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术治愈水牛颌下恶性淋巴管上皮瘤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吕超[1](2019)在《伊曲康唑对皮肤鳞状细胞癌SCL-1细胞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及目的:皮肤鳞状细胞癌(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 SCC)是仅次于基底细胞癌(BCC)的世界第二常见恶性皮肤肿瘤,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紫外线照射、烧伤(外伤)、癌前期皮肤病、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等可能与本病发病相关。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激光、冷冻等。对于面积较大、已发生转移或发生于特殊部位的患者常无满意治疗措施。伊曲康唑是常用的抗真菌药,近年来,研究显示伊曲康唑对基底细胞癌、黑素瘤等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并对宫颈鳞癌细胞有抑制作用。由此,我们推测伊曲康唑对c SCC也可能有一定抑制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索伊曲康唑对c SCC细胞株SCL-1细胞的影响,为c SCC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方法:1.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伊曲康唑作用前后SCL-1细胞的形态学改变。2.CCK8实验检测伊曲康唑对SCL-1细胞的抑制作用;将等量SCL-1细胞悬液置于6孔板中培养,待细胞贴壁后(约8h),在每孔中加入伊曲康唑,使其浓度为0μM、1μM、2μM、4μM、8μM,分别于0h、24h、48h、72h、96h进行CCK8检测。测定OD值,计算细胞抑制水平。3.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收取处理时间分别为12h、24h和36h的各组细胞,上机检测细胞凋亡水平。结果:1.对照组细胞呈多角形,形态饱满,可见胞内细胞器及大的细胞核,细胞贴壁生长,连接紧密。实验组细胞部分变圆、部分呈长梭形,体积缩小、明亮;细胞膜破裂,细胞器及细胞核流出,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培养液中悬浮大量死亡细胞碎屑。除此之外,镜下还观察到一种特殊的“菊花样”结构由细胞核流出。2.CCK8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OD值随时间延长不断增高,细胞生长曲线近似于“s”形;实验组OD值先增高后降低,细胞生长曲线接近于倒“v”形;在72h时,2μM和8μM组OD值及抑制率无显着差异(p>0.05);在96h时,2μM和4μM组OD值最低,抑制率最高,两组OD值及抑制率无显着差异(p>0.05)。3.伊曲康唑处理12h、24h、36h时,未发现明显的细胞凋亡峰;但细胞坏死率随时间及药物浓度增加而升高。结论:1.伊曲康唑对SCL-1细胞有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强。2.随时间延长,伊曲康唑对SCL-1细胞的抑制作用与药物浓度不呈正相关。3.伊曲康唑对SCL-1细胞的凋亡无明显作用,但能促进细胞坏死。其抑制SCL-1细胞增殖及促进其坏死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4.与既往的细胞死亡方式不同,“菊花样”细胞核内容物的流出是本实验中死亡细胞的特征表现,这有可能是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方式。
李生梅[2](2016)在《青海地区413例唾液腺肿瘤病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针对413例唾液腺肿瘤疾病的病例分析,初步了解青海地区唾液腺肿瘤疾病的发病情况、构成比、病理特点等,为该疾病在本地区的初步研究填补空白,并进一步为该疾病在本地区的预防及诊治提供有价值的基础数据。方法:搜集从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口腔外科住院治疗的唾液腺肿瘤疾病患者进行病例分析。结果:(1)该地区唾液腺肿瘤的发病年龄最小者10岁,最大年龄为85岁,平均年龄47.8±15.9岁。唾液腺肿瘤多见于30-60岁患者,不同年龄组良恶性肿瘤的构成存在显着性差异,且随着年龄增长,恶性肿瘤的构成比增加。(2)男性患者184例、女性患者229例,男女比例为1:1.24。不同性别在唾液腺肿瘤良恶性构成上无差异。(3)该地区患唾液腺疾病人群的大部分为汉族患者,345例,占67.5%,其次为藏族和回族,其他民族患者人数较少。不同民族在唾液腺肿瘤良恶性构成上无差异。(4)该地区唾液腺肿瘤主要发生于腮腺部位,其次为颌下腺和舌下腺,而小唾液腺占少数,其中腭部肿瘤最多见。(5)413例唾液腺肿瘤患者中,良性肿瘤占307例,构成比占74.3%,占其第一位的是多形性腺瘤。恶性肿瘤106例,占25.7%,占其第一位的是粘液表皮样癌。腺体越小,恶性肿瘤的比例越大。(6)利用卡方检验,比较发病部位构成与唾液腺常见肿瘤构成、不同的发病部位唾液腺肿瘤的良恶性构成,检验结果为:P<0.05,有统计学意义,可见不同发病部位的好发肿瘤不同,而同一肿瘤在不同发病部位的发生情况也有差异性。结论:(1)青海地区唾液腺肿瘤好发于30-60岁患者,汉族病人占大多数,随着年龄增长,恶性肿瘤患者的比例增大;(2)不同民族间和性别间良恶性肿瘤的构成无差异。(3)唾液腺肿瘤良性明显多于恶性,好发于腮腺及颌下腺,小唾液腺肿瘤主要分布在腭腺。最常见的唾液腺良性肿瘤为多形性腺瘤和沃辛瘤,粘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为最常见的恶性唾液腺肿瘤。发生于舌下腺的恶性肿瘤都是腺样行囊性癌。腺体越小,恶性肿瘤的比例越大。(4)唾液腺肿瘤的疾病特征与国内其他地区无差异。
李立琪,廖礼姝,李远贵,钟渝翔,项立,梁丽,李万山[3](2016)在《859例儿童颌面部肿块临床统计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儿童颌面部肿块分类与统计,分析常见类型发病情况,列举较罕见类型,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统计859例颌面部肿块患儿,依据病理结果将其分类,分别按年龄阶段、性别、发病部位划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统计方法采用多样本构成的卡方检验,并分析结果。结果:肿块中肿瘤比例最高(49.13%),男女比为1.03∶1;平均发病年龄为(4.71±3.94)岁。血管瘤患儿最多(24.21%);良恶性肿瘤之比约为139.67∶1;囊肿女性较多,常见舌下腺囊肿(43.82%);瘤样病变男性多,常见牙龈瘤(34.72%);肿瘤男性多,常见血管瘤及血管畸形(49.29%);其他性质肿块最常见炎性肿块与淋巴结(32.00%);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最好发生于唇部,淋巴管畸形最好发于颊部,淋巴管血管畸形最好发于舌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罕见疾病包括先天性颌下腺导管囊性扩张、婴儿黑色素性神经外胚瘤、低度恶性梭形细胞肿瘤等。结论: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期,且颌面部位置特殊,为保证各器官结构功能完整,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及选择有效治疗方式。
田文凤[4](2009)在《手术治疗结角膜肿瘤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手术治疗结角膜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0年3月-2008年9月手术治疗结角膜肿瘤患者68例(68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结膜囊肿20例(20眼,占29.3%),结角膜皮样瘤14例(14眼,占20.6%),结膜色素痣5例、结角膜色素痣2例(共7眼,占10.3%),结膜皮样脂肪瘤7例(7眼,占10.3%),结膜乳头状瘤2例、结角膜乳头状瘤4例(共6眼,8.8%),结膜血管瘤4例(4眼,占5.9%),结角膜鳞状细胞癌4例(4眼,占5.9%),结角膜上皮内上皮癌(Bowen’s病)3例(3眼,占4.4%),结角膜恶性黑色素瘤1例(1眼,占1.5%),结角膜神经鞘瘤1例(1眼,占1.5%),结角膜恶性淋巴瘤1例(1眼,占1.5%)。根据眼表肿瘤的性质及部位的不同采取了不同手术方法,其中单纯手术切除肿瘤36例(36眼,占52.9%);肿瘤切除联合板层角膜移植术25例(25眼,占36.8%);肿瘤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6例(6眼,占8.8%);眶内容剜除术1例(1眼,占1.5%)。随访3-36个月。观察肿瘤的治愈率、复发率、术后视力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1)肿瘤治愈率为100%。(2)肿瘤复发率为0。(3)视力不配合者4眼(5.9%),视力不变者36眼(52.9%),视力提高者27眼(39.7%),视力下降者1眼(1.5%)。(4)术后角膜植片水肿3例(4.4%),角膜植床植片层间积血2例(2.9%),角膜移植排斥反应1例(1.5%),角膜新生血管1例(1.5%),内斜视1例(1.5%)。结论:(1)手术治疗结角膜肿瘤是一种有效方法,有助于彻底清除病变,降低复发率。(2)根据肿瘤的大小、性质、部位的不同,适当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3)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手术创伤小,术后反应轻,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朱雄增,王坚[5](2003)在《软组织肿瘤WHO分类中新类型(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庆忠[6](2002)在《蝶窦疾病的临床分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复习文献,以及临床工作经验,我们发现蝶窦疾病种类繁多,特点各异,为了更好地认识蝶窦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并对其进行恰当地处理,需要对蝶窦疾病进行合理的分类。文献中虽然也有蝶窦疾病的分类方法,但是,这些分类大都是依据疾病的病理学改变,不能全面反映蝶窦疾病的状况,但我们通过复习文献以及对病例的分析发现,我们认为蝶窦疾病的特殊性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及病变对周围毗邻结构的侵犯所决定的。蝶窦内不同性质的疾病可以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也可表现为相同症状;相反,同一种疾病,由于侵犯的范围、结构不同,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症状,而且,其治疗和预后也大不相同。合理的蝶窦疾病分类有助于诊断与治疗。方法:通过回顾20年间我院收治的各种蝶窦疾病患者共有70例,分析了各种蝶窦疾病的诊治特点。检索了Medline及CBMdisc有关蝶窦的文献,从中查出累及蝶窦的疾病93种。根据蝶窦疾病的起源、部位以及有无蝶窦周围结构的侵犯,我们将蝶窦疾病分为以下3类:1.孤立性蝶窦疾病:指原发于蝶窦并且局限在蝶窦内的疾病,没有侵犯周围的毗邻结构;2.侵袭性蝶窦疾病:病变原发于蝶窦内或周围邻近结构,除累及蝶窦外,尚有对周围毗邻结构的侵犯,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蝶窦骨壁有不同程度的破坏;3.转移性蝶窦疾病:指身体其它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蝶窦,并表现出相应的症状。结果:按照此分类,本组有孤立性蝶窦疾病37例:侵袭性蝶窦疾病33例;本组没有蝶窦转移癌的病例。讨论:文献中报道的蝶窦疾病的病种越来越多,临床上无特异性表现,这就需要对不同蝶窦疾病进行鉴别和分类。需要鉴别的蝶窦疾病有蝶窦的各种炎症、囊肿、息肉、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血管性疾病、脑膜脑膨出、良、恶性肿瘤(包括转移性肿瘤)以及一些少见的疾病。CT、MRI和鼻内镜的应用有助于蝶窦疾病的诊断,对蝶窦疾病的诊断不仅应明确病变的性质,还应详 军医进修学院颀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中文摘要 细了解病变的范围及其累及的周围结构。 最近6年,诊治蝶窦病变35例,其中应用鼻内镜治疗29例,鼻外 经筛3例、鼻侧切开、颅鼻联合入路、血管栓塞各1例,在20例孤立性蝶 窦病变中,18例在鼻内镜下治疗,15例侵袭性病变中,有8例在鼻内镜 下治疗。应用鼻内镜诊断和治疗的蝶窦疾病有蝶窦急慢性炎症、霉菌性蝶 窦炎、蝶窦粘液囊肿、蝶窦后鼻孔息肉、脑脊液鼻漏、Rathke囊肿、内翻 性乳头状瘤、脑膜瘤、低分化鳞癌、腺样囊性癌。不同类型的蝶窦疾病的 治疗方法不同,对于蝶窦的炎症、囊肿、息肉、脑脊液鼻漏等孤立性疾病, 应首选鼻内镜下手术;对于侵袭性蝶窦病变,在设计治疗方案时,除了要 考虑疾病的性质,还要通过阅读影像资料,详细了解病变侵犯的范围,选 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邢雪荣[7](200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术后生存及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腺样囊性癌大约占涎腺恶性肿瘤的1/5,是涎腺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发病隐匿,病史较长,呈侵袭性生长,在首次治疗后疗效显着,但后期由于出现多次复发及远处转移,预后较差。目的:本研究结合相关文献,对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自1984年3月至1999年12月收治的并获得随访的89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总结治疗效果,分析和生存、复发转移可能相关的因素,以期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必要的资料和借鉴。资料和方法:1.对89例患者进行了临床病理的回顾性研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旨在分析影响腺样囊性癌预后的各因素。用Wilcoxon(Gehan)检验各组间差异。2.71例经手术治疗的首诊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进行了临床病理的回顾性研究,旨在分析影响腺样囊性癌复发及转移的因素。各样本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全部资料用SPSS 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根据生命表法(life table)估计各时间点的生存率,并将其绘制为生存曲线。结果:1.3年、5年、10年、15年总的生存率分别为86.3%、75.8%、49.2%、和36.7%。提示预后不良的因素包括年龄在50岁以上、临床症状体征出现3个或者更多、肿物大于2cm、手术切缘阳性及口底部的腺样囊性癌。临床分期属早期(Ⅰ、Ⅱ期)、病理分型为腺样型或管状型、神经未受侵犯的患者预后优于临床分期属于晚期(Ⅲ、Ⅳ期)、病理分型为实体型、神经受侵者。2.局部复发率为35.2%,复发率主要与原发部位、局部扩散、手术切缘、有无神经侵犯有关。淋巴结转移率为5.7%,转移部位多在原发灶周围。远处转移率为38.0%。转移率可能与临床分期、局部扩散、病理分型、手术切缘有 重四军医大学 学位论文关。位于小涎腺的肿瘤、呈扩散型生长、临床分期属于晚期H、N期)手术无法彻底、病理分型为实体型、侵及神经者易发生复发转移,预后差。结论:1.临床分期、病理分型、神经受侵与否是影响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早期诊断与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2.腺样囊性癌的局部侵袭性强,不易确定手术的彻底性,增加了肿瘤复发转移的可能性。对术后切缘不确定者,应辅助放疗。 3.神经受侵犯者容易复发,应注意彻底切除。晚期实体型的肿瘤常发生远处转移,肺部是最常见血行转移的部位,应严密鹏。 4.淋巴结转移并不多见,一般无脯选择性颈清扫术。
陆兴权[8](1999)在《颈部肿块102例分析》文中指出
郭军,张玉珍,赵莉,郑文,刘志斌,毛天球[9](1997)在《颌面部肿块的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化贤,汪开毓[10](1991)在《四川省牛肿瘤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 近年来由于畜禽肿瘤检出率逐年上升及其在公共卫生上和比较医学上的意义,动物肿瘤的调查日益受到兽医学及医学界的重视。现将四川农业大学兽医系病理室多年来在省内收集的牛肿瘤标本及材料进行系统整理、鉴定与分类、并分析其发生类型、分布情况及危害。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二、手术治愈水牛颌下恶性淋巴管上皮瘤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手术治愈水牛颌下恶性淋巴管上皮瘤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伊曲康唑对皮肤鳞状细胞癌SCL-1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2)青海地区413例唾液腺肿瘤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唾液腺 |
1.2 唾液腺肿瘤 |
1.3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2.1 对象 |
2.1.1 对象的搜集 |
2.1.2 对象的筛选 |
2.2 方法 |
2.2.1 资料收集方法 |
2.2.2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对象的一般状况 |
3.1.1 性别构成 |
3.1.2 年龄构成 |
3.1.3 民族构成 |
3.2 唾液腺肿瘤的发病特点 |
3.2.1 唾液腺肿瘤发病部位构成 |
3.2.2 唾液腺肿瘤组织学类型构成 |
3.3 唾液腺肿瘤性质在不同年份构成中的差异 |
3.4 唾液腺肿瘤性质在不同民族构成间的差异 |
3.5 唾液腺肿瘤性质在不同性别构成间的差异 |
3.6 唾液腺肿瘤性质在不同年龄构成间的差异 |
3.7 唾液腺肿瘤性质在不同发病部位构成的差异 |
3.8 唾液腺常见肿瘤不同部位构成的差异 |
3.9 腮腺肿瘤不同组织学类型构成 |
第4章 讨论 |
4.1 青海地区唾液腺肿瘤的一般情况 |
4.1.1 性别 |
4.1.2 年龄 |
4.1.3 民族 |
4.1.4 年份 |
4.2 青海地区唾液腺肿瘤的发病特点 |
4.2.1 发病部位 |
4.2.2 组织学类型 |
4.3 治疗方法与预后 |
4.3.1 治疗方法 |
4.3.2 预后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859例儿童颌面部肿块临床统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肿块病种及性别、年龄、疾病构成比分布 |
2.2 疗效 |
2.2.1 出院时转归 |
2.2.2 远期疗效 |
2.3 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淋巴管畸形、淋巴管血管畸形发病部位构成比卡方检验结果 |
3 讨论 |
3.1囊肿 |
3.2瘤样病变 |
3.3肿瘤 |
3.4其他性质肿块 |
3.5其他 |
(4)手术治疗结角膜肿瘤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诊断依据 |
2.2.1 病因 |
2.2.2 症状 |
2.2.3 体征 |
2.2.4 辅助检查 |
2.3 手术方法 |
2.3.1 手术仪器 |
2.3.2 麻醉方法 |
2.3.3 手术操作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肿瘤治愈率 |
3.2 肿瘤复发率 |
3.3 视力 |
3.4 常见的并发症 |
3.5 并发症的相应处理 |
第4章 讨论 |
4.1 治疗方法 |
4.1.1 手术治疗 |
4.1.2 其他治疗 |
4.2 肿瘤的治愈率 |
4.3 肿瘤的复发率 |
4.4 术后视力 |
4.5 术后主要并发症及处理 |
4.5.1 角膜植片水肿 |
4.5.2 角膜植片植床层间积血 |
4.5.3 角膜移植排斥反应 |
4.5.4 角膜新生血管 |
4.5.5 内斜视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6)蝶窦疾病的临床分类(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蝶窦疾病的临床分类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蝶窦疾病影像图谱 |
综述: 蝶窦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涎腺腺样囊性癌术后生存及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 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涎腺腺样囊性癌生存因素分析 |
资料和方法 |
结 果 |
讨 论 |
结 论 |
第二部分 涎腺腺样囊性癌复发转移因素分析 |
资料和方法 |
结 果 |
讨 论 |
结 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 图 |
致 谢 |
个人简历 |
四、手术治愈水牛颌下恶性淋巴管上皮瘤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伊曲康唑对皮肤鳞状细胞癌SCL-1细胞的影响[D]. 吕超.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9)
- [2]青海地区413例唾液腺肿瘤病例分析[D]. 李生梅. 青海大学, 2016(08)
- [3]859例儿童颌面部肿块临床统计与分析[J]. 李立琪,廖礼姝,李远贵,钟渝翔,项立,梁丽,李万山.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6(12)
- [4]手术治疗结角膜肿瘤的临床分析[D]. 田文凤. 吉林大学, 2009(09)
- [5]软组织肿瘤WHO分类中新类型(二)[J]. 朱雄增,王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03(03)
- [6]蝶窦疾病的临床分类[D]. 李庆忠.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2(02)
- [7]涎腺腺样囊性癌术后生存及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D]. 邢雪荣. 第四军医大学, 2001(01)
- [8]颈部肿块102例分析[J]. 陆兴权. 右江医学, 1999(04)
- [9]颌面部肿块的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J]. 郭军,张玉珍,赵莉,郑文,刘志斌,毛天球.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7(08)
- [10]四川省牛肿瘤的调查研究[J]. 张化贤,汪开毓. 四川畜牧兽医, 1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