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书育人 努力做好导师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伏创宇[1](2022)在《导师义务应当如何设定——以预防研究生学术不端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立法对导师履行义务与承担责任的构成要件缺乏明晰的规定,在研究生学术不端的预防上尤为突出。由研究生学术不端引发的导师问责既不能适用私法侵权上的过错归责原则,也不能采用结果归责原则。在行为归责上,导师预防研究生学术不端义务的适用面临着标准模糊、监督困难与因果关系缺乏等多重困境。导师在国家立法层面上被赋予的学术伦理教育义务、学术指导义务以及学术不端的事先审核义务,需要接受是否侵害高校办学自主权与教学自由的检验。研究生导师义务的设定应当置于国家、高校与教师的关系视角下进行考察,遵循全面性、弹性与程序性要求,建立"综合考核为主,个案追责为辅"的监督体系,个案追责采用主客观相统一的归责原则。这对当下中国高校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落实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皆具重要意义。
陈敏,闫磊,程龙飞[2](2021)在《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高校教师师德观实施路径探析》文中提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加强高校教师师德观建设源于尊师重教历史传承、立德树人时代发展要求和民众关切困惑需求的内在统一。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存在诸多问题:职业与信念相偏离、教书与育人相脱离、言传与身教相分离、学术与道德相背离等。新时代加强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高校教师师德观建设,应立足社会宏观层面:营造尊师敬教的教育氛围,提高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高校中观层面:完善教师评价的各项规范,构建师德师风的长效机制;教师微观层面:提升自身业务的综合素质,担当立德树人的伟大使命。
刘小泉[3](2021)在《本科生导师制:价值、困境与优化策略》文中研究指明作为高校开展教育工作的新载体,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既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学生管理体制的优化。但当前我国本科生导师制还面临定位不清晰、生师比偏高、资源支持不足和运行机制不完善等现实困境。高校应该在对本科生导师制进行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充分拓展导师资源,并创新师生之间的互选机制和健全导师的考评激励机制,以提升本科生导师制的育人效果。
王煜玲[4](2021)在《三代人的三尺讲台——潍坊学院教授赵健和他的“教育世家”故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这是一个三代人传承师道的"教育世家":11位家庭成员中有8位是人民教师。三代人接力从事教育工作,教龄累计228年。他们怀揣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长期耕耘在教育教学一线,弘师德,扬家风,接力奉献,积极践行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这就是潍坊学院体育学院赵健教授的家庭,也是中国众多教育世家的缩影,从他们身上折射出的是新中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脉络。
王新清[5](2021)在《从“好老师”到“大先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路径》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师德师风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了做"好老师"、成为"大先生"的师德师风建设标准、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以党和国家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政策为依据,深刻认识新时代加强高校良好师德师风的意涵,提高师德师风建设的主动性。要遵循伦理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科学的建设方法。每一位高校教师都要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标准看齐,向"人民教育家"等榜样学习,做"大学问",怀"大爱心",成为习近平总书记眼中的好老师,争做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先生"。
洪大用[6](2021)在《研究生教育的新时代、新主题、新担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生教育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为标志,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从快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从不断改革迈向全面系统改革,从持续开放迈向更加自信的开放,从注重创新迈向更加自主的创新,从一直重视到更加系统的重视的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新主题,集中体现为发展导向的政治性、发展目标的全面性、发展结构的合理性、发展方式的创新性、发展动力的内源性、发展评价的科学性。研究生教育战线要主动担当,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升级,着力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切实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持续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刘剑虹[7](2021)在《习近平素质教育论述之探究:溯源、体系和教育学意义》文中认为习近平关于素质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其论述教育改革发展的一贯的理论主题。它经历了"新素质"实践之思、素质教育观念形成和素质教育论述体系化等阶段。从实践到理论,从侧面到系统,形成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发展任务与核心地位等主体要素,创造性地与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有机地融合起来,深刻地回答了"培养什么样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从而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新理念新观点,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崔妍[8](2021)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机制论析》文中提出"三全育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举措。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肩负培养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坚持"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构建以研究生导师、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为主体的全员联动机制,以科研实践、理论教学、就业创业为核心的全程引领机制,以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为场域的全方位服务机制,以思想修养、学识涵养、能力素养为取向的全面发展机制。
王海文,林峰,李杰,廖文娟,万晓霞,卢玲[9](2021)在《地方本科高校“导师+项目+团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文中提出地方本科高校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对于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针对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普遍现实困境: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不够、教师的应用研究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不强、实践教学资源相对不足、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不强,构建了"导师+项目+团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遵循的原则、思路方法和实施举措,核心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创新学习,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要,为学生的一生成长成才奠基和助力,尤其深度实施"三连三通、两转两化",提升教师的应用研究能力,拓展丰富实践育人资源。
闫佳伟[10](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提出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二、教书育人 努力做好导师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书育人 努力做好导师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导师义务应当如何设定——以预防研究生学术不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师对研究生学术不端预防义务的适用争议 |
(一)导师对研究生学术不端预防义务的适用场景 |
(二)导师对研究生学术不端预防义务的适用分歧 |
二、导师对研究生学术不端预防义务的归责与内涵 |
(一)预防义务的归责分析 |
(二)预防义务的内涵分析 |
三、界定导师对研究生学术不端预防义务的规范基础 |
(一)导师的义务来源 |
(二)导师的义务边界 |
四、导师对研究生学术不端预防义务的界定 |
(一)国家对导师预防研究生学术不端义务的设定 |
(二)高校对导师预防研究生学术不端义务的设定 |
(三)导师预防研究生学术不端义务的适用与追责 |
五、结 语 |
(2)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高校教师师德观实施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加强高校教师师德观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
(一)历史传承:尊师重教的继承需要 |
(二)时代发展:立德树人的内在需要 |
(三)回应困惑:民众关切的社会需要 |
二、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师风问题的呈现样态 |
(一)职业与信念相偏离,职业信念模糊 |
(二)教书与育人相脱离,育人意识淡薄 |
(三)言传与身教相分离,身教修养缺失 |
(四)学术与道德相背离,学术道德失范 |
三、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高校教师师德观的实施路径 |
(一)社会宏观层面:营造尊师敬教的教育氛围,提高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 |
(二)高校中观层面:完善教师评价的各项规范,构建师德师风的长效机制 |
(三)教师微观层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担当立德树人的伟大使命 |
(3)本科生导师制:价值、困境与优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价值分析 |
(一)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三)有利于优化高校学生管理体制 |
二、本科生导师制的现实困境 |
(一)定位不清晰 |
(二)生师比例过高 |
(三)资源支持不足 |
(四)运行机制不完善 |
三、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化策略 |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准确定位 |
(二)创新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互选机制 |
(三)充分拓展导师资源,合理控制生师配比 |
(四)健全本科生导师的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 |
(4)三代人的三尺讲台——潍坊学院教授赵健和他的“教育世家”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你们学不到真本事,就没有能力为人民服务,我就成误人子弟了” |
春风化雨师道家风重传承 |
教书育人守望平凡 |
(5)从“好老师”到“大先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根本遵循 |
(一)师德师风建设的标准:做“好老师”,成为“大先生” |
(二)师德师风建设的重大意义 |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要求 |
二、党和国家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政策 |
(一)高校教师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行为准则 |
(二)高校教师师德禁行行为 |
(三)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措施 |
三、新时代加强高校良好师德师风的意涵 |
(一)优良师德是高校教师的基本素养和必要条件 |
(二)良好师德师风是实现新时代高校教师使命的基本保证 |
(三)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克服教师队伍建设短板弱项的必要措施 |
四、掌握师德师风建设的科学方法(1) |
(一)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方法:完善教育管理制度 |
(二)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外在方法: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
1. 言语教育。 |
2. 奖励惩罚。 |
3. 以身施教。 |
4. 树立榜样。 |
(三)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在方法:教师个人品德修养 |
1. 主动学习。 |
2. 树立志向。 |
3. 认真实践。 |
4. 时常自省。 |
五、如何争做新时代的“大先生” |
(6)研究生教育的新时代、新主题、新担当(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生教育新时代的突出表征 |
1. 从快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 |
2. 从不断改革迈向全面系统改革 |
3. 从持续开放迈向更加自信的开放 |
4. 从注重创新迈向更加自主的创新 |
5. 从一直重视迈向更加系统的重视 |
二、研究生教育新时代的新主题 |
1. 坚持发展导向的政治性 |
2. 坚持发展目标的全面性 |
3. 坚持发展结构的合理性 |
4. 坚持发展方式的创新性 |
5. 坚持发展动力的内源性 |
6. 坚持发展评价的科学性 |
三、自觉担当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
1. 以提升服务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为导向,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升级 |
2. 以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中心,创新研究生培养体系 |
3. 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重点,切实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
4. 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支撑,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现代化 |
(7)习近平素质教育论述之探究:溯源、体系和教育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习近平素质教育论述的展开过程与先期样貌 |
(一)“新素质”实践之思时期(1982-1996) |
(二)“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时期(1996—2007) |
(三)“素质教育”论述的体系化时期(2008—) |
二、习近平素质教育论述的形成逻辑与主体要素 |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
(二)素质教育的发展任务 |
(三)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 |
三、教书育人:素质教育的途经与方法 |
(一)教书育人的本质属性 |
(二)教书育人的基本规律 |
四、立德树人:素质教育的根本与最终目的 |
(一)立德树人的根本意义 |
(二)立德树人与核心价值观 |
(三)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
五、习近平素质教育论述的教育学意义 |
(一)形塑新时代的教育理想 |
(二)回归教育的本真要义 |
(三)彰显教育发展的人民立场 |
(8)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机制论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员联动育人:构建以研究生导师、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为主体的全员联动机制 |
二、全程引领育人:构建以科研实践、理论教学、就业创业为核心的全程引领机制 |
三、全方位服务育人:构建以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为场域的全方位服务机制 |
四、全面发展育人:构建以思想修养、学识涵养、能力素养为取向的全面发展机制 |
(9)地方本科高校“导师+项目+团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导师+项目+团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遵循的原则 |
1.1 顶层设计与主体落实相结合 |
1.2 团队合作与资源整合相结合 |
1.3 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 |
2“导师+项目+团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路方法 |
2.1 构建应用型专业体系 |
2.2 构建应用型师资培养体系 |
2.3 构建实践教学资源创新体系 |
2.4 构建导师制人才培养体系 |
3“导师+项目+团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施举措 |
3.1 强化使命担当,激发学习动力 |
3.2 注重导师引领,实施精准帮扶 |
3.3 实施“三连三通”,提升师资水平 |
3.4 推动“两转两化”,丰富育人资源 |
3.5 设置育人项目,营造育人生态 |
3.6 组建项目团队,促进团队融合 |
3.7 延伸育人周期,做深育人内涵 |
3.8 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平台支撑 |
4“导师+项目+团队”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成效 |
5 结语 |
(10)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立德树人 |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
三、研究问题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立德树人 |
(二)落实机制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
(一)强化制度建设 |
(二)强化师资培育 |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四、教书育人 努力做好导师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导师义务应当如何设定——以预防研究生学术不端为例[J]. 伏创宇. 重庆高教研究, 2022(01)
- [2]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高校教师师德观实施路径探析[J]. 陈敏,闫磊,程龙飞.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1(06)
- [3]本科生导师制:价值、困境与优化策略[J]. 刘小泉.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10)
- [4]三代人的三尺讲台——潍坊学院教授赵健和他的“教育世家”故事[J]. 王煜玲. 山东教育, 2021(39)
- [5]从“好老师”到“大先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路径[J]. 王新清. 中国高教研究, 2021(09)
- [6]研究生教育的新时代、新主题、新担当[J]. 洪大用.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09)
- [7]习近平素质教育论述之探究:溯源、体系和教育学意义[J]. 刘剑虹. 浙江社会科学, 2021(09)
- [8]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机制论析[J]. 崔妍.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04)
- [9]地方本科高校“导师+项目+团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 王海文,林峰,李杰,廖文娟,万晓霞,卢玲. 数字印刷, 2021(04)
- [10]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