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部分地区炼油平均产量

国外部分地区炼油平均产量

一、国外一部分地区的炼油厂产品平均产率(论文文献综述)

钱伯章[1](2005)在《炼油催化剂的现状分析和技术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宋倩倩[2](2015)在《中国炼油厂碳产业链及低碳炼油厂的构建》文中指出因二氧化碳(CO2)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CO2排放国,值此工业化、城市化的关键时期,排放总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增长。气候变化的泛政治化,使中国一度成为“气候威胁”的焦点,处于国际争辩的最前沿。尽管当前中国并不承担减排承诺的义务,但政府在国际社会已明确减排承诺,提出了到2020年和2030年的减排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政府必然将减排任务强制性分配给企业,作为高排放企业之一的炼油厂,势必承担强制性的减排指标。除了国际公认的源头消减、碳捕集与封存(CCS)等减排措施外,CO2也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C1资源,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提高其经济附加值,对炼油厂而言更具吸引力。基于此,以碳减排贯穿全文,从碳资源化利用角度,探讨炼油厂减排路径,全文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炼油厂CO2回收技术的确定与评价。筛选出较为适合的三种回收技术,即单乙醇胺(MEA)法、膜吸收法、变压吸附(PSA)法,对其经济评价结果显示,三种回收技术均具有经济可行性;敏感性分析表明回收技术对CO2售价最敏感,其临界价格分别为378.2 RMB/tCO2、375.7 RMB/tCO2、10.2 RMB/tCO2;对MEA法和膜吸收法而言,单纯靠出售CO2产品,企业经常处于亏损状态,然而,CO2作为企业一种重要的碳资产,利用好当前的碳交易市场,企业便可扭亏为盈。在经济评价基础上,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PSA法最优,其次分别是MEA法、膜吸收法。综合研究后,炼油厂应优先发展PSA法;对回收低浓度CO2而言,MEA法是目前唯一可行的方法,然而,如果克服了膜孔浸润,膜吸收法将是一种非常有潜力替代化学吸收法的分离技术。(2)CO2–EOR产业链的构建。利用物质和能量平衡原理,系统地阐述了整条产业链的CO2排放情形。然后,建立了包括运输费用、EOR费用及增产原油补偿费用的产业链经济评价模型。最后,以某地区特低渗油藏为例,详细阐明了CO2–EOR产业链不仅能有效减少炼油厂的碳排放,而且能给炼油厂和油田带来显着经济效益,实现双赢。(3)CO2–DMC–PC产业链的构建。基于生命周期的原理,建立了包括物料衡算排放、直接能耗排放、间接能耗排放的一般化学产业链CO2排放估算框架。根据排放估算框架,对整条产业链CO2排放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传统方法,生产1 mol DMC和1 mol DPC CO2分别减少0.70551.236 mol、1.1152.211 mol。系统研究充分显示,该产业链不仅在经济、技术上具有巨大的优势,CO2减排效果也非常明显。(4)CO2–微藻生物柴油产业链的构建。对产业链的CO2排放分析可知,基准情景下,整个产业链的CO2净排放量1025.964 kgCO2/t生物柴油,减排率9.09%;影响因素分析中,营养物对产业链减排率的影响最大,依次是CO2吸收效率、脱水工艺能耗;在营养物和脱水能耗均减少50%、CO2吸收效率提高50%条件下,产业链减排率可达到50.09%,较基准情景下提高了4.51倍。开放系统的经济性明显优于封闭系统,微藻生物质成本决定了整条产业链的经济可行性。因此,随着生物及下游炼制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旦产业链成功实现商业化运转,将是未来减排的重要方向,拓展了炼油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5)碳产业链的综合评价。以“减排效果”指标替代一般“环境保护”指标,构建了中国炼油厂碳产业链评价的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可拓展到其他实施减排措施的评价中。基于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得出综合评价结果为:物理产业链最优,其次是化学产业链,最次是生物产业链。模糊、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定量化分析后,充分说明本文构建的碳产业链不仅能达到减排的目的,增加中国炼油厂的竞争力,而且能够为中国炼油厂实施低碳发展策略提供重要参考。(6)低碳炼油厂的构建。利用碳梯级管理(CMH)、碳夹点技术,炼油厂最终可实现低排放或近零/零排放的目标。案例结果显示,实施13级碳管理,炼油厂年减排量约126.85万吨,CO2排放量减少了46.5%,可实现低排放的目标;实施4级碳梯级管理后,可实现近零/零排放目标。最后,结合全文的研究结果,从碳资源化利用角度,提出中国炼油厂实施低碳发展策略的相关建议。

董晓杨[3](2015)在《炼油企业集成过程操作的生产计划优化》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的炼油企业生产计划优化与过程操作优化往往是分离的,从而造成生产计划优化系统制定出的生产方案可能在实际的生产装置操作上无法实现的情况,在为了确保炼油企业生产计划制定方案可行的同时实现过程装置操作优化,本文基于流程模拟软件建立了常减压蒸馏装置生产计划与过程操作的集成优化策略。原料供应、产品市场的需求以及设备的运行状况的改变都会引起物料流程的变化,能耗也会随着物料流程改变。通常物流优化的过程中并未考虑物料过程的变化对于系统能耗的影响,从而导致企业实际生产运行过程中,实际运行的能耗一般会大于设计能耗,所以必须结合工艺建立基于多工况的能耗需求模型计算实际运行能耗。因此在本文物流集成优化的基础上,建立基于多工况的多介质能耗模型,并且与生产计划进行集成优化。最终利用炼油厂全流程仿真平台设计案例对该集成方法进行应用评价。全文共有六章组成:第一章为绪论,综述了炼油企业生产计划重要地位及发展情况,流程模拟及优化技术的应用背景及发展现状,以及炼油企业的集成技术和研究现状。针对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提炼本研究课题的创新点,提出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第二章为常减压蒸馏装置的流程模拟及优化,介绍了原油蒸馏的工艺流程和常减压装置的工序,所使用的流程模拟软件的特点和功能。利用流程模拟软件建立了常减压装置的模型,并且基于建立的常减压装置模型进行操作优化分析。第三章为基于利用流程模拟软件建立的常减压装置稳态机理模型,根据单元装置的关键工艺参数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流程模拟的常减压装置操作与生产计划集成优化的方法,并且给出了该方法的寻优策略。案例证明了该方法可以验证生产计划制定最优方案的可达性,并且给出操作条件,提高生产计划的准确性和可执行性。第四章针对物流优化对系统能耗造成的影响这一问题,将炼油企业的能耗分为固定能耗和可变能耗,分析了影响装置可变能耗的几个重要因素,从而建立了基于多工况的炼油企业多介质能耗模型,实现了根据物流优化的结果计算系统的能耗,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与生产计划集成优化的研究。第五章在这一章节中利用建立的炼油厂全流程仿真系统,细化仿真平台的关键装置模型,将本文建立的3个生产计划模型的优化解分解成仿真指令,创建并配置其仿真场景,对生产计划做出仿真应用评价。第六章对本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讨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若干设想和提议。

王建明[4](2012)在《渣油深度转化提高轻油收率技术的重大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全球炼油厂工业应用的渣油深度转化技术主要有两种:一是焦化,二是沸腾床加氢裂化。焦化技术最大的问题是把一部分渣油原料变成了石油焦和少量气体;而沸腾床加氢裂化技术的渣油转化率也只有55%~75%,渣油仍未得到高效利用,且装置投资大,操作复杂。所幸的是,现在渣油深度转化提高轻油收率技术有了新进展。沸腾床加氢裂化集成技术——LC-MAX工艺和H-Oil-延迟焦化集成工艺已经开发成功,正在准备工业应用,其中LC-MAX工艺渣油转化率可达80%~90%,并且提高了加工原料的灵活性,降低了反应系统的投资和操作费用。另外,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技术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正在建设工业装置的有KBR公司的VCC技术、UOP公司的Uniflex技术、Eni公司的EST技术和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的HDHPLUS技术。VCC技术的渣油转化率可达95%;Uniflex技术采用纳米级催化剂,转化率可达90%以上;而EST技术首套工业装置将加工难以转化的乌拉尔原油减压渣油,如果渣油转化率能达到95%,且能长期运转,将是渣油深度转化技术的重大突破。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技术是当今炼油工业的世界级难题和前沿技术,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炼油行业到2015年轻油收率从目前的75%左右提高到80%。为此,建议抓紧组织产学研三结合的研发团队,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作用,高度重视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催化剂的筛选工作。同时,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大支持和协调力度,确保到2015年取得重大突破。

林炳丞[5](2020)在《高含油污泥的定向催化热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含油污泥是在石油开采、运输、储存、清罐、精炼等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水、油、渣高度乳化的粘稠状废弃物,其成分复杂,具有有毒、有害、难降解的特点,不妥善处置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会造成土壤、空气、水体的污染,甚至危害人类健康,已被多个国家列为危险废弃物。含油污泥的含油量为3080%,具有极大的资源化利用潜力,因此含油污泥的资源化处置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相比于其他方法,热解法具有更高效的能源回收率和较低的污染物排放水平,而催化热解又能通过催化剂的添加实现热解产物的提质,因此含油污泥的催化热解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然而,目前对于含油污泥催化热解的反应机理缺乏认识,对热解产物的调控、热解残渣的利用和硫污染物迁移转化特性的研究不足。因此,本文以实现高含油污泥定向催化热解为目标,对油泥热解基本特性、热解油和热解气成分定向调控、常见催化剂和焦炭催化剂的催化机理、硫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等内容开展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油泥与生物质颗粒混合热解应用基础研究,研究了交互作用对热解产物的影响,为石油化工领域内的含油污泥及其他重油废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本文首先对油泥的基本热解特性进行了研究。油泥中有机组分的热解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100180°C、180350°C和350500°C,高温段对应重质组分。通过热解动力学参数拟合计算,油泥的热解反应符合一级反应,且重质组分热解阶段的活化能最高,达67.78 kJ/mol。热解油的产率与油泥中含油量相关,但是不同油泥的热解油回收率却相近,大约在5960%之间。直接热解获得的热解油中仍有15.6%的沥青质含量,平均分子量较大,黏度较高,但是热值高于油泥原样的热值。在添加KOH的情况下,重质组分热解阶段的活化能显着降低,热解油中沥青质含量降至6.9%,平均分子量降低约50%,黏度明显降低,热值增加,达到41.1 MJ/kg,饱和烃中低碳数的链烃也明显增加,热解油品质提升。开展了定向催化热解获得富含链烃轻质油的研究。结果表明热解温度越高,气体产率越高,油产率越低,且油产物中多环芳烃的含量显着增加。在500°C下采用白云石对油泥进行催化热解,发现在停留时间为4.4 s时,油产物中饱和烃含量为56.1%,相比油泥原样提升了43%,且沥青质含量仅为2.0%,相比原样降低了85%,这是因为油泥中的水分可以参与烃类的蒸气重整反应及水煤气反应,促进了芳烃的裂解,与此同时气体产物中的H2含量也有所增加。白云石能抑制H2S的释放,油产物中的硫含量也有所降低。反应后白云石的失活主要是积碳和CaO的碳酸化引起的,白云石能通过煅烧再生,但是再生后白云石的催化性能有所下降。开展了定向催化热解获得富含芳烃热解油的研究。采用HZSM-5分子筛对含油污泥进行催化热解,结果表明,分子筛具有较强的芳构化作用,在500°C下,停留时间3.8 s时,总芳烃产率达到84.8%,萘类化合物的产率达到57.2%,而停留时间越长,油产物中三个环以上的多环芳烃越多。通过在HZSM-5上负载3%的锌,在较短停留时间下(1.9 s),油产物中总芳烃含量从58.7%提高至81.0%,萘类化合物产率也从31.5%提升至67.5%,这是因为锌的负载使分子筛多了一个酸性位,促进了烃类的脱氢和脱氧作用。分子筛上的积碳类型主要为多环芳烃类焦炭,积碳量随着停留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而锌的负载略微降低了积碳量。开展了定向催化热解获得富氢气体的研究。利用含油污泥热解焦炭作为催化剂,油泥中的铁氧化物在碳化过程中被还原成二价铁Fe2+和单质铁Fe0,获得的焦炭催化剂具有多孔结构。在600°C下比较了不同温度制备的铁基焦炭对含油污泥的催化效果,发现含有Fe0的焦炭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对油的转化率达到90.2%,更多的多环芳烃裂解为单环芳烃和小分子气体,H2的产量达到0.29 m3/kg sludge。不同催化温度下,含有Fe0的焦炭在800°C下表现出更好的催化效果,油转化率95.8%,同时促进了H2和CO的生成,H2的产量达到0.48 m3/kg sludge,CO的产量比未催化时提升了9.5倍。铁基焦炭不仅为烃类的吸附提供了多孔表面,还为烃类重整反应和水煤气反应提供了催化介质,促进了合成气的生成。反应过程中单质铁能保持单质形态不被氧化,因此在循环使用后仍保持较好催化性能。对油泥热解过程中硫的迁移转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泥中的有机硫主要以脂肪族硫和杂环硫形式存在于油相中,无机硫主要以硫酸盐形式存在于固体颗粒中。热解过程中,H2S为气体中的主要含硫气体,来源于硫醇和硫醚的分解,噻吩和硫酸盐为热解残渣中硫的主要存在形式。热解温度升高,促进了H2S的释放,也促进了硫向油产物的迁移。而添加10%KOH能抑制硫向液体和气体产物的转移,降低了油产物的硫含量,H2S的释放降低75%以上,同时促进了噻吩的分解,残渣中噻吩含量降低85%以上,但是产生了大量金属硫化物,含硫总量增加了39.5%。总之,添加KOH后,更多的有机硫被转化为无机硫并固定在了热解残渣中,实现了硫的控制。最后,开展了高含油污泥与稻壳生物质颗粒混合热解应用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油泥与稻壳混合后呈蓬松干燥的颗粒状。混合热解的交互作用来自于生物质中的灰分和碱金属的催化作用,使油产物成分变得更轻质,相比理论值,饱和烃含量增加了1555%,芳香烃含量增加了5586%,而胶质和沥青质的含量分别降低了2531%和1168%,另外,油产物中的含氧化合物含量也比预期降低了4693%。由于二次裂解作用,气体产物产率显着增加,产生了更多的H2、CO和短链烃。另外,硫在气体和油产物中的分布增加了。若按照仅回收热解油计算,混合热解的理论能源回收率可达52.560.9%。研究结果能为高含油污泥热解技术的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胡德铭[6](2008)在《国外催化重整工艺技术的进展(1)》文中提出分析了国外催化重整工艺的现状、技术进步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涉及催化剂、提高汽油产率和增产芳烃的技术改造、降低重整汽油中的苯含量,以及回收重整生成油中的苯作为石油化工原料等方面。同时还介绍了BenSat工艺、Banfree工艺,以及从轻循环油中生产高价值二甲苯工艺等一些新工艺。

陈会军[7](2010)在《油页岩资源潜力评价与开发优选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能源日趋紧缺的今天,油页岩作为油气的替代能源,因其巨大的储量和潜在的综合利用价值,其研究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论文采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矿产勘查学、矿床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开展油页岩资源潜力评价、开发优选方法和经济评价研究。通过野外露头观测、实测剖面、钻井描述和样品分析测试等研究工作获得大量实测数据,深入研究分析断陷湖盆型油页岩的成矿特征,提出了评价区与解剖区可类比的14个成矿类比因子,建立了影响断陷湖盆油页岩成矿的多参数类比因子体系;并应用特征值及特征向量方法,定量计算出每个类比因子的相对权重。统计分析5个断陷湖盆型油页岩解剖区的油页岩资源丰度和含油率,应用等频率法,建立断陷湖盆型油页岩的含油率概论分布函数和资源丰度概率分布函数;在此基础上,建立相似类比面积丰度法的资源预测数学模型,预测断陷湖盆型油页岩资源,并应用该方法预测茂名盆地油页岩资源得到很好的验证。创立双因素油页岩含矿区开发优选方法,从地质资源因素和技术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将制约油页岩开发利用的因素划分为一系列递进的参数,运用层次分析法定量计算参数的权重;根据评价单元参数特征,分别计算地质资源因素和技术经济因素的得分,在区域中,从二维方向排序评价含矿区的优劣,规划优先开发的顺序,并应用该方法开展油页岩含矿区开发优选。针对油页岩开采→干馏→发电→建材产业经济模式,对其经济效益进行经济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高含油率、露天开采成本最低,低含油率、井巷开采成本最高;油页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项目盈利稳定、盈利能力强,抗风险能力强,综合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高于炼油和发电。

王子豪[8](2016)在《石化企业计划调度集成建模和不确定性算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当前世界对能源消耗需求不断增加,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石化原料市场和需求市场的风险急剧增加,传统石化企业更需要提升企业的运作效率,在各个层面上优化成本,增加利润,并且应对工厂内部和市场环境的各种不确定风险。因此研究石化企业的计划调度和综合集成问题,分析多源不确定性,并且研究系统整体大规模运行问题的求解算法和不确定性处理方法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本文在综述了石化企业计划调度和集成优化的主要问题和不确定性算法的基础上,以石化企业炼油和烯烃生产的背景出发,从企业的上游到下游,从局部到整体,站在企业系统的风险预测管理,关键流程建模构造和整体运行优化的三个层次上对调度优化问题,计划优化问题,大规模集成优化问题,不确定性处理问题做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化工生产过程中生产流程与企业系统拓扑结构,企业系统行为特征和整体效益之间的联系,使得不同层面的计划调度研究联系成为一个整体。最终系统性地建立了针对石化企业复杂不确定性环境下系统整体运行和集成计划调度的理论方法。以典型的炼油烯烃产业中的原油采购,生产加工,库存管理应用为例,进行企业级的综合运行优化研究,通过这一理论体系的实际应用最终可以达到提高整体效益,预防并实时应对多源风险的目的。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面对石化企业库存管理的应用需求,站在风险管理的角度上提出了一种针对原油调度操作的全面再调度策略。该策略并分别覆盖了离散时间建模和连续时间建模的两种主要建模方式,对多种不确定性进行了处理。在离散时间模型下,结合启发式的搜索算法和再优化策略产生新的调度方案。在连续时间模型下,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再优化连续时间模型,通过引入不确定性约束和启发式经验约束来快速得到稳定的优化解。由此,解决了实时状态下被动不确定性干扰处理的问题,系统性地给出了多种建模方式下的再调度算法。(2)研究石化企业系统关键流程建模构造,分析了乙烯裂解炉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操作特征和主要操作模式,提出了一个混合整数非线性优化的循环调度模型,在最佳循环周期下最大化平均利润。针对这一模型建立了迭代的启发式规则算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循环调度问题。(3)从系统整体运行优化角度出发,首次提出了一种协同上游石脑油库存调度和下游乙烯裂解炉循环调度的集成框架,使得调度指令在不同区域间可以反馈更新。建立了中间调度模型,引入实际现场的顺序裂解操作,不断协调迭代求解下游裂解炉循环调度问题和上游库存调度问题的调度方案,并让解协同并趋于一致,最终保证了上下游方案的可行性和一致性。该协调集成框架作为集成计划调度整体运行优化的重要环节,进一步解决了如何在企业不同系统间进行协同并提升效益的问题。(4)将乙烯裂解炉的重要操作特征和工厂整体运行优化结合考虑,提出了乙烯工厂固定长周期内的集成计划调度模型。在该问题中,由于时间尺度的不一致,本文将批次调度时间和连续时间通过建模协同,形成了一个全局连续时间下的大规模MINLP模型。考虑到传统求解方法和一般求解器的限制,针对这一大规模模型的特殊结构,提出了一种启发式的混杂拉格朗日分解算法对该问题进行特殊处理。实际案例表明,这一算法可以有效地解决一般工厂上下游的复杂集成计划调度问题,并专门对非线性进行处理,相比于传统算法在不同计划调度的初始条件下都具有更好的表现。(5)提出了一种基于组合机会约束和独立机会约束的乙烯工厂不确定性计划模型。从整体风险预防性管理角度出发,面对乙烯工厂的短周期计划问题中物料供应和产品需求波动的不确定性,从供应端和需求端分别采用独立机会约束和组合机会约束对计划不确定性进行建模,并采用鲁棒优化方法来近似独立机会约束和组合机会约束,从而在不增加原本模型的规模的基础上转变为合适的确定性问题。为了在近似模型的机会约束概率满意度水平上尽可能优化原问题的解,提出了一种新的迭代搜索算法寻找最优鲁棒集合。这一算法框架克服了整体运行优化中的对整体不确定性描述和处理的难点,完善了预防性计划调度的研究内容,使得计划调度和整体运行优化研究在实际工程应用的适用性大大增加。实际乙烯工厂的案例表明,该组合机会约束近似优化算法和迭代搜索算法比传统求解算法具有更好的效果。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提出了计划调度集成和不确定性算法研究未来可能存在的几个热点问题。

王建明,江林[9](2010)在《减压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技术——当代炼油工业的前沿技术》文中提出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的关键是要把减压渣油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运输燃料,特别是柴油。现有的几种渣油加工技术都存在一些局限性,为此一些大石油公司推出了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技术,比较先进、相对比较成熟的有EST、HDHPLUS、VRSH、BP VCC和Uniflex。5种技术的操作条件和催化剂各不相同。BP VCC、HDHPLUS和Uniflex采用一次通过高转化率方案,EST采用低转化率未转化尾油多次循环方案,均可实现高转化率,但都不是100%,都要排出一些尾油。EST排出的尾油量是新鲜原料的2.5%~3.8%(因原料而异);HDHPLUS设计单程转化率为85%~92%(因原料而异),沥青质转化率为80%~85%,排出的尾油量低于新鲜原料的10%;BP VCC最高转化率为95%,要排出5%以上的尾油;Uniflex最高转化率为94%,排出的尾油(沥青)量约占新鲜原料油的10%。目前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在建装置不多,且各项技术均未给出运转周期数据。然而悬浮床加氢裂化的渣油原料转化率和轻油(特别是柴油)收率都比延迟焦化和沸腾床加氢裂化高得多,产品质量也好得多,工业应用前景乐观。我国炼厂加工的大多数是中重质原油,渣油加工手段不多,主要是延迟焦化装置,因此应高度重视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技术的开发。

曹湘洪[10](2002)在《我国炼油技术开发的若干思考与建议》文中指出分析了我国炼油工业面临的挑战,世界炼油工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炼油技术开发要围绕符合国情的清洁燃料生产技术,炼油与化工结合的炼油技术,适合现有炼油装置技术改造、提高技术水平、降低加工成本的技术,渣油转化技术,煤制油、天然气制油技术,炼油厂智能化的技术,减少炼油厂烟尘排放的技术等7个方面开展工作的具体建议。

二、国外一部分地区的炼油厂产品平均产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一部分地区的炼油厂产品平均产率(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炼油厂碳产业链及低碳炼油厂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外环境
        1.1.2 行业环境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路线
第2章 CO_2资源化利用的研究概况
    2.1 利用概况
        2.1.1 国外概况
        2.1.2 国内概况
        2.1.3 我国CO_2应用的发展方向
    2.2 物理利用
    2.3 化学利用
        2.3.1 DMC合成工艺概况
        2.3.2 DMC合成PC概况
    2.4 生物利用
        2.4.1 微藻固碳
        2.4.2 微藻生物柴油
        2.4.3 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2.4.4 发展趋势及展望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炼油厂CO_2回收技术的确定与评价
    3.1 炼油厂CO_2排放概况
        3.1.1 排放源分类及其分布
        3.1.2 炼油厂烟道气特点
    3.2 CO_2回收方案的确定
        3.2.1 回收技术筛选
        3.2.2 回收方案工艺设计
        3.2.3 原料及产品
    3.3 CO_2回收方案的经济评价
        3.3.1 基本假设
        3.3.2 总投资估算
        3.3.3 生产成本估算
        3.3.4 现金流量估算
        3.3.5 敏感性分析
    3.4 CO_2回收方案的综合评价
        3.4.1 综合指标体系的建立
        3.4.2 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4.3 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CO_2-EOR产业链的构建
    4.1 CO_2–EOR产业链可行性分析
        4.1.1 技术可行性分析
        4.1.2 经济可行性分析
        4.1.3 CO_2–EOR潜力分析
    4.2 CO_2–EOR产业链构建
        4.2.1 工艺过程概述
        4.2.2 产业链CO_2分析
        4.2.3 产业链经济评价
    4.3 案例分析
        4.3.1 基本概况与假设
        4.3.2 过程分析
        4.3.3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CO_2–DMC–PC产业链的构建
    5.1 CO_2–DMC–PC产业链市场分析
        5.1.1 DMC市场分析
        5.1.2 PC市场分析
    5.2 CO_2–DMC–PC产业链工艺分析
        5.2.1 工艺路线确定
        5.2.2 工艺路线概述
    5.3 CO_2–DMC–PC产业链CO_2排放估算
        5.3.1 排放估算框架
        5.3.2 产业链CO_2排放估算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CO_2–微藻生物柴油产业链的构建
    6.1 CO_2–微藻生物柴油产业链工艺分析
        6.1.1 工艺路线确定
        6.1.2 工艺路线概述
    6.2 CO_2–微藻生物柴油产业链CO_2排放分析
        6.2.1 过程CO_2排放分析
        6.2.2 结果与讨论
    6.3 CO_2–微藻生物柴油产业链经济分析
        6.3.1 微藻生物质生成过程
        6.3.2 生物柴油加工过程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碳产业链的综合评价
    7.1 碳产业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7.1.2 评价指标的筛选方法
        7.1.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2 碳产业链的模糊综合评价
        7.2.1 指标权重的确定
        7.2.2 模糊综合评价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低碳炼油厂的构建
    8.1 低碳炼油厂构建的目标与思路
        8.1.1 目标
        8.1.2 思路
    8.2 低碳炼油厂构建的方法
        8.2.1 夹点技术
        8.2.2 碳夹点技术
    8.3 案例分析
        8.3.1 炼油厂基本概况
        8.3.2 低碳炼油厂的构建
        8.3.3 结果与讨论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9.2.1 CO_2回收技术发展建议
        9.2.2 CO_2–EOR产业链发展建议
        9.2.3 CO_2–DMC–PC产业链发展建议
        9.2.4 CO_2–微藻生物柴油产业链发展建议
        9.2.5 打造绿色低碳炼油厂工业示范区
        9.2.6 中国炼油厂低碳发展的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炼油企业集成过程操作的生产计划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术语与符号
1. 绪论
    1.1 炼油企业的生产计划与调度
        1.1.1 炼油供应链的设计
        1.1.2 炼油供应链的计划
        1.1.3 炼油厂计划调度
    1.2 集成生产操作过程的计划调度
        1.2.1 集成优化的生产计划模型
        1.2.2 生产计划的不确定性研究
    1.3 基于流程模拟的生产计划集成优化
        1.3.1 流程模拟及优化技术发展及现状
        1.3.2 过程操作与生产计划的集成优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论文研究的重要意义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组织架构
        1.4.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常减压蒸馏装置的建模与仿真
    2.1 常减压蒸馏装置的工艺流程
        2.1.1 原油蒸馏工艺流程
        2.1.2 原油蒸馏稳态模型
        2.1.3 常减压装置的蒸馏流程介绍
    2.2 流程模拟软件及建模准备
        2.2.1 流程模拟软件
        2.2.2 常减压装置的建模
    2.3 常减压装置的流程模拟
        2.3.1 原油的定义
        2.3.2 初馏塔的模拟
        2.3.3 常压塔的模拟
        2.3.4 减压塔的模拟
        2.3.5 模拟计算结构
    2.4 基于模拟仿真的常压塔的操作优化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集成常减压装置操作过程的生产计划优化
    3.1 引言
    3.2 炼油企业生产计划模型
        3.2.1 目标函数
        3.2.2 原油与产品的供需约束
        3.2.3 装置质量平衡
        3.2.4 装置的加工负荷及产品产量
        3.2.5 二次加工装置模型
        3.2.6 油品调和关键物性计算及约束
    3.3 常减压装置操作生产计划集成方法
        3.3.1 常减压装置模型
        3.3.2 常减压装置的关键物性计算
        3.3.3 常减压装置过程操作与生产计划集成策略
    3.4 常减压装置集成优化的实现
        3.4.1 生产方案的装置级的寻优方法
        3.4.2 装置级的反馈修正策略
    3.5 应用案例
        3.5.1 模型对象
        3.5.2 计算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集成多介质能耗模型的生产计划优化
    4.1 引言
    4.2 基于多工况的多介质能耗建模
        4.2.1 多介质能耗分析
        4.2.2 炼油企业能耗影响因素
        4.2.3 基于多工况的炼油企业多介质能耗模型
        4.2.4 应用案例
    4.3 能耗模型与生产计划的反馈修正策略
        4.3.1 生产计划的模型拓展
        4.3.2 能耗模型与生产计划的反馈修正策略
        4.3.3 应用案例
    4.4 本章小结
5. 炼油企业集成生产过程的生产计划优化方法的仿真应用评价
    5.1 引言
    5.2 炼油厂全流程仿真平台
        5.2.1 炼油厂仿真场景
        5.2.2 仿真平台的生产装置稳态模型
    5.3 炼油厂仿真案例的实施
        5.3.1 生产计划M_0的仿真实施与应用评价
        5.3.2 生产计划M_1的仿真实施与应用评价
        5.3.3 生产计划M_2的仿真实施与应用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结束语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个人简介
附录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C 模型初始数据及配置

(4)渣油深度转化提高轻油收率技术的重大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渣油深度转化技术工业应用现状
    2.1 焦化技术工业应用现状
    2.2 沸腾床加氢裂化技术工业应用现状
3 渣油深度转化提高轻油收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1 世界炼油工业面临的挑战
    3.2 渣油深度转化提高轻油收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 渣油沸腾床加氢裂化技术的重要进展
    4.1 LC-Fining-溶剂脱沥青集成工艺
    4.2 H-Oil-延迟焦化集成工艺
        4.2.1 扩能改造方案1
        4.2.2 扩能改造方案2
        4.2.3 扩能改造方案3
5 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技术的突破性进展
    5.1 KBR公司转让的VCC技术
    5.2 UOP公司转让的Uniflex技术
    5.3 Eni公司独自开发的EST技术
    5.4 PDVSA开发的HDHPLUS技术
6 问题思考
7 建议

(5)高含油污泥的定向催化热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含油污泥概述
        1.2.1 含油污泥种类和产量
        1.2.2 含油污泥的理化特性
        1.2.3 含油污泥的危害
    1.3 含油污泥资源化处理技术
        1.3.1 机械分离法
        1.3.2 溶剂萃取法
        1.3.3 表面活性剂提高油回收率法
        1.3.4 冻融法
        1.3.5 超声辐射法
        1.3.6 微波辐射法
        1.3.7 热解法
        1.3.8 含油污泥资源化处理技术比较
    1.4 含油污泥催化热解技术
        1.4.1 金属氧化物类催化剂
        1.4.2 沸石分子筛固体酸催化剂
        1.4.3 焦炭催化剂
        1.4.4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油泥基本热解特性研究及添加剂的影响
    2.1 简介
    2.2 含油污泥样品及理化特性分析
        2.2.1 表观特性分析
        2.2.2 水、油、渣三组分含量分析方法
        2.2.3 油相SARA四组分含量分析方法
    2.3 热解实验装置和测试方法
        2.3.1 热解实验设置
        2.3.2 测量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油泥热解动力学特性研究及添加剂的影响
        2.4.2 油泥热解产物分布以及添加剂的影响
        2.4.3 热解油的平均分子量、黏度和热值以及添加剂的影响
        2.4.4 热解油SARA四组分分布以及添加的影响
        2.4.5 热解油饱和烃成分GC-MS分析以及KOH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催化热解高含油污泥制备富含链烃的轻质油
    3.1 简介
    3.2 实验材料及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置与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温度对含油污泥热解产物的影响
        3.3.2 白云石对含油污泥热解油产物的影响
        3.3.3 白云石的失活与再生
        3.3.4 白云石对硫释放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固体酸催化剂催化热解高含油污泥制备富含芳烃的油产物
    4.1 简介
    4.2 实验材料及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HZSM-5 分子筛的改性与表征
        4.2.3 实验设置与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催化剂的特性
        4.3.2 不同停留时间对油产物中芳香烃产率的影响
        4.3.3 锌负载的HZSM-5 分子筛对芳香烃产率的影响
        4.3.4 分子筛上的积碳表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油泥铁基焦炭催化热解油泥制备富氢气体
    5.1 简介
    5.2 实验材料及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油泥铁基焦炭制备与表征方法
        5.2.3 实验设置与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含油污泥样品和铁基焦炭催化剂的表征
        5.3.2 含油污泥在Char600和Char900 上催化效果对比
        5.3.3 不同温度下含油污泥在Char900 上催化热解油转化率和气体产物
        5.3.4 使用过的催化剂的表征
        5.3.5 含油污泥在铁基焦炭催化剂上可能的催化反应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油泥热解过程中硫的迁移、转化与控制
    6.1 简介
    6.2 实验材料及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设置与分析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含油污泥中硫的分布及存在形式
        6.3.2 温度对含油污泥热解过程中硫迁移转化的影响
        6.3.3 钾化合物对含油污泥热解过程中硫迁移转化的影响
        6.3.4 含油污泥热解过程中硫的分布与质量平衡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油泥与稻壳生物质混合热解应用基础研究
    7.1 简介
    7.2 实验材料及方法
        7.2.1 实验材料分析
        7.2.2 共热解实验设置
    7.3 结果与讨论
        7.3.1 交互作用对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
        7.3.2 交互作用对油产物成分的影响
        7.3.3 交互作用对气体成分的影响
        7.3.4 交互作用对硫污染物的影响
        7.3.5 能源回收率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小结
    8.2 本文创新点
    8.3 研究内容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7)油页岩资源潜力评价与开发优选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目的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及技术路线
    1.3 完成主要工作量
    1.4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2章 国内外油页岩资源研究现状
    2.1 国内外油页岩资源分布与开发利用现状
    2.2 油页岩资源评价与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第3章 油页岩资源潜力评价
    3.1 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方法概述
    3.2 油页岩成矿模式及控矿因素分析
    3.3 相似类比法评价油页岩资源潜力的解剖区建立
    3.4 相似类比法估算茂名盆地油页岩资源潜力
    参考文献
第4章 油页岩资源勘查与基于开发的优选方法研究
    4.1 油页岩资源勘查
    4.2 基于开发的油页岩含矿区优选指标体系
    4.3 优选方法及优选评价
    参考文献
第5章 油页岩含矿区开发目标优选
    5.1 优选单元的划分
    5.2 优选参数的获取及等级划分
    5.3 优选与评价
    参考文献
    内部资料
第6章 油页岩资源开发利用经济评价
    6.1 矿产资源经济评价方法
    6.2 国内外油页岩资源开发利用经济性分析
    6.3 油页岩资源开发利用经济评价
    附表
    参考文献
结论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8)石化企业计划调度集成建模和不确定性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石化企业计划调度的背景和意义
    1.2 石油化工企业计划调度研究现状
        1.2.1 生产计划问题
        1.2.2 生产调度问题
        1.2.3 计划调度集成和模型集成研究
    1.3 求解策略
        1.3.1 多层次算法
        1.3.2 迭代算法
        1.3.3 全局分解算法
    1.4 不确定性优化简述
        1.4.1 被动计划调度
        1.4.2 主动计划调度
    1.5 本文主要内容和结构
    1.6 本章小结
2 基于仿真验证的石化企业库存再调度优化框架和策略研究
    2.1 引言
    2.2 离散时间调度问题描述
    2.3 基于离散时间的原油调度模型
        2.3.1 符号说明
        2.3.2 罐区调度离散时间模型
    2.4 基于连续时间的原油调度模型
        2.4.1 符号说明
        2.4.2 罐区调度连续时间模型
    2.5 不确定性分析研究
    2.6 离散时间下的原油罐区再调度策略
        2.6.1 设计流程
        2.6.2 启发式规则
        2.6.3 评价方程
        2.6.4 基于安全方案的二次优化
    2.7 连续时间下的原油罐区再调度策略
        2.7.1 再调度模型
        2.7.2 仿真环境
        2.7.3 应用案例
    2.8 结论
3 基于实际操作过程的乙烯工厂裂解炉调度研究
    3.1 引言
    3.2 问题描述
    3.3 数学建模
        3.3.1 符号说明
        3.3.2 裂解炉调度建模
        3.3.3 求解策略
    3.4 案例分析
    3.5 结论
4 乙烯工厂的罐区和裂解炉协同集成调度框架研究
    4.1 引言
    4.2 问题描述
    4.3 乙烯裂解炉模型
    4.4 石脑油库存模型
        4.4.1 数学模型
        4.4.2 求解算法
    4.5 协同上下游模型问题
        4.5.1 协同调度框架
        4.5.2 子协同中间模型
    4.6 案例分析
        4.6.1 裂解炉调度系统
        4.6.2 石脑油库存调度求解
        4.6.3 迭代滚动求解过程
        4.6.4 对比统启发式顺序求解
    4.7 结论
5 基于混杂拉格朗日分解算法的乙烯工厂计划问题研究
    5.1 引言
    5.2 问题描述
        5.2.1 裂解炉调度
        5.2.2 下游生产
        5.2.3 集成模型
    5.3 集成数学模型
        5.3.1 符号说明
        5.3.2 集成模型
    5.4 拉格朗日分解算法
        5.4.1 拉格朗日分解法
        5.4.2 乘子更新
        5.4.3 批注
    5.5 案例分析
        5.5.1 用拉格朗日分解法进行求解
        5.5.2 直接进行求解
    5.6 结论
6 组合机会约束下的乙烯工厂计划不确定性研究
    6.1 引言
    6.2 问题描述
    6.3 乙烯计划优化不确定性数学模型
        6.3.1 符号说明
        6.3.2 数学模型
    6.4 机会约束建模
        6.4.1 独立机会约束(ICC)
        6.4.2 组合机会约束(JCC)
    6.5 求解算法
        6.5.1 独立机会约束的鲁棒近似求解
        6.5.2 组合机会约束的鲁棒近似求解
        6.5.3 鲁棒最优近似求解
    6.6 案例分析
        6.6.1 需求不确定性下的独立机会约束模型
        6.6.2 需求不确定性下的组合机会约束模型
        6.6.3 需求不确定性和供应不确定性下的组合机会约束模型
    6.7 结论
7 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乙烯裂解炉生产参数表
附录B. 石脑油库存调度数学模型
    B.1 符号说明
    B.2 数学模型
附录C. 组合机会约束下的鲁棒优化近似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减压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技术——当代炼油工业的前沿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现有渣油加工技术的局限性
3 减压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技术
    3.1 EST减压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技术[6, 7, 9]
        3.1.1 工艺流程和操作条件
        3.1.2 催化剂
        3.1.3 半工业示范装置运行结果
        3.1.4 在建中的大型工业装置设计数据
    3.2 HDHPLUS减压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技术[10]
        3.2.1 工艺流程和操作条件
        3.2.2 催化剂
        3.2.3 HDHPLUS工业应用方案研究结果
        3.2.4 HDHPLUS+SHP工业应用方案研究结果
        3.2.5 两套大型工业装置设计方案
    3.3 VRSH减压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技术[8, 11]
    3.4 BP VCC减压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技术[12~14]
        3.4.1 工艺流程和操作条件
        3.4.2 催化剂
        3.4.3 工业示范装置运行结果
    3.5 Uniflex减压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技术[1, 2, 15]
        3.5.1 工艺流程和操作条件
        3.5.2 催化剂
        3.5.3 工业示范装置运行结果
        3.5.4 工业应用方案
4 减压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技术现状分析
    4.1 操作条件和催化剂类型有所不同
    4.2 工艺方案有所不同
    4.3 转化率有所不同
    4.4 装置的运转周期没有给出明确说法
    4.5 在建工业装置不多
    4.6 技术优势明显, 工业应用前景乐观
5 思考与启示

四、国外一部分地区的炼油厂产品平均产率(论文参考文献)

  • [1]炼油催化剂的现状分析和技术进展[A]. 钱伯章. 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5
  • [2]中国炼油厂碳产业链及低碳炼油厂的构建[D]. 宋倩倩.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5(02)
  • [3]炼油企业集成过程操作的生产计划优化[D]. 董晓杨. 浙江大学, 2015(12)
  • [4]渣油深度转化提高轻油收率技术的重大进展[J]. 王建明. 中外能源, 2012(08)
  • [5]高含油污泥的定向催化热解研究[D]. 林炳丞. 浙江大学, 2020(07)
  • [6]国外催化重整工艺技术的进展(1)[J]. 胡德铭. 炼油技术与工程, 2008(11)
  • [7]油页岩资源潜力评价与开发优选方法研究[D]. 陈会军. 吉林大学, 2010(09)
  • [8]石化企业计划调度集成建模和不确定性算法研究[D]. 王子豪. 浙江大学, 2016(08)
  • [9]减压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技术——当代炼油工业的前沿技术[J]. 王建明,江林. 中外能源, 2010(06)
  • [10]我国炼油技术开发的若干思考与建议[J]. 曹湘洪.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02(09)

标签:;  ;  ;  ;  ;  

国外部分地区炼油平均产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