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工商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和对策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抒[1](2021)在《第三方支付发展背景下YC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研究》文中提出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以其业务范围和基数体量而具备着较高的抗风险性能力,同时也对银行整体的经营利润增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已经是数年来各家金融机构一直在探索的课题。在过去十年里,互联网金融时代下的产物——第三方支付,以其独有的运营模式,最为剧烈地冲击着银行的零售业务。本文以我国大型国有零售银行YC银行为研究对象,分析第三方支付的迅猛发展对YC银行传统零售业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探究了YC银行目前零售业务转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研究YC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的方向和对策。YC银行为我国第六大国有银行,以其全国最多的物理网点和零售业务占比最高而成为我国最具特色的大型零售银行。本文首先界定第三方支付和银行零售业务的相关概念,明确二者的一般分类,并介绍零售业务转型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理论基础,为进一步的探讨提供理论依据。其次,从机遇和挑战两个视角着手,分析第三方支付对YC银行零售业务的影响。一方面,第三方支付的出现削弱零售中间业务、冲击银行的客户基础和资金沉淀等,为零售业务的发展带来挑战。另一方面又有助于YC银行自有移动支付打开新局面,在联合竞争对手的形态下,可以降低成本、有效获客以及提高服务质量,为零售业务的转型带来发展机遇。再次,文章总结分析了YC在转型发展中目前存在战略定位和机制管理水平落后,自身移动支付业务建设落后,以及转型基础薄弱等严峻问题。最后,面对第三方支付的挑战和机遇并存,提出转型对策。一是强化零售转型的战略定位,二是提升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能力,三是科技赋能,打造YC银行的支付行业场景。从三个方面提出转型的策略,最终实现YC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的优化。
陈子航[2](2021)在《营商环境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对外投资流量逐年增加,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作为对外投资重要一员的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国际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新设投资模式为主的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规模逐步扩大,而营商环境会影响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因此,考察营商环境对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的影响就具有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及研究价值。本文基于国内外有关营商环境与对外投资效率研究文献,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现状,认为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规模较大,但存在投资主体较少、地区分布不均衡、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接着,利用DEA非参数方法测度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结果显示: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然后,本文结合开办企业便利度等微宏观营商环境因素分析其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的影响,比如,开办企业便利度对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营商环境因素对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在经济较发达地区,人均GDP、政治稳定性、政府效力等营商环境因素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具有正面影响,而法治水平、监管质量等营商环境因素对其产生负面影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法治水平、监管质量等营商环境因素对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具有正面影响,而人均GDP、政治稳定性、政府效力等营商环境因素对其具有负面影响。根据以上分析和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提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应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性,综合当地的开办企业便利度、政府稳定性等微宏观营商环境因素调整投资策略。为提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国有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巩固中间业务,加强金融创新、加快并购步伐,优化对外投资模式、利用国家政策优势,优化对外投资布局等。
王琰琰[3](2021)在《异质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文中认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向我国银行注资成为海外金融机构进驻的首选方法,这种方式给银行业带来诸多机会和挑战。如今不同性质的商业银行都在积极地制定转型战略,由“规模导向”逐渐转为“价值导向”,形成经营模式转型和服务方式转型并驾齐驱的基本态势。其中:经营模式转型是指由以前单一经营模式转型为多元化经营模式,重要着力点是适应市场需求,创新和丰富商业银行的产品;服务方式转型是指改变以前刻板服务,融入更多现代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方式。后疫情时代,全球的政治经济环境不明朗,商业银行靠利息收入的传统运营模式的“短板”日益凸显,只有不断创造出业务模式新颖、交易方式便捷、市场认可度高的中间业务产品,才有可能提高盈利能力。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为商业银行如何开展中间业务、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提出建议。此外本文还补充了以下重点内容:文中所探讨的中间业务占比是指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而当下国内商业银行对于交易信息核算的准确性和数据收集的时效性无法保证,成本管理体系以及相应的会计和审计制度有待加强,因受制于成本考核和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选取的中间业务占比等数据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误差,不一定能够准确地反映业务发展情况。本文的研究结论包括:①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显着正相关,即中间业务收入越高,经营绩效越好;②在比较经营绩效后发现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③经过进一步实证分析发现中间业务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且存在单一门槛值。
邹昌波[4](2021)在《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摘 要:近年来,我国在金融领域大力推进去杠杆、强监管等力度,引发了人们对金融创新利弊的深入讨论。支持者认为,金融创新能有效降低机构和消费者的交易成本,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金融脆弱性论者则认为,金融创新尤其是金融业务创新产生的过度信用扩张是金融危机的根源。因此,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企业和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监管降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仍然值得深入研究。在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仍是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金融机构,国内市场融资渠道也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占比相对较小,商业银行依然是经营信用活动的核心主体。因此,以商业银行为对象来考察我国金融创新具有现实价值。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遵循着“创新→监管→再创新→再监管”这一基本过程,因而研究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必须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监管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的提高,原来只从事国家指定金融活动的商业银行,也开始开展大量的金融业务创新,尤其是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展的交叉金融业务、同业业务、金融市场业务等金融业务创新活动,已引起银行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紧扣金融创新过程以及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博弈过程,通过梳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脉络,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金融创新的特征以及对银行经营绩效、银行风险、企业经营绩效以及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而提出针对性业务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金融创新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本文聚焦于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以及与金融创新相关并影响着金融业务创新效率的外部监管、公司治理、机制、有利条件等。本文所指的金融创新,包括交叉金融业务等新型业务,以及批发金融业务、机构金融业务等传统金融业务的改进。同时,与金融创新关联的制度,如商业银行的治理目标、组织方式、组织架构等,本文也纳入了研究范围。论文按照“金融创新理论→金融创新动因→金融创新内容与特征→金融创新评价→金融创新效应”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全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导论。本章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然后对金融创新的国内外研究总体现状、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进行了分析和介绍,最后给出了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第二章: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研究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本章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首先,在严格界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等相关概念基础上,剖析了金融创新与金融业务创新与影子银行业务之间的关系;其次,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分类进行了分析;最后,重点讨论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和效应的相关理论观点,包括经济增长理论、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理论等。第三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本章首先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为节约资本耗用、突破信贷规模限制等而进行的监管套利,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因;其次,对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最重要的金融创新领域之一,即交叉金融业务的发展历程、模式与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我国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业务的创新内容、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约束条件。第四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与现状评价。首先构建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评价体系,进而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作为样本,运用因子分子法对其综合能力进行了评价。其次,以我国37家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作为衡量指标,分析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并以非利息收入占总资产比重这一指标作为创新能力替代指标,对其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在样本期间内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第五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本章首先基于我国2008—2019年37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了金融创新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有利于提升银行经营绩效,但依赖于银行自身对风险承担水平的把控;其次,根据实证结果,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银行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进一步探讨。第六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分析。本章利用我国2008—2019年37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以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刻画的金融创新对金融风险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在引入金融风险滞后项以后,所得到的实证结果依然稳健;第二,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比、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率和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自身经营风险;第三,商业银行资产报酬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对金融风险具有正相关关系。第七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本章利用我国A股2004—2019年上市企业的非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以委托贷款刻画的金融创新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样本来说,这一结论依然稳健;第二,企业经营活动净现金流、营业销售收入比率、资产负债率、无形资产规模、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和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三,企业资产规模对金融风险具有负向阻碍作用,而企业成立年限兼具正负两种效应。第八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本章通过DSGE模型阐释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机制,并通过设计相关的实证模型和变量指标,利用我国37家商业银行以及宏观层面2008—2019年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商业银行在进行交叉金融创新业务的时候会获得更高的收益;第二,以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刻画的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促进作用并不显着;第三,整体上,商业银行存贷比、盈利能力、资产规模、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支出、对外开放、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和城镇化对宏观经济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九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首先总结了研究结论,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监管的关系,认为金融业务创新与金融监管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其次,分析了我国金融业务创新监管需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资本监管不足、表外与同业监管不足、监管协调不够以及对系统性重要监管机构监管不足等方面;最后,从完善监管制度、完善资本监管和堵住监管套利三大方面提出了改进金融创新监管的方向和建议。论文的创新点:第一,对以商业银行交叉金融业务为代表的金融创新的前沿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交叉金融业务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前沿领域,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交叉金融业务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尤其是交叉金融业务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容和特征,及其宏微观影响,具有较好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第二,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特征以及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并采用理论建模、博弈分析、实证检验等多种手段分别从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对银行经营绩效、银行风险、企业经营绩效以及宏观经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多角度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宏微观影响。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的经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通过微观金融业务创新提高资本利用效率从而提升商业银行金融规模,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这种创新又会增加自身风险承担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金融风险的形成。对于企业而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整体上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样本来说,这一结论依然稳健。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会增加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但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第三,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的两个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特征进行联系,分别从创新的综合能力和中间业务收入两个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进行定量分析。本文认为,规模小的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方面表现出不稳定的特征,但是在风险管理创新能力方面表现比规模大的商业银行要稳定。同时,在样本期间内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第四,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波动影响的DSGE模型,并对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从理论上看,当金融创新的收益为正时,商业银行有动机将资金从传统借贷转移到金融创新业务中,从而逃避金融监管要求,进一步增加经济体的总产出与总消费。
张洪新[5](2020)在《J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国民收入不断提高,金融业尤其是零售金融业成长迅猛;同时,随着居民理财意识的增强,对投资理财产品的需求不断攀升。在“资管新规”颁布和施行的背景下,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需要持续推陈出新、提升竞争力。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山西省“十三五”金融发展规划的宏观政策和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的背景下,个人理财业务的盈利潜力日益突出。作为山西省银行业代表的JS银行应抓住时机,积极谋划布局,提高个人理财业务的战略地位,扩大业务条线,谋求业务转型。本文综合运用对比分析、模型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从银行营销的视角出发,对J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展开研究。本文从概念和发展历程入手,首先分析了外部的宏观和行业环境,对内部环境则是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视角展开讨论分析;并使用SWOT模型分析了JS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战略,认为JS银行应采用“WO”扭转型战略。接下来本文探讨了J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4P营销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比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从四个维度展开阐述。在产品策略方面,指出了J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着产品研发薄弱和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在价格策略方面,指出JS银行理财业务依赖价格战以及存在价格战的非持续性和价格机制单一的问题;在渠道策略方面,分别指出了线下、线上渠道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在促销策略方面,指出了品牌建设、营销理念和客户关系维护存在不足之处。最后在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业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成熟经验的基础上,为J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提出品牌战略、人才建设、营销渠道、客户关系管理等多项完善J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建议,以及人员组织、风控制度和科技创新三项保障措施,进一步提高了建议措施的可行性和营造良好适宜的内外部环境。资管新规的颁布以及大批互联网企业的涌入,使得我国个人理财产品市场进入新一轮的发展阶段。针对这新一轮行业洗牌,本文通过对J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分析与研究,以及对国内外先进经验深层次的分析和归纳总结,探寻J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与机遇。一方面基于山西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晋商精神的独特文化传承,提出了符合JS银行的区域发展战略,为JS银行加强相关业务的管理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为JS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植根三晋、走向全国打下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也对省内外同类银行具有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有助于城商行告别同质竞争,实现差异化发展。
王黎[6](2020)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增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一个国家金融自由化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是利率定价机制的深刻转变。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从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开始,至2015年10月央行决定对金融机构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为商业银行创造了越来越宽松的利率市场环境,为商业银行来带来了改革和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不断缩小,银行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经营效益受到影响,经营风险不断增大。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不得不寻找新的利润来源,发展中间业务就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相比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中间业务不占用银行资本金,风险小,发展潜力大,利润率较高。随着金融体制的不断革新,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已取得了较好的发展,非利息收入在银行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也在不断提高。本文以GS银行昆明分行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利率市场化、中间业务及银行盈利能力等相关概念的内涵;然后通过时间序列详细的比较分析了2008年至2018年期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收入、利息收入、净利润、存贷款利差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了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利率市场化对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影响,得出该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通过SWOT分析找到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对不同类型的中间业务进行不同的战略选择。最后,针对该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塑造品牌价值加速中间业务发展、重视发展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优化结构促进中间业务均衡发展、转变思维加快中间业务的创新、规范收费推动中间业务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范美嵩[7](2020)在《成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于2006年结束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五年保护期,随后我国金融市场开始全面对外开放,参与我国金融市场竞争的外资银行数量日渐增多,相比之下,外资银行管理理念更加先进,并且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业务模式不断趋于完备,依托这些优势不断抢占我国市场份额。针对此种情况,对于国内商业银行而言,在经营发展中会面临着日益趋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从而就不得不开始逐步转变业务经营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中间业务、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是国内商业银行三大支柱性业务,其中中间业务创造的利润在银行总利润中所占的比重不足20%,这一比例水平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中间业务能力和水平。基于中间业务发展水平相对比较滞后这个问题,成都银行在经营发展中已经开始树立和强化自我危机意识。相比于沿海发达地区,内陆地区的金融机构的产品、服务、经营理念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出现此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内陆地区的金融机构获得最新产品和理念的难度较大,竞争激烈程度不高,从而在中间业务开展的时候就会应用错误化的经营模式,从而对银行的长远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本文以成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为背景,针对怎样制定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进行研究。综合运用SWOT、波特五力竞争模型、PEST分析模型等多种分析工具,按照从宏观到微观、基于总述到分述的理念深入研究城市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相关理论指导下以成都银行为例进行分析,在理论体系应用相对完整性的基础上灵活应用这些工具进行该行此业务发展策略的编制。寻找在我国范围内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中间业务发展策略是本文的研究目的,基于此业务概念和类型,立足产品和收入这两个视角深入研究这一业务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剖析业务发展影响因素,归纳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问题出现的原因,而后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建议,首先是转变经营理念,然后是制定基本的发展策略,包括创新经营机制、完善定价策略、对客户进行细分并为其提供差别化服务、服转并整合服务渠道、以及探索新的营销理念与手段。
姚宣腾[8](2020)在《农行蓬莱支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农业银行把促进个人金融业务的转型发展摆在日益重要的战略性任务和位置,先后成功提出了3510规划、营业网点管理模式转型、信贷金融业务转型、数字化金融业务转型等具体实施方案,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但单一的发展负债个人金融业务的自身优势已逐渐被金融机构弱化,个人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需要农行拥有更加完善的金融业务考核绩效管理机制、营销管理体系、产品以及服务体系。对农行蓬莱支行来说,怎样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提升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的自身核心价值和竞争力,促进个人的金融业务稳健而快速的健康发展已经刻不容缓。本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法、案例分析法等,结合真实的数据与典型实际业务,细致地深入研究了农行蓬莱支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发展,为其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提出的个人金融业务优化管理对策也预期能够为其他个人金融机构的发展和促进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提供参考借鉴。本论文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和研究成果:第一,经对农行蓬莱支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优势与其现状的分析,该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总体上具有明显的品牌优势、客户服务优势和金融科技创新的优势,同时也总体上存在金融产品的更新不及时、缺乏意识形态和技术层面的金融服务理念创新意识、人才的竞争力未充分显现、客户的管理和维护服务水平不高等明显劣势。在蓬莱支行客户业务拓展的过程中其拓展已经形成了利用物理金融服务网点转型业务拓展、利用互联网代收代付银行业务网点拓展、利用互联网和电子信息化银行业务网点拓展、利用金融服务网点转型业务拓展四个阶段,各个拓展阶段的金融业务发展既逐渐巩固和有效维护了一定存量中低端客户,又逐渐吸引了一定规模数量的新客户、高端客户转向了农行蓬莱支行,客户金融业务规模与固定资产快速增长。其业务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以下的特征:经营模式和理念不断的革新,业务的发展进入快车道,技术持续革新,金融服务日益走向智能化,公私业务联动推进,金融营销模式呈现多元化,产品推陈出新,客户服务价值的提升最大化。第二,经对农行蓬莱支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揭示,其存在储蓄存款增长不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个人贷款增长缓慢,产品更新速度慢,服务理念落后,个人中间业务增长点不多,个人客户质量有待提升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速度,也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地位。第三,经对中国农行蓬莱支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在建设和发展中出现的存在一些问题的主要成因进行分析,定位认识与规范化管理的局限导致了该行个人金融市场业务发展的拓展缓慢;综合考核与绩效管理资源配置的局限严重影响了该行的个人金融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个人金融产品与其服务的局限不能够很好地满足中高端客户日新月异的个人金融投资的需求、业务后续办理的需求,影响了客户的忠诚度;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局限限制其个人金融业务的营销一直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严重地制约了其个人的金融业务发展和市场营销的有效拓展;对高端客户维护的局限导致其始终无法为理财客户、财富客户及私行客户提供更具差异化和针对性的个人金融服务。第四,为了促进农行蓬莱支行金融机构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农行蓬莱支行各营业金融网点应进一步提升其个人财富和金融业务长期发展的定位,设计其个人财富和金融业务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进一步改善其个人对金融业务的考核与其激励机制,科学地制定其综合金融业务考核办法,资源配置适当向个人倾斜;进一步加强金融业务产品组合与营销,挖掘个人与高端客户的价值,加强其产品与金融服务的创新、提升其核心的竞争力;公私加强联动,合力营销,构建完整的农行个人财富和金融业务组合营销管理服务体系;扩户提质,有效引导管户、全员积极参与,成立个人财富和金融管理服务中心,提升对农行高端个人客户的金融业务维护与管理。
王小磊[9](2020)在《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创新能力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金融凭借其高效的经营效率、较低的交易费用、低参与门槛等优势和相关政策的扶持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互联网企业与其他行业开展跨行业战略合作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为金融市场带来了新的金融需求,分流了商业银行的不少客户资源,挤压了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模式与经营绩效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引发了金融业的“鲶鱼效应”,商业银行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积极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在产品以及制度安排上进行创新,加快银行互联网化业务模式的转型,提高差异化竞争优势,成为商业银行为顺应互联网时代进行经营模式创新改革的动力。在此背景下,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创新能力影响,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优化未来银行业的发展路径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的背景与研究意义,对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创新能力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明确了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然后就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一方面,对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介绍,包括金融中介理论、平台经济理论、长尾经济理论以及金融创新理论;另一方面,从带来新的经营模式、影响商业银行市场地位、带来新的服务理念三个角度就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做了进一步的分析。接着根据相关数据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然后,本文选取了47家商业银行2009-2018年的相关数据,并根据47家商业银行的背景和所处的经济地区进行分类,研究互联网金融对整体商业银行、不同控股背景的商业银行、不同经济地区的商业银行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1)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整体商业银行创新能力呈正向关系。(2)国有银行由于受国家控股,资产规模庞大、受制条件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互联网金融与其创新能力呈现负向关系,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股份制银行创新能力的影响为正。(3)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不同经济地区的城市商业行创新能力的影响有所不同,对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有促进作用,而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有阻碍作用。因此,不同控股背景、经济地区的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精确瞄准自身的市场定位,优化业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地进行业务创新,以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根据实证分析结果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对商业银行如何提高创新能力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王珺[10](2020)在《商业银行视角下的HB县银政合作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银行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银政合作逐步从单纯的商业银行执行中央、地方政府的政策命令向追求银政双方合作共赢转变。2011年开始,国内掀起了商业银行向地方政府提供信贷支持、资金管理服务,地方政府向商业银行进行财政性资金存款奖励的银政合作模式。在这种合作模式的推动下,商业银行参与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政令推行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对地方经济发展和政府行政效率提升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银政合作业务大多服务于政府政策性项目,在合作中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的地位并不对等,迫于地方政府政策和金融资源配置压力,商业银行获利十分有限,比如对信贷业务,从政府层面对贷款利率有所限制,对代理结算等其他合作项目,也多是零利润运营,再加上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逐步落实到地方以后,能够用于存款奖励的财政性资金锐减,对商业银行的激励力度骤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银政双方合作的长期可持续性。那么,商业银行如何利用自身优势,获取一定的主动性?如何完善和优化银政合作模式,利用好“银政合作”这柄利剑,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实现银政合作“长效稳定”?本文以HB县银政合作模式为例,在研读大量文献和搜集大量实地数据资料的基础上,首先对银政合作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并对“银政合作”的概念、必要性作出了必要阐述,提出在如今国内外经济环境下,加强银政合作是必然趋势;再以我国银行业发展改革历程为时间轴,阐述我国银政关系的发展趋势——从银行执行政府政策向银政双方合作互利共赢改变,并对现阶段国内银政合作主要业务类型和合作模式进行分析;接下来对HB县“财政性资金存款奖励”背景下的银政合作模式进行分析,从该县具体银政合作业务、银政合作模式特点、商业银行盈利方式入手,搜集大量的资料,通过具体业务数据展开分析,发现该县银政合作模式带来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深入思考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对该县“银政合作”未来发展的些许建议。
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工商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和对策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工商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和对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第三方支付发展背景下YC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第三方支付概念界定 |
2.2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内涵 |
2.2.1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定义 |
2.2.2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分类 |
2.3 理论基础 |
2.3.1 客户关系理论 |
2.3.2 金融中介理论 |
2.3.3 金融创新理论 |
第3章 第三方支付对YC银行零售业务的影响 |
3.1 YC银行概况 |
3.1.1 YC银行基本经营概况 |
3.1.2 YC银行经营特色 |
3.2 YC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现状 |
3.2.1 零售资产业务发展现状 |
3.2.2 零售负债业务发展现状 |
3.2.3 零售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
3.3 第三方支付对YC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影响 |
3.3.1 第三方支付业务发展现状 |
3.3.2 对YC银行带来的挑战 |
3.3.3 对YC银行带来的机遇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YC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1 现有转型战略与机制不足 |
4.2 移动支付业务发展滞后 |
4.2.1 支付业务重点和特色行业不够突出 |
4.2.2 移动支付业务建设落后同业 |
4.3 转型基础薄弱 |
4.3.1 零售客户结构和客户管理不合理 |
4.3.2 金融科技支撑薄弱 |
第5章 YC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发展的方向及策略 |
5.1 强化零售业务的核心地位 |
5.1.1 巩固树立零售品牌形象 |
5.1.2 科技赋能作为转型驱动 |
5.1.3 完善机制保障 |
5.2 提升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能力 |
5.2.1 提升产品更新能力 |
5.2.2 打造差异化服务 |
5.3 赋能数字化营销,打造支付行业场景 |
5.3.1 精细化深耕行业,以质增效 |
5.3.2 发挥优势,下沉式发展农村支付市场 |
5.3.3 提升支付生态圈建设,推动转型升级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营商环境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营商环境 |
1.2.2 对外投资效率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框架和内容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内容 |
1.5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营商环境及其测度研究综述 |
2.2 银行对外投资效率研究综述 |
2.2.1 银行对外投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
2.2.2 银行效率测算及指标选取 |
2.3 营商环境对对外投资效率的影响机理 |
2.4 文献总结 |
3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现状 |
3.1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模式及动机 |
3.1.1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模式 |
3.1.2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动机 |
3.2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境外分行规模现状 |
3.3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境外分行经营现状 |
3.4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 |
4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测算 |
4.1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测算方法选择 |
4.2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测算结果 |
4.3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测算结果的分析 |
5 营商环境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 |
5.1 变量选取及模型建立 |
5.2 实证分析 |
5.2.1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
5.2.2 模型回归及结果分析 |
5.2.3 分样本回归 |
5.2.4 稳健性检验 |
6 结论和建议 |
6.1 本文小结 |
6.2 关于提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异质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对经营绩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 |
二、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经营绩效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内涵、产生原因及分类 |
一、中间业务的内涵 |
二、中间业务的产生原因 |
三、中间业务的分类 |
第二节 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理论分析 |
一、经营绩效的定义 |
二、经营绩效考评方法 |
三、经营绩效考核的理论依据 |
第三节 中间业务收入对经营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 |
一、协同效应理论 |
二、规模经济效应理论 |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基本现状 |
一、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
三、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
第二节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创新能力不足 |
二、风险防范不严谨 |
第三节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基本现状 |
一、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现状 |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现状 |
三、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现状 |
四、三类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比较分析 |
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二、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
第二节 研究假设与模型设立 |
一、研究假设 |
二、模型设立 |
三、计量估计结果与实证分析 |
第五章 提高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对经营绩效贡献力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全面认识中间业务与表内业务、表外业务的关系 |
一、中间业务与表内业务的关系 |
二、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的关系 |
第二节 全面认识中间业务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效应 |
一、盈利能力影响效应 |
二、发展能力影响效应 |
第三节 弥补短板,发挥中间业务对经营绩效的推动作用 |
一、弥补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 |
二、弥补风险防范不严的短板 |
第四节 推进中间业务健康稳健发展的基本路径 |
一、加大中间业务宣传力度 |
二、完善中间业务销售渠道 |
三、加速商业银行战略转型 |
第五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金融创新研究现状 |
1.2.2 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发展 |
1.2.3 金融创新与企业经营绩效 |
1.2.4 金融创新与宏观经济发展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1.5 本文不足之处 |
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金融创新与金融业务创新 |
2.1.2 交叉金融业务与影子银行业务 |
2.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分类 |
2.2.1 融资金融创新与非融资金融创新 |
2.2.2 有效金融创新与无效金融创新 |
2.3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理论 |
2.3.1 追逐利润的动因 |
2.3.2 顺应供给的动因 |
2.3.3 规避管制的动因 |
2.3.4 完善市场的动因 |
2.4 金融发展理论 |
2.4.1 金融发展理论 |
2.4.2 金融深化理论 |
2.5 金融创新理论与金融风险理论 |
2.5.1 金融创新理论 |
2.5.2 金融风险理论 |
2.6 金融监管理论 |
2.7 本章小结 |
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 |
3.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分析 |
3.1.1 监管套利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因 |
3.1.2 顺应需求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部动力 |
3.1.3 增强竞争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外部压力 |
3.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
3.2.1 我国商业银行交叉金融业务创新 |
3.2.2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业务创新 |
3.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特征分析 |
3.3.1 交叉金融业务创新表现出的主要特征 |
3.3.2 传统金融业务创新表现出的主要特征 |
3.4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环境条件 |
3.4.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监管不足 |
3.4.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运行机制 |
3.4.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有利条件 |
3.5 本章小结 |
4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与现状分析 |
4.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 |
4.2 基于综合能力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 |
4.2.1 评价方法与模型 |
4.2.2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
4.2.3 评价结果与现状分析 |
4.3 基于中间业务收入的商业银行创新能力评价 |
4.3.1 指标选择 |
4.3.2 样本与数据 |
4.3.3 测算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
5.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自身经营绩效的理论分析 |
5.2 模型设计与变量指标 |
5.2.1 模型设定 |
5.2.2 变量选择 |
5.2.3 数据来源与说明 |
5.3 实证结果与讨论 |
5.3.1 模型检验 |
5.3.2 实证结果分析 |
5.3.3 面板门槛回归分析 |
5.4 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分析 |
6.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银行风险的理论分析 |
6.1.1 基本假设 |
6.1.2 博弈过程 |
6.1.3 融资市场 |
6.1.4 金融创新对博弈均衡的影响 |
6.2 研究假说 |
6.3 实证模型、变量与数据 |
6.3.1 模型设定 |
6.3.2 变量选择 |
6.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1 模型检验 |
6.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
6.5 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
6.6 本章小结 |
7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
7.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企业绩效的理论分析 |
7.2 研究假说 |
7.3 模型、变量与数据 |
7.3.1 模型设定 |
7.3.2 变量选择 |
7.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7.4.1 模型检验 |
7.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
7.5 本章小结 |
8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
8.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宏观经济的理论分析 |
8.1.1 基本模型 |
8.1.2 参数校准 |
8.1.3 传导机制分析 |
8.2 加入企业创新的进一步分析 |
8.2.1 基本模型 |
8.2.2 创新与经济增长 |
8.3 实证模型、变量与数据 |
8.3.1 实证模型设定 |
8.3.2 变量选择 |
8.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
8.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8.4.1 模型检验 |
8.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
8.5 本章小结 |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2.1 完善监管制度 |
9.2.2 完善资本监管 |
9.2.3 减少监管套利 |
9.2.4 强化风险管理能力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J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三、技术路线 |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相关理论 |
第一节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概述 |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内涵 |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历程 |
三、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特点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4P营销理论 |
二、生命周期理论 |
三、CRM(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
四、投资组合理论 |
第三章 J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分析 |
第一节 JS银行概况 |
第二节 J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 |
一、JS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简介 |
二、J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市场营销现状 |
第三节 J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
一、宏观环境的PEST分析 |
二、行业环境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第四节 J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内部环境分析 |
一、产品视角 |
二、价格视角 |
三、渠道视角 |
四、促销视角 |
第五节 J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SWOT战略分析 |
一、优势(Strength) |
二、劣势(Weakness) |
三、机会(Opportunity) |
四、威胁(Threat) |
五、SWOT矩阵分析 |
六、战略选择 |
第四章 J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一节 产品策略存在的问题 |
一、产品研发薄弱 |
二、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
第二节 价格策略存在的问题 |
一、理财产品依赖价格战 |
二、理财产品价格战不可持续 |
三、价格机制单一 |
第三节 渠道策略存在的问题 |
一、线下营销渠道建设不健全 |
二、线上营销渠道推广力度不够 |
第四节 促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
一、品牌建设不足 |
二、营销理念落后 |
三、客户关系维护工作不到位 |
第五章 J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对策 |
第一节 国内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启示 |
一、国外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经验 |
二、国内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经验 |
三、国内外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经验带来的启示 |
第二节 J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改进建议 |
一、产品策略改进建议 |
二、价格策略改进建议 |
三、渠道策略改进建议 |
四、促销策略改进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利率市场化环境下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增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研究 |
1.2.2 关于中间业务发展的研究 |
1.2.3 关于银行盈利能力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框架及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利率市场化概述 |
2.1.1.1 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
2.1.1.2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 |
2.1.1.3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
2.1.2 中间业务概述 |
2.1.2.1 中间业务的定义 |
2.1.2.2 中间业务的分类 |
2.1.3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概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金融自由化理论 |
2.2.2 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理论 |
第三章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
3.1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背景 |
3.1.1 利率市场化对GS银行昆明分行净利润的影响 |
3.1.2 利率市场化对GS银行昆明分行利息收入的影响 |
3.1.3 利率市场化对GS银行昆明分行利息支出的影响 |
3.1.4 利率市场化对GS银行昆明分行存贷利差的影响 |
3.2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
3.2.1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概况 |
3.2.2 GS 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收入排名情况 |
3.2.3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收入构成 |
3.3 利率市场化对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影响 |
3.3.1 倒逼中间业务创新发展 |
3.3.2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成为必然 |
3.3.2.1 发展中间业务能够提高盈利能力 |
3.3.2.2 发展中间业务能够优化经营结构 |
3.3.2.3 发展中间业务有利于应对金融风险 |
3.3.2.4 发展中间业务有利于完善服务功能 |
第四章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存在问题 |
4.1 中间业务收入增长速度放缓 |
4.2 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比重较低且比重增长缓慢 |
4.2.1 中间业务收入比重较低 |
4.2.2 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增长缓慢 |
4.3 中间业务发展不均衡 |
4.3.1 专业间发展不平衡 |
4.3.2 辖属经营机构间发展不平衡 |
4.3.3 各科目间发展不平衡 |
4.4 中间业务发展亟待创新 |
第五章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
5.1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
5.1.1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机遇(opportunity)分析 |
5.1.1.1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政策机遇 |
5.1.1.2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市场机遇 |
5.1.2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威胁(threat)分析 |
5.1.2.1 资管新规对银行理财业务造成冲击和影响 |
5.1.2.2 银行同业间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
5.1.2.3 互联网金融及金融脱媒抢占银行市场份额 |
5.2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内部条件分析 |
5.2.1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优势(strength)分析 |
5.2.1.1 具有得天独厚的专业平台且市场信誉度和认知度较高 |
5.2.1.2 部分中间业务已位列行业领先地位 |
5.2.1.3 具有金融信息市场优势 |
5.2.2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劣势(weakness)分析 |
5.2.2.1 中间业务收入来源较为单一 |
5.2.2.2 中间业务缺乏持续快速增长的业务基础 |
5.2.2.3 中间业务发展不平衡 |
5.2.2.4 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匮乏 |
5.2.2.5 中间业务创新能力不足 |
5.3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SWOT战略选择 |
5.3.1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SO战略选择 |
5.3.2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WO战略选择 |
5.3.3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ST战略选择 |
5.3.4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WT战略选择 |
第六章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的对策及建议 |
6.1 塑造品牌价值加速中间业务发展 |
6.1.1 提高市场辨识度和认可度 |
6.1.2 提高产品核心价值 |
6.2 重视发展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
6.2.1 在政策方针中体现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 |
6.2.2 加大对中间业务的考核力度 |
6.2.3 加快中间业务产品研发 |
6.3 优化中间业务收入结构均衡发展 |
6.3.1 取长补短推动各类中间业务均衡发展 |
6.3.2 加大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
6.4 转变思维加快中间业务不断创新 |
6.4.1 加强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合作 |
6.4.2 积极推广新产品和新的服务模式 |
6.4.3 建立全员营销中间业务的新模式 |
6.5 规范管理推动中间业务健康发展 |
6.5.1 确保收费质价相符 |
6.5.2 人性化设计中间业务产品说明 |
6.5.3 做好内部检查监督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成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与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 |
1.5 研究框架及思路 |
第二章 主要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
2.1 银行中间业务 |
2.1.1 银行中间业务的概念 |
2.1.2 银行中间业务的种类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国内外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比较 |
2.2.2 国内外关于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
2.3 银行中间业务产生和发展的理论依据 |
2.3.1 多元化理论 |
2.3.2 协同效应理论 |
2.3.3 金融创新理论 |
第三章 成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成都银行发展介绍 |
3.2 成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
3.2.1 成都银行业务情况 |
3.2.2 成都银行中间业务种类 |
3.2.3 成都银行中间业务概况 |
3.2.4 成都银行主要中间业务收入项目概况 |
3.3 成都银行中间业务与其他银行的对比分析 |
3.3.1 成都银行中间业务和国有四大行比较 |
3.3.2 成都银行中间业务与国外水平比较 |
3.3.3 成都银行与宁波银行中间业务的对比 |
3.3.4 成都银行与招商银行中间业务的对比 |
3.4 成都银行中间业务同“蚂蚁金服”对比分析 |
3.4.1 业务整体规模的对比 |
3.4.2 业务运作模式方面对比 |
3.4.3 科技金融与成都银行中间业务关联性分析 |
3.5 成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
3.5.1 个人中间业务发展艰难 |
3.5.2 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缓慢,贡献率偏低 |
3.5.3 中间业务收入结构有待优化,创新程度不够 |
3.5.4 缺乏中间业务专业人才 |
3.5.5 科技力量投入不够、能力不足 |
第四章 成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环境分析与评价 |
4.1 成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
4.1.1 宏观环境 |
4.1.2 行业环境 |
4.2 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内部环境分析(SWOT分析) |
4.2.1 机会分析 |
4.2.2 威胁分析 |
4.2.3 优势分析 |
4.2.4 劣势分析 |
4.3 内外部环境分析总结 |
4.3.1 环境分析小结 |
4.3.2 未来战略定位 |
4.3.3 战略发展目标 |
4.3.4 未来战略指向 |
第五章 成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 |
5.1 重视理财业务发展及创新 |
5.2 .盈利模式创新 |
5.3 转变思想观念,重视发展中间业务 |
5.4 完善中间业务组织管理结构,实现中间业务管理创新 |
5.5 加快中间业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
5.6 加大投入,强化支撑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农行蓬莱支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个人金融 |
2.1.2 个人金融业务转型发展 |
2.2 理论基础 |
2.2.1 金融创新理论 |
2.2.2 生命周期理论 |
2.2.3 成本收益理论 |
2.2.4 市场营销理论 |
3 农行蓬莱支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优势及现状 |
3.1 农行蓬莱支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优势 |
3.1.1 品牌优势 |
3.1.2 客户优势 |
3.1.3 科技创新优势 |
3.2 农行蓬莱支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
3.2.1 当地同业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情况介绍 |
3.2.2 当地同业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情况比较 |
3.2.3 农行蓬莱支行个人金融业务开展情况 |
3.3 农行蓬莱支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呈现出的主要特点 |
3.3.1 经营理念不断革新,业务发展进入快车道 |
3.3.2 技术持续革新,金融服务日益智能化 |
3.3.3 公私联动推进,金融营销呈现多元化 |
3.3.4 产品推陈出新,客户价值提升化 |
3.4 蓬莱农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现状评价 |
4 农行蓬莱支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
4.1 农行蓬莱支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
4.1.1 储蓄存款增长不稳定 |
4.1.2 个人贷款增长缓慢 |
4.1.3 产品响应市场速度慢,服务理念落后 |
4.1.4 个人中间业务收入波动大 |
4.1.5 个人客户质量有待提升 |
4.2 农行蓬莱支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中主要问题的原因 |
4.2.1 定位认识与管理局限 |
4.2.2 综合考核与资源配置局限 |
4.2.3 产品与服务局限 |
4.2.4 营销体系局限 |
4.2.5 贵宾客户维护局限 |
5 促进农行蓬莱支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对策 |
5.1 提升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定位,完善管理体系 |
5.1.1 制定个人金融业务长期发展规划 |
5.1.2 加强网点管理,推进个人金融发展软转型 |
5.2 改善个人金融业务考核与激励机制 |
5.2.1 科学制定综合考核办法 |
5.2.2 资源配置适当倾斜 |
5.3 加强产品与服务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
5.3.1 加强产品组合营销,挖掘个人客户价值 |
5.3.2 加强服务管理,提升客户体验与认同 |
5.4 构建完整的个人金融业务营销体系 |
5.4.1 公私条线强强联动,合力开展营销 |
5.4.2 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培养专业的营销人员 |
5.5 提升对高端客户的维护管理 |
5.5.1 扩户提质,有效管户、全员参与 |
5.5.2 成立财富管理中心,提升对高端客户的维护管理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创新能力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 |
二、商业银行创新能力研究 |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影响研究 |
四、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 |
五、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创新能力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金融中介理论 |
二、长尾经济理论 |
三、平台经济理论 |
四、金融创新理论 |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创新能力影响机制分析 |
一、通过推进金融制度的改革 |
二、通过推动技术的发展 |
三、通过带来新的金融需求 |
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创新能力影响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创新能力概述 |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
二、商业银行创新能力概述 |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
一、第三方支付 |
二、互联网信贷 |
三、网络资管 |
第三节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创新能力影响的发展现状 |
一、直销银行 |
二、搭建电子商务平台 |
三、线下业务线上化 |
第四章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变量选择及模型设定 |
一、变量选择 |
二、模型设定 |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统计性分析 |
一、数据来源 |
二、描述性统计 |
三、相关性分析 |
四、单位根检验 |
第三节 实证分析 |
一、互联网金融对整体商业银行创新能力的影响 |
二、互联网金融对不同持股背景商业银行创新能力的影响 |
三、互联网金融对不同经济地区的商业银行创新能力的影响 |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
一、互联网金融对整体商业银行创新能力的影响 |
二、互联网金融不同持股背景商业银行创新能力的影响 |
三、互联网金融对不同经济地区商业银行创新能力的影响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微观层面 |
二、宏观层面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商业银行视角下的HB县银政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对银政合作必要性的研究 |
1.2.2 对财政资金管理制度的研究 |
1.2.3 对我国银政合作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2 相关理论和概念 |
2.1 公共财政理论 |
2.2 政府与私人合作理论 |
2.3 银政合作概述 |
2.3.1 银政合作相关概念 |
2.3.2 银政合作的必然性 |
3 我国银政合作概况 |
3.1 我国银政合作关系的发展 |
3.1.1 单一国家银行体制时期的银政合作关系 |
3.1.2 二元化银行体制改革后的银政合作关系 |
3.1.3 专业银行商业化后的银政合作关系 |
3.1.4 商业银行崛起后的银政合作关系 |
3.2 我国银政合作主要业务类型及模式介绍 |
3.2.1 我国银政合作主要业务类型 |
3.2.2 国内主要银政合作模式 |
4 HB县银政合作现状 |
4.1 HB县贫困现状及其银政合作模式的形成 |
4.1.1 HB县贫困现状 |
4.1.2 HB县经济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机遇 |
4.1.3 HB县银政合作模式的形成 |
4.2 HB县银政合作业务开展情况 |
4.2.1 以信贷支持为核心 |
4.2.2 以代理结算为抓手 |
4.2.3 以吸收存款为目的 |
4.3 HB县银政合作模式的特点 |
4.3.1 以地方政策为导向 |
4.3.2 由政府担保和贴息 |
4.3.3 采用存款奖励机制 |
4.4 HB县银政合作中商业银行的获利方式 |
5 HB县银政合作模式的成效及问题分析 |
5.1 HB县银政合作模式取得的成效分析 |
5.1.1 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成效 |
5.1.2 为HB县政府带来的效益 |
5.1.3 为地方企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
5.2 HB县银政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
5.2.1 获利空间有限 |
5.2.2 激励力度不足 |
5.2.3 存在潜在风险 |
5.3 HB县银政合作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3.1 银政双方权责不对等 |
5.3.2 对商业银行考核奖励制度不健全 |
5.3.3 商业银行自身服务能力不足 |
5.3.4 银政双方职能边界不明确 |
6 对完善HB县银政合作模式的建议 |
6.1 结合HB县发展实际定位发展目标 |
6.1.1 加大重点领域投资 |
6.1.2 抢占授权支付改革先机 |
6.2 完善考核机制 |
6.2.1 完善商业银行考核奖励机制 |
6.2.2 完善地方政绩考核机制 |
6.3 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
6.3.1 健全授信体系 |
6.3.2 共建社会信用体系 |
6.4 提高服务能力 |
6.4.1 提高产品创新能力 |
6.4.2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
6.5 明确银政双方职能边界 |
6.5.1 明确双方角色 |
6.5.2 建立有效沟通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工商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和对策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第三方支付发展背景下YC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研究[D]. 李抒.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2]营商环境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D]. 陈子航.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异质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对经营绩效的影响[D]. 王琰琰.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4]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D]. 邹昌波. 四川大学, 2021(12)
- [5]JS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研究[D]. 张洪新.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3)
- [6]利率市场化环境下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增收问题研究[D]. 王黎.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7]成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范美嵩.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8]农行蓬莱支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研究[D]. 姚宣腾.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9]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创新能力影响研究[D]. 王小磊.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8)
- [10]商业银行视角下的HB县银政合作研究[D]. 王珺. 河南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