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T扫描对乙型脑炎的早期诊断(附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甄杰,高杰,张明,邵继文[1](2017)在《类固醇激素反应性慢性淋巴细胞性炎症伴脑桥血管周围强化症的鉴别诊断》文中研究表明类固醇激素反应性慢性淋巴细胞性炎症伴脑桥血管周围强化症(CLIPPERS综合征)是一种对类固醇激素治疗有效的慢性炎性疾病,以脑桥为主要发病部位,部分患者同时累及其他部位,且合并病变部位血管周围淋巴细胞的浸润。因其罕见,故国内外大多以个案报道为主。CLIPPERS综合征主要依靠磁共振增强检查中特有的"椒盐样"强化这一影像学表现,及结合临床其他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与影像或临床表现和其类似的疾病相鉴别,给予相关激素的支持治疗,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影像学表现。CLIPPERS综合征发现较晚,临床尚未有确定的治愈标准,所以其治疗及预后情况和标准有待进一步研究。
夏莉[2](2016)在《成人病毒性脑(膜)炎早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病毒性脑(膜)炎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对抗病毒药物治疗敏感性不高,病死率和致残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成为严重影响世界公共卫生的主要疾病之一。如果能尽早识别该病早期的可控危险因素,将有利于临床医师更好的开展诊疗工作,提高患者的治愈率。目前对病毒性脑(膜)炎患者早期预后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成人研究较少,且受不同区域、人种等多方面的影响,其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存在争议。由于两类人群在脑发育、机体抵抗力、营养状况、病原体感染种类、临床特征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性,有必要对成人患者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脑电图、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研究评估,早期监控和干预危险因素,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目的:探讨成人病毒性脑(膜)炎患者早期不良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期对危险影响因素进行早期识别、早期监控,为正确评估病情,指导临床尽早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病毒性脑(膜)炎并住院治疗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将出院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66)和预后不良组(n=24)。从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方面选取30项因素,对其与早期不良预后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单因素分析(计量资料因素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因素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探讨影响成人病毒性脑(膜)炎患者早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90例确诊的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平均年龄为(41±16.11)岁,预后良好组66例(73.33%),预后不良组24例(26.67%),平均入院前病程(5.43±4.88)天。22例(24.44%)患者在就诊时即出现意识障碍,20例(22.22%)有癫痫发作史,其中4例为癫痫持续状态(20%),5例为癫痫发作次数≥3次(25%)。在24例早期预后不良的患者中死亡1例,植物状态3例,痫性发作16例,痫性发作合并肢体活动障碍2例,颅神经麻痹5例,精神行为异常2例。单因素计量资料分析显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糖浓度、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脑脊液糖含量、脑脊液氯含量在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之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计数资料分析显示:早期意识障碍、有无癫痫发作史、有无阳性体征(脑膜刺激征和或其它阳性定位体征)、脑电图异常、颅脑CT/MRI异常在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述筛选出来的10项关联因素为自变量,以患者早期预后为因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Forward Stepwise),结果筛选出3个用以评估病毒性脑(膜)炎患者早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即:有无癫痫发作史(OR=96.000,95%CI 17.828~ 516.936, P=0.002)、有无阳性体征(脑膜刺激征和或其它阳性定位体征)(OR=8.726,95%CI 2.628-28.970, P=0.001)和颅脑CT/MRI异常(OR=3.055,95%CI 1.280-7.292, P=0.012。结论:有无癫痫发作史、有无阳性体征(脑膜刺激征和或其它阳性定位体征)、颅脑CT/MRI异常是预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早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对确诊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正确评估,干预可控危险因素,及时给予抗病毒治疗和相应的支持对症治疗有利于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曾宪春[3](2013)在《诱发性大鼠肝癌演变过程的DSCT全肝灌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对大鼠进行全肝DSCT灌注(CTperfusion imaging CTPI, CTPI)扫描,探讨DSCT应用于大鼠全肝灌注的可行性。2.通过改变扫描参数、对比剂剂量及注射流速等,从而优化出大鼠DSCTPI扫描及造影剂注射方案,得到大鼠DSCT全肝灌注成像的方法学及质量控制,为后期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3.通过DEN诱发建立大鼠肝炎-肝硬化-肝癌模型并进行CTPI研究,在病理条件下,观察不同发展阶段中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细胞结节及肝癌的CTPI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及其灌注参数变化,并与病理对照,探讨CTPI对大鼠肝癌模型不同病理阶段的监测价值,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材料和方法]第一部分:选取清洁健康雄性SD大鼠12只,行新双源CT平扫及灌注扫描。平扫每只大鼠均固定电流为300mAs,选择120kV、100kV、80kV、70kV等不同的管电压扫描,之后评价其图像的平均CT值,噪声、SNR、 CNR及图形质量评分等。全肝灌注扫描采用Body VPCT方案,370mg I/ml碘对比剂生理盐水稀释3倍,高压注射器经鼠尾静脉注入。采用不同的对比剂量(1.0ml、2.0ml)和不同的注射流速(0.1ml/s、0.2ml/s、0.3ml/s0.4ml/s)进行两两组合,每只实验鼠共进行8次不同条件下的灌注成像,两次灌注间隔24h以上。将原始数据通过PACS导入MMWP工作站后,打开灌注软件VPCT Body,调入灌注数据,勾画感兴趣区后,自动生成ALP、 PVP、 HPI图及相关数据,以及各个感兴趣区的TDC。第二部分选取清洁健康雄性SD大鼠160只,随机分成2组:A组实验组130只,B组对照组30只。以病理结果为标准分组:肝纤维化组,肝硬化组,肝癌组,肝细胞结节组,肝纤维组又根据中国肝病学会2000年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纤维化分类标准分为1-4期(S1-4)。实验组用0.2%DEN按照体重0.2m1/100g标准灌胃,每周一次,其余时间0.02%的DEN溶液自行饮用。对照组采用相同方法,用纯净水给予灌胃及饮用。自第8周末起,每周实验组5只,对照组2只常规CT平扫及CT全肝灌注扫描。在MMWP工作站打开灌注软件VPCT Body,处理、分析血流量(blood volume flow 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肝动脉灌注量(Arterial liver perfusion,ALP),门脉灌注量(portal venous perfusion, 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epatic perfusion index, HPI)等。根据最大斜率法生成灌注伪彩图,观察肝脏血流灌注情况。[结果]第一部分I、除2只SD大鼠麻醉死亡外,共10只SD大鼠经平扫及灌注扫描后,测得不同kV下,各图像的平均CT值,噪声、SNR、CNR及图形质量评分;成功测量到不同造影剂量和注射流速下的肝脏灌注参数。2、固定管电流300mAs,随着kV的下降,CT值无明显差异,图像SD逐渐升高;SNR逐渐降低,但CNR和常规认识相反,呈轻度升高。3、发现对比剂量为1ml时,注射流速0.1ml/s测得的ALP和PVP较低;流速提高到0.2m1/s以后,ALP、PVP呈上升的趋势;流速从0.2ml/s增加到0.4ml/s, PVP仅略有增加,并无统计学上的显着性差异。对比剂的量增为2ml时,随着流速的升高,ALP无显着变化,而PVP先是随着流速的升高而升高,于流速为0.3ml/s时达到高峰,随后在0.4ml/s时开始下降。第二部分1、实验组130只SD大鼠,CT扫描前因诱导剂毒性死亡31只(7只被同类吞食),灌胃误入气管死亡2只。因鼠尾动脉穿刺失败只做CT平扫3只,CT平扫及全肝灌注成功94只。2、病理检出:肝纤维化31只(S1期7只,S2期7只,S3期9只,S4期8只);早期肝硬化28只;肝细胞结节11个,其中,RN8个,DN2个;HCC57个(包括HCC52个中,胆管细胞癌3只,混合癌2只)。其它:4只动物出现血性腹水,3只出现双肺转移,2只并发肝脏脓肿及肺脓肿,3只并发腹壁疝。CT灌注对肝细胞结节及肝癌的检出:CT灌注94只,均发现灌注异常。结合病理结果及灌注参数的改变,回顾性分析诊断:肝纤维化31只(S1期7只,S2期7只,S3期9只,S4期8只);早期肝硬化28只;其中35只发现病灶65个,肝细胞结节10个,HCC55个(漏诊的1个肝细胞结节及2个HCC病检肉眼观均为芝麻大小,并靠近血管,CT灌注未发现)。其它:4只动物出现血性腹水,3只出现双肺转移,2只并发肝脏脓肿及肺脓肿,3只并发腹壁疝。3、肝纤维化各阶段与对照组各灌注参数比较:肝纤维化各阶段ALP无统计学差异(p>0.05);PVP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总体呈下降趋势;TLP(肝总灌注量)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总体呈下降趋势。两两比较发现:轻度肝纤维化组与对照组各灌注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重度肝纤维化组与对照组除BV外各灌注参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重度肝纤维化组除BV外各灌注参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4、肝硬化组与对照组各灌注参数比较:肝硬化组BF, BV, PVP, TLP,总体呈下降趋势;ALP, HPI, MTT,总体呈上升趋势。5、肝癌组与对照组各灌注参数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各参数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各组参数均存在差异(p<0.05);病灶中心与远处肝组织、病灶边缘与远处肝组织各灌注参数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病灶中心与边缘的ALP、TLP无统计学差异,而PVP有差异(p<0.05),HPI亦有差异(p<0.05)。6、肝癌组、肝细胞结节组及对照组比较:各灌注参数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各参数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对照组肝实质与实验组不同位置参数均存在差异(p<0.05);RN与DN、 RN与HCC、DN与HCC各灌注参数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从RN-DN-HCC,可见BF、BV、ALP、 TLP、HPI、MTT逐渐上升趋势,PVP逐渐下降趋势。与DN相似,HCC灌注值更高,即HPI、MTT显着升高,ALP显着增加,PVP明显下降。因而ALP增加弧度与MTT和HPI可能是鉴别肝脏良恶性结节的较有价值的灌注指标。[结论]第一部分1、新DSCT可应用于SD大鼠的全肝灌注扫描,SD大鼠肝脏扫描最优化管电流及管电压为:70kV和300mAs。2、用斜率法进行新双源CT全肝灌注成像时,造影剂量和注射流速对ALP,PVP有影响,而HPI相对较稳定,受二者影响较小。从安全性和准确性来考虑,对比价量用1ml、注射速率0.2ml/s最适合SD大鼠新双源CT全肝灌注成像。第二部分1、DEN诱发性大鼠HCC是一种简便易行、诱发率高,经历了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细胞结节、HCC的病理变化过程,与人HCC的发生过程相似,适合进行影像学研究的HCC动物模型。2、CT灌注成像可以反映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细胞结节-HCC演变过程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并可定量测量肝脏动脉、门脉等的血流量。3、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细胞结节-HCC演变过程中,存在PVP、HPI、TLP、 BV降低及MTT延长、ALP呈上升趋势,而BF呈先下降再上升趋势。提示根据灌注参数变化可能为肝纤维化患者分期或病情动态变化提供依据。4、肝纤维化阶段,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加重,变化净增值PVP最大,提示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中,PVP诊断效价最高。能为中、重度肝纤维化的早期检出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5、肝硬化时期,各参数出现相对较缓改变的平台期,该期各参数变化斜率较小,为患者病情稳定或可能恶变提供依据。6、从RN到DN,再到HCC,ALP、HPI及MTT变化净增值较其它参数大。提示ALP、HPI及MTT净增弧度对诊断及鉴别肝脏良恶性结节价值较大。
二、CT扫描对乙型脑炎的早期诊断(附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T扫描对乙型脑炎的早期诊断(附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类固醇激素反应性慢性淋巴细胞性炎症伴脑桥血管周围强化症的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特征 |
2 影像学诊断 |
3 鉴别诊断 |
3.1 神经系统结节病 |
3.2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
3.3 多发性硬化 |
3.4 Bickerstaff脑干脑炎 |
3.5 脑桥梗死 |
3.6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 (paraneoplastie neuro-logical syndromes, PNS) |
3.7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primary centralnervous system lymphoma, PCNSL) |
3.8 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 (central pontine myelinol-ysis, CPM) |
4 治疗与预后 |
5 小结 |
(2)成人病毒性脑(膜)炎早期预后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预后评估标准及分组 |
2.3 数据收集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临床资料 |
3.2.1 病史症状体征 |
3.2.2 实验室检查 |
3.2.3 物理检查 |
3.3 出院时情况 |
3.4 病毒性脑(膜)炎患者早期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3.4.1 计量资料单因素分析 |
3.4.2 计数资料单因素分析 |
3.4.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癫痫发作史 |
4.2 体征和物理检查 |
4.3 早期意识障碍 |
4.4 脑脊液 |
4.5 血电解质 |
第五章 小结 |
5.1 结论 |
5.2 研究的创新性 |
5.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病毒性脑(膜)炎诊疗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诱发性大鼠肝癌演变过程的DSCT全肝灌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大鼠全肝CT灌注扫描参数的优化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诱发性大鼠肝癌演变过程的全肝CTPI研究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两个部分综合的创新性自评 |
两个部分综合的结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在读期间主持及参与科研 |
攻读硕士期间所获奖励 |
致谢 |
四、CT扫描对乙型脑炎的早期诊断(附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类固醇激素反应性慢性淋巴细胞性炎症伴脑桥血管周围强化症的鉴别诊断[J]. 甄杰,高杰,张明,邵继文. 医学综述, 2017(19)
- [2]成人病毒性脑(膜)炎早期预后的影响因素[D]. 夏莉. 东南大学, 2016(02)
- [3]诱发性大鼠肝癌演变过程的DSCT全肝灌注研究[D]. 曾宪春. 昆明医科大学,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