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谈(论文文献综述)
杨起威[1](2020)在《王君语文教学特色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初,我国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新课程改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涌现出了很多语文教学名师,他们凭借着一线教学的宝贵经验,通过对语文教学的深入研究,找到了一些解决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的方法,并形成了匠心独运的语文教学特色。清华大学附中的王君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王老师以“青春语文”教学理念影响着众多一线语文教师,为枯燥呆板的语文课堂送来了活力。本文通过研读、归纳王君老师的着作、发表的文章、课堂教学实录,分析其语文教学特色,希望通过个案研究,能够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道路上行走提供一些帮助。本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王君语文教学理念。笔者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两方面对其教学理念进行归纳总结,这是王君老师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准则,也是本人研究王君老师语文教学的重要支撑,王君老师的教学理念随着自己的教学实践也在不断的更新。第二章为王君阅读教学特色研究。在阅读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大量研读王君老师的着作以及课例,重点提炼出她在阅读教学方面三大特色,分别是帮学生感悟“两种境界”,为学生呈现“两种语言艺术”以及打造群文阅读“两个维度”。第三章为王君写作教学特色分析。在写作教学理念的奠基下,笔者分析出王君老师的写作特色,主要包括帮助学生消除恐惧心理,培养写作情感和摆脱应试写作,大胆变革创新两部分。在进一步深入探究王君语文教学特色的基础上共同推进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研究。第四章为王君语文教学给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笔者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两个维度阐述其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王君老师在阅读教学方面对当下语文教育的启示体现在:深入的文本研读能够引导学生走进高效课堂,进行情境教学能够将学生带入快乐课堂,选择群文教学能够为学生走向优质课堂开辟道路;在写作教学方面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熏陶,同时也应注重在写作方面平衡其工具性与人文性。
刘瑶[2](2020)在《王君“青春语文”的辩证审思》文中研究说明王君的“青春语文”理念是在语文教学不尽如人意的背景下提出的,她将“青春语文”定义为“通过激活汉语言文学本身的生命力等手段使语文教学过程保持青春状态,进而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生的青春状态(即幸福人生)作准备”(2008年),“其本质就是提倡通过灵性阅读、生命写作、激情生活三条路径使语文教学过程保持青春状态,进而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生的青春状态(即幸福人生)作准备”(2017年),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青春语文”客观上形成了一种“旗帜效应”,学习者、研究者众多。客观看待、辩证分析王君的“青春语文”,有助于我们吸取其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思想与行为,而指出其有待完善的地方,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其教育教学思想与行为,而且有利于倡导一种难能可贵的反思精神,营造一种健康的教育教学及研究氛围。本文拟从王君“青春语文”的源起与内涵、王君“青春语文”的价值判断、王君“青春语文”的辩证视角等几个方面来分析、评判其价值与意义。
黄艳婷[3](2015)在《余映潮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过多年语文课堂教学经验的积累与探索,余映潮在课堂教学结构构建、教学内容选择、教学问题设计和教学语言锤炼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课堂教学艺术。从教学组织结构方面来看,他特别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其中以问答式导入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直接导入式简明扼要地提示学习任务,这两种方法的运用,在实际教学中,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艺术高潮的设计方面,他利用“板块式思路”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巧妙地将读与写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能力,利用“主问题”来多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他利用趣味性与知识性并存的手段来结课,达到了余味无穷的效果。在课堂节奏的调节上,他的“板块式思路”教学和“主问题”教学能够灵活调节课堂节奏,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来看,在散文阅读教学方面,余映潮从体味作者语言以及体会作者情感方面入手,选择散文教学的内容;在小说阅读教学方面,余映潮通过解读文本来确定教学的落脚点,并且根据学生小说阅读经验选择教学内容;在文言文教学方面,余映潮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所言志,所载道”。从教学问题的设计方面来看,余映潮利用“主问题”来创新课堂提问方式,在提问时规范回答的格式,使教学的指向性更加明确,无提问式设题也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自由,同时他在教学问题设计时将“主问题”和“板块式教学思路”结合起来,设计多板块式主问题教学,拓展了教学深度和广度。从课堂教学语言的锤炼来看,余映潮在课堂教学时,运用语言这一载体,根据不同文本设置不同情境,准确地范读课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中感悟课文,同时也能运用精准的语言进行讲授。和学生进行对话时,语言也极富诗意。当然,余映潮的课堂教学艺术也存在一些遗憾,如在课堂导入时多采用直接导入法,在设置悬念方面稍显不足,在课堂结课时语言相对简单,让学生感到措手不及。语文教师要汲取余映潮在教学方面的长处,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王传玲[4](2019)在《王君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王君作为新生代特级教师,以其独特的阅读教学理念影响着众多一线语文教师,给沉闷的语文课堂带来了活力,激荡了平静已久的语文之湖。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王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探索完善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因此,本文将从王君的阅读教学课例着手,研究其阅读教学的创新性,挖掘其阅读教学最有价值的内容。本论文主要从王君阅读教学理念演变、阅读教学特色以及阅读教学课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笔者将王君的阅读教学理念划分为三个时期,其中在发展期提出的六个阶段创新理念是王君阅读教学理念的奠基石,成为王君阅读教学设计的指导准则,也成为笔者研究王君阅读教学的重要支撑。在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笔者提炼出了王君阅读教学的三大特色,分别是文本的深度整合,文本的灵性解读以及文本的特质凸显。首先,笔者从微观、中观以及宏观三个角度去观摩王君对文本的整合,挖掘出王君对教材内容独特的处理方法。其次,王君解读文本的方式匠心独运,笔者在文中主要选取了王君常用的五种文本解读方式进行研磨,在揣摩课例中感受王君对语言的把控力。最后,王君在阅读教学中提取出七种文本特质,基于此,笔者从文本特质入手研究其经典课例,以此探寻每一特质文本的独特性和可教性。论文最后以阅读课例为研究中心,将王君的《散步》和《苏州园林》教学课例与其它名师课例进行良性比较,在比较中发现王君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方式使用中与其它名师的不同,探寻王君阅读教学的可借鉴之处。
穆欣[5](2020)在《肖培东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肖培东,当代语文教坛最负盛名的名师之一。他在34岁的时候,就被评为浙江省特级语文教师,是当时浙江省最年轻的语文特级教师。肖培东秉持着“浅浅教语文”的语文教学理念,追求语文课的本真,竭力真正将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肖培东的语文课,特别是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课,既具有实用性,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又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内含丰富的教学艺术,让听课者收获颇丰并赏心悦目。本文以肖培东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为研究对象,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对前人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第二部分是对肖培东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进行概述。在这一部分,笔者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的概念进行界定,还从肖培东的人生经历、教育实践和语文教育理念三个方面研究了肖培东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的形成基础,并论述了肖培东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的特性。第三部分是对肖培东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的具体剖析。笔者在前四节分类分析了肖培东散文、小说、诗歌和戏剧这四类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教学艺术,并在最后一节对肖培东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进行了总结。在第四部分,笔者在前两节分别分析了肖培东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给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带来的启示,并在最后一节提出了自己对于肖培东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的思考。本文旨在通过对肖培东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深入研究、细致梳理和提炼总结,帮助广大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和中文师范专业的高校学生快速提高语文教学能力,加快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也希望这篇论文能够为有关语文特级教师和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理论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
刘艳[6](2014)在《程翔语文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名师研究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有着引领和借鉴意义,程翔是在长期从事教学一线中成长起来的名师,对他进行研究,在理论上可以进步完善教师发展和教学理论;在实践上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丰富教学方法。通过对程翔的成长历程进行分析,可以获得对教师发展方面的启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语文教师要从最初的坚定教师信仰,注重实践知识的探索积累,到从教学实践中探索教学理念,直至面对瓶颈期时要勤于反思,寻找创新点;同时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多方面影响因素,教师需要做到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寻找教师职业归属感;扩大阅读量,丰富知识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各类教学和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素养和专业水平。通过对程翔的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可以在语文教学、语文和教师职业三个方面认识到,其对完善语文教师教学理念方面的启示:语文教师要以传播爱心为教育理念基础,同时要倡导从文化角度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和个体文化。通过对程翔教学实践的分析,可以获得对提高教师教学实践方面的启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学生,探求学习规律,注重实践和反思;同时要注重自身素养和能力的提高,懂得学习,积淀文化底蕴;在学习先进经验和教育理念时,从自身出发,理论紧密联系实际。通过对程翔的个案研究,可以看到教师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兼顾内外因的前提下,要重视教师主体的发挥;在完善教育理念方面,要认识到教育思想的形成和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紧密联系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去形成和完善教育理念;在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方面要重视实践,坚持学习、反思和研究,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此外,教师要采取结合的方法学习名师的先进经验和理念。
徐梦婷[7](2019)在《王君“青春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文中指出王君是一位以倡导“青春语文”而着名的特级教师。近年来,王君老师在引领我国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的着述、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语文湿地”以及她在全国各地的上课讲学,都吸引了众多追随者,也改变了较多语文教师的课堂和思想。研究名师,首先应当研究他的课堂教学和课堂教学的艺术效果。因此,本论文试图对王君“青春语文”的课堂教学风格与特色进行系统地梳理和归纳,概括其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并且在对其成因的探析中,找到能够引领自己乃至所有学习者在语文教学道路上的启示性内容,从而使这种研究落脚于语文教学实践并产生最直接的效果。论文除绪论外共四部分内容:王君及其“青春语文”概述;王君“青春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内涵;王君“青春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成因;王君“青春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启示。四部分之外,另有一个附篇,附列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学习运用王君课堂教学经验的一次尝试,并在反思中提出个人见解。全部内容中,以对王君课堂教学艺术的梳理为重点,通过具体课例的研习以及王君本人的相关论述,分别从教材研究与处理的艺术、教学谋划与设计的艺术、教学组织与对话的艺术三个方面,归结出六条:清晰定位,文分七类;深入文本,巧妙解读;同类整合,群文教学;撷取关键,打通全篇;“揪住契机”,绽放光彩;抓住语言,精准对话。每一条都阐明意义并通过课例来说明。
林鹏[8](2017)在《基于向名师借鉴的中学语文课堂导入方式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伴随新课程改革不断引向深入,开展实用有效的语文课堂导入愈发显得重要。本文在对当前中学语文课堂导入作用及其存在问题原因分析之上,借鉴吸收中学语文名师课堂导入技巧,进行教学设计重新建构,详细分析了各类的设计重点和目标、导入技巧,并依据不同类别的导入开展了相关的教学应用。本文以“基于向名师借鉴的中学语文课堂导入方式设计与应用”为题,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中学语文课堂导入现状加以整体概述。阐明研究意义、当前研究状况、相关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本文的研究目标、思路以及主要研究内容。第二部分通过实践调研结合相关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对课堂导入环节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第三部分在课堂导入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基础之上,分门别类介绍中学语文名师课堂导入技巧,对于漪、钱梦龙、蔡澄清、程少堂、董一菲等五位中学语文教学名师导入设计思路进行梳理,对导入技巧进行归纳,通过揣摩、品味、研究教学案例,多角度剖析教学艺术思想,在探索总结名师独特的课堂导入技巧的同时,加以吸收借鉴,在此基础上建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导入策略。第四部分通过借鉴教学名师课堂导入技巧,并进行重新建构,按照设计导向划分为对比导向类、情景导向类等五种教学设计,详细分析了各类设计重点、目标和技巧,依据不同类别的导入教学设计开展了相对应的教学应用。
迟宽琴[9](2020)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文中提出中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属性,既是人们交流的工具,又起着表情达意的作用。语文学科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陶冶学生情感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仍比较重视语文的工具性,重视认知教育,语文的人文性常常被忽略,也慢慢导致了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感的严重缺失。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得到很大的关注和重视。面对中职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教师如果能在语文教学中采取恰当的方法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不但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主要通过以下思路进行讨论研究。第一部分:主要对情感、情感教育和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进行概念的界定,并对中职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关系展开论述。第二部分:对中职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对中职语文教学中促进情感教育的途径及对教师的要求进行分析。
王其勇[10](2016)在《余映潮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就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效率低下、深度不够、设计不合理等问题。针对这一现状,广大的教育教学工作者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和深入的研究,余映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余映潮是我国当代着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和语文教学研究专家,是一位从中学语文教研员的角度切入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师。针对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余映潮结合自己“由教而研,因研而教”的实践经历,创建了“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的阅读教学体系。为了研究该阅读教学体系,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部分分三章进行探讨。绪论部分阐述问题提出的缘起以及选题意义,界定相关的概念,分析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完成过程中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介绍余映潮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和阶段,并且概述了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二章具体介绍余映潮阅读教学体系的三个方面:“板块式”阅读教学思路、“主问题”阅读教学设计、“诗意手法”阅读教学手段。通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探究每一方面的设计特点和理论依据。第三章结合第二章对余映潮阅读教学体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探讨这一体系对阅读教学的启示,并针对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指导阅读教学实践。结语指出本研究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将继续关注这一课题并深入研究。本文主要是结合余映潮的语文教育理念及其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具体阐释其“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体系的设计思路、理论依据,探讨这一体系对阅读教学的启示。同时,针对该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建议,以期为广大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有效提升阅读教学能力提供指导和借鉴。
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谈(论文提纲范文)
(1)王君语文教学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第一章 王君语文教学观 |
第一节 王君阅读教学观 |
一、坚守灵性阅读的语文阵地 |
二、整合教学感知内心 |
三、生活写作触动生命灵魂 |
第二节 王君写作教学观 |
一、师生共写激发写作激情 |
二、情智促技点燃写作欲求 |
三、生活写作触动生命灵魂 |
第二章 王君阅读教学特色研究 |
第一节 帮学生感悟“两种境界” |
一、给学生一个走进文本的工具 |
二、制造思维风暴,向教材发难 |
第二节 为学生呈现“两种语言特色” |
一、点拨语特色 |
二、结束语特色 |
第三节 打造群文阅读“两个维度” |
一、构建文本特质型群文阅读 |
二、教学内容凸显语文核心素养 |
第三章 王君写作教学特色分析 |
第一节 消除恐惧心理,培养写作情感 |
一、营造写作氛围,催生写作情感 |
二、创新写作话题,激发写作情感 |
三、丰富学生体验,发展写作情感 |
四、合理利用资源,优化写作情感 |
第二节 摆脱应试写作,大胆变革创新 |
一、树立正确的写作观 |
二、革新传统的教学法 |
第四章 王君语文教学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 |
第一节 阅读教学方面 |
一、文本研读,引导学生走进高效课堂 |
二、情境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快乐课堂 |
三、群文教学,引导学生走进优质课堂 |
第二节 写作教学方面 |
一、注重学生的情感熏陶 |
二、注重平衡工具性与人文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王君“青春语文”的辩证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与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王君“青春语文”的源起与内涵 |
一、“青春语文”的诞生背景 |
二、“青春语文”的理论起点 |
三、“青春语文”的主要内涵 |
四、“青春语文”的青春因子 |
第二章 王君“青春语文”的价值判断 |
一、以生命激情对抗职业倦怠 |
二、以青春课堂对抗少慢差费 |
三、以纵横勾连对抗支离破碎 |
四、以生本教育对抗功利教育 |
第三章 王君“青春语文”的辩证审视 |
一、理论的误读与缺失 |
二、文本解读的过度与偏颇 |
三、作文教学中的求真与命意 |
四、王君“青春语文”的不可复制性 |
结语:王君和“青春语文”的“旗帜效应”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余映潮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余映潮的语文教学主张 |
(一)板块式教学思路 |
(二)主问题设计 |
(三)诗意手法 |
第一章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理论阐释 |
第一节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内涵与功能 |
一、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内涵 |
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功能 |
第二节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特征 |
一、言语性 |
二、实践性 |
三、审美性 |
四、创造性 |
五、表演性 |
第二章 从教学组织结构看余映潮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
第一节 富有个性特色的导入艺术分析 |
一、问答导入,激发兴趣 |
二、直接导入,言简意赅 |
第二节 利用不同教学方法展开课堂教学 |
一、板块式思路制造教学艺术高潮 |
二、巧妙设计,将读与写结合 |
三、利用主问题多角度聚焦教学难点 |
第三节 余味无穷的结课艺术 |
一、趣味结课,使学生记忆深刻 |
二、微型讲座,引发探索 |
第四节 余映潮的课堂教学节奏艺术 |
一、灵活调控课堂教学环节 |
二、合理设计课堂活动 |
第三章 从教学内容的选择看余映潮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
第一节 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 |
一、从体味作者语言入手 |
二、从体会作者情感入手 |
第二节 小说教学内容的选择 |
一、立足文本,确定教学落脚点 |
二、根据学生阅读经验合理拓展延伸 |
第三节 文言文教学内容的选择 |
一、根据学生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
二、通过诵读体会“所言志,所载道” |
第四章 从教学问题的设计看余映潮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
第一节 创新提问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一、规范回答格式,明确教学问题指向性 |
二、无提问式设题,引导学生自由思考 |
第二节 灵活设计教学问题,形成立体高效课堂 |
一、利用主问题设计,明确课文线索 |
二、设计多板块式主问题教学,拓展教学深度和广度 |
第五章 从教学语言看余映潮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
第一节 准确地范读 |
第二节 精准地讲授 |
第三节 诗意地对话 |
第六章 余映潮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思考与启示 |
第一节 对余映潮课堂教学艺术的思考 |
一、从教学组织结构方面来思考 |
二、从教学问题的设计方面来思考 |
三、从教学语言方面来思考 |
第二节 余映潮课堂教学艺术的遗憾 |
一、余映潮课堂教学导入艺术的遗憾 |
二、余映潮课堂教学结课艺术的遗憾 |
第三节 余映潮课堂教学艺术对年轻教师的启示 |
一、研究名师,不断思考 |
二、钻研教材,学会积累 |
三、学会创新,突破局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4)王君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综述 |
四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王君阅读教学理念演变研究 |
第一节 王君阅读教学理念的萌芽期 |
一 多重土壤萌发创新理念 |
二 探索实践定位双重目标 |
第二节 王君阅读教学理念的发展期 |
一 积累蓄势更新教学目标 |
二 课堂实践摸索教学意识 |
三 教学打磨升华教学理念 |
第三节 王君阅读教学的成熟期 |
一 课例聚焦感悟内心 |
二 教学整合指向生命 |
第二章 王君阅读教学特色研究 |
第一节 深度整合文本 |
一 微观信息整合 |
二 中观课文整合 |
三 宏观跨界整合 |
第二节 灵性解读文本 |
一 支柱性词语发掘 |
二 矛盾发现破解 |
三 填补空白还原 |
四 文本整容诵读 |
五 文字丰腴延展 |
第三节 凸显文本特质 |
一 语用型文本 |
二 主题型文本 |
三 写作型文本 |
四 诵读型文本 |
五 思辨型文本 |
六 积累型文本 |
七 拓展型文本 |
第三章 王君阅读教学课例研究 |
第一节 王君散文课例分析——以《散步》为例 |
一 王君《散步》课例概述 |
二 《散步》课例比较分析 |
第二节 王君说明文课例分析——以《苏州园林》为例 |
一 王君《苏州园林》课例概述 |
二 《苏州园林》课例比较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致谢 |
(5)肖培东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肖培东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的概述 |
第一节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的概念界定 |
一、文学类文本的概念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的概念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的概念 |
第二节 肖培东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形成的基础 |
一、肖培东的人生经历 |
二、肖培东的教育实践 |
三、肖培东的语文教育理念 |
第三节 肖培东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的特性 |
一、基础性 |
二、逻辑性 |
三、生成性 |
四、巧妙性 |
五、情感性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肖培东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的具体剖析 |
第一节 肖培东散文阅读教学艺术 |
一、紧扣散文文眼,领会作者情思 |
二、以读触摸语言,紧贴文本细读 |
三、把握课堂节奏,启发个性解读 |
第二节 肖培东小说的教学艺术 |
一、精选教学内容,精设课堂提问 |
二、巧选解读支点,师生互动生成 |
三、重视朗读体验,营造情感氛围 |
第三节 肖培东诗歌的教学艺术 |
一、诵读涵泳语言,以读入境入情 |
二、以点带面品读,由浅入深感悟 |
三、启发个性解读,教授解读方法 |
第四节 肖培东戏剧的教学艺术 |
一、细读戏剧语言,感受角色个性 |
二、创新问题角度,连缀戏剧解读 |
三、探索戏剧主题,由戏感悟人生 |
第五节 肖培东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的总结 |
一、立足文本,浅读深悟 |
二、立足课堂,浅问深思 |
三、立足学生,浅教深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肖培东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的启示 |
第一节 肖培东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
一、坚守文本本身 |
二、借助朗读体悟 |
三、问题引领课脉 |
四、善用课堂生成 |
第二节 肖培东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对语文教师的启示 |
一、注重平时积累 |
二、重视有效备课 |
三、收缩课堂拓展 |
四、培养教育机智 |
五、用心体察学生 |
第三节 肖培东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的思考 |
一、减少课堂扩展与拓宽语文视野的矛盾性 |
二、教师的引导点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适应性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6)程翔语文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由 |
1.2 选题目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
1.3 语文名师教育思想研究及程翔研究述评 |
1.3.1 关于语文名师教育思想的研究现状 |
1.3.2 关于程翔研究的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2 程翔成长之路及对教师发展的启示 |
2.1 程翔成长之路 |
2.1.1 适应期(1982—1983) |
2.1.2 稳定期(1984—1987) |
2.1.3 发展期(1988—1992) |
2.1.4 成熟期(1993—2004) |
2.1.5 科研期(2005 至今) |
2.2 程翔成长之路影响因素的分析 |
2.2.1 影响程翔成长之路的外部因素分析 |
2.2.2 影响程翔成长之路的内部因素分析 |
2.3 程翔成长之路及影响因素对语文教师发展的启示 |
2.3.1 程翔成长之路对语文教师发展的启示 |
2.3.2 程翔成长历程影响因素对语文教师发展的启示 |
3 程翔教育思想重要内容及对完善教师教学理念的价值 |
3.1 程翔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
3.1.1 程翔对语文教学的认识:重视母语承载的文化教育使命 |
3.1.2 程翔对语文的认识:学生成长的养料 |
3.1.3 程翔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做有灵魂的教育 |
3.2 程翔教育思想对完善教师教学理念的价值 |
3.2.1 语文教师教育理念基础——传播爱心的教育 |
3.2.2 语文教师要倡导从文化角度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
4 程翔语文教学实践探索及对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启示 |
4.1 程翔语文教学实践探索 |
4.1.1 阅读教学 |
4.1.2 写作教学 |
4.2 程翔语文教学实践对提高教师教学实践的启示 |
4.2.1 深入学生,探求教学规律 |
4.2.2 结合、积累——学习名师的关键 |
4.2.3 注重实践、反思和研究 |
4.2.4 懂得学习,积淀文化底蕴 |
5 总结 |
结语 |
附录 |
附录 1 |
附录 2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7)王君“青春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
1.4.1 对王君课例的相关研究 |
1.4.2 对王君及其“青春语文”教学理念的研究 |
1.4.3 对王君教学艺术的研究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检索法 |
1.5.2 课堂观察法 |
2.王君及其“青春语文”概述 |
2.1 王君的成长经历及影响 |
2.1.1 主要教学经历 |
2.1.2 成就与影响 |
2.2 “青春语文”教学理念简述 |
2.2.1 “青春语文”概念解析 |
2.2.2 “青春语文”的理论基础 |
3.王君“青春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内涵 |
3.1 教材研究与处理的艺术 |
3.1.1 清晰定位,文分七类 |
3.1.2 深入文本,巧妙解读 |
3.2 教学谋划与设计的艺术 |
3.2.1 同类整合,群文教学 |
3.2.2 撷取关键,打通全篇 |
3.3 教学组织与对话的艺术 |
3.3.1 “揪住契机”,绽放光彩 |
3.3.2 抓住语言,精准对话 |
4.王君“青春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成因 |
4.1 对语文教师职业的热爱 |
4.2 对语文课程功能的深刻理解 |
4.3 坚持不懈的语文实践 |
4.4 积极主动地挑战自我 |
4.5 优秀教师的指点与帮助 |
5.王君“青春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启示 |
5.1 教材研读要准、新 |
5.1.1 文本定位要精准 |
5.1.2 文本解读要新颖 |
5.2 教学设计要巧、妙 |
5.2.1 群文教学的设计要巧 |
5.2.2 关键词句的寻找要妙 |
5.3 课堂实践要实、活 |
5.3.1 课堂教学要落到实处 |
5.3.2 课堂应变要灵活 |
5.4 语文教师要有一颗青春的心 |
6.附篇:学习王君“青春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一次尝试 |
7.结语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基于向名师借鉴的中学语文课堂导入方式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文献综述 |
(一)关于中学语文课堂导入重要性的研究 |
(二)关于中学语文课堂导入存在问题的研究 |
(三)关于中学语文课堂导入趣味性的研究 |
三、研究目标及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学语文课堂导入现状 |
一、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问卷设计依据 |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
二、调查问卷结果 |
(一)调查问卷结果数据 |
(二)调查问卷结果描述 |
三、课堂导入现状原因分析 |
(一)课堂导入设计手段单一,没有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去创设情境 |
(二)课堂导入目标与学生成长的关联性不强,互动话题缺乏时效性 |
(三)课堂导入作用认识有待提升,课堂教学缺少相关联文本的比对 |
(四)考试评价标准程式化,教师未能很好整合文本内容 |
第二章 中学语文名师课堂导入技巧分析 |
一、于漪“情美语文”课堂导入 |
(一)“情美语文”课堂导入定义 |
(二)“情美语文”课堂导入设计思路 |
(三)“情美语文”课堂导入设计技巧及教例 |
二、钱梦龙“品读语文”课堂导入 |
(一)“品读语文”课堂导入定义 |
(二)“品读语文”课堂导入设计思路 |
(三)“品读语文”课堂导入设计技巧及教例 |
三、蔡澄清“启学语文”课堂导入 |
(一)“启学语文”课堂导入定义 |
(二)“启学语文”课堂导入设计思路 |
(三)“启学语文”课堂导入设计技巧及教例 |
四、程少堂“文化语文”课堂导入 |
(一)“文化语文”课堂导入定义 |
(二)“文化语文”课堂导入设计思路 |
(三)“文化语文”课堂导入设计技巧及教例 |
五、董一菲“诗意语文”课堂导入 |
(一)“诗意语文”课堂导入定义 |
(二)“诗意语文”课堂导入设计思路 |
(三)“诗意语文”课堂导入设计技巧及教例 |
第三章 借鉴教学名师的导入方式分类设计及应用 |
一、情境导向类教学设计 |
(一)情境导向类教学设计定义 |
(二)情境导向类设计目标及重点 |
(三)情境导向类设计技巧 |
(四)教学应用 |
二、话题导向类教学设计 |
(一)话题导向类教学设计定义 |
(二)话题导向类设计目标及重点 |
(三)话题导向类设计技巧 |
(四)教学应用 |
三、文本导向类教学设计 |
(一)文本导向类教学设计定义 |
(二)文本导向类设计目标及重点 |
(三)文本导向类设计技巧 |
(四)教学应用 |
四、整合导向类教学设计 |
(一)整合导向类教学设计定义 |
(二)整合导向类设计目标及重点 |
(三)整合导向类设计技巧 |
(四)教学应用 |
五、对比导向类教学设计 |
(一)对比导向类教学设计定义 |
(二)对比导向类设计目标及重点 |
(三)对比导向类设计技巧 |
(四)教学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一)符合中职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
(二)符合教育学的理念 |
(三)中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需要情感教育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对象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情感教育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情感教育的研究现状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课例分析法 |
(三)观察法 |
(四)问卷调查法 |
(五)访谈法 |
第一章 情感教育的内涵及其与中职语文教学的关系 |
第一节 情感教育的内涵以及与其他教育的区别 |
一、情感 |
二、情感教育 |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
四、情感教育与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美育的区别 |
第二节 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
一、实施情感教育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
二、实施情感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
三、实施情感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
四、实施情感教育有利于改善师生的关系 |
第三节 中职语文学科对促进情感教育有着先天优势 |
一、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为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条件 |
二、中职语文教材是情感教育的源泉 |
三、汉语言文字富有情感教育的功能 |
第二章 中职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对中职学生的情感现状调查分析 |
一、自卑感严重,对抗性强烈 |
二、学习动机不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
三、情绪起伏波动大 |
四、道德情感缺失严重 |
五、审美情感能力偏低 |
第二节 中职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重知识轻情感 |
二、忽视情感主体的体验 |
三、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热情不高 |
第三节 情感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
一、没有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促进情感教育 |
二、部分教师的情感素养有待提高 |
三、实用功利的思想影响 |
第三章 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及对教师的要求 |
第一节 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 |
一、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
二、赏识鼓励的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
四、重视朗读,感知情感 |
五、立足文本,渗透情感 |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
第二节 情感教育对中职语文教师的要求 |
一、热爱教育、关爱学生 |
二、期待学生成长 |
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
四、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
五、做一个博学的教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余映潮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文献统计 |
二、研究空间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案例分析法 |
第一章 余映潮教育思想概述 |
第一节 余映潮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
第二节 余映潮教育思想形成的阶段 |
一、教学实践阶段 |
二、教学研究阶段 |
三、理论形成阶段 |
第三节 余映潮教育思想 |
一、余映潮语文课程观 |
二、余映潮语文教材观 |
三、余映潮语文教师观 |
四、余映潮语文教学观 |
第二章 余映潮的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 |
第一节 阅读教学思路:“板块式” |
一、概念界定 |
二、案例呈现 |
三、特点分析 |
四、理论依据 |
第二节 阅读教学设计:“主问题” |
一、概念界定 |
二、案例呈现 |
三、特点分析 |
四、理论依据 |
第三节 阅读教学手段:“诗意手法” |
一、概念界定 |
二、案例呈现 |
三、特点分析 |
四、理论依据 |
第三章 余映潮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启示与反思 |
第一节 余映潮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
一、“板块式”教学思路的启示 |
二、“主问题”教学设计的启示 |
三、“诗意手法”教学手段的启示 |
第二节 余映潮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反思 |
一、“模式化突出”的反思 |
二、“积累误区”的反思 |
三、“工具性突出”的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余映潮课堂教学实录 |
附录二:余映潮着作和发表文章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谈(论文参考文献)
- [1]王君语文教学特色研究[D]. 杨起威.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2]王君“青春语文”的辩证审思[D]. 刘瑶.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余映潮课堂教学艺术研究[D]. 黄艳婷. 赣南师范学院, 2015(01)
- [4]王君阅读教学研究[D]. 王传玲.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5]肖培东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艺术研究[D]. 穆欣. 苏州大学, 2020(03)
- [6]程翔语文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D]. 刘艳. 新疆师范大学, 2014(11)
- [7]王君“青春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D]. 徐梦婷. 天水师范学院, 2019(08)
- [8]基于向名师借鉴的中学语文课堂导入方式设计与应用[D]. 林鹏. 鲁东大学, 2017(04)
- [9]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D]. 迟宽琴.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余映潮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D]. 王其勇. 青海师范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