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NMARSAT海事卫星通讯系统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蔺陆洲[1](2020)在《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文中提出太空竞争与空间合作的关系变化和政策调整是航天外交的基本问题。本文围绕竞争与合作的主轴,建构了一种航天外交的理论框架并以商业航天为基点分析了航天外交的现实转型。在回顾航天外交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方法和创新点,进而界定了航天外交概念的内涵、外延和特征。通过梳理自1957年以来航天外交的发展历史和当前航天外交的发展趋势,结合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在相互依存、霸权稳定、世界体系、国家主义和依附理论的发展路径与分析范式,总结了航天外交在战略、资金和科技各方面的理论要素。基于这三个航天外交的理论要素,将航天产业的计划经济属性、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和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确立为航天外交理论的范式,以航天相对实力的变化和航天外交政策的调整为主要逻辑,建立航天外交的理论模型,在太空竞赛和空间合作方面形成理论推论。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比较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对理论和推论进行检验。通过理论限制性条件分析,将商业航天识别为改变航天外交理论外部环境和条件的颠覆性变量,并对航天外交理论的发展进行预测。随后,以文章建构的航天外交理论框架,针对世界航天外交总体态势、主要航天国家和国际航天组织的结构与政策,利用案例研究和博弈论进行分析,解释当前航天外交关系的状态和变化趋势。特别是基于中国的航天外交实践的总结,在大国博弈、多边主导和应用推广方面进行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并提出政策建议。最终回顾和总结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并对未来的航天外交进行展望。
蔡陈玉[2](2018)在《基于北斗的船舶监控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不仅有广阔的陆地面积,还有十分辽阔的海域面积,尽管海域面积仅有陆地面积的1/3,但其面积值也以达到了300万平方公里。辽阔的海域致使我国的海上交通具有航行范围广、船舶的密度高以及流量大等特点。由于陆地资源有限,使得大家将目光转向对海洋资源的开发,我国的经济结构也转向对海洋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员参与到海洋事业中。由于海洋环境具有的多变的特点,使得海洋生产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并且海上事故的发生具有灾难性以及突发性的特点。很多海上事故发生后由于不能准确的确定遇险船舶的位置,使得船舶上工作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得到保障,所以急需建立一个船舶监控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对船舶位置的精确定位,当岸上监控中心收到船舶的报警信号后,能通过该系统对船舶位置进行查询,并且通过该系统能够查询船舶航行时的一些实时参数,便于岸上监控中心日常对船舶的监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技术,自从2012年其正式运营以来,在各领域的发展极其迅猛,其特有的短报文通信功能与精准的定位导航技术相结合为船舶航行领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安全保障。目前,航海领域使用的较多的导航和通信方式为:美国的GPS和海事卫星,依照北斗的发展趋势,北斗终将取代他们并在中国境内广泛使用。基于此,本文设计与开发了一种基于北斗的船舶监控系统。本设计主要包含两大部分,一是对船载装置的设计,该部分采用的是基于ARM Cortex-M3为内核的STM32F4作为整个船载硬件系统的核心模块,北斗定位模块、以及北斗天线模块都是通过RS232串口与其进行连接的,中央处理单元(STM32F4)可对船舶的位置信息及一些基本数据进行处理、打包、封装,并且能够响应岸上监控中心的指令,然后将处理好的信息返回给岸上监控平台。本设计选用了UM220-III N型定位导航芯片、数据采集模块以及三模一体用户机来实现对数据的获取以及传输,对于船载装置的软件开发使用Keil uVision,进行对这部分功能实现的程序编写。二是对岸上监控平台的软件设计与开发,系统的开发环境是Visual C++,在桌面上开发出基于C/S架构的应用程序,主要能够实现对船舶的位置以及航行时的一些参数信息进行实时的监控和管理。整个系统的充分利用了北斗卫星的定位功能和其短报文通信功能。最后,通过对硬件模块下载软件程序实现硬件模块的正常运作,硬件模块的各部分能实现其功能,硬件模块返回的数据也能在监控界面上显示,该监控系统能满足设计的基本要求。
魏小星[3](2016)在《船舶能耗在线监测系统研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船舶以运量大、运费低的优势在国际贸易运输领域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不过船舶也是能耗和排放大户,燃油消耗成本约占其运营成本的40%60%,因此采用更加科学的船舶能耗监测方式,减少海运碳排放量,降低船舶运营成本对推动航运行业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针对目前多数运营船舶依然采用传统人工计量油耗方式,油耗数据误差大、时效性差的实际情况,结合智能检测和互联网技术,本文研发出一套船舶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介绍了船舶能耗的组成部分,并重点分析了影响船舶柴油机油耗的主要因素,为数据采集提供理论支持。结合柴油机的工作原理,对比传统的柴油机油耗计算方法,确定船舶油耗监测方案。论文采用Cortex-M3内核STM32微处理器设计船舶能耗数据采集终端,开发采集终端硬件模块驱动程序和数据采集、存储、传输以及通信接口程序。论文应用LAMP(Linux+Apache+Mysql+PHP)环境,开发设计B/S架构下的船舶能耗在线监测及信息管理系统,并开发了与易信公众平台相结合的移动端应用。实现了船舶管理、能耗查询、分析和统计等功能。本文设计的船舶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可实现船舶与岸端管理中心的信息交互,使管理者对运营船舶具有更加实时、全面的动态感知力。系统能自动定时采集能耗数据,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杜绝传统管理上的一些漏洞,方便管理者统计运营成本、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系统的数据分析功能也可以为航运企业制定船舶节能和轮机保养方案提供准确而可靠的数据支持,提高了企业的综合效益。
钱进[4](2012)在《作为流动的职业共同体:驻华外国记者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跨国流动职业人群,外国记者在其移动过程中相互关系的建立与展开,给传统研究中共同体的概念化造成困难,即在诸如种族、语言等这些自然属性相异的移动人群中,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以及相互之间紧密联系不再构成人们交往的基础,共同体的存在与之前相比又将呈现出何种不同?本研究通过考察驻华外国记者这样一个流动的职业人群,试图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观察共同体的构成、运作以及成员对其意义的感知。由于在所从属国家、媒体属性以及各自职业背景等方面的区别,加之这个群体本身所具有的剧烈流动性,驻华外国记者群体内部结构性地嵌入着传统共同体所极力摒弃的异质性和不稳定性。然而,为了跨越这些自然属性决定论对这个群体中共同体考察的羁绊,本研究将采用职业共同体路径所提供的概念工具和分析框架,即从共同体内部出发,探究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于实践的影响。本研究首先考察驻华外国记者的日常新闻实践。当外国记者移动到中国这个新的情境中后,保证他们日常新闻采集工作顺利展开的新闻生产常规便也需要被重估。由于常规的生产与维持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成,这也就意味着外国记者需根据其在华工作所面临的问题重构新闻常规,这其中就包括两个时区下不同工作节奏的协调、替代性消息源找寻和技术作为突破新闻控制的工具等。因此,无论是现实空间(如新闻发布会和记者聚会)还是虚拟空间(如邮件组和社交网络)中,外国记者之间的日常沟通都围绕着这些新闻实践展开。同时,新闻助理之间的交流也构成了共同体内部沟通的第二种渠道。除日常新闻生产过程中的常规沟通外,记者们在诸如“拉萨3.14”事件和“茉莉花”事件这样的焦点时刻中更加频繁的交流与互动,则进一步唤起了他们的共同体意识。故而,驻华外国记者在新闻实践上的趋同性使得其跨越了在自然属性上的差别,构成了这个职业共同体的边界。与基于自然属性之上且外化于传统共同体的稳定边界不同,实践所勾勒出的边界源于共同体内部成员自身的主动建构。同样与传统共同体的单一而稳定存在不同,驻华外国记者这个流动的职业共同体处于日常生产和焦点时刻这两种交替状态中。成员之间的联系在前者中较为松散,在后者中则更加紧密。可以说,后一种状态是对前一种稳定状态的打断。同时,隐匿于常规状态中的矛盾与问题亦是在焦点时刻中得以彰显,成员们对于这些问题的集体应对也促使了同感在共同体内传递。
董洪理[5](2011)在《丹麦TT公司船舶产品中国区渠道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世界船舶制造中心已经历了多次从先行工业化国家向后起工业化国家的转移,目前,日本、韩国虽仍为世界造船大国,但世界船舶工业重心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已经确立。与日韩相比,中国既拥有素质高、成本低的丰富劳动力,又拥有较其他发展中国家更好的资金、技术条件,具有比较优势。成为造船强国是国家必然的发展战略之一二十年前,中国的造船企业绝大多数为国有,全国主要修造船企业不超过一百家,具备出口船生产能力的不到三十家,而到2007年底为止,中国的造船企业已经突破一千家,具备建造出口船能力的船舶企业超过300家。船舶通讯导航系统是船舶必须的配套设备,对于一条船的整体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基本上都是属于进口设备部分。中国目前的市场局面,宏观上虽然面临着经济危机的不利影响,从单个品牌或产品的市场来看,却同样充满着机遇。本文以丹麦TT公司为例,从世界领先的产品供应商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下的渠道着手,通过对交易费用理论和对角线理论等进行深入研究,结合丹麦TT公司具体的市场环境和当前的渠道现状分析存在的具体问题,如战略思路,渠道结构,渠道忠诚度,服务管理等方面,并一一对应的提出各种解决方案,对于丹麦TT公司在营销渠道建设的总体战略做出基本的结构性布局,从而实现渠道结构从原始状态到更有效率的渠道结构升级和转化,对于使丹麦TT公司如何能利用历史机遇成就船舶外部通讯在中国的市场地位,取得更大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课题!
蔚晓丹[6](2010)在《交通信息网与电信网的融合及ITS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国的交通运输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能力、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发展的需求,特别是承担着交通管理和公众服务的交通信息网,存在着信息网资源利用率不高和对新技术的探索应用研究不够等局限性。同时,现阶段电信企业处于转型的时期,消费者对于交通信息网的大量交通信息的需求则是电信企业未来盈利的重要潜在要素。因此,交通信息网和电信网如果可以有机融合,将实现通信资源的整合利用,并提高交通运输业和电信业的效益,使交通信息化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交通行业和社会公众。本文对交通信息网和电信网的融合在理论、路径、策略和实证方面进行的研究和分析,既有理论价值,也对交通业和电信业未来的发展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德尔菲专家法、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等研究方法。论文研究了交通信息网与电信网的融合基础,对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同时,综合考虑中国交通信息网与电信网融合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行业壁垒,提出了交通信息网与电信网的融合路径和融合架构,并针对融合架构的各个层次,分别提出了融合实施的具体策略。最后,本文根据提出的交通信息网与电信网的融合架构对ITS未来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创建了适合中国现阶段使用的ITS动态评估模型并进行了科学修正。本文的创新点有三个,一是从网络融合的理论出发,结合交通产业和电信产业的不同性质和特征,构建了交通信息网和电信网的融合架构;二是将融合架构应用于ITS进行实证分析,并构建了动态的ITS指标评价模型,完善了ITS层次评价体系;三是从基础设施、业务应用、数据整合、辅助决策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了交通信息网和电信网融合的具体实施策略,对交通信息化的发展有切实的参考意义。
王文革[7](2010)在《海事卫星宽带网络地面接续站射频系统设计方案》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际海事卫星通信(Inmarsat)技术和业务的不断发展,其在中国的使用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己正式被纳入国家应急通信网中。2006年海事卫星宽带系统业务的推出,进一步丰富了海事卫星业务,融入了3G通信的标准,在国际和国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这种情况下,在中国建设地面接续站势在必行。海事卫星宽带网络系统地面接续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主要涉及和公众电信网络及Internet互连的陆地侧接口部分、卫星侧接口部分及交换控制部分等,本论文着重对海事卫星宽带网络系统地面接续站的射频及天线系统进行研究设计,包括从中频到天线等与卫星接口的单元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系统整体设计、天线分系统设计射频分系统设计、链路检测及监控系统等。系统整体设计中主要考虑了卫星侧转发器和陆地侧调制解调系统对整个射频系统的约束,研究了频率偏移及补偿技术在海事卫星通信中的应用。同时,系统的容量设计也是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尽可能做到既满足业务的需要,留出必要的容量,同时又要考虑节省经费。在天线分系统设计中,重点研究了C/L馈源共用的问题;目前在国内,C/L波段馈源共用研究的较少,要满足整体系统的性能指标,馈源必须在结构设计、端口隔离、网络设计方面立意创新。为了满足系统投入使用后运行维护的需要,本论文结合国外地面站设计的相关经验,着重对链路检测及监控系统进行了研究和设计,提高了系统运行维护的自动化和信息化。
一菁[8](2009)在《丹麦泰纳(Thrane & Thrane)印象》文中研究表明提及丹麦你会想到什么?安徒生?丹麦曲奇?美丽的哥本哈根?其实作为全球竞争力名列第4的国家,这个北欧最小的国家在经济上有独特的优势,除了其闻名全球的渔业之外,还有很多全球着名的企业,马士基船运(MaerskSealand)是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船运公司,诺和集团(Novo Group)是世界上着明的医药与生化集团,胰岛素的产量占全球50%以上。而很多小朋友们喜欢的乐高(Lego)玩具也来自丹麦。提及海事卫星,很多人都听说过,不过对于Thrane&Thrane(丹麦泰纳)来说,却只有业内人士才知道一二。作为Inma rsat最重要的一个服务BGAN的终端设备生产商有3家:丹麦泰纳(Thrane & Thrane),休斯网络(Hughes Network Systems)和Addvalue,其中丹麦泰纳是最大的一家。而在2008年,全球销售的13000部BGAN终端设备,其中有11000部都是丹麦泰纳供应的,估算起来,丹麦泰纳在终端设备市场的占有率大概有85%。随着其业务的快速增长,特别是抓住了2008年这个机会,其在中国的业绩增长了190%之后,这个作为海事卫星最大的设备供应商,这个一贯隐藏在后面的全球主要卫星移动通信运营商,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CEO Walther Thygesen也带领他的团队再次来到中国,希望能在中国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唐初明,黄小菊,唐铖骋[9](2009)在《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动态及其对林业应用的影响》文中指出阐述美国GPS及其广域增强系统(WAAS)、俄罗斯全球轨道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欧洲静地轨道导航重叠服务系统(EGNOS)与伽利略(GALILEO)系统、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CNSS)、日本多功能卫星增强系统(MSAS)与"准天顶"卫星系统(QZSS)、印度GPS辅助静地轨道增强导航系统(GAGAN)与印度区域导航卫星系统(IRNSS)的发展历程、技术参数、最新进展及中国最新启用的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赵法彬[10](2009)在《建设应急通信,完善联动机制——2009城市应急联动通信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文中认为2009年6月11日至12日,经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工信部外函[2009]69号),由电子工业出版社主办、《数字通信世界》杂志社承办的"2009城市应急联动通信研讨会"在北京京都信苑饭店隆重举行,来自有关政府部门、用户单位、业内专家及企业代表数百人围绕"建设应急通信,完善联动机制"的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与交流。
二、INMARSAT海事卫星通讯系统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NMARSAT海事卫星通讯系统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与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军事安全 |
二、法律政策 |
三、经济产业 |
四、科学技术 |
五、文化认知 |
六、研究概况 |
第三节 研究概述 |
一、主要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 |
第四节 论证框架与章节结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 |
第一节 航天的基础概念 |
一、作为技术概念的航天 |
二、航天科技 |
三、航天系统和系统工程 |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概念和定义 |
一、历史沿革 |
二、定义范畴 |
三、构成要素 |
四、本质特性 |
第三节 航天与国际关系理论 |
一、航天与地缘政治理论 |
二、航天与国际政治理论 |
三、航天与外交理论 |
第三章 历史与现实 |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历史阶段 |
一、第一个时段:1957 年-1975年 |
二、第二个阶段:1975 年-1985年 |
三、第三个阶段:1985 年-2000年 |
四、第四个阶段:2000 年-至今 |
第二节 太空竞赛与现实主义 |
一、冷战早期50年代的航天外交 |
二、冷战早期60年代的航天外交 |
三、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三节 空间合作与相互依赖 |
一、冷战中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
二、自由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四节 冲突对抗与霸权稳定 |
一、冷战后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
二、新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五节 世界航天体系与依附 |
一、发展中国家的航天计划 |
二、世界体系中的航天外交 |
第六节 商业航天与国家主义 |
一、全球化与商业航天 |
二、国家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七节 航天外交的核心要素 |
一、科技是核心基础 |
二、战略是根本动力 |
三、资金是重要条件 |
第四章 理论框架 |
第一节 理论范式 |
一、航天经济的计划属性 |
二、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 |
三、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 |
第二节 理论模型 |
一、关键要素 |
二、理论内核 |
三、主要逻辑 |
第三节 理论推论 |
一、太空竞赛 |
二、空间合作 |
第四节 理论验证 |
一、定量检验 |
二、定性检测 |
第五节 理论颠覆 |
一、理论界限 |
二、商业航天 |
三、理论发展 |
第五章 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总体态势分析 |
一、综合分析 |
二、分项分析 |
第二节 主要国家分析 |
一、美国的航天外交 |
二、俄罗斯的航天外交 |
三、欧洲的航天外交 |
四、日本的航天外交 |
五、印度的航天外交 |
第三节 国际组织分析 |
一、国际组织类型分析 |
二、多边平台博弈策略 |
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
第六章 中国的航天外交 |
第一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实践 |
一、中国航天外交的基础 |
二、中国航天外交的历史 |
第二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 |
一、大国博弈 |
二、多边主导 |
三、应用推广 |
第三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政策建议 |
一、坚持高举高打的战略定位 |
二、改革管理体制和创新模式 |
第七章 结论 |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 |
一、航天外交的本质 |
二、航天外交的启示 |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未来 |
一、持续的竞争 |
二、潜在的合作 |
第三节 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北斗的船舶监控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
2.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
2.1.1 组成 |
2.1.2 定位原理 |
2.2 北斗卫星通信协议 |
2.2.1 数据接口协议 |
2.2.2 短报文通信 |
2.2.3 短报文通信优点 |
2.2.4 短报文通信缺点 |
2.3 船舶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
2.3.1 系统功能分析 |
2.3.2 系统实现框架 |
第三章 船载装置设计 |
3.1 硬件设计 |
3.1.1 ARM处理器模块 |
3.1.2 北斗定位模块 |
3.1.3 数据采集模块 |
3.1.4 北斗天线模块 |
3.2 软件设计 |
3.2.1 软件开发平台介绍 |
3.2.2 软件流程图 |
3.2.3 北斗天线模块设计 |
3.2.4 北斗定位模块设计 |
3.2.5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第四章 岸上监控平台设计 |
4.1 软件开发环境 |
4.1.1 VisualC++概述 |
4.1.2 数据库的访问 |
4.2 总体框架组成 |
4.3 船舶监控管理系统设计 |
4.3.1 系统的功能结构 |
4.3.2 登录模块设计 |
4.3.3 查询模块设计 |
第五章 总体测试 |
5.1 船载装置软、硬件测试 |
5.1.1 STM32F4开发板 |
5.1.2 程序下载 |
5.1.3 试验测试 |
5.2 岸上监控中心平台软件测试 |
5.2.1 配备ODBC数据源 |
5.2.2 数据查询界面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专利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
(3)船舶能耗在线监测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和意义 |
1.2 船舶监控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1.2.1 船舶监控的发展历程 |
1.2.2 国外发展现状 |
1.2.3 国内发展现状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的目标和工作 |
第2章 船舶能耗的理论分析与检测方法 |
2.1 船舶能耗的组成分析 |
2.1.1 船舶推进系统 |
2.1.2 船舶电站系统 |
2.1.3 船舶锅炉系统 |
2.2 船舶燃油消耗检测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总体技术方案 |
3.1 船舶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概述 |
3.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2.1 燃油流量计选型 |
3.2.2 船端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组成 |
3.2.3 岸端数据在线监测管理系统架构 |
3.2.4 船岸通信系统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船端数据采集终端电路及程序设计 |
4.1 主要硬件模块电路设计 |
4.1.1 微处理器(MCU) |
4.1.2 串口模块 |
4.1.3 外部FLASH模块 |
4.1.4 以太网通信模块 |
4.1.5 移动网络通信模块 |
4.1.6 GPS定位模块 |
4.2 船端数据采集终端程序设计 |
4.2.1 串口驱动程序 |
4.2.2 外部FLASH驱动程序 |
4.2.3 LwIP协议栈移植 |
4.2.4 数据采集程序 |
4.2.5 数据存储程序 |
4.2.6 数据传输程序 |
4.3 船端数据采集终端本地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岸端数据在线监测管理系统设计 |
5.1 开发环境搭建 |
5.1.1 开发语言及工具选择 |
5.1.2 LAMP环境安装 |
5.1.3 LAMP环境配置 |
5.2 岸端系统功能需求 |
5.2.1 船队管理 |
5.2.2 能耗查询 |
5.2.3 系统管理 |
5.3 岸端系统数据库设计 |
5.3.1 数据表设计 |
5.3.2 触发器设计 |
5.4 岸端系统网站设计 |
5.5 移动端应用开发 |
5.5.1 公众平台开发概述 |
5.5.2 公众平台应用开发 |
5.6 本章小节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4)作为流动的职业共同体:驻华外国记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文献综述 |
外国记者研究 |
跨国流动者研究 |
职业共同体研究 |
三. 研究问题 |
四. 研究方法 |
五. 论文结构 |
注释 |
第一章 作为流动者的驻华外国记者 |
第一节 通往中国之路:各种背景的驻华记者 |
一. 外国驻华记者的分布 |
二. 三种流入中国的途径 |
三. 流动过程中的地方性关系与专业性知识 |
第二节 驻华分社的分布与记者在中国的移动 |
一. 作为中心的北京和上海 |
二. 驻地之外——外国记者在中国的流动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二章 驻华外国记者新闻生产常规的重设 |
第一节 时差、双重时间与节奏的重置 |
一. 三份时间表 |
二. 作为一种仪式的晨会 |
三. 时差、双重时间与截稿时间 |
四. 时间的重叠与节奏的重置 |
第二节 消息源网络的搭建 |
一. 难以接近的消息源与替代性的消息源 |
二. 作为消息源“把关人”的新闻助理 |
三. 与消息源关系的维持 |
第三节 技术与日常新闻生产中的控制 |
一. 总部的控制和记者的独立性 |
二. 作为抵抗政府控制的技术 |
三. 两种受众的浮现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三章 驻华记者共同体内部的沟通 |
第一节 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的记者共同体 |
一. 仪式化的新闻发布会与非计划性协作的共同体 |
二. 工作与休闲重叠的记者聚会 |
三. 虚拟空间中的日常交往 |
第二节 共同体内的竞争与合作 |
一. 合租办公室的逻辑 |
二. 消息源的垄断和共享 |
三. 外国记者共同体内的流动和共享知识的传递 |
第三节 作为中介的新闻助理共同体 |
一. 称谓的演变与角色的认知 |
二. 现实与虚拟沟通平台的搭建与封闭化的沟通 |
三. 半封闭的共同体与驻华新闻机构中的新闻助理流动 |
四. 日常新闻生产中的合作与竞争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四章 焦点时刻中的共同体 |
第一节 拉萨“3.14”事件中的共同体:专业主义危机下的新闻报道 |
一. 难以接近的西藏报道与奥运年的采访管制 |
二. 信息真空与寻找权威的目击叙述 |
三. 在延展时空下的新闻采集 |
四. 作为共同体的驻华记者与中国官方间的叙事竞争 |
第二节 “茉莉花”事件中的共同体:新闻实践中的集体反抗 |
一. 后奥运时期外媒政策与管理权力转移 |
二. 预期性的事件与非计划的新闻 |
三. 来自官方的规训与来自共同体的抵抗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结论 |
一. 日常新闻实践与共同体的边界 |
二. 两种状态中的共同体 |
三. 全球化流动中的职业共同体 |
附录一 驻华记者职业意识调查 |
附录二 访谈对象名单 |
附录三 访谈问题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丹麦TT公司船舶产品中国区渠道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序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的背景 |
1.1.2 课题的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2.1 研究的思路 |
1.2.2 研究的方法 |
1.3 论文结构 |
第2章 营销渠道建设相关理论综述 |
2.1 渠道建设理论的经典研究及其评价 |
2.1.1 营销渠道管理中的相关理论 |
2.1.1.1 渠道对角线理论 |
2.1.1.2 交易成本理论 |
2.1.1.3 委托代理理论 |
2.1.2 营销渠道管理理论的简要评论 |
2.2 船舶设备行业渠道建设 |
2.2.1 销售渠道功能定位 |
2.2.2 销售渠道建设与管理 |
2.2.3 区域划分 |
2.2.4 渠道成员的选择 |
2.3 船舶设备行业渠道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3章 丹麦TT公司渠道建设分析 |
3.1 丹麦TT公司介绍 |
3.2 丹麦TT公司中国区营销渠道现状 |
3.3 丹麦TT公司中国区营销渠道问题分析 |
3.3.1 缺乏战略营销的理念与管理 |
3.3.2 营销渠道的管控体系不完善 |
3.3.3 营销渠道结构不合理 |
3.3.4 营销渠道服务能力不足 |
3.3.5 营销渠道忠诚度降低 |
第4章 丹麦TT公司中国区营销渠道建设方案 |
4.1 在营销理念层次上,进行营销渠道定位、进行管理上的转变 |
4.2 优化渠道管理,促进体系整合 |
4.3 改善渠道分销结构,引进供应链合作伙伴-LSP |
4.4 渠道成员管理,建立与经销商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 |
4.5 提高渠道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 |
4.6 进一步拓展营销渠道的种类和方式 |
第5章 总结 |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5.2 本文的不足 |
5.3 今后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卷内备考表 |
(6)交通信息网与电信网的融合及ITS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3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2.1 交通信息网的定义 |
1.2.2 电信网的定义 |
1.2.3 交通信息网和电信网融合的定义 |
1.2.4 ITS评价指标体系的定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研究 |
2.1 交通信息网和电信网的内涵 |
2.1.1 交通及交通信息网的内涵 |
2.1.2 电信网的内涵 |
2.2 网络融合理论研究 |
2.2.1 网络融合定义 |
2.2.2 产业融合理论 |
2.3 信息通信技术在交通信息网中的应用 |
2.3.1 信息通信技术 |
2.3.2 3G技术在城市交通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
2.3.3 信息通信技术在高速公路通讯中的应用 |
2.3.4 信息通信技术在交通管理业务中的应用 |
2.4 信息系统技术评价理论研究 |
2.4.1 信息系统技术评价内涵 |
2.4.2 信息系统技术评价方式 |
2.4.3 指标体系的研究方法 |
2.4.4 交通信息系统技术评价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交通信息网与电信网的融合基础研究 |
3.1 交通信息网和电信网的发展现状 |
3.1.1 交通信息网的发展现状 |
3.1.2 电信网的发展现状 |
3.2 交通信息网和电信网融合的可行性研究 |
3.2.1 交通信息网实现两网融合的可能性 |
3.2.2 电信网实现两网融合的可能性 |
3.3 交通信息网和电信网融合的行业壁垒分析 |
3.3.1 规模经济壁垒 |
3.3.2 在位企业优势壁垒 |
3.3.3 公用网与专用网政策壁垒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交通信息网和电信网的融合架构 |
4.1 交通信息网和电信网融合架构研究 |
4.1.1 交通信息网与电信网的互补关系 |
4.1.2 交通信息网与电信网的融合路径 |
4.1.3 交通信息网与电信网的融合架构 |
4.2 交通信息网和电信网的融合实施策略 |
4.2.1 基础设施层次 |
4.2.2 业务应用层次 |
4.2.3 数据整合层次 |
4.2.4 辅助决策层次 |
4.2.5 公共服务层次 |
4.3 交通信息网与电信网在ITS中的融合研究 |
4.3.1 ITS的发展历史和定义 |
4.3.2 智能交通系统的现有架构 |
4.3.3 交通信息网与电信网在ITS中的融合 |
4.3.3.1 资源与技术层次的融合 |
4.3.3.2 业务层次的融合 |
4.3.3.3 服务层次的融合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ITS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5.1 ITS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1 基于ICT的ITS指标体系构想 |
5.1.2 对指标体系的证明与重构 |
5.1.3 ITS技术评价模型的构建 |
5.2 ITS技术评价模型的修正 |
5.2.1 实验数据 |
5.2.2 神经网络拓扑结构 |
5.2.3 模型修正 |
5.2.4 修正后的ITS技术评价模型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论文结论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海事卫星宽带网络地面接续站射频系统设计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海事卫星组织 |
1.1.2 国际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 |
1.1.3 建设北京海事卫星宽带系统地面接续站的设想 |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二章 海事卫星宽带系统概述 |
2.1 海事卫星宽带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
2.1.1 空间段 |
2.1.2 地面接续站 |
2.1.3 卫星终端 |
第三章 射频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3.1 设计原则 |
3.2 系统设计 |
3.2.1 系统基本组成 |
3.2.2 使用卫星 |
3.2.3 链路计算 |
3.2.4 设备配置 |
第四章 天线分系统设计 |
4.1 概述 |
4.2 组成及工作原理 |
4.3 主要性能指标 |
4.3.1 射频性能 |
4.3.2 机械性能 |
4.3.3 伺服跟踪性能 |
4.3.4 环境适应性 |
4.4 天馈设计 |
4.4.1 天线面赋形设计 |
4.4.2 馈源设计 |
4.4.3 L/C双频共用波纹喇叭 |
4.4.4 L/C双频共用微波网络 |
4.5 天线面设计 |
4.5.1 反射面 |
4.5.2 天线座架设计 |
4.6 伺服控制设计 |
4.6.1 伺服控制主要工作方式 |
4.7 天线控制单元(ACU) |
4.7.1 ACU的组成 |
4.7.2 ACU的主要功能 |
4.8 天线驱动单元(ADU) |
4.8.1 轴角编码单元 |
4.8.2 安保电路 |
第五章 射频分系统设计 |
5.1 概述 |
5.2 C频段发射链路与C/L自动频率补偿 |
5.2.1 C/L链路自动频率补偿功能的实现 |
5.2.2 C/L链路设备 |
5.3 C频段接收链路与L/C自动频率补偿 |
5.3.1 L/C链路自动频率补偿功能的实现 |
5.3.2 L/C链路设备 |
5.4 参考时钟 |
第六章 链路检测及监控系统 |
6.1 链路监测系统 |
6.1.1 实现方案 |
6.1.2 链路检测内容 |
6.2 链路监测系统 |
6.2.1 载波监测分系统特点 |
6.2.2 载波监测技术要求 |
6.2.3 硬件实施方案 |
6.2.4 软件实施方案 |
第七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附录 |
附录A 技术术语及缩写 |
附录B 北京海事卫星地面站区域位置示意图 |
附录C Inmarsat对LAS RFS部分的性能要求 |
(9)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动态及其对林业应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美国全球定位系统与广域增强系统 |
1.1 全球定位系统 (GPS) |
1.1.1 GPS前身 |
1.1.2 GPS初期 |
1.1.3 GPS星座现状 |
1.1.4 未来GPS的升级改造 |
1.1.5 GPS精度干扰与取消 |
1.1.6 GPS采用的坐标系—WGS 84 |
1.2 美国广域增强系统 (WAAS) |
2 俄罗斯全球轨道导航卫星系统 |
2.1 俄罗斯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 (CICADA) |
2.2 全球轨道导航卫星系统 (GLONASS) |
2.3 GLONASS星座恢复与升级改造 |
2.4 GLONASS的特点 |
3 欧洲静地轨道导航重叠服务系统与伽利略计划 |
3.1 欧洲静地轨道导航重叠服务系统 (EGNOS) |
3.2 伽利略 (GALILEO) 计划 |
4 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 |
4.1 北斗导航试验系统 (BNTS) |
4.2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 (CNSS) |
4.3 中国卫星导航增强系统 |
4.4 中国的差分全球定位系统 (DGPS) |
4.5 中国地理坐标系的建立和更新 |
4.5.1 1954年北京坐标系 (BJS54) |
4.5.2 1980国家大地坐标系 (西安80坐标系) |
4.5.3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CGCS2000) |
5 日本多功能卫星增强系统与“准天顶”卫星系统 |
5.1 多功能卫星增强系统 (MSAS) |
5.2 “准天顶”卫星系统 (QZSS) |
6 印度GPS辅助静地轨道增强导航系统与印度区域导航卫星系统 |
6.1 GPS辅助静地轨道增强导航系统 (GAGAN) |
6.2 印度区域导航卫星系统 (IRNSS) |
7 卫星导航系统在林业领域的应用前景 |
四、INMARSAT海事卫星通讯系统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D]. 蔺陆洲. 外交学院, 2020(08)
- [2]基于北斗的船舶监控系统设计与开发[D]. 蔡陈玉. 上海海洋大学, 2018(05)
- [3]船舶能耗在线监测系统研发[D]. 魏小星. 集美大学, 2016(04)
- [4]作为流动的职业共同体:驻华外国记者研究[D]. 钱进. 复旦大学, 2012(03)
- [5]丹麦TT公司船舶产品中国区渠道建设研究[D]. 董洪理. 华东理工大学, 2011(01)
- [6]交通信息网与电信网的融合及ITS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蔚晓丹. 北京邮电大学, 2010(12)
- [7]海事卫星宽带网络地面接续站射频系统设计方案[D]. 王文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05)
- [8]丹麦泰纳(Thrane & Thrane)印象[J]. 一菁. 卫星与网络, 2009(10)
- [9]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动态及其对林业应用的影响[J]. 唐初明,黄小菊,唐铖骋. 林业调查规划, 2009(05)
- [10]建设应急通信,完善联动机制——2009城市应急联动通信研讨会在北京举行[J]. 赵法彬. 数字通信世界, 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