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氨基腈热解机理的理论研究

α-氨基腈热解机理的理论研究

一、A Theoretical Studies on the Thermolysis Mechanism of α-Aminonitrile(论文文献综述)

Guang Sun,Gang Zhang,Jingyong Liu,Deniz Eren Evrendilek,Musa Buyukada[1](2021)在《Thermal behaviors, combustion mechanisms,evolved gasses, and ash analysis of spent potlining for a hazardous waste management》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An unavoidable but reusable waste so as to enhance a more circular waste utilization has been spent potlining(SPL) generated by the aluminum industry.The combustion mechanisms, evolved gasses, and ash properties of SPL were characterized dynamically in response to the elevated temperature and heating rates.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ic(DSC) results indicated an exothermic reaction behavior probably able to meet the energy needs of various industrial applications.The reaction mechanisms for the SPL combustion were best described using the 1.5-, 3-and 2.5-order reaction models.Fluoride volatilization rate of the flue gas was estimated at 2.24%.The SPL combustion emitted CO2, HNCO, NO, and NO2 but SOx.The joint optimization of remaining mass, derivative thermogravimetry, and derivative DSC was achieved with the optimal temperature and heating rate combination of 783.5 ℃, and 5 ℃/min, respectively.Interaction between temperature and heating rate exerted the strongest and weakest impact on DSC and remaining mass, respectively.The fluorine mainly as the formation of substantial NaF and CaF2 in the residual ash.Besides,the composition and effect of environment of residual solid were evaluated.The ash slagging tendency and its mineral deposition mechanisms were elucidated in terms of turning SPL waste into a benign input to a circular waste utilization.

张甜甜[2](2021)在《几种典型的含能炸药热爆炸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公子(Martial Le Prince Essengue Samboukel)[3](2021)在《煤制氢的产氢菌底物选择性机制初探》文中提出

毕山松[4](2021)在《CaO对生物质热解过程共价键断裂影响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可再生能力的生物质极具发展潜力。其中,利用生物质低温热转化制备生物油等产品是生物质能的重要利用途径之一。而生物质热解过程中加入适当的CaO,可以调控挥发分重整过程和促进二次反应的进行,进而脱除生物油中过多的氧元素以实现提升生物油等产品品质的目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利用生物质能,调控产品品质,需要对热解机理进行探究。在100余年的热解反应研究历史中,研究者通过种种实验证实了生物质低温热解反应以自由基反应为主。由于自由基反应遵从链式反应机制,其数目往往数以十万计,所以自由基反应体系很复杂。因此,要在这么一个复杂体系中来探讨热解反应机理,想到的方法,就是从反应集总的角度来探究热解基础反应的共性规律。反应集总,首先是对反应类型的集总。从基元反应过程来看,自由基反应却仅涉及诱导和加成等基本步。其次是对反应组分的集总。对于生物质来说,可能的集总方式是化学键,因为从化学键角度看,除去丰度不高的S、N等元素,热解反应仅仅涉及这 Car=Car、Car-Car、Cal-Cal、Car-Cal、Car-O、Car-H、Cal-O、Cal-H和O-H键等九种共价键。这样处理,就把无限多的反应情况,分类整理成若干种有限情况,便于讨论,实现了复杂体系热解机理的简化,这种反应集总的研究思路就是本研究的创新点。本文围绕“CaO对生物质热解过程共价键断裂影响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的主题,从反应集总的角度出发,构建了自由基与共价键模型物发生诱导、加成反应的反应物、过渡态等分子模型,并通过量化程序的优化和频率计算获得这些分子的能量,进而获得了有无CaO作用下的自由基与共价键反应的一般规律。关于自由基诱导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1)空间位阻效应对自由基诱导反应的能垒的影响占主要地位,共价键种类的影响相对次要;(2)不存在·OH和·H的同基团诱导交换反应时,·OH诱导能垒比·H的高约40 kJ/mol,·CH3比·OH、·H的诱导能垒分别高约为50、90 kJ/mol;(3)存在·OH或·H的同基团诱导交换反应时,会导致能垒约有70 kJ/mol的提高。关于自由基加成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自由基加成Car=Car键的能垒高低顺序为·CH3>·H>·OH;(2)取代基(种类、位置)和加成位对加成能垒的影响不大;(3)平均来看,·CH3、·OH和·H加成Car=Car键的能垒为一定值,分别约为130、80、90 kJ/mol;(4)不同自由基加成烯烃的反应难易程度顺序为:·CH3>·OH>·H,其中,H自由基与Car=Car键的加成反应在热力学上更具优势。关于有无CaO条件下的自由基诱导、加成反应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CaO的加入能够较为显着地增加自由基诱导共价键断裂反应的能垒,但不会改变不同自由基诱导相同共价键断裂的能力强弱顺序,亦不会改变不同共价键被同种自由基诱导以致断裂的难易顺序;(2)对含苯环π电子或是Car=Car键受苯环π电子影响的体系,CaO对自由基加成Car=Car键的反应能垒基本上无影响。整体平均来看,自由基加成反应能垒在有无CaO情况无显着差异,·CH3、·OH和·H加成Car=Car键的能垒为一定值,分别约为150、80、100kJ/mol;(3)CaO促进了自由基加成Car=Car键反应的发生,抑制了自由基诱导C-O键断裂反应的发生,对自由基诱导C-H、O-H键断裂反应的影响不大。

何泽颖[5](2021)在《Lewis碱催化α-氨基腈和缺电子烯烃迈克尔加成反应的研究》文中认为迈克尔加成反应是构建碳-碳、氮-碳键的经典合成方法,Lewis碱催化的迈克尔加成是迈克尔加成反应中十分重要的合成方法之一。α-氨基腈是合成化学中较为常见的中间体,并且因为能够产生分子多样性的潜力而被广泛用于合成多官能结构。γ-氨基酸酯和γ-内酰胺类化合物是很多药物的中间体,它们常在各种天然产物和生物活性化合物中被发现。由于这些化合物生物活性范围非常广泛,所以在有机药物合成中具有十分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设计了一种由不同Lewis碱催化α-氨基腈和α,β-不饱和烯烃引发迈克尔加成,接着发生分子内环化最终生成γ-氨基酸酯及γ-内酰胺类结构的化合物的方法。本文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部分:1.γ-氨基酸酯类化合物有巨大的治疗潜力,本文研究了一种用Lewis碱(DBU)催化α-氨基腈和丙烯酸甲酯迈克尔加成反应合成γ-氨基酸酯类化合物的方法。该方法为使用1,8-二偶氮杂双螺环[5.4.0]十一-7-烯(DBU)首先和α-氨基腈反应,生成的碳阴离子与丙烯酸甲酯发生迈克尔加成反应生成γ-氨基酸酯,同时重新生成的DBU可在此反应中被循环利用,反应条件温和,而且底物可适用范围较广。2.γ-内酰胺类化合物是大量天然和非天然化合物核心结构,这类化合物本身也具有生理活性。本文研究了一种用Lewis碱(PBu3)催化活化丙烯酸甲酯和α-氨基腈发生迈克尔加成合成γ-内酰胺类化合物的方法。该方法为使用三丁基膦(PBu3)催化丙烯酸甲酯生成鏻-两性离子使α-氨基腈质子化,生成的碳阴离子与丙烯酸甲酯发生迈克尔加成反应生成γ-内酰胺。该方法可以直接合成目标产物,并且合成步骤较少,还可以实现分子内循环利用,绿色环保。3.作者在以上工作的研究基础上,还尝试了使用“一锅法”直接合成产物,这种方法也是可行的。除此以外,将丙烯酸甲酯换成其他α,β-不饱和烯烃化合物,同样也可以得到较好的产率。

雷庭俞[6](2021)在《铁系金属催化剂上碳加氢及碳沉积的分子模拟研究》文中指出铁系金属催化剂广泛用于多种碳基资源催化转化过程,如煤制油品、煤制天然气、甲烷重整、甲烷化反应等。在这些过程中,含碳物质首先在催化剂表面发生吸附,进一步反应生成目标产物或发生碳沉积而导致催化剂结焦失活。催化剂表面碳物种的加氢反应是结焦失活催化剂再生、煤制天然气的关键反应。通过理论计算从分子层面研究催化剂表面碳沉积及碳加氢机理将有助于认识催化剂结焦行为及加氢催化剂的理性设计。传统的多相催化理论计算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超高真空(ultra-high vacuum,UHV)及绝对零度(0K)条件下的 0K/UHV 模型,而在实际的工业应用中,真实工况条件下的气氛、温度、压力等都会对催化剂结构和催化反应机理造成影响。因此,0K/UHV模型与真实的工业催化反应体系之间存在巨大的“结构和压力鸿沟”,如何进行原位动态模拟是多相催化理论计算领域的挑战之一。鉴于此,本论文拟建立一种加速的半经验量子力学分子动力学方法,即基于紧束缚近似密度泛函理论(DFTB)的纳米反应器分子动力学(nanoreactor molecular dynamics,NMD)方法(DFTB-NMD),并以乙炔爆轰法制备石墨烯为例进行了方法验证。采用DFTB-NMD、从头算原子热力学和经典分子动力学等接近原位动态的模拟方法,探索实际反应条件下(气氛、压力、温度等)Fe、Ni金属催化剂表面的碳沉积,以及Fe催化剂表面碳加氢的反应机理,期望形成一套用于多相催化原位动态模拟研究的通用策略。主要结论如下:(1)DFTB-NMD方法利用一个虚拟活塞周期性地将系统内的物种推向系统的中心,从而大大加快了反应速度。其计算速度相较DFT-NMD方法快2-3个数量级,可用于预测极端条件下的复杂反应网络以及探索未知反应机理,是“发现化学”的一种有效工具。(2)采用DFTB-NMD方法模拟乙炔爆轰制备石墨烯的反应过程,发现该反应遵循自由基反应机理,氧在其中起到双重作用,一方面参与爆炸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爆炸后微量氧可以促进碳六元环的形成,而过量氧会抑制C物种聚合生成石墨烯。爆轰制备石墨烯的最佳氧含量为可引爆系统的最小O2/C2H2摩尔比。(3)采用DFTB-NMD方法模拟铁团簇模型上碳沉积及碳加氢过程。碳沉积过程中C原子先后生成碳链、碳环,随后经历一系列异构、聚合反应生成稠环结构。在碳加氢过程中,活性碳物种以逐步加氢方式形成烃物种,石墨碳逐步加氢饱和导致C-C断键,并发生开环反应、五元环化反应及α-C加氢脱甲基从而形成CH4;Fe催化剂表面碳物种的石墨化程度越高,活性自由基位点越少,碳转化率越低。Fe催化剂可以提供H2解离位点,但其对C-C断键作用有限。(4)采用从头算原子热力学相结合及经典分子动力学研究了 Ni催化剂表面的碳沉积行为。镍表面的碳沉积行为对晶体表面结构敏感,在Ni(111)面倾向形成石墨碳,而在Ni(100)、Ni(311)及Ni(221)面倾向渗碳。渗碳导致Ni表面由规整的面心立方结构变为无定形结构,及少量的体心立方和六方密堆积结构。碳沉积会降低表面能,造成Ni颗粒形貌改变,高碳化学势下Ni颗粒的热力学平衡形貌完全由石墨覆盖的Ni(111)面构成,有效碳化学势控制在一定范围可抑制积碳。(5)初步给出一套针对多相催化理论研究的原位动态模拟通用策略:1.采用从头算原子热力学研究反应条件下催化剂形貌的演变,得到对应催化反应条件下的催化剂结构;2.通过DFTB-NMD方法快速计算得到反应条件下催化反应的详细过程,并提取出其反应网络,识别其中关键物种及关键反应,得到初步反应机理;3.通过DFT方法或增强采样从头算分子动力学计算关键反应的反应能垒,得到反应网络中各基元步骤的热力学数据,从而可以通过微观动力学预测反应速率。

王丽君[7](2021)在《高温高压下含能材料RDX的拉曼光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含能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科学,并且是航天航空、深井爆破和工业领域的重要能源。近年来,在含能材料领域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但更为苛刻的使用环境,如航天科技中的各种极端条件,对含能材料的耐热性能和能量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热稳定性、相容性、能量密度、轰爆以及力学性能等是提高含能材料性能的重要目标。RDX是一种典型的含能材料,因其高稳定性和强爆炸威力的特点被广泛应用在武装炸药的装备当中。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RDX的微观结构以及化学反应动力学均会发生变化,同时也影响着炸药的物理特性和宏观响应特性,进一步会影响武装炸药的轰爆性能与安全性能。因此研究外界刺激对RDX性能的影响,对导弹和固体火箭推进剂的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利用高温及高压极端条件下的自发拉曼散射技术对RDX的分子结构、化学键和晶体形态的变化等行为进行研究。同时利用这一技术对含能材料RDX分子C-H键、C-N键等振动模式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利用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仪和变温系统,研究了α-RDX在高温极端条件下的分子结构演化行为。发现当温度升到463K时,在3077cm-1和3068cm-1处的C-H赤道拉伸振动模式的特征峰合并为3073cm-1处的新峰;属于C-H赤道拉伸振动模式和C-H轴向拉伸振动模式的3002cm-1和2950cm-1被合并为2987cm-1处的单峰;1595cm-1和1573cm-1属于NO2的轴向拉伸振动模式,而1542cm-1属于NO2的赤道拉伸振动模式,三个拉曼峰逐渐合并为一个峰,对应于β-RDX中1572cm-1谱带的特征峰。并且拉曼光谱中C-H平面内弯曲振动、C-H平面外弯曲振动和N-NO2轴向拉伸振动模式等均发生了红移现象,可以确定α-RDX向β-RDX发生转变。与此同时,拉曼光谱中RDX的荧光强度变弱,α-RDX在相变过程中也伴随着热分解现象。并且在降温过程中,β-RDX具有动态稳定性,不会发生可逆行为。该研究为进一步探索高温对RDX的相变行为的影响及热分解提供了实验依据。2.利用金刚石对顶砧高压装置和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系统,研究了常温常压相α-RDX在高压下的结构演化过程。在6GPa左右时,在3068cm-1和3077cm-1处的C-H拉伸振动模式双峰被合并;353cm-1处的环扭转振动谱带发生了二重劈裂;与此同时,在856cm-1处的C-N拉伸振动模式逐渐开始不均匀的宽化;C-H拉伸振动模式区域内2949cm-1处的轴向拉伸振动模式的拉曼强度大幅度减小,且伴随着一个低能量的肩峰。这些拉曼振动模式的明显变化证明了α-RDX发生了向γ-RDX的相变。在17.4-18.5GPa的压力范围内,在488cm-1、467cm-1和440cm-1处的拉曼环扭转双峰合并为一个峰;在886cm-1的环伸缩振动显示出很大的频率偏移;在775cm-1、862cm-1和988cm-1处出现了新的振动模式;在3075cm-1处的单峰劈裂为双峰。这些变化说明了在该压力下发生了γ-RDX到δ-RDX的结构相变。并且在降压过程中δ-RDX相变至γ-RDX,后又相变为α-RDX,这证明了RDX高压相变行为在20GPa以下具有可逆性。这项研究为探索高压下RDX的相变机理提供参考。

Yi Liu,Xiao-Zhou Xu,Song Mo,Bang-Wei Lan,Cai-Zhen Zhu,Cui-Hua Li,Jian Xu,Lin Fan[8](2020)在《Long-term Thermo-oxidative Degradation Modeling of a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imide Composite: Multistep Degradation Behaviors and Kinetics》文中提出This study aims to disclose the thermo-oxidative degradation behaviors and kinetics of a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imide(CFRPI)composite for modeling of the long-term degradation process. The degradation behaviors were revealed through off-gas products analysis, and the overall kinetic interpretation was achieved from study of the mass-loss curves recorded under dynamic conditions. It was found that thermooxidative degradation of the CFRPI composite was a multistep process, which included four main reaction steps. Since most kinetic analysis methods were derived from simple reactions described by a single kinetic triplet, they cannot be applied reliably to such a process. Therefore, we firstly separated the four overlapped reaction steps by peak fitting of derivative thermogravimetric curves using Fraser-Suzuki equation considering the asymmetrical nature of kinetic curves, and subsequently analyzed each individual reaction employing Friedman method and experimental master-plots method. Four sets of kinetic triplets were determined to characterize the entire degradation process. The validity of four corresponding kinetic triplets was confirmed by perfect simulation of mass-loss curves recorded at both dynamic conditions used in kinetic analysis and entirely different isothermal conditions. Finally, modeling of long-term aging at 400 °C of the CFRPI composite was successfully achieved based on these kinetic triplets. The predicted mass loss and flexural property correlated well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This study can serve as a basis for rapid evaluation of the long-term durability of the CFRPI composite in various application environments.

秦园园[9](2020)在《不饱和取代羰基氮烯的产生、表征及异构化》文中研究指明羰基氮烯(RC(O)N)是一类重要的α-氧取代氮烯,在生物化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与常见氮烯的三重态基态特性不同,羰基氮烯的自旋多重度比较复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取代基的性质。一般而言,氨基和烷氧基等供电子基团取代的RC(O)N的基态为三重态,而烷基和芳香基取代的羰基氮烯的基态则为单重态。近年来关于不饱和烃取代氮烯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表明,烯烃取代氮烯的基态为三重态。而与之结构相关的不饱和烃取代的羰基氮烯则尚未有报道。本论文以不饱和取代羰基叠氮化合物为前驱体,利用自主研制的低温基质隔离红外光谱技术结合激光光解研究了炔烃和系列烯烃取代的RC(O)N3的分解反应。通过低温红外光谱原位表征了具有高反应活性的不饱和取代羰基氮烯中间体。同时,结合量子化学理论计算分析了氮烯的分子结构、电子特性、成键类型和异构化反应,为探索氮烯的潜在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依据。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一、微量合成并表征了不稳定丙炔酰叠氮HC≡CC(O)N3。以该叠氮为前驱体,分别在N2,Ar和Ne基质中对其266 nm激光光解过程进行了跟踪;产生并结合红外光谱仪首次观察到了关键的不饱和羰基氮烯中间体HC≡CC(O)N。利用15N同位素标记和量子化学理论计算证实了该氮烯中间体的单重态电子特性。继续用532 nm光照,氮烯发生Curtius重排生成具有准线性结构的炔基异氰酸酯母体分子HC≡CNCO。在进一步193 nm激光照射下,HC≡CNCO异构为烯酮NCC(H)CO并同时发生分解生成HCNC和CO。与光解不同,HC≡CC(O)N3的气相热分解发生协同Curtius重排直接得到HC≡CNCO,为其成功分离提纯提供了保障。二、合成并表征了系列烯基取代羰基叠氮CH2=C(X)C(O)N3(X=H,F,Br)。在低温N2基质中,CH2=CHC(O)N3在266 nm激光照射下会发生分步分解,通过红外光谱捕获了羰基氮烯中间体CH2=CHC(O)N。结合理论计算与15N同位素标记实验证实该氮烯为单重态且存在syn和anti两种构象。随后采用532 nm光照,氮烯会发生Curtius重排生成CH2=CHNCO。同样,CH2=CFC(O)N3和CH2=CBrC(O)N3在N2基质中发生分步分解分别产生新颖的单重态氮烯中间体CH2=CFC(O)N和具有syn和anti两种构象的CH2=CBrC(O)N。在532nm光照下氮烯则会继续发生Curtius重排生成相应的异氰酸酯。采用不同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对丙烯酰氮烯及其卤代衍生物的单重态和三重态之间的能量差(△EST)和稳定性进行了理论分析。

丁瑞琴[10](2020)在《CL-20基主客体结构的设计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设计和制备性能良好的高能钝感含能材料已经成为含能材料学科中的研究重点。作为可实际应用的非核单质炸药,CL-20因其高能量和优异的爆炸性能为炸药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然而,机械感度高、易相变、合成成本高等弊端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已经通过探索各种新方法来改善CL-20基含能材料的性能。然而,由于能量和安全性之间的矛盾关系,设计和制备具有高能量密度和化学稳定性的高能晶体仍然具有挑战性。通过将氧化分子嵌入到CL-20空腔中以构建宿主-客体复合物是提高其爆炸性能的可行策略。然而,现有已制备出的各种CL-20基主客体复合物之间的稳定性、爆轰性能等参数尚未在同等条件下(温度、压力等)进行系统的比较。同时,由于现有条件限制,通过引入新的小分子来探索更多的CL-20基主客能量复合体的研究依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将不同的小分子嵌入到无水α-CL-20的晶体空腔中,获得了一系列新型α-CL-20基主客体复合物。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一系列主客体复合物的结构、相互作用、稳定性和爆轰性能。通过PXRD得到的α-CL-20/H2O和α-CL-20/N2O结构参数与计算得到的结果误差均小于10%,同时由DSC测试得到的 α-CL-20/CO2、α-CL-20/N2O、α-CL-20/H2O 和 α-CL-20/H2O2 热稳定性顺序也与模拟预测得到的顺序相一致。因此,通过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证明了计算的可靠性。比较了不同主客体结构在真空下的稳定性,讨论了分子间相互作用、氧平衡和客体小分子分子量对主客体复合物结构稳定性的影响。针对各种高能炸药的性能影响因素,如爆炸性能、热稳定性、密度,我们得出α-CL-20/O3可以被选作目标的高能化合物。基于上述结果。该计算方法可为α-CL-20基主客体含能化合物的设计与制备提供理论依据。

二、A Theoretical Studies on the Thermolysis Mechanism of α-Aminonitril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 Theoretical Studies on the Thermolysis Mechanism of α-Aminonitrile(论文提纲范文)

(1)Thermal behaviors, combustion mechanisms,evolved gasses, and ash analysis of spent potlining for a hazardous waste management(论文提纲范文)

Introduction
1. Materials and methods
    1.1. Sample coll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1.2. Experimental set-up
    1.3. Kinetic analysis and reaction model selection
    1.4. Joint optimization
2. Results and discussion
    2.1. Thermogravimetric regimes as a function of heating rate
    2.2. Heat exchange regimes as a function of heating rate
    2.3. Activation energy as a function of conversion degree
    2.4. Reaction mechanisms and orders as a function of heating rate
    2.5. Gas emissions
    2.6. Ash properties
        2.6.1. Micromorphology surface analysis of SPL ash
        2.6.2. Rol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in slagging mechanisms
    2.7. ANN-based joint optimization of multiple thermal responses
3. Conclusion

(4)CaO对生物质热解过程共价键断裂影响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纤维素热解机理
        1.2.2 半纤维素热解机理
        1.2.3 木质素热解机理
        1.2.4 生物质氧化钙基热转化
    1.3 量子化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1.3.1 量子化学理论方法
        1.3.2 从头算法
        1.3.3 密度泛函方法
        1.3.4 量子化学理论计算的基组与级别
    1.4 气固吸附模型
        1.4.1 简单簇模型
        1.4.2 氢原子封闭模型
        1.4.3 嵌入簇模型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2章 自由基诱导反应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2.1 理论计算方法的确定
    2.2 诱导反应分子模型的建立
    2.3 ·CH_3对不同共价键的诱导作用
    2.4 ·OH对不同共价键的诱导作用
    2.5 ·H对不同共价键的诱导作用
    2.6 自由基诱导反应对共价键解离能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由基加成反应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3.1 取代基对加成能垒的影响
        3.1.1 自由基加成1号位
        3.1.2 自由基加成2号位
    3.2 加成位对加成能垒的影响
    3.3 自由基种类对加成能垒的影响
    3.4 自由基加成C_(ar)=C_(ar)键反应自由能的变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CaO对共价键断裂影响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4.1 模型建立
        4.1.1 模型物确定
        4.1.2 诱导、加成反应模型的建立
    4.2 CaO对诱导反应的影响
        4.2.1 自由基诱导C-H键
        4.2.2 自由基诱导C-O键
        4.2.3 自由基诱导O-H键
        4.2.4 CaO对自由基诱导反应的影响
    4.3 CaO对加成反应的影响
    4.4 CaO对共价键断裂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Lewis碱催化α-氨基腈和缺电子烯烃迈克尔加成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表
第一章 绪论
    1.1 Lewis碱催化的迈克尔加成反应
        1.1.1 Lewis碱催化的迈克尔加成反应的简单介绍
        1.1.2 Lewis碱胺类催化缺电子烯烃的迈克尔加成反应
        1.1.3 有机磷类催化的迈克尔加成反应
    1.2 α-氨基腈类化合物的简介与应用
        1.2.1 α-氨基腈类化合物的简单介绍
        1.2.2 α-氨基腈类化合物的在有机化学合成的应用
    1.3 γ-氨基酸酯及γ-内酰胺类化合物的介绍
        1.3.1 γ-氨基酸酯类化合物的简介
        1.3.2 γ-内酰胺类化合物的简介
    1.4 本文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Lewis碱催化α-氨基腈与活化烯烃迈克尔加成反应合成γ-氨基酸酯类化合物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γ-氨基酸酯类化合物反应的合成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反应条件的优化
        2.3.2 γ-氨基酸酯类化合物底物适用范围的考察
        2.3.3 反应机理的研究
    2.4 γ-氨基酸酯类化合物的表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ewis碱催化α-氨基腈与活化烯烃的迈克尔加成反应合成γ-内酰胺类化合物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3 γ-内酰胺类、α,β 取代的 γ-内酰胺类化合物反应的合成方法
        3.3.1 γ-内酰胺类化合物反应的合成方法
        3.3.2 控制实验
        3.3.3 多组分串联反应实验
        3.3.4 α,β取代的γ-内酰胺类化合物反应的合成方法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反应条件的优化
        3.4.2 γ-内酰胺类化合物底物适用范围的考察
        3.4.3 α-氨基腈与取代的α,β-不饱和酯之间的反应
        3.4.4 多组分串联反应和控制实验
        3.4.5 反应机理的探究
    3.5 γ-内酰胺类、α,β取代的γ-内酰胺类化合物的表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代表性化合物谱图
作者简介及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铁系金属催化剂上碳加氢及碳沉积的分子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铁系金属催化碳加氢
    1.3 铁系金属上的碳沉积
        1.3.1 镍基金属催化剂上的碳沉积
        1.3.2 铁基金属催化剂上的碳沉积
    1.4 原位动态(operando)模拟的挑战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理论方法
    2.1 紧束缚近似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ight-binding, DFTB)
    2.2 纳米反应器分子动力学(nanoreactor molecular dynamics, NMD)
    2.3 从头算原子热力学
        2.3.1 表面能
        2.3.2 Wulff构型
第三章 DFTB-NMD模拟方法的建立及其在乙炔爆轰制备石墨烯反应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计算方法
        3.2.1 DFTB-NMD方法建立
        3.2.2 乙炔制备石墨烯的DFTB-NMD模拟
        3.2.3 DFT及DFTB静态计算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纯C_2H_2爆轰制备石墨烯
        3.3.2 C_2H_2和O_2爆轰制备石墨烯
        3.3.3 O_2在爆轰制备石墨烯中的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铁催化碳加氢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4.1 引言
    4.2 计算方法
        4.2.1 碳加氢反应的DFTB-NMD模拟流程与方法
        4.2.2 DFT及DFTB静态计算
    4.3 结果与讨论
        4.3.1 DFTB参数准确性测试
        4.3.2 铁团簇表面碳沉积过程
        4.3.3 铁团簇表面碳加氢过程
        4.3.4 加氢过程的反应网络
        4.3.5 加氢过程中氢物种的演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镍表面碳沉积行为的理论研究
    5.1 引言
    5.2 计算方法
        5.2.1 DFT计算方法
        5.2.2 分子动力学(MD)计算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碳在镍表面吸附的DFT计算
        5.3.2 碳沉积对镍纳米颗粒形貌的影响
        5.3.3 不同反应条件下镍表面的碳沉积
        5.3.4 镍表面上碳沉积的MD计算
        5.3.5 碳沉积引起的相变
        5.3.6 碳沉积对表面反应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本工作的创新性
    6.3 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7)高温高压下含能材料RDX的拉曼光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含能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含能材料研究意义
    1.3 RDX物理化学特性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拉曼光谱及高压技术原理
    2.1 拉曼光谱
        2.1.1 散射的定义与分类
        2.1.2 拉曼光谱原理
        2.1.3 自发拉曼散射的半经典理论
    2.2 高压科学技术
        2.2.1 高压科学发展简述
        2.2.2 金刚石对顶砧及高压实验技术
第3章 RDX变温拉曼光谱研究
    3.1 引言
        3.1.1 RDX的X射线衍射光谱
        3.1.2 RDX的 SEM形貌特征
        3.1.3 RDX的 DET计算
    3.2 实验部分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温度对RDX振动强度及频移的调制
        3.3.2 降温过程中RDX相结构的不可逆性研究
    3.4 小结
第4章 RDX分子高压下相变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压力对RDX相变的拉曼光谱影响
        4.3.2 降压过程中RDX相结构的可逆性研究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生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不饱和取代羰基氮烯的产生、表征及异构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氮烯中间体的简介
        1.1.1 氮烯的研究意义
        1.1.2 氮烯的结构与性质
        1.1.3 氮烯的反应
    1.2 α-氧取代氮烯的研究进展
        1.2.1 磷酰基氮烯
        1.2.2 磺酰基和亚磺酰基氮烯
        1.2.3 羰基氮烯
    1.3 羰基氮烯自旋多重度的取代基效应
    1.4 选题依据与研究目标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与理论研究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装置
        2.1.1 合成与提纯实验装置
        2.1.2 低温基质隔离实验装置
        2.1.3 仪器型号和生产厂家
    2.2 试剂纯度和生产厂家
    2.3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乙炔基取代羰基氮烯的产生、表征与异构化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HC≡CC(O)N_3的合成
        3.2.2 HC≡CNCO的合成
        3.2.3 低温基质隔离实验细节
        3.2.4 量子化学计算
    3.3 结果与讨论
        3.3.1 HC≡CC(O)N_3的表征
        3.3.2 HC≡CC(O)N的表征
        3.3.3 HC≡CNCO的表征
        3.3.4 HC≡CNCO的异构
        3.3.5 HC≡CNCO的结构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乙烯基取代羰基氮烯的产生、表征与异构化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CH_2=C(X)C(O)N_3(X=H,F,Br)的合成
        4.2.2 低温基质隔离实验细节
        4.2.3 量子化学计算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H_2=C(X)C(O)N_3(X=H,F,Br)的表征
        4.3.2 CH_2=CHC(O)N的产生与表征
        4.3.3 CH_2=CFC(O)N的产生与表征
        4.3.4 CH_2=CBrC(O)N的产生与表征
        4.3.5 乙烯基取代羰基氮烯的结构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10)CL-20基主客体结构的设计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含能材料简介与研究现状
    1.2 CL-20的晶体结构简介
    1.3 基于CL-20实验及理论研究
    1.4 基于CL-20的主客体研究
        1.4.1 主客体结构
        1.4.2 基于CL-20的主客体结构研究
    1.5 密度泛函理论及计算软件概述
    1.6 研究概述
        1.6.1 本课题研究意义
        1.6.2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6.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计算及实验方法
    2.1 计算细节
        2.1.1 VASP细节
        2.1.2 Materials Studio(MS)细节
        2.1.3 高斯细节
        2.1.4 Hirshfeld表面理论基础
    2.2 实验方法
        2.2.1 粉末XRD测试
        2.2.2 结构精修方法
        2.2.3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分析(TG)测试
第三章 主客体复合物结构及稳定性
    3.1 CL-20基主客体复合物的晶胞结构
    3.2 实验原料
    3.3 低压下主客体炸药的实验所测晶胞参数
    3.4 不同温度下主客体炸药的实验所测晶胞参数
        3.4.1 α-CL-20/H_2O
        3.4.2 α-CL-20/N_2O
        3.4.3 α-CL-20/CO_2
    3.5 其它主客体炸药结构的优化
    3.6 不同主客体结构稳定性分析
    3.7 实验中主客体复合物的稳定性
第四章 主客体复合物相互作用研究
    4.1 小分子与CL-20间的键长键角分析
    4.2 Hirshfeld表面和2D指纹图分析
    4.3 氧平衡
    4.4 客体小分子分子量
第五章 主客体复合物的性能研究
    5.1 主客体复合物生成热
    5.2 晶格能计算
    5.3 爆速爆压计算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四、A Theoretical Studies on the Thermolysis Mechanism of α-Aminonitrile(论文参考文献)

  • [1]Thermal behaviors, combustion mechanisms,evolved gasses, and ash analysis of spent potlining for a hazardous waste management[J]. Guang Sun,Gang Zhang,Jingyong Liu,Deniz Eren Evrendilek,Musa Buyukad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21(09)
  • [2]几种典型的含能炸药热爆炸机理研究[D]. 张甜甜. 安徽大学, 2021
  • [3]煤制氢的产氢菌底物选择性机制初探[D]. 李公子(Martial Le Prince Essengue Samboukel).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CaO对生物质热解过程共价键断裂影响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 毕山松.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21
  • [5]Lewis碱催化α-氨基腈和缺电子烯烃迈克尔加成反应的研究[D]. 何泽颖. 吉林大学, 2021(01)
  • [6]铁系金属催化剂上碳加氢及碳沉积的分子模拟研究[D]. 雷庭俞.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7]高温高压下含能材料RDX的拉曼光谱研究[D]. 王丽君. 吉林大学, 2021(01)
  • [8]Long-term Thermo-oxidative Degradation Modeling of a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imide Composite: Multistep Degradation Behaviors and Kinetics[J]. Yi Liu,Xiao-Zhou Xu,Song Mo,Bang-Wei Lan,Cai-Zhen Zhu,Cui-Hua Li,Jian Xu,Lin Fan.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2020(11)
  • [9]不饱和取代羰基氮烯的产生、表征及异构化[D]. 秦园园. 苏州大学, 2020(02)
  • [10]CL-20基主客体结构的设计及性能研究[D]. 丁瑞琴.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α-氨基腈热解机理的理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