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谷、内关、穴位在耳鼻喉科应用的初步体会

合谷、内关、穴位在耳鼻喉科应用的初步体会

一、合谷、内关、穴位针麻在耳鼻喉科应用之初步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乔丽娜[1](2019)在《背根神经节GABA/SP/卫星胶质细胞交互作用介导电针缓解颈部切口痛的效应》文中认为术后痛属于急性痛的范畴,是临床外科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问题。其发生机制十分复杂。近些年来的研究结果证明局部组织及神经损伤诱发整个机体免疫及神经系统的交互作用,进而引起外周及中枢的敏化反应。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针刺对缓解术后痛有较好的疗效,可有效地减轻口腔手术、颈部、四肢及胸腹部手术等所致的术后痛,但是其作用机制还不清楚。我们前期的研究表明电针扶突和合谷、内关穴能明显缓解颈部切口痛,并能明显降低颈段脊髓内痛敏物质如P物质(substance P,SP)、NK-1R、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COX-1、前列腺素E2(prostagladine,PGE2)、5-HT1AR等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影响细胞内痛信号转导,降低细胞内cAMP、CREB表达,也与显着上调颈段脊髓中5-HT2AR的基因与蛋白水平,下调脊髓内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动密切相关,但是电针对术后痛的缓解效应的机制仍需大量工作去深入研究。随着近年来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被许多专家确认为疼痛神经调节的关键治疗靶点,其在感觉调节和痛觉调制过程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电针是否能通过调节DRG内神经细胞的功能而发挥缓解术后痛的效应,尤其是通过DRG内的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SP阳性神经元/卫星胶质细胞(satellite glia cells,SGCs)交流对话缓解术后痛尚未见报道。DRG聚集有绝大部分的初级感觉神经元,是伤害性冲动的起始处,神经元-神经元之间信息交流对痛觉信息进行初步加工和整合,SGCs紧密围绕感觉神经元胞体,是外周神经系统特有的结构特点,为DRG内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基础。本文围绕针刺是否能调动DRG内GABA能调控,通过调节GABARs功能,增强GABA能神经元与伤害性神经元,GABA能神经元与SGCs之间的信息交流,最终减弱伤害性信息向脊髓中枢的传递,而发挥镇痛效应的假说。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在颈部甲状腺区手术造成急性术后痛模型上,应用行为学、免疫荧光组化、荧光定量RT-PCR及免疫印迹等方法,进行四个方面的研究:(1)电针“扶突”穴等对颈部切口痛大鼠颈段DRGs内GABA/SP/CGRP阳性神经元活动的影响;(2)电针“扶突”穴等对颈部切口痛大鼠颈段DRG内SGCs活动的影响;(3)DRG内GABA受体介导的GABA神经元/肽能神经元/卫星胶质细胞之间的交互作用在针刺缓解颈部切口痛中的作用;(4)DRG内GABA能调控介导针刺缓解颈部切口痛效应的验证,从DRG内神经元-神经元、神经元-SGCs间交互作用角度探讨针刺缓解术后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为更好地揭示针刺缓解甲状腺切除术术后痛机理提供实验依据。一电针“扶突”穴等对颈部切口痛大鼠DRGs内GABA/SP/CGRP阳性神经元活动的影响目的:观察甲状腺区颈部切口疼痛模型大鼠颈DRGs内表达GABA和SP、CGRP的初级感觉神经元是否参与电针镇痛效应。方法:7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扶突(LI18)组、合谷-内关(LI4-PC6)组,足三里-阳陵泉(ST36-GB34)组,每组15只,采用颈部中线纵行切口及反复的机械分离刺激建立疼痛模型。术后4h、24h、48h,在双侧“扶突”、“合谷-内关”或“足三里-阳陵泉”分别给予电针刺激(2/100Hz,1mA,30min),测量切口局部热痛阈值(pain threshold,PT)。30min后处死大鼠,取颈段(C2-6)DRGs,用免疫荧光(每组8只)和RT-PCR(每组7只)方法测定GABA神经标记物谷氨酸脱羧酶(GAD67)和SP、CGRP的免疫反应性和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痛阈值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扶突组和合谷-内关组痛阈值升高(P<0.05),而足三里-阳陵泉组未见明显的改变(P>0.05);此外,电针扶突和合谷-内关显着抑制了颈部切口诱导的C2-6DRGs中SP、CGRP 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并显着上调了GAD67mRNA和蛋白表达(P<0.05)。结论:电针扶突/合谷-内关使颈部切口痛大鼠的痛阈值升高,这可能与下调颈部切口痛大鼠颈DRGs内促痛介质SP/CGRP与上调抑制性递质GABA有关。二电针“扶突”穴等对颈部切口痛大鼠颈段DRG内SGCs活动的影响目的:观察电针对颈部切口痛大鼠颈DRGs内SGCs活性的影响,探讨针刺缓解术后痛或针刺镇痛行甲状腺手术的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扶突组、合谷-内关组、足三里-阳陵泉组,每组20只。制作甲状腺区切口痛模型。在术后4h、24h和48h分别电针双侧“扶突”、“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测大鼠颈部/切口部位热痛阈;用免疫荧光染色(每组6只)、Real-time PCR(每组6只)、ELISA(每组8只)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每组6只)分别检测颈段(C2-C6)DRGs内SGC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GFAP)和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mRNA和蛋白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颈部的热痛阈值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扶突组和合谷-内关组大鼠的热痛阈均较模型组显着延长(P<0.05);足三里-阳陵泉组痛阈值与模型组相比变化不明显(P>0.05),但明显低于扶突组和合谷-内关组。DRG内GFAP免疫活性及其mRNA表达与IL-1β、TNF-α、IL-6mRNA和蛋白含量在模型组大鼠均明显上调(P<0.05),电针双侧“扶突”、“合谷-内关”穴后GFAP免疫活性和mRNA表达与IL-1β、TNF-α、IL-6mRNA表达均显着下调(P<0.05),扶突组IL-11β、TNF-α与合谷-内关组IL-6蛋白含量也均明显下调(P<0.05),足三里-阳陵泉组大鼠与模型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但IL-11β、TNF-α mRNA表达除外)。结论:电针“扶突”和“合谷-内关”穴可缓解大鼠颈部切口痛,该作用可能与电针下调C2-6DRGs内卫星胶质细胞活性,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相关。三DRG内GABA受体亚型/SP/卫星胶质细胞交互作用在电针缓解颈部切口痛中的作用目的:观察C2-6DRGs GABA受体亚型GABAAαα2R和GABABR1在GABA能神经元/SP神经元/卫星胶质细胞交互作用在电针镇痛中的作用。方法:将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扶突组、合谷-内关组和足三里-阳陵泉组。建立颈切口疼痛模型。术后4h、24h、48h分别给予双侧扶突、合谷-内关或足三里-阳陵泉30min的电针。切口局部热痛阈由热辐射测痛仪检测,取材C2-6DRGs,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进行SP和GABAAα2R,GFAP+GABABR1与NK-1R+GABAAR的免疫荧光双标记,并分析connexin43的免疫反应性(每组6只),用RT-PCR(每组6只)和WB方法(每组6只)检测DRGs内GABAAα2R、GABABR1和Kir4.1蛋白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DRGs内NK-1R mRNA表达水平以及connexin43蛋白表达量。结果:免疫荧光染色显示,GABAAα2R与SP+神经元共表达,GABABR1在SGCs有表达,GABAAα2R与NK-1R共表达。电针“扶突”和“合谷-内关”穴明显抑制颈部切口引起的SP、GFAP、NK-1R与connexin43免疫反应性的上调(分别P<0.001,P<0.01;P<0.01,P<0.001;P<0.05,P<0.05),并显着逆转了颈部切口引起的 GABAAα2R和GABABR1的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扶突”和“合谷-内关”后Kir4.1通道蛋白的蛋白质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connexin43蛋白表达量显着下调(P<0.05),而足三里-阳陵泉组大鼠无显着变化(P>0.05)。结论:电针“扶突”穴和“合谷-内关”穴对颈切口痛大鼠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这与其上调颈DRGs中GABAAα2R和GABABR1表达水平,增强对伤害性痛觉性肽能神经元、SGCs以及神经细胞间的缝隙连接的抑制性调节作用有关。四背根神经节内GABA能调控介导电针缓解切口痛的镇痛效应的验证目的:采用GABARs拮抗剂验证DRGs内GABAA受体和GABABR调控DRG内神经细胞信息交流在电针镇痛效应中的作用方法:健康SD雄性大鼠12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DMSO+扶突(LI18)组,NS/DMSO+合谷-内关(LI4-PC6)组,Bicuculine(Bic,GABAAR拮抗剂)/Phaclofen(Pha,GABABR拮抗剂)+扶突穴组,Bic/Pha+合谷-内关组,每组各20只。C3-C6 DRGs局部注射bicuculline(4.6ug/DRG)或phaclofen(110mM),或等体积的DMSO、或生理盐水(1Oul/DRG),术后恢复3天,行颈部甲状腺区切口痛手术,并在切口术后4h、24h和48h电针双侧“扶突”或“合谷-内关”穴,1mA,2/100Hz,30min。热辐射测痛仪测定痛阈值,免疫荧光测定DRG局部应用拮抗剂后C3-C6DRGs内SP、NK-1R(每组6只)和GFAP(每组6只)的免疫反应,RT-PCR方法检测SP、NK-1R(每组6只)、GFAP、IL-1β、IL-6、TNF-α、Kir4.1(每组6只)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用Elisa方法检测IL-1β、IL-6、TNF-α的蛋白含量(每组6只),用WB方法检测Kir4.1蛋白的蛋白表达量(每组6只)。结果:在C3-C6DRG内局部成功注射GABAAR拮抗剂bicuculline和GABABR拮抗剂phaclofen后,与NS/DMSO+扶突组和NS/DMSO+合谷-内关组相比,Bic/Pha+扶突和Bic/Pha+合谷-内关组大鼠的热辐射躲避潜伏期均明显缩短(P<0.05);与DMSO+扶突组和DMSO+合谷-内关组相比,Bic+扶突和Bic+合谷-内关组大鼠C3-C6DRGs内SP阳性神经元比率、NK-1R的免疫荧光强度及其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NS+扶突组和NS+合谷-内关组相比,Pha+扶突组和Pha+合谷-内关组大鼠GFAP免疫荧光强度和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IL-1β、IL-6和TNF-α的mRNA和蛋白含量均明显增加(P<0.05),kir4.1蛋白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也显着下调(P<0.05)。结论:C3-6DRGs内GABAAR和GABABR被阻断后,逆转了电针扶突和合谷-内关的镇痛效应,电针对肽能SP神经元及其NK-1R的抑制作用减弱,对SGCs活性的抑制作用也减弱,并且GABABR通过Kir4.1蛋白实现对SGCs的抑制作用,说明电针扶突和合谷-内关对颈部切口痛的缓解效应部分是通过DRG内GABAAR和GABABR介导调节GABA神经元与SP肽能神经元,GABA神经元与SGCs之间的信息交流实现的。

时金华,孙有谦,高寅秋[2](2008)在《针刺麻醉用于鼻腔手术的研究概况》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鼻部手术采用针刺麻醉的优劣,以推动该部位针麻的开展。方法:检索在鼻部手术中使用针刺麻醉的相关文献报道,并进行综述。结果:鼻部手术针刺麻醉效果较好,可以取得更佳的手术疗效。应用针刺麻醉方法,对生命指征影响更小,病人呼吸和循环的变化较单纯局部浸润和全身麻醉者轻,并且适用于全身状态较差的病人。结论:针刺麻醉在鼻部手术中所体现的优势是不可否认的,并且仍是临床麻醉的有效方法之一。

百会[3](1980)在《国内三十年来针灸临床进展》文中研究表明 近三十年来,国内针灸临床研究有巨大进展。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1979年上半年为止,已发表的针灸论文资料达九千多篇,其中80%以上是临床报合。事实证明,针灸已用于270多种病症的治疗,对其中80多种病症有较好的疗效。传染病针灸治疗传染病,目前已遍及病毒、细菌、螺旋体、原虫、蠕虫等引起的多种疾病。有时还用作预防手段,有一定作用。病毒性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早期单纯型针大椎等穴,多于6—8小时退热,6—20小时其它症状相继消失。恢复期患者效果亦佳。在流行区针健康人足三里预防本病,发病率也显着减少。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轻中型患者,针足三里、太

尹利华[4](2002)在《针刺在复合全身麻醉中的效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针刺麻醉应用于临床,并得到大力推广。但由于其镇痛强度不足等缺点,不能满足临床麻醉的需要,使其应用受到限制。而且一直没有较客观的指标评价针刺麻醉的镇痛效能,所以甚至有人对针刺麻醉持怀疑的态度。如何客观评价其效能是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 现代麻醉学中,常以呼气末气体中吸入全麻药的最低有效浓度(Minimum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来客观地评价吸入全麻药的作用强度,并有人利用镇痛药减少吸入全麻药MAC的多少来评价镇痛药的作用强度。故本实验利用MAC客观地观察针刺在复合全身麻醉中的镇痛效能。并通过全身麻醉后再针刺,以观察全身麻醉对针刺镇痛效能的影响。全文分文献研究及实验研究两部分: 一、文献研究 本文简要地综述了中医学中麻醉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并例举了过去各个时期中医和针灸对麻醉学及其相关急救措施的主要贡献。探讨了针刺麻醉的现代起源与发展历程,针刺麻醉在临床上的分类法、操作注意事项及近十年来临床上的运用情况。近年来,关于针刺麻醉的研究主要是其临床运用,对其机理仅有少量报道。如何充分发挥针刺在现代麻醉中的作用及阐明其机理,是每个针刺麻醉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实验研究 (一)研究目的: 1.利用麻醉药MAC客观地评价针刺在复合全身麻醉中的镇痛效能。 2.探讨针刺诱导后全麻与全麻后再针刺两组患者中针刺镇痛效能是否相同,以明确全麻对针刺镇痛效能是否有抑制作用。 3.观察不同中医证型患者所需全麻药MAC,为临床筛选针刺麻醉适宜对象提供参考。 4.观察针刺对患者术中的应激反应、术后炎症反应及胃肠功能恢复的调节作用。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将广东省中医院麻醉科69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针刺诱导后全麻组(Acupuncture before General Anesthesia group,AGA组)、全麻后针刺组(GeneralAnesthesia before Acupuncture group,GAA组)及单纯全麻对照组(GeneralAnesthesia group,GA组),通过对三组病人术中所需异氟醚MAC,血氧饱和度、呼出末二氧化碳浓度、心率、血压、血糖、术后外周血白细胞变化及肠鸣音和肛 99级硕士研究生 尹利华门排气恢复时间的观察而达到目的。 (三)研究结果: 1.AGA组、GAA组及GA组患者所需异氟醚MAC分别为1.35%及1.49%、1.64%,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刀1)。**A组与OA组异氟醚相差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刀1),与**A组相差0.14%,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刀5);0*A组与*A组异氟醚**C相差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0刀5)。 2.AGA组湿热蕴结、气阴两虚及气滞血瘀型患者所需的异氟醚MAC分别为1.50%、1.22%及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刀5);OA组及**A组三种证型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3.三组患者术中血氧饱和度与呼出末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不大,均保持在良好的状态下:插管前后、手术开始切皮前后三组患者心率、平均血压均升高,*A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刀5或0刀1),而**A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术中心率、平均血压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术中血糖的升高幅度以AGA组最小,GAA组次之,GA组最大。 4.三组患者术后外周血白细胞以AGA组上升幅度最小,恢复最快,明显优于GA组。术后肠呜音及肛门排气恢复时间以AGA组最快,GAA组次之,GA组最慢。 (四)结论 1.针刺在复合全身麻醉下行直肠癌手术中确有一定麻醉镇痛效果,相当于0.29%的异氟醚,可相对减少异氟醚MAC17.68%。 2.全身麻醉后,患者意识完全丧失,再行针刺,仍有一定麻醉镇痛作用,相当于 of 5%的异氟醚,但较针刺诱导后再全麻中的针刺效能差,说明全麻对针刺效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不同中医证型直肠癌患者中,针刺对气阴两虚型患者麻醉效果较佳,气滞血瘀型次之,湿热蕴结型欠佳。 4.针刺复合麻醉中针刺可减轻患者因麻醉及手术所致的应激反应及改善应激状态下糖代谢的异常。 5.针刺复合麻醉中针刺可减轻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并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早日恢复。 针刺对人体是一种整体性的调节作用,在复合全身麻醉中,不仅具有一定的麻醉镇痛作用,而且可以减轻麻醉及手术对患者所致的应激反应,改善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及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

童秋瑜,马文,沈卫东[5](2012)在《针刺麻醉在鼻部手术中的运用及探讨》文中指出从鼻腔手术的不同麻醉方式的运用特点、针刺麻醉选穴原则、电针频率及术中评价等方面论述。针刺复合局部麻醉既可以防止局麻的镇痛不全,又可以避免全麻的不良反应,同时可减少麻醉药用量,体现了针刺麻醉自身的独特优势。目前初步认为取迎香及印堂,频率为30Hz,波型为连续波,用于鼻部手术可取得较满意效果。但目前针刺麻醉运用于鼻内镜手术的临床报道不多,且缺乏操作规范,希望优化针刺麻醉鼻腔手术的操作流程,促进针刺麻醉鼻腔手术的临床推广与应用。

黄鹤年,余永真,周爱菊,杨珍梅,倪功泽[6](1979)在《针刺麻醉下全喉截除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我医院从1970年6月起至1978年11月止,在针刺麻醉下对喉部恶性肿瘤的病人施行全喉截除术共425例。优良率达到73.6%针麻的效果较为稳定,本文初步总结8年来425例临床经验,着重说明采用耳针、体针和皮肤切口旁针相结合的针麻方法的效应,探索针麻下全喉截除术中克服镇痛不全、牵拉喉体反应和刺激性咳嗽等“三关”的临床措施。

李艳丽[7](2021)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鼻内镜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于鼻内镜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鼻内镜手术患者64例,年龄18-65岁,ASA分级标准Ⅰ-Ⅱ级,性别不做限定。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配到试验组(T组)或对照组(C组)。试验设计采用双盲、随机对照的试验研究方法,C组患者连接电子针疗仪(华佗牌SDZ-V型),不给予刺激。T组患者连接电子针疗仪(华佗牌SDZ-V型)后,给予一定参数经皮穴位电刺激患者两侧的内关穴与合谷穴。参数选择:频率2 Hz;疏密波;电流强度以患者感觉到微麻、酸胀为标准,一般控制在6-9 m A,。两组患者均采用静脉顺序诱导麻醉,选择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麻醉深度。分别记录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心率(HR)、动脉压平均值(MAP)和血氧饱和度(SPO2)。采集患者于TEAS前(T0)、手术结束后(T4)两个时间点的静脉血3 ml,离心保存后测β-内啡肽、去甲肾上腺素的值;记录患者术中瑞芬太尼及丙泊酚的用量;记录患者手术后三个时间点的VAS评分、手术后恶心/呕吐的评分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1.T组和C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心率、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平均动脉压等指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与C组相比,T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评分降低(P<0.05),应激指标β-EP和NE上升幅度降低(P<0.05),患者满意度更优(P<0.05),有统计学差异;3.与C组相比,T组患者的VAS评分、手术中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的用量无统计学的差异(P>0.05),但T组患者的VAS评分、瑞芬太尼及丙泊酚的用量较C组有降低的趋势。结论:1.经皮穴位电刺激可减轻鼻内镜手术患者术中的应激反应,使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降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2.经皮穴位电刺激作为我国传统中医的衍生,有利于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有利于患者更安全的度过围术期,在鼻内窥镜手术患者的围术期管理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马福国[8](2009)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相同麻醉深度下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呼气末七氟烷浓度的影响,同时观察机体应激反应激素的变化,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临床使用价值。方法40例ASAⅠ~Ⅱ级上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A组为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七氟烷麻醉组;B组为单纯七氟烷麻醉组。麻醉诱导前,A组经皮穴位电刺激双侧内关、合谷、足三里穴30min,B组在手术室静置30min。然后两组采用相同的麻醉诱导:静注咪唑安定0.03mg/kg,芬太尼3μg/kg,乙托咪酯0.3mg/kg,维库溴铵0.1mg/kg,肌松完善后经口腔气管内插管。麻醉维持:A组病人持续经皮穴位电刺激双侧内关、合谷、足三里穴,同时静脉连续输注瑞芬太尼0.15μg/(kg·min),持续吸入七氟烷维持;B组病人单纯静脉连续输注瑞芬太尼0.15μg/(kg·min),持续吸入七氟烷维持麻醉。麻醉中监测项目:脑电图双频谱系数(BIS)、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无创血压、心率、心电图,同时采静脉血监测血浆血管紧张素Ⅱ、皮质醇、血糖浓度。监测时间点:分别在穴位刺激前(T0)、切皮时(T1)、开腹探查时(T2)、开腹探查后30min(T3)、开腹探查后60min(T4)。麻醉深度调控:两组病人术中瑞芬太尼量和BIS(40~50)相同,调整吸入七氟烷浓度维持相同的BIS,若血压波动超过基础值25%,静注瑞芬太尼20μg,间断静注维库溴铵维持肌松。结果1两组病人年龄、体重、性别、手术时间、出血量、BIS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2呼气末七氟烷浓度:A组与B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3血流动力学(MAP、HR)变化:组间比较,两组病人MAP和HR在各时间点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T1、T2、与T0时间点MAP和HR升高(P<0.05)。4血浆应激反应激素浓度变化:组间比较,血管紧张素Ⅱ、皮质醇、血糖在各时间点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T1、T2、与T0时间点血管紧张素Ⅱ、皮质醇血浆浓度升高(P<0.05),T2、T3、与T0时间点血糖浓度升高(P<0.05)。5多元相关分析显示血压、心率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皮质醇浓度正相关(P<0.05)。6 A组追加瑞芬太尼剂量与B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经皮穴位电刺激能降低呼气末七氟烷浓度。2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麻醉药物,在全麻过程中有协同作用。3在相同BIS下,手术所引起的应激反应强度基本一致。4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趋势与血浆应激反应激素浓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能反应出手术所导致的应激反应强度。

潘路平[9](2018)在《围术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并评估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行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辅助镇痛的效果,旨在寻找经皮穴位电刺激在肩关节镜手术使用的适宜时机。方法:选择在全身麻醉下行单侧肩关节镜手术患者12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I~II级,采用随机数字化表将120例患者平均分成三组(n=40),术后经皮穴位电刺激组(A组),该组患者于术前取假穴位行电刺激治疗联合术后取患侧合谷穴、内关穴行电刺激治疗;术前经皮穴位电刺激组(B组),该组患者于术前取患侧合谷穴、内关穴行电刺激治疗联合术后取假穴位行电刺激治疗;假穴位电刺激组(C组),该组患者于术前取假穴位行电刺激治疗联合术后取假穴位行电刺激治疗。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参数:疏密波,频率2Hz/100Hz,持续30min。术后当患者切口静息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3分时给予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泵进行镇痛补救,并维持患者术后静息VAS评分≤3分,记录术后首次使用补救镇痛的时间,术后24 h内镇痛泵内舒芬太尼的使用剂量以及有效按压次数;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术中麻醉药使用剂量,分别于术毕即刻、术后第6h、第12h、第24 h对患者进行静息以及活动时VAS评分,同时记录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满意率、术后镇痛泵的使用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假穴位电刺激组比较,术后经皮穴位电刺激组、术前经皮穴位电刺激组两组患者术后首次使用补救镇痛的时间明显延迟,术后24小时镇痛泵内舒芬太尼的使用剂量、有效按压次数减少(均p<0.001);术后恶心呕吐、咽喉痛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术前经皮穴位电刺激组比较,术后经皮穴位电刺激组患者术后首次使用补救镇痛的时间延迟,术后24小时镇痛泵内舒芬太尼的使用剂量、有效按压次数减少(均p<0.001),而临床不良反应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围术期于合谷穴、内关穴行电刺激具有辅助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延迟术后首次使用补救镇痛的时间,降低术后镇痛药物使用剂量以及术后不良反应;与术前时机比,术后使用经皮穴位电刺激用于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时机更适宜。

房正国[10](1977)在《合谷、内关、穴位针麻在耳鼻喉科应用之初步体会》文中认为针剌麻醉,效果肯定,优点很多,已为大家所公认。但对于方法和穴位的选择,目前仍多种多样,我们对方法穴位的筛选,也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过程,先后用过体针、耳针、穴位封闭等方法。遵照毛主席的教导,不断地总结经验,同时不断地学习先进单位的经验,由多针多穴减少到两个穴位。使针麻效果得到了提高。现将我院1976年应用合谷、内关穴位做了79例手术效果列表如下,

二、合谷、内关、穴位针麻在耳鼻喉科应用之初步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谷、内关、穴位针麻在耳鼻喉科应用之初步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背根神经节GABA/SP/卫星胶质细胞交互作用介导电针缓解颈部切口痛的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针麻镇痛在甲状腺手术等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1 针刺复合麻醉镇痛在甲状腺手术术中和术后应用的优势与临床价值
        2 针刺镇痛在颈、胸腹、四肢和妇科等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3 针麻镇痛行甲状腺手术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4 电针缓解术后痛效应的内在机制研究进展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背根神经节参与痛觉传递和痛觉调制的研究进展
        1 背根神 经节内感觉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2 背根神经节内卫星胶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3 背根神经节内初级感觉神经元与卫星胶质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
        4 背根神经节参与痛觉的传递与调制
        5 针刺通过对背根神经节内神经元、卫星细胞的影响发挥镇痛效应
        6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背根神经节γ-氨基酸(GABA)及其GABA_(A/B)R参与痛觉调制的研究进展
        1 背根神经节内GABA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
        2 背根神经节内GABA_AR的功能及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
        3 背根神经节内GABA_BR的功能及其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
        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节 电针“扶突”穴等对颈部切口痛大鼠背根节内GABA/SP/CGRP阳性神经元活动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电针“扶突”穴等对颈部切口痛大鼠颈段背根节内卫星胶质细胞活动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背根神经节内GABA受体亚型/SP阳性神经元/卫星胶质细胞交互作用在电针缓解颈部切口痛中的作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节 背根神经节内GABA能调控介导电针缓解颈部切口痛镇痛效应的验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全文总结
5 本研究的创新点
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2)针刺麻醉用于鼻腔手术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针刺辅助麻醉的开展
2 鼻腔手术麻醉的特点和针麻选穴
3 鼻部手术针刺麻醉的开展
4 小结

(4)针刺在复合全身麻醉中的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古代文献对麻醉的认识
        一、 中药与麻醉
        二、 针刺与麻醉
        三、 中医急救与麻醉复苏
    第二节 针刺麻醉的现代研究
        一、 针刺麻醉的现代起源及发展历程
        二、 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
        三、 针刺麻醉的机理研究
        四、 存在问题与展望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实验设计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一、 针刺对异氟醚MAC的影响
        二、 三组患者麻醉前后及术中呼吸、心血管功能和血糖浓度变化
        三、 三组患者手术后外周血白细胞变化及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第三节 讨论
        一、 针刺复合麻醉与异氟醚MAC
        二、 针刺复合麻醉与手术应激反应
        三、 针刺复合麻醉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四、 中医对直肠癌的认识与选穴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针刺麻醉在鼻部手术中的运用及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现阶段运用于鼻腔手术的不同麻醉方式
    1.1 局部麻醉在鼻腔手术中的运用
    1.2 全身麻醉在鼻腔手术中的运用
    1.3 针刺麻醉在鼻腔手术中的运用
    1.4 3种麻醉方式的评价
2 针刺麻醉运用于鼻腔手术的思路与方法探讨
    2.1 针刺麻醉用于鼻腔手术的常用穴位及电针参数
    2.2 目前穴位和频率的选择
3 对目前针刺麻醉运用于鼻腔手术的探讨

(7)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鼻内镜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背景回顾
    2.1 鼻内镜手术
        2.1.1 鼻部的解剖
        2.1.2 鼻部疾病的诊疗进展
        2.1.3 鼻内窥镜手术的特点
    2.2 经皮穴位电刺激
        2.2.1 经皮穴位电刺激相关介绍
        2.2.2 经皮穴位电刺激的研究进展
    2.3 鼻内镜手术中的应激反应
        2.3.1 应激反应的概念
        2.3.2 手术过程中的应激反应研究
        2.3.3 应激对机体产生的影响
        2.3.4 机体应激反应的机制及反映应激水平的标志
    2.4 穴位的选择与配伍
        2.4.1 穴位的选择原则
        2.4.2 穴位的配伍原则
        2.4.3 内关穴和合谷穴浅析
    2.5 针刺时机和参数的选择
    2.6 经皮穴位电刺激关于鼻内镜手术的研究
    2.7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三章 资料与方法
    3.1 试验设计
    3.2 试验对象及分组
    3.3 试验方法
        3.3.1 麻醉前的准备
        3.3.2 干预措施
        3.3.3 观察指标
        3.3.4 术中及术后的管理
        3.3.5 不良事件的处理
        3.3.6 数据的收集
    3.4 中止试验标准
    3.5 试验使用的仪器设备及药品
        3.5.1 主要仪器及检测试剂
        3.5.2 主要试验药品
    3.6 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四章 实验结果
    4.1 一般资料的比较
    4.2 术中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用量的比较
    4.3 术后恶心呕吐的比较
    4.4 术后12h、24h、48h VAS评分的比较
    4.5 应激指标β-EP、NE的比较
    4.6 患者的满意度分析
    4.7 小结
第五章 讨论
    5.1 关于本研究结果部分讨论
    5.2 TEAS缓解恶心呕吐的讨论
    5.3 临床试验中相关现象的探究
    5.4 患者满意度的探讨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创新性
    6.3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
附录二 伦理审批表
附录三 知情同意书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器材
    1.2 主要试剂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5 统计学处理
第二章 结果
    2.1 A、B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2.2 A、B两组病人呼气末七氟烷浓度比较
    2.3 A、B两组血压及心率比较
    2.4 A、B两组皮质醇、血管紧张素Ⅱ、血糖比较
    2.5 血压、心率与血管紧张素Ⅱ、血浆皮质醉在相同时间点相关分析
    2.6 术中追加瑞芬太尼剂量的比较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综述一参考文献
综述二
    综述二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围术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临床分组
    2.3 研究方法
    2.4 技术路线
    2.5 治疗方案
    2.6 观察指标
    2.7 患者依从性以及安全性评价
    2.8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依从性以及安全性分析
    3.2 一般资料比较
    3.3 患者术后首次使用补救镇痛的时间以及术后24h内镇痛泵内舒芬太尼的使用剂量、有效按压次数比较
    3.5 患者术中麻醉药量的比较
    3.6 患者术后各个时间点VAS评分比较
    3.7 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满意率、术后镇痛泵使用率以及术后不良反应比较
4 讨论
    4.1 肩关节镜手术患者临床镇痛方式现状分析
    4.2 经皮穴位电刺激临床优势
    4.3 本课题研究结果讨论
    4.4 本课题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合谷、内关、穴位针麻在耳鼻喉科应用之初步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背根神经节GABA/SP/卫星胶质细胞交互作用介导电针缓解颈部切口痛的效应[D]. 乔丽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2]针刺麻醉用于鼻腔手术的研究概况[J]. 时金华,孙有谦,高寅秋. 针灸临床杂志, 2008(02)
  • [3]国内三十年来针灸临床进展[J]. 百会. 江西中医药, 1980(01)
  • [4]针刺在复合全身麻醉中的效能研究[D]. 尹利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2(02)
  • [5]针刺麻醉在鼻部手术中的运用及探讨[J]. 童秋瑜,马文,沈卫东. 中国针灸, 2012(05)
  • [6]针刺麻醉下全喉截除术[J]. 黄鹤年,余永真,周爱菊,杨珍梅,倪功泽. 针刺研究, 1979(04)
  • [7]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鼻内镜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D]. 李艳丽. 兰州大学, 2021(09)
  • [8]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D]. 马福国. 青岛大学, 2009(11)
  • [9]围术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D]. 潘路平. 浙江大学, 2018(02)
  • [10]合谷、内关、穴位针麻在耳鼻喉科应用之初步体会[J]. 房正国. 重庆医药, 1977(S1)

标签:;  ;  ;  ;  ;  

合谷、内关、穴位在耳鼻喉科应用的初步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