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材》大事记1981~2000

《中国建材》大事记1981~2000

一、《中国建材》大事记 1981~ 2000(论文文献综述)

张璐[1](2020)在《午门正楼及雁翅楼彩画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午门是紫禁城中一组特殊的建筑,从建筑的功能到空间形态以及装饰体系,都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中建筑彩画作为一种美化建筑环境的艺术形式,因其正楼特殊的红色系列彩画而有别于其他建筑的青绿官式彩画,所以倍受关注。午门正楼及雁翅楼建筑彩画经历了明代、清代、近现代多个历史阶段。作者通过对午门正楼及雁翅楼彩画历史沿革的研究,发现由于历史变迁以及受到诸因素影响,整体建筑装饰体系保留的初建时的彩画遗迹极其有限,修缮记录较为粗略,未涉及彩画构图、纹饰、色彩和工艺做法等关键要素。经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清中期以后午门整体建筑彩画的色彩关系是对比,而非统一。从午门正楼到雁翅楼再到四角方亭,呈现出暖——冷——暖的色彩节奏感,从而展现其彩画鲜明的艺术个性。然后1978版午门建筑彩画修复方案将雁翅楼与四角方亭一律改做红色系列宝珠吉祥草彩画,从而使上述三种建筑型制的彩画色彩关系趋于统一,色彩节奏感消失。作者认为,由正楼、雁翅楼和四角方亭构成的午门整体建筑,具有多重精神功能和物质功能。它雄居宫城中轴线上南端,地位异常重要。而以上三种建筑型制具体功能又有所差异。作者运用儒家礼制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以及易经学说,探讨午门不同型制的建筑功能与彩画等级的必然对应关系。作者运用文献研究和现场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以上三种建筑型制的彩画遗迹进行年代分期,研究其中彩画类型发生变化的规律。建筑彩画作为同时拥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遗产,必须得到妥善的保护。所以,有必要依据1964年在威尼斯通过的《关于古迹遗址保护与修复的国际宪章》,充分认识和论证午门正楼及雁翅楼彩画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并对1978版雁翅楼和四角方亭彩画进行重新评价。使这种蕴含深厚中华优秀传统的建筑彩画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

朱厢炜[2](2020)在《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分别是我国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两座建筑的设计全过程所反映的内涵有着跨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呈现了两座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并从多个角度评析了这两座建筑的时代性意义和当代启示。论文共由七章组成,章节之间呈现顺序递进的关系。第一章绪论,表明了本研究的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展现了本文的基本逻辑与框架。第二章,对我国1949年至1989年的建筑创作环境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与两座建筑直接相关的自贡恐龙文化和彩灯文化。第三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展开建筑设计之前,包括前期策划等在内的诸多事件。第四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从建筑设计竞赛到建成的整个过程。第五章,呈现了自前期策划到建成后包括专业机构等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两座建筑的评价。第六章,从建筑策划、建筑后评估、建筑设计竞赛、建筑设计、建筑伦理、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评析,揭示了其在这几个维度的意义和对当下建筑业的启示。第七章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审视了此次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全文共约22万字,图片123幅,表格36个

田晓鹤[3](2019)在《基于期刊文献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省的建筑业获得了全面快速的发展,建筑实践逐步繁荣,建筑理论研究立足于西部特色,多维度、多学科、深入综合的展开,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论文以文献计量学为研究方法,以陕西省建筑理论工作者发表的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入而综合的分析,梳理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脉络与历程,客观地呈现其各时期的研究概况。首先,论文尽可能科学全面地收集到相关的期刊文献: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专业着作,根据期刊种类和文献作者研究几个分类收集。然后,运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来对其进行外部数据特征和理论研究特征的分析,内外、纵横对比展开。在“外部数据特征”分析部分,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将收集到的学术成果分阶段地分析其文献产量及年度变化、作者群体特征、论文关键词及其变化、来源期刊特征,从而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外貌有一个比较系统与客观的展示。在“理论研究特征”分析部分,就期刊文献的研究内容进行分类汇总,梳理出各时期研究的侧重关系,对建筑设计、建筑历史、建筑技术领域剖析其研究历程与研究热点。其中,建筑设计理论是论文重点分析领域,对该类中的建筑类型设计原理与建筑思想类的期刊文献进一步深入分析,通过其不同阶段的类型侧重与关注点变化等特征,梳理出陕西省当代建筑设计思想的历程。然后,结合期刊文献的外部数据特点和理论研究特点,将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综合呈现,并将其置于时代背景中进行解析,分析各时期研究热点与动态出现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历程和现状有更深入的了解。最后,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整体概况和各阶段的主要特征进行总结阐述,为后续的工作者提供客观的基础资料。

白红丽[4](2019)在《基于方志的四川电影发展研究(1949-1992)》文中提出论文采用新角度、新材料对四川的电影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对象为今四川行政区域内县级以上行政志、电影专志中的电影文献。笔者从四川350本方志中挖掘电影资料,以传播学“5W”模式为理论基础,从电影管理发行机构、电影传播内容、电影受众与传播效果、电影制片等方面对四川电影进行研究。第一章为绪论,明确了论文的研究对象,材料来源,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对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材料加以界定。将国内已有的与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总结,阐明了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四川方志、四川电影的概况,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四川电影特点进行总结。此外,还概述了“十七年”“文革”“新时期初期”三个阶段的电影发展大环境,为此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三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电影管理发行机构进行介绍,概述了中国影片经理公司西南区公司与四川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的发展历程,从数量和类型两个方面分析了四川电影放映的发展规律。归纳出四川电影发行机构的发展阶段,即电影巡回队时期、电影管理站时期、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时期,并对电影发行方式进行概述。第四章主要通过对350部方志中电影资料的统计,对三个时期电影的数量变化、制作单位、影片来源、类型变化、剧本改编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出影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峨影影响力逐渐扩大,影片来源逐渐多元化,故事片占主导地位及影片改编题材逐渐丰富五大特点。第五章主要分析电影受众与传播效果,总结出三个特点:(1)观影场所从露天电影到设备完善的影院,观影的条件不断完善;(2)观影人数总体呈现出“M”型趋势,“十七年”时期增长至“文革”前期下降;“文革”后期继续增长,到1985年后下降。(3)影评从简单的“观后感”到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研讨,受众在电影传播活动中的参与度提高,产生的影响扩大。第六章以四川方志为基础,基于《峨影厂志》回顾了峨影的发展历程,并总结出峨影五大创作特点,即:战斗的现实主义、凸显巴蜀地域文化、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汲取文学作品营养、传承戏曲艺术文脉。

王献玲[5](2005)在《中国民办教师始末研究》文中认为民办教师在新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长达半个世纪中,民办教师安贫乐教,艰辛奉献,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扫盲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研究中国民办教师历史,一为传承其风范精神,二为总结其经验教训,以激励、鉴戒当今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秉此总纲,言三十万,由绪论、正文八章、结语共十部分构成。 绪论:界定了民办教师的概念,阐述了选题的缘起、意义及研究现状,简单介绍了基本文献资料,交待了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创新。 第一章:论述中国民办教师的历史渊源。从清末到民国,因经费困难,师资匮乏,国家推行义务教育步履维艰,有名无实;而稍后的中国共产党在红色区域实行群众路线,走群众办学的道路,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这些教训和经验对新中国建立后“穷国如何办大教育”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第二章:阐述中国民办教师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与国家财力不足的矛盾,号召群众办学,实行“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于是,民办教师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壮大。从1949年到1951年是民办教师的出现阶段;1952年到1956年是初步整顿阶段;1957年到1966年是跌宕发展阶段;1967年至1977年是急速膨胀阶段。 第三章:讲述民办教师队伍的治理整顿。“文革”结束后,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工作,从1978年到1993年这15年,对民办教师队伍进行了规范建设。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减少民办教师的比例,健全民办教师管理制度,提高民办教师素质,改善民办教师待遇,民办教师长期存在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第四章:讲述民办教师的光辉业绩。在半个世纪中,民办教师撑起了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半边天,担负着农村扫盲教育的主要工作,同时在农村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中也发挥着重大作用。 第五章:讲述民办教师队伍的艰难生存。民办教师的奉献与他们应得到的社会回报存在着极大的反差。民办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如耕教矛盾,待遇低,与公办教师同工不同酬,生活极端穷困,社会地位低下,受人歧视等。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民办教师队伍的建设,影响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六章:讲述民办教师问题的最终解决。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时国民经济已有很大的发展,已有能力增加教育投入,于是,从1994年到2000年,党和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共同努力,积极采取措施,基本上解决了民办教师问题。 第七章:主要阐述贫困地区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经验及启示。不少经济落后地区由于领导重视教育,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把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落到实处,民办教师问题解决得很好,这说明教师队伍的建设、教育事业的发展,领导重视是一个重要因素。 第八章:主要阐述代课教师问题。上个世纪80年代吸收新的民办教师的门关死之后,代课教师开始出现,并逐步壮大。代课教师主要分布在“老、少、边、山、穷”的农村穷困地区,承担着这里的基础教育和扫盲教育。他们对中国教育如同当年的民办教师一样,作出了同样的贡献,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不同的是,代课教师问题至今还没有解决。本部分提出了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若干思考。 结语部分:主要阐述民办教师问题对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事业的反思。长期以来民办教师队伍生存的艰难,管理上的紊乱,农村办学条件的极端简陋,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吸取这些教训,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基础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战略地位,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建设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

柳直[6](2020)在《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文中认为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共工作重心由农村走向城市的重要转折期。多年的农村斗争环境使中共的城市经济管理经验近乎空白,因此,中共初入城市,如何做好城市经济建设工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关于中共城市经济建设的研究,建国后的很丰富,解放战争时期的较少,且散见于城市接管研究中的经济管理部分。既无法展现历史的复杂面向,更看不到中共在初次接触城市经济时由稚嫩到成熟的成长过程。旅大作为中共最早接触的工业大城市,是中共进行经济管理的学习场所与试验场,为研究中共早期城市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而,本文以中共旅大经济重建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厘清其经过、述析其得失、总结其经验,借以探究中共最初是如何探索与学习,掌握管理城市经济的能力。旅大作为中共领导下的特殊解放区,既负有改善当地民众生活的责任,还担负着支援前线战争的任务,这一切都离不开旅大生产的发展。然而,中共的经济重建面临着三个挑战。一是中共接手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乱摊子”。二是中共干部长期在农村工作,对管理工业城市非常陌生,缺乏经验。三是旅大正处于苏军军事管制之下,如何与苏军和睦相处,取得苏军的信任,以便顺利开展工作,是旅大中共需要面对的崭新的问题。旅大中共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地着手旅大经济重建工作。解决民众基本生活问题,安定民生是经济建设的第一步,也是一切经济工作的前提。解放之初,社会经济处于停顿和混乱状态,严重威胁着民众的生存。其时旅大有三至五万人经常处于失业与半饥饿状态,居住环境更是破败不堪。为此,旅大中共采取整顿粮市、开荒等方式增加粮食;组织无业贫妇和老弱病残等做鞋、织网以解决其生活出路;发动住宅调整运动使贫苦民众迁入新居。民生问题的解决,维护了社会稳定,使初入旅大的中共赢得了民众的信任。开动机器,开展工业生产既是保证本地民众充分就业的重要手段,亦是支援前线的内在需求。旅大中共与苏军充分沟通协商,从其手中陆续接收了一批日本遗留的大型工厂,先后克服了资金、技术、原料、管理等难题,恢复与发展了民用工业,组织与创办了军事工业。几年间,旅大中共大力发展公营工业,奖励与扶持私营工业,在中苏合营企业中虚心学习技术与管理经验。旅大工业生产逐步恢复,既保障了民众基本需求,大批军工产品又有力地支援了战争。旅大因港兴市,依靠外地粮食、原料的输入及加工品的输出得以发展并带动市内商业繁荣。可以说,对外贸易是旅大的生命线。解放之初,旅大对外受国民党封锁,海、陆交通断绝,市内摊贩充斥街头,奸商横行,市场秩序混乱。为此,旅大中共积极发展公营商业,保护与扶助正当私商,有计划地组织消费合作社以调剂市场,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同时,加强贸易管理,有计划地组织粮食与工业原料的进口及成品的推销。旅大商业步入正轨,保障了民生与生产的发展。作为苏军军管区,旅大的货币发行权掌握在苏军手中。由于红军票流通量过多,导致旅大物价不断上涨。为此,苏军决定实施货币“贴帖”,降低货币流通量以稳定币值。但是,效果并不显着,物价仍在缓慢增长。于是,随着东北全境解放,1948年11月中苏双方商定再次实行货币改革,以彻底解决物价与货币发行权问题。“关东币”的发行提高了币值,降低了物价,改善了民众生活。增强了中共的经济力量,为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也表明苏方对旅大的经济控制逐步松动,中共在经济领域的发言权得到提升。城市与乡村互相依赖,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的支持。过去,旅大农民饱受殖民统治者与封建地富的双重剥削,亟需中共实行土地改革,改变生产关系。考虑到旅大多市郊农村的现实情况与苏军军管的特殊性,中共将调整土地分为两个阶段。建国前采取逐步削弱地富势力的方针;建国后,实施土地调剂。旅大土改成功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同时,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农副产品、工业原料等,并成为工业品的消费市场,促进了旅大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旅大作为中共最早尝试经济建设的大工业城市,对初来乍到的中共来说,是城市新环境。中共面临着管理大工业的挑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用,也找不到模式可以模仿。旅大中共边摸索边学习,经过四年多的建设,成效显着。经济上,农业生产逐年提高,工业恢复到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规模与水平,商业与贸易日渐繁荣,物价稳步下降,失业现象被彻底消灭,民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经济性质上,基本确立了以公营企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而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也使旅大成为新中国生产型城市的典型。中共在旅大的经济重建表明,在中共早期城市经济建设中,干部要转换思想,与时俱进。既要根据当地的情况与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推行中共的经济政策,将发展工业生产作为经济工作重点。又要积极开展方针政策宣传、妥善照顾各阶层利益以获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为经济重建提供保障。

刘方馨[7](2020)在《20世纪80年代社会文化思潮视角下的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20世纪80年代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作为前承“毛时代”革命叙事,后启90年代商品叙事的过渡阶段,80年代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同时也是各类社会文化思潮空前活跃、学术理论启蒙的时期,大量意识形态在此过程中博弈。而正是这种特殊的时代环境,造就了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由单一模式走向多元互渗的新阶段。基于此背景,本文研究聚焦80年代,在历史文献与实践案例构筑的语境下对该时期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内容及其转变特点进行梳理分析。有异于之前时期政治体制、方针政策对于园林发展的决定性影响。进入80年代之后,改革的思想成为主流,围绕国家的改革发展大思路,文化地位空前提高、民族主义回归、全民科技浪潮等共同构成了影响各学科发展的重要社会背景。而社会文化思潮在这种变革、转型时期集中爆发,各类新思想、观念相互碰撞,反映客观现实的要求和人们的生活需要。换言之,该时期诸多行业和学科的发展是伴随着社会文化思潮产生和推进的。因此,从社会文化思潮视角解读风景园林学术理论及实践的发展内容可谓契合时代特点。具体而言,选取80年代与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关联密切的典型社会文化思潮:“美学热”“文化热”“旅游热”“生态观”,结合当时学科较为瞩目4个领域:园林美与园林艺术理论研究、传统园林理论研究与现代实践、风景名胜区理论与实践、城市绿地建设理论与实践分别进行具体分析。首先,文章简要概述了上述社会文化思潮产生的原因,并对其如何影响风景园林相应领域进行具体阐释。其次,文章主体结构分为4大内容并行:1、对“美学热”影响下的园林美与园林艺术相关理论研究内容进行详细梳理与分析。其中包括“园林美”与“园林艺术”概念的厘清、传统园林艺术审美观念的认识、现代园林艺术创作理论体系构建、山水美学及景观美学的初步探索等内容的具体分析;2、对“文化热”浪潮的冲击下,学界掀起对于传统园林的复归与反思内容详细论述。其中理论层面,分别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对象3个维度对传统园林理论的研究及传统园林如何“古为今用”的思考进行全面考察。实践层面,选取松江方塔园、宾馆庭园、境外中国园、古园修复与重建4类典型园林营建现象为代表,结合实际案例具体分析传统园林的现代转译途径;3、对“旅游热”背景下,业内围绕的关于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开发”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进行主要论述。其中包括美国国家公园理论的引入、风景资源评价方法的探索、保护规划的特点、结构体系的产生及其在具体实践的运用、风景设计理念的特点等内容分别展开;4、对“生态观”引领下我国城市绿地分类的调整、城市绿地定额及计算方法的更新、绿地系统布局的优化及人工植物群落与多元绿化形式的探索等内容分别论述,以揭示“生态观”是如何影响到城市绿地各相关理论发展与实践建设。最后,综合上述视角,系统性地对80年代改革开放浪潮下我国风景园林理论及实践呈现的变革特点作出凝练总结。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国家方针大政下,“现代化”成为引领整个社会发展的主流,而对于科学的崇尚与弘扬也成为启迪风景园林学科“现代化”实现的主要途径。在学术理论方面,呈现出由“政治意志”主导转变为“科学话语”引领的新趋势。随着旧有思维模式的革新、现代学科的交叉融合,先进科学技术的引入等,使得之前已有的学术理论面临着科学解释,同时也衍生出诸多新的理论体系;在实践建设方面,呈现出由“中西之争”转向“古今之争”的新趋势。挣扎于摆脱“因袭的重担”仍是实践变革的主流,在面临西方设计思潮的冲击下,回归于本土民族文化的学习及对社会生活需要的重新审视是该时期实践的典型特点。总体而言,虽说该时期风景园林学术理论及实践内容在现今看来尚不成熟与完善,有着新旧杂陈的时代局限性,存在实践先行、理论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但其中不乏对于学科发展思考的真知灼见,摆脱之前照搬苏联的单一模式,并能够立足更为宽宏的全球视野,展现出多领域交融、自主性探索、科学性引领等诸多时代特征,取得了划时代意义的进步,是我国现代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石。

黄维军[8](2018)在《中国建材并购阿旺西斯公司案例研究》文中提出在“走出去”,“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中国企业的一些优秀代表先后踏出国门,进行海外并购,借以在全球平台上整合资源,参与竞争,获得发展机会。海外并购及相关研究过往主要集中在生产要素行业,如中石化,中海油并购;电子行业,如联想并购惠普个人电脑,TCL并购汤姆逊案;汽车行业,上汽并购韩国双龙案,吉利并购沃尔沃案。对其它行业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建材,特别是玻璃行业的海外并购研究几乎还没有。玻璃行业有产能密集和技术密集双特点,从获取市场和技术获取两方面,中国玻璃企业都急需走出去。并购是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而海外并购更是面临文化冲突,地域差异等更多挑战,如何成功海外并购?本文通过玻璃行业标杆企业中国建材集团跨国并购德国阿旺西斯公司案例分析总结出可参考的经验和启示。论文的绪论部分阐明论文研究背景意义,文献综述回顾国内外研究的情况,阐述论文结构及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案例描述介绍了并购历程,并购各方情况及相关背景。案例分析部分面对跨国并购面临的挑战,对中国建材在并购动因,风险及预防,并购过程关键因素把控,整合过程,并购绩效等方面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启示,对中国建材此次并购阿旺西斯进行总结,在并购战略,并购后的整合,资源使用,人才建设等方面,得出对中国企业,特别是玻璃行业企业跨国并购可参考的经验和启示。

任云飞[9](2018)在《中国共产党对北京高校的接管、改造与调整(1948-1952)》文中指出1948年底,在北平全城解放之前,解放军下属文管会已对清华大学、燕京大学成功接管,后来又接管了北京大学和北平师范大学。在接管中,文管会首先铲除了国民党、三青团残余势力,废除了国民党党义课程和训导制,在各校设立校委会管理校政。对于教会高校和私立高校,文管会坚持了维持原状,仅在经济上给予支持的方针。随后,文管会在各校建立了政治大课制度,对广大师生进行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安排他们通过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在实践中深入认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文管会对各大高校的课程进行了精简,加入了马列主义学说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等内容,并作为必修课。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是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改造绕不开的话题。北京众多高校的教授大都曾在西方求学,深受西方价值观影响。在思想上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存在错误认识。从1950年到1952年,思想改造运动、三反、“清理中层运动”、忠诚老实运动等一系列旨在改造、教育广大教师的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运动越来越剧烈,虽然出现了随意上纲上线、学生斗老师等不良现象,却从根本上破除了高校教师们的崇美、恐美思想,树立了教育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为之后的高校院系调整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对北京高校的接管与改造,从根本上改变了北京高校的组织结构,各高校人事权和重大事项的裁决权统一归教育部,高校各部门实行集体领导制,分别设立管委会。随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覆灭,教会高校、私立高校开始出现生源短缺,再加上朝鲜战争爆发后中美关系的恶化,燕京、辅仁等教会高校和大批私立高校悉数被改为公立,私立高校在北京不复存在。与此同时,共产党、青年团组织开始从地下转为地上,纷纷公开组织,随着广大师生觉悟的提升,他们入党、入团积极性高涨,党团组织迎来了大发展。通观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对北京高校的接管与改造,1951年到1952年的高校院系调整堪称改造的高潮,无论是波及范围,还是调整幅度,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都是少见的。北京的高校院系调整,是以苏联高等教育模式为蓝本,对高校院系、课程、教学等各方面的彻底改造。运动以1952年为界,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北京解放之初,院系调整较为缓慢,1952年为调整的高潮,短短数月的时间,北京几乎所有高校中的院系皆被重新打乱再次整合,综合性高校锐减,大批单科性理工科院校和多科性理工类院校相继产生,着名的有“八大学院”等。此外,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央民族学院作为新设立高校,其组织结构特点值得注意。接收、改造高等教育,必然要涉及课程的改造。文管会对高校课程的改造,是按照先政治课、后专业课,先文法专业、后理工专业的次序进行的。各高校删减了大量不合时宜的课程,添设了一些苏联高校的课程,但是照搬过于艰深的苏联教材,也增加了师生的负担。在教学中,北京高校模仿苏联体制,系之下分专业,专业下设若干教研组,以教学研究组为基本教学单位。在讲课前制定教学计划,按照苏联教学大纲进行讲授,甚至翻译、使用了大量苏联教材。此外,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高等教育更加突出“整齐划一”,小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甚至课程的增减,都要由高等教育部定夺,全国高校开始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北京高校也开始统一招生,统一分配工作,高校自主权大为缩小。苏联模式的优势是突出课程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重视知识的实用性。另外,随着高等教育向工农开门政策的提出,我们仿照苏联模式,也开办了大批工农速成中学。中共对北京高校的接管与改造,极大地改变了广大师生的生活状态,他们怀着极大的热情,参加南下工作团、暑期学习团、干部训练班和青年学园等,提高了认识和觉悟。并且通过实地参加土地改革,认识到工农群众的可爱和剥削阶级的丑恶,消除了原先的错误认识。朝鲜战争爆发后,广大师生又投入到抗美援朝的宣传中去,他们深入乡间,用各种形式向民众宣传,还纷纷向前线捐款捐物,一些同学甚至直接要求参军,奉献自己的一切,体现了勇于报国的情怀。在某种程度上,中共对北京高校的改造是北京高等教育逐步由欧美式向苏联式转换的过程。夺取革命胜利不久的中共,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学习苏联经验被认为是在短期内取得成效的捷径。但是没有很好地联系国情,苏联经验与中国实际结合得不够好,出现照抄、照搬苏联经验的现象。在思想改造和院系调整中,采用“运动式治国”的方式,出现了“一刀切”等简单粗暴的现象。但是不能因此抹杀北京高等教育改造的巨大成绩。各大高校规模扩大,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工农群众也得以接受高等教育,提高了文化水平,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巨大的人才保障,也为以后的高等教育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邓勇兵[10](2014)在《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网络演进与构建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及日渐发达的通讯技术与运输技术的推动,面向全球范围的企业网络体系得以建立,企业交往变得更加紧密。而随着交往的加深,这些网络体系还在不断分化、重构、演进,并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不管是出于寻求机会、获取资源,还是为了规避风险、应对威胁,时至今日,任何一个想有所作为的企业,都不能无视国际化网络体系的存在,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不可避免要融入到这些网络体系中去,在国际市场体系或商业网络中找准自身的位置,并从企业网络中获益。对此,中国企业亦尤其需要加以重视。本研究以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网络演进与构建机制作为主要研究主题,通过对深入开展国际化的中国企业进行跨案例研究,深入剖析这些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其网络演进所呈现的阶段性特点和规律、网络演进的关键驱动因素,以及中国企业国际化网络的构建机制。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本研究的研究子问题。通常认为,对于“为什么”以及“怎么样”这类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对于过程的研究,案例研究是比较理想的研究方法。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研究效果,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上,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跨案例研究方法,并通过理论抽样选择了6家开展国际化经营10到30年以上不等的中国企业进行深入研究。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意义在于:第一,通过聚焦于中国企业国际化实践,结合传统国际化理论与网络理论的研究视角,深入分析了中国企业国际化及网络演进过程的特点和规律;第二,基于网络战略意图与经验知识理论视角,提出了国际化进程中企业网络演进的两种路径及其驱动机制,丰富并完善了网络演进的相关理论;第三,基于企业适应性选择视角探讨国际化进程中企业网络的构建机制,完善了企业主动性网络构建的相关研究。另外,对于国际化网络理论的研究,对中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实践,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理论和实践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本研究在国际化过程理论、网络发展阶段理论、网络构建理论、网络能力理论、知识基础观及其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网络发展阶段划分、网络特征及其演进过程、网络演进路径及其驱动因素、网络构建机制等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构建了契合中国企业实际的国际化及网络发展阶段模型,详细展示了各阶段企业国际化行为和网络演进的特征;第二,整合研究视角,提出了“网络发展—国际化知识获取—国际化成长”的演进机制;第三,整合结构维度与关系维度的双重研究视角,提出了国际化进程中企业网络演进路径的新分类,并探讨了两种网络演进路径的驱动因素;第四,基于适应性选择及协同演进理论,提出了国际化进程中企业网络的构建机制。本研究对于中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实践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性:首先,由于网络已成为企业实现国际化的必要途径和形式,中国企业应该不断融入国际市场的产业网络、商业网络、社会网络以及全球战略网络;其次,在构建和发展国际网络的过程中,要关注国际化知识的获取和积累;第三,由于网络演进具有路径依赖性,企业要根据国际化战略定位及国际化经验基础,选择适当的网络演进路径;最后,企业在推进国际化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企业网络的构建,不同的国际化阶段,要选择性使用网络构建策略。

二、《中国建材》大事记 1981~ 2000(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建材》大事记 1981~ 2000(论文提纲范文)

(1)午门正楼及雁翅楼彩画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来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辨析
        1.3.1 研究范围及研究对象
        1.3.2 概念辨析
    1.4 国内外研究状况
        1.4.1 中国古代建筑彩画的研究
        1.4.2 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相关理念的研究
        1.4.3 午门相关研究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创新点
    1.7 研究框架
    1.8 本章小结
第2章 午门建筑功能与型制
    2.1 午门建筑内涵
        2.1.1 方位分析
        2.1.2 双阙型制
    2.2 午门正楼建筑功能
        2.2.1 午门受俘礼
        2.2.2 午门颁朔礼
    2.3 雁翅楼建筑功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午门正楼彩画
    3.1 紫禁城明清建筑彩画概述
        3.1.1 清代官式彩画的装饰范围
        3.1.2 清代官式彩画的艺术形式
        3.1.3 清代官式彩画绘制工艺
    3.2 午门正楼彩画现状
        3.2.1 外檐彩画现状
        3.2.2 内檐彩画现状
    3.3 午门正楼彩画年代分期
        3.3.1 清早期彩画状况
        3.3.2 清中期彩画状况
        3.3.3 民国时期彩画状况
        3.3.4 1978 版彩画状况
        3.3.5 2004 版彩画状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午门雁翅楼彩画
    4.1 雁翅楼彩画现状
        4.1.1 外檐彩画现状
        4.1.2 内檐彩画现状
    4.2 雁翅楼彩画年代分期
        4.2.1 清早期彩画状况
        4.2.2 清中期彩画状况
        4.2.3 清末民初彩画状况
        4.2.4 1978 版彩画状况
    4.3 雁翅楼彩画存在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午门彩画文化特征
    5.1 阴阳五行学说
        5.1.1 午门彩画与阴阳学说
        5.1.2 午门彩画与五行学说
    5.2 儒释道精神
        5.2.1 午门彩画与儒家思想
        5.2.2 午门彩画与佛教思想
        5.2.3 午门彩画与道家思想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午门受俘礼大事记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建筑历程层面
        1.3.2 地域建筑层面
        1.3.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3.4 国外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及地域文化的研究
    1.4 国内研究现状
        1.4.1 建筑历程层面
        1.4.2 地域建筑层面
        1.4.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4.4 国内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和地域文化的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2 本文的研究框架
    1.6 主要概念界定
        1.6.1 界定
    1.7 本论文写作说明
        1.7.1 本文对“历史”与“叙事”问题的回应
        1.7.2 阅读建议
2 建设背景
    2.1 中国建筑创作环境概述
        2.1.1 1949年至1964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2 1965年至1976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3 1977年至1989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2 自贡的地域文化
        2.2.1 自贡恐龙的故事
        2.2.2 自贡彩灯的故事
    2.3 本章小结
3 建筑设计组织策划
    3.1 我们为何建造
        3.1.1 兴建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设想
        3.1.2 兴建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设想
        3.1.3 讨论:兴建设想
    3.2 研究落实修建博物馆
        3.2.1 确定修建自贡恐龙博物馆
        3.2.2 确定修建中国彩灯博物馆
        3.2.3 讨论:不同的投资模式,不断努力得以确定兴建
    3.3 设计竞赛的组织安排
        3.3.1 自贡恐龙博物馆竞赛组织
        3.3.2 中国彩灯博物馆竞赛组织
        3.3.3 讨论:组织经验的延续和发展
    3.4 本章小结
4 建筑竞赛及后续进展
    4.1 方案评选与审定
        4.1.1 乱石——“恐龙群窟”与“洪荒时代”的抽象
        4.1.2 灯的群组——“南国灯城”的新星
        4.1.3 讨论:创作与评审
    4.2 方案确定及后续进展
        4.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3 讨论:后续进展
    4.3 本章小结
5 建筑创作回响
    5.1 官方新闻媒体的关注
        5.1.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1.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1.3 讨论:媒体关注
    5.2 大众的声音
        5.2.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2.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3 业内人士的评价
        5.3.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评价
        5.3.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评价
    5.4 获奖情况
        5.4.1 自贡恐龙博物馆获奖情况
        5.4.2 中国彩灯博物馆获奖情况
    5.5 本章小结
6 建筑评析
    6.1 建筑策划
        6.1.1 可行性研究阶段
        6.1.2 设计任务书阶段
        6.1.3 自贡恐龙博物馆所带来的建筑策划启示
    6.2 建筑后评估
        6.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后评估带来的启示
    6.3 建筑设计竞赛
        6.3.1 建筑竞赛的方案组织
        6.3.2 建筑评选中的“长官意志”与“明星建筑师”问题
        6.3.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方案组织与评选带来的启示
    6.4 建筑设计
        6.4.1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
        6.4.2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
        6.4.3 建筑设计师
        6.4.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所带来的启示
    6.5 建筑伦理
        6.5.1 建筑精神与价值判断
        6.5.2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3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表达的建筑伦理及其启示
    6.6 建筑与城市文化
        6.6.1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对自贡城市文化的意义
        6.6.2 自贡恐龙博物馆与中国彩灯博物馆带来的城市文化启示
        6.6.3 自贡城市文化及其认同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此两案例建筑设计全过程及其评析对当代的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论文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3)基于期刊文献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的分析
        1.2.2 .文献计量学与建筑学科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研究对象的收集与分析
    2.1 .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的定义
        2.1.1 .期刊论文
        2.1.2 .会议论文
        2.1.3 .专业着作
    2.2 .资料收集流程
        2.2.1 .确定文献作者、研究机构
        2.2.2 .向时间的划分
        2.2.3 .期刊论文的收集
        2.2.4 .会议论文的收集
        2.2.5 .专业着作的收集
    2.3 .统计分析方法
        2.3.1 .外部数据特征分析
        2.3.2 .内容特征分析
        2.3.3 .相关应用软件的引入
    2.4 .本章小结
3.期刊文献的外部数据特征分析
    3.1 .期刊论文的外部数据特征分析
        3.1.1 .总体概况:期刊论文的总产量与年度变化
        3.1.2 .作者群及其单位、身份特征
        3.1.3 .论文关键词及其变化
        3.1.4 .来源期刊特征分析
    3.2 .会议论文的外部数据特征分析
        3.2.1 .总体概况:会议论文的产量与年度变化
        3.2.2 .作者群及其单位、身份特征
        3.2.3 .论文关键词分析
        3.2.4 .学术会议特征
    3.3 .专业着作的外部数据特征分析
        3.3.1 .总体概况:发文量和年度变化
        3.3.2 .作者群及其机构单位
    3.4 .本章小结
4.期刊文献的理论研究特征分析
    4.1 .陕西省建筑理论研究成果分类标准的确定
        4.1.1 .建筑理论分类的研究
        4.1.2 .陕西省建筑理论研究成果分类标准的确定
    4.2 .期刊论文的理论研究特征分析
    4.3 .会议论文的理论研究特征分析
    4.4 .专业着作的理论研究特征分析
    4.5 .本章小结
5.统计分析的总结呈现与背景解析
    5.1 .时代背景分析
        5.1.1 .主要政治经济背景
        5.1.2 .国内建筑思想概况
    5.2 .陕西省主要建筑理论研究工作汇总与解析
        5.2.1 .建筑理论研究总类
        5.2.2 .建筑设计
        5.2.3 .建筑历史
        5.2.4 .建筑技术
    5.3 .陕西省主要建筑理论工作者汇总
    5.4 .本章小结
6.结论
    6.1 .特征总结
        6.1.1 .总体特征
        6.1.2 .各时期特征总结
    6.2 .研究总结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一 :陕西省建筑思想代表性学术成果
附录二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代表性学术成果
附录三 :陕西省建筑理论研究着作
附录四 :硕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4)基于方志的四川电影发展研究(1949-199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范围
        1.1.1 四川地方志
        1.1.2 四川电影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方志电影材料研究概况
        1.2.2 四川方志研究概况
        1.2.3 四川电影研究概况
    1.3 研究意义
        1.3.1 方志中的电影资料研究为电影发展史的修写提供新史料
        1.3.2 为方志记载的电影资料提供借鉴
        1.3.3 开拓了电影文献研究的新领域
    1.4 研究理论
        1.4.1 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
        1.4.2 议程设置及使用与满足理论
        1.4.3 新电影史理论
    1.5 研究方法
        1.5.1 实地考察法
        1.5.2 文献研究法
        1.5.3 个案分析法
    1.6 课题创新性
        1.6.1 选题创新
        1.6.2 材料创新
第2章 基于方志的四川电影发展概述
    2.1 四川方志中的电影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四川电影
        2.2.1 电影制作
        2.2.2 电影发行
        2.2.3 电影放映
    2.3 电影政策环境概述(1949-1992)
        2.3.1 “十七年”间的电影政策环境
        2.3.2 “文革”间的电影政策环境
        2.3.3 新时期初期的电影政策环境
    2.4 方志记载电影资料的特点与问题
        2.4.1 方志记载电影资料的特点
        2.4.2 方志记载电影资料存在的问题
第3章 四川电影管理发行机构研究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四川电影管理发行机构概述
        3.1.1 中国影片经理公司西南区公司
        3.1.2 四川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3.2 四川电影放映单位分析
        3.2.1 放映单位类型多样
        3.2.2 放映单位数量增长
        3.2.3 三种放映机器
    3.3 方志中的电影发行渠道
        3.3.1 方志中的电影发行
        3.3.2 三级管理机构的建立
        3.3.3 电影巡回队时期
        3.3.4 电影管理站时期
        3.3.5 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时期
    3.4 电影发行方式的演变
        3.4.1 计划排片
        3.4.2 自由选片
    3.5 结语
第4章 四川电影传播内容研究
    4.1 电影传播内容概述
        4.1.1 电影传播中的议程设置理论
        4.1.2 电影文本来源
    4.2 “十七年”电影分析
        4.2.1 影片数量变化
        4.2.2 影片制作单位分布
        4.2.3 影片来源
        4.2.4 影片类型变化
        4.2.5 影片剧本改编情况
        4.2.6 小结
    4.3 “文革”电影分析
        4.3.1 影片数量变化
        4.3.2 影片制作单位分布
        4.3.3 影片来源
        4.3.4 影片类型变化
        4.3.5 影片剧本改编情况
        4.3.6 小结
    4.4 新时期初期电影分析
        4.4.1 影片数量变化
        4.4.2 影片制作单位分布
        4.4.3 影片来源
        4.4.4 影片类型变化
        4.4.5 影片剧本改编情况
        4.4.6 小结
    4.5 科教片的放映
    4.6 结语
第5章 四川电影受众与传播效果
    5.1 电影传播的三种功能
        5.1.1 文化普及功能
        5.1.2 政治宣传功能
        5.1.3 娱乐大众功能
    5.2 “十七年”电影传播受众与效果
        5.2.1 露天的坝坝电影与简易放映场
        5.2.2 受众反馈舆论导向明显
        5.2.3 观影人数曲折上升
        5.2.4 影评方式单一
    5.3 “文革”电影传播受众与效果
        5.3.1 观影场所的“异化”
        5.3.2 观影人数呈“V”型趋势
        5.3.3 受众的失声与反抗
    5.4 新时期初期电影传播受众与效果
        5.4.1 革新的观影场所与完善的观影设备
        5.4.2 观影人数呈“倒V”趋势
        5.4.3 影评方式与内容的多样化
    5.5 结语
第6章 《峨影厂志》专题研究
    6.1 方志中的四川电影制作
    6.2 峨影的创建
        6.2.1 人员培训与援建
        6.2.2 基础设施的建设
    6.3 峨影的起步时期(1958-1962)
        6.3.1 大量拍摄新闻片与纪录片
        6.3.2 初露锋芒的故事片
    6.4 峨影的蛰伏时期(1963-1978)
        6.4.1 曲折的发展历程
        6.4.2 新闻片、纪录片、科教片的拍摄
        6.4.3 重新起步的故事片
    6.5 峨影的辉煌时期(1979-1992)
        6.5.1 逐渐没落的纪录片与科教片拍摄
        6.5.2 日渐成熟的故事片
    6.6 峨影创作风格
        6.6.1 战斗的现实主义
        6.6.2 凸显巴蜀地域文化
        6.6.3 紧跟时代发展潮流
        6.6.4 汲取文学作品营养
        6.6.5 传承戏曲艺术文脉
    6.7 结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方志文献类:
    着作类:
    学位论文类:
    期刊论文类:
附录
    附录一 :四川方志文献版本信息表
    附录二 :四川电影放映伊始录
    附录三 :峨影故事片汇总
    附录四 :四川省各市(州)部分电影院
    附录五 :四川电影部分期刊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中国民办教师始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民办教师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民办教师问题的总体研究
        二、关于民办教师产生的历史原因研究
        三、关于民办教师的历史地位研究
        四、关于民办教师存在的问题研究
        五、关于民办教师问题解决的研究
        六、关于民办教师的政策研究
        七、关于民办教师管理研究
        八、地方民办教师研究
        九、关于少数民族地区、落后地区民办教师问题的研究
        十、关于代课教师问题的研究
    第四节 相关资料
    第五节 研究的方法、内容和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三、研究的创新
第一章 中国民办教师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旧中国义务教育的困扰
        一、中国义务教育的起步
        二、师资匮乏对义务教育的困扰
        三、从晚清政府到民国政府对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的开凿
        四、对旧中国义务教育艰难进行的反思
    第二节 共产党红色区域民办教育的兴起
        一、苏维埃时期的教育
        二、抗战后期解放区民办学校的发展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小学民办”教育
第二章 中国民办教师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民办教师的产生
        一、穷国办大教育,民办教师应运而生
        二、民办教师的初步整顿
    第二节 民办教师在跌宕中发展
        一、快速增长的三年
        二、困难时期的压缩和调整
        三、上个世纪60年代前中期民办教师的再度发展
    第三节 极度膨胀达到顶峰
        一、教育走上畸形发展道路
        二、人口增长失控,学龄儿童急速增加
        三、师范院校长期停办,公办教师队伍得不到正常的发展和补充
    第四节 国家关于基础教育“两条腿走路”的政策
        一、“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的历史渊源
        二、“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的提出
        三、“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的实施
第三章 民办教师队伍的治理整顿
    第一节 民办教师队伍整顿工作的提出及部署
    第二节 加强对民办教师的管理
    第三节 减少民办教师的比例
        一、将一部分优秀的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
        二、通过师范转招民办教师
        三、堵口子
        四、辞退
    第四节 改善民办教师地位
        一、提高民办教师的社会地位
        二、提高民办教师的物质待遇
    第五节 提高民办教师的业务素质
第四章 民办教师的巨大奉献
    第一节 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脊梁
        一、民办教师是农村基础教育的主力军
        二、民办教师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的骨干作用
        三、执着教育,无私奉献,民办教师留给后人的故事
    第二节 堪负农村扫盲重任
        一、以民教民扫盲方针的制订
        二、民办教师肩负起农村扫盲重任
        三、为了扫盲事业,民办教师付出了无尽的艰辛
        四、扫盲教育的巨大成就
    第三节 对教学研究和改革的贡献
        一、教法研究
        二、复式教学组织研究
    第四节 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引路人
    第五节 中国民办教师所产生的国际影响
第五章 民办教师队伍的艰难维系
    第一节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民办教师队伍的稳定
        一、可靠的报酬收入
        二、工作条件在当时农村环境里有相当的吸引力
        三、计划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源的禁锢
    第二节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民办教师队伍的艰难维系
        一、亦教亦农的尴尬境遇
        二、低待遇
        三、“民转公”的艰难期盼
        四、极度的心理屈辱和精神压力
第六章 民办教师问题的最终解决
    第一节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形势
        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中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发展教育事业关键在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三、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是要解决民办教师问题
    第二节 全社会对民办教师问题的关注
        一、社会各界捐助、褒奖民办教师业绩
        二、舆论界为民办教师请命、讴歌
        三、社会知名人士为民办教师问题呼吁
        四、纳税人为教师待遇鸣不平
        五、教育管理部门为民办教师主持公道
    第三节 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理性思考
        一、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符合劳动价值规律
        二、消除公民办教师之间的差异更具有理性
        三、解决民办教师问题是对国家法律的尊重
        四、解决民办教师问题是义务教育的内在要求
    第四节 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条件已经成熟
        一、民办教师队伍的整顿,为全面消化民办教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经济形势的根本好转,为消化民办教师提供了物质保证
        三、师范教育的发展和人口的有效控制,为解决民办教师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五节 民办教师问题的最终解决
        一、党和国家对民办教师问题的重视
        二、国家关于在20世纪内消化民办教师的方针的确定和工作部署
        三、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
        四、民办教师的最终解决
第七章 贫困地区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革命老区对民办教师问题的解决
    第二节 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对民办教师问题的解决
    第三节 偏远山区对民办教师问题的解决
    第四节 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对民办教师问题的解决
    第五节 解决民办教师问题,领导决策起着关键性作用
第八章 代课教师—民办教师之后的问题
    第一节 代课教师队伍的产生
        一、代课教师与民办教师的不同
        二、代课教师产生的原因
        三、代课教师队伍的发展
    第二节 代课教师艰辛的贡献
        一、工资待遇低、生活艰辛
        二、代课教师大部分胜任教学工作
        三、在穷困落后地区代课教师的重要作用
        四、代课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
    第三节 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思路
        一、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迫切性
        二、国家、各地对代课教师的政策
        三、有关部门和人士对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建议
        四、代课教师的期盼
        五、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思路
结语 中国民办教师问题留给二十一世纪的反思
    第一节 关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战略地位
        一、发展基础教育具有战略意义
        二、发展基础教育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
    第二节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一、国际上对教师职业化建设的重视
        二、关于教师的资格证书制度
        三、关于中小学人事制度
        四、关于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
        五、关于教师的继续教育
    第三节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问题
        一、西方国家中小学教师工资状况
        二、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状况
        三、要正确认识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的意义
        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的几点建议
    第四节 关于农村基础教育投入问题
        一、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现状和矛盾
        二、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思考
    第五节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营造农村基础教育的良好氛围
        一、农村经济不能增长,成了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二、市场经济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冲击
参考文献
后记

(6)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点和难点
第一章 解放初期旅大经济困境
    第一节 中共旅大政权之建立
        一、“旅大”简介
        二、苏军进驻旅大
        三、中共建党建政
    第二节 历史遗产与新生问题
        一、殖民地城市经济遗产
        二、诸多棘手的经济问题
    第三节 重建经济的挑战
        一、苏军接收后的旅大经济
        二、管理城市经验的稚嫩
        三、不得不考虑的苏联因素
第二章 保障民生:解决民众基本生存问题
    第一节 整顿粮市和开荒增产
        一、整顿市场以规范粮市
        二、开垦荒地以增加粮产
    第二节 为贫困民众创造就业机会
        一、订购军鞋——为无业妇女谋生计
        二、生产自救——为失业工人找出路
    第三节 调整住宅为民安居
        一、两级分化的居住场所
        二、调剂优劣住房的努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建工业:民用与军需并重
    第一节 恢复与发展民用工业
        一、工业停废与市场旺需
        二、适时整顿公营和私营工业
        三、民用工业成绩检视
    第二节 发展军工企业满足军需
        一、解放战争提出的新任务
        二、军工企业的贡献与经验
第四章 商业探索:服务生活与生产
    第一节 整顿畸形繁荣的市场
        一、混乱无序的低端商业
        二、多方整顿成效初显
    第二节 创办消费合作社的新举措
        一、创建与整理
        二、成效与不足
    第三节 促外贸服务生活与生产
        一、贸易对旅大的重要性
        二、促进外贸的举措与成效
第五章 货币改革:为经济重建护航
    第一节 第一次币改——货币“贴帖”
        一、解放前后旅大货币金融状况与问题
        二、货币“贴帖”过程
    第二节 第二次币改——关东币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二、币改经过与问题处理
    第三节 货币改革的影响
        一、对旅大经济的作用
        二、经济之外的多重效应
第六章 市郊土改:发展农村与服务城市
    第一节 建国前的温和土改
        一、土改的特殊背景
        二、削弱地富土地和调整雇佣关系
    第二节 建国初期的土改深化——土地调剂
        一、进一步土改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二、土地调剂的运作与博弈
    第三节 土地改革成效
        一、旅大农村土改的经济绩效
        二、土改对旅大城市的影响
结语
    一、旅大经济重建成绩
        (一) 经济层面
        (二) 经济之外层面
    二、经济重建的经验
        (一) 稳固政权是前提
        (二) 对苏关系是基础
        (三) 工业建设是重点
        (四) 宣传动员是推力
        (五) 统一战线是法宝
        (六) 干部思想是保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20世纪80年代社会文化思潮视角下的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内容及资料来源
    1.3 研究意义
    1.4 已有研究及评述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社会文化思潮视角下的20世纪80年代风景园林
    2.1 “美学热”的发展及园林美学与艺术研究热潮
    2.2 “文化热”的兴起及传统园林重新探讨的动因
    2.3 “旅游热”的产生及风景名胜区事业的起步
    2.4 “生态观”的确立及城市绿地建设思路的转型
3 美学与艺术的求索:“美学热”浪潮下的园林美与园林艺术理论研究
    3.1 园林美与园林艺术内涵的阐释
    3.2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审美观念的认识
    3.3 现代园林艺术创作理论体系的建构
    3.4 山水美学与景观美学的初步探索
    3.5 小结
4 传统的复归与反思:“文化热”兴起下的传统园林理论研究与现代实践
    4.1 传统园林理论及方法研究的拓新
    4.2 现代公园中的传统转译:以松江方塔园为例
    4.3 宾馆庭园中的园林传统与现代建筑理念的交织
    4.4 境外“中国园”中的传统园林文化输出与再现
    4.5 遗产保护视野下古园修复与重建中的物质及精神传承
    4.6 小结
5 保护与开发的博弈:“旅游热”背景下的风景名胜区规划理论与实践
    5.1 美国国家公园理论的引入
    5.2 风景资源评价方法的阶段性求索
    5.3 分级保护思想与结构体系的建立
    5.4 融人工于自然,融文脉于场所:风景设计理念求新
    5.5 小结
6 整体与系统的理念:“生态观”引领下的城市绿地建设理论与实践
    6.1 城市绿地分类的调整
    6.2 城市绿地定额及计算方法的更新
    6.3 生态平衡主导下绿地系统布局优化
    6.4 人工植物群落及立体绿化形式探索
    6.5 小结
7 结论与不足
    7.1 论文创新点
    7.2 研究结论:改革开放浪潮下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转型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来源
附录1 风景园林专家口述史访谈录
附录2 20世纪80年代风景园林大事记表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8)中国建材并购阿旺西斯公司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和研究思路
第二章 案例描述
    2.1 并购过程简介
    2.2 并购双方企业介绍
    2.3 并购背景介绍
        2.3.1 中资企业“走出去”的大背景
        2.3.2 中国建材集团海外发展背景
        2.3.3 玻璃建材行业转型背景
        2.3.4 并购案光伏行业背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跨国并购所面临的挑战
    3.2 并购动因
        3.2.1 获取高端技术
        3.2.2 产生协同效应
        3.2.3 提高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及人才培养
    3.3 并购风险及应对
    3.4 并购过程关键因素
        3.4.1 并购时机选择
        3.4.2 并购团队
        3.4.3 双赢的谈判结果
    3.5 整合分析
        3.5.1 整合模式选择
        3.5.2 文化整合
        3.5.3 技术整合
        3.5.4 产业链整合
        3.5.5 管理整合
    3.6 并购绩效及阶段性成果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案例启示
    4.1 并购战略结合企业实际
    4.2 整合成功的关键是文化融合
    4.3 技术获取的同时加大自主研发
    4.4 合理利用外部资源
    4.5 人才是根本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中国共产党对北京高校的接管、改造与调整(1948-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一) 研究的创新点
        (二) 研究的重点
        (三) 研究难点
    五、研究思路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北平高校
    第一节 公立高校
    第二节 教会高校与私立高校
    第三节 党的活动与学生运动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对北京高等院校的接管和初步改造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对北京高等院校的接管经过
    第二节 军事管制委员会对北京高等院校的初步改造
    第三节 思想改造、三反、“清理中层运动”在北京高校中的展开
第三章 接管后中国共产党对北京高等院校组织结构的调整
    第一节 公立高等院校组织结构的变迁
    第二节 教会高等院校组织结构的变迁
    第三节 高校内中共党团组织的发展和壮大
第四章 北京的高等院校院系调整
    第一节 北京高等院校调整的开始
    第二节 北京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的高潮
    第三节 北京的新建高校及其特点
第五章 北京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校园生活的变化
    第一节 课程设置
    第二节 师生生活
    第三节 教学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10)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网络演进与构建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现实背景
        二、理论背景
    第二节 研究问题及内容框架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过程理论综述
        一、国际化理论的研究背景
        二、企业国际化过程理论综述
        三、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关键要素
    第二节 企业网络理论
        一、企业网络理论的理论渊源
        二、企业网络的内涵、维度及其形成动因
        三、企业网络构建及演进过程研究
    第三节 企业网络在国际化中的研究进展
        一、企业网络在国际化研究中的总体框架
        二、基于商业网络视角的Uppsala模型重新探讨
        三、企业网络在国际化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总体模型构建及研究设计
    第一节 理论框架及模型提出
        一、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网络演进模型
        二、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网络构建机制研究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设计与步骤
        三、信度与效度保证
    第三节 案例选择与数据处理
        一、案例选择
        二、数据收集
        三、数据分析
第四章 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网络演进
    第一节 国际化进程及网络发展的阶段划分
        一、案例企业的国际化阶段划分
        二、案例企业国际化进程的概况
        三、构念测度与数据编码
    第二节 初步国际化阶段的网络演进
        一、企业国际化的演进特征
        二、企业网络演化特征及编码结果
        三、企业网络演化特征及结果
    第三节 深入国际化阶段的网络演进
        一、企业国际化的演进特征
        二、企业网络演化特征及编码结果
        三、企业网络演化特征及结果
    第四节 全面国际化阶段的网络演进
        一、企业国际化的演进特征
        二、企业网络演化特征及编码结果
        三、企业网络演化特征及结果
    第五节 企业国际化网络的演进过程及特征归纳
        一、网络发展阶段及网络特征演进
        二、网络发展与国际化知识获取的演进
第五章 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网络构建机制
    第一节 国际化进程中企业网络演进的模式分类
        一、企业网络演进的两种模式
        二、两种演进模式的驱动因素分析
    第二节 主导型网络构建机制分析
        一、变量衡量及编码过程
        二、初步国际化阶段主导型网络构建机制及网络能力的影响作用
        三、深入国际化阶段主导型网络构建机制
        四、全面国际化阶段主导型网络构建机制
    第三节 创业型网络构建机制分析
        一、初步国际化阶段创业型网络构建机制
        二、深入国际化阶段创业型网络构建机制
        三、全面国际化阶段创业型网络构建机制
    第四节 讨论与结论
        一、国际化进程中两种企业网络构建模式的对比分析
        二、本章研究结论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及管理启示
        一、研究结论
        二、管理启示
    第二节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一、研究局限
        二、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A 企业访谈指南
附录B 案例企业大事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中国建材》大事记 1981~ 2000(论文参考文献)

  • [1]午门正楼及雁翅楼彩画艺术研究[D]. 张璐.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2]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D]. 朱厢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基于期刊文献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D]. 田晓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4]基于方志的四川电影发展研究(1949-1992)[D]. 白红丽.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5]中国民办教师始末研究[D]. 王献玲. 浙江大学, 2005(07)
  • [6]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D]. 柳直. 山东大学, 2020(04)
  • [7]20世纪80年代社会文化思潮视角下的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研究[D]. 刘方馨. 华中科技大学, 2020
  • [8]中国建材并购阿旺西斯公司案例研究[D]. 黄维军.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2)
  • [9]中国共产党对北京高校的接管、改造与调整(1948-1952)[D]. 任云飞.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10]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网络演进与构建机制研究[D]. 邓勇兵. 南开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中国建材》大事记1981~2000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