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我国建设热连轧生产线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仲[1](2021)在《TMEIC热连轧数学模型的分析及在中国的应用》文中认为2006年以来,国内建设的7条2 250 mm热连轧生产线使用的都是从日本TMEIC公司引进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及其数学模型。到目前为止,国内有25条带钢热连轧生产线和5条热轧铝板生产线使用TMEIC数学模型。研究与分析TMEIC热连轧数学模型,了解TMEIC模型的技术路线、特点与技术创新点,对于学习、消化和吸收引进的关键技术,使TMEIC模型在中国应用得更好,具有重要意义。
杨琪[2](2020)在《热轧工程供配电系统创新设计与应用》文中认为目前对大型热连轧生产线而言,供电系统的供电质量和稳定可靠是重中之重。本文以山钢日照钢铁精品基地2050mm热连轧工程为例,对热轧工程供配电系统的创新设计及应用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简单介绍了山钢2050热轧工程及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工艺流程,综述了国内主要钢厂热轧生产线供配电系统现状和特点;然后,对山钢2050mm热轧工程供配电系统进行配置研究、创新设计及分析研究,包括供电电源的设计、用电负荷的计算、供配电系统布置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供电系统创新优化设计研究,给出了优化过程、优化效果及优化结论,同时对电气系统的分断能力及谐波进行了研究。本文重点介绍其供配电系统的主要配置、创新优势及实用效果,以工程为例,全面介绍热轧生产线电气设计主要方面,分析、计算和研究热轧生产线供配电系统布局、结构、分断能力选择、谐波治理措施及传动系统(包括主传动、辅传动)的设计、计算、分析,并对热轧生产线应用不同调速系统时的一次投入、运行成本等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山钢日照钢铁精品基地2050mm热连轧工程是在大型钢铁企业整合、钢铁行业节能增效的大背景下建设的一条处于国内前沿水准的热带轧钢生产线,在供配电系统配置方面同样也是国内目前最先进的。对此工程的电气设计借鉴了国内同类型先进生产线的经验,并进一步优化,使生产线供配电系统具备了更高的可靠性、更强的带载能力和更稳定的电网环境。本论文立足国内先进工程设计经验,意在总结我国热轧生产线供配电系统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并探索大型轧钢厂供配电系统的发展方向,为日后新轧钢项目的设计、建造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杨瑞青,王祝堂[3](2019)在《渤海湾:铝铸锭热轧概况》文中提出中国渤海湾(山东省、河北省、辽宁省、北京市、天津市、吉林省辽源市、内蒙古通辽市的霍林郭勒)是世界铝工业最完整、最密集与最大的地区,也是世界最先进装备聚集之一,因为都是近些年建设的,集当今先进技术之大成。本地区铝铸锭热轧板带材生产能力6 880 kt/a,约占全国总产能的35%。本地区已成为全球高精板带材"一站式供应基地"。天津忠旺铝业有限公司、南山集团轻合金有限公司、魏桥铝电有限公司是三大世界级铝铸锭热轧企业。
王国栋,朱苗勇,王昭东,刘振宇,李建平,韩跃新[4](2016)在《2011协同创新结硕果——钢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进展》文中认为自2014年10月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获批以来,东北大学工艺与装备研究平台的全体成员在近两年的协同创新工作中努力拼搏,勇攀高峰,各项工作不断向前推进,明确协同创新的目标,落实协同创新的任务,创新成果不断转化为生产力,为我国钢铁行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国家的批复,协同创新中心的工艺与装备开发平台共有四个研究方向,即先进冶炼-连铸工艺与装备技术方向、先进常规流程热轧工艺技术与装备方向、先进短流程热轧工艺与装备技术方向、先进冷轧-热处理和涂镀工艺与装备技术方向。后来,根据需要,又增加了铁矿资源绿色开发利用方向。在这些重要的方向上,他们精心选择出10项重要的钢铁关键共性技术。
张殿华,彭文,丁敬国,龚殿尧,李旭,孙杰[5](2015)在《板带热连轧自动化系统的现状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钢铁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工艺技术、产品结构、设备应用以及技术管理方面正逐步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生产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热轧板带材是我国钢铁工业现阶段的首要任务。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热连轧生产的发展历程,并对热连轧的先进控制技术进行了综述,同时对我国热轧带钢生产企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王国栋[6](2014)在《我国热轧板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趋势——纪念《轧钢》杂志创刊30周年》文中指出回顾了30年来我国热轧板带轧制技术的发展,经过热轧板带技术、装备的引进与消化吸收,在其基础上进行的产品创新,以及工艺-装备-产品-服务一体化的自主创新,我国热轧板带技术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完成了工业化过程。在步入后工业化的过程中,我国热轧板带行业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生态化的板带轧制技术体系,解决资源、能源、环境问题,实现轧制过程的减量化、低碳化、数字化,促进我国热轧板带行业和谐、平衡、可持续发展。
凌于蓝[7](2014)在《基于数据驱动的铝热连轧跑偏预测建模与纠偏控制方法》文中研究指明在热连轧过程中,跑偏是铝板带在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偏离轧制系统设定中心线的工程描述,是轧制状态参数失去横向对称性的外在表现。轧件的跑偏现象将导致铝带拉断、卷取时带卷不对中等板带产品的质量问题,也可能引发工作辊轴向磨损不均、切边机故障等设备问题,严重影响生产效率,是现代轧制企业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因此,本文从数据驱动的角度出发,探讨铝带跑偏过程规律,建立铝带跑偏预测模型,进而设计跑偏过程模糊控制策略,对提高轧制过程产品质量和轧制设备的寿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工作如下:分析了“1+4”热连轧现场生产工艺过程、设备参数和监控量,采集得到了3104铝合金轧件跑偏过程相关数据,并分析了精轧过程跑偏基本规律。为降低跑偏量预测的复杂程度,在保留原始信息的前提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跑偏过程各相关因素进行降维,并分析了各因素在主成分中的贡献。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互不相关的输入变量建立了跑偏过程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加快了网络的收敛速度。在网络隐层节点的选取上,结合公式法和试凑法选择最佳隐层结点数;在收敛速度和网络误差方面,采用LM算法作为神经网络的优化算法,并用现场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了效果检验。基于工业现场大量轧制过程数据,建立了多机架跑偏模糊控制模型,采用FCM聚类算法对T-S模型结构和前件参数进行辨识,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后件系数进行辨识,得到了F1-F3、F2-F4机架模糊控制模型,并利用现场数据对模型进行应用,验证了模型的控制效果。
王祝堂[8](2013)在《铝加工产能井喷 市场堪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2年是中国成为世界铝加工初级强国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铝加工板块生产能力形成速度放缓的拐点之年,更是新一轮结构大调整、吹响向高精尖特加工铝材发起最后攻坚号角之年。截至2012年底,中国铝加工材的总生产能力已达28500千吨,其中:铸锭约40000
金玉成[9](2012)在《铝及铝合金板带热连轧生产工艺及工程建设浅析》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分析热轧铝板带材的几种生产方式,说明了热连轧工艺的优势,结合中冶东方正在参与设计的国内某"1+4"热连轧项目,简要分析了热连轧项目工艺设备情况及国产化设备的发展前景。
王卫卫[10](2012)在《5052铝板带热连轧全流程温度计算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铝板带温度是铝热连轧工艺的重要参量,其温度分布及其均匀性直接影响产品的尺寸精度、微观组织、力学性能以及轧机负荷的合理分配。由于国内热连轧生产线多由国外引进,轧件温度计算等基础研究薄弱。在生产时仍以传统的解析法建模为主,对实际轧制条件进行了大量简化,各道次温度计算精度较低,尤其在变品种、变工艺轧制时误差较大。为了满足铝板热连轧生产线自主制造及工艺研究需要,本文开展了轧制过程铝板温度计算模型研究。本文采用实验研究、有限元反算、仿真分析、现场数据验证的方法,对5052铝合金热连轧共15道次轧件温度场变化规律和各种传热方式对轧件温度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DSC实验和热脉冲法实验分别获得了5052铝合金随温度变化的比热和热传导系数;通过热模拟实验获得了5052铝合金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流变应力,基于周纪华模型建立了5052铝合金流变应力本构模型,并研究了变形温度、应变速率对5052铝合金变形抗力的影响。(2)依据传热学理论和弹塑性学理论,采用Fortran语言对MARC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建立了5052铝合金热连轧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根据现场实测数据,通过有限元反算确定了接触换热系数中各系数初始值;通过正交试验和BP神经网络训练确定了各系数精确值。(3)研究了空冷、乳化液、接触传热、塑性变形热及摩擦生热对轧件温度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接触传热和塑性变形热影响最大,其次为乳化液冷却,空冷散热和摩擦生热影响较小。(4)对比分析了仿真结果与5052铝板热连轧现场实测数据,结果表明:两者平均温差为3.74℃,平均误差为0.78%,吻合度较好,表明本文所采用的建模方法及所建温度计算模型是可靠的,可用于其它铝合金品种的热连轧温度预测。
二、对我国建设热连轧生产线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我国建设热连轧生产线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TMEIC热连轧数学模型的分析及在中国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TMEIC模型的功能与构成 |
2 TMEIC模型的技术路线 |
3 TMEIC模型的特点与技术创新 |
3.1 数学模型计算精度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 |
3.2 理论模型与试验模型相结合 |
3.3 数学模型软件实现了标准化和产品化 |
3.4 提供了数学模型程序的源代码 |
3.5 强有力的工具软件 |
3.6 规范化的模型数据表 |
3.7 技术创新 |
4 TMEIC模型的应用状况 |
4.1 在国内热轧生产线的应用 |
4.2 应用状况 |
4 结语 |
(2)热轧工程供配电系统创新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山钢2050mm热轧工程介绍 |
2.1 工程简介 |
2.2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2.3 工艺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热轧生产线供配电系统现状分析 |
3.1 引言 |
3.2 宝钢模式供配电系统特点 |
3.2.1 宝钢2050mm热轧110kV变电站设备配置 |
3.2.2 宝钢2050mm热轧110kV变电站供配电系统优点 |
3.2.3 宝钢2050mm热轧110kV变电站供配电系统需要优化的部分 |
3.2.4 宝钢2050mm热轧110kV变电站系统图 |
3.3 马钢模式供配电系统特点 |
3.3.1 马钢2250mm热轧110kV变电站设备配置 |
3.3.2 马钢2250mm热轧110kV变电站供配电系统优点 |
3.3.3 马钢2250mm热轧110kV变电站供配电系统需要优化的部分 |
3.3.4 马钢2250mm热轧110kV变电站系统图 |
3.4 首钢模式供配电系统特点 |
3.4.1 首钢2250mm热轧110kV变电站设备配置 |
3.4.2 首钢2250mm热轧110kV变电站供配电系统优点 |
3.4.3 首钢2250mm热轧110kV变电站设系统图 |
3.4.4 首钢京唐2250mm热轧工程供配电系统优点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山钢2050mm热轧工程供配电系统的配置、创新设计及分析 |
4.1 引言 |
4.2 供电电源设计 |
4.3 用电负荷计算 |
4.4 供配电系统布置研究 |
4.4.1 110kV热轧变电所110kV系统 |
4.4.2 110kV热轧变电所35kV系统 |
4.4.3 110kV热轧变电所10kV系统 |
4.5 供配电系统创新优化设计研究 |
4.5.1 变电站主接线图优化内容 |
4.5.2 优化效果 |
4.5.3 优化结论 |
4.6 电气系统分断能力研究 |
4.6.1 短路阻抗计算 |
4.6.2 最大短路电流计算 |
4.6.3 各系统分段能力确定 |
4.7 谐波分析及治理研究 |
4.7.1 谐波治理措施 |
4.7.2 谐波治理效果 |
4.8 本章小节 |
第5章 山钢2050mm热轧工程传动系统的用电设备配置研究 |
5.1 引言 |
5.2 主传动系统用电设备选型配置 |
5.3 辅传动系统用电设备选型配置 |
5.4 主传动系统技术经济比较研究 |
5.4.1 技术性能比较 |
5.4.2 一次投资比较 |
5.4.3 运行费用比较 |
5.4.4 经济效益比较 |
5.4.5 经济分析总结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渤海湾:铝铸锭热轧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加热 |
1.1 推进式加热炉 |
1.2 热轧温度 |
2 热轧 |
2.1 热轧制度 |
2.2 热轧线的构成 |
3 建设与投产进程 |
3.1 天津忠旺铝业有限公司 |
3.2 南山集团铝材公司与南山轻合金公司 |
3.2.1 轻合金公司 |
3.2.2 南山铝业公司20万t厚板项目 |
3.2.3 认证工作 |
3.3 魏桥铝电有限公司 |
3.4 奥科宁克 (秦皇岛) 铝业有限公司 |
3.5 齐星工业铝材有限公司与三源铝业有限公司该公司的2 400 mm热粗-精轧生产线于2014年4月6日有负荷试车成功, 顺利地轧出了第一卷带材, 达到了预期效果, 后经过约2个月的精调与试生产后正式交付生产。它的生产能力约300 kt/a。 |
4 热轧冷却与润滑 |
5 高架仓库 |
6 结束语 |
(5)板带热连轧自动化系统的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板带热连轧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 |
1.1 国外板带热连轧机控制系统发展概况 |
1.2 我国板带热连轧机控制系统发展概况 |
2 板带热连轧自动控制技术 |
2.1 分级控制系统 |
2.2 先进控制功能 |
2.2.1 规程最优化控制 |
2.2.2 厚度控制技术 |
2.2.3 张力控制技术 |
2.2.4 温度控制技术 |
(1)终轧温度控制技术。 |
(2)轧后冷却控制技术。 |
2.2.5 板形控制技术 |
3 展望 |
(7)基于数据驱动的铝热连轧跑偏预测建模与纠偏控制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跑偏现象及其研究意义 |
1.3 数据驱动的定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跑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2 神经网络的发展及其在轧制方面的应用 |
1.4.3 模糊控制的发展及其在轧制方面的应用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1+4”铝热连轧生产线设备参数及数据采集 |
2.1 “1+4”热连轧生产工艺流程 |
2.2 “1+4”热连轧主要生产设备和监测系统 |
2.2.1 热连轧主要生产设备参数 |
2.2.2 热连轧现场数据采集设备及监测量 |
2.3 现场轧制过程数据采集与分析 |
2.3.1 3104铝合金轧制过程数据采集 |
2.3.2 跑偏数据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神经网络跑偏预测模型 |
3.1 主成分分析简介 |
3.1.1 主成分分析原理 |
3.1.2 主成分分析过程 |
3.2 主成分分析在跑偏预测中的应用 |
3.2.1 数据的选取及预处理 |
3.2.2 轧制过程主成分分析处理过程 |
3.2.3 结果分析 |
3.3 BP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
3.3.1 BP网络模型结构 |
3.3.2 BP网络学习算法 |
3.4 BP神经网络跑偏预测模型的建立 |
3.4.1 样本的提取与处理 |
3.4.2 网络模型结构及参数设计 |
3.4.3 跑偏BP神经网络算法的优化 |
3.5 主成分分析的神经网络跑偏预测模型的应用 |
3.5.1 网络训练及结果分析 |
3.5.2 预测结果及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T-S模糊模型的纠偏控制策略 |
4.1 T-S模糊理论与辨识过程 |
4.1.1 Takagi-Sugeno模型理论 |
4.1.2 T-S模型结构与前件的辨识 |
4.1.3 T-S模型后件的辨识 |
4.2 跑偏模糊控制模型的建立 |
4.2.1 单机架跑偏控制分析 |
4.2.2 跑偏模糊控制策略设计 |
4.2.3 多机架跑偏模糊控制模型的辨识 |
4.3 跑偏模糊控制模型应用研究 |
4.3.1 F1-F3机架模糊纠偏控制分析 |
4.3.2 F2-F4机架模糊纠偏控制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论文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铝及铝合金板带热连轧生产工艺及工程建设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铝及铝合金热轧板带材的主要生产方式 |
2 国内某在建“1+4”热连轧生产线概况 |
3 生产工艺 |
4 热连轧主要工艺设备及装备特点 |
4.1 铣面机 |
4.2 立推式推进式加热/均热炉 |
4.3 液压式定尺剪 |
4.4 立辊轧机 |
4.5 四辊可逆全液压式粗轧机组 |
4.6 重型剪 |
4.7 轻型剪 |
4.8 四机架热连轧机组 |
4.9 圆盘剪和碎边机 |
4.9.1 圆盘剪 |
4.9.2 碎边剪 |
4.1 0 卷取机 |
5 生产线机组及自动化装备水平 |
6 结束语 |
(10)5052铝板带热连轧全流程温度计算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轧制成形过程数值模拟技术发展现状 |
1.3 轧件温度计算模型研究现状 |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5052铝合金物性参数测试与变形抗力模型研究 |
2.1 5052铝合金热物性参数测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DSC实验 |
2.1.3 热脉冲法实验 |
2.2 5052铝合金热模拟实验 |
2.3 5052铝合金高温流变行为分析 |
2.3.1 5052铝合金流变应力曲线 |
2.3.2 5052铝合金高温塑性变形本构方程 |
2.4 热变形参数对5052铝合金流变应力的影响 |
2.4.1 变形温度对5052铝合金流变应力的影响 |
2.4.2 应变速率对5052铝合金流变应力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铝板带热连轧轧件温度计算有限元研究 |
3.1 MSC.MARC软件简介 |
3.2 热连轧温度场模拟热力参数的确定 |
3.2.1 轧件与环境的热交换系数 |
3.2.2 轧件与乳化液的热交换系数 |
3.2.3 轧件与轧辊间接触换热系数 |
3.2.4 轧件与轧辊间摩擦系数 |
3.3 铝板带热连轧热力耦合有限元建模 |
3.3.1 轧辊与轧件材料定义 |
3.3.2 有限元几何模型 |
3.3.3 轧件咬入与多道次可逆轧制在MARC中的实现 |
3.3.4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的定义 |
3.3.5 MARC软件的二次开发 |
3.4 接触换热系数反求及优化 |
3.4.1 正交试验 |
3.4.2 BP神经网络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铝板带热连轧轧件温度场数值模拟 |
4.1 5052铝合金热连轧工艺参数 |
4.2 轧制区力能参数分析 |
4.3 热连轧全流程轧件温度场模拟 |
4.3.1 轧前轧件温度场变化 |
4.3.2 各道次轧件温度场变化 |
4.3.3 结果讨论 |
4.4 传热方式对轧件温度场的影响 |
4.5 数值模拟结果的验证 |
4.5.1 热连轧生产线检测系统 |
4.5.2 仿真与实测结果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四、对我国建设热连轧生产线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TMEIC热连轧数学模型的分析及在中国的应用[J]. 刘文仲. 中国冶金, 2021(08)
- [2]热轧工程供配电系统创新设计与应用[D]. 杨琪. 山东大学, 2020(04)
- [3]渤海湾:铝铸锭热轧概况[J]. 杨瑞青,王祝堂. 轻合金加工技术, 2019(06)
- [4]2011协同创新结硕果——钢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进展[A]. 王国栋,朱苗勇,王昭东,刘振宇,李建平,韩跃新. 2016年全国轧钢生产技术会议论文集, 2016
- [5]板带热连轧自动化系统的现状与展望[J]. 张殿华,彭文,丁敬国,龚殿尧,李旭,孙杰. 轧钢, 2015(02)
- [6]我国热轧板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趋势——纪念《轧钢》杂志创刊30周年[J]. 王国栋. 轧钢, 2014(04)
- [7]基于数据驱动的铝热连轧跑偏预测建模与纠偏控制方法[D]. 凌于蓝. 中南大学, 2014(02)
- [8]铝加工产能井喷 市场堪忧[J]. 王祝堂. 资源再生, 2013(04)
- [9]铝及铝合金板带热连轧生产工艺及工程建设浅析[J]. 金玉成. 中国西部科技, 2012(06)
- [10]5052铝板带热连轧全流程温度计算模型研究[D]. 王卫卫. 中南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