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的现代翻译与“信、达、雅”

古籍的现代翻译与“信、达、雅”

一、古籍今译与“信、达、雅”(论文文献综述)

王珏[1](2016)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古籍今译问题的论争及理论建构》文中研究指明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古籍今译事业的发展,学界围绕古籍今译的理论和方法展开了热烈讨论。在古籍今译的目的和意义方面,学界普遍认为今译具有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养的社会意义,它在古籍整理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各种古籍整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古籍今译的原则方面,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今译必须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并要把"信"放在第一位。在古籍今译的方法方面,大多数学者主张直译和意译并用,以直译为主,提倡注译结合、译文与原文结合,要精选优秀古籍进行翻译。今译者要具备深厚的学养。同时,学者们也认识到古籍今译的局限性,承认很多古籍和内容无法正确今译。这些理论和方法上的探讨为建构系统的古籍今译理论和方法体系准备了学术条件。

倪永明[2](2006)在《中日《三国志》今译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文中认为无论是语内翻译还是语际翻译,对文本的语言作出正确解读,是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项工作。本文从语言学、翻译学、文献学等研究相结合的角度,首次把《三国志》这一重要典籍的十余种中文今注今译本放在一起,对其词汇注译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注译体例进行全方位的解读,这对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和古籍今注今译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首次将日译本和十一种中文“复译本”进行全面对比分析,可以从中考察出中日两国学者对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整体水平以及对汉语古籍今译在理念、方法、内容上的异同,同时可以了解并分析日本学者对中古汉语的重要典籍——《三国志》研究的全面信息,提升《三国志》研究的整体水平。本论文所涉及的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本文对中日译本各自特色以及存在的问题、《三国志》中的一些疑难词语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就古籍今注今译的原则、方法、体例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汉语古籍翻译成日语文本,重点从文体和词语对译的角度,做了一些初步的、前人尚未涉及到的研究工作。对《三国志》的词汇研究可以为古籍今注今译提供语言学上的帮助,对《三国志》今注今译的研究也将促进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深化和完善。对《三国志》唯一一个完整的今注今译本——日译本的研究,更可推动汉语古籍学术研究的国际化交流。为行文方便的考虑,我们把中古汉语的词汇分成两大类来对《三国志》各今译本进行考察。一类我们把它归纳为“特殊词汇”,包括职官名、人名、地名、以及其它文化方面的词汇,即论文第二、三、四章所讨论的内容。这类词汇属于古籍今译中的难点。余下的我们把它归纳为“普通词汇”,放在论文的第五、六、七章中讨论。重点考察了这一类词语中的疑难词语、日译本的存疑词语。正文由下列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中日《三国志》词汇研究、今注今译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简要回顾和述评。重点分析了日本学者研究中古汉语的独特视野和方法、日译本的精详完备等内容。对国内学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第二部分,对中日译本在中古汉语特殊词汇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讨论了日译本提出的有关中古汉语特殊词汇存疑的内容。主要包括:职官词汇、人名词汇、地名词汇和文化词汇这四个方面。可多方位促进《三国志》研究工作。第三部分,指出并分析了中日《三国志》今译本普通词汇翻译的失误之处、日译本词语存疑之处。这对《三国志》的词汇研究、今译工作乃至对词典的编撰都可起到一定的补正作用。第四部分,以《三国志》中文今注今译本为解剖对象,对古籍今注今译相关理论的运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围绕《三国志》日译本,从语体、韵文、同形词等角度对汉籍日译提出了一些前人尚未涉及的观点。从广义词汇学的研究角度出发,本文还结合中日学者对中古汉语特别是《三国志》词汇研究的主要成果,把日本学者藤井守的《三国志语汇集》和《三国志裴氏注语汇集》放入大型历史语文辞典和各今注今译本中加以考察。这对中古汉语词汇研究、辞书补正、古籍今译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出于论文结构上的考虑,我们把这部分内容放在附录一和附录二作专题讨论。本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阐述了语言学对翻译学、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对《三国志》今译的特殊重要作用。在古籍今译理论建设方面,提出了“古籍注译学”的概念以及古籍今译理论研究“三阶段”说(8.1.2),并对古籍今译文本的表现样式作了较为全面的探讨(1.1.3;8.1.3)。紧扣异质文化、特别是异质语言在语际翻译中的种种现象,分析了汉语和日语构词、韵律的不同特征,阐明了“训读法”对汉语古籍韵文翻译成日语的重要性,指出了先行研究存在的讹误之处(8.2.2)。提出“汉日同字语”的概念,探讨了“汉日同字语”在古籍日译中的转换手法,并就“外来语”在汉语古籍日译中的作用也作了较深入的研究(8.2.3)。2.对中日译本在中古汉语词语今译中产生的失误、存在的疑问作了详尽的分析研究。指出了中文今译本在词语注译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原因(第二、五章中的数百条中古汉语词汇),从中可以得到古籍今译时词汇方面的重点和难点,并促进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分析了日译本在词语注译方面出现的失误及其特征(第三、六章中的百余条中古汉语词汇),不仅可以为汉语古籍日译提供丰富的个案研究,而且还能对多语种的语际翻译具有示范研究的价值。讨论了日译本提出的存疑词语(第四、七章中的二百余条中古汉语词汇),并对其中数十条词语给出了自己的观点,能够深化中古汉语词汇研究。3.结合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成果、大型历史语文辞书、中日《三国志》今译各本,对藤井守两种《语汇集》作了较全面的研究,可对大型历史语文词典起到完善和增补的作用。可以增补《汉语大词典》的立目(附录1.2中的三百余个词条)、提前《汉语大词典》的书证(附录2.1.2中的二百七十五个词条)、补正《汉语大词典》的释义(附录2.2中的十三个词条)。

张清常[3](1993)在《古籍今译与“信、达、雅”》文中提出 本篇所说的古籍今译是指把汉语的古代典籍译为现代汉语,而不是指把外语的古代典籍译为现代汉语。本篇所说的“信、达、雅”,乃是严复(1854——1921年)翻译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T.H。Huxley)所着Evolution and

崔泳准[4](2003)在《《三国志》今译与古汉语专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汉语史研究”和“翻译学研究”的结合部切入,对《三国志》今译(包括汉译、韩译)工作的历史和现状加以考察,着重揭示中古汉语的特点以及《三国志》今译中的难点、疑点、盲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有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推进方兴未艾的中古汉语研究与中国古籍的翻译工作。 本文的主要论述以下几点:(1)翻译学作为新兴的学科,跟语言学、文献学的关系最为密切;(2)古籍今译所涉及的语言文字问题,为古汉语研究提供了富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新课题。(3)在全球化背景下,《三国志》今译工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了不断提高今译的质量,今后必须加强“中古汉语”的研究。(4)译文忠实于原着,应是翻译工作的基本原则。同一语种古籍的今译,只要古、今语言没有发生不可直接沟通的质变,应尽可能地采取直译的方式;对于古有今无的语言表达形式,应自觉地采取意译的方式。要弄清那些内容适合直译,那些内容适合意译,取决于古今文化与语言的比较研究。(5)古今文化的差异、异国语言的差异,为不同语种的古籍今译设置了重重障碍。对于语际翻译工作来说,只有充分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与语言的异同,才有可能避免滥译、增译、漏译等各种弊病。 全文由绪论、正文、馀论三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说明本课题研究的科学意义、学术价值、基本内容、预期目标及研究的方法。 正文共分八章。第一、二章属通论性质,第三、四、五、六、七、八章是专题研究。第一章概要地介绍《三国志》今译的现状。第二章总论《三国志》今译的理论与实践。第三章至第七章以汉译本为例,说明《三国志》语言研究与文本的关系,讨论汉译本中的词汇问题、语法问题、语音问题及翻译的表述问题。第八章以《三国志》韩译本为例,就《三国志》韩译工作中值得注意的问题作了简略的分析。馀论部分就翻译学与语言学若干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文后附录了《关于(三国志)韩译工作的思考》(已发表)和本文的参考文献。

陈兴才,杨姣[5](2014)在《略论彝文古籍翻译中的今译问题》文中研究表明今译是彝文古籍整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彝文古籍翻译的重要形式,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开展彝文古籍今译,是普及彝语文、研究彝学和丰富彝文古籍翻译体例,推动彝学学科发展的现实需要;彝文古籍今译应遵循"信、达、雅"的基本原则和最高标准,应注重底本、译本内容的完整性和对原文的忠实性,准确理解和表达原文风格,注重原文的民族特性和时代特点,力求避免错译、乱译、死译等现象发生。

伊咏[6](2020)在《典籍今译的原则与模式研究——以《孔子家语》今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典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整体素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以《孔子家语》今译为例,基于"语内翻译"理论探讨了典籍今译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提出了典籍今译的四个原则,即目的原则、忠诚原则、对等原则和接受原则,总结出了"语篇分析→注释补偿→译文呈现"的典籍今译三阶段模式。

管敏义[7](1996)在《略论古籍今译》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将古籍今译提到理论上进行分析,认为古籍今译既有可能性又有局限性,与其他整理方式相比,它又有特殊性。同时,对今译原则“信、达、雅”之间的关系作了辨证的分析。此外,分析了意译和直译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并指出运用这两种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王记录,丁文[8](2018)在《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古籍整理的特征、趋势及问题》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古籍整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国家主导,规划有序,表现为极强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古籍整理与国家文化建设密切相关,体现了国家意志和水平。这一时期古籍整理的新趋势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古籍整理的范围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系列成果;二是古籍今译形成热潮,相关整理成果惠及大众;三是古籍整理成果走出国门,域外汉籍被影印回国;四是古籍整理不断规范,整理标准逐渐确立;五是古籍整理方式多样,古籍数字化不断创新。但这一时期古籍整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重复整理、粗制滥造、选题庸俗化现象严重,古籍整理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民间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比较薄弱。

刘乾先[9](1989)在《古籍今译势在必行大有可为》文中指出 古籍今译,是指把用古代书面语言写的古籍翻译为现代书面语言.这是古籍整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项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工作.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古代典籍浩如烟海,内容十分丰富,它包含着我国古代思想、政治、经济、文艺、科技、军事等方面十分宝贵的经验,这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国宝,是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财富.对古代典籍加以整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我们建设符合中国历史传

赵有福[10](2007)在《古籍整理规范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国以来,我国的古籍整理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古籍整理队伍日益壮大,成果颇丰。但古籍整理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亟待解决。针对古籍整理存在的实际问题,本文分为六个部分,试图对古籍整理各方面需要规范的问题做一些探究。第一部分为“选题的规范化”,针对选题中存在的选题重复、选题低俗以及选题超乎个人能力等问题,提出严密论证选题价值意义和广泛调查选题研究现状等措施。第二部分为“校勘的规范化”,针对底本选择不当、错误未予勘正及校记处理不当等问题,提出广搜异本以定底本、恪守校勘原则及综合运用校勘方法等措施。第三部分为“标点的规范化”,针对当断不断、不明语法、搀杂个人好恶等问题,提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展现古籍原意等措施。第四部分为“注释的规范化”,针对当注不注、误注等问题,提出明确注释对象和读者对象、借鉴前人注释成果及规范注释格式等要求。第五部分为“今译的规范化”,针对因不明古汉语语义而误译、因不明古代语法、修辞而误译等问题,提出古籍今译遵循的标准(信、达、雅)等要求。第六部分为“辑佚的规范化”,针对辑佚中出现的漏收、误收及重出等问题,提出如何恢复古籍原貌、如何使佚文编排方式符合原书体例等措施。

二、古籍今译与“信、达、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古籍今译与“信、达、雅”(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新时期古籍今译问题的论争及理论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古籍今译目的和意义的讨论
二、关于古籍今译原则与方法的探索
    (一)关于古籍今译的原则。
    (二)关于古籍今译的方法。
    (三)关于古籍今译者的素养。
三、关于古籍今译局限性的认识
四、结语:“古籍今译”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建构

(2)中日《三国志》今译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研究缘起
        0.1.1 翻译学与语言学
        0.1.2 为什么要研究中日《三国志》今译本
        0.1.3 《三国志》今译离不开中古汉语词汇研究
        0.1.4 《三国志》今译研究可以促进古籍今译理论的发展
    0.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0.2.1 选题的理论意义
        0.2.2 选题的实际意义
    0.3 研究的思路方法
        0.3.1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0.3.2 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章 《三国志》今注今译及词汇研究概述
    第一节 《三国志》今注今译研究概述
        1 《三国志》中文今注今译本的不足
        2 精详完备的《三国志》日译本
        3 中日《三国志》今注今译体例详解
    第二节 《三国志》词汇研究概述
        1 成果丰硕的《三国志》词汇研究
        2 日本学者颇具特色的研究成果
        3 藤井守《语汇集》研究价值
第二章 中古汉语特殊词汇研究之一:中文今译本的误译
    第一节 职官词汇误译
    第二节 人名词汇误译
    第三节 地名词汇误译
    第四节 文化词汇误译
第三章 中古汉语特殊词汇研究之二:日译本的误译
    第一节 职官词汇误译
    第二节 人名词汇误译
    第三节 地名词汇误译
    第四节 文化词汇误译
第四章 中古汉语特殊词汇研究之三:日译本存疑词汇
    第一节 职官词汇存疑
    第二节 人名词汇存疑
    第三节 地名词汇存疑
    第四节 文化词汇存疑
第五章 中古汉语普通词汇研究之一:中文今译本的误译
    第一节 语境的误读
    第二节 易解词语的误译
    第三节 难解词语的误译
    第四节 成语典故的误译
第六章 中古汉语普通词汇研究之二:日译本的误译
    第一节 语境的误读
    第二节 易解词语的误译
    第三节 难解词语的误译
第七章 中古汉语普通词汇研究之三:日译本存疑词汇
    第一节 语境可释词语
    第二节 易解词语可释
    第三节 难解词语可释
    第四节 共同存疑词语研究
第八章 古籍今注今译理论与《三国志》今注今译实践
    第一节 中文今注今译理论与实践简述
        1 必须充分吸收专书研究的训诂成果
        2 今注与今译之不可分
        3 重视今注今译文本的表现样式
        4 古籍文本的现代解读问题
        5 等值翻译对史籍今译的特殊重要性
        6 《三国志》今注今译展望
    第二节 《三国志》日译本与古籍日译研究例说
        1 常用汉日翻译手法例说
        2 汉日文体翻译例说
        3 汉日词语翻译例说
余论:《三国志》日译本研究价值再思考
    一、可以全面提升《三国志》本体研究水平
        (一)异文考释
        (二)标点正讹
        (三)引文求证
        (四)修辞解读
        (五)官制探讨
        (六)干支辨讹
    二、可以为汉籍多语种注译起到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1 《三国志》语汇与大型辞书立目—藤井守《语汇集》研究之一
    1.1 《语汇集》误收《三国志》中非词条目研究
        1.1.1 汉语和日语复音词成词标准略说
        1.1.2 藤井守误目辨析
    1.2 《语汇集》所见《中文》或《大汉和》收录条目简析
        1.2.1 释义、引例全同条目简析
        1.2.2 立目、释义、引例不同条目简析
        1.2.3 《大汉和辞典》(补卷)收录条目辨析
    1.3 《语汇集》未被大型历史语文辞典收录条目简析
        1.3.1 中古文献中未见或用例较少条目简析
        1.3.2 中古文献中用例较多条目简析
附录2 《三国志》语汇与大型辞书例证及释义—藤井守《语汇集》研究之二
    2.1 《语汇集》与辞书例证考释
        2.1.1 《语汇集》用例晚于《汉语大词典》书证考
        2.1.2 《语汇集》用例早于《汉语大词典》书证考
    2.2 《语汇集》与辞书释义补正
        2.2.1 《汉语大词典》义项及词义补正
        2.2.2 《汉语大词典》释义体例商榷
附录3 《三国志》日译本所见八篇“解说”译文
附录4 日译本作者今鹰真先生与笔者通信复印件
致谢

(4)《三国志》今译与古汉语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目标和方法
第一章 《三国志》今译的底本及正文的全译本
    第一节 《三国志》的重要版本及其校勘成果
    第二节 《三国志》通行本的得失
    第三节 《三国志》正文的全译本
第二章 《三国志》今译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中国古籍今译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 《三国志》今译的基本条件
    第三节 《三国志》今译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章 《三国志》汉译本献疑之一:文本问题
    第一节 误文与词汇研究
    第二节 误文与语法研究
    第三节 误文与语音研究
    第四节 句读、标点符号与语言研究
第四章 《三国志》汉译本献疑之二:词汇问题
    第一节 单音词
    第二节 复音词
    第三节 成语
第五章 《三国志》汉译本献疑之三:语法问题
    第一节 句法问题
    第二节 词法问题
    第三节 省略成分
    第四节 数词问题
第六章 《三国志》汉译本献疑之四:古音通假与难读的字
    第一节 滥用通假
    第二节 不明通假
    第三节 语音上容易读错的字
第七章 《三国志》汉译本献疑之五:对于原着的理解与表述
    第一节 滥译
    第二节 超额翻译
    第三节 欠额翻译
    第四节 译文的表述问题
第八章 《三国志》韩译本献疑
    第一节 《三国志》韩译本的成绩与历史局限
    第二节 《三国志》韩译本273例献疑
馀论 关于《三国志》全译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第一节 新世纪《三国志》学术研究事业的展望
    第二节 关于《三国志》全译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附录 关于《三国志》韩译工作的思考--兼谈《三国志》今译本的若干问题
引用文献与参考文献
后记

(5)略论彝文古籍翻译中的今译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彝文古籍、彝文古籍今译
二、彝文古籍今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今译是彝文古籍整理的重要内容, 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
    2. 彝文古籍今译是普及和研究彝学, 推动彝学学科发展的需要
    3. 彝文古籍今译是构建新型彝文古籍翻译体例的需要
三、彝文古籍今译的原则
    1. 信——完整性、忠实性
        (1) 完整性
        (2) 忠实性
    2. 达——准确性
        (1) 准确理解原文本义
        (2) 准确表达原文风格
    3. 雅——艺术性
        (1) 语言特性
        (2) 时代性原则
四、彝文古籍今译中应注意的问题
    1. 错译、乱译
    2. 死译

(6)典籍今译的原则与模式研究——以《孔子家语》今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典籍今译过程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定位
二、典籍今译的四个原则
    (一)目的原则
    (二)忠诚原则
    (三)对等原则
    (四)接受原则
三、典籍今译的三阶段模式
    (一)语篇分析
    (二)注释补偿
    (三)译文呈现
四、小结

(7)略论古籍今译(论文提纲范文)

一、可译性局限性特殊性
二、信达雅
三、直译意译

(8)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古籍整理的特征、趋势及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本特征
二、发展趋势
    (一) 古籍整理范围扩大, 整理成果渐成系列
    (二) 古籍今译成果显着, 古籍整理惠及大众
    (三) 古籍整理走出国门, 域外汉籍影印回国
    (四) 古籍整理不断规范, 整理标准逐渐确立
    (五) 古籍整理方式多样, 古籍数字化不断创新
三、存在的问题

(10)古籍整理规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规范化
    1.选题存在的问题
        (1) 选题重复
        (2) 选题低俗
        (3) 选题超乎个人能力
    2.选题的规范化要求
        (1) 论证课题的价值意义
        (2) 调查课题的研究现状
二、校勘的规范化
    1.古籍校勘存在的问题
        (1) 底本选择不当
        (2) 勘校欠精细
        (3) 校记处理不当
    2.古籍校勘的规范化要求
        (1) 广搜异本以定底本、选校本
        (2) 恪守校勘原则
        (3) 借鉴、吸收前人校勘成果
        (4) 综合运用校勘方法
        (5) 撰写校记的原则和术语
        (6) 校记的撰写位置
        (7) 撰写叙例
三、标点的规范化
    1.古籍标点存在的问题
        (1) 当断不断
        (2) 不当断而断
        (3) 当属上而属下
        (4) 当属下而属上
        (5) 不明语法、句法
        (6) 不明地理常识
        (7) 不明典章制度
        (8) 不识专名
        (9) 不明语境(10)省、衍、脱字
        (10)省、衍、脱字
        (11) 不明礼俗、天文、科技
        (12) 不明引文或相关史实
        (13) 掺杂个人好恶
    2.古籍标点的规范化要求
        (1) 版本的选择
        (2) 严肃的态度和严谨的学风
        (3) 广泛参阅相关书籍
        (4) 展现古籍原意
        (5)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四、注释的规范化
    1.古籍注释存在的问题
        (1) 当注不注
        (2) 不明典故
        (3) 不辨褒贬
        (4) 分训连语
        (5) 因底本不当致误
        (6) 不明天文、历法、典章制度而望文生义
    2.古籍注释的规范化要求
        (1) 注重版本的选择
        (2) 明确注释对象和读者对象
        (3) 客观公正的注释态度
        (4) 注释用语要精确、详略要得当
        (5) 既要借鉴前人注释成果又要避免"疏不破注"
        (6) 不能机械照搬字词典等工具书
        (7) 要遵循规范的注释格式
五、古籍今译的规范化
    1.古籍今译存在的问题
        (1) 因不明古汉语语义而误译
        (2) 因句读不明而误译
        (3) 因不明古代语法、修辞而误译
        (4) 任意发挥
        (5) 以今类古
        (6) 生搬硬套,有违现代汉语习惯
        (7) 文白夹杂,生造词语
    2.古籍今译的规范化要求
        (1) 明确今译的内容
        (2) 古籍不同文体的今译
        (3) 古籍今译的标准
        (4) 古籍今译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5) 今译要与注释说明等方法相结合
六、辑佚的规范化
    1.古籍辑佚存在的问题
        (1) 漏收
        (2) 误收
        (3) 重出
        (4) 狗尾续貂
        (5) 出处不明
    2.古籍辑佚的规范化要求
        (1) 恢复佚书原貌
        (2) 佚文编排方式要符合一定体例
        (3) 辑佚工作要具备开放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古籍今译与“信、达、雅”(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新时期古籍今译问题的论争及理论建构[J]. 王珏.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5)
  • [2]中日《三国志》今译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D]. 倪永明. 复旦大学, 2006(02)
  • [3]古籍今译与“信、达、雅”[J]. 张清常.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3(04)
  • [4]《三国志》今译与古汉语专题研究[D]. 崔泳准. 复旦大学, 2003(02)
  • [5]略论彝文古籍翻译中的今译问题[J]. 陈兴才,杨姣. 毕节学院学报, 2014(10)
  • [6]典籍今译的原则与模式研究——以《孔子家语》今译为例[J]. 伊咏. 文化学刊, 2020(04)
  • [7]略论古籍今译[J]. 管敏义. 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2)
  • [8]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古籍整理的特征、趋势及问题[J]. 王记录,丁文. 河北学刊, 2018(05)
  • [9]古籍今译势在必行大有可为[J]. 刘乾先.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89(05)
  • [10]古籍整理规范化研究[D]. 赵有福. 曲阜师范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古籍的现代翻译与“信、达、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