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92年(第6卷)作者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华[1](2021)在《现代心灵及身体与言及文之关系——鲁迅《野草》的一个剖面》文中研究说明鲁迅留日时期对于20世纪文明的根本性理解都与"内部之生活"有关,其所谓"内部之生活"发生在"本有心灵之域",通过"客观之物质世界""自然""观念世界"等外部关联的参照确立边界。(1)鲁迅以此提出了现代心灵的问题,并试图通过文艺工作叩问和解决它,从而写作《摩罗诗力说》和翻译域外小说。
杨雨蕾[2](2021)在《卫匡国《中国新地图集》考论》文中指出卫匡国《中国新地图集》包括1幅中国总图,15幅分省地图以及1幅朝鲜半岛、日本、辽东合图等17幅地图和相关文字说明,并附有经纬度列表、索引等,1655年首先以拉丁文本在阿姆斯特丹出版,之后陆续出版德文本、荷兰文本、法文本和西班牙文本,各语种文本还存在不同的版本。这部地图集不少内容直接参考《广舆记》等中文文献资料,除了对中国地理状况的整体描述,还有对每个省的说明。卫氏在此书中一方面对相关内容采用西方制图法重新加以编绘和说明,另一方面也融合了西方人大航海以来的地理发现和自己在一些地区的实地考察。《中国新地图集》纠正了之前西方人不少模糊和错误的认识,不仅较好地把握了中国作为一个地理单元整体所具有的特征,而且具体到中国内部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反映出卫匡国对中国地理认识的广度和深度。直到19世纪初,西方对中国地理的认识还深受这部着作的影响。
李周渊[3](2021)在《《碛砂藏》研究百年综述》文中提出宋刻、元补、明递修的《碛砂藏》在上世纪30年代影印出版,为学界广泛使用。百余年来,研究这部藏经的论着层出不穷,共检得353条,编、着者208人。本文整理这些研究的主要内容,不仅梳理了研究简史,也从9个方面介绍学界的成果,分别是现代收藏、与其他藏经的关联、目录、刻工、刊刻地点与相关人物、扉画与刊记、随函音义、校勘、影印本。
黎景[4](2021)在《民国后期越剧发展的纸媒呈现 ——以《半月戏剧》为研究视角》文中研究表明
王翰晨[5](2021)在《《世界知识》研究(1934-1949)》文中研究指明
黄端胜[6](2021)在《西周金文族徽初步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张立洋[7](2021)在《先秦法家在近现代中国》文中认为
聂运伟[8](2020)在《东亚同文书院文献资料的收藏、整理与编纂》文中提出1990年代以来,有关东亚同文书院的研究在中日两国学术界,已引起诸多学科的极大关注。在此背景下,如何推进东亚同文书院文献资料的收藏、整理与编纂的工作,尤为重要。东亚同文书院存世的文献资料种类繁复,分藏多地,隶属各异,乏于统一的收集、整理和展示,窥其全貌实属不易。这种状况与东亚同文书院研究热潮相比,显然极不相称。笔者在研习东亚同文书院历史的过程中,对东亚同文书院文献资料的收藏、整理与编纂的状况非常关注,多有辑录。鉴于汉语学界对此问题暂缺全面的梳理和介绍,笔者不揣谫陋,多方检索相关文献资料,连缀成文,以求于大方之家。
刘怡[9](2021)在《先秦儒家动物观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物观是一扇窗口,通过这扇窗口,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世界。目前学术界对先秦时期动物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学史、动物文化史以及动物伦理学等方面,但有关先秦儒家动物观的内容、特征、实质等尚缺乏系统性研究。先秦儒家动物观旨在探索先秦儒家如何认识动物以及如何处理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不仅要把握人类对动物的基本认识,而且要探索动物在人类社会生活、政治、经济、道德、信仰等领域的作用和地位,考察动物与人类的互动关系。先秦儒家对动物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即动物的起源和动物的特征。先秦儒家从天地化育的宇宙论模式、动物的生殖以及化生现象等角度考察了动物的起源。动物与人类共享同样的起源方式和生殖模式,两者共存于统一的宇宙体系当中。动物与人一样,都是天地化育的产物,都是由血气构成的“血气之属”,都是有血有肉、有知觉、有情感、有语言的生命体。但动物和人类有本质区别,这主要表现在动物是无仁无义、无社群组织、无劳动创造能力的生命体,只能依靠本能而生活,而人类独具有理性与道德的能力,能够建立有人伦秩序的国家与社会。先秦儒家所论人禽之辨一方面肯定了动物与人类在生物特征方面的共通之处,另一方面确立起两者在道德领域内的差异,这深刻影响到两者的地位和关系。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社会生活、道德世界和信仰世界中。在两者的生活联系方面,动物能够广泛运用于饮食、衣物饰品、商品贸易、运输畜力、礼物交换、祭祀牺牲等活动中,是保障人类社会秩序的基本物质条件。动物管理是合理使用动物的重要条件。从孔子的正名思想到《周礼》动物职官体系的设置,动物管理逐渐纳入到人类社会制度体系中,使动物管理与人类社会管理相得益彰。在具体的治理方式上,先秦儒家主张人类对动物的管理应当遵循礼制的约束和道德的要求,这与西方动物福利论可能产生某种共鸣。在动物的法律地位方面,先秦儒家并没有赋予动物独立的法律地位,但相关的法律条文规定了人类对动物的职责和义务。人兽冲突实质上是礼法分歧,是一项政治管理问题。人类也是动物的保护者。先秦儒家注重从利益需求、王道政治、礼仪规范、仁义道德等方面提出保护动物的思想。动物的合理使用、有序管理、妥善保护,是先秦儒家王道政治的重要表现,也是圣王明君实现国泰民安的展现。动物与人类在道德方面有密切关联,这主要表现在动物的道德形象、道德地位及其道德教化等方面。在道德形象方面,禽兽是无仁无义的象征,但某些动物却可以因其生活习性、情感特征而升华成为仁禽义兽,由此具有了特殊的文化寓意和道德含义。这种变化为动物敞开了道德领域的大门。在道德地位方面,先秦儒家尽物之性、仁民爱物的思想强调人们应当关爱动物,一方面扩展了道德的视野,使动物成为了儒家扩充仁心、提升道德修养的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又确立起人与动物的道德阶梯。仁民爱物与西方动物解放论、动物权利论、敬畏生命的哲学不同,实是一种拓展式的伦理,本质上仍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先秦儒家认为圣王明君不仅应当关爱动物,而且能够以仁爱道德驯化动物。儒家的乐教理论能够实现百兽共舞、游鱼倾听的场景,不仅能有效遏制动物的残暴之心,而且能实现人类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表面上看,这是对动物兽性的遏制,实质上反映出儒家仁义道德的教化作用。动物还能够进入人类的信仰体系中,这主要集中在动物神灵、动物献祭与动物占卜等方面。动物神灵是人类神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儒家拒斥精怪,排除淫祀,将动物神灵集中在农业动物神与灵禽瑞兽的范围内,表达出对农业的关注和对人文道德的重视。先秦儒家坚持动物献祭的仪式,同时悬置人神关系,在献祭对象、祭品样式、献祭仪式等方面进行了变革,动物牺牲由沟通神灵的媒介演变成象征礼仪秩序的符号。动物与占卜的关系主要涉及到龟甲占卜、占梦术、占星术等。先秦儒家批判了占卜的神秘成份,但继承了占卜的思维方式,经此转化,动物由沟通人神的工具转变为天道的承载者。先秦儒家虽然深受原始巫术的影响,但更强调人文的信仰,倡导神道设教。动物在先秦儒家政治、经济、道德、宗教等领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构建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元素。先秦儒家动物观基本确定了儒家动物观的面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确定了中国古代动物观的基本状况。通过动物而思,我们不仅可以透视先秦儒家的思想体系,而且能够深入理解先秦儒家对人与动物伦理关系的思考。
张婕[10](2021)在《国立中山大学《自然科学》研究》文中提出
二、1992年(第6卷)作者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2年(第6卷)作者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心灵及身体与言及文之关系——鲁迅《野草》的一个剖面(论文提纲范文)
一、何以“自言自语”? |
二 、现代心灵问题的模进 |
三、身心分裂与言文分离 |
四、“内部之生活”的表达边界和限度 |
(2)卫匡国《中国新地图集》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新地图集》的出版 |
二、《中国新地图集》的内容 |
三、《中国新地图集》的文献来源 |
(一)《广舆记》 |
(二)《广舆图》 |
(三)《大明一统志》 |
四、卫匡国的中国地理认知及其影响 |
(3)《碛砂藏》研究百年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百年简史 |
(一)影印本出版前 |
(二)影印本出版后 |
二、现代收藏 |
(一)中国 |
1.陕西开元、卧龙寺藏本 |
2.山西崇善寺藏本 |
3.北京柏林寺藏本 |
4.零散收藏 |
(二)日本 |
1.大阪杏雨书屋 |
2. 零散收藏 |
(三)美国 |
1.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藏 |
2.零散收藏 |
三、与其他藏经的关联 |
(一)版本传承 |
(二)配补情况 |
二、目录 |
(一)来源 |
(二)研究情况 |
1.目录的真实性 |
2.与其它目录做比较 |
五、刻工 |
(一)刻工表 |
(二)刻工的背景 |
六、刊刻地点与相关人物 |
七、扉画与刊记 |
(一)扉画 |
(二)刊记 |
八、随函音义 |
(一)语音特点 |
(二)文献传承 |
九、校勘 |
十、影印本 |
1.民国本 |
2.中华本 |
3.新文丰本 |
4.线装书局本 |
总结 |
(8)东亚同文书院文献资料的收藏、整理与编纂(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大陆对东亚同文书院文献资料的收藏、整理与出版 |
二中国台湾诸图书馆所收藏的东亚同文书院文献资料 |
三日本爱知大学关于东亚同文书院文献资料的收藏、整理与出版 |
四欧美对东亚同文书院文献资料的收藏及对东亚同文书院的研究 |
(9)先秦儒家动物观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原因 |
二、研究意义 |
三、相关概念辨析 |
(一)动物 |
(二)动物观 |
四、研究综述 |
(一)动物学史的研究 |
(二)动物文化史的研究 |
(三)动物伦理学的研究 |
(四)总体评价 |
五、研究思路 |
六、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先秦儒家论动物的起源 |
第一节 天地化育万物 |
第二节 动物的生殖现象 |
第三节 动物的化生现象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先秦儒家论动物的基本特征 |
第一节 先秦儒家论动物的生物特征 |
一、“血气”的解说 |
二、“血气之属”的生理特征 |
三、“血气之属”的心理特征 |
第二节 先秦儒家论动物的社会特征 |
一、先秦儒家论动物与人类道德属性之别 |
二、先秦儒家论动物与人类社会结构之别 |
三、先秦儒家论动物与人类劳动能力之别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先秦儒家论动物与人的生活联系 |
第一节 先秦儒家对动物的利用 |
一、先秦儒家利用动物的基本情况 |
二、先秦儒家利用动物的基本理由 |
三、先秦儒家利用动物的主要困境 |
第二节 先秦儒家对动物的管理 |
一、动物职官与儒家制度规范 |
二、驯养动物与儒家统治艺术 |
三、人兽冲突与儒家礼法之争 |
四、动物管理与儒家政治理念 |
第三节 先秦儒家对动物的保护 |
一、儒家动物保护的主要措施 |
二、动物保护与儒家社会蓝图 |
三、儒家动物保护的生态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先秦儒家论动物与人的道德关系 |
第一节 先秦儒家论动物的道德形象 |
一、人类的禽兽化与禽兽的仁义形象 |
二、仁禽义兽与凶禽猛兽 |
第二节 先秦儒家论动物的道德地位 |
一、动物道德地位的依据 |
二、儒家动物伦理的发展历程 |
三、仁民爱物的等差秩序 |
四、仁民爱物的伦理困境 |
第三节 先秦儒家论“德化动物” |
一、恩及禽兽与德化鸟兽 |
二、百兽共舞与儒家乐教 |
三、万舞翼翼与墨子“非乐” |
四、沉鱼落雁与道家天籁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先秦儒家论动物与人的信仰联系 |
第一节 动物神灵与儒家信仰体系的建构 |
一、山川精怪 |
二、灵禽瑞兽 |
三、农业动物神 |
四、人兽变形 |
第二节 动物献祭与儒家祭祀礼仪的转向 |
一、动物献祭的传统 |
二、动物祭品的道德化 |
三、动物献祭仪式的变革 |
第三节 动物占卜与儒家天命观念的转型 |
一、龟甲占卜 |
二、动物与占梦术 |
三、动物与占星术 |
第四节 动物与神道设教 |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先秦儒家动物观的主要内容 |
二、先秦儒家动物观的主要特征 |
三、先秦儒家动物观的主要意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1992年(第6卷)作者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心灵及身体与言及文之关系——鲁迅《野草》的一个剖面[J]. 李国华. 文艺争鸣, 2021(11)
- [2]卫匡国《中国新地图集》考论[J]. 杨雨蕾. 文献, 2021(06)
- [3]《碛砂藏》研究百年综述[J]. 李周渊. 佛学研究, 2021(01)
- [4]民国后期越剧发展的纸媒呈现 ——以《半月戏剧》为研究视角[D]. 黎景.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世界知识》研究(1934-1949)[D]. 王翰晨.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6]西周金文族徽初步整理与研究[D]. 黄端胜. 淮北师范大学, 2021
- [7]先秦法家在近现代中国[D]. 张立洋.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8]东亚同文书院文献资料的收藏、整理与编纂[J]. 聂运伟. 文化发展论丛, 2020(00)
- [9]先秦儒家动物观探究[D]. 刘怡. 西北大学, 2021(12)
- [10]国立中山大学《自然科学》研究[D]. 张婕.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