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连地区船舶防台和疏散船舶的时机(论文文献综述)
陈建辉[1](2007)在《液化天然气专用码头安全论证的研究》文中认为液化天然气运输是世界航运界关注的重要课题,而液化天然气专用码头的建设为液化天然气运输的快速发展提供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液化天然气运输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液化天然气属于液体散装危险化学品,具有易污染、泄漏或爆炸后危害性大等特点。因此液化天然气专用码头的安全性也就变得至关重要。 论文首先总结出液化天然气专用码头的特点、通航安全的特点与通航安全的要求,接着就安全论证内容进行了分析。包括了水文气象条件的分析、专用码头总平面布置、船舶的交通量分析、港口设施和助航设施的分析、船舶防台抗台和海事监管的分析、VTS系统与通航安全的分析以及规范的校验;又对安全论证进行了定量研究,运用了模糊综合评判法。最后又选用洋浦港液化天然气专用码头进行了安全性的模糊综合评判例证。 论文试图通过对液化天然气专用码头安全论证的研究,总结出规范的液化天然气专用码头安全论证的内容、方法和技术。
于成仁[2](1983)在《大连地区船舶防台和疏散船舶的时机》文中认为本文参照大连地区90年(1884~1973)的台风历史资料,分析了影响黄、渤海及辽宁的台风情况,结合多年海监工作的经验,提出大连港疏散船舶的时机,应在台风中心位置到达30~30°N和124~127°E之间为宜.
徐阐明,陈枳君,郭健,张霞,李亚斌[3](2020)在《恶劣天气下在港船舶的紧急撤离时机》文中认为我国海域辽阔,每年受大风/台风影响严重,当预计风力达到一定等级时,在港船舶须紧急撤离至锚地抗避。本文梳理了设计文件、相关部门规定以及典型港口的运行操作经验,分析总结了确定大风/台风天气下在港船舶紧急撤离时机的关键要素。
倪彦博[4](2010)在《宁波港集装箱船舶防抗台风的研究》文中认为步入21世纪,世界经济稳步增长,有资料显示,水路运输承担了各国外贸运输的绝大部分,与此同时,尽管当今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不断发展,风浪预报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海上复杂多变的天气条件和难以预测的台风仍是船舶航行安全的威胁之一,由于水文气象条件恶劣造成的海上重大人身伤亡事故和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时有发生,给航运界造成了严重影响。近年来世界集装箱运输业发展迅速,而一些海上事故也给航海人士敲响了警钟,例如2006年台风“桑美”侵袭,停泊的952艘避风船只损毁沉没;2005年“麦莎”台风中也给生产生命安全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宁波港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又处于我国海岸线的中段,每年都要受到台风的影响。特殊的地理位置,恶劣的天气环境对宁波港集装箱船舶作业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进而导致海上事故的发生,因此对宁波港集装箱船舶防抗台风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收集宁波港集装箱船舶相关资料,分析影响宁波港水域的台风,结合宁波港现有的防台规定及应急措施,提出集装箱船舶具体避台措施,并最终建立宁波港集装箱船舶防抗台风应急预案,最后得到宁波港集装箱船舶面对台风影响所采取的有效避台措施的可行性方案。本文为宁波港确定出符合宁波港特点的抗风避台措施,提出宁波港防抗台风的应急预案,进而更好地帮助集装箱船舶和港口码头规避危险、保证安全,促进宁波港整体又快又好发展。
吴宇[5](2009)在《宁波港台风来临前集装箱船舶最晚撤离的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健康,快速的发展。对外贸易额迅猛增长,更加带动了航运市场的空前繁荣。宁波港是一个集内河港、河口港和海港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深水大港。现有生产性泊位305座,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60座。最大的有25万吨级原油码头,20万吨级(可兼靠30万吨船)的卸矿码头,第六代国际集装箱专用泊位以及5万吨级液体化工专用泊位;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随着集装箱吞吐量迅速增长,外贸集装箱近远洋航线密度不断加大,宁波港口已成为我国主要的集装箱干线港。宁波港口生产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2007年集装箱吞吐量完成934.97万标箱,同比增长32.28%,居中国大陆港口第四位,连续10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预计2008年将突破1000万标准箱。集装箱吞吐量快速增长使宁波港口集装箱码头通过能力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鉴于上述问题,本文根据宁波港水上防台监督管理规定,对宁波港及周边环境的水文、气象资料、集装箱船舶的泊位分布、避风锚地的位置、集装箱船舶的撤离路线、以及影响宁波港水域的台风进行认真的分析。考虑泊位允许作业的最大风速、波高;港口集装箱起重机允许作业的最大风力;集装箱船舶的抗风等级、条件;集装箱船舶在大风浪中的操纵性能;台风中心位置,预计登陆地点;台风中心强度,10级、7级大风圈的范围;台风的移动路径、移动速度;集装箱船舶安全撤离到海上所需要的时间等因素,提出宁波港台风来临时集装箱船舶最晚撤离方案。本方案能在台风来临时,在保证船舶安全撤离的前提下,大大的减小集装箱船舶的运营周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对提高宁波港集装箱年吞吐量具有现实意义。
裴彦富[6](2016)在《疏浚工程炸礁施工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项目风险管理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处理由不确定性因素所导致的问题的方法。目前我国疏浚行业,水下炸礁施工技术相对落后,工程风险管理尚不成熟,工程实施过程中,施工项目管理者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为了提高项目管理者的风险管控意识,笔者根据实际工作情况,选定疏浚工程炸礁施工风险管理研究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论文首先阐述风险管理发展历程、我国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现状及疏浚工程风险存在的问题。其次介绍了本文涉及的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及方法,包括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分析及风险控制,其中,重点介绍文章中应用的层次分析法,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对疏浚工程炸礁施工进行定量的风险评估,最后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本文利用风险管理的理论知识实现了对疏浚工程炸礁施工的定量分析,并在实际的在施工过程中应用层次分析法,有效的降低了项目风险,项目完成效率提高显着。希望本文能为今后的疏浚工程炸礁项目管理领域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
徐永辉[7](2013)在《福建省海上搜救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全球各地将海洋经济作为新的战略重点,而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伴生而来的是海上事故的频发,海洋的特殊性质及海上气候与其他客观因素都大大增加了海上搜救过程中的不可预知性。2012年,我国海上搜救成功率处于较高水平,有效的保证了各类遇险人员的生命安全,保护了海洋环境的整洁。然而,我国在海上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仍与广大人民的期望有一定差距,海上应急预警及搜救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福建省拥有狭长的海岸线,与台湾隔海相望,所在辖区海域为南北航运要道。海上经济活动的频繁,海上事故的增多,对福建省海上搜救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本文通过对海上搜救相关概念以及理论的介绍,从公共管理和应急管理的视角下来看福建省海上搜救工作,介绍了福建省海上搜救的现状,包括其海上搜救组织体系、主要职责和海上搜救运行机制,提出了福建省海上搜救工作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海上搜救成功经验的借鉴,提出了几点提高福建省海上应急水平的对策。包括深化海上搜救组织体系建设、加强应急力量建设、完善海上搜救立法以及建立海上搜救补偿基金等思路,对海上搜救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陈源[8](2019)在《长江镇江段锚地安全监督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对航运的总量及效率要求越来越高,船舶大型化、经济对船舶运力增长的需求、长江镇江段船舶流量逐渐增多,使得到港待泊、锚泊船舶也随之相应增长,而现有的锚地、停泊区资源的规划与锚泊需求船舶增长速度严重不成正比,由此导致了海事部门在锚地、停泊区和船舶、设施锚泊作业安全管理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包括锚地、停泊区容量与船舶、设施的锚泊、锚位需求的矛盾,锚地、停泊区和船舶、设施锚泊作业安全管理滞后和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压力等,导致船舶运转周期延长、航道通航效率降低,不利于当地港口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时也极易诱发船舶碰撞、沉没、溢油、人员落水等水上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对水域环境构成严重危险甚至造成公众恐慌和严重的社会影响等问题。海事局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作为船舶锚地、停泊区安全监管的主要管辖部门,在锚地、停泊区和船舶、设施锚泊作业安全管理的日常安全监管方面面临的形势严峻。为探索长江镇江段水域船舶、设施锚泊作业安全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维护水域通航秩序、锚泊作业正常有序,保障船舶、设施通航、停靠泊及锚泊作业的安全,维护水域环境的安全,找出长江镇江段在锚地、停泊区和船舶、设施锚泊作业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应对策略,提升海事船舶锚泊安全监管能力,进行长江镇江段水域锚地安全监督管理课题的研究正当其时。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查阅相关文献、统计数据结合分析总结等方法,经过调研长江镇江段水域船舶锚泊安全监管、锚地利用效率、锚地规划设计、锚地突发事件应急体制、政府参与等的现状的基础上,从影响船舶、设施锚泊作业安全、锚泊效率、应急反应与救援效率、政府参与度等方面因素入手,深度研析现阶段在长江镇江段在锚地、停泊区和船舶、设施锚泊作业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参考国内外发达港口在锚地、停泊区和船舶、设施锚泊作业安全管理方面相关先进经验,综合长江镇江段在锚地、停泊区和船舶、设施锚泊作业安全管理工作的现状、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突出问题,运用新公共管理、船舶交通管理、应急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等相关理论和方法,从建立健全锚泊作业安全管理相关制度、规范、锚地使用建设、规划设计、建立信息对接、大数据共享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模式的探索,同时对水上交通事故的预防与应急救援处置、政府参与度、联合监管、全过程管理和一体化管理等方面提出化解建议和应对策略,以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机构的职能转变和管理管理实际需要。
龚高健[9](2006)在《当代福建港口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港口是福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福建不仅是港口资源丰富的省份,历史上也是我国港口开发和繁荣最早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20多年来,福建因近台面海的优势率先对外开放,港口经济总量和相关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增长较快的区域之一。 沿海区域经济的竞争,实际上是港口经济的竞争。当前福建港口经济发展正进入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加强福建港口经济发展研究,对于促进两岸经济良性互动发展、提升海峡西岸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推动我国东南沿海整体联动和全面繁荣、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本文的价值所在。 本文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根据现代化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运用历史学、经济学、交通运输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从福建港口经济发展史的纵向角度与当代福建港口经济发展战略、临港产业发展、港城经济互动、腹地经济与运输通道分析、闽台港口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等横向角度相结合进行全方位、全景式论证,着力描绘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福建港口经济的发展进程,力求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力求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对策建议,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对港口经济发展决策或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徐开金[10](2003)在《长江重庆至安徽段水上搜救新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长江的对外开放,三峡工程的建设和西部的开发,不仅国内沿海、内河各类船舶航行于长江,而且有来自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船舶相继抵达长江各开放港口。长江航运的繁荣,促进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但是,由于船舶的航行安全受到船员的适任性、船舶条件、自然条件、交通条件和船岸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船舶遇险(或称海难事故)仍难以避免。水上搜救是各级人民政府的一项公益性职能,也是法律法规赋予各级海事管理机构的一项神圣职责。水上搜救的目的是为了减少遇险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保护水域环境。水上搜救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形象和航运经济的发展,因此,开展好水上搜救工作,对提高政府威信、发展航运经济、提升港口形象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本文主要在调查和研究长江重庆至安徽段水上搜救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充分吸收国内外水上搜救的成功经验,探索加强水上搜救工作的新对策。根据国家对水上搜救工作的新要求,以及长江航运发展的新特点,结合长江重庆至安徽段的实际情况,提出建立长江重庆至安徽段水上搜救新体系的构想,以完善长江水上搜救体系,提高搜救效率,供上级参考。 本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水上搜救的基本慨念和水上救助的基本形式,阐明长江水上搜救的目的和重要意义,明确论文的研究方向和总体思路。 第二章是国内外水上搜救体系的介绍。主要介绍我国和国外的水上搜救机构情况,为提出建立长江水上搜救新体系提供参考。 第三章是长江水上搜救的现状分析。主要介绍目前长江重庆至安徽段的通航环境,以及水上搜救机构、搜救力量、搜救通信能力和搜救法规等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为提出建立长江水上搜救新体系打下基础。 第四章是建立长江水上搜救新体系的必要性。从国家法律规定、服务长江航运等五个方面阐述建立长江水上搜救新体系的必要性,为提出建立长江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水上搜救新体系提供依据。 第五章是建立长江水上搜救新体系的构想。结合长江的实际情况,提出搜救组织系统、搜救通信系统和搜救辅助决策系统等6个系统,以构成长江重庆至安徽段水上搜救的新体系。 第六章是长江水上搜救工作的展望。
二、大连地区船舶防台和疏散船舶的时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连地区船舶防台和疏散船舶的时机(论文提纲范文)
(1)液化天然气专用码头安全论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主题与选题范围 |
1.1.1 选题背景 |
1.1.2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2 论文内容的国内外现状 |
1.3 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
第2章 液化天然气专用码头的安全性分析 |
2.1 码头特点 |
2.1.1 液化天然气专用码头的选址 |
2.1.2 液化天然气专用码头的总体布局 |
2.1.3 码头工程对航路的影响 |
2.2 通航安全的特点 |
2.2.1 液化天然气污染对通航环境的影响与防范措施 |
2.2.2 液化天然气泄漏对通航环境的影响与防范措施 |
2.2.3 码头安全防火问题 |
2.3 通航安全的要求 |
2.3.1 液化天然气泄漏风险评估 |
2.3.2 航行应注意的问题及海上航行安全保障措施 |
2.3.3 船舶作业的要求 |
第3章 液化天然气专用码头安全论证的内容 |
3.1 水文气象条件的分析 |
3.1.1 水文气象条件对船舶作业的影响 |
3.1.2 码头作业所需要的水文气象条件 |
3.2 专用码头总平面布置 |
3.2.1 码头陆域平面布置 |
3.2.2 码头水域布置 |
3.3 船舶交通量分析 |
3.3.1 交流量定义 |
3.3.2 交通量的分类 |
3.3.3 交通量的表示方法 |
3.4 港口设施和助航设施的分析 |
3.4.1 港口设施安全性 |
3.4.2 航标效能 |
3.5 船舶防台抗台和海事监管的分析 |
3.5.1 在船舶防台抗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5.2 液化天然气船舶防台抗台措施 |
3.5.3 海事监管的主要内容及基本措施 |
3.6 VTS系统与通航安全的分析 |
3.7 规范的校验 |
3.7.1 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 |
3.7.2 海港水文规范 |
3.8 论证结论 |
第4章 液化天然气专用码头安全性模糊综合评判 |
4.1 评价方法的选取 |
4.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 各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1 层次分析法 |
4.3.2 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 |
4.3.3 专家判断矩阵的构造 |
4.3.4 Matlab在层次分析法中的应用 |
4.3.5 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 |
4.4 各评估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4.4.1 评语集和分值集的建立 |
4.4.2 评价标准 |
4.4.3 专家评分 |
4.5 模糊综合评估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
4.6 应用模糊综合评估方法的注意事项 |
第5章 洋浦港 LNG专用码头安全性模糊综合评判的例证 |
5.1 概况 |
5.2 专家对各项指标的评分 |
5.3 模糊综合评价 |
5.3.1 单因素模糊综合评价 |
5.3.2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5.3.3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的反模糊化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评价指标权重调查表 |
附录B 评价指标专家评分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研究生履历 |
(3)恶劣天气下在港船舶的紧急撤离时机(论文提纲范文)
1 现有文件及相关管理部门规定 |
1.1 设计文件对紧急离泊条件的规定 |
1.2 气象局气象灾害防御指南 |
1.3 海事及引航部门的规定 |
2 几个典型港口的实践经验 |
2.1 营口港 |
2.2 大连港 |
2.3 青岛港 |
2.4 宁波港 |
3 分析与讨论 |
4 结论 |
(4)宁波港集装箱船舶防抗台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具体方案 |
第2章 宁波港的基础状况 |
2.1 气象水文及泊位资料 |
2.2 锚地资料 |
2.3 宁波港集装箱运输 |
第3章 影响宁波港水域的台风分析 |
第4章 宁波港集装箱船舶疏散的研究 |
4.1 应急情况下船舶离泊安全性的评价 |
4.2 应急情况下船舶疏散顺序的确定 |
4.3 船舶疏散方案 |
第5章 宁波港集装箱船舶防抗台风应急预案的研究 |
5.1 台风来临前准备阶段 |
5.1.1 建立港口台风预警中心 |
5.1.2 台风预警 |
5.2 台风来临时宁波港防抗台风措施 |
5.3 台风来临时集装箱船舶防抗台风措施 |
5.3.1 船舶避台方法分析 |
5.3.2 宁波港集装箱避台方法分析 |
5.4 台风警报解除后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宁波港台风来临前集装箱船舶最晚撤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宁波港自然条件和港口现状 |
2.1 宁波港水文气象条件 |
2.2 宁波港集装箱泊位分布 |
2.3 宁波港避风锚地概况 |
第3章 影响宁波港及其附近水域的台风 |
3.1 台风概述 |
3.1.1 台风的分类和基本规律 |
3.1.2 台风预报的现状和精度 |
3.2 影响宁波水域的台风 |
3.2.1 2000年以前影响浙江的台风 |
3.2.2 2000年以后影响浙江的台风 |
3.3 台风引起的事故 |
第4章 国内船舶、沿海港口防台规定及应急措施 |
4.1 有关船舶、港口防台规定及应急措施 |
4.1.1 中远集团防抗台风规定 |
4.1.2 温州海事局辖区水上防台管理规定 |
4.1.3 台州海事局辖区水上防台管理规定(暂行) |
4.1.4 嘉兴沿海水上防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 |
4.1.5 宁德港防台预案 |
4.2 宁波港现有的防台规定及应急措施 |
4.2.1 宁波市防台风应急预案 |
4.2.2 宁波水上防台监督管理规定 |
第5章 船舶避台最晚撤离时间研究 |
5.1 集装箱船舶概述 |
5.1.1 宁波港集装箱船型 |
5.1.2 集装箱船舶的操纵特点 |
5.1.3 集装箱船舶的抗风条件 |
5.1.4 集装箱船舶的泊稳条件 |
5.2 宁波港集装箱起重机的基本要求 |
5.2.1 起重机有关设计规定 |
5.2.2 港口起重机防台风管理有关规定 |
5.2.3 港口集装箱起重机防台措施 |
5.3 集装箱船舶避台措施 |
5.3.1 船舶避台方法 |
5.3.2 目前船舶海上避台方法 |
5.3.3 集装箱船舶海上避台措施 |
5.4 台风预警 |
5.4.1 建立港口台风预警中心 |
5.4.2 收集多源台风预报信息 |
5.4.3 登陆台风的生命特征 |
5.4.4 台风预警与大风范围 |
5.4.5 台风预警 |
5.5 集装箱船舶避离台风最晚撤离时间 |
5.5.1 集装箱船舶安全撤离应考虑的因素 |
5.5.2 集装箱船舶避台撤离准备 |
5.5.3 宁波港集装箱港区进出航路 |
5.5.4 集装箱船舶避台撤离路线 |
5.5.5 7级大风圈与虾峙雷达站的接近速度 |
5.5.6 集装箱船舶安全撤离时间估算 |
5.5.7 集装箱船舶最晚撤离时间 |
第6章 结论和分析 |
6.1 结论 |
6.2 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履历 |
(6)疏浚工程炸礁施工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风险管理发展历程 |
1.4 我国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现状 |
1.5 疏浚工程风险存在的问题 |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及方法综述 |
2.1 风险辨识 |
2.1.1 风险辨识方法 |
2.1.2 疏浚工程风险辨识方法(LEC) |
2.2 风险评估 |
2.2.1 主观评分法 |
2.2.2 层次分析法(AHP法) |
2.3 风险分析 |
2.4 风险控制 |
2.4.1 风险回避 |
2.4.2 风险抵消 |
2.4.3 风险分散 |
2.4.4 风险转移 |
2.4.5 风险自留 |
3 疏浚炸礁工程风险评估 |
3.1 疏浚炸礁施工风险辨识 |
3.2 项目基本情况 |
3.3 项目背景 |
3.4 工程风险评估 |
3.4.1 主观评分法风险评估 |
3.4.2 层次分析法风险评估 |
4 疏浚炸礁工程风险控制 |
4.1 疏浚工程水下炸礁技术风险控制 |
4.2 疏浚工程水下炸礁施工风险控制 |
4.3 炸礁施工质量管理风险控制 |
4.4 疏浚工程合同及经济风险控制 |
4.5 疏浚工程商务风险控制 |
4.6 应急救援机构的设置和职责 |
4.7 事故应急与救援 |
4.8 风险事故的处置 |
4.9 风险评估结果与实际效果对比情况说明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福建省海上搜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情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情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章 海上搜救的概述及理论基础 |
2.1 海上搜救相关概念及特点 |
2.1.1 事故及海上突发事件 |
2.1.2 海上搜救的含义 |
2.1.3 海上搜救的特点 |
2.2 我国海上搜救概况 |
2.2.1 我国海上搜救机构的历史沿革 |
2.2.2 我国目前海上搜救格局 |
2.2.3 我国海上搜救力量组成 |
2.3 海上搜救相关理论 |
2.3.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3.2 应急管理理论 |
第3章 福建省海上搜救的现状 |
3.1 福建辖区海域概况 |
3.1.1 海域自然状况 |
3.1.2 港口及渔港概况 |
3.2 福建省海上搜救中心概况 |
3.2.1 福建省海上搜救中心组织体系 |
3.2.2 福建省海上搜救中心主要职责 |
3.2.3 福建省海上搜救运行机制 |
3.2.4 福建省海上搜救中心各成员单位及主要职责 |
3.2.5 东海救助局基本情况 |
3.3 福建省海上搜救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海上搜救体系组织建设不够完善 |
3.3.2 海上搜救应急力量薄弱 |
3.3.3 海上搜救立法缺乏 |
3.3.4 海上搜救经费不足 |
第4章 国外海上搜救情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
4.1 美国海上搜救概况 |
4.1.1 组织机构 |
4.1.2 搜救力量 |
4.1.3 人员组成 |
4.2 英国海上搜救概况 |
4.2.1 组织机构 |
4.2.2 搜救力量 |
4.2.3 海上行政强制立法 |
4.3 日本海上搜救概况 |
4.4 其他国家海上搜救概况 |
4.5 国外海上搜救的借鉴 |
4.5.1 建立高效的海上搜救体系 |
4.5.2 鼓励社会志愿者海上搜救力量的发展 |
4.5.3 建立专业化培训教育机制 |
4.5.4 依靠科技加大投入促进海上搜救工作 |
第5章 改进福建省海上搜救工作的对策 |
5.1 深化海上搜救组织体系建设 |
5.1.1 加强海上搜救组织体系协调能力建设 |
5.1.2 加强国际与省际合作交流 |
5.1.3 建立两岸海上搜救协作的长效机制 |
5.2 加强应急力量的建设 |
5.2.1 加强搜救人员的培训 |
5.2.2 加强志愿者队伍的建设 |
5.2.3 提升应急装备加强资源整合 |
5.3 进一步加快和完善海上搜救立法工作 |
5.3.1 完善海上搜救立法的必要性 |
5.3.2 关于完善海上搜救立法的两个原则 |
5.4 建立海上搜救补偿基金 |
5.4.1 建立海上搜救基金的必要性 |
5.4.2 搜救基金的筹措来源 |
5.4.3 搜救基金的相关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长江镇江段锚地安全监督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实地调查研究法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锚地 |
2.1.2 船舶锚泊安全管理 |
2.2 基础理论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船舶交通管理理论 |
3 长江镇江段锚地安全监督管理现状分析 |
3.1 镇江段锚地、停泊区的基本概况 |
3.1.1 镇江段锚地、停泊区概况 |
3.1.2 锚地、停泊区附近水域通航环境 |
3.2 锚地、停泊区管理现状 |
3.2.1 锚地、停泊区建设、规划和维护 |
3.2.2 锚地(停泊区)的监管现状 |
3.2.3 锚地和停泊区的使用和申报审批现状 |
3.2.4 锚泊船舶和设施的日常安全监督管理 |
3.2.5 锚泊船舶和设施的事故处理 |
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锚位未科学划分 |
3.3.2 锚泊秩序较混乱 |
3.3.3 船舶锚泊行为管理不到位 |
3.3.4 防污染规定落实不到位 |
3.3.5 管理手段单一 |
3.3.6 未建立涉水单位信息共享机制 |
3.3.7 船舶来源复杂宣传管理困难 |
3.3.8 应急反应能力不足 |
3.4 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锚地规划和建设滞后 |
3.4.2 规范要求落实不到位 |
3.4.3 应急设备设施投入不足 |
3.4.4 船舶分类管理能力不足 |
3.4.5 管辖职权不明晰 |
3.4.6 行政强制手段实施困难 |
3.4.7 协调联合执法能力欠缺 |
3.4.8 管理创新不足 |
4 其它港口锚地、行业对于安全监督管理的先进经验借鉴 |
4.1 美国关于防止船舶污染排放标准管理经验借鉴 |
4.2 上海港锚位的精细化管理经验借鉴 |
4.3 三峡船闸船舶百分百安全检查经验借鉴 |
4.4 锚地管理管辖权委托制经验借鉴 |
4.5 三峡水上综合服务区经验借鉴 |
4.6 公安交警部门信息化管理经验借鉴 |
5 加强长江镇江段锚地安全监督管理的对策 |
5.1 加强锚地、停泊区的规划设计和使用维护 |
5.1.1 锚地、锚位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
5.1.2 合理建设锚地(停泊区) |
5.1.3 锚地(停泊区)的定期与不定期维护 |
5.2 建立辖区锚地、停泊区安全监督管理制度 |
5.2.1 船舶、设施锚泊作业安全管理规定的制定和完善 |
5.2.2 探索锚地、停泊区分类管理 |
5.2.3 建立锚位申请审批原则和管理制度 |
5.3 增强船舶锚泊作业期间的安全监督管理 |
5.3.1 船舶锚泊作业安全监督管理的基本要求 |
5.3.2 危化品及操纵能力受到限制的船舶的监管要求 |
5.3.3 临时性交通管制期间锚泊船舶监管要求 |
5.3.4 锚泊船舶环保监管要求 |
5.4 锚地相关突发险情的处置及应急体系建设 |
5.4.1 锚地相关突发险情应急处置原则 |
5.4.2 强化体系建设 |
5.5 信息资源管理 |
5.5.1 组织锚泊使用相关人员学习锚地安全监督管理要点 |
5.5.2 建立信息流转机制 |
5.5.3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
5.6 政府对锚地管理的有效参与 |
5.6.1 重视源头管理联合执法实现全过程监管 |
5.6.2 重视应急联动 |
5.6.3 重视权属整合避免职权重叠管理混乱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当代福建港口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选题与立意 |
第二节 有关福建港口经济问题的学术研究综述 |
第三节 概念界定、研究框架、理论方法和学术创建 |
第二章 福建港口经济的历史变迁 |
第一节 福建港口的自然生态环境 |
第二节 古代福建港口经济发展概况 |
第三节 近代福建港口经济发展综述 |
第四节 现代福建港口经济发展进程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福建港口经济发展的环境分析 |
第一节 福建港口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
第二节 福建港口经济发展的内部环境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当代福建港口经济的发展战略 |
第一节 福建港口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 |
第二节 福建港口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
第三节 福建港口经济发展的战略保障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福建临港产业集群与物流业发展研究 |
第一节 福建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启示 |
第二节 同步发展福建现代港口物流业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福建港口经济与港口城市经济互动 |
第一节 福建港口经济促进港口城市经济的发展 |
第二节 厦门自由贸易港区:福建港口经济区发展的个案分析 |
第三节 福建港口城市经济发展壮大的经验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福建港口腹地与腹地运输通道分析 |
第一节 福建港口腹地经济发展状况 |
第二节 福建港口经济腹地运输通道发展格局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闽台港口经济良性互动之探讨 |
第一节 两岸关系的历史与闽台经贸的现状 |
第二节 闽台港口经济互动发展的SWOT分析 |
第三节 闽台港口经济互动发展之研究 |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1 福建沿海港口与腹地交通分布图 |
附录2 2004年福建沿海各港口生产比重图 |
附录3 1991--2004年福建沿海港口生产情况统计图 |
参考文献 |
图表索引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10)长江重庆至安徽段水上搜救新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船舶遇险的含义 |
1.2 水上搜救的概念 |
1.3 水上救助的形式 |
1.3.1 按救助的原因分类 |
1.3.2 按救助的对象分类 |
1.4 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章 国内外水上搜救现状概述 |
2.1 我国海上搜救中心的概况 |
2.1.1 我国的搜救机构 |
2.1.2 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的功能 |
2.1.3 沿海各省区海上搜救中心的功能 |
2.1.4 我国搜救法规建设和制度管理 |
2.1.5 我国的搜救力量 |
2.1.6 搜救通信及信息传送能力 |
2.1.7 我国的搜救成就 |
2.2 国外水上搜救体制介绍 |
2.2.1 美国 |
2.2.2 加拿大 |
2.2.3 法国 |
2.2.4 日本 |
2.2.5 英国 |
第3章 长江重庆至安徽段水上搜救的现状分析 |
3.1 水域概况 |
3.1.1 航道概况 |
3.1.2 港口概况 |
3.1.3 桥梁 |
3.1.4 水利枢纽 |
3.1.5 船舶交通状况 |
3.2 水上搜救机构概况 |
3.2.1 长江干线水上搜救协调中心(长江海事局) |
3.2.2 分支局所在地水上搜救中心(分支海事局) |
3.2.3 派出海事处所在地水上搜救分中心(派出海事处): |
3.3 水上搜救通信和搜救力量 |
3.3.1 搜救通信能力 |
3.3.2 搜救力量 |
3.4 水上搜救的法律法规依据 |
3.4.1 国家法律的规定 |
3.4.2 行政法规的规定 |
3.5 2000-2002年船舶遇险统计分析 |
3.6 水上搜救的特点分析 |
3.6.1 水上搜救方式的特点 |
3.6.2 水上搜救原则的特点 |
3.6.3 水上搜救快速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
3.7 水上搜救存在的主要问题 |
3.7.1 水上搜救机构不健全 |
3.7.2 水上搜救力量不足 |
3.7.3 水上搜救监控手段落后 |
3.7.4 专用搜救通信和指挥网络尚未建立 |
3.7.5 没有设立搜救专项基金 |
3.7.6 缺乏必要的搜救法律法规 |
3.7.7 缺乏危险、化学品应急处置力量 |
第4章 建立水上搜救新体系的必要性 |
4.1 履行法律规定职责的需要 |
4.2 促进长江航运发展的需要 |
4.3 满足人们安全需求的需要 |
4.4 保护长江水域环境的需要 |
4.5 适应水上搜救新要求的需要 |
第5章 水上搜救新体系的构想 |
5.1 水上搜救新体系的基本框架 |
5.2 搜救组织系统 |
5.2.1 水上搜救机构 |
5.2.2 水上专业救助机构 |
5.2.3 海事机构的搜救力量 |
5.2.4 社会单位的搜救力量 |
5.3 搜救通信系统 |
5.3.1 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GIDSS)介绍 |
5.3.2 长途通信和地区通信 |
5.3.3 SSB无线电话通信 |
5.3.4 水上VHF通信 |
5.3.5 GPS(含GPRS集成)通信 |
5.4 搜救监控系统 |
5.4.1 VTS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
5.4.2 VTS系统的功能、组成及主要设备 |
5.4.3 长江海事局VTS系统构成 |
5.4.4 长江海事局VTS系统规划 |
5.4.5 芜湖、武汉和三峡坝区VTS系统构成 |
5.5 搜救辅助决策系统 |
5.5.1 GPS调度指挥系统 |
5.5.2 图像无线传输系统 |
5.6 搜救法规文件系统 |
5.6.1 水上搜救的立法保障 |
5.6.2 搜救信息报告工作程序 |
5.6.3 搜救信息处置程序 |
5.6.4 搜救工作基础管理 |
5.7 防污应急反应系统 |
5.7.1 船舶、港口防污应急计划 |
5.7.2 防污应急反应队伍 |
5.7.3 防污监测手段 |
5.7.4 水上污染物控制清除设施 |
5.7.5 防污应急反应系统的建设目标 |
第6章 水上搜救工作的展望 |
结束语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着作 |
四、大连地区船舶防台和疏散船舶的时机(论文参考文献)
- [1]液化天然气专用码头安全论证的研究[D]. 陈建辉. 大连海事大学, 2007(01)
- [2]大连地区船舶防台和疏散船舶的时机[J]. 于成仁. 大连海运学院学报, 1983(S1)
- [3]恶劣天气下在港船舶的紧急撤离时机[J]. 徐阐明,陈枳君,郭健,张霞,李亚斌. 中国水运, 2020(11)
- [4]宁波港集装箱船舶防抗台风的研究[D]. 倪彦博. 大连海事大学, 2010(03)
- [5]宁波港台风来临前集装箱船舶最晚撤离的研究[D]. 吴宇. 大连海事大学, 2009(09)
- [6]疏浚工程炸礁施工风险管理研究[D]. 裴彦富.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3)
- [7]福建省海上搜救问题研究[D]. 徐永辉. 大连海事大学, 2013(S1)
- [8]长江镇江段锚地安全监督管理研究[D]. 陈源.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 [9]当代福建港口经济发展研究[D]. 龚高健. 福建师范大学, 2006(02)
- [10]长江重庆至安徽段水上搜救新体系的研究[D]. 徐开金. 武汉理工大学, 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