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甲刺属新植物

云南甲刺属新植物

一、云南嘉赐树属的新植物(论文文献综述)

刘政[1](2019)在《中国安息香属(安息香科)的形态分类修订》文中研究指明安息香属(Styrax L.)隶属于安息香科(Styracaceae),全世界约有140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以及热带的美洲。我国一直沿用的是1907年Perkins提出的分类系统,而国外学者对本属植物的研究大多使用Fritsch的分类系统;随着近年来我国本属植物新种的发表以及部分学者对本属植物研究的深入,以往的分类系统渐渐无法满足需要,我国的安息香属植物分类问题也迫切需要得到解决。为此,本文以中国安息香属植物的原始文献(描述)、模式标本、野外实地采集样本以及大量来自世界各大标本馆的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数量分类学的方法,对我国安息香属植物进行分类修订,主要结论如下:本次修订参照Fritsch的分类框架,中国安息香属植物仅有Ser.Cyrta(落叶)与Ser.Benzoin(常绿),借鉴了他选择的部分性状(如花冠裂片质地等),在结合黄淑美(中国植物志)的部分分类观点(如花序等)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标本的鉴定,本文认为小枝基部叶片着生方式以及叶柄长短是可以考虑作为本属分类性状的,其中一些性状(如果实具喙)在整个属的分类上可能存在争议,但是在对部分种的识别上可能会更具优势。数量分类学的研究表明,Q型聚类结果支持前人关于S.hemsleyanus与S.huanus、S.japonicus与S.grandiflorus的分类处理,但是关于S.hookeri的分类处理可能会存有疑问,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在平方欧氏距离15处,可将我国原有的31种安息香属植物分为5类:第一类有S.perkinsiae、S.roseus、S.rugosus、S.limprichtii、S.confusus、S.faberi、S.wilsonii、S.macrocarpus、S.zhejiangensis、S.formosanus、S.wuyuanensis、S.supaii;第二类有S.calvescens、S.dasyanthus、S.tonkinensis;第三类有S.hemsleyanus、S.huanus、S.obassia;第四类有S.chrysocarpus、S.macranthus、S.grandiflorus、S.japonicus、S.odoratissimus、S.rhytidocarpus、S.agrestis、S.serrulatus;第五类有S.hainanensis、S.suberifolius、S.benzoides、S.chinensis、S.argentifolius。R型聚类结果显示了部分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在平方欧氏距离20处,可将22个相关性状分为3类,第一类反映花量及小枝基部叶片着生方式的性状;第二类反映了本属植物习性与叶柄的相关性;第三类解释了果实不同开裂方式的可能原因,以及花序的形状可能会与花的大小有关。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性状的累积贡献率不是很高,这可能与本属植物较为原始,演化过程中性状存在较多的变异相关。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分类名实处理、后选模式指定和补充描述与分类学订正:本次修订中,中国安息香属植物27种,73条异名记录;6变种(其中S.japonicus var.calycothrix依照黄椰林的处理并入S.japonicus),6条对应的变种异名记录,4条无效的变种名(S.agrestis var.curvirostratus、S.serrulatus var.latifolius、S.serrulatus var.rugosus和S.serrulatus var.mollissimus均已被分出升级为种,在我国没有分布),以及2存疑种(S.bashanensis、S.casearifolius),共整理中国安息香属植物名称记录至少约118条;本次修订默认了前人关于S.grandiflorus、S.huanus以及S.hookeri的分类处理,关于S.zhejiangensis的分类处理仍建议作单独类群;通过性状分析以及标本比较发现,S.argentifolius可考虑归并入S.suberifolius,S.wuyuanensis可考虑归并入S.formosanus之中,由于标本的缺乏以及未对这些种进行实地考察,本次修订仍默认为单独的分类群;对S.formosanus、S.odoratissimus的相关异名进行了修订整理,S.henryi可以作为异名并入S.formosanus,而植物志中对S.formosanus var.hayataianus的处理存在较大问题,该异名应并入S.formosanus中;S.finlaysonianus与S.odoratissimus存在较大差异,S.finlaysonianus不应该作为异名并入S.odoratissimus;关于S.bashanensis与S.casearifolius的相关处理仍保持存疑,其中S.bashanensis应该更接近S.odoratissimus,而不是S.hookeri;而S.casearifolius可能更接近S.tonkinensis。本文对S.agrestis、S.benzoides、S.confusus var.microphyllus、S.henryi、S.japonicus var.calycothrix、S.grandiflorus、S.rugosus、S.serrulatus、S.suberifolius进行了后选模式的修订;其中,S.grandiflorus与S.rugosus的后选模式修订是在黄椰林分类的基础上而进行的补充。除了修订一些性状的描述(如S.rugosus),本文还对黄椰林关于S.japonicus、S.roseus的描述以及S.odoratissimus的分布等进行了修订,台湾存在S.japonicus的分布,而不仅仅是S.formosanus;S.roseus的模式产地应该是巫山,而不是瓦山;此外,S.benzoides在我国仅有的一份标本存在疑问,我国可能没有该种的分布,不过由于标本的稀少以及缺乏相关实地考察,本次修订仍默认我国存在该种的分布,有待后面深入调查研究;本次修订没有找到后人采集的S.hainanensis标本,目前该种可能已经濒危,植物志记载的部分描述存在疑问(如花的描述),本次修订对此也进行了纠正。

宋佳昱[2](2019)在《海南琼海白石岭自然植物群落及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代园林规划建设中,随着人们对园林植物景观营造的需求趋向多样化,植物景观所创造的生态作用和经济效益引起重视,在大量引入外来种景观植物之后,当地植物景观的地域独特性降低,具有较强的抗性和适应性、独具地域特色的观赏价值、生态价值和潜在的经济效益等突出优势的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越来越为研究人员所重视,通过植被调查和定量与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对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研究并结合实地情况对其应用进行分析评价展望,是全面了解研究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重要方式。本文以琼海白石岭地区为研究对象,查阅资料文献调查基础上对当地植物进行野外的植物调研考查,研究白石岭自然森林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植被群落结构,并进行地理区系分析、野生植被的演变规律的探讨;在系统了解白石岭地区内野生植物资源基础上,从中筛选出有野生观赏植物组成、观赏特性、园林用途等并进行筛选评价;通过GIS系统进行空间分析,从地区高程、坡度、坡向、植被分布等方面进行分别讨论,并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水体、植被分布共5个指标作为单因子,进行白石岭地区生态敏感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值,叠加分析得地区植被生态敏感性,以了解白石岭地区植被未来发展优化所面临的生态情况,基于植被研究结果和地区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对白石岭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保护利用展望,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路线及样方调查,白石岭地区植物共736种,隶属149科468属,其中当地植物674种,外来栽培植物62种。在736种植物中,蕨类植物48种,隶属22科,36属;裸子植物6种,隶属4科,4属;被子植物679种隶属123科,428属,其中双子叶植物有561种,隶属104科,345属,单子叶植物118种,隶属19科,83属。在674种当地植物中,以热带成分为主,占总科数的70.42%,总属数的的 93.41%。(2)白石岭植被类型主要有自然植被及人工植被。其中自然植被为次生林,次生在周边的灌丛、草丛多分布在林缘或镶嵌分布,如多花山猪菜、野生芭蕉及山黄麻等多种乔灌木形成藤、草、树混合类型;人工植被主要是槟榔园、橡胶林和小面积的景区人工植被等。对区域内自然次生林植被进行样地调查的数据分析,总体上为热带雨林次生林,由鸭脚木、木荷、黎蒴栲、山油柑等优势种构成,对所调查的12个样地进行Pcord聚类分析分类,得出有一定差异的5个森林群落。次生林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3.00-4.00之间,属中偏低。(3)筛选出具有较强观赏价值的当地野生园林绿化植物资源约370种,隶属118科249属,包括海南特有种21种,珍稀濒危保护植物24种,并根据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评价观赏植物在观花、观果、行道庭院、垂直绿化、地被植物的应用,并提出建议以供参考。(4)为了解白石岭地区各区域不同的植物生态敏感性程度,通过GIS系统进行空间分析,高程、坡度、坡向、水体、植被分布共5个指标进行白石岭地区生态敏感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得最敏感区、敏感区、低敏感区、不敏感区四类区域,分别占白石岭区域总面积比重的3.48%、16.91%、77.44%、2.16%,区域内以敏感区和低敏感区为主。将白石岭地区植被现状分布为基础,结合地块敏感区等级将白石岭地区划分为不同地块5个类型:次生林保护类区域、槟榔林改善类区域、橡胶林改善类区域、草灌修护类区域、人工植物造景区域,根据该地区主要植物分布现状适当增补观赏植物资源。结合白石岭地区空间分析角度,根据白石岭植被现状并根据不同类型区域筛选出适应性强、观赏经济价值高的植物种类对白石岭地区植被现状提出应用改善的建议与展望以丰富植物多样性、提高地块内植物的景观价值与经济效益。(5)以野生植被调查、GIS系统定性定量分析、基于植被配置角度的生态敏感性研究等方法,从而对白石岭地区植被进行科学系统地研究以为白石岭地区未来植被的保护和优化提供数据资料和参考启发。次生林保护类区域以保护为主,封禁保护植物区域,自然封禁措施结合补种植被的方式以促进植被恢复速度,选择九节、白背叶、潺槁木姜子、石斑木、楹树、紫玉盘、余甘子、草豆蔻、梵天花等植物结合原有次生林不同类型群落的木荷、华润楠、阴香、黄杞、黧蒴栲、鸭脚木野生植物进行配置。槟榔、橡胶林改善区以修复改善为主,选择能快速成林的植物种类,在短期内建立速生植物群落,丰富植物群落层次,如铁刀木、印度紫檀、盆架子、楹树、黄牛木、苦楝、小叶榄仁等;以保留槟榔林植物景观为目标可保留槟榔,丰富林下的下层植被如朱砂根、海南草珊瑚、梵天花、草豆蔻、积雪草、鸦胆子等植物。草灌修护类区域以荒坡成林为目的,选择耐贫瘠耐旱的海南菜豆树、厚皮树、木棉、乌材、黄牛木、岭南山竹子、猫尾木等白石岭当地野生植物资源,从而达到对植物景观发展研究的目的。人工植物造景区域以现有的观赏植物栽培种与野生植物搭配为原则,达到丰富植物层次、增强乡土特色的目的,将现有栽培种搭配观赏价值高的朱顶红、文殊兰、黄蝉、艳山姜、巴西野牡丹等观花植物,毗邻水库的近水区域,可应用白石岭观赏植物资源中的水石榕、白千层、鸢尾、蒲草、闭鞘姜等亲水性植物营造丰富的滨水植物景观。

许哲[3](2017)在《海南猴猕岭的植物区系地理学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海南猴猕岭物种资源丰富,这里保存着我国完好的热带雨林。本文在野外调查与标本采集的基础上,对猴猕岭的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根据本次调查,主要有结果如下:(1)该地区现有野生维管植物208科、793属、1,559种(含变种),其中蕨类植物43科、93属、180种,裸子植物6科、7属、9种,被子植物159科、693属、1,370种(含变种)。(2)该地区蕨类植物区系以凤尾蕨科、蹄盖蕨科、金星蕨科、叉蕨科、水龙骨科等成分为主,种的分布区类型以热带、亚热带尤其是热带亚洲为主,占总种数的67.22%;中国特有种21种,其中海南特有种9种。裸子植物种类较为贫乏,仅占该地区种子植物总数的0.65%,主要有海南苏铁(Cycas hainanensis)、陆均松(Dacrydium pectinatum)、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mannii)等。种子植物在属的水平上以热带、亚热带分布为主,占非世界广布属总数的89.64%,中国特有属5个,占非世界属总数的0.75%,其中海南特有属1个,即盾叶苣苔属(Metapetrocosmea);在种的水平上,热带、亚热带成分1043种,占非世界分布种总数的76.79%,中国特有种293种,占非世界分布种总数的21.59%,其中海南特有种91种。(3)在与邻近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中,猴猕岭与鹦哥岭关系最近,两地的属、种相似性系数分别为94.90%、71.96%,其次是尖峰岭、吊罗山,这说明在经纬度和海拔接近、气候条件、土壤基质相近的地区,植物区系关系较近。与鼎湖山、西双版纳植物区系相比,猴猕岭植物区系表现出更强的热带性,这与其所处热带北缘和更低的纬度有关。(4)猴猕岭共有国家级珍稀濒危植物5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收录2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讨论稿收录19种,《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收录28种。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对这些濒危植物造成了威胁,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保护。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植物种类的实际分布状况和相关资料,建议将该地区的28种珍稀濒危植物列为国家级保护植物。(5)猴猕岭有外来植物52种,以草本为主。一些种类如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藿香蓟(Ageratum conyzoides)、马缨丹(Lantana camara)、假臭草(Praxelis clematidea)等已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以及农业生产活动带来一些不利影响。海南猴猕岭植物多样性主要面临着盗砍滥伐的威胁,建议当地政府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同时继续开展海南猴猕岭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工作。

赵清[4](2017)在《惠东县栋梁嶂森林公园植物区系及资源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栋梁嶂森林公园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的惠州市惠东县安墩镇东北方,地理位置为N23°23′,E115°08′,总面积为7143.9亩,以山地地貌为主,公园内最高海拔有638.5m,该森林公园位于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地区。笔者自2015年9月起,跟随课题组一起多次对栋梁嶂森林公园进行植被调查和标本的采集,本文对该地植物区系组成、区系特点及资源进行研究与分析,具体成果如下所示:(1)栋梁嶂森林公园维管植物一共1167种,从属于194科,610属。其中,栽培种有32种,从属于24科,25属;野生种有1135种,从属于170科,585属。野生种中,蕨类植物占总种数的8.02%,共有91种,从属于34科53属;裸子植物占总种数的0.44%,共有5种,从属于3科5属;被子植物占总种数的91.54%,共有1039种,从属于151科,533属。(2)该研究地种子植物属的分布类型分有13个类型,扣除世界分布类型后,各类热带分布成分之和占种子植物总属数的75.26%,温带成分分布占到15.17%,东亚及中国特有占9.58%。所以,该研究地植物区系显示出明显的热带性,同时还存有温带成分。(3)将栋梁嶂森林公园与同纬度地区的黑石顶、南昆山、象头山植物区系成分进行比较发现,其与同纬度地区的植物区系成分关系密切;与不同纬度地区的尖峰岭、武夷山、神农架植物区系成分进行比较发现,其与不同纬度不同气候带地区的植物区系成分关系不密切。本文还对本区野生植物资源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如下:从食用植物资源、药用植物资源、工业用植物资源、环境改造植物资源和饲用植物资源5个方面调查发现:栋梁嶂森林公园食用植物资源共有124种;药用植物资源共有526种;工业用植物资源共有224种;环境改造植物资源共有748种;饲用植物资源共有39种。在栋梁嶂森林公园资源植物中,药用植物资源与环境改造植物资源最丰富。其中特别值得提出并加以利用开发的植物有:油脂类的山胡椒、油茶等;药用类的板蓝、黄樟、狗肝菜、海金沙、土茯苓等;食用野菜类的乌毛蕨野茼蒿等;食用杂果类的金樱子、桃金娘等;观赏类的枫香、乌桕、杜鹃属多种等。

邱晓明[5](2013)在《广西七坡森林公园植被与植物资源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植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生态系统的第一生产力。植物资源也是构建森林景观资源的本底。我国植物资源极其丰富,但同时也面临各种各样的威胁,对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广西七坡森林公园为研究区域,对其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统计,重点分析其植物区系、植被资源,以及植物资源,对资源植物进行分类。对植物资源利用现状进行评价,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植物资源的发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出相应的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区域共有维管植物145科489属737种(含变种、亚种、栽培变种和变型,下同),其中蕨类植物18科23属29种,裸子植物6科6属8种,被子植物121科460属700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有103科367属563种,单子叶植物18科93属137种。(2)七坡森林公园地处南亚热带-北热带过渡区域,原生植被为季风常绿阔叶林和常绿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为大叶栎林,常绿季雨林为红荷林和野桐林。由于人为活动频繁,自然植被相对较少,人工林较多,草本植物丰富。人工林以松树林和桉树林为主,松树林面积为198.70hm2,桉树林面积为196.32hm2,两者之和占森林公园总面积的76.45%。(3)按照《中国植被》的分类系统及方法,七坡森林公园植被共有植被型组5个,植被型10个,群系33个。其中天然植被有植被型组3个,植被型6个,群系17个;栽培植被有植被型组2个,植被型4个,群系16个。(4)七坡森林公园资源植物类型丰富齐全,多样性丰富,13大资源植物类型均见有分布,其中以药用植物最为丰富,达477种,其次是花卉观赏植物,有139种,其它依次为:材用植物(62种)、纤维植物(60种)、油脂植物(54种)、水土保持植物(39种)、杂果植物(35种)、淀粉植物(31种)、芳香植物(31种)、保健饮料植物(26种)、饲用植物(24种)、栲胶植物(16种)、珍稀濒危植物(9种)。(5)七坡森林公园的植物资源按照开发利用的现状可分为用材林、经济林、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景观植物等几类。存在问题有:人工纯林景观价值低,易发火灾和病虫害;优良植物资源尚未开发利用;色叶、秋色叶树种未成规模,景观不佳;缺乏特色品牌,开发利用能力有限等。(6)提出建议:改造人工纯林为混交林;适当开发利用一些优良的植物资源,创特色品牌;增加色叶、秋色叶树种,打造彩色森林景观;发展色叶、秋色叶树种,打造彩色森林景观;加强与外界合作,发掘或引进新的品种,丰富植物资源。

高一丁[6](2010)在《云开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及植物资源》文中提出云开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华南地区热带和亚热带过渡区域,是多种植物区系成分交汇之处,孕育着丰富的植物资源。本论文对云开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及植物资源进行探讨。同时对云开山自然保护区的珍稀濒危种子植物和外来入侵植物的现状及植被类型进行了调查与分析。1.云开山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上处于泛北极植物区与古热带植物区过渡界限上,区系起源古老,种子植物区系组成丰富,有野生种子植物1765种,隶属于169科768属。数据分析表明,茶科Theaceae、壳斗科Fagaceae、樟科Lauraceae、紫金牛科Myrsinaceae、茜草科Rubiaceae等为本地种子植物区系的代表性科。在地理成分上,云开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科、属的地理分布类型均以热带-亚热带分布区类型为主,同时掺杂温带成分。区系科、属水平上的相似性系数比较均表明,云开山自然保护区与广州关系最为密切。2.据调查云开山自然保护区保存着一批珍稀濒危植物和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依据五个法定文本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进行描述,统计了云开山自然保护区共有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10种,隶属于28科63属。3.云开山自然保护区内种子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有药用植物800余种、用材植物140种、食用植物资源180种、油脂资源84种、纤维植物资源118种、芳香油类植物资源38种、鞣料植物资源57种、景观植物资源100余种、蜜源植物110种、其他用途植物40种。本文同时也对种子植物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4.云开山自然保护区有6种植被类型。外来入侵植物28种,隶属于13科23属。对保护区内的外来植物应当加强监控,防止入侵扩散造成重大生态灾难。

林媚媚[7](2009)在《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斑块镶嵌体动态》文中研究表明群落演替作为植被动态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植被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同时季风常绿阔叶林作为南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是南亚热带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运用植物群落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原理,同时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调查了具有代表性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福建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雨林)。系统地分析了其斑块的组成、生长型、生活型、结构、物种多样性、斑块相似性等,同时还探讨了整个演替系列斑块的恢复潜力及其演替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在林窗形成后的2~30a间,植物物种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植物物种数在演替的前2~6a变化非常剧烈。演替至10a时,154.8m2的斑块6(10a)内的植物物种数急增至92种。至21~30a,物种丰富度变化较为缓慢,物种丰富度指数变化程度趋近于平稳状态。2.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斑块内的植物区系多样、复杂。随着演替的进行,斑块内的科、属、种均呈现较明显的增长趋势,表明随着演替时间的延长,斑块的物种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演替进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恢复。3.在演替系列上,植物的生长型和生活型组成逐渐复杂,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到演替后期,出现下降趋势。在演替系列上,各生长型和生活型的组成比例变化也反映了斑块结构趋于稳定的恢复过程。4.从不同演替阶段斑块内乔木层优势种的变化即少叶黄杞(Engelhardia fenzelii)、白楸(Mallotus paniculatus)、猴耳环(Pithecellobium clypearia)等的不断衰退以致退出斑块和红鳞蒲桃(Syzygium hancei)、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淋漓锥(Castanopsis uraiana)等的不断强大可以看出,随着演替的进行,演替后期斑块内优势种的变化趋势呈现出阳性先锋树种的衰退和中生性顶极种的发展。同时发现乔木幼树是灌木层中的优势种。总之,各样地中的灌木层、草本层、藤本植物的重要值是随着乔木层的变化而变化的,斑块内小环境的变化,导致各样地中灌草藤优势种类的不同。5.从不同演替阶段不同层次斑块的相似性以及相异性的比较可以看出,斑块8(30a)和斑块7(21a)的相似性较强,在演替系列中均处于斑块演替的中后期。同时斑块8(30a)处于接近顶极斑块的阶段,而斑块6(10a)到斑块7(21a)的演替则处于阳生向中生性斑块的过渡阶段,从斑块1(2a)到斑块6(10a)处于早期物种侵入,斑块结构建成的阶段。大体上,斑块演替的趋势就是斑块1(2a)-斑块6(10a)-斑块7(21a)-斑块8(30a),也就是薄叶润楠、红鳞蒲桃、扇叶铁线蕨(Adiantum flabellulatum)—罗伞树、单叶新月蕨(Pronephriumsimplex)—小紫金牛(Ardisia chinensis)、团叶陵齿蕨(Lindsaea orbiculata)—薄叶润楠、箬竹(Indocalamus tessellatus)。6.斑块内物种多样性各指数随着演替的发展大体上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从初期向稳定的顶极斑块发展,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逐渐增高,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逐渐降低。由于斑块上层的郁闭,耐荫草本的不断发展旺盛,草本层的多样性逐渐增加。7.对演替系列优势种的斑块结构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演替的进行,红鳞蒲桃种群的个体得到了很好的更新,而且种群增长趋势稳定。而在整个30年的演替过程中,始终未见第七级以上个体,说明斑块演替还未达到顶极阶段,只是有过渡到顶极阶段的趋势,但不是最终的顶极斑块。而在这一过程中根据红鳞蒲桃种群个体数的变化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斑块内种群的自疏、他疏作用比较明显。另外,红锥种群的变化与红鳞蒲桃种群的变化有相似之处。8.福建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斑块演替机制是多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演替初期主要为“初始植物区系组成学说”,随着斑块演替的不断进行,“竞争和资源比例说”、“种间三重作用说”、“生态史对策说”、“变化镶嵌体稳定学说”等演替机制在整个的演替系列中都有所体现。9.对演替系列斑块的演替机制、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进行了讨论,并对今后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几点建议。这些研究将丰富该地区关于受到干扰后植物种群和群落的响应机制及恢复生态学的内容,并总结出适合该地区的群落演替规律,为南亚热带地区退化植被的生态恢复提供指导。

尹五元[8](2006)在《云南铜壁关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有效地保护铜壁关自然保护区丰富而独特的植物多样性,本文在保护区植被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植物群落调查分析方法、植物区系组成分析方法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方法,对该地区的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物种多样性层次野外调查和编目统计结果表明,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内共有野生维管植物248科1316属3767种,分别占全国维管植物总科、属、种数的68.13%、40.99%、13.87%。其中种子植物201科1202属3517种及变种,包括新分类群8种和新记录种12种。从植物区系组成来看,热带分布科占总科数的74.67%,热带分布属占总属数的74.21%;热带分布属中以亚洲热带分布属最多,占总属数的28.17%。分布区类型分析表明该地区的植物区系具有热带亚洲区系的特点,属于古热带植物区,马来西亚亚区中的滇、缅、泰地区。进一步分析表明,此区系具热带北缘的性质。本区地史上受第四纪冰期的影响甚小,使其作为植物的避难所,保存了大量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保护区有国家级保护植物58种,云南省级保护植物52种。本区还有东亚特有科6个,中国特有属10个,中国特有种911种,隶属427属,129科,占总种数的25.90%,铜壁关特有种43个。植物群落多样性层次将该区植被划分为7个植被型、14个植被亚型、41个群系。应用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来测度群落内的多样性(α多样性),用Sorenson指数来测度群落间的多样性(β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Margalef指数值的变化符合生物多样性随海拔的增高而降低的规律。各植被类型的Pielou指数均大于0.9,高均匀度体现出群落具有较多的稀疏种和较少的富集种。任意两种植被类型之间的Sorenson指数值均超过0.5,说明保护区内各种植被类型之间具有较高的生境异质性。对铜壁关龙脑香林群落研究结果表明,在龙脑香林组成中,有95.5%的属为热性区系;上层乔木以阿萨姆娑罗双占优势,群落内乔木树种数和个体数随径级增加呈下降趋势;群落下层植物种类多样,木质大藤本发达,具有板根、老茎生花现象等,因此认为,铜壁关的龙脑香林属热带季雨林,是缅甸北部的热带雨林向东北分布的极限类型。植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使用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和替代花费法等对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直接使用价值为5223.6万元,间接使用价

包士英[9](1983)在《云南嘉赐树属的新植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嘉赐树属(Casearia Jacq.)植物为天料木科(Samydaceae)。约有160种,主要分布于热带美州、非州、亚州和大洋州地区。产于我国的种类非常之少,据文献记载只有6种,产华南和西南地区。云南有2种,即C.yunnanensis和C.membranaeea,而后者又只见之于文献,未见标本。笔者最近在清理该属植物标本时发现,产于云南的种类远较以前文献记载的为多,计有6种和4变种、其中包括1个新种、3个新变种和4个新记录的种和1个变种。主要产于云南南部和东南部,海拔140—2000米。

张宏达[10](1980)在《华夏植物区系的起源与发展》文中提出 一、前言华夏植物区系(Cathaysia-Flora)是指三迭纪以来,在华南地台及其毗邻地区发展起来的有花植物区系。在这以前,这里的古生代蕨类和种子蕨为主的裸子植物区系亦从当地演发出来,并沟通了贡瓦纳和劳亚的植物区系,表现出联合古陆植物区系的统一整体。以往研究中国植物区系的学者,把中国北部的植物归入古北极植物区,把南方热带植物区系划为古热带植物区,事实上,中国北部的植物是华夏植物区系的衍生后裔。华夏植物区系还和各个大陆的植物区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华夏植物区系具有最古老的多心皮类植物,并具备系统发育各个阶段的代表科和目,加上在华夏植物区陆续发现许多古植物化石及花粉,不可避免地联系到华夏植物区系和被子植物起源的地点和时代等问题。首先,我们将根据华夏植物区系的特征来探讨所谓被子植物北极起源及热带起

二、云南嘉赐树属的新植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嘉赐树属的新植物(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安息香属(安息香科)的形态分类修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INDEX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安息香属的建立与确认
    1.2 安息香属主要分类系统
    1.3 近年来安息香属研究历史回顾
        1.3.1 国外学者对安息香属植物的研究
        1.3.2 中国学者对安息香属植物的研究
        1.3.3 目前我国安息香属植物分类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安息香属植物形态多样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安息香属植物种间叶形态变异
        2.2.2 安息香属植物种间花形态变异
        2.2.3 安息香属植物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
第三章 中国安息香属植物形态分类修订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喙果安息香(S.agrestis)
        3.2.2 银叶安息香(S.argentifolius)
        3.2.3 滇南安息香(S.benzoides)
        3.2.4 灰叶安息香(S.calvescens)
        3.2.5 中华安息香(S.chinensis)
        3.2.6 黄果安息香(S.chrysocarpus)
        3.2.7 赛山梅(S.confusus)
        3.2.8 垂珠花(S.dasyanthus)
        3.2.9 白花龙(S.faberi)
        3.2.10 台湾安息香(S.formosanus)
        3.2.11 厚叶安息香(S.hainanensis)
        3.2.12 老鸹铃(S.hemsleyanus)
        3.2.13 西藏野茉莉(S.hookeri)
        3.2.14 野茉莉(S.japonicus)
        3.2.15 楚雄安息香(S.limprichtii)
        3.2.16 大果安息香(S.macrocarpus)
        3.2.17 玉铃花(S.obassia)
        3.2.18 芬芳安息香(S.odoratissimus)
        3.2.19 皱果安息香(S.rhytidocarpus)
        3.2.20 皱叶安息香(S.rugosus)
        3.2.21 齿叶安息香(S.serrulatus)
        3.2.22 栓叶安息香(S.suberifolius)
        3.2.23 裂叶安息香(S.supaii)
        3.2.24 越南安息香(S.tonkinensis)
        3.2.25 小叶安息香(S.wilsonii)
        3.2.26 婺源安息香(S.wuyuanensis)
        3.2.27 浙江安息香(S.zhejiangensis)
    3.3 讨论与小结
        3.3.1 安息香属分类处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2 可能的新种或新变种
        3.3.3 中国安息香属植物异名修订
    附各种分布图
    附27种植物标本图片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数量分类学研究
        4.1.1 安息香属植物聚类分析
        4.1.2 性状之间的相关性
    4.2 中国安息香属植物的修订
        4.2.1 分类名实处理
        4.2.2 后选模式指定
        4.2.3 补充描述与分类学订正
    4.3 修订的不足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4.3.1 本次修订中存在的不足
        4.3.2 标本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4.4 安息香属研究与利用展望
        4.4.1 园林景观应用
        4.4.2 木材资源类
        4.4.3 药用资源类
        4.4.4 香料资源类
        4.4.5 油料资源类
        4.4.6 饮料资源(制茶)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2)海南琼海白石岭自然植物群落及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文献综述
        1.1.1 野生植物群落与植物资源调查研究进展
        1.1.2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概念与研究进展
        1.1.3 植物生态敏感区及GIS在植物调查和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园林应用研究概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资料收集
        2.2.2 野外调查方法
        2.2.3 植物群落数置特征研究方法
        2.2.4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筛选原则
        2.2.5 定性和定置相结合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白石岭总体自然森林植被类型组成与结构特征
        3.1.1 白石岭地区自然植物群落结构分析
        3.1.2 白石岭地区自然草本群落结构分析
    3.2 白石岭植物资源组成及区系分析
        3.2.1 野生植物种类概况及科属分级
        3.2.2 科属的地理分布区类型
    3.3 白石岭观赏植物资源筛选
        3.3.1 野生观赏植物种类统计
        3.3.2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生活型及组成类型
        3.3.3 野生植物观赏特性分析
    3.4 白石岭植物资源GIS空间分析与敏感性分析
        3.4.1 数据处理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3.4.2 单因子评价
        3.4.3 白石岭植物分布的空间评价
        3.4.4 自然植物群落分布空间分布与生态环境的因子空间关系分析
        3.4.5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分布空间评价
    3.5 观赏植物资源选择利用分析
        3.5.1 次生林保护类区域保护与利用分析
        3.5.2 槟榔林改善类区域利用分析
        3.5.3 橡胶林改善类区域利用分析
        3.5.4 草灌修护类区域利用分析
        3.5.5 人工景观区域及近水区域利用建议
4. 讨论
    4.1 白石岭林相和植被质置评价
    4.2 野生植物资源多样性分析与评价
    4.3 观货植物资源及应用前景分析
    4.4 白石岭地域空间分析及植物生态敏感区评价
5. 结论与展望
6.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3)海南猴猕岭的植物区系地理学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植物区系地理学的含义及内容
    1.2 植物区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1.2.2 中国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1.2.3 海南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1.3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1.3.1 研究背景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意义
2 猴猕岭保护区自然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土壤特征
    2.4 气候与水文
    2.5 植被特征
3 研究方法
    3.1 野外植物标本采集
    3.2 标本整理与统计
    3.3 区系分析
    3.4 珍稀濒危植物分析
    3.5 外来植物分析
4 结果分析
    4.1 蕨类植物区系性质与特点
        4.1.1 科、属的分析
        4.1.2 种的分析
    4.2 种子植物区系性质与特点
        4.2.1 数量特征
        4.2.2 属的分析
        4.2.3 种的分析
    4.3 与邻近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及其所处地位
        4.3.1 与海南鹦哥岭植物区系的比较
        4.3.2 与海南尖峰岭植物区系的比较
        4.3.3 与海南吊罗山植物区系的比较
        4.3.4 与广东鼎湖山植物区系的比较
        4.3.5 与云南西双版纳植物区系的比较
    4.4 海南猴猕岭自然保护区植物新资料
5 特有植物分析
    5.1 特有属分析
    5.2 特有种分析
6 植物区系的起源及其发展
    6.1 古地理、古气候
    6.2 地层古植物组成
7 外来植物
    7.1 主要外来入侵植物
    7.2 外来植物的来源及引入途径
    7.3 保护对策
8 珍稀濒危植物
    8.1 珍稀濒危植物的现状
    8.2 保护等级重新评估
9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惠东县栋梁嶂森林公园植物区系及资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植物区系及植物资源的相关定义
        1.3.1 植物区系
        1.3.2 植物区系成分
        1.3.3 植物分布区
        1.3.4 植物资源
        1.3.5 植物资源的特性
        1.3.6 植物资源的分类
    1.4 植物区系及植物资源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4.1 国内研究概况
        1.4.2 国外研究概况
    1.5 植物区系与植物资源的研究趋势
    1.6 项目概况
        1.6.1 地理位置
        1.6.2 地质与地势
        1.6.3 气候特征
        1.6.4 水文特征
        1.6.5 风景名胜
    1.7 研究内容
    1.8 研究方法
        1.8.1 实地调查方法
        1.8.2 植物区系研究方法
        1.8.3 植物资源研究方法
第二章 植物区系分析
    2.1 植物区系组成
        2.1.1 植物区系数量组成
        2.1.2 科的组成分析
        2.1.3 属的组成分析
        2.1.4 种的组成分析
    2.2 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2.2.1 世界分布类型
        2.2.2 泛热带分布类型
        2.2.3 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洲际间断分布
        2.2.4 旧世界热带分布类型
        2.2.5 热带亚洲至大洋洲分布
        2.2.6 热带亚洲至非洲
        2.2.7 热带亚洲分布
        2.2.8 北温带分布
        2.2.9 东亚至北美间断分布
        2.2.10 旧世界温带分布
        2.2.11 温带亚洲分布
        2.2.12 东亚分布
        2.2.13 中国特有分布
        2.2.14 栋梁嶂森林公园植物区系特点小结
    2.3 与相邻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
        2.3.1 与相近纬度不同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
        2.3.2 与不同纬度地区植物区系的联系
第三章 植物资源分析
    3.1 食用植物资源
        3.1.1 食用油脂植物
        3.1.2 食用淀粉植物
        3.1.3 食用野菜植物
        3.1.4 食用杂果植物
        3.1.5 食用蜜源植物
    3.2 药用植物资源
    3.3 工业用植物资源
        3.3.1 材用植物
        3.3.2 纤维植物
        3.3.3 鞣料植物
        3.3.4 芳香植物
    3.4 环境改造植物资源
        3.4.1 强抗性植物
        3.4.2 水土保持植物
        3.4.3 珍稀濒危植物
        3.4.4 观赏植物
    3.5 饲用植物资源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2.1 加强保护力度
        4.2.2 合理开发利用
        4.2.3 开展旅游开发
        4.2.4 加强与外界合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栋梁嶂森林公园植物名录

(5)广西七坡森林公园植被与植物资源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1.1 植物资源的定义
    1.2 植物资源的特性
    1.3 植物资源的分类
    1.4 植物资源的作用和意义
    1.5 植物资源在森林公园建设乃至区域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和意义
        1.5.1 生态效益
        1.5.2 景观效益
第二章 国内外植物资源调查研究的综述
    2.1 中国植物资源调查研究概况
        2.1.1 中国植物资源开发历史悠久
        2.1.2 中国现代植物资源研究概况
    2.2 国外对植物资源研究的概况
        2.2.1 基础研究方面
        2.2.2 应用研究方面
第三章 研究方法、内容及意义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资料收集与整理
        3.2.2 实地调查
        3.2.3 植物标本的采集与鉴定
        3.2.4 数据处理
    3.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四章 广西七坡森林公园环境概况
    4.1 地理位置
    4.2 地形地貌
    4.3 气候条件
    4.4 土壤及水文
    4.5 社会经济概况
第五章 广西七坡森林公园植被资源调查与分析
    5.1 植被资源基本情况
    5.2 植被分类系统
    5.3 主要自然植被群系特征概述
    5.4 主要人工植被特征概述
第六章 广西七坡森林公园植物区系与植物资源调查及分析
    6.1 植物区系统计与分析
        6.1.1 植物区系的科、属、种组成
        6.1.2 植物区系科内的属种组成
        6.1.3 科的区系
        6.1.4 属的区系
    6.2 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6.2.1 种类丰富,植物区系有较强的热带性质
        6.2.2 植物性状丰富,草本占优势
        6.2.3 起源古老
    6.3 资源植物统计与分析
        6.3.1 资源植物基本情况
        6.3.2 资源植物各论
第七章 广西七坡森林公园植物资源利用
    7.1 植物资源利用现状
        7.1.1 用材林
        7.1.2 经济林
        7.1.3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7.1.4 景观植物
    7.2 植物资源利用的主要问题
        7.2.1 松、杉、桉等人工林景观价值低,易发火灾和病虫害
        7.2.2 果木林规模较小
        7.2.3 一些植物资源遭到破坏
        7.2.4 不少优良植物资源尚未开发利用
        7.2.5 色叶、秋色叶树种未成规模,景观不佳
        7.2.6 缺乏特色品牌,开发利用能力有限
    7.3 建议
        7.3.1 逐步改造松、杉、桉等人工林
        7.3.2 合理扩大果木林种植规模
        7.3.3 保护为主,保留植物的多样性
        7.3.4 适当开发利用一些优良的植物资源,创特色品牌
        7.3.5 增加色叶、秋色叶树种,打造彩色森林景观
        7.3.6 加强与外界合作,发掘或引进新的品种,丰富植物资源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广西七坡森林公园维管束植物名录
附录Ⅱ 广西七坡森林公园植被和植物景观照片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6)云开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及植物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区系研究
    1.1 自然地理概况
    1.2 调查和研究的方法
        1.2.1 文献资料的收集和研究
        1.2.2 野外植物区系的调查
        1.2.3 室内标本鉴定
        1.2.4 对植物区系进行分析
    1.3 采集和研究历史
        1.3.1 采集历史
        1.3.2 研究历史
    1.4 种子植物的物种组成
    1.5 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1.5.1 科的组成及大小分级
        1.5.2 科的地理成分分析
        1.5.3 属的地理成分分析
    1.6 与广东广州、南岭及海南吊罗山种子植物区系的对比
        1.6.1 科的对比
        1.6.2 属的对比
    1.7 结论
2 珍稀濒危种子植物及其现状
    2.1 云开山自然保护区的珍稀濒危植物
        2.1.1 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种类
        2.1.2 《广东珍稀濒危植物》
        2.1.3 《中国植物红皮书》
        2.1.4 《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
        2.1.5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
    2.2 主要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价值与现状
        2.2.1 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柏科 Cupressaceae)
        2.2.2 鸡毛松Dacrycarpus imbricatus(罗汉松科 Podocarpaceae)
        2.2.3 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mannii(三尖杉科 Cephalotaxaceae)
        2.2.4 观光木Tsoongiodendron odorum(木兰科 Magnoliaceae)
        2.2.5 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is(小檗科 Berberidaceae)
        2.2.6 沉水樟Cinnamomum micranthum(樟科 Lauraceae)
        2.2.7 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伯乐树科 Bretschneideraceae)
        2.2.8 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瑞香科 Thymelaeaceae)
        2.2.9 圆籽荷Apterosperma oblata(茶科 Theaceae)
        2.2.10 猪血木Euryodendron excelsum(茶科 Theaceae)
        2.2.11 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苏木科 Caesalpiniaceae)
        2.2.12 见血封喉Antiaris toxicaria(桑科 Moraceae)
        2.2.13 舌柱麻Archiboehmeria atrata(荨麻科 Urticaceae)
        2.2.14 红楝子Toona ciliata(楝科 Meliaceae)
        2.2.15 粘木Ixonanthes chinensis(粘木科 Ixonanthaceae)
        2.2.16 银鹊树Tapiscia sinensis(省沽油科 Staphyleaceae)
        2.2.17 山橘Fortunella hindsii(芸香科 Rutaceae)
        2.2.18 痄腮树Heliciopsis terminalis(山龙眼科 Proteaceae)
        2.2.19 紫荆木Madhuca pasquieri(山榄科 Sapotaceae)
        2.2.20 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茜草科 Rubiaceae)
    2.3 珍稀濒危植物特点
        2.3.1 生活型的分析
        2.3.2 分布特点以及数量状况
    2.4 评价
        2.4.1 濒危原因
        2.4.2 保护对策
    2.5 结论
3 重要种子植物资源及其保护和利用
    3.1 植物资源各论
        3.1.1 药用植物
        3.1.2 用材植物
        3.1.3 食用植物资源
        3.1.4 油脂资源
        3.1.5 纤维植物资源
        3.1.6 芳香油类植物资源
        3.1.7 鞣料植物资源
        3.1.8 景观植物资源
        3.1.9 蜜源植物
        3.1.10 其他用途
    3.2 云开山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措施
        3.2.1 建立云开山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数据库
        3.2.2 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开发、利用现有资源
        3.2.3 加强保护区机构及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科学研究
        3.2.4 提高公众保护植物资源的自觉性
4 植被分析
    4.1 植被区划与植被类型
        4.1.1 植被区划
        4.1.2 植被类型
    4.2 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
5 外来入侵植物
    5.1 外来入侵种的概念和特点
    5.2 云开山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
    5.3 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途径和危害
    5.4 外来入侵植物的防治措施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云开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名录
作者简介

(7)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斑块镶嵌体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林窗的涵义
    1.2 林窗研究的国内外进展
    1.3 森林循环理论
    1.4 森林演替理论
    1.5 森林演替(动态)机制
        1.5.1 接力植物区系说
        1.5.2 初始植物区系组成学说
        1.5.3 竞争和资源比例说
        1.5.4 种间三重作用说
        1.5.5 生态史对策说
        1.5.6 变化镶嵌体稳定学说
    1.6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研究概况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地概况
    2.1 地形地貌
    2.2 土壤
    2.3 水文
    2.4 气候
    2.5 植被概况
3 调查研究方法
    3.1 研究样地韵选择
    3.2 斑块调查
        3.2.1 环境及地形条件的测定
        3.2.2 斑块内植物空间分布测定及物种调查
    3.3 数据处理方法
        3.3.1 植物生长型和生活型的划分
        3.3.2 物种的重要值计算
        3.3.3 物种多样性指数计算
        3.3.4 群落恢复潜力计算
        3.3.5 群落的生活型分析
        3.3.6 植物的生长型组成特征
4 演替系列的物种组成与结构特征
    4.1 演替系列的物种数变化分析
    4.2 演替系列的物种组成分析
    4.3 斑块组成的生长型和生活型分析
        4.3.1 植物的生长型
        4.3.2 植物的生活型
    4.4 演替系列中物种重要值的变化
        4.4.1 演替系列乔木层优势种重要值的变化
        4.4.2 演替系列灌木层优势种重要值的变化
        4.4.3 演替系列草本层优势种重要值的变化
        4.4.4 演替系列藤本植物优势种重要值的变化
    4.5 群落相似性的排序
        4.5.1 乔木层的相似性系数排序
        4.5.2 灌木层与草本层的相似性系数排序
    4.6 演替系列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4.6.1 演替系列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特征
        4.6.2 演替系列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特征
        4.6.3 演替系列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特征
        4.6.4 演替系列藤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特征
        4.6.5 演替系列斑块的物种多样性特征
    4.7 演替系列种群结构特征的分析
5 讨论与建议
    5.1 演替系列群落的演替(动态)机制
    5.2 物种多样性指标测度方法评价
    5.3 对保护区今后研究的几点建议
        5.3.1 3S技术在植被动态研究中的应用
        5.3.2 加强更新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附表
附录Ⅱ:南靖南亚热带雨林样地植物名录
附录Ⅲ:南靖南亚热带雨林样地

(8)云南铜壁关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概况
        1.2.2 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2.3 调查地的研究历史
        1.2.3.1 解放前的采集及研究历史
        1.2.3.2 解放后的采集及研究概况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重点解决的问题
2 研究地区概况
    2.1 保护区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2.1 地质特征
        2.2.2 地貌特征
        2.2.2.1 山地
        2.2.2.2 河谷和盘地
        2.2.2.3 特殊地貌
    2.3 水系
    2.4 气候特征
        2.4.1 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更为湿热
        2.4.2 年降雨量大,但干湿季悬殊
        2.4.3 保护区内气候垂直带谱完整
    2.5 土壤
    2.6 保护区自然地理条件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2.6.1 特殊的地势及优越的气候条件是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形成的基础
        2.6.2 深切陡峻的高中山地利于植被垂直带谱的形成
        2.6.3 水文土壤条件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2.6.4 保护区所处位置奠定了植物的多样性和特有性基础
    2.7 保护区周边社区社会经济概况
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1 样地设置及调查
        3.1.1 调查因子
        3.1.2 植被调查
        3.1.3 样地数据的统计整理
    3.2 种子植物区系组成分析方法
    3.3 多样性分析方法
        3.3.1 群落内多样性(α多样性)的测度
        3.3.2 群落间多样性(β多样性)的测度
    3.4 系统聚类
    3.5 专项调查研究
    3.6 研究技术路线
4 物种多样性研究
    4.1 种子植物区系及其多样性特征
        4.1.1 区系的基本组成
        4.1.2 科级的统计及分析
        4.1.2.1 科的数量结构分析
        4.1.2.2 科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4.1.3 属水平的统计及分析
        4.1.3.1 属的数量结构分析
        4.1.3.2 属的分布区类型统计
        4.1.3.3 属级区系分析与比较
        4.1.4 种级的统计及分析
        4.1.4.1 种的分布区类型统计
        4.1.4.2 种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4.1.5 区系特点分析
        4.1.5.1 植物种类异常丰富
        4.1.5.2 地理成分多样复杂,具有广泛的联系性
        4.1.5.3 具有强烈的亚洲热带性质,尤其是热带印缅性质
        4.1.5.4 具有强烈的西部性质
        4.1.5.5 新分类群和新记录植物种类丰富
    4.2 种子植物特有现象分析
        4.2.1 科级特有类群分析
        4.2.2 属级特有类群分析
        4.2.2.1 中国东部和中部特有分布变型
        4.2.2.2 中国南部特有分布变型
        4.2.3 种级特有类群分析
    4.3 种子植物区系成分的垂直变化
        4.3.1 热带成分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4.3.2 温带成分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4.3.3 温带成分与热带成分之比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4.3.4 世界分布与中国特有成分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4.4 珍稀保护植物
        4.4.1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种类
        4.4.2 保护植物的多样性和特有性评价
        4.4.3 珍稀保护植物生存现状评价
    4.5 小结与讨论
        4.5.1 科属种组成丰富,但分化程度较弱
        4.5.2 地理成分复杂、联系广泛
        4.5.3 具有强烈的亚洲热带性质,尤其是热带印缅性质
        4.5.4 与干旱生境的联系不紧密
        4.5.5 新分类群和新分布植物种类丰富
        4.5.6 特有植物丰富
        4.5.7 珍稀保护植物众多
5 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5.1 森林植物群落多样性
        5.1.1 保护区植被分类系统
        5.1.2 保护区主要植被类型
        5.1.2.1 热带雨林
        5.1.2.2 季雨林
        5.1.2.3 常绿阔叶林
        5.1.2.4 落叶阔叶林
        5.1.2.5 竹林
        5.1.2.6 灌丛
        5.1.2.7 稀树灌木草丛
    5.2 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测度
        5.2.1 群落内多样性
        5.2.1.1 群落总体α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5.2.1.2 群落不同层次α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5.2.2 群落间多样性
        5.2.3 植物多样性的聚类分析
    5.3 龙脑香群落研究
        5.3.1 龙脑香林的植物区系组成与外貌
        5.3.2 群落的层次结构和生态特征
        5.3.3 与热带亚洲龙脑香林群落比较
    5.4 小结与讨论
6 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6.1 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价
        6.1.1 生物多样性价值计算方法
        6.1.2 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计算
        6.1.2.1 直接使用价值
        6.1.2.2 间接使用价值
        6.1.3 森林生态系统经济价值分析
    6.2 植物资源分类与评价
        6.2.1 植物资源分类与评价
        6.2.1.1 药用植物
        6.2.1.2 食用植物
        6.2.1.3 观赏植物
        6.2.1.4 芳香植物
        6.2.1.5 油脂植物
        6.2.1.6 淀粉植物
        6.2.1.7 蜜源植物
        6.2.1.8 纤维植物
        6.2.1.9 鞣质植物
        6.2.1.10 染料植物
        6.2.1.11 树脂与树胶植物
        6.2.1.12 其他经济植物
        6.2.2 植物资源利用及保护的措施
        6.2.2.1 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
        6.2.2.2 主管部门应加强管理和指导
        6.2.2.3 综合利用,就地加工
        6.2.2.4 积极开展引种栽培
    6.3 植物多样性受威胁因素分析
        6.3.1 生境丧失和片断化
        6.3.2 资源过度利用
        6.3.3 毁林开荒对保护区的蚕食
        6.3.4 森林火灾
        6.3.5 旅游活动的影响
    6.4 植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6.4.1 建立生物走廊带
        6.4.2 退化龙脑香林的恢复
        6.4.3 珍稀植物的迁地保护
        6.4.4 建立生物防火隔离带
        6.4.5 加强生态旅游的管理
        6.4.6 社区共管措施
        6.4.6.1 社区共管的原则
        6.4.6.2 社区共管的目标
        6.4.6.3 调整周边社区产业结构模式
        6.4.6.4 农村能源建设
    6.5 小结与讨论
        6.5.1 小结
        6.5.2 讨论
7 结论与创新
    7.1 结论
    7.2 新颖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名录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成果
致谢
博硕士论文同意发表的声明

四、云南嘉赐树属的新植物(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安息香属(安息香科)的形态分类修订[D]. 刘政.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2]海南琼海白石岭自然植物群落及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应用研究[D]. 宋佳昱. 海南大学, 2019(06)
  • [3]海南猴猕岭的植物区系地理学初步研究[D]. 许哲.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4]惠东县栋梁嶂森林公园植物区系及资源分析[D]. 赵清.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7(01)
  • [5]广西七坡森林公园植被与植物资源调查分析[D]. 邱晓明. 广西大学, 2013(02)
  • [6]云开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及植物资源[D]. 高一丁.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11)
  • [7]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斑块镶嵌体动态[D]. 林媚媚. 厦门大学, 2009(11)
  • [8]云南铜壁关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D]. 尹五元. 北京林业大学, 2006(02)
  • [9]云南嘉赐树属的新植物[J]. 包士英. 云南植物研究, 1983(04)
  • [10]华夏植物区系的起源与发展[J]. 张宏达.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0(01)

标签:;  ;  ;  ;  ;  

云南甲刺属新植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