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后路神经切断术治疗脑性瘫痪50例

选择性后路神经切断术治疗脑性瘫痪50例

一、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脑瘫50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杰,徐意涵,林思渝,李彩霞,夏汶,郑洁皎[1](2021)在《痉挛型脑瘫患者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前后的三维步态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痉挛型脑瘫患者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functional 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FSPR)手术前后的步态特征,客观量化评估手术疗效。方法选取15名将要进行FSPR手术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者,应用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结合AMTI三维测力台对患者进行手术前后的步态采集,分析手术前后步态的时空、运动学及动力学参数。结果手术后,左、右支撑时间均大于手术前,左侧步长明显大于手术前,步高、步速及冠状面重心偏移均小于手术前;着地时的膝关节矢状面角度(即屈伸角度)出现明显提高,髋、踝关节未见明显差异。手术后,步行过程中左右侧髋、膝、踝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在矢状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且有统计学差异;右踝关节冠状面ROM也出现明显提高。手术后,右膝关节最小屈曲角度及左、右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均出现显着减小;左、右侧支撑相最大垂直力较手术前明显提高,而下肢关节力矩未见明显差异。结论三维步态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评估痉挛型脑瘫患者FSPR手术的疗效。术后痉挛型脑瘫患者的痉挛得到缓解,对步态的时空参数及下肢关节运动学参数改善比较明显,而对于动力学参数改善相对不明显,需进行进一步康复治疗。

荣卫江,贾琦,马大亮,赵斌,赵博熙[2](2021)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联合颈总动脉外膜剥脱术治疗混合型脑瘫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研究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后联合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对治疗混合性脑瘫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先后接受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隔期(6个月)又接受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治疗,且术后随访6个月的64例混合型脑瘫病例,分别对其两次术前及术后6个月进行配合度,肌张力、运动功能及伴随症状进行评价,再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其改善的情况。结果本组病例在联合手术治疗后6个月,其患儿在配合度、肌张力及运动功能方面均较第一次术后进一步改善,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伴随症状亦较第一次术后明显减轻:本组病例中流涎病例51例,有44例较第一次术后进一步减轻;语言功能障碍34例中21例发音改善;扭转痉挛10例有7例改善,以痉挛为主伴有手足徐动的39例患儿痉挛进一步减轻,35例手足徐动症状较第一次术后明显改善,4例无明显变化;9例吞咽困难患者中6例不同程度减轻。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联合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对混合性脑瘫患儿缓解肢体痉挛和改善运动功能方面疗效确切,能最大限度的改善混合型脑性瘫痪患儿的其他伴随症状,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脑瘫的外科治疗方法。

刘珊珊,翟爽[3](2021)在《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小儿脑性瘫痪伴癫痫临床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小儿脑性瘫痪伴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70例脑性瘫痪伴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和抗癫痫药物(AEDs)治疗,将接受SPR的33例患儿纳入SPR组,将未接受SPR的37例患儿纳入常规组。比较两组患儿的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评分、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评分及Engel分级等。结果两组患儿随访6个月的双下肢m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SPR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随访6个月的GMFM-88 D区和E区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SPR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Engel分级Ⅰ级11例、Ⅱ级13例、Ⅲ级7例、Ⅳ级6例,优良率为64.9%(24/37);SPR组Ⅰ级21例、Ⅱ级8例、Ⅲ级4例,优良率为87.9%(29/33)。两组患儿的Engel分级和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PR治疗小儿脑性瘫痪伴癫痫的临床效果显着,可降低肌张力,改善下肢运动功能,有效控制癫痫。

汪乐[4](2021)在《基于系统评价和文献分析的SPR治疗脑性瘫痪疗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系统评价的方式纳入对照研究,评估SPR改善脑性瘫痪儿童下肢痉挛、粗大运动功能、步态、关节运动等方面的疗效。根据文献分析,对SPR治疗CP相关非对照研究的基本信息、主要获益指标进行数据汇总、统计学分析。方法:文献检索在 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BM、CNKI、Wanfang Database、VIP电子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0年8月6日。根据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有关SPR治疗脑性瘫痪的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纳入非对照研究进行文献分析。至少2名评价员独立提取数据,使用Cochrane 5.1.0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的RCTs质量进行评估,使用MINORS评估nRCTs的方法学质量,数据分析采用Revman 5.3软件(meta分析)与SPSS 25.0软件(文献分析)。结果:10项研究纳入meta分析,共计332例脑瘫患者。结果显示SPR对脑瘫患者粗大运动功能(GMFM总分,GMFM-88 B区、C区、E区评分)、肌张力(下肢肌张力,内收肌、腘绳肌、踝屈肌肌张力)、步态分析(步长)、关节运动(膝关节伸展、踝关节背伸、踝关节跖屈、足前进角)等方面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合并结果如下:GMFM总分[SMD=0.35,95%CI(0.07,0.64),P=0.02]、GMFM-88 B 区评分[WMD=13.11,95%CI(4.94,21.28),P=0.002]、GMFM-88 C 区评分[WMD=7.79,95%CI(1.36,14.22),P= 0.02]、GMFM-88 E 区评分[WMD=5.47,95%CI(0.41,10.53),P=0.03]、下肢肌张力[WMD=-1.05,95%CI(-1.28,-0.82),P<0.00001]、内收肌肌张力[WMD=-1.17,95%CI(-1.42,-0.92),P<0.00001]、腘绳肌肌张力[WMD=-0.71,95%CI(-1.20,-0.23),P=0.004]、踝屈肌肌张力[WMD=-1.19,95%CI(-1.67,-0.72),P<0.00001]、步长[SMD=0.59,95%CI(0.17,1.01),P=0.006]、膝关节伸展[WMD=-8.88,95%CI(-16.13,-1.62),P=0.02]、踝关节背伸[WMD=5.70,95%CI(1.85,9.55),P=0.004]、踝关节跖屈[WMD=14.95,95%CI(10.76,19.10),P<0.00001]、足前进角[WMD=-9.65,95%CI(-15.65,-3.66),P=0.002]。对于GMFM-88 A区、D区的粗大运动功能,步态分析中的步频、步速,关节运动中的髋关节屈/伸、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屈/伸、屈膝摆动,以及骨盆倾斜角和骨盆旋转角,SPR组与对照组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合并结果如下:GMFM-88 A区评分[WMD=0.01,95%CI(-3.16,3.19),P=0.99]、GMFM-88 D 区评分[MD=1.74,95%CI(-3.51,6.99),P=0.52]、步频[WMD=2.70,95%CI(-9.87,15.27),P=0.67]、步速[WMD=0.11,95%CI(-0.25,0.48),P=0.54]、髋关节屈/伸[WMD=6.03,95%CI(-1.58,13.64),P=0.12]、髋关节伸展[WMD=-4.75,95%CI(-10.52,1.02),P=0.11]、膝关节屈/伸[WMD=10.91,95%CI(-1.21,23.02),P=0.08]、屈膝摆动[WMD=2.45,95%CI(-1.03,5.93),P=0.17]、骨盆倾斜角[WMD=0.03,95%CI(-3.59,3.66),P=0.99]、骨盆旋转角[WMD=-1.53,95%CI(-4.03,0.98),P=0.23]。文献分析共计纳入12个国家的116篇文献,总样本量17496,男女性别为1.73:1,平均手术年龄为8.09岁,平均随访时间3.4年。经统计学分析,SPR改善痉挛文献有效率为100%,粗大运动功能为88.5%,步态分析为80%,关节活动度为60%。结论:SPR能够改善CP儿童粗大运动功能、下肢痉挛、步态质量,以及膝关节、踝关节的运动学参数;SPR改善CP患者粗大运动功能的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研究,对关节活动度的改善证据不足。

赵亚林[5](2021)在《舒筋健脑方对脑瘫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 目的1.1文献研究:探讨文献中治疗脑瘫中药的用药规律,为临床中药用药提供依据。1.2药理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探索益智仁治疗脑瘫(CP)作用机制,探寻改善脑瘫的认知功能的可能机制。1.3临床研究:观察舒筋健脑方联合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SPR)手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中药用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者的康复提供临床依据。1.4基础研究:基于Bcl-2/Bax、Caspase-3研究舒筋健脑方改善缺血缺氧脑损伤认知功能作用机制。2 方法2.1 文献研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药治疗脑瘫的文献,采用EXCEL表格分析药物的服用方法、频次、四气五味及归经;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组方规律分析、SPSS Statistics 24进行药物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2.2药理研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获得并筛选益智仁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Gencards、OMIM、TTD、DRUGBANK数据库获取CP的主要靶点,运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益智仁活性成分-靶点交集网络,利用String平台构建共同靶点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获得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蛋白靶点,通过微生信网对共同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2.3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者都采用SPR手术和康复训练,试验组术后同时给予口服舒筋健脑方颗粒2个月。收集两组的一般资料、中国比内测试评分、GMFM-88评分、CSI评分、ADL评分、肌力、肌张力及患者和母亲的体质量表评分。2.4基础研究:7日的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米诺环素组、舒筋健脑方低、中、高剂量组6组,采用Rice-Vannucci模型建立脑瘫缺血缺氧脑损伤模型,术后给予称重、行为学检测和HE染色,之后对照组、模型组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药物组给予相对应的药物灌胃1周后,复测体重、行为学检测,取脑组织行免疫组化,查看海马CA1区Bcl-2、Bax、Caspase-3的表达。取脑中海马组织,采用WB检测Bcl-2、Bax、Caspase-3的蛋白量表达。3结果:3.1文献研究:用药频数前6位:当归、伸筋草、牛膝、黄芪、红花、白芍,用药性温,味为甘、辛、苦,归肝、肾、脾经,补虚药、祛风湿、活血化瘀药最多。关联分析核心用药透骨草、牛膝、伸筋草。提取6个公因子。聚类分析有当归;川芎、甘草、黄芪;杜仲、丹参、桂枝、红花、白芍、牛膝、木瓜、透骨草、鸡血藤、伸筋草。3.2药理研究:共筛选出益智仁有效活性成分8种,关键活性成分为:油酸、胡萝卜苷、β-谷甾醇等,益智仁作用于CP的靶点18个,PPI网络显示TP53、MYC、CASP3、CASP8、ALB等为核心靶点,共富集GO条目84条,KEGG通路292条(均P<0.05),主要富集在癌症信号通路。3.3临床研究:(1)两组基线未见异常,主要为男性,年龄5-13岁之间,多为头胎顺产,混合喂养,痉挛型脑瘫多为双瘫患者。(2)中国比内测试量表统计的智商分数,治疗后试验组比对照组的智商分数高(P=0.002<0.05),比治疗前的智商明显提高(P<0.05)。(3)GMFM-88评分中,治疗后试验组比对照组的运动评分均有提高,在评分C、D、E区的功能改善明显(P<0.05)。组内比较,除了对照组GMFM-A区P=0.094>0.05,其余四区及试验组的五个区的运功评分明显改善(P<0.05)。(4)CSI评分、ADL组内比较显示改善明显(P<0.05)。(5)肌力统计,治疗后两组比较,髂腰肌、股二头肌及胫后肌试验组比对照组好转(P<0.05);组内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都是髂腰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的肌力治疗后比治疗前好转(P<0.05)。(6)肌张力组内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好转(P<0.05)。(7)体质中试验组治疗前偏气虚和阴虚,治疗后均衡质和偏阴虚,对照组治疗前后都常见偏气虚的体质。母亲的以阴虚质和痰湿质为主。3.4基础研究:(1)体重:术后给予灌胃1周后组间体重均明显改善(F=11.799,P=0.000<0.05)。中剂量和高剂量组体重比模型组改善明显(P<0.05)。(2)行为学:组间比较,术后24小时检测及灌胃1周悬吊实验、倾斜板实验、Longa评分差异明显(P<0.05)。灌胃1周后米诺环素组、中药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比模型组悬吊时间延长(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缩短了倾斜的时间(P<0.05)。各用药组均可改善神经功能(P<0.05)。(3)HE染色:脑组织的海马CA1区对照组的神经细胞丰富且排列整体,细胞结构清晰。模型组的神经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外形不规则,胞浆减少,细胞核变小或者消失。(4)免疫组化表达中,米诺环素、中药低剂量组明显减少海马组织CA1区Bax、Caspase-3的表达(P<0.05),中药中剂量和高剂量增加Bcl-2的表达(P<0.05),减少Bax、Caspase-3的表达(P<0.05)。(5)WB实验统计分析:中药高剂量组促进Bcl-2的表达,米诺环素组、中药低中高剂量可以减少Bax蛋白的含量(P<0.05)。而药物治疗都可以提高Bcl-2/Bax的比值(P<0.05),且与中药剂量成正比。Caspase-3蛋白表达量与中药药物的剂量成反比,只有中药高剂量明显降低Caspase-3蛋白表达(P<0.05)。4结论:4.1文献研究:脑瘫患者治疗应扶正与祛邪并用,补益肝脾肾扶助正气,以祛风活血通络祛邪,重视扶助正气药物。4.2药理研究: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益智仁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bcl-2、bax、caspase-3是细胞凋亡的主要基因蛋白,是之后基础实验研究的重点。4.3临床研究:中药可以辅助改善术后痉挛型脑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有效的改善认知功能,有利于患者体质改善。4.4基础研究:在缺血缺氧脑损伤引起的脑部海马细胞损伤中,舒筋健脑方药物可以通过提高Bcl-2/Bax 比值比,降低Caspase-3的蛋白表达保护海马神经细胞,减轻细胞的凋亡,而且与药物的剂量成正相关性。

廉民学,王宁,鲍刚,宋千,廉海平,何百祥[6](2021)在《80例痉挛型脑瘫患者的显微手术治疗》文中提出目的分析痉挛型脑瘫患者的手术方案选择及疗效评价。方法回顾性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80例痉挛型脑瘫病例的手术方式等临床资料,并随访患者,比较术后1年肌张力分级、痉挛指数、关节活动范围、Holden步行能力变化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80例痉挛型脑瘫患者中,采用选择性腰骶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脑瘫肌力肌张力调整术64例,采用选择性周围神经缩窄术+脑瘫肌力肌张力调整术16例。随访期12~52个月,平均随访21.3个月。术后1年肌张力分级、痉挛指数较术前明显下降(P<0.001)。关节活动范围、Holden步行能力均显着提高(P<0.001)。术后发生一过性排尿障碍2例(2.5%),肢体感觉障碍2例(2.5%),3个月内均见好转。足背屈无力1例(1.25%)。结论选择性神经部分切断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手术方法。术中实时评判肌张力和踝阵挛变化情况是保证术后疗效的重要因素。

张文瑞,何百祥,廉海平,高巍[7](2021)在《多模式电生理监测在痉挛型脑瘫患者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多模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痉挛型脑瘫患者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神经外科接受SPR的痉挛型脑瘫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术中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肌电图(EMG)联合监测麻醉深度、脊髓功能、多组肌群的刺激反应,记录并总结术中电生理监测异常、术后离院时手术疗效和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后6个月痉挛缓解情况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8例患者术中BIS参数为60~75,EMG波幅异常1例(5.6%),SEP波幅下降1例(5.6%)。术前双下肢肌张力平均为3.6级,术后为1.4级,下降了2.2级。长期随访有16例(88.9%),其中12例(75%)痉挛完全缓解,4例(25%)明显改善,步态功能改善率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多模式电生理监测技术是SPR提高手术成功率的有效方法,可提高脊神经后根切除比例的准确率,降低脊髓受损风险,改善不良预后。

廉民学,王宁,鲍刚,宋千,廉海平,何百祥[8](2021)在《改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与传统术式治疗痉挛性脑瘫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改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与传统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痉挛性脑瘫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3例采用传统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29例采用改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切断脊神经后根的比例、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1年痉挛指数、踝阵挛、Holden步行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改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手术时间长于传统术式(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1年痉挛指数、Holden步行能力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改良组术中切断脊神经后根的比例小于传统组(P<0.05),踝阵挛消失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改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在消除踝阵挛方面更有优势。术中实时评判肌张力和踝阵挛变化情况来定量切断脊神经后根,可以减少术中切断脊神经后根的比例,为减少手术并发症保留了解剖和功能基础。

郭潇雅[9](2021)在《创新引领打造西部“神外”品牌》文中研究表明秉承"开拓创新、精医卓越"的精神,通过引进新技术、新项目,拓展了新领域,使学科获得了新发展。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在麻醉科和手术室大力支持和配合下,为14岁痉挛型脑瘫患者小江(化名)成功进行了双镜联合(显微镜+神经内镜)椎板间入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selectiveposteriorrhizotomy,SPR)。手术完全从椎板间隙进入,不咬除骨质,硬膜切口仅2cm,内镜下清晰可见脊神经出口,顺利完成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经检索查询,该术式为国内首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华告诉记者,神经外科建科于1956年,现已发展成为设备及技术先进的集医、

葛立可[10](2020)在《选择性脊神经背根切断术治疗下肢肌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背根切断术(SDR)治疗下肢肌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青岛大学上海临床医学院行SDR治疗的下肢肌痉挛状态患者101例。符合研究纳入标准并连续随访至少6个月的患者55例,其中男性40例(72.7%),女性15例(27.3%);术时年龄范围为5~62岁,中位数为21岁(四分位距为25岁);术时病程分布为4~51年,中位数为16年(四分位距为11年);大多数表现为运动姿势异常(剪刀步、蹲伏步态等)、下肢肌张力增高、膝腱反射亢进、肢体畸形(屈髋、屈膝、内翻或外翻、尖足)等。包括痉挛型脑瘫31例(56.4%),其中包括痉挛性双下瘫26例(47.3%),痉挛性四肢瘫4例(7.3%),痉挛性偏瘫1例(1.8%),脑瘫患者中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Ⅰ级1例(3.2%),Ⅱ级14例(45.2%),Ⅲ级10例(32.3%)及Ⅳ级6例(19.4%);及单纯性下肢肌痉挛状态(即单纯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24例(43.6%)。在多学科团队(MDT)术前综合评估及制定整体方案指导下,应用术中肌电监测及神经显微外科技术下单椎板入路的多模式技术行SDR结合物理康复治疗治疗下肢肌痉挛状态并连续随访至少6个月,观察研究患者的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徒手肌力检查(MMT)分级、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改良Tardieu量表的痉挛角(R2-R1,即在特定体位下以慢速被动活动目标关节的所得最大角度减去快速活动该关节至“卡住”或阵挛的角度)、Berg平衡量表的变化。结果采用Friedman秩和检验对各指标进行组间差异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校正水准P<0.05/6=0.0083拒绝零假设。在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靶向肌群MMT分级、MAS分级和改良Tardieu量表的痉挛角(R2-R1)、Berg平衡量表的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成对比较分析提示,术前的MMT分级、MAS分级、改良Tardieu量表的痉挛角(R2-R1)、Berg平衡量表分别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配对组间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MMT分级、MAS分级术后1个月与6个月的配对组间分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果表明,该手术方法不但不会导致肌力下降的不良影响,而且坚持术后物理治疗可使肌力及肌张力较术前持续改善,同时术后6个月较术后1个月仍有所提高。同时术后关节的改良Tardieu量表痉挛角(R2-R1)较术前明显改善,使患者关节活动改善,活动平衡能力也进一步提高。多数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感觉麻木,其与部分离断脊神经背根(即感觉根)有关,术后1~2个月左右明显缓解;多数术后下肢出现一过性肌无力期,术后结合物理治疗3~4周左右逐渐恢复接近术前肌力水平;术后未出现中枢系统感染、脑脊液漏、大小便失禁、脊柱滑脱、脊柱畸形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在MDT指导下,SDR是治疗下肢肌痉挛状态患者的有效外科干预处理方案,结合术中肌电监测、单椎板入路、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等多模式技术具有精准、微创等特点,同时结合“加速术后康复(ERAS)”治疗,兼备节省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等优势,为患者治疗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为长期康复治疗创造机会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脑瘫5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脑瘫50例(论文提纲范文)

(1)痉挛型脑瘫患者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前后的三维步态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手术方式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采集与分析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时空参数
    2.2 运动学参数
    2.3 动力学参数
3 讨论
4 结论

(2)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联合颈总动脉外膜剥脱术治疗混合型脑瘫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2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1.3 研究对象评价指标
    1.4 研究对象
2. 内容与方法
    2.1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手术过程
    2.2 颈总动脉外膜剥脱术手术方法
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 结果
    4.1 配合度改善情况(表1、表2)
    4.2 痉挛改善情况(表3、表4)
    4.3 运动功能改善情况(表5、表6)
    4.4 伴随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表7)
5. 讨论
6. 思考

(3)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小儿脑性瘫痪伴癫痫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常规组
        1.2.2 SPR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mAS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儿GMFM-88D区和E区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儿Engel分级和优良率比较
3 讨论

(4)基于系统评价和文献分析的SPR治疗脑性瘫痪疗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脑性瘫痪的中医研究进展
        1 历史沿革与病因病机
        2 脑性瘫痪的辨证分型
        3 脑性瘫痪的中药治疗
        4 脑性瘫痪的针刺治疗
        5 脑性瘫痪的其它中医疗法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脑性瘫痪的研究进展
        1 SPR的发展历史
        2 SPR治疗痉挛
        3 SPR改善运动功能与步态
        4 SPR长期疗效
        5 SPR相关并发症
        6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系统评价和文献分析的SPR治疗脑性瘫痪疗效评价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数据提取
        1.4 文献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2.3 Meta分析结果
        2.4 文献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Meta分析
        3.2 文献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舒筋健脑方对脑瘫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医认识脑性瘫痪的研究进展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辨证分型
        4 体质
        5 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节 缺血缺氧脑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
        1 细胞凋亡
        2 氧化应激
        3 兴奋性氨基酸
        4 单胺类神经递质
        5 炎症反应
        6 钙离子
        7 NO及NOS酶类
        8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第一节 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脑瘫用药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益智仁治疗脑性瘫痪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节 舒筋健脑方治疗痉挛型脑瘫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节 基于Bcl-2/Bax、Caspase-3探讨舒筋健脑方改善HIBD的机制研究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80例痉挛型脑瘫患者的显微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术前痉挛情况
        1.2.1 术前痉挛分级
        1.2.2 术前下肢关节活动情况
    1.3 术前步行能力
    1.4 手术方式的选择
    1.5 手术方法
    1.6 疗效判定及随访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痉挛相关指标及Holden步行能力变化的比较
    2.2 关节活动变化情况
    2.3 术后并发症
3 讨 论

(7)多模式电生理监测在痉挛型脑瘫患者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电生理监测方法
    1.4 记录电生理异常
    1.5 麻醉方法
    1.6 手术方法
    1.7 随访
2 结 果
    2.1 基本信息
    2.2 电生理监测结果
    2.3 手术临床疗效
3 讨 论

(8)改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与传统术式治疗痉挛性脑瘫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4]
    1.3 术前痉挛情况
    1.4 术前运动能力
    1.5 手术方法
    1.6 疗效判定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3 讨 论

(10)选择性脊神经背根切断术治疗下肢肌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资料及方法
    1 研究资料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研究对象
    2 方法
结果
    1 评估指标的正态分布检验
    2 各指标的统计学描述
    3 统计学分析
    4 并发症
讨论
    1 SDR的机制
    2 SDR手术要点
    3 SDR的适应症探究
    4 MDT指导
    5 SDR手术入路
    6 SDR术中电生理监测
    7 SDR的麻醉
    8 显微神经外科技术
    9 并发症
    10 矫形手术对SDR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四、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脑瘫5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痉挛型脑瘫患者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前后的三维步态特征分析[J]. 张杰,徐意涵,林思渝,李彩霞,夏汶,郑洁皎. 医用生物力学, 2021(05)
  • [2]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联合颈总动脉外膜剥脱术治疗混合型脑瘫疗效分析[J]. 荣卫江,贾琦,马大亮,赵斌,赵博熙. 新疆医学, 2021(06)
  • [3]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小儿脑性瘫痪伴癫痫临床效果观察[J]. 刘珊珊,翟爽. 临床军医杂志, 2021(06)
  • [4]基于系统评价和文献分析的SPR治疗脑性瘫痪疗效评价研究[D]. 汪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舒筋健脑方对脑瘫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D]. 赵亚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80例痉挛型脑瘫患者的显微手术治疗[J]. 廉民学,王宁,鲍刚,宋千,廉海平,何百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03)
  • [7]多模式电生理监测在痉挛型脑瘫患者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中的应用[J]. 张文瑞,何百祥,廉海平,高巍.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03)
  • [8]改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与传统术式治疗痉挛性脑瘫的对比研究[J]. 廉民学,王宁,鲍刚,宋千,廉海平,何百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03)
  • [9]创新引领打造西部“神外”品牌[J]. 郭潇雅. 中国医院院长, 2021(05)
  • [10]选择性脊神经背根切断术治疗下肢肌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D]. 葛立可. 青岛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选择性后路神经切断术治疗脑性瘫痪5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