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Z数控光变周期再分析

VZ数控光变周期再分析

一、VZ Cnc光变周期的再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迪福[1](2019)在《食双星的搜寻及研究》文中认为食双星对于研究基本恒星参数,恒星演化和恒星结构理论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许多天体物理问题,例如O’Connell效应(在许多双星上表现出的极大值不等高现象,O’Connell 1951)以及Algol佯谬(Pustylnik,2005)等。由于食双星的光变曲线不仅包含着子星亮度比、轨道倾角、相对恒星大小、质量比以及偏心率等非常有价值的信息(Andersen,1991),而且光变曲线中的测光极小时刻可以用来研究双星的演化以及探寻伴星天体,因此测光观测是分析和研究食双星必不可少的工具。本文利用C-Munipack等程序对星明天文台的两个月连续观测数据(r’和i’波段)以及威海天文台九年的多波段观测数据进行食双星的搜寻,并利用IRAF软件对数据进行测光从而获得完整的光变曲线。进而通过对食双星光变曲线的测光解轨分析来寻找处于重要演化阶段或者发现特殊类型的食双星,例如极小质量比或者极短周期的食双星等,并对O’Connell效应以及轨道周期变化等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一、通过分析星明天文台的观测数据主要取得了如下结果:(1)共发现二十四颗食双星,其中六颗为新发现的食双星。(2)对二十四颗食双星进行了测光解轨分析,其中二十三颗为首次测光解轨分析。测光结果表明其中九颗为分离双星,十颗为半相接双星和五颗为相接双星。其中这五颗相接双星的光变曲线都存在O’Connell效应。(3)发现两颗处在双星演化重要阶段的分离双星,N311132364和GSC 03698-00022。其中N311132364是具有EW型光变曲线的分离双星,其周期仅有0.25817天,质量比仅为0.117。其次星几乎充满内临界洛希瓣,充满度约为99%,这意味着该双星可能会很快演化为一颗半相接双星。食双星GSC 03698-00022的质量比仅有0.059,次星也几乎充满内洛希瓣,充满度为93%。食双星GSC 03698-00022具有全食的光变曲线,这就意味着测光解轨得到的质量比是可靠的。(4)发现两颗质量比(q)小于0.10的Algol型食双星(NAIT000731和NSVS 1908107)。其中新发现的食双星NAIT000731具有非常低的质量比g=0.050,主星接近充满内洛希瓣,充满度为73%。随着轨道角动量的损失,该双星可能会演化为一颗极小质比相接双星。半相接双星NSVS 1908107也具有非常低的质量比q=0.06,主星的充满度仅为61%。(5)发现两颗小质量比相接双星。其中Mis V1395是一颗A次型的小质量比深度相接双星(q=0.150,f=87%),而NSVS 1917038是一颗W次型的浅度相接双星(q=1/6.839=0.146,f=5%)。这两颗双星都处在演化的重要阶段。二、通过分析威海天文台九年的观测数据及对两颗相接双星的观测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结果:(1)共发现五颗食双星(其中两颗暂未分析),其中三颗为新发现的,两颗为已知的,本文已分析的三颗食双星均为小质量比深度相接双星(q<0.25,f>50%c)。(2)。食双星UCAC4 662-103422和GSC 02265-01456又属于极小质量比深度相接双星,其质量比分别为0.0745和0.087,相接度分别为f=91.5%和f=82.5%。两颗双星的质量比都非常的接近相接双星的理论极限。食双星UCAC4 662-103422的光变曲线在几天的时间内发生了A次型和W次型之间的转换,同时光变曲线存在非常明显的OTonnell效应并随着观测时间的不同而变化,证明其磁活动比较活跃。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食双星UCAC4 662-103422的亮度在九年的观测期间亮度变暗了 0.1个星等,通过比对Swift卫星UVOT数据(Roming et al.,2005;)以及VSX(AAVSO)的观测数据,证实了这种变暗现象的真实性。食双星UCAC4 662-103422和GSC 022(65-0145(5由于具有非常低的质量比,同时拥有很高的相接度,因此它们是双星合并的潜在候选体,像V1309 Sco一样。(3)通过利用威海天文台1.0 m望远镜对两颗食双星(V0474 Cam和LP UMa)的观测,发现这两颗食双星中都存在明显的O’Connell效应。同时考虑到星明天文台和威海天文台观测数据中的八颗相接双星都存在O’Connell效应,这意味着O’Connell效应在相接双星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这可能与相接双星的子星磁活动比较普遍有关。

李亚辉[2](2018)在《基于DTS数据的底水气藏水平井产出剖面解释模型及实现》文中指出对于水平气井而言,气井产水会快速导致井被水淹而停产,因而水平井找水和堵水技术成为了高效开发气藏的关键技术,然而找水比较困难的局面成为了制约水平井高效开发气藏的关键因素,如何找准水平井出水位置然后有针对性地实施控水措施是目前困扰现场生产的棘手问题。近年来随着光纤技术的快速发展,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DTS)也日趋成熟,它可以实时连续且比较准确的测试出水平井的温度(压力)分布剖面数据,然后通过对温度数据进行反演求得水平井沿程渗透率分布进而判断出出水位置,它可以避免常规生产测井注入测试难度大、耗时较长、成本较高等诸多问题。因此,本文开展了基于DTS测试数据的底水气藏水平井产出剖面解释理论研究,为现场解决水平井的堵水、控水技术提供技术支撑。从气藏渗流和井筒管流以及气藏和井筒的热力学机理出发,在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的基础上,考虑热膨胀、热对流、热传导、粘性耗散、焦耳-汤姆逊效应以及摩擦效应等微热效应,同时将钻井表皮、非均质及非达西效应等影响因素考虑在内,建立了井筒和地层的流动与热力学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井筒与地层的耦合的水平井温度剖面正演预测模型,并给出了耦合模型的求解方法及步骤,然后分析了地层渗透率、气井产量、水平井井况(井径、井壁粗糙度、等)及流体性质等对结果的影响规律。在正演模型的基础上,采用LM算法和自适应的多策略差分进化算法(SMDE),建立了基于温度剖面测试数据的水平井产出剖面反演模型,给出了一套计算井筒沿程渗透率分布初值的计算方法,从而加快了反演效率;针对底水气藏特征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水平井产出剖面反演解释流程及方法,为高效获得沿水平井的地层渗透率和井筒产出剖面分布奠定了基础。采用C#语言和Visual Studio开发环境,对所建立的正反演模型进行了软件系统的开发。利用所开发的解释系统软件,对给定的水平井数据进行了渗透率和产出剖面的反演解释计算,反演结果表明水平井温度和渗透率分布吻合度较好,产出剖面解释也比较准确。利用文献实例数据对反演解释软件进行了验证,其结果表明该软件能很好地分析水平井各段贡献情况及出水位置。本文研究成果为国内气藏水平井完井综合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对DTS测试技术的普及和实现气藏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王晶晶[3](2015)在《类太阳G型密近双星的观测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类太阳G型密近双星中两子星均为晚型星,表现出许多比太阳强烈的磁场活动,如X射线发射、大面积黑子和耀斑活动等。对这些系统进行长期监测与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极端物理条件(快速自转、公共包层等)下类太阳磁场活动和类太阳恒星的演化特征。本文首先介绍了类太阳G型密近双星的研究背景、意义及方法;然后阐述了几颗类太阳G型相接、半接系统的观测与研究;最后对Kepler食双星中类太阳G型双星进行统计分析,并给出部分类太阳G型Kepler双星的初步结果。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对比不同几何结构双星的光变曲线,发现部分系统曲线短时间内存在变化,其畸变幅度的可能关系为:分离>半接>相接。根据现有一些理论分析,这些畸变可能源于子星表面的黑子、耀斑等磁场活动,它们可能引起子星半径、温度的变化,进而影响公共包层演化。为更好地认识磁场活动与子星演化特征,先后利用Fortran语言在Wilson-Devinney程序基础上编写质量比搜寻和自动求解程序,有助于我们提高测光解轨的运算速度和计算精度。2、对类太阳G型相接双星CW Cas、GN Boo以及V2284 Cyg的光变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W Cas曲线的O’Connell效应在2004年出现,2011年几乎消失;而在2010到2013年监测中,GN Boo的O’Connell效应出现同样的变化,并且主次极小深度差在逐年增长;V2284 Cyg数据来源于Kepler太空望远镜,光变曲线畸变可能是由于耀斑活动,但也不排除是望远镜观测误差引起的。光变曲线的畸变(短时间变化)可能是子星表面磁场活动的证据。利用WD程序,对它们的光变曲线进行测光解轨,发现2011年CW Cas子星表面黑子较2004年位置不变,面积变小;GN Boo主星表面黑子是变化的;V2284 Cyg不存在黑子活动。通过对比三颗相接双星基本参数,推测公共包层可能与磁场活动相互影响:公共包层抑制磁场活动,而磁场活动会使得子星外半径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公共包层变厚或变薄。另外,分别对三颗系统进行轨道周期分析,发现它们的轨道周期都存在周期性震荡,其可能由于第三天体的光时轨道效应。3、2010年对类太阳G型半接双星BU Vul进行连续四个月的观测,发现该系统的光度畸变程度较大,特别是O’Connell效应变化明显。考虑BU Vul首次进行测光研究,利用2010年9月多波段完整的光变曲线进行质量比搜寻,认为BU Vul的质量比q在0.40附近,因此该系统是一颗小质量星充满的半接双星。依据测光解轨中黑子参数,发现子星表面可能存在耀斑和黑子。结合CCD测光极小时刻,发现系统轨道周期为周期性变化和长期增长。轨道周期的长期增长可能是由于质量以dM2/dt=-3.10×10-8M⊙year-1的速率从小质量星转移到大质量星,而周期性震荡可能是第三天体的光时轨道效应引起。另在2009年11月4日对其主极小进行观测时,发现光变曲线在0.05相位出现畸变,畸变星等与次星星等接近,其可能源于第三天体以外的其他天体,因此BU Vul可能是多星系统。另外给出类太阳G型Algol系统1RXS J201607.0+251645详细的调研分析,发现该系统光变曲线在短时间内变化非常明显且可能存在周期性。1RXS J201607.0+251645是研究G型Algol双星类太阳活动的优秀样本。4、对近2500颗Kepler食双星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大部分双星表面温度为5000 K~6000 K;其中类太阳G型Kepler双星中分离系统占近70%,轨道周期小于10天的双星占67%。而轨道周期小于1天的双星中,大多数双星轨道周期分布在0.3天~0.4天。同时在一些类太阳G型Kepler双星,发现了耀斑以及O’Connell效应,特别是30天内KIC 8481574光变曲线存在与GN Boo类似的主次极小星等差渐变过程。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主次极小、极大与O-C值,发现轨道周期的变化与光度畸变不存在相关性。

楼益民[4](2011)在《基于激光直写技术的微光学器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光学器件在光学设计、光通讯、立体显示等众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而且其应用领域仍在不断扩展。微光学器件的设计、制作和应用研究一直是人们的研究热点。激光直写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微加工技术,具有精度高、三维加工能力强、无需掩膜一次成型等优势。本文以激光直写技术为基础对微透镜阵列、变焦微透镜、角锥阵列等三种微光学器件的设计、制作和应用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微光学器件的设计制作以及在立体显示中的应用两个主要方面。在微光学器件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针对当前微透镜阵列制作领域存在的问题,首先提出了一种将灰度光刻与光刻熔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大F/#折射型微透镜阵列的制作,然后将离焦激光直写技术与灰度光刻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拓展了F/#的范围,实现了F/12的折射型微透镜阵列,接着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双层谐衍射结构的大口径、大数值孔径的衍射型微透镜阵列。利用上述三种方法我们成功拓宽了微透镜阵列的参数范围。最后利用电铸拼版、UV复制等技术实现了大幅面(18cm×12.6cm)微透镜阵列的制作。针对目前衍射型变焦微透镜的设计和制作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谐衍射结构的液晶变焦菲涅耳透镜,实现了三级离散变焦,达到了较高的衍射效率和成像质量。同时,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纳米压印技术的液晶变焦菲涅耳透镜的制作方法,实现了高衍射效率液晶变焦菲涅耳透镜的快速制作。针对目前角锥阵列的制作领域存在的问题。我们设计并制作了一种逆向反射效率高、结构深度浅的新型角锥阵列结构。基于激光直写、电铸拼版、UV复制等技术我们成功制作了幅面为12cm×12cm的高质量角锥阵列,获得了良好的逆向反射效果。在微光学器件的应用研究方面,我们主要针对基于微光学器件的自动立体显示技术进行了研究。针对目前在自动立体显示领域尚未形成一个较为通用和完整的自动立体显示理论的问题。我们首先从几何光学角度分析了各种自动立体显示技术的通用规律。然后从物理光学角度出发,给出了一个基于聚焦误差的通用模型。最后将光场理论应用于自动立体显示,建立了各种自动立体显示技术在光场理论中的统一描述。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初步阐述了一个基于光场的自动立体显示理论。较为清晰地解释了自动立体显示技术中三维信息的记录和输出过程。定量地分析了自动立体显示技术中的Aliasing artifacts问题,阐述了自动立体显示技术中的采样定理。利用光场信息提取模型成功解释了观察者偏离最佳观察位置时所接收到的信息结构的问题。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对基于微透镜阵列的自动立体显示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首先利用数字成像原理实现了自动立体显示信息的数字记录,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光场提取模型的膺视像纠正算法,并利用该算法和共轭相机模型两种方法解决了自动立体显示中的膺视像问题。基于光场原理设计了自动立体显示信息的模拟再现程序,通过该程序可实现三维场景的逐层扫描和分析,并验证自动立体显示信息的正确性。最后,提出了一个自动立体显示装置的设计流程。利用该流程成功设计了两套立体显示装置,实现了大幅面三维场景的全视差彩色立体显示和平板周视立体显示,获得了较为显着的立体效果。

朱淑亮[5](2011)在《基于视频图像分析与信息融合的驾驶员疲劳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疲劳驾驶是引发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运用各种检测手段对驾驶员的精神状态进行检测已成为可能,在交通事故发生前进行报警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本文采用视频图像分析技术对与驾驶员疲劳相关的多个外在症状进行检测分析,应用多信息融合理论分析采集到的相关信息,并做出驾驶员是否疲劳的判断。主要工作如下:对图像光照补偿技术进行研究。针对由偏光引起的图像局部过暗会对图像处理产生严重影响的问题,提出基于图像分解和MSR算法相结合的光照补偿方法,该方法在保持图像细节的前提下,较好地增强了暗区域的亮度。提出计算图像高频分量的简便算法。采用比例因子恢复彩色光照图像,研究S曲线对彩色图像的均衡问题。对驾驶员面部检测定位进行研究。根据驾驶员视频图像特点,采用帧间差分法和肤色检测法联合定位驾驶员面部区域。针对传统帧间差分法易受干扰的问题,对差分算法进行改进,研究基于多帧图像差分的面部检测方法。研究驾驶员眼睛检测方法,采用肤色分割法对面部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以缩小眼睛的检测范围。对候选图像块进行纹理特征分析,并将不同方向上的特征值进行融合,根据融合后的特征值判断眼睛区域。采用斑点检测法对检测出的眼睛进行验证,研究在高斯变尺度空间中的斑点检测问题。对于眼睛跟踪问题,针对眼睛具有复杂形状及存在非刚性变形的特点,采用改进的测地线活动轮廓模型对眼睛进行跟踪。针对跟踪过程中数据量大的特点,采用窄带水平集方法降低数据量。研究驾驶员嘴巴检测方法,提出基于人脸特征几何分布特性与颜色差异性的检测方法。根据“三庭五眼”规则划分标准肤色区域和嘴巴检测区域。分析标准区域中的皮肤和嘴巴检测区域中的嘴唇在HSI空间中H分量上的差异性,并根据其差异性映射出嘴唇轮廓。研究眼睛、嘴巴及头部的运动与图像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采用椭圆模型计算眼睛的睁开程度。分析头部特征三角形在图像中的投影与头部运动之间的变化规律。通过计算嘴巴的宽高比来分析嘴巴的状态。研究结构化道路的检测方法。提出基于邻域主成分分析法的道路图像平滑方法。为增强道路图像对比度,提出基于Sin函数的图像拉伸曲线。提出图像分区垂直积分投影的车道线检测方法。针对投影曲线平滑后曲线轮廓易改变的缺点,提出新平滑方法,该方法能在保持原始投影曲线形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平滑。研究车道线边缘点的调整方法,以便能更加精确地检测出车道线边缘。为提取车道标志线的特征参数,采用最小二乘法对车道线进行边缘拟合。对于车道标志线的跟踪问题,基于视频图像的连续性,划定车道线感兴趣区域,采用方向可调滤波器对车道线进行精确定位跟踪。研究非结构化道路的检测方法。针对非结构化道路的特点,提出道路图像重采样及大尺度平滑的思想,分析了重采样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为进行道路检测,首先采用直方图寻找极值点并进行区域划分初始化;然后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法进行彩色图像分割,将道路区域分割为一个独立的图像块;最后,根据图像块属性判断道路区域。研究车辆行驶轨迹的判断方法。分析车辆位置与车道偏离率之间的关系。提出车道偏离量变化率来表征车辆偏离的速率。研究采用多信息融合技术进行驾驶员疲劳检测的方法。根据采集信息特点,采用分布式信息融合结构,在决策级根据粗糙集理论进行驾驶员疲劳信息融合判断。针对粗糙集理论的要求,研究条件属性的离散归一化问题,建立单个检测特征量与驾驶员疲劳程度之间的量化关系,研究数据的约简方法,得出最小决策算法,通过决策算法判断驾驶员疲劳程度。

刘明[6](2009)在《激光多普勒在粒子散射测量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激光相位多普勒技术(Laser Phase Doppler Anemometry,简称PDA)是利用运动粒子散射光的多普勒效应,可以同时对粒子的特性信息以及流速进行测量,被广泛地应用于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化工和环保等领域。本文基于Mie理论,导出了散射光强度,光功率和多普勒频移的展开式;讨论了参考光模式,双光束模式和双散射模式三类LDA和PDA测量系统的测量光学模式;推导了探测点在入射波平面内和探测点垂直入射波平面两种情况平面LDA的多普勒散射光强度和散射光功率,数值分析了粒子折射率,粒子尺寸参数,粒子运动速度等参量对粒子散射光强度和散射光功率的影响。根据GLMT理论和LDA理论,推导了在相干双高斯波束入射下PDA的散射光功率表达式和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多普勒展宽表达式。结合几何光学近似获得反射模式和折射模式下的散射相位和相位差,数值分析了粒径参量和粒子折射率参量与散射相位差的关系。针对PDA测量系统,对水滴,油滴,玻璃,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几种物质颗粒构建了数学模型,详细数值分析了粒子的折射率,粒子的尺寸,粒子的运动速度等参量对运动粒子散射光功率的影响。数值验证PDA测量系统对运动粒子折射率,粒子尺寸参数,粒子运动速度同时诊断的可行性。

李苏宁[7](2008)在《安全防范系统的评价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不断提升,自我保护的意识不断加强。同时,国际恐怖事件不断升级,全社会越来越重视自身安全环境的建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寻求更为舒适、安全的生活空间的愿望愈加迫切。以现代化4C技术为载体,融合多学科多领域知识于一体的安全防范系统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卫士,担负起了保卫人类安全的重任。针对安全防范系统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运行各阶段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是安防系统性能的保障,为此国家颁布了安全防范工程标准。安全防范评估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工作。本文就是要通过建立科学的安防系统评价模式,为安防工程的设计者和使用者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改进方案,优化技防手段及人员管理手段。在深入分析了安全防范系统的故障及原因的基础上,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并通过对深圳新天地名居的评价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

仝雷[8](2007)在《基于Wollaston棱镜组的新型光谱仪的研究》文中认为干涉光谱技术作为一种精密的分析探测技术,在科研、军事和国民经济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用途。相对于色散型的光谱技术而言,它具有高通量和多通道的优点。干涉光谱技术可分为时间调制干涉光谱技术和空间调制干涉光谱技术。空间调制干涉光谱技术相对于时间调制干涉光谱技术的优点是稳定性强,实时性好,原理简单,成本低。而如何提高仪器的光谱分辨率和光通量一直是干涉光谱技术中最重要的研究问题之一。本文首先简述了干涉光谱技术的发展过程和种类,介绍了使用偏振分光器件的空间调制型干涉光谱仪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采用双层渥拉斯顿(Wollaston)棱镜组作为分光器件搭建了干涉光谱仪实验系统,并进行了干涉光谱实验。实验中利用面阵CCD做探测器采集了He-Ne激光器干涉图像,通过对其进行傅里叶变换,获得了光源的归一化光谱图。通过和使用单个Wollaston棱镜的干涉光谱仪复原的光谱图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使用双层Wollaston棱镜组可以将光谱分辨率和光通量提高一倍左右。此外,还对整个系统进行了光通量、调制度以及误差分析。图33幅,表1个,参考文献52篇。

The Archives Office(Shaanxi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Academia Sinica)[9](1993)在《陕西天文台科研论文目录续编(1991—199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说明 1990年底,我们编印了《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科研论文目录》,收集了本台1990年底以前的科研论文目录。本文是《目录》的续编,截止于1992年底,本文的格式、分类方法和缩写词都与《目录》相同,顺序编号连续。我们拟每两年编辑刊出一次《续编》,并在适当时候将《续编》统一整理成册。考虑到统一整理时编号可能变动,因而在陆续刊出时使用临时编号,以小写字母开头。如A052写成a052。

曹明,蒋世仰[10](1991)在《VZ Cnc光变周期的再分析》文中指出本文给出了1985年和1990年观测VZ Cnc得到的9个光度极大时刻,加上搜集以往文献得到的,共有144个极大时刻,时间跨度为40年.对它的光变周期及其变化进行的分析表明,周期变化率β比文献中给出的小,且β=—(1.7±0.4)×10-11天/天;另外,用以往文献中计算拍频位相的方法得到的新极大时刻的位相值,与用光变曲线轮廓确定的拍频位相值相比较,约差0.2.分析了拍频周期后,给出新值:Pb=0.716284±0.000004天.

二、VZ Cnc光变周期的再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Z Cnc光变周期的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食双星的搜寻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现状
    1.2 食双星的研究意义
    1.3 测光观测在食双星研究中的重要性
    1.4 食双星的分类
第二章 食双星的搜寻
    2.1 观测设备简介
        2.1.1 威海天文台观测设备
        2.1.2 星明天文台观测设备
    2.2 观测资料及观测资料预处理
        2.2.1 威海台数据的预处理
        2.2.2 星明天文台观测数据及预处理
    2.3 食双星候选体的探测
    2.4 食双星的周期分析方法
    2.5 离散数据剔除及光变曲线的获取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星明天文台观测资料中食双星的测光解轨分析及研究
    3.1 分离双星
        3.1.1 一颗分离双星NAIS000026的发现
        3.1.2 一颗周期为4.222天分离双星NAIZ000239的发现
        3.1.3 一颗分离双星TYC 3694-2483-1的发现
        3.1.4 一颗分离双星GSC 03698-01618的发现
        3.1.5 一颗小质量比短周期分离双星N311132364的发现
        3.1.6 一颗全食双星NSVS 1913053的首次测光解轨分析
        3.1.7 一颗具有极小质量比的全食双星GSC 03698-00022的首次测光解轨分析
        3.1.8 一颗分离双星NSVS 1908490的首次测光解轨分析
        3.1.9 一颗质量比接近1的分离双星WISE J021609.8+565324的首次测光解轨分析
    3.2 Algcol型半相接双星
        3.2.1 一颗具有极小质量比Algol型双星NAIT000731的发现
        3.2.2 一颗Algol型双星NEV61的首次测光解轨分析
        3.2.3 一颗EA型双星NSVS 1916261的首次测光解轨分析
        3.2.4 一颗半相接双星NSVS 1911335的首次测光解轨分析
        3.2.5 一颗EA型双星DK Per的首次测光解轨及轨道周期分析
        3.2.6 一颗食双星TSVSC1 TN-N31113233 10-22-86-2的首次测光解轨分析
        3.2.7 一颗食双星NSVS 1908107的测光解轨分析
        3.2.8 一颗EA型双星NSV 772的首次测光解轨分析
        3.2.9 一颗EA型双星WISE J021308.0+572942的首次测光解轨分析
        3.2.10 一颗EA型双星GSC 03693-00082的首次测光解轨分析
    3.3 相接双星
        3.3.1 一颗EW型双星WISE J0233214.5+5556124的首次测光解轨分析
        3.3.2 一颗EW型双星ASASSN-V J023009.35+563849.7的首次测光解轨分析
        3.3.3 一颗全食双星NSVS 1917038的首次测光解轨分析
        3.3.4 一颗EW型双星NEV64的首次测光解轨分析
        3.3.5 一颗全食双星Mis V1395首先测光解轨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威海天文台历史观测资料中双星的测光解轨分析及研究
    4.1 一颗小质量比深度相接双星GSC 03517-00663的发现
        4.1.1 发现及光变曲线
        4.1.2 光变曲线测光解轨
        4.1.3 讨论和结论
    4.2 一颗暗弱食双星GSC002265-01456的发现
        4.2.1 发现及光变曲线
        4.2.2 光变曲线测光解轨
        4.2.3 讨论和结论
    4.3 一颗极小质量比深度相接双星的观测及研究
        4.3.1 引言
        4.3.2 光变曲线
        4.3.3 轨道周期变化
        4.3.4 光变及测光解轨分析
        4.3.5 讨论和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颗具有磁活动双星的观测与研究
    5.1 全食双星V0474 Cam的首次测光及轨道周期分析
        5.1.1 观测及光变曲线
        5.1.2 轨道周期分析
        5.1.3 光变及测光解轨
        5.1.4 讨论及结论
    5.2 具有最高轨道增长率双星LP UMa的再研究
        5.2.1 CCD测光观测及光变曲线
        5.2.2 轨道周期分析
        5.2.3 光变曲线再分析
        5.2.4 结果及讨论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及及主要发现
    6.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文章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基于DTS数据的底水气藏水平井产出剖面解释模型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产出剖面理论计算研究现状
        1.2.2 产出剖面测试工艺研究现状
        1.2.3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1.2.4 反演解释方法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水平井井筒压力温度预测模型
    2.1 水平气井单相压力模型
    2.2 水平井气液两相压力模型
    2.3 水平井井筒温度剖面模型
    2.4 气体物性参数计算方法
        2.4.1 气体定压比热容
        2.4.2 天然气偏差系数
        2.4.3 焦耳-汤姆逊系数
        2.4.4 天然气黏度计算
    2.5 地层水物性参数计算方法
        2.5.1 地层水密度
        2.5.2 地层水黏度
        2.5.3 地层水体积系数
        2.5.4 地层水的焦耳汤姆逊系数
        2.5.5 气水界面张力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气藏非等温渗流稳态模型
    3.1 气藏非等温流动模型
        3.1.1 物质平衡方程
        3.1.2 能量平衡方程
        3.1.3 稳态模型有限差分求解法
        3.1.4 稳态模型半解析求解法
    3.2 水平井气藏压力分布模型
        3.2.1 产纯气时地层压力分布
        3.2.2 气水两相地层压力分布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平井与气藏渗流的稳态耦合模型
    4.1 水平井与气藏耦合求解产出剖面
        4.1.1 等温渗流耦合模型推导
        4.1.2 等温耦合模型求解方法
    4.2 水平井与地层非等温耦合模型
        4.2.1 非等温耦合模型的建立
        4.2.2 非等温耦合模型求解方法
    4.3 单相产气温度剖面单因素分析
        4.3.1 水平井产量的影响
        4.3.2 水平渗透率的影响
        4.3.3 地层与流体总导热系数的影响
        4.3.4 天然气相对密度的影响
        4.3.5 井壁绝对粗糙度的影响
        4.3.6 水平井井直径的影响
        4.3.7 水平井轨迹的影响
        4.3.8 钻井污染表皮的影响
        4.3.9 非均质性的影响
    4.4 单相产气温度剖面多因素分析
        4.4.1 正交分析法简介
        4.4.2 试验结果分析法简介
        4.4.3 温度剖面正交试验方案设计与分析
    4.5 气井产水对温度剖面的影响
        4.5.1 均质定产气条件下产水量对温度剖面的影响
        4.5.2 均质定压条件下不同产水量对温度剖面的影响
        4.5.3 非均质定产气条件下产水量对温度剖面的影响
        4.5.4 非均质定压条件下产水量对温度剖面的影响
        4.5.5 不同高渗带位置对温度剖面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底水气藏水平井产出剖面解释理论
    5.1 底水锥进突破时间预测模型
        5.1.1 直井底水锥进预测
        5.1.2 水平井底水脊进突破预测
    5.2 水平井产出剖面反演解释方法
        5.2.1 产出剖面反演模型
        5.2.2 产出剖面反演方法
        5.2.3 渗透率分布初始化方法
        5.2.4 水平井产出剖面反演流程
    5.3 底水气藏水平井产出剖面反演评价
        5.3.1 单相气井产出剖面反演
        5.3.2 气水两相产出剖面反演
        5.3.3 DESA反演算法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水平井产出剖面反演解释系统实现
    6.1 软件开发语言及开发环境介绍
        6.1.1 开发语言简介
        6.1.2 开发环境介绍
    6.2 剖面解释系统结构及实现思路
        6.2.1 解释系统结构说明
        6.2.2 解释系统实现思路
    6.3 软件界面及功能介绍
        6.3.1 启动界面介绍
        6.3.2 软件主界面介绍
        6.3.3 软件工程界面介绍
        6.3.4 数据输入界面介绍
        6.3.5 数据处理界面介绍
        6.3.6 结果显示界面介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实例应用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DTS技术概要
附录2 18种常见纯物质物性参数表
附录3 BWRS方程中二元交互作用参数表
附录4 井筒与地层总传热系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类太阳G型密近双星的观测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章 类太阳G型密近双星简介
    1.1 类太阳G型密近双星研究背景
        1.1.1 密近双星的基本概念
        1.1.2 O’Connell效应与黑子活动
        1.1.3 晚型磁活动双星的研究结果
    1.2 类太阳G型密近双星的研究概况
        1.2.1 类太阳G型密近双星的研究现状
        1.2.2 类太阳G型密近双星的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Wilson Devinney测光解轨程序
第二章 类太阳G型相接双星样本的测光研究
    2.1 类太阳G型相接双星CW Cas的测光研究
        2.1.1 G型相接双星CW Cas简介
        2.1.2 CW Cas的观测结果
        2.1.3 CW Cas的轨道周期分析
        2.1.4 CW Cas的WD解轨分析
        2.1.5 小结与讨论
    2.2 类太阳G型相接双星GN Boo的测光研究
        2.2.1 G型相接双星GN Boo简介
        2.2.2 GN Boo的光变曲线监测
        2.2.3 GN Boo的轨道周期变化
        2.2.4 GN Boo的WD解轨分析
        2.2.5 讨论与小结
    2.3 类太阳G型相接双星V2284 Cyg的测光研究
        2.3.1 G型相接双星V2284 Cyg简介
        2.3.2 Kepler中V2284 Cyg测光结果
        2.3.3 计算极小时刻与轨道周期变化
        2.3.4 V2284 Cyg的WD解轨分析
        2.3.5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类太阳半接双星样本的观测与研究
    3.1 类太阳Algol型双星BU Vul的测光研究
        3.1.1 半接双星BU Vul简介
        3.1.2 BU Vul光变曲线变化
        3.1.3 BU Vul的WD解轨分析
        3.1.4 BU Vul的轨道周期分析
        3.1.5 讨论与小结
    3.2 类太阳Algol型双星1RXS J201607.0+251645的调研
        3.2.1 1RXS J201607.0+251645观测结果
        3.2.2 1RXS J201607.0+251645的WD测光解轨分析
        3.2.3 1RXS J201607.0+251645磁场活动以及演化状态
第四章 类太阳G型Kepler双星的统计及简单分析
    4.1 Kepler食双星简介
    4.2 Kepler食双星统计规律
    4.3 Kepler食双星O-C分析
    4.4 Kepler食双星光变曲线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4)基于激光直写技术的微光学器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激光直写技术的原理
        1.2.1 国内外激光直写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1.2.2 两类激光直写系统的基本原理
        1.2.3 海德堡激光直写系统DWL 66 FS 的性能详解
    1.3 高精度三维微光学器件
        1.3.1 微透镜阵列的制作技术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3.2 变焦微透镜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3.3 角锥阵列的制作技术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4 微光学器件在立体显示技术中的应用
        1.4.1 基于微光学器件的立体显示技术
        1.4.2 基于微透镜阵列的自动立体显示技术
        1.4.3 自动立体显示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一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激光直写技术的微光学器件的设计和制作
    2.1 基于激光直写技术的灰度光刻
    2.2 微透镜阵列的设计和制作
        2.2.1 折射型微透镜阵列的参数扩展
        2.2.2 衍射型微透镜阵列的设计和制作
    2.3 变焦微透镜的设计和制作
        2.3.1 电控液晶变焦透镜的快速制作方法
        2.3.2 新型变焦菲涅耳透镜的设计和制作
    2.4 角锥阵列的设计和制作
        2.4.1 基于ZEMAX 的角锥阵列的逆向反射特性的分析
        2.4.2 新型高逆向反射率角锥阵列的设计和制作
    第二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微光学器件的自动立体显示技术的理论研究
    3.1 自动立体显示技术的几何光学原理
        3.1.1 自动立体显示的参数分析
        3.1.2 自动立体显示中的缩放定理
        3.1.3 自动立体显示技术存在的问题
    3.2 自动立体显示技术的物理光学原理
        3.2.1 自动立体显示技术的通用物理光学模型
        3.2.2 自动立体显示技术的分辨极限和参数优化
    3.3 光场理论在自动立体显示中的应用
        3.3.1 光场理论的基本概念
        3.3.2 自动立体显示技术在光场理论中的统一描述
        3.3.3 基于光场理论的自动立体显示原理
    第三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微透镜阵列的自动立体显示技术的实验研究
    4.1 立体信息的记录
        4.1.1 自动立体显示信息的光学记录
        4.1.2 基于计算机图形学的自动立体显示记录模型
        4.1.3 两种膺视像纠正算法
    4.2 立体信息的模拟再现
        4.2.1 自动立体显示的模拟再现算法
        4.2.2 基于模拟再现的实验分析
    4.3 立体信息的光学再现
        4.3.1 自动立体显示器的设计流程
        4.3.2 大幅面全视差彩色自动立体显示
        4.3.3 大幅面平板周视立体显示
    第四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基于视频图像分析与信息融合的驾驶员疲劳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当前研究现状
        1.2.1 主观检测技术
        1.2.2 客观检测技术
    1.3 本文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第2章 图像预处理研究
    2.1 引言
    2.2 光照对图像的影响
    2.3 现有处理方法
    2.4 基于图像分解和MSR算法的光照补偿
        2.4.1 光照模型
        2.4.2 Retinex理论
        2.4.3 图像分解
        2.4.4 采用MSR进行光照补偿
        2.4.5 光照图像恢复
        2.4.6 原始图像恢复
        2.4.7 S曲线均衡
    2.5 实验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驾驶员面部检测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运动信息的头部区域检测
        3.2.1 运动目标检测方法
        3.2.2 基于帧问差分法的驾驶员头部检测
    3.3 基于肤色的面部区域检测
        3.3.1 颜色空间模型
        3.3.2 皮肤颜色模型
        3.3.3 基于肤色的面部检测算法
    3.4 实验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驾驶员面部特征检测及状态分析
    4.1 引言
    4.2 驾驶员眼睛检测
        4.2.1 眼睛候选区域分割
        4.2.2 眼睛区域提取
        4.2.3 眼睛区域验证
        4.2.4 算法实现
        4.2.5 实验分析
    4.3 驾驶员眼睛跟踪
        4.3.1 曲线几何演化方程
        4.3.2 水平集方法
        4.3.3 活动轮廓模型的基本概念
        4.3.4 GAC模型的数值实现
        4.3.5 实验分析
    4.4 嘴唇检测
        4.4.1 区域划分
        4.4.2 HSI空间嘴唇映射
        4.4.3 实验结果
    4.5 面部特征状态分析
        4.5.1 眼睛状态分析
        4.5.2 头部姿势分析
        4.5.3 嘴巴状态分析
        4.5.4 实验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车道检测研究
    5.1 引言
    5.2 结构化道路检测
        5.2.1 图像预处理
        5.2.2 车道标志线分区投影
        5.2.3 标志线特征点检测
        5.2.4 车道标志线拟合
        5.2.5 车道标志线跟踪
        5.2.6 实验分析
    5.3 非结构化道路检测
        5.3.1 图像预处理
        5.3.2 彩色图像分割
        5.3.3 纹理特征分析
        5.3.4 图像恢复
        5.3.5 边缘拟合
        5.3.6 实验分析
    5.4 车辆偏离分析
        5.4.1 车辆轨迹模型
        5.4.2 车道偏离率
        5.4.3 车道偏离量变化率
        5.4.4 实验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信息融合的驾驶员疲劳检测
    6.1 引言
    6.2 信息融合简介
        6.2.1 信息融合分类
        6.2.2 信息融合的主要方法
    6.3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驾驶员疲劳检测
        6.3.1 粗糙集理论
        6.3.2 驾驶疲劳相关条件属性分析
        6.3.3 疲劳程度判断
    6.4 实验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外文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激光多普勒在粒子散射测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激光多普勒的发展和历史
    1.3 激光多普勒测量系统
        1.3.1 激光器的选择
        1.3.2 光电检测器的选择
        1.3.3 散射粒子简介
    1.4 激光多普勒技术的优点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1.5.1 本文的内容安排
        1.5.2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粒子的电磁波散射
    2.1 球形粒子对平面电磁波散射
        2.1.1 波矢方程的数值解析解
        2.1.2 粒子的散射场
        2.1.3 散射截面
    2.2 相干平面波的散射强度
    2.3 GLMT 理论
        2.3.1 高斯波束的场分量展开
        2.3.2 高斯波束的平面波角谱一阶展开
        2.3.3 GLMT 中的散射场
    2.5 单高斯波束波入射时的数值仿真
    2.6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Doppler频移理论和测量技术
    3.1 Doppler 基本原理
    3.2 相对论Doppler 频移
    3.3 散射Doppler 频移
    3.4 Doppler 频移测量的光学模式
        3.4.1 参考光模式
        3.4.2 双光束模式
        3.4.3 双散射模式
    3.5 小结
第四章 激光多普勒测量——LDA
    4.1 LDA 测量的发展
    4.2 双波LDA 的散射原理
        4.2.1 探测点在入射波平面内
        4.2.2 探测点垂直于入射波平面
    4.3 平面LDA 的数值仿真及分析
        4.3.1 折射率参量
        4.3.2 粒子尺寸参量
        4.3.3 入射波波长参量
        4.3.4 粒子的运动速度参量
        4.3.5 入射波的夹角参量
        4.3.6 偏振角参量
    4.4 LDA 理论及数值仿真
    4.5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激光相位多普勒测量——PDA
    5.1 PDA 测量的发展
    5.2 基于Mie 理论的几何光学近似理论
    5.3 单粒子PDA 的散射特性
    5.4 PDA 测量的数值仿真
        5.4.1 折射率参量
        5.4.2 粒子尺寸参量
        5.4.3 波束束腰参量
        5.4.4 粒子的运动速度参量
        5.4.5 PDA 测量运动粒子的三维数值仿真
    5.5 数值验证--细胞样本测量
    5.6 讨论与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情况

(7)安全防范系统的评价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国内外发展状况
        1.2.2 存在的问题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 本文中主要工作与结构
第2章 安全防范系统概述
    2.1 安全防范基本概念
    2.2 安全防范的三种基本防范手段
    2.3 安全防范系统的特点
    2.4 安全防范技术系统简介
        2.4.1 入侵报警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2.4.2 电视监控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2.4.3 门禁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2.4.4 电子巡更系统组成和分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安全防范系统危险识别与分析
    3.1 安全防范系统主要犯罪事件危险识别
        3.1.1 入侵盗窃案件危险识别
        3.1.2 抢劫案件危险识别
        3.1.3 破坏案件危险识别
    3.2 安全防范系统常见故障
        3.2.1 入侵报警子系统常见故障及原因
        3.2.2 电视监控系统常见的故障及原因
        3.2.3 门禁系统常见故障及原因
        3.2.4 巡更系统故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安全防范系统安全评价模型的建立
    4.1 安全评价概述
    4.2 评价方法分类
    4.3 安全防范系统安全评价模型的建立
        4.3.1 评价模型建立的程序
        4.3.2 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4.3.3 设计评估指标体系的指导原则
        4.3.4 安全防范系统评价指标项目的确定
        4.3.5 风险评价指标评价基准值和评价结果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安全防范系统安全评价模型的应用
    5.1 风险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计算
        5.1.1 构造判断矩阵
        5.1.2 一致性判断及指标权重的计算
        5.1.3 组合权重向量及组合一致性检验
    5.2 安全防范系统风险评价等级的计算
        5.2.1 安全防范系统风险评价指标等级
        5.2.2 安全防范系统风险评价计算
    5.3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Ⅰ 安全防范系统风险评价模型判断矩阵
附录Ⅱ 各指标层组合权重向量
附录Ⅲ 安防系统风险评价评语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8)基于Wollaston棱镜组的新型光谱仪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2 光谱技术概述
    2.1 光谱技术分类
    2.2 色散型光谱技术
    2.3 干涉型光谱技术
        2.3.1 原理
        2.3.2 时间调制干涉光谱技术
        2.3.3 空间调制干涉光谱技术
        2.3.4 干涉光谱技术的新进展
3 偏振型干涉光谱仪
    3.1 基于Savart板的傅里叶变换光谱仪
    3.2 基于Wollaston棱镜的傅里叶变换光谱仪
        3.2.1 原理
        3.2.2 光通量分析
        3.2.3 空间调制干涉光谱仪的采样
        3.2.4 系统调制度分析
4 实验系统的构成
    4.1 系统位置的选择
    4.2 Wollaston棱镜的尺寸
    4.3 实验
        4.3.1 实验1
        4.3.2 实验2
    4.4 光谱图对比
    4.5 光谱分辨率误差分析
    4.6 结论
5 工作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VZ Cnc光变周期的再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食双星的搜寻及研究[D]. 郭迪福. 山东大学, 2019(02)
  • [2]基于DTS数据的底水气藏水平井产出剖面解释模型及实现[D]. 李亚辉.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1)
  • [3]类太阳G型密近双星的观测与研究[D]. 王晶晶.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 2015(01)
  • [4]基于激光直写技术的微光学器件的研究[D]. 楼益民. 苏州大学, 2011(06)
  • [5]基于视频图像分析与信息融合的驾驶员疲劳检测技术研究[D]. 朱淑亮. 山东大学, 2011(11)
  • [6]激光多普勒在粒子散射测量中的应用[D]. 刘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01)
  • [7]安全防范系统的评价模式研究[D]. 李苏宁.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2008(S1)
  • [8]基于Wollaston棱镜组的新型光谱仪的研究[D]. 仝雷. 北京交通大学, 2007(09)
  • [9]陕西天文台科研论文目录续编(1991—1992)[J]. The Archives Office(Shaanxi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Academia Sinica). 陕西天文台台刊, 1993(01)
  • [10]VZ Cnc光变周期的再分析[J]. 曹明,蒋世仰. 天文学报, 1991(04)

标签:;  ;  

VZ数控光变周期再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