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块的平衡和用天平称重

木块的平衡和用天平称重

一、木块的平衡和天平的称量(论文文献综述)

沈祥智[1](2006)在《生活垃圾中主要可燃组分热解特性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排出量逐年增加,垃圾处理问题亟待解决。在我国,虽然垃圾处理以填埋法为主,但是,在大城市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因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紧张、已很难找到符合填埋要求的场地,因此,焚烧法将会逐步发展成为这些地区处理生活垃圾的主要手段。近年来,垃圾热解—焚烧技术是备受关注的热点技术。与直接焚烧法相比,热解—焚烧法具有如下优点:(1)燃烧效率高,污染排放低,设备可紧凑化。这是因为,垃圾直接燃烧属于气、固非均相燃烧,垃圾作为固态物质,扩散性、混合性非常差。而热解—焚烧则是均质化的热解气态产物(气体和焦油)和少量的热解残炭进入燃烧室、以低空气比燃烧,近似均相燃烧。(2)燃烧过程容易控制。这是因为,垃圾是多种复杂组分组成的混合物,并且各种组分理化性质相差很大、燃烧速度相差悬殊,难以控制。而采用热解—焚烧法,则使得性质相差很大的混合垃圾经过热分解后变成了扩散性、均质性好的燃料进入了燃烧室,这样一来,燃烧过程就会变得稳定、容易控制了。目前,国内外对垃圾热解特性还缺乏深入了解,这对垃圾热解—焚烧炉的设计和运行都是不利的。本文选取了聚乙烯、聚氯乙烯、木材、印刷纸、布料及自行车外胎模拟垃圾中主要的、具有代表性的4类组分—塑料、生物质、织物及橡胶,以热解—焚烧技术的热解研究为目的,分别进行了机理研究、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以期对实际垃圾热解—焚烧炉的设计和运行提供重要参考。第一部分:在线性升温热天平上的热解试验研究,属于机理研究。微量样品(约10mg数量级)热解,可以忽略传热传质影响。主要结论是:①不同垃圾组分存在不同的起始热解温度,即使程控升温超过了该温度,也不是连续发生热解,而是集中在一个或几个温度区间进行。程控升温到500℃时,各种组分都已实现了热解转化率70%以上,继续从500℃升温到700℃,热解转化率增加幅度不过15%:②在各种组分的混合热解中,塑料与生物质、塑料与橡胶、生物质与水等混合热解会受到单组分相互之间的影响,但影响不大:③单纯采用积分法和单纯采用微分法、并且以很好的线性相关性作为目标来确定动力学参数,计算结果有时会偏差很大。推荐由积分法和微分法共同确定、优选出能使所得的活化能值最为接近且线性良好的那个化学反应机理函数和相应的活化能值作为正确结果的计算方法;④垃圾热解反应机制通常是扩散控制型,也就是说,热解气体的扩散速率最慢是制约热解反应过程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对于实际垃圾热解工业来说,这里所指的扩散环节,不是气体从热解室向燃烧室或炉外的扩散,而是从热解物料里面向热解室的扩散。这就要求在实际垃圾热解一焚烧工业中,加强入炉前垃圾的破碎、入炉后垃圾的翻转,及时将热解室的气体引排到燃烧室燃烧。第二部分:在等温环境热天平上的热解试验研究,属于基础研究。多量样品(约10g数量级)热解,不能忽略传热传质影响,近似于实际热解环境。主要结论是:①各种垃圾组分及其混合物热解几乎都是集中在某个时间段内进行,但是,热解起始时刻和终了时刻不尽相同。其中,聚乙烯最特殊,在环境温度为500℃时,热解起始时刻与终了时刻都远远滞后于其它组分而独树一帜;②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热解时间缩短了,而且各种组分的热解时间都在相互接近、靠拢,但是,垃圾热解(热重分析只能看到一次热分解)通常是在低于环境温度很多的情况下完成的,因此,对于不同组分的混合热解来说,推荐500~600℃作为环境温度(炉温)是合理的;③不同组分“两两混合”时,在多数情况下,其热解转化规律都受到了单组分之间的相互影响。600℃的试验研究表明:对于生物质和织物的混合热解来说,通常表现出推迟或抑制热解过程的进行;对于塑料与生物质的混合热解来说,随着热解过程进行到塑料中碳氢化合物的分解时,就会与生物质的热解产物发生较为强烈的氧化反应,从而促进热解过程的进行;对于橡胶与生物质的混合热解来说,一般不会受到单组分之间的相互影响;对于聚乙烯塑料、橡胶以及织物“两两混合”热解的结果,一般地,都会表现出推迟或抑制热解过程的进行。此外,PVC塑料明显表现出:与木屑混合、与含棉织物混合热解时,可以促进热解过程进行的特性;④在500~600℃的温度环境下,相同质量的水蒸发时间相差不多。但在850℃的温度环境下,水蒸发时间(终了时刻)就会大大缩短,蒸发速率就会大大提高。从实际工业应用来看,采用回转窑热解—流化床焚烧技术将会使高水分垃圾原本直接进入流化床的剧烈蒸发现象得到大大缓解,燃烧过程更加稳定;⑤不同垃圾组分与水的混合热解过程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单组分(此时,水也视为1种组分)之间的相互影响。其中,对于塑料、橡胶与水混合热解来说,总的时间与单独热解或蒸发所需时间基本相同,而对于生物质、织物与水的混合热解来说,总的时间比单独热解或蒸发所需时间延长了。⑥缓慢线性升温和等温环境下的2种热重分析方法,在垃圾热解研究中所做的贡献具有互补性、在各自层面中具有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前者可以观察到温度的高低对热解转化程度的影响,例如,各种垃圾组分的起始热解温度是多少?哪些温度区间会发生热分解,热解速度怎么样?它具有微观性和机理性,是一种科学试验研究方法,而在实际工业中是不存在这种运行工况的;后者可以观察到时间的长短对热解转化程度的影响,同时,后者(等温环境)近似于实际热解环境。前者的研究为后者的研究确定了温度范围,减少了盲目性;后者的研究弥补了前者关于时间因素研究的缺陷,同时,研究结果对实际应用也有参考意义。第三部分:在连续给料回转窑炉内的热解试验研究,属于应用研究。大物料量(1kg/h)热解,更不能忽略传热传质影响,试验热解过程与实际热解过程具有相似性。主要结论是:①热解产物分布特性:除了聚乙烯500℃热解(聚乙烯500℃热解转化率小于50%)以外,在给料量相等时,同一垃圾组分在500~700℃热解向气态产物(包括气体和焦油)的转化程度相差不大。对于粒径小(例如薄片状)的组分,热解产物中气体比例高;反之,热解产物中焦油比例上升;②热解前后的热值对比:塑料和橡胶不含氧或含氧量很少,在热解过程中发生吸热反应,热解后总热值一般是增加的(聚乙烯500℃热解除外)。热值增加的原因是,吸收的热量转化到热解产物上了。生物质和织物含氧量高、在热解过程中发生了部分燃烧放热反应,热解后的总热值是减少的。热解产物的总热值减去给料热值就是热解反应热。③热解能耗:垃圾热解能耗包括热解装置的散热损失、热解反应热以及水的蒸发热。当热解反应热为正值时,反应热真正成为热解能耗的一部分;当热解反应热为负值时,表示放热。此时,反应热成为热解能量补充的唯一内部来源。在假设垃圾热解过程中各组分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等条件下,建立了垃圾在长径比为4.36的外热式回转窑炉内、热解停留时间为31.58min的条件下的热解能耗设计计算模型,可供在实际应用垃圾热解—焚烧技术中设计回转窑热解炉时参考。在实际应用中,为了减少垃圾热解能耗,可选用热容低、隔热好的保温材料,减少入炉垃圾的水分,以及在入炉垃圾中多掺一些含氧高的生物质等。

唐登银,杨立福,程维新[2](1987)在《原状土自动称重蒸发渗漏器》文中研究指明 一、引言 蒸发渗漏器的发展在国际上有较长的历史,Aboukhaled的著作较系统地进行了总结。我国蒸发渗漏器的利用,有30年的历史。50年代中国农业科学院对土壤蒸发器进行了研究,从60年代起,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应用-500土壤蒸发器、小型水力蒸发器以及自动供水式土壤蒸发器对农作物总蒸发进行了测定,同时水文地质和水利部门建立了若干水均衡场。总起来看,世界气象组织编辑的指南所包含的各类蒸发渗漏器我国都有运用,唯面积大、代表性好、精度高的蒸发渗漏器在我国尚没有。

黎刚[3](2016)在《基于学习风格的初中物理微课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深入,教学领域对微课的研究与日俱增。微课的开发与应用将促进学与教方式的改革,促进优质数字化学与教资源建设。同时,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个性化发展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微课设计与应用研究将在一定程度上助推教育革新与发展,助力于学习者针对性的学习,为提高教学质量开辟新路径。为此,本研究从明确定义、现状分析、微课设计与制作、微课应用实验等方面展开研究,尝试构建能够体现学习者学习风格差异的微课教学设计模式,并结合初二物理课程,根据构建出来的模式设计制作了微课,随后进行应用实验研究,为微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范例。首先,本研究在梳理并分析国内外微课设计与应用文献基础上,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微课研究的成果,界定了微课。其次,根据Honey&Mumford的学习风格模型以及乌美娜教授总结的教学设计过程一般模式,以及《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等,构建了基于学习风格的初中物理微课教学设计模式。接着,根据构建的基于学习风格的微课教学设计模式,结合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章节单元内容,录制了教学微视频,设计并构建了微课实施环境。随后,结合实际情况,将“质量与密度”一章的微课以“翻转课堂”的特殊形式“课内翻转”进行应用实验研究。首先分别对两所初中初二年级所有班级,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五个方面进行调查,分别选出差异较小的三个班并分别随机设置为实验班、对照班和普通班,对两所初中的两个实验班进行学习风格测试后,开始进行微课应用实验研究。实验完毕后,分别对两所学校的实验班、对照班和普通班进行学习效果调查,以验证基于学习风格的微课学习的有效性。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学习者使用能够体现学习者学习风格差异化的初中物理微课学习,要比使用单一学习风格的初中物理微课学习效果更为显著;学习者使用单一学习风格的初中物理微课学习,要比在传统物理课堂学习效果显著。

刘建娟[4](2016)在《初中物理“浮力”单元教学研究》文中认为“浮力”是流体静力学中应用性较强的一个基础知识,也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知识。初中生所学的浮力相关知识是以浮力概念为基点,阿基米德原理为核心,物体的浮沉条件为其表现形式的。绝大多数初中学生对浮力知识及其应用非常感兴趣,但又普遍反映比较难学。浮力部分的学习是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一个很大的难点和分化点。本文首先认真研究了现行课程标准和浮力部分的教材内容,特别是对课程目标对“浮力”要求的变化进行了重点研究,接下来对初中物理浮力相关知识进行前概念调查、学困调查和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在上述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浮力教学的重难点,分析形成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并针对重难点的学困原因提出了相对应的教学策略。最后根据本文所提出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实践研究,实践研究表明笔者所提出教学策略是可行的、有效的。笔者希望本文所做的调查、研究、提出的教学策略能对一线初中教师的教学以及教材教参的编写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邹南杰[5](2020)在《高中物理力学实验改进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建立理论基础,升华物理规律都离不开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也在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对实验教学的研究具有必要性。此文主要探讨的是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的实验教学。对力学部分实验教学的研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不断深入,但研究主要立足于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对实验改进本身及改进后应用效果研究较少。本文基于文献资料、调查结果和教材分析,提出实验优化改进原则,提供设计、改进实验案例,并将其应用在物理课堂中研究其实际效果。通过教材实验改进创新,以达到丰富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并对明确改进后实验应用的效果提供参考依据的目的。全文从五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通过国内外文献研究,总结阐述国内外对实验创新的研究和进展,并论述了进行本研究的背景、意义和所要达到的目的,还有达到目的的方法、过程。第二部分是对高中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现状进行研究,特别是通过对自贡市上一年高一学生及教师进行调查问卷和访谈,了解现在自贡市各层次学校中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师生认为课堂实验应改进的方向。第三部分是分析教材力学部分实验之后,结合之前问卷调查与访谈的结果提出实验优化、设计的原则。并介绍了针对高中物理力学部分实验教学所进行的实验改进、创新演示实验案例,并分析优缺点及当堂达到的效果。第四部分是通过对比教学,以调查问卷、访谈及成绩对比的方式对改进实验和创新演示实验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研究。第五部分是总结研究成果,为高中一线教师提供一些实用案例,为高中力学部分实验改进、创新提供实践探索,并反思研究过程,提出不足与展望。

周继中,樊长春[6](2006)在《第二讲 力》文中认为

黄奕评,放平[7](1994)在《实验应用与学习》文中研究说明 实验一 用刻度尺测长度一 实验预习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sub><sub><sub><sub>,其余单位是<sub><sub><sub><sub>、<sub><sub><sub>、<sub><sub><sub><sub>、<sub><sub><sub><sub>.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sub><sub><sub><sub>.2.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sub><sub><sub><sub>、<sub><sub><sub><sub>和<sub><sub><sub><sub>.3.物理实验中测长度,要估读到刻度尺<sub><sub><sub><sub><sub><sub><sub><sub><sub><sub><sub><sub><sub><sub><sub><sub><sub><sub><sub>.4.用刻度尺测出某物体长度是0.125米,其中估计值是<sub><sub><sub><sub>,准确值是<sub><sub><sub><sub><sub><sub><sub><sub><sub>,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sub><sub><sub><sub>,有效数字是<sub><sub><sub><sub>.5.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要将刻度尺<sub><sub><sub><sub><sub><sub><sub><sub><sub>,不要歪斜.如果零刻度线磨损,要将刻度尺的某一<sub><sub><sub><sub><sub><sub><sub><sub><sub>与被测物体起始测量边对齐,读数时,视线要与刻

雷庆[8](2009)在《利用低成本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文中提出创新是时代的主题,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效果很差。为了全面了解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我们开展了调查研究,调查发现实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实验仪器缺乏,自制教具很少:学生实验很少开展,学生实践能力很差;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创新意识不足;教师教学方法比较传统,没有运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开发低成本的物理实验资源和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首要任务。通过查阅文献,我们发现国外物理实验具有取材日常化、生活化和简单化的特点。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实践和广大教师的实践经验,我们总结出低成本物理实验资源的开发途径:日常用品、废旧物品、儿童玩具、人体体验等。在顶岗实习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基于低成本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激趣导学、设疑引问、动手探究、发散求异等。为了研究低成本物理实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程度,我们进行了教学实验研究。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为期一学期的等组实验研究,我们发现:(1)低成本物理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2)低成本物理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显著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性等思维品质;(3)低成本物理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一学期的低成本物理实验教学,实验班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冒险性、意志力和理想等创新人格均明显高于对照班。因此,低成本物理实验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编辑部[9](2012)在《例析中考力学部分易错解问题纠正》文中提出一、"杠杆平衡"易错题在生活中通过分析知道日常工作中瓶盖起子、撬棒,铡刀、活塞式抽水机,钢丝钳、独轮车、刹车闸、羊角锤拨钉等是省力杠杆;缝纫机的踏脚板、理发剪刀、钓鱼杆、镊子,人的前臂、起重机吊臂、铁锨、筷子等是费力杠杆;天平、定滑轮等是等臂杠杆.但是生活中有些特殊的杠杆不易辨别,易出错.

威尼·哈伦,赵骏,包亮[10](2003)在《科学教育的学、教、评》文中研究指明 第三篇 儿童学习的关键 如何让儿童真正理解新事物,把陌生的概念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课堂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教师们在讲台上很用心地讲,却很少让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问题,这恰恰是忽略了孩子们

二、木块的平衡和天平的称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木块的平衡和天平的称量(论文提纲范文)

(1)生活垃圾中主要可燃组分热解特性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全文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垃圾管理与处理处置水平发展现状
        1.2.1 发达国家
        1.2.1.1 美国
        1.2.1.2 德国
        1.2.1.3 日本
        1.2.1.4 发达国家之间的比较
        1.2.2 我国
        1.2.2.1 垃圾管理
        1.2.2.2 垃圾处理处置水平发展现状
        1.2.3 关于垃圾焚烧处理的地位及其污染排放标准
        1.2.3.1 关于垃圾焚烧处理的地位
        1.2.3.2 关于垃圾焚烧处理的污染排放标准
    1.3 垃圾焚烧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1.3.1 总体概述
        1.3.1.1 垃圾焚烧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1.3.1.2 垃圾焚烧技术的发展目标与具体实施策略
        1.3.2 现代先进的垃圾焚烧技术及应用
        1.3.2.1 垃圾衍生燃料燃烧技术
        1.3.2.2 垃圾富氧燃烧技术
        1.3.2.3 垃圾气化—熔融技术
        1.3.2.4 各种焚烧技术的比较
        1.3.3 回转窑炉的热解(气化)技术及应用
        1.3.3.1 直接加热方式的热解(气化)技术
        1.3.3.2 间接加热方式的热解(气化)技术
    1.4 课题背景及本文的主要工作
        1.4.1 课题背景
        1.4.2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垃圾热解研究文献综述
    2.1 在热天平上的研究
        2.1.1 程序升温条件下的热解特性及动力学
        2.1.1.1 垃圾热解特性
        2.1.1.2 热解动力学分析
        2.1.2 等温环境下的热解特性及动力学
        2.1.2.1 垃圾热解特性
        2.1.2.2 热解动力学分析
    2.2 在固定床及回转窑炉内的研究
        2.2.1 单组分垃圾热解特性
        2.2.2 混合组分垃圾热解特性
    2.3 相关研究的不足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在线性升温热天平上的热解试验研究
    3.1 热解试验介绍
        3.1.1 试验仪器
        3.1.2 试验样品
        3.1.3 试验方法
    3.2 单组分垃圾热解特性
        3.2.1 塑料类
        3.2.2 生物质类
        3.2.3 织物类
        3.2.4 橡胶类
        3.2.5 各种组分的比较
    3.3 单组分垃圾热解动力学分析
        3.3.1 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3.3.2 反应机制的分析
    3.4 混合组分垃圾热解特性
        3.4.1 塑料类与塑料类
        3.4.2 生物质类与生物质类
        3.4.3 塑料类与生物质类
        3.4.4 塑料类与织物类
        3.4.5 塑料类与橡胶类
        3.4.6 生物质类与织物类
        3.4.7 生物质类与橡胶类
        3.4.8 织物类与橡胶类
        3.4.9 塑料类、生物质类及橡胶类
        3.4.10 各种混合的比较
    3.5 单组分垃圾与水混合对其热解过程的影响
        3.5.1 水的蒸发特性
        3.5.2 塑料类与水混合
        3.5.3 生物质类与水混合
        3.5.4 橡胶类与水混合
        3.5.5 各种混合的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在等温环境热天平上的热解试验研究
    4.1 热解试验介绍
        4.1.1 试验装置
        4.1.2 试验样品
        4.1.3 试验方法
    4.2 单组分垃圾热解特性
        4.2.1 塑料类
        4.2.2 生物质类
        4.2.3 织物类
        4.2.4 橡胶类
        4.2.5 各种组分的比较
    4.3 混合组分垃圾热解特性
        4.3.1 塑料类与塑料类
        4.3.2 生物质类与生物质类
        4.3.3 塑料类与生物质类
        4.3.4 塑料类与织物类
        4.3.5 塑料类与橡胶类
        4.3.6 生物质类与织物类
        4.3.7 生物质类与橡胶类
        4.3.8 织物类与橡胶类
        4.3.9 各种混合的比较
    4.4 水的蒸发特性
        4.4.1 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
        4.4.2 质量变化的影响
    4.5 单组分垃圾与水混合对其热解过程的影响
        4.5.1 塑料类与水混合
        4.5.2 生物质类与水混合
        4.5.3 织物类与水混合
        4.5.4 橡胶类与水混合
        4.5.5 各种混合的比较
    4.6 试验误差分析
    4.7 与线性升温时的比较
        4.7.1 单组分垃圾的热解
        4.7.2 混合组分垃圾的热解
        4.7.3 单组分垃圾与水混合热解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在连续给料回转窑炉内的热解试验研究
    5.1 热解试验介绍
        5.1.1 试验装置
        5.1.2 试验物料
        5.1.3 试验方法
        5.1.4 工况安排及试验注意事项
    5.2 需要说明的测试方法及相关概念
        5.2.1 热解前后质量平衡
        5.2.2 热解前后热值对比
        5.2.3 热解前后能量平衡
        5.2.4 反应热的概念及测试方法
    5.3 塑料类(聚乙烯)热解特性
        5.3.1 热解产气特性
        5.3.2 热解前后质量平衡
        5.3.3 热解前后热值对比
        5.3.4 热解过程的反应热
    5.4 塑料类(聚氯乙烯)热解特性
        5.4.1 氯化氢气体的测试
        5.4.2 热解前后质量平衡
        5.4.3 热解产气特性
        5.4.4 热解前后热值对比
        5.4.5 热解过程的反应热
    5.5 生物质类(木块)热解特性
        5.5.1 热解产气特性
        5.5.2 热解前后质量平衡
        5.5.3 热解前后热值对比
        5.5.4 热解过程的反应热
    5.6 生物质类(旧报纸)热解特性
        5.6.1 热解产气特性
        5.6.2 热解前后质量平衡
        5.6.3 热解前后热值对比
        5.6.4 热解过程的反应热
    5.7 织物类热解特性
        5.7.1 热解产气特性
        5.7.2 热解前后质量平衡
        5.7.3 热解前后热值对比
        5.7.4 热解过程的反应热
    5.8 橡胶类热解特性
        5.8.1 热解产气特性
        5.8.2 热解前后质量平衡
        5.8.3 热解前后热值对比
        5.8.4 热解过程的反应热
    5.9 水蒸发吸热试验
    5.10 各种组分的比较
        5.10.1 热解产气特性
        5.10.2 热解产物质量分布特性
        5.10.3 热解前后热值对比
        5.10.4 热解反应热及在回转窑炉的热解能耗
    5.11 试验误差分析
    5.12 回转窑炉热解能耗设计计算模型
        5.12.1 回转窑炉结构尺寸、填充率及热解停留时间
        5.12.2 热解能耗设计计算模型
        5.12.3 工程算例及分析
        5.12.4 对实际工业应用的指导
    5.13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及下一步研究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1.1 文献综述
        6.1.2 在线性升温热天平上的热解试验研究
        6.1.3 在等温环境热天平上的热解试验研究
        6.1.4 在连续给料回转窑炉内的热解试验研究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项目
致谢

(3)基于学习风格的初中物理微课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学习风格理论
    2.2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4 掌握学习理论
    2.5 认知负荷理论
第三章 基于学习风格的微课教学设计模式的构建
    3.1 模式构建依据
    3.2 模式构建原则
    3.3 模式的构建
第四章 基于学习风格的初中物理微课设计与资源构建
    4.1 教学设计
    4.2 微课学习资源构建
第五章 基于学习风格的初中物理微课教学应用实验研究
    5.1 微课应用实验准备
    5.2 微课应用实施过程
    5.3 微课应用效果评价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一: 各种风格学习策略及内容设计
附录二: 微视频脚本设计
附录三: 学习风格调查问卷(LSQ-80 Item)
附录四: 初中物理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五: 初中物理微课学习效果调查问卷
致谢

(4)初中物理“浮力”单元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目的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对初中物理“浮力”单元课标和教材的研究
    2.1 对“浮力”单元课程标准的研究
    2.2 对“浮力”单元教材内容的分析
    2.3 结论
第三章 初中八年级物理“浮力”前概念调查
    3.1 调查的设计
    3.2 调查的实施
    3.3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3.4 调查的结论
第四章 初中九年级学生“浮力”知识学后情况的调查
    4.1 调查的设计
    4.2 调查的实施
    4.3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4.3.1 数据统计
        4.3.2 各知识点分析
    4.4 调查的结论
第五章 初中物理教师《浮力》单元教学现状调查
    5.1 调查的设计
    5.2 调查的实施
    5.3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5.3.1 数据统计结果
        5.3.2 各维度分析
    5.4 调查的结论与思考
第六章 突破浮力教学重难点的教学策略
    6.1 对浮力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
        6.1.1 关于“一切浸在液体中物体,都会受到浮力”
        6.1.2 关于“浸在水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水的浮力”
    6.2 突破阿基米德教学难点的策略
        6.2.1 关于探究浮力和液体密度、排液体积之间关系的实验
        6.2.2 运用程序式教学法进行定量探究
        6.2.3 有效巩固、促进对阿基米德的理解
    6.3 突破浮沉条件的策略
        6.3.1 运用物理实验有效干预学生前概念
        6.3.2 教师自制教具突破教学瓶颈
        6.3.3 提供多种变式,拓宽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稳固知识结构
        6.3.4 运用家庭实验的独特教育功能
    6.4 重视典型题型,培养物理思维方法
        6.4.1 运用变式教学,循序渐进地解剖难点
        6.4.2 总结解题方法,开拓学生思维
        6.4.3 重视图像教学,促进三类知识的结合
第七章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实践
    7.1 实践研究
        7.1.1 研究目的
        7.1.2 实验对象
        7.1.3 实验条件及控制
        7.1.4 后测数据统计分析及结果
    7.2 教学示例—阿基米德原理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反思
    8.1 研究结论
    8.2 反思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5)高中物理力学实验改进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内容研究的现状
    1.4 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调查问卷
    2.2 调查结果分析
第3章 实验改进、设计理论及原则
    3.1 高中物理实验要求
    3.2 高中阶段力学部分(教科版)实验梳理
    3.3 实验改进原则
第4章 案例分析
    4.1 学生实验改进案例
    4.2 可加入的演示实验案例
    4.3 使用改进后实验进行实验教学的教学案例设计
第5章 教学效果问卷调查与成绩对比
    5.1 调查问卷
    5.2 问卷调查结果及统计分析
    5.3 成绩对比及分析
    5.4 调查及成绩对比结果小结
第6章 总结与期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致谢

(8)利用低成本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1.2 物理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1.1.3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低成本物理实验的研究
        2.1.1 低成本物理实验的概念
        2.1.2 低成本物理实验的特点
        2.1.3 低成本物理实验的地位
        2.1.4 国内外低成本物理实验的教学概况
    2.2 关于创新能力的研究
        2.2.1 创新能力的概念
        2.2.2 创新能力的层次
        2.2.3 创新能力的测验
        2.2.4 国内外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概况
3 基于低成本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研究
    3.1 低成本物理实验资源的开发研究
        3.1.1 利用生活用品开展低成本物理实验
        3.1.2 利用废旧物品开展低成本物理实验
        3.1.3 利用人体体验开展低成本物理实验
        3.1.4 利用魔术杂技开展低成本物理实验
        3.1.5 利用儿童玩具开展低成本物理实验
    3.2 基于低成本物理实验的教学策略研究
        3.2.1 激趣导学策略
        3.2.2 设疑引问策略
        3.2.3 动手探究策略
        3.2.4 发散求异策略
    3.3 基于低成本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实验研究
        3.3.1 实验时间
        3.3.2 实验对象
        3.3.3 实验过程
        3.3.4 实验检验
        3.3.5 实验结论
4 研究结论与反思
    4.1 结论
    4.2 反思
附录1 学生创新能力的调查问卷
附录2 利用日常物品开展的低成本物理实验
附录3 对照班浮力教案
附录4 创新思维测试(前测)
附录5 创新思维测试(后测)
附录6 创新人格测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四、木块的平衡和天平的称量(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活垃圾中主要可燃组分热解特性的试验研究[D]. 沈祥智. 浙江大学, 2006(05)
  • [2]原状土自动称重蒸发渗漏器[J]. 唐登银,杨立福,程维新. 水利学报, 1987(07)
  • [3]基于学习风格的初中物理微课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D]. 黎刚. 广州大学, 2016(04)
  • [4]初中物理“浮力”单元教学研究[D]. 刘建娟. 苏州大学, 2016(01)
  • [5]高中物理力学实验改进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邹南杰. 西南大学, 2020(01)
  • [6]第二讲 力[J]. 周继中,樊长春. 初中生世界(初三物理版), 2006(03)
  • [7]实验应用与学习[J]. 黄奕评,放平. 中学生理科月刊, 1994(08)
  • [8]利用低成本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D]. 雷庆. 西南大学, 2009(10)
  • [9]例析中考力学部分易错解问题纠正[J]. 编辑部.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12(04)
  • [10]科学教育的学、教、评[J]. 威尼·哈伦,赵骏,包亮. 科学课, 2003(03)

标签:;  ;  ;  ;  

木块的平衡和用天平称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