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积极发展品种和色彩的看法

关于积极发展品种和色彩的看法

一、积极发展品种花色的浅见(论文文献综述)

张旻桓[1](2019)在《湖南牡丹资源遗传多样性及耐热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为芍药科(Paeoniaceae)芍药属(Paeonia)牡丹组(Sect.Moutan)植物,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牡丹在长期自然杂交和人工栽培选育下,有十分广泛的生态适应性。湖南省是我国牡丹的自然分布区之一,同时也是国内药用牡丹主要产区之一。目前在湖南湿热的气候条件下,牡丹在栽培种植、园林应用及推广还存在较多问题,湖南牡丹的起源及品种间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为此,本研究在对湖南牡丹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收集与保存湖南牡丹资源;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湖南牡丹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开展湖南牡丹生态适应性综合评价;测定了牡丹在高温胁迫下的生理响应及喷施不同浓度外源物质对高温胁迫下牡丹耐热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湖南本土牡丹有30个品种和1个野生种。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原发表的23个品种仅存17个,有6个品种已经遗失或死亡;另外,在调查中发现了新的变异株系13个。湖南本土牡丹主要特点有:(a)适应高温多湿的环境,是一个较为耐湿热的优秀群体,在长期的栽培历史下产生了一些杂交或变异品种。(b)花型不丰富,以单瓣花型居多,占50.00%;重瓣型中的千层类、台阁类和楼子类分别占16.67%。(c)花色较单一。有4个色系,其中粉色系品种最多,占33.33%;其次是白色系品种,占25.00%;紫色系列品种相对较少,占16.67%;玫红色品种和紫红色品种最少,分别占12.50%。(d)整体花期较早,没有晚花型品种。(2)湖南引种牡丹资源主要有136个品种。它们主要来自6个牡丹主要产区,其中中原牡丹品种最多(82个),其次是日本牡丹品种(32个),然后是江南牡丹品种(13个)、欧美牡丹品种(6个)、鄂西牡丹品种(2个)和西南牡丹品种(1个)。湖南引种牡丹的主要特点有:(a)花色比较丰富,共有9个花色;(b)花型比较全面,基本涵盖牡丹所有花型(9个);(c)花期以中花期为主(41.18%);(d)在湖南适应性最好是江南牡丹品种群,西南牡丹和鄂西牡丹品种群也有较好的表现,中原牡丹品种群适应性表现差异较大。(3)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表明,湖南牡丹具有高的遗传多样性。采用14对引物进行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湖南牡丹30个品种和1个野生种样本中均扩增出清晰的谱带(115~379 bp),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多态性;平均等位基因的变化区间为1.286~2.643;Shannon’s指数(I)的分布范围为0.198~0.767;观测杂合度(Ho)变化区间为0.286~0.786,平均值为0.575,期望杂合度(He)变化区间为0.143~0.464,平均值为0.309;固定指数(F)变化区间为-1.000~-0.011,平均值为-0.898;群体内遗传多样性(HS)的变化范围为0.111~0.507,平均值为0.312;总遗传多样性(HT)变化范围为0.354-0.766,平均值为0.580;总群体近交系数(FIT)的变化范围为-0.258~0.724,平均值为0.036;基因流(Nm)范围为0.049-0.556,平均值为0.284;标准遗传分化系数(GsT)变化区间为0.296-0.824,平均值为0.461。(4)初步确定了湖南牡丹的起源和亲缘关系。湖南牡丹属于江南牡丹品种群;湖南野生种杨山牡丹与野生紫斑牡丹、卵叶牡丹、四川牡丹有很近的亲缘关系;湖南本土牡丹品种’凤丹’及新发现的变异株系与杨山牡丹、紫斑牡丹、卵叶牡丹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证实这些品种是在长期自然杂交或变异的品种;’粉丹’为早年从中原引种至湖南的品种;湘西的’紫绣球’(湘西古牡丹)为彭州牡丹品种’彭州紫’;湘西的粉色重瓣系列品种与’香丹’单独聚为一类,这一类群与牡丹野生种及所有牡丹品种群具有较远的遗传距离,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慈利红’与野生卵叶牡丹具有相同的遗传基础,有极近的亲缘关系,可做为’慈利红’为湖南野生牡丹证据;’凤丹’与杨山牡丹有共同的遗传背景,为杨山牡丹的栽培品种。(5)运用AHP法构建了湖南牡丹品种生态适应性综合评价体系,建立了生态适应性综合评价模型。对引种至湖南生长的119个牡丹品种进行生态适应性综合评价,将湖南牡丹生态适应性综合评价分为“生长性状、形质性状、数量性状和开花性状”四个准则层,采用德尔菲法确定了耐热性为最大权重的14个指标,并将牡丹品种的适应性评价划分为优、良、中和差4个等级,根据综合评分值得出Ⅰ级品种7个,Ⅱ级品种27个,Ⅲ级品种有70个,Ⅳ级的有15个。综合排名在Ⅰ级和Ⅱ级的品种建议在湖南及江南湿热地区优先选择。(6)探讨了牡丹耐高温机理:通过保持总叶绿素含量相对恒定以确保细胞正常的光合作用、升高MDA含量防止细胞膜过氧化和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以提高细胞保水性的方式来实现的。高温胁迫下’凤丹’(Paeonia ostii ’Fengdan’)的总叶绿素含量呈缓慢上升的趋势,而’香丹’(Paeonia suffruticosa ’Xiangdan’)则先下降后上升;’凤丹’的总叶绿素含量始终高于’香丹’。MDA含量随着胁迫时间的的增加而增大,’凤丹’的MDA含量持续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持续增加趋势,而’香丹’的MDA含量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凤丹’的MDA含量始终高于’香丹’。’凤丹’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随胁迫时间延长而持续升高的趋势,而’香丹’开始是呈持续上升趋势,到胁迫后期表现急剧下降;而且,’凤丹’的可溶性糖含量始终较高。综合评价,’凤丹’的耐热性优于’香丹’。根据相关性分析表明,热害指数(HII)、叶绿素(Chl)含量、电解质渗透率(Rec)和可溶性蛋白(SP)含量这4个指标可作为外源物质诱导牡丹幼苗耐热性的评价指标。(7)喷施外源物质都能不同程度的提高牡丹的耐热性。喷施100 μmol/L的水杨酸(SA)能够降低牡丹的热害指数(HII)、40 mmol/L氯化钙(aaC12)和40 mg/L脱落酸(ABA)能增加总叶绿素(Chl)含量、提高电解质渗透率(Rec)和增加可溶性蛋白(SP)含量。3种外源物质诱导2个品种牡丹幼苗耐热性的效果均为SA最佳,CaCl2次之,ABA较差;’凤丹’和’香丹’之间没有区别。SA主要通过缓解高温胁迫下Chl的降解,降低Rec,减少MDA含量,提高SOD活性和SP含量来提高牡丹幼苗的耐热性;CaCl2主要通过缓解高温胁迫下Chl的降解,降低Rec,提高SOD活性和SP含量来提高牡丹幼苗的耐热性;ABA主要通过缓解高温胁迫下Chl的降解,降低Rec,提高SP含量来提高牡丹幼苗的耐热性。

崔丽霞[2](2018)在《紫苏花色苷提取纯化及其微胶囊化研究》文中指出紫苏系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卫生部颁布的第一批药食两用植物之一。紫苏花色苷是水溶性天然色素,色泽艳丽,安全无毒,具有天然抗氧化剂和天然着色剂的双重功效,在食品、药品及化妆品行业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论文以紫苏为研究对象,了解紫苏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花色苷的积累规律,明确最佳采样期,筛选出花色苷含量高且抗氧化活性高的优良紫苏品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鉴定不同品种紫苏花色苷的主要成分,优化花色苷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了不同花色苷含量样品的稳定性、抗氧化性和抑菌活性,随后进行了紫苏花色苷微胶囊的制备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UAE)提取紫苏叶中的花色苷和多酚类化合物,响应面法(RSM)优化提取条件。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77%,液料比22:1,超声温度53°C,超声时间54 min,在此条件下,花色苷和多酚的提取量分别为6.44 mg CGE/g和63.11 mg GAE/g。(2)以14个紫苏品种为研究对象,在紫苏发育的不同时期,即苗期、花蕾期、开花期、结实期和成熟期分别采样检测,研究紫苏花色苷的发育规律,确定花蕾期为最佳采样期。测定了花蕾期不同品种紫苏叶片花色苷含量、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皮尔逊相关系数表明,花色苷和多酚含量与抗氧化活性呈正相关关系。HPLC/MS鉴定了不同紫苏品种花色苷的结构,结果表明,紫苏花色苷主要是矢车菊素类的花色苷,其中丙二酰基紫苏宁的含量最高,占液相总峰面积的50.17-66.69%;其次是紫苏宁,占液相总峰面积的15.75-30.71%,这些花色苷被不同的有机酸和脂肪酸酰化。(3)以品种1为研究对象,通过静态及动态吸附-解析实验,研究了大孔树脂纯化紫苏花色苷的工艺条件。静态实验表明,XDA-8树脂的吸附率(78.61%)和解析率(89.52%)最大,确定为纯化紫苏花色苷的最佳树脂。动态实验最优条件为:上样液质量浓度1.17mg CGE/mL,上样流速3 BV/h,解析液乙醇体积分数60%,解析流速2 BV/h。在此条件下,被纯化样品的花色苷含量达到7.52%,比粗提物的含量提高了8.26倍。用相同的纯化条件,纯化了另外11个紫色紫苏品种,并对12个纯化产品的花色苷、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测定,花色苷和多酚含量与抗氧化活性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较纯化之前的相关关系更加明确。(4)通过酸醇提取、大孔树脂纯化、乙酸乙酯萃取和硅胶柱纯化,得到了4种花色苷样品I-IV,其花色苷含量分别为0.91%、7.52%、18.23%和24.36%。测定了4种花色苷样品的抗氧化活性、稳定性及抑菌活性。不同样品清除DPPH·、ABTS+、OH·自由基和铁离子还原能力表明,样品II的抗氧化活性最强,而样品I的抗氧化活性最差,几种样品的抗氧化活性均弱于Vc。稳定性分析表明,花色苷的热降解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样品I的热稳定性较好,在温度为70°C、80°C和90°C条件下,半衰期分别为29.87h、17.50 h和14.32 h。样品I-IV号半衰期依次降低,说明样品的花色苷含量越高,稳定性越差。光照对II-IV号样品的影响差异不大,在自然光下处理7 d,保存率分别为84.46%、84.06%和83.31%,但光照对I号样品的影响较大,保存率仅有51.27%。抑菌实验表明,几种样品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但对枯草芽孢杆菌几乎没有作用,IV号样品的抑菌能力最强,而I号样品抑菌能力最差。(5)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紫苏花色苷微胶囊化制备条件,并对微胶囊粉进行结构表征及稳定性分析。研究表明,紫苏花色苷微胶囊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麦芽糊精75%,芯壁比1:7.8,壁材质量分数40%,在此条件下,紫苏花色苷的最大包埋效率为87.61%。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微胶囊样品表明粗糙,呈不规则形,是典型的冻干状固体。稳定性实验表明,壁材对紫苏花色苷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25°C避光保存90 d,微胶囊和花色苷的保存率分别为95.73%和87.33%,在自然光下,两种样品的保存率分别为88.58%和79.67%。色差分析表明,微胶囊在避光条件下保存更好。抗氧化实验表明,花色苷样品在被微胶囊化后,仍然保留有抗氧化活性。

任颖[3](2020)在《新中国丝绸设计档案的考察与当代价值研究(1949-1976)》文中认为在新中国丝绸行业及丝绸设计的发展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极具价值的丝绸设计档案,这些档案不仅记录了丝绸产业及丝绸文化发展的脉络与辉煌历史,对于当代丝绸创新设计来说也是宝贵的文化基因库。此外,其对于丝绸设计史、丝绸品种史、丝绸工艺史等的研究均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纵观目前的研究成果,对新中国丝绸样本档案整理考察的成果相对匮乏,对于该时期丝绸样本及档案的保护传承及体系化和数据化的应用,亦已成为该领域极需关注的课题。有鉴于此,此文从新中国丝绸样本的归类、整合入手,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对新中国初期丝绸设计档案的形成、发展、历史以及数据库的构建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和研究。此研究主要分为四个章节。首先对新中国丝绸设计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做了简要的概括,其二归纳了新中国丝绸设计的技术特征,新品种、新花色的不断创新以及市场特征,肯定了新中国丝绸发展的价值与目前研究实践工作的优势所在。其三以新中国丝绸的设计观念、设计群体以及档案展开分析,提出新中国丝绸设计档案的考察整理的重要性。最后通过丝绸档案的整理归类,重点论述了新中国丝绸档案对当代设计的价值所在,以及数据库构建的必要性与应用途径,并在数据库基础上进行了实验性创新设计尝试。

成果[4](2015)在《微环境调控‘赤霞珠’葡萄果实花色苷代谢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花色苷类物质是葡萄果实和葡萄酒的主要呈色物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葡萄果实和葡萄酒的品质。土壤状况与栽培措施共同决定葡萄植株生长所需的‘微环境’。本研究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玛纳斯县中信国安葡萄酒有限公司所属的酿酒葡萄示范基地进行,以多年份不同发育期酿酒葡萄‘赤霞珠’(Vitis vinifera cv.Cabernet Sauvignon)为试材,从土壤状况、整形方式和果际曝光(或遮光)三个方面,探究‘根域微环境’、‘叶幕微环境’和‘果际微环境’对酿酒葡萄果实花色苷代谢的影响,逐步探寻我国天山北麓酿酒产区葡萄种植最适宜的栽培条件。与此同时,初步探讨了叶幕微环境及果际微环境调控果实花色苷代谢的分子机制。结果如下:(1)土壤状况是导致根域微环境差异的主要原因,不同的根域微环境会影响葡萄果实的品质。根域受到轻度水分胁迫(土壤相对含水量:6066%)及较低有机质含量(有机质含量:0.41%1.00%)的土壤(试验区:园艺场),其果穗更松散、果皮鲜重更大、果实可溶性固性物浓度更高。两个试验区土壤微环境的差异对植株水分和氮素水平产生影响,园艺场植株受到轻度水分胁迫(-24.5<δ13C<-26),果实中氮元素含量较另一试验区(广东地)减少13%,其果皮中花色苷总量平均提高了43%。园艺场葡萄果皮中3’5’-羟基取代、甲基化和酰化花色苷含量显著高于广东地,这预示园艺场葡萄酒中稳定花色苷的浓度更高,有利于葡萄酒颜色的保持。园艺场苹乳发酵结束酒样中花色苷浓度及色度色调值均显著高于广东地,进一步证明园艺场‘赤霞珠’果实品质优于广东地。(2)整形方式主要改变葡萄植株叶幕微环境,对葡萄果实的品质产生影响。与多主蔓扇形相比,厂字形整形方式通过改善叶幕微环境使不同物候期植株透光率增加了5.07.3%,使果际光合有效辐射增加了41.564.5%,叶片利用弱光及抵御强光的能力更强,提高了叶片光合速率和代谢速率,果穗更加松散,果实含有的果皮和种子鲜重、种子数量均显著增加,葡萄果皮中花色苷总量平均提高了48%,但产量降低了3.4%。厂字形整形下葡萄酒样品中花色苷浓度较多主蔓扇形平均高出37%,这一结果与两个年份厂字形酒样色度色调值均显著高于多主蔓扇形酒样的结果吻合。在天山北麓酿酒产区,酿酒葡萄更适宜的整形方式应为厂字形。(3)曝光处理改变了果际微环境,包括果际温度增加、相对湿度降低,尤其是果际光照强度的增加。在天山北麓酿酒产区,不同时期和程度的曝光处理导致成熟期葡萄果皮中花色苷含量降低,较对照最大降低幅度可达79%。曝光处理对葡萄果实和葡萄酒中花色苷组成和含量的影响因年份不同差异较大。因此,应根据不同年份的气候特征选取不同的叶幕管理方式,即:炎热少雨年份摘除果穗周围1,3,5节位叶片的效果较好,而冷凉年份在果实转色前或转色结束摘除果穗周围16节位叶片将对葡萄酒颜色带来积极影响。(4)遮光处理主要是降低了果际光照强度(几乎类似于黑夜环境),而对果际温度和湿度影响很小。在天山北麓酿酒产区,果际叶片自然遮挡对成熟后期葡萄果皮中花色苷积累和保持有积极作用。果穗于绿果期进行短期遮光,进入成熟期恢复自然状态,果皮中花色苷含量较对照平均提高了26.5%,有助于葡萄酒颜色的加深。遮光处理对果实中花色苷组成和含量的改变受到年份的影响,而较曝光处理相比其影响较小。但冷凉年份(2013年)葡萄果皮中花翠素类以及甲基化花色苷的含量显著高于炎热少雨的年份(2012年)。结合曝光处理得到的结果,生产上推荐:果实绿果期对果穗遮光,而成熟期依不同的气候条件进行不同程度的果穗曝光处理。(5)增强光照上调了葡萄果实转色阶段果皮中Vv CHS2、Vv F3’5’H、Vv F3’H、Vv GST及Vv MYB5b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果穗曝光程度高的整形方式(厂字形)及结果部位的曝光处理有利于葡萄果皮中花色苷的积累。转色阶段的果穗避光降低了果实发育阶段果皮中Vv CHS2和Vv LDOX的表达水平,而绿果期遮光、成熟期恢复曝光的措施则上调葡萄果皮中Vv DFR、Vv F3’5’H、Vv F3’H的相对表达水平。果实成熟阶段遮光处理或果穗曝光度较低的整形方式(多主蔓扇形)上调了成熟期葡萄果皮中Vv OMT的表达水平。微环境不仅通过影响类黄酮代谢路径上多基因的表达水平调控了葡萄果皮中花色苷的合成,也影响花色苷的进一步修饰,且花色苷的积累也受到上游代谢路径酶基因与下游转运相关基因的调控。另外,Vv MYBA1和Vv MYB5b两类转录因子对花色苷合成相关结构基因具有调节作用。

温润[5](2011)在《二十世纪中国丝绸纹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一个丰富而精彩的百年。无论其间还是相比之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都发生了剧烈变革。举世闻名的中国丝绸也随之历经兴衰,在变革中前进,是20世纪不应忽视的重要现象。本文希图经由丝绸纹样阐释中国百年的丝绸发展与社会变迁。清末民初丝绸业的转型以及设计教育的革新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丝绸纹样的传统生态环境,不仅影响着丝绸纹样外部风格的演变,还促进了纹样内在性质的演进,摆脱了原有的封建属性而愈加具备现代性。民国女装是我们探究民国丝绸纹样演进的重要窗口。短短四十年左右,民国丝绸纹样面貌一新,既有对外来纹样的吸收,也有兼收并蓄后的推陈出新,不仅随女装的演变而变化,还大胆突破了古代纹样不少程式化的形式,具有明显的外来气质。民初延续清末纹样风格,外来纹样大量涌入,条格纹样盛行,纹样造型更加立体,色彩由浓艳趋于雅淡。新中国成立,与“灰”、“绿”、“蓝”的国内服饰现象不同,肩负出口创汇重任的外销丝绸展现出另外一番缤纷景象。随着丝绸科技的不断进步,新花色品种如春笋般涌现。创新成为打开销路的钥匙,设计的重要性被给予了未有的重视。经过各部门的精诚合作和设计人员的不断探索,外销丝绸既顺利完成了任务,更成为新中国丝绸发展最精彩的篇章。十年浩劫的终结,预示着新时期的到来。丝绸业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遇,一方面引进国外先进机器设备,改进生产工艺,一方面扩大与国际流行市场的交流,开拓视野,放开思路,新品种、新花色不断涌现,形成了内、外销两旺的局面。丝绸纹样设计思路拓宽,对抽象纹样的大胆应用,对服用性进行考量,并在工艺进步的推动下使更多好创意得以实现。从而外销纹样与国际流行接轨,内销纹样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重获追捧。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国有丝绸企业转制上市,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原先生产型的发展模式被生产经营型取代,丝绸企业以市场变化为基准,随时调整经营策略。企业购买纹样和纹样设计公司、事务所等机构的出现,标志着市场经济体制下设计与生产的分工,反映出现代经营模式的特征。丝绸纹样作为一种独立的商品自民国以后再一次出现。然而,20世纪90年代盛行国内外市场的砂洗绸却导致过去引以为荣的真丝提花与印花技术无用武之地,以精美纹样取胜的新老花色品种因此遭到冷遇。

王博[6](2013)在《根域限制促进鲜食葡萄果皮花色苷合成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花色苷的含量和组成决定着葡萄果皮颜色,是影响鲜食葡萄外观品质、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的重要因素。根域限制可以促进葡萄着色,提高果皮中花色苷的总含量。但是根域限制对果皮花色苷的组成、结构修饰种类的影响以及调控其合成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以欧美杂交种鲜食葡萄巨峰‘和夏黑‘为试材,进行根域限制栽培处理,以传统的露地栽培为对照。采用HPLC/MSD-ESI-MS方法测定转色期开始至成熟期果皮花色苷的组成和含量,分析根域限制对花色苷不同结构修饰种类的影响。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根域限制对果实发育过程中花色苷合成途径相关的15个结构基因和4个调节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巨峰‘葡萄和南宁地区的夏黑‘葡萄在根域限制下树体生长受到抑制,而果实生长自转色期开始高于对照,果实品质显著提高,可溶性固形物、pH、糖酸比增加,果糖、葡萄糖和总糖含量也提高。2.根域限制下花色苷的合成早于对照,成熟期花色苷的总含量和各类花色苷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根域限制下检测到的花色苷的种类也多与对照。根域限制下巨峰‘葡萄检测到25种花色苷,夏黑‘葡萄检测到29种,分别比对照多6种和2种,均是结构上可以进一步发生羟基化或甲基化结构修饰的花青素、花翠素和甲基花翠素类花色苷衍生物。3.根域限制影响了葡萄果皮中不同花色苷结构修饰种类及其比例。根域限制下各类花色苷结构修饰种类衍生物的含量都提高了,但是增加的幅度不同。根域限制下3’5’-取代类花色苷衍生物较对照增加的量多于3’-取代类花色苷衍生物,同时根域限制提高了成熟期3’5’-取代类花色苷衍生物的比例;巨峰‘和夏黑‘葡萄根域限制下甲基化类花色苷衍生物的含量增加,增加的幅度远远大于非甲基化类花色苷衍生物,但是根域限制下甲基化衍生物的比例下降;根域限制对花色苷酰基化结构修饰的影响在巨峰‘和夏黑‘葡萄中是不同的,巨峰‘葡萄中根域限制下各类酰基化衍生物含量增加的幅度:香豆酰化类花色苷衍生物>未酰基化类花色苷衍生物>乙酰化类花色苷衍生物,夏黑‘葡萄中根域限制下各类酰基化衍生物含量增加的幅度:未酰基化类花色苷衍生物>香豆酰化类花色苷衍生物>乙酰化类花色苷衍生物。在比例上,根域限制增加了巨峰‘葡萄香豆酰化类花色苷衍生物的比例,降低了未酰基化和乙酰化类花色苷衍生物的比例,但是增加了夏黑‘葡萄未酰基化和乙酰化类花色苷衍生物的比例,却降低了香豆酰化类花色苷衍生物的比例。4.根域限制上调了巨峰‘和夏黑‘葡萄果皮花色苷合成途径的关键酶结构基因PAL、4CL、CHS2、CHS3、CHI1、F3Hs、DFR、LDOX和调节基因VlmybA1-1、VvmybA1的转录表达(整个或部分果实采样期)。这些基因的上调作用与根域限制下巨峰‘和夏黑‘葡萄花色苷整体合成水平的提高有关。根域限制下F3’H、F3’5’H的转录表达上调,尤其是F3’5’H的上调表达显著。3GT的转录表达在巨峰‘和夏黑‘葡萄中均为上调表达。5GT的表达在巨峰‘葡萄果实整个发育期均为上调表达,在夏黑‘果实部分采样期上调表达。巨峰葡萄‘OMT的上调作用主要发生在转色后至成熟期,而夏黑‘葡萄OMT的上调作用主要发生在转色期成熟前。这些基因的不同上调表达作用与花色苷的整体合成水平提高有关,也与其编码的酶催化形成的花色苷结构修饰种类有关。

岳泰新[7](2015)在《不同生态区酿酒葡萄与葡萄酒品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地域广阔,生态条件各具特色,适合酿酒葡萄栽培的地方很多。近年来,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葡萄酒逐步成为研究热点。本论文以酿酒葡萄霞多丽、赤霞珠和梅鹿辄为试材,采用HPLC-ESI-MS和SPME-GC/MS等方法对我国3个不同生态地区(新疆玛纳斯、山东蓬莱、云南德钦)以及云南高原不同海拔地区酿酒葡萄与葡萄酒的花色苷、非花色苷酚类物质、香气成分及抗氧化能力进行系统的研究,阐明了3个地区酿酒葡萄与葡萄酒的品质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玛纳斯和蓬莱活动积温、日平均温度均高于德钦,但日均温差玛纳斯>德钦>蓬莱。玛纳斯地区降雨量小,空气相对湿度较低,蓬莱和德钦地区79月空气湿度均较大,且蓬莱地区降雨量更大。(2)玛纳斯地区土壤质地为粉砂质壤土,阳离子交换量较低、缺乏有机质、全N、有效Zn、有效Fe。蓬莱地区土壤质地为多砾石壤土,有机质、全N以及4060cm有效Zn含量缺乏。德钦地区不同地点土壤质地不同,为多砾石砂质壤土或壤质粘土,速效N、P、K含量基本在3级(适量)以下,部分地区有效Fe和达日地区土壤全K含量缺乏。(3)蓬莱地区酿酒葡萄果皮较薄,果粒较重,果皮/果肉、还原糖含量较低,果皮含水量、滴定酸、总酚和单宁含量较高,但成熟度较差。玛纳斯地区酿酒葡萄果皮较厚,果粒较轻,果皮/果肉、还原糖、总花色素含量较高,滴定酸、总酚、单宁含量相对较低,作为优质陈酿葡萄酒分为欠佳。德钦地区酿酒葡萄果皮较厚,果粒较重,其余各指标均相对较高,适合酿造优质陈酿型葡萄酒。(4)德钦和玛纳斯地区花色苷总量、非酰化、乙酰化和香豆酰化花色苷总量高于蓬莱,颜色比蓬莱更红、更深。玛纳斯和蓬莱地区乙酰化花色苷比例较德钦高,颜色稳定性较德钦强。德钦地区酿酒葡萄果皮花翠素类和二甲花翠素类花色苷含量较高,玛纳斯其次,蓬莱最低,表明德钦地区葡萄果实红色更红,蓝色更蓝,颜色更深,而蓬莱地区果实颜色最浅。(5)赤霞珠果实,蓬莱地区羟基苯甲酸类、羟基肉桂酸类、黄烷醇类和黄酮醇类含量均较高,德钦次之,而玛纳斯最低,且蓬莱地区羟基苯甲酸类和黄烷醇类比例较高,玛纳斯地区羟基肉桂酸和黄酮醇比例较高。梅鹿辄果实和葡萄酒中各类非花色苷酚类物质含量均为德钦>蓬莱>玛纳斯。(6)玛纳斯地区果实香气整体较弱,各类香气物质含量和香气物质总量的比例均较低。蓬莱和德钦地区,香气物质总量整体较高,其中蓬莱地区醛、酮类物质含量和占香气比例较高,玛纳斯和德钦地区高级醇和挥发性苯类衍生物含量和占香气总量的比例较高。(7)蓬莱和德钦地区赤霞珠果实和葡萄酒中总酚、总类黄酮、总黄烷醇以及DPPH、铜离子还原力均较高,抗氧化能力较强,玛纳斯相对较低,蓬莱羟自由基清除力较高。对于梅鹿辄,德钦和蓬莱果实和葡萄酒中总酚、总类黄酮、总黄烷醇以及DPPH、铜离子还原力和羟自由基清除力较高,抗氧化性强,玛纳斯较低。(8)随着海拔升高,赤霞珠果实粒重增加,果皮含水量升高,滴定酸、总酚、各花色苷单体及总量升高,但还原糖和果皮/果肉比有所降低,果皮厚度和单宁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果实香气总量、酯类、脂肪酸、萜烯和降异戊二烯类及挥发性的苯类物质呈-升高-降低的趋势,高级醇呈-降低-升高的趋势;醛、酮类物质呈升高趋势;羟基苯甲酸含量呈-升高-降低的趋势,羟基肉桂酸含量呈-降低-升高的趋势,黄烷醇含量呈降低趋势,黄酮醇以及非花色苷酚类物质总量呈-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果实抗氧化能力受年份影响较大,总类黄酮、总黄烷醇、DPPH、铜离子还原力随海拔升高,2011年为下降的趋势,而2012年表现为升高的趋势,而羟自由基清除力与以上指标相反。(9)除非甲基化花色苷以及西当地区花青素类花色苷总量外,花色苷总量以及乙酰化、非乙酰化、肉桂酰化、甲基化、花翠素类花色苷以及其它地区花青素类花色苷含量均呈-升高-降低的趋势。随着海拔升高,花色苷最高值时间后移,成熟期变长,成熟期花色苷总量阿东>斯农>九农顶>西当。Vv F3′5′H、Vv F3’H、Vv OMT和Vv UFGT基因相对表达量及其整体变化趋势与赤霞珠果实转色期中相应花色苷含量变化趋势一致,但各基因表达量与海拔的升高并无明显一致性规律。说明海拔升高并没有提高花色苷合成酶相关基因的表达量,花色苷含量升高可能受其合成和分解以及积累时间的共同影响。

王业社,侯伯鑫,杨强发,周海平,陈立军,杨贤均[8](2014)在《湖南省紫薇种质资源调查及应用前景分析》文中指出为深入了解湖南地区紫薇种质资源的现状,在野外实地调查和馆藏标本、文献资料的收集、分析的基础上,对湖南省紫薇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共有紫薇、南紫薇、福建紫薇、尾叶紫薇、川黔紫薇、绒毛紫薇等6个紫薇种和111个紫薇品种,其中堇薇品种群36个、红薇品种群30个、银薇品种群14个、复色品种群23个、矮生品种群8个。在花色上,紫薇品种以红色和蓝紫色最多,分别为36和37个,而白色和复色较少,分别为14和24个;在品种演化上,紫薇花色的演化以蓝紫色和红色为基本原色,然后过渡到白色、复色,而株型演化则从乔灌木到矮生灌木。总体特征表现为株型单一,直枝型较多,垂枝型稀少;全部为落叶乔灌木,常绿紫薇尚无;彩叶稀少,尤其缺乏红叶和花叶性状;花色单调,多为紫色、红色,缺少大花、多花和香花品种。紫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生态价值,综合效益显著,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林杨[9](2020)在《蓝莓花色苷积累规律及其提取物对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蓝莓,果实酸甜,适宜鲜食和加工,其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较高。研究表明,不同产地、栽培方式、品种及生长阶段直接影响果实的理化营养品质,因此研究不同品种及不同生长阶段蓝莓果实的理化性质、风味特征及营养价值对指导蓝莓生产及产品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炎症性肠病已经成为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持续的炎症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及家属生活质量。因此,研究蓝莓花色苷联合癌症临床用药对炎症性肠病及其相关结直肠癌的抑制作用机制,为蓝莓花色苷提取物作为结肠癌的临床辅助治疗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极具意义。本研究基于不同品种、生长阶段对蓝莓果实关键品质影响的分析,筛选出成熟阶段北青品种蓝莓果实制备纯化的蓝莓花色苷提取物,通过体内、体外实验,分别从炎症因子分泌、氧化损伤、细胞增殖、细胞凋亡角度分析蓝莓提取物联合临床用药对炎症性肠病及其相关结直肠癌的抑制作用及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分析北青和蓝丰两个品种蓝莓果实不同生长阶段的花色苷及总酚含量,及分析比较转录组的差异,探究了蓝莓花色苷合成的分子机制。在两个品种中共发现13799条差异表达的直系同源基因,并将这些差异表达的直系同源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共筛选出9个参与花色苷合成的候选基因,分别是:CHI、DFR、F3’H、FLS、CHS、OMT、UGT、ANS和F3H,并通过RT-PCR对这些基因的差异表达进行验证。上述9个参与黄酮类化合物合成、代谢的基因的表达与花色苷含量呈现了一致的变化趋势。蓝莓果实生长发育引起的参与蓝莓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基因表达差异明显高于不同组织间的参与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基因表达差异。随着果实成熟,果实的品质特性发生变化,本实验分析了不同生长阶段对果实的适口性和理化性质的影响。考虑到不同生长阶段对蓝莓果实花色苷差异影响最显著,将北青和蓝丰品种蓝莓果实细化为五个生长阶段,分析他们的滋味、理化性质、花色苷组成及抗氧化能力。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甜味、酸味和涩味三种味觉特征有很好的响应;随着多酚、花色苷、黄酮、原花青素含量的变化果实颜色由绿色转变为蓝-紫色,且呈现蓝-紫色的飞燕草素和锦葵色素花色苷大量积累;果实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增强。北青和蓝丰品种成熟蓝莓果实氧自由基清除能力(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ORAC)值高达101.07 mmol kg-11 TE和74.54 mmol kg-11 TE,无论处于哪一生长阶段,北青品种蓝莓果实的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及抗氧化能力均高于蓝丰品种蓝莓果实。实验通过分析不同品种蓝莓果实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口感及理化性质变化,明确了成熟蓝莓果实(B5、L5)适宜食用且具有较高抗氧化能力,选择成熟北青品种蓝莓果实作为后续研究的实验材料。蓝莓花色苷联合奥沙利铂对结肠癌细胞的细胞活力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对正常人结肠组织细胞无毒性。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蓝莓花色苷与奥沙利铂单独或联合处理均能诱导G0/G1期细胞周期停滞、活性氧积累及线粒体膜电位损失,抑制促炎因子的分泌和表达,下调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激发凋亡相关的caspase级联反应并通过p‐Akt/p‐Bad/Bcl‐2通路诱导细胞凋亡。而且,花色苷联合奥沙利铂对HCT-116的抑制效果明显优于花色苷或奥沙利铂单独处理的抑制效果。蓝莓花色苷提取物抑制了LPS诱导巨噬细胞中促炎标志物的产生。蓝莓花色苷单独、或联合美沙拉嗪处理对于AOM/DSS诱导小鼠的炎症及相关结直肠癌模型出现的以下症状:结肠长度缩短、体重下降、瘤负荷增加、便血、结肠组织损坏,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而上述对炎症及相关结直肠癌保护作用主要是通过:阻断促炎因子的分泌、抑制抗凋亡蛋白和调控细胞增殖的细胞周期蛋白表达,及NF-κB信号通路的调节。蓝莓花色苷提取物联合美沙拉嗪可以用于炎症性肠病及其相关结直肠癌的临床治疗。

徐燕红[10](2020)在《1-MCP处理对嵊州‘桃形李’果实品质、活性氧以及花色苷合成代谢的影响》文中认为本文以嵊州‘桃形李’(Prunus salicina Lindl.cv.Taoxingli)果实为材料,果实在常温(23±2℃)下经6.0μL/L的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熏蒸处理12 h(以蒸馏水为对照)后,在低温(10±0.5℃)下贮藏,探讨1-MCP处理对贮藏期间果实品质、活性氧代谢和花色苷合成代谢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1-MCP处理显著降低了贮藏前期李果实的呼吸速率,推迟呼吸跃变的发生。同时,有效减少果实质量的损失,更好地保持可溶性固形物(SSC)和可滴定酸(TA)的含量,增加果实中果糖,葡萄糖,山梨醇和苹果酸的含量,并且显著降低果实腐烂率,但对硬度和果皮色泽没有显著影响。表明1-MCP处理可以延缓果实成熟衰老,维持果实贮藏品质。2、1-MCP处理提高了果实的总酚含量,维持类黄酮含量,抑制花色苷含量上升。同时,有效降低O2-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积累,显著提高SOD和POD活性,降低PPO和LOX活性,并且显著抑制贮藏后期MDA含量的上升。表明1-MCP处理提高了果实的抗氧化活性,降低了活性氧的伤害。3、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测定发现,嵊州‘桃形李’果实中花色苷主要为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和矢车菊素-3-O-芸香糖苷。1-MCP处理显著抑制了贮藏期间这两种花色苷含量的上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分析发现,1-MCP处理显著抑制了贮藏前期李果实中与花色苷合成相关的结构基因(PsPAL,PsCHS,PsCHI,PsF3H,PsDFR,PsANS,PsUFGT)和转录因子PsMYB10基因的表达,但增强了这些基因在贮藏后期的表达。表明1-MCP处理能够有效调控花色苷的生物合成,从而延缓贮藏期间果实花色苷积累,但是不影响果实完熟时花色苷的生物合成和积累。

二、积极发展品种花色的浅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积极发展品种花色的浅见(论文提纲范文)

(1)湖南牡丹资源遗传多样性及耐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牡丹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1.1.1 野生牡丹种质资源
        1.1.2 栽培牡丹种质资源
        1.1.3 湖南牡丹研究现状
        1.1.4 观赏植物资源的评价方法
        1.1.5 存在的问题
    1.2 牡丹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研究进展
        1.2.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1.2.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2.3 牡丹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研究进展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牡丹耐热性研究现状
        1.3.1 高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3.2 牡丹耐热性研究进展
        1.3.3 热害的鉴定指标及方法
        1.3.4 提高植物耐热性的途径和方法
        1.3.5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湖南牡丹资源调查、收集与保存
    2.1 湖南牡丹品种资源调查与收集
        2.1.1 调查与引种地点
        2.1.2 调查与收集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湖南本土牡丹资源
        2.2.2 湖南省引种其他地区牡丹品种资源
        2.2.3 湖南牡丹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2.3 讨论
        2.3.1 湖南牡丹的品种类型及园林应用
        2.3.2 湖南牡丹生长节律与气候因素的关系
        2.3.3 湖南牡丹生态适应性及引种适宜区域分析
        2.3.4 湖南牡丹引种栽培中的问题
        2.3.5 湖南牡丹资源的利用
3 湖南牡丹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提取基因组DNA及检测
        3.1.4 SSR标记引物及PCR扩增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DNA的提取与检测
        3.2.2 引物筛选
        3.2.3 湖南牡丹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2.4 湖南牡丹的遗传结构分析
    3.3 讨论
        3.3.1 湖南牡丹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评价
        3.3.2 驯化对湖南牡丹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影响
        3.3.3 湖南牡丹与不同来源品种(种)的遗传关系
        3.3.4 湖南牡丹可能的起源
4 湖南牡丹生态适应性综合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评价指标的确定
        4.2.2 评价系统指标框架的确定
        4.2.3 综合评价指标的权重
        4.2.4 湖南牡丹生态适应性综合评价模型
        4.2.5 湖南牡丹的综合评价值
        4.2.6 湖南牡丹品种等级的划分
    4.3 讨论
        4.3.1 评价指标的筛选
        4.3.2 综合评价值的结果
        4.3.3 评价方法
5 湖南牡丹对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指标测定
        5.1.4 数据分析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高温胁迫对牡丹幼苗热害指数的影响
        5.2.2 高温胁迫下牡丹幼苗干重的比较
        5.2.3 高温胁迫对牡丹幼苗叶片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5.2.4 高温胁迫对牡丹幼苗叶片电解质渗透率的影响
        5.2.5 高温胁迫对牡丹幼苗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5.2.6 高温胁迫对牡丹幼苗叶片SOD活性的影响
        5.2.7 高温胁迫对牡丹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5.2.8 高温胁迫对牡丹幼苗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5.2.9 高温胁迫对牡丹幼苗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5.2.10 各项指标的耐热系数及相关分析
        5.2.11 高温胁迫下牡丹幼苗生长生理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5.3 讨论
        5.3.1 牡丹对高温胁迫的响应机理
        5.3.2 牡丹耐热生理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
6 喷施外源物质对提高牡丹耐热性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1.3 指标测定
        6.1.4 数据分析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浓度外源物质对牡丹幼苗耐热性的影响
        6.2.2 外源物质最适浓度对高温胁迫下牡丹幼苗生长生理的影响
        6.2.3 喷施最适浓度外源物质下牡丹幼苗耐热性的综合评价
    6.3 讨论
        6.3.1 喷施三种外源物质对牡丹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6.3.2 三种外源物质喷施对高温胁迫下牡丹耐热性的诱导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讨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致谢

(2)紫苏花色苷提取纯化及其微胶囊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花色苷概述
    1.2 花色苷的提取纯化方法研究
        1.2.1 花色苷的提取方法
        1.2.2 花色苷的纯化方法
    1.3 花色苷的生物活性及毒性研究
        1.3.1 花色苷的生物活性
        1.3.2 花色苷的毒性研究
    1.4 花色苷的稳定性研究
        1.4.1 影响花色苷稳定性的因素
        1.4.2 提高花色苷稳定性的方法
    1.5 花色苷的应用研究
    1.6 紫苏花色苷研究概况
        1.6.1 紫苏研究概况
        1.6.2 紫苏花色苷研究概况
    1.7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7.1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
        1.7.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 紫苏花色苷的提取工艺研究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单因素实验
        2.2.2 响应面法优化实验
        2.2.3 花色苷和多酚含量的测定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因素实验
        2.3.2 响应面优化实验
    2.4 本章小结
3 紫苏花色苷抗氧化活性及组分分析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提取方法
        3.2.2 花色苷和多酚含量的测定
        3.2.3 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
        3.2.4 色谱条件及质谱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紫苏品种的形态描述
        3.3.2 不同发育阶段紫苏花色苷和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
        3.3.3 不同品种花蕾期花色苷和多酚含量
        3.3.4 不同品种花蕾期紫苏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
        3.3.5 紫苏花色苷的成分鉴定
        3.3.6 不同品种花色苷单体含量
    3.4 本章小结
4 紫苏花色苷纯化工艺研究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花色苷的提取方法
        4.2.2 花色苷及多酚含量的测定
        4.2.3 大孔树脂的预处理
        4.2.4 静态吸附和解析实验
        4.2.5 动态吸附和解析实验
        4.2.6 紫苏花色苷色价的测定
        4.2.7 不同品种紫苏花色苷的纯化效果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最佳树脂的筛选
        4.3.2 树脂的静态吸附和解析
        4.3.3 树脂的动态吸附和解析
        4.3.4 紫苏花色苷纯化前后的比较
        4.3.5 不同品种紫苏花色苷的纯化效果
    4.4 本章小结
5 不同花色苷含量样品的性能比较研究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不同花色苷含量样品的获得
        5.2.2 不同花色苷含量样品的成分分析
        5.2.3 不同花色苷含量样品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5.2.4 不同花色苷含量样品的稳定性研究
        5.2.5 不同花色苷含量样品的抑菌活性研究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花色苷含量样品的成分分析
        5.3.2 不同花色苷含量样品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5.3.3 不同花色苷含量样品的稳定性研究
        5.3.4 不同花色苷含量样品的抑菌活性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紫苏花色苷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6.1 实验材料和仪器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紫苏花色苷微胶囊的制备
        6.2.2 花色苷微胶囊包埋效率的测定
        6.2.3 紫苏花色苷微胶囊的表征
        6.2.4 稳定性分析
        6.2.5 色差分析
        6.2.6 抗氧化活性
        6.2.7 微胶囊粉在果冻配方中的应用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单因素实验
        6.3.2 响应面法优化紫苏花色苷微胶囊的研究
        6.3.3 紫苏花色苷微胶囊的表征
        6.3.4 稳定性分析
        6.3.5 色差分析
        6.3.6 抗氧化活性
        6.3.7 微胶囊粉在果冻配方中的应用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新中国丝绸设计档案的考察与当代价值研究(1949-197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网站与数据库
    三、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研究价值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范围与方法
        (一)研究范围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四)研究的框架
第一章 新中国丝绸设计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概述
    第一节 新中国丝绸产业发展和丝绸档案形成的社会背景
        一、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工商业的资产结构优化
    第二节 新中国丝绸产业发展和丝绸档案形成的经济背景
        一、立足外销、多创外汇的时代选择
        二、计划经济下丝绸业的恢复和发展
    第三节 新中国丝绸产业发展和丝绸档案形成的文化背景
        一、丝绸设计的人文环境
        二、丝绸文化传播的特点和路径
第二章 新中国丝绸设计的技术、品种与市场特征
    第一节 新中国丝绸设计的技术特征
        一、丝绸产品使用功能的拓展
        二、印花、提花工艺及机械设备的技术进步
    第二节 新中国丝绸设计的品种特征
        一、丝绸产品品种大类划分的确定与扩充
        二、丝绸新品种、新花色的创新及统一规格
    第三节 新中国丝绸设计的市场特征
        一、对外贸易及贸易对象的演变
        二、满足内销以及按需供应
第三章 新中国丝绸设计观念、设计群体、及设计档案现状
    第一节 新中国丝绸设计的观念确定及发展
        一、丝绸设计原则和思路的需求转变
        二、丝绸产品设计方法的传承与创新
    第二节 新中国丝绸设计群体形成与发展
        一、丝绸设计师的群体形成与发展
        二、丝绸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
    第三节 新中国丝绸设计的设计档案的创设及类型
        一、丝绸设计企业档案的形成与归类
        二、丝绸设计师档案的建立与追踪
第四章 新中国丝绸设计档案的考察与当代设计运用研究
    第一节 新中国丝绸设计产品档案的考察与整理
        一、相关博物馆中新中国丝绸设计产品档案的收集和归类
        二、本课题研究中丝绸档案的考察与整理
    第二节 新中国丝绸设计产品档案的当代价值、数据库构建与实验性创新
        一、新中国丝绸设计档案当代价值的认知与思考
        二、新中国丝绸设计档案数据库建构与运用推广
        三、在数据库基础上的实验性创新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附录: 新中国丝绸设计数据库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表 1-表 20)

(4)微环境调控‘赤霞珠’葡萄果实花色苷代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花色苷结构的多样性
    1.2 葡萄果实中花色苷类物质的生物合成
        1.2.1 花色素合成的类黄酮上游代谢路径
        1.2.2 花色苷的形成及修饰
        1.2.3 花色苷的转运和储存
        1.2.4 花色苷的降解
    1.3 葡萄果实中花色苷生物合成途径的调节
        1.3.1 花色苷合成的基因调控
        1.3.2 花色苷合成的激素调节
        1.3.3 花色苷合成的化学调节
    1.4 影响花色苷合成的环境因素
        1.4.1 光照对花色苷合成的影响
        1.4.2 温度对花色苷合成的影响
        1.4.3 水分与氮源对花色苷合成的影响
        1.4.4 土壤状况对花色苷合成的影响
        1.4.5 栽培措施对花色苷合成的影响
    1.5 本研究简介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土壤状况对‘赤霞珠’葡萄果实花色苷代谢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区与植株材料
        2.1.2 气象资料
        2.1.3 土样采集与分析
        2.1.4 植株水分和养分状态评估
        2.1.5 产量和果实成分
        2.1.6 发酵实验
        2.1.7 葡萄果皮中花色苷类物质的检测
        2.1.8 HPLC-ESI-MS分析
        2.1.9 试剂与标样
        2.1.10仪器与设备
        2.1.11实验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气候条件
        2.2.2 土壤理化特性分析
        2.2.3 植株水分和养分状况评估
        2.2.4 两个试验区产量相关因素调查
        2.2.5 2011与2012年两个试验区葡萄果皮中花色苷浓度差异比较
        2.2.6 两个试验区葡萄果皮中花色苷主成分分析
        2.2.7 两个试验区葡萄酒色度色调与花色苷浓度差异比较
    2.3 讨论
        2.3.1 两个试验区土壤状况差异
        2.3.2 两个试验区植株营养生长及果实理化指标的差异
        2.3.3 土壤状况对葡萄果实及葡萄酒花色苷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2.3.4 年份对两个试验区葡萄果实及葡萄酒中花色苷积累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整形方式对植株光合特性及葡萄果实花色苷代谢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3.1.2 小区布局与采样
        3.1.3 气象资料采集
        3.1.4 光合参数测定
        3.1.5 叶幕透光率与植株生长情况调查
        3.1.6 产量因素调查和浆果成分测定
        3.1.7 花色苷类物质的提取分析
        3.1.8 HPLC-ESI-MS分析
        3.1.9 试剂与标样
        3.1.10 仪器与设备
        3.1.11 单品种酿酒试验
        3.1.12 试验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气候条件
        3.2.2 2011与2012年两种整形方式光合参数日变化比较
        3.2.3 两种整形方式光响应曲线参数
        3.2.4 两种整形方式叶幕特性与叶幕微环境比较
        3.2.5 两种整形方式产量因素与浆果成分比较
        3.2.6 两种整形方式葡萄果皮中花色苷组成与含量比较
        3.2.7 植株产量因素、果实基本成分与花色苷浓度相关性分析
        3.2.8 整形方式对不同发育期葡萄果皮中花色苷浓度与组成的影响
        3.2.9 两种整形方式酒样基本理化指标与色度色调比较
        3.2.10 两种整形方式酒精发酵结束酒样中花色苷浓度与不同修饰类型比例
    3.3 讨论
        3.3.1 整形方式对植株光合特性的影响
        3.3.2 整形方式对叶幕结构和叶幕微环境的影响
        3.3.3 整形方式对葡萄果实及葡萄酒花色苷组成及浓度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曝光处理对‘赤霞珠’葡萄果实花色苷代谢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处理简介与果际微气候监控
        4.1.3 小区布局与采样
        4.1.4 新梢不同节位叶片净光合速率随发育期变化
        4.1.5 叶面积测量
        4.1.6 产量因素及果实基本理化指标测定
        4.1.7 花色苷类物质的提取分析
        4.1.8 试剂与标样
        4.1.9 HPLC-ESI-MS分析
        4.1.10 单品种酿酒试验
        4.1.11 试剂与标样
        4.1.12 仪器与设备
        4.1.13 试验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气候条件
        4.2.2 曝光处理对果际微气候的影响
        4.2.3 曝光处理对葡萄果实理化指标的影响
        4.2.4 曝光处理对采收期葡萄果皮中花色苷积累的影响
        4.2.5 曝光处理对葡萄酒基本理化指标及花色苷浓度的影响
    4.3 讨论
        4.3.1 曝光处理对葡萄果实理化指标的影响
        4.3.2 曝光处理对葡萄果皮中花色苷组成和浓度的影响
        4.3.3 曝光处理对葡萄酒中花色苷浓度及色度色调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遮光处理对‘赤霞珠’葡萄果实花色苷代谢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处理简介与果际微气候监控
        5.1.3 小区布局与采样
        5.1.4 产量因素及果实基本理化指标测定
        5.1.5 花色苷类物质的提取分析
        5.1.6 试剂与标样
        5.1.7 HPLC-ESI-MS分析
        5.1.8 单品种酿酒试验
        5.1.9 试剂与标样
        5.1.10 仪器与设备
        5.1.11试验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遮光处理对果际微气候的影响
        5.2.2 遮光处理对葡萄果实理化指标的影响
        5.2.3 遮光处理对采收期葡萄果皮中花色苷积累的影响
        5.2.4 遮光处理对葡萄酒基本理化指标及花色苷浓度的影响
    5.3 讨论
        5.3.1 遮光处理对果实理化指标的影响
        5.3.2 遮光处理对葡萄果皮中花色苷组成及浓度的影响
        5.3.3 遮光处理对葡萄酒花色苷组成、浓度及色度色调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不同微环境条件下葡萄果实花色苷代谢调控的分子机制初探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处理简介
        6.1.3 小区布局与采样
        6.1.4 RNA的提取方法
        6.1.5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RNA质量
        6.1.6 cDNA的合成
        6.1.7 Real-Time PCR的引物设计和引物特异性检验
        6.1.8 Real-Time PCR检测目的基因相对表达量
        6.1.9 试剂与标样
        6.1.10 仪器与设备
        6.1.11 试验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整形方式对葡萄果皮中花色苷合成相关结构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6.2.2 多种果际微环境处理相似性筛选
        6.2.3 曝光和遮光处理对葡萄果皮中花色苷合成相关结构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6.2.4 曝光和遮光处理对葡萄果皮中花色苷合成相关转录因子表达量的影响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本文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与中英文对照
致谢
个人简介

(5)二十世纪中国丝绸纹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动机与意义
        (一) 课题的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范围与思路
第一章 清末民初中国丝绸纹样生态环境的转变
    第一节 帝制覆灭引起的突破
        一、从强调等级差别到彰显自由平等——纹样等级象征的弱化
        (一) 上层与黎庶,贵贱有章
        (二) 帝王与百官,尊卑有别
        (三) 百官之间,等第有分
        二、从重视道德观念到专注形式美感——纹样审美价值的转化
    第二节 丝绸业转型给予的推动
        一、丝绸生产中心:上海取代南京
        (一) 南京织造业的衰落
        (二) 上海丝绸业的崛起
        (三) 生产中心与时尚中心相得益彰
        二、丝绸生产资料:机器原料,更新换代
        (一) 生产工具由手工向机械化转变
        (二) 原料革新
        (三) 合成染料的应用
        三、丝绸生产关系:从“账房”到“绸厂
    第三节 设计教育模式的转变
        一、传统师徒制丝绸教育的局限
        二、学校式设计教育的建立与优势
        (一) 学校式设计教育的建立
        (二) 学校式教育更有利于染织设计的发展
第二章 兼收并蓄的民国女装丝绸纹样
    第一节 女装是民国丝绸纹样的主要载体
        一、女装是清末民初社会革命的先锋
        (一) 社会革命始于服饰
        (二) 服饰变革始于妇女
        二、女装是民国思想解放的外在显现
        (一) 女装突破社会地位的限制
        (二) 女装与妇女身体解放
        (三) 女装与性感
        三、女装是民国吸收外来纹样的最前沿
        (一) 崇洋——吸收外来纹样的源动力
        (二) 旗袍——中西合璧的完美契合体
        四、时装是民国丝绸纹样更迭的催化剂
    第二节 民国女装变革对丝绸纹样演进的影响
        一、女装款式改变的影响
        (一) 纹样装饰趋于简洁
        (二) 纹样布局的变化
        二、女装面料改变的影响
        (一) 女装面料趋薄促进织花纹样趋于简洁和印花纹样的更新
        (二) 女装面料品种激增形成了各具特点的纹样形式
    第三节 民国丝绸纹样新风在女装上的体现
        一、民初沿袭清末纹样之风
        二、外来纹样大量涌入
        (一) 国外传统题材纹样
        (二) “新艺术”风格纹样
        (三) “装饰艺术”风格纹样
        (四) 带有外来元素的纹样
        三、条格纹样广为流行
        (一) 西方条格纹的影响
        (二) 娴雅与性感——女性气质与形象的彰显
        (三) 织造简便,价格低廉
        四、突破程式化的形式特征
        (一) 写实造型更加立体
        (二) 云勾状曲线装饰不再流行
        (三) “花大叶小”转向“花小叶大”
        (四) 纹样色彩由浓艳趋于雅淡
第三章 花色多样的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外销丝绸纹样
    第一节 时代的选择——纹样设计立足外销
        一、丝绸经营:“内销服从外销”
        (一) 力争出口,在逆境中起飞
        (二) 服用丝绸锐减,内销受限
        二、纹样设计:“设计、生产、贸易三结合”
        (一) 报样、选样机制应运而生
        (二) 服从外销、结合生产、促进外销的设计原则
    第二节 “以我为主”——20世纪50年代主销苏新国家的丝绸纹样
        一、协定贸易与纹样设计的“以我为主
        二、对“万紫千红”的两种解读
        (一) 丰富多彩
        (二) 千篇一律
    第三节 “投其所好”——出口对象转变后的丝绸纹样设计
        一、出口贸易的变化对纹样设计的影响
        (一) 纹样设计思路发生转变
        (二) 与国际流行市场间接接触
        (三) 不同销路形成不同纹样派路
        二、印花纹样蓬勃发展
        三、特殊时期的特殊纹样
第四章 多元缤纷的新时期丝绸纹样
    第一节 开放初期的多元与繁荣
        一、丝绸纹样设计思路的拓宽
        (一) 对抽象纹样的大胆应用
        (二) 对服用性的考量
        (三) 工艺革新给予的推动
        二、外销丝绸纹样融入国际流行大潮
        (一) 国际流行信息的传入更加及时丰富
        (二) 与国际流行的结合更加紧密
        (三) 20世纪80年代外销纹样的演变
        三、内销丝绸纹样重获新生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丝绸纹样设计面临的新变化
        一、经济体制之变——纹样设计走向市场
        二、产品结构之变——纹样设计遇到阻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或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6)根域限制促进鲜食葡萄果皮花色苷合成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葡萄果实花色苷概述
        1.1.1 葡萄果实中花色苷的结构、种类和性质
        1.1.2 葡萄果实中花色苷的分布及生理活性
        1.1.3 花色苷对人体的保健功能
        1.1.4 葡萄果实中花色苷的生物合成及调控
        1.1.5 影响葡萄果实花色苷积累的因素
    1.2 根域限制栽培技术
        1.2.1 根域限制栽培技术的发展历史和意义
        1.2.2 根域限制栽培对树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1.2.3 根域限制对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根域限制下葡萄树体生长、果实发育及品质的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1.4 实验方法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根域限制对树体生长的影响
        2.2.2 果实发育
        2.2.3 果实品质
    2.3 讨论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根域限制对花色苷组分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剂与标样
        3.1.3 仪器设备
        3.1.4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3.1.5 花色苷的提取
        3.1.6 花色苷的 HPLC/MSD-ESI-MS 测定
        3.1.7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葡萄果皮中花色苷的种类
        3.2.2 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花色苷含量的变化
    3.3 讨论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根域限制对花色苷结构修饰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剂与标样
        4.1.3 仪器设备
        4.1.4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4.1.5 花色苷的提取
        4.1.6 花色苷的 HPLC/MSD-ESI-MS 测定
        4.1.7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根域限制对花色苷结构羟基取代的影响
        4.2.2 根域限制对花色苷结构甲基取代的影响
        4.2.3 根域限制对花色苷结构酰基化取代的影响
        4.2.4 根域限制对花色苷结构糖基取代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根域限制对葡萄花色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剂
        5.1.3 仪器设备
        5.1.4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5.1.5 总 RNA 的提取
        5.1.6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RNA 质量
        5.1.7 cDNA 第一条链的合成
        5.1.8 Real-Time PCR 特异引物的设计
        5.1.9 Real-Time PCR 检测基因相对表达量
        5.1.10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果实发育过程中花色苷合成第一阶段相关酶编码基因的表达
        5.2.2 果实发育过程中花色苷合成第二阶段相关酶编码基因的表达
        5.2.3 果实发育过程中花色苷合成第三阶段相关酶编码基因的表达
        5.2.4 果实发育过程中花色苷合成第四阶段相关酶编码基因的表达
        5.2.5 果实发育过程中花色苷合成相关的转录因子表达
    5.3 讨论
        5.3.1 果实发育过程中花色苷合成第一阶段相关酶编码基因的表达
        5.3.2 果实发育过程中花色苷合成第二阶段相关酶编码基因的表达
        5.3.3 果实发育过程中花色苷合成第三阶段相关酶编码基因的表达
        5.3.4 果实发育过程中花色苷合成第四阶段相关酶编码基因的表达
        5.3.5 果实发育过程中花色苷合成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本文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附录1.花色苷代谢途径相关酶和基因中英文对照及缩写
附录2.花色苷名称中英文对照
附录3.仪器名称
附录4.其他缩写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7)不同生态区酿酒葡萄与葡萄酒品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山东、云南、新疆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
        1.1.1 山东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
        1.1.2 云南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
        1.1.3 新疆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
    1.2 表征酿酒葡萄及葡萄酒品质的风味物质
        1.2.1 香气物质
        1.2.2 葡萄酒中的酚类物质
    1.3 生态条件对酿酒葡萄品质的影响
        1.3.1 土壤
        1.3.2 气候
    1.4 类黄酮代谢途径
    1.5 葡萄和葡萄酒的抗氧化性
        1.5.1 酚类物质结构与抗氧化活性的关系
        1.5.2 葡萄酒多酚类物质的保健机理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
        1.7.1 不同生态条区土壤、气候调查
        1.7.2 不同生态区酿酒葡萄及葡萄酒品质研究
        1.7.3 不同生态区酿酒葡萄及葡萄酒抗氧化研究
        1.7.4 云南德钦不同海拔地区花色苷合成结构基因表达量测定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生态区生态因素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方法
        2.1.4 试剂与仪器设备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地区气象资料分析
        2.2.2 不同生态区土壤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生态区酿酒葡萄和葡萄酒常规理化指标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供试材料
        3.1.3 研究方法
        3.1.4 试剂与仪器设备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生态区酿酒葡萄果实常规理化指标
        3.2.2 不同生态区葡萄酒理化指标
        3.2.3 生态指标与赤霞珠果实理化指标的相关性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生态区酿酒葡萄及葡萄酒花色苷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地生态条件
        4.1.3 研究方法
        4.1.4 试剂与仪器设备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生态区葡萄花色苷的比较
        4.2.2 不同生态区葡萄酒花色苷的比较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生态区酿酒葡萄及葡萄酒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地生态条件
        5.1.3 研究方法
        5.1.4 试剂与仪器设备
        5.1.5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生态区赤霞珠果皮与葡萄酒中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的组成和含量
        5.2.2 不同生态区梅鹿辄果皮与葡萄酒中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的组成和含量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不同生态区酿酒葡萄与葡萄酒香气物质的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试验地生态条件
        6.1.3 研究方法
        6.1.4 试剂与仪器设备
        6.1.5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生态区霞多丽葡萄果实挥发性香气物质的比较
        6.2.2 不同生态区赤霞珠葡萄果实挥发性香气物质的比较
        6.2.3 不同生态区梅鹿辄葡萄果实挥发性香气物质的比较
        6.2.4 不同生态区霞多丽葡萄酒挥发性香气物质的比较
        6.2.5 不同生态区赤霞珠葡萄酒挥发性香气物质的比较
        6.2.6 不同生态区梅鹿辄葡萄酒挥发性香气物质的比较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不同生态条件下酿酒葡萄与葡萄酒抗氧化能力的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供试材料
        7.1.2 试验地生态条件
        7.1.3 研究方法
        7.1.4 试剂与仪器设备
        7.1.5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不同生态区赤霞珠葡萄与葡萄酒酚类物质含量
        7.2.2 不同生态区梅鹿辄葡萄与葡萄酒酚类物质含量
        7.2.3 不同生态区赤霞珠葡萄与葡萄酒抗氧化能力
        7.2.4 不同生态区梅鹿辄葡萄与葡萄酒抗氧化能力
        7.2.5 酚类物质与抗氧化指标相关性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不同海拔对赤霞珠果实及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试验地概况
        8.1.2 供试材料
        8.1.3 研究方法
        8.1.4 试剂与仪器设备
        8.1.5 数据处理
    8.2 结果与分析
        8.2.1 不同海拔高度赤霞珠果实和葡萄酒理化指标
        8.2.2 不同海拔赤霞珠果实和葡萄酒香气组成和含量
        8.2.3 不同海拔赤霞珠果实和葡萄酒中非花色苷酚类组成和含量
        8.2.4 不同海拔赤霞珠果实和葡萄酒抗氧化特性
        8.2.5 不同海拔赤霞珠果实和葡萄酒中花色苷组成和含量
    8.3 讨论
    8.4 小结
第九章 不同海拔对赤霞珠果实花色苷及其合成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9.1 材料与方法
        9.1.1 试验地概况
        9.1.2 供试材料
        9.1.3 研究方法
        9.1.4 试剂与仪器设备
        9.1.5 数据处理
    9.2 结果与分析
        9.2.1 不同海拔赤霞珠果实转色过程中花色苷的组成和含量
        9.2.2 不同海拔赤霞珠果实转色过程中不同类别花色苷的组成和变化
        9.2.3 不同海拔赤霞珠果实花色苷结构修饰基因相对表达量的测定
    9.3 讨论
    9.4 小结
第十章 结论
    10.1 主要结论
        10.1.1 不同地区生态特征
        10.1.2 不同生态区酿酒葡萄常规理化特征
        10.1.3 不同生态区霞多丽品质特征
        10.1.4 不同生态区赤霞珠品质特征
        10.1.5 不同生态区梅鹿辄品质特征
        10.1.6 海拔对赤霞珠果实及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10.1.7 不同海拔对赤霞珠果实花色苷及其合成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10.2 展望
    10.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图 1. 花色苷液相色谱图
    附图 2. 非花色苷酚类物质液相色谱图
    附图 3. 香气物质气相色谱图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8)湖南省紫薇种质资源调查及应用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范围
    1.2 调查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湖南省紫薇属种质资源状况
    2.2 湖南省紫薇品种分类
3 讨论
    3.1 加强对紫薇种质资源的保护
    3.2 积极开展对紫薇种质资源引种驯化和育种创新工作
    3.3 努力提高对紫薇种质资源的综合开发水平
4 小结

(9)蓝莓花色苷积累规律及其提取物对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蓝莓简介
    1.2 蓝莓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1.2.1 蓝莓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2.2 蓝莓转录组测序
    1.3 蓝莓果实关键品质的研究进展
        1.3.1 蓝莓果实风味
        1.3.2 蓝莓果实理化性质
    1.4 蓝莓提取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4.1 抗炎作用
        1.4.2 抗癌作用
        1.4.3 调节肠道菌群
        1.4.4 抑制病原微生物
    1.5 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治疗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目的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蓝莓果实花色苷合成的比较转录组学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总酚和总花色苷含量在蓝莓果实发育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2.2.2 转录组测序数据及分析结果
        2.2.3 关键基因表达的验证与分析
    2.3 讨论与小结
        2.3.1 讨论
        2.3.2 小结
第三章 不同成熟阶段蓝莓果实风味、理化品质及花色苷组成的比较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蓝莓果实滋味特征变化规律
        3.2.2 不同生长阶段蓝莓果实理化品质变化
        3.2.3 影响风味的化学物质组成与电子舌分析的相关性统计
        3.2.4 不同生长阶段蓝莓营养品质变化
        3.2.5 不同生长阶段蓝莓果实抗氧化能力
    3.3 讨论与小结
        3.3.1 讨论
        3.3.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蓝莓花色苷提取物联合奥沙利铂对结肠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蓝莓提取物总酚、总花色苷和总黄酮含量
        4.2.2 蓝莓提取物组成鉴定
        4.2.3 蓝莓花色苷提取物和奥沙利铂对结肠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4.2.4 TUNEL检测蓝莓花色苷提取物、奥沙利铂单独或联合处理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4.2.5 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蓝莓花色苷提取物、奥沙利铂单独或联合处理诱导细胞凋亡
        4.2.6 蓝莓花色苷提取物、奥沙利铂单独或联合处理诱导细胞周期停滞
        4.2.7 蓝莓花色苷提取物、奥沙利铂单独或联合处理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4.2.8 蓝莓花色苷提取物、奥沙利铂单独或联合处理诱导HCT-116 细胞产生ROS
        4.2.9 蓝莓花色苷提取物、奥沙利铂单独或联合处理对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4.2.10 蓝莓花色苷提取物、奥沙利铂单独或联合处理对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4.2.11 蓝莓花色苷提取物、奥沙利铂单独或联合处理对p‐Akt/p‐Bad/Bcl‐2 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4.2.12 蓝莓花色苷提取物、奥沙利铂单独或联合处理对caspase蛋白表达的影响
    4.3 讨论与小结
        4.3.1 讨论
        4.3.2 小结
第五章 蓝莓花色苷提取物对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预防作用及机制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细胞
        5.1.3 实验动物
        5.1.4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蓝莓花色苷提取物预处理对LPS诱导RAW264.7 细胞活力的影响
        5.2.2 蓝莓花色苷提取物预处理对RAW264.7细胞NO分泌的影响
        5.2.3 蓝莓花色苷提取物对LPS诱导RAW264.7 细胞中IL-6和TNF-α分泌的影响
        5.2.4 蓝莓花色苷提取物对LPS诱导RAW264.7 细胞iNOS和 COX-2 表达的影响
        5.2.5 蓝莓花色苷提取物对CAC小鼠体重和DAI的影响
        5.2.6 蓝莓花色苷提取物对CAC小鼠结肠长度和瘤负荷的影响
        5.2.7 蓝莓花色苷提取物对CAC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5.2.8 蓝莓花色苷提取物对CAC小鼠炎症的影响
        5.2.9 蓝莓花色苷提取物对CAC小鼠结肠组织氧化损伤的影响
        5.2.10 蓝莓花色苷提取物抑制AOM/DSS诱导小鼠结肠癌细胞增殖
        5.2.11 蓝莓花色苷提取物促进AOM/DSS诱导小鼠结肠癌细胞凋亡
    5.3 讨论与小结
        5.3.1 讨论
        5.3.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文章

(10)1-MCP处理对嵊州‘桃形李’果实品质、活性氧以及花色苷合成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李果实概述
    1.3 李果实采后生理变化的研究进展
        1.3.1 呼吸强度和乙烯代谢的变化
        1.3.2 硬度变化
        1.3.3 糖酸组分的变化
        1.3.4 风味变化
        1.3.5 色泽变化
    1.4 花色苷的合成与调控
        1.4.1 花色苷简介
        1.4.2 花色苷的合成代谢
        1.4.3 花色苷合成途径中结构基因和调控基因的研究进展
    1.5 1-MCP在李果实贮藏保鲜中的研究进展
    1.6 研究内容
第2章 1-MCP处理对嵊州‘桃形李’果实品质的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及处理方法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主要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呼吸速率的测定
        2.3.2 硬度的测定
        2.3.3 色差值的测定
        2.3.4 可溶性固形物(SSC)含量的测定
        2.3.5 可滴定酸(TA)含量的测定
        2.3.6 失重率的测定
        2.3.7 腐烂率的测定
        2.3.8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2.3.9 有机酸含量的测定
        2.3.10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1-MCP处理对李果实呼吸速率的影响
        2.4.2 1-MCP处理对李果实硬度的影响
        2.4.3 1-MCP处理对李果实色差值的影响
        2.4.4 1-MCP处理对李果实SSC、TA和固酸比的影响
        2.4.5 1-MCP处理对李果实失重率的影响
        2.4.6 1-MCP处理对李果实腐烂率的影响
        2.4.7 1-MCP处理对李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2.4.8 1-MCP处理对李果实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1-MCP处理对嵊州‘桃形李’果实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及处理方法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2.3 主要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总酚、类黄酮、花色苷的测定
        3.3.1.1 总酚的测定
        3.3.1.2 类黄酮的测定
        3.3.1.3 花色苷含量的测定
        3.3.2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3.3.3 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的测定
        3.3.4 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3.3.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3.3.6 脂氧合酶(LOX)活性的测定
        3.3.7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3.3.8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1-MCP处理对李果实总酚含量的影响
        3.4.2 1-MCP处理对李果实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3.4.3 1-MCP处理对李果实花色苷含量的影响
        3.4.4 1-MCP处理对李果实中H2O2和O2-产生速率的影响
        3.4.5 1-MCP处理对李果实PPO和 POD活性的影响
        3.4.6 1-MCP处理对李果实SOD活性的影响
        3.4.7 1-MCP处理对李果实LOX活性的影响
        3.4.8 1-MCP处理对李果实中MDA的影响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1-MCP处理对嵊州‘桃形李’果实花色苷合成代谢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及处理方法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2.3 主要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花色苷组分的测定方法
        4.3.2 花色苷合成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测定
        4.3.2.1 果肉组织总RNA的提取
        4.3.2.2 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4.3.2.3 Real-Time PCR检测
        4.3.3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1-MCP处理对李果实花色苷组分的影响
        4.4.2 1-MCP处理对李果实花色苷合成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4.2.1 李果实总RNA纯度及质量检测
        4.4.2.2 1-MCP处理对PsPAL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4.4.2.3 1-MCP处理对PsCHS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4.4.2.4 1-MCP处理对PsCHI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4.4.2.5 1-MCP处理对PsF3H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4.4.2.6 1-MCP处理对PsDFR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4.4.2.7 1-MCP处理对PsANS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4.4.2.8 1-MCP处理对PsUFGT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4.4.2.9 1-MCP处理对PsMYB10 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经费资助

四、积极发展品种花色的浅见(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牡丹资源遗传多样性及耐热性研究[D]. 张旻桓.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2]紫苏花色苷提取纯化及其微胶囊化研究[D]. 崔丽霞. 中北大学, 2018(09)
  • [3]新中国丝绸设计档案的考察与当代价值研究(1949-1976)[D]. 任颖.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4]微环境调控‘赤霞珠’葡萄果实花色苷代谢的研究[D]. 成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4)
  • [5]二十世纪中国丝绸纹样研究[D]. 温润. 苏州大学, 2011(06)
  • [6]根域限制促进鲜食葡萄果皮花色苷合成的机制研究[D]. 王博.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8)
  • [7]不同生态区酿酒葡萄与葡萄酒品质的研究[D]. 岳泰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4)
  • [8]湖南省紫薇种质资源调查及应用前景分析[J]. 王业社,侯伯鑫,杨强发,周海平,陈立军,杨贤均. 草业学报, 2014(05)
  • [9]蓝莓花色苷积累规律及其提取物对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影响机制研究[D]. 林杨.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10]1-MCP处理对嵊州‘桃形李’果实品质、活性氧以及花色苷合成代谢的影响[D]. 徐燕红.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关于积极发展品种和色彩的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