演模型及验证
        5.2.5 讨论
    5.3 小结
第六章 河川径流变化归因分析
    6.1 降水-径流一致性分析
    6.2 模型构建及计算过程实例
        6.2.1 模型的构建
        6.2.1.1 径流变化归因分析方法
        6.2.1.2 气候变化对径流影响量的估算
        6.2.2 实证分析—以开都河源流区为例
        6.2.2.1 气候要素和径流深变化分析
        6.2.2.2 模型的率定和验证
        6.2.2.3 气候变化和下垫面对径流变化的影响
    6.3 径流变化归因定量辨识
        6.3.1 源流区出山径流变化归因定量辨识
        6.3.1.1 径流和气候因子的相对变化率及参数n的空间分布
        6.3.1.2 气候和下垫面变化对径流影响的贡献率
        6.3.1.3 讨论
        6.3.2 塔里木河干流来水量变化归因定量辨识
        6.3.2.1 气候因子及径流变化特征分析
        6.3.2.2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塔河干流来水量的影响
        6.3.2.3 塔河干流来水量减少的生态效应
        6.3.3 湖-库来水量变化归因定量辨识
        6.3.3.1 博斯腾湖入流量变化影响因素量化
        6.3.3.2 石羊河流域红崖山水库入流量变化影响因素量化
        6.3.4 径流变化归因解析
        6.3.5 启示
    6.4 径流变化归因中的不确定性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和参研项目

(6)哈拉湖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的环境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湖泊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δ~(13)C_(org))概念
    1.2 湖泊沉积物δ~13C_org的影响因素
    1.3 湖泊沉积物δ~(13)C_(org)研究进展
    1.4 目前湖泊沉积物δ~(13)C_(org)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选题依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目标
        1.5.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背景
    2.3 气候条件
    2.4 水文条件
    2.5 植被情况
第三章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3.1 样品采集
    3.2 实验方法
        3.2.1 粒度分析实验方法
        3.2.2 XRF元素扫描实验方法
        3.2.3 烧失量(LOI)实验方法
        3.2.4 有机碳同位素实验方法
        3.2.5 水体离子实验方法
第四章 结果分析
    4.1 哈拉湖表层沉积物δ~(13)C_(org)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4.2 哈拉湖沉积物δ~(13)C_(org)随水深变化的原因
    4.3 深水区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的时间变化特征
        4.3.1 沉积物年代序列的建立
        4.3.2 晚全新世有机碳同位素变化指示的水位变化
    4.4 HL19-07 沉积物岩芯其他代用指标对比分析
        4.4.1 粒度组分划分及其变化特征
        4.4.2 有机质含量变化特征
        4.4.3 碳酸盐含量变化特征
        4.4.4 XRF岩芯扫描元素变化特征
    4.5 多指标揭示的哈拉湖晚全新世水位与环境变化
第五章 哈拉湖水位重建与区域气候记录对比
    5.1 哈拉湖水位对气候事件的响应
    5.2 哈拉湖水位变化的驱动机制探讨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哈拉湖流域表土花粉与植被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概况
2 研究方法
3 花粉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表土花粉与植被的关系
    4.2 蒿藜比值分析(A/C值)
    4.3 表土与湖底表层沉积物花粉组合的对比
5 结论

(8)哈拉湖岩芯XRF扫描元素统计分析及其环境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哈拉湖区域概况
2 样品采集和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 1 相关分析
    3. 2 聚类分析
    3. 3 因子分析
    3. 4 指示的环境意义
4 结 论

(9)1960s-2015年祁连山现代冰川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现代冰川监测研究进展
        1.2.2 冰川面积变化研究进展
        1.2.3 物质平衡监测和估算研究进展
        1.2.4 冰川长度变化研究进展
        1.2.5 祁连山冰川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4.1 技术路线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资料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源
        2.2.1 Landsat影像
        2.2.2 冰川编目数据
        2.2.3 高程数据
        2.2.4 物质平衡观测数据
        2.2.5 气象资料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冰川边界解译
    3.2 物质平衡估算
        3.2.1 多源DEM之间高程差计算
        3.2.2 物质平衡估算方法
        3.2.3 冰川长度计算方法
    3.3 误差评估
        3.3.1 冰川面积和长度误差评估
        3.3.2 冰川表面高程变化误差评估
        3.3.3 冰川物质平衡误差评估
第四章 祁连山冰川变化特征分析
    4.1 冰川面积的分布和变化特征
        4.1.1 冰川总面积的分布和变化特征
        4.1.2 不同规模冰川面积分布和变化特征
        4.1.3 不同海拔冰川面积分布和变化特征
        4.1.4 不同朝向冰川面积分布和变化特征
    4.2 冰川面积分布和变化的区域分异特征
        4.2.1 不同流域冰川面积分布和变化区域分异
        4.2.2 不同山系冰川面积分布和变化区域分异
    4.3 1960s-2015年消失冰川分布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祁连山区域尺度冰川物质平衡
    5.1 DEM数据误差特征性分析
    5.2 冰川表面高程变化结果
    5.3 冰川物质平衡估算结果
        5.3.1 祁连山冰川物质平衡估算
        5.3.2 不同流域冰川物质平衡估算
        5.3.3 不同山系冰川物质平衡估算
    5.4 监测冰川物质平衡变化
    5.5 冰川物质平衡估算结果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祁连山冰川长度变化特征分析
    6.1 冰川长度的分布和变化特征
    6.2 典型冰川区冰川长度分布及变化特征
    6.3 典型冰川区冰川变化区域分异特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祁连山冰川变化对气候的响应
    7.1 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
        7.1.1 气候变化的时间特征
        7.1.2 气候变化的空间分布
    7.2 冰川对气候的响应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发表学术论文
    2.参与科研项目和著作
致谢

(10)气候变化背景下青海湖流域草地与湖泊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论
    1.2 国内外气候变化与草地和湖泊研究进展
        1.2.1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1.2.2 草地植被监测研究进展
        1.2.3 湖泊遥感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目的、内容及结构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青海湖流域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与方法
        2.2.1 数据来源
        2.2.2 处理方法
    2.3 青海湖流域气候变化特征
        2.3.1 气温变化
        2.3.2 降水变化
        2.3.3 日照时数变化
        2.3.4 风速变化特征
    2.4 小结
第三章 青海湖流域草地植被变化特征
    3.1 资料来源及方法
        3.1.1 资料来源
        3.1.2 数据处理方法
    3.2 青海湖流域草地植被物侯期变化
        3.2.1 牧草返青期动态
        3.2.2 牧草黄枯期动态
        3.2.3 牧草生长天数变化
    3.3 青海湖流域草地植被长势遥感监测
        3.3.1 草地植被长势年际变化
        3.3.2 草地植被长势年内变化
    3.4 草地生物量遥感动态监测
        3.4.1 地面观测的草地生物量变化
        3.4.2 草地生物量时空变化
    3.5 青海湖流域草地盖度遥感监测
        3.5.1 地面观测的草地覆盖度变化
        3.5.2 草地覆盖度遥感监测动态
    3.6 草地生物量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3.6.1 草地生物量与气温的关系
        3.6.2 草地生物量与降水因子的关系
    3.7 草地退化及沙化评价
    3.8 青海湖东岸沙丘变化特征
    3.9 讨论
    3.10 小结
第四章 青海湖流域水体时空变化特征
    4.1 资料来源与方法
        4.1.1 资料来源
        4.1.2 处理方法
    4.2 青海湖水位动态变化
        4.2.1 青海湖水位年际动态
        4.2.2 青海湖水位月际变化
        4.2.3 青海湖水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4.3 近50年来青海湖面积变化特征
        4.3.1 近50年来青海湖面积年际变化
        4.3.2 近15年来青海湖枯水期和丰水期面积的年际变化
        4.3.3 基于环境减灾卫星的青海湖面积季节及月际变化
        4.3.4 青海湖面积季节变化
        4.3.5 青海湖面积月际变化
    4.4 湖岸线变化
        4.4.1 近50年青海湖湖岸线变化
        4.4.2 2008~2011年青海湖湖岸线年际变化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青海湖流域草地与湖泊的关系及其驱动力因素
    5.1 青海湖流域草地与湖泊的关系
    5.2 草地和湖泊驱动力因素
        5.2.1 自然因素
        5.2.2 人为因素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哈拉湖流域的冰川作用特征及水资源利用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青藏高原东北部哈拉湖沉积物记录的末次盛冰期以来的高分辨率气候环境变化[D]. 马雪洋. 兰州大学, 2017(11)
  • [2]1986—2015年青藏高原哈拉湖湖泊动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李东昇,张仁勇,崔步礼,赵云朵,王莹,姜宝福. 自然资源学报, 2021(02)
  • [3]冰川亏损对哈拉湖流域湖泊水位波动的影响[J]. 吴红波,杨萌,杨春利,李亚楠.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6(04)
  • [4]青海哈拉湖水文特征分析及水环境问题研究[J]. 张磊,张盛生,田成成.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20(01)
  • [5]中国西北干旱区河川径流变化及归因定量辨识[D]. 陈忠升.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6]哈拉湖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的环境指示意义[D]. 杨盼盼. 兰州大学, 2021(09)
  • [7]哈拉湖流域表土花粉与植被关系研究[J]. 盛淑蓉,魏海成,山发寿,袁秦,秦占杰. 盐湖研究, 2014(02)
  • [8]哈拉湖岩芯XRF扫描元素统计分析及其环境意义[J]. 马雪洋,陈豆,阳亚平,张玉枝,张家武. 盐湖研究, 2014(04)
  • [9]1960s-2015年祁连山现代冰川变化研究[D]. 贺晶. 西北大学, 2020(02)
  • [10]气候变化背景下青海湖流域草地与湖泊时空变化特征研究[D]. 刘宝康. 兰州大学, 2016(11)

标签:;  ;  ;  ;  ;  

哈拉湖流域冰川作用与水资源利用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