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血管声学造影术及其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徐磊[1](2016)在《超声引导下聚桂醇不同注射方式在治疗肝血管瘤中有效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两种不同聚桂醇注射方法在肝血管瘤硬化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评估。方法:选取了 42例(50个病灶)经超声造影(CEUS)或磁共振(MRI)明确诊断的肝血管瘤患者,随机分为泡沫治疗组(21例,26个病灶),行超声引导下聚桂醇泡沫注射硬化治疗,原液组(21例,24个病灶)行超声引导下聚桂醇原液硬化治疗;通过观察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两组病例患者的临床症状,瘤体大小(测量两组病例术前及术后的病灶最大长径、最大宽径、最大截面积(最大长径×最大宽径)、瘤体的血供情况及不良反应来评价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选取的42例患者均顺利实施肝血管瘤聚桂醇硬化治疗,手术成功率100%。泡沫组与原液组患者治疗前后3、6个月血管瘤最大长径,病灶最大截面积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3、6月后的有效率分别为50.00%,53.84%(泡沫组)和54.17%,54.17%(原液组)。泡沫组患者术后出现肝区不适有5例,发生率约19.2%(5/26),原液组患者术后出现肝区不适有3例,发生率约12.5%(3/24);泡沫组患者术后出现发热有1例,发生率约3.8%(1/26),原液组患者术后出现发热有2例,发生率约8.3%(2/24),泡沫组患者术后出现恶心有1例,发生率约3.8%(1/26),原液组患者术后出现恶心有2例,发生率约8.3%(2/24)。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半年均未出现胆管损伤、腹腔出血、肝肾功能受损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注射聚桂醇泡沫混悬液和注射聚桂醇原液在介入硬化治疗肝血管瘤中均安全有效,无明显严重并发症。两种注射方式在硬化治疗肝血管瘤疗效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均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艾尔肯·阿不力孜[2](2015)在《MRI影像学生物标记物在肝脏恶性肿瘤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多梯度敏感因子b值的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脏良恶性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DWI及DCE-MRI技术评估结直肠癌肝转移瘤抗肿瘤药物早期疗效的作用。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肝脏占位性病变56例71个病灶,行常规MRI及多b值的DWI检查,观察各类表观扩散系数值(ADC3b、ADC10b、ADClow、ADChigh、ADCperf)在肝脏良恶性占位中的分布差异,以及肝脏占位性病变内部分布差异。另选取接受贝伐单抗联合细胞毒性药物抗肿瘤治疗的结直肠癌肝脏转移患者23例61个病灶,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第4天、治疗3个周期后行常规MRI、多b值的DWI及DCE-MRI等检查,动态观察上述各多b值的DWI参数值及DCE-MRI技术的微血管转运常数(Ktrans)、血浆容积分数(V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反流速率常数(Kep)、信号最大上升斜率(MSI)在治疗前后不同时期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上述参数之间及它们与血清VEGF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肝脏良性占位的ADC10b、ADChigh、ADC3b值高于恶性占位的相应ADC值,而良性占位的ADCperf值低于恶性占位的相应参数值。良性占位的中央区及边缘区ADC10b、ADChigh、ADC3b值大于恶性占位的中央区及边缘区相应ADC值,而良性占位的中央区及边缘区ADCperf值低于恶性占位的相应参数值。恶性肿瘤中央区的ADC10b、ADChigh、ADC3b值大于边缘区的相应ADC值,而中央区的ADCperf值小边缘区的相应参数值。结直肠癌肝转移瘤抗肿瘤治疗前,化疗有效组ADC10b、ADC3b、ADChigh、ADClow均明显低于化疗无效组,而ADCperf、Ktrans、Kep值大于治疗无效组的相应参数值。结直肠癌肝转移瘤抗肿瘤治疗后第4天,化疗有效组的值ADC10b、ADC3b、ADChigh明显升高,化疗后有效组肿瘤病灶ADCperf、Ktrans、Kep及MSI值明显下降。评价药物早期疗效时,DCE-MRI各参数中Ktrans值及Kep分别与多b值DWI技术中ADC3b、ADC10b及ADChigh值之间具有负相关性,而与ADClow、ADCperf值之间存在正相关性。ADCperf值与血清VEGF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性;而ADC10b及ADC3b值与血清VEGF水平之间存在负性相关。ADChigh及ADClow与血清VEGF水平之间不具有相关性。Ktrans、Kep及MSI值与血清VEGF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性,Ve及Vp与血清VEGF水平之间不具有相关性。结论:多b值的DWI技术可以作为影像生物标记物用于肝脏良恶性占位的诊断和鉴别诊断。DCE-MRI及多b值的DWI技术获得的定量及半定量参数可无创性的评价结直肠癌肝转移抗肿瘤血管药物治疗早期疗效。两种MRI功能成像技术联合应用可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及结直肠癌肝转移药物治疗后的早期变化提供更综合全面的信息,有望成为抗肿瘤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的影像学生物指标。
潘晶晶,张静,王海屹,钟燕,叶慧义[3](2014)在《“一站式”MRI在活体肝移植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一站式"MRI在活体肝移植供肝术前影像评估中的价值。方法:61例行活体半肝移植的供体术前行"一站式"MRI检查,后处理重建肝血管及胆道系统,并与手术所见对照。结果:61例活体供肝中,MichelⅠ型肝动脉48例,Ⅲ型7例,Ⅷ型2例,Ⅸ型1例,2例Ⅳ段肝动脉起自肝右动脉(RHA),1例RHA起自腹腔干(CT)。58例正常门静脉解剖,3例"三分叉"型门静脉。41例正常肝静脉解剖,18例肝左静脉(LHV)和肝中静脉(MHV)形成共干后汇入IVC;2例肝右下静脉(IRHV)汇入下腔静脉(IVC)。58例正常肝管解剖,2例"三分叉"型胆管,1例肝右后叶胆管(RPHD)起自左肝管(LHD)。术前MR对供体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解剖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6.7%,100%,95.1%。MRCP结合增强MR胆管造影联合显示胆道系统解剖的准确率为93.4%。结论:"一站式"MRI检查方案能够显示活体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及胆道系统的解剖及变异,可以作为活体肝移植的术前评估方式。
宋涛[4](2012)在《灰阶超声造影对肝泡状棘球蚴病浸润增殖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泡型包虫病的诊断价值及其准确性,并总结肝泡型包虫病病灶超声造影典型的特征性的增强表现及造影前后病灶范围的变化,并对大鼠肝泡型包虫病模型进行超声造影及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评价肝泡型包虫病周边浸润增殖区的造影增强的病理学依据。方法:1)总结我院自2004年7月1日~2010年6月30日期间于我院肝胆外科就诊的临床初步诊断为肝泡型包虫病的129例疑似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病灶的大小、位置、内部回声、钙化、血流信号、液化坏死、肝内胆管及血管的侵犯等结果与肝泡状棘球蚴病诊断的金标准进行对照,并计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泡型包虫病的敏感度(Sen)、特异度(Spe)、阳性预测值(PV+)、阴性预测值(PV-)、阳性似然比(LR+)、阴性似然比(LR-)以及它们的95%可信区间(95%CI);2)对临床已经确诊且未采取过任何治疗措施的肝泡型包虫病患者17例,共计19个病灶分别进行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所有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包括造影前后的大小变化、彩色多普勒血流分布及超声造影的增强模式等;3)对接种成功的23只肝泡状棘球蚴大鼠行超声造影后,取得大鼠肝脏标本23个,其中HAE病灶27个,按照标本和超声造影增强结果一一对应的方法取样并制成蜡块119个,取样组织包含泡球蚴结节及其周边肝组织,然后进行MVD及HIF-1α的免疫组化对比分析,采用免疫组化的染色方法测定大鼠肝泡型包虫病灶周边浸润增殖区及临近肝组织的HIF-1α的表达及用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的计数,对HIF-1α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肝泡状棘球蚴病灶周边浸润增殖区微血管密度以得到超声增强的病理学基础。结果:1)按照纳入标准最初入选患者136例,根据排除标准在研究的各阶段共排除了7例,最终参与分析的129例,其中超声诊断正确者95例,占全部研究对象的73.6%。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泡型包虫病的Sen为95.0%(90.7%~99.3%),Spe为20.7%(6.0%~35.4%),PV+为80.5%,PV-为54.5%,LR+为1.2,LR-为0.2,漏诊患者5例,误诊患者23例,本研究的诊断符合率为78.3%;2)17例肝泡型包虫病患者共计19个病灶,其中47.4%(9/19)为不均质高回声的实块型病灶,52.6%(10/19)为混合型病灶,病灶中央可见不规则液化坏死区;彩色多普勒成像显示所有19个病灶内部均未见任何形式的血流信号,18个病灶周边可见短棒状或条状血流信号于进入病灶处呈“截断状”,另1例最小的病灶周边可见点状血流信号;超声造影结果显示所有病灶周边于动脉早期即出现厚薄不一的边框样的增强带并持续至实质相,而病灶内部均未见任何形式的超声造影剂充盈,因此表现为造影剂充盈缺损的“黑洞征”,超声造影图像显示出肝泡球蚴病灶的清晰、不规则而确切的边界,在同一切面同一水平段测量超声造影之后的病灶大小,结果均大于二维图像上测量的病灶大小,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①HIF-1α在HAE病灶周边浸润区的的阳性表达率为97.5%,其中强阳性者占13.4%,中度阳性者占64.7%,阳性者占19.3%,阴性者占2.5%;正常肝组织内HIF-1α的阳性表达率为8.4%,其中强阳性者占0%,中度阳性者占2.5%,阳性者占5.9%,阴性者占91.6%;HAE病灶周边浸润区HIF-1α的表达明显高于肝组织内的表达,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HAE病灶周边浸润区的MVD的阳性表达率为99.2%,其中强阳性者占17.6%,中度阳性者占73.1%,阳性者占8.4%,阴性者占0.8%;正常肝组织内HIF-1α的阳性表达率为25.2%,其中强阳性者占0%,中度阳性者占4.2%,阳性者占21.0%,阴性者占74.8%;HAE病灶周边浸润区MVD的表达明显高于肝组织内的表达,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肝泡型包虫病灶周边浸润增殖区内HIF-1α的表达和MVD计数之间的表达呈正相关(r=0.151,P<0.05)。④MVD计数与肝泡型包虫病浸润增殖区造影增强超声图像的平均灰阶值和临近肝组织平均灰阶值的比值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两者间呈正相关(r=0.238,P<0.05)。结论:1)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泡型包虫病的敏感度较高,但特异度尚不理想。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泡型包虫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可作为肝泡型包虫病影像学诊断手段以及病灶术前可根治性切除影像学评估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其不仅可确定肝泡型包虫病灶的位置、大小、数目、血流状况等,为手术前的定位及手术方式的确定提供依据,并且还可以提供病灶对第一二肝门的侵犯程度以及是否累及肝内外胆道系统进行评价。肝泡型包虫病灶与血管及胆管的关系是评估手术能否完整切除HAE病灶的关键,而大部分病灶不能完整切除的重要原因是肝泡型包虫病灶侵犯了第一、二肝门区的重要的血管及/或胆管,超声对于评估HAE病灶能否做到根治性的切除起到重要的作用;2)超声造影可以优化肝泡型包虫病灶周边的清晰显示,使病灶范围的测量更加准确,形态学评估明显优于二维超声,并为手术范围的确定及周边浸润增殖区的范围界定提供更加准确的证据,并且对肝泡型包虫病灶的微血供状态及血流灌注状况的显示均具有独特的优势。超声造影技术成像简单,且安全有效,具有较高的效价比,可以重复使用;3)大鼠HAE病灶周边在超声造影后的环状增强区与MVD的结果一一对应,提供了病灶浸润增殖区微血供的病理学依据;肝泡球蚴病灶周边浸润增殖区HIF-1α与CD34均呈高表达状态,表明周边浸润增殖区存在着丰富的微血供,说明肝泡状棘球蚴病灶对周边肝组织是以挤压及压迫为主,主要表现为周边肝组织的缺氧缺血的病理表现,HIF-1α对说明肝泡型包虫病周边浸润增殖区的微血供状态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吴凤林[5](2011)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靶向超声分子成像评价大鼠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 AR)是肾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最易导致移植肾早期功能丧失,是移植肾存活和维持功能的主要障碍之一。研究表明,当AR发生时,首先表现为移植肾微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高表达或分泌一些与排斥反应有关的炎性分子标记物如细胞间粘附分子-1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ICAM-1)、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VCAM-1)等,这些炎性分子标记物能够促进T细胞、血小板或其它炎性细胞沿血管内皮滚动、粘附、聚集和外渗,后者可介导血管内皮炎症反应并释放多种炎症介质或促炎细胞因子进入到肾间质组织,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血栓素A2(TXA2)等,进而导致移植肾脏组织及微血管损伤。因此,一定程度上讲,血管内皮损伤是移植肾AR的最早阶段,检测血管内皮所表达的特殊分子标记物如ICAM-1有可能早期评估移植肾AR的存在。事实上,长期以来,学者们对移植肾排斥反应的诊断,特别是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进行了多种多样的研究,以求在组织学发生不可逆转改变之前达到早期、准确地诊断并开始治疗。众多研究者从免疫学监测、移植肾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测等多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与研究。但不同的检测手段和方法均有各自的局限性,如肾闪烁扫描术可以评价缺血性损伤,但在肾移植术后早期并不能鉴别AR、急性肾小管坏死和环孢素中毒,仅对何时恢复及移植肾短期或长期存活有一定价值。而MRI、PET等其它非靶向性放射性成像方法虽对评估肾移植后形态学和代谢变化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但PET和MRI等方法存在着一些无法克服的缺点:例如,仪器要求高,不能床边检查,放射示踪剂缺乏稳定性及具有放射污染等,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目前,移植肾穿刺取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仍是诊断AR的最准确方法。但由于肾穿刺损伤大,易发生出血及其它严重并发症,故不能作为常规监测手段。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无创、敏感的检测手段对AR做出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近年来,随着靶向超声微泡造影剂的出现,靶向超声分子显像(Targeted ultrasound molecular imaging)逐渐成为现实,极大拓展了传统超声微泡的应用范围,其作为血管内示踪剂能特异地粘附于血管内皮表面从而在行超声检查时被探测到,这使得应用超声技术从分子水平对各种疾病进行早期诊断成为可能。目前,靶向超声分子成像技术已经成功地对肾脏、下肢、肿瘤等部位的血管内皮炎症/血管新生进行了评价,对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监测也进行了初步探索。但移植肾AR由于小动物肾移植模型构建复杂、繁琐等原因,关于其靶向成像的研究尚属于空白阶段。我们实验室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技术改进,靶向超声微泡构建研究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构建的靶向超声微泡大小和浓度、稳定性、抗体携带率等均已达到国际同等或更高水平,并且依靠血管内皮炎症相关因子(ICAM-1)靶向超声微泡成功实现了对肾脏、心脏等的血管内皮炎症反应评价。在前期工作基础之上,本研究尝试利用构建的靶向肾脏微血管内皮表面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靶向超声微泡和对比超声相结合,并采用先进的超声成像技术(将对微泡的破坏性降到最低)对移植肾AR进行早期评价和诊断,这无疑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因此,本研究在普通脂质微泡的基础上,通过“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复合体”的化学桥接作用将抗大鼠ICAM-1单克隆抗体连接于脂质微泡外壳构建了携带抗ICAM-1的靶向超声微泡(MBI),并在大鼠移植肾AR模型上,应用MBI和对比超声(CEU)检查相结合,目的在于探讨MBI结合CEU评价大鼠移植肾AR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1、超声微泡的制备与评价1.1、超声微泡的制备各种相关脂质材料按一定质量比例75℃水浴溶解于适量蒸馏水中,同时通全氟丙烷(C3F8)气体,超声振荡至形成乳白色液体制备生物素(biotin)化脂质微泡(MB)。MB经静置弃下清液并加入等量蒸馏水去除未结合脂质纯化1次后,按一定比例加入抗生蛋白链菌素(streptavidin)。继续静置弃下清液并加入等量蒸馏水去除未结合抗生蛋白链菌素纯化微泡1次后,按一定比例加入生物素化的抗大鼠细胞间粘附分子-1 (ICAM-1)和同型对照抗体(isotype control antibody),分别得到携带抗ICAM-1单抗靶向超声微泡(MBI)和同型对照微泡(MB),最后静置弃下清液并加入等量蒸馏水去除未结合抗体纯化微泡1次,冰箱中4℃保存备用。1.2、超声微泡体外评价:1.2.1、库尔特计数仪测量超声微泡的平均粒径及浓度。采用绿色荧光标记的二抗与抗大鼠ICAM-1单克隆抗体结合荧光显微镜下观察ICAM-1单抗与微泡外壳的连接情况。1.2.2、平行板流动腔评价超声微泡粘附性能应用包被有大鼠ICAM-1抗原的聚苯乙烯培养皿作为平行板流动腔体外检测微泡粘附稳定性的平台。以普通脂质微泡非特异性粘附效果为对照,采用大鼠ICAM-1 (1000ng/μl抗原浓度)包被检测MBI粘附特异性及效能,所有分组均按平行板流动腔实验说明书要求检测3个样本(n=3)。MBI及MB(1×108/m1)经微量注射泵以0.5dyn/cm2剪切应力分别通过“大鼠ICAM-1抗原”包被的平行板流动腔,自显微镜下观察到有微泡出现后开始连续录像6min,观察每分钟微泡的靶向结合情况。1.2.3大鼠肾脏对比超声(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 CEU)评价超声微泡显影效果SD大鼠给予腹腔注射3%乌拉坦-水合氯醛麻醉后,背部备皮,尾静脉插管,使用sequoia512超声机,固定17L5探头在肾脏长轴,固定探头频率为7MHz,深度25mm,机械指数0.18,动态范围80分贝,经尾静脉注射1mlMB或MBI后以0.2ml生理盐水冲管,CPS实时成像,所有图像存储于MO盘备用。2、大鼠移植肾AR模型的构建2.1、移植前准备:供、受体均在移植前禁食12h,自由饮水,以3%戊巴比妥钠30mg/kg腹腔注射麻醉。2.2、供体移植:麻醉成功后备皮,常规消毒铺巾。取腹部正中切口,由剑突至耻骨联合。以自制拉钩将腹壁向左右拉开,将全部肠管、胃、脾脏翻置腹腔外,湿纱布覆盖,显露左肾、左输尿管和膀胱。游离出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用5/0丝线结扎左精索静脉及左肾上腺静脉并剪断,去除肾脂肪囊,分离左输尿管至膀胱,该过程中注意尽量保留输尿管周围脂肪组织,以免影响输尿管血供。显微血管钳阻断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上、下端,由腹主动脉下端插入灌注管,在下腔静脉下端剪一开口,4℃有肝素林格氏液(25U/m1)经腹主动脉插管灌注,灌洗至左肾和所属血管完全苍白,下腔静脉流出液变清澈为止,灌注量5-10ml。拔出腹主动脉插管,切断肾动、静脉,分离出左肾后放入盛有0℃-4℃乳酸林格氏液的小盘里。2.3、受体移植:步骤同上,受体SD大鼠作腹部正中切口。由剑突至耻骨联合,同样将肠管推向右侧,以温盐水纱布包裹。近肾门处结扎左肾动、静脉及输尿管,并切除受体左肾。用10-0无损伤缝线将供体肾和受体肾的同名肾动、静脉做端端吻合。血流恢复后,移植肾颜色逐渐转为红润,明亮,肾静脉充盈,肾动脉搏动明显,5-10min左右可见输尿管蠕动,表明模型构建成功。2.4、移植后处理:予肌注抗生素,视情况予以补液,注意保温。3、靶向超声分子成像实验分为两组,分别为接受肾移植术72h后的SD大鼠移植肾脏(肾移植组,n=10)与未经过任何处理SD大鼠右侧肾脏(对照组,n=10)。对肾移植组及对照组SD大鼠行二维、彩色多普勒及对比超声检查。超声造影时两组分别注入靶向超声微泡(MBI)和对照超声微泡(MB)。SD大鼠俯卧位,用支架固定Sequoia512超声机(Siemens,美国)的高频超声探头(17L5)于大鼠移植肾脏上方,调整探头位置获得良好肾脏显像后保持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变,仪器的各项参数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变。CEU检查均采用相干脉冲序列成像技术(Coherent Pulse Sequence, CPS)实时观察,探头发射频率为7.0MHZ,机械指数为0.2。每只大鼠采用微量进样器经尾静脉随机(间隔30min)先后注射MB和MBI的数量约为1×109个。在注入微泡3min后行CEU检查,获取第一帧图像后继续存储图像2-3帧后给予高MI的连续超声发射2-3s以破坏微泡,继续存储本底图像2-3帧,全部声学造影视频存于CD盘,以备脱机分析。微泡破坏前存储图像的平均声强度(Video Intensity, VI)可代表靶向超声微泡在组织中的总浓度,包括粘附和循环微泡。微泡破坏后存储图像上的平均VI代表的是在血池中循环微泡的浓度。前者减去后者得到的是粘附微泡在组织中的浓度。取图结束后,应用CEU图像分析软件(Virginia大学,美国)对图像进行分析,测量大鼠移植肾组及对照组肾脏造影VI值,单位为灰阶强度(U);并用彩色编码技术制作肾脏显影的彩色编码图像,采用红色、橙色和白色依次代表显影强度由弱到强。4、肾脏病理学检查:CEU图像采集后。取出大鼠肾脏,10%甲醛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制片。切片作苏木素一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查。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X±S表示,各组不同时间点结合微泡个数比较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各时间点内两组间单独效应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进行分析;动物实验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二阶段交叉设计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着性意义。结果:1、MBI构建及制备效果的体外评价1.1、MBI制备及理化性质鉴定采用声振法制备MB及MBI在显微镜下观察均为透亮微气泡,库尔特计数仪检测MB平均直径为2.86μm,浓度为1.7×109个/ml, MBI平均直径为2.71μm,浓度为1.5×109个/ml。1.2、MBI制备效果体外评价:1.2.1、荧光标记法评价抗体连接情况采用绿色荧光标记的二抗与抗大鼠ICAM-1单抗结合,荧光显微镜下显示MBI外壳显明显绿色荧光,表明抗ICAM-1单抗与微泡外壳连接良好1.2.2、平行板流动腔体外评价MBI靶向粘附效能平行板流动腔体外评价结果显示,在模拟微血管生理血流条件的剪切应力(0.5dyn/cm2)下MBI可与包被于平行板流动腔的ICAM-1抗原有效结合,MBI结合数量随着时间延长而不断增加,显示了良好的主动性靶向黏附效能。普通对照微泡结合数量同样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加但同靶向超声微泡相比其结合数量显着降低,两者差异显着(F=420.116,P=0.000)。1.2.3、经外周静脉注射超声微泡MBI或MB,在大鼠肾脏中均可获得满意的声学造影效果。2、靶向超声分子成像2.1、二维超声及CEU检查结果:二维超声提示移植肾稍增大,形态稍饱满,肾皮质彩色血流信号略减少,对照组肾脏形态、大小正常,血流信号正常;移植肾及对照组肾在注入靶向超声微泡后均可见肾脏区域明显灌注显影,在延迟3min显象后第一帧CEU图像显示移植肾-MBI组可见显着的超声显影增强。而移植肾-MB组仅见轻度的超声显影增强,其显影强度较前者明显减弱;而对照-MBI组及对照-MB组延迟3min显象后,右侧肾脏均未见明显显影增强。2.2、对比超声V1分析:移植肾-MBI组和移植肾-MB组VI值分别为(27.0±7.4)U、(10.2±2.4)U,前者同后者相比VI值增大,两者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F=64.744,P=0.000)。对照-MBI组及对照-MB组VI值分别为(7.7±2.2)U、(6.5±1.0)U,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868,P=0.129)。移植肾-MBI组VI值分别为对照-MBI组及对照-MB组VI值的(3.7±1.3)倍(t=7.907,P=0.000)、(4.2±1.2)倍(t=8.661,P=0.000),两者之间具有显着差异。而移植肾-MB组VI值同对照-MBI组及对照-MB组相比,两者之间具有显着差异(t=2.423,P=0.026;t=4.417,P=0.001),但仅分别为后两者(1.4±0.4)倍、(1.6±0.6)倍。3、肾脏病理检查结果:移植肾组织中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性,内可见管型和坏死脱落细胞,伴肾间质水肿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对照组肾脏组织中肾小管排列整齐,形态正常,间质无充血、水肿。4、免疫组化检查:移植肾组织肾小球微血管内皮表面、肾小管上皮ICAM-1(棕黄色阳性反应物,箭头处)表达明显增加;而对照组肾组织血管内皮表面未见明显的ICAM-1表达。结论:1、平行板流动腔实验证实采用生物素-亲和素桥连方式制备出的携带ICAM-1靶向超声微泡随着时间的推移粘附数量不断地增加,提示其靶向粘附能力良好,可以用来评价病变组织的血管内皮炎症。2、采用供肾血管与受体同名血管作端端吻合,大大减少了对受体循环系统的影响,保证了良好的术后生存期,为实验的进一步进行建立坚实基础。3、应用携带抗ICAM-1单抗靶向超声微泡行对比超声检查可有效评价大鼠移植肾AR,提示将有望为临床提供一种早期、敏感、无创的检测移植肾AR的手段。
朱学功[6](2011)在《微气泡超声造影剂工作原理及其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介绍超声成像领域中微气泡造影剂的工作机理与其临床应用。
董晓秋[7](2010)在《基于超声造影图像的肾脏肿瘤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泌尿外科肿瘤中,肾肿瘤发病率占第二位,良性肾肿瘤以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占多数(90%以上),恶性肾肿瘤以肾透明细胞癌(RCCC)为主(80%以上)。超声、CT和MRI是目前诊断肾肿瘤的主要方法。超声检查因其实时、动态、直观等优点已成为筛查肾肿瘤的首选方法,但对肾脏良、恶性肿瘤的检出及鉴别诊断尚存在一定困难。本论文将超声造影技术应用于肾脏肿瘤的检查,利用造影剂微气泡后散射回声增强的原理,使造影剂与机体组织间产生较大的声特性阻抗差异而清晰显示脏器及病变内、外微小血流信号及微小血管的灌注情况,从而进一步提高肾脏肿瘤的检出和鉴别诊断效果。论文参照欧洲超声医学与生物学联合会制定的肝脏超声造影使用规范和临床应用指南,依据肾脏常规超声的特点,结合肾脏血流动力学特点,对正常肾脏、RAML、RCCC的超声造影图像进行分析,通过图像对比和数据分析以及实际病例的验证,确定了正常肾脏、RAML、RCCC超声造影诊断的定性特征指标为:造影时相、增强程度、灌注方式、增强模式,定量指标为:ST、PT、PI、ASR、DSR、AUC。为探索超声造影在肾脏肿瘤中的应用标准问题,论文将超声造影应用于正常肾脏皮质及髓质的50个病例,先对造影时相进行了划分;然后又进一步对肾脏皮、髓质造影图像进行定量处理。通过二者之间产生差异的机理分析,得出超声造影比彩色及能量多普勒超声对血流显示更敏感的结论,并且明确了肾脏皮质和髓质的灌注相、消退相时间范围,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得出肾皮质的ST早于肾髓质、灌注速度快于髓质、PT相近、近于同步消退、肾皮质PI明显高于肾髓质、肾皮质的AUC明显大于肾髓质的结论。接着,论文以肾良性肿瘤的病理组织形态为基础,对86例RAML的超声造影图像进行了数据处理和分析,归纳并总结了代表肾脏良性肿瘤的RAML的超声造影时相特征、灌注方式、增强模式和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分析得出了RAML超声造影灌注方式以“从周边逐渐向中央增强”为主的结论。具体分型特点增强模式分3型:Ⅰ型“快进慢出”、Ⅱ型“慢进慢出”、Ⅲ型“同进慢出”,以Ⅱ型“慢进慢出”为主占68.6%(59/86)。同时通过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分析得出:RAML的ST、PT、ASR、AUC大于同侧正常肾皮质的结论。而后,论文以肾脏恶性肿瘤的组织病理及血管密度特征为实验基础,通过对42个RCCC进行超声造影图像分析研究,得出如下肾脏恶性肿瘤诊断的定性及定量结论:RCCC超声灌注方式以“弥漫性不均匀增强”为主;造影增强模式分四型:Ⅰ型“快进快出”、Ⅱ型“快进慢出”、Ⅲ型“同进同出”、Ⅳ型“慢进慢出”,以Ⅱ型“快进慢出”为主。同时,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分析得出:RCCC的ST、PT、PI、ASR和DSR不同于同侧正常肾皮质,差异明显。论文最后,通过对比正常肾脏、肾脏良性、恶性肿瘤超声造影图像在造影时相划分、灌注方式判定、增强模式等指标方面的差异,并结合数据分析,分别得出如下结论:超声造影图像以增强均匀程度、灌注方式、增强模式3个定性指标诊断肾脏良、恶肿瘤的灵敏度分别为80.23%、80.23%、93.02%,特异度分别为78.57%、83.33%、71.42%,准确率为79.69%、81.25%、85.93%,ROC曲线下面分别为0.794、0.818、0.822。肾脏良、恶性肿瘤的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ST、PT、ASR和AUC之间差异明显。
关丽娜[8](2010)在《直接连接法制备携尿激酶RGDS造影剂微泡靶向溶解在体血栓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制备携带尿激酶(UK)及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RGDS)肽段靶向溶栓超声微泡造影剂的可行性,并评价其理化性质及所携带尿激酶的活性。探讨不同浓度的FeCl3和不同方法对制备兔股动脉内闭塞性、以血小板为主的混合性血栓的影响因素,为溶栓研究提供稳定、方便的血栓模型。探索与血栓特异性靶向结合的超声微泡携带药物溶解血栓的靶向性和有效性。方法:尿激酶和RGDS进行荧光双标记,根据尿激酶:RGDS的1:1、2:1和1:2不同比例实验分为三组,以声诺维(SonoVue)为载体,通过直接连接法,制备亲血栓同时携带溶栓药物的超声微泡造影剂,并检测三组微泡大小、形态、荧光亮度,微泡与尿激酶及RGDS的结合率以及所携带尿激酶的活性。30只新西兰大白兔总60条股动脉,分别予以不同浓度的Fecl3 (<10%FeCl3,10%FeCl3,>10%FeCl3)、外敷法和内注射法以及股动脉远端有无夹闭等影响因素将动物分为三组,观察血栓形成情况,并对血管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染色。42只新西兰大白兔单侧股动脉制作富含血小板的混合性血栓,分成7组,每组6只:1)单纯超声照射组(US);2)超声照射+造影剂注射组(US+M);3)单纯尿激酶静脉注射组(UK);4)超声照射+微泡造影剂+尿激酶静脉注射组(US+M+UK);5)超声照射+RGDS微泡造影剂组(US+R);6)RGDS微泡造影剂+尿激酶静脉注射组(R+UK);7)超声照射+RGDS微泡造影剂+尿激酶组(US+R+UK)。将RGDS、微泡造影剂(SonoVue)和尿激酶通过直接联合法,按1:1:1配制6ml的溶液。3ml在5min内团注,3ml在20min内静脉缓慢推注,超声照射30min。120min后,通过超声检测、血流量测量和病理结果分析来对血栓的靶向性及溶栓效果进行评价。血流量持续监测120min后对血管的再通率和溶栓过程中血流频谱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声诺维、尿激酶及RGDS三者可以稳定结合,以尿激酶和RGDS呈1:1比例配制的最佳。配制的造影剂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洗涤前、后微泡表面均可发出绿色及橙红色荧光;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结果显示,洗涤前、后尿激酶携带率分别为73.4±11.0%、72.3±9.4%,RGDS携带率分别为67.1±10.9%、64.6±10.2%;体外血栓溶解实验证实所制备造影剂中尿激酶具有活性(P<0.01),血栓溶解率为18.4±3.2%。外敷10%FeCl3形成闭塞性血栓优于其他浓度(P<0.001),10%FeCl3外敷法形成血栓优于内注射法(P<0.001),10%FeCl3外敷法联合远端夹闭形成血栓优于无夹闭的条件(P<0.001)。在R+UK组和US+R+UK组,荧光显微镜下兔股动脉血栓部位同时显示标记RGDS的橙红色荧光和标记尿激酶的绿色荧光;UK、US、US+R、US+M组血流量<基础血流量15%,均未实现溶栓后血管再通;US+M+UK、R+UK组血流量在基础血流量的15%~49%之间;US+R+UK组血流量>75%基础血流量。120min后US、UK、US+M、US+R及US+M+UK组均未实现再通(再通率<15%),血流频谱未出现变化为小、低幅杂波;R+UK组实现部分再通(再通率41.61%),US+R+UK完全再通(再通率85.81%),溶栓时血流频谱出现持续高幅、杂乱的波(P<0.001),在US+R+UK组出现超声波与血流频谱出现高幅、杂乱的共振变化血流量实现完全再通。结论:应用直接连接法可以制备同时携带尿激酶及RGDS的靶向溶栓超声微泡造影剂。外敷10%FeCl3外敷联合股动脉夹闭是成功形成股动脉内闭塞性、以血小板为主的混合性血栓的重要因素。应用直接联合法制备RGDS微泡造影剂携带尿激酶对血栓具有靶向性,并能溶解兔股动脉在体血栓。
周春泽[9](2010)在《选择性门静脉栓塞术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转移癌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选择性门静脉栓塞术(PVE)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转移癌的疗效和对患者肝脏体积、肝功能的影响以及该疗法的术后并发症,并通过与其他常用治疗方法对比,以评估联合疗法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从而探索对肝转移癌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将49例无法或拒绝接受手术切除肝转移癌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单纯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选择性门静脉栓塞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变化、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并通过随访观察3~14个月,比较两种不同治疗方法对肝转移癌的疗效和对肝脏体积变化的影响,以评价联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门静脉栓塞术诱导肝叶代偿性增生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有效性。结果(1)疗效比较:至观察终点,治疗组有效率(CR+PR人数/入组人数)达69.5%,高于对照组34.6%(P=0.04);治疗组肿瘤最长径总和由术前9.92±2.63cm下降为术后6.45±2.51cm,对照组由术前10.34±3.12cm下降为术后8.33±3.71 cm,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4);(2)肝脏体积变化比较:对照组术后肝脏体积无明显变化;治疗组术前非栓塞叶体积为(481±251)cm3,术后2,4,8周分别(523±250)cm3,(548±249)cm3,(552±249)cm3,分别比术前增加(10.1±7.6)%,(16.1±10.9)%,(17.2±11.5)%,术前非栓塞叶占整个肝脏体积百分比为(30.9±15.3)%,术后2,4,8周分别为(33.8±15.1)%,(35.1±14.9)%,(35.1±15.5)%;(3)术后肝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浆白蛋白水平变化均不明显(P>0.05),术后第1天,第3天,ALT、AST、TB等指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至术后第7天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手术后第1天、第3天ALT、AST、TB高于对照组(P<0.05),第7天,第14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治疗组出现与PVE相关并发症3例,发生率为13.0%;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不良反应症状及发生率基本相当。结论选择性门静脉栓塞术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能够有效的控制和缩小肝转移癌,并能够有效的诱导非栓塞肝叶代偿性增生,且不良反应并不增加,是治疗无法手术切除肝转移癌安全的有效的选择。
费翔[10](2009)在《超声造影鉴别肝脏局灶性病变性质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超声是肝脏肿瘤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但部分肝脏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的二维超声图像表现非常相似,难以鉴别。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CDFI)已在临床检查中广泛应用,虽然提高了对病灶的定性诊断,但是能力有限。随着超声造影剂及造影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超声造影技术的临床应用日趋成熟,从而为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研究表明,原发性肝癌超声造影表现上具有特征性,主要以动脉相快速整体型增强为主,持续时间较短,在门脉期即呈低回声改变,总体呈现“快进快出”的改变。但是部分原发性肝癌的造影表现却不典型,与良性病如肝血管瘤变较难区分。肝血管瘤是一种良性实性肿瘤,发生在肝脏的血管瘤较其他脏器多见。本病是一种血管的先天性畸形,发生率在0.35%-2%之间。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技术采用可进入组织微循环的造影剂和低机械指数连续成像方法,能够实时动态地观测肿瘤组织的血液灌注情况,在对肿瘤定性诊断的同时,也有可能间接提供肿瘤组织分化状况的信息。研究目的:评价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量化分析在鉴别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性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对在我院经超声检查发现有肝脏局灶性病变的57名患者进行肝脏超声造影检查。通过二维灰阶超声检查,57名患者共发现65个结节。患者在同一天先后进行肝脏超声造影检查及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术。超声造影图像超声造影图像分析及造影参数测量采用PHILIP公司QLAB造影分析软件。结果:根据穿刺活检病理,研究对象分为肝癌组和肝血管瘤组,其中原发性肝癌(HCC)30例(35个结节),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1-83岁,(57.13土10.77)岁;肿瘤大小1.2-16.4cm,(4.78土2.88)cm。肝血管瘤27例(30个结节),其中男性17例,女性10例,年龄25-77岁,(43.78土9.37)岁;肿瘤大小0.9-8.5cm,(4.1土2.46)cm。两组年龄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肿瘤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4种超声造影参数(γ曲线峰值强度、γ曲线尖度、γ曲线达峰时间、γ曲线下面积)中,肝血管瘤组与肝癌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p<0.05):γ曲线峰值强度(2.83土1.12 vs14.84土7.5)、γ曲线尖度( 1.10土0.72 vs 0.17土0.06)、γ曲线达峰时间(10.78土4.06 vs 7.46土5.27)。结论:肝脏超声造影能够反映肝结节血流灌注特征,能够有效获得超声造影参数,并有助于肝癌与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
二、肝血管声学造影术及其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血管声学造影术及其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引导下聚桂醇不同注射方式在治疗肝血管瘤中有效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前言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治疗仪器及药物 |
2.3 具体操作方法 |
2.4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中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 |
3.2 研究对象注射聚桂醇后产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
3.3 聚桂醇泡沫组与原液组治疗后效果比较 |
3.4 介入治疗术后的随访 |
4 附图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2)MRI影像学生物标记物在肝脏恶性肿瘤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多b值DW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
1.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检查设备及后处理软件 |
1.2 研究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技术路线 |
1.5 统计分析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二部分 多b值DWI对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瘤贝伐单抗联合细胞毒性药物治疗的早期疗效评估 |
1.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化疗方案、仪器设备、试剂及后处理软件 |
1.2 研究方法 |
1.3 疗效评价标准 |
1.4 技术路线 |
1.5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三部分DCE-MRI对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瘤贝伐单抗联合细胞毒性药物治疗的早期疗效评估 |
1.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化疗方案、检查设备、试剂及后处理软件 |
1.2 研究方法 |
1.3 疗效评价标准 |
1.4 技术路线 |
1.5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MRI功能成像在肝脏恶性肿瘤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表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3)“一站式”MRI在活体肝移植术前评估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设备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灰阶超声造影对肝泡状棘球蚴病浸润增殖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泡型包虫病诊断作用的评价 |
1.资料与方法 |
1.1 诊断准确性研究的设计 |
1.2 研究对象 |
1.3 诊断HAE的金标准和彩色多普勒超声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二部分:肝泡状棘球蚴病灶超声造影增强特征的研究 |
1.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仪器与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三部分: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对大鼠肝泡球蚴病灶浸润增殖区微血供的实验研究 |
1.资料和方法 |
1.1 动物模型的建立 |
1.2 超声研究方法 |
1.3 标本的取样 |
1.4 免疫组化染色 |
1.5 微血管密度测定 |
1.6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附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5)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靶向超声分子成像评价大鼠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靶向超声微泡制备及理化性质、粘附性能的评价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大鼠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靶向超声分子成像评价大鼠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成果 |
致谢 |
统计学证明 |
(6)微气泡超声造影剂工作原理及其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定量及功能研究 |
2 肝脏特异性微气泡造影剂 |
3 反向相位成像技术(PIM) |
(7)基于超声造影图像的肾脏肿瘤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超声技术的变革 |
1.2.1 超声仪成像原理及其功能 |
1.2.2 超声图像功能的衍变 |
1.2.3 超声造影的概念及研究目的 |
1.3 超声造影剂的研发及应用 |
1.3.1 超声造影剂的构成及制作方法 |
1.3.2 超声造影剂的分类及发展 |
1.3.3 造影剂的给药途径、方法及安全性 |
1.4 超声造影的成像原理及检测分析技术 |
1.4.1 超声造影技术的研发 |
1.4.2 超声造影成像原理 |
1.4.3 超声造影软件 |
1.4.4 超声造影参数及图像分析 |
1.5 超声造影的肾脏疾病研究进展 |
1.5.1 肾脏解剖及病理基础 |
1.5.2 肾脏肿瘤的诊断现状 |
1.5.3 肾脏造影的基础研究及动物试验 |
1.5.4 肾脏超声造影的临床研究及存在问题 |
1.6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引言 |
2.2 实验对象的选择 |
2.2.1 正常组实验对象的选择 |
2.2.2 肾肿瘤组实验对象的选择 |
2.3 造影剂 SonoVue |
2.3.1 SonoVue 的成分及成像原理 |
2.3.2 SonoVue 的特性 |
2.3.3 SonoVue 的代谢、安全性及剂量选择 |
2.3.4 SonoVue 的制备流程 |
2.4 实验设备及辅助材料 |
2.4.1 实验仪器、探头、软件及处理技术 |
2.4.2 辅助材料 |
2.5 实验方法及图像分析 |
2.5.1 实验前受检者的准备 |
2.5.2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指标 |
2.5.3 正常肾脏及肾脏肿瘤超声造影操作流程 |
2.5.4 超声造影图像分析及参数指标选择 |
2.6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正常肾脏超声造影图像及曲线分析 |
3.1 引言 |
3.2 正常肾脏的解剖及血流动力学 |
3.2.1 肾脏的位置、形态及构造 |
3.2.2 肾脏的动脉供应及静脉回流 |
3.3 正常肾脏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声图像 |
3.3.1 二维灰阶声像图 |
3.3.2 彩色多普勒声图像 |
3.4 正常肾脏超声造影图像定性研究 |
3.4.1 正常肾脏超声造影模式及形成机理 |
3.4.2 肾脏皮质及髓质的造影时相的划分及意义 |
3.5 肾脏皮、髓质造影曲线制作及定量参数分析 |
3.5.1 曲线制作及定量参数比较 |
3.5.2 时间-强度曲线参数差异产生的机制及其意义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肾脏良性肿瘤超声造影图像定量及定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肾良性肿瘤病理结构及声像图表现 |
4.2.1 肾脏良性肿瘤病理分型及组织形态学 |
4.2.2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彩色多普勒声像图特点及意义 |
4.2.3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超声诊断标准及病理基础 |
4.3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动态超声造影图像分析 |
4.3.1 造影增强程度分析及其意义 |
4.3.2 造影灌注方式及增强模式的提出及病理基础 |
4.3.3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肾皮质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肾脏恶性肿瘤超声造影模式及造影参数分析 |
5.1 引言 |
5.2 肾脏恶性肿瘤病理学 |
5.2.1 肾脏恶性肿瘤的病理分类及组织学 |
5.2.2 肾透明细胞癌的血管密度及特征 |
5.3 肾透明细胞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声像图 |
5.3.1 二维声像图特征 |
5.3.2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形态及分级 |
5.4 肾透明细胞癌超声造影图像分析 |
5.4.1 超声造影图像灌注方式、增强模式及其产生的病理基础 |
5.4.2 超声造影图像分析及曲线定量研究 |
5.4.3 超声造影的优势及实用价值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肾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
6.1 引言 |
6.2 肾脏良、恶性肿瘤常规超声检查鉴别诊断 |
6.2.1 肾脏良、恶性肿瘤二维声像图比较及鉴别诊断 |
6.2.2 肾脏良、恶性肿瘤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及诊断价值 |
6.2.3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肾脏肿瘤的准确性及局限性 |
6.3 肾脏良、恶性肿瘤超声造影结果比较 |
6.3.1 肾良、恶性肿瘤造影灌注方式及增强模式对比分析 |
6.3.2 肾脏良、恶性肿瘤造影定量参数比较 |
6.3.3 超声造影诊断肾脏良、恶性肿瘤的价值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直接连接法制备携尿激酶RGDS造影剂微泡靶向溶解在体血栓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携尿激酶及RGDS靶向溶栓超声微泡造影剂制备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2 携尿激酶及RGDS靶向微泡造影剂的制备 |
1.3 检测结合尿激酶及RGDS微泡造影剂的理化性质 |
1.4 通过体外血栓溶解实验间接评价所制备造影剂中尿激酶的活性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外敷FeCl3形成兔股动脉闭塞性、混合性血栓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直接连接法制备携尿激酶RGDS造影剂微泡靶向溶解在体血栓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外敷10%FeCl3制备股动脉内混合性血栓 |
1.3 采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方法,将实验所用动物随机划分为7个区组 |
1.4 对血栓及溶栓效果进行检测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9)选择性门静脉栓塞术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转移癌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1.1 病例选择 |
2.1.2 入组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退出标准 |
2.2 实验药物、材料、主要仪器 |
2.2.1 药品 |
2.2.2 手术耗材及栓塞材料 |
2.2.3 主要设备 |
2.3 研究方法 |
2.3.1 随机分组 |
2.3.1.1 入组情况 |
2.3.1.2 退组情况 |
2.3.2 手术方法 |
2.4 临床观察指标 |
2.4.1 疗效评定 |
2.4.2 肝脏体积测定 |
2.4.3 肝功能指标 |
2.4.4 术后副反应及手术并发症评价 |
2.5 数据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肝动脉及门静脉造影表现 |
3.2 治疗前后疗效观察 |
3.3 手术前后肝脏体积变化 |
3.4 手术前后肝功能变化 |
3.5 术后不良反应及手术并发症 |
4 讨论 |
4.1 PVE 的发展历史 |
4.2 PVE 的方法与材料 |
4.3 MHC 的血供特点及造影表现 |
4.4 PVE 联合 TACE 术的疗效 |
4.5 PVE 术后肝脏体积变化 |
4.6 PVE 联合 TACE 的安全性 |
4.6.1 PVE 联合 TACE 术后肝功能指标变化 |
4.6.2 PVE 联合 TACE 术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
5 结论 |
6 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
(10)超声造影鉴别肝脏局灶性病变性质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正文 |
引言 |
实验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肝血管声学造影术及其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引导下聚桂醇不同注射方式在治疗肝血管瘤中有效性分析[D]. 徐磊. 浙江大学, 2016(06)
- [2]MRI影像学生物标记物在肝脏恶性肿瘤中的应用研究[D]. 艾尔肯·阿不力孜. 新疆医科大学, 2015(05)
- [3]“一站式”MRI在活体肝移植术前评估中的价值[J]. 潘晶晶,张静,王海屹,钟燕,叶慧义.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4(09)
- [4]灰阶超声造影对肝泡状棘球蚴病浸润增殖区的研究[D]. 宋涛.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1)
- [5]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靶向超声分子成像评价大鼠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D]. 吴凤林. 南方医科大学, 2011(04)
- [6]微气泡超声造影剂工作原理及其临床应用[J]. 朱学功. 中国医学装备, 2011(01)
- [7]基于超声造影图像的肾脏肿瘤诊断研究[D]. 董晓秋.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04)
- [8]直接连接法制备携尿激酶RGDS造影剂微泡靶向溶解在体血栓的实验研究[D]. 关丽娜. 新疆医科大学, 2010(08)
- [9]选择性门静脉栓塞术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转移癌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D]. 周春泽. 安徽医科大学, 2010(02)
- [10]超声造影鉴别肝脏局灶性病变性质的临床应用研究[D]. 费翔. 第四军医大学,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