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仙温肾汤对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吕建芳[1](2021)在《肾精亏虚对SD雄性大鼠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建立SD雄性大鼠肾精亏虚模型,以骨髓造血干细胞为切入点,观察其凋亡情况,研究肾精亏虚对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观察龟鹿二仙胶对肾精亏虚骨髓抑制性贫血大鼠的治疗效果,通过其对大鼠的血象、骨髓象以及骨髓造血干细胞凋亡的影响,分析其“从肾论治”治疗肾精亏虚引起的骨髓抑制性贫血的作用机制。方法1、理论研究:系统回顾古今文献,阐述肾精、髓、血的中医理论研究及现代医学研究,立足肾精、髓以及血之间的关系,为肾精亏虚导致贫血提供中医理论依据。剖析龟鹿二仙胶的组方以及总结补肾填精法的现代医学临床应用。2、动物实验:SD雄性大鼠30只,SPF级,8周龄,体重270±20g,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补肾组,每组10只。采用模拟地震振动、光电刺激复合应激恐吓以及长期小剂量苯皮下注射和短期大剂量环磷酰胺腹腔注射,建立肾精亏虚大鼠模型。整个造模过程用时49天。前4周模型组和补肾组大鼠按体质量皮下隔天注射苯(lm L/kg),第25d开始用环磷酰胺(25mg/kg)腹腔注射,连续注射3d,同时每天用仿地震平台模拟地震振动(2次/日,共15-20分钟)以及光电刺激箱足底电击刺激(每日不定时1-3次)。空白组正常喂养。在第4周最后一天随机抽取模型组和补肾组各1只大鼠查外周血象及血清睾酮,检测模型是否成功。第29天开始,补肾组用龟鹿二仙胶灌胃,根据大鼠与人体表面积折算剂量比值,灌胃剂量为11g/Kg,分两次灌胃。给药期间每隔一天称重,根据体重调整给药剂量,连续21天。模型组和空白组大鼠给予等量去离子水灌胃,连续21天。造模过程中,每天观察各组大鼠的皮毛、进食量、活动状态等一般情况。造模结束后,每组大鼠通过眼内眦静脉取血法测外周静脉血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GB),观察其贫血程度;采用ELISA检测血清睾酮T以及用精子分析仪检测附睾精子质量,评价其生殖功能;取睾丸组织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其形态学的改变;分离胫骨,取新鲜骨髓,用PBS制备单细胞悬液,采用血红细胞计数板计数单核细胞数;取新鲜骨髓,制成骨髓涂片,瑞氏-吉姆萨染色,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学改变;股骨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骨髓增生情况;取新鲜骨髓包埋超薄切片,观察其超微病理改变。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EPO的含量;用流式细胞仪以及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骨髓组织CD34+细胞凋亡情况;采用WB法检测各组大鼠骨髓Bcl-2、Bax、caspase-3、Fas和Fasl蛋白含量;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骨髓Bcl-2、Bax、caspase-3、Fas和Faslm RNA的表达水平。3、统计学处理:各组组间进行比较,所得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sx?)表示,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出现毛发干枯、耸立不齐、进食量下降,活动度减少等现象。补肾组大鼠毛发恢复光泽、进食量增加、活动度增加,肾虚症状得到改善。(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红细胞(RBC)数量、血红蛋白(HGB)含量从14d开始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血红细胞(RBC)数量、血红蛋白(HGB)含量从42d开始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EPO含量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血清EPO含量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4)睾丸病理切片显示,空白组睾丸曲细精管被膜完整,支持细胞形态正常,曲细精管管腔内可见大量精子;模型组曲细精管生精上皮明显变薄,细胞层次杂乱,支持细胞形态断裂,曲细精管管腔内精子细胞、精子数量明显减少;补肾组曲细精管被膜完整,细胞排布紧密,生精细胞数略有减少,部分区域可见脱落的少量生精细胞,但结构清楚,层次较分明,管腔内有较多精子。(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附睾精子浓度及精子活力均下降(P<0.05);模型组血清T含量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附睾精子浓度及精子活力均明显升高(P<0.01),补肾组血清T含量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6)骨髓象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骨髓有核细胞数量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骨髓有核细胞数量增加,有显着性差异(P<0.05)。骨髓涂片可见空白组骨髓造血结构完整,组织丰富;模型组骨髓增生降低,巨核细胞减少;补肾组造血网织红细胞虽增加,但仍没有恢复正常水平。骨髓病理切片显示:空白组造血细胞多且分布均匀,骨髓造血组织支架结构紧密,脂肪细胞数量少;模型组造血组织面积减少,巨核细胞少见,造血细胞数目减少,内皮细胞、脂肪细胞等非造血细胞数目增多;补肾组造血结构组织基本修复,巨核细胞增多,造血细胞增加,仍可见脂肪细胞等非造血细胞。(7)骨髓超微病理形态学检测示:空白组大鼠可见造血干细胞为圆形,单核,核大,细胞质少,可见线粒体,线粒体内膜折叠成较深的嵴。模型组大鼠造血干细胞可见线粒体数量减少,嵴变浅或消失,线粒体肿胀,可见凋亡小体。补肾组大鼠造血干细胞有核细胞增多,凋亡小体少见,线粒体的数量增多,线粒体嵴有所恢复。(8)与空白组比较,骨髓石蜡包埋切片TUNEL法检测发现模型组可见较多凋亡CD34+细胞的绿色荧光点,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CD34+细胞凋亡的数量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石蜡包埋切片TUNE L法检测骨髓组织绿色荧光点数量减少,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细胞凋亡的数量降低(P<0.05)。(9)WB检测大鼠胫骨骨髓新鲜组织中Bcl-2、Bax、caspase-3、Fas和Fasl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Bcl-2蛋白含量表达降低(P<0.05),Bax、caspase-3、Fas和Fasl蛋白含量表达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Bcl-2蛋白含量表达升高(P<0.05),Bax、caspase-3、Fa s和Fasl蛋白含量表达均减少(P<0.05)。(10)RT-PCR检测大鼠胫骨骨髓新鲜组织Bcl-2、Bax、caspase-3、Fa s和Faslm RNA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Bcl-2m RNA含量降低(P<0.05),Baxm RNA、caspase-3m RNA、Fasm RNA和Faslm RNA含量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Bcl-2m RNA蛋白含量升高(P<0.05),Baxm RNA、caspa se-3m RNA、Fasm RNA和Faslm RNA含量均减少(P<0.05)。结论“肾藏精,生髓,化血”,肾藏先天之精,肾气促脾胃化生水谷精微而藏之,而“精血同源”,肾精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物质基础。肾精亏虚则血液化生无源而导致血虚。肾主人体发育,也主骨髓生长发育,肾精充足,则骨髓充盈,反之肾精不足,骨髓空虚。骨髓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髓化生血液主要取决于肾的功能,肾精亏虚则会导致骨髓功能低下,化生血液出现障碍而致血虚。本课题基于中医“肾藏精、精生髓,髓生血,精化血”理论,以肾精亏虚则会导致血虚为实验的病理依据,以造血干细胞作为切入点。研究肾精亏虚对造血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恐伤肾”传统病因造模结合药物干预病理造模,采用模拟地震平台复合光电刺激法结合长期小剂量的苯和短期大剂量的环磷酰胺药物干预,建立肾精亏虚大鼠模型。大鼠出现肾虚症状,血液检查可以看到血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血清EPO含量下降,血清睾酮含量降低。骨髓象可以见到骨髓有核细胞数量减少,骨髓造血组织结构疏松、造血面积减少、造血细胞减少。超微病理形态学可以观察到骨髓造血干细胞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嵴变浅,出现凋亡小体的超微病理改变。龟鹿二仙胶灌胃治疗后,能够改善肾精亏虚的症状,促进血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增高,血清EPO含量升高,血清睾酮含量增加,骨髓有核细胞数量增加,骨髓造血组织得到修复。骨髓造血干细胞线粒体数量增加,凋亡小体减少,减少骨髓CD34+细胞的凋亡。本实验结论归纳如下:(1)利用“仿地震平台及光电刺激+苯+环磷酰胺”成功建立肾精亏虚雄性大鼠模型。(2)肾精亏虚大鼠血清EPO含量下降,骨髓组织抑凋亡蛋白Bcl-2蛋白、Bcl-2m RNA含量下降,促凋亡蛋白Bax蛋白及Baxm RNA表达增加,激活了线粒体/细胞色素c通路,发生级联效应,激活Caspase-3蛋白,诱导骨髓CD34+细胞的凋亡。骨髓Fas和Fasl蛋白及Fas和Faslm RNA含量升高,激活了死亡受体途径,激活Caspase-3蛋白,诱导CD34+细胞细胞的凋亡。CD34+细胞过度凋亡,骨髓造血干细胞活性降低,可能是肾精亏虚导致骨髓抑制影响骨髓造血功能的机制之一。(3)首次采用龟鹿二仙胶治疗肾精亏虚,改善骨髓造血功能。龟鹿二仙胶能有效缓解肾精亏虚大鼠的症状,治疗骨髓抑制性贫血有效。提高血清EPO含量,促进抑凋亡蛋白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促凋亡蛋白Bax蛋白、Fas和Fasl蛋白的表达,减少Caspase-3蛋白的表达,抑制CD34+细胞的凋亡,从而保护造血干细胞。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避免其发生过度凋亡,可能是龟鹿二仙胶发挥其疗效机制之一。(4)从生成来源和生物学功能来看,EPO可能是肾精的物质基础之一。(5)造血干细胞是肾精在细胞层次的表现形式,是“肾精化血”功能的执行者。
毕明昌[2](2013)在《补肾生血法治疗慢性再障的临床观察及对CTL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研究补肾中药治疗前后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医证候、外周血象、CD3+CD8+T的变化,探讨补肾生血法治疗慢性再障的疗效,进一步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及补肾中药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机理。方法:1.将30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分为肾阳虚与肾阴虚两组,比较补肾生血法对不同分型患者的疗效。2.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8+T细胞的比率变化。结果:1.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2.30例患者总有效率为83.3%,其中肾阳虚组总有效率为92.9%,肾阴虚组总有效率为75.0%,肾阳虚组明显高于肾阴虚组(P<0.05);3.治疗后患者外周血象呈上升趋势,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4.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CD3+CD8+T的比率较正常人高,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5.肾阳虚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8+T均低于肾阴虚型患者。结论:1.补肾生血法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显着,且对肾阳虚效果优于肾阴虚。2.CD3+CD8+T比率的上调可能参与了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补肾生血法能下调CD3+CD8+T比率,这可能是补肾生血法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机制之一。
鲁维德[3](2013)在《裴正学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思想初探》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观察系统总结裴正学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挖掘裴老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辨病与辩证相结合的新的辩证思维模式,即在西医诊断的前提下进行中医辩证,才能药中病的,提高临床疗效,总结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独特的用药特点及规律。方法:1.理论研究方法(1)全面汇总、整理、归纳裴正学教授临床资料,通过分析总结裴教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经验,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凝练,挖掘出教授治疗再障的理论精髓。(2)在临床实践中体会裴正学教授提出的发展中医的十六字决:“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领会其理论精髓,将其精神贯穿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理论探讨及临床实践中。2.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慢性再障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3例,对照组15例,依据其具体的中医辨证分型(依照198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座谈会提出的慢性再障分型以肾为主的原则,分为肾阴虚型、肾阳虚型和阴阳两虚型)遣方用药,分别采用当川合剂加减联合司坦唑醇加环孢素A治疗;对照组15例,单纯采用司坦唑醇加环孢素A治疗,两组的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以上。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外周血细胞计数、肝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1.理论研究结果:(1)裴正学教授认为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关键是补肾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补肾为主,键脾为辅;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贯穿始终;缓则健脾补肾、活血化瘀,急则清热解毒、泻火止血,并提出再生障碍性贫血毒入骨髓的病因病机,清热解毒可以生血的治疗方法。根据肾主骨、藏精生髓、髓血同源的中医理论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理基础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现代医学观点,裴老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根源在于肾,肾虚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之根本,临床上应把传统的中医辩证和现代医学紧密结合起来,即辨病辨证相结合,病证结合、辨证施治,实现个体化用药,把补肾贯穿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的始终。脾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气血化生之源。脾虚气血生化无源,可致气血不足而出现头晕乏力、面色不华等贫血症候;脾虚统血无权,血溢脉外而出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裴老把补气生血、摄血之法溶于再障治疗当中,补气重用太子参、人参须。裴老发现清热解毒法可以提高再障患者血小板,结合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急性期血热妄行的病机,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治疗原则,以方测证,提出再生障碍性贫血毒入骨髓的病机,把清热解毒之法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发现清热解毒之法,不仅在急性期有泻火止血的作用,在稳定期尚有生血的作用,提出再生障碍性贫血毒入骨髓的病机,清热解毒可以生血的治疗方法,并把清热解毒的治疗方法贯穿于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始终,常用土大黄、黄连、黄芩、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败酱草之属。裴老认为淤血不去,新血断无再生之理,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常加入活血化瘀药(如川芎、丹参、赤芍、当归、鸡血藤、三七、水蛭),尤其重视水蛭,水蛭破血逐瘀,裴老认为此药能增加患者之恢复速度,促进患者向愈。瘀血既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过程中的的病理产物,出现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同时又可作为一种致病因素而加重出血,诱发感染,形成恶性循环,变证百出,缠绵难愈。裴老认为,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宜与现代医学提供的各种微观资料相结合。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低下突出者多表现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属气虚,重用人参须、太子参、黄芪等益气之品,并总结出升白五药:破故纸、鸡血藤、丹参、苦参、黄精;红细胞低下突出者多表现为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属血虚,重用生地、首乌、女贞子、黄精、旱莲草、玉竹、大枣、阿胶等养血之品;血小板低下者表现为齿衄、鼻衄、皮下瘀斑等等,裴老总结出升板五药:玉竹、黄精、地黄、连翘、土大黄。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升白细胞见效快,而升红细胞、血小板当以坚持服药方能收效。“肾,主骨,生髓”,裴老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干细胞损伤者多与中医所说的肾虚有关;“脾主统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免疫功能介导者多与中医所说的脾虚有关;清热解毒之品亦与免疫有关,类似于免疫抑制剂的作用;骨髓微循环障碍者多与中医所说的瘀血内阻相关。所以,裴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理分型及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遣方用药,集补肾、健脾、活血化瘀于一炉,以期达到再生障碍性贫血多靶点治疗日的。(2)裴正学教授提出的“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为发展中医指出了有效途径。教授以“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为指导思想,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的诊断优势,将疾病定位、定性,把握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临床治疗中将辨证与辨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西医诊断,中医辨证的临床诊断方法,使得中医辨证能够准确把握某种疾病特定阶段的证,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是望闻问切检查方法的延伸,是对中医诊断学的发展。“中药为主”,就是在治疗疾病时,主要采用中药为主的方法,突出中医药的地位,不要把中医定位为辅助治疗的地位,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发展战略,要把中医传统理法方药完全贯彻进去,使几千年的中医方药的理论实践得以继承;“西药为辅”,是指有一些疾病西医药有明显的优势,我们要取其所长,为我所用,做到优势互补。2.临床研究结果经临床研究,观察组西医疗效总有效率(缓解+明显好转)为79.24%,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0.00%,二者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为83.01%,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3.33%,二者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显着,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象比较(WBC、HB、PLT计数)治疗前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升高,但观察组升高明显,二者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CD+3、CD+4值升高,CD+8值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CD+3、CD+4值减低,CD+8值升高,差异有显着性;通过两组治疗后患者肝功能的观察,两组均无明显改变,且无显着的差异(P>0.05)。结论:临床研究证实当川合剂为主联合司坦唑醇、环孢素A治疗慢性再障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中医症候)及外周血象,调节机体免疫力,且对肝功能无明显损害,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本研究提示中医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可能机理是:1.补肾健脾中药有促进骨髓干细胞发育的作用。2.通过调整患者T细胞亚群,纠正T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从而解除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而达到治疗效果。3.通过活血化瘀改善骨髓造血微环境。4.清热解毒促进再障患者骨髓造血。笔者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研究的创新点及思考:1.通过对裴教授治疗再障用药特色的挖掘,得出结论:清热解毒可以生血,清热解毒不仅仅是再障患者出血或者有出血倾向时的治疗原则,清热解毒本身可以促进再障患者骨髓造血。2.疗效的判定应该结合中医的判断标准,中医药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的作用不能忽视,所以不能单纯按西医的疗效标准来判断疗效。3.再障具有区别于其他“虚劳”证候的特点,其病机基础和辨证体系当有其特殊性。4.再障的中医辨证分型和辨证分型的物质基础要深入研究,揭示再障的症候的本质,用微观指标确定下来,指导临床用药,切实提高疗效。5.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应该实验和临床相结合,一方面探索更客观实际的模型制作手段,另一方面加强临床方面的观察研究,使临床疗效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重复性。6.在实验水平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药疗效机理的研究须不断借鉴中医药和现代医学最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如分子生物学、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蛋白表达和中药血清药理学等方面进行结合研究。7.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促进了中医临床研究的发展,但对中医个体化诊疗的特色造成一定不利的影响。8.目前普遍的把中医药治疗仅作为辅助手段,而对于积极寻找与西医在临床治疗上的互补点重视不够。
秦兰[4](2013)在《补肾填精方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大鼠模型IL-11及EPO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补肾填精法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大鼠调控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补肾填精中药治疗再障的作用机理。方法:清洁级Wistar大鼠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治疗组(补肾填精基础方)及对照组(再障生血片);采用5-氟尿嘧啶(5-FU)与马利兰联合建立大鼠再障(AA)模型;空白组正常饲喂,治疗组及对照组确定造模成功后,每天分别给予补肾填精中药煎剂及再障生血片混悬液灌胃连续30天,以造血调控因子白细胞介素11(IL-11)及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为主要观察指标,结合一般状况、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病理等指标观察,综合评价补肾填精法干预效果。结果:①一般状况:与模型组对比,治疗组及对照组大鼠精神、饮食、活动等一般体征改善,生存质量提高。②外周血细胞计数:治疗组外周血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及网织红细胞计数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白细胞、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计数有明显提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骨髓病理: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骨髓增生程度改善,三系细胞增生,非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相对减少,造血结构修复,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造血因子:治疗组IL-11含量较模型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EPO含量较模型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填精法能够改善再障大鼠一般状况,提升模型大鼠外周血细胞计数,促进骨髓造血组织修复。改善大鼠的骨髓造血功能,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与补肾填精法调节造血调控因子IL-11及EPO的异常分泌水平密切相关。
李方方[5](2012)在《怀山药提取物对骨髓抑制贫血小鼠造血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怀山药提取物在骨髓抑制贫血小鼠造血功能恢复中的作用,为怀山药的临床应用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将小鼠随机的分成5组:正常组、模型组、怀山药提取物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30只。除正常组外,其它各组小鼠连续3d腹腔注射环磷酰胺造模。5组小鼠分别在给生理盐水或灌胃的第1d、3d、5d、7d、9d后取材,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量各时间点外周血细胞和骨髓有核细胞数,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骨髓细胞中PCNA、Survivin、MMP-2和MMP-9的表达,用明胶酶谱电泳法检测骨髓造血微环境中MMP-2和MMP-9的活性。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外周血WBC、RBC、HB的数量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中、高剂量的怀山药提取物均能明显升高骨髓抑制贫血小鼠外周血WBC、RBC、HB的数量。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小鼠外周血WBC、RBC、HB的数量逐渐增加。(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BMCs)数量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中、高剂量的怀山药提取物能明显促进骨髓抑制贫血小鼠骨髓BMCs数量的增加,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骨髓BMCs数逐渐增加。(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骨髓细胞中的PCNA和Survivin表达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中、高剂量的怀山药提取物能明显促进骨髓抑制贫血小鼠骨髓细胞中PCNA和Survivin的表达,而且该促进作用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强。(4)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骨髓细胞中的MMP-2和MMP-9表达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中、高剂量的怀山药提取物均能明显促进骨髓抑制贫血小鼠骨髓细胞中MMP-2和MMP-9表达增强,而且该促进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proMMP-2、proMMP-9和MMP-9的活性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不同剂量的怀山药提取物均能明显促进骨髓抑制贫血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proMMP-2、 proMMP-9和MMP-9活性升高,而且proMMP-2、proMMP-9和MMP-9的活性随怀山药提取物用药时间的延长而有所降低。结论:(1)怀山药提取物可能通过促进骨髓细胞中PCNA的表达增加,来促进骨髓有核细胞的增殖,进而促进骨髓抑制贫血小鼠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2)怀山药提取物可能通过促进骨髓细胞中Survivin的表达增加,保护骨髓细胞免受环磷酰胺引起的骨髓细胞的凋亡,维持造血细胞的存活。(3)怀山药提取物可能通过促进骨髓细胞中MMP-2和MMP-9的表达增加以及骨髓造血微环境中proMMP-2、proMMP-9和MMP-9活性的升高来促进骨髓有核细胞的增殖以及骨髓造血微环境损伤的修复,进而促进骨髓抑制贫血小鼠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
谢荣[6](2012)在《补肾填精法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大鼠调控因子IL-2、TNF-a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补肾填精法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大鼠调控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补肾填精中药治疗再障的作用机理。方法:清洁级Wistar大鼠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治疗组(补肾填精基础方)及对照组(再障生血片);采用5-氟尿嘧啶(5-FU)与马利兰联合诱导建立大鼠再障(AA)模型;空白组正常饲喂,治疗组及对照组确定造模成功后,每天分别给予补肾填精中药煎剂及再障生血片混悬液灌胃连续30天,30天后观察各组大鼠一般体征,检测大鼠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病理及调控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及肿瘤坏死因子(TNF–a)水平。结果:(1)大鼠一般体征:与模型组对比,治疗组及对照组大鼠精神、饮食、活动等一般体征改善,生存质量提高;(2)外周血细胞计数: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外周血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及网织红细胞计数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白细胞、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计数有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骨髓病理: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骨髓增生程度改善,三系细胞增生,非造血组织与脂肪组织相对减少,造血结构修复,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效果更显着;(4)调控因子IL–2及TNF–a: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与治疗组调控因子IL-2、TNF-a含量显着高于空白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的IL-2及TNF-a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IL-2两组间有差异(P<0.05),TNF-α两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通过本实验说明,补肾填精法能改善再障大鼠一般体征,提升再障模型大鼠外周血细胞计数,促进骨髓造血组织修复,考虑补肾填精法是通过改善调控因子IL–2及TNF–a的异常分泌水平,从而改善大鼠的骨髓造血功能,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而达到治疗再障的目的。
张荣华[7](2011)在《腧穴敷贴配合加味右归补肾方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脾肾阳虚证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腧穴敷贴加中药组与中药组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脾肾阳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方法。方法:采用随机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腧穴敷贴加中药组)与对照组(中药组)。治疗组采用腧穴敷贴温肾活髓膏配合口服中药加味右归补肾方,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中药加味右归补肾方。三个月为一疗程,治疗一个疗程。比较两组的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血象、骨髓象的变化。结果:1.治疗组20例病例中临床治愈1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20例病例中临床治愈0例,显效5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70%,经秩和检验分析,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为95%,高于对照组的7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白细胞(WBC)、网织红细胞(Ret)、血小板(PLT)均有明显上升,与疗前相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后除PL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治疗组HB、RBC、WBC、Ret数量及骨髓增生程度、非造血细胞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单纯服用中药加味右归补肾方相比,腧穴敷贴温肾活髓膏配合中药加味右归补肾方对CAA脾肾阳虚证患者的疗效更优。2.腧穴敷贴配合中药相比单纯服用中药而言,前者对于改善患者的全身症状更有效。3.腧穴敷贴配合中药相比单纯服用中药而言,更有助于改善血常规中HB、RBC、WBC、Re t的数量,对骨髓的造血功能亦有一定改善。
郭春花[8](2011)在《补肾填精方对再障模型小鼠骨髓造血干/祖细胞CFU-E、CFU-GM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补肾填精方药对再障模型小鼠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增殖、骨髓病理及外周血细胞的影响,探讨补肾填精方药治疗再障的作用机理。方法:昆明种雄性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及皮下注射苯油造模后,经灌胃给予补肾填精方悬液35天后眶动/静脉采血法检测外周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的量,并处死小鼠取股骨骨髓制备有核细胞悬液进行有核细胞(BMNC)计数,甲基纤维素半固体法培养红系祖细胞集落(CFU-E)及粒-巨噬细胞集落(CFU-GM)并计数,观察补肾填精方对再障模型小鼠造血祖细胞影响;取小鼠胸骨用石蜡包埋法镜下观察骨髓造血组织情况。结果:补肾填精方中、高剂量组小鼠RBC、Hb、WBC、PLT较模型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肾填精方低、中、高剂量组BMNC、CFU-E及CFU-GM数目较模型组增多,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间上述指标存在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间上述指标无差异(P>0.05);骨髓病理显示:模型组小鼠骨髓腔充满脂肪组织,造血结构破坏,补肾填精方组脂肪细胞明显减少,三系细胞增生,且以高剂量组较为显着。结论:补肾填精方可使骨髓造血干/祖细胞CFU-GM、CFU-E增殖,修复造血组织结构,提升外周血细胞作用,通过对造血干/祖细胞的影响而发挥作用。
成林杰[9](2011)在《中药仙茅的生理药动学模型初探》文中指出1研究目的:建立仙茅在大鼠体内的生理药动学模型并加以验证,为科学的指导运动员服药以及中药补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2研究方法:在熬制好中药仙茅的水提物后,对大鼠灌胃给药,按照预定时间采集大鼠血液和组织器官,经处理后用HPLC法测定药物在大鼠血浆和各组织器官的浓度;在计算机上用Matlab/Simulink软件设计仙茅的生理药动学仿真模型,并对仙茅在大鼠体内血液和组织器官的经时浓度变化进行仿真模拟。将实际测得的药物浓度与设计的生理药动学模型模拟的浓度进行分析对照,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3研究小结:3.1研究表明运行仿真模型的模拟值与实测值较为吻合,表明设计的仙茅生理药动学模型较为科学合理,填补了仙茅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空白,为其以后的药动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3.2仙茅入血成分苔黑酚葡萄糖苷主要分布在大鼠的血液、心脏、肺脏、肝脏、肾脏、肌肉(股四头肌)等组织器官,其浓度由大到小为血液>心脏>肺脏>肝脏>肾脏>肌肉(股四头肌)。3.3根据苔黑酚葡萄糖苷药代动力学参数判定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最佳房室模型为一室模型,药物达峰时间Cmax为120min,半衰期t1/2为69.31min,吸收半衰期t1/2Ka为29.49min。3.4在模型设计过程中忽略药物吸收过程,导致心脏、肾脏等器官的模拟达峰时间比实测达峰时间提前,模型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3.5生理药动学模型最主要的参数是血流灌注速率,但在运动状态下机体血液的重新分配会导致血流灌注速率发生明显的变化,从而对模型的运行产生根本的影响。因此运动状态下中药的生理药动学模型研究必定会成为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新的热点及难点。
刘欣欣,王四旺[10](2009)在《中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的中药临床治疗及实验研究表明,中药不论单方还是复方,对AA的造血干细胞异常、造血微环境改变和基因突变等发病各环节均具有明显影响和治疗作用。但因中药及其复方的成分复杂,其有效物质基础和作用靶点等尚不清楚。
二、二仙温肾汤对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仙温肾汤对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肾精亏虚对SD雄性大鼠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肾藏精理论研究 |
1.1 肾精的生成来源 |
1.2 肾精的功能 |
1.3 肾精的现代医学研究 |
2 “髓”的理论研究 |
2.1 “髓”的含义及生理功能 |
2.2 “髓”的生成与肾精 |
2.3 “骨髓”的现代医学研究 |
3 “血”的研究理论 |
3.1 血的涵义及生理功能 |
3.2 血的生成与肾精 |
3.3 贫血的现代医学研究 |
4 补肾方龟鹿二仙胶 |
5 结语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1 肾精亏虚对SD雄性大鼠造血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1.4 主要仪器及耗材 |
1.5 造模方法及分组、给药 |
1.6 检测指标及方法 |
1.7 统计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红细胞数量(RBC)、血红蛋白(HGB)含量比较 |
2.3 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睾酮(T)含量比较 |
2.4 附睾精子质量比较 |
2.5 睾丸组织病理学比较 |
2.6 骨髓象比较 |
3 讨论 |
3.1 肾精亏虚大鼠模型的建立 |
3.2 肾精亏虚大鼠造血组织形态学的改变 |
3.3 肾精亏虚对血清EPO含量的影响 |
实验2 肾精亏虚对SD雄性大鼠骨髓造血细胞及CD34+细胞凋亡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及分组 |
1.2 造模方法 |
1.3 药物及灌胃 |
1.4 仪器设备及试剂 |
1.5 检测指标 |
1.6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大鼠骨髓造血干细胞的超微病理形态学观察 |
2.2 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CD34+细胞凋亡的结果 |
2.3 骨髓石蜡包埋切片TUNEL法检测CD34+细胞凋亡结果 |
3 讨论 |
实验3 肾精亏虚对SD雄性大鼠导致骨髓造血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及分组 |
1.2 造模方法 |
1.3 药物及灌胃 |
1.4 仪器、试剂及耗材 |
1.5 检测指标 |
1.6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骨髓Bcl-2、Bax、caspase-3、Fas和 Fasl蛋白表达结果 |
2.2 骨髓 Bcl-2、Bax、caspase-3、Fas 和 FaslmRNA RT-PCR 结果 |
3 讨论 |
3.1 肾精亏虚对大鼠骨髓Fas/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 |
3.2 肾精亏虚对大鼠骨髓Bcl-2、Bax蛋白及Bcl-2m RNA、Baxm RNA表达的影响 |
3.3 肾精亏虚对大鼠骨髓Caspase-3 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1.肾精亏虚与贫血的关系 |
2.肾精亏虚大鼠模型建立评估 |
3.肾精亏虚对骨髓造血功能影响的可能机制 |
4.龟鹿二仙胶改善骨髓造血功能的作用机制 |
结论 |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综述 肾虚与贫血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 发表论文 |
致谢 |
(2)补肾生血法治疗慢性再障的临床观察及对CTL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
1.1 中医学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
2. 现代医学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
2.1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研究进展 |
2.2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2.3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研究进展 |
3. 再生障碍性贫血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关系探讨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3. 纳入、排除与剔除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标准 |
4. 治疗方法 |
4.1 治疗方案 |
4.2 支持治疗 |
5. 观察指标 |
5.1 临床症状 |
5.2 外周血象 |
6. 疗效判定 |
6.1 中医症状积分 |
6.2 疗效判定标准 |
7. 统计学方法 |
8. 结果与分析 |
8.1 试验组治疗前后症状平均积分比较 |
8.2 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 |
8.3 试验组肾阳虚型与肾阴虚型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8.4 试验组临床有效率 |
8.5 试验组肾阳虚型与肾阴虚型临床疗效比较 |
8.6 试验组治疗前后外周血象变化 |
8.7 试验组肾阳虚型与肾阴虚外周血象比较 |
试验研究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对象 |
1.2 试验用药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外周血CD_3~+CD_8~+T细胞的检测 |
2.1 标本采集 |
2.2 检测步骤 |
3.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试验组治疗前后外周血CD_3~+CD_8~+T的表达水平 |
4.2 试验组肾阳虚型和肾阴虚型治疗前后外周血CD_3~+CD_8~+T的表达水平 |
讨论 |
1. 慢性再障肾虚精亏的病机探讨 |
2. 补肾生血方组方原理分析 |
2.1 药物组成 |
2.2 组方原则 |
2.3 现代药理学研究 |
3. 补肾生血法治疗慢性再障的临床疗效分析 |
4. 补肾生血法对慢性再障治疗前后外周血CD_3~+CD_8~+T影响的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3)裴正学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思想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二文献综述 |
三 裴正学教授学术渊源及主要学术思想 |
1. 裴正学教授简介 |
2. 裴正学教授学术渊源 |
3. 裴正学教授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 |
四 裴正学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思想 |
1. 病因病机 |
1.1 脾肾亏损 |
1.2 毒入骨髓 |
1.3 髓海瘀阻 |
1.4 火伤血络 |
1.5 气不统血 |
2. 其它 |
2.1 痼疾与新病相合,先治新疾 |
2.2 强调顾护胃气 |
3. 用药特点 |
4. 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之基本方 |
5. 体会 |
五 裴正学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情分级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疗效评定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两组西医疗效比较 |
3.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3 观察组各中医分型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4 两组治疗前后血象比较 |
3.5 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比率变化比较 |
3.6 两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散点图对比 |
3.7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
六 讨论 |
1. 再障治疗的历史沿革 |
2. 裴正学教授治疗再障的基本观点 |
3. 结果分析 |
3.1 两组西医疗效比较 |
3.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3 观察组各中医分型疗效比较 |
3.4 观察组与对照组机体免疫功能比较 |
3.5 安全性指标分析 |
4. 方药组成分析 |
4.1 组成方药 |
4.2 方解 |
4.3 立方原则、配伍特点 |
4.4 中药功效溯源 |
七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4)补肾填精方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大鼠模型IL-11及EPO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动物 |
1.2 药物 |
1.3 实验仪器 |
1.4 实验试剂与检测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条件 |
2.2 造模方法及判定标准 |
2.3 药物制备方法 |
2.4 实验分组 |
2.5 实验给药 |
2.6 观察指标测定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大鼠的一般情况 |
2 外周血细胞计数(见表1) |
3 网织红细胞计数(见表2) |
4 调控因子水平(见表3) |
5 骨髓病理切片观察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怀山药提取物对骨髓抑制贫血小鼠造血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骨髓基质细胞对造血的影响 |
1.2 造血因子对造血的影响 |
1.2.1 造血正调控细胞因子对造血的影响 |
1.2.2 造血负调控细胞因子对造血的影响 |
1.3 中药对骨髓抑制造血调控影响的研究 |
1.3.1 中药对骨髓造血的影响 |
1.3.2 中药对骨髓微血管的影响 |
1.3.3 中药对造血调控因子的影响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仪器与设备 |
2.2 骨髓抑制小鼠动物模型的制备 |
2.3 怀山药有效成分的提取 |
2.4 动物的分组、灌胃、取材与制片 |
2.4.1 动物分组与灌胃 |
2.4.2 外周血细胞的制备 |
2.4.3 骨髓细胞悬液制备 |
2.4.4 骨髓细胞涂片的制备 |
2.4.5 骨髓上清液的制备 |
2.5 骨髓细胞 PCNA、Survivin、MMP-2 和 MMP-9 表达的检测 |
2.6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和-9 的酶活性检测 |
2.7 图像分析方法 |
2.8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3.1 怀山药提取物对骨髓抑制贫血小鼠外周血细胞的影响 |
3.2 怀山药提取物对骨髓抑制贫血小鼠骨髓有核细胞的影响 |
3.3 怀山药提取物对骨髓抑制贫血小鼠骨髓细胞内 PCNA 表达的影响 |
3.4 怀山药提取物对骨髓抑制贫血小鼠骨髓细胞 Survivin 表达的影响 |
3.5 怀山药提取物对骨髓抑制贫血小鼠骨髓细胞 MMP-2 和 MMP-9 表达的影响 |
3.6 怀山药提取物对骨髓抑制贫血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中MMP-2和MMP-9活性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骨髓抑制贫血小鼠模型的选择 |
4.2 怀山药提取物对骨髓抑制贫血小鼠外周血的影响 |
4.3 怀山药提取物对骨髓抑制贫血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总数的影响 |
4.4 怀山药提取物对骨髓抑制贫血小鼠骨髓细胞中 PCNA 的影响 |
4.5 怀山药提取物对骨髓抑制贫血小鼠骨髓细胞中 Survivin 的影响 |
4.6 怀山药提取物对贫血小鼠骨髓细胞中 MMP-2、MMP-9 蛋白表达和活性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清单 |
(6)补肾填精法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大鼠调控因子IL-2、TNF-a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内容 |
2.1 实验条件 |
2.2 药物制备 |
2.3 实验造模 |
2.4 实验分组 |
2.5 实验给药 |
2.6 实验观察与指标测定 |
3 统计 |
4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7)腧穴敷贴配合加味右归补肾方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脾肾阳虚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1.2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诊断标准 |
2.1.1 AA的临床诊断标准 |
2.1.2 CAA的临床诊断标准 |
2.1.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2.2 试验病例标准 |
2.2.1 纳入病例标准 |
2.2.2 病例排除标准 |
2.2.3 病例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
2.3 治疗方法 |
2.3.1 药物组成及制作 |
2.3.2 用药方法 |
2.3.3 疗程 |
2.3.4 治疗原则 |
2.4 观察指标 |
2.4.1 中医主观症状 |
2.4.2 外周血象 |
2.4.3 骨髓象 |
2.4.4 安全性观测 |
2.5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2.6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2.7 数据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
3.2 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象的变化情况 |
3.4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骨髓象的变化情况 |
3.5 安全性观测结果 |
4 讨论 |
4.1 中医学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认识 |
4.1.1 中医病名溯源 |
4.1.2 中医学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 |
4.1.3 中医学对其治疗的认识 |
4.2 西医学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认识 |
4.3 腧穴敷贴法的机理及应用 |
4.3.1 腧穴敷贴法理论基础 |
4.3.2 腧穴敷贴中穴位选择依据 |
4.3.3 腧穴敷贴中中药选择依据 |
4.4 加味右归补肾方中中药选择依据 |
4.5 内外合治法在治疗疾病中的优势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补肾填精方对再障模型小鼠骨髓造血干/祖细胞CFU-E、CFU-GM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内容 |
2.1 实验条件 |
2.2 药物制备 |
2.3 实验造模 |
2.4 实验分组 |
2.5 实验给药 |
2.6 观察与指标测定 |
3. 统计学处理 |
4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9)中药仙茅的生理药动学模型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选题依据 |
2 文献综述 |
2.1 仙茅的研究进展 |
2.2 生理药动学模型研究进展 |
2.3 生理药动学模型在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
3 实验对象与方法 |
3.1 实验对象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药品和实验仪器 |
3.2.2 实验设计 |
3.2.3 实验过程 |
4 实验结果 |
4.1 苔黑酚葡萄糖苷含量测定的标准曲线 |
4.2 苔黑酚葡萄糖苷含量 |
4.3 测定样本浓度的标准曲线 |
4.4 血药、组织药物浓度 |
4.4.1 静脉血药浓度(ng/ml) |
4.4.2 肺脏药物浓度(ng/ml) |
4.4.3 肝脏药物浓度(ng/ml) |
4.4.4 肌肉药物浓度(ng/ml) |
4.4.5 肾脏药物浓度(ng/ml) |
4.4.6 心脏药物浓度(ng/ml) |
4.5 药时浓度曲线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
4.5.1 静脉血药代动力学参数 |
4.5.2 肺脏药代动力学参数 |
4.5.3 肝脏药代动力学参数 |
4.5.4 肌肉药代动力学参数 |
4.5.5 肾脏药代动力学参数 |
4.5.6 心脏药代动力学参数 |
4.6 生理药动学模型参数 |
4.6.1 血浆蛋白结合率 |
4.6.2 药物组织/血液分配系数K |
4.6.3 模型中各器官的生理参数 |
4.6.4 动脉血药物浓度 |
4.7 子系统(器官模型) |
4.8 仙茅整体生理药动学模型 |
4.9 生理药动学模型中的模拟结果 |
4.9.1 静脉血药时数据 |
4.9.2 肺脏药时数据 |
4.9.3 肝脏药时数据 |
4.9.4 肌肉药时数据 |
4.9.5 肾脏药时数据 |
4.9.6 心脏药时数据 |
5 分析讨论 |
5.1 仙茅水提物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
5.1.1 仙茅水提物的入血成分 |
5.1.2 苔黑酚葡萄糖苷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
5.1.3 苔黑酚葡萄糖苷在大鼠体内的分布 |
5.1.4 苔黑酚葡萄糖苷的药动学参数 |
5.2 仙茅生理药动学模型的设计研究 |
5.2.1 整体模型和循环血流图的设计 |
5.2.2 微分方程的设计以及在Matlab/Simulink中的实现 |
5.3 实验实测数据与模型模拟数据的对照分析 |
6 结论 |
7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10)中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AA的发病机制 |
1.1 造血干细胞 (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HSC) 异常 |
1.1.1 数量减少 |
1.1.2 质的改变 |
1.1.3 细胞凋亡 |
1.2 细胞因子的改变 |
1.2.1 IFN-γ和TNF-α |
1.2.2 白细胞介素-3 (IL-3) |
1.3 造血微环境的破坏 |
2 中药治疗的基础 |
2.1 中药与调控因子 |
2.1.1 造血正调控因子 |
2.1.2 造血负调控因子 |
2.2 中药与造血微环境 |
2.2.1 骨髓微循环 |
2.2.2 骨髓的粘附因子 |
2.3 中药与造血干细胞 |
2.3.1 促进造血干细胞的修复与增殖 |
2.3.2 减少造血干细胞凋亡 |
2.4 中药与AA淋巴细胞 |
3 结语 |
四、二仙温肾汤对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肾精亏虚对SD雄性大鼠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吕建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补肾生血法治疗慢性再障的临床观察及对CTL的影响[D]. 毕明昌.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S1)
- [3]裴正学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思想初探[D]. 鲁维德.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3(02)
- [4]补肾填精方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大鼠模型IL-11及EPO影响的实验研究[D]. 秦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0)
- [5]怀山药提取物对骨髓抑制贫血小鼠造血功能影响的研究[D]. 李方方. 河南师范大学, 2012(12)
- [6]补肾填精法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大鼠调控因子IL-2、TNF-a影响的实验研究[D]. 谢荣.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2)
- [7]腧穴敷贴配合加味右归补肾方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脾肾阳虚证临床观察[D]. 张荣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1(09)
- [8]补肾填精方对再障模型小鼠骨髓造血干/祖细胞CFU-E、CFU-GM影响的实验研究[D]. 郭春花.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1)
- [9]中药仙茅的生理药动学模型初探[D]. 成林杰. 曲阜师范大学, 2011(10)
- [10]中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研究进展[J]. 刘欣欣,王四旺. 亚太传统医药,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