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海洋水体物理野外试验研究

1970年代海洋水体物理野外试验研究

一、七十年代海洋水文物理学的现场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毛汉礼,胡敦欣[1](1979)在《七十年代海洋水文物理学的现场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海洋水文物理学,通常也称之为海洋物理学或物理海洋学,是研究海洋中水文物理现象的一门学问,其中尤以海水的各种运动为主要研究对象。 这些年来,海洋已成为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同两霸斗争的重要阵地。很多国家对海洋的调查研究都很重视,特别是两霸对此显示了惊人

竺维丽[2](1985)在《国外物理海洋学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文中认为 物理海洋学的调查、研究和预报工作与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密切相关.廿年来,海洋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这首先是由于美、苏、日、西德和法国等国对这方面工作高度重视.本文试图对国外物理海洋学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综合分析,以供我国有关方面参考和借鉴.

乐肯堂[3](1979)在《国外海洋水文物理学发展的主要动向》文中研究说明 海洋水文物理学是研究海洋中各种水文物理现象和海水各种形式的运动的一门科学。它的主要目的是在搞清海洋水文物理现象及其运动规律的同时,解决海洋环境因子的预报问题,为生产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它对于海上军事活动、水下通讯、武器发射、渔业生产、

袁博[4](2014)在《近代中国水文化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说明水是一种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它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大禹治水起,中国历史就与水有不解之缘,在这几千年中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把治水放在治国的重要位置,形成治水文化。从这一角度讲,中国历史是一部关于水的历史。因此关于水的研究不可或缺。尤其是在当今水资源紧迫的形势下,中央多次发布文件,号召全社会重视水、解决水问题。选题的研究可为建设提供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快水文化的建设步伐。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利益的驱使下,纷至沓来。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惊醒了沉睡已久的中国人。在这炮声的背后,资本主义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也随之东传,与传统国人的守旧、保守思想发生碰撞和冲突,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西方思想的先进性。近代中国社会对水的态度、认识和利用的转变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中国古代历史便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的水文化,不仅形成了一套管理高效的水政系统,保存了大量有关水文的记录,还涌现出诸多杰出的水利著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水经验。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具有神秘力量,人们把水不断神化,形成各种水神,在日常尤其是水旱灾害发生时便会祭祀、祈佑。除此之外,还形成许多关于水的哲学、文学艺术及建筑、民俗等。这些构成了传统水文化的主要内容。随着鸦片战争后国门的打开,近代中国的水文化内容也日渐体现出科学、现代化的特征。首先是各届政府逐步引进西方制度,形成现代化水政,对水的管理不断规范化。第二,随着教育救国论的兴起和传播,近代教育体系日臻完善,高等教育、实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因此水利教育在晚清出现后,在民国时期逐步确立并发展。不仅各级工科学校课程得到完善,还出现多所专门水利学校,为近代水利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第三,近代水利事业得到发展,不仅近代社会普遍认识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还形成全社会讨论各地水利建设的现象,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水利专家,同时也推动了近代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第四,传统文化中的水神崇拜在科学日兴的近代中国仍继续存在,并体现出新特征。虽然水神信仰在近代逐渐式微,但由于民间信仰的依赖性和根深蒂固性,并不容易消除,从而形成了迷信与科学、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局面。第五,通过发掘近代出版的书籍、报纸、期刊、名人著作等史料,探究近代民众对水的认识的变化。由于西方先进科学知识的传入,民众对水尤其是江河湖海、瀑布等自然事物的形成、变化有了更科学的认识和解读。近代各类报纸、杂志流行,不断向民众传播各类科学常识,其中关于各种形式的水的科学知识、文学作品等改变了人们对水传统认知,也改变了生活习惯,提升了国人素质,表现了中国水学的近代化。最后,作为特殊水体的海洋在近代中国有着重要的地位。近代中国的侵略者都是从海上入侵的,这就促使了近代中国海洋意识的觉醒。加之西方海权思想的传入,近代中国海防、海权思想也得到发展和完善。总之,水文化在近代中国既保留了传统社会的内容,又接纳了西方文化的内容,使水文化在“变”与“不变”中的不断发展。这体现了近代水文化对传统水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西方近代先进水文化的引进与吸收;也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又体现了近代文化的先进性。在二元文化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育体制、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科学文化等呈现出多元化、近代化的趋势,中国社会也向着现代、文明、科学的方向前进。

张继先[5](1978)在《美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历史概况》文中提出 美国的海洋学研究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在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曾经一直落后于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跃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中间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发展时期:四十年代以前的早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刺激和五十年代的迟滞不前;六十年代的重大转变;七十年代以来的新发展。研究美国海洋科学从落后变为并保持先进的历史过程,对于我们在这一领域力争赶超美国,实现我国海洋科学技术现代化,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就我们初步掌握的一点资料作一粗略介绍,以期引起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深入探讨。

牛富强[6](2017)在《水下噪声对海豚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民船航行、海洋资源勘探、港口建设、海洋科考等海上活动产生的水下噪声,给赖以声纳系统生存的海洋哺乳动物带来严重影响。这些影响已引起欧美发达国家的重视,并开展大量研究,美国于2013年颁布临时性标准,规定大多数海洋哺乳动物所可承受的脉冲型声压级应低于190dB(re 1μPa)。而我国在这方面研究起步较晚,尚缺少水下噪声对海洋哺乳动物影响的评估标准和有效技术手段。中华白海豚(Sousachinensis)作为我国特有的海洋哺乳动物,2008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将其列为“接近濒危”的物种。与其他海洋哺乳动物相比,国内外对中华白海豚的研究均较少,因此,如何有效评估并减小水下噪声对其影响,从而保护中华白海豚等珍稀物种,是一项亟需解决的课题,具有重要意义。水下噪声对海豚的影响主要包括行为、声掩蔽、听力损伤、器官损伤甚至死亡等几个方面。海豚行为是否受到水下噪声影响是控制水下噪声的最低要求。由于海豚生活于茫茫大海,要从不同角度开展行为响应实验目前仍存在不少困难。因此,需要探索新的方法来预测水下噪声对海豚行为的影响。2014年,美国公开了海洋哺乳动物行为模拟模型,该模型可用于模拟外界声刺激下,海洋哺乳动物行为(运动)的变化情况。模型基于大量的海豚行为观测数据和发声听觉特性,利用动物发声、听觉、行为等信息,结合水声学模型,用于预测水下噪声对海洋哺乳动物行为的影响。当前大数据库时代,可提供模型所需的信息,为利用此方法开展水下噪声对海豚行为影响研究提供了可能。本论文在综合分析典型水下噪声源特性、声传播、类比海豚听觉特性以及行为响应的基础上,开展了水下噪声对中华白海豚、南宽吻海豚(Tursiops aduncus)行为的影响研究。研究方法上既采用了传统的实验观测方法,如利用厦门湾圈养的两只南宽吻海豚,开展了南宽吻海豚对声刺激信号的行为响应实验;也探索了新型的基于海洋哺乳动物行为模拟模型的方法来预测爆炸声源对南宽吻海豚行为的影响。通过这些研究,初步掌握了典型水下噪声源的特性,中华白海豚、南宽吻海豚的发声信号特征,南宽吻海豚的行为响应门限以及海豚对爆炸声源的行为响应区域。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下噪声监测及声学特性研究。首先综述了国内外水下噪声特性相关研究,然后系统分析了水下噪声的来源分类,最后利用近几年获得的大量近海及深海各类水下噪声实测数据,深入开展水下噪声源声学特性研究,包括噪声波形特征、强度和频谱分布等。2.海豚的发声特性研究。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海豚发声和听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分析、现场实验、数据分析三个方面开展研究,获取了中华白海豚、南宽吻海豚的发声数据,阐述了海豚发声信号的提取和处理方法,最后统计分析了海豚发声信号特征。3.水下噪声对南宽吻海豚行为影响的现场实验研究。通过行为学方法,在厦门五缘湾开展了商品化的发声设备、单频连续信号以及多脉冲复杂信号等不同外界声刺激对自然环境下圈养的南宽吻海豚行为的影响现场实验,给出了南宽吻海豚对中高频脉冲信号行为响应的门限值。4.利用模型研究爆炸声源对海豚行为的影响。首先文献收集建立了南宽吻海豚行为的特征库,基于海豚的发声和听觉研究结果,优化现有的来自美国海军海洋哺乳动物行为模拟模型,使其可应用于水下噪声对海豚行为的影响模拟,主要行为包括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运动速度、水面距离、露出水面时间等。选定海豚栖息地厦门东海岸海域和声学调查活动频繁的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利用优化后的模型,开展了爆炸声源对南宽吻海豚行为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爆炸声源发声时,海豚会迅速远离声源,游泳和潜水速度明显加快,出水次数减少,但1h时间内累积出水时间明显增多。模型预测结果与现场实验结果较为一致,初步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

赖叶平[7](2018)在《基于紧凑型高频雷达的海洋表面流场探测及海流特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频雷达利用垂直极化电磁波可以沿着海洋表面绕射传播的特性能够以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实现对海洋表面流的实时、大范围、全天候观测。目前,世界范围内已经架设有超过400台高频雷达系统用以获取海洋表面流场信息。这些高频雷达系统可以依据它们所配备的接收天线分为紧凑型高频雷达和阵列式高频雷达。采用单极子交叉环作为接收天线的紧凑型高频雷达相较于采用线阵作为接收天线的阵列式高频雷达来说,具有体积小、成本更低、更易于架设和维护等优势而更被人们所青睐。因此,世界范围内正在工作中的高频雷达系统绝大多数是属于紧凑型高频雷达系统。紧凑型高频雷达的海流观测能力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近二十年来,紧凑型高频雷达系统中的研究热点便是方向图畸变问题。此外,近几年来,高频雷达在海洋学中的应用也备受人们关注。因此,本文的内容将从以下四方面展开:(1)从理论上分析紧凑型高频雷达中天线方向图畸变与回波方位角估计误差的关系。通过这一分析发现,在单根单极子交叉环天线系统中,海洋回波的方位角估计误差仅仅取决于两环的相对畸变。基于这一结论,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紧凑型高频雷达的天线校准方法来保证系统输出高质量的海洋表面流场,并利用实测数据来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2)研究二元单极子交叉环天线阵相对于传统单极子交叉环天线在海流观测中性能的提升。并且详细分析了二元单极子交叉环天线阵中方向图畸变与方位角估计误差的关系。通过该理论分析发现两组环通道的相对畸变对方位角估计误差起主要作用,同时两个单极子交叉环天线之间的相对畸变也对方位角估计有影响。基于这些结论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二元单极子交叉环天线阵的校准方法。现场实验证明该校准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雷达海流测量精度和提高雷达输出的流场数据集的数据率。(3)利用高可靠性的海洋表面流场数据分析台湾海峡南部海域海洋表面潮流的空间和时间特性。通过长达80天的雷达数据分析发现该区域的潮流以半日潮为主,且受海岸线和海底地形影响严重。(4)研究适用于高频雷达数据集的海洋表面漩涡检测算法以及利用高频雷达数据研究台湾海峡南部海域内小尺度漩涡的空间和时间特性。研究结果指出该海域小尺度漩涡从出现到消失所经历的时间都普遍比较短,但是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漩涡的能量和尺寸却有明显的增长与衰落的过程。此外,小尺度漩涡出现的空间频率分布则与海底地形非常相关。以上研究内容对于紧凑型高频雷达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和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毛汉礼[8](1979)在《海洋科学近二十年来的进展》文中研究说明 近二十年来,主要是由于各种新技术应用到海洋科学的调查研究上,海洋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现在,我们将海洋科学几个主要分支学科重大的进展,略作说明。

李苗[9](2019)在《分布式高频天地波雷达海洋表面流反演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洋表面流作为海洋环境监测的关键动力学参数之一,在渔业捕捞、海上救援、航海运输、油污排解、近岸工程和军事航行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应用和研究价值。目前用于海洋表面流观测的设备主要包括高频雷达、漂流浮标、X波段雷达、星载/机载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等,其中高频雷达因时空分辨率高、成本低、探测距离远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但高频地波雷达探测模式单一、覆盖范围受限,不利于远海和大范围的海流监测,促使了人们对具有更远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的研究。高频天地波雷达利用电离层对电磁波的反射作用,使电磁波照射远距离的海面后再被岸基雷达或海上移动平台接收,具有传播距离远、接收站布设灵活的特点,可以实现远距离、大范围的海域观测。因此,研究高频天地波雷达的海洋表面流探测技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应用前景。由于天地波模式下的电磁波传播路径复杂、回波数据受电离层污染严重,海洋表面流的反演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难题。现有的海流反演算法都是基于简易平面电离层模型和近似的天地波海浪散射机制,导致反演结果误差较大。为规避简易电离层模型的假设,提高天地波雷达海流探测精度,在“十二五”国家863项目“分布式高频超视距雷达探测与组网技术研究”的支持下,本文对分布式天地波雷达的海流反演算法进行了探索,围绕天地波雷达的海流探测基础、回波数据质量评估、一阶Bragg频率提取模型、天地波雷达海流反演算法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主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如下:1.天地波雷达的海流探测基础研究。首先分析了电离层薄层倾斜对距离探测的影响,表明电离层倾斜带来的探测误差不可忽略。其次,针对现有天地波雷达中用双基地模型近似的问题,重点研究了天地波模式下海浪的Bragg散射机制和散射模型的空间几何关系,确定了Bragg海浪方向以及海流产生多普勒的投影关系,从而修正了现有研究中天地波雷达海流计算的表达式,为海洋表面流的正确反演提供重要理论基础。仿真了天地波模式下的一阶海洋回波谱,并分析了电离层运动对回波谱的影响。最后介绍了天地波雷达信号预处理中的关键技术。以上研究结果是天地波雷达海洋探测的基础,对海流反演具有重要意义。2.天地波雷达的回波特性分析和数据质量评估。针对天地波雷达回波数据受电离层影响严重的问题,对“十二五”期间武汉大学采集的将近60天的天地波实验数据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分析对象包括直达波的反射虚高、谱宽、频移量、回波功率、方位角以及一阶海洋回波的谱宽和信噪比。根据大量数据分析得到的回波特征分布,提出了使用四项指标对天地波雷达数据质量进行评估的初步方案。其中,四项指标包括直达波频移量的拟合参数、直达波虚高标准差、直达波方位角估计误差以及一阶峰谱点的信噪比总和,分别表征电离层反射点的运动状态、回波谱距离维的抖动情况、回波相位污染程度以及海洋回波信号的接收情况。该工作首次对天地波雷达数据质量进行量化评估,提出了四项指标评估模型,为天地波雷达的海流反演工作提供了数据质量控制的判断准则。3.一阶Bragg频率提取模型。针对天地波雷达中因电离层状态未知导致一阶Bragg频率难以计算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傅里叶级数展开的一阶Bragg频率提取模型,并用地波单基地和地波双基地雷达的海流反演进行验证。该模型将一阶Bragg频率和径向流多普勒频移量展开为关于距离元和方位角的二维傅里叶级数形式,并利用海洋回波的正负谱点与Bragg频率、海流多普勒偏离量之间满足的关系式,构建超定线性方程组,然后利用最小二乘算法求解傅里叶级数展开式中的未知系数项,从而得到各个散射元对应的一阶Bragg频率值,并进一步计算径向流速。本文对该算法进行了模拟仿真和误差分析,评估了数据覆盖率、正负谱点匹配度对海流反演结果的影响,并用实测的地波单基地和地波双基地雷达数据进行验证,反演的海流结果与浮标数据进行了对比,流速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可达到8.8 cm/s。新算法在深水海域的探测精度与传统方法相当,在近岸海域的探测精度优于传统方法,证明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4.分布式高频天地波雷达的海流反演算法。针对电离层状态未知情况下,天地波雷达的双基地角、掠射角、散射元位置难以确定的问题,研究了基于傅里叶级数展开和双站联合遍历搜索的海流反演算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傅里叶级数展开模型提取了天地波雷达的一阶Bragg频率,其次利用遍历搜索方法确定了两接收站的公共散射元。并将已获得的与公共散射元对应的一阶Bragg频率和理论计算公式联立,求解出双基地角和掠射角。最后基于天地波模式下的海浪散射模型,计算出海流的流速和流向。本文将该算法用于天地波雷达实测数据的海流反演,反演结果与传统地波雷达观测的流场进行对比,在核心探测区域,两者流速和流向的RMSE可分别达到9.5 cm/s和9.5°。此外,针对天地波雷达因群距离元分辨率低导致遍历约束条件模糊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线性调频Z变换(Chirp Z Transform,CZT)的频谱细化方法,实现了对距离谱的细化。距离谱细化后的反演结果与地波雷达流场保持了较高的吻合度,核心探测区域流速和流向的RMSE可分别达到7.2 cm/s和8.6°,最大探测距离由原来的155 km提高到215 km。研究结果证实了天地波雷达远距离、大范围、高精度的海流探测能力。

袁桂琴,熊盛青,孟庆敏,周锡华,林品荣,王书民,高文利,徐明才,史大年,李秋生[10](2011)在《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需求与保障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金属矿勘查已成为当前地质工作的重要任务。找矿深度的不断增加,使得找矿难度也随之加大,这就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提供了发展空间。本文对高精度航空磁测技术、航空电磁测量技术、航空放射性测量技术、航空重力测量技术、地面电磁测量技术、井中地球物理测量技术、金属矿地震勘探技术、天然地震流动台阵技术和深地震主动源剖面探测技术等进行了总结,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这些方法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这些方法技术是当前矿产勘查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或是近年来研发的新方法、新技术,在新一轮的矿产勘查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地球物理勘查观测结果的多解性,又困扰着资料的正确推断解释,因此,如何正确选择和合理运用这些方法,充分发挥方法技术各自的优势,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重点围绕方法技术概况、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应用范围和应用条件、应用实例及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金属矿勘查实践有所指导。

二、七十年代海洋水文物理学的现场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七十年代海洋水文物理学的现场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4)近代中国水文化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水文化
    第一节 中国历代对水资源的管理
        一、历代水官
        二、历代水利法规和制度
    第二节 中国历代对水文的记录和研究
        一、先秦文献中的水文记载
        二、正史中的水文记载
        三、地理著作中的水文记载
        四、历代水利专著
        五、其它著作中的水文记载
    第三节 中国历代水利与农耕文明
        一、治水传说与春秋战国时期水利事业的初步发展
        二、秦汉时期水利工程的蓬勃发展
        三、隋唐时期水利工程的普遍发展
        四、宋元时期水利事业的繁荣
        五、明至清前期的水利成就
    第四节 中国历代水崇拜
        一、水与水神家族、水神神话
        二、历代水神祭祀与水神庙
    第五节 中国历代“水”文学
        一、诸子论水
        二、诗词歌赋中的水
        三、祈雨文
    第六节 其它领域的水文化
        一、水与音乐
        二、水与绘画
        三、水与古典园林
        四、其它方面的“水”
    小结
第二章 近代中国的水政
    第一节 晚清对水资源及利用的管理
        一、晚清河政变化
        二、晚清漕运
        三、晚清水政其它方面的变化
    第二节 民国初期的国家水政
        一、北京政府时期的水政
        二、水政统一之前:南京政府时期的水政
    第三节 南京政府时期全国水利行政之统一
        一、建设委员会的努力
        二、水利行政统一之经过
        三、水政统一之后:南京政府时期的水政
    第四节 民国时期水利行政之评价与思考
        一、水利行政统一之评价
        二、水利行政建设之特点
        三、关于流域管理体制
    第五节 近代水法规
        一、晚清水法规和制度
        二、民国水法规
    小结
第三章 近代中国水教育
    第一节 近代中国水利教育的萌芽与确立(1875—1912)
        一、近代水利教育初露端倪
        二、晚清学制中的水利教育
    第二节 中国近代水利教育的确立(1912—1922)
        一、壬子癸丑学制的出台
        二、实业教育体系中的水利教育
    第三节 中国近代水利教育的发展(1922—1937)
        一、壬戌学制时期(1922—1927)
        二、壬戌学制颁布后相关法规的颁布和修正(1927—1937)
    第四节 抗战时期的中国水利教育(1937—1949)
        一、抗战时期水利教育的发展
        二、战后水利教育事业的艰难发展
    第五节 近代水利教育机构举例
        一、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
        二、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三、河南水利工程专科学校
    小结
第四章 近代中国水利文化
    第一节 近代中国对水利的认识
        一、近代关于水利概念之认识
        二、近代关于水利作用之认识
        三、近代关于水利建设之认识
        四、近代关于古代水利之研究
        五、近代关于西方水利之介绍
    第二节 近代全国水利建设之研究
        一、近代关于各省水利建设之研究
        二、近代关于各流域水利建设之研究
    第三节 近代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早期外国传教士的传播
        二、西方新技术的引进及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三、聘请国外水利专家
        四、派遣留学生
        五、近代水利技术研究机构的设立
        六、近代关于水利技术书籍的出版
    第四节 近代主要水利人物研究
        一、林则徐兴办水利
        二、左宗棠督办水利
        三、张謇倡导治淮
        四、孙中山与近代水利
        五、李仪祉与近代水利发展
        六、冯玉祥水利实践与水利思想
        七、张含英与黄河治理
        八、近代其他水利专家
    小结
第五章 近代中国的水神崇拜
    第一节 近代中国水神崇拜
        一、晚清时期的水神崇拜
        二、民国时期的水神崇拜
    第二节 近代中国的水旱灾害与水神崇拜
        一、近代水灾和水神崇拜
        二、近代旱灾和水神崇拜
    第三节 近代水神之治水英雄崇拜
        一、近代大禹崇拜
        二、近代李冰与二郎神崇拜
    第四节 近代水神崇拜的社会功用和文化阐释
        一、近代水神崇拜的社会功用
        二、近代水神崇拜的文化阐释
        三、传统与现代撞击下的水神崇拜
    小结
第六章 近代中国的水认知
    第一节 近代国人对“水”的认识
        一、西方传教士对“水”的宣传
        二、近代外文报纸中的“水”
        三、近代国人眼中的“水”
        四、近代关于“水”的书籍
    第二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江”的认识
        一、近代报刊杂志中的“江”
        二、近代报刊杂志中的“扬子江”
    第三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河”的认识
        一、近代报刊杂志中“河”
        二、近代报刊杂志中的“黄河”
    第四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湖”、“瀑”的认识
        一、近代报刊杂志中的“湖”
        二、近代报刊杂志中的“瀑”
    小结
第七章 近代海洋文化
    第一节 近代中国海防思想
        一、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海防思想的萌芽
        二、鸦片战争结束到辛亥革命前中国海防思想的发展
        三、民国时期中国海防思想的缓慢发展
    第二节 近代中国国民海洋意识的觉醒
        一、近代国民海防意识的觉醒
        二、近代国民海权意识的觉醒
    第三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海”的认识
        一、关于“海”的自然常识
        二、近代报刊中关于“海”的文章
    第四节 中国近代海洋科学成就
        一、近代中国海洋学发展概况
        二、近代中国的海洋调查
        三、近代中国的物理海洋学
        四、近代中国的海洋地质学与海洋地理学
    小结
结语:中国水文化之近代化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后记

(6)水下噪声对海豚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下噪声特性研究进展
        1.2.2 海豚发声和听觉特性研究进展
        1.2.3 水下噪声对海豚影响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本文的研究目标
        1.3.2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3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水下噪声监测及特性分析
    2.1 海洋环境噪声及声传播概述
        2.1.1 海洋环境噪声分类
        2.1.2 影响水下声传播的环境参数
        2.1.3 海洋中的声传播损失
        2.1.4 海洋环境噪声的长期趋势
    2.2 水下噪声监测
        2.2.1 水下噪声监测系统
        2.2.2 水下噪声现场监测
    2.3 水下噪声特性分析
        2.3.1 水下噪声参数
        2.3.2 水下噪声处理流程
        2.3.3 水下噪声分析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豚发声监测及特性分析
    3.1 海豚发声监测
        3.1.1 海豚发声监测系统
        3.1.2 海豚现场监测
    3.2 海豚声信号处理
        3.2.1 海豚声信号处理模型
        3.2.2 海豚声信号处理方法
        3.2.3 海豚声信号处理具体实现
    3.3 海豚声信号特性分析
        3.3.1 中华白海豚定位声信号
        3.3.2 中华白海豚哨叫声信号
        3.3.3 南宽吻海豚发声信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海豚对不同声刺激的行为响应研究
    4.1 海洋哺乳动物听觉结构及分类
        4.1.1 听觉结构
        4.1.2 听觉功能分类
    4.2 海豚听觉阈值
    4.3 海豚对不同声刺激的行为响应
        4.3.1 声刺激信号产生和记录系统
        4.3.2 实验过程
        4.3.3 数据分析及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下噪声对海豚行为的影响研究
    5.1 海豚行为响应
        5.1.1 海豚行为概述
        5.1.2 行为响应分析
    5.2 水声学模型
        5.2.1 水声传播模型
        5.2.2 海洋环境噪声模型
    5.3 海洋哺乳动物行为模拟模型
    5.4 爆炸声源对海豚行为影响的分析
        5.4.1 个体行为模拟
        5.4.2 群体行为模拟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总结与讨论
    6.1 主要工作和创新
    6.2 待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7)基于紧凑型高频雷达的海洋表面流场探测及海流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安排
第二章 基于高频雷达的海洋表面流场观测技术
    2.1 海流及其观测技术
    2.2 高频雷达海流探测原理
    2.3 紧凑型高频雷达系统简介
    2.4 紧凑型高频雷达海洋表面流场反演技术
        2.4.1 径向流场反演
        2.4.2 矢量流场反演
    2.5 紧凑型高频雷达海流探测性能评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紧凑型高频雷达天线方向图畸变对流场提取的影响及天线校准方法
    3.1 引言
    3.2 单极子交叉环天线方向图的畸变
    3.3 利用实测方向图进行流场反演面临的问题
    3.4 基于理想方向图的流场反演中方向图畸变与到达角估计误差的关系研究
        3.4.1 引言
        3.4.2 多重信号分类算法及特征向量的分布
        3.4.3 天线方向图的幅度和相位畸变均考虑时的方位角估计误差模型
        3.4.4 仅考虑天线方向图幅度畸变时的方位角估计误差模型
        3.4.5 两个模型之间的讨论
        3.4.6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7 总结
    3.5 基于理想方向图实现流场反演的天线校准方法研究
        3.5.1 引言
        3.5.2 传统校准方法
        3.5.3 基于时间平均的局部空间数据率的校准方法
        3.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5 总结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二元单极子交叉环天线阵的流场反演
    4.1 引言
    4.2 理想二元单极子交叉环天线阵的特性
    4.3 流场反演
    4.4 二元单极子交叉环天线阵中方向图畸变对流场反演的影响及其处理方法
        4.4.1 方向图畸变与方位角估计误差的关系
        4.4.2 二元单极子交叉环天线校准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高频雷达的海洋潮流特性分析
    5.1 引言
    5.2 潮流的成因
    5.3 潮流调和分析方法
        5.3.1 分潮选取
        5.3.2 调和常数的计算
        5.3.3 椭圆参数的计算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1 实验与数据
        5.4.2 数据处理
        5.4.3 潮流特性分析
        5.4.4 余流特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高频雷达的海洋表面小尺度旋涡检测及其特性分析
    6.1 引言
    6.2 数据与方法
        6.2.1 雷达数据
        6.2.2 漩涡自动检测算法
        6.2.3 漩涡特征参数计算
        6.2.4 漩涡追踪算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两种漩涡检测算法(VG算法和WA算法)的比较
        6.3.2 漩涡特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9)分布式高频天地波雷达海洋表面流反演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地波雷达海流探测发展概述
        1.2.2 分布式天地波雷达
        1.2.2.1 分布式天地波雷达的发展
        1.2.2.2 分布式天地波雷达海流反演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1.3.1 需要解决的问题
        1.3.2 本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天地波雷达海流探测基础及信号预处理
    2.1 引言
    2.2 电离层电波传播
        2.2.1 电离层简介
        2.2.2 电离层电波传播基础
        2.2.3 电离层镜面倾斜对距离探测的影响
    2.3 天地波雷达Bragg散射机理
        2.3.1 Bragg散射机理
        2.3.2 天地波模式的一阶Bragg频率
        2.3.3 天地波模式的Bragg散射几何关系
        2.3.3.1 海浪相速度的投影
        2.3.3.2 海流速度的投影
        2.3.4 结论
    2.4 天地波雷达一阶海洋回波谱仿真
        2.4.1 天地波雷达一阶散射截面
        2.4.2 一阶海洋回波谱仿真
        2.4.3 电离层扰动对回波谱的影响
    2.5 天地波雷达信号预处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天地波雷达回波数据分析与评估
    3.1 引言
    3.2 分布式天地波雷达海洋探测实验
        3.2.1 岸基分布式天地波雷达探测实验
        3.2.2 船载分布式天地波雷达探测实验
    3.3 天地波雷达回波特性分析
        3.3.1 天波直达波日变化特性
        3.3.2 天波直达波反射点运动分析
        3.3.3 海洋回波特性
    3.4 数据质量评估初步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傅里叶级数展开的一阶 Bragg 频率提取方法
    4.1 引言
    4.2 一阶Bragg频率提取模型
    4.3 算法仿真与误差分析
        4.3.1 傅里叶级数展开算法的模拟仿真
        4.3.2 误差分析
    4.4 海流反演算法在地波雷达中的应用
        4.4.1 单基地雷达应用
        4.4.2 双基地雷达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分布式高频天地波雷达的海流反演
    5.1 引言
    5.2 天地波海流反演关键技术
        5.2.1 一阶Bragg频率的提取
        5.2.2 定位原理
        5.2.3 矢量流合成
        5.2.4 平滑滤波
    5.3 天地波雷达海流反演结果
        5.3.1 反演结果
        5.3.2 误差分析
    5.4 基于CZT距离谱细化的海流反演
        5.4.1 CZT频谱细化原理
        5.4.2 CZT距离谱细化仿真分析
        5.4.3 基于CZT的天地波海流反演
        5.4.4 误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10)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航空磁测技术
    1.1 中高山区高精度航空磁测方法
        1.1.1 方法简介
        1.1.2 技术特点
        (1) 目前用于中高山区航磁测量系统有很多种。
        (2) 在数据处理和解释方法方面主要发展了以下技术。
        1.1.3 使用范围
        1.1.4 采样要求
        1.1.5 推广应用情况及效果
        1.1.6 问题讨论
    1.2 高分辨率航空磁测技术
        1.2.1 方法简介
        1.2.2 技术特点
        1.2.3 使用范围
        1.2.4 采样要求
        1.2.5 推广使用情况及效果
        1.2.6 问题讨论
2 航空电磁测量技术
    2.1 频率域航空电磁测量技术
        2.1.1 技术简介
        (1) 基本原理:
        (2) 技术特点:
        2.1.2 技术要点
        2.1.3 技术支持单位或知识产权情况
        2.1.4 应用范围和条件
        2.1.5 应用实例
        2.1.6 应用效果
    2.2 勘探深度更大的时间域航空电磁法
        2.2.1 技术简介
        (1) 基本原理:
        (2) 技术特点:
        2.2.2 技术要点
        2.2.3 研究现状
        2.2.4 应用范围和条件
        2.2.5 应用实例
        2.2.6 应用效果
    2.3 问题讨论
    2.4 结论
3 航空放射性测量技术
    3.1 技术简介
    3.2 基本原理、技术特点
        3.2.1 航空多道伽玛能谱仪
        3.2.2 飞机类型
    3.3 使用范围
        3.3.1 在区域铀矿勘查中的应用
        3.3.2 在石油天然气勘查中的应用
        3.3.3 在找金及多金属勘查中的应用
        3.3.4 在寻找钾盐中的应用
        3.3.5 在环境辐射水平评价中的应用
        3.3.6 在寻找地热和地下水中的应用
    3.4 采样要求, 样品制备
    3.5 推广应用情况及效果
    3.6 问题讨论
    3.7 结论
4 航空重力测量技术
    4.1 技术简介
    4.2 技术要点
        4.2.1 基本原理
        4.2.2 航空重力仪
        4.2.3 飞机类型
        4.2.4 导航定位系统
        4.2.5 数据处理软件
    4.3 使用范围
        4.3.1 在地球深部构造及地壳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4.3.2 在划分大地构造单元中的应用
        4.3.3 在石油及天然气勘探中的应用
        4.3.4 在寻找钾盐中的应用
        4.3.5 在金属矿勘探中的应用
        4.3.6 在寻找地热和地下水中的应用
    4.4 技术要求
    4.5 推广应用情况及效果
    4.6 问题讨论
    4.7 结论
5 大深度、高分辨率电磁法测量技术
    5.1 技术简介
        5.1.1 基本原理
        5.1.2 技术特点
        (1) 大功率发射机:
        (2) 分布式接收机:
        5.1.3 技术要点
    5.2 应用范围和条件
    5.3 应用实例
        5.3.1 在北京延庆石槽铜矿进行方法技术有效性 试验
        5.3.2 在西藏昂仁朱诺斑岩型铜矿区的应用
    5.4 讨论
    5.5 结论
6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
    6.1 技术简介
        6.1.1 CSAMT方法原理
        6.1.2 技术特点
        (1) 工作效率高。
        (2) 勘探深度大。
        (3) 垂向分辨率高。
        (4) 水平方向分辨能力强。
        (5) 地形影响小。
        (6) 高阻的屏蔽作用小。
        6.1.3 工作方法
        (1) 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
        (2) 测网布置:
        (3) 装置与参数选择:
        (4) 场源布设:
        (5) 接收装置布设:
        (6) 质量检查与评价:
        (7) 使用的仪器设备:
        (8) 反演解释方法:
    6.2 应用条件和范围
    6.3 应用实例与效果
        6.3.1 CSAMT在金属矿勘查中的应用
        6.3.2 CSAMT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6.3.3 CSAMT在工程勘查中的应用
        6.3.4 CSAMT法在石油天然气、铀矿等其他勘查 中的应用
    6.4 问题讨论
    6.5 结论
7 井中地球物理测量技术
    7.1 技术简介
        7.1.1 井中磁测
        (1) 基本原理:
        (2) 技术特点:
        (3) 技术要点:
        (4) 应用范围和条件:
        7.1.2 井中激发极化法
        (1) 基本原理:
        (2) 技术特点:
        (3) 技术要点:
        (4) 应用范围和条件:
        7.1.3 地-井瞬变电磁法
        (1) 基本原理:
        (2) 技术特点:
        (3) 技术要点:
        (4) 应用范围和条件:
        7.1.4 井中电磁波法
        (1) 基本原理:
        (2) 技术特点:
        (3) 应用范围和条件。
        7.1.5 井中声波透视法
        (1) 基本原理和特点。
        (2) 应用范围和条件:
    7.2 应用实例与效果
        7.2.1 井中磁测
        (1) 矿与矿化层总厚度47.10m, 共5层:
        (2) 井旁异常。
        7.2.2 井中激发极化法
        7.2.3 地-井瞬变电磁法 (TEM)
        7.2.4 井中电磁波法
        7.2.5 井中声波透视法
    7.3 问题讨论
    7.4 结论
8 金属矿地震勘探技术
    8.1 方法简介
    8.2 技术特点
        8.2.1 反射波法
        8.2.2 折射波方法
        8.2.3 散射波法
        8.2.4 地震层析成像方法
        8.2.5 VSP方法
    8.3 使用范围
        8.3.1 探测控矿构造
        8.3.2 探测沉积金属矿床或层控金属矿床
        8.3.3 寻找成矿地质体、侵入岩体和喷发岩筒
        8.3.4 研究基岩起伏
        8.3.5 探测深部构造
        8.3.6 探测块状硫化物矿体
    8.4 应用效果和实例
        8.4.1 探测似层状金属矿
        8.4.2 探测与金属矿有关的不均匀体
        8.4.3 探测控矿构造
        8.4.4 探测控矿断层
        8.4.5 探测不同岩性的接触带
        8.4.6 探测隐伏岩体、侵入岩体和喷发岩筒
        8.4.7 成矿区带勘查
        8.4.8 大尺度成矿构造调查
    8.5 问题讨论
    8.6 结论
9 天然地震流动台阵观测技术
    9.1 方法简介与技术特点
    9.2 基本原理
        9.2.1 地震层析成像方法
        9.2.2 接收函数成像方法
        9.2.3 震源机制解与地震定位方法
        9.2.4 地震波各向异性研究方法
    9.3 天然地震流动台阵观测研究工作流程与技术 要求
        9.3.1 天然地震流动观测台阵的设计
        9.3.2 野外地震观测仪器的选择与准备
        (1) 频带范围。
        (2) 检波器类型。
        (3) 时间精度。
        (4) 仪器一致性。
        9.3.3 野外数据采集
        (1) 台站架设:
        (2) 参数设置:
        (3) 日常维护:
        (4) 取数与编录:
        9.3.4 数据处理
        9.3.5 结果的地质解释
    9.4 应用实例
    9.5 技术的优缺点
        (1) 分辨率较低:
        (2) 研究周期较长:
    9.6 讨论与结论
10 深地震主动源剖面探测技术
    10.1 方法简介
    10.2 技术特点
        10.2.1 深地震反射剖面法
        10.2.2 宽角反射与折射法
    10.3 使用范围
        10.3.1 深地震反射剖面
        10.3.2 深地震宽角反射与折射剖面
    10.4 技术要求
        10.4.1 深地震反射剖面
        10.4.2 深地震宽角反射与折射剖面
    10.5 应用实例和效果
        10.5.1 深地震反射剖面
        10.5.2 深地震宽角反射与折射剖面
    10.6 问题讨论
    10.7 结论

四、七十年代海洋水文物理学的现场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七十年代海洋水文物理学的现场实验研究[J]. 毛汉礼,胡敦欣. 海洋科学, 1979(S1)
  • [2]国外物理海洋学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 竺维丽. 黄渤海海洋, 1985(01)
  • [3]国外海洋水文物理学发展的主要动向[J]. 乐肯堂. 海洋科学, 1979(S1)
  • [4]近代中国水文化的历史考察[D]. 袁博.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5]美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历史概况[J]. 张继先. 海洋科技资料, 1978(03)
  • [6]水下噪声对海豚行为的影响研究[D]. 牛富强. 厦门大学, 2017(01)
  • [7]基于紧凑型高频雷达的海洋表面流场探测及海流特性分析[D]. 赖叶平. 武汉大学, 2018(01)
  • [8]海洋科学近二十年来的进展[J]. 毛汉礼. 海洋科学, 1979(01)
  • [9]分布式高频天地波雷达海洋表面流反演算法研究[D]. 李苗. 武汉大学, 2019(06)
  • [10]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研究[J]. 袁桂琴,熊盛青,孟庆敏,周锡华,林品荣,王书民,高文利,徐明才,史大年,李秋生. 地质学报, 2011(11)

标签:;  ;  ;  ;  

1970年代海洋水体物理野外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