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电站拦污栅被堵报警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刘天为[1](2020)在《扇形回转式自控拦污栅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拦污栅在工程运行中易于产生污物栅前汇集现象且较难清除的问题,笔者提出将竖直结构和扇形结构合为一体,加载自动控制工作系统并提出一种集拦污、集污、清污功能于一体,以解决拦污栅堵塞现象的扇形回转式自控拦污栅设计方案。该方案使问题得到解决,降低了停机清污的可能性,保证了拦污栅的工作平稳性,提高了工程运行稳定性与经济指标。
夏永丽[2](2019)在《赣江新干航电枢纽基于GPRS和北斗双通道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文中指出20162018年本人作为电气专业负责人,主持江西赣江新干航电枢纽工程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方案设计及实施工作。在设计过程中,结合的当地水文历史资料以及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规程规范文件要求,完成了系统设备的方案设计及设备招标、安装、测试运行工作,本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取材于此。水情信息完整、实时、准确性的直接关系到防汛部门的水利调度决策是否合理。本文针对项目所在流域的环境,在确保信息传输可靠的前提下,对各种常见通信技术在经济性和可靠性等方面进行分析,GPRS技术具有的传输信号的特色,更符合当下形式的发展趋势。然而我国水利工程流域环境复杂,地域跨度大,GPRS通信网络有些地方不能全面覆盖,一些水文监测点附近无线通信网络设施不够完善,水情信息无法顺利采集。不过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通信技术可以解决网络覆盖不全的问题,使水情测报数据信息采集系统更加完善,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本文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GPRS和北斗卫星网络传输特点,设计了基于GPRS和北斗双信道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方案。针对该方案,本文从系统的组成、各部分主要功能、信道组网方案等方面进行分析设计,实现了通过双通道网络工作模式,系统获取及时有效的水情信息。最后,通过对建成系统的进行测试和对系统运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总结,认识到整个系统还存在一些缺点需要改进,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本文主要是对市场上成熟技术的设备和民用运营网络的集成运用于工程实际中,为以后同类工程建设中优化方案设计提供思路和良好的参考价值。
张宏杰,吴广庆,常靖华[3](2018)在《浅析亚热带气候区水电站技术供水系统过滤装置优化》文中研究表明以芒缅河水电站水过滤装置为研究对象,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电站技术供水系统水过滤装置常见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另外,结合我国南部山区小型水电站水过滤系统布置特点,针对现有水过滤装置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了机械自动排污的优化方案,解决了位于季风气候区河道取水水电站过滤装置易于堵塞问题,且从根本上避免了由于滤水装置被堵导致的供水中断。图2幅。
万俊毅[4](2018)在《水泵水轮机综合状态评估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抽水蓄能电站是现代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调峰填谷、调频调相、事故备用等重要作用,能极大地提高电网供电质量和电网灵活性及可靠性,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作为抽水蓄能机组中的能量转换装置,水泵水轮机具有可逆式运行能力,能够在抽水和发电两种工作模式下灵活切换。由于水泵水轮机在抽水蓄能机组中的重要性,制定合理的水泵水轮机检修计划对保障机组稳定运行及电网电能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的计划检修按一定时间周期对机组进行例行维护,未充分考虑机组当前综合状态,增加了不必要的维护费用,提高了电站运行成本。为实现机组的预知维护,推动机组检修策略从计划检修过渡到状态检修,有必要深入开展水泵水轮机综合状态评估的研究工作。针对当前水泵水轮机综合状态评估指标体系不完备,算法模型欠完善的问题,本文系统地对指标体系和算法模型进行研究,将二者结合,构建了水泵水轮机综合状态评估模型,并将研究成果以软件系统形式应用于工程实际中。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性成果如下:(1)针对当前水泵水轮机综合状态评估指标体系不全面和实际可行性不强的问题,通过研究水泵水轮机结构特点和典型故障,分别建立了水泵水轮机结构指标体系和水泵水轮机典型故障指标体系;进一步,结合电站监测系统实际运行情况,构建了可用于实时状态评估的水泵水轮机运行状态多重指标体系。(2)针对水泵水轮机运行状态多重指标体系底层指标存在偏离的情况,引入劣化度模型,并应用隶属度函数建立了水泵水轮机综合状态评估底层指标评价模型。当前水力机组评估中指标权重划分多依赖专家直接判断或者简单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估算法模型不够客观可靠。为此,引入客观评价法-熵权法,结合层次分析法,建立综合权重算法模型,并使用肯德尔和谐系数对综合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在此基础上,将底层指标评价模型与综合权重算法模型运用模糊综合评估的流程结合,建立了水泵水轮机综合状态评估算法模型。(3)基于电站监控系统实际数据,运用水泵水轮机综合状态评估模型,对水泵水轮机运行状态进行评估,并对模型有效性进行验证。最后,将水泵水轮机综合状态评估模型应用于实际,开发了具有良好用户适应能力且界面友好的抽水蓄能机组综合状态评估软件系统。
胡浩[5](2018)在《连续清洗型输水明渠拦污装置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重大的战略性工程。主要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南水北调工程使我国水资源形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格局,通过合理配置,从整体上提升了我国北方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南水北调工程采用明渠输水的方式,使得水生植物在非常有利的环境下,不断滋生、繁衍,当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会严重污染水质。为了进行相关的拦污、除污研究,分析了水草、藻类等植物产生及无法从根源上杜绝的客观原因,以及现有人工拦污、除污的各种弊端;从沿途水草、藻类逐渐累积后对水质产生的影响,对终点水厂净化水的压力以及减轻人工劳动强度等方面讨论了必须要沿途逐级拦截清除污物,解放劳动力的必要性,提出了一种新型自动化拦污除污装置的构想,从而达到自动化的拦污除污效果,减小终点水厂净化水的压力。通过对装置的原理、结构进行分析设计,完成了装置的主体研发,使其具有自动化的拦污、除污功能。本装置是水渠自动化拦污除污方面的创新,因没有相似或类似的装置借鉴参考,本设计采用正向设计方法,分别对拦污装置的主要模块:牵引装置、驱动系统、传动系统、张紧装置、冲洗系统、排污系统、控制系统等,进行了详细的结构设计、理论计算、材料选型等;并对整个系统的电路控制系统进行了功能分析,对包括传感器、外部强制控制开关、电路控制系统的布局进行了设计。通过对各个分系统合理的布局使整机达到可靠有效的工作效果。其次,采用了Pro/E三维建模软件,完成了连续清洗型输水明渠拦污装置的三维参数化建模及虚拟装配,并进行了干涉检查,满足机械设计要求;并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该装置的关键零部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校核了关键零部件的强度,满足安全强度要求,保证了装置的安全性设计要求。最后,通过实验的方法,将拦污网片实际受力与理论计算受力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拦污网片受力理论计算方法的合理性与正确性,从而也验证了整个设计计算过程的合理性与正确性。通过对试验样机的运行试验,分析找出了系统运行不平稳性的因素,并制定出了在实际加工生产过程中应采取的与之相适应的措施。
崔丽琴[6](2015)在《河冰生消过程中关键物理参数的监测与研究》文中认为河冰的产生与消融过程存在于我国高海拔的西南、西北和淮河以北区域以及许多高纬度的国家与地区。河冰作为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一直被视为物候学的重要指标之一。而河冰的生消变化以及在此过程中伴随的关键物理参数的变化是我们研究气候变化、冰塞及冰坝形成机理、冰情预报及冰凌灾害最直接的科学依据之一,因此河冰生消过程中关键物理参数监测技术的研究及原始数据的积累对河冰数值算法的改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自行设计研制的冰情关键物理参数自动监测设备,对2011年至2014年间冬季封冻至春季消融期间我国黄河流域、黑龙江流域的部分典型水文站以及万家寨水库冰情观测点获取的大量冰情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概括如下:(1)阐述了冰与雪的基本物理特性、类型及冰生消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冰情现象。在已有冰导电特性理论基础上,对室温-55°C极低温环境范围内冰的导电特性进行了进一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特定的测试条件下,基于空气、冰与水的电阻特性差异,可实现在极端低温环境下冰层厚度及冰界面的检测。基于此理论,通过设计、改进,研制了一种新型的R-T冰水情自动检测传感器并将其应用于黄河宁蒙河段、万家寨水库及黑龙江漠河江段的冰情监测试验中,获得了大量的原始冰情数据,选取部分典型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试验结果反映出河冰生消变化过程中冰层厚度及冰界面的变化规律,验证了设备的可靠性。此外,根据所获得的实测数据,利用不同冰期冰内部等效电阻的差异,初步探讨了进行开河预测的可能性。(2)设计研制了高分辨率的棒式温度链监测系统,并应用于黄河河道及黑龙江江段,获得大量的现场实测原始温度数据,通过深入分析,提出冰上无积雪和有积雪两种不同情况下利用温度廓线判断冰层厚度的算法。该研究对于获取更为丰富、有效的河道垂直温度剖面信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考虑到原有棒式温度链热传导系数大、携带安装不便等问题,还研制了一种全新结构的高分辨率柔性温度链,该温度链具有热传导系数小、重量轻、弯折性好、携带方便、易于安装等优点。该柔性温度链将安装于南极中山站冰情观测点,完成20152016年海冰垂直温度剖面的监测。(3)根据红外光穿过空气和雪时表现出的强度衰减特性差异理论,设计了一种以红外发射二级管和红外接收二级管组成的单元检测电路为基础的光电式积雪深度传感器,实现了冰上积雪深度的自动测量。该传感器已应用于黑龙江漠河江段的积雪深度监测中,并获得了2014年1月2014年3月的积雪深度数据,通过与人工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光电式积雪深度传感器在野外环境下实现积雪深度自动监测的可靠性。(4)基于反射式强度调制原理,设计了一种新型膜盒式静冰压力光纤传感器。该传感器采用一种带杆伞状圆盘结构,当压力传递到弹性平膜片中心时可消除传统电阻应变式压力膜盒传感器进行压力测量时产生的边壁效应。通过研究改进Y-I型光纤束的强度调制特性,选定了传感器初始工作距离,并利用万能压力试验机对传感器进行了压力标定。在环境温度为25°C-35°C范围内对传感器进行了温度补偿,得到了相应的温度补偿函数。利用该传感器在实验室高低温交变湿热试验箱内进行了静冰压力随温度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冰生消过程中静冰压力存在两个极值点:一为水由液态转变为固态时相变产生的冰冻胀力,二为冰的热膨胀效应引起的热膨胀力。
李云阳[7](2014)在《单片机在中、小水电站闸门监控系统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本文着重研究了以单片机为核心,对中、小水电站的闸门系统实现自动控制的方法,并对闸门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了设计。该控制系统具备对闸门及拦污栅运行状态的监视能力和对闸门快速平稳启闭的控制能力,并给出了提高闸门控制系统抗干扰能力的软、硬件措施。
舒西刚[8](2013)在《乌江彭水电厂水生物危害及防治分析》文中认为以乌江彭水电站为典型,对水电站水生物生长原因及附着部位进行了分析。根据机组特点及实际运行情况,详细阐述了水生物大量生长堵塞水轮发电机用水设备对机组出力及设备健康的影响。结合当前水生物防治技术发展,提出了药剂法、超声波法、高压高流速法、反冲洗法及备用水源法等5种水电站水生物防治方法,并结合彭水电站多年实际运行情况及现有设备系统配置安装情况,针对机组用水设备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水生物防治技改意见及机组运行维护建议。
宋嗣皇[9](2012)在《水轮机轴摆度实时控制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基于水轮发电机组的振动类型、危害、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建立水轮机组轴摆度实时控制仿真系统进行验证,分析系统运行情况的优劣,并论证系统在现实中的可行性。
梁晨露[10](2011)在《基于单片机的水电站闸门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指出为了满足水电站的各种控制要求,计算机监控系统应运而生。分布在水电站各部位的高性能计算机对水电站各设备的运行进行控制,高速通讯网络把各个计算机连接在一起,确保计算机之间传送数据的有效运行。最新发展的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将软硬件相结合,各功能控制单元之间进行数据通讯。这就要求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构成除硬件接口外,既要要有软件接口,以便于某一功能控制单元的数据能应用于其它功能单元以及高一级的计算机监控系统,还要留有外部通讯接口,以便于控制系统与外部计算机连接或者与其它厂商制造的监控系统连接。现今的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要求增加集成度,减少设备占据空间(即屏柜数量),减少外部连接电缆数量,降低安装成本,增加系统可靠性,使监控系统的控制变得更为直接有效。较高的灵活性,要求计算机硬件模块化,还可以将其设计成带有CPU的智能型模块,能更方便地构成各种控制单元,满足不同控制对象的要求,并且便于维护。本文分三步完成了对水电站控制系统的总结;对闸门控制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分析;针对中小水电站闸门控制系统完成自动监控的办法,以及对闸门监控系统的软件和硬件进行了设计。此控制系统能够通过搜集运行信号、自我保护、人机联系、通讯功能实现对闸门及拦污栅工作情况的监控以及为闸门高效、可靠地开启和关闭提供保证。在微机中央处理器方面的选取上,通过对单片机的功能以及水电站闸门工作特点的分析,选取了相对而言使用比较广泛且技术较为成熟的MCS—51系列单片机作为闸门自动控制系统的微机中央处理器。单片机具有结构简单、抗干扰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强的特点,在闸门控制系统潮湿、多干扰的工作环境中能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闸门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采取三层构造、两层网的管控结构。在工作过程控制系统,选取了现场工业总线,让控制系统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延伸性以及互联性。传感器是闸门控制系统的核心元件。本文重点分析了当今传感器的发展形式,根据传感器的组成、工作特性,按照传感器的选择原则把一部分新型传感器技术借鉴到闸门控制系统中,以确保闸门控制系统的稳定运行。闸门控制系统要求实现对闸门及拦污栅工作状态的实时监控和对闸门开关工作的监控,必须具备相关的数据获取、计算调整、监控等功能。为了满足以上功能,本文进行了相关的软件和硬件设计。最后,本文分析了提升闸门控制系统抗干扰能力所应采取的方法。
二、水电站拦污栅被堵报警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电站拦污栅被堵报警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1)扇形回转式自控拦污栅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工程现状与研究进展 |
3 扇形回转式自控拦污栅结构及工作原理 |
3.1 拦污栅的结构型式 |
3.2 拦污栅的工作原理 |
4 自控清污工作流程 |
5 创新特色及工程应用 |
6 结 语 |
(2)赣江新干航电枢纽基于GPRS和北斗双通道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研究背景 |
1.2 水情测报系统简介 |
1.3 水情测报系统发展与现状 |
1.4 本课题研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需求 |
2.1 系统建设必要性 |
2.2 遥测站主要功能 |
2.3 通信传输网络要求 |
2.4 中心站功能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通信方案分析选择 |
3.1 通信方式比较 |
3.1.1 有线通信 |
3.1.2 超短波通信 |
3.1.3 短波通信 |
3.1.4 移动通信 |
3.1.5 卫星通信 |
3.2 通信组网方式确定 |
3.2.1 信道组网选择原则 |
3.2.2 信道组网配置 |
3.3 通信工作体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PRS和北斗卫星主要技术介绍 |
4.1 GPRS通信技术 |
4.1.1 GPRS基本逻辑体系结构 |
4.1.2 GPRS数据传输平面 |
4.1.3 GPRS网络传输协议 |
4.1.4 GPRS分组交换传输方式 |
4.1.5 GPRS组网方案 |
4.1.6 GPRS通信网络 |
4.2 北斗卫星通信技术 |
4.2.1 概述 |
4.2.2 通信传输方式 |
4.2.3 通信协议及信道容量 |
4.2.4 数据传输特点 |
4.2.5 北斗卫星通信网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方案硬件设计实现 |
5.1 系统总体方案 |
5.2 遥测系统硬件设计 |
5.2.1 水位计 |
5.2.2 雨量计 |
5.2.3 远程终端单元(RTU) |
5.2.4 GPRS DTU通信终端 |
5.2.5 北斗卫星通信终端 |
5.2.6 供电系统 |
5.2.7 法拉第筒 |
5.3 遥测系统数据传输流程 |
5.4 中心站硬件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软件设计实现 |
6.1 软件配置 |
6.2 功能介绍 |
6.2.1 数据通信服务 |
6.2.2 Web浏览器服务 |
6.2.3 系统管理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系统功能测试 |
7.1 系统测试目的 |
7.2 系统测试内容 |
7.2.1 实时信息的采集与监测 |
7.2.2 数据报警查询 |
7.2.3 图形报表 |
7.2.4 其他问题 |
7.3 结果分析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浅析亚热带气候区水电站技术供水系统过滤装置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水过滤装置介绍 |
3 水过滤装置存在的问题 |
4 原因分析 |
5 水过滤系统优化 |
5.1 轻质杂质过滤 |
5.2 重质杂质过滤 |
5.3 二次沉淀 |
5.4 供水中断预警 |
6 优化后过滤装置特点 |
7 结语 |
(4)水泵水轮机综合状态评估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2 水泵水轮机运行状态多重指标体系 |
2.1 水泵水轮机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2.2 水泵水轮机基本结构及运行原理 |
2.3 水泵水轮机运行典型故障分析 |
2.4 水泵水轮机运行状态监测 |
2.5 水泵水轮机运行状态多重指标体系建立 |
2.6 本章小结 |
3 水泵水轮机综合状态评估算法模型 |
3.1 水泵水轮机综合状态评估算法模型流程 |
3.2 底层指标评价模型 |
3.3 综合权重算法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4 水泵水轮机综合状态评估模型与实例计算 |
4.1 水泵水轮机运行状态多重指标体系 |
4.2 底层指标隶属度计算 |
4.3 指标综合权重计算 |
4.4 水泵水轮机综合状态评估结果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5 抽水蓄能机组综合状态评估软件系统 |
5.1 软件系统构架设计 |
5.2 软件系统功能设计 |
5.3 软件系统使用介绍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主要荣誉 |
(5)连续清洗型输水明渠拦污装置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提出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拦污装置总体方案设计 |
2.1 引言 |
2.2 方案的设计 |
2.3 方案的选择 |
2.4 连续清洗型输水明渠拦污装置的总体设计 |
2.5 总体设计参数确定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拦污装置结构设计 |
3.1 引言 |
3.2 牵引装置的结构设计 |
3.2.1 拦污网片几何尺寸的计算 |
3.2.2 拦污网片在水中拦污的受力分析计算 |
3.2.3 牵引轴的结构设计 |
3.2.4 单个拦污网片所需牵引力的初计算 |
3.2.5 牵引链条的选型 |
3.2.6 主动链轮Ⅴ的设计 |
3.2.7 主动轴的设计及安全校核 |
3.2.8 从动轴的设计 |
3.3 驱动、传动系统设计 |
3.3.1 传动链条Ⅰ的选型 |
3.3.2 主动链轮Ⅰ和从动链轮Ⅱ的设计 |
3.3.3 传动轴的设计 |
3.3.4 驱动系统的设计 |
3.4 张紧装置的设计 |
3.5 冲洗、排污系统的设计 |
3.5.1 冲洗喷头规格的选取 |
3.5.2 高压清洗机的选取 |
3.5.3 排污系统的设计 |
3.6 电路控制系统的设计 |
3.6.1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
3.6.2 位置传感器的选择 |
3.6.3 外部强制控制开关的设计 |
3.6.4 电路控制设计及布局 |
3.6.5 电路控制系统保护措施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关键零部件安全性分析 |
4.1 关键零件的有限元分析 |
4.1.1 有限元法简介 |
4.1.2 有限元分析流程 |
4.1.3 主动链轮Ⅴ静力学应力分析 |
4.1.4 轴的有限元分析 |
4.2 本章小结 |
第5章 连续清洗型输水明渠拦污装置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拦污网片水中受力实验 |
5.2.1 实验目的 |
5.2.2 实验器材 |
5.2.3 实验步骤 |
5.2.4 拦污网片正面受力理论计算 |
5.2.5 拦污网片正面受力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的对比分析 |
5.3 连续清洗型输水明渠拦污装置运行试验 |
5.3.1 连续清洗型输水明渠拦污装置试验机 |
5.3.2 连续清洗型输水明渠拦污装置试验台运行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6)河冰生消过程中关键物理参数的监测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河冰问题研究 |
1.1.2 水库冰问题研究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冰层厚度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2 温度剖面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3 积雪深度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4 静冰压力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3.1 本文研究思路 |
1.3.2 本文内容与结构 |
第2章 冰与雪的基本物理特性 |
2.1 冰的基本特性 |
2.1.1 冰的性质与类型 |
2.1.2 冰的冻结机制 |
2.1.3 河冰的生长与消融过程 |
2.2 冰的导电特性 |
2.3 积雪的基本特性 |
2.4 冰的力学特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冰层厚度及冰界面的监测 |
3.1 检测原理 |
3.2 R-T冰水情监测系统研制 |
3.2.1 R-T冰水情检测传感器 |
3.2.2 智能冰情检测仪 |
3.2.3 远程监控中心 |
3.3 黄河河道固定点冰厚现场监测数据分析 |
3.3.1 三湖河口水文站现场监测数据分析 |
3.3.2 头道拐水文站现场监测数据分析 |
3.3.3 万家寨水库现场监测数据分析 |
3.4 黑龙江河道固定点冰厚现场监测分析 |
3.4.1 现场观测环境介绍 |
3.4.2 系统保温技术研究 |
3.4.3 现场数据分析 |
3.5 利用冰的等效电阻特性预测开河的初步探讨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垂直温度剖面的监测 |
4.1 温度链监测系统的研制 |
4.1.1 温度链设计 |
4.1.2 温度程序设计 |
4.1.3 温度校正试验 |
4.2 黄河河道固定点温度分布现场监测分析 |
4.2.1 三湖河口水文站温度监测数据分析 |
4.2.2 头道拐水文站温度梯度监测数据分析 |
4.3 黑龙江漠河江段温度分布数据分析 |
4.4 南极中山站温度分布现场监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积雪深度的监测 |
5.1 积雪深度检测原理 |
5.2 光电式积雪深度传感器检测电路设计 |
5.3 光电式积雪深度传感器设计 |
5.4 黑龙江河道雪深现场监测 |
5.4.1 现场观测环境 |
5.4.2 现场数据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静冰压力的监测 |
6.1 光纤传感器简介 |
6.2 静冰压力膜盒式光纤传感器检测原理 |
6.3 静冰压力监测系统设计 |
6.3.1 静冰压力膜盒式光纤传感器 |
6.3.2 光电转换电路 |
6.4 传感器特性试验及数据分析 |
6.4.1 Y-I型光纤束强度调制特性函数 |
6.4.2 传感器力学标定试验 |
6.4.3 传感器温度补偿试验 |
6.4.4 实验室冰生消过程中静冰压力数据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8)乌江彭水电厂水生物危害及防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生物存在的影响 |
1.1 引水隧洞进水口拦污栅堵塞 |
1.2 水位计取水孔堵塞 |
1.3 机组技术供水管道堵塞 |
2 水生物防治方法 |
2.1 药剂法 |
2.2 超声波法 |
2.3 高压高流速法 |
2.4 反冲洗法 |
2.5 备用水源法 |
3 彭水电厂实际运行方案 |
3.1 常规运行维护 |
3.2 技术供水系统改进意见 |
4 结语 |
(10)基于单片机的水电站闸门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水电站闸门控制系统的发展 |
1.2 自动控制技术在水电站闸门系统中的应用 |
第二章 闸门控制系统的功能与结构 |
2.1 系统体系结构的选择 |
2.2 微型计算机的选择 |
2.3 闸门控制系统的功能与结构 |
第三章 闸门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闸门控制系统的传感器 |
3.2 单片机的选型 |
3.3 单片机系统扩展设计 |
3.4 闸门开度控制回路通道设计(闸门开度仪) |
3.5 闸门水位监测与控制系统 |
3.6 状态显示及异常报警通道设计 |
3.7 人机联系界面设计 |
3.8 通信接口设计 |
第四章 闸门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系统概述 |
4.2 PID 控制算法 |
4.3 主程序设计 |
4.4 数据采集模块程序设计 |
4.5 控制模块程序设计 |
第五章 闸门控制系统抗干扰措施 |
5.1 干扰的危害 |
5.2 干扰源 |
5.3 干扰的耦合方式 |
5.4 抗干扰的硬件措施 |
5.5 抗干扰的软件措施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水电站拦污栅被堵报警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 [1]扇形回转式自控拦污栅设计[J]. 刘天为. 四川水力发电, 2020(02)
- [2]赣江新干航电枢纽基于GPRS和北斗双通道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D]. 夏永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3]浅析亚热带气候区水电站技术供水系统过滤装置优化[J]. 张宏杰,吴广庆,常靖华. 小水电, 2018(05)
- [4]水泵水轮机综合状态评估研究与应用[D]. 万俊毅.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 [5]连续清洗型输水明渠拦污装置的设计与研究[D]. 胡浩. 河北工程大学, 2018(04)
- [6]河冰生消过程中关键物理参数的监测与研究[D]. 崔丽琴. 太原理工大学, 2015(06)
- [7]单片机在中、小水电站闸门监控系统中的应用[J]. 李云阳. 电子世界, 2014(18)
- [8]乌江彭水电厂水生物危害及防治分析[J]. 舒西刚. 水电与新能源, 2013(S1)
- [9]水轮机轴摆度实时控制探析[J]. 宋嗣皇.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2(02)
- [10]基于单片机的水电站闸门控制系统设计[D]. 梁晨露. 吉林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