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大电业局变压器充氮运行经验初步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东北电业管理局旅大电业局、技术改进局[1](1967)在《旅大电业局变压器充氮运行经验初步总结》文中研究说明 本文对旅大电业局的革命职工在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伟大实践中,进行的近40台充氮变压器,两年来的运行经验进行了总结。主要从绝缘油酸价和 PH 值变化和充氮变压器的自干燥作用方面,讨论充氮变压器的防劣效果。变压器充氮后绝缘油酸价增量值约为0.01~0.03毫克
林木[2](2019)在《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研究(1948-1952)》文中研究说明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城市先后解放,中国共产党陆续接管和改造这些城市。作为中国共产党城市工作的初次探索,其不仅是巩固革命成果与支援前线战争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与建立民主政权的关键问题,因而意义重大。沈阳作为东北最大城市,具有政治色彩浓厚、工业经济发达与地理位置优越等优势,自近代以来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代表性强。因此,论文研究1948-1952年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理论上有助于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城市工作思想,总结和归纳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城市的一般规律;实践上有助于提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城市治理能力与水平,解决新时代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论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综合运用历史学、城市学、政治学与经济学等理论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文献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多学科交叉等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城市。首先,追溯了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城市的理论基础与经验借鉴;其次,考察了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城市的历史背景与条件准备,并梳理其具体过程;最后,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城市的成效与经验,并总结其历史作用与现实启示。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范例。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市思想,另一方面结合沈阳具体实际,批判继承已有东北城市接管经验,并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即近代沈阳城市管理经验和苏美城市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克服重重困难,按照“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分”的原则,对沈阳政权、经济、文化、市政和社会系统分别进行接管和改造,并取得显着成效,为人民带来福祉,证明其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仅能打破旧世界,还能创造新世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其成功经验就在于制定并执行正确的城市政策,派遣纪律严明且训练有素的城市干部,妥善处理城市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以及接管城市与经济建设同时并举。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顺利完成,为支援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贡献力量,为实现沈阳由消费型向生产型城市转变奠定基础,为推动东北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创造前提,更为接管和改造全国其他城市提供范例;对当前推进中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样给以启迪。
辽吉电业管理局[3](1959)在《油务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专业总结》文中研究表明水利电力部技术司按:辽吉电业管理局最近召开了油务工作经验交流会议,总结了该局所属各单位在油务工作方面的经验,提出了一些改进油务工作的技术措施。为了及时传播这些经验和措施,特将他们的会议总结摘要发表,希望其他地区也能仿照这个办法总结自己的技术经验并随时告诉我们。
杨静思[4](2012)在《220kV金都输变电工程后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电网改造及建设项目将是今后一段时期经常进行的建设项目,对已完成的电网建设项目进行技术经济后评价,旨在为后续建设项目的规划、实施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本文针对哈尔滨电网220kV金都输变电工程技术经济后评价研究这一问题,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在详细讨论和分析电网建设项目后评价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实际,制订具体的后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案,按照电网建设项目技术经济后评价的方法和原则对项目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后评价。论文首先分析电网建设项目后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程序和常用的评价方法,其次研究输变电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后评价的特点和内容,建立输变电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后评价的指标体系,应用多层次模糊评价方法建立输变电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后评价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到哈尔滨电网220kV金都输变电工程的经济技术指标评价中,对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经济技术指标以及社会影响、环境影响、可持续性等进行项目后评价,将评价结果与项目实际运行所获得的经济技术数据进行比对,综合分析项目的目标实现度及项目成功度,从而给出项目的综合评价结论和建议,为输变电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后评价的规范化、系统化和开展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有效的后评价方法,为加强输变电工程项目的项目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杜剑光[5](2003)在《变压器故障诊断专家系统》文中提出电力变压器故障诊断对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广泛收集变压器故障诊断专家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讨论变压器故障原因、种类以及检测与判断流程,总结现有的诊断方法,提出了基于信息融合的多层分布式推理机制的变压器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思路与实现方法。该系统以国内外公认的油中溶解气体分析作为诊断内部潜伏性故障的主线,结合各种相应的试验项目(预防性试验、油务试验等)进行综合诊断,确定故障的大体部位。专家系统知识库包括:由针对各类试验项目组成的基本规则与复合规则;隐含分布于组合混沌神经网络中的诊断规则;各类变压器故障实例组成的源范例。采取正向推理与混沌神经网络模型相结合并与范例推理相互验证的推理机制弥补了单一方式的不足。本文深入研究了人工神经网络在变压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对目前最常采用的BP算法做出了较大改进,在原有算法中引入混沌动力学原理构造了混沌神经网络BP算法,并提出了训练样本集的预处理方法,在仿真训练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合菏泽电业局具体软件工程项目,开发了基于B/S架构的软件应用系统,达到了变压器远程诊断与状态检修的目的。
王粞[6](2019)在《顺应论下《金县志》英译句式重构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地方志,作为记载地方文化的百科全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名翻译人员,更应该担负起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沟通。根据以上背景,本次翻译实践选取了《金县志》作为原文本,书中涉及历史、文化、自然、科技等多方面知识,详细的介绍了金县的发展历史与文化。书中句式为典型的汉语句式,具有“形散意不散”的特点,如果全部采取顺译会对英语国家的读者造成困扰。因此,在翻译时有必要采取一定的翻译策略以使译文更加顺应英语国家读者的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本实践报告在顺应论的指导下,针对文本在英译过程中涉及到的句式结构差异问题,按照其表现出的不同差异特征,通过句式重构的翻译策略予以解决,并附案例加以分析说明。笔者希望此次翻译实践能够为今后地方志文本的翻译研究提供一己之力,成为其他译者翻译研究的参考。
李响[7](2019)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研究(1949-1957)》文中研究指明在新中国的建设史上,沈阳具有“东方鲁尔”之称号和“共和国工业的长子”之美誉。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这一时段内,妥善接收城市并迅速恢复各项功能之后,在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影响和推动下,沈阳城市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不仅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工业城市和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而且对此后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历史学为基础,兼用城市社会学、城市形态学、城市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以沈阳城建档案和当时报刊为主要资料,研究了这一时期沈阳城市的发展背景、历程、建设成果及其影响,并对这一时段的城市发展做出评价,以期为当今城市建设和深入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启示。除绪论和结论外,本文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探讨解放后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沈阳城市的恢复建设,为沈阳城市大规模建设奠定了基础。沈阳解放后,沈阳军管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的完成了接收和管理工作,成为全国大城市接收的典范。在国家的支持和城市人民的努力下,沈阳恢复和新建了市内工厂,使其在规模上和技术上达到或超过建国前水平。在工业恢复的同时,残破的城市得以修复,社会重新运转并进一步走向安宁有序,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这一时期的恢复建设,不仅壮大了沈阳工业经济实力,更为此后大工业发展计划的确立、规划和实施创造了条件。第二章论述了沈阳城市发展的规划设计。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下,城市建设的方针和计划是围绕工业化制定和实施的。基于国内外现实条件和沈阳自身基础,国家在此布置了较多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和配套项目。为与工业化建设相适应,沈阳的城市建设和城市化也有了新的规划,将城市发展计划与工业建设协调起来。因此沈阳不仅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建立了城市现代工业体系,而且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现代城市骨架结构,为城市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章论述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的城市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历程。沈阳的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全市范围内形成了4个完整的工业区,完成建设项目近1500项,其中重点项目50多项,形成了以机床、电机电器制造工业和航空工业为核心的国家重工业基地。作为工业建设的载体,城市道路、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焕然一新,交通、供水、供电公共事业建设大幅度改善,公园、广场、文体场馆等公共空间丰富多样,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中心的现代化城市居住社区的呈现成为沈阳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沈阳被苏联专家誉为当时“中国八大城市之一,中国独一无二的大工业城市。”第四章论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城市空间形态的重构。随着工业建设和市政建设的发展,城市空间也获得了超常规发展,形成了现代城市发展中的沈阳模式。从城市整体布局的调整出发,扩建成铁西和大东两个工业体系较为完整、生产规模宏大的工业区,新建陵北工业区和沈海工业区;配合工业发展,形成了南北两个文教区,教育科研机构规模和数量较为庞大;按照社会主义的城市空间布置调整了行政中心位置;逐渐形成了市、区、住宅区3层商业中心。城市以市政府为新的城市中心,构建了南北和东西轴线,沿轴线、铁路和陆路交通线向外拓展趋势明显。城市内部结构得到重构,外部形态得以扩展,重塑了沈阳作为东北工业化首位城市的空间形貌。第五章论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城市社会的更新。“一五”计划的胜利完成使中国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一大步,也促进沈阳城市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动,出现了与计划经济体制和工业城市水平相吻合的城市社会基层管理机制——单位制,城市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变动,科学教育事业突飞猛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符合社会主义工业城市特征。在此基础上城市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和丰富,这一过程不仅深刻反映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也映射在今天的生活范式中。第六章阐述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的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业绩成就了沈阳中国重工业第一城和东北首位城市的地位,也决定了城市发展方向;以工业建设为依托,沈阳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空间形貌得到重塑,也奠定此后城市发展格局结构;城市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市民生活水平提高,也造就了辉煌的工业历史和独具魅力的工业精神。同时,这一时期沈阳城市发展也具有局限性,体现在城市建设落后于工业化,单位制度和企业办社会存在弊端,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和改善,设备与技术更新缓慢,三大改造后城市发展缺乏动力等,这些问题对当今城市发展也产生了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沈阳乃至东北城市发展史上的最重要时期,是巨大的更新也是辉煌的起点。在铭记昔日成就的同时,经验与教训均值得汲取,更需要对历史遗留问题进行深思,寻求解决之道。要深入推进东北振兴,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沈阳,如何发挥辽宁精神,重塑环境、重振雄风,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研究探讨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历程可获得借鉴和启示。
陈世杰[8](2012)在《变压器常见事故及反事故措施分析》文中认为大型电力变压器的安全稳定运行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尤其越来越多的大容量变压器并网运行,在电力分配和传输的整个过程中,能量转换和传输的核心就是变压器。变压器不仅是电网中最为关键和最重要的设备,也是千家万户能量的必经之路,更是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支柱。为了避免电网系统中的事故发生,必须要做好防御工作,而这第一道防御系统正是安全运行电力设备。一旦造成变压器故障,将影响正常生产和人民的正常生活,而且大型变压器的停运和修复将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并且变压器事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主要矛盾解决后,次要矛盾就会上升为主要矛盾;而且不同厂家的产品在不同的运行条件下,事故的原因也会有所差异。鉴于这些情况,要求相应变压器的故障诊断方法也必须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通过对电力变压器故障原因、故障类型和故障特点的深入全面分析所得出的结果,对我们在今后的生产运行工作、变电运行、检修人员的分析、解决变压器故障的能力有较大的帮助,同时也对变压器的生产制造、运行维护、缺陷诊断和消除有着非常的借鉴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掌握哪些因素会造成变压器事故,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使变压器长期在受控状态下运行,避免造成变压器损坏,对变压器安全可靠运行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张存明[9](2004)在《变电设备状态分析及管理信息系统》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网建设的飞速发展,电力系统传统的周期性检修必将被状态检修所代替,对设备进行正确的状态分析,是实现状态检修的重要基础。本文认为,任何一种检测或试验只能掌握设备实际状态的部分信息,所以应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进行数据融合,对多源数据进行检测、关联、估计和组合以达到较为准确的状态评估。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融合理论的变电设备状态评估的综合分析方法,并以油浸式电力变压器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本文内容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总结了设备状态综合分析的含义,提出了变电设备故障诊断的方法,并对设备状态综合分析的主要知识工具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以油浸式电力变压器为例,具体阐述了基于信息融合理论的设备状态综合分析方法;第三部分结合济宁电业局实际情况,利用上述分析方法,建立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管理信息系统。
石建国[10](2006)在《东北工业化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的写作按照历史时间发展的线索,从19世纪60年AI写作起,到20世纪50年代结束,描述了东北工业化近百年的历史进程,分析了东北工业化的特点和原因,探讨了东北工业化的历史地位。 全文共分导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 导论部分首先介绍了“东北工业化”选题的缘起,接下来对工业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在综合当前学术界的几种主要观点后,笔者对于自己的倾向性观点做了说明。这部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东北工业化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评述;最后,介绍了本文研究所运用的几种方法,具体包括文本研究法、计量式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 本文正文共六章,分别阐述如下: 第一章写东北工业化的起步。东北地区的工业发轫,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不是东北地区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西方列强通过商品入侵和资本入侵,强行把东北纳入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之后的被动反应。东北工业化是在外力的冲击下产生和发展的。它的发展先天不足,是典型的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本章首先介绍了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人文地理;接着又分成三个时期对于东北工业化的发轫予以论述,即清末民初东北工业化的发轫、奉张时期的工业发展和日本统治时期东北工业的畸形膨胀;这一章的最后写了日本投降后东北工业化的劫难。 第二章主要写恢复时期的东北工业。东北地区光复后,国共两党随即在东北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厮杀。中共占据当时的有利条件,抢先进入东北,并由此开始了进行现代化大工业的管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东北工业在国民党和共产党各自的控制范围内艰难的恢复,有的行业还有所发展,但战争对工业的破坏也很严重。待到1948年底东北全境解放后,东北工业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开始了全面的恢复和发展。 第三章主要写“一五”时期的东北工业。笔者在这一章当中,首先论证了苏联援建重点工程项目的确立与实施情况。在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项目中,东北地区共安排56项,占全部数目的三分之一强。这些重点项目构建了该段时期东北工业建设的主要框架。在东欧国家的援助和支持下,围绕着苏联援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东北地方政府也上马了一批项目,进行了配套建设。“一五”时期,是生产资料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所以,对于东北地方私营工业的管理和改造,也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章最后部分对于“一五”计划在东北地区的实施绩效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第四章是第三章的继续和展开。该章主要写了“一五”时期东北工业的发展
二、旅大电业局变压器充氮运行经验初步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旅大电业局变压器充氮运行经验初步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研究(1948-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选题意义 |
1.2 核心概念阐释 |
1.2.1 城市接管 |
1.2.2 城市改造 |
1.2.3 城市管理 |
1.2.4 城市治理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理论基础及经验借鉴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市思想 |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思想 |
2.1.2 列宁的城市思想 |
2.2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城市工作思想 |
2.2.1 毛泽东的城市工作思想 |
2.2.2 陈云的城市工作思想 |
2.3 中国共产党东北的城市接管经验 |
2.3.1 哈尔滨的城市接管经验 |
2.3.2 长春的城市接管经验 |
2.4 国内外的城市管理经验 |
2.4.1 近代沈阳的城市管理经验 |
2.4.2 苏联与美国的城市管理经验 |
3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背景及条件 |
3.1 战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 |
3.1.1 美苏对峙格局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博弈 |
3.1.2 国民党财政经济危机与军事政治失败 |
3.1.3 共产党革命力量壮大与方针政策正确 |
3.2 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掌握战争主动权 |
3.2.1 国共军事力量对比发生改变 |
3.2.2 夏秋冬季攻势取得胜利 |
3.2.3 辽沈战役加速推进沈阳解放 |
3.2.4 战争中重视对沈阳的保护 |
3.3 沈阳地下党组织采取有效行动 |
3.3.1 调查与搜集有关沈阳的情报资料 |
3.3.2 宣传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的方针政策 |
3.3.3 组织沈阳各界群众开展护城运动 |
3.3.4 保护沈阳党员进步分子与策反国民党军政人员 |
3.4 沈阳军事管制委员会正式成立 |
3.4.1 明确沈阳军事管制的目的与军管会的使命 |
3.4.2 设置沈阳军管会的组织机构及其人员 |
3.4.3 调配与培训沈阳军管会所需的干部队伍 |
4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具体实践 |
4.1 沈阳政权系统的接管和改造 |
4.1.1 解散反动党团与实行公开建党 |
4.1.2 打碎旧政权机构与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4.1.3 留用旧职人员与整顿公职人员思想纪律 |
4.1.4 搜集军队遗留资财与加强军工军需生产 |
4.2 沈阳经济系统的接管和改造 |
4.2.1 没收官僚资本工业企业与建立国营工业企业 |
4.2.2 没收官僚资本财政金融机构与稳定金融市场 |
4.2.3 保护与引导私营工商业向有益于国计民生方向发展 |
4.3 沈阳文化教育卫生系统的接管和改造 |
4.3.1 恢复进步报纸广播与加强职工文艺活动 |
4.3.2 调整合并学校与实施课程教学改革 |
4.3.3 整治环境卫生与开展妇幼保健工作 |
4.4 沈阳市政系统的接管和改造 |
4.4.1 抢修煤气电力与自来水系统 |
4.4.2 抢修邮电通讯系统 |
4.4.3 修复铁路交通运输网 |
4.5 沈阳社会秩序的接管和改造 |
4.5.1 遣散散兵游勇与收容游民乞丐 |
4.5.2 开展锄奸肃特斗争与打击盗匪抢劫 |
4.5.3 取缔封建会道门与整顿宗教界活动 |
4.5.4 封闭妓院与禁绝烟毒 |
5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成效及经验 |
5.1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成效 |
5.1.1 政权相对稳定党政领导加强 |
5.1.2 经济加快恢复国家财政好转 |
5.1.3 文教卫发生变革人民素质提升 |
5.1.4 市政设施改善社会风气净化 |
5.2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成功经验 |
5.2.1 制定并执行正确的城市政策 |
5.2.2 派遣纪律严明且训练有素的城市干部 |
5.2.3 接管城市与经济建设同时并举 |
5.2.4 妥善处理城市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 |
5.3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不足之处及其原因分析 |
5.3.1 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
5.3.2 接管人员与机动兵力准备不足 |
5.3.3 城市工作方法过粗 |
6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作用及启示 |
6.1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历史作用 |
6.1.1 为支援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贡献力量 |
6.1.2 为实现沈阳由消费型向生产型城市转变奠定基础 |
6.1.3 为推动东北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创造前提 |
6.1.4 为接管和改造全国其他城市提供范例 |
6.2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现实启示 |
6.2.1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提升城市治理民主化水平 |
6.2.2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水平 |
6.2.3 运用大众传播媒介提升城市治理信息化水平 |
6.2.4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升城市治理法治化水平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220kV金都输变电工程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所做工作及意义 |
第2章 输变电工程项目后评价基本理论 |
2.1 概述 |
2.2 电网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原则 |
2.2.1 电网建设项目后评价的一般原则 |
2.2.2 电网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
2.2.3 电网建设项目后评价方法选取原则 |
2.3 电网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基本内容 |
2.3.1 电网建设项目过程后评价 |
2.3.2 电网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 |
2.3.3 电网建设项目性能后评价 |
2.3.4 电网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 |
2.3.5 电网建设项目持续性评价 |
2.3.6 电网建设项目综合后评价 |
2.4 输变电工程项目后评价的特点 |
2.4.1 输变电工程项目的特点 |
2.4.2 输变电工程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特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输变电工程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
3.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3.2 指标体系建立的思路 |
3.3 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1 输变电工程项目的计算参数 |
3.3.2 输变电工程项目财务后评价的指标体系 |
3.3.3 输变电工程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的指标体系 |
3.4 输变电工程项目多层次模糊综合后评价方法 |
3.4.1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3.4.2 输变电工程项目后评价指标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金都输变电工程项目后评价 |
4.1 金都输变电工程概况 |
4.2 金都输变电工程项目实施过程后评价 |
4.2.1 前期工作管理后评价 |
4.2.2 项目建设实施后评价 |
4.2.3 项目生产运行状况后评价 |
4.2.4 项目设计能力实现后评价 |
4.2.5 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 |
4.3 金都输变电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 |
4.3.1 经济效益评价基础数据 |
4.3.2 经济效益评价的主要步骤 |
4.3.3 增量收入的识别和计算方法 |
4.3.4 基础数据的计算 |
4.3.5 全寿命周期盈亏平衡 |
4.3.6 敏感性分析 |
4.3.7 国民经济后评价 |
4.4 金都输变电工程项目多层次模糊综合后评价 |
4.4.1 经济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4.2 权重的确定 |
4.4.3 项目隶属度和权重的计算 |
4.4.4 项目的社会效益评价 |
4.4.5 项目目标和可持续性评价 |
4.4.6 项目成功度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变压器故障诊断专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变压器故障诊断重要性与意义 |
1.2 变压器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发展与研究状况 |
1.2.1 引言 |
1.2.2 需求分析 |
1.2.3 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所做的工作 |
第二章 电力变压器绝缘故障分析与诊断 |
2.1 引言 |
2.2 变压器故障原因及种类 |
2.2.1 变压器故障原因 |
2.2.2 变压器故障类型 |
2.3 变压器的常规预防性试验 |
2.4 油中溶解气体分析(DGA) |
2.4.1 变压器内部故障类型与油中溶解气体含量的对应关系 |
2.4.2 特征气体色谱分析和故障判断 |
2.5 小结 |
第三章 变压器故障诊断专家系统 |
3.1 引言 |
3.1.1 专家系统的组成 |
3.1.2 传统专家系统存在的问题 |
3.2 建造专家系统的步骤 |
3.3 变压器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构造 |
3.3.1 数据库 |
3.3.2 知识库 |
3.3.3 基于信息融合的多层分布式推理机制 |
3.4 小结 |
第四章 神经网络技术及其在变压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
4.1 引言 |
4.1.1 神经网络的特点 |
4.1.2 神经网络的发展与现状 |
4.2 神经网络基础 |
4.2.1 神经元模型 |
4.2.2 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 |
4.2.3 神经网络的学习规则 |
4.3 反向传播(BP)网络 |
4.3.1 BP网络算法的工作原理 |
4.3.2 BP算法的存在的问题 |
4.4 BP网络的改进 |
4.4.1 学习率调整与动量项 |
4.4.2 混沌神经网络 |
4.4.3 算法效果比较分析 |
4.5 样本集的预处理 |
4.6 组合BP分类器网络模型 |
4.7 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软件实现 |
5.1 引言 |
5.2 系统设计目的与原则 |
5.3 应用系统整体结构与实现 |
5.3.1 系统整体结构 |
5.3.2 系统开发模式 |
5.3.3 应用系统的实现方式 |
5.4 应用系统功能构成 |
5.5 诊断实例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顺应论下《金县志》英译句式重构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二、任务描述 |
2.1 任务背景 |
2.2 任务来源 |
2.3 任务意义 |
三、翻译任务过程 |
3.1 译前准备 |
3.1.1 地方志文本的特点 |
3.1.2 相关资料及工具准备 |
3.1.3 术语表的制定 |
3.1.4 理论综述 |
3.2 翻译过程 |
3.2.1 初译 |
3.2.2 改译 |
3.2.3 校审 |
3.2.4 定稿 |
四、翻译实践中的问题 |
4.1 语序表达差异 |
4.2 语句结构差异 |
4.3 语态表达差异 |
五、解决方案 |
5.1 换序法句式重构 |
5.1.1 状语换序 |
5.1.2 主语换序 |
5.2 切分法与合译法句式重构 |
5.2.1 切分法句式重构 |
5.2.1.1 根据意群切分 |
5.2.1.2 主语变化处切分 |
5.2.1.3 总分处切分 |
5.2.2 合译法句式重构 |
5.2.2.1 根据句意合译 |
5.2.2.2 关联处合译 |
5.2.2.3 主语变化处合译 |
5.3 转态法句式重构 |
5.3.1 无主句转态 |
5.3.2 根据句意转态 |
六、任务总结 |
6.1 翻译实践总结 |
6.2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研究(1949-195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
二、研究对象和内容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资料、研究方法和创新 |
第一章 解放后沈阳城市的接收和恢复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沈阳城市接收 |
一、城市接收前的准备工作 |
二、城市接收的过程与实施 |
第二节 城市管理和建设工作次第开展 |
一、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建立 |
二、市政建设恢复 |
三、教育、卫生事业进步 |
第三节 城市工业的恢复和改造 |
一、解放前沈阳工业状况 |
二、国营工业的恢复和新建 |
三、私营工商业的恢复和改造 |
第四节 配合抗美援朝战争动员的城市社会生产运动 |
一、全市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支援 |
二、配合战争动员进行劳动竞赛和增产节约运动 |
第五节 新政权的巩固与城市社会秩序的稳定 |
一、收缴武器弹药,确保城市安全 |
二、进行城市救济、收容散兵、乞丐和无业游民 |
三、封闭妓院,教育改造妓女和暗娼 |
四、严禁贩毒吸毒,肃清烟毒流害 |
五、镇压反革命运动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规划 |
第一节 “重点工业城市”落户沈阳的过程和原因 |
一、国家工业发展策略中沈阳地位的确立 |
二、“重点工业城市”落户沈阳的原因 |
第二节 新的城市规划设计 |
一、《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的制定基础 |
二、《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的形成过程 |
三、《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的具体内容和评价 |
第三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城市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 |
第一节 城市工业飞速发展 |
一、铁西区工业的扩充 |
二、大东区工业的调整 |
三、新工业区的工业建设 |
第二节 城市建设逐步完善 |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焕然一新 |
二、城市公共事业建设大幅度改善 |
三、城市公共空间丰富多样化 |
四、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中心的现代化城市居住社区呈现 |
第四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城市空间形态重构 |
第一节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
一、原有工业区的充实和调整 |
二、新工业区和工业居民点的规划和兴建 |
三、文教区的新建 |
四、行政区域迁移和构建 |
五、等级化商业区的出现 |
第二节 城市空间总体形态及特点 |
一、更新与拓展——总体城市形态 |
二、扩张与重构——城市形态特征 |
第三节 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演变逻辑 |
一、城市发展动力综合分析 |
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逻辑 |
第五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城市社会变迁 |
第一节 单位制在城市社会基层管理中占主导 |
一、单位制的形成 |
二、沈阳地区单位制的特征 |
第二节 城市社会人口结构变化 |
一、城市人口数量增长 |
二、城乡人口结构变动 |
三、人口经济结构的变化 |
四、女性劳动人口增加及意义 |
第三节 科学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突出 |
一、科学和教育事业突飞猛进 |
二、医疗卫生条件有质的飞跃 |
第四节 城市居民生活变迁 |
一、城市居民物质生活变迁 |
二、城市居民文体娱乐活动丰富 |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评述 |
第一节 沈阳城市发展成就与历史影响 |
一、谱写辉煌时代,建成新中国重点工业城市 |
二、形成以沈阳为核心的辽宁中部城市产业集群 |
三、重构工业城市形态,奠定城市发展格局 |
四、城市精神初步形成 |
第二节 沈阳城市发展的局限性 |
一、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水平落后于工业化 |
二、单位制度和企业办社会存在弊端 |
三、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和改善 |
四、三大改造后城市发展缺乏自下而上的动力 |
结论 |
一、革新与辉煌:建国初期城市整体风貌变革 |
二、辐射与担当:城市职能的转变 |
三、反思与梦想: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与当代启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8)变压器常见事故及反事故措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变压器工作原理及结构简介 |
2.1 变压器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
2.2 变压器工作原理 |
2.3 变压器分类 |
2.4 变压器基本结构 |
第3章 变压器常见故障分析 |
3.1 变压器故障特征及综合判断 |
3.1.1 运行时变压器故障的特征 |
3.1.2 变压器故障的综合判断方法及程序 |
3.2 变压器绝缘故障分析 |
3.2.1 绝缘中的故障 |
3.2.2 影响变压器绝缘性能的主要因素 |
3.3 变压器短路故障分析 |
3.3.1 短路电流引起绝缘过热故障 |
3.3.2 短路电动力引起的绕组变形故障 |
3.4 变压器放电故障分析 |
3.4.1 变压器局部放电故障 |
3.4.2 变压器火花放电故障 |
3.4.3 变压器电弧放电故障 |
第4章 变压器常见案例分析举例 |
4.1 铁心故障案例 |
4.2 绝缘故障案例 |
4.3 器身方面故障案例 |
4.4 侧出线方面故障案例 |
4.5 外部短路冲击方面故障案例 |
第5章 变压器反事故措施分析 |
5.1 预防变压器出口短路事故措施 |
5.2 预防变压器绝缘击穿事故措施 |
5.2.1 防止水分空气进入变压器 |
5.2.2. 防止杂物进入变压器 |
5.2.3. 防止绝缘受伤 |
5.2.4 防止过电压击穿事故 |
5.3 预防套管闪络爆炸事故的措施 |
5.4 预防引线事故的措施 |
5.5 预防分接开关事故的措施 |
5.6 预防变压器油劣化的措施 |
5.7 预防变压器火灾事故的措施 |
5.8 预防为主,加强维护管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变电设备状态分析及管理信息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
1.2 状态检修概述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变电设备状态综合分析方法 |
2.1 综合分析的含义 |
2.2 变电设备故障诊断方法 |
2.3 设备状态综合分析的主要知识工具 |
第三章 电力变压器状态综合分析 |
3.1 变压器故障检测常用方法 |
3.2 变压器状态综合分析方法 |
第四章 系统分析 |
4.1 信息源分析 |
4.2 需求分析 |
4.3 功能模块与数据流程分析 |
4.4 推理组件 |
4.5 知识库维护 |
第五章 系统设计 |
5.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5.2 模块功能与数据库设计 |
5.3 界面及代码设计 |
第六章 总结 |
6.1 系统主要创新点 |
6.2 系统实施效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东北工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工业化概念的界定 |
三、东北工业化的研究现状 |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东北工业化的起步(1868-1945) |
一、东北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地理 |
(一) 东北领域与行政区域划分的演变 |
(二) 东北的自然环境 |
(三) 东北的历史沿革 |
(四) 东北的人口 |
二、清末民初东北地区的工业发韧 |
(一) 通商开埠与资本主义工业的出现 |
(二) 东北地方政府倡导兴办的工业 |
(三)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
(四) 清末民初东北地区工业发韧的总体评价 |
三、奉系军阀统治时期的东北工业 |
(一) 奉系军阀时期东北工业的发展契机及其前提的确立 |
(二) 奉系军阀时期东北工业的发展概况 |
(三) 奉系军阀时期东北工业化的特点分析 |
四、日本统治时期的东北工业化 |
(一) 日本垄断资本控制东北经济命脉与特殊会社的建立 |
(二) 两次产业开发五年计划下的东北工业 |
(三) 畸形工业化对东北地区经济的影响 |
五、东北工业化进程中的劫难 |
(一) 日本方面在战败前后对工业有意识的破坏以及其他的损失 |
(二) 苏联强占东北工矿企业及大肆拆运机器设备 |
(三) 国共双方争夺东北战争的影响和破坏 |
(四) 来自民间其他方面的破坏和损失 |
第二章 东北工业化的曲折发展(1946-1952) |
一、抗战胜利前后中共关于东北问题的认识与举措 |
(一) 抗战胜利之前中共高层对东北工业问题的认识及当时的有利条件 |
(二) 中共战略举措之一--抢占东北(1945年8月10日-10月上旬) |
(三) 中共战略举措之二—独占东北(1945年10月中旬-11月中旬) |
(四) 中共战略举措之三--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1945年11月下旬) |
二、国共争夺东北时期的东北工业 |
(一) 中共接管大工业的方针及初步实践 |
(二) 国民党接收的工业及其概况 |
三、东北解放后的工业恢复与发展 |
(一) 东北解放后中共中央的部署与东北工矿企业的全面接管 |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东北工业的构成及地位 |
(三) 东北地区工业的特点及管理 |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北地区工业的恢复与改造 |
四、东北工业迅速恢复与改造的原因分析 |
(一) 苏联的大力协助与支援 |
(二) 国家对东北的投资与扶持 |
(三) 各方面干部和技术人员的到来与支持 |
(四) 工人阶级的热烈响应 |
(五) 东北党和政府的扎实领导 |
第三章 东北工业化的加速推进(1953-1957) |
一、苏联援建重点工程项目的确立与实施 |
(一) 苏联援建重点工程项目的确立过程 |
(二) 苏联援建重点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 |
(三) 苏联援建重点工程项目在东北实施的特点及意义 |
二、东北地区其他的工业投资与建设 |
(一) 苏联及东欧国家援建的非重点工程项目 |
(二) 中央和地方政府配套上马的工程项目 |
(三) 地方中小工业企业的投资与发展 |
三、关于东北地方私营工业的管理与改造 |
四、东北地区“一五”计划实施的绩效 |
(一) 东北重化工业基地的建立 |
(二) 东北工业管理体制的形成 |
(三) 管理经验和教训的积累与交流 |
第四章 “一五”时期东北工业化的发展概况 |
一、重化工业体系的完备与发展 |
(一) 能源工业建设首当其冲 |
(二) 冶金工业与机械工业的重点建设 |
(三) 化学工业的发展 |
二、森林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
(一) “一五”时期东北地区的森工发展 |
(二) “一五”时期东北轻工业的发展 |
三、“一五”时期东北工业化水平及其比较分析 |
(一) 东北地区工业化的整体推进与特征 |
(二) 东北工业化水平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比较 |
第五章 关于东北工业化的格局分析 |
一、东北工业化进程中的行业分布 |
(一) 能源工业的分布 |
(二) 冶金工业的分布 |
(三) 化学工业的分布 |
(四) 机械工业的分布 |
(五) 森林工业的分布 |
(六) 轻工业的分布 |
二、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及工业内部结构的分析 |
(一) 东北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分析 |
(二) 东北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内部结构的分析 |
三、东北工业化过程中的相关分析 |
(一) 工业化与农业的关系分析 |
(二) 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关系分析 |
(三)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分析 |
第六章 关于东北工业化的特点及问题 |
一、东北工业化的特点 |
(一) 从“资本侵略”到“低息贷款”—外资在东北工业化中的重要角色 |
(二) 从“机船矿路”到“工业基地”—东北工业化过程中投资的特点 |
(三) 从“官商合办”到“计划经济”—政府在东北工业化中的作用 |
二、东北工业化进程中的问题 |
(一) 资源消耗型工业比重很大 |
(二) 民营企业力量发展薄弱 |
(三) 政府的相对强大与市场力量的薄弱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旅大电业局变压器充氮运行经验初步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旅大电业局变压器充氮运行经验初步总结[J]. 东北电业管理局旅大电业局、技术改进局. 变压器, 1967(07)
- [2]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研究(1948-1952)[D]. 林木.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3]油务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专业总结[J]. 辽吉电业管理局. 中国电力, 1959(20)
- [4]220kV金都输变电工程后评价研究[D]. 杨静思. 华北电力大学, 2012(03)
- [5]变压器故障诊断专家系统[D]. 杜剑光.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3(02)
- [6]顺应论下《金县志》英译句式重构实践报告[D]. 王粞. 辽宁师范大学, 2019(01)
- [7]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研究(1949-1957)[D]. 李响.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8]变压器常见事故及反事故措施分析[D]. 陈世杰. 华北电力大学, 2012(07)
- [9]变电设备状态分析及管理信息系统[D]. 张存明.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4(01)
- [10]东北工业化研究[D]. 石建国. 中共中央党校,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