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一年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王俊威[1](2021)在《教育生态学视角下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创新引领时代发展,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力量源泉,由于对创新型人才的发展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应运而生,成为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之一。创新创业教育以激发人的创新素养为核心,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最终指向培养出适应未来事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阶段,中职学校在培养初、中级技能型人才方面有着其他类型学校无法比拟的优势,以创新创业教育来推动社会发展也成为其义不容辞的使命。其中,中职文秘专业作为初、中级秘书人才培养的摇篮,当前发展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尴尬局面,因此更应将创新创业教育引入到初、中级秘书人才培养的方案之中,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逐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平台以及机制也逐步建立起来,但是仍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应有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本研究以教育生态学为研究视角,以生态系统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三螺旋理念等为基础,通过分析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典型学校的生态系统,归纳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维度及参数,构建了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并且基于模型对当前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进行问题分析、原因分析,以此来提出促进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化发展的具体策略。绪论部分主要探讨了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背景、研究的意义和目的,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综述。在厘清研究背景之后,确定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为之后研究的开展做好准备工作。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部分,通过文献研究,对本研究所涉及到的几组概念进行界定,首先界定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并指出三者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具有网格化的特点。其次在对教育生态学的概念界定基础上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进行明晰,明确其是个复杂的有机整体。最后对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概念界定,根据中职文秘专业特点指出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偏向提高中职文秘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此外,还对本研究所涉及生态系统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三螺旋理论以及全面发展理论进行说明,为本研究做好理论铺垫。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建构部分为本研究的重点章节,又分为两个小部分。第一是经验借鉴,对于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示范中职学校的典型经验进行生态化梳理,从消费者、生产者、影响者和分解者四个角度对其内部因子进行分析,找出其生态共性,总结对构建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的宝贵经验。第二部分是本土构建,在经验借鉴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所要构建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的表现形式,总结归纳出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维度及参数,从而构建出中职文秘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该模型为之后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提供了研究“锚标”。此外,为了提升生态模型与中职文秘专业的契合度,特提出建构该模型的四条原则:契合中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凸显中职文秘专业独有专业特色、促进中职文秘专业职业化的发展以及拓宽中职文秘学生职业发展路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现状调查部分。该部分是对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现状调查,结合本研究所构建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对现状进行分析,分析当前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所取得的进步以及分析出与应然模型之间的差距与不足,并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生态化原因分析。当前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还存在着“环境不健全”、“结构不平衡”、“功能不充分”、“机制不协调”以及“生态弹性不强”的五个问题。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所在,分别是“重视程度不高”、“发展理念存在偏差”、“支撑体系有待完善”、“组织机构发展滞后”以及“边缘效应”。基于生态模型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基于上述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结合本研究所构建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对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提出较为中观的发展策略,以促进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创新创业教育功能得以完全发挥。
王思源[2](2021)在《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文中指出实践性是地理学科基本属性之一。晚清学校地理课程诞生至今的百年的时间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一直在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分析,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文本凝聚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结晶。课程文本承载着国家意志,体现了科学精神,是课程与教学的物质载体。课程文本可以视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点的文字语言表达,具有纲领性和强制性。尽管实践丰富多彩,但是教育实践被要求必须如此执行,实质精神不能偏离课程文本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文本历史考证,揭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本研究从课程计划的角度,把握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变化的整体学科背景;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角度,审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最后从地理教科书的角度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方面的内容特征。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作为课程文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基于课程文本的视角,聚焦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依据课程文本的历史演化进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寻晚清至今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在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梳理过程中,找到课程文本及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文本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和地理课程文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二、三章围绕课程文本的历史变化过程,展现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脉络。将百年中学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含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包含前后两个时期;21世纪之后为新课改时期。从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内容分析。从课程名称、课时与科目、课程类型和课程目标四个方面总结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归纳了不同时期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要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及审定出版概况;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综述了各阶段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成就和局限。第四章基于百年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过程的历史经验,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形式、实施途径和意义等角度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做出研究和阐述,以此作为阐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依据。第五章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从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四个方面,聚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对人教版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研究,对现行七版初中教科书和四版高中教科书的实践活动内容特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找到初中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分析和总结了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课程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转向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闫佳伟[3](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张雨珂[4](202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策略研究 ——基于K市五所小学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语文这门学科兼具人文性及工具性,这种学科特殊性决定语文教学中不但要对学生智力进行培养,更要对学生德育素养进行培育。为了让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渗透德育进行了此次研究。研究中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德育内容,并对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素材深度挖掘,对课外德育内容不断扩展,力求将德育在教学各个环节加以渗透。在对小学语文教学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学者语文德育文献的分析,参照对一线的调查问卷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对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理论进行实践研究。用问卷调查数据科学分析对课程德育渗透理论进行佐证,最终得出对小学语文教学及德育渗透间内在联系规律最为理性的认识,并给出具体的解决策略。本文通过对部分一线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来了解教师关于问卷问题的想法,通过对教师回答进行相关了解与分析,找出目前小学生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渗透时所存在的问题。在了解到教师对于小学课堂中德育渗透方面的基本想法后,选择部分优秀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更深入的访谈,通过面对面对话的方式,更加直观的对语文教师的想法进行了解,并在访谈过后对教师教育经验进行总结,为促进小学语文课程中德育资源的实践运用提供了帮助。首先,要提高一线语文教师的德育渗透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其次,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德育修养,只有提高了自身的德育修养,才能在语文教学当中更好的德育渗透;一些教师由于缺少相关教学经验,在德育渗透方面略显吃力,在对这一方面内容了解后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其中效果最显着的也是对于教师来说最好的提高德育素养的方法莫过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经验。通常来说教学资历较少的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提高,但是学校可以通过一些其他渠道来达到提高教师自身德育素养的目的,例如,让资历较少或者授课方式不成熟的教师多去一些有资历教师的课堂上进行学习、在课下互相交流教学经验;通过教学培训活动,来帮助一些经验不足的教师对教材进行解读,并将书中的德育渗透素材进行归纳。同时,教师应当对课外资源进行深度发掘,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年龄特征制定合适的教学方式。最后,在教学模块中进行德育渗透,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识字教学,拼音教学中德育渗透,只有通过这些教学模块进行德育渗透,才能在未来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李珂[5](2021)在《重庆市初中生物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现状调查与案例研究》文中认为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化大背景下,人才资源尤其是创新型人才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为了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培养新时代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国家专门开展了多次教育改革、出台了众多教育文件,力求推动我国教育的发展与革新。2017年国家教育部专门印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要求各地要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确保活动能够开设到位。事实上,综合实践活动在我国已经开展了十多年,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的开展情况有着很大差异。生物学科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实验与探究是其重要特征。然而,如今生物学科的学习却被课堂上的教材知识传授完全占据,教师处于绝对领导地位,学生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十分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基于此,本论文以重庆市为研究区域,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开展研究,梳理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关内容,调查初中生物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案例研究,综合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拓展生物学学习方式,同时为学校和教师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借鉴和参考。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运用文献研究法阐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背景,归纳了其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同时对开展生物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进行探讨,理清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确定研究内容及方法,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部分运用问卷调查法就重庆市初中生物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现状进行调查,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调查问卷包括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教师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发放,共收到97份问卷,有效问卷90份,有效回收率达92.8%;学生问卷以纸质邮寄的方式发放到重庆市各地区,共发放了1200份问卷,有效问卷1192份,有效回收率达99.33%。处理并分析有效问卷后,结果显示:首先,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开展生物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益处较多,多数学校开展活动的次数不足、类型单一。其次,教师和学生一致认为开展生物学综合实践活动最大的困难是缺乏充足的活动时间、合适的活动场地以及必备的设备和资金等。最后,教师和学生均倾向于学生每学期以小组形式参与3-5次生物学综合实践活动,效果最佳。第四部分在理论分析与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笔者确定研究目标,整理研究思路,尝试设计初中生物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我是食物小侦探”、“小动物,大世界”、“孢子印画”,开展案例研究。本研究中的三个活动案例均在初中学校顺利开展,其活动目的明确,解决了活动开展所遇到的部分困难;活动过程顺利,总结出了开展活动的一套模式与流程;活动效果突出,取得了丰富的活动成果,为学校开展此类活动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第五部分根据调查研究与案例研究的结果,笔者得出以下结论:(1)活动整体开展效果欠佳,不同学校开展活动的情况有较大差异。(2)教师和学生对活动持积极态度,普遍认为开展并参与活动的益处颇多。(3)教师在活动中的组织性和指导性不强,活动次数较少以及教师自身态度和能力不佳是主要原因。(4)学生参与活动的力度不足,主要原因是学习太忙、没有充足时间进行活动。(5)活动开展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可被一定程度解决,本研究中的三个活动案例均具有时间周期短、场地常见易寻、材料设备易得等特点。综合本研究,笔者提出的建议如下:(1)教育管理部门层面:加大对生物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宣传力度,引起学校、教师、学生乃至全社会的足够重视,必要时出台相关政策和文件加以规定。(2)学校层面:第一,完善活动资源如时间、场地、设备等的配备,尽量降低活动成本;第二,提供教师交流学习的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第三,组织编写校本教材,设计开发生物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并归纳总结模式与方法。(3)教师层面:第一,学习理论、积累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第二,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合作,搭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育人的桥梁;第三,重视其它学科的学习,促进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第四,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六部分是反思与展望,对本研究的不足进行阐述并提出自己的展望。
李艳[6](2020)在《基于个体化取向的G省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与焦点。全国上下各个层面的高校都纷纷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开展已走过好几个年头,因此其效果也备受各界的关注。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不仅关乎创新型国家建设,也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也需要了解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状况。本论文是从质量管理入手,对G省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进行调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发现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冒险精神、创新创业的知识结构不完整、课程缺乏顶层设计、创新创业相关的能力不足(机会相关能力、成果转化相关能力、风险控制相关能力、承受挫折能力)。主要原因如下:第一,个体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全面;第二,学校的课程设置缺乏顶层设计,缺乏系统性;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够;第三,师资力量薄弱;第四,教学方法欠妥;第五,实践平台的运行效率不高;第六,传统文化对个体价值追求和创新思维的影响。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尝试从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层面建构创新创业质量提升的对策体系,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转变个体观念,引导个体正确认识创新创业;二学校层面,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提高师资质量、改善教学方法、构建完善的实践平台;三强化创新创业文化认同。
李静文[7](2020)在《融入计算思维的初中综合实践校本课程设计》文中认为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思维在成为人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的同时也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方案的设计并加以实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计算思维融入到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中,学生利用计算思维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方面具有突出的意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固定教材和套路规范,强调因地制宜、开发本土化的资源,即根据当地学校特色实现校本化,同时将计算思维培养涉及到校本化课程设计与开发中,对计算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有价值的补充,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将呼和浩特市某实验中学的七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该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设施以及本地文化等因素开展具有该校特色的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设计,并将计算思维融入到校本课程设计中,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融入计算思维的五要素,并在该校实施。前期采用文献法对现有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找出适合的学者观点并适当借鉴,后期分别采用课堂观察法和教育观察法对被研究者的不同学习行为进行课上观察并随手记录,在不断分析反馈调整的过程中完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设计。
教育部[8](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李殿芬[9](2020)在《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文中指出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必须关注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课堂提问作为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提高能力。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分析,以生活教育为基础,探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的途径,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帮助小学数学教师认识到学生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课堂观察法从课堂提问主体向度、提问内容、师生提问意识、提问动机和提问反应这五个维度对Q市M小学的学生及教师进行调查,以了解该学校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向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寻找问题背后的原因,最后分别对教师和学生提出针对性建议,促进学生课堂提问的实践性知识体系的构建,帮助小学数学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设计以及理论基础和核心概念界定。第二部分是调查设计与实施部分,阐述了调查设计目的与对象的选择、调查方法的设计与实施以及调查数据的处理与总结,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提问学生的现象占主导;学生提问教师的现象极少;学生提问学生的形式较少。第三部分总结指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向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提问学生的现象占主导主要表现为教师对课堂提问认识不足、学生形成机械学习模式;学生提问教师的现象极少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提问处理不当、学生存在课堂提问障碍;学生提问学生的形式较少主要表现为教师权威性影响学生间提问、学生间不会提问。第四部分从教师和学生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教师提问学生的现象占主导主要是由于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盲目信任;学生提问教师的现象极少主要是由于教师“三怕”(怕影响教学计划、怕权威受到挑战、怕考试成绩不高)压抑学生提问、学生“三差”(个体心理素质差、课堂提问观念差、语言表达能力差)阻碍个人提问;学生提问学生的形式较少主要是由于教师不让问、学生不会问。第五部分是针对以上问题和原因分别从教师和学生角度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的建议及对策。针对教师提问学生的现象占主导的建议是改变教师传统提问理念、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精神;针对学生提问教师的现象极少的建议是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提问、学生要自觉培养提问能力;针对学生提问学生的形式较少的建议是教师要鼓励学生互相提问、学生要主动进行互相提问。
石琦琪[10](2020)在《云南省普通师范类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国家实施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既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化与拓展,也是对当前高等教育供给侧问题的重新思考;既是拓展高等教育改革新思路的需要,也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等实际问题的重要探索;既是提升国家整体创新实力的需要,也是实现区域经济新增长点的需要;同样也是个人提升综合素质、塑造社会适应力的需要。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传播者”的摇篮,承担着独特的历史使命,其特殊的功能价值在国家整体创新创业体系中处于无可比拟的重要位置,因此可见对优化师范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意义重大。本研究基于市场供求理论,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供给、需求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访谈的形式对云南省三所不同类型师范类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供给、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在创新创业教育机会供给方面,所调查高校均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教材课件、政策制度、社团、师资、课程等服务,但存在一定比例的学生不知道学校所提供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不需要学校提供的任何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在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供给方面,则表现出学生需求与学校所提供服务之间的错位、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需求的群体性明显、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需求的实践性导向、学生自我意识显着影响对创新创业教育需求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高校应从机会供给、服务供给两方面优化创新创业教育。首先高校应扩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保证学生知会“机会”;其次高校应优化改善创新创业教育软硬件服务,吸引学生寻求“服务”,包括构建一体化实践平台、挑选高质量教材课件、积极引导优化学生社团、创新升级激励机制、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深化跨学科交叉课程、探索“融创”课程方式,以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满足学生需求。
二、浅谈一年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一年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教育生态学视角下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导向 |
2.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
3.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需要 |
4.中职文秘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
5.中职文秘专业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
6.教育生态学对于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及述评 |
1.国内外关于教育生态学的研究现状 |
2.国内外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
3.研究述评 |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创业教育、创新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 |
2.教育生态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 |
3.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 |
(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研究的理论支撑 |
1.生态系统理论 |
2.人力资本理论 |
3.三螺旋理论 |
4.全面发展理论 |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教育生态学的内在联系 |
1.本体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内含教育生态学特质 |
2.方法准备:教育生态学为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提供视角 |
3.价值目标:教育生态学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价值的实现 |
三、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构建 |
(一)经验借鉴: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建设的经验启示 |
1.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建设的经验 |
2.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建设的启示 |
(二)本土建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的构建 |
1.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的构建思想及目标 |
2.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的构建过程及依据 |
3.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的构建维度及参数 |
4.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型的构建原则及成果 |
四、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现状调查 |
(一)调查基本情况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问卷及访谈的设计 |
4.调查结果 |
(二)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发展现状分析 |
1.学校实施层 |
2.交流转化层 |
3.社会支持层 |
(三)基于生态模型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问题分析 |
1.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不健全 |
2.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结构不平衡 |
3.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功能不充分 |
4.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机制不协调 |
5.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弹性力不强 |
(四)基于生态模型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困境审视 |
1.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
2.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理念存在偏差 |
3.创新创业教育支撑体系有待完善 |
4.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发展滞后 |
5.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边缘效应” |
五、基于生态模型的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
(一)以转变教育认识为核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 |
1.转变教育理念 |
2.转变就业观念 |
(二)以优化教育结构为基础,构建创新创业课程和教师生态 |
1.构建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 |
2.组建不断发展的师资队伍 |
(三)以补足教育支持为保障,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 |
1.营造创新创业文化环境 |
2.健全创新创业保障体系 |
(四)以协同教育机制为抓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生态 |
1.以机构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
2.以校企协同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
(五)以促进教育循环为目标,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性 |
1.维护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平衡性 |
2.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开放性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2)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现地理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保证 |
(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薄弱 |
(三)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
二、研究背景 |
(一)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倡导地理实践活动 |
(二)国际共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修订引发课程改革 |
(三)学科要求:课程文本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现状 |
(二)课程文本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
五、研究思路 |
(一)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
(二)“理论-历史-现实”的三维分析框架 |
(三)以课程文本为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载体 |
(四)以确定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依据为逻辑线索 |
六、研究方法 |
(一)多维联动的研究方法原则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初创 |
一、20 世纪50 年代前课程文本概况 |
(一)学制的变革推动课程文本发展 |
(二)课程文本修订的历史沿革 |
二、晚清政府时期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 |
(一)地理课程设置中朦胧的地理实践活动意识 |
(二)官民合作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
(三)晚清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的反思 |
三、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课程文本首次出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一)新学制后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出现在课程文本中 |
(二)教科书编写有所突破但仍未见地理实践活动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
四、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基本确立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体系基本形成 |
(二)地方志为主的教科书仍缺少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三)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不做具体规定 |
五、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从无到有 |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未落实到行动层面 |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 |
一、20 世纪50 年代后课程文本概况 |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课程文本更新 |
(二)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新变革 |
二、改革开放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外自然地理内容体系 |
(一)借鉴苏联经验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
(二)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地理教科书有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 |
三、改革开放后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体系 |
(一)地理课程秩序的恢复与现代地理课程体系的确立 |
(二)教科书活动栏目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
(三)观察和调查为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及其实施 |
四、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 |
(二)不同时期局限性因素的克服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 |
一、21 世纪以来课程文本修订概况 |
(一)重修课程文本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
二、21 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
(一)地理课程结构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
(二)各具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有种类丰富的活动栏目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 |
三、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科书的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教学 |
(二)教科书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
第四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历史经验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一)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 |
(一)能动性 |
(二)实践性 |
(三)真实性 |
(四)发展性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一般特点 |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 |
(一)地理观察与观测 |
(二)地理考察与实习 |
(三)地理实验与制作 |
(四)地理调查与参观 |
五、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
(一)学科课程 |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三)课外活动与研学旅行 |
六、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
(一)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
(二)对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价值 |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方法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基本思路 |
(二)基于言语信息符号的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分析框架 |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研究模型 |
(四)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的计算方法 |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选择与活动栏目解读 |
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历史研究 |
(一)同一年代不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二)不同年代相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三、现行各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比较研究 |
(一)七版初中实验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二)四版高中 2019 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四、基于内容特征分析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第六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与教学建议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
(一)课程设置欠缺对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 |
(二)课程要求的学理论证和历史考证不充分 |
(三)课程实施的阻力是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完善 |
(四)课程评价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关照较少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的课程文本修订建议 |
(一)课程计划联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
(二)课程标准加强对核心概念变化的说明提供理论支持 |
(三)教科书精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意义建构 |
(四)课程文本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制度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
(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结构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
(三)以真实情境中活动体验与主体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
(四)以社会交互性发展为主的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立德树人 |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
三、研究问题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立德树人 |
(二)落实机制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
(一)强化制度建设 |
(二)强化师资培育 |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策略研究 ——基于K市五所小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评析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小学语文教学 |
(二)德育 |
(三)德育渗透 |
四、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
(三)教育性教学思想 |
(四)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
五、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一节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
一、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
二、教育发展的需要 |
三、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二节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可行性 |
一、语文学科的特点 |
二、语文学科的优势 |
第二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则及内容、途径 |
第一节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则 |
一、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原则 |
二、以小见大联系生活的原则 |
三、巧借材料融德于文的原则 |
第二节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容 |
一、民族精神教育 |
二、理想信念教育 |
三、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 |
四、遵纪守法教育 |
第三节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发挥课文的德育功能 |
二、引导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
三、把握作文写作,激发学生思想情感 |
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调查 |
第一节 五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调查 |
一、研究对象 |
二、调查目的 |
三、实施过程 |
四、信效度分析 |
第二节 五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结果分析 |
一、学生问卷的内容及结果分析 |
(一)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总体状况 |
(二)学生对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态度 |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内容的效果 |
二、教师问卷的内容及结果分析 |
(一)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总体状况 |
(二)教师对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态度 |
(三)德育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的状况 |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取得的成绩 |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五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
二、语文教师德育意识的淡薄 |
三、师德素养的养成机制不完善 |
四、教师对学情的把握不准确 |
第四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策略 |
第一节 小学语文教师德育渗透能力的要求 |
一、提升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 |
二、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
三、博览群书提升教师的知识储备 |
四、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能力 |
第二节 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找寻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契合点 |
一、根据时代特点丰富德育内容 |
二、根据课程特点准确定位德育目标 |
三、依据课标精神适时适度进行德育 |
第三节 立足课堂在教材文本中寻找德育渗透的切入点 |
一、紧扣文本题眼,开启学生情感共鸣 |
二、抓住关键词句,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
三、分析人物形象,深化学生情感领悟 |
第四节 聚焦课堂在教学模块中定位德育渗透的关键点 |
一、拼音拼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
二、识字写字教学中渗透德育 |
三、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
四、习作教学中渗透德育 |
第五节 把脉课堂在情境创设中探索德育渗透的兴趣点 |
一、播放音频,听觉上激趣入情 |
二、播放视频,视觉上激趣融情 |
三、演示课件,感官上激趣动情 |
第五章 小学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设计案例——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教学设计 |
第一节 教学准备 |
一、教材分析 |
二、学情分析 |
三、教学目标 |
四、教学重、难点 |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准备 |
第二节 教学过程 |
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三、细读课文、重点感悟 |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
五、总结写法,课外拓展 |
六、随堂作业 |
七、板书设计 |
第三节 教学反思 |
一、本课阅读中的德育渗透 |
二、本课习作中的德育渗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5)重庆市初中生物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现状调查与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路线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综合实践活动 |
2.1.2 生物学综合实践活动 |
2.2 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现状 |
2.3 开展初中生物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 |
2.3.1 建构主义理论 |
2.3.2 研究性学习理论 |
2.3.3 合作学习理论 |
第3章 重庆市初中生物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现状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2.1 教师 |
3.2.2 学生 |
3.3 调查方法 |
3.3.1 教师问卷的设计 |
3.3.2 学生问卷的设计 |
3.4 结果分析 |
3.4.1 教师问卷结果分析 |
3.4.2 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
3.4.3 综合分析 |
第4章 初中生物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研究 |
4.1 研究目标 |
4.2 研究思路 |
4.2.1 选择活动主题 |
4.2.2 制订活动方案 |
4.2.3 开展实践探究 |
4.2.4 创作展示成果 |
4.2.5 完成案例分析 |
4.3 初中生物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设计 |
4.3.1 案例一——我是食物小侦探 |
4.3.2 案例二——小动物,大世界 |
4.3.3 案例三——孢子印画 |
4.4 综合分析 |
4.4.1 活动目的明确 |
4.4.2 活动过程顺利 |
4.4.3 活动效果突出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1.1 活动整体开展效果欠佳 |
5.1.2 教师和学生对活动持积极态度 |
5.1.3 教师在活动中的组织性和指导性不强 |
5.1.4 学生参与活动的力度不足 |
5.1.5 活动开展所面临的困难可被一定程度解决 |
5.2 建议 |
5.2.1 教育管理部门层面 |
5.2.2 学校层面 |
5.2.3 教师层面 |
第6章 反思与展望 |
6.1 反思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初中生物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现状调查(教师卷) |
附录二 初中生物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现状调查(学生卷) |
附录三 |
致谢 |
(6)基于个体化取向的G省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助力发展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
(二)创新创业教育顺应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趋势 |
(三)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地方本科院校整体质量的提升关键 |
二、概念界定 |
(一)创新创业教育 |
(二)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
(三)个体化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 |
(二)关于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研究 |
(三)关于个体化的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五、研究思路 |
六、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第二章 G省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调查研究 |
一、调查设计 |
(一)调查对象选择 |
(二)调查工具选取与设计 |
二、调查实施 |
(一)问卷调查 |
(二)访谈调查 |
三、调查结果 |
(一)G省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
(二)G省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差异性分析 |
(三)G省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相关性分析 |
第三章 G省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G省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个体创新创业意识淡薄 |
(二)个体创新创业精神欠缺 |
(三)个体创新创业知识结构不完整 |
(四)个体创新创业能力不足 |
二、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个体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全面 |
(二)学校课程设置设置不合理 |
(三)师资力量不够强 |
(四)文化导向弱 |
第四章 G省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对策与建议 |
一、个体更新观念,客观的认识创新创业 |
二、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
(一)确立个体化发展的教学目标 |
(二)构建个体化发展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
三、提升教师整体质量 |
(一)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 |
(二)完善兼职教师的聘任制度 |
四、构建完善的实践平台 |
(一)扩展资金来源 |
(二)提高已有设施的利用效率 |
五、强化创新创业文化认同 |
(一)培育个体创新创业的文化基因 |
(二)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调查问卷 |
附录2 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7)融入计算思维的初中综合实践校本课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及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2 理论基础 |
2.1 概念基础 |
2.1.1 校本课程资源 |
2.1.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2.1.3 计算思维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发展性教育理论 |
2.2.3 范例教学理论 |
3 融入计算思维的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研究现状 |
3.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研究 |
3.1.1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文献分析 |
3.1.2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思路分析 |
3.1.3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研究的方法分析 |
3.2 融入计算思维的研究 |
3.2.1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计算思维研究的文献分析 |
3.2.2 计算思维的培养方法研究 |
3.2.3 融入计算思维的校本化研究 |
3.3 研究现状总结 |
4 融入计算思维的初中综合实践校本课程设计概述 |
4.1 前期分析 |
4.1.1 学习内容分析 |
4.1.2 学习目标设计 |
4.1.3 学习者分析 |
4.1.4 学习环境分析 |
4.2 教学过程设计 |
4.3 教学评价 |
4.3.1 教学过程评价 |
4.3.2 教学成果评价 |
5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实施与反馈 |
5.1 课程实施概况 |
5.2 课程实施阶段 |
5.4 课程实施的反馈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9)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重视课堂提问是课程改革的要求 |
2.课堂提问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
3.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
4.改变提问向度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
(二)研究的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课堂中学生提问价值的研究 |
2.课堂中提问主体和提问向度的研究 |
3.课堂提问内容的研究 |
4.课堂提问功能的研究 |
5.对国内外研究的思考 |
(四)研究设计 |
1.研究方法 |
2.论文研究思路 |
(五)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界定 |
1.理论基础 |
2.核心概念界定 |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设计目的与对象的选择 |
1.调查设计目的 |
2.调查对象的选择 |
(二)调查方法的设计与实施 |
1.课堂观察法的设计与实施 |
2.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3.访谈提纲的设计与实施 |
(三)调查数据的处理 |
1.提问主体和向度 |
2.提问内容 |
3.提问意识 |
4.提问动机 |
5.提问反应 |
6.对调查数据的总结 |
二、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提问学生的现象占主导 |
1.教师对课堂提问认识不足 |
2.学生形成机械学习模式 |
(二)学生提问教师的现象极少 |
1.教师对学生提问处理不当 |
2.学生存在课堂提问障碍 |
(三)学生提问学生的现象较少 |
1.教师权威性影响学生间提问 |
2.学生间不会提问 |
三、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教师主导提问的原因分析 |
1.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
2.学生对教师的盲目信任 |
(二)学生缺少向教师提问的原因分析 |
1.教师“三怕”压抑学生提问 |
2.学生“三差”阻碍个人提问 |
(三)学生之间缺少提问的原因分析 |
1.教师不让问 |
2.学生不会问 |
四、改进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的建议 |
(一)针对教师提问学生的建议 |
1.改变教师传统提问理念 |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精神 |
(二)针对学生提问教师的建议 |
1.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提问 |
2.学生要自觉培养提问能力 |
(三)针对学生提问学生的建议 |
1.教师要鼓励学生互相提问 |
2.学生要主动进行互相提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现状调查问卷(实测) |
附录二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现状的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小学生课堂提问现状的访谈提纲 |
附录四 :小学数学课堂观察案例分析 |
案例一:关于一年级《0的认识》的案例分析 |
案例二:关于一年级《8和9的加减法》的案例分析 |
案例三:关于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的案例分析 |
案例四:关于二年级《认识时间》的案例分析 |
案例五:关于三年级《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案例分析 |
案例六:关于三年级《周长的计算》的案例分析 |
案例七:关于四年级《亿以上数的认识》的案例分析 |
案例八:关于四年级《线段、直线、射线和角》的案例分析 |
案例九:关于五年级《小数乘小数》的案例分析 |
案例十:关于五年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案例分析 |
案例十一:关于六年级《分数乘分数》的案例分析 |
案例十二:关于六年级《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案例分析 |
致谢 |
(10)云南省普通师范类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问题提出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创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思路及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与路线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调研实施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与创新创业教育需求之间的逻辑建构 |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求的指标操作化 |
第二节 调研实施 |
一、问卷结构与调研实施 |
二、总体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一)样本基本情况汇总 |
(二)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基本情况 |
(三)创业计划基本情况 |
(四)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认识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云南省师范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供给分析 |
一、师范类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机会供给情况 |
二、师范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供给情况 |
(一)创新创业教育硬件服务供给情况 |
(二)创新创业教育软件服务供给情况 |
三、师范类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 |
(一)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满意度的评价 |
(二)影响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因素 |
(三)学校应该改进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云南省师范类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需求分析 |
第一节 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需求描述分析 |
一、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机会需求分析 |
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需求分析 |
第二节 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需求差异分析 |
一、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机会需求差异分析 |
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需求差异分析 |
(一)学校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需求差异分析 |
(二)性别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需求差异分析 |
(三)年级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需求差异分析 |
(四)专业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需求之间的差异分析 |
(五)Q5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需求差异分析 |
(六)Q6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需求差异分析 |
(七)Q7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需求差异分析 |
(八)Q8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需求差异分析 |
(九)Q9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需求差异分析 |
(十)Q10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需求差异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对策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师范类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供给情况 |
二、师范类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需求 |
第二节 建议对策 |
一、高校应扩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保证学生知会“机会” |
二、高校应优化改善创新创业教育软硬件服务,吸引学生寻求“服务” |
(一)打牢硬件基础 |
1.构建一体化实践平台 |
2.挑选高质量教材课件 |
3.积极引导优化学生社团 |
(二)紧握软件要义 |
1.创新升级激励机制 |
2.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 |
3.深化跨学科交叉课程 |
4.探索“融创”课程方式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浅谈一年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生态学视角下中职文秘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D]. 王俊威.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 王思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策略研究 ——基于K市五所小学的调查[D]. 张雨珂. 喀什大学, 2021(07)
- [5]重庆市初中生物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现状调查与案例研究[D]. 李珂. 西南大学, 2021(01)
- [6]基于个体化取向的G省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研究[D]. 李艳.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7]融入计算思维的初中综合实践校本课程设计[D]. 李静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8]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9]小学数学课堂双向度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D]. 李殿芬.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10]云南省普通师范类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求研究[D]. 石琦琪.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