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香莲复方对淋病双球菌超微结构影响的电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贾淑琳[1](2016)在《香莲方对耐药白念珠菌外排泵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调查本院近期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致病菌种的分布及其耐药情况。2.探讨香莲复方中抗真菌及抗耐药的有效成分,及其逆转耐药的作用机制,为今后中医药抗真菌研究,尤其是针对耐药真菌的研究提供新方法、新思路。方法:1.回顾性调查本院近期诊断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患者的临床表现、白带常规、真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了解近期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和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患者的致病菌种的分布及耐药情况。2.采用香莲外洗液、丁香酚、小檗碱和丁香酚、小檗碱的混合液分别连续诱导培养白念珠菌标准耐药菌株CA17和临床分离耐药菌株,观察上述诱导药物对耐药白念珠菌的逆转耐药作用,比较各组诱导药物之间的作用差异。3.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检测耐药原代菌株和其成功逆转耐药的各敏感子代的外排泵基因CDR1、CDR2和MDR1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香莲外洗液、丁香酚、小檗碱对外排泵相关基因的作用。4.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耐药原代菌株和其成功逆转耐药的各敏感子代外排荧光染色剂罗丹明6G(R6G)功能的变化,探讨香莲外洗液、丁香酚、小檗碱对外排泵蛋白功能的影响。结果:1.近期本院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中,主要致病菌种仍为白念珠菌(69.8%),非白念珠菌中以光滑念珠菌(27.6%)最为常见;所检测5种抗真菌药物中,出现耐药率最高的是伊曲康唑(14.7%),其次为氟康唑(6.9%)。VVC和RVVC患者的致病菌种分布和耐药率统计学分析差异没有显着性。白念珠菌比非白念珠菌对氟康哗的耐药率更高,而二者对其他药物的耐药率统计学分析差异没有显着性。所检测三种唑类药物之间交叉耐药情况明显。2.香莲外洗液、丁香酚、小檗碱以及丁香酚、小檗碱混合液可在对三株临床分离耐药菌株连续诱导培养6-8代,实现对氟康唑逆转耐药。逆转耐药后,连续培养三代,菌株对于氟康唑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稳定于敏感范围内。而三株临床耐药株采用两种培养基的空白转种株,均未能在10代之内实现逆转。上述诱导药物均没有在30代以内对标准耐药菌株CA17实现逆转耐药。3.临床耐药菌株的CDR1、CDR2、MDRl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临床敏感株;4组经诱导药物作用后的敏感子代的上述外排泵基因的表达水平较其耐药原代菌株明显下降。其中由香莲外洗液和两中药单体混合液诱导培养的敏感子代,上述三种基因表达下降较丁香酚、小檗碱单独诱导培养的敏感子代更加明显,而丁香酚组的敏感子代的上述基因表达比小檗碱组下降更为明显。4.与临床耐药株相比,白念珠菌标准耐药株CA17外排R6G的功能更强,但主要表现在有葡萄糖(即有能量来源)的情况下。临床耐药株外排R6G的功能在有或无能量来源的条件下均明显高于临床敏感株。临床耐药株经香莲外洗液、小檗碱以及两单体混合液诱导培养后的敏感子代在无能量来源的条件下,其外排率均显着下降。但丁香酚组与耐药原代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加入葡萄糖(即有能量来源)后,各组与耐药组相比,外排率均有显着下降。其中对外排泵功能抑制作用最强的是香莲外洗液,其次为丁香酚和小檗碱的混合液,丁香酚、小檗碱各自单独作用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所调查VVC和RWC患者的致病菌仍以白念珠菌为优势菌种,其次为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的主要菌种仍为白念珠菌,较以往流行病学变化不大,但所有念珠菌中伊曲康唑的耐药率首次超过了氟康唑。2.香莲外洗液、丁香酚、小檗碱以及丁香酚和小檗碱的混合液对临床分离耐药菌株均具有逆转耐药作用,以香莲外洗液出现逆转的代数最早。3.经香莲外洗液、丁香酚、小檗碱以及丁香酚、小檗碱的混合液诱导培养,可以显着降低白念珠菌临床耐药菌株的CDR1、CDR2、MDR1三种外排泵相关耐药基因的表达水平,并明显抑制其编码的外排泵蛋白的外排功能。推测香莲外洗液中的包括丁香酚和小檗碱在内的部分有效成分是通过降低外排泵基因表达从而抑制真菌细胞外排抗真菌药物达到抗耐药作用的。4.在抑制外排泵基因表达和外排泵蛋白功能方面,香莲外洗液原方作用均强于两个中药单体的单独作用,部分情况下接近两个单体的混合液的作用,推测丁香酚、小檗碱在香莲外洗液中有相互协同的抗耐药作用,香莲外洗液中其他成分的上述作用有待进一步验证。
吴盘红,范瑞强,陈信生,谢婷[2](2015)在《香莲栓联合咪康唑栓对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增效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香莲栓和咪康唑栓联合治疗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的抗菌增效作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优势。【方法】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给予香莲栓和咪康唑栓治疗,对照组给予咪康唑栓治疗,共用药7 d。观察2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评价2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经1个疗程治疗后,试验组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0.00%、88.57%,优于对照组的23.33%、60.00%(均P<0.01)。(2)治疗后,2组的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且试验组在改善证候积分方面作用优于对照组(P<0.01)。(3)安全性方面:试验组中有1例诉使用后自觉外阴瘙痒加重,检查发现外阴阴道潮红,无肿,无水疱,无其他不适,嘱继续用药后患者症状消失,不考虑为过敏反应;对照组无1例出现过敏等不适表现。【结论】香莲栓和咪康唑栓联合治疗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林丽[3](2014)在《KBN触变凝胶的处方优化、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霉菌性阴道炎是育龄妇女常见病及多发病,其病情缠绵、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目前临床对该病的治疗常采用不同的抗真菌药物及治疗方案,但抗真菌药物的耐受性和毒副作用等问题日益突兀,中医药外用治疗皮肤粘膜真菌病具有来源广、副作用小、价格低廉、诱导耐药性小,能充分体现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本论文对治疗该病的部分上市的中药洗液及医疗机构制剂进行药敏试验及制剂概况比较,发现该类制剂普遍因含药量低而对白色念珠菌抑制效果不佳。为研发治疗该病效果更佳的中药洗剂,本论文综述借鉴古代验方和现代临床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中医处方及治则,比较常用单味中药及不同提取方式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在中医治则指导下,结合单味药材的抑菌效果优化处方,开展其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研究,并通过MIC、MBC测定及透射电镜观察,考察KBN洗液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为后续临床验证提供了药物及药效研究的基础。方法:1.部分上市洗液及医疗机构制剂体外抗白色念珠菌及制剂状况考察。通过比较部分上市及医疗机构制剂洗液制剂处方、指标成分含量、固形物含量,测定其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效果影响。2.单味药材及提取方式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效果,尊重中医治则进行组方。通过参考古代验方和现代临床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病的处方,采用纸片法考察单味中药不同提取方式的提取物体外抗白色念珠菌的活性。在中医治则指导下,结合单味药材抗白色念珠菌的药效进行组方。3.KBN触变凝胶的制备工艺研究。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法以处方中的主药的指标成分保留率和制剂体外抗白色念珠菌的药效为指标,优化提取工艺;对制备工艺中的载体种类及用量进行筛选,优化成型工艺。4.质量标准研究以TLC法对KBN触变凝胶的主要药材进行鉴别研究,采用HPLC测定黄连四种生物碱、丁香酚和三白草酮的含量,对制剂的检查项开展研究。5.KBN制剂对临床分离菌株的抗菌敏感性及作用机理电镜研究。测定KBN制剂对临床不同分离菌株体外抗菌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KBN制剂对白色念珠菌的超微结构影响。结果:1.在试验条件下,不同中药洗液对白色念菌珠菌显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含化药的妇炎洁洗液对白念菌呈高度抑制作用;纯中药洗液中,盐酸小檗碱和黄连四种生物碱总含量较高的黄苦洗液、香莲外洗液、香荷洗剂对白色念珠菌抑制作用较佳。洁尔阴洗液、黄蒲洁肤洗剂、消炎止痒洗剂、苦柏洗液中的盐酸小檗碱和黄连四种生物碱总含量较低,对白色念珠菌抑制作用亦较弱。以上洗液固形物含量均较低,上市洗液制剂处方、指标成分含量、制剂载药量可能影响其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效果。2.筛选出体外抗白色念珠菌药效较佳的中药药味:黄连、丁香、苦参、百部、三白草、大青叶、鸡冠花,并根据中医组方原则确定KBN洗液,为后续制备工艺研究提供基础。3.制备工艺研究中,以黄连四种生物碱、三白草酮、丁香酚的保留率为指标,优选制剂提取方式为:处方药材粉碎成中粉、采用8倍量80%乙醇、渗漉速度为:6 ml/(min · kg)分组渗漉提取方式;成型工艺以4.0%艾维素CL-611为载体,可达制剂载药量尤其黄连生药含量较高的目的。4.采用薄层色谱鉴别对处方中的黄连、丁香、冰片、三白草、百部、苦参、大青叶、鸡冠花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对主要有效成分黄连四种生物碱、丁香酚和三白草酮进行含量测定;制订凝胶剂的检查项如性状、装量、pH值、黏度、微生物限度等。5.KBN制剂对3种不同临床分离菌株MIC和MBC显示其对不同临床分离菌株均具有较佳的抗菌效果。透射电镜发现,正常的白色念珠菌细胞壁及细胞膜结构完整,结构明显,经KBN制剂处理后白色念珠细胞壁、细胞膜受到破坏,细胞壁及细胞膜缺失,内容物漏出。结论:1.上市及医疗机构制剂洗液的制剂处方、药效成分含量、制剂载药量可能影响其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效果。2.通过增大制剂中黄连的生药浓度,可提高制剂的体外抗白色念珠菌药效。3.使用艾维素触变凝胶克服了增加黄连生药浓度而致的制剂不稳定性。4.薄层色谱法鉴别处方中的药材,斑点清晰,重现性好,可收载入本制剂的标准;HPLC测定KBN触变凝胶中的黄连生物碱、丁香酚和三白草酮的含量,操作简便,结果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该触变凝胶的质量控制,根据多批中试样品的测定结果,KBN触变凝胶中的黄连生物碱、丁香酚和三白草酮的含量分别暂定为每克不少于 8.45 mg、0.72 mg、0.08 mg。5.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证实KBN触变凝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白色念珠菌较佳的抑制作用,可能通过破坏白色念珠菌的细胞壁、细胞膜的结构而达到抗真菌作用。本课题在文献学习、开展上市及同类医疗机构制剂评价和实验研究基础上,完成了 KBN洗液的组方、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及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及作用机理的电镜研究,以触变胶剂型达到提高制剂载药量尤其处方主药黄连含量的目的,为KBN触变胶的后续临床观察奠定基础。
沈路路[4](2013)在《虎杖的抗补体活性成分研究》文中认为补体系统是体内重要的免疫防御系统,参与体内多数病理生理过程,它的正常激活对抵御外来微生物的入侵和维持机体平衡有重要作用,但其过度激活会引发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缺血再灌注、感染性休克、肾小球肾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多种疾病。另据研究表明,重症非典型肺炎(SARS)和禽流感也与补体系统的过度激活有关。目前对此类疾病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因此临床上急需高效、低毒、专一的新型补体抑制剂。前期研究发现,很多中药,尤其是清热类中药普遍具有抗补体活性,从中寻找天然来源的高效低毒的补体抑制剂对这些疾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对多种常用中草药进行了抗补体活性筛选并从中选取了活性较强的常用中药虎杖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活性导向分离的方法分离鉴定了一系列的化合物,主要包括蒽醌类、萘醌类及二苯乙烯类等,对所得的化合物进行了全面的抗补体活性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的测试,并进一步对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虎杖的抗补体活性及活性部位的确立通过体外细胞溶血试验,发现虎杖对补体系统的经典途径的激活有较强的抑制作用,CH50值为10±4μg/ml,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部位萃取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活性均较强,达到10μg/ml水平,因此选取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作为活性研究的对象。2.乙酸乙酯部位的活性导向分离及化合物的结构鉴定采用活性导向分离的方法,从虎杖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分离鉴定了21个化合物,包括蒽醌类10个:大黄素甲醚(7)、大黄酚(8)、大黄素-8-甲醚(9)、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10)、大黄素(11)、大黄酸(12)、迷人醇(13)、6-羟基芦荟大黄素(14).Xanthorin(15)和Isorhodoptilometrin(16);萘醌类6个:6-乙酰基-5,8-二羟基-2-甲氧基-7-甲基-1,4-萘醌(1)、6-乙酰基-2-乙氧基-5-羟基-7-甲基-1,4-萘醌(2)、虎杖素C(3)、3-乙酰基-5-羟基-7-甲氧基-2-甲基-1,4-萘醌(4)、6-乙酰基-5-羟基-2-甲氧基-7-甲基-1,4-萘醌(5)、决明松-8-O-D-葡萄糖苷(6);二苯乙烯类2个:反式白藜芦醇(17)和云杉新苷(18);及其它类化合物3个:2,5-二甲基-7-羟基-色原酮(19)、7-羟基-4-甲氧基-5-甲基-香豆素(20)和5,7-二羟基-异苯并呋喃酮(21)。其中1、2、3为新化合物,结构如下图所示,15、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的茜草素型蒽醌。3.抗补体活性测试和活性化合物的靶点研究采用体外细胞溶血试验对虎杖中分离所得的蒽醌类、萘醌类及二苯乙烯类成分进行了系统的抗补体活性经典途径及旁路途经测试。筛选结果表明,7个蒽醌类成分、萘醌类成分中的虎杖素C和2个二苯乙烯类成分对补体系统显示了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CH5o和AP5o值分别为5~500和50~800μg/ml。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化合物迷人醇活性强于阳性对照肝素,CH5o和AP50值分别达到6±2μg/ml和50±5μg/ml,有望开发成为天然来源的新型补体抑制剂,为虎杖在治疗补体过度激活相关疾病方面的新药研发奠定了基础。为了更好的阐明活性成分对补体系统的作用机理,本实验选取了蒽醌类成分中活性最强的化合物迷人醇和唯一的蒽醌苷大黄素-8-0-β-D-葡萄糖苷、萘醌类成分中的抗补体活性化合物虎杖素C及二苯乙烯类成分中的白藜芦醇和云杉新苷进行了抗补体的靶点研究。结果表明,迷人醇作用于补体系统的C1q、C2、C4及C9组分,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选择性作用于补体系统的Clq、C2及C9组分;虎杖素C选择性作用于补体系统的C1q、C2、C3及C9组分;白藜芦醇选择性作用于补体系统的C2和C3组分,云杉新苷作用于补体系统的C1q、C2及C9组分。
吴盘红[5](2013)在《香莲方对咪康唑抗念珠菌增效作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临床观察香莲栓和咪康唑栓联合治疗单纯性VVC抗菌增效作用。同时观察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好发人群特征。2.实验室观察香莲外洗液、黄连煎液和硝酸咪康唑溶液联用抗菌增效情况。3.进一步完善香莲系列制剂外用治疗难治性皮肤黏膜真菌病的规范化方案。4.初步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VVC的优势。方法:临床研究: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共纳入65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5例患者,对照组30例患者。试验组给予香莲栓和咪康唑栓,对照组给予咪康唑栓。共治疗7天。患者第一次就诊时,记录所有患者基本情况,复查的时间分别为治疗结束后三天,第一次月经干净后,第二次月经干净后,记录治疗前后积分,观察疗效,按照主要疗效标准、次要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有效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实验研究:参照1997年CLSI(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颁布的《肉汤稀释法酵母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参考方法》(M27一方案),采用微量液基稀释法分别测定香莲外洗液、硝酸咪康唑、香莲外洗液合用咪康唑、黄连煎液、黄连煎液合用硝酸咪康唑对15例白色念珠菌阴道分离株、15例光滑念珠菌的抑菌效果。采用联合抑菌指数对硝酸咪康唑+香莲外洗液、黄连煎液+咪康唑的最小抑菌浓度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硝酸咪康唑、香莲外洗液、黄连煎液的MIC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研究:65例女性患者中,年龄最小18岁,最大51岁,发病主要集中在20-40岁;其中27例患者未婚有性生活(41.54%),38例患者已婚,以已婚育龄期所占比例为多;饮食方面,16例患者喜食辛辣,6例喜食生冷,3例喜食甜食;学历方面,11例为初中,30例专科,22例本科,2例硕士;月经基本正常,均无明显烟酒嗜好;压力多为一般,舌苔脉象均表现为舌红苔腻微黄,辩证为湿热下注,湿重于热。治疗结束后3天,试验组有效率57.1%,对照组有效率60.0%,两组有效率比较,P>0.05,二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真菌阴性者于治疗后第一次月经干净后复查,试验组有效率57.1%:对照组有效率53.3%,两组有效率比较,P>0.05,二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二次月经干净后复查,试验组有效率57.1%,对照组有效率53.3%,两组有效率比较,P>0.05,二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照疗效指数评价其疗效,评价其治疗前后积分,治疗结束后三天,试验组有效率(60%),对照组有效率23.33%,二者均为有效治疗,但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研究:作用于15株临床分离菌株白念珠菌:香莲外洗液的MIC均值为:13.54mg/ml,黄连煎液的MIC均值为:13.65mg/ml,和硝酸咪康唑溶液的MIC均值11.40ug/ml效果相当;硝酸咪康唑合用香莲外洗液作用于白念珠菌,二者的联合抑菌指数1<FICI=1.25≤4,表明硝酸咪康唑与香莲外洗液联用作用于白念珠菌二者为无关作用。硝酸咪康唑合用黄连煎液作用于白念珠菌,二者的联合抑菌指数为0.5<FICI=0.53≤1,表明硝酸咪康唑与黄连煎液联用作用于白念珠菌二者为相加作用。作用于15株光滑念珠菌的MIC值,香莲外洗液8.40mg/ml,黄连煎液9.38mg/ml和硝酸咪康唑14.88ug/ml的效果相当。硝酸咪康唑合用香莲外洗液作用于光滑念珠菌,二者的联合抑菌指数1<FICI=2.33≤4,表明硝酸咪康唑与香莲外洗液联用作用于光滑念珠菌二者为无关作用。硝酸咪康唑合用黄连煎液作用于光滑念珠菌,二者的联合抑菌指数为FICI=0.70≤0.5,表明硝酸咪康唑与黄连煎液联用作用于光滑念珠菌二者为相加作用。对作用于白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来讲,硝酸咪康唑、黄连煎液二者的MI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香莲外洗液对光滑念珠菌较白念珠菌的MIC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香莲外洗液对光滑念珠菌更敏感。结论:临床研究:临床上咪康唑栓合用香莲栓治疗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较单纯用咪康唑栓可以较明显的改善临床症状,为临床治疗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提供有效的临床研究依据。实验室研究:香莲外洗液、黄连煎液和硝酸咪康唑作用于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均有抑菌作用。香莲外洗液、黄连煎液作用于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的敏感性无差异;硝酸咪康唑合用香莲外洗液无论是作用于白念珠菌还是光滑念珠菌,均为无关作用;硝酸咪康唑合用黄连煎液作用于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菌表现为相加作用。
黄江涛[6](2012)在《抗真菌单味及复方中药试验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很多细菌感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但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其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耐药菌株的增加,降低了现有抗生素的治疗效果,使真菌感染的几率增加,同时激素、化疗药物和免疫抑制剂也是造成真菌感染重要原因之一。从中药中寻找抗真菌药物已有较
韩旭[7](2009)在《炎克宁V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Ⅰ)》文中提出目的:本实验通过对炎克宁V号方作用于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其免疫调节、凋亡调控、信号传导等关键产物的观察分析,探讨CPID的发病机制及炎克宁V号方治疗的作用机理,为炎克宁V号方治疗CPID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以Wistar雌性大鼠为受试对象,用混合菌(大肠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接种法建立慢性盆腔炎大鼠模型。将69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炎克宁V号方高、中、低剂量组和中药对照组。分别应用光镜和电镜方法对各组大鼠子宫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反应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INF-γ和Caspase-3的表达;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L-2和IL-6含量;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组织MMP-2 mRNA,Fas/FasL mRNA和p53 mRNA的表达,硝酸还原法检测血清中NO含量及化学比色法测定血清NOS活性。结果:慢性盆腔炎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L-2、IL-6、NO的含量、子宫组织中INF-γ的表达、NOS的活性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子宫组织中Caspase-3,MMP-2mRNA,Fas/FasLmRNA和p53mRNA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炎克宁V号方明显降低了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血清中IL-2、IL-6、NO的含量及NOS的活性(P<0.05),明显减弱了模型大鼠子宫组织中INF-γ的表达(P<0.05),同时增强了模型大鼠子宫组织中Caspase-3,MMP-2 mRNA,Fas/FasL mRNA和p53 mRNA的表达(P<0.05)。其中,炎克宁V号中剂量组的作用均明显优于中药对照组(P<0.05)。结论:炎克宁V号方通过降低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血清中IL-2,IL-6含量,使它们接近正常水平,恢复免疫平衡,从而控制慢性盆腔炎的病理发展;通过增强模型大鼠子宫组织中MMP-2 mRNA的表达,降解细胞外基质,从而减轻慢性盆腔炎的纤维组织增生;通过增加模型大鼠子宫组织中Caspase-3,Fas/FasL mRNA和p5 3 mRNA的表达,诱导炎细胞凋亡,抑制炎细胞生长,从而减轻炎症反应,有利于慢性盆腔炎症的消除。炎克宁V号能明显降低NO含量和NOS的活性,减轻组织细胞的损伤,从而抑制炎症细胞的形成,达到CPID的治疗作用。综上,炎克宁V号方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有效方剂。
杨东霞[8](2007)在《炎克宁IV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免疫及凋亡调控作用的实验研究(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观察CPID模型大鼠的细胞因子及其凋亡相关基因的变化,探讨炎克宁IV治疗CPID的作用机理,为临床炎克宁IV治疗CPID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Wistar雌性大鼠为受试对象,用混合菌接种法复制CPID模型,67只大鼠随机的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炎克宁IV高、中、低剂量组和中药冲剂对照组。采用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电镜观察组织超微结构;免疫组化观察子宫组织Bax、NF-κB和ICAM-1的表达;RT-PCR技术检测子宫组织NF-κBmRNA和ICAM-1mRNA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0和TNF-α含量;硝酸还原法检测血清中NO含量及化学比色法测定血清NOS活性;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清中SOD含量。结果:①炎克宁IV各组与模型组比较能明显减轻子宫粘膜充血、水肿、炎性渗出及粘连,促进组织修复。其中炎克宁IV高、中剂量组优于中药对照组(P<0.05);②炎克宁IV高剂量组NF-κBmRNA和ICAM-1mRNA在子宫组织的表达明显低于与模型组、低剂量组和中药对照组(P<0.05);③炎克宁IV高剂量组Bax、NF-κB和ICAM-1表达高于模型组、低剂量组和中药对照组(P<0.05);④炎克宁IV高剂量组血清中NO和NOS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低剂量组和中药对照组(P<0.05);⑤炎克宁IV高剂量组血清中TNF-a和IL-10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低剂量组和中药对照组(P<0.05);⑥炎克宁IV高剂量组血清中SOD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炎克宁IV低剂量和中药对照组(P<0.05)。结论:①用混合菌接种法可以成功复制大鼠CPID模型;②炎克宁IV能明显减轻组织充血、水肿、炎性渗出及粘连,促进组织修复;③炎克宁IV能明显降低NF-κB及其下游产物ICAM-1、TNF-α、L-10、NO和NOS的水平;④炎克宁IV能够促进子宫组织Bax表达,从而促进炎症细胞的凋亡;⑤炎克宁IV能够通过增加SOD活性,加快清除氧自由基;⑥炎克宁IV可能通过抑制NF-κB及炎性介质、促进炎细胞的凋亡及氧自由基的清除治疗慢性盆腔炎。
张荣林[9](2007)在《杠板归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提出杠板归又名贯叶蓼、蛇牙草等,为蓼科蓼属(Polygonaceae)植物杠板归(Polygonum perfoliatum L. )的干燥全草,曾收录于中国药典一部(1977年版)。杠板归味酸苦,性平,具有利水消肿、清热、活血、解毒等功效,主治水肿、黄疸、泄泻、疟疾、痢疾、百日咳、淋浊、丹毒、湿疹、疥癣。药理研究表明,杠板归具有抗肿瘤活性,而对杠板归化学成分的报道较少。为了进一步阐明杠板归的药效物质基础,为杠板归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利用及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本论文对杠板归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通过溶剂法和各种色谱方法,从杠板归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6个化合物,利用谱学分析和理化常数测定分析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确定了15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甾体类化合物3个:分别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G-3),豆甾-4-烯-3-酮(stigmast-4-en-3-one,G-4)和胡萝卜苷(daucosterol,G-5);黄酮类化合物8个:分别为山萘酚(kaempferol,G-6),槲皮素(quercetin,G-7),萹蓄苷(avicularin,G-8),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quercetin-3-O-β-D-glucuronide,G-10),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quercetin-3-O-β-D-glucuronide 6″-methyl ester,G-11),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正丁酯(quercetin-3-O-β-D-glucuronide 6″-butyl ester,G-12),山萘酚-3-O-芸香糖苷(kaempferol-3-O-rutinoside,G-13)和芦丁(rutin,G-14);其他类:软木三萜酮(friedelin,G-1),正十五烷酸(pentadecanoic acid,G-2),正丁基-β-D-呋喃果糖苷(n-butyl-β-D-fructopyronoside,G-9)和果糖(fructose,G-15)。以上化合物中,化合物G-1、G-2、G-4、G-8、G-9、G-10、G-13和G-14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G-12为首次从蓼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朱清静[10](2006)在《丹黄方对急性肝衰竭及肝再生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1) 探讨丹黄方对硫代乙酰胺所致急性肝衰竭大鼠肝损伤及肝再生的作用及机制。 (2) 探讨丹黄方对部分肝切除大鼠肝再生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1) 113只Wistar大鼠,雄性56只,雌性57只,体重230~250g,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8只)、急性肝衰竭组(25只)、丹黄方大剂量组(20只)、丹黄方中剂量组(20只)、丹黄方小剂量组(20只)、促肝细胞生长素组(20只)。试验第2天除正常对照组皮下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用TAA600mg/kg-1体重皮下注射造模,24h后相同剂量重复注射1次。试验开始至实验结束,正常组、急性肝衰竭模型组、促肝细胞生长素组予生理盐水5ml·kg-1灌胃,丹黄方大、中、小剂量组分别给等体积/重量比的相应药物灌胃(三组分别给予丹黄方成人等效剂量、成人等效剂量的5倍、成人等效剂量的10倍剂量进行灌胃);除正常对照组外所有动物每日皮下注射5ml混合液(10%葡萄糖3ml、含适量生理盐水与20μmol/L KCl 2ml)以防低血糖,促肝细胞生长素组予促肝细胞生长素2mg/kg体重溶于上述防止低血糖的混合液中,每日皮下注射1次,持续3d,观察造模后48h内大鼠病死率.并于第2次注射TAA后24h后腹主动脉采血测定肝功能(ALT、AST、TB),ABC-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水平。迅速取肝组织,用10%甲醛液中固定,石蜡切片,检测肝组织病理变化及有丝分裂指数。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过氧化酶法(SP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肝再生信号调节蛋白α1和白细胞分化抗原14。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白细胞分化抗原14mRNA的表达。 (2) 雄性Wistar大鼠24只,体重230~250g,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肝切除手术组)、丹黄组和pHGF组4组,每组6只。大鼠自由喂养1周后,术前12h禁食,6h禁饮。丹黄组和pHGF组于手术前3天至实验结束,每日1次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4.0ml·kg-1体重、灌胃丹黄方10g·kg-1体重、和灌胃生理盐水4.0ml·kg-1体重、腹腔注射pHGF1 ml/100g,假手术对照组、肝切除手术组模型组分别给予腹腔注射0.85%生理盐水1 ml/100g,同时两组分别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按照Higgins和Panis等介绍方法无菌条件下操作。1%戊巴比妥钠(用量40mg/kg体重-1)皮下注入麻醉动物,固定在自制的简易手术台上,剪去上腹部鼠毛,体积分数为2%的碘酊消毒,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脱碘,盖洞巾,在大鼠上腹部做一个纵形长约1cm的切口,拉出左叶和中叶,用手术线在左叶和中叶根部结扎,切除肝脏左叶和中叶(占70%),术毕皮下给予生理盐水1ml,缝合刀口,消毒。假手术组动物仅开腹翻动肝左叶和中叶,不作肝叶切除,术后自由饮食水,所有动物无1例死亡。除正常组大鼠仅进行肝叶的牵拉,其余大鼠均进行70%肝叶切除复制模型。48h后,杀死动物,迅速取肝组织,采用异硫氰酸胍一步法提取总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细胞癌基因fosmRNA、肝细胞生长因子mRNA、肝再生因子-1mRNA、神经生长因子诱导的抗增殖相关分泌蛋白mRNA、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mRNA和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
二、中药香莲复方对淋病双球菌超微结构影响的电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香莲复方对淋病双球菌超微结构影响的电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香莲方对耐药白念珠菌外排泵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白念珠菌唑类耐药机制及相应抗耐药体外实验研究进展 |
一、靶位酶及其编码基因的改变 |
二、外排泵基因过度表达 |
三、细胞应激反应 |
四、脂类的代谢 |
五、生物膜的形成 |
六、耐药相关转录因子突变 |
七、其他相关体外抗耐药研究 |
第二节 香莲系列制剂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进展 |
一、组方依据及初期研究 |
二、抗真菌作用的体外实验及临床验证 |
三、抗真菌耐药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
四、针对其他病原体的体外实验 |
五、小结 |
第二章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菌种分布与药敏分析 |
第一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步骤 |
三、统计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病例一般资料 |
二、症状体征 |
三、白带常规结果 |
四、真菌培养及药敏结果 |
第三节 讨论 |
一、致病或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
二、临床表现分析 |
三、白带常规结果分析 |
四、VVC、RVVC患者致病菌种分布分析 |
五、致病念珠菌耐药分析及其影响因素 |
六、小结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香莲方及其主要中药单体成分对唑类耐药白念珠菌恢复敏感的诱导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节 香莲方及其主要中药单体成分对耐药白念珠菌外排泵基因表达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节 香莲方及其主要中药单体成分对耐药白念珠菌外排泵功能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四节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2)香莲栓联合咪康唑栓对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增效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对象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3)KBN触变凝胶的处方优化、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VVC的研究现状 |
1.1 现代医学对VVC的研究 |
1.2 中医学对VVC的研究 |
2 中医妇科炎症方剂用药研究 |
2.1 古代医藉治疗阴道炎症的方剂 |
2.2 现代临床治疗阴道炎症方剂 |
3 外治法治疗阴道炎的研究概况 |
3.1 外治法在妇科炎症治疗中的历代渊源 |
3.2 外治法的特点及其在妇科炎症用药剂型 |
3.3 现有妇科制剂的局限性 |
3.4 凝胶剂的概述 |
4 药敏试验研究进展 |
4.1 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方法的研究概况 |
4.2 中草药的药敏试验研究概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部分上市洗液及医疗机构制剂抗CA药敏试验及制剂状况考察 |
1.1 部分上市洗液及医疗机构制剂抗CA药敏试验 |
1.2 含量及固形物测定 |
第二章 单味药材体外抗CA的初步筛选及组方优化研究 |
2.1 单味药材的筛选 |
2.2 系列浓度黄连提取物抗CA药敏试验 |
2.3 自组处方及其抗CA的药敏试验 |
2.4 自组处方不同提取方式抗CA药敏试验 |
第三章 制备工艺研究 |
3.1 指标成分HPLC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及药材含量测定 |
3.2 提取工艺研究 |
3.3 浓缩实验研究 |
3.4 分组渗漉提取方式的考察 |
3.5 成型工艺研究 |
第四章 KBN制剂的质量标准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及结果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KBN制剂对临床分离菌株的抗菌敏感性及电镜观察 |
5.1 试验材料 |
5.2 试验方法及结果 |
5.3 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1 总结 |
2 本论文的特色和意义 |
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虎杖的抗补体活性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节 虎杖的抗补体活性及活性部位的确立 |
一、结果与讨论 |
二、材料与方法 |
第二节 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的活性导向分离及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一、结果与讨论 |
1.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2.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3. 化合物的波谱数据 |
二、实验部分 |
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2. 提取分离 |
第三节 抗补体活性及靶点研究 |
一、结果与讨论 |
1. 结果 |
2. 讨论 |
二、材料与方法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论文和发明专利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5)香莲方对咪康唑抗念珠菌增效作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学对VVC的认识 |
1.1.1 含义渊源 |
1.1.2 带下病的病因病机 |
1.1.3 带下病的治疗 |
1.1.4 阴痒的病因病机 |
1.1.5 阴痒的治疗 |
1.2 现代中医药治疗VVC特色 |
1.3 现代中药抗真菌的实验室研究 |
1.3.1 单味中药抑菌实验 |
1.3.2 中药复方抑菌试验 |
1.3.3 问题与不足 |
1.4 抗菌增效的相关研究 |
1.4.1 TMP对单味中药的抗菌增强作用 |
1.4.2 TMP对复方中药的抗菌增效作用 |
1.4.3 汉防己甲素对抗真菌药增效作用的体外研究 |
1.4.4 汉防己甲素对抗真菌药增效作用的体内研究 |
1.4.5 汉防己甲素对抗真菌药增效作用的临床研究 |
1.4.6 汉防己甲素对抗真菌药增效作用的机制研究 |
1.5 小结 |
1.6 现代医学对VVC的研究 |
1.6.1 VVC的定义、诊断、鉴别诊断 |
1.6.2 VVC流行病学研究 |
1.6.3 VVC的病因研究 |
1.6.4 发病机制研究 |
1.6.5 VVC的治疗 |
1.6.6 VVC的预防 |
1.6.7 小结 |
1.7 关于咪康唑的相关研究 |
1.7.1 咪康唑的药理作用 |
1.7.2 咪康唑栓的临床研究 |
1.8 香莲方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2章 临床研究 |
2.1 试验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2.1 研究对象来源 |
2.2.2 单纯性VVC诊断标准 |
2.2.3 单纯性VVC纳入标准 |
2.2.4 单纯性VVC排除标准 |
2.2.5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2.2.6 研究病例的终止 |
2.3 治疗方案 |
2.3.1 试验药品 |
2.3.2 用药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4.1 一般记录项目 |
2.4.2 临床症状、体征评分 |
2.4.3 真菌学疗效 |
2.4.4 评分标准 |
2.4.5 安全性指标 |
2.5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
2.5.1 研究预期的不良反应 |
2.5.2 不良反应处理方案 |
2.5.3 不良事件报告 |
2.6 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
2.6.1 主要疗效标准 |
2.6.2 次要疗效标准 |
2.6.3 安全性评价 |
2.7 统计分析方法 |
2.8 治疗结果 |
2.9 结果 |
2.9.1 按照主要疗效标准 |
2.9.2 按照次要疗效标准 |
2.10 安全性评价 |
2.11 讨论 |
2.11.1 临床纳入患者情况分析 |
2.11.2 香莲栓组成及方义分析 |
2.11.3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治疗后疗效评价标准的规范化 |
2.11.4 香莲栓的临床疗效分析 |
2.11.5 香莲栓和咪康唑栓的临床疗效存在的问题分析 |
2.12 结论 |
第3章 实验室研究 |
3.1 材料 |
3.1.1 标本来源 |
3.1.2 实验用药物 |
3.1.3 培养基 |
3.1.4 其他材料及器械,均有本院真菌实验室提供 |
3.1.5 试验用药物储存液配制 |
3.1.6 质控菌株 |
3.2 实验方法 |
3.2.1 培养和鉴定 |
3.2.2 菌悬液的制备 |
3.2.3 实验步骤 |
3.2.4 判定最小抑菌浓度 |
3.3 结果 |
3.3.1 质控结果 |
3.3.2 作用于临床15株白念珠菌MIC结果 |
3.3.3 光滑念珠菌的实验室研究 |
3.3.4 三种药物单用作用两种真菌的MIC值比较 |
3.3.5 联合用药效果评价 |
3.3.6 结果 |
3.4 讨论 |
3.4.1 香莲方中选用黄连煎液的原因 |
3.4.2 选择光滑念珠菌的原因 |
3.4.3 结果分析 |
3.4.4 存在的问题分析 |
3.4.5 本实验和前期研究结果的分析 |
3.5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英文缩略语 |
附录2:诊断标准、纳入/排除/剔除标准等相关标准 |
附录3:病例观察表及评分量表 |
附录4:知情同意书 |
附录5:知情同意书副本 |
附录6:临床患者统计表 |
附录7:实验室照片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抗真菌单味及复方中药试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味中药研究 |
2 中药复方研究 |
3 中药非直接抗真菌及对抗生素的增效作用 |
(7)炎克宁V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Ⅰ)(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综述 |
1.历代中医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
1.1 中医对慢性盆腔炎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对盆腔炎病因、临床症状及治疗的认识 |
2.现代中医对病因病机的研究 |
2.1 湿热瘀结 |
2.2 气滞血瘀 |
2.3 寒湿血瘀 |
2.4 气(阳)虚血瘀 |
2.5 肾虚血瘀 |
2.6 脾肾两虚,湿瘀互结 |
2.7 肝郁肾虚 |
3.现代中医对慢性盆腔炎临床症状的认识 |
4.现代中医对慢性盆腔炎治疗的认识 |
4.1 内治法 |
4.2 外治法 |
4.3 综合治疗 |
4.4 内服方高频药物文献相关研究 |
4.5 灌肠方高频药物文献相关研究 |
5.慢性盆腔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
5.1 流行病学研究 |
5.2 病因病理机制的研究 |
5.3 诊疗方法 |
6.慢性盆腔炎实验研究进展 |
6.1 盆腔炎症模型动物的研究 |
6.2 免疫功能实验研究 |
6.3 血液流变实验研究 |
6.4 镇痛实验研究 |
6.5 抑菌实验研究 |
6.6 细胞学及组织学研究 |
6.7 抗炎作用 |
6.8 毒理学研究 |
实验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制备 |
1.3 实验用主要仪器 |
1.4 实验用主要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菌液制备 |
2.2 分组及造模方法 |
2.3 分组及给药方法 |
2.4 指标检测及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形态学观察结果 |
3.2 炎克宁Ⅴ号对各组大鼠子宫组织INF-γ和Caspase-3影响 |
3.3 炎克宁Ⅴ号对各组大鼠血清中IL-2和IL-6含量的影响 |
3.4 炎克宁Ⅴ号对各组大鼠子宫组织MMP-2mRNA,Fas/FasL mRNA和p53mRNA表达的影响 |
3.5 炎克宁Ⅴ号对各组大鼠血清中NO和NOS含量的影响 |
附图 |
讨论 |
1.马宝璋教授诊治慢性盆腔炎的主要学术思想 |
1.1 病因病机方面 |
1.2 湿热瘀结型为主要临床辩证 |
1.3 治疗方法----解毒化瘀、软坚除湿 |
2.CPID大鼠模型的建立 |
3.炎克宁Ⅴ治疗CPID的机制研究 |
3.1 炎克宁Ⅴ对CPID大鼠子宫组织INF-r和Caspase-3及血清中IL-2和IL-6的作用 |
3.2 炎克宁Ⅴ对CPID大鼠子宫组织MMP-2,sFas/sFasL和P53的影响 |
3.3 炎克宁Ⅴ对CPID大鼠血清NO与NOS水平的影响 |
4.炎克宁Ⅴ号方遣方用药依据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炎克宁IV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免疫及凋亡调控作用的实验研究(Ⅱ)(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综述 |
1. 关于慢性盆腔炎的古代文献记载 |
2. 现代中医药对慢性盆腔炎的研究进展 |
3. 现代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研究进展 |
4. 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实验研究进展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讨论 |
1. 导师马宝璋教授关于诊治慢性盆腔炎的主要学术思想 |
2. 慢性盆腔炎动物模型的建立 |
3. 炎克宁Ⅳ立方依据及现代药理研究 |
4. 炎克宁Ⅳ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机制研究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9)杠板归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蓼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1.1 蓼属植物简介 |
1.2 蓼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3 蓼属植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第2章 杠板归的化学成分研究 |
2.1 概述 |
2.2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第3章 实验部分 |
3.1 杠板归的化学成分提取与分离 |
3.2 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 |
第4章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10)丹黄方对急性肝衰竭及肝再生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实验一 丹黄方对硫代乙酰胺致大鼠急性肝衰竭的影响 |
实验二 丹黄方对大鼠急性肝衰竭肝再生作用的实验研究 |
实验三 丹黄方对大鼠急性肝衰竭肝再生过程中CD14的影响 |
实验四 丹黄方对大鼠肝再生过程中HGF影响的实验研究 |
实验五 丹黄方对大鼠肝再生过程中Tec影响的实验研究 |
实验六 丹黄方对大鼠肝再生过程中PC3、c-fos、LRF-1影响的实验研究 |
实验七 丹黄方对大鼠肝再生过程中TGFβ1影响的实验研究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博士生期间发表论文、主持课题及科研奖励 |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1 重型肝炎/肝衰竭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进展 |
文献综述2 大黄药理研究及在肝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致谢 |
四、中药香莲复方对淋病双球菌超微结构影响的电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香莲方对耐药白念珠菌外排泵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D]. 贾淑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2]香莲栓联合咪康唑栓对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增效作用研究[J]. 吴盘红,范瑞强,陈信生,谢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03)
- [3]KBN触变凝胶的处方优化、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 林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6)
- [4]虎杖的抗补体活性成分研究[D]. 沈路路. 复旦大学, 2013(03)
- [5]香莲方对咪康唑抗念珠菌增效作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 吴盘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 [6]抗真菌单味及复方中药试验研究进展[J]. 黄江涛. 河北中医, 2012(09)
- [7]炎克宁V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Ⅰ)[D]. 韩旭.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1)
- [8]炎克宁IV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免疫及凋亡调控作用的实验研究(Ⅱ)[D]. 杨东霞.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7(05)
- [9]杠板归的化学成分研究[D]. 张荣林. 沈阳药科大学, 2007(05)
- [10]丹黄方对急性肝衰竭及肝再生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D]. 朱清静. 湖北中医学院,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