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谈六年级课文的一年级孩子(论文文献综述)
赵苹[1](2007)在《小学语文新入职教师角色适应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般而言,刚刚进入教育岗位任教的教师,通常要经历一个艰难又极具决定性的阶段,即新入职阶段。此阶段的教师将完成由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换,在学校系统中逐步了解和认识自己在专业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学会如何顺利地完成角色义务,表现合宜角色行为模式,本研究称这一过程为小学新入职教师的角色适应。新入职教师的角色适应状况将直接影响其专业发展的取向和态度,影响其专业发展水平。本研究采用了社会科学研究中日见凸显其独特魅力的“质”的研究方法,并主要采用“质”的研究中的“叙事研究”,深入到教师赖以生存的、具体的、特殊的教学现场之中,以更为切近的距离,深入观察、了解、体悟教师日常教学言行背后的深度意义。本研究选取了三位来自不同类型的学校,具有不同背景,角色适应状况各不相同的小学语文新入职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对发生于他们初入职生活之中的大量事件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力图通过这些故事充分展现新入职教师角色适应生活的真实场景。本研究还针对三位新入职教师的故事进行了解读与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试图探讨影响新入职教师角色适应的主要因素,并针对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影响新入职教师角色适应的因素很多,可以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这两个方面来分析。主观因素包括新入职教师的从业知识与技能、择业动机与态度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客观因素分为入职前的客观因素和入职后的客观因素。入职前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和师范教育两方面。入职后,对于新入职教师的角色适应起到重要影响作用的因素主要来自社会和任职学校。为帮助小学新入职教师顺利地完成角色适应过程,针对诸多影响因素,本研究建议:师范院校应当为师范生掌握必要的教师知识和技能提供充分的条件;师范生应主动、自觉地为将来从事教师工作做好各种准备。入职后,社会各界应给予新教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任职学校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建立完善有效的师徒制;为新入职教师分配适量的工作任务;新入职教师自己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
刘萍[2](2016)在《改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环境的行动研究 ——在积石山县G小学的探索》文中认为本研究是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一所农村小学开展,为期三个半月,研究目的是探索改善学校内学生课外阅读环境的途径。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在不断反思学校的客观条件和研究产生的效果,运用访谈法、实物分析法和观察法收集研究资料。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小学生课外阅读环境建设进行了“内在阅读环境”和“外在阅读环境”的探索。基于人作为作为阅读主体的“内在阅读环境”的建设活动:通过开展“课上+课下”阅读课程并举办相应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纠正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传授科学的阅读方法。承载学生课外阅读的“外在阅读环境”的建设活动:购买新书、选择旧书以及补充本土读物进行课外阅读书籍的建设;通过整合学校现有的场地资源建设阅览室。研究反思:(1)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环境亟需改善;(2)内在阅读环境和外在阅读环境的建设能有效改善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小学课外阅读环境;(3)“课上+课下”的“阅读课程”能够帮助西部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内在阅读环境的优化;(4)学校阅读资源“可读性”是实现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学生阅读外在环境建设的基础。图书的“可读性”即有书可读,其次已有图书的“可读”;(5)专门的阅读空间有利于创造并带动全校阅读氛围;(6)改善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环境应贯穿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工作始终。此外进行行动研究时要注意:(1)在行动研究中要做到做到五个“融入”与一个“跳出”;(2)不断创造条件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客观问题;(3)研究者的自我反思是研究能够推进的动力。
邓治安[3](1994)在《会谈六年级课文的一年级孩子》文中研究指明会谈六年级课文的一年级孩子吉林省教育学院邓治安她叫王晗,今年七岁,刚入小学一年级,现在拼音还没学完。听说她能认许多字,正好她今天到我们办公室来,我就有意识让她读一下课文。先读第四册中的《骄傲的孔雀》,她比较流利地读下来了,只“翎”字不认识。读完后,我...
张旭[4](2019)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使用发展性评价语的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评价从始至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是各个教学环节之间衔接的桥梁,而其中恰当的发展性评价语则能更好地舒缓课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促进学生的多方面成长。然而,在实际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确实存在着发展性评价语的使用对象过于集中、内容过于片面、表达流于形式、效果不甚良好等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中教师的发展性评价语使用现状就显得十分重要。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观察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等来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使用发展性评价语的现状进行分析了解,重点针对调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改进策略。本文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有问题的提出、研究问题及意义、核心概念界定、国内外的研究综述等四个方面。第二部分是研究设计与方法部分。第三部分是将对H校语文课堂以及名师课堂实录中发展性评价语使用现状的调查结果分认识、使用、反思三个维度进行归纳总结。第四部分是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总结出语文课堂教师发展性评价语使用中存在的认识不足、使用次数过少、使用对象过于集中学生个体、评价内容过于针对单一目标、盲目使用肯定型发展性评价语、评价艺术性较低、反思不足等问题,并从教师的认识偏差、使用能力不足、忽视反思三个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第五部分是根据以上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此希望改变如今的评价现状。最后一部分是本研究的结论与反思部分。
高智红[5](2012)在《谁的选择? ——重要他人对学生课外阅读选择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要他人与学生的阅读选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小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存在强有力的影响者,分析潜隐在学生阅读选择活动背后的影响主体,探寻的是哪些人是导引者、分享者、激发者,哪些则是限制者、规训者、负影响者?他们的取向、情感、态度、文化偏好如何影响了学生的选择方向?这些影响通过何种方式介入学生阅读过程的?在不同的情境中,他者的影响又有怎样的差异或冲突?主要包括对重要他人的类型、互动关系分析、主体性分析和情境性分析。首先依据重要他人不同的角色、位置以及互动关系进行了归类分析。控制型重要他人是单向控制式,对学生阅读的支配、干涉显着,其强制性容易导致学生的阅读抵制行为;亲和型重要他人因为亲切、友善的态度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对学生的阅读活动影响度强;偶像—引领型重要他人因为个体的感召力、吸引力而成为有魅力的导引者,学生的阅读认同和仿效度高,偶像—制造型的重要他人则因为炒作易形成学生的盲目崇拜,产生流行阅读等负影响。他者的介入方式主要体现为单向、双向和多元互动等。另外,重要他人的主体性因素如取向、情感、态度、文化偏好等对学生的阅读选择也有着显着影响,工具取向和人文取向、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个人文化偏好和阶层文化偏好对学生的影响效果不同,在阅读选择方向上和阅读深度、广度上有差异。其次,从代际差异的角度,分析了当代史(1949—1999)上重要他人对学生阅读选择的影响状况,阐述了不同时段重要他人群体的差异及影响力度。包括政治化阅读辖制下的阅读单向、地下小群体阅读现象以及私人化启蒙过程等。1978年后偶像型重要他人对时代精神气质的引领,90年代后学生同龄偶像(少年作家等)的影响力增强及多个重要影响者群体的出现,对流行阅读的开启等。第三,区分了现实情境中(学校、家庭、媒介)中多个重要他人群体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和差异。如校长的取向对阅读文化构建的影响、教师群体的推荐差异、学生群体阅读互动的从众、易变及多元性,阅读上的隐在抵制与显在冲突状况、“核心人物”引领下的阅读同化现象等。媒介情境中隐在他者的畅销运作,网络论坛及博客中的阅读共享、同伴互助等;在家庭环境中父母作为重要他人,其阅读导引的现状和存在的误区,他们的教育期望与阅读启蒙之间的关联状况等。本研究的结论是:1.重要他人对学生阅读活动具有强影响力,他者的语言、情感、态度对学生阅读的有显着的导引作用。他者的积极情感是学生阅读好奇、阅读兴趣唤醒的重要关节点之一,而消极情感、情感淡漠会导致学生的兴趣封闭甚至导致阅读兴趣转移。2.各类重要他人对学生阅读活动的影响有显着差异,在一定情境下表现为阅读导引冲突,控制型的重要他人容易导致学生的阅读抵制和兴趣转移,偶像型重要他人具有强影响力和影响广度,但媒体制造的偶像则容易产生负向导引。3.重要他人与重要他人之间、重要他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学生阅读影响显着,彼此间情感密切、交往频繁、互动程度高的情况下,对学生的阅读同化和阅读提升有直接作用。4.学生群体自身也是重要的导引者,需要重视学生的小群体阅读现象、隐在抵制和阅读反抗的存在,关注同龄重要他人对学生的阅读风潮、时尚化阅读走向的重要影响力量。除在场重要他人的影响外,隐在、不在场重要他人也有显着作用,媒介人(出版商、作家、编辑、官员、网友等)同样对学生的阅读选择有着强影响力。5.重要他人的文化偏好以隐在的的方式影响学生的阅读选择,长辈型重要他人的文化偏好具有较强的传递性,学生同辈群体的偏好传递则具有情境性和可变性。不同阶层的文化偏好传递中,中间阶层的代际传递性最强。6.由于存在影响学生阅读的多个重要他人群体,聚合校内校外、在场与隐在影响者的合力,使重要他人发挥正向积极的导引作用,成为学生阅读的引领者、激发者、唤起者、催化者、陪伴者和共读者非常重要。
凌鹏飞[6](2017)在《伦理视域下的教学决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学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所做决策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教师能够不断做出合理有效的决策,是其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体现。然而,已有研究较少关注教师在教学决策过程中进行伦理考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事实上,教学决策的伦理自觉对于消解教学伦理失范现象、保障决策的合理有效、促成教师的决策智慧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研究主要对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从而进一步深化教学决策研究。围绕教学决策与伦理的具体联系,本文从教学决策何以需要伦理考量这一问题出发,从教学决策的伦理属性、教学决策的伦理迷失现象这二方面,说明教学决策需要伦理的引领。然后,在辨析教学决策等概念的基础上,阐释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涵义与功能体现。随后,探讨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接下来分析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价值准则问题。最后,为实现伦理规约教学决策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各部分的具体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主要阐明本研究的选题理由、陈述主要的研究问题,以及说明研究的整体思路和使用的研究方法。另外,在文献综述部分,对已有相关研究的梳理主要从教学决策和教学伦理这二个方面来进行。第一章主要说明教学决策的伦理考量具有必要性。从教学决策目的的服务性、教学决策内容的伦理关涉以及教学决策的社会交往性来看,伦理性是教学决策活动的一种重要属性。尽管如此,在现实当中存在教学决策的伦理迷失现象,其表征为教学决策取向和教学决策方式存在伦理意义上存在一定的偏失,以及教学决策失误引发伦理危机。第二章主要阐释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涵义及功能。伦理规约教学决策可以理解为:基于教学伦理准则的规范和引领作用,教师在对教学方案进行判断与选择时,将伦理维度的考量融入其中,从而体现教学决策的伦理自觉。伦理规约教学决策具有预防性、或然性、激励和导向性这三方面的特征。另外,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功能体现在:维护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障决策的合理有效以及促成教师的决策智慧。第三章具体分析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机制与面临的障碍。伦理对教学决策进行规约的机制,包括信念规约、责任规约和制度规约。也就是说,教师信念、教师责任和教学制度是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载体。另外,在现实当中,伦理规约教学决策所面临多种障碍性因素,包括教师因素、教学的特性因素以及教学的外部干扰因素。第四章主要探讨教学决策活动中的伦理价值问题。在伦理精神关照下,教师在教学决策时应当遵循教学人道主义、教学公正这二个核心的伦理价值准则。当教师在教学决策时遇到伦理冲突时,需要进行价值选择来确立决策所依据的伦理准则。伦理学中的功利主义、道义论和境遇伦理学,为教师进行伦理价值选择提供了相应的思维方式。第五章主要在实践层面探讨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实现。就教师应具备的条件而言,伦理规约教学决策需要教师个体具有较强的教学伦理意识、专业道德思维能力以及积极的情感;不仅如此,还需要完善的教学伦理规范、学校组织文化等外在条件。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相关实践要求包括:决策取向体现伦理精神、决策方式符合伦理要求和决策过程融入伦理考量。另外,在实现教学决策的策略运用方面,我们提出了重视教学决策中的倾听与沟通、师生之间的对话、复杂性思维的运用这三种策略。
毛毅静[7](2012)在《影像记忆与教育变迁:1910-2010年代的中国教育生活》文中研究指明教育是一个恒久长青的话题,更是我们口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中国处在个制度、文化、生活方式蜕变的时代。不断变化中的社会及教育,改变着一代代人的命运和境遇。从一个别样的视角审视中国教育的问题,关注时代洪流中的中国教育发展,这是充满挑战和魅力的。本研究以影像进入教育现场,主要跨越两个主要的视角:纪录片的视角和教育的视角。透过对教育纪录片中传达的教育生活的分析,检视中国教育,主要是解放后60年间的教育变迁与发展中有意义和意味的事件。纪录影像是以镜头为工具、影像为媒介、以人性化的视角触及教育者、受教育者们的生活,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于教育记录片而言,更是作为一种对事实的反映和纪录,承载着教育的理想和使命。因此,通过影像与教育的“话语”相互佐证、交叉阐述,还原一个又一个中国教育的现场。多角度、多层次地追踪并描述中国教育的问题,聚焦于教育民生和日常教育生活实践,通过镜头下的叙事“深描”关注平民的教育生活。这不仅是一种历史研究的补遗,更在探究过去、现在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目的的同时,也给未来的教育提供样本和启迪。更重要的是通过影像这一媒介,刻画出在时代进程中人们对教育的理解以及教育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而且,透过纪录片还原的中国教育的样貌,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环境。这里呈现的故事、场景、片段、人物都是鲜活的、温暖的,是一个时代的烙印,更是一部别样的教育史。基于影像的教育研究也是观察近现代中国教育的一个独特的、连续的视角。这种视角是直达中国教育问题核心的有效途径之一,并为教育研究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话语方式。本论文从大量原始的影像素材和资料入手,聚焦中国教育的历史现场,通过对现场的不同方式描述,试图探讨在纪录片话语中不同现场呈现和交织出的中国教育生活样貌。论文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如下。第一章:分别论述了本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及论文基本框架等内容。第二章:主要追溯早期影像肇始,聚焦了1949年前中国教育纪录片的发展脉络。梳理早期1949年前的教育纪录片历史,尤其回顾了商务印书馆的开拓性的拍摄实践及挖掘了尘封多年,已语义不详的教育纪录片、教育电影协会的历史档案。第三章:进入国家意识的影像档案库,关注于建国后1949年-1967年间影像中的教育话语,聚焦在各种政策文本和影像素材,其中特别是“新影”素材中的教育片段。将影像的视角和教育的视角并置在一个平面上,把来源于官方的素材以镜头重叠的方式交替呈现,试图通过卷轶浩繁的《新闻简报》中的社会主义初期的宏大的教育叙事和影像简报的介绍及叙述,力求简洁地还原现场。从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角度进行“观看”并生成教育“见证”的功能。第四章:还原并梳理了政治年代的影像,将1966之后文革期间的教育影像做了标识。这些目前仍然被封存的纪录片影像中的教育话语,通过文本与影像的交互引证,分析了这一阶段的影像特征,并对其进行分专题式的讨论,力求还原一个沉重的历史背景下的教育现场。探究遮蔽在镜头之后的教育的核心价值、问题和意义。第五章:域外视野中的中国影像,探讨了国外导演在中国的拍摄实践,以影片为样本,比较视角差异导致不同的影像之间的中国教育的影像记忆,发掘镜头之下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细节,试图探究在外国人眼中不同于《新闻简报》的影像意义。第六章:研究了转向平视的大众影像,聚焦改革开放后体制内的教育影像创作和发展。以纪录片个案的组合,通过镜头话语的交互引证、分析,透视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教育生活的一个个侧影。追问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教育事件和场景,并借助摄像机的深描,来观察、放大、研究教育现场,试图让教育的意义自然流淌。第七章:剖析了世纪之交追求独立的影像,并延续第六章讨论的大众影像,两者加以区分,重点落在体制外的独立制片。深入挖掘了体制外的独立纪录片的创作和精神,同时追问了教育纪录片的创作和影像的价值意义。通过对导演作品的分析,呈现中国当下影像创作中的教育的面貌。论文的结语部分指出,教育的历史,影像必须出席。直击一个个现场或许能更逼近教育的真相。提出教育研究的当务之急不仅需要挽救时代的影像,同时也要思考影像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意义。通过镜头话语的呈现和分析,提供跨学科教育研究的一种新途径。
俞姝轶[8](2018)在《小学绘本阅读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文中认为图文并茂的绘本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形式。在长期阅读中,绘本能够激发儿童阅读兴趣,潜移默化地促进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发展。因此,绘本越来越受到教师的推崇。已经有不少教师利用绘本开发了较为成熟的阅读课程。本研究通过对小学绘本阅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研究,呈现小学语文教师设计和实施绘本阅读课程的真实样态,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本论文首先采用案例法、文献法,选择四位正在开发绘本阅读课程的小学语文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由教师口述课程故事,再进行针对性的访谈。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分析,编制调查问卷,选取对绘本阅读有一定了解或正在尝试绘本阅读的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旨在了解他们对绘本阅读课程的认识等现状。研究结果发现:第一,绘本阅读课程主要有三种目标倾向:聚焦于阅读兴趣,侧重于语言学习以及定位于学生全面发展;大部分的一线教师喜欢侧重于语言学习的绘本阅读课程。第二,正在开发绘本阅读课程的教师有独特的选择绘本依据;参与调查的教师在选择绘本时,更看重绘本本身,包括语言、主题、故事内容等等。在呈现课程内容时,一般为无主题书目式、生活主题式以及绘本所涉及领域主题式三种。第三,绘本阅读课程的实施,有课堂教学,学生自读以及亲子共读三种主要形式。第四,课程评价一般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评价主体多元化。在教师设计与实施绘本阅读课程过程中,存在课程目标定位有偏差,课程内容编制成问题,课程实施过程有缺失,课程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最后,论文针对研究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更新课程理念,深挖绘本教育价值,全面了解儿童阅读需求,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系统探索自主阅读活动方式,深入研究以评促读的评价方案等对策建议。
于雅婕[9](2017)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堂练习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 ——以“部编本”教材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不同智力特点出发,运用新版“部编本”教材,设计与实施有针对性的、多样性的小学一年级课堂练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做到“一课一得”,帮助学生将课内问题解决在课堂,并引导课余时间充分阅读。选取2016年入校的小学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并在位于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的某城市片区中心小学初始年级某班,以行动研究为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展开研究切实可行。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到“部编本”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中是实用且适用。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而言课堂练习需要巧妙的重复,从多元智能理论出发针对同一问题设计带有不同智能特点多种练习形式,使得多元智能成为设计练习的出口;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而言课堂练习需要引起学生兴趣,从多元智能理论出发针对不同学生引导孩子发现最适合自己认知特点的练习方法从而参与使其参与到语文课堂练习中来,使得多元智能成为实施练习的入口。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到“部编本”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中是有利于教师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在“幼小衔接”中相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适应小学语文课堂;有利于不同智能特点的孩子尽快稳固掌握熟练运用“部编本”教材生字表要求的700常用字,进而以汉语拼音为辅助做到独立阅读;有利于实现“部编本”教材要求的“三位一体”即“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阅读教学结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阅读生活化,进而提高小学初始年级学生语文素养。
二、会谈六年级课文的一年级孩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会谈六年级课文的一年级孩子(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语文新入职教师角色适应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
第二节 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二章 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
第一节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二节 研究过程的设计 |
第三章 三位新入职教师角色适应的个案描述 |
第一节 S老师的故事 |
第二节 M老师的故事 |
第三节 Y老师的故事 |
第四章 三位新入职教师个案的理解与分析 |
第一节 三位新教师入职后的适应状况总体分析 |
第二节 三位新教师在教学方面的适应状况分析 |
第三节 三位新教师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适应状况分析 |
第四节 三位新教师对所在学校环境的适应状况分析 |
第五节 三位新教师自身特征及经验的分析 |
第五章 相关结论 |
第一节 影响新入职教师角色适应的相关因素 |
第二节 促进新入职教师角色适应的策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编码系统 |
附录三: 访谈记录 |
致谢 |
(2)改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环境的行动研究 ——在积石山县G小学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确定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理论依据 |
二、G小学学生的课外阅读环境现状 |
(一)G小学所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教育环境 |
(二)G小学所在社区阅读环境状况 |
(三)G小学的校园阅读环境状况 |
三、行动研究过程 |
(一)埋下种子——进入研究现场 |
1.“第一次取经”:准备进入研究现场 |
2. 一节“故事课”:进入研究现场 |
(二)用心耕耘——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 |
1.第一阶段:探索中的得与失 |
2.“第二次取经”:为行动研究充电 |
3.第二阶段:继续探索 |
(三)结出果实——觅得行动“接力者” |
1.觅知音:发现“接力者” |
2.三人行:与“接力者”的合作 |
四、研究反思 |
(一)研究措施有效性的反思 |
1.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学校课外阅读环境亟需改善 |
2.改善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课外阅读要关照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 |
3.依托学校“课上+课下”的“阅读课程”改善内在阅读环境 |
4.学校阅读资源“可读性”是实现课外阅读外在环境建设的基础 |
5.专门的阅读空间有利于创造并带动全校阅读氛围 |
6.改善小学生课外阅读环境应贯穿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工作始终 |
(二)研究者的自我反思 |
1.在行动研究中要做到五个“融入”与一个“跳出” |
2.不断创造条件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3.研究者的自我反思是研究能够进行的动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4)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使用发展性评价语的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发展性评价观 |
(二)语文新课标体现了积极的发展性评价观 |
(三)忽略师生发展的评价行为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长期存在 |
二、研究问题及意义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评价 |
(二)发展性评价 |
(三)教师发展性评价语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一)访谈法 |
(二)观察法 |
(三)案例分析法 |
第三章 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使用发展性评价语的研究结果 |
一、小学语文教师对发展性评价语的认识 |
二、小学语文教师对发展性评价语的使用 |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发展性评价语的使用次数 |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发展性评价语使用对象的比例 |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发展性评价语内容综合三维目标的情况 |
(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发展性评价语类型的分布 |
(五)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发展性评价语的语言特点 |
三、小学语文教师对发展性评价语的反思 |
第四章 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使用发展性评价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使用发展性评价语存在的问题 |
(一)小学语文教师对发展性评价语的认识不足 |
(二)小学语文教师对发展性评价语的使用欠缺 |
(三)小学语文教师对发展性评价语的反思不足 |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使用发展性评价语现状的原因分析 |
(一)小学语文教师对发展性评价语认识偏差 |
(二)小学语文教师发展性评价语使用的能力不足 |
(三)小学语文教师忽视发展性评价语的反思 |
第五章 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使用发展性评价语现状的解决策略 |
一、夯实理论知识,转变评价观念 |
二、提高评价能力,奠定评价基础 |
(一)进行教师职前职后的培训与训练 |
(二)培养教师的评价机智 |
(三)把握发展性评价语的使用尺度 |
(四)修炼教师语言的艺术素养 |
三、加强反思训练,优化评价效果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5)谁的选择? ——重要他人对学生课外阅读选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主要概念及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综述 |
四、各章内容与框架结构 |
第一章 谁的选择? 他者的选择是如何潜入个体的? |
第一节 重要他人介入:分类的考察 |
一、重要他人:概念解读 |
二、重要他人角色类化分析 |
三、特征性类化分析 |
第二节 介入方式与影响效果 |
一、介入方式:控制与互动 |
二、重要他人的影响效果分析 |
第三节 影响力度转移:从长辈群体到同辈群体 |
一、小学低段:长辈群体的阅读框限 |
二、小学高段:同辈引领的增强 |
三、初中段:亚文化导引与阅读反抗 |
第二章 重要他人的本体性分析:取向、情感与文化 |
第一节 谁之取向?取向的耦合与冲突 |
一、谁之取向?何种取向? |
二、介入中的张力:取向的耦合与冲突 |
第二节 他者的情感是如何嵌入阅读选择的? |
一、学生的自主阅读选择:理性与感性 |
二、他者的情感导入:阅读兴趣激活与转移 |
第三节 他者文化偏好的植入 |
一、个体文化偏好:倾向性与传递性 |
二、群体文化偏好:区隔与传递差异 |
第三章 历史情境中的他者:代际差异的视角 |
第一节 1949—1966选择性规则的强化 |
一、阅读的单向:“红色阅读” |
二、分层阅读:阶层性与实效性 |
第二节 1966—1976“文化沙漠”:辖制与抗争 |
一、阅读辖制:“合法性知识”的框限 |
二、地下阅读:他者的隐在导引 |
第三节 1978—1989人文性的回归与文化潮的席卷 |
一、解禁的启动:编者的分化 |
二、偶像引领:文学潮中的作者 |
第四节 1990—1999原创表达及流行阅读制造 |
一、原创表达:个人化写作的魅力 |
二、共舞者:流行阅读的合力制造 |
第四章 学校情境:导读观念与阅读文化 |
第一节 教师的阅读观与阅读推荐差异 |
一、阅读观:课程路径依赖 |
二、教师群体的推荐差异 |
三、教师阅读状况及影响度 |
第二节 校长与校园阅读文化 |
一、阅读文化构建:形式化与濡化 |
二、阅读测评体系:角度与效果 |
第三节 学生群体:亚文化中的阅读互动 |
一、亚文化阅读互动:从众、易变及多元 |
二、颠覆性阅读:隐在抵制与显在冲突 |
三、“核心人物”引领下的阅读同化 |
第五章 校外情境:媒介与家庭 |
第一节 媒介情境:运作与多元推介 |
一、隐在的他者:畅销运作与阅读制造 |
二、网络中的互动者:分享、互助与潮流 |
第二节 家庭情境:导引方式与教育期望 |
一、家庭阅读文化:导引现状与误区 |
二、重要他人的教育期望与阅读倾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访谈及问卷 |
二、各群体重要他人的阅读导引资料 |
后记 |
(6)伦理视域下的教学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源于对教学决策实践的反思 |
(二) 基于深化教学决策研究的需要 |
(三) 出于对教学伦理现状的考量 |
二、文献综述 |
(一) 教学决策的相关研究 |
1. 教学决策的类型 |
2. 教学决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 |
3. 对教学决策伦理关涉的初步探讨 |
(二) 教学伦理方面的研究 |
1. 教学伦理研究概况 |
2. 教学伦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
3. 对教师教学伦理意识的探讨 |
4. 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
三、研究设计 |
(一) 研究问题 |
(二)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方法 |
1. 文献法 |
2. 案例研究法 |
3. 观察法 |
4. 访谈法 |
四、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第一章 伦理:教学决策的必要考量 |
一、教学决策活动具有伦理属性 |
(一) 教学决策目的的服务性具有伦理意蕴 |
1. 教学决策目的及其作用 |
2. 教学决策目的的伦理意蕴 |
(二) 教学决策的内容涉及伦理方面的问题 |
1. 教学内容方面的决策关涉伦理 |
2. 教学方法方面的决策关涉伦理 |
3. 教学管理方面的决策关涉伦理 |
(三) 教学决策中的交往关联师生伦理关系 |
1. 师生交往对于教学决策的重要价值 |
2. 教学决策中的交往基于师生伦理关系 |
二、教学决策的伦理迷失及其表现 |
(一) 教学决策取向游离伦理本性 |
1. 教学决策取向的功利化 |
2. 教学决策取向的工具化 |
3. 教学决策取向的失衡化 |
(二) 教学决策方式有违伦理精神 |
1. 过分随意的教学决策方式 |
2. 过分专断的教学决策方式 |
(三) 教学决策结果出现伦理性失误 |
1. 教学决策失误的含义与评判 |
2. 教学决策结果的伦理性失误 |
第二章 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涵义及功能 |
一、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涵义 |
(一) 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概念阐释 |
1. 对教学决策的理解 |
2. 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阐释 |
(二) 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特征 |
二、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功能体现 |
(一) 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
(二) 推动实现教学决策的合理有效 |
1. 伦理关照:教学决策合理性的重要保障 |
2. 伦理回归:教学决策有效性的支持力量 |
(三) 有利于促成教师的决策智慧 |
第三章 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机制与障碍 |
一、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机制探讨 |
(一) 借助教师信念的推动作用进行规约 |
(二) 基于教师责任的支撑作用进行规约 |
(三) 通过教学制度的规范作用进行规约 |
二、伦理规约教学决策所面临的现实障碍 |
(一) 阻碍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教师因素 |
1. 教师持有不合理的观念 |
2. 教师的教学伦理意识缺失 |
3. 教师形成负面的情感体验 |
(二) 阻碍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教学特性因素 |
(三) 阻碍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外部干扰因素 |
第四章 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价值寻究 |
一、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核心价值追求 |
(一) 教学决策的人道主义诉求 |
1. 对“人道主义”的理解与定位 |
2. 彰显“人道主义”的教学决策 |
(二) 教学决策的公正诉求 |
1. 教学公正的含义 |
2. 公正诉求下的教学决策 |
二、教学决策中的伦理冲突及其价值选择 |
(一) 教学决策中的伦理冲突及其表现 |
1. 伦理冲突的含义 |
2. 对教学伦理冲突的理解 |
3. 教学决策中伦理冲突的表现 |
(二) 通过价值选择应对决策中的伦理冲突 |
1. 教师价值选择的基本方法 |
2. 教师价值选择所需的思维方式 |
第五章 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实践诉求 |
一、完善伦理规约教学决策所需的条件 |
(一) 提升教师的教学伦理意识 |
1. 教学伦理意识的水平层次 |
2. 提升教师教学伦理意识的实践路径 |
(二) 培养教师的道德思维能力 |
1. 发展教师的道德想象力 |
2. 培养教师的道德推理能力 |
3. 重视教师的道德直觉 |
(三) 利用教师的专业道德情感 |
(四) 优化教学决策的伦理依据与文化氛围 |
(一) 完善教学决策所依据的伦理规范 |
(二) 形成支持教学决策伦理的学校组织文化 |
二、践行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相关要求 |
(一) 使教学决策取向始终体现伦理精神 |
(二) 采取符合伦理要求的教学决策方式 |
1. 采取民主化的教学决策方式 |
2. 采取对学生负责的教学决策方式 |
(三) 将伦理考量融入教学决策过程当中 |
三、运用伦理规约教学决策的实现策略 |
(一) 重视教学决策中的倾听与沟通 |
1. 教学决策伦理关照对倾听与沟通的诉求 |
2. 教学决策活动中倾听与沟通的实施 |
(二) 通过对话来优化教学决策活动 |
1. 师生对话及其对教学决策的价值 |
2. 对话伦理关照下的教学决策 |
(三) 借助复杂性思维来进行教学决策 |
1. 以复杂性思维来维护决策的伦理品性 |
2. 基于复杂性思维来积极应对决策中的伦理冲突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影像记忆与教育变迁:1910-2010年代的中国教育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选题缘由 |
(一) 透过影像中呈现的教育现场是历史的补充 |
(二) 聚焦一个个教育现场,为教育研究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话语方式 |
二、研究意义 |
(一) 图像证史 |
(二) 影像史学 |
第二节 关于教育影像的研究 |
一、关于教育纪录影像的研究 |
二、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研究的转向 |
三、图像学、传播学、视觉文化的研究取向 |
四、教育叙事研究的延展 |
第三节 研究目的、方法与视角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视角 |
四、研究过程 |
第四节 论文基本架构 |
第二章 早期影像的肇始 |
第一节 为教育民众而拍片的商务印书馆 |
第二节 中国教育电影运动的影响 |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背景下的教育纪录电影 |
第三章 国家意识的影像 |
第一节 “新影”的共和国教育影像叙事 |
一、《新闻简报》中的共和国教育影像 |
(一) 建国初期教育纪录片概况 |
(二) 教育纪录片话语 |
二、一脉传承的文献纪录片 |
(一) 教育文献纪录片 |
(二) 对影像文献的整理 |
第二节 回到历史的教育现场 |
一、历史的教育现场记录 |
(一) 回到历史现场 |
(二) 镜头的话语呈现 |
二、再现历史的教育现场 |
第四章 政治年代的影像 |
第一节 失落的一代 |
一、颠覆教育 |
二、上山下乡 |
三、知青生活 |
第二节 工农兵大学生 |
第三节 梦开始的地方:恢复高考 |
第五章 域外视野中的中国影像 |
第一节 历史的文本:伊文思的中国系列 |
第二节 时代的寓言:安东尼奥尼的《中国》 |
第三节 预言中国:米勒的《从毛泽东到莫扎特》 |
第四节 影像的民族志 |
第五节 谎言,还是蒙太奇? |
第六章 转向平视的大众影像 |
第一节 纪录片视角的转向 |
一、技术变革下的影像创作 |
(一) 技术普及的影响 |
(二) 观念改变下的影像创作 |
二、制度内的视角突破 |
(一) 逐渐下移的视角 |
(二) 平民讲述的教育故事 |
第二节 创作平民的影像 |
一、聚焦日常教育生活 |
(一) 校园生活掠影 |
(二) 农村教育的影像侧记 |
(三) 拍摄海外留学生活 |
二、真实影像下的教育现场 |
(一) 平凡的日常教育生活 |
(二) 教育影像的力量 |
第七章 追求独立的影像 |
第一节 纪实的教育影像 |
一、新纪录片运动中的教育影像 |
二、独立纪录片创作与现状 |
(一) 创作群体与交流 |
(二) 创作风格与特征 |
第二节 独立制片中的教育话语 |
一、独立电影中的教育影像 |
(一) 打破藩篱的影像表达 |
(二) 关注底层边缘的教育生活 |
二、一种人文思考的教育影像 |
第八章 结语 |
一、挽救这个时代影像的缺失 |
二、影像背后的文化思考 |
三、作为历史的影像意义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小学绘本阅读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一)国外的绘本研究 |
(二)国内的绘本课程与教学研究 |
(三)教师与课程开发研究 |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绘本与绘本阅读课程概述 |
一、绘本的出现与发展历程 |
二、绘本阅读课程的产生过程 |
第三章 小学绘本阅读课程设计与实施现状 |
一、小学绘本阅读的价值定位与课程目标设计 |
(一)聚焦于阅读兴趣的绘本阅读课程 |
(二)侧重于语言学习的绘本阅读课程 |
(三)定位于全面发展的绘本阅读课程 |
二、小学绘本阅读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
(一)小学绘本阅读课程内容选择依据 |
(二)小学绘本阅读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 |
三、小学绘本阅读课程实施举措 |
(一)课堂教学 |
(二)学生自读 |
(三)亲子共读 |
四、小学绘本阅读课程评价设置 |
(一)评价理念 |
(二)评价方式 |
(三)评价主体 |
第四章 小学绘本阅读课程设计与实施问题 |
一、小学绘本阅读课程目标定位有偏差 |
(一)过渡挖掘绘本 |
(二)适用学段不明 |
二、小学绘本阅读课程内容编制成问题 |
(一)课程内容组织缺乏条理 |
(二)课程资源利用不充分 |
(三)课程内容缺乏生活性 |
三、小学绘本阅读课程实施过程有缺失 |
(一)课件式教学破坏绘本的艺术意境 |
(二)过多关注文字而忽视图画 |
(三)缺乏与学生实际情感的联系 |
四、小学绘本阅读课程评价机制不完善 |
(一)评价理念不周全 |
(二)评价主体不全面 |
(三)评价内容不具体 |
第五章 破解小学绘本阅读课程设计与实施问题的对策 |
一、更新课程理念 |
二、深挖绘本教育价值 |
三、全面了解儿童阅读需求 |
四、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 |
五、系统探索自主阅读活动方式 |
六、深入研究以评促读的评价方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堂练习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 ——以“部编本”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四)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多元智能理论 |
(一) 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含义 |
(二) 多元智能理论的智能结构 |
(三) 多元智能理论的认识要点 |
(四) 多元智能理论在语文教学上的应用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 |
(五) 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语文课堂练习设计与实施的契合 |
三、一年级语文课堂练习设计与实施情况的归纳整理 |
(一)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堂练习设计与实施的现状 |
(二)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堂练习设计与实施的改进意见 |
(三)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的逻辑起点 |
四、一年级语文课堂练习设计改进行动研究的整体规划 |
(一) 问题的分析与界定 |
(二) 本次研究总体规划 |
五、第一轮行动研究过程 |
(一) 计划 |
(二) 实施 |
(三) 反思 |
六、第二轮行动研究过程 |
(一) 计划 |
(二) 实施 |
(三) 反思 |
七、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会谈六年级课文的一年级孩子(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语文新入职教师角色适应的个案研究[D]. 赵苹. 首都师范大学, 2007(02)
- [2]改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环境的行动研究 ——在积石山县G小学的探索[D]. 刘萍. 西北师范大学, 2016(06)
- [3]会谈六年级课文的一年级孩子[J]. 邓治安. 小学语文教学, 1994(12)
- [4]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使用发展性评价语的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D]. 张旭. 沈阳师范大学, 2019(09)
- [5]谁的选择? ——重要他人对学生课外阅读选择的影响研究[D]. 高智红.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6]伦理视域下的教学决策研究[D]. 凌鹏飞.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
- [7]影像记忆与教育变迁:1910-2010年代的中国教育生活[D]. 毛毅静.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8]小学绘本阅读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D]. 俞姝轶. 杭州师范大学, 2018(01)
- [9]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堂练习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 ——以“部编本”教材为例[D]. 于雅婕.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