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儿童智力的九大因素

影响儿童智力的九大因素

一、影响孩子智力的九大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曾贵[1](2019)在《小学新手教师的职业压力及其与情绪智力、社会支持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小学教育是对儿童实施基础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学校教育,对个体以后各阶段的教育影响深远,教师的身心健康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小学生的人格发展。小学新手教师同时面临着适应和发展两大问题,本文希望通过调查这一群体的职业压力现状,探讨职业压力的相关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对策,为缓解小学新手教师的职业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质性研究等方法调查了小学新手教师职业压力的现状,探讨了小学新手教师职业压力及其与情绪智力、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研究一主要通过“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调查小学新手教师职业压力的现状;研究二为小学新手教师职业压力相关因素研究,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情绪智力量表”对542名小学新手教师施测,使用AMOS21.0对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三为个案研究,通过扎根理论技术了解小学新手教师职业压力的特征和作用机制,对这一群体职业压力的缓解提出了建议和对策。综合研究一、二、三,得到以下结果:(1)小学新手教师的职业压力处在中等水平(M=3.06)。其中,小学新手教师在工作负荷方面得分最高(M=3.58)、在家庭人际方面得分最低(M=2.34)。小学新手教师在职称、任教学科与专业是否一致、任教学段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在性别、教龄、是否有编制、学历、毕业学校层次、是否担任班主任等人口学变量上总体差异不显着。(2)小学新手教师的情绪智力与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均呈显着正相关,职业压力总分以及各维度与情绪智力总分及各维度整体呈显着正相关,职业压力总分以及各维度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整体呈显着负相关。(3)情绪智力在社会支持对小学新手教师职业压力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4)综合质性分析发现,小学新手教师的职业压力具有情境性,与任教学段高低呈负相关,与工作疲劳存在因果关系。小学新手教师的职业压力受到专业技能、经济收入、家校沟通、自我发展、人际关系、生活质量、学生成长、工作负荷、社会期望等九个因素的影响,情绪智力和社会支持贯穿在九大因素中。

李楠楠[2](2018)在《教师期望对中学“学困生”自我概念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指出“2030行动框架”提出的全纳、公平和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目标中要求给每个公民一个公平发展的机会。对教育公平的追求是推动教育进步的助推器,国家已经通过颁布各种法律、法规和进行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但从微观层面来看,教学公平落地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良好解决。“学困生”问题是体现在微观层面的一种教学不公平现象,他们的存在不仅限制学生自身的发展、影响民主师生关系的形成、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谐校园的构建,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的稳定。因此,为了更好实现教育公平,“学困生”问题亟待解决。而教育者对“学困生”现象的忽视是这一问题长期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发挥社会学想象力从班级社会学的四大研究领域中选取处于教学领导地位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通过研究教师差异行为对“学困生”学习动机、学习行为等因素的影响,探究教师期望在“学困生”自我概念建构中的作用,明确消极教师期望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倡导构建积极教师期望观,进而提出转化“学困生”的有效策略。本研究以教育社会学中的教师期望理论作为分析视角,将“学困生”问题的解决贯穿于教师教育观、教学价值、教学主体、师生关系、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氛围、教学管理与评价之中。从教师教育观来看,教师应对全体学生确立积极的期望教育观,合理进行角色定位,正确看待“学困生”问题。从教学价值导向和教学主体来看,教师应尊重学生个体意识,尊重学生的教学价值主体地位,有效调试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冲突,积极实施全纳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教育的主体,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从师生关系看,“学困生”在教育中一直扮演着“多余人”角色,他们长期缺乏来自教师的关怀与关注。为此,可借鉴内尔·诺丁斯提出的关怀型师生关系得以改变,将每一个学生都纳入教师关怀的视野,使学生能切实体会到来教师的关怀与期望,减少学生对教师的抵触心理,增强学生的亲师性。从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氛围看,教师应帮助学生创设共同愿景,促进班级合作氛围的形成,用和谐的班级氛围和充满关爱的其他文化群体感染和温暖“学困生”。从教学管理与评价看,教师要注意调整教学评价标准,重视教学评价的长远效应,促进教学评价的创新性,使学生跳出“分数旋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中获得最大限度的潜能开发,最终促进课堂教学公平的实现,加快推进素质教育进程。

杜磊娇[3](2019)在《农村学校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研究 ——以通化县K校“满族撕纸”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发展,校本课程逐渐成为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的重要发展内容,其课程内容在我国学校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也逐渐在中小学中悄然兴起。同时,课程整合也逐渐成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趋势,课程整合的实践与实施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发展,还对提升教师的课程整合能力与综合素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终身学习与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具有重要意义。纵观我国对校本课程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历程,大部分都是对课程整合策略的研究,以及对各个学科的课程整合研究,极少有关于校本课程与课程整合的相关研究,尤其是农村学校校本课程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因此,本研究选取课程整合的研究视角,对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本研究从“学校-社区互动”农村学校改进研究项目当中的实际调研经验出发,在大量阅读相关课程整合文献并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通化县K校的“满族撕纸”校本课程的整合实施过程为研究个案,采用个案研究法、访谈法、半参与式观察法等研究方法认识与理解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的过程,对“满族撕纸”校本课程整合实施过程进行归纳整理与分析,将K校的“满族撕纸”校本课程如何产生、如何实施作为研究问题,理出K校“满族撕纸”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的策略与步骤,为农村学校进行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研究提供可行的实施建议。本研究历时两年,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整合实施”确实大大提高了K校“满族撕纸”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也促进了学校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实施,为学校打造特色课程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因此,本研究针对K校“满族撕纸”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的实践经验,为提高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提出了研究结论。本研究结论是针对农村学校如何进行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给出的实施建议,从个案校的“整合实施”经验入手,从教育行政部门层面、学校层面、教师层面三个维度提出可参考性的实施建议。

吴紫娟[4](2019)在《学校主导型研学旅行课程开展现状及其支持服务体系构建》文中认为2016年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该《意见》缓解了研学旅行市场“挂羊头,卖狗肉”的乱象,激发了学校自主开展研学旅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校外教育新方式更普遍地被认为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学校课程。然而,已有研究的视角多聚焦于研学旅行本体,主要关注研学旅行的内涵及价值,对学校主导的研学旅行课程建设问题关注较少,对学校研学旅行课程存在哪些问题、可能面临哪些挑战、可采取何种策略以促进研学旅课程教育价值的实现等问题缺乏有益的探讨,忽视了良好的支持环境对研学旅行课程发展的重要性。鉴于此,本研究重点关注学校主导型研学旅行课程开展现状,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方法,通过对J市共五所中小学校主导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展现状进行访谈及对其中的典型个案Z学校的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进行参与式观察等多种方式搜集一手研究资料,并通过类属分析提炼主题,结合情境分析呈现研究结果。本研究发现,学校主导型研学旅行课程开展的现实样态表现为:学校持有与校外机构合作的话语权、研学课程由学校已有部门负责、遵循相互调试的课程实施取向、尊重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对研学旅行认识不足、课程各主体间未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课程方案设计缺乏科学性、学习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课程评价机制上尚不健全六大问题。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学校可以从建立“政府+学校+社会”三方联动合作机制、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相关资源、优化组织参与人员配置方案、搭建“安全-体验-教育”并重的活动现场,五个层面优化研学旅行课程。最后,研究根据上述五项对策建议,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支撑,构建了学校主导型研学旅行支持服务体系。该体系由政府支持服务、资源支持服务、人员支持服务、活动支持服务及评价支持服务共五大维度构成。五种类型的支持服务间紧密关联,为学校提升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效果,促进研学旅行课程常态化、健康化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马帅[5](2018)在《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编制研究 ——以厦门市金尚小学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空手道成功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占得一席之位,它的神秘面纱在国际的舞台上已揭下,从秘密的唐手“必杀技”到追求“寸止精神”的安全性与输赢的判定明确性,其已成为一项包含东西方文化的强身健体、竞技格斗、社交娱乐的健康的时尚的多元的社会文化。它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武德教育在众多竞技运动中独树一帜,成为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的运动项目。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大、中、小学将空手道作为校本课程引进校园,尤其是小学作为传播、普及、发展的主要阵地,对于空手道校本课程的构建与研究更是重中之重。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专家访谈与学校领导访谈)等研究方法,吸收相关专家学者学术智慧的基础上得出以下主要成果:1、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是以空手道运动技术为手段,吸收空手道“段位制”合理内核,并赋予运动参与获得情感体验,有望成为培养终身体育的核心素养课程。2、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具有“人文教育性、技艺性、自然性、情意性”特点;其课程的功能是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提高国民素养,塑造文武双全、德才兼备人才的教育之道,其课程独特的教育理念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在身体上拥有强健的体魄,追求个体的生命力;生活上学会自理与自控,追求个体的完美;学习上学会专注与自主,追求个体的学业成就;在精神上自立自强,丰富充实内心。3、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的目标是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参考空手道“段位制”考核标准以及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水平与特征的基础上设置的,旨在促进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领域全面发展,为培养“知、心、技、体”全面发展的健全人格的国民奠定基础。4、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包括空手道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体能、情感意志与空手道认知等几个方面。依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从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出发,选择适合该水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发展基础体能,开发空手道专门性游戏与竞赛活动形式,发扬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塑造自尊、自信、谦虚、忍耐的品质,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抗挫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5、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的实施追求层次性与多样性,体育课、大课间、兴趣小组、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等多方面进行实施,丰富学校体育文化氛围,促进该项目的普及与推广。6、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的考核与评价在借鉴“段位制”考核体系的基础上,丰富考核方式,提高考核与评价全面性与系统性,采用期末考核得分+平时得分+理论成绩+考勤的评价方式。通过对厦门市金尚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的案例研究发现: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构建空手道校本课程的重要条件;教师的教育理念、人文素养以及对空手道校本课程的认知水平影响学生学习经验获得的深度与学习成果的表现程度。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建议:借鉴“校企合作”的模式挖掘课程资源,注重空手道技能发展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丰富课程的组织形式;评价方式多样化;建立“校生家”的密切沟通渠道,丰富教师的人文素养等观点。

孙雨雨[6](2019)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童年生活 ——基于C市4名幼儿的叙事研究》文中提出一直以来,教育界都是一个相对保守的学界,是对外界变化较少敏感的学界,而学前教育界更是如此。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幼儿从一出生就生活在充斥着各种电子产品的环境中,而正是因为太熟悉,我们不仅忽视了对童年生活进行批判性审视的需要,也忽视了对从批判性审视中所获得结果的反思。幼儿是这个时代的原住民,未来便是这个世界的主人,无视时代发展的变化必将导致幼儿未来与时代的脱节。因此,在当下人工智能时代“大热”之际,以辩证、系统和前瞻性的视角,准确认识和把握人工智能时代童年生活对于幼儿发展的影响,思考学前教育的应变之策,对于推动人工智能时代学前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保护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遵循“点面结合”的研究思路,通过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多主体互证、多视角融合的运用,确保研究的信效度。随着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迅速进入幼儿的童年生活,成为幼儿童年生活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因此了解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情况成为了解人工智能时代童年生活的重要切入口。一是,通过文献法梳理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和特征,交代幼儿童年生活的时代背景。随后抽取C市2所幼儿园的幼儿家长作为问卷调查对象,问卷发放共400份,回收345份,通过对回收问卷进行编码、转录,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从“面”上了解人工智能时代电子产品对幼儿童年生活渗入的基本情况;二是,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采用目的抽样,抽取能为本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的4名幼儿,通过对幼儿在园生活及家庭生活的观察和访谈,搜集幼儿童年生活的典型故事,对幼儿童年生活、学习与娱乐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收集,从“点”上深入描绘幼儿童年生活的具体情况;三是,采用扎根理论的资料分析方法,对搜集的个案幼儿家长对人工智能时代童年生活认识的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同时结合笔者的调研结果,揭示人工智能时代童年生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四是,从幼儿教育角度出发,反思人工智能时代的童年生活,并从家庭、幼儿园、社会层面提出改善人工智能时代童年生活的思考与建议。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与之前的三次工业革命相比,人工智能时代对人生活的影响更加广泛而深刻。人工智能从理论研究走向实践运用,从工业生产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工智能化的程度不断提高、范围逐渐扩大、影响日渐加深,人类逐渐开始步入人工智能时代,表现出技术的大众化、信息的共享性、人机的交互性的时代特征;2.人工智能时代电子产品的使用呈现低龄化趋势,电子产品成为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中几乎全部幼儿都有使用电子产品的经历,且多数幼儿从2岁起就开始接触电子产品;幼儿最常使用的电子产品是电视机、手机、Ipad、电脑和智能机器人,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主要目的是看动画片,在家长的监督和指导下也会使用一些教育类APP学习知识;周一到周五,绝大部分幼儿平均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在1小时以下,而到了周末,绝大部分幼儿平均每天玩电子产品的时间在1小时以上;3.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在市场需求增多及技术发展的推动下,除手机、平板电脑等传统的电子产品外,“海尔小帅”、“小智伴”等早教机器人、“小天才”电话手表、体感平衡车等一批新型智能化电子产品迅速兴起并进入幼儿的童年生活,正在逐渐改变传统的幼儿生活、学习与娱乐的方式;4.家长对人工智能时代的童年生活的态度非常矛盾,一方面认为过多的接触电子产品危害幼儿视力、导致幼儿运动能力变差、沉迷虚拟游戏、户外活动减少等;另一方面又觉得幼儿接触电子产品动手能力变强、利用教育类、益智类APP线上学习、利用智能机器人自主学习、帮助幼儿学习英语普通话、能够让幼儿知道很多父母不知道的知识等;5.人工智能时代的童年生活对幼儿发展来说,一方面存在积极的影响,体现在:(1)手指精细动作的超前发展;(2)获得知识的途径与内容增多;(3)与他人交往的空间和方式扩展,这些都成为幼儿发展的新的时代机遇;另一方面也存在消极的影响,体现在:(1)视力及肥胖问题的风险增加;(2)感知经验的匮乏与失衡日渐显着;(3)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逐渐淡漠,带来了幼儿发展的潜藏危机;6.根据本次对人工智能时代童年生活的调查结果,反思人工智能时代的童年生活状态,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虚拟游戏取代了幼儿的现实游玩;(2)机器学习替代了幼儿的体验探索;(3)人机互动取代了幼儿的人际互动;7.为使幼儿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中与真实淳朴的自然中,成长为一个能够保持其生命自然属性的合格的地球村民,本研究提出以下教育建议:(1)保证幼儿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机会;(2)坚守幼儿在真实场景中、体验式学习的教育方式;(3)保障“生命在场”的,有情感、有温度的人际交往;(4)强调对幼儿有思想的、(5)“无用”的文雅知识教育内容;(6)“透明化”嵌入技术,辅助幼儿园教学与管理;(7)加强政府对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的政策导向与立法监督。

张徐[7](2019)在《导向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学校创客文化研究》文中认为信息化时代,以互联网和新技术为依托的个性化、定制化生产触发了一场全球性的革命浪潮,壮大了一群从个人兴趣出发、以创意物化为使命的创客群体,生成了一种宣扬个性创造、动手实践和开源共享理念的创客文化。在创客文化大背景的影响下,学校引进创客理念,以校园创客空间为载体落实创客教育,引导学生从自我兴趣与爱好出发,在自主选择、自主设计、自主构建、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协调合作的创新创造实践中去体验创客精神、理念、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在学校创客教育的实践中,基于已有的学校文化逐渐形成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为目标,宣扬“自由创造、个性释放、社会协同、知行合一和民主变革”理念的文化形态,即学校创客文化。它可以分为创客物质文化、创客制度文化、创客行为文化和创客精神文化。作为一种导向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文化,学校创客文化影响创造力培养的机制是本研究的重点问题。为了进一步理清学校创客文化与创造力培养之间的关系,论文首先依据创造力的4P模型(即创造性产品、创造性个体、创造性过程和创造性环境),在对创客和创客文化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创客即创造性个体,创客文化即创造性环境,学校创客文化即导向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文化。其次,基于阿瑞提和齐凯森特米哈伊对文化与创造力关系的分析,认为学校创客文化是一种含有创造基因的文化,学生是具有创造性的个体,两者之间的生成机制为:含有创造基因的文化是基于创造性个人的感知和理解而存在,并在不同特质的个体的解释中收获新的意义;而创造性个人则是由含有创造基因的文化来生成,以个人内部认知的重组来产生顿悟,即创造。因此,创造性个人与含有创造基因的文化构成了一个相辅相成的循环共生系统。通过对学校创客文化与创造力机制的分析可知,学校创客文化有益于破解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创造力发展受制的难题。因此,在实践中,我们需要从四个方面培育学校创客文化,即倡导“基于兴趣的创造”创客教育理念;建构以创客空间为载体的开放学习空间;健全学校落实创客教育的制度体系;融合多元的创客主体。

黄儒军,申仁洪[8](2016)在《国外特殊儿童家庭生活质量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展特殊儿童家庭生活质量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文章对国外比较成熟的特殊儿童家庭生活质量研究体系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已有研究的局限,归纳出特殊儿童家庭生活质量本土化研究的重要趋势:加强内涵体系建设;关注跨地区、跨残障类别的对比;强调家庭正向功能发挥和循证性取向。

刘新烨[9](2018)在《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研究及其应对策略 ——以上海市梅园中学为例》文中认为语言学习效果会受到情感态度的影响,动机因素尤为明显。英语学习动机的正确树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还能增强他们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但是,在实际中,不少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出现了动机减退的现象。因此,找出其动机缺失的影响因素,可以使教育者更加确切地了解学生英语学习中面临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解决英语学习困难。这对于其英语学习成绩的提高及学习效果的改善都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次研究选取了上海市梅园中学九年级的学生和五名英语教师作为实验对象,通过问卷和访谈探究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强度以及动机缺失的影响因素,并在语言层面、学习者层面和学习情境层面上进行分析。此次研究的结果表明,影响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因素。此外,不愉快的学习经历,学习策略、家长因素、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自信心、同伴因素、课程因素、学校环境以及英语语言特性也都对学生英语学习动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根据这些影响因素,作者从学生、教师、家长这三个角度提出了避免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具体策略。作者也希望这些策略对激发初中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效果能有一定的帮助。

卓惠萍[10](2011)在《论政府对农村性别文化的型塑与重构》文中指出性别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与行为选择,它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的性别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发展,反之,落后的性别文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都是一种桎梏。当前农村的性别文化不仅制约着农村妇女的解放与发展,也在很多方面对男性形成了束缚与羁绊,并严重阻滞着和谐农村的建设进程。政府作为一个国家的公共权力机构,承担着对社会成员普遍利益有所增益的责任与义务,故而在农村性别文化的重构上,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对政府重构农村性别文化的研究是基于两个基本的前提判断之上:一是性别文化是一种由包括政府在内的多重社会机制建构的产物,二是政府有责任也有能力去推动我国农村性别文化的重构。在上述两个判断基础上,本文的研究思路为:事实描述——原因分析——价值分析——规范分析,即“当下农村性别文化的样态——这种性别文化是如何被型塑而成的——政府为何需要对当下农村性别文化进行重构——政府如何对农村性别文化进行重构”。根据这种思路,本文具体内容安排如下:导论部分主要对本文的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文献综述、核心概念与理论资源、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交代。第一章是当下农村性别文化的样态。性别文化存在形态和领域的广泛性,使得不可能对它进行穷形尽相的调查与描述。鉴于目前尚没有一个权威性与共识性的性别文化指标体系,加上笔者调查资源的受限性,此处笔者仅仅选取了日常生活、村治参与、劳动就业三个领域,在每个领域中选取若干样点,通过对S县进行调研并结合相关已有文献材料,对当下农村性别文化的样态作了一个并不完整的勾勒与概描,其核心是所选择领域中观念与现实层面的两性地位关系。第二章是当下农村性别文化的型塑机制。政府和市场是当今社会最基本的两种资源配置机制,同时也是两种最主要的性别地位型塑机制。而市场和政府影响力越小的地方,传统习俗的影响力也就越大,在当下农村性别文化的型塑中,传统习俗的影响力在某些地方甚至超过了政府和市场。由家庭、学校和大众传媒等构成的广义教育机制对性别文化型塑的重要性在于,它对观念层面性别文化的建构、传播、传递、渗透和认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在这部分构建了一个有政府、市场、习俗和教育四个维度构成的农村性别文化型塑机制分析框架。与此同时,由于当下农村性别文化受传统性别文化影响很大,很大程度上乃是传统性别文化的延续、回归或变革,故而本文将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融合到了对当下农村性别文化型塑机制的分析当中。第三章分析了政府重构农村性别文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政府是型塑性别文化的重要机制,在性别文化的塑造、维系与重构上均起着重要作用,而当下现实环境的变化在为政府重构农村性别文化提出必要性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可能性。政府重构农村性别文化的可行性是本章论述的重点,本文认为,妇女主体意识的觉醒为性别文化的重构提供了根本推动力,与当下国家整体战略目标的相容关系使政府愿意推动农村性别文化的重构,而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型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扩展和提升了政府重构农村性别文化的方式和能力。第四章论述了政府重构农村性别文化的行动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认识女性的特殊价值是政府重构农村性别文化的思想基础;实现性别平等是政府重构农村性别文化的价值目标;以政府为主导的合作治理网络是政府重构农村性别文化的组织载体;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是政府重构农村性别文化的作用方式;而针对政策、市场、习俗和教育四种性别文化型塑机制而展开的行动,则构成了政府重构农村性别文化的具体路径。本文的结语部分,简要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概括了本文的创新点,并指出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遗憾。

二、影响孩子智力的九大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孩子智力的九大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新手教师的职业压力及其与情绪智力、社会支持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问题的提出
2 文献综述
    2.1 教师职业压力的内涵
        2.1.1 压力与职业压力
        2.1.2 教师职业压力
        2.1.3 教师职业压力的理论基础
    2.2 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方法
        2.2.1 质性研究方法
        2.2.2 定量的研究方法
    2.3 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特征
        2.3.1 教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压力
        2.3.2 教师职业压力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差异
        2.3.3 教师职业压力带来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
        2.3.4 教师职业压力的主要来源
        2.3.5 教师职业压力的应对策略
    2.4 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相关因素
        2.4.1 社会支持与职业压力的关系
        2.4.2 情绪智力与职业压力的关系
3 研究设计
    3.1 已有研究不足
        3.1.1 以小学新手教师为对象的研究较少
        3.1.2 研究方法不够多样
        3.1.3 研究内容有待延伸
        3.1.4 研究结论不尽相同
    3.2 研究目的
    3.3 研究意义
        3.3.1 理论意义
        3.3.2 实践意义
    3.4 研究对象
    3.5 研究思路
    3.6 研究整体结构
    3.7 研究方法
    3.8 数据分析
4 研究一小学新手教师职业压力的现状与特征分析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被试
    4.3 研究工具
    4.4 数据分析
    4.5 研究结果
        4.5.1 小学新手教师职业压力的描述统计
        4.5.2 不同群体小学新手教师的职业压力
    4.6 分析与讨论
        4.6.1 小学新手教师职业压力的现状分析
        4.6.2 不同群体的小学新手教师职业压力的差异情况
    4.7 结论
5 研究二社会支持对职业压力的影响: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工具
    5.4 研究对象
    5.5 数据分析
    5.6 研究结果
        5.6.1 小学新手教师情绪智力、社会支持的描述统计
        5.6.2 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5.6.3 社会支持对小学新手教师职业压力的影响: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
    5.7 讨论
    5.8 结论
6 研究三小学新手教师职业压力的个案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工具
    6.3 研究对象
    6.4 研究过程
    6.5 研究结果
        6.5.1 职业压力的整体状况
        6.5.2 职业压力的影响因素(压力源)
        6.5.3 职业压力的影响
        6.5.4 职业压力的应对方式
    6.6 讨论
        6.6.1 小学新手教师职业压力机制
        6.6.2 小学新手教师职业压力的影响因素
        6.6.3 小学新手教师职业压力的应对策略
    6.7 结论
7 小学新手教师应对职业压力的建议和对策
    7.1 国家层面: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提高教师待遇
        7.1.1 提高教师经济待遇
        7.1.2 提高教师社会地位
        7.1.3 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7.1.4 优化职称评审条件
        7.1.5 合理减轻教师负担
    7.2 社会层面:优化教育发展环境,统筹推进协同育人
        7.2.1 社会舆论客观全面
        7.2.2 家校联动协同育人
        7.2.3 创造优良教育环境
    7.3 学校层面:尊重教师中心地位,保障教师权益待遇
        7.3.1 完善考评考核机制
        7.3.2 组织教研工会活动
        7.3.3 合理分配工作任务
        7.3.4 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7.4 个人层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7.4.1 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7.4.2 掌握心理调适方法
        7.4.3 提高个体情绪智力
        7.4.4 优化社会支持系统
        7.4.5 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8 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展望
    8.1 研究的不足
    8.2 未来展望
9 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
附录 B 情绪智力量表
附录 C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附录 D 小学新手教师职业压力访谈提纲
附录 E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2)教师期望对中学“学困生”自我概念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现实困境:教育里最难啃的骨头
        (二)研究现状:世界性的多学科共同研究课题
        (三)时代发展:对教育公平发展的积极响应
        (四)个人研究:期望效应与“学困生”产生的紧密联系
    二、研究综述
        (一)“学困生”概念的形成与演变
        (二)“学困生”成因的多学科阐释
        (三)“学困生”转化策略探讨
        (四)教师期望及其对学生自我概念的影响研究
    三、本研究欲取得的进展
    四、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学困生”自我概念的建构:教师期望效应
    一、教师期望效应的形成、传递与生效
        (一)教师期望效应的形成
        (二)教师期望的传递
        (三)教师期望效应的生效
    二、教师差别行为导致的三种“学困生”模式
        (一)古德模式中的学生被动性
        (二)库伯模式中的严格控制
        (三)德西效应中的过度奖励
    三、“自我实现的预言”的产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个案呈现:以R市D中学初二(四)班为例
    一、中学“学困生”的类型及特征
        (一)中学“学困生”的类型
        (二)中学“学困生”的基本特征
    二、观察场域与对象
        (一)观察场域的选择
        (二)观察对象的选择与聚焦
    三、“喷火龙的日常教学”
    四、“就不周清,气死她”
    五、“物以稀为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积极期望效应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
    一、积极期望效应的教育价值
        (一)积极期望效应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二)积极期望效应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三)积极期望效保障学生自我概念的完善
    二、积极期望教育观的启示及其实现路径
        (一)建立期望教育观
        (二)创建积极的期望
        (三)维持成功期望
        (四)强化期望教育智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转化“学困生”的教师期望策略
    一、确立积极的期望教育观,合理进行角色定位
        (一)合理调节教师角色冲突
        (二)全面定位学生角色
    二、尊重学生个体意识,有效调试价值冲突
    三、主动构建基于关怀伦理的师生关系
    四、创设共同愿景,促进合作氛围的形成
        (一)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立
        (二)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建立
    五、创造性地调整学生评价机制,重视长远效应
        (一)调整教学评价标准
        (二)注重教育评价的长远效应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学困生”是一种消极的课堂存在
        (二)“学困生”对教师差别行为知觉灵敏
        (三)消极教师期望会影响班级社会对“学困生”的态度
        (四)消极教师期望会导致学生学业自我概念偏低
        (五)“学困生”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套系统性的对应策略
    二、个案研究展望
        (一)开展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
        (二)拓宽班级社会学对“学困生”的研究
        (三)对消极教师期望不良影响的后续研究
        (四)开展对教师期望的干预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2 “学困生”访谈记录表
    附录3 教师访谈纲要
    附录4 教师差别行为观察记录
后记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3)农村学校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研究 ——以通化县K校“满族撕纸”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问题提出
        1.研究背景
        2.研究问题
    (二)研究述评
        1.校本课程的相关研究
        2.校本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
        3.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实施现状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设计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研究工具
        4.研究过程
    (五)研究的创新点
        1.研究内容的创新
        2.研究过程的创新
一、理论基础:课程整合实施的理论来源
    (一)核心概念界定
        1.农村学校
        2.校本课程
        3.课程实施
        4.课程整合
        5.整合实施
    (二)课程整合的发展概述
        1.课程整合的发展历程
        2.课程整合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3.课程整合的模式
    (三)课程整合的心理学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2.多元智力理论
    (四)课程整合的教育理论基础
        1.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2.教育生态学
    (五)课程整合的教育实践意义与社会价值
        1.教育实践意义
        2.社会现实价值
    (六)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
        1.理论研究层面
        2.实践研究层面
    (七)整合实施的价值追求
        1.课程整合与整合实施的关系
        2.整合实施的原因分析
        3.农村学校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的意义与价值
二、文化源泉:通化县K校区域文化背景分析
    (一)通化县:满族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
        1.通化县区域教育文化背景分析
        2.通化县满族文化教育资源分析
    (二)撕纸:满族传统文化代表符号
        1.撕纸文化的历史追溯
        2.撕纸文化的艺术特征
        3.撕纸文化的生存现状
    (三)“满族撕纸”:K校特色校本课程
        1.满族撕纸的资源挖掘
        2.满族撕纸的课程开发
三、通化县K校“满族撕纸”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背景分析
    (一)“满族撕纸”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1.K校的学校概况
        2.K校学校文化的特色发展
        3.国家社会的需要、学生发展的需求
        4.通化县区域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
        5.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
    (二)“满族撕纸”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1.以“撕”为美
        2.美在“撕”情
    (三)“满族撕纸”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阶段
        1.初步形成与发展阶段(2001-2008)
        2.稳步发展阶段(2008-2009)
        3.特色发展阶段(2010-2015)
        4.反思提升阶段(2016—~)
    (四)“满族撕纸”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目标
        1.总目标
        2.具体目标
    (五)“满族撕纸”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主体
        1.校长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参与主体
        2.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参与主体
        3.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体验参与主体
        4.学者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外在参与主体
四、通化县K校“满族撕纸”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的策略
    (一)K校“满族撕纸”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的基本背景
        1.“满族撕纸”校本课程实施的历史渊源
        2.“满族撕纸”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策略的实践探索
    (二)K校“满族撕纸”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的基本策略
        1.以“撕”为主的目的性实施策略:以“满族撕纸”校本课程的实施为教育目的
        2.以“撕”促学的手段性实施策略:以“满族撕纸”校本课程的实施为教学手段
    (三)K校“满族撕纸”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的环节
        1.以“撕”为主的目的性实施策略的实施环节
        2.以“撕”促学的手段性实施策略的实施环节
    (四)K校“满族撕纸”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的价值追求
        1.课堂资源的融合
        2.学科的协同发展
        3.学生的综合发展
    (五)K校“满族撕纸”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的基本特征
        1.教师间的协同合作
        2.跨学科与学科内整合
        3.整合与分化的互补共存
    (六)K校“满族撕纸”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的效果
        1.课程文化的演变
        2.教学方式的革新
        3.课程资源的融合
        4.学生的综合成长
        5.教师的专业发展
        6.学校的特色发展
    (七)K校“满族撕纸”校本课程整合实施效果的评价
        1.师生的自我评价
        2.学校的考核评价
        3.课程的发展评价
五、通化县K校“满族撕纸”课程整合实施典型课例分析
    (一)课例呈现
        1.课例一:《撕福字,过新年》
        2.课例二:《撕西游,话西游》
    (二)课例分析
        1.《撕福字,过新年》的课例解读
        2.《撕西游,话西游》的课例解读
六、农村学校校本课程整合实施建议
    (一)教育行政部门:推动各校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的实践探索
        1.总结K校“满族撕纸”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经验
        2.立足学校特色推广校本课程整合实施实践探索研究
        3.制定推动校本课程整合实施实践研究的文件与政策
        4.搭建促进学校校本课程整合实施实践探索的科研平台
    (二)学校:创设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的环境与氛围
        1.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完善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
        2.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3.建立学校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的基本模式策略
        4.建立适应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的制度体系
        5.组建团队专门研究校本课程的整合实施
    (三)教师:树立整合实施理念,培养整合实施能力
        1.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
        2.树立教师的多元整合观
        3.促进教师角色转变
        4.建立教师合作文化
        5.立足校本实际定期开展教师的校本整合培训
结语
    (一)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发现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学校主导型研学旅行课程开展现状及其支持服务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1.政策推进研学旅行“课程化”
        2.学校主导是研学旅行课程常态化开展的基本保证
        3.研学旅行的复杂性增加了学校课程实施的难度
    (二)“研学旅行”的内涵及特征
        1.“研学旅行”词源分析
        2.我国学者对研学旅行的理解
        3.国外相关概念辨析
        4.研学旅行的特征
    (三)文献综述
        1.国外“研学旅行”相关研究
        2.我国研学旅行研究现状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四)研究意义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过程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及实施过程
        1.确定资料搜集框架
        2.开展访谈工作
        3.聚焦研究个案
        4.进入观察现场
        5.搜集其他文献资料
        6.分析研究资料
    (三)研究效度与伦理问题
        1.研究的效度
        2.研究的伦理问题
二、学校主导型研学旅行开展的现实样态
    (一)学校持有与校外机构合作的话语权
        1.守住合作的底线:确保研学旅行“立足于校方”
        2.确保合作的效益:学校比外面机构“懂教育”
        3.让合作“和而不同”:“研学旅行与学校办学理念相结合”
    (二)研学课程由学校已有部门负责
        1.研学旅行作为德育课程:“由德育部门负责”
        2.研学课程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由课程中心的老师分管”
    (三)遵循相互调试的课程实施取向
        1.课程计划依实践情境作调整:“不可能完全按照方案实施”
        2.教师是积极主动的方案制定者:“发现可以做下次研学的点”
    (四)尊重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1.研学目的地体现学段差异:“低年级近一些,高年级远一些”
        2.研学方案体现学段差异:“同一个景点有不同的研学方案”
三、学校主导型研学旅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者对研学旅行课程的理解存在偏差
        1.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消解了研学旅行课程的边界
        2.研学旅行=春/秋游:摒弃了研学旅行课程的教育性
    (二)课程各主体间未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1.经费支持与沟通桥梁:研学课程中政府职能的缺失
        2.信任者、参与者及出资方:研学课程中家长角色的缺位
        3.时间、精力、能力:研学课程中教师投入的匮乏
        4.沟通、配合、执行:研学课程中研学基地职责的迷失
    (三)课程实施的安全问题得不到切实保障
        1.交通、住宿:令校长忧心的安全问题
        2.食品卫生:被带队教师忽视的安全隐患
    (四)课程方案的设计缺乏科学性
        1.纵向上:行程安排过于紧凑
        2.横向上:活动设计“顾此失彼”
    (五)学习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1.缺乏专业讲解:学习资源沦为休闲娱乐产品
        2.走马观花式游览:学习资源沦为陈列观赏物
    (六)课程评价机制尚不健全
        1.无课程评价:“国家对于研学的考核是没有的”
        2.探索中的课程评价:“这块很重要,学校还在积极探索”
        3.不适切的课程评价:研学手册设计“试卷化”
四、构建学校主导型研学旅行支持服务体系
    (一)学校主导型支持服务体系构建的基础
        1.基于研究结果的思考与建议
        2.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支撑
    (二)学校主导型研学旅行支持服务体系及其内容
        1.政府支持:调动学校开展研学旅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资源支持:为达成研学旅行课程目标提供必要条件
        3.活动支持:为学生创设安全有效的学习情境
        4.人员支持:为其他支持服务的高效落实提供动力
        5.评价支持:评估学生参与程度与课程实施效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提纲
附录2:实地观察登记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编制研究 ——以厦门市金尚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空手道项目的发展前景
        1.1.2 国家的政策支持有利于空手道的发展
        1.1.3 弘扬中华武术,传承福建南拳
        1.1.4 空手道运动的发展特点
        1.1.5 空手道的文化内涵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
    1.2 文献综述
        1.2.1 空手道项目的研究综述
        1.2.2 校本课程研究综述
        1.2.3 空手道课程编制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访谈法
        2.2.5 逻辑分析法
第3章 空手道校本课程编制理论
    3.1 空手道校本课程理论概述
        3.1.1 空手道概述
        3.1.2 空手道校本课程概述
        3.1.3 空手道校本课程编制
    3.2 空手道校本课程的学科基础
        3.2.1 哲学基础
        3.2.2 生物学基础
        3.2.3 社会学基础
        3.2.4 心理学基础
        3.2.5 教育学基础
    3.3 空手道校本课程特点与价值
        3.3.1 空手道课程的特点
        3.3.2 空手道课程的功能
        3.3.3 空手道课程的独特价值
    3.4 空手道校本课程编制原理
        3.4.1 空手道校本课程目标的编制依据
        3.4.2 空手道校本课程内容选择及组织
        3.4.3 空手道校本课程的实施
        3.4.4 空手道校本课程评价
    3.5 空手道校本课程条件资源的开发
        3.5.1 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影响
        3.5.2 校长的影响
        3.5.3 教师的影响
        3.5.4 学生的参与
        3.5.5 家长的因素
第4章 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的编制过程
    4.1 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的目标
    4.2 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
    4.3 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的实施方式
    4.4 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的考核与评价
第5章 厦门市金尚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案例分析
    5.1 金尚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条件资源分析
        5.1.1 空手道的文化内涵与金尚小学办学理念相吻合
        5.1.2 金尚小学领导的支持
        5.1.3 校外师资的引进
        5.1.4 学生的兴趣与家长的支持
    5.2 金尚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实施过程
    5.3 金尚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的评价
        5.3.1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5.3.2 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
        5.3.3 对空手道课程建设的评价
    5.4 金尚小学空手道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
        5.4.1 空手道运动对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作用明显
        5.4.2 空手道运动对学生礼仪礼貌的规范发展发挥了作用
        5.4.3 空手道运动对人文教育的价值
        5.4.4 学生空手道运动技能表现力增强
    5.5 讨论与分析
        5.5.1 家长对空手道的认知存在偏差
        5.5.2 学生对空手道运动的主动认知欠缺
        5.5.3 提高家长对课程实施满意度的主要途径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金尚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目标基本达成
        6.1.2 小学空手道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
        6.1.3 金尚小学空手道课程内容存在重“量化”倾向
        6.1.4 开发“兴趣小组”的实施途径
        6.1.5 金尚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的功能与价值
        6.1.6 金尚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推广的主要影响因素
        6.1.7 对金尚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编制研究的认识
    6.2 建议
        6.2.1 借鉴“校企合作”挖掘课程条件资源
        6.2.2 课程内容注重空手道技能发展与人文教育的统一
        6.2.3 课程评价方式多样化
        6.2.4 建立“校生家”的沟通模式
        6.2.5 培养空手道教师的人文素养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6)人工智能时代的童年生活 ——基于C市4名幼儿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人工智能时代加速到来冲击传统的童年生活
        (二)童年生活的改变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亟需关注
        (三)人工智能时代童年生活已有研究和关注不足
        (四)个人的亲身经历和研究兴趣
    二、文献综述
        (一)童年概念的研究
        (二)不同学科中的童年生活研究
        (三)不同场域中的童年生活研究
        (四)不同时代中的童年生活研究
        (五)已有研究评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童年
        (二)童年生活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伦理
    五、理论基础
        (一)生活世界理论
        (二)科学技术哲学
第一章 背景:滚滚而来的人工智能时代
    一、人工智能的诞生和发展
        (一)人工智能的概念
        (二)人工智能的发展
        (三)人工智能的应用
    二、人工智能时代的特征
        (一)技术的大众化
        (二)群智的共享性
        (三)人机的交互性
    三、人工智能时代对童年生活的渗入
        (一)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初始年龄下降
        (二)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平均时间延长
        (三)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种类内容增多
第二章 现状:人工智能时代幼儿的生活、学习与娱乐
    一、涵涵的童年生活
        (一)“我的‘小肉包’”
        (二)“我想把手机藏起来”
        (三)“我喜欢出去玩”
    二、荃荃的童年生活
        (一)“‘海尔小帅’是我的老师”
        (二)“没人陪我玩玩具”
        (三)“小区里面朋友多”
    三、呈呈的童年生活
        (一)“我一天玩一次Ipad”
        (二)“我一个人去下面玩”
        (三)“我对平衡车懂得很”
    四、希希的童年生活
        (一)“我用‘宝宝巴士’学习”
        (二)“手机的光让我睡不着”
        (三)“爸爸妈妈玩手机不理我”
第三章 机遇与危机:人工智能时代的幼儿发展
    一、“盲人的拐杖”:人工智能时代幼儿发展的机遇初现
        (一)手指精细动作的超前发展
        (二)获得知识的途径与内容增多
        (三)与他人交往的空间和方式扩展
    二、“惰性的温床”:人工智能时代幼儿发展的潜藏危机
        (一)视力及肥胖问题的风险增加
        (二)感知经验的匮乏与失衡日渐显着
        (三)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逐渐淡漠
第四章 反思与建议:人工智能时代的幼儿教育
    一、关于人工智能时代童年生活调查结果的教育反思
        (一)虚拟游戏取代了幼儿的现实游玩
        (二)机器学习替代了幼儿的体验探索
        (三)人机互动取代了幼儿的人际互动
    二、关于人工智能时代童年生活的教育建议
        (一)控制和参与幼儿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和过程
        (二)保证幼儿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的时间和机会
        (三)坚守幼儿在真实场景中、体验式学习的教育方式
        (四)保障幼儿“生命在场”的,有情感、有温度的人际交往
        (五)强调对幼儿有思想的、“无用”的文雅知识教育内容
        (六)“透明化”嵌入技术,辅助幼儿园教学与管理
        (七)加强政府对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的政策导向与立法监督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7)导向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学校创客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三) 文献综述
    (四) 研究思路
    (五) 研究方法
一、从创客到创客文化
    (一) 何谓创客
    (二) 风靡全球的创客运动
    (三) 应运而生的创客文化
二、学校创客文化的内涵、结构与理念
    (一) 学校创客文化的内涵
    (二) 学校创客文化的结构
    (三) 学校创客文化的理念
三、学校创客文化影响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机制
    (一) 学校创客文化:导向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文化
        1. 创客即创造性个体
        2. 创客文化即创造的环境
        3. 学校创客文化即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文化
    (二) 学校创客文化影响创造力培养的机制
        1. 创造性个人对含有创造基因的文化的感知和理解
        2. 含有创造基因的文化对创造性个人的涵养与生成
        3. 创造性个人与含有创造基因的文化循环共生
四、导向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学校创客文化培育路径
    (一) 倡导“基于兴趣的创造”的创客教育理念
        1. 明确创客教育理念:兴趣与协作造物
        2.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创客教育理念
        3. 在学生相关活动中融入创客教育理念
    (二) 建构以创客空间为载体的开放学习空间
        1. 创客空间的设计原则和参与主体
        2. 创客空间2.0:虚实融合的开放学习空间
    (三) 健全学校落实创客教育的制度体系
        1. 创客教育制度体系的纵向设计
        2. 创客教育制度体系的横向建设
    (四) 融合多元的创客主体
        1. 联通学校与家长生成创客文化的家校合力
        2. 连接学校与社会提供创客文化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致谢

(8)国外特殊儿童家庭生活质量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现状
    ( 一) 特殊儿童家庭生活质量的内涵及测量
        1. 九因素结构
        2. 五因素结构
    ( 二) 特殊儿童家庭生活质量基本状况
        1. 家庭适应性功能的进步
        2. 心理、经济压力的凸显
        3. 不同残障类别及地区的差异
    ( 三) 特殊儿童家庭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1. 单一影响因素
        2. 多重影响因素
    ( 四) 特殊儿童家庭生活质量提升对策
        1. 加强对特殊儿童家庭的支持
        2. 发挥特殊儿童家庭的内部作用
    ( 五) 特殊儿童家庭生活质量研究的不足
四、研究启示
    ( 一) 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注重本土化特殊儿童家庭生活质量测量指标的重构
    ( 二) 研究的过程——关注研究方法的改进,注重对比研究
    ( 三) 研究的目的和结果——指向家庭正向功能的发挥和家庭生活质量提升的循证性研究
        1. 关注家庭正向功能的发挥
        2. 加强特殊儿童家庭生活质量提升的循证性研究

(9)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研究及其应对策略 ——以上海市梅园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学习动机的定义
    2.2 学习动机的分类
        2.2.1 融合型和工具型动机
        2.2.2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2.3 学习动机缺失的概念界定
    2.4 学习动机缺失的理论基础
        2.4.1 动机三层次学说
        2.4.2 自我决定理论
        2.4.3 归因理论
    2.5 国内外外语学习动机缺失的研究现状
        2.5.1 国外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研究现状
        2.5.2 国内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研究现状
第3章 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实验研究
    3.1 研究问题
    3.2 实验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问卷调查
        3.3.2 访谈
        3.3.3 课堂观察
    3.4 实验过程
        3.4.1 问卷调查
        3.4.2 师生访谈
    3.5 问卷信效度分析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强度及结果分析
        4.1.1 内部动机结果分析
        4.1.2 外部动机结果分析
        4.1.3 初中生英语学习现状结果分析
        4.1.4 结果与讨论
    4.2 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因素结果分析
        4.2.1 内部影响因素的结果分析
        4.2.2 外部影响因素的结果分析
        4.2.3 结果与讨论
    4.3 访谈结果分析
        4.3.1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4.3.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4.4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4.5 调查结果与讨论
第5章 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应对策略
    5.1 学生自身作用下的应对策略
        5.1.1 增强英语学习自信心,端正英语学习态度
        5.1.2 掌握恰当的英语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5.1.3 正确进行自我评价,提高自我效能感
    5.2 教师作用下的应对策略
        5.2.1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5.2.2 改善学生英语学习环境,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5.2.3 给予学生充分有效的反馈,强化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5.2.4 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归因,正确对待英语学习的成败
    5.3 家长作用下的应对策略
        5.3.1 给予学生理性支持,减少压力施加
        5.3.2 增进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共同成长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发现
    6.2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10)论政府对农村性别文化的型塑与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目的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性别文化与农村妇女的研究
        (二) 关于性别文化与政府行为的研究
        (三) 关于构建先进性别文化的研究
    三、核心概念与理论资源
        (一) 性别文化的概念界定
        (二) 理论资源及其在本文中的应用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样态:当下农村性别文化现状
    一、日常生活中的性别文化
        (一) 家庭生活
        (二) 闲暇娱乐
    二、村治参与中的性别文化
        (一) 参与观念
        (二) 参与结果
        (三) 参与行为
    三、劳动就业中的性别文化
        (一) 就业观念
        (二) 劳动分工
        (三) 隐形就业
第二章 型塑:政府与市场、习俗及教育的合谋
    一、政府对传统性别文化改造的不成功
        (一) 政策理念
        (二) 政策实践
    二、市场未触动传统性别文化的根基
        (一) 男工女耕
        (二) 女性边缘化
        (三) 女性身体化
    三、习俗对传统性别文化的隐性延续
        (一) 婚居模式
        (二) 村规民约
        (三) 女性禁忌
    四、教育对传统性别文化的代际传递与横向渗透
        (一) 家庭教育
        (二) 学校教育
        (三) 大众传媒
第三章 时机:政府重构农村性别文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政府重构农村性别文化的必要性
        (一) 妇女发展的需要
        (二) 男性解放的需要
        (三) 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二、政府重构农村性别文化的可行性
        (一) 农村妇女主体意识的觉醒
        (二) 与国家战略发展目标的相容
        (三) 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型
第四章 重构:基于合作治理的政府行动系统
    一、思想基础:认识女性的特殊价值
    二、价值目标:性别平等
    三、组织载体:以政府为主导的合作治理网络
    四、作用方式: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
    五、具体路径
        (一) 增强公共政策中的社会性别意识
        (二) 矫正市场
        (三) 改造传统习俗
        (四) 实施先进性别文化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与资料
后记

四、影响孩子智力的九大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新手教师的职业压力及其与情绪智力、社会支持的关系[D]. 曾贵. 重庆师范大学, 2019(08)
  • [2]教师期望对中学“学困生”自我概念的影响机制研究[D]. 李楠楠.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1)
  • [3]农村学校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研究 ——以通化县K校“满族撕纸”为个案[D]. 杜磊娇.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4]学校主导型研学旅行课程开展现状及其支持服务体系构建[D]. 吴紫娟.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5]小学空手道校本课程编制研究 ——以厦门市金尚小学为例[D]. 马帅. 集美大学, 2018(10)
  • [6]人工智能时代的童年生活 ——基于C市4名幼儿的叙事研究[D]. 孙雨雨. 西南大学, 2019(12)
  • [7]导向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学校创客文化研究[D]. 张徐.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8]国外特殊儿童家庭生活质量研究综述[J]. 黄儒军,申仁洪. 现代特殊教育, 2016(10)
  • [9]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研究及其应对策略 ——以上海市梅园中学为例[D]. 刘新烨.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10]论政府对农村性别文化的型塑与重构[D]. 卓惠萍. 华中师范大学, 2011(10)

标签:;  ;  

影响儿童智力的九大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