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片机的总线与口线(论文文献综述)
林志琦,卫一[1](2016)在《只用单片机的一根口线同时实现两种功能的方法》文中研究指明众所周知,单片机的口线资源的需求通常都是十分紧张的,我们通常会遇见口线数目少,不能完全实现想要其完成的功能这样的问题,有时我们往往会为了增加一条口线而不得不更换另外一种封装型号的单片机,这样又往往会得不偿失。所以,怎样高效的利用单片机的口线便是现在人们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反复的进行实验研究与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可以利用单片机的一根口线同时实现指示灯和按键功能的方法和一种利用单片机的一根口线控制两个发光二极管的方法,这些方法有效的的改进了人们以往遇到的需要两根口线同时实现两种功能的方法。
杨晓东[2](2016)在《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目标位置解算装置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本课题研究主要是基于传统的目标位置解算方法无法适应现代化战争的作战需求,而提出的一种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目标位置解算装置的设计与实现。它是现代化战争快速作战响应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为获得更多的战场信息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本文首先根据系统需要实现的作战使命确定其实现所需的关键技术,后对其总体设计进行规划和布局,并结合其自身的应用特点、使用要求,根据观测点的本地坐标参数值(x、y、h)、观测点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值L、目标相对于观测点的方位角α和俯仰角β,给出了解算目标位置的具体算法。其中,观测点的本地坐标参数值(x、y、h)由G PS定位定向模块测量获得;本地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值L、目标相对于观测点的方位角和俯仰角分别由激光测距机、机电测角仪测量提供;主控模块根据上述技术参数经信息处理模块计算出目标的位置参数值:(X、Y、H),并将相关数据在液晶显示器上显示,从而实现目标位置的解算。用户可根据需要,通过系统面板上的键盘手动操作实现目标测距、GPS定位定向、目标位置解算、数据查询、传输、存贮、删除等功能。本课题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深入研究、分析国内外同类装备的发展动态。(2)建立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技术框架:关键技术实现、系统工作原理、系统总成。(3)对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展开深入细致地分析,得出最后采用的最佳算法并对系统进行风险评估。
蔡勇[3](2015)在《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测试系统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新能源的开发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锂离子电池由于其工作电压高、比能量高、循环寿命长、无污染等优点成为新能源领域研究的热点,并在便携式电子产品、电动自行车、储能设备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电池的性能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池性能和质量的提高主要依赖电池组成材料的开发改进以及电池工艺的革新,而电池测试系统在电池研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为了促进锂电池发展,满足锂电池研究中不断提高的测试需求,论文研究并设计了一种多通道高精度锂电池性能测试系统,其主要包含充放电测试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内阻检测模块、扩展电路模块和数据通信模块。通过研究电池充放电测试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MOSFET负反馈型可编程精密恒流源的设计方法,实现了对电池恒流充电,恒压充电和恒流放电的精确控制;为了满足多种测试条件的需要,提高系统的通用性,提出了电池电流采集的宽量程设计,实现了恒流源多档位高精度输出以及电池电流的高精度采集,不仅能满足中小型容量锂电池的研究需要,还能满足面向材料的锂电池研究需要;针对电池内阻在线测量的难点,提出了一种利用锁相放大技术提取微弱信号实现电池内阻检测的方法,为在特定条件下研究电池内阻提供了条件。测试系统是一个主从控制的实时多任务系统,控制过程十分复杂,在软件设计上使用层次化,模块化的设计方法,从顶到下将各个软件模块整合起来构成完整的测试系统。这种软件设计方法,便于对整个开发过程的管理、程序的修改和整个系统功能的扩展、升级。论文分别从嵌入式软件和上位机软件两个部分讨论了软件的设计和构成,单片机软件基于C语言开发,主要实现测量控制和数据采集;上位机软件基于LabVIEW开发,主要实现人机交互、主从控制和数据处理分析。为了提高测试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论文对影响系统稳定性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别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研究了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方法。为了验证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论文对电池测试过程中获得的恒流输出值、电流采样值、电压采样值和内阻检测值进行了数据对比分析,实验数据表明测试系统具有高精度、高可靠性。高性能的电池发展最终依赖于电极材料,论文从电极材料研究的实际出发,借助现有测试条件,探索了高性能材料合成和改进以及它们在电池电极领域的应用。NbOx由于其稳定的循环性能,已经引起电化学储锂方面的特别关注,通过油酸胺调控水热合成NbOx纳米颗粒,退火后获得NbOx@C,将NbOx@C应用于电池负极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由于碳成分改善了电极材料的导电性以及活性物质的利用率,对比NbOx其具有更好的容量和循环性能。由于NiO具有很高的理论能量密度值,而使其成为最有潜力的电极材料,而某些纳米NiO电极所表现出的循环性能并不理想,通过水热法合成制备a-Ni(OH)2微球,并在不同的温度下(450℃、600℃和750℃)退火获得相应的NiO矩阵(NiO-450、NiO-600和Ni0750),将获得的NiO矩阵应用于电池负极测试,实验结果表明NiO-600和Ni0750由于纳米颗粒结构的变化表现出优异的循环性能,表明电极材料的结构特性在改善其循环性能方面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在诸多关于过渡金属氧化物电化学性能的研究中已知很少有关于Mn203作为锂电负极材料的应用,通过水热法合成制备多孔一维Mn203纳米结构,考察其电化学性能,并将其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实验证明多孔Mn203纳米纤维、纳米棒、纳米线具有较高的初始容量,然而其循环性能不够理想,这些多孔一维Mn203纳米结构在锂离子电池领域中仍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龚伟杰[4](2014)在《独立传动圆网印花机外围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圆网印花机是当前印染行业的重要设备。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引入,圆网印花机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印花作业方式。目前,国际上圆网印花机朝着圆网独立传动和计算机集成控制的方向发展,使得圆网印花的精度和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以便适应高性能及高效率等市场要求。在我国,圆网印花技术是八十年代从国外引进的。十多年过去了,早期圆网印花机的技术已不适应生产需求,一种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控制系统方案的提出迫在眉睫[4]。本文就是基于这个环境下,自行设计、开发了高精度基于CAN总线的独立伺服圆网印花机外围控制系统。本文首先简单叙述了圆网印花机的发展概况以及现代圆网印花机的技术进步。同时介绍了圆网印花机的系统结构组成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圆网印花机的独立传动以及电气控制系统,以PLC为控制核心、独立伺服的传动、以及采用现场侧与控制柜侧的系统结构等方面。然后,文章详细介绍了为该圆网印花机设计的外围控制系统实际方案,包括磁棒电源台的电路设计、基于单片机的控制板设计以及基于CAN总线的接口电路及相应通讯程序。整个外围控制系统突出了通讯方面的高效性,提高了整个设备的工作性能,实验结果也验证了该外围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崔兴[5](2014)在《基于双单片机的数据通信模块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我们在对双单片机数据通信模块设计的过程中,人们为了使其数据信息传输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人们就采用软件模拟SPI总线来对其进行处理,这样不仅使得通过系统通信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还很好的满足了单片机运行的相关要求,使其通信系统的通信能力很好的提升。本文通过对数据通信模块的双单片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简要的介绍,讨论了双单片机数据通信模块设计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刘天友,刘晶焱[6](2013)在《数控回转工作台电控部分设计》文中提出数控回转工作台是构成高档多坐标联动加工中心的回转、倾斜坐标的重要基础件,是数控机床扩大工艺范围和提高加工性能的关键部件,因此,数控回转工作台的发展和提高在国内外都普遍受到重视。本设计的主要内容是:设计一个既可以沿x方向移动,又可以绕x转动的数控回转工作台,同时对其进行开环控制。
龙诺春[7](2012)在《基于单片机三总线结构的系统扩展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单片机虽已集成了许多应用单元和功能模块,但在实际应用中还不能满足需要,还应进行系统扩展.本文在介绍MCS-51单片机基本结构的基础上介绍它的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三总线结构形式,重点研究三总线结构的功能和应用系统扩展原则,并通过具体实例介绍采用三总线结构对单片机应用系统进行并行扩展的硬件电路设计方法.
罗军[8](2012)在《一种便携式发动机动态参数测量仪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汽车发动机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大部分时间处于非稳定工况,而汽车有害排放和燃油消耗的40%~80%来自于非稳定工况。因此,对于研究发动机各种工况下参数的瞬变特性和改善过渡过程的控制,动态参数测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发动机不同参数的测量对测量仪器的要求不同。用于分析发动机工作过程的动态参数,如缸内压力等,要求很高的采样频率,需要使用高速、高精度的专用设备;而对于发动机电控系统,受传感器动态特性和ECU处理能力的限制,并不要求很高的采样速率。因此,与发动机控制相关的动态参数测量可以使用采样速率和精度相对较低数据采集仪器。发动机电控系统开发或参数标定过程中,动态参数的采集只需要与汽车上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和ECU的采样速率相一致或略高一些。通常,发动机动态参数测量对测量仪器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基于曲轴转角(Crankshaft Angle,CA)的外触发采样,即曲轴转角域的等间隔采样;二是旋转频率测量与模拟量的采集同步,这样才能得到瞬时转速与被测参数的关系。目前,国内数据采集设备无论是高端产品还是低端产品,大多数是按等时间间隔采样,难以满足旋转机械的数据采集要求。针对发动机电控系统开发和车载实验中动态参数采集,本文基于Freescale16位双核微控制器,设计了低成本的动态参数测量仪,可以实现多通道同步采集,通过边采样、边传送、边存储,可获得长时间内测量参数的动态信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综合考虑发动机常用传感器的动态响应、发动机最高工作转速、基于曲轴转角采样的角度分辨率、微控制器的最高采样频率与内存的大小、多通道同步采集要求、网络传输速率等,确定测量仪的基本性能指标,并进行总体结构设计。2)动态测量仪硬件电路的设计。包括主控制器的选型,核心电路、电源模块、模拟信号调理模块、转速测量模块、通信模块、液晶显示器驱动和按键检测模块的设计等。3)动态测量仪软件的设计。包括Flash存储器读/写程序、模拟信号采集程序、转速信号测量程序、以太网通信程序、液晶显示和按键响应程序的设计。4)后台管理软件设计。后台管理软件的主要任务是监控测量仪工作和管理采集的数据,软件功能包括测量仪参数设置、测量仪的运行与停止控制、接收测量仪上传的数据并存入数据库、数据时域波形显示和历史记录回放等。5)模拟校验与实机测试。采用多种方式对所开发的动态测量仪进行考核:利用信号发生器输出的不同频率的模拟量信号对测量仪进行校验;采用测量仪对LSU4.2宽域氧传感器闭环加热过程的温度进行测量;在夏利376发动机台架上和在配置有桑塔纳2000ARJ汽油机的电喷发动机/自动变速器ABS综合试验台上进行稳态工况和加减速工况的实际测试。结果表明,测量数据能够真实反映发动机各个参数的动态过程和循环变动,测量仪可以满足常规发动机台架试验和整车试验的要求。
房向荣[9](2011)在《单片机I2C总线和SPI接口总线复用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不具备串行同步总线硬件接口的单片机系统设计,提出并实现了I2C总线和SPI接口的总线复用方法。设计采用软件模拟总线时序的方法,扩展不同串行同步总线接口的外设芯片,设计了I2C总线接口PCF8583和SPI接口MAX7219外设串行同步总线间的数据线复用方法,有效解决单片机系统设计I/O口线资源不足的问题。系统运行结果表明,不同串行同步总线间的复用方法,不仅理论上是可行的,实际运行中外设器件的工作也稳定可靠,为串行同步总线的扩展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解决方案。
李富颖[10](2010)在《关于直流系统绝缘监测装置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直流系统工作状况好坏直接影响电力系统和通信系统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本文主要是研究在生产现场强噪声干扰环境下,微弱信号的检测技术;在此基础上,采用大规模SoC技术和集成电路应用技术,结合现代电路设计方法,开发设计了一种高性价比的直流系统绝缘监测装置。本文首先介绍了直流系统及直流系统绝缘监测的发展现状。之后,结合直流系统漏电信号的特点和工业现场的强噪声干扰,讨论了相应的微弱信号检测方法。重点分析了直流系统绝缘监测装置的硬件电路设计,并对器件和参数选择作了具体说明;同时对整个系统的软件框架和各个子系统的软件流程做了详细分析。最后对系统的定标和现场调试结果进行了分析。
二、单片机的总线与口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片机的总线与口线(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目标位置解算装置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2 系统实现需要的关键技术 |
2.1 GPS定位定向技术 |
2.1.1 GPS定义 |
2.1.2 双频GPS与单频GPS的比较 |
2.2 激光测距技术 |
2.2.1 几种激光测距技术的比较 |
2.3 高精度测角技术 |
2.4 目标位置解算技术 |
2.5 红外热成像技术 |
2.5.1 红外热成像的技术基础 |
2.5.2 红外热成像的技术发展 |
2.5.3 红外热成像系统的工作原理 |
2.5.4 红外热成像技术类型的比较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系统总体设计 |
3.1 用户需求分析 |
3.1.1 系统定位 |
3.2 总体设计 |
3.2.1 结构总成 |
3.2.2 系统工作原理 |
3.3 系统总体设计原则 |
3.3.1 可靠性设计准则 |
3.3.2 维修性设计准则 |
3.3.3 安全性设计准则 |
3.3.4 电磁兼容设计准则 |
3.3.5 保障性设计准则 |
3.3.6 测试性设计准则 |
3.3.7 环境适应性设计准则 |
3.3.8 标准化设计准则 |
3.3.9 可扩展性设计准则 |
3.3.10 经济性设计准则 |
3.4 系统风险评估 |
3.5 市场应用前景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目标位置解算原理与算法的实现 |
4.1 目标位置解算的原理 |
4.2 目标位置解算的算法实现 |
4.2.1 相关坐标系的定义 |
4.2.2 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
4.2.3 目标位置解算的算法 |
4.3 本章小结 |
5 系统部分子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5.1 主控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5.1.1 主控芯片的选择 |
5.1.2 复位电路的设计 |
5.1.3 时钟电路的设计 |
5.1.4 程序下载接口电路的设计 |
5.1.5 串口扩展电路的设计 |
5.1.6 外部数据存储器的设计 |
5.1.7 电源电路的设计 |
5.2 通信接口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5.2.1 通信接口概述 |
5.2.2 通信接口完成的功能 |
5.2.3 通信接口的设计 |
5.3 双天线GPS定位定向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5.4 角度测量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5.4.1 绝对式光电编码器概述 |
5.4.2 角度测量模块的设计 |
5.5 键盘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5.5.1 键盘需实现的功能模块 |
5.5.2 薄膜按键介绍 |
5.5.3 键盘的设计 |
5.6 显示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5.6.1 显示模块的功能介绍 |
5.6.2 显示模块的设计 |
5.7 本章小结 |
6 系统的软件设计 |
6.1 系统软件的实现 |
6.1.1 软件开发语言介绍 |
6.1.2 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
6.1.3 软件整体流程图设计 |
6.2 各功能子模块的软件设计 |
6.2.1 角度测量模块 |
6.2.2 双GPS定位定向模块 |
6.2.3 通信模块 |
6.3 相关子模块测试及系统试验 |
6.3.1 双GPS定位定向模块测试 |
6.3.2 系统试验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测试系统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原理 |
1.3 锂离子电池的研究与发展 |
1.3.1 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1.3.2 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1.4 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测试技术 |
1.4.1 电池性能测试的相关标准 |
1.4.2 电池电化学性能参数 |
1.4.3 电池充放电测试技术 |
1.4.4 电池内阻测试技术 |
1.5 锂离子电池性能测试设备现状及发展趋势 |
1.6 本论文的研究思想 |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测试系统硬件研究 |
2.1 测试系统硬件总体构成 |
2.2 电池充放电模块的研究 |
2.2.1 恒流充放电电路的研究 |
2.2.2 影响恒流电路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
2.2.3 恒流输出多档位控制 |
2.2.4 恒压充电电路的设计 |
2.3 电池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 |
2.3.1 电池电流数据采集 |
2.3.2 电池电压数据采集 |
2.3.3 电池温度数据采集 |
2.4 电池内阻检测模块的设计 |
2.4.1 直流法测量电池内阻 |
2.4.2 交流注入法测量电池内阻 |
2.5 系统扩展电路模块 |
2.5.1 IDAC0输出扩展 |
2.5.2 数据采集扩展控制 |
2.5.3 SPI总线扩展控制 |
2.6 数据通信模块 |
2.6.1 RS-485节点通信接口电路 |
2.6.2 PC端主机通信接口电路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
3.1 通信协议 |
3.1.1 指令帧格式 |
3.1.2 通信过程 |
3.2 单片机系统软件设计 |
3.2.1 主程序结构 |
3.2.2 测量功能控制 |
3.2.3 数据通信 |
3.3 上位机软件设计 |
3.3.1 上位机软件的总体设计 |
3.3.2 系统运行主界面的设计 |
3.3.3 系统串口通信软件的设计 |
3.3.4 测试数据自动生成报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提高测试系统性能的研究 |
4.1 系统稳定性的研究 |
4.1.1 系统硬件部分抗干扰设计 |
4.1.2 系统软件部分抗干扰设计 |
4.2 测试系统性能实验分析 |
4.2.1 恒流输出与电流采样测试分析 |
4.2.2 电压采样测试分析 |
4.2.3 内阻检测测试分析 |
4.2.4 系统总体性能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测试系统应用研究及结果分析 |
5.1 NbOx纳米颗粒合成以及NbOx@C储锂性能的研究 |
5.1.1 NbOx纳米颗粒以及NbOx@C材料 |
5.1.2 电化学性能测试分析 |
5.2 α-Ni(OH)_2合成以及NiO电化学性能研究 |
5.2.1 NiO微矩阵 |
5.2.2 电化学性能测试分析 |
5.3 Mn_2O_3纳米结构作为电池电极材料的应用研究 |
5.3.1 一维Mn_2O_3纳米结构 |
5.3.2 电化学性能测试分析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独立传动圆网印花机外围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内容的背景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印花机的控制系统 |
1.3.2 印花机的对花系统 |
1.3.3 印花机的刮浆装置、网头等 |
1.3.4 印花机的节能减排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
2 圆网印花机原理 |
2.1 系统结构 |
2.1.1 进布装置 |
2.1.2 印花部分 |
2.1.3 烘房 |
2.1.4 落布装置 |
2.2 印花传动与电气控制 |
2.2.1 单元拖动 |
2.2.2 圆网传动 |
2.2.3 电气控制系统 |
3 圆网印花机的圆网独立传动与控制 |
3.1 圆网独立传动 |
3.1.1 伺服电动机传动 |
3.2 控制系统 |
3.2.1 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
3.2.2 圆网和导带的同步控制 |
3.3 磁台电源电路设计 |
3.3.1 电源电路部分 |
3.3.2 主电路部分 |
3.3.3 反馈电路部分 |
3.3.4 控制电路部分 |
3.3.5 磁台电源电路实验结果及硬件实物 |
4 基于CAN总线的操作信号收发装置电路硬件设计 |
4.1 CAN总线控制 |
4.1.1 CAN总线的工作原理 |
4.1.2 CAN总线的应用 |
4.2 现场侧控制板设计 |
4.2.1 现场侧控制板1 |
4.2.2 现场侧控制板2 |
4.2.3 现场侧控制板电路硬件实物 |
4.3 控制柜侧控制板设计 |
4.3.1 控制柜侧控制板 |
4.3.2 控制柜侧控制板电路硬件实物 |
5 基于CAN总线的操作信号收发装置电路软件设计 |
5.1 CAN节点通讯程序设计 |
5.1.1 CAN节点的初始化程序 |
5.1.2 数据接收和发送功能的实现 |
5.2 单片机程序设计 |
5.2.1 集成开发软件——Keil C51 |
5.2.2 单片机部分程序设计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磁台电源电路设计 |
2 现场侧控制板1 |
3 现场侧控制板2 |
4 控制柜侧控制板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5)基于双单片机的数据通信模块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通信模块的双单片机结构和工作原理 |
2 SPI总线技术的概述 |
3 基于双单片机的数据通信模块设计的相关内容 |
4 结束语 |
(6)数控回转工作台电控部分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控制器芯片的选择 |
(一) 引脚功能 |
(二) 应用特性 |
(三) 三种线结构 |
(四) 数据存储器的结构特点 |
(五) 时序 |
(六) 中断功能 |
(七) M C S-5 1单片机8 0 3 1扩展芯片的选择 |
二、存储器系统设计 |
(一) 芯片的选择 |
(二) 地址分配及译码 |
1. 地址分配: |
2. P R O、R A M与8 0 3 1的连接: |
三、接口电路及辅助电路的设计 |
(一) 8155的I/O口扩展电路 |
(二) 8 1 5 5的R A M和I O口的地址编码 |
(三) 8 1 5 5的工作方式与基本操作 |
(四) 8155与8031的连接 |
四、结论 |
(8)一种便携式发动机动态参数测量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发动机动态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现状 |
1.2.2 国内现状 |
1.3 汽车用传感器及其特性 |
1.3.1 汽车用传感器概述 |
1.3.2 常用发动机传感器及其特性 |
1.4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5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
1.6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发动机动态参数测量系统硬件设计 |
2.1 总体设计 |
2.1.1 基本原则 |
2.1.2 系统设计要求 |
2.1.3 系统组成 |
2.2 下位机控制器模块的设计 |
2.2.1 主控制器选型 |
2.2.2 控制器核心电路设计 |
2.3 电源模块的设计 |
2.4 模拟量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2.5 转速测量模块设计 |
2.6 转速信号的产生 |
2.7 转速信号调理电路 |
2.8 转速计算方法 |
2.9 通信模块设计 |
2.9.1 通信方式的选择 |
2.9.2 SCI 通信电路设计 |
2.9.3 RTL8019AS 网络通信硬件设计 |
2.10 显示模块 |
2.11 键盘模块 |
2.12 系统 EMC 设计 |
2.1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发动机动态参数测量仪软件设计 |
3.1 软件开发总体方案 |
3.2 系统基本功能模块的初始化程序 |
3.2.1 控制器工作模式设置 |
3.2.2 控制器内部时钟设置 |
3.2.3 协处理器初始化设置 |
3.2.4 键盘模块软件设置 |
3.2.5 液晶显示器初始化设置 |
3.2.6 SCI 通信模块初始化设置 |
3.2.7 网络通信模块初始化设置 |
3.2.8 定时器模块设置 |
3.2.9 A/D 转换模块设置 |
3.2.10 转速测量模块设置 |
3.3 信号采集程序设计 |
3.3.1 模拟信号采集 |
3.3.2 转速测量采集 |
3.4 仪器与后台通信程序设计 |
3.4.1 ARP 请求 |
3.4.2 ARP 应答 |
3.4.3 UDP 报文 |
3.4.4 TCP 协议 |
3.4.5 仪器接收后台发送的数据 |
3.4.6 仪器向后台发送采集的数据 |
3.5 闪存的读写程序设计 |
3.5.1 MC9S12XEP768 单片机闪存结构 |
3.5.2 Flash 擦除和写入相关的寄存器介绍 |
3.5.3 Flash 擦除与写入的步骤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位机管理软件的设计 |
4.1 方案选择 |
4.2 基于 Visual Basic 的后台管理软件结构 |
4.3 Visual Basic 网络通信软件的设计 |
4.4 基于 Visual Basic 的后台管理软件的基本功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与数据处理 |
5.1. 仿真对比实验 |
5.1.1 模拟信号采集功能测试 |
5.1.2 转速测量模块模拟实验 |
5.2. 发动机动态参数的采集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9)单片机I2C总线和SPI接口总线复用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不同串行同步总线复用的时序分析 |
1.1 PCF8583操作时序分析 |
1.2 MAX7219操作时序分析 |
1.3 I2C和SPI串行总线复用时序分析 |
2 系统的软硬件实现 |
2.1 串行同步总线复用的电路连接 |
2.2 同步串行总线的模拟与复用实现 |
3 结 语 |
(10)关于直流系统绝缘监测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直流系统运行简介 |
1.2 直流接地的危害性 |
1.2.1 造成信号装置、继电保护和断路器的误动作 |
1.2.2 两点接地可以引起断路器拒绝动作 |
1.2.3 两点接地引起熔断器熔断 |
1.3 直流系统绝缘监测现状 |
1.3.1 检测原理的研究现状 |
1.3.1.1 平衡电阻法原理 |
1.3.1.2 低频探测法原理 |
1.3.1.3 变频探测法原理 |
1.3.1.4 霍尔磁式平衡法原理 |
1.3.1.5 振荡频率探测法原理 |
1.3.1.6 相位差磁调制检测法原理 |
1.3.2 国内绝缘监测装置的开发应用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1.5 系统检测原理及技术参数 |
第二章 微弱信号检测基础 |
2.1 概述 |
2.2 相干检测的基本思想 |
2.3 相敏检波的原理 |
2.4 正交矢量 LIA |
第三章 信号检测电路 |
3.1 概述 |
3.2 信号发生电路设计 |
3.2.1 DAC 转换系统 |
3.2.2 DAC 输出信号分析 |
3.2.2.1 DAC 输出信号放大滤波 |
3.2.2.2 探测信号注入电路 |
3.2.3 DAC 输出信号的编程实现 |
3.3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3.3.1 直流母线漏电流信号调理电路 |
3.3.1.1 信号前级放大电路 |
3.3.1.2 抑制工频干扰电路 |
3.3.1.3 带通滤波电路 |
3.3.1.4 中级放大电路 |
3.3.1.5 相敏检波电路 |
3.3.1.6 低通滤波电路 |
3.3.1.7 电平转换电路 |
3.3.2 直流母线电压监测电路 |
第四章 测量控制系统 |
4.1 主机系统电路设计 |
4.1.1 液晶显示电路 |
4.1.1.1 TM240128A 内部结构和 T6963C 特点 |
4.1.1.2 主单片机与 TM240128A 的电路接口 |
4.1.2 指示灯和报警输出电路 |
4.1.2.1 指示灯和继电器报警输出的功能定义 |
4.1.2.2 指示灯、继电器控制电路 |
4.1.3 按键输入电路 |
4.2 从机系统电路设计 |
4.3 系统时钟电路设计 |
4.3.1 时钟芯片及接口电路 |
4.3.2 从单片机与时钟芯片接口操作时序 |
4.4 并行通讯电路设计 |
4.4.1 并行接口电路 |
4.4.2 并行通信协议和校验机制 |
4.5 串行通讯电路设计 |
4.5.1 RS—485 总线 |
4.5.2 通信电平转换电路 |
4.5.2.1 TTL/RS—485 转换器设计 |
4.5.2.2 RS—485/RS232 转换器设计 |
4.5.3 增强 RS-485 通信可靠性的措施 |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1 概述 |
5.2 主机软件设计 |
5.3 从机软件设计 |
5.3.1 从单片机软件流程 |
5.3.2 母线电压计算流程 |
5.3.3 母线绝缘电阻计算流程 |
5.4 上位机串行通讯软件设计 |
5.4.1 主单片机通信模式设定 |
5.4.2 上位机软件设计 |
5.4.3 串行通信软件流程图 |
5.5 主从机并行通信软件设计 |
5.5.1 并行通信协议 |
5.5.1.1 通信协议的信息格式 |
5.5.1.2 通信协议的执行过程 |
5.5.2 并行通讯校验机制 |
5.5.3 并行通信软件流程图 |
第六章 系统定标及现场调试 |
6.1 概述 |
6.2 直流母线电压定标 |
6.2.1 直流母线电压调试定标 |
6.2.2 直流母线电压现场定标 |
6.3 直流母线绝缘电阻定标 |
6.3.1 直流母线绝缘电阻调试定标 |
6.3.1.1 电流传感器 |
6.3.1.2 信号前级放大电路 |
6.3.1.3 抑制工频干扰电路 |
6.3.1.4 带通滤波电路 |
6.3.1.5 中级放大电路 |
6.3.1.6 相敏检波电路 |
6.3.1.7 低通滤波电路 |
6.3.2 直流母线绝缘电阻现场定标 |
6.4 系统现场调试 |
6.4.1 直流系统单一支路接地测试 |
6.4.2 正、负母线同时接地测试 |
6.4.3 多个支路同时接地测试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四、单片机的总线与口线(论文参考文献)
- [1]只用单片机的一根口线同时实现两种功能的方法[J]. 林志琦,卫一. 电子制作, 2016(19)
- [2]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目标位置解算装置的设计与实现[D]. 杨晓东.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3]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测试系统及其应用研究[D]. 蔡勇. 湖南大学, 2015(09)
- [4]独立传动圆网印花机外围控制系统设计[D]. 龚伟杰. 东华大学, 2014(05)
- [5]基于双单片机的数据通信模块的设计[J]. 崔兴. 科技创业家, 2014(05)
- [6]数控回转工作台电控部分设计[J]. 刘天友,刘晶焱.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6)
- [7]基于单片机三总线结构的系统扩展研究与应用[J]. 龙诺春. 福建电脑, 2012(07)
- [8]一种便携式发动机动态参数测量仪的研制[D]. 罗军. 合肥工业大学, 2012(03)
- [9]单片机I2C总线和SPI接口总线复用方法研究[J]. 房向荣. 微电机, 2011(07)
- [10]关于直流系统绝缘监测装置的研究[D]. 李富颖.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10(05)
标签:电池论文;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论文; 单片机复位电路论文; 模块测试论文; 单片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