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栗树生长期腹接法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喻博文[1](2020)在《《花镜》内容探究》文中研究表明明末清初时期陈淏子所着《花镜》作为我国观赏园艺植物学诞生的标志,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书中不仅包含了对天干地支的研究、明清时期观赏植物的品种及其栽培方法、部分动物的介绍及饲养方法,还包括了对于庭院设计、花卉配置和盆花插花运用以及的理解。研究《花镜》,不仅可以了解明清时期花木的品种与传统庭院的设计趋势,而且明清时期植物的栽培技巧对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也有一定借鉴意义。陈淏子在写作中以实践为核心,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植物的观察与栽培,并且虚心学习在前人关于农业种植方面的经验,经过时间的考验从而编纂出这部园艺大作。在书中,陈淏子主要阐述四个方面的知识:第一,根据花历进行占验及授时,确定天气情况以及植物栽培的逐月行事;第二,阐明观赏植物的培育和利用方法,共十八种,堪称全书精华;第三,介绍庭院陈设与搭配;第四,对各种植物、动物个体进行详细介绍。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论文第一部分分析了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详细介绍《花镜》一书的内容与结构。第三部分介绍书中核心——课花十八法。第四部分对《花镜》一书中关于观赏植物的园林设计的内容进行解读。第五部分阐述了《花镜》一书的史学价值以及对近当代的意义。
张人庆[2](1998)在《奉节县山田大板栗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奉节县山田大板栗优质丰产栽培技术张人庆(重庆市农垦局400015)板栗是经济价值很高的干果,素有“木本粮食”之称。板栗的风土适应能力极强,能在荒山、沙滩大量发展。川东沿长江一带有大面积集中栽培的栗园,其中奉节县是主要产区之一。奉节县现有板栗面积约10...
陈家誉[3](2013)在《超晚熟锥栗优株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技术》文中研究指明介绍并总结超晚熟锥栗优株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配套栽培技术。
李艳菊[4](2005)在《元宝枫繁育技术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元宝枫(Acer truncatumBunge)系槭树科槭属植物,是一种集油料、蛋白质、鞣料等于一身,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综合利用价值很高的树种。本研究直接针对元宝枫发展中急需建立的科学基础和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对元宝枫生物学特性、优树选择和苗木繁育技术体系,系统开展试验与研究,对元宝枫种子基础成分、干物质累积规律、蛋白质功能特性等展开测定,并对蛋白质食用开发和树叶制茶最佳工艺进行探索。通过多学科、多年大量试验与研究,填补元宝枫研究中的空白,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需求,为该树种的利用与发展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较系统地对元宝枫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各器官的形态特征、物候期、生长特性、开花结果规律及生命周期进行了全面观测研究,为该树种的优树选择、苗木繁育和应用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以种子经济性状为主导指标,参照其它辅助指标,通过初选、复选和决选,获得了10株元宝枫优树,并提出了元宝枫优树选择标准。 (3)对嫁接、扦插、组织培养等无性繁殖技术以及播种育苗和壮苗培育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嫁接繁殖时,用1年生平茬苗作砧木,选用芽片削取长度为4~5cm的嵌芽接法,在夏秋季避开阴雨天气进行嫁接,成活率较高,最高可达87.5%。所以,元宝枫嫁接繁殖是优质苗木培育的一条很好的途径;扦插试验表明,元宝枫属多年生母树插穗扦插较难生根树种;组织培养试验研究得知,在MS培养基中添加0.01μm~0.05μm的TDZ,可较好地促进外植体的生长和增殖,在1/2MS培养基中,附加0.1μm IBA,每天光照16h,元宝枫幼茎生根率最高,可达90.91%,生根幼苗经炼苗后盆栽,成活率达95%以上。无性繁殖技术的攻克,解决和满足了元宝枫优树快繁中的技术需求,为元宝枫良种化繁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平茬和播种育苗试验得知,在关中地区,最佳播种期为3月中、下旬,播前种子经催芽处理,播后覆盖地膜,苗木生长量最大,6~8月份为苗高速生期,6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地径增粗速生期,此阶段应加强水肥管理,促进苗木加速生长。平茬苗生长势强,干形通直,是培育壮苗和行道景观树木的有效途径。 (4)对元宝枫种子化学成分、种子发育中油脂和干物质累积规律等内容进行了研究。由测定结果得知,种仁中含47.88%油脂和27.15%蛋白质,同时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元宝枫种仁中油脂累积从7月底开始,8月下旬至9月下旬为油脂累积的高峰期。因此,该期应加强水肥管理,以获得油脂丰产。在陕西杨陵地区,元宝枫适宜的采种期为10月底,此时种子的含油率最高。 (5)较系统地测定了元宝枫种仁蛋白质的溶解性、起泡性、乳化性等主要功能特性,得出元宝枫蛋白质的等电点为4.38,指出了该蛋白质的起泡性和乳化性等特
二、栗树生长期腹接法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栗树生长期腹接法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花镜》内容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综述与评论 |
(一)明清时期花卉栽培技术的背景文献 |
(二)对《花镜》作者陈淏子研究的相关文献 |
(三)对《花镜》内容进行分析的文献 |
三、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视角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五、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特色 |
(二)创新之处 |
小结 |
注释 |
第二章 《花镜》一书的作者及内容简介 |
一、《花镜》作者陈淏子生平 |
二、《花镜》一书的内容简介 |
(一)养花与农历月令之间的关系 |
(二)对花木栽培技术的介绍 |
(三)对园林搭配的介绍 |
(四)对各种植物、动物的介绍 |
注释 |
第三章 《花镜》中花木栽培技术内容的整理与释读 |
一、花木栽培前的准备阶段 |
(一)辨花性情法 |
(二)下种及期法 |
二、花木栽培的生长阶段 |
(一)浇灌得宜法 |
(二)培壅可否法 |
(三)治诸虫蠹法 |
(四)枯树活树法 |
三、花木栽培的优选阶段 |
(一)接换神奇法 |
(二)分栽有时法 |
(三)扦插易生法 |
(四)移花转垛法 |
(五)整顿删科法 |
(六)过贴巧合法 |
(七)变花催花法 |
四、花木收储阶段 |
(一)收种贮子法 |
(二)花香耐久法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四章 《花镜》观赏植物的造景手法与个体详解 |
一、《花镜》中造景手法的整理与释读 |
(一)种植位置法 |
(二)养花插瓶法 |
(三)种盆取景法 |
(四)《花镜》中的园林设计思路 |
二、《花镜》中观赏花木个体详解 |
(一)花木类 |
(二)藤蔓类 |
(三)花草类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五章 《花镜》的历史地位与价值 |
一、《花镜》一书在农业学及植物学的历史地位 |
二、《花镜》中体现的学术价值 |
(一)生态学价值 |
(二)博物学价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超晚熟锥栗优株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生物学特性 |
2 优质高效配套栽培技术 |
2.1 栗园选择与砧木培育 |
2.1.1 栗园选择 |
2.1.2 砧木培育 |
2.1.3 砧木管理 |
2.2 嫁接与管理 |
2.2.1 嫁接时期 |
2.2.2 采用锥栗双头倒芽腹接法 |
2.2.3 嫁接后管理 |
2.2.4 中耕施肥 |
2.3 整形修剪 |
2.3.1 幼树整形 |
2.3.2 结果树修剪 |
2.4 土壤及水肥管理 |
2.4.1 土壤管理 |
2.4.2 水分管理 |
2.4.3 肥料管理 |
2.5 喷施生长素调控 |
2.6 锥栗园养殖中蜂 |
2.7 主要病虫害防治 |
2.7.1 锥栗疫病防治措施 |
2.7.2 皮疣枯枝病防治措施 |
2.7.3 桃蛀螟防治措施 |
2.7.4 栗大蚜防治措施 |
2.8 清园、涂白 |
2.8.1 清园 |
2.8.2 涂白 |
(4)元宝枫繁育技术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进展 |
1.1.1 械属植物研究进展 |
1.1.1.1 资源的分布 |
1.1.1.2 形态和解剖学特征 |
1.1.1.3 化学成分及生理特性研究 |
1.1.1.4 繁殖与栽培技术研究 |
1.1.1.5 械属植物资源应用 |
1.1.2 元宝枫研究进展 |
1.1.2.1 资源分布与生态适应性 |
1.1.2.2 形态和解剖学特征 |
1.1.2.3 化学成分研究 |
1.1.2.4 生理特性研究 |
1.1.2.5 栽培技术研究 |
1.1.2.6 元宝枫应用研究 |
1.2 问题与需求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意义 |
2 理论基础 |
2.1 生物学特性研究 |
2.2 植物繁殖基础理论 |
2.2.1 优树选择的依据 |
2.2.2 苗木繁殖原理 |
2.2.2.1 有性繁殖 |
2.2.2.2 无性繁殖 |
2.3 植物种子应用基础研究 |
2.3.1 种子油脂及干物质累积动态 |
2.3.2 植物蛋白质功能特性 |
2.4 食品加工原理与方法 |
2.4.1 植物蛋白饮料加工 |
2.4.2 酱油加工 |
2.4.3 茶叶加工 |
2.4.3.1 绿茶 |
2.4.3.2 红茶 |
2.4.3.3 花茶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设计 |
3.2 试验地概况 |
3.3 元宝枫生物学特性观测 |
3.3.1 材料 |
3.3.2 观测内容与方法 |
3.4 元宝枫苗木繁育 |
3.4.1 元宝枫优树选择 |
3.4.2 实生苗繁育及壮苗培育 |
3.4.3 元宝枫嫁接育苗与扦插育苗 |
3.4.4 元宝枫组织培养 |
3.5 元宝枫应用基础研究 |
3.5.1 种子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
3.5.2 翅果干物质及油脂累积动态 |
3.5.3 种子蛋白质功能特性研究 |
3.6 元宝枫食品加工应用研究 |
3.6.1 发酵酸乳加工工艺 |
3.6.2 种仁蛋白乳加工工艺 |
3.6.3 种仁及油粕酱油加工工艺 |
3.6.4 元宝枫茶叶加工工艺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元宝枫生物学特性研究 |
4.1.1 形态特征 |
4.1.2 物候期 |
4.1.3 生长特性 |
4.1.3.1 萌芽特性 |
4.1.3.2 枝干生长规律 |
4.1.3.3 叶片生长动态 |
4.1.3.4 根系的生长和分布 |
4.1.4 开花结果特性 |
4.1.4.1 花芽分化 |
4.1.4.2 开花特性 |
4.1.4.3 结果特性 |
4.1.4.4 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 |
4.1.5 生命周期 |
4.1.6 小结 |
4.2 元宝枫繁殖技术研究 |
4.2.1 元宝枫优树选择 |
4.2.1.1 优树选择指标 |
4.2.1.2 优树选择的方法与步骤 |
4.2.1.3 选优结果 |
4.2.1.4 优树选择标准的制定 |
4.2.1.5 小结 |
4.2.2 元宝枫实生苗繁育及壮苗培育技术 |
4.2.2.1 实生苗繁育 |
4.2.2.2 平茬育苗试验 |
4.2.2.3 小结 |
4.2.3 元宝枫嫁接与扦插育苗技术 |
4.2.3.1 嫁接繁殖 |
4.2.3.2 扦插技术 |
4.2.3.3 小结 |
4.2.4 元宝枫组织培养技术 |
4.2.4.1 初代培养 |
4.2.4.2 继代培养 |
4.2.4.3 生根培养 |
4.2.4.4 移植 |
4.2.4.5 小结 |
4.3 元宝枫应用基础研究 |
4.3.1 元宝枫种子化学成分测定 |
4.3.1.1 种仁主要化学成分 |
4.3.1.2 元宝枫油脂肪酸组成 |
4.3.1.3 元宝枫油理化特性 |
4.3.1.4 种仁蛋白质氨基酸组成 |
4.3.1.5 种仁中维生素组成 |
4.3.1.6 种仁中矿质元素含量 |
4.3.1.7 种皮中单宁含量 |
4.3.1.8 小结 |
4.3.2 元宝枫翅果干物质及油脂累积动态 |
4.3.2.1 翅果干物质累积动态 |
4.3.2.2 翅果含水量变化动态 |
4.3.2.3 翅果出仁率变化动态 |
4.3.2.4 种仁油脂累积动态 |
4.3.2.5 翅果油脂累积动态 |
4.3.2.6 小结 |
4.3.3 元宝枫种子蛋白质功能特性研究 |
4.3.3.1 试样化学成分 |
4.3.3.2 等电点 |
4.3.3.3 溶解性 |
4.3.3.4 起泡性与泡沫稳定性 |
4.3.3.5 乳化性与乳化稳定性 |
4.3.3.6 吸油性 |
4.3.3.7 小结 |
4.4 元宝枫食品加工应用研究 |
4.4.1 元宝枫发酵酸乳加工工艺 |
4.4.2 元宝枫种仁蛋白乳加工工艺 |
4.4.3 元宝枫种仁及油粕酱油加工工艺 |
4.4.3.1 种仁加工酱油工艺参数确定 |
4.4.3.2 油粕加工酱油工艺参数确定 |
4.4.3.3 理化指标测定 |
4.4.3.4 小结 |
4.4.4 元宝枫茶叶加工工艺 |
4.4.4.1 鲜叶成分测定 |
4.4.4.2 绿茶制取工艺 |
4.4.4.3 红茶制取工艺 |
4.4.4.4 花茶制取工艺 |
4.4.4.5 小结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1.1 完善了元宝枫生物学特性研究 |
5.1.2 初步建立起优树快速繁殖技术体系 |
5.1.3 充实与完善了元宝枫应用基础研究体系 |
5.1.4 发展和充实了元宝枫食用研究的新领域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四、栗树生长期腹接法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花镜》内容探究[D]. 喻博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2]奉节县山田大板栗优质丰产栽培技术[J]. 张人庆. 四川农业科技, 1998(04)
- [3]超晚熟锥栗优株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技术[J]. 陈家誉. 福建农业科技, 2013(09)
- [4]元宝枫繁育技术与应用研究[D]. 李艳菊. 北京林业大学,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