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互式CAD系统的图形数据库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张代聪[1](2012)在《基于OpenGL的交互式PLC虚拟仿真系统》文中指出本课题使用OpenGL和Visual C++6.0设计并实现了一个机械自动化设备的虚拟仿真系统。该系统理论上可以模拟任何由机械设备和PLC可编程控制器控制的自动化产品,包括PLC程序的运行仿真、机械设备的运动仿真、用户交互操作模拟等部分。另外,该系统采用三维的OpenGL技术,让虚拟的机械设备真实可见,能够从各方向查看自动化设备的运动情况,在PLC程序的运行过程中,加入用户交互,从而在没有做出实物之前就及时的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所涉及的主要研究内容:(1)交互式机械三维模型的重建。分析传统的机械建模工具如UG, PROE, SOLIDWORKS等与OpenGL建模的特点,针对机械建模简单而建立后的模型交互性较差,以及OpenGL建模复杂而模型交互性较好的特点,结合自动化设备三维模型重建的需要,提出一种使用机械建模工具与OpenGL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可交互性三维模型重建的方案。利用Visual C++6.0与OpenGL编写程序完成三维模型文件读取,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传统的机械建模工具与OpenGL相结合完全可以建立复杂的模型,并可以实现与模型的交互。(2)虚拟PLC仿真运行及交互接口。对PLC工作原理进行深入研究,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梯形图指令表仿真器。仿真器具有直观,良好的仿真界面,在仿真过程中,界面上元件的状态随仿真结果实时更新。仿真算法直接基于指令表进行设计,实现了梯形图的快速仿真。该仿真器可脱离硬件PLC运行,使用户能提前看到实际运行结果及机械设备的运动效果以便对梯形图及自动化设备进行修改。本课题通过初步调试,验证了本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该课题的成果对自动化设备的离线仿真、大型化自动化设备的控制及监控、自动化设备教学实验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实用价值。
周智勇[2](2010)在《三维可视化集成矿山地测采信息系统研究》文中认为论文针对当前矿山地测采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矿山实际需要,将可视化和集成化思想引入地测采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运用计算机图形学理论、地矿三维建模理论、MIS系统开发理论、三维可视化技术、智能识别技术及OpenGL技术,对矿山可视化地测采信息系统开发的基础问题及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文对当前矿山地测采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矿山地测工作的一般数据流程,结合矿山生产实际需要,提出了三维可视化地测采信息系统的集成方案,根据功能分解原理,将系统划分为基础信息平台、综合查询平台及图形处理平台三大模块,各模块之间通过数据库及接口程序进行交互。论文运用MIS系统开发理论、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构件技术、数据仓库技术、分布式应用体系结构与WebServices技术,结合矿山地测数据采集及处理流程,开发了一套基于C/B/S混合模式的地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地测数据的合理组织和有效管理,为矿山生产、规划决策提供了依据,同时为图形处理系统提供了基础数据。通过对于矿山地质编录图件的三维空间数字化研究,论文建立了基于井下测量数据的巷道自动成图算法及矿脉编录数字化算法。针对目前国内尚无地质编录数字化软件的现状,运用计算机图形学原理、智能识别技术及数字素描导线定位线技术,研制了一套基于C#.NET交互式CAD技术的地质编录智能分析系统,实现了巷道地质编录图件的数字化及自动成图。在分析传统矿区工程三维建模方法局限性的基础上,研究了地矿三维数据模型及数据结构的设计问题,提出了在真三维环境下,大型矿山复杂矿区工程三维立体模型的快速构建方法。在地形建模方面,引入了基于分形维数的地表插值算法,提出了改进的中点移位法结合矩形网格法的地形等值线推估算法,给出了基于三角网生长法的Delaunay子三角网构建方法及地形模型简化技术。在开拓系统建模方面,论文研究了巷道中心线加载断面的巷道生成算法,给出了巷道顶、底板表面模型的剖分连接方法,提出了巷道顶、底板合成与巷道或井筒中心线加载断面相结合的井下开拓工程三维建模方法。在岩性建模方面,给出了计算机结合经验解释进行岩性建模的方法,提出了岩性建模的一般推估过程。在矿体建模方面,给出了基于钻孔勘探线剖面图的矿体表面模型构造方法及矿体封闭方式,针对钻孔剖面圈连矿体对于薄矿脉或是极薄矿脉的不适用性,提出采用按中段矿脉来圈定矿体轮廓线的方式,采用分矿脉绘制的数字化试料平面图或中段地质平面图来进行实体模型的连接。针对传统块段建模方法所存在的缺陷,采用了八叉树结构来建立和表达块段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八叉树与有向有界箱(OBB)树的相交测试算法。针对传统储量计算方法存在的局限性,研究了基于无偏估计的克立格空间内插与外推方法,为了消除传统实验变异函数计算方法的不稳健因素,将稳健统计学引入到变异函数的计算中,提出了一种能有效反应实际的三维稳健克立格法,并给出了变异函数的拟合算法及变异函数参数的交叉验证方法。研究开发了一套基于OpenGL可视化开发技术的矿山三维建模系统,实现了数据分析与管理、三维建模、储量计算与管理、图形辅助操作等功能。通过编制地测信息管理系统、地质编录智能分析系统及矿山三维建模系统之间的接口程序,实现了“地测数据一次性采集、实时传输共享、地测图件自动生成、三维可视化建模”的一体化集成。通过在矿山的实际应用,建立了某大型金矿的矿区工程三维实体模型,实现了地形、钻孔、中段巷道、开拓系统、矿体等模型的三维可视化显示;对于某铁矿山进行了矿床建模实践,在样品组合及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岩性及矿体模型。通过变异函数分析,建立了铁元素矿床品位模型,并对储量进行了估算,计算结果与地质勘探报告上提供的数据基本相符。
开滨[3](2009)在《面向对象交互式CAD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指出计算机辅助设计中的界面开发关系到开发软件的质量,计算机交互式设计在开发应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贯穿于CAD系统开发应用的始终,是系统最核心的问题之一。总结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中用户界面开发的基本特点,根据计算机辅助设计用户界面开发的基本原则以及系统对象隐喻,提出了计算机CAD系统界面开发设计的主要着力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了CAD用户界面。根据交互式设计理论的基本原则以及交互式技术的算法,结合二维图元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交互式系统中基本图元的数学模型以及利用基类继承法的数据存储方式,在图元的信息数据存储中,为了能够得到各种图元,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首先总体设计一个图元的基类BaseClass,然后由此基类派生出各种基本图元,包括直线Line、多义线Polyline、圆Circle和圆弧Arc等。在图形CAD系统中,交互式绘图技术与一般绘图技术最直观的区别就是一般绘图技术绘制完毕后,无法立即修改;而交互式绘图技术绘制完毕后,通过手柄、定位以及拾取技术来达到实时修改图形的目的,使得绘制工作更加的方便。交互式技术主要包括:定位、拾取、选择等,这也是交互式技术最核心的内容。依据二维图形几何变换的一般表示以及齐次坐标表示理论和算法,提出了交互式系统中基本图元的绘制、拾取等基本操作,并实现了各种基本的交互式操作。
邢存恩[4](2009)在《煤矿采掘工程动态可视化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煤炭工业作为我国能源生产的一个支柱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煤矿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是21世纪煤矿生产技术管理的必然趋势。CAD、GIS和可视化技术的集成研究是当今煤矿数字化发展和建设重要前沿。论文以系统工程思想为指导,以AutoCAD系统为图形支撑环境,运用图形学理论、数据库理论和集成化技术,将CAD、GIS和图形可视化等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传统的煤炭行业结合起来,对煤矿采掘工程空间信息表示、工程设计、计划编制、测量填图改图、安全信息管理、三维建模及其可视化等相关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发出了煤矿采掘工程动态可视化管理的原型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六个方面:①采掘工程动态可视化管理系统构造;②采掘工程专业图素库的构造及属性化表示研究;采掘工程属性数据录入系统研究;③采掘工程GIS数据结构研究;④采掘工程衔接计划编制管理研究;⑤采掘工程安全信息管理研究;⑥采掘工程三维可视化模型设计与实现等内容。论文分析了煤矿CAD、GIS和图形可视化等应用技术的研究状况、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构造了“煤矿采掘工程动态可视化管理系统”的总体模型框图,以及各子系统模型框图。论文对煤矿采掘工程动态可视化管理系统中专业图素集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采掘工程图素集的构成及分类,探讨了图素空间信息的表示方法,构造了采掘工程图素空间数据结构模型。该数据模型成功地将图素的“几何属性”和“非几何属性”集成在一起。并进一步研究了基于AutoCAD图形支撑平台下采掘工程动态管理系统专业图素,构造了采掘工程属性数据录入系统。基于GIS数据结构理论,结合采掘工程动态管理系统的实际问题,采掘工程动态管理系统将采掘工程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按照两种数据管理模式管理:一种是常用数据的附着式数据库管理,它与图形图素绑定在一起,保存在图形数据库;另一种就是GIS系统常用的关系数据库管理,该数据库独立于图形保存。论文以煤矿系统工程研究的成果为基础,结合作者从事煤矿计算机生产管理项目研究与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系统深入地分析了煤矿采掘工程设计、采掘衔接计划编制、采掘测量填图改图问题。论文提出了在AutoCAD系统图形支撑环境下,基于GIS的煤矿采掘衔接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新思路和主要算法流程,探讨了基于图形的知识推理过程。构造了采掘工程设计、计划、测量等子系统,实现了采掘工程的动态可视化管理。针对我国煤矿井下信息化程度低、安全管理不到位、缺乏必要的安全信息监控等特点,论文设计了“采掘工程安全信息管理系统”模块。实现了采掘工程安全信息管理。该模块提高了井下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和井下事故救援的处理能力,实现了井下安全和救援工作的信息化,促进了矿山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和整体水平的提高。论文在分析了煤矿采掘工程三维模型的数据特征和数据结构基础上,研究探讨了基于AutoCAD图形支撑平台下,建立煤层底板曲面模型和建立巷道三维立体模型的方法。
何亮[5](2008)在《基于ObjectARX的CAD系统开发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是近年来在产品设计、工程设计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全新的现代设计方法和手段。如何利用CAD技术为设计人员提供符合生产需要的快速便捷的设计绘图方法,摆脱繁琐的重复性劳动,提高作图效率,已成为当前的迫切需要,本文就是针对这种现状基于AutoCAD2000/2002环境下利用ObjectARX2000开发工具和VisualC++6.0开发平台开发了一套适合中国国家制图标准的通用机械CAD系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研究:1.首先深入研究了ObjectARX的编程技术,主要包括ObjectARX的编程环境、类库、应用程序框架以及MFC与ARX的接口技术等,掌握这些技术是开发通用机械CAD系统的基础。2.研究了系统的整体构成框架,主要包括基本绘图环境、标准件库、工程设计标注和零件号标注等4个模块,然后研究了各个模块在CAD系统的重要性以及当前系统的不足,最后确定了每个模块设计的思路和解决方案。3.对系统实现采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研究的是如何应用ObjectARX程序访问ADO数据库的问题和参数化绘图技术,然后研究了工程设计标注模块实现的关键技术,最后分析了基于扩展实体数据建立零件号标注系统的原理。4.最后在以上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开发了一套适合中国国家制图标准的通用机械CAD系统。本系统的开发进一步完善了AutoCAD所包含的功能,有效地提高了绘图效率,其生成的图纸完全符合我国机械制图标准,在工程绘图中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把AutoCAD由一个通用的绘图软件变成能够满足自身特殊需要的专业绘图设计软件。
向中凡,夏书林[6](2007)在《水射流机床CAD系统中轨迹提取与图形反生成的实现》文中认为就水射流切割机床交互式图形系统中轨迹提取和轨迹反生成问题进行了研究。水射流切割机床CAD系统中由于图形的存储顺序与加工顺序不吻合,在生成数控代码之前必须将图形轨迹按顺序提取,然后将之存储到数据库中。为了验证数据库中轨迹数据的正确性,用VC++实现了轨迹的顺序提取和轨迹图形的反生成,以便与CAD系统中的图形进行比较。反复实验表明,该系统运行可靠,具有实用性,可以用于其他类型切割机床中。
梁贺[7](2007)在《水射流机床用CAD图形系统开发》文中研究表明水射流切割机床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异形切割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加工技术,它可以加工不同材料的任何复杂图形。水射流切割机床图形系统是要求采用交互方式绘制切割机床要加工的图形,并实现相切、捕捉等约束功能,而且能够在图形绘制完毕后提取图形轨迹,生成切割机床实际加工图形,最后将图形信息保存到数据库,以建立与CAM的接口。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机床CAD图形系统还停留在基于DOS或单板机的水平上。这些CAD图形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自动化程度低,无法绘制形状复杂的图形,图形绘制精确度低,系统性能不稳定。近年来的研究取得一些进步,但目前的绝大多数CAD图形系统市场价格昂贵,也不适应不同企业特殊环境的具体需要。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CAD图形系统设计方案,以交互式绘制图形为主要手段,建立了图形绘制的相切、镜像、捕捉等约束关系,使得图形绘制更加简单易操作;通过图形数据接口可以精确的绘制各种图形;提取图形轨迹生成机床实际加工图形;将图形位置信息保存到数据库,采用访问数据库的方法建立与CAM的接口,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可以从数据库提取图形信息,进行仿真,以验证数据的准确性。为此,本文对切割机床CAD图形系统的实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为:1.本文根据切割机床图形系统的特点,确定了该图形系统为二维图形系统,实现了各种图元的绘制、编辑以及保存,并对图形绘制的几个技术性问题进行了讨论。这几个技术性问题包括:橡皮筋技术、基本图元的拾取、基本图元的编辑。2.实现了图形绘制的各种辅助工具,该系统的辅助绘图工具主要包括:端点捕捉、镜像图形绘制、精确绘图、图元相切、字体绘制。3.由于水射流机床切割工件时是不能跳跃加工的,其加工路径是一条连续封闭的曲线,而操作者在绘制图形时并没有按照加工路径进行绘制,所以要提取图形轨迹。本系统通过循环处理绘制的所有图元,使得上一图元的起点与下一图元的终点重合,生成了切割机床的实际加工图形。4.建立与数据库的链接,将提取的图形信息保存到数据库。本系统建立的是SQLServer数据库。5.为了校验数据库中保存的图形信息是否正确,本系统实现了图形反生成功能,根据数据库中保存的数据信息重新绘制出图形,并将图形与用户期望的结果进行比较,当图形与用户期望的结果一致时则表明数据库中保存的数据信息是正确的。本文研制的CAD交互式图形系统操作简便,突破了以往操作者必须掌握一定的编程技能才能操作切割机床图形系统的缺点,对图形的绘制更加灵活,能够绘制各种复杂形状的图形,性能稳定,使用方便。将该系统应用于切割机床图形系统,将会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图形绘制精度,有利于水射流切割机床推广和发展。
赵红梅[8](2007)在《基于参数化技术的CAD系统二次开发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球磨机变速箱的传动机构,进行AutoCAD二次开发,从而实现传动机构零件的参数化设计及管理:即在Windows XP操作系统开发平台下,利用功能强大的Visual Basic.NET语言为开发工具,结合AutoCAD 2004的三维绘图功能及面向对象技术,设计独立于AutoCAD2004的功能菜单,通过输入参数,调用函数,驱动CAD,从而实现球磨机变速箱传动机构中的齿轮和轴的参数化建模,并对设计出的齿轮和轴进行干涉检测,对由扫描得来的图形进行有限元分析;利用Visual Basic.NET连接Access数据库功能,实现管理齿轮、轴的图形库以及管理装配图明细表。
宋伟[9](2007)在《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结构交互式CAD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esign)就是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在计算机内设置一定的环境,以程序来完成原本由手工所做的计算工作,帮助设计人员进行工程设计,从而提高设计工作的自动化程度,节省人力物力,缩短设计周期,提高工作效率。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结构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可使设计过程走向半自动化和自动化,它把设计人员从繁琐枯燥的重复性计算、绘图工作当中彻底解放出来,使其能够从事创造性的工作。理想的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结构的计算机设计(而不是辅助设计)应该做到:根据工程上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要求,用计算机设计预制件结构、机织工艺参数,直接输出最优的结构与参数。计算机辅助设计距此尚有一定的差距。本文介绍的交互式CAD软件由操作员根据自己的需要绘制织物结构,该CAD软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对操作员绘制织物经纱进行撤消,恢复,改变经纱颜色等。操作员选择组分材料、配置纤维结构、预置工艺参数,CAD软件调用EPS程序,迅速仿真其弹性性能,并将仿真结果作为一个样例放入候选库。仿真多少次,就有多少个候选样例存入数据库。由计算机模拟专家评议法进行模糊综合评判,选出最优结构。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的CAD将为实际工程中选择复合材料织物结构和工艺参数提供理论依据——为特定的应用辅助选择组分材料、配置纤维结构、设计工艺参数,从而指导复合材料设计人员进行材料的设计,达到以较低成本设计较高性能材料的目的。
徐春杰[10](2006)在《基于Teamcenter的协同设计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并行工程是21世纪的重要生产模式,计算机支持的协同设计(CSCD)是并行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使不同地点的设计人员、制造人员以及用户都能同步或异步地参与设计工作,从而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减少开发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实时协同设计技术研究则是网络支持的协同设计领域的热点研究内容之一。本文首先回顾了CAD系统和CSCD技术的发展历程,对目前CSCD支持的CAD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和分析。然后研究了基于Teamcenter的异地实时协同设计的相关技术,并由此建立一个独立的SCADS系统,主要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详细介绍了目前普遍采用的三种构建网络支持的协同设计系统的方法;协同用户界面共享、对单用户系统进行功能扩展和全新构造协同设计系统,分析了三种方式的优缺点,并给出了本文采用的工作模式。2.采用对单用户CAD软件AutoCAD 2002内核进行二次开发,增加网络通信功能的方式,使之具有交互数据的能力。使用数据库反应器监测AutoCAD数据库变化并构建数据处理模块;利用Socket网络通讯技术传输来自数据处理模块的数据,构建网络通信模块。3.针对AutoCAD 2002命令操作的特点,采用传输实体改变的数据信息方法,以便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网络数据的传输量,提高系统的快速响应能力和稳定性。4.对SCADS系统可能产生的冲突进行了优化,将系统的一些功能进行了模块化处理,并将其与Teamcenter相结合。
二、交互式CAD系统的图形数据库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互式CAD系统的图形数据库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OpenGL的交互式PLC虚拟仿真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 |
1.1.1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发展 |
1.1.2 可编程控制器(PLC)的发展 |
1.1.3 课题研究的实用与学术意义 |
1.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3 本章小结 |
第2章 交互式CAD模型与虚拟PLC仿真的基本框架 |
2.1 总体理论方案 |
2.2 虚拟交互式CAD模型的基本框架 |
2.3 虚拟PLC系统的基本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交互式CAD模型模块 |
3.1 基于MFC的OpenGL绘图 |
3.2 三维CAD模型基本操作环境 |
3.2.1 平移变换 |
3.2.2 旋转变换 |
3.2.3 缩放变换 |
3.2.4 基于OPENGL搭建绘制环境 |
3.3 三维CAD模型的加载 |
3.3.1 MS3D三维格式简介 |
3.3.2 建立一个模型类 |
3.3.3 三维CAD模型的加载 |
3.4 交互式CAD模型的PLC地址接口 |
3.4.1 交互式三维CAD模型基本原理 |
3.4.2 虚拟继电器和虚拟传感器触发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虚拟PLC模块 |
4.1 PLC的体系结构及工作原理 |
4.1.1 PLC的硬件体系结构 |
4.1.2 PLC的编程语言 |
4.1.3 PLC的工作原理 |
4.2 PLC指令表仿真运行的基本理论 |
4.2.1 理论算法——二叉树算法 |
4.2.2 处理指令表的部分核心程序 |
4.2.3 算法的可行性验证 |
4.3 虚拟运行指令表的具体程序 |
4.3.1 指令表的读入与地址提取 |
4.3.2 指令表的模拟运行 |
4.3.3 指令表仿真运行的效果 |
4.4 由指令表生成梯形图 |
4.4.1 梯形图简介 |
4.4.2 梯形图的绘制 |
4.4.3 指令表转梯形图具体实现程序 |
4.4.4 指令表转化梯形图的效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例——装配流水线工作台 |
5.1 装配流水线工作台的导入 |
5.2 装配流水线简介 |
5.2.1 装配流水线控制平台简介 |
5.2.2 装配流水线工作台的地址分配及PLC梯形图、指令表 |
5.3 装配流水线工作台的虚拟运行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三维可视化集成矿山地测采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信息技术在矿业中的应用现状 |
1.2.2 国内外地矿软件研究进展 |
1.2.3 矿山地测采信息系统研究现状分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立题思想 |
1.3.2 技术路线 |
1.3.3 论文组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地测空间信息数据库的地测数据采集与管理研究 |
2.1 地测信息数据库 |
2.1.1 地测矿产原始数据库 |
2.1.2 地测专题数据库 |
2.1.3 地测空间数据库 |
2.2 矿山地测数据分类及特征分析 |
2.2.1 矿山地测数据分类 |
2.2.2 地测数据特征分析 |
2.3 地测空间信息数据库的构建 |
2.3.1 地测空间信息数据库开发策略 |
2.3.2 地测空间信息数据库接口表结构设计 |
2.4 地测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
2.4.1 系统设计相关技术研究 |
2.4.2 系统开发策略 |
2.4.3 地测数据采集及处理过程分析 |
2.4.4 系统功能设计与开发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矿区工程三维可视化建模及算法研究 |
3.1 基于TIN和ARTP的地矿三维数据模型 |
3.2 三维真实感地形建模及可视化研究 |
3.2.1 趋势面法 |
3.2.2 距离幂反比法 |
3.2.3 克立格法 |
3.2.4 基于分形插值算法的地形模拟 |
3.2.5 基于矩形网格法的地形等值线的绘制 |
3.2.6 矿区地形三维可视化建模 |
3.3 巷道及井筒的三维建模和算法实现 |
3.3.1 巷道或井筒中心线加载断面的三维建模研究 |
3.3.2 基于顶、底板模型合成的巷道三维建模研究 |
3.4 三维岩性建模推估方法研究 |
3.5 矿体三维建模与可视化研究 |
3.5.1 矿体圈定及交互式修改 |
3.5.2 矿体三维建模 |
3.6 复杂地质体块段建模技术研究 |
3.6.1 传统块段模型建模方法 |
3.6.2 八叉树数据结构 |
3.6.3 基于八叉树结构的块段模型的构建 |
3.6.4 OBB树与八叉树相交测试算法 |
3.6.5 算法实现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三维稳健克立格法的品位、储量计算技术研究 |
4.1 传统品位、储量计算方法评述 |
4.1.1 多边形法 |
4.1.2 距离幂反比法 |
4.1.3 传统储量计算方法存在的局限性 |
4.2 克立格空间内插与外推 |
4.2.1 平稳假设及内蕴假设 |
4.2.2 变异曲线 |
4.2.3 结构分析 |
4.2.4 克立格空间内插与外推方法 |
4.3 基于三维稳健克立格法的品位建模 |
4.3.1 模型定位及模型单元块构造 |
4.3.2 样品组合体的构成 |
4.3.3 空间数据搜索方法 |
4.3.4 品位建模及储量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矿山地质编录图件的三维空间数字化研究 |
5.1 原始地质编录图件 |
5.1.1 原始编录的内容、格式和要求 |
5.1.2 巷道地质素描图 |
5.2 巷道地质编录三维空间数字化算法研究 |
5.2.1 基础数据 |
5.2.2 巷道两壁轮廓线生成算法 |
5.2.3 地质编录三维空间数字化及投影变换算法 |
5.3 基于C#.NET的交互式CAD技术研究 |
5.3.1 GDI+编程 |
5.3.2 基本图元类及交互绘图类的设计 |
5.3.3 坐标系统的设置 |
5.3.4 交互绘图技术及其实现 |
5.3.5. NET集合类的应用 |
5.4 地质编录智能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
5.4.1 研究思路 |
5.4.2 系统工作原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三维可视化矿山地测采信息系统集成实现 |
6.1 基于OpenGL的矿区工程三维可视化开发理论与技术研究 |
6.1.1 OpenGL的体系结构 |
6.1.2 OpenGL的图形处理流程 |
6.1.3 基本图元的描述 |
6.1.4 三维图形显示流程 |
6.1.5 基于OpenGL的真实感图形绘制技术 |
6.1.6 矿区工程三维可视化框架 |
6.2 矿山三维建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
6.2.1 系统设计目标 |
6.2.2 系统设计原则 |
6.2.3 系统体系结构 |
6.2.4 系统模块的分类及其功能设计 |
6.2.5 系统开发环境 |
6.2.6 系统界面设计 |
6.3 地测采信息系统接口程序设计 |
6.3.1 测量数据接口程序 |
6.3.2 图件存储功能 |
6.3.3 数字化地质编录自动成图 |
6.4 系统应用实例 |
6.4.1 矿山矿区工程三维可视化模型的构建 |
6.4.2 矿山金属元素品位建模及储量计算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7.1 论文主要工作 |
7.2 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7.3 后续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3)面向对象交互式CAD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几个关键定义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本文的内容安排 |
2 CAD界面设计 |
2.1 用户界面 |
2.2 CAD界面设计因素 |
2.3 CAD界面设计原则 |
2.4 Windows对象隐喻 |
2.5 系统的CAD界面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3 交互式设计理论 |
3.1 交互式设计 |
3.2 交互式设计的基本原则 |
3.3 交互式数据的输入 |
3.4 交互式技术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4 图元的数学模型及数据存储方式 |
4.1 数据的组织 |
4.2 图元的数据结构 |
4.3 图元的数学模型及存储 |
4.4 本章小结 |
5 交互式图元变换实现 |
5.1 二维图形几何变换的一般表示 |
5.2 二维变换的齐次坐标表示 |
5.3 交互式图元的绘制 |
5.4 交互式图元的拾取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4)煤矿采掘工程动态可视化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的问题 |
1.3 CAD、GIS 及可视化技术简介 |
1.3.1 CAD 技术及其发展 |
1.3.2 GIS 技术及其发展 |
1.3.3 可视化技术及其发展 |
1.3.4 技术发展趋势 |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组织结构 |
1.4.1 立题思想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煤矿采掘工程动态可视化管理系统结构分析 |
2.1 传统的煤矿采掘工程管理方法 |
2.2 煤矿采掘工程动态可视化管理的特点 |
2.3 采掘工程动态可视化管理系统总体结构 |
2.3.1 系统开发方法选择 |
2.3.2 基于AutoCAD 的应用软件系统结构 |
2.3.3 采掘工程动态可视化管理系统总体结构 |
2.3.4 面向对象的采掘工程动态可视化管理系统结构 |
2.4 采掘工程动态可视化管理系统分系统结构 |
2.4.1 采掘工程设计管理系统 |
2.4.2 采掘工程设计数据管理系统 |
2.4.3 采掘工程计划制定与演示管理系统 |
2.4.4 采掘工程测量数据管理系统 |
2.4.5 采掘工程测量填图改图系统 |
2.4.6 采掘工程平面图录入系统 |
2.4.7 采掘工程剖面图自动生成系统 |
2.4.8 采掘工程安全信息管理系统 |
2.4.9 采掘工程三维建模显示系统 |
2.5 采掘工程动态管理系统核心结构 |
2.5.1 图形系统核心结构 |
2.5.2 数据库系统核心结构 |
第三章 采掘工程动态可视化管理系统图素集构造 |
3.1 采掘工程图形的内容和特点 |
3.1.1 采掘工程图形的内容 |
3.1.2 采掘工程图形的特点 |
3.2 基本图素集的构造原则 |
3.3 图素集的构造 |
3.3.1 采掘工程图形图素化 |
3.3.2 符号图素的建立 |
3.3.3 尺寸标注图素 |
3.4 专业符号图素的建立 |
3.4.1 专业图形符号的建库 |
3.4.2 专业线型的开发 |
3.4.3 专业图案的开发 |
3.5 采掘工程动态管理系统图素属性化模型 |
3.5.1 煤矿采掘工程图素的含义 |
3.5.2 煤矿采掘工程图素属性的性质 |
3.5.3 煤矿采掘工程图素属性的作用 |
3.5.4 采掘工程图素属性的表示方法 |
3.5.5 采掘工程图素工程数据结构 |
第四章 采掘工程动态可视化管理系统数据结构 |
4.1 GIS 的数据模型 |
4.1.1 GIS 数据库 |
4.1.2 GIS 数据模型 |
4.1.3 数据管理类型及结构 |
4.2 采掘工程GIS 数据库结构的建立 |
4.2.1 数据库的设计原则 |
4.2.2 数据库设计过程与方法 |
4.2.3 采掘空间数据库的设计 |
4.2.4 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库连接 |
4.2.5 数据字典建构 |
4.3 空间数据的采集 |
4.3.1 空间数据的采集方法 |
4.3.2 采掘工程数据录入模块 |
4.4 数据库的空间分析和管理功能 |
第五章 煤矿采掘工程计划编制管理模型 |
5.1 采掘工程设计系统 |
5.1.1 掘进设计 |
5.1.2 回采工作面设计 |
5.2 采掘工程衔接计划编制系统 |
5.2.1 系统的基本思路与整体结构 |
5.2.2 图形系统功能分析 |
5.2.3 关键算法研究 |
5.2.4 采掘衔接计划的检验与调整 |
5.3 采掘工程测量填图改图系统 |
第六章 煤矿采掘工程安全信息模型建立 |
6.1 煤矿采掘工程安全信息系统建模方案 |
6.1.1 设计目标 |
6.1.2 系统分析与设计 |
6.1.3 信息管理数据库系统的建模方案 |
6.1.4 采掘工程安全信息常用图素 |
6.2 采掘工程安全信息的可视化管理 |
6.3 避灾路线的演示 |
第七章 基于 AutoCAD 系统采掘工程三维可视化模型 |
7.1 煤矿三维地质体对象的特征 |
7.2 三维数据模型 |
7.3 基于 AutoCAD 系统煤层模型 |
7.3.1 等高线构建煤层曲面模型 |
7.3.2 离散点构建煤层曲面模型 |
7.4 基于 AutoCAD 系统巷道模型 |
7.4.1 三维空间巷道形成的意义 |
7.4.2 巷道测点数据的采集 |
7.4.3 巷道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八章 煤矿采掘工程动态可视化管理系统实现 |
8.1 系统应用背景 |
8.2 系统开发环境 |
8.2.1 系统开发环境 |
8.2.2 开发工具的选定 |
8.3 系统总体设计 |
8.3.1 系统设计原则 |
8.3.2 系统总体设计 |
8.4 系统功能模块 |
8.4.1 系统特点 |
8.4.2 采掘工程平面图录入系统 |
8.4.3 采掘工程剖面图管理系统 |
8.4.4 采掘工程数据管理系统 |
8.4.5 采掘测量数据管理系统 |
8.4.6 采掘工程图形设计系统 |
8.4.7 采掘工程测量填图改图系统 |
8.4.8 采掘工程安全信息系统 |
8.4.9 采掘工程三维模型显示系统 |
8.5 原型系统MCJGC1.0 实现 |
8.6 程序结构设计 |
8.6.1 组织程序结构方法 |
8.6.2 组织程序结构策略 |
8.6.3 界面设计 |
8.7 系统应用实例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9.1 论文总结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进一步的研究和展望 |
9.4 后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基于ObjectARX的CAD系统开发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CAD技术的发展状况 |
1.1.1 国外CAD技术发展状况 |
1.1.2 国内CAD技术发展状况 |
1.2 CAD软件的二次开发概述 |
1.2.1 CAD软件二次开发的由来 |
1.2.2 主流CAD软件的二次开发 |
1.2.3 CAD软件二次开发的特点 |
1.2.4 二次开发的方法与原理 |
1.2.5 AutoCAD二次开发工具 |
1.3 本文的研究背景、内容和意义 |
1.3.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1.3.3 本文的研究特色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ObjectARX开发技术 |
2.1 ObjectARX程序设计环境 |
2.2 ObjectARX类库简介 |
2.2.1 AcRx库 |
2.2.2 AcEd库 |
2.2.3 AcDb库 |
2.2.4 AcGi库 |
2.2.5 AcGe库 |
2.2.6 ADSRX |
2.3 ObjectARX应用程序框架 |
2.4 结合MFC的ARX应用程序实现交互功能 |
2.4.1 MFC与ARX的接口技术 |
2.4.2 ARX应用程序的创建 |
2.5 ARX应用程序的执行过程 |
2.6 ARX应用程序的调用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的基本框架与设计思想 |
3.1 系统的基本框架 |
3.1.1 基本绘图环境 |
3.1.2 标准件库 |
3.1.3 工程设计标注 |
3.1.4 零件号标注 |
3.2 绘图环境程序设计思路 |
3.3 标准件库开发方案 |
3.3.1 设计目标 |
3.3.2 设计思想 |
3.3.3 设计过程 |
3.4 工程标注系统设计思想 |
3.4.1 尺寸公差标注系统的设计 |
3.4.2 表面粗糙度标注系统的设计 |
3.4.3 形位公差标注系统的设计 |
3.4.4 倒角国际标注程序设计思路 |
3.5 零件号标注系统的设计思想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实现采用的关键技术 |
4.1 标准件库实现技术 |
4.1.1 数据库管理 |
4.1.2 滚动轴承的选型与校核 |
4.1.3 参数化技术 |
4.2 工程标注模块实现的关键技术 |
4.2.1 公差的建立和查询 |
4.2.2 表面粗糙度标注实现技术 |
4.2.3 倒角国际标注实现技术 |
4.2.4 形位公差标注关键技术的解决 |
4.3 基于扩展实体数据建立零件号标注系统的原理 |
4.3.1 扩展实体数据 |
4.3.2 零件号标注特征分析 |
4.3.3 零件号中实体的识别 |
4.3.4 创建具有扩展数据的实体 |
4.3.5 创建检索实体的过滤器 |
4.3.6 编辑零件号实现的算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功能的实现 |
5.1 绘图环境主要参数设置 |
5.1.1 比例设置 |
5.1.2 线型设置 |
5.1.3 字型与标注变量 |
5.2 标准件库的建立 |
5.2.1 菜单的定制 |
5.2.2 对话框设计 |
5.3 工程设计标注系统的实现 |
5.3.1 尺寸公差标注 |
5.3.2 表面粗糙度标注 |
5.3.3 形位公差标注 |
5.3.4 倒角国际标注 |
5.3.5 标注实例 |
5.4 零件号标注系统的实现 |
5.4.1 标注零件号 |
5.4.2 插入零件号 |
5.4.3 删除零件号 |
5.4.4 修改零件号 |
5.4.5 对齐零件号 |
5.4.6 移动零件号 |
5.4.7 标注实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工作及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7)水射流机床用CAD图形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背景 |
1.2.1 水射流机床在国内外的应用 |
1.2.2 水射流机床系统组成 |
1.2.3 水射流机床切割工艺特点及应用领域 |
1.3 CAD技术在水射流切割机中的应用 |
1.3.1 CAD技术概述 |
1.3.2 切割机床 CAD图形系统的发展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图形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结构 |
2.2 系统实现的功能 |
2.2.1 VisDraw开发流程 |
2.2.2 系统开发环境 |
第三章 二维图元的绘制的实现及辅助功能 |
3.1 应用于水射流切割机床的图形系统的特点 |
3.2 基本图元的绘制方法 |
3.2.1 基本图元的构造 |
3.2.2 图形元素类的定义 |
3.2.3 基本图元的存储方式 |
3.3 关于交互式绘图的几个技术问题 |
3.3.1 橡皮筋拖动技术 |
3.3.2 基本图元的拾取技术 |
3.3.3 基本图元的编辑 |
3.4 交互绘图的辅助功能 |
3.4.1 捕捉功能 |
3.4.2 镜像功能 |
3.4.3 精确绘图 |
3.4.4 图元相切 |
3.5 字体绘制 |
第四章 图形轨迹提取 |
4.1 图形轨迹生成 |
4.2 链接数据库 |
4.2.1 引入库定义文件 |
4.2.2 初始化 COM库 |
4.2.3 链接数据库 |
4.2.4 添加记录 |
4.3 图形反生成 |
4.3.1 从数据库读取数据 |
4.3.2 进行图形反生成 |
第五章 系统运行效果 |
5.1 图形绘制 |
5.2 图元的选取和编辑 |
5.3 图形绘制的辅助功能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8)基于参数化技术的CAD系统二次开发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AutoCAD 二次开发的发展回顾 |
1.2 AutoCAD 二次开发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2 发展趋势 |
1.3 AutoCAD 二次开发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基于 AutoCAD2004 的开发方法 |
2.1 引言 |
2.2 AutoCAD 二次开发的形式 |
2.3 AutoCAD 二次开发工具的比较 |
2.4 ActiveX Automation 技术及AutoCAD 对象模型 |
2.4.1 ActiveX Automation 技术概述 |
2.4.2 AutoCAD 的对象模型 |
2.5 AutoCAD ActiveX 技术 |
2.6 小结 |
第三章 VB.NET 平台下参数化设计的实现 |
3.1 引言 |
3.2 .NET 框架和AutoCAD 对象模型 |
3.3 基于VB.NET 的开发 |
3.3.1 .NET API 简介 |
3.3.2 VB.NET 与VB 的主要区别 |
3.3.3 应用VB.NET 对AutoCAD 进行开发的过程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特征的参数化齿轮传动系统设计 |
4.1 齿轮特征分析 |
4.1.1 特征的描述 |
4.1.2 特征建模方法 |
4.1.3 形状特征分类 |
4.2 创建自己的菜单项和工具条 |
4.2.1 菜单项的创建 |
4.2.2 工具条的创建 |
4.3 齿轮特征参数化实体造型 |
4.3.1 目前齿轮CAD 的发展水平 |
4.3.2 三维建模简介 |
4.3.3 特征参数化实体造型 |
4.3.3.1 齿轮轮齿结构分析 |
4.3.3.2 特征参数化三维齿轮实体的生成 |
4.3.3.3 轴的生成 |
4.4 用齿轮扫描创建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 |
4.5 三维实体干涉检查 |
第五章 提高齿轮传动装置绘图效率的一些开发 |
5.1 用Access 数据库管理图形 |
5.2 与Excel 连接管理装配图明细表 |
5.3 尺寸公差的自动标注 |
5.4 形位公差的自动标注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详细摘要 |
(9)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结构交互式CAD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三维织物拓扑结构的表征 |
1.1 经态、纬态与纱态概念 |
1.1.1 经态 |
1.1.2 纬态 |
1.1.3 纱态 |
1.1.4 常见的几种纱态 |
1.2 纱态的数据库描述 |
1.2.1 经态数据库 |
1.2.2 纬态数据库 |
1.2.3 经态库与纬态库的综合—纱态数据库 |
第二章 交互式CAD系统的需求分析 |
2.1 编写目的 |
2.2 定义 |
2.2.1 一级经纱链表 |
2.2.2 二级经纱链表 |
2.2.3 经纱段 |
2.2.4 焦点 |
2.2.5 焦点区域 |
2.2.6 焦点列 |
2.2.7 辅助文件 |
2.3 任务概述 |
2.3.1 目标 |
2.3.2 用户 |
2.4 需求规定 |
2.4.1 对功能的规定 |
2.4.2 对性能的规定 |
2.5 运行环境规定 |
2.5.1 设备 |
2.5.2 支持软件 |
2.5.3 接口 |
第三章 三维织物的数据结构模型 |
3.1 纬纱的数据结构模型 |
3.2 经纱的数据结构模型 |
3.2.1 一级经纱链表的数据结构 |
3.2.2 二级经纱链表的数据结构 |
3.2.3 经纱段的数据结构 |
第四章 交互式CAD系统中关键功能的实现 |
4.1 数据管理与显示功能的分离 |
4.1.1 文档与视图结构概述 |
4.1.2 使用文档/视图结构的意义 |
4.1.3 交互式CAD系统中的文档类与视图类 |
4.2 在文档/视图结构中加入卷滚功能 |
4.2.1 逻辑坐标和设备坐标 |
4.2.2 滚动文档 |
4.3 文档的序列化 |
4.3.1 序列化工作原理 |
4.3.2 MFC应用程序的序列化 |
4.4 系统撤销和恢复功能的实现 |
4.4.1 撤销功能对经纱数据结构的要求 |
4.4.2 撤消数据的保存 |
4.4.3 撤消引发的问题 |
4.4.4 临时链表的释放 |
4.5 防止视图闪烁和抖动 |
4.5.1 视图状态变换中存在的问题 |
4.5.2 消除视图的闪烁和抖动 |
第五章 交互式CAD系统性能与功能的拓展 |
5.1 交互式 CAD系统速度的拓展 |
5.1.1 效率低下的默认内存管理器 |
5.1.2 默认内存管理器的工作原理 |
5.1.3 专用内存管理器实现原理 |
5.1.4 专用内存管理器示例 |
5.1.5 专用内存管理器的性能 |
5.2 缩放功能的添加 |
5.3 完美的经纱线条 |
第六章 系统使用说明 |
6.1 系统运行 |
6.2 确定纬纱矩阵 |
6.3 设计经纱 |
6.4 撤消所画经纱 |
6.4.1 撤消经纱段 |
6.4.2 撤消整条经纱 |
6.5 改变经纱颜色 |
6.6 设计实例 |
第七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基于Teamcenter的协同设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协同设计的概念及产生背景 |
1-2-1 协同设计的概念 |
1-2-2 协同设计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
1-2-3 协同设计的层次及相应的协作支持技术 |
§1-3 Teamcenter 的概述及结构框架 |
1-3-1 Teamcenter 作为开发平台的原因 |
1-3-2 Teamcenter 系统的概述 |
1-3-3 Teamcenter 系统的体系结构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本文的结构 |
1-4-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3 本文主要章节梗概 |
第二章 协同设计框架分析及原型建模 |
§2-1 当前协同框架现状及不足 |
2-1-1 协同框架的现状及不足 |
2-1-2 模型系统的提出 |
§2-2 协同设计原型 CAD 建模 |
2-2-1 协同设计中角色的分类 |
2-2-2 CAD 原型现状及问题 |
2-2-3 原型CAD 分析及建模 |
§2-3 相应的理论知识 |
2-3-1 Visual C++6.0 |
2-3-2 Objectarx |
2-3-3 Socket |
2-3-4 数据库反应器 |
2-3-5 CSCD 系统耦合度分类 |
§2-4 小结 |
第三章 SCADS 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与实现 |
§3-1 协同设计中数据共享策略的选择 |
3-1-1 数据共享策略的分类 |
3-1-2 数据共享的比较和选型 |
§3-2 SCADS 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
3-2-1 协同原型及开发方式的选取 |
3-2-2 SCADS 协同设计系统的总体结构 |
§3-3 SCADS 系统的实现过程 |
3-3-1 触发过程 |
3-3-2 传输过程 |
3-3-3 接收过程 |
3-3-4 编码实现过程应用举例 |
§3-4 SCADS 系统辅助工具的开发 |
3-4-1 聊天模块的开发 |
3-4-2 客户化标题栏的定制 |
3-4-3 工具栏的定制 |
§3-5 SCADS 系统应用实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CADS 系统的冲突协调及优化 |
§4-1 冲突的原理 |
4-1-1 冲突的产生原因 |
4-1-2 冲突的解决方案 |
§4-2 SCADS 系统可能出现的问题 |
4-2-1 对象句柄一致性维护和添加操作的相关性分析 |
4-2-2 解决策略 |
4-2-3 非添加类型操作的冲突控制 |
§4-3 SCADS 系统模块化处理 |
4-3-1 标题栏模块化过程 |
4-3-2 应用实例 |
§4-4 SCADS 系统在 Teamcenter 中的应用 |
4-4-1 AutoCAD 的注册产品对象功能 |
4-4-2 产品的视图协同 |
§4-5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四、交互式CAD系统的图形数据库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OpenGL的交互式PLC虚拟仿真系统[D]. 张代聪. 山东大学, 2012(01)
- [2]三维可视化集成矿山地测采信息系统研究[D]. 周智勇. 中南大学, 2010(11)
- [3]面向对象交互式CAD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开滨. 山东科技大学, 2009(S1)
- [4]煤矿采掘工程动态可视化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D]. 邢存恩. 太原理工大学, 2009(01)
- [5]基于ObjectARX的CAD系统开发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 何亮. 合肥工业大学, 2008(11)
- [6]水射流机床CAD系统中轨迹提取与图形反生成的实现[J]. 向中凡,夏书林. 制造技术与机床, 2007(08)
- [7]水射流机床用CAD图形系统开发[D]. 梁贺. 西华大学, 2007(03)
- [8]基于参数化技术的CAD系统二次开发的研究与实现[D]. 赵红梅.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7(01)
- [9]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结构交互式CAD研究与实现[D]. 宋伟. 天津工业大学, 2007(02)
- [10]基于Teamcenter的协同设计系统研究[D]. 徐春杰. 河北工业大学,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