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方面”是教育改革的方向

“三个方面”是教育改革的方向

一、“三个面向”是教育改革的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张裴[1](2020)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演变研究》文中提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党对教育事业领导的主要方式就是制定正确的教育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党根据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不断制定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推动我国由教育大国逐渐走向教育强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并不断完善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其重要的“源与流”。“源”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思想和早期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它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理论基础,为其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前驱先路、创臻辟莽的作用;“流”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中的教育实际紧密相结合,在各革命根据地范围和全国范围内,初步开展了内容丰富、富于特色的新民主主义办学实践及社会主义性质的办学实践,这些初步的、具有实践特色的探索,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形成的重要实践根基。在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40余年的发展历程可知。实质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构建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的提出而开始的,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这一教育政策的核心内容,由邓小平开其端,经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领导人继续发展并基本成熟。包括邓小平时期的初步形成(1978—1992年)、江泽民时期的基本形成(1993—2001年)、胡锦涛时期的趋向成熟(2002—2011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演进的此三个阶段中,各个时期领导人的教育思想、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形成与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其中在各个时期列举的微观层面的重大教育政策、教育文件、教育法律法规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发展演进的实践依据,同时,根据每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发展状况简要分析了其演进特点、成效。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续发展,增添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集中代表的新内容,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领导和推动下,中国教育事业和各项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地继续推进,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形成与实践时期,此一阶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大论述、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形成的社会背景,以“教育扶贫”、“新高考”政策、“双一流”学科建设、不断加大教育领域对外开放、中小学德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以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具体实践过程,并根据此一时期教育政策的发展情况分析了其演变的特点。实践永远不会停止脚步,时代仍在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虽已届“不惑”,今后仍需跟上时代的潮流,从理论与实践等发面继续完善补充。如增强教育自信,从传统文化教育中汲取制定教育政策的营养,继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哲学话语体系、从国情出发不断完善教育政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等。

滕珺[2](2014)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新时代内涵》文中认为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为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如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存在形态、运作模式和社会支持系统,同时也赋予了"三个面向"教育思想新的时代内涵和内在逻辑。首先,要深化有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认识,教育现代化不仅是指硬件设施现代化,更强调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其次,有必要从"全球胜任力"的角度进一步深化对教育要"面向世界"的认识,深入思考如何真正利用国际化的力量推进我国教育的发展。第三,要提高对教育要"面向未来"重要性的认识,特别关注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结构的需求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即从碎片化的知识转向了思维方式和核心素养。第四,在教育实践工作中,有必要进一步强调"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一体性,而不是简单地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等同于"教育现代化"的工作,教育要"面向世界"等同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工作。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使得教育现代化有条件也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过程也恰恰正是中国发展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秦建坤[3](2007)在《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研究》文中指出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邓小平教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新发展,是对改革开放20多年来教育改革与发展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坚实理论基础和强大思想武器。1983年邓小平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此确立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灵魂,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高度概括和最核心的战略指导思想。“三个面向”的提出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80年代“新技术革命”和不断变革更新的“信息社会”的需要,世界各国纷纷掀起教育改革的大潮;从国内看,要实现到20世纪末“翻两番”的总目标,实现四个现代化,“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是关键”,教育面临重大的改革:从邓小平同志的经历看,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意识到。“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三个面向”语言简短,但内容博大精深。“面向现代化”是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必须适应并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的需要;“面向世界”是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必须适应并服务于我国社会和经济对外开放的需要;“面向未来”是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必须适应并服务于我国社会与经济未来发展的需要。“三个面向”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是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教育发展模式。“面向现代化”是“三个面向”的基础和核心,是“三个面向”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宗旨。“面向世界”是“面向现代化”在空间上的扩展,“面向未来”是“面向现代化”在时间上的延伸,即在空间上面向世界,在时间上面向未来。只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才能实现面向现代化。“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全面概括了我国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我国教育工作提出了正确的指导方针,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它体现了极为鲜明的时代性、开放性、超前性,不仅是对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教育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而且为当代中国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开辟了极大的理论与实践空间,从长远和全局的战略高度为当代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三个面向”全面更新了我国传统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新的境界。“三个面向”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方针,我们应以“三个面向”为指导,全面推进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应该重新确认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学习的功能;要强化政府统筹公共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责任,加强非义务教育投入效益监管与教育质量评估;要构建均衡教育,认真处理好普及与提高、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数量与质量、发展与改革的关系,这样教育才能较好地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着力完成“普及、发展、提高”三大任务,在制度、投入和环境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以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努力实现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经济事业科学发展,教育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以“三个面向”为指导实现教育的和谐发展,这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社会的全面和谐又为教育的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教育不仅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也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规模宏大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这样才能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形成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局面。

石中英[4](2013)在《“三个面向”与中国教育改革》文中研究说明邓小平同志在30年前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站在一个政治家的立场,从当时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格局出发,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指导方针。其中,"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应当居于更加优先与核心的位置,"面向世界"与"面向未来"则处于支持性的位置,是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并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在当下和未来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三个面向"的思想依然没有过时,具有强大的指导意义,需要得到坚持和贯彻。同时,由于时代背景的变化,人们对"三个面向"的理解与实践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增加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内容。

张赟[5](2014)在《“三个面向”教育观指导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文中提出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除了要有坚实的教学实践和理论作为支撑外,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髓和内涵。在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以及多元智能理论的支撑下,“三个面向”教育观起到了纲领性的作用。“三个面向”教育观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着新课改的进程。当前,多数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只知新课程标准,而对于“三个面向”教育观提出的初衷、深层次的教育理念以及与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联系却知之甚少,对于“三个面向”教育观的精髓没有做出深度剖析,以至于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没有达到实质性的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效果不明显。鉴于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认识和解读“三个面向”教育观的核心思想,并探讨其与新课程改革的适宜性,进而从本质上掌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深入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并通过教学案例的设计和调查分析,查找出现今教育改革中存在的弊端,进而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书本知识,还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同时增强学生动手动脑的实际操作能力,最终实现三维目标的综合培养。本文采用了文献综述、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教学理论与教学案例相结合的方法来探究与分析。正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问题提出的背景与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并说明“三个面向”教育观的理论支撑。第二部分分析“三个面向”教育观与高中地理教学的适宜性,着重阐述“三个面向”教育观与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指出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实质是“三个面向”的教育理念,高效落实新课程标准必须深切领会“三个面向”教育观的精髓。第三部分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分析了“三个面向”教育观的实施现状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第四部分以教学案例的方式具体设计了“三个面向”教育观指导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并对实施效果做了具体分析。第五部分总结了本文的核心观点,分析本文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文跳出单一强调新课程标准这个圈子,通过深度剖析“三个面向”教育观的精髓,领悟新课程标准的内涵与本质,而不是停留在新课程标准的表象层面。真正实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主人翁意识,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也是本文的创新所在。

李卫红[6](2013)在《坚持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 不断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文中指出今年是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题词30周年。我们怀着深厚的感情,在小平同志的故乡广安举行"三个面向"教育思想暨教育改革发展研讨会,深切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深情回顾小平同志对教育事业的亲切关怀,深入总结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

吴潜涛,吴俊[7](2014)在《坚持“三个面向”与“立德树人”的统一》文中研究指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精辟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规律、时代特征和改革方向,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遵循和未来道路,它与毛泽东教育思想一脉相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三个面向"是全面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总要求,它指明了"立德树人"基本路径和前进方向。

黄蓉生[8](2014)在《论“三个面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与指导价值》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结合国内建设和国际发展形势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三个面向"构成了邓小平教育理论中的标志性战略思想。"三个面向"一经提出,便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三个面向"在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居于重要地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战略的思想渊源,启示和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新观念、丰富内容、创新手段。

李冲锋[9](2014)在《邓小平“三个面向”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个面向"是对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简称。"三个面向"分别从内容、空间和时间三个维度对教育发展提出要求,"三个面向"是"三维一体"的。"三个面向"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三个面向"的历史意义表现在,它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前瞻,是教育改革的指导纲领,是人才培养的内涵要求。"三个面向"的当代价值表现为,它推动中国梦的实现、推动现代化新进程、推动教育改革新发展。

崔晶[10](2020)在《邓小平教育思想研究》文中提出邓小平教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邓小平教育思想,对于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状况、准确理解邓小平理论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教育思想是科学体系,虽产生于过去,但永远不会过时。邓小平提出的有关教育的思想,至今在社会中仍发挥着积极影响。这一理论瑰宝,将传承千年,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指路引航。本文对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研究,共分为四部分依次展开。首先,绪论部分阐述了此次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其次,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了邓小平教育思想能够形成的深厚的时代背景与特定的理论渊源。再次,本文归纳出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将其概括为五点:重视教育并优先发展教育、指明教育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要求、积极提倡尊重人才和培养人才;并根据主要内容提炼出基本特征,即:时代性、科学性、创新性、全面性。最后,本文结合新时代下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深刻论述了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本文认为,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为: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蓬勃发展;为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实践价值为:促进我国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我国教育强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本文通过对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全面阐述,强调了邓小平为中国教育所作出的突出贡献,指明了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邓小平教育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的教育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三个面向”是教育改革的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个面向”是教育改革的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研究的缘起及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以时间为线索,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政策与教育方针
        (二)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为视角,研究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
        (三)从学前教育、高等教育等具体角度,研究我国的各级各类教育政策
        (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为视角进行研究
    三、本研究若干概念辨析
        (一)政策及其相关概念
        (二)教育思想与教育方针
    四、本文的研究思路、框架、方法及难点
        (一)基本思路
        (二)基本框架
        (三)主要方法
        (四)研究的难点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理论渊源与实践根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实践的影响
    第二节 早期共产党人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一、陈独秀与李大钊的教育思想
        二、恽代英与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的教育思想
        四、革命时期中共教育政策在根据地的实践
    第三节 新中国前30年中共教育政策的初步探索及其实践
        一、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酝酿
        二、1957-1965年间社会主义教育政策初步探索
        三、“文革”期间社会主义教育政策日益“左”倾化
        四、1977-1978年间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局部恢复与调整
        五、此期党的教育政策实践的“得与失”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初步形成
        一、邓小平教育思想与“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提出
        二、指导教育体制改革的各种政策
        三、“八九风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基本形成
        一、江泽民教育思想与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
        二、世纪之交的重要教育行动计划与法规
        三、高校大规模扩招与高等教育大众化
        四、基本形成时期教育政策演变的几个特点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趋向成熟
        一、胡锦涛的教育思想与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
        二、素质教育政策的进一步实施与发展
        三、“两基攻坚”教育政策的实施
        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颁布
        五、趋于成熟时期教育政策的成效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形成与实践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提出背景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大论述
        二、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内容与实践
        一、“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
        二、“新高考”政策的实施及“双一流”学科建设
        三、不断加大教育领域对外开放
        四、中小学德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五、从严治教与师德师风建设
        六、《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颁布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演变的特点
        一、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施策”
        二、由“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
        三、由“拿来主义”到“本土化建设”
        四、由“投入不足”到“教育经费达到或超过4%”
第四章 今后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若干建议
    第一节 进一步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
        一、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二、继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
        三、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哲学话语体系
    第二节 从国情出发不断完善教育政策
        一、认清当前的教育国情及教育政策的价值导向
        二、推动教育政策决策主体的多元化与程序的科学化
        三、落实教育政策督导机制常态化
    第三节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一、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二、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
        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1978-2011年各级各类教育政策简表
附录Ⅱ 十八大以来各级各类具体教育政策的演变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新时代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个面向”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改革发展30年
二、第三次工业革命下的教育变革
三、“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新时代内涵

(3)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三个面向"的提出
    (一) "三个面向"提出的国际背景
    (二) "三个面向"提出的国内背景
    (三) 邓小平的生活工作经历
    (四) "三个面向"提出的过程
第二部分:"三个面向"的内容分析
    (一) "面向现代化"的内涵分析
    (二) "面向世界"的内涵分析
    (三) "面向未来"的内涵分析
    (四) "三个面向"的关系
第三部分:"三个面向"的战略地位和社会影响
    (一) "三个面向"的战略地位
    (二) "三个面向"对马克思教育学说和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 "三个面向"对我国教育和社会的影响
第四部分:坚持"三个面向",促进我国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一) 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推进我国教育可持续发展
    (二) 坚持"三个面向",构建均衡教育,实现科学发展
    (三) 坚持"三个面向",落实三大任务采取三大措施,扎实推进教育发展
    (四) 坚持"三个面向",立足中国基本国情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三个面向”与中国教育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个面向”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价值内涵
二、“三个面向”与中国教育改革30年
三、“三个面向”与当下和未来中国教育改革

(5)“三个面向”教育观指导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1.2 文献回溯及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三个面向”教育观的理论支撑
    1.5 研究方法
2 “三个面向”教育观与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适宜性分析
    2.1 “三个面向”教育观的核心思想
    2.2 “三个面向”教育观对中国教育改革的纲领性作用
    2.3 “三个面向”教育观与地理学科的特点具有适宜性
    2.4 “三个面向”教育观是高中地理新课标的依据
3 “三个面向”教育观实施现状与分析
    3.1 “三个面向”教育观实施现状
    3.2 “三个面向”教育观实施情况不佳原因分析
    3.3 “三个面向”教育观实施不佳的改进措施
4 “三个面向”教育观指导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4.1 教材分析
    4.2 教学目标设定
    4.3 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4.4 教学反思
    4.5 教学效果调查分析
5 结论
    5.1 本文观点
    5.2 本文存在的不足
    5.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6)坚持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 不断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个面向”教育思想指明了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新方向
    1.“三个面向”教育思想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2.“三个面向”教育思想把握了世界教育发展的客观趋势
    3.“三个面向”教育思想开辟了教育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二、“三个面向”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长期战略指导方针
    1.“三个面向”教育思想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2.“三个面向”教育思想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突出特色
    3.“三个面向”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思想保证
三、坚持用“三个面向”教育思想指导新时期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
    1. 要以“三个面向”教育思想为指导,坚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2. 要以“三个面向”教育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深化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
    3. 要以“三个面向”教育思想为指导,紧紧把握好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

(7)坚持“三个面向”与“立德树人”的统一(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个面向”的科学内涵及其根本要求
二、“三个面向”与毛泽东教育思想一脉相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
三、“三个面向”是全面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总要求,指明了“立德树人”基本路径和前进方向
    1.“立德树人”必须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原则
    2.在实践中实现“立德树人”与“三个面向” 的有机结合

(9)邓小平“三个面向”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个面向”的辩证统一
二、“三个面向”的历史意义
    (一) “三个面向”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前瞻
    (二) “三个面向”是教育改革的指导纲领
    (三) “三个面向”是人才培养的内涵要求
三、“三个面向”的当代价值
    (一) “三个面向”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二) “三个面向”助推现代化新进程
    (三) “三个面向”助推教育改革新发展

(10)邓小平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1.1 论文选题的目的
        1.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1.2 论文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2.1 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
        2.1.1 国际背景
        2.1.2 国内背景
    2.2 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思想
        2.2.2 毛泽东的教育思想
        2.2.3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第3章 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3.1 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3.1.1 重视教育并优先发展教育
        3.1.2 指明教育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3.1.3 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
        3.1.4 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要求
        3.1.5 积极提倡尊重人才和培养人才
    3.2 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3.2.1 时代性
        3.2.2 科学性
        3.2.3 创新性
        3.2.4 全面性
第4章 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4.1 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
        4.1.1 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4.1.2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蓬勃发展
        4.1.3 为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4.2 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实践价值
        4.2.1 促进我国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4.2.2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4.2.3 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
        4.2.4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我国教育强国建设
        4.2.5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三个面向”是教育改革的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的演变研究[D]. 张裴.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2]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新时代内涵[J]. 滕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 [3]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研究[D]. 秦建坤. 安徽大学, 2007(01)
  • [4]“三个面向”与中国教育改革[J]. 石中英. 中国教育学刊, 2013(10)
  • [5]“三个面向”教育观指导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D]. 张赟. 四川师范大学, 2014(01)
  • [6]坚持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 不断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J]. 李卫红. 中国高等教育, 2013(20)
  • [7]坚持“三个面向”与“立德树人”的统一[J]. 吴潜涛,吴俊.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4(04)
  • [8]论“三个面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与指导价值[J]. 黄蓉生.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07)
  • [9]邓小平“三个面向”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J]. 李冲锋.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4(05)
  • [10]邓小平教育思想研究[D]. 崔晶.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三个方面”是教育改革的方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