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顺城县的太子府看早期官方建筑实践的特点

从顺城县的太子府看早期官方建筑实践的特点

一、从顺承郡王府看清早期官式建筑做法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刘大可[1](1994)在《从顺承郡王府看清早期官式建筑做法特征》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建筑史的研究工作至20世纪90年代,已在分期断代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至少在以下一些方面尚显薄弱:①对某些相邻朝代的建筑特征区分的研究仍有待深入。如明代建筑与清代建筑的区分尚不十分明朗。②对每个朝代的建筑分期特征的研究工作未充分展开。如果说宋元以前的建筑现存较少,因而研究难度较大的话,那么对清代建筑而言,对其分期特征的研究也不能说已十分充分。③虽然我们一直在说"唐代建筑"、"宋代建筑"、"清式

申新[2](2014)在《北京清代世袭罔替王府的建筑与空间形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王府建筑是介于宫殿建筑和传统民居之间的一种合院式建筑类型,尤其是在清代,由于清代的封爵不赐土、设置不同的爵位等级、制定严格建筑规制的特殊分封制度和建筑制度,使得清代的王府建筑在中国传统古建筑中独具特色。而根据爵位继承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世袭罔替和世袭递降两种,其中世袭罔替的王府通常其府主地位显赫,从而这一类王府全部都是亲王府和郡王府这两类最高等级的王府。由于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本文将选取北京清代王府中的世袭罔替这一类王府进行研究,收集相关的资料并进行分析,试图总结出世袭罔替的这两类王府的建筑和空间形态特点及其与王府建筑规制的差异点,为今后北京王府的相关研究工作提供有力的资料。本文以历史地图和相关文献为依据,在以往学者对王府的文献研究和测绘的基础上,对相关的王府进行实地调研,对比分析历史地图所绘的王府建筑与王府建筑规制是否相符合,研究现状与文献记载的异同点,总结这类王府独有的特点,得出论文的结论。本文选取清代的15座世袭罔替王府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现存的11个世袭罔替王府的实地调研和对相关文史资料的研究,从王府起源、分封制度、建筑规制、文化思想这几方面研究王府的历史背景,其次通过研究世袭罔替王府的城与府、府与院、府与园的空间形态关系,探索影响这类王府选址的因素,总结王府院落的布局特点及王府园林的空间形态特点,并对王府的园林空间进行分析,最后通过绘制表格和分析图,深入探索世袭罔替王府的单体建筑的特点,找到各个世袭罔替王府在建筑规制和空间形态方面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加深对于王府的认识,发掘北京清代世袭罔替王府的价值,为未来王府的相关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常清华[3](2012)在《清代官式建筑研究史初探》文中研究指明清代官式建筑体系是在清代工官制度背景下,以官方文本《工程做法则例》为范本,以样式雷图档为留存最为丰富的设计图档,以清代官式建筑为实体,以工匠的实际操作作为基础,围绕建筑营造业各个环节而形成的。本文细致梳理了清代官式建筑已有研究和成果,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学社及其前身的研究工作。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朱启钤所引领的“营造学会”、“中国营造学社”最先开始了对《工程做法则例》展开了注释补图的工作。该时期的研究主要关注于文本与术语的解读,以及对样式雷图档、文献等一系列的扩展研究。同时,对清代官式建筑进行的测绘与修葺工作,也促进了建筑保护理念的形成,并且对设计新建筑也起到了较大的启发作用。建国后,学社的研究思路得以继承并仍在延续。学社成员王璞子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1995年正式出版了专着《〈工程做法则例〉注释》,至今此书仍可谓是解读与研究《工程做法则例》的最为权威的着作。下篇为学社以外的研究工作。成立于1935年的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虽几经变迁,却仍延续至今(现名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其在致力于清代官式建筑的保护及修葺的同时,最先开始对古建筑操作工艺进行整理,并进行了古建筑模型的制作和彩画范本的绘制等大量工作。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等建筑院校也对清代官式建筑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故宫博物院、北京市第二房屋修建工程公司、北京市园林古建工程公司等单位,在古建技术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诸如编写了许多施工操作规程、编制定额,出版了多本建筑技术着作等。除此之外,建国后的多部古代建筑通史着作,从各自的立足点出发,以不同的角度对清代官式建筑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本文对清代官式建筑的研究历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归纳,在总结前人的研究目的、方法、成就和影响的基础上,彰显各个时期的典型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指明当前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和今后可以深入发展的研究方向,为相关学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以促进清代官式建筑研究的继续发展以至促成突破性的研究出现,为完善中国建筑史学框架做出贡献。论文最后一章为汇通性个案研究,通过选取晚清三座帝陵方城明楼天花以上大木作为研究对象,阐明《工程做法则例》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建筑设计通用规范”,揭示出其在实际工程中的作用。

高鹏[4](2004)在《呼和浩特清公主府第建筑研究》文中提出清朝初年,一大批皇家公主为了响应朝廷的“南不封王,北不断亲”的满蒙联姻政策,下嫁到草原大漠。公主的下嫁后,在草原大漠营建府第,宣扬教化,对于边疆的安定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公主府第在大漠的营建,中原的建筑技术也随之推广,逐步改变了蒙古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习惯,提升了草原住居的文明。 呼和浩特清公主府第,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是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该建筑是清康熙帝为其第六女和硕恪靖公主在清代归化城营建的府第,属于郡王府等级。本文从建筑制度,等级礼制,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分析了公主府建筑的建筑形态特征和文化内涵,并对呼和浩特公主府建筑的社会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居宅制度等作了分析和评价,提出了对公主府建筑的保护建议:在民族文化交融碰撞地区,保护文物建筑的科学价值的同时更要注重保护文物建筑的文化情感价值。

檀平川[5](2004)在《清早期王府实例——和硕恪靖公主府》文中指出清和硕恪靖公主府位于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一组典型的清早期王府建筑群,它为清代早期王府建筑规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为研究和硕恪靖公主及满蒙联姻在巩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所起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张立华[6](2009)在《草原蒙古清代喀喇沁王府建筑研究》文中认为喀喇沁旗亲王府位于锡伯河上游的王爷府镇,依山傍水,气势恢宏,殿宇森严,布局精巧,建筑壮观,结构严谨,是典型的清代建筑群。王府现存面积2.98万平方米,主体院落保存完整,由5进22幢正堂和配房构成连续四合院式格局。建筑规模之大为内蒙古49旗蒙古王府之首,并且集塞北地区、蒙古民族、藏传佛教三大建筑特色于一身。自清康熙十八年(1679)开始,这里先后居住过12代蒙古王公,是内蒙古地区目前建造年代最早、封爵等级最高、建筑规模最大、也是至今保存最好的一座清代蒙古亲王府邸。1997年9月,成立喀喇沁王府博物馆并对外开放。本文首先分析了喀喇沁王府的历史背景,末代王的思想源流及其在近代蒙古史中的影响,通过分析清朝的封王制度、建筑制度与匠营制度,使我们进一步了解清朝的制度对喀喇沁王府建造的影响;亲王府的总体规划布局和空间结构特征(选址的方位与范围、风水、整体布局与空间结构)、主要单体建筑分析及建筑特点、与内蒙古阿拉善王府的比较以及喀喇沁王府的价值评定与文物保护,都使我们更加清楚了草原蒙古清代王府的建造特色,以及受当时典制的影响。对于这座清代蒙古喀喇沁王府的建筑制式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空白,本文通过阅读历史文献以及实际调研测绘等手段进行研究,希望通过这个工作来填补这个空缺,并能加深大家对清代蒙古王府复杂性的认识。从研究方法看,本文纯属于以“物”为实证的方法,希望能为以后研究相关课题的学者提供一条新的思路。本文在一个蒙、藏、满、汉的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大的历史、地理条件为背景的前提之下,从建筑的整体布局、空间结构、各单体建筑的建筑特点和风格的角度上,充分挖掘出它的历史价值、建筑形制特色和地域建筑的文化意义,了解和掌握清代王府建筑群的组建规律,发掘出其最有魅力及生命力的各个方面。对于亲王府的建筑研究也可以为它的保护维修和发展提供一份尽可能详细的资料与依据,对于古建筑文物保护也都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结合地方具体情况,发展旅游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乔堃[7](2007)在《呼和浩特将军衙署建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传统建筑中,衙署建筑是封建王朝给予地方管理政权的一种特殊微缩版的宫殿建筑,无论是府衙还是县衙,都是当时、当地建筑技艺和财富的最高代表。本文研究对象——呼和浩特将军衙署在清代曾是一品封疆大吏处理边疆事务、地方政务以及其家眷生活起居的处所,其作为北方游牧文化区的重要建筑有着典型的北方官式衙署建筑的特征,是清代边疆制度、清代衙署规制和衙署建筑等级制度的综合产物。直至近代,呼和浩特将军衙署一直在其所依托的城市中居于重要的地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论文的目的旨在通过对呼和浩特将军衙署建筑的研究,为我国古代衙署建筑的研究提供一份基础资料,并为该研究本体的保护利用提供一份尽可能详尽的资料和依据。本文借助于建筑学、社会学、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基于建筑学学科的研究视角,重点从以下几个部分对呼和浩特将军衙署建筑进行了研究:论文基础理论研究部分在查阅清代边疆制度和清代衙署建筑制度的基础上,明确呼和浩特将军衙署即为清代制度的产物,描述了其建筑的历史沿革;调查研究部分通过对呼和浩特历史资料的收集及其历史建筑的实地调研考察,以历史的视角研究了呼和浩特将军衙署建筑与其所依托城市的关系,总结其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新的设想。通过对呼和浩特将军衙署的实地调研和建筑测绘,以及与其它同类衙署建筑的比较、与呼和浩特地区本土历史建筑的比较,总结其建筑形制及特点,得出了呼和浩特将军衙署建筑的特点及其建筑缺少地域性特色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研究部分在前面的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基础上,分析了呼和浩特将军衙署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提出了对其保护利用的重要意义和相关建议。通过研究,总结出了呼和浩特将军衙署建筑的个性与其所具有的衙署建筑的共性以及其研究、保护的价值。基于呼和浩特将军衙署的现状,提出对其进行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刘娜奇[8](2015)在《盛京皇城既有建筑风貌改造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初,盛京都城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最为绚烂的一笔,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依山而居的民族以独特的营城思想在盛京留下了辉煌的文化。经历了400年的历史风云变幻,盛京都城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现在已然成为盛京皇城,作为历史街区坐落在沈阳中心位置。然而大体量建筑的出现,古城风貌的破坏,历史遗迹的埋没,传统肌理的缺失等一系列的问题湮没了她昔日的辉煌。保护满族特色的历史街区、传承满族独特的民俗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和光荣的责任。在了解盛京皇城不同时期的建筑风貌情况后,掌握了现今对盛京皇城的研究成果现状后,笔者深入盛京皇城的各个街巷角落调查其中的建筑风貌。通过大量而且详实的田野调查,充分掌握了解盛京皇城内建筑的风貌现状情况。在此基础上将其分类整理分别从现存建筑的风貌比例、建筑体量、建筑高度、建筑色彩和细部装饰这五个方面汇总列表,并总结出其存在问题。盛京都城时期是这里最为辉煌的时期,最有成就的时期,塑造盛京皇城的建筑风貌以盛京都城为依据,塑造体现满清文化源脉的现代中式建筑风貌。这样针对建筑风貌现状呈现出来的问题,在风貌定位的基础上分别给予解决方式,将失衡的建筑风貌比例控制在其应当的范围值内;大体量建筑采用化整为零的改造手法;超过控高的建筑采用二次天际线法强化亲人尺度的建筑高度,弱化二次天际线以上的部分;将随便使用的建筑色彩统一给出色谱,塑造古城味道的城市色彩;大量搜集满族的历史元素、民俗符号、传统文化,将这些资料归类整理替换盛京皇城内的欧式装饰元素。通过调研给出盛京皇城建筑风貌改造的评判标准,划分出需要改造的建筑。查找历史资料,确定盛京都城内重要位置的建筑、重要性质的建筑、所处重要建筑环境的建筑和盛京皇城现状建筑的位置,将起按照不同的改造程度改造,在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塑造出有重点、有层次感的盛京皇城建筑风貌。另外,由于盛京皇城内存在商业建筑、居住建筑和文化建筑三类,不同功能的建筑在风貌改造有不同的手法,将其结合塑造盛京皇城既有建筑风貌改造,在论文中将详细介绍每个改造程度的建筑的具体改造手法并且示意。但是笔者的改造手法仅为示例,抛砖引玉,给人启示。

韩沫[9](2014)在《北方满族民居历史环境景观分析与保护》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历史城镇数量众多,各地民居建筑艺术特色鲜明举世闻名。这些城镇除了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之外,还蕴含着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受几千年农耕社会生产生活模式的影响,人们对历史遗存的淡漠,再加上朝代的更迭,革古鼎新,多少宏伟壮丽的城市和建筑毁于一旦,这使中国目前保留下来的古城和古建筑更为珍贵。城镇发展浓缩着人类的文明与智慧,不同的城镇都有其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轨迹。民居建筑与城乡景观,作为文化的载体,在时间和空间上凸显城镇的时代特色。历史上的满族古镇也曾是具有独特风貌和深厚内涵的人类聚居地,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些都体现在其所遗存的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及城镇整体的景观环境上。西方发达国家早在19世纪末就先后制定了古城古建筑保护法令,20世纪70年代提升为保护世界遗产法案。人类在保护自身文化方面向理智迈进了一大步。中国也受到这股保护文化遗产的世界潮流的影响,但工作还刚刚开始,举步维艰。满族曾经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曾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在建筑景观方面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既有雄伟、庄严、雕琢精美的宫殿、坛庙建筑,也有散布在各地乡村的广大民间建筑群,如民居、祠堂、书院等。传统的满族民居建筑景观经过历史与自然的双重雕琢,以其特有的体量空间形式,深厚的文化内涵,浓郁的地域特色,与乡村环境紧密结合,展现出满族人民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历史风貌,满族城镇民居景观的历史分析与保护就是对满族历史文化的梳理与完善,是从艺术学、美学的角度对满族历史文化的全新考释。景观设计规划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在我国成立学科至今仅有十余年时间,在国际上也不过百年历史。随着学科的发展和文化的演进,给人类生存空间带来新的课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从国际范围来看,属于典型的城乡景观规划设计。在满足城镇规划原则的前提下,运用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挖掘满族民居景观艺术的保护和复原之路,开发低耗环保的建筑材料,规划兼备复耕土地、社区管理,村庄绿化,景观效果,美学与实用共荣的新满族民居,主动接受传统满族民居的积极影响和引导,为北方古镇复原保护提供理论平台,完善景观学中满族民居聚落景观历史及现状分析的理论储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将是对景观学科乃至全人类文化艺术领域的伟大贡献。在我国现有的城乡总体规划体系中,存在对城乡文化系统认识的片面性,传统的规划只注重对现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而忽视了对城市历史上曾经具有的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新的文化资源的展望和发展,这种倾斜导致了我国近年来大量的城乡规划改造抛弃历史文化挖掘与保护、千镇一面的窘境。忽略哪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完整性,无论对当代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建设,还是对眼下的古镇复修的实践来说,都是一种缺憾。这与我们当前重视文化建设、尊重民族历史的主旨是极不相称的,因为满族民居历史景观的形成发展代表了这个民族成长发展的历史存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民居历史景观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发展,是在继承保护、借鉴运用中创新的辩证统一的发展,只有保护满族民族文化中各个方面的优良传统,批判地吸收一切有益的东西,结合时代特征发展与创新,才会为中华文化的长盛不衰注入新鲜气韵。北方满族民居历史环境景观分析与保护,是对近代至今曾经的和现存的北方满族乡镇的历史环境作一遍梳理,在梳理的同时兼及满族文化交流、民俗历史、哲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这个研究实质上面对的是满族文化的发展史,是一部以满族民居建筑和历史景观环境为载体的发展史。从理论研究方面看,相对满族文化其他领域的研究而言,满族民居历史环境研究明显薄弱,几个大的文化领域中,信仰(满族萨满教)文化研究的比较完善,在满族民居历史景观环境的研究方面尽管有了一定进展,但不论从景观学方面还是满族阶段史、满族民族史研究角度看都有很大欠缺,挖掘、深研远远不够。现实应用方面,从景观学科的角度讲,目前还很难见到完整的关于我国满族民居城镇景观方面的书籍,现在我国关于满族民居建筑的专着都是把单体建筑作为研究对象,而从环境景观这个大视野进行梳理的研究却被忽视,而一个民族的成长、一个乡镇的形成,往往是受自然、社会、哲学思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保护全人类文化遗产的大视野下,我们应将各民族文化历史研究的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把作为人类精神产物、物质产品的满族民居景观文化放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来认识。因为,一个国家的长续发展,离不开各个民族文化历史中一些优秀成分的继承保护和弘扬发展。

赵超[10](2016)在《醇亲王家族府邸、花园、园寝建筑特色及成因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北京城众多的历史名胜古迹中,清代皇室贵族的家族建筑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除了皇家建筑,北京城中还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王府和花园,城郊也有许多不同等级的清代陵墓。这许许多多亲王、郡王的府邸、花园、园寝大部分保留了当时的建筑特色,并且各有千秋。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还为清代皇室宗亲建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本文选取清代晚期显赫一时的醇亲王家族及家族重要建筑作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醇亲王家族建筑的特色和形成原因,以此完善清代皇室宗亲家族建筑的全面性研究。醇亲王在清末时期地位显赫,铁帽子王头衔虽只传承了两代人,但却出了两个亲王,两代皇帝,这是有清一代独一无二的荣耀。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古籍等分析了醇亲王家族的历史沿革和重要成员的生平经历。采用实地调研、拍照和查阅书籍、文献资料等方法,经过分析对比,总结出醇亲王南府、醇亲王北府、王府花园、退潜别墅及醇亲王园寝的建筑特色和人物活动经历。在对历史建筑的研究中加入人物的活动因素,分析人与建筑的互动对建筑产生的影响。最终得出醇亲王家族建筑特色的形成原因。原因分析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建筑因素,主要有清代规定形制及设计理念、场地环境影响、建筑发展及技术材料等。二、其他因素,主要有醇亲王家族成员因素、时代背景因素如历史、政治、经济等的间接影响因素。本文在清代皇室宗亲的建筑研究中采用了以家族为单位的点式纵向研究,对建筑的特色研究中融入人的活动影响和社会时代因素,丰富了此类历史建筑研究的角度和方向,为清代亲王家族等的历史建筑的全面性研究提供了模板。

二、从顺承郡王府看清早期官式建筑做法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顺承郡王府看清早期官式建筑做法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2)北京清代世袭罔替王府的建筑与空间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1.5 课题研究的方法
    1.6 王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第2章 北京清代王府形成的相关背景
    2.1 北京王府的起源
        2.1.1 元明时期的北京王府
        2.1.2 清代的王府-入关后汇聚于北京
    2.2 影响清代王府建筑的爵位分封制度
        2.2.1 逐步完善的封爵制度
        2.2.2 封爵方式
        2.2.3 分旗赐第
    2.3 清代王府的建筑规制演变
        2.3.1 清入关前-规制简单
        2.3.2 清入关初期-建筑规制初步发展
        2.3.3 清中期-建筑规制定型期
        2.3.5 小结
    2.4 清代王府建筑文化思想探源
        2.4.1 汉文化的影响
        2.4.2 满文化的影响
        2.4.3 蒙藏文化的影响
        2.4.4 西方文化的影响
    2.5 小结
第3章 北京清代世袭罔替王府建筑的空间形态
    3.1 “城与府”空间形态关系分析
        3.1.1 世袭罔替王府的选址
        3.1.2 世袭罔替王府的总体布局研究
    3.2 “府与院”空间形态关系分析
        3.2.1 主路建筑的院落空间形态
        3.2.2 辅路建筑的院落空间形态
    3.3 “府与园”空间形态关系分析
        3.3.1 府与园内含式布局
        3.3.2 府与园相邻式布局
        3.3.3 府与园分离式布局
    3.5 小结
第4章 北京清代世袭罔替王府的园林空间形态分析
    4.1 清代园林的历史发展
    4.2 北京清代世袭罔替王府园林概况
        4.2.1 王府园林形态分析
        4.2.2 京郊赐园园林形态分析
        4.2.3 王府园林的样式雷设计方案分析
    4.3 王府园林的空间布局分析
        4.3.1 山体布局分析
        4.3.2 水体布局分析
        4.3.3 建筑布局分析
    4.4 王府园林要素分析
        4.4.1 理水
        4.4.2 掇山
        4.4.3 植物配置
        4.4.4 筑室
    4.5 总结
第5章 北京清代世袭罔替王府的单体建筑形态分析
    5.1 世袭罔替王府的大门
        5.1.1 世袭罔替王府大门的位置
        5.1.2 王府大门的规制研究
        5.1.3 历史地图记录的王府大门与规制对比研究
        5.1.4 现存王府大门与规制对比研究
    5.2 世袭罔替王府的正殿
        5.2.1 王府正殿的规制研究
        5.2.2 历史地图记录的王府正殿与规制对比研究
        5.2.3 现存王府正殿与规制对比研究
    5.3 世袭罔替王府的后殿
        5.3.1 王府后殿的规制研究
        5.3.2 历史地图记录的王府后殿与规制对比研究
        5.3.3 现存王府后殿与规制对比研究
    5.4 世袭罔替王府的寝殿
        5.4.1 王府寝殿的规制研究
        5.4.2 历史地图记录的王府寝殿与规制对比研究
        5.4.3 现存王府寝殿与规制对比研究
    5.5 世袭罔替王府的后罩楼
        5.5.1 王府后罩楼的规制研究
        5.5.2 历史地图记录的王府后罩楼与规制对比研究
        5.5.3 现存王府后罩楼与规制对比研究
    5.6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3)清代官式建筑研究史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意义
    二、 已有研究回顾
    三、 研究资料
    四、 研究方法
    五、 论文结构
    六、 创新点与未尽事宜
第一章 清代官式建筑概论
    第一节 清代官式建筑的定义
    第二节 清代官式建筑的体系
        一、 背景:工官制度
        二、 范例文本:《工程做法则例》
        三、 设计图档:样式雷图档
        四、 基础:各作做法
        五、 实例:建筑遗存
    第三节 对于清代官式建筑的评价
    小结
上篇 中国营造学社及其前身营造学会的研究工作
    第二章 《工程做法则例》的研究——学社成立之基
        第一节 学社前的研究
        一、 《工程做法则例》补图
        二、 以清代官式建筑为参照的《营造法式》补图
        第二节 学社期间的研究
        一、 学社概况
        二、 文本研究的背景、方法
        三、 《工程做法则例》研究
        第三节 清代官式建筑文本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 对于学社成立的影响
        二、 解读宋《营造法式》的基石
        第四节 持续研究
        小结
    第三章 《营造算例》——估料专门匠家之根本大法
        第一节 《营造算例》的编纂
        一、 搜集
        二、 《汇刊》发表
        三、 单行本出版
        四、 价值
        五、 《营造算例》与学社藏本的比对
        第二节 其他营造旧籍的整理
        一、 学社期间的搜集与研究
        二、 持续的搜集与研究
        小结
    第四章 《清式营造则例》——导读性文本
        第一节 《清式营造则例》的撰写
        一、 写作过程
        二、 评述
        第二节 开创测绘研究
        一、 测绘及修葺项目
        二、 清代官式建筑测绘的价值与意义
        小结
    第五章 扩展研究
        第一节 样式雷世家及其建筑图档研究
        第二节 《清官式石桥做法》、《清官式石闸及石涵洞做法》的发表
        一、 《清官式石桥做法》
        二、 《清官式石闸及石涵洞做法》
        第三节 营造词汇的编纂
        第四节 文献研究
        小结
下篇 中国营造学社以外的研究工作
    第六章 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及其后续机构研究
        第一节 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时期
        一、 成立
        二、 工作情况
        第二节 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与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时期
        一、 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时期
        二、 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时期
        第三节 古代建筑修整所与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
        一、 《古代建筑大木操作程序和规格》、《清式大木操作工艺》的发表
        二、 《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的出版
        小结
    第七章 其他研究机构研究
        第一节 故宫博物院
        第二节 高校: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建筑院校
        一、 清华大学
        二、 天津大学
        第三节 北京市第二房屋修建工程公司
        一、 木作
        二、 瓦作、石作
        三、 彩画作、油作
        第四节 北京市园林古建工程公司
        小结
    第八章 中国古代建筑通史中及其它相关研究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通史中的相关研究
        一、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二、 《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
        三、 《中国建筑艺术史》
        四、 《中国古代建筑史》五卷集
        五、 《中国建筑史》教材
        六、 《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
        第二节 多视角、跨学科的研究
        一、 文献学方法的应用
        二、 力学方法的应用
        三、 文化比较方法的应用
        小结
    第九章 晚清帝陵汇通性个案研究——以定陵、惠陵、崇陵为例
        第一节 三座帝陵规制的继承性
        第二节 三座帝陵做法的统一
        第三节 《工程做法》与《工程做法则例》的比较
        第四节 实测中的发现
        小结
结语
附录 1 清代建筑工官制度研究
附录 2 办公次序
附录 3 古代建筑大木操作程序和规格
附录 4 清代官式建筑做法研究论着
附录 5 清代官式建筑研究论着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4)呼和浩特清公主府第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题目:呼和浩特公主府第建筑研究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4 论文结构
2 呼和浩特清公主府第建筑的历史沿革
    2.1 清代王府概述
        2.1.1 公主的品级与分封制度概说
        2.1.2 清代王府建筑制度
        2.1.3 清代王府的分府制度
    2.2 清代公主的和亲蒙古
        2.2.1 清初边疆蒙古各部概况--联姻的历史背景
        2.2.2 清代满蒙联姻的制度性
        2.2.3 满蒙联姻后的民族关系
    2.3 呼和浩特公主府建筑的历史沿革及历史背景
        2.3.1 公主府建筑历史沿革
        2.3.2 公主其人其事
        2.3.3 公主府使用状况历史沿革
    2.4 小结
3 呼和浩特清公主府建筑形制及特点
    3.1 地理环境
        3.1.1 府第依托的城市环境--呼和浩特
        3.1.2 公主府的建筑环境
    3.2 建筑组群的平面布局特点
    3.3 公主府建筑特征与营造
        3.3.1 大木构架形制与种类
        3.3.2 台基
        3.3.3 台阶
        3.3.4 墙体
        3.3.5 屋面瓦作
    3.4 装饰艺术
        3.4.1 外檐装修
        3.4.2 内装修
        3.4.3 天花
        3.4.4 地面铺墁
        3.4.5 地灶与取暖设施
        3.4.6 油漆刷饰
    3.5 建筑复原保护建议
    3.6 小结
4 公主府与其它王府的建筑比较
    4.1 喀喇沁王府
        4.1.1 建筑概况
        4.1.2 喀喇沁王府的价值评价
        4.1.3 特征与特点比较
    4.2 苏尼特旗德王府
        4.2.1 建筑概况
        4.2.2 特征与特点比较
    4.3 阿拉善左旗王府
        4.3.1 建筑概况
        4.3.2 特征与特点比较
    4.4 小结
5 公主府建筑的价值分析与评价
    5.1 社会文化价值
    5.2 科学艺术价值
    5.3 居宅制度
    5.4 文化交流价值
    5.5 小结
6 公主府第建筑的保护建议
    6.1 公主府建筑的现状
    6.2 公主府建筑的保护意义
    6.3 对于公主府建筑的保护的相关理论依据
    6.4 保护建议
        6.4.1 保护的基本内容
        6.4.2 保护的目标
        6.4.3 保护规划建议方案的提出
    6.5 小结
7 结论
插图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清.恪靖固伦公主金册
附录二 康熙帝公主下嫁简表
附录三 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及公主府王公世系表
致谢

(5)清早期王府实例——和硕恪靖公主府(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沿革
二、平面布局
三、建筑特征

(6)草原蒙古清代喀喇沁王府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现状与成果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喀喇沁亲王府的蒙古源流及历史沿革
    2.1 喀喇沁王府的蒙古源流及历史沿革概述
    2.2 末代王贡桑诺尔布的思想源流及其在近代蒙古史中的影响
        2.2.1 贡桑诺尔布对蒙古民族政治方面的影响
        2.2.2 贡桑诺尔布对蒙古民族经济方面的影响
        2.2.3 贡桑诺尔布对蒙古文化方面的影响
    2.3 清朝的制度对喀喇沁王府建造的影响
        2.3.1 清朝的封王制度及王府
        2.3.2 清朝的建筑制度及王府
        2.3.3 的匠营制度及王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喀喇沁亲王府的总体规划布局和空间结构及特征
    3.1 喀喇沁亲王府的方位及范围
    3.2 选址的“风水”及其选址渊源
    3.3 喀喇沁亲王府的总体规划布局和空间结构
        3.3.1 整体布局
        3.3.2 喀喇沁亲王府的院落与主轴线的关系
    3.4 喀喇沁亲王府的等级规模与形制特征
        3.4.1 行政职能与建筑形制
        3.4.2 军事指挥职能与建筑形制
        3.4.3 起居职能与建筑形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喀喇沁亲王府主要单体建筑分析及建筑特点
    4.1 主要单体建筑分析
        4.1.1 府门
        4.1.2 仪门
        4.1.3 轿厅
        4.1.4 回事处
        4.1.5 议事厅
        4.1.6 承庆楼
        4.1.7 东西跨院
    4.2 建筑特点分析
        4.2.1 建筑结构分析
        4.2.2 建筑细部与营造
        4.2.3 建筑装饰
        4.2.4 其它部分装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喀喇沁亲王府与内蒙古阿拉善王府的比较
    5.1 阿拉善王府的自然地理概况
    5.2 阿拉善王府的历史沿革及建筑特点
        5.2.1 建城历史及阿拉善王府沿革
        5.2.2 古城布局
        5.2.3 王府建筑群及单体建筑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喀喇沁亲王府的价值评定和文物保护
    6.1 建筑的价值评定
        6.1.1 喀喇沁亲王府的社会价值
        6.1.2 喀喇沁亲王府的科学艺术价值
        6.1.3 喀喇沁亲王府的文化价值
        6.1.4 喀喇沁亲王府的历史价值
        6.1.5 喀喇沁亲王府的宗教政治价值
    6.2 建筑的文物保护与建议
        6.2.1 喀喇沁亲王府建筑群保护的指导思想
        6.2.2 喀喇沁亲王府建筑群保护的维修思路
    6.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世袭表
附录2 清代内蒙古札萨克旗来源一览表
附录3 清代蒙古王公人生礼仪表
附录4 贡桑诺尔布大事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呼和浩特将军衙署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呼和浩特将军衙署建筑的历史沿革
    2.1 清代边疆制度
        2.1.1 清代边疆制度
        2.1.2 清代右卫建威将军
    2.2 清代衙署建筑制度
        2.2.1 清代衙署建筑的等级制度
        2.2.2 清代衙署的规制
    2.3 呼和浩特将军衙署建筑的历史沿革
        2.3.1 呼和浩特将军衙署建筑的历史沿革
        2.3.2 驻守绥远将军衙署的历任将军
    2.4 小结
3. 将军衙署建筑与其所依托的城市的关系
    3.1 衙署建筑与城市关系的概说
        3.1.1 衙署对城市构成的影响
        3.1.2 呼和浩特将军衙署所依托的城市
        3.1.3 呼和浩特将军衙署建筑的地理环境
    3.2 绥远将军衙署建筑与绥远城的关系
        3.2.1 绥远城概述
        3.2.2 将军衙署建筑群与绥远城的关系
    3.3 呼和浩特将军衙署建筑群与呼和浩特的关系现状
    3.4 对问题解决的设想
    3.5 小结
4. 呼和浩特将军衙署建筑形制及特点
    4.1 建筑组群的平面布局特点
    4.2 呼和浩特将军衙署建筑特征与营造
        4.2.1 大木构架形制与种类
        4.2.2 台基
        4.2.3 台阶
        4.2.4 墙体
        4.2.5 屋面瓦作
    4.3 装饰艺术
        4.3.1 外檐装修
        4.3.2 内檐装修
        4.3.3 天花
        4.3.4 地面铺墁
        4.3.5 地灶与取暖设施
        4.3.6 油漆刷饰
        4.3.7 彩绘
    4.4 呼和浩特将军衙署与其他衙署的建筑比较
        4.4.1 保定直隶总督署
        4.4.2 南阳府衙
        4.4.3 忻城莫氏土司衙署
        4.4.4 呼和浩特地区有代表性的本土建筑
    4.5 小结
5. 呼和浩特将军衙署建筑的价值分析与评价
    5.1 历史价值
    5.2 科学艺术价值
    5.3 内涵精神价值的外显
    5.4 小结
6. 呼和浩特将军衙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6.1 对于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思考
    6.2 将军衙署建筑群的现状与将军衙署周边环境的现状
        6.2.1 将军衙署建筑群的现状
        6.2.2 将军衙署建筑群的周边环境现状
    6.3 将军衙署建筑的保护意义
    6.4 对于将军衙署建筑保护的相关理论依据
    6.5 保护的建议
        6.5.1 呼和浩特将军衙署建筑群的保护规划构想
        6.5.2 呼和浩特将军衙署博物院发展规划构想
    6.6 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一 呼和浩特将军衙署大事年表
附录二 呼和浩特大事年表
附录三 新城区(原绥远城)街巷新旧名称对照表

(8)盛京皇城既有建筑风貌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盛京皇城不同时代建筑风貌概况
        1.1.1 汉之侯城
        1.1.2 明之卫城
        1.1.3 清之盛京都城
        1.1.4 民国之老城区
        1.1.5 解放后之方城
        1.1.6 今之盛京皇城
    1.2 盛京皇城在中国历史的价值
        1.2.1 独具满族特色的都城
        1.2.1.1 兴京城
        1.2.1.2 东京城
        1.2.1.3 盛京城
        1.2.1.4 小结
        1.2.2 王城图的典型代表
        1.2.2.1 “井”字形街道、九宫格格局
        1.2.2.2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功能布局
        1.2.3 盛京皇城内的建筑荟萃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组成部分
        1.4.2 为盛京皇城风貌改造提供依据
        1.4.3 为同类历史街区的风貌改造提供参考和借鉴
        1.4.4 建筑风貌的重要意义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关于盛京皇城的研究现状
        1.5.1.1 关于盛京皇城的建筑研究现状
        1.5.1.2 关于盛京都城历史文化的研究现状
        1.5.1.3 小结
        1.5.2 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街区的建筑改造
        1.5.3 关于旧建筑的改造方法的研究现状
        1.5.3.1 国外旧建筑改造的研究现状
        1.5.3.2 国内旧建筑改造的研究现状
        1.5.3.3 小结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1 文献阅读与分析
        1.6.2 盛京宫殿建筑实地勘测
        1.6.3 盛京皇城实际改造案例具体分析
        1.6.4 论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盛京皇城既有建筑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盛京皇城建筑风貌现状
        2.1.1 盘点盛京皇城既有建筑风格种类
        2.1.2 不同建筑风貌在盛京皇城的比重
        2.1.3 存在问题
    2.2 建筑体量现状
        2.2.1 盛京皇城既有建筑体量现状
        2.2.2 存在问题
        2.2.2.1 盛京皇城既有建筑面阔现状
        2.2.2.2 占地面积较大的建筑在盛京皇城的空间影响
    2.3 盛京皇城建筑高度现状
        2.3.1 盛京皇城建筑控高
        2.3.2 汇总盛京皇城建筑高度及分布现状
        2.3.3 存在问题
        2.3.3.1 建筑高度对盛京宫殿建筑风貌的破坏
        2.3.3.2 建筑高度对城市空间的破坏
        2.3.3.3 建筑高度对城市天际线的影响
    2.4 建筑色彩现状
        2.4.1 盛京皇城既有建筑色彩现状
        2.4.2 存在问题
    2.5 建筑装饰现状
        2.5.1 盛京皇城既有建筑装饰现状
        2.5.2 存在问题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盛京皇城既有建筑风貌改造原则
    3.1 盛京皇城既有建筑风貌定位
        3.1.1 体现满清文化内涵
        3.1.1.1 满族民间文化
        3.1.1.2 盛京满清文物
        3.1.2 体现现代技术特征
        3.1.3 体现中式建筑风格
        3.1.4 小结
    3.2 盛京皇城改造建筑
        3.2.1 盛京皇城内建筑状况
        3.2.2 盛京皇城内既有建筑改造的判别标准
        3.2.3 盛京皇城内改造建筑所占的比重
        3.2.4 新建、改造建筑在未来皇城中的角色
        3.2.5 盛京皇城建筑风貌氛围塑造法
        3.2.5.1 复原原貌
        3.2.5.2 原型示意
        3.2.5.3 配角呼应
    3.3 盛京皇城既有建筑改造的总原则
        3.3.1 保证有建筑美学的风貌改造
        3.3.2 改造有可识别性的建筑风貌
        3.3.3 改造具有层次性的建筑风貌
    3.4 盛京皇城既有建筑风貌比例控制原则
    3.5 盛京皇城既有建筑风貌改造要点设计原则
        3.5.1 盛京皇城既有建筑的体量改造原则
        3.5.1.1 建筑体量化整为零改造的必要性
        3.5.1.2 建筑体量化整为零改造的依据
        3.5.1.3 建筑化整为零改造的面阔尺度
        3.5.2 盛京皇城既有建筑的高度控制原则
        3.5.2.1 建筑二次天际线重塑法
        3.5.2.2 二次天际线的改造依据
        3.5.2.3 影响二次天际线的指标
        3.5.3 盛京皇城既有建筑的采用色彩原则
        3.5.3.1 制定盛京皇城建筑色彩依据
        3.5.3.2 盛京皇城既有建筑改造的色彩
        3.5.3.3 制定盛京皇城建筑色彩标准
        3.5.3.4 盛京皇城既有建筑色彩要求
        3.5.3.5 对不同功能建筑使用色彩
        3.5.4 盛京皇城既有建筑的细部装饰原则
        3.5.4.1 建筑装饰来源
        3.5.4.2 细部装饰的设计手法
        3.5.4.3 细部装饰的位置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盛京皇城既有建筑风貌改造设计
    4.1 盛京皇城建筑改造程度分类
        4.1.1 皇城建筑风貌改造程度等级划分依据
        4.1.1.1 盛京皇城重要位置建筑风貌改造
        4.1.1.2 盛京皇城重要性质建筑风貌改造
        4.1.1.3 盛京皇城重要环境建筑风貌改造
        4.1.1.4 建筑所在道路的性质对建筑风貌的影响
        4.1.2 盛京皇城既有建筑改造程度等级划分
        4.1.3 不同建筑功能与不同改造等级的重合
    4.2 盛京皇城既有建筑风貌改造要点设计
        4.2.1 建筑风貌体量划分设计
        4.2.1.1 商业建筑体量划分设计
        4.2.1.2 居住建筑体量划分设计
        4.2.1.3 文化建筑体量划分设计
        4.2.2 建筑风貌高度限定设计
        4.2.2.1 商业建筑高度限定设计
        4.2.2.2 居住建筑高度限定设计
        4.2.2.3 文化建筑高度限定设计
        4.2.3 建筑风貌色彩搭配设计
        4.2.3.1 商业建筑色彩搭配设计
        4.2.3.2 居住建筑色彩搭配设计
        4.2.3.3 文化建筑色彩搭配设计
        4.2.4 建筑风貌装饰改造设计
        4.2.4.1 建筑屋顶设计
        4.2.4.2 建筑门窗设计
        4.2.4.3 建筑墙体设计
        4.2.4.4 建筑彩画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附表1
附表2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北方满族民居历史环境景观分析与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不容乐观的满族古镇历史文化保护现状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 各地满族民居发展动态
    三、 内容框架
第一章 历史变迁中的北方满族民居及其景观环境
    一、 清初、中期北方满族居住聚落初成
    二、 北方四域满族民居、景观环境遗存及保护现状
        (一) 东北三省满族民居建筑景观遗存及保护现状
        (二) 内蒙古满族民居建筑景观遗存及保护现状
        (三) 新疆、西北各域满族民居建筑景观遗存及保护现状
        (四) 河北地区满族民居建筑景观遗存及保护现状
第二章 北方满族民居景观环境的成因
    一、 自然因素对北方满族民居景观环境的影响
        (一) 气候条件、自然地貌对北方满族民居景观环境的限制
        (二) 寒温带生物种直接生成北方满族民间景观环境
        1. 森林和地方资源为北方满族民居的景观环境提供丰厚的材料储备
        2. 野生动物与家禽、家畜直接影响北方满族民居的景观原素
    二、 人文情愫对满族民居景观的影响
        (一) 萨满教、满族民间传说之“万物有灵”与“以西为贵”
        (二) 社会制度、民族政策对满族民居景观大环境的影响
        (三) 风土风俗、道德礼制直接促成民居景观环境各要素的形成
第三章 北方满族民居景观环境的营造技艺与风貌
    一、 北方满族民居建造技艺——就地取材与构造做法
    二、 北方满族民居建筑装饰特点
    三、 北方满族民居室内外格局
        (一) 满族民居的取暖文化:灶台、万字炕、跨海烟囱
        (二) 明堂、倒闸的格局与形制
    四、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满族民居景观元素
        (一) 荒蛮与自守——城墙、街路、护城河
        (二) 对称与阔达——三合院
        (三) 风水与民俗——牌坊、影壁、大门
        (四) 天圆与地方——屋顶、墙体
        (五) 信仰与礼制——索罗杆子和“喜里妈妈”
    五、 北方满族民居景观聚落形态的的整体风貌特点
    六、 满族园林
        (一) 满族园林-国家政治的旌旗
        (二) 满族园林-身份地位的华服
    七、 北方各域满族民居景观环境的差异
        (一) 草原之上的满蒙民居
        (二) 高原之上的满族民居
        (三) 东北满族民居模式同清京津四合院、南方建筑的比对
第四章 北方满族民居建筑景观环境美的意蕴
    一、 对立与背反——西方建筑景观环境的自由精神
    二、 中国传统合院景观环境的的礼乐精神
        (一) 传统合院景观体现出天、地、人共生共存的和谐思想
        (二) 儒道禅对北方民居聚落景观的影响
        (三) 由“木”引发的思考
    三、 北方满族民居聚落景观的审美意匠
        (一) 上而下、下而上的空间之美
        (二) 自然组群的演变之美
        (三) “豆包文化”的生土之美
    四、 满族民居景观在北方各域的演进与消亡
第五章 北方满族民居与当代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 传统满族民居建筑景观面临的挑战
        (一) “脱胎换骨”的改造及商业开发的破坏
        (二) 假景观的充斥
        (三) 关于政府的“大手笔”
        (四) 现代居民同古民居聚落环境的“心理距离”
    二、 保护满族民居历史环境的当代价值
    三、 发展满族民居历史环境的若干途径
        (一) “人文关怀”与文化古镇保护
        (二) 堪天舆地 和谐景观
        (三) “地窨子”的启发——还朴自然,原生建筑的回归与借鉴
        (四) 用循环生态理念保护发展古镇民居景观环境
        1. 生态建筑与建筑生态化
        2. 生态民居建筑景观的现状与探索
    四、 小结
第六章 北方满族民居及历史环境保护与发展空间
    一、 北方满族民居及历史环境保护案例——吉林乌拉满族老镇
        (一) 乌拉古镇自然风貌
        (二) 乌拉古镇历史文化、建筑景观现状分析
        1.乌拉古镇满族民居建筑现貌
        2.萨满文化在乌拉古镇满族民居建筑艺术中的保留
        3.当代乌拉古镇满族民居建筑的装饰特点
    二、 满族历史建筑保护——乌拉古镇“三府”保护
        (一) “魁府”、“萨府”现状
        (二) “后府”复原
    三、 满族历史街路保护——乌拉古镇民俗老街修复整治
    四、 满族历史城乡聚落保护——乌拉古镇满族乡规划开发
结语
参考文献
图录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醇亲王家族府邸、花园、园寝建筑特色及成因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范围及内容
        1.2.1 研究范围
        1.2.2 具体内容
    1.3 研究目标
        1.3.1 基本目标
        1.3.2 最终目标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研究不足之处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醇亲王家族概述
    2.1 醇亲王家族沿革
        2.1.1 爵位与继承
        2.1.2 旗籍与地位
        2.1.3 人丁与末世
    2.2 醇亲王家族重要成员
        2.2.1 第一代醇亲王
        2.2.2 光绪帝
        2.2.3 第二代醇亲王
        2.2.4 宣统帝
        2.2.5 其他成员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醇亲王家族府邸、花园、园寝建筑特色
    3.1 醇亲王家族建筑概述
    3.2 醇亲王府
        3.2.1 醇亲王南府
        3.2.2 醇亲王北府
    3.3 王府花园
        3.3.1 历史与现状
        3.3.2 花园及特色
    3.4 退潜别墅
        3.4.1 历史与现状
        3.4.2 建筑及特色
    3.5 醇亲王园寝
        3.5.1 历史与现状
        3.5.2 园寝
        3.5.3 特色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醇亲王家族建筑特色成因
    4.1 因素分析
    4.2 建筑因素
        4.2.1 清代规定形制与设计理念
        4.2.2 场地环境影响
        4.2.3 建筑发展及材料技术
    4.3 其他因素
        4.3.1 家族成员因素
        4.3.2 时代背景因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践工程项目
    5.1 项目概况及总平面
        5.1.1 项目概况
        5.1.2 总平面
    5.2 建筑设计
        5.2.1 设计理念
        5.2.2 各部分图纸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从顺承郡王府看清早期官式建筑做法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从顺承郡王府看清早期官式建筑做法特征[A]. 刘大可. 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六、七合辑, 1994
  • [2]北京清代世袭罔替王府的建筑与空间形态研究[D]. 申新. 北京建筑大学, 2014(12)
  • [3]清代官式建筑研究史初探[D]. 常清华. 天津大学, 2012(05)
  • [4]呼和浩特清公主府第建筑研究[D]. 高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4(03)
  • [5]清早期王府实例——和硕恪靖公主府[J]. 檀平川. 文物春秋, 2004(05)
  • [6]草原蒙古清代喀喇沁王府建筑研究[D]. 张立华.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09(12)
  • [7]呼和浩特将军衙署建筑研究[D]. 乔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03)
  • [8]盛京皇城既有建筑风貌改造设计研究[D]. 刘娜奇. 沈阳建筑大学, 2015(04)
  • [9]北方满族民居历史环境景观分析与保护[D]. 韩沫.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 [10]醇亲王家族府邸、花园、园寝建筑特色及成因探究[D]. 赵超. 北京工业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从顺城县的太子府看早期官方建筑实践的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