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税利分流改革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刘琼芳[1](2019)在《我国国有企业红利上缴的遵从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有企业盈利能力不断增强,如何加强国有企业红利上缴制度设计,实现国有企业红利应缴尽缴,逐步成为当前热点议题。国有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经营主体,有其自身的利益追求,在国有企业过去长达13年不分红的制度惯性约束下,国家作为股东开始向国有企业征缴税后利润,必然面临诸多困难与阻力。实践中,这些困难和阻力突出表现在,当前国有企业税后利润上缴比例还偏低,还未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30%的目标要求,并且已经上缴的国企利润大都还是返回到国企,在国企“体制内”循环,未能真正实现国企利润上缴国家并最终惠及民生这一改革目标。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尚未建立保障国企红利上缴的刚性制度,国家在国有企业利益上缴行为中未能建立针对国企的有效的制衡机制,致使国有企业利用内部控制的信息优势,在理性经济人的行为驱使下,产生国有企业红利上缴的不遵从行为。因此,在重构国有企业利润上缴制度的实践中,需要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出发,探讨国有企业利润上缴中的遵从与不遵从行为特征,从而构建更完善国有企业红利上缴制度。本文首先在阐述相关文献综述、理论基础和研究范畴界定的前提下,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制度演变的角度分析国有企业红利上缴制度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规律,为后续分析做好历史视角的分析铺垫;其次,基于前景理论,构建国企红利上缴遵从行为模型,发现国企红利上缴比例的提高会降低国企红利上缴行为的遵从度,政府部门处罚强度、国企对自身名誉的在乎程度、对损失的厌恶程度、政府的稽查度与国企红利上缴行为的遵从度呈正比;再次,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建立政府与国企经理人行为的博弈模型,发现国企经理人红利上缴行为的遵从度与红利上缴比例提高呈反比,与惩罚成本、奖励机制呈正比;最后,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国企理财目标、细化国有企业利润征缴对象的层次、逐步提高利润上缴比例等三个方面探讨改革的基本思路,并从健全国企红利上缴的相关配套制度、财政部与国资委定位清晰、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内外监管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推进国有企业红利上缴制度的完善。
吴晓红[2](2015)在《我国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历史、现状及其完善》文中认为国有企业与国家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一直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环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每个时期的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都有其历史特点。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后,国有企业确立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改革方向,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也发展到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这表明,国家、国有企业与全体公民之间的三元利润分配格局将会被打破,完善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应成为我国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重要目标。
谭啸[3](2014)在《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7年国务院决定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以来,经过7年实践,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初步建立了一套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预算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但对其的争议和质疑也从未断绝。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13]6号),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等重要文件都对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出了要求。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还指明了国有企业和国资监管体制的改革方向,这些改革,比如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等,都将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运行产生重大影响。为了推动完善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本文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分析了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和国企改革形势任务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工作可能造成的影响,在借鉴我国历史经验和相关国际经验基础上,基于双元结构财政理论,提出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本文逻辑上分为六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导论和理论基础分析,阐述研究背景和意义,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研究做理论准备。第二部分阐述我国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的历史沿革及其经验,目的是通过梳理情况,弄清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变迁的历史脉络,总结实践经验教训,分析其中蕴含的客观规律,供当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参考。第三部分系统梳理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当前的管理体系、具体收支管理等情况,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整理国外典型国家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的管理经验,目的是开阔研究视野,在下一步改革中借鉴国外相关管理的有益经验。第五部分对当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面临的形势进行分析,目的是使研究提出的政策建议更有现实针对性。第六部分针对当前实践中的问题,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的财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研究提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本文的研究方法以规范研究为主,主要通过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理论基础、历史经验、国际经验、当前实践,以及未来改革方向等的情况梳理,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按事物内在联系运用逻辑推理形成研究结论。在总结分析当前实践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国际经验时,本文也运用一定实证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根据现实经验情况进行分析推理。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一是从“收”与“支”两方面,系统总结我国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调整的历史经验,并进一步分析其中的规律与启示,用于指导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工作。二是整理分析了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美国、加拿大等国政府对通用汽车和银行业等的注资救助经验,作为我国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借鉴,拓宽了研究视野。三是从制度和机制层面,分析了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避免就事论事。四是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国资监管体制改革方向,系统分析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其中很多内容和观点都是结合当前新情况提出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本文的核心观点如下:1.关于我国政府与企业分配关系管理历史经验的启示。一是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是理顺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的基础;二是税利分流是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的合理模式;三是专门机构独立行使出资人职责有利于规范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未来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应当坚持以上三个原则。2.关于国外政府与企业分配关系管理经验的启示。一是市场化经营的国有企业应当实施市场化的分红方式。二是我国的国有资本收益上交比例还有提高的空间。三是国有资本收益应当有一定比例转入公共财政,直接服务于全民公众利益。四是国有资本收益可以尝试将一部分投入国家主权财富基金。五是涉及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大型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时,政府或出资人实施直接注资存在客观必要性,但应体现“救助与责任追究两不误”原则,并应严格监管,并可在适当时候以合适的方式收回。3.关于当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尚未形成指导预算安排的理财理念;二是尚未将全部国有企业纳入预算实施范围;三是尚未厘清预算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四是尚未充分实现预算的宏观调控功能;五是尚未形成市场化的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机制;六是尚未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预算执行管理机制;七是尚未建立合理的国有资本收益分享机制。4.关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主要形势:一是仍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二是要进一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交比例;三是要将更多国有资本收益用于民生支出;四是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五是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面临改革,将建立国有资本运营和投资公司承担政府出资人部分国有资本经营管理职能;六是国有企业面临分类监管。主要任务:一是巩固和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政策影响力;二是完善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机制;三是建立和完善国有资本收益分享机制;四是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系。5.关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的总体思路。一是坚持和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相对独立性,包括细化相对独立的政策目标、明确相对独立的理财理念、加强相对独立的预算管理等。二是进一步明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运行区间,包括设定国有资本投资范围、厘清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厘清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国有资本运营和投资公司的职能分工等。三是加强和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各方面的有机衔接,包括加强与国家战略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衔接、完善国有资本收益分享机制、建立中央与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转移支付机制等。四是进一步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实施范围,将包括金融企业、国家主权财富基金、全国社保基金等在内的全部国有企业都纳入预算实施范围,并向非国有企业开放预算资金申请渠道。6.关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的具体措施。一是在收入管理方面,措施主要包括建立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政策体系,建立个性化、市场化的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管理机制等。二是在支出管理方面,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基于企业资本经营的支出管理机制,强化“自上而下”的预算编制工作机制等。三是在执行和绩效管理方面,措施主要包括以落实国有资本权益为重点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探索对国有资本宏观经营情况开展绩效评价等。四是在完善预算信息公开方面,措施主要包括建立科学的收支科目体系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报告体系等。
朱珍[4](2014)在《国有资本财政:历史考察与未来走向》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就已提出“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财政体制改革目标。但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的复杂性及我国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共财政模式仍需经历长期探索的过程。而在体制转轨期,我国存在大量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即国有资本。国家作为国有资本的出资人,可凭借所有者(代表)权利参与国有资本增值部分的分配和再分配,从而形成了“国有资本财政”。公共财政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而国有资本财政是我国在体制转轨期现实存在、必需存在、服务于公共财政的过渡模式。然而,从现有的研究动态来看,更多学者将研究视角集中于对公共财政的研究,即使在2007年《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颁布以后,专家学者也只是就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身展开讨论,很少由对形式的探讨上升到对国有资本财政这一实质内容的研究。实际上,公共财政和国有资本财政既然都属于国家财政的组成部分,那么无论从理论的完整性抑或从改革的现实性出发,都不能因为公共财政被确立为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而忽视对国有资本财政的研究,更不能由此否定国有资本财政的存在及其重要意义。基于上述思考,本论文将研究视角定位于国有资本财政,首先说明国有资本财政研究所涉及的理论基础,其次界定了国有资本财政的相关定义与特征,再次从历史变迁的角度梳理了192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公营经济的探索及国有资本财政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阐述国有资本财政的收支现况,并用实证的方法评价国有资本财政制度的绩效,剖析国有资本财政面临的挑战,指出国有资本财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时也将逐步并入公共财政。最后就体制转轨期如何实现国有资本财政与公共财政有效的制度耦合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吴晓红[5](2014)在《我国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国有企业利润分配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争论不休的话题。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国有企业利润分配采用的是“统收统支”的财政模式,即使经历过几次形式上的变化,但都没有脱离计划经济体制的刚性框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通过一系列“放权让利”改革,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确立了“税利分流”的财政模式。现代企业制度让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为了被赋予法人独立财产权的私法主体,“政企分开、政资分离”两种职能的转变给国有企业添加了更多的活力,很多国有企业经营状况开始好转,国有企业利润大幅度提高,有些已经跻身世界500强之列。但有关国有企业利润分配问题依然成为社会各界争议的热点。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是多少?国有企业利润由谁来收缴?国有企业利润如何使用?《国务院关于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和《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对以上问题作了政策性回答。从2008年起,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在中央企业全面施行。至此,我国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取得重大突破。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在政府主导下强制性变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亦没有改变这一路径依赖。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仅仅停留在财政分配领域,国有资本保障增值功能被强化。国有企业利润分多少、怎么分和分给谁并没有在宪政的框架下完成。我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国有资本收益分配的前提是国有企业归国家所有,全体人民是国有企业的真正主人,国家成立国有企业的真正目的在于为全体人民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从国有产权角度来说,国家所有权的终极所有者是全体人民,国有资本的终极所有者也是全体人民,国有企业利润分多少、怎么分和分给谁应该由全体人民说了算。尽管全体人民才是国家所有权的终极主体,但国有资本运营不可能通过全体人民来实现,国有企业的经营必须通过委托代理机制来完成。国家和政府受托于全体人民经营和管理国有企业,在国有资本运营委托代理机制中,国家和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和国有资本运营机构都应该在委托人的授权范围内行使国家所有权。国家作为具有双重法律人格的主体,在社会主义国有资本运营过程中,具有社会生活管理者和国有资本所有者双重身份。所以,国有企业利润分配过程涉及多方主体:全体人民、国家和政府部门、国有企业;涉及两个法律关系:国家和政府部门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公共财政预算关系、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关系。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关系既是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利益分配关系在财政领域的集中体现,又反映了国有资本运营过程中各主体之间的权利配置关系。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已经开展六年,规范国有资本运营的相关法律己陆续颁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弊端,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用行政手段解决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分配和使用的惯常方式。《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已经无法适应改革后国有企业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关于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和《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暂行办法》法律层级太低,《企业国有资产法》过于强调出资人制度建设却忽略了人大应有的法律地位,《物权法》和《公司法》对国有财产的调整有限,构建保护国有资产的法律体系在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中显得迫在眉睫。西方国家也有国有企业,西方国家也有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与我国相比,西方国家的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比例较高,国有企业利润大多使用在社会公共福利方面。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立以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比例和国有企业利润使用范围饱受诟病,国有资产流失、国企高收入和国企腐败现象再次将国有企业利润分配话题推向风口浪尖。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确定多少才算合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政府公共预算之间的关系该如何定位?国有企业利润如何使用才能更符合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真正目的?这都需要在公共财政体制下沿着民主宪政的路径进行法律制度设计。国有产权具有双重法律属性,国有企业利润分配过程是公共财政框架下国家所有权的行使过程。国有资本的全民所有制属性决定了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应该体现人民民主原则,以全体人民的利益为立法宗旨;国有资本的逐利本性决定了国有资本需要保值增值。国有经济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基础,国有企业的持续经营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所以,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除了考虑全体人民的利益,也要适当考虑国有企业自身的利益诉求。构建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法律制度时,首先要明确全新的立法理念,民主宪政思想和公私法方式协调应该植入法律制度设计。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法律制度,应该遵循人民民主、法治、国有资本维持和统筹兼顾原则。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法律制度中,应该对各法律主体的权利进行重新配置,明确全体人民的参与权、确立人民代表大会的最高法律地位、重新定位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的出资权、适度限制财政部门的职权,听取国有企业的合理诉求。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法律制度要对国有企业进行功能分类,根据不同的功能分类立法。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法律制度必须依赖于代议制和信息披露机制去实现,同时,需要构建严格的经济法责任,建立国有资本运营公益诉讼制度。实际上,无论国有企业怎么改革,无论国有资本采取什么样的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不会改变,国家所有权的终极主体和国有资本的终极所有者永远是全体人民,区别只是在于在不同的时期,国有资本以什么样的手段去实现公有制的本来目的。因此,只要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沿着民主宪政的路径,以务权制衡为原则,遵循法定程序去分配,就一定能实现社会主义国有资本的最终目标。
朱珍[6](2011)在《国家与国企财政分配关系的历史变迁及制度重构》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作为经济体制改革核心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也在向纵深方向推进。而国家与国有企业财政分配关系的嬗变则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范畴。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并与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相适应的国家与国企财政分配模式,是国有企业改革乃至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是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题中之义,是完善国家的财政分配制度并构建与政府职能相吻合的财政体制模式的重中之重。欲探索国家与国企财政分配关系的合理模式,需要从历史的视角理顺国家与国企的财政分配关系,唯有明晰了历史脉络,才能把握国家与国企分配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特点,从而通过理论和实证的结合找出规范的分配关系尚未真正形成的症结所在及现行体制的弊端。应在借鉴国外的经验价值与国内省域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基本原则、刚性机制、激励约束、税利使用、制度耦合及政府、国资委、国有企业的主体定位等综合且多元化的视角构建国家与国企完整有效的财政分配关系的制度框架。
廖添土[7](2010)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历史考察与制度建构》文中研究说明随着2007年9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之后,中央层面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入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一个新的阶段。随后,地方层面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也在全国各地广泛展开。然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毕竟还是个新事物,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在我国也还仅仅处于试点探索阶段。试点探索中也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争论,需要加强理论研究以进一步指导实践工作。本论文研究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在本质上反映的是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从建国初的统收统支,到改革初期的税利合一,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确立后的税利分流,再到目前税利分流框架下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均有着其内在的历史发展规律。因此,本论文首先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分析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探索国家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关系的演变特征和规律,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建构提供历史经验。之后,本论文考察了西方国家国有经济发展的历程及资本预算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借鉴了国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的经验,在纵向上建构中央与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分级所有”的产权关系,横向上处理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的互补与衔接。最后,在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进行历史分析、国外经验借鉴、横向和纵向关系理清的基础上,本论文构建一个包含了预算内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决算和预算监督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框架,并为这一制度框架的实施提供政策建议。
刘克崮[8](2009)在《1994年前后的中国财税体制改革》文中研究表明
余天心[9](1994)在《当前财税改革一些背景剖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为什么要进行财税改革 原因如下: 第一, 国家财政收支平衡难以为继,财政相当拮据。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为支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搞活企业和调动地方等各方面的积极性,财税总体上采取了减税让利、下放权力等一系列措施。但是,由于财税改革本身未能跟上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了的情况,目前中央财政债务负担沉重,财政赤字从80
柯美成[10](1994)在《关于全面推行税利分流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我国财税体制近期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要“按照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和合理分权的原则,改善和完善税收制度。”其中,在国家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改革方面,就是要硬化企业所得税,实行依法征税,按资分利。这一改革内容,就其实质和具体操作而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全面推行税利分流。税利分流在我国若干地区早已分批试行。试点的情况如何?全面推行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哪些方面需要改善和完善?笔者曾就此作过一些调查,并形成了若干粗浅的看法。
二、上海税利分流改革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税利分流改革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国有企业红利上缴的遵从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第四节 本选题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研究的相关概念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二章 国有企业红利上缴制度的历史演进 |
第一节 统收统支阶段: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形成和演进(1949-1977) |
第二节 税利合一:国有企业利润上缴制度的改革和发展(1978-1994) |
第三节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完善和创新(1994-至今) |
第四节 国有企业红利上缴制度演进轨迹的评述 |
第三章 国有企业红利上缴遵从行为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国有企业红利上缴的总体情况 |
第二节 红利上缴遵从行为与不遵从行为的分类 |
第三节 国有企业红利上缴遵从度低的具体表现 |
第四节 国有企业红利上缴不遵从行为的成因分析 |
第四章 国有企业红利上缴遵从行为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基于前景理论的国企红利遵从行为模型分析 |
第二节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政府与国企利润上缴行为的博弈分析 |
第三节 总结 |
第五章 国企红利上缴制度的改革路径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国企红利上缴制度的改革路径 |
第二节 完善国企红利上缴制度的对策建议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基本概念界定 |
1.3.1 国有资产与国有资本 |
1.3.2 国有资本收益与国有资本收益管理 |
1.3.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资本性支出预算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关于资本性支出预算的研究 |
1.4.2 关于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性质与定位的研究 |
1.4.3 关于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策功能的研究 |
1.4.4 关于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原则的研究 |
1.4.5 关于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主体的研究 |
1.4.6 关于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管理的研究 |
1.4.7 关于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管理的研究 |
1.4.8 关于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评价的研究 |
1.4.9 关于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践存在问题的研究 |
1.4.10 文献评述 |
1.5 论文结构和研究方法 |
1.5.1 逻辑结构和主要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论文的创新点 |
1.5.4 论文的难点和不足 |
2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理论基础分析 |
2.1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 |
2.1.1 所有制的本质内涵 |
2.1.2 公有制适应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 |
2.2 政府干预理论 |
2.2.1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
2.2.2 政府干预的范围 |
2.3 公共经济理论 |
2.3.1 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 |
2.3.2 公共经济职能和特点 |
2.4 双元结构财政理论 |
2.4.1 构建双元结构财政的必要性 |
2.4.2 公共财政与国有资本财政 |
2.4.3 双元预算体系 |
2.5 现代产权理论 |
2.5.1 交易费用、外部性与产权界定 |
2.5.2 委托代理问题 |
2.6 发展经济学理论 |
2.6.1 经济增长理论 |
2.6.2 发展中国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3 我国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的变迁与经验 |
3.1 “政企合一”高度集权时期(19491—977年)的分配关系 |
3.1.1 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时期确立统收统支模式 |
3.1.2 大跃进时期的管理权限下放与企业利润留成制度 |
3.1.3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管理权限重新集中上收 |
3.1.4 文革时期分配关系调整频繁 |
3.1.5 对于“政企合一”高度集权时期分配关系的简要评述 |
3.2 “扩权让利”改革时期(1978—1985年)的分配关系 |
3.2.1 恢复企业基金和利润留成制度 |
3.2.2 第一步“利改税” |
3.2.3 第二步“利改税” |
3.2.4 对于“扩权让利”改革时期分配关系的简要评述 |
3.3 “两权分离”改革时期(1986—1992年)的分配关系 |
3.3.1 第一轮经营承包 |
3.3.2 第二轮经营承包 |
3.3.3 对于“两权分离”改革时期分配关系的简要评述 |
3.4 “政企分开”改革时期(1993-2003年)的分配关系 |
3.4.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3.4.2 实施税利分流 |
3.4.3 推进银行体制改革 |
3.4.4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
3.4.5 推动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 |
3.4.6 对于“政企分开”改革时期分配关系的简要评述 |
3.5 “政资分开”改革时期(2003—目前)的分配关系 |
3.5.1 建立统一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新国资监管体制 |
3.5.2 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
3.5.3 对于“政资分开”改革时期分配关系的简要评述 |
3.6 几点启示 |
3.6.1 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是理顺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的基础 |
3.6.2 税利分流是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的合理模式 |
3.6.3 专门机构独立行使出资人职责有利于规范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 |
4 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现状、成效与问题 |
4.1 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现状 |
4.1.1 发展历程 |
4.1.2 制度体系 |
4.1.3 功能定位 |
4.1.4 实施范围 |
4.1.5 收入管理 |
4.1.6 支出管理 |
4.1.7 编制管理 |
4.1.8 执行与绩效管理 |
4.1.9 近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规模和结构 |
4.1.10 近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规模和结构 |
4.2 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已取得的主要成效 |
4.2.1 树立了国有企业上缴国有资本收益的理念 |
4.2.2 初步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体系 |
4.2.3 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 |
4.3 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1 尚未形成指导预算安排的理财理念 |
4.3.2 尚未将全部国有企业纳入预算实施范围 |
4.3.3 尚未厘清预算的事权和支出责任 |
4.3.4 尚未充分实现预算的宏观调控功能 |
4.3.5 尚未形成合理的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机制 |
4.3.6 尚未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预算执行管理机制 |
4.3.7 尚未建立合理的国有资本收益分享机制 |
4.4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4.1 我国未构建起相对独立的国有资本财政管理体系 |
4.4.2 行政化管理的路径依赖 |
5 外国政府与国有企业分配关系管理经验借鉴 |
5.1 国家专门机构或控股公司为主导的分配模式 |
5.1.1 法国的经验 |
5.1.2 意大利的经验 |
5.1.3 西班牙的经验 |
5.2 公共财政为主导的分配模式 |
5.2.1 英国的经验 |
5.2.2 德国的经验 |
5.2.3 澳大利亚的经验 |
5.3 国有企业董事会为主导的分配模式 |
5.3.1 瑞典的经验 |
5.3.2 新西兰的经验 |
5.3.3 芬兰的经验 |
5.4 主权财富基金为主导的分配模式 |
5.4.1 新加坡淡马锡模式 |
5.4.2 挪威国家石油基金模式 |
5.5 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政府注资经验分析 |
5.5.1 美国政府的主要注资情况 |
5.5.2 加拿大政府的主要注资情况 |
5.6 几点启示 |
5.6.1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国资监管体制方面 |
5.6.2 关于国有企业分红管理方面 |
5.6.3 关于国有资本收益使用安排方面 |
5.6.4 关于经济危机中的政府注资管理方面 |
6 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
6.1 当前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面临的主要形势 |
6.1.1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
6.1.2 进一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交比例 |
6.1.3 将更多国有资本收益用于民生支出 |
6.1.4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
6.1.5 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面临改革 |
6.1.6 国有企业面临分类监管 |
6.2 当前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的主要任务 |
6.2.1 巩固和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政策影响力 |
6.2.2 完善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机制 |
6.2.3 建立和完善国有资本收益分享机制 |
6.2.4 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系 |
6.3 当前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的难点 |
6.3.1 提高国有资本宏观经营水平 |
6.3.2 合理确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 |
6.3.3 平衡民生支出与国有资本经营支出 |
7 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的总体思路 |
7.1 坚持和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相对独立性 |
7.1.1 相对独立性的内涵 |
7.1.2 坚持和完善相对独立性的原因分析 |
7.1.3 细化相对独立的政策目标 |
7.1.4 明确相对独立的理财理念 |
7.1.5 加强相对独立的预算管理 |
7.2 进一步明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运行区间 |
7.2.1 设定国有资本的投资范围 |
7.2.2 厘清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事权与支出责任 |
7.2.3 厘清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国有资本运营和投资公司的职能分工 |
7.3 加强和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各方面的有机衔接 |
7.3.1 加强与国家战略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衔接 |
7.3.2 完善与公共财政的有机衔接 |
7.3.3 建立中央与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转移支付机制 |
7.4 进一步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实施范围 |
7.4.1 将全部国有企业纳入预算实施范围 |
7.4.2 向非国有企业开放预算资金申请渠道 |
8 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的具体措施 |
8.1 收入管理改革的具体措施 |
8.1.1 建立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政策体系 |
8.1.2 建立个性化、市场化的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管理机制 |
8.1.3 建立应收尽收的国有产权转让收入收取机制 |
8.2 支出管理改革的具体措施 |
8.2.1 建立基于企业资本经营的支出管理机制 |
8.2.2 强化“自上而下”的预算编制工作机制 |
8.2.3 适时取消费用性支出安排 |
8.2.4 完善国有资本注资的审核评估转让工作机制 |
8.3 执行和绩效评价管理改革的具体措施 |
8.3.1 以落实国有资本权益为重点加强预算执行管理 |
8.3.2 以企业绩效评价为重点改进预算绩效评价 |
8.3.3 探索对国有资本宏观经营情况开展绩效评价 |
8.4 完善预算信息公开的具体措施 |
8.4.1 建立科学的收支科目体系 |
8.4.2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报告体系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4)国有资本财政:历史考察与未来走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Contents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实践价值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三、逻辑结构与研究方法 |
四、文章的创新之处 |
五、有待深化研究的问题 |
第一章 国有资本财政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产权理论 |
第二节 委托代理理论 |
第三节 制度变迁理论 |
第四节 博弈理论 |
第五节 软预算约束理论 |
第二章 国有资本财政的相关范畴界定 |
第一节 财政:内涵与职能 |
第二节 公共财政:内涵与特征 |
第三节 国有资本财政:内涵与特征 |
第四节 公共财政与国有资本财政的关系 |
第三章 建国前中国共产党关于公营经济的探索与实践(1921—1949) |
第一节 建党初期公营经济思想的萌芽(1921—1927) |
第二节 土地革命时期公营经济的产生(1927-1937) |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公营经济的发展(1937-1945) |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公营经济的壮大和国营经济的建立(1945-1949) |
第五节 地位评析:为社会主义财政奠定基础 |
第四章 计划经济时期国有资本财政的隐性化阶段(1949—1978) |
第一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税利的分别征收与统一使用(1949-1952) |
第二节 “一五”计划时期:奖励基金和超计划利润分成制(1953-1957) |
第三节 大跃进时期:利润留成制与“税利合一”试点(1958-1960) |
第四节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企业奖金制(1961-1965) |
第五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统收统支模式(1966-1976) |
第六节 两年徘徊期:对国企利润分配制度的恢复性调整(1977—1978) |
第七节 历史特征:国有资本财政的隐性化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资本财政的显性化阶段(1978年至今) |
第一节 企业基金制转向利润留成制(1978-1982) |
第二节 两步利改税(1983-1985) |
第三节 承包经营责任制(1986-1993) |
第四节 分税制背景下的税利分流(1994—2006) |
第五节 重建国企红利上缴制度下的税利分流(2007年至今) |
第六节 国有资本财政论的正式提出及其争议 |
第七节 历史特征:国有资本财政的显性化 |
第六章 国有资本财政的收支现况与绩效评价 |
第一节 国有资本财政的收入来源 |
第二节 国有资本财政的支出方向 |
第三节 现行国有资本财政收支制度的绩效评价 |
第四节 国有资本财政收支制度欠合理的原因 |
第七章 国有资本财政面临的挑战 |
第一节 根本挑战:何以保证国有资本财政的民生性支出 |
第二节 宏观挑战:何以保证政府双重身份的有效分开 |
第三节 中观挑战:何以保证国资部门执行政策的客观性 |
第四节 微观挑战:何以保证国企如实如期上缴国有资本收益 |
第八章 公共财政:国有资本财政的未来走向 |
第一节 公共财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财政模式 |
第二节 国有资本财政:内嵌于双元结构财政的过渡模式 |
第三节 市场经济下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将强化国有资本的公共属性 |
第四节 市场经济下政府转型将深化政府社会管理者的属性 |
第五节 小结:公共财政是国有资本财政的现实旨归 |
第九章 实现国有资本财政与公共财政耦合的制度前瞻 |
第一节 建立国有资本财政的刚性收入机制 |
第二节 突出国有资本财政支出的公共属性 |
第三节 实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的互补衔接 |
第四节 健全国有资本财政与公共财政耦合的配套制度 |
第十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我国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背景 |
(三)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二)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范围界定与主要内容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范围界定 |
(四) 主要内容 |
四、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 主要创新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国有企业及其利润分配一般分析 |
一、国有企业相关范畴界定 |
(一) 企业与国有企业 |
(二) 资产与国有资产 |
(三) 资本与国有资本 |
(四) 国有资产、国有资本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 |
二、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的现实分析 |
(一) 国有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理论依据 |
(二) 我国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的必要性分析 |
(三) 我国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的可行性分析 |
三、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的法理解读 |
(一) 国家所有权概念的界定 |
(二) 国家所有权属性的公私双重性 |
(三) 国家所有权行使方式的公私法协同性 |
(四)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中公私权平衡性 |
第二章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 |
(一)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内涵 |
(二)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 |
(三)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 |
二、产权理论 |
(一) 产权理论的内涵 |
(二) 经典产权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 |
(三) 中国产权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 |
三、委托代理理论 |
(一) 委托代理的内涵 |
(二) 国有产权中委托代理关系 |
(三) 委托代理理论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 |
四、国家财务论 |
(一) 国家财务论的内涵 |
(二) 国家财务论与国家财政论 |
(三) 国家财务论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 |
五、预算理论 |
(一) 预算理论的内涵 |
(二) 预算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 |
(三)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我国国有企业利润分配 |
第三章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的历史、现状、问题的成因 |
一、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历史(1949—2007) |
(一) “统收统支”的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1949—1978) |
(二) “税利合一”的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1978—1994) |
(三) “税利分流”的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19942007) |
二、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现状(2007年—至今) |
(一)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理论背景 |
(二)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实践 |
(三)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评价 |
三、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一)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存在的问题 |
(二)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四章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比较分析 |
一、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之国外考察 |
(一) 意大利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 |
(二) 美国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 |
(三) 英国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 |
(四) 法国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 |
(五) 新加坡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 |
二、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之地方经验 |
(一) 沪深模式 |
(二) 北京模式 |
(三) 武汉模式 |
三、国外考察与地方经验对我国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构建的启示 |
(一) 西方国家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二) 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五章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法律制度的完善 |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法律制度立法综述 |
(一)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性质的界定 |
(二)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法律制度立法必要性分析 |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法律制度职权重构 |
(一) 终极所有者权力到位 |
(二) 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重新定位 |
(三) 财政部门职权归位 |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法律制度完善内容 |
(一) 实体法规范 |
(二)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程序 |
第六章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法律制度构建 |
一、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的立法理念 |
(一) 民主宪政思想的回归 |
(二) 公私法方式的协调 |
二、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的立法原则 |
(一) 人民民主原则 |
(二) 法治原则 |
(三) 国有资本维持原则 |
(四) 统筹兼顾原则 |
三、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权利(力)配置 |
(一) 参与主体 |
(二) 权限内容 |
四、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实现机制 |
(一) 代议制 |
(二) 信息披露机制 |
(三) 第三方监督机制 |
五、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立法体系 |
(一) 立法模式选择 |
(二) 国有企业分类 |
(三)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方案 |
(四)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立法建议 |
第七章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监管制度构建 |
一、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监管概述 |
(一)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监管的概念 |
(二)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监管的法律特征 |
二、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监管现状分析 |
(一) 我国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监管模式沿革 |
(二)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监管缺陷 |
三、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监管法律制度设计 |
(一)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监管权重新配置 |
(二)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监管原则 |
(三) 我国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监管制度设计 |
第八章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法律责任及其权利救济 |
一、国有资本运营经济法责任的重构 |
(一) 国有资本运营中经济法责任双重结构分析 |
(二) 国有资本运营中经济法责任的归责原则 |
(三) 国有资本运营中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 |
二、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法律责任与救济程序的缺失 |
(一) 法律责任的缺失 |
(二) 救济程序的缺失 |
三、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法律责任的建构 |
(一) 违宪责任建构 |
(二) 刑事责任重构 |
(三) 民事责任重构 |
(四) 行政责任重构 |
四、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救济程序的建构 |
(一) 行政救济程序 |
(二) 司法救济程序 |
结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国家与国企财政分配关系的历史变迁及制度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双元财政"的理论溯源 |
1.2.2 关于国家与国企财政分配关系的探索 |
1.2.3 国企分红的相关理论综述 |
1.2.4 关于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及使用去向的制度争议 |
1.3 研究方法与逻辑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逻辑思路 |
第2章 国家与国企财政分配关系的历史变迁 |
2.1 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与国企财政分配关系的刚性嬗变(1949—1977) |
2.1.1 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7) |
2.1.2 大跃进时期(1958-1960) |
2.1.3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1-1965) |
2.1.4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7) |
2.2 税利分流前国家与国企财政分配关系的弹性调整(1978—1993) |
2.2.1 第一次调整:企业基金制转向利润留成制(1978—1982) |
2.2.2 第二次调整:两步利改税(1983—1985) |
2.2.3 第三次调整:承包责任制(1986—1993) |
2.3 税利分流:理顺国家与国企财政分配关系的正确方向(1994—2011) |
2.3.1 分税制背景下的税利分流(1994—2006) |
2.3.2 重建央企利润上缴制度背景下的税利分流(2007至今) |
2.3.3 税利分流是理顺国家与国企财政分配关系的正确方向 |
第3章 基于实证分析的视角审视现行体制的弊端及其掣肘因素 |
3.1 现行体制下关于国企利税的实证研究 |
3.1.1 国有资本收益占国企利润的比例 |
3.1.2 国内分红与海外分红的比较 |
3.1.3 国企留存利润的使用现状 |
3.1.4 国企红利的支出方向 |
3.2 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看现行国企分红制度的弊端 |
3.2.1 国企分红的范围窄、比例低 |
3.2.2 国内分红与海外分红形成巨大反差 |
3.2.3 国企内部依然是高投资与高薪酬并存 |
3.2.4 利使用较少惠及民生 |
3.3 造成国企分红弊端的原因探析 |
3.3.1 制度试点的稳妥性决定了"适度、从低"的国企分红原则 |
3.3.2 国有上市公司缺乏连续稳定的股利分配政策 |
3.3.3 "内部人控制"致使国有资本出资人权益难以保障 |
3.3.4 政府、国资委、国企间的利益博弈决定了红利的使用方向 |
第4章 国内外运行模式借鉴 |
4.1 国外国家与国企财政分配模式的借鉴价值 |
4.1.1 美国的上交租赁费及直接分红模式 |
4.1.2 法国的高税高利模式 |
4.1.3 意大利的国家参与制模式 |
4.1.4 瑞典的分权管理模式 |
4.2 国内省域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探索与实践 |
4.2.1 沪深模式 |
4.2.2 北京模式 |
4.2.3 武汉模式 |
4.2.4 江苏模式 |
第5章 国家与国企财政分配关系的制度重构:基本框架与主体定位 |
5.1 制度架构 |
5.1.1 模式选择:以税利分流为基础构建国家与国企财政分配关系 |
5.1.2 刚性机制:扩大分红范围并提高分红比例 |
5.1.3 激励约束:设计有效机制以防范国企的利润规避行为 |
5.1.4 税利使用:实现国企与民生的正和博弈 |
5.1.5 制度耦合:建立健全国企纳税分红的配套政策措施 |
5.2 主体定位 |
5.2.1 政府的职能定位:宏观经济管理者及国有资产出资人 |
5.2.2 国资委的角色定位: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 |
5.2.3 国企的市场定位: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的一般性企业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历史考察与制度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框架与内容 |
五、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研究:范畴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的范畴界定 |
第二节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理论分析 |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二章 “统收统支”的国家与国有企业财政分配关系:形成与演进(1949—1978) |
第一节 建国初期:奖励基金制和超计划利润分成(1949—1957) |
第二节 “大跃进”时期:利润全额留成制度(1958—1962) |
第三节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企业奖励基金制度(1962—1965) |
第四节 “文革”时期:秩序紊乱的企业分配关系(1966—1978) |
第五节 国有企业“统收统支”分配体制的客观评价 |
第三章 “税利合一”的国家与国有企业财政分配关系:改革与发展(1978—1994) |
第一节 企业基金与利润留成阶段(1978—1982) |
第二节 两步利改税阶段(1983—1987) |
第三节 含税承包制阶段(1987—1993) |
第四节 “税利合一”分配制度的简要评价 |
第四章 “税利分流”的国家与国有企业财政分配关系:探索与完善(1994—2007) |
第一节 政策背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确立 |
第二节 税利分流的改革试点 |
第三节 税利分流改革的全面推进 |
第四节 税利分流改革的客观评价 |
第五节 国家与国有企业财政分配关系演变的规律分析 |
第五章 “税利分流”框架下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实践与创新(2007—至今) |
第一节 在税利分流框架下建立国有资本财政收入的理论依据 |
第二节 国有企业利润上缴制度的恢复与重构 |
第三节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框架的初步确立 |
第四节 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试点探索 |
第五节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六章 国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历史考察与经验借鉴 |
第一节 西方国家国有经济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
第二节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七章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产权结构:分级所有 |
第一节 国有资本“分级管理”与“分级所有”的比较分析 |
第二节 实行国有资本中央与地方“分级所有”的依据 |
第三节 国有资本“分级所有”体制的建构原则和划分标准 |
第八章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的关系:互补与衔接 |
第一节 国有资本财政的相对独立性 |
第二节 国有资本财政的职能特征 |
第三节 两种财政预算的主体辨析 |
第四节 两种财政预算的运行区间比较 |
第五节 两种财政预算的互补与衔接 |
第九章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构与框架设计 |
第一节 基本思路 |
第二节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支框架 |
第三节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 |
第四节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执行 |
第五节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决算 |
第六节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监督 |
第十章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实施:政策建议 |
第一节 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参与试点工作 |
第二节 积极推进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建设 |
第三节 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组织体系 |
第四节 建立规范的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管理制度 |
第五节 建立规范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报表报告制度 |
第六节 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管理基础 |
第七节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绩效考评机制 |
第八节 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立法建设 |
第十一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上海税利分流改革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国有企业红利上缴的遵从行为研究[D]. 刘琼芳.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2]我国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历史、现状及其完善[J]. 吴晓红. 学术界, 2015(05)
- [3]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研究[D]. 谭啸.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4(12)
- [4]国有资本财政:历史考察与未来走向[D]. 朱珍.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5]我国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法律制度研究[D]. 吴晓红. 安徽大学, 2014(08)
- [6]国家与国企财政分配关系的历史变迁及制度重构[D]. 朱珍.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5)
- [7]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历史考察与制度建构[D]. 廖添土.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7)
- [8]1994年前后的中国财税体制改革[J]. 刘克崮. 中共党史资料, 2009(04)
- [9]当前财税改革一些背景剖析[J]. 余天心. 经济研究参考, 1994(40)
- [10]关于全面推行税利分流的思考[J]. 柯美成. 经济管理, 19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