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上海鲁迅纪念馆

我和上海鲁迅纪念馆

一、我与上海鲁迅纪念馆(论文文献综述)

蒋沁园[1](2019)在《赵家璧图书出版的文化追求 ——基于应用文的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出版界正处于民营主体占据优势的黄金时期,众多走在时代前列的知识分子开始自行创办图书出版公司。赵家璧作为其中一员,也试图以出版书籍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本文主要从赵家璧的图书出版活动来探究他的文化追求。论文以赵家璧在从事出版工作的过程中所写的序跋、书信、广告等应用文为切入点,结合具体出版实践,对赵家璧的出版理念和审美追求进行详细阐述,进而剖析出这位具有进步学者风范的出版家的文化追求。赵家璧执着一生的出版事业中蕴含着个人的出版理念,这一理念渗透于选题、组稿、宣传等出版的各个环节之中,形成兼容并包的特色。从赵家璧的出版活动中亦可管窥他新颖独特、精美多样的审美追求,以及传承民族文化,传播外国文化,促进中美文化交流融合的职业理想。作为深受新文化熏陶的先进知识分子,赵家璧的图书出版彰显出积极追求进步的文人学者风范,展现了一位出版工作者以民族大义为重的家国情怀和以人民利益为先的人本主义,也体现了他关注国情民生的责任意识和以人为本的高尚道德情操,这些共同构成了赵家璧图书出版的文化追求。这一文化追求在促进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推动我国出版事业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林奕伽[2](2019)在《文学馆的“物”与作家形象建构 ——以广州鲁迅纪念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州鲁迅纪念馆以鲁迅在广州的八个月零十天的文学生活为主要陈列依据,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广州历史文化背景下,通过对鲁迅文学与生活的物的组合讲述鲁迅在广州的故事。对于鲁迅与广州来说,广州鲁迅纪念馆具有深远意义。鲁迅纪念馆具有一般文学馆所有的特性,是文学馆的一种特殊类型。文学馆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特殊场所,物与作家的关系让我们得到更多对过去、当下与未来的启发与思考。从物的角度思考作家形象是研究文学馆的新角度,对文学馆的建设与发展具有促进意义。论文除了绪论与结语,一共分为三章进行论述。绪论梳理了论文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研究价值等。第一章介绍了鲁迅与广州城的历史性缘份。鲁迅形象被后世塑造与阐述。广州鲁迅纪念馆尝试塑造多元化的鲁迅形象。第二章阐述了物的存在与具有记忆与物证功能的物是如何述说人物故事的。第三章分成四节,由“物”讲述了作为中大教师、作家、广州宾客等的鲁迅的故事。通过观察物的生命轨迹,进行物背后的社会、文化、政治等原因分析,才能更进一步认识物与人的内在关系。论文以鲁迅纪念馆中的展示物为研究对象,思考各种“物”与人的相互关系。最后,笔者在论文结尾部分对文学馆的“物”与作家形象建构这一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进行总结。

杨艳艳[3](2013)在《学习单支持下馆校衔接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如今,博物馆等场馆以其巨大的实物教育资源和情境化展区设计为依托,逐渐发展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教育系统,正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因此,场馆教育与学校课堂教育的结合,值得教育研究者关注。但从文献和案例实践来看,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教育研究者和博物馆人员对馆校衔接学习活动设计都未作深入的研究,理论上也未形成系统的理解。因此,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法和行动研究法展开。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现状。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归纳馆校衔接学习活动设计基本模块,从而构建学习单支持下的馆校衔接学习活动设计框架,并阐述学习单设计、总结学习活动方案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最后依据构建的学习活动设计框架设计实验材料,通过行动研究探索设计框架的实用价值,进一步验证、完善理论框架。全文共分六章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分析,并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意义。第2章: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主要是界定相关概念,梳理国内外馆校衔接学习活动研究现状,阐述所运用的相关理论。第3章:学习单支持下的学习活动设计分析。选取国内外相关典型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并总结了学习活动设计的模块及特色。第4章:在第3章的基础上,构建学习单支持下的馆校衔接学习活动设计框架,阐述学习单设计,并总结学习活动方案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第5章:学习单支持下的馆校衔接学习活动实践。依据第4章得出的框架结构设计实验材料,在实践中验证、完善框架结构、研究其实用价值和推广意义。第6章:对全文研究结论的总结,提出研究中的不足和后续研究展望。

李芸[4](2019)在《人物类纪念馆中情感的物化表达与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纪念,是一种情感活动;更是一种精神需求。为纪念历史伟人或有突出贡献的人而建立的人物类纪念馆,是以精神为主导力,关注人物、关注人文、关注情感的纪念性建筑。近年来,名人效应带动城市文化的发展模式,促使全国范围内人物类纪念馆的大量兴建,致使纪念变得过于形式化,建筑缺乏情感关怀,这与纪念馆的精神交流意义相悖。因此,如何围绕人物主题,将抽象的纪念情感投射到具象的人物类纪念馆建筑中,实现情感的表达,达到纪念的目的甚至高层次的伦理教化,是我们建筑设计师所面临的时代挑战。本文以国内人物类纪念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建筑被赋予的“情感”,主要研究“情感”是如何借由“建筑”这一物化媒介得以表达,使观者在心理层面上产生对人物的崇敬,怀念等情感,从而达到纪念的目的。论文首先从情感物化的理论研究入手,指出情感符号的外化形式,探讨建筑符号的中的形式与内容表现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然后,从纪念心理本源上对人物类纪念馆中的情感进行剖析,提出纪念馆情感表达的原则。之后,结合实际调研案例进行解析,从建筑艺术形象的意象表达以及建筑外部环境及内部场景空间的意境表达方面整理归纳出一套适用于人物类纪念馆中情感的物化表达与设计的手法。

闻洁璐[5](2020)在《红色文化视域下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展陈事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是全国最早建立中共地方组织的省份之一。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在浙江的斗争史给这片大地留存了众多革命遗址遗迹等红色印迹。依托于革命重大事件、人物等而建的革命纪念馆,既是革命遗址、文物资料等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收藏和展陈机构,是开展红色教育的宣传教育机构,也是红色文化的科学研究机构。因此,充分发挥其记忆、传承的纽带作用,有利于新时代红色文化的宣传和发扬。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及其展陈事业的创建与发展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铺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探索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创新,展现出了主题始终以红色教育为核心,内容实事求是,形式贴近群众等红色特点,呈现出未来愈发蓬勃发展的趋势。但是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展陈事业依旧存在着发展有失平衡、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宣教效果有待加强等缺陷。以“红色文化视域下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展陈事业发展研究”为题,摸清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及其陈列展览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之路,为其进一步发挥育人、引领和价值导向等积极作用提供对策和建议。通过文献综述法、定量分析结合具体评价的方法,梳理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展陈事业的经验,肯定其成效;同时,剖析当前全省革命纪念馆展陈事业发展过程中有待改善之处。由此,以红色文化理念为引领,提出聚焦纪念馆发展潜力、扩大展陈事业发展空间,整合信息技术资源和多方力量增强展陈宣教效果、培养多层次高质量人才补足展陈后劲等中肯建议,藉以促进浙江省革命纪念馆更好发挥红色文化宣扬作用。新时代依旧需要红色文化的精神滋养,坚定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文化自信。革命纪念馆作为红色文化重要资源,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切实发挥其红色教育基地和平台作用,既可以加强红色文化的宣扬,也有利于浙江省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

钱旭初[6](2013)在《多义性文化空间——鲁迅纪念馆(博物馆)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鲁迅纪念馆(博物馆)的基本情况1949年建国以后,各类鲁迅纪念机构或文化设施纷纷建立,既包括以鲁迅名字命名的公园、广场、雕塑、图书馆、电影院、学校,也包括专门的纪念馆、博物馆、故居、墓葬等。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7个城市建有鲁迅纪念馆(博物馆):他们分别是北京的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鲁迅故居;上海的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鲁迅故居;厦门的厦门鲁迅纪念馆;广州的广州鲁迅纪念馆;南京的南京鲁迅

俞文君[7](2010)在《人物纪念馆展览内容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物纪念馆是我国博物馆的一大重要分支,占到中国博物馆总量的近1/6。人物纪念馆通过对杰出人物的纪念和展示,保存和传承公众记忆,维护和塑造社会主旋律文化,促进名人效应的持续发挥。然而与其总体规模和社会责仟不匹配的是,目前我国人物纪念馆观众参观量和观展热情低迷,社会效应不显着。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物纪念馆主题陈列展览水平低下,展览思想性和知识性缺乏,展览内容枯燥无味,充满训化宣教气息,无法对当下的观众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而导致展览水平低下的根本症结,则在于长久以来人物纪念馆对展览内容设计工作的忽视。在需要以大量展览内容设计工作为根本支撑和保障的主题陈列展览上,人物纪念馆显示出诸多实践经验的不足和基本理念的匮乏,从而使展览内容无法准确传达出人物精神和人物形象的精髓所在,使展览形式设计无法演绎好和表现出展览内容,并最终导致人物纪念馆主题陈列展览的整体质量无法提高而始终处于低层次的发展水平。有鉴于此,本文将研究目光聚焦于人物纪念馆展览内容设计工作,借鉴博物馆学者对陈列设计、展览文本策划等相关博物馆展览理论的各项研究成果,在我国人物纪念馆展览众多个案实践经验基础之上,开展有针对性的问题分析和规律探索。本文主要研究目前在人物纪念馆展览内容设计工作中现状问题最为集中的四个环节,即人物纪念馆展览传播目的设定、展览主题定位确立、展览内容体系编排和展览文本文字编写环节,针对这四个环节中所出现的现状问题一一进行阐述,尔后运用博物馆学、博物馆展览理论和其他相关学科理论,分析其形成原因及严重后果,并找到有效解决这些现状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本文的正文部分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研究人物纪念馆展览传播目的的设定,探讨如何正确设立人物纪念馆展览传播使命,使其有力地担负起对当下社会的公众教育职责。第二章研究人物纪念馆展览主题定位的确立,探讨如何加强人物纪念馆主题提炼工作,以提升展览整体思想立意。第三章研究人物纪念馆展览内容体系的建立,探讨如何提高人物纪念馆内容体系编排水平,有效演绎展览主题,生动表现人物形象。第四章研究人物纪念馆展览文本文字的编写,探讨如何正确撰写人物纪念馆展览文本中的各类文字,确保展览文本文字符合规范、编写到位。正文的四大板块次第紧扣,互为依附,对人物纪念馆展览内容设计中涉及到的四个关键环节形成一系列具有实际指导力和实践应用性的操作原则和工作方法,以切实提升人物纪念馆展览内容设计策划水平,并提高展览整体质量。本文力求通过有针对性的研究和细致深入的剖析,能有助于改善中国人物纪念馆展览策划实践水平,促进人物纪念馆展览教育水平的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纪念馆学理论,从而确保人物纪念馆展览能够真正发挥出解读和阐述人物生平业绩的传播职能,完成好宣扬和传达人物精神实质的教育职能,使人物纪念馆在不断变迁和发展的社会背景中更有力地肩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

栾雨晴[8](2020)在《鲁迅标准像的建构 ——以1956年鲁迅逝世20周年纪念活动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近现代史中,鲁迅先生本人及成就有着独一无二的的重要地位。他不仅以笔为刀,书写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留下发人深省的醒世之言。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革命先驱,鲁迅与中国共产党有着密切的联系。自1936年先生逝世开始,在党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一种对鲁迅先生本人进行纪念的传统,其中在纪念活动中十分重要的一项便是对于鲁迅标准像的建构。这一传统的形成不仅是出于对鲁迅现实本人的崇敬,其背后更有着十分复杂的建构过程和重大的政治意义。为此,本文选取1956年鲁迅先生逝世20周年作为研究背景,对建国后第一次涉及国内社会各界的大规模的纪念活动轨迹进行梳理。文章重点探究鲁迅标准像形成的原因,其建构过程与图像特点以及其标准像传播的意义等问题,力求还原鲁迅逝世20周年完整的历史语境。

张榆蛟[9](2019)在《名人纪念馆场所精神的表达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当前,随着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人类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进而转向精神层面的追求。名人纪念馆作为博物馆与纪念性建筑的交叉类型,在国内外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实践作品,这类建筑以精神教化为主导功能,弘扬真善美,通过独特的空间氛围带给体验者强烈的情感冲击,激发其内心深层次的思考。场所理论是挪威建筑师和历史学家诺伯格·舒尔茨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应对新技术带来的建筑形式上的雷同而提出来的,这一理论强调场所的精神内涵,注重建筑与环境与人的关系,强调人在场所中的体验,认为场所是特定的地点、特定的建筑与特定的人群相互积极作用并以有意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整体,而场所精神就是场所特性与意义的表现,是场所独到的精神性特质。名人纪念馆建筑对人产生的精神性影响与场所理论所提及的场所精神密切相关。本文试图将场所理论引入名人纪念馆设计,从理论的角度探讨名人纪念馆精神性的本质和来源,对相关理论进行理解与研究的同时结合大量的实践案例,从理论研究落实到实践探索,希望为同类型的建筑创作提供借鉴的同时,也对今后的设计实践有所启发。首先,本文对名人纪念馆及场所理论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与归纳,研究总结了名人纪念馆的类别归属、定义、发展历程、社会意义及其功能、规模和分类,对场所理论的主要内容——场所现象、场所结构、场所精神作出研究与分析,并指出场所理论在名人纪念馆设计中的应用意义——既作为一种意识的指导,又作为一种检验标准。其次,对名人纪念馆的场所精神进行解析,探讨名人纪念馆场所精神的本质及其影响因素,为探讨名人纪念馆场所精神的表达策略奠定基础。再次,从环境要素整合、纪念客体表达、纪念主体体验三个方面提出名人纪念馆场所精神的表达策略。最后,以惠能纪念堂项目实践作为名人纪念馆场所精神表达相关结论的检验,以实践检验理论研究、充实理论研究。

葛涛,谷红梅[10](2020)在《“我早已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许广平与广州鲁迅纪念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57年11月,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在原中山大学的旧址(大钟楼地区)建立"革命纪念广场"、省立中山图书馆、省地方博物馆和广州鲁迅纪念馆等文化设施,以此纪念革命先烈并庆祝建国十周年。其中广州鲁迅纪念馆设在鲁迅曾经居住过的大钟楼上,不单独建制,归广东省地方博物馆管辖。在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广州鲁迅

二、我与上海鲁迅纪念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与上海鲁迅纪念馆(论文提纲范文)

(1)赵家璧图书出版的文化追求 ——基于应用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赵家璧应用文概述
    第一节 赵家璧应用文简介
    第二节 赵家璧应用文分类
    第三节 赵家璧应用文特点
第二章 执着一生的出版事业
    第一节 小试牛刀的学生时代
    第二节 大展宏图的“良友”时光
    第三节 相见以诚的“晨光”岁月
    第四节 探索延续的合营年代
第三章 兼容并包的出版理念
    第一节 博采众长的选题理念
    第二节 不拘一格的组稿理念
    第三节 纵横兼顾的丛书理念
    第四节 多管齐下的宣传理念
    第五节 出版理念的多元成因
第四章 图书出版的审美追求
    第一节 新颖模式与独特品牌
    第二节 精美装帧与多样广告
    第三节 创新方式传承民族文化
    第四节 先进思维传播外国文化
第五章 进步学者的文化追求
    第一节 进步学者的身份定位
    第二节 以民族大义为重的家国情怀
    第三节 以人民利益为先的人本主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2)文学馆的“物”与作家形象建构 ——以广州鲁迅纪念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广州城与广州鲁迅纪念馆
    第一节 广州城与鲁迅
    第二节 鲁迅形象变化与广州鲁迅纪念馆
    第三节 鲁迅纪念馆对当代广州城的意义填充
第二章 “物”与鲁迅故事述说
    第一节 物与物的文化
    第二节 物与人物书写
    第三节 物的记忆与物证
第三章 “物”的话语与鲁迅形象的多元探索及建构
    第一节 中山大学的大忙人——鲁迅与中山大学
    第二节 白云楼的作家与宾客——鲁迅与广州岁月
    第三节 引领青年的灯塔——鲁迅与广东青年
    第四节 风子之爱——鲁迅与许广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3)学习单支持下馆校衔接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和思路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 理论基础
第3章 学习单支持下的学习活动设计分析
    3.1 样本选取
    3.2 样本分析
    3.3 学习活动设计分析总结
第4章 学习单支持下的馆校衔接学习活动设计框架
    4.1 学习活动设计框架
    4.2 学习活动方案设计考虑的因素
第5章 学习单支持下的学习活动设计实践
    5.1 研究概述
    5.2 研究设计
    5.3 研究过程
    5.4 研究数据收集与分析
    5.5 研究结论与反思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反思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知识测试卡
附录 2:学生访谈提纲(参观前后)
附录 3: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4:学习活动方案 3.0
附录 5:教师引导指南
附录 6:学生学习单 2.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人物类纪念馆中情感的物化表达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纪念性建筑的精神属性
        1.1.2 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趋势
        1.1.3 快速发展下的情感缺失
    1.2 研究对象
        1.2.1 人物类纪念馆概念
        1.2.2 研究对象范围界定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相关研究概况
        1.5.1 国内人物类纪念馆建筑发展历程
        1.5.2 纪念馆及纪念情感理论研究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情感物化理论研究综述
    2.1 情感
        2.1.1 情感释义
        2.1.2 情感符号
    2.2 情感物化
        2.2.1 释义
        2.2.2 基础要素
        2.2.3 存在形式
        2.2.4 建筑中的表现形式
    2.3 人物类纪念馆中的情感表达研究
        2.3.1 纪念情感的心理溯源——崇拜
        2.3.2 人物类纪念馆存在的特定情感类型
        2.3.3 人物类纪念馆情感表达的原则
    2.4 本章小结
3 人物类纪念馆调研与分析
    3.1 纪念馆调研情况汇总
        3.1.1 调研对象选取
        3.1.2 分类阐述
        3.1.3 现状问题
    3.2 纪念馆特性分析
    3.3 纪念馆的纪念表现
    3.4 典型案例解析
        3.4.1 淮安周恩来纪念馆
        3.4.2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
        3.4.3 上海鲁迅纪念馆
        3.4.4 潘天寿纪念馆
        3.4.5 萨马兰奇纪念馆
        3.4.6 平湖市李叔同纪念馆
    3.5 本章小结
4 人物类纪念馆中情感的物化表达与设计
    4.1 建筑形象与情感表达
        4.1.1 意象造型
        4.1.2 几何构图
        4.1.3 明晰色调
    4.2 外部空间环境氛围与情感表达
        4.2.1 对自然环境的利用
        4.2.2 与周边建筑环境的契合
        4.2.3 纪念性空间布局形式的运用
    4.3 特定场景空间与情感表达
        4.3.1 蒙太奇拼贴
        4.3.2 超常尺度
        4.3.3 信息繁复
        4.3.4 空间留白
        4.3.5 光的渲染
    4.4 本章小结
5 结语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Ⅰ 2016 年度全国人物类纪念馆名录
附录Ⅱ 国外典型人物类纪念馆案例浅析汇总表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红色文化视域下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展陈事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思路、方法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3.1 研究重点
        1.3.2 研究难点
        1.3.3 研究创新点
2 红色文化与革命纪念馆概述
    2.1 红色文化
        2.1.1 红色文化的概念、价值
        2.1.2 红色文化资源
        2.1.3 红色文化展陈与弘扬
    2.2 革命纪念馆
        2.2.1 革命纪念馆的概念
        2.2.2 革命纪念馆的特征
        2.2.3 革命纪念馆存续基本形式:展陈
    2.3 红色文化与革命纪念馆发展
        2.3.1 革命纪念馆的红色渊源
        2.3.2 革命纪念馆的红色价值
3 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及其展陈事业的创建与发展
    3.1 浙江省革命纪念馆概况
    3.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铺垫
    3.3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尝试与探索
        3.3.1 政治运动影响下浙江省革命纪念馆的建设与发展
        3.3.2 浙江省革命纪念馆探索红色文化传播途径
        3.3.3 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展陈事业的红色特点
    3.4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创新与进步
        3.4.1 物质精神两手抓,浙江省革命纪念馆迎来发展的春天
        3.4.2 浙江省革命纪念馆打造新型红色展陈形式
        3.4.3 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展陈事业的红色特点
4 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展陈事业现状与评估
    4.1 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展陈发展的成效与经验
        4.1.1 相辅相成推进红色文化传播
        4.1.2 规范革命纪念馆展陈的内容与形式
        4.1.3 走好革命纪念馆展陈事业的群众路线
    4.2 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展陈发展的问题与挑战
        4.2.1 点线面多方位,纪念馆发展有失平衡
        4.2.2 管理体制及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4.2.3 立足宣传阵地,宣教效果有待加强
5 以红色文化发展理念统贯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展陈事业发展
    5.1 聚焦纪念馆发展潜力,扩大展陈事业发展空间
        5.1.1 严守红色底线,打造展陈品牌
        5.1.2 全方位统筹推进,实现展陈事业“百花齐放”
        5.1.3 完善管理体制,让展陈“有法可依”
    5.2 用足信息技术资源,扩大展陈宣传影响
        5.2.1 完善新媒体平台,拓宽红色宣传渠道
        5.2.2 优化红色文创,满足观众精神需求
        5.2.3 丰富上门展陈,突破展陈地域局限性
    5.3 凝结多方力量,增强展陈宣教力度
        5.3.1 文化部门丰富展陈内容
        5.3.2 研发人员创新展陈形式
        5.3.3 馆内工作者增强展陈时效
    5.4 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保障红色展陈后继有人
        5.4.1 加强红色文化理论学习,提高管理工作水平
        5.4.2 开展多种红色实践培训,提升讲解宣教素质
        5.4.3 重视多角度的研究工作,增强展陈学术支撑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人物纪念馆展览内容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其概念
        1. 人物纪念馆
        2. 人物纪念馆展览
        3. 人物纪念馆展览内容设计
        4. 研究对象:人物纪念馆展览内容设计
    二、研究意义
        1. 有助于指导人物纪念馆展览内容设计的实践
        2. 有利于促进人物纪念馆展览教育水平的提高
        3. 有助于丰富纪念馆学理论
    三、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综述
        2. 国内研究实践综述
        3. 小结
    四、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思路
        3. 研究方法
        4. 本文创新点
第一章 人物纪念馆展览传播目的
    第一节 展览传播目的的重要意义
        一、何谓展览传播目的
        二、展览传播目的的重要意义
        1. 传播目的是展览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2. 传播目的是展览设计的准则和方向
    第二节 人物纪念馆展览传播目的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重事不重人
        二、重行业不重人
        三、重历史不重时代性和现实性
    第三节 展览传播目的当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与历史事件纪念馆展览混为一谈
        二、与行业博物馆展览混为一谈
        三、欠缺服务于当下社会的意识
    第四节 明确人物纪念馆展览的传播目的
        一、视历史事件为背景
        二、视行业情况为背景
        三、赋予人物现实意义
    小结
第二章 人物纪念馆展览的主题定位
    第一节 展览主题的重要意义
        一、何谓展览主题
        二、展览主题的重要意义
        1. 展览主题是展览的灵魂
        2. 展览内容依赖于展览主题的统领
    第二节 人物纪念馆展览主题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展览主题提炼不足
        二、展览立意不高
    第三节 人物纪念馆展览主题当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与展览有关的学术研究不充分
        1. 学术资料收集和研究不足
        2. 对展览传播和教育目的研究不够
        3. 前期观众调查和分析缺乏
        二、不重视展览主题的提炼工作
        1. 缺少展览内容设计环节
        2. 展览主题提炼方法不科学
        3. 匮乏内容设计专业人才
    第四节 提高人物纪念馆展览主题的提炼水平
        一、做好展览前期学术研究工作
        1. 加强学术资料收集和研究
        2. 加强对展览传播和教育目的研究
        3. 进行前期观众调查和分析
        二、加强展览主题提炼工作
        1. 重视展览内容设计环节
        2. 提高展览主题提炼的水平
        3. 引进内容设计专业人才
    小结
第三章 人物纪念馆展览内容体系
    第一节 展览内容体系编排的重要性
        一、何谓展览的内容体系
        1. 总体结构规划
        2. 结构层次划分
        3. 信息组团和展品组合
        4. 信息层次划分
        二、展览内容体系编排的重要意义
        1. 增强展览的逻辑清晰度
        2. 有效传达信息
        3. 提高展览感染力
    第二节 人物纪念馆展览内容体系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展览主题结构逻辑混乱
        二、展览内容面面俱到和平铺直叙
        三、展品组合不科学
        四、展览信息结构层次规划不合理
    第三节 人物纪念馆展览内容体系当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盲目追求展览内容面面俱到
        二、不重视主题结构的演绎
        三、不注意突出展览的重点和亮点
        四、忽视展览的信息组团研究
        五、不重视展览信息层次的处理
    第四节 提高人物纪念馆展览内容体系的编排水平
        一、突出人物重要的生平节点
        二、重视主题结构演绎
        三、突出各部分内容的重点和亮点
        四、注重信息组团策划设计
        五、合理划分展览信息层次
    小结
第四章 人物纪念馆展览文本文字编写
    第一节 展览文本文字编写的重要性
        一、展览文本文字的种类
        1. 版面文字
        2. 辅助展品创作说明文字
        3. 隐性信息文字
        二、展览文本文字编写的重要性
        1. 引导观众参观展览
        2. 为形式设计提供创作依据
        3. 丰富展览的信息量
    第二节 人物纪念馆展览文本文字编写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版面文字编写不规范
        1. 前言结语文字编写不规范
        2. 主题说明文字编写不规范
        二、辅助展品创作说明文字编写不规范
        三、隐性信息文字编写不规范
    第三节 人物纪念馆展览文本文字编写当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把展览文本和陈列大纲混为一谈
        二、不懂得版面文字编写的基本要求
        1. 不注重展览前言结语文字的引导作用
        2. 不注重主题说明文字的信息传达作用
        三、不懂得辅助展品创作说明文字编写的重要性和要求
        四、不懂得隐性信息文字编写的重要性和要求
    第四节 提高人物纪念馆展览文本文字的编写水平
        一、规范编写版面文字
        1. 前言结语文字洗练别致
        2. 主题说明文字精炼准确
        二、规范编写辅助展品创作说明文字
        三、规范编写检索查询信息系统文字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8)鲁迅标准像的建构 ——以1956年鲁迅逝世20周年纪念活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难点及方法
    第三节 研究回顾及重要着述
第一章 鲁迅纪念活动的缘起
    第一节 中国文化革命先锋的逝世
    第二节 鲁迅逝世后革命形象的强化
    第三节 建国后鲁迅形象体系的更新
第二章 迁葬仪式中的场景“再现”
    第一节 迁葬中的三个重要现场
    第二节 迁葬仪式中的传播媒介
第三章 鲁迅逝世20周年纪念活动的“典型化”
    第一节 纪念大会的隆重召开
    第二节 其他形式的纪念活动
第四章 纪念活动中的艺术创作
    第一节 集体艺术创作的始末
    第二节 艺术家们“曲折”的创作历程
第五章 鲁迅图像的历史性
    第一节 画面中的“固定搭配”
    第二节 “最后”的摄影与版画
    第三节 图像中的情节“演绎”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9)名人纪念馆场所精神的表达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目标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目标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场所精神相关理论
        1.4.2 名人纪念馆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名人纪念馆与场所理论概述
    2.1 名人纪念馆概述
        2.1.1 名人纪念馆的类别归属
        2.1.2 名人纪念馆的定义
        2.1.3 名人纪念馆的发展历程及演变
        2.1.4 名人纪念馆的社会意义
        2.1.5 名人纪念馆的功能、规模与分类
    2.2 场所理论概述
        2.2.1 场所理论的产生背景
        2.2.2 场所现象
        2.2.3 场所结构——“空间”与“特性”
        2.2.4 场所精神——“方向感”与“认同感”
    2.3 场所理论在名人纪念馆设计中的应用意义
        2.3.1 作为一种思想指导
        2.3.2 作为一种检验标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名人纪念馆场所精神解析
    3.1 名人纪念馆场所精神的本质
        3.1.1 方向感
        3.1.2 认同感
        3.1.3 方向与认同的完全发展
    3.2 名人纪念馆场所精神表达的影响因素
        3.2.1 地域环境
        3.2.2 纪念客体的特征
        3.2.3 纪念主体的体验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名人纪念馆场所精神的表达策略
    4.1 整合环境要素
        4.1.1 回应自然
        4.1.2 延续文脉
        4.1.3 邻里联动
        4.1.4 本土营建
    4.2 诠释客体特征
        4.2.1 蒙太奇手法叙事
        4.2.2 象征隐喻关联空间意象
    4.3 注重主体体验
        4.3.1 建构“过去式”与“未来式”场景
        4.3.2 关注场景要素与主体的交流
        4.3.3 编排场景序列完成情感体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惠能纪念堂设计实践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背景
        5.1.2 人物背景
        5.1.3 场地条件
    5.2 设计理念
        5.2.1 山水的认同
        5.2.2 文化精神的认同
    5.3 场所精神表达解析
        5.3.1 场地条件利用
        5.3.2 客体特征表现
        5.3.3 主体流线体验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我与上海鲁迅纪念馆(论文参考文献)

  • [1]赵家璧图书出版的文化追求 ——基于应用文的研究[D]. 蒋沁园.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2]文学馆的“物”与作家形象建构 ——以广州鲁迅纪念馆为例[D]. 林奕伽.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3]学习单支持下馆校衔接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D]. 杨艳艳. 上海师范大学, 2013(S2)
  • [4]人物类纪念馆中情感的物化表达与设计研究[D]. 李芸.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5]红色文化视域下浙江省革命纪念馆展陈事业发展研究[D]. 闻洁璐.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6]多义性文化空间——鲁迅纪念馆(博物馆)谈[J]. 钱旭初. 鲁迅研究月刊, 2013(09)
  • [7]人物纪念馆展览内容设计研究[D]. 俞文君. 复旦大学, 2010(11)
  • [8]鲁迅标准像的建构 ——以1956年鲁迅逝世20周年纪念活动为例[D]. 栾雨晴. 中央美术学院, 2020(01)
  • [9]名人纪念馆场所精神的表达策略研究[D]. 张榆蛟.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我早已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许广平与广州鲁迅纪念馆[J]. 葛涛,谷红梅. 新文学史料, 2020(03)

标签:;  ;  ;  ;  ;  

我和上海鲁迅纪念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